身份、规范与利益

合集下载

公司债券受托管理人履职的利益冲突与规制路径

公司债券受托管理人履职的利益冲突与规制路径

公司债券受托管理人履职的利益冲突与规制路径朱珊珊(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上海201620)摘要:司法实践中,在同一债券业务中,证券公司可能同时扮演承销商、受托管理人、债券持有人等多种角色,多重身份竞合导致的利益冲突并非一个仅存在于理论上的问题。

尽管我国《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通过担保机构及关联方不得担任债券受托管理人的限制性规定和信息披露制度的方式规制其中的利益冲突,但实践效果并不理想。

避免利益冲突的信息隔离制度与发生利益冲突时变更受托管理人的制度规定也未能有效规制利益冲突。

证券法律规范列举规定受托管理人利益冲突的情形不只是简单的条款取舍和立法技术问题,而是已具有公共产品和法律服务的属性。

受托管理人局限于承销商并不妥当,应适当扩大受托管理人的选任范围。

同时,应建立受托管理人利益冲突情形下的辞职和解任制度,解决因利益冲突导致无法履职的困境。

在债券违约后及违约前的一段时间内,受托管理人存在利益冲突的,除能够证明其忠实地履行了受托管理职责的情形外,受托管理人应当对债券持有人的损失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关键词:公司债券;受托管理人;利益冲突;民事责任;“五洋债”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23)10-0086-07DOI:10.19647/ki.37-1462/f.2023.10.010一、前言2019年修订的《证券法》第九十二条在法律层面确认,公开发行的公司债券,发行人应为债券持有人聘请债券受托管理人,同时规定,受托管理人应当由本次发行的承销机构或者其他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认可的机构担任。

“五洋债”案作为全国首例证券纠纷集体诉讼案件①,所涉及的中介机构的民事责任认定问题引发了广泛讨论,案件中德邦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邦证券)同时作为“五洋债”的承销商和受托管理人,具有双重身份,但遗憾的是,无论是实务审判还是理论研究,鲜有人关注公司债券受托管理人履行受托管理职责过程中存在的利益冲突问题。

hr信息管理制度

hr信息管理制度

hr信息管理制度第一条为规范和规范人力资源信息的管理,保护员工隐私权,维护企业利益,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员工,包括正式员工、临时员工、劳务派遣人员等。

第三条公司将建立和维护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对员工的个人信息进行管理,并依法保护员工的隐私权。

第四条公司将配备专职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人员,负责人力资源信息的采集、管理、存储和使用工作。

第二章人力资源信息的采集第五条公司将根据员工的工作需要,采集员工的个人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联系方式、学历、工作经历等。

第六条公司在采集员工个人信息时,应当经过员工本人的同意,并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第七条公司严禁采集与员工工作无关的个人信息,如宗教信仰、政治倾向、性取向等。

第八条公司将建立员工档案,并进行分类存储,保证信息的机密性和安全性。

第三章人力资源信息的管理第九条公司将建立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制度,详细规定人力资源信息的管理流程、保密级别、权限控制等内容。

第十条公司将建立人力资源信息操作日志,记录员工个人信息的查询、修改、删除等操作,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和追溯性。

第十一条公司将定期对员工档案进行审核,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第十二条公司将建立信息安全防护措施,保护员工个人信息的安全性,防止信息泄露和滥用。

第四章人力资源信息的使用第十三条公司将严格限制人力资源信息的使用范围,防止信息被非法使用或泄露。

第十四条公司将根据员工的工作需要,合理、合法地使用员工的个人信息,并及时更新和完善信息。

第十五条公司将建立权限管理制度,对员工个人信息的访问权限进行分级,严格控制信息的查看和修改。

第十六条公司将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将员工个人信息与其他部门共享时,应事先征得员工同意,并确保信息的安全性。

第五章人力资源信息的保密第十七条公司将建立人力资源信息保密制度,对员工个人信息进行严格的保密管理。

第十八条公司将对人力资源信息进行加密存储,设置访问权限,防止信息被非法获取。

道德哲学的三个公设

道德哲学的三个公设

道德哲学的三个公设引言:道德哲学是研究道德原则和价值的哲学分支,探讨了人类行为的道德性质和规范。

在道德哲学中,有三个公设被广泛接受并被视为道德行为的基石。

本文将探讨这三个公设,并分析它们在道德哲学中的重要性。

一、人类具有自由意志和道德责任人类具有自由意志,即能够自主决定自己的行为,并对其承担道德责任。

这意味着人类有能力选择和实施道德行为,也有能力选择和实施非道德行为。

自由意志和道德责任是人类道德行为的基础。

人们的道德选择和行为不仅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内在的道德判断和决策的影响。

只有通过自由意志和道德责任,人类才能真正成为道德主体,与他人和社会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

二、人类具有普遍的尊重和平等道德哲学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受到普遍的尊重和平等对待。

这意味着不论个体的身份、性别、种族、宗教或其他属性,每个人都应该被视为有价值的个体,并享有相同的尊重和权利。

这个公设强调了人类的平等地位和尊严,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剥削。

在道德哲学中,人类的尊重和平等是道德行为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与公正的基石。

三、人类具有互助和关怀的责任道德哲学认为,人类之间存在着互助和关怀的责任。

人们应该关心他人的幸福与利益,并愿意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

这个公设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提倡人们关注社会的公共利益和共同福祉。

人类之间的互助和关怀不仅体现了道德行为的本质,也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和共同体。

结论:以上三个公设构成了道德哲学的基础,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道德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类具有自由意志和道德责任,使得我们能够自主选择和实施道德行为。

人类的普遍尊重和平等,促进了社会的公正和平等。

而人类的互助和关怀责任则帮助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共同体。

道德哲学的三个公设为我们提供了道德行为的基本准则,引导我们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追求道德的价值和目标。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不断努力遵守这些公设,以促进个人的道德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身份转变与利益建构——浅析土耳其入盟之路

身份转变与利益建构——浅析土耳其入盟之路
20 0 5年 1 0月 4 日凌 晨 在 卢森 堡 启 动 。
人盟 谈 判 启 动 是 土 人 盟史 上 的 重 要 时 刻 ,土外 长 居 尔 自
信 地 称 :土 耳其 开 始 了 一 个新 时 代 ”1 是 与 欧 洲 实 现 一 体 化 “ , 2 1
过 程 中的 一个 “ 史 性 时刻 ” 历 。这 也 是 欧 盟 扩 大 进 程 中 的 关 键 举 措 , 为接 受 土 耳 其 对 欧盟 而 言 意 味太 多 。对 此 , 盟 现 任 因 欧
轮 值 主席 国 英 国外 交大 臣斯 特 劳意 味深 长 地 说 ,我们 刚 刚 创 “
造 了历 史 。” 可 以说 ,土 耳 其共 和 国 成立 后 经 历 了两 个 方 面 的 重 大 转
的君 主专 制 国 家 变 成 了资 产 阶 级 民 主共 和 国 。1 2 9 4年 4月 ,
制 定 的 党 纲 。I 六 项 原 则 包 括 共 和 主义 、 5 1 这 民族 主义 、 民 主 平
大 国 民议 会 通 过 了土 耳 其 共 和 国宪 法 。12 9 8年 又从 宪 法 中删 去 了伊 斯 兰 教 为 土 耳 其 国教 的 条 文 ,不 仅 有 效 地 防 止 了1 势 日
变 : 过 摆 脱 伊 斯 兰 教 的 世袭 权 威 , 立 世 俗 的 现 代 化 政 治 , 通 建 在 成 为 了 一 个 资 产 阶 级 共 和制 的 现 代 土 耳 其 民 族 国 家 的 同 时 . 极 地 重 新 建 构 国家 利 益 , 过 “ 亚 人 欧 ” 积 通 脱 向西 方 世 界 靠
了 两个 方 面 的 重 大转 变 : 首先 由传 统 的 伊 斯 兰 教世 袭 统 治 向世 俗 的 现代 政 治 权 威 过 渡 ; 时 , 脱 亚入 欧 ”即积 极 争 1 7 土“

公司员工身份识别制度

公司员工身份识别制度

公司员工身份识别制度一、制度目的为了确保企业的安全和正常运营,规范公司内部员工的行为并保护员工的个人利益,特制定本《公司员工身份识别制度》(以下简称“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员工,包括正式员工、临时员工及外协人员等。

三、身份识别方式公司员工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身份识别:3.员工需配合完成公司相关安全认证和身份验证流程。

5.员工在访问公司内部区域时,需刷卡、指纹、面部识别等方式进行身份确认。

四、权限管理1.员工的权限将根据其岗位职责进行划分,并由上级主管进行授权。

2.员工仅可访问其职责范围内的信息和系统,不得超越权限进行操作。

3.任何员工在离职或变更岗位后,其权限将被立即撤销,包括但不限于系统登录权限、进入办公区域的权限等。

五、禁止行为1.员工不得以他人名义进行工作或使用他人工号、工牌等进行身份欺骗。

2.员工不得私自拷贝、传递或泄露公司保密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客户数据、商业机密等。

4.员工不得将公司的身份识别设备、工牌等借给他人使用。

六、责任与制度执行1.公司将为每位员工提供适当的身份识别设备和工牌,并要求员工妥善保管。

2.员工需对个人的身份信息保密进行保护,并将其提供给公司进行身份核实。

3.若有身份信息变更(如婚姻状况、住址变更等),员工应及时通知公司进行更新。

4.公司将定期对员工身份进行核实和更新,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5.发现员工身份信息不真实或存在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公司将依法进行处理,并对违规员工采取相应的纪律处分措施。

七、制度宣传和培训1.公司将定期对员工进行身份识别制度的宣传,确保员工了解并遵守本制度。

2.公司将为新进员工提供相关培训,使他们在入职后能够正确使用和保管身份识别设备。

八、附则1.本制度的修改和解释权归公司所有。

2.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生效,并适用于全体员工。

3.员工如有任何疑问或建议,可向人力资源部门提出并进行反馈。

总结:通过制定和执行公司员工身份识别制度,可以有效保障公司的安全和正常运营。

国际法研究的建构主义路径

国际法研究的建构主义路径

关键 词 : 国际法学 ; 国际关 系理论 ; 建构主义 ; 跨学 科研究
中圈分类号 : 9O ] 9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48 o6( 9o 一 O5 0 03 一 4 0)4 OO — 8 0
2 o世纪 8 0年代 尤 其是 冷 战结 束 以来 , 在全 球化 迅 猛 发展 的背 景 下 , 西方 国 际关 系反 思 主义 理 论阵 营 中的后 现代 主义 、 性 主义 、 构 主义等 理论 分 支 , 不 同 角度 展 开对 主流 的理 性 主义 国际 女 建 从 关 系理 论 的批判 , 对 国际 法做 出了不 同 于主 流 国际关 系理论 的理解 与 定位 。在这 些 分支 中 , 构 并 建 主义理 论是 比较 具 有代 表 性并 展 现 出很 大 的影 响力 的学 派 。 同时 , 种 立 足 于 不 同 的认识 论 与 本 这
体 论 的“ 建构 主 义转 向”为 国际法 的研 究导 入 了一条 新 的 、 有 巨大 价值 意 义 的分 析路 径 。 , 具


在 国际法研 究 中导入 建构主义分析路径 的可能及 意义

虽然 建构 主 义并 不否 认 物质 力 量 的重要 性 , 它更 强 调包 括 知识 、 化 、 同 、 范 、 但 文 认 规 观念 、 意识 形态 甚 至语言 等非 物 质力 量 在 国际关 系形 成 过程 中 的作用 , 为相 互依 赖 、 同外 敌 等促 使 国家之 认 共
用。 因此 , 国际法学 对建 构主 义产 生前 所未有 的“ 亲近” 就是 不言 而喻 之事 。 ,
当然 , 际法学 与建 构主 义 的互 动 研 究 的 可能 性 , 本 在 于两 个 学 科 互 动 研 究 的必 要 性 的存 国 根 在, 即这 种互 动对于 两个 学科 具有 强烈 的价值 意义 。 站 在 国 际法学 的角 度 , ① 这种 价 值 意义 就如 斯

利益冲突声明模板

利益冲突声明模板

利益冲突声明模板日期:[填写日期]致:[公司名称或相关方]我,[你的姓名],身份证明号码/员工号码:[填写身份证明号码或员工号码],职位:[填写你的职位],在此声明并确认如下事项:1. 我理解并承认,在我的当前职务中,我可能会涉及到一些需要做出决策的事务,这些事务可能与我的个人利益存在潜在或实际的冲突。

2. 我郑重声明,我会以公司或相关方的最佳利益为优先考虑,并保证在任何时候都遵循公司或相关方的道德规范、政策和法规。

3. 我承认可能出现的潜在冲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情形:-我或我直系亲属拥有或可能拥有与公司业务相关的财产、股权或其他金融利益。

-我或我直系亲属可能从公司或相关方的供应商、客户或竞争对手处获得利益。

-我或我直系亲属可能参与与公司业务有关的其他组织或实体,从而影响我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4. 我将积极地向公司或相关方报告任何可能导致潜在利益冲突的情况,以便公司或相关方采取适当的措施来管理和解决这些冲突。

5. 我将配合公司或相关方进行任何调查,以核实和解决与我的职务有关的利益冲突问题。

6. 我保证在公司或相关方要求的情况下,提供准确、完整的信息,以促使公司或相关方更好地了解潜在或实际的利益冲突。

7. 我明白,如果我违反了这份声明,我可能会面临公司或相关方规定的相应后果,包括但不限于纪律处分、合同解除或法律追究。

此声明为我对个人职务中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问题的郑重认知和承诺。

我将努力维护公司或相关方的声誉和利益,履行我的职责,维护道德底线,确保公司或相关方的业务决策不受到我的私人利益的干扰。

**签名:**[你的签名]日期:[填写日期]这份声明仅为范本,实际利益冲突声明应根据具体组织或公司的政策和法规进行调整和修改。

在填写之前,请确保对公司或相关方的相关规定有充分的了解,并保持透明、诚实和真实。

浅谈公私法的划分

浅谈公私法的划分

浅谈公私法的划分公私法的划分在当今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现代社会的发展观赋予其新的领域。

本文就其意义及划分的标准进行简要探讨。

标签:公私法划分标准意义一、公私法的划分的意义在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二分社会结构中,人具有两种身份,一是国家中的公民,一是社会中的市民,同一个人因不同的身份受到规范的约束程度是不同的。

公私法的划分问题关系到我国现如今法律体系的构建,具体到一个部门法,比如将来的民法典定位及内容的选取,因此,公私法的划分问题在当今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体现了法治的思想,法治最基本特征是限制国家权力,保护私权,而公法的作用主要是配置国家权力并规定行使的程序,限制国家权力对私人利益过分的干预。

私法的作用在于确立主体平等的法律地位,并以权利本位为核心来确保民事主体的意思自治,公私法划分的作用正体现于法治的这一思想。

其次,当今经济社会发展非常迅速,法律体系也愈加复杂,对公私法进行划分有利于当今法制制度的构建。

再次,由于二者法律性质的不同导致违法后果及救济程序不同,法律解释时的自由裁量不同,对二者进行划分更有利于法制的构建。

二、公私法划分的标准(一)利益说最早划分公法与私法的内在动力就在于背后所涉及的利益,这是最古老的一种区分标准,由古罗马大法学家乌尔比安提出,他说:“公法是涉及罗马[公共]事务状态的法,私法是关于个人利益的法。

”不同类型的利益对公私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这一内在的差别常常很微妙,以致我们很难单独划出公共利益或者私人利益的区域。

即纯粹抽象的公共利益是不存在的,虽然公共利益不是由私人利益简单的叠加,但不争的事实是,公共利益是由无数私人利益组成的,可以说没有私人利益,公共利益的存在也就没有意义。

即使能完全区分出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公私法的区分也不完全基于此。

一方面,私法不但保护个人利益,而且往往同时保护公共利益,如私法保护交易安全,另一方面,虽然公法通常涉及公共利益,但也并不是仅仅关系到公共利益,它同样也适当地照顾个人利益。

独立董事案例

独立董事案例

独立董事案例独立董事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司决策、风险管理、合规性监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角色。

以下是一些独立董事案例的相关参考内容。

1. 坚守独立身份独立董事应坚守独立的身份,客观公正地履行职责,代表股东利益发表独立意见。

例如,某公司在进行一项涉及高风险的投资决策时,独立董事可能会对投资方案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自己的担忧和建议。

这样做有助于避免由于管理层利益冲突而导致的错误决策。

2.关注公司内部控制独立董事应密切关注公司的内部控制机制,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可能存在的问题,确保公司合规性和风险管理。

例如,某公司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时,独立董事根据自身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对审计程序进行独立评估,并向公司管理层提供审计报告的建议。

3. 遵循道德规范独立董事应秉持道德和职业操守,确保自身行为符合道德规范。

例如,某公司的高管存在行贿和利益输送的行为,独立董事应坚决反对,并及时向监管机构报告,并参与公司内部调查。

此举不仅保护公司利益,也维护了独立董事的声誉和职位。

4. 提供独立法律意见独立董事在公司法律事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提供独立的法律意见,并对公司合规性问题进行监督。

例如,某公司在进行重大合同签署时,独立董事应评估合同条款的法律风险,并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保护公司利益并避免法律纠纷。

5. 积极参与股东会议独立董事应积极参与公司股东会议,并发表自己的意见。

例如,在某公司的股东会议上,独立董事可能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策略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股东进行充分的讨论。

通过透明、公正的讨论,独立董事有助于加强公司治理,提高公司的决策质量。

以上是关于独立董事案例的相关参考内容。

独立董事的职责在不同公司和不同情况下可能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他们的目标是保护公司和股东利益,并推动公司健康、稳定的发展。

身份建构与利益转变--明治维新后日本身份变化的建构主义分析

身份建构与利益转变--明治维新后日本身份变化的建构主义分析
N o t z tA sa Fo um rhe s i r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 z 期

No.2
维普资讯
期望 赋予对 方 , 者 根据 自身 的方 式 作 出相 应 的反 他 应, 这种 反应 又加 强 丁 自我对 习得 而 来 的 身份 和利 益的定 位 ,自我 和他者 在 多次 的互 动 中将 身份 和利 认 可的改变 。理 性 主 义者 认 为 , 利益 作为 预 先 给 定
殖 民的身傍 艘打破 , 的帝 国王义身份逐 渐得 以建 构 , 新 与此 同时, 日本 的 国家利 益也得 以重 新建 构。 在 身份 的建 均过 程 中, 自裁定 位 是基础 , 适度模 仿是 必要 , 互动 的进 程 最 为 关键 。 目前 的 目本 再 而 次处在 了身份建构 的关 口, 如果 它错误地 自我定 位 并试 围建 构错误 的身 份 , 将不 可避 免地重 蹈历 史
在互 动中得 到双方 的认 可 , 而得 以建构 。 因
而在普 遍性形 成 之 前首 先 必 须清 楚 的是 , 国家所 具
有 的 身 份 怎 样 才 能 形 成 呢 ? 建 构 主 义 认 为 , 份 的 身
在身份 的形成 过程 中 , 两 个显著 的特 征 : 有 即过
形成 和发展 具 有 哺条 逻 辑 , 即物 质 主 义 逻 辑和 理 念 主义逻 辑 物 质 主义 逻 辑表 现 为 自然 选 择 , 选择 其 的机 制是行 为 体战 功 的 自身再 造 , 非适 应 性 行 为 而
维普资讯
身 份 建 构 与 利 益 转 变
明 治 维 新 后 日本 身 份 变 化 的 建 构 主 义 分 析
胡 学 ■

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

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

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三个假设【内容提要】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正在经历着意义深远的调整,包括对国家身份的再定义,对战略文化的再建构,对安全利益的再思考,表现出负责任的体系内大国、合作型战略文化和重视相互安全等重要特征。

这些调整反映了中国外交战略的新思维,推进了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良性互动,加强了中国与其他国际社会成员的合作关系。

本文从国际政治社会理论角度就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提出三个假设,并对其做出初步的验证。

【关键词】中国外交;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安全利益【作者简介】秦亚青,外交学院副院长、教授、政治学博士。

(北京邮编:100037)【中图分类号】D6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550(2003)01-0010-06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里,中国与国际社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许多具有实质性意义的调整和变化。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互动关系,研究的问题是中国相对于国际社会的观念和行为发生的重大变化。

我们希望表述三个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以及其他国际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重要变化过程,围绕这三个过程提出三个基本假设,并对假设做出初步的验证。

这三个过程是:第一,中国经历着对国家身份的再定义;第二,中国经历着对战略文化的再建构;第三,中国经历着对安全利益的再思考。

虽然这三个过程仍在进行之中,但是这一过程的各种发展特点已经明显地表现在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互动之中。

同时,这个过程继续获得动力,如果没有意外重大事件的发生,就会沿着现在已经显现出来的轨迹向前发展。

国家身份的再定义国家身份指一个国家相对于国际社会的角色。

具体地说,国家身份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主权国家与主导国际社会的认同程度。

这样的认同程度大致可以划归三个范畴:正向认同、零向认同和负向认同。

正向认同指国家对主导国际社会持认可态度,以国际社会成员的身份参与国际社会中的活动和事务。

零向认同指国家对国际社会既不认可也不反对,对国际社会中的活动和事务采取一种游离态度。

银行工作中的注意事项和规范

银行工作中的注意事项和规范

银行工作中的注意事项和规范银行作为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管理客户的资金、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责任。

因此,在银行工作中,员工需要遵守一系列的注意事项和规范,以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保护客户的权益。

本文将介绍银行工作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和规范。

一、客户隐私保护作为银行员工,保护客户的隐私是首要任务之一。

绝对保密客户的个人信息,包括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家庭住址等敏感信息。

员工在工作中应严格遵守银行的保密制度,同时严禁将客户信息泄露给他人。

如果发现泄露客户信息的行为,应立即向上级汇报,并协助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理。

二、认真核实客户身份在办理业务时,要特别注意核实客户的身份信息。

例如,当客户需要办理开户,存取款等业务时,员工应要求客户出示有效身份证件,并与核实身份的相关系统进行比对。

确保客户提供的信息真实有效。

如有任何疑问,可以及时向上级或风险管理部门咨询。

三、遵守反洗钱规定反洗钱是现代银行业务的重要一环,也是保护金融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

在银行工作中,员工需要严格遵守反洗钱规定。

例如,通过了解客户的职业背景、资金来源、交易行为等,对异常情况进行监测和报告。

若发现涉嫌洗钱的可疑交易,应及时向内部反洗钱部门报告并协助调查工作。

四、诚信经营,防范欺诈行为在银行工作中,遵守诚实信用原则是不可或缺的。

员工应当遵循诚信经营原则,严格遵守银行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内部风险防范和控制。

员工应提高警惕,以防范和及时发现各类欺诈行为,如伪造合同、虚假保单等,及时向上级报告并协助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五、遵守内部控制要求内部控制是保证银行业务安全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

员工应严格遵守内部控制要求,如严格遵循授权流程、合规要求等。

在工作中,要通过熟悉控制流程,确保风险得到控制,同时提高工作效率。

六、严禁违规操作和利益冲突员工在银行工作中,应严禁进行违规操作,并避免利益冲突。

例如,员工不得利用职务之便获取客户的个人利益或借机谋取不正当利益。

社会工作的身份与边界观察

社会工作的身份与边界观察

社会工作的身份与边界观察社会工作是一项致力于提升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福祉的专业工作。

社会工作者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具备明确的身份和边界观念,以保障工作的效力和专业性。

本文将探讨社会工作的身份和边界,旨在进一步理解和强化社会工作的职业特质和职业道德。

一、社会工作的身份社会工作的身份是指社会工作者在从事职业工作时所扮演的角色和责任。

社会工作的身份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1 社区倡导者社会工作者作为社区倡导者,致力于在社区中促进社会变革和公正。

他们与社区居民及相关利益相关方紧密合作,共同解决社会问题,通过倡导和组织改革活动,争取社区的权益和资源。

1.2 外部服务提供者社会工作者还承担外部服务提供者的角色,与其他专业机构和组织建立联系,以满足客户的多元需求。

他们通过协作和合作,提供专业知识和资源,为受助人提供支持和援助。

1.3 个人辅导者作为个人辅导者,社会工作者与个人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和支持。

他们通过与受助人的互动,帮助他们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并提供实用的解决方案和情感支持。

1.4 团队成员社会工作者在团队中扮演重要角色,与其他专业人员共同合作解决社会问题。

他们与医生、教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密切合作,通过跨学科的团队合作,提供全面的服务,达到综合效果。

二、社会工作的边界观察社会工作的边界是指社会工作者在与客户和社区合作时所面临的限制和规范。

社会工作的边界观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尊重客户权益社会工作者在与客户合作时,必须尊重客户的自主权和权益。

他们不侵犯客户的隐私,保守客户的秘密,确保客户的自主选择权和决策权。

2.2 围绕客户利益社会工作者的职责是以客户的利益为中心,确保他们得到适当的服务和支持。

社会工作者必须克服个人偏见和利益冲突,保证服务的客观、公正和有利于客户的发展。

2.3 专业可行性社会工作者必须在专业和伦理的范围内行事。

他们应当依靠专业知识和经验,提供可行的方案和建议,确保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国际制度设计中的规范与理性

国际制度设计中的规范与理性

国际制度设计中的规范与理性2019-10-16摘要国际制度设计⽇益成为当代国际关系中⼀项重要的议事⽇程和研究议程。

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理性主义的研究范式之内,忽视了社会规范因素在国际制度设计中的重要作⽤。

本⽂借鉴组织社会学中新制度学派的理论,探讨了规范在国际制度设计中的作⽤,指出强意义合法性机制与弱意义合法性机制是国际制度设计中规范与理性相互作⽤的两种形式。

强意义合法性机制是指构成性规范通过塑造⾏为体的思维⽅式和社会⾝份,进⽽成为国际制度设计中⾏为体⽆需考虑就加以接受的“理性神话”。

弱意义合法性机制是指限制性规范通过影响⾏为体利益计算的⽅式作⽤于国际制度设计的过程,⾏为体出于对声誉和责任⽅⾯的考虑,会限制⼀些纯粹出于物质利益追求的国际制度设计⾏为。

关键词国际制度设计规范理性强意义合法性机制弱意义合法性机制中图分类号:D80 ⽂献标识码:A ⽂章编号:1005-4812(2008)04-0053-59⼀、引⾔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国际制度设计(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al Design)成为⼀项⽇益重要的议事⽇程和研究议程。

从议事⽇程的⾓度来说,当今世界⽇益成为⼀个“制度化”的世界,各种国际⾏为主体竭尽全⼒地参与到国际制度设计的进程中去,以增强⾃⾝的影响⼒和最⼤化地实现⾃⾝的利益。

[1] 从研究议程的⾓度来说,国际制度设计是国际制度研究中⼀个相对新颖也相对重要的研究领域。

莉莎•马丁(Lisa Martin)和贝思•西蒙斯(Beth Simmons)在总结国际制度研究时指出,国际制度研究经历了两个转变:⼀是从“对国际制度的描述”(Descriptive)向“对国际制度的分析”(Analytic)转变,⼆是从“国际制度是否重要”(Whether)向“国际制度如何重要”(How)转变。

[2]国际制度设计的研究在这两个转变中都处于前沿的位置。

“国际制度是如何设计出来的”、“应该如何设计”,这些问题本⾝就是分析性的。

汉朝的官员与官场文化权力与利益的交织

汉朝的官员与官场文化权力与利益的交织

汉朝的官员与官场文化权力与利益的交织汉朝的官员与官场文化:权力与利益的交织汉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其执掌国家权力的官员在政治舞台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与权力息息相关的官场文化也深深影响着这些官员们的行为和决策。

本文将探讨汉朝官员与官场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权力与利益在其中的交织。

一、官场文化的特点官场文化是指一种特定时代或社会背景下的行政管理和政治文化。

在汉朝,官场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官场崇尚忠诚和奉献。

汉朝的官员们被要求对国家忠诚,并以身体力行地为国家利益服务。

这种强调忠诚的思想深深植根于汉朝的官场文化中,成为官员们行事的准则。

其次,官场注重仪式和礼仪。

汉朝的官员们必须遵循一系列规定的礼仪与仪式,以展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仪式和礼仪规范的遵守成为官员们获取尊重和认可的重要手段。

最后,官场充斥着势力之争和利益斗争。

在汉朝的官场中,权力和利益是官员们争夺的焦点。

高官位和丰厚的财富都代表着更多的权力和机会,因此,官员们常常为了争夺这些资源而展开明争暗斗。

二、权力与利益的交织在汉朝的官场中,权力与利益紧密交织,相互影响。

首先,权力决定着利益。

拥有更高的官职将使官员们拥有更多的权力,从而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

高官位的官员们可以掌握更多的资源,享受更好的待遇,这为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其次,利益也影响着权力。

官员们要在官场中争夺更多的利益,就需要拥有更多的权力。

通过掌握资源和权力,官员们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和优势,从而在官场中取得更多的利益。

权力与利益的相互影响导致了官场中的权力斗争和利益竞争。

官员们通过各种手段来争夺更高的官职和更多的利益,这既推动了政治的发展,也带来了官场的黑暗面。

三、权力与利益的困境尽管权力与利益的交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汉朝官场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一系列困境。

首先,权力与利益的交织加剧了官场的腐败。

在争夺权力和利益的过程中,一些官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身份认证与权限管理规章制度

身份认证与权限管理规章制度

身份认证与权限管理规章制度第一条:总则为加强企业内部信息安全管理,确保员工数据和公司敏感信息的安全性与保密性,规范企业内部身份认证与权限管理的操作流程,保护企业利益与员工合法权益,订立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身份认证管理1.全体员工在入职时,须提交有效的身份证件原件,并在人事部备案进行身份认证。

2.员工入职后,将领取企业专用员工工号及访客卡,用以标识员工身份。

3.员工应妥当保管个人工号及访客卡,并不得私自转借、丢失或损坏。

如有情况应及时向人事部报告,并补办或重新申请。

第三条:权限管理1.基本权限管理:–普通员工:普通员工拥有基本权限,可访问与工作内容相关的公司内部系统和文件。

–部门经理:部门经理享有普通员工的权限,并可管理所在部门员工的权限。

–高级管理人员:高级管理人员拥有较高的权限,可访问公司紧要数据和系统,并有权限管理部门经理和普通员工的权限。

2.权限申请与调整:–员工若有特殊工作需要,需向上级主管提出权限申请,并注明申请权限的必需性和合理性。

–上级主管依据工作需要和权限风险评估等因素,决议是否批准权限申请,并及时通知相关人员。

–权限调整需经过上级主管和人事部批准,调整结果将在企业内部通知或电子邮件形式告知相关人员。

第四条:密码和访问掌控1.员工应确保个人密码的安全性,密码需要多而杂且具备肯定长度,禁止使用简单的生日、连续数字或常见的字母组合作为密码。

2.员工应定期更换个人密码,建议每三个月更改一次,且禁止与前五次密码重复。

3.员工不得将个人密码透露给他人,包含上级主管、同事、亲友等,也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密码写在纸质或电子设备上,以防止信息泄露。

4.公司信息系统应设置访问掌控机制,仅允许授权人员通过个人密码进行合法访问。

未经授权的访问行为将被视为侵权行为,并将受到相应的纪律处分或法律追究。

第五条:访客管理1.访客需提前向被访问人员申请,并必需由被访问人员批准后方可进入公司办公区域。

2.访客限于在被访问人员的监管下活动,不得进入公司非授权区域,禁止擅自接触和泄露任何公司信息及机密资料。

道德上的双重标准的例子

道德上的双重标准的例子

道德上的双重标准的例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许多道德上的双重标准的例子,即对同一种行为或事件,因为不同的身份、背景或关系而采取不同的道德标准。

这种现象既是社会复杂性的体现,也是人性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本文将通过几个例子来阐述道德上的双重标准,并探讨其成因和影响。

例子一:政府官员与普通公民的腐败行为在许多国家,政府官员具有行使权力和管理资源的特权,但很多时候,他们会因为这种特殊的身份而受到宽容和保护,以至于可以在道德上腐败。

例如,他们可能接受贿赂,滥用职权或操纵政治利益,而不会受到同样严厉的道德审判和惩罚。

然而,如果普通公民参与同样的腐败行为,就会受到社会谴责和法律制裁。

这种双重标准严重损害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导致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

例子二:男女在性行为中的不同待遇男女在性行为中常常面临到不同的道德标准。

一些社会和文化的规范认为,男性可以有多个性伴侣,而女性则必须保持贞洁。

这种双重标准反映了对性别角色和性行为的不公平定位。

对于女性而言,如果她们选择与多个伴侣发生性关系,可能会受到社会的道德谴责和名誉玷污。

然而,男性却往往可以逍遥法外。

这种性别双重标准严重地影响了女性的权利和自由,加剧了性别不平等的现象。

例子三:地域间的道德评判在地域的文化和道德背景下,很容易出现对异地人或其他地区人的双重标准。

人们往往倾向于对同一件事情或行为给予不同的评价,只因为它来自不同的地区。

例如,地域之间的仇恨或嫌隙可能导致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持有偏见和不公正的态度。

这种双重标准不仅引发了地区间的冲突和不信任,也严重损害了公平的道德观念。

这些例子揭示了道德上的双重标准在社会中所引发的问题和后果。

那么,这种双重标准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方面,它与个人的偏见、利益和权力有关。

当人们拥有特权或权势时,他们更容易遵循与自身利益相符的道德标准。

另一方面,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也是形成双重标准的重要因素。

人们往往受到社会规范、家庭教育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形成对不同身份和背景下行为的不同评价。

建构主义对国家间合作的看法

建构主义对国家间合作的看法

建构主义简介建构主义是一种国际关系理论,它强调社会构建和观念的重要性,认为国际关系是由国家、国际组织和其他国际参与者之间的互动所构建的。

建构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国际关系不仅仅是由物质力量和国家利益所驱动,而且还受到观念、规范和身份等非物质因素的影响。

建构主义对国家间合作的看法建构主义认为国家间合作的出现和发展是通过社会构建和观念的交互作用而产生的。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解释建构主义对国家间合作的看法。

1. 观念的重要性建构主义认为,国际合作的产生和发展与参与者的观念和认同密切相关。

国家的行为和决策是由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所持有的观念和信念塑造的。

这些观念可能涉及到国家的利益、身份、道德标准和文化传统等。

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合作倾向和行为是通过共享观念和认同来促进的。

例如,在联合国系统中,成员国之间的合作是基于共同的信念和价值观,如和平、人权和可持续发展等。

2. 社会构建的影响建构主义认为,国际关系是通过社会构建和互动所塑造的。

国家间的合作不仅仅是独立的决策,而是在国际社会中通过对话、协商和互动来实现的。

国家间的合作关系是通过互动和社会化过程逐渐建立起来的。

例如,国际组织的形成和运作就是一个社会构建的过程,它通过制定规则、设立机构和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合作,推动国际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3. 利益与规范的互动建构主义认为,国家间的合作是由利益和规范的互动所决定的。

国家在决策过程中既考虑到自身的利益,也受到国际规范和身份的约束。

国家的合作行为是在国际规范和利益之间进行权衡和平衡的结果。

例如,国家可能会在国际合作中追求经济利益,但同时也需要遵守国际法和国际社会所认可的规范。

国际合作的发展需要国家在利益和规范之间找到平衡点,并与其他国家共同构建合作机制。

结论建构主义认为国际关系是由社会构建和观念的交互作用所决定的,国家间的合作是通过共享观念、社会构建和利益与规范的互动而实现的。

观念的影响、社会构建的作用和利益与规范的平衡是建构主义对国家间合作的关键观点。

社会学名词解释

社会学名词解释

社会学名词解释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1.社会学的基本假设:人类行为有社会和社会环境所塑造2.社会学的想象力:通过摆正我们自己在社会和社会力量中的位置,来理解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3.社会学的三种理论施教的基本观点:4.社会化:社会化即个人通过与社会的互动,获得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生活的方法的过程。

5同辈群体:指的是大致相当的社会地位,并且通常年龄相仿的一群人6.库利的镜中我:自我的三个阶段:(1)我们觉察到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2)我们领悟到别人对我们行为的评价。

(3)基于对他人反应的理解,我们评价我们的行为。

7.米德的角色置换(角色借用):米德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借用”,即把自己想象为处于他人的角色或地位,从而发展起从他人的角度看待自我与世界的能力。

8.初级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期。

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它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9. 预期社会化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预期社会化发生在青年时期。

10. 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11. 社会结构:是指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中各要素相互关联的方式。

12. 身份/地位:指的是在某一群体或社会中某一确定的社会位置。

13.自致地位: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通过个人努力而获得的社会地位14.先赋地位:某人拥有的一种给定的,并且通常不能被改变的社会地位15角色:指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

16群体: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共同认同和团结感的人所组成的集合,群体内的成员相互作用和影响,共享特定目标和期望。

17. 组织:规模较大且更具结构化的群体,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有意识建立起来的群体。

社会群体与组织18.社区:居住某一特定区域的群体,他们的生活围绕日常的互动模式而组织起来19.反功能:组织社会或其组成部分满足其需求20.显功能:某一社会结构单位被认知到的和预期一样的结果21.潜功能:某一社会结构单位违背意识到的和未预料到的结果22.符号互动论:布鲁默(Herbert Blumer,1986):“符号互动论”三项基本原理:a. 我们依据我们对事物所赋予的意义而采取行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身份、规范与利益作者:余建军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年第03期[内容提要]本文选取了身份、规范与利益这三个变量,从理念主义途径考察了中国国际制度行为转变的观念性原因。

文章认为,行为体的身份状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它对规范的认知与接受,并由此影响国家利益的界定及其实现方式;规范也能够通过施加体系结构影响, 重塑或强化单位个体的身份,并构建新的利益。

中国的身份状况决定了它对规范的认知态度和对利益的界定,中国参与国际制度是中国身份发生转变后对国际规范的认知与接受的过程。

[关键词] 中国国际制度行为身份规范利益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9)3-0009-07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与国际制度的关系经历了一个曲折而复杂的过程,中国的国际制度行为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完全排斥和反对转向基本接受和积极融入。

中国国际制度行为的转变不仅预示着中国正在融入和影响国际体系,而且深刻反映了中国的国内属性和对外行为的深层次变化。

从现有的研究文献看,国际关系学术界倾向于从物质主义理论途径进行解释,往往强调中国国际制度行为转变背后的实用主义目的和工具性动因。

[1]这类解释至少违背了一个基本的经验事实,即中国的国际制度行为转变不是孤立的事件,也不是经由纯粹的成本收益分析后在短时间内完成的,而是与中国整个对外战略的调整密切相关,是伴随身份政治、规范认知等变化的一种进程。

本文选取了身份、规范与利益这三个变量,从理念主义途径考察中国国际制度行为转变的观念性原因。

从理念途径理解中国国际制度行为在解释中国国际制度行为转变时,有学者着眼于体系层次,认为中国改变国际行为的原因是外部体系因素(国际制度等)对中国的外交决策结构和程序产生了影响;[2]430有学者则从决策者层次寻找原因,认为是中国领导人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和对国际组织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对待国际组织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加入了一些以前一概排斥的国际组织。

[3] 本文着眼于国家层次,从身份政治角度分析中国国际制度行为转变的观念性原因,因为身份不但决定了国家行为体对国际规范的认知结构,而且国家身份的变化会导致其利益需求的改变,进而影响行为方式。

首先,中国参与国际制度是一种理性选择行为,是中国理性计算的结果,但并不是纯粹物质性的,观念性因素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中国的理性计算不仅包括物质报酬或惩罚,而且包括社会报酬或惩罚,它同时具有工具性与规范性意义。

不能把中国参与国际制度的理性选择行为仅仅看作是物质利益驱动的结果,而是必须同时认识到,它也受到身份、规范等观念性因素的重要影响。

其次,中国的国际制度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身份状况及其定位的重要影响。

国家对国际社会的态度和行为是基于国家身份的,不同身份的国家会有着不同的观念和因之产生的政策; 同一个国家,如果其身份发生了具有意义的变化,它对国际社会的观念和政策也会因之而产生变化。

[4]中国一度将国际规范视为霸权主义(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国家出于工具性目的而建立与维持起来的,认为它会威胁到中国作为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身份,因此持强烈的反对态度。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物质利益计算不但受到身份与规范因素的制约,而且其本身就决定了中国不会参与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制度,因为这被认为是不符合中国国家利益的。

最后,在分析中国国际制度行为转变的原因时,必须考虑到中国对国际规范的认知及其变化 ,因为它对中国的理性选择起着条件性的作用(而不是决定性的作用)。

根据克拉斯诺所给出的经典定义,国际制度是指“在某一特定问题领域里组织和协调国际关系的原则、准则、规则和决策程序”[5],国际制度本身所体现的就是一套规定国家行为与协调国家关系的规范结构。

虽然中国参与国际制度并不一定就是规范认同的结果,但至少必须存在一个前提条件,即中国对国际规范不是持排斥或反对的态度。

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的是,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国际规范的认知态度有着本质性的差异,基本上经历了一个从反对到默认,再到基本接受的过程。

即便在同一个时期,中国对不同性质的国际制度也存在很大的认知差异。

总之,不能仅仅从物质主义角度将中国国际制度行为简单归因于实用主义目的,而是需要同时从理念主义途径理解中国国际制度行为的社会性动因,尤其是身份、规范与利益这三个要素之间的相互构成和相互因果作用。

理论分析:身份、规范与利益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理论出现了社会学或建构主义转向,身份、规范等观念因素成为新的研究议程。

人们认识到,观念因素确实对国际政治,特别是国家对外政策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观念常常是政府政策的重要决定因素”[6]。

当前有不少国际关系文献集中研究观念性因素对国家对外行为的影响与作用,它们大致可以归为四类:修正后的理性选择理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国家社会化理论和社会制度主义理论。

它们为进行观念与国家对外行为的研究构建起了宏观的理论框架,但还需要对身份、规范与利益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微观层次上的理论探讨。

首先,身份、规范等观念因素是作为一种社会实在(social realities)影响国家行为的。

[7]325身份是“有意图行为体的属性”[8]282,属于单位层次特征,而作为社会结构要素的规范是“行为共同体持有的适当行为的共同预期”,它不仅仅是主体的,而且还是主体间的。

[9 ]在“结构.行动者”的国际社会网络中,身份、规范与利益之间存在相互制约与相互构成的关系。

国家行为不但遵循目的性逻辑(the logic of consequences),而且在一定的物质背景中受到适当性逻辑(the logic of the appropriate)的决定性影响,目的性逻辑和适当性逻辑并非相互排斥,而是以多种方式相互联系。

[10]622亚历山大•温特的建构主义理论将身份与利益界定为“存在.需求”的二元性关系,[8]143.167,281.302这有助于深化对利益形成的认识。

但是,存在与需求之间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它们之间必须借由“应当性”(oughtness)这个环节要素才能构建起完整的关联性。

如果把身份作为自变量,利益就是因变量,而这两个变量之间发生作用不能离开规范这个中介变量,即“应当性”。

由此,规范认知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认知能够唤起行为体的规范性义务,从而促进捍卫规范的行为;另一方面,当获取物质利益的愿望与规范义务发生冲突时,行为体可能对情境认知进行某种重构,将获取物质利益的动机置于道德义务框架中,甚至将其视为道德义务之必需。

其次,行为体的身份状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它对规范的认知与接受,并由此影响国家利益的界定及其实现方式。

规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秩序,属于体系结构因素,它必须经由个体层面来发挥作用。

作为国家个体层面的属性,身份不但能够影响国家行为体运用物质能力的意志与方式,承担角色义务的连贯性与一致性,而且可以决定它对国际体系中规范结构的认知与接受。

规范意味着“应该”和共享的道德评判,其正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群体身份认同基础上。

在社会实践或互动中,国家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可能会导致对他者的排斥,也可能将自我的界限延伸,从而促使自我与他者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并最终形成集体认同。

“我们都知道, 身份会发生变化。

当身份发生变化,自我利益的界定也相应变化”[11]。

个体身份的价值基础与体系的规范结构是否相合(congruent)是行为体接受规范的前提条件之一。

只有当行为体的身份转变并接受或内化规范后,它才会重新界定利益及其实现方式,因为规范可以指导行为体明确对哪些利益目标的追求才是合法化或合意的。

[7]326最后,规范也能够通过施加体系结构影响,重塑或强化单位个体的身份,并构建新的利益。

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规范可以制约国家行为,建构主义进一步提出,规范对身份与利益具有构成性作用。

但建构主义过于强调观念结构的重要性和规范的本体论地位,而忽视了大国利益在规范影响中的重要意义。

国际规范通常反映的是国际体系中的大国利益,大国通过强化制度性安排来促进其政治目标的实现。

同时,基于正义与善的原则而建立的规范自身具有合法化的功能,能够加强体系中主导大国的地位。

大国利益与规范之间存在相互强化和相互扩展的联系,规范能够赋予利益以道德上的正当性,并促使行为体形成一定的共同理解。

[12]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规范才能够起到强化行为体的身份意识与认同和构建新的利益的作用,因为抽象的道德原则或纯粹的大国利益并不能形成主体间的理解,也不能产生群体内的认同, 行为体的利己特征会排斥一切可能的妥协与让步。

与权力结构对国际后果的影响方式不同,规范是在决策过程中影响行为体对身份与利益的界定。

[10]623这种影响的微观基础是,决策者共享某些信仰与规范,而且规范的力度越大,影响就越强。

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会考虑到规范因素,并意识到违反规范的惩罚性后果。

如果规范的力度十分大的话,决策者甚至都不会产生违反规范的任何动机。

[13]事实上, 决策者有时候很难区分规范与利益,被内化了的规范也许已经成为了利益中的一部分,而行为体所追求的利益很可能就是某种规范,维护规范其实也就是维护利益。

经验考察:从排斥到融入国际制度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对待国际制度的态度和行为经历了从否定、排斥、反对到接受、参与、融入的巨大转变。

促使发生这种转变的机制与动因,除了物质利益考虑和工具性目的外 ,身份、规范等观念性因素在其中起着更为基础性和驱动性的作用。

中国在不同时期的身份状况决定了它对国际规范的认知和利益需求的结构,由此影响了它对国际制度的选择与行为方式。

1.排斥阶段:20世纪50—70年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对国际制度基本上是持排斥态度,这一时期中国尚处于国际体系之外。

从1949年到1970年,中国主要追求恢复在联合国内的合法席位,拒绝参与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制度,仅仅参与了一些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主的国际制度。

1971年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席位之后,中国主要是参与联合国体系内的一些国际制度,属于有限参与。

中国这一时期对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制度持排斥态度,有选择性地参与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主的国际制度,有限地参与联合国体系内的国际制度,同中国这个时期的三种身份状况密切相关:社会主义国家身份、第三世界国家身份和主权国家身份,这三种身份状况决定了中国对国际规范的认知结构和利益需求,并由此影响和制约了中国的选择与行为。

新中国成立之时,正是冷战的起始阶段,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正在拉开帷幕。

当毛泽东做出“一边倒”的外交决策时,中国已经明确将自己划归为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

之后,毛泽东根据“三个世界”的理论,将中国确定为第三世界国家,与“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相对立,并运用世界革命的思想,力图在世界范围内组成反帝统一战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