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舆论监督三论_上_
浅谈新闻工作的舆论监督作用
中 图分 类 号 :G2 1 1
引 言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章编号 :t 6 7 4 — 8 8 8 3( 2 0 1 4)1 2 - 0 0 3 2 — 0 2
一
பைடு நூலகம்
、
合 和交叉 渗透 , 但 又不 能代替 其他 监督手 段 , 也 不能 被 其他监督 手段所代替 。同时 , 新 闻的舆论 作用还表现 在
违 法 犯罪 的案例 , 来 约束 人们 的行 为 , 倡 导 文 明社会 。 在新 闻 当中舆论监督 部分更是发挥着 十分重要 的作 用 , 通过舆 论 的方 式曝光给社会大 众 , 让 全体 的老百姓都 当
上 “ 检察官 ” , 一个人的力量 总 比不上全社会人 的力 量 ,
从 而让丑陋 的事情扼杀在摇篮 里。因此 , 做好新 闻的舆 论监督 工作 显得 十分 的重要 , 加强新 闻舆论 体 系建 设 ,
本性 。
( 2) 舆论作 为一种社会现 象 , 它是人们思 想要求 的
表现, 受社 会 意识 形态 的支配 , 它 一旦 形成 与传播 , 就 成为强 大的精神力量 , 有 时可能反作用 于社会 。新 闻媒
体作 为党 和政府 的喉舌 及耳 目, 它不仅 是党与人 民联 系 的桥 梁 , 也 是反 映群众 的呼声 和要求 , 并 能为政府 决策 提供依 据 的渠道 , 舆论 监督作 为新 闻 的一个 主要 功能 ,
然而 , 部 分 官 员和 老百姓 为 了追求 自 保, 对这 种 现 象置之 不 理 , 从 而 助长 了这 些人 的 嚣张 气焰 , 在这期间, 新 闻媒
体逐渐站 了出来, 揭露和批判社会上 出现丑陋的事情和任务 , 将他们不可告人 的一面曝光给社会 大众。因此 , 新
、_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新闻学基础试题与参考答案
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新闻学基础试题与参考答案新闻理论(50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1、舆论监督【参考答案】社会公众运用新闻媒介,对偏离或违背社会正常运行规则的行为依法实施的新闻批评,称之为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借助新闻媒介的传播优势,以公开的方式反映公众对某一社会现象、某个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所形成的比较一致的意见,实际上它是代表公众的意志对社会现实作出的强有力的主动回应,因而在实施社会监督方面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2、新闻客观性【参考答案】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之一,指新闻报道必须以客观实际为本源,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反映事物。
它是新闻传播关系赖以建立的基本条件,也是影响新闻媒介信誉的重要因素。
它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根据必须真实,即新闻报道所描述的对象必须具有客观实在性,不能无中生有、凭空捏造;其二是表述必须客观,报道者一般不宜直接在新闻中站出来发言,而主要是“用事实说话”,即寓情寓理于事实的筛选、内容的编排、版(画)面的处理之中。
二、简答题(15分)如何理解新闻自由的相对性和具体性?【参考答案】新闻自由是新闻传播领域实施的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
包括新闻采访自由、传递自由、报道自由和收受的自由、报纸的言论自由、广播电视的播送自由、发表新闻评论及展开批评的自由。
新闻自由这个概念产生于阶级社会,因而它本身也是一个阶级的概念,事实上也总是为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所占有。
当然,被统治阶级也总是利用这一手段来争取自己的解放和权利。
因此,超阶级的新闻自由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新闻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不受任何限制的言论、新闻出版自由在阶级社会中从来是不存在的。
任何社会的言论、新闻出版自由必然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要受到当时的社会公共利益,特别是受到各个国家统治阶级利益的制约。
新闻自由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在阶级社会中,“人”不是超越阶级国界的,而是属于一定阶级和国家的人。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探讨
新闻视界55视界观.2021.01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探讨徐展力 周建辉(青岛市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山东,青岛 266071)摘 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广播在传统媒体中国的舆论监督地位受到了挑战。
广播行业在传统媒体形式中具有较强的受众基础和技术优势,但是目前广播媒体的舆论监督水平很难和自媒体以及互联网技术相抗衡,广泛的群众基础对于广播行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发展动力,所以在当下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广播行业需要积极配合受众需求,对当前的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职能进行重新审视,实现广播媒体舆论监督和引导效用最大限度的发挥。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舆论引导新闻传播舆论引导和监督职能对于当前的中国新媒体行业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组成内容,相关工作人员要积极结合社会发展特色,根据当前的社会受众群体需求以及特定时期的发展标准进行优化创新。
特定时期具备时代性特征的广播新闻传播才能具备更强的舆论监督能力,为大众的舆论方向做出正确的引导。
一、舆论监督主题多元化发展舆论监督主题在当前的新媒体时代发展过程中需要进行多元化发展,传统媒体形式影响下,广播新闻内容过于笼统,而且播放形式缺乏创新要素,无法反映出当前的舆论监督主导地位。
这样的发展态势不利于广播新闻传播途径应用网络创新技术,自身的竞争优势也会逐渐被互联网创新媒体形式中的自媒体或者其他形式所消耗,所以当前广播新闻传播过程中需要专业的工作人员对当前的舆论监督主题进行专业角度的分析,从科学发展态势的角度进行分析才能保证舆论监督职能正确发挥效用,引导受众群体具备正确的思维和对新闻内容的理解方法[1]。
广播新闻传播过程中想要实现主题的多元化发展需要积极开拓创新,把握舆论监督的发展机遇。
新媒体技术应用的前提下,新闻传播途径在不断转换,广播新闻媒体需要迅速跟进,在热度较高的平台入驻自己的账号,吸引更多受众群体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开拓自己的网络媒体平台,“喜马拉雅”平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中新闻信息内容和其他娱乐性内容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可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同时形成一个更广泛的受众基础条件,这对后续的舆论引导和监督有重要的意义[2]。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媒体的传播方式和传播范围也发生了巨大变革,新闻传播已经不再是单向度的向公众传递信息,而是成为了一种交流互动的媒介,具有双向交互性质,使得公众可以更加方便、广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种新兴的传播方式也使得新闻传播中的舆论监督和引导更加繁荣和广泛。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中舆论监督与引导的作用和挑战。
在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的方式和手段得到了重大改变。
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主管部门和传统媒体有着相对集中的话语权和言论控制权,但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上的各种应用和社交媒体自由、随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得舆论监督的范围和形式得以扩大和改变。
首先,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更加的公开透明,这种公开透明是难以想象的。
新媒体为广大公众提供了广泛的参与和表达渠道,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说出自己的想法,这就为舆论监督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通过在新媒体上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很多问题会得到公众的关注,从而拓展了舆论监督的范围和方式。
其次,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更趋于自发和多元化。
由于新媒体上的信息多种多样,传达的方式和手段各异,人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可信任、可供证明的媒体进行相应的阅读或观看,从而形成众多的声音,多样的舆论监督方向,这种多元化的舆论监督形式使得监督不再局限于官方媒体,包容了不同的声音,更加丰富了舆论监督内容。
第三,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更注重疏导和引导。
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和广泛性带来了更多的信息干扰和媒体混杂,很多无科学依据和真实性的谣言和声音也可迅速传播和影响公众,造成公众的误解和混淆,带来了很多风险和挑战,因此,舆论监督者需要进行更多的疏导和引导,使舆论更趋于科学公正,规范信息传播的秩序。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是舆论监督的延伸和深化,同时也是更有针对性和更加有力的一种引导。
有选择的引导舆论不同于过去的粗暴引导方式,而是更注重引导对象的个性化需求和主动力,因此新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更加贴近一般人的生活经验,更加熟悉公众的日常生活。
如何正确运用好新闻舆论监督
个 语 调 , 过 记 者 的笔 , 通 科技 千 变 万化 ,
神 的传 承 , 重要 的是 , 者不 要 “ 、 更 记 假
大 、 ”, 在 用 自己 的 力 量 塑 造 城 市 形 空 要
曼 妙无 比。 这也是 报社的 “ 媒 达人 ” 而 传 刘 亚 东 自 己写 作 科 技 新 闻 的 座 右 铭— —
一
成果和魅力。 其实 , 科技世 博 , 的是说 不尽道不 真 完 , 了上述提到的硬作风 、 除 软实力 , 记者
也 注 重 科 研 人 员 背 后 的 故 事 —— 文 化 精
中, 记者必须学会 讲故事 , 而且 要讲 出好 故事。 将高深莫测 的科学技术 与百 姓生 活 联系起来 。 以说 , 可 一个 记者 的工作经历 就应该是一个找故事的故事 。
象的同时 R I “ FD
必须 正 确 认 识 监 督 。
主义 民主政治的历 史趋势和 内在要求 , 提
出 了 “ 论 监 督 ” 新 概 念 , 明确 表 示 : 舆 的 并
“ 大 情 况 让 人 民 知 道 , 大 问题 经 人 民 重 重
从新 闻实践 的狭义上解读 , 舆论监督
就 是 媒 体 代 表 公 众 对 权 力 机 关 的 一 种 监 督 , 就 是 媒 体 监 督 。 从 新 闻学 的 严 格 也 但 意 义上 讲 , 论监 督 并 不 完 全 等 同于 媒 体 舆
督。
多或 少 地存 在 一 些 观 念 上 的误 区 , 成公 造
作及其工作人 员进行 的监督 ; 是党和人民 通过新闻工具对社会进行 的监督 , 不应仅
仅 看 成 是 新 闻工 作 者 个 人 或 是 新 闻单 位
唱响正气歌 打好主动仗——党报记者贯彻落实党章体会点滴
和树 立社 会主 义荣辱 观 的落脚 点 心 声统 一起 来 ,提高 新 闻宣传 的 和归宿 。要做 到济世 致 用 ,新 闻 技 巧 和水平 ,在 宣传 党 的 主张 的 工作 者 必须不 断强化 四种意识 , 同时 ,充分 反 映群众 的愿望 ,采 即政 治意识 、大 局意识 、责任 意 写 出一批有 针 对性 、实 效性 、吸 识 和 把关意 识 。政治 意识 ,就是 引 力 、 感 染 力 和 影 响 力 的 好 报 要 善 于 从 政 治 上 观 察 和处 理 问 道 。 题 ,任何 时候 、任何情 况下 ,都 ( )加 强 学 习,努 力打 造 三 支 党和人 民信 赖 ,政 治强 、 业 要 自觉 地在思 想上 、政 治上 、行 动 上同 党保持 一致 ,在 事关政 治 务精 、纪律 严 、作风 正 的新 闻 队 方 向和 根本原 则 的问题 上旗 帜鲜 伍 .新 闻工 作 者是对 职 业敏 锐性 明 、立 场 坚定 。大局意 识 ,就是 和知 识渊博 度 有特 殊要 求 的专业 要心 系大 局 ,坚 持从 大局 出发 , 人才 ,在 知识 创新 的 时代 、终 身 在大 局下 思考 ,在大 局下行 动 , 学 习 的时代 ,每个 新 闻工 作者 都 更好 地 为改革 发展稳 定 的大局 服 要 以时 不我待 、如饥 似渴 、永 无 务 。责任 意识 ,就是 要做 到守 土 止境 的态度对 待 学 习。新 闻工 作 有 责 ,兢兢业 业 ,恪尽职 守 ,极 的 政 治 性 、社 会 性 、敏 锐 性 很 队伍职 业道德 建设 端认 真 ,极 端负 责 ,以强烈 的事 强 ,新 闻工 作 者 的知识 体 系必须 胡锦 涛 总书记 关于 以 “ 荣 业 心 和 责 任 感 做 好 新 闻宣 传 工 是 一个 与 时俱进 、不断 刷新 、开 八 八 耻 ”为 主要 内容 的社 会主 义荣 作 。把 关 意识 ,就是要 把好 关 、 放 的知识体 系 ,这 又要 求新 闻工 辱观 的重 要论 述 ,继 承和发 展 了 把好 度 、把好导 向。新 闻媒 体 和 作者 要 在提高 自身 的综 合 素质 上 我们 党关 于社 会 主义道 德建设 的 记者 编辑 既要在 政治 上 、政策上 下功 夫 ,抓 紧学 习 、刻 苦 学 习 、 思想 ,集 中体 现 了社会 主 义基本 把好 关 、把好 度 ,又要在 热点 引 善 于学 习 、善 于 重新 学 习 ,不 断 道德 规范 的本质 要求 ,是 进一 步 导 、舆 论 监 督 上 把 好 关 、把 好 改 善 自身 的知识 结构 ,拓 宽 知识 推进 精神 文 明建设 的重 要指 导方 度 。 领 域 ,力求 涉猎 广泛 而精 深 ,争 针 。新 闻部 门担 负着 宣传 党 的方 ( )坚持 马克 思主 义新 闻 取 成 为 “ 面手 ” 。特别 是通 过 二 多 针 政策 、传 播先 进文 化 、营造 舆 观 ,在 落 实 “ 贴近 ”上有新 的 学习 , 自觉 增强党 的观念 ,确保 三 论 氛 围的重 要职 责 。作 为新 闻部 突破 。广 大新 闻工 作者 必须 弘扬 在任何 时候 理想 信念 不 动摇 ; 自 门 的从 业人 员 ,既是 社会 主 义荣 求真务 实 的作风 ,深 入实 际 、深 觉实践 党 的宗 旨,把 为人 民群众 辱 观 的实践 者 ,又是社 会 主义荣 入生 活 、深入群 众 ,不怕苦 、不 办实 事 、做好 事 、解难 事 作为 自 辱 观 的传播 者 ,在 社会 主义 荣辱 怕 累 、不 怕麻烦 ,真 实报道 人 民 己的职责 所在 ; 自觉遵 守 党 的纪 观学 习教 育 中 ,必 须进 一 步加 强 群 众在全 面建设 小康 社会 与和谐 律 ,做 到严守 政 治纪 律 ,在 思想 新 闻职业道德建设 。 社 会 中的实践 情况 ,全 面反 映生 上 行动 上始 终 同党 中央保 持 高度 ( )不 断强化 职 业精 神 和 活 本质 ,把握 社会 主流 ,以群 众 一 致。 职 业道德 ,树 立 高尚的道德 操 守 满 意不满 意 、高兴 不高 兴 、拥 护 二 、把 握正确 导 向 ,不 断提 和 良好 的职 业形 象。学 以致用 , 不 拥 护 、 赞 成 不 赞 成 来 检 验 工 高反腐 倡廉新闻宣传水平 有 益社会 ,这是 新 闻工作 者学 习 作 。把体 现 党 的意志 与反映 群众 导 向 正 确 ,是 党 和 人 民 之
党政机关及干部如何应对媒体的舆论监督和负面报道
③新闻舆论监督有利于加强党和人民的联系, 密 切党群关系
④新闻舆论监督表达了我国新闻传媒的根本宗旨, 是衡量新闻事业党性的一个重要尺子。
3. 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依据 总体看来,实现权利制衡有三种途径: 一是以
2. 什么是新闻传播
新闻传播媒介指以传播新闻为主要功 能和职责的群众传播媒介,如报纸、新闻 期刊、电视、播送、互联网等。
3. 什么是舆论 ①舆论的定义 “舆论〞一词, 最早出现在我国?晋书·王沉传?中: “自古圣贤, 乐 闻 诽谤之言, 听舆人之论〞。“舆〞的本意是 车厢或轿子的座厢,后来引申为车夫或轿 夫。这里的“舆〞 字可解释为庶民百姓,“舆人之论〞 就是指老百姓的议论, 也就是民意。
“要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正确 应对舆论监督。〞
一. 全面认识新闻、新闻传媒与舆论
1. 什么是新闻? ① 新闻的定义
陆定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范长江:新闻是广阔群众欲知、应知、未知的重要的事实。 王中: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播。
②新闻的特征
真 短 快 活 强
③ 新闻的功能 传播功能 教育功能 娱乐功能 监督功能
2. 坚持诚信谦逊,重在开展改进 态度决定一切。出现批评报道、负面报道之
后,坚持诚信、谦逊的态度,是最好的媒体应对 策略。
所谓“诚信〞,包括诚意、诚恳、老实, 有了这“三诚〞,批评及负面报道带来的危机就 容易化解和消失。
3.吃透党的政策, 注重以理服人
4.掌握法律法规,做到依法办事
5. 讲究语言艺术,赢得好的效果 在应对媒体的舆论监督和负面报道中,党政
新时代新闻舆论监督的价值、内涵和路径研究
24一、新闻舆论监督的内涵内涵,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逻辑学上指某一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
如“人”这一概念的内涵是有语言、会思维、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等。
要把握新闻舆论监督的内涵,需先明确三个关键词——新闻、舆论、监督。
首先,核心是监督;其次,这是一种通过舆论实施的民间监督;再次,这是一种通过新闻媒介实施的民间监督。
下文分别对三个界限进行简要阐释,梳理新闻舆论监督的内涵。
(一)舆论定义中国《辞海》界定,舆论指公众的言论,舆论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和时势的晴雨表,可预测动向,是调节决策科学性的有力杠杆。
以西方英语国家的定义,如《美利坚百科全书》,认为舆论是公众就他们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公开表达出来的意见。
一般认为,舆论是一种公众的意见,类似于民心民意;意见主要针对多数人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舆论一般具有大致相同的利益诉求;反映和引导舆论最有力的载体是新闻媒体;舆论影响社会公众也具有正反两面性;正面舆论会在社会上形成赞扬和积极的情绪,反面则会让公众产生愤怒或不满的情绪。
(二)监督的定义监督是监察、督促的简称,特指国家权力机关及其代表对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或公职人员依法进行质询和监督。
广义的监督实际上范围很广泛,除了对官方机构和权力进行对公监督外,还包括对社会现象及个人品行的对私监督。
本文重点讨论对权力和执法机关的监督。
此类监督一般分为三种:以权力监督权力、以道德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
其中,以权利制约权力的形式主要存在于近现代的民主社会,它以承认公民权利为根本前提,以保护公民权利为最终目的,从而使公民成为监督政府的主要力量,舆论监督是其主要表现形式。
(三)舆论监督学者侯健在《三种权力制约机制及其比较》中认为,舆论监督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舆论监督是指对社会一切不良现象的监督;狭义的舆论监督是指通过在公共论坛的自由空间中所抒发的舆论力量对政府机构及其官员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的监督与制约。
广播电视基础知识:名词解释(纸条)
第三部分:广播电视基础知识:名词解释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
2、什么是党性原则?它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党性原则是一定政党的政治主张、思想意识和组织原则在新闻活动中的体现;3、什么是正面宣传?“正面宣传”就是要着力宣传能鼓舞和推动人们分法向前的各种光辉业绩。
4、什么是舆论导向?指新闻宣传中占主导地位的舆论导向。
5、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传媒运用新闻舆论手段对社会所实行的监督。
6、舆论监督: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是公众运用舆论手段对社会所实施的监督。
本质是人民群众利用新闻媒体对社会公共事务行使民主权利而进行的监督活动。
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推动力;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重要方式。
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舆论监督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有效途径。
舆论监督是揭露腐败、反对官僚主义的有力武器。
7、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产生新闻的根源,是构成新闻的根本因素。
8、“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生活、群众。
9、文艺上的“二为”方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10、双百方针是指什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由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最早提出。
11、当前社会主义的主旋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
12、舆论监督的实质是什么?答:舆论监督的实质是人民的监督。
13、新形势下政治家办报办台的要求?(五个根底)(1)、打好理论路线根底;(2)、打好政策法律根底;(3)、打好群众观点根底;(4)、打好知识根底;(5)、打好新闻业务根底。
14、新闻真实性的内涵:就是以事实为基础和依据来报道新闻,其本质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
15、本质真实:是指新闻报道要反映出事物的内在品质和规律。
16、客观报道:客观报道是指运用客观叙述的方式表达意见的一种新闻手段。
新闻媒体要善于做好舆论监督
条原则 :
善 于舆 论 监 督 , 先要 坚 持 党 性 原 则 。 有 高 度 的政 治 首 要 责 任 感 和 正 确 的 出发 点 , 到帮 忙 不 添 乱 。 从 党 和 人 民 的 做 要 根 本 利 益 出发 , 眼 大 局 看 问 题 , 于公 心 搞 监督 。 一切 要 着 出 围绕 党 的 中心 工作 。 围绕 改 革 、 展 和 稳 定 这 一 大 局 进 行 ; 发 其次 , 闻舆论监督必须坚持 实事求是 、 调 真实性原 则。 新 强 真 实 , 仅 要 求新 闻事 件 本 身 的真 实 , 要 在 整 体 全 局 上 真 不 还
环 境 ,促 进 社 会 全 面 进 步 和 经 济 发 展 ,具 有 十 分 重 要 的 意
义 。如 何 提 高 舆 论 监督 的 质量 , 善 新 闻 舆 论 监 督 的状 况 , 改 这 就 要 求 新 闻媒 体在 开展 舆论 监督 的 过 程 中 把握 , 根据实际情况有理 有利地进行。 也可在保持新闻
舆 论 监 督 独 立 性 的 同时 。 极 与 党 内组 织 监 督 、 政 监 督 、 积 行
群 众 监 督 等 其他 监 督 组 织 密 切 合 作 , 成 合 力 。 成 社 会 监 形 构 督 体 系 ; 闻 单 位 之 间 也 可 以 相 互 联 手 , 同 作 战 , 扩 大 新 协 以 舆 论 监 督 影 响 , 大 舆 论 监 督 力 度 , 障 舆 论 监 督 的 顺 利 推 加 保
的意见 , 绝单凭汇报材料 编写报道 , 不 能道听途说 、 杜 更 捕 风捉 影 ;第 三 ,善 于 舆 论 监 督 必 须 坚 持 正 确 的舆 论 导 向原 则。 胡锦 涛总 书 记 在 政 府 工 作报 告 中指 出 . 闻舆 论 监 督 要 新 时 时刻 刻 突 出 新 闻 报 道 的 及 时 性 和 特 殊 性 ,舆 论 导 向 一 定 要坚 持 以人 为 本 的 原 则 充 分 反 映 人 民 群 众 的 心 声 。舆 论 监
新闻基础知识题
简答:1、如何坚持建设性监督、科学监督、依法监督的三原则?答:(1)开展舆论监督要重视建设性监督。
舆论监督要善于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把舆论监督的力度与社会、人民群众的承受程度结合起来。
舆论监督效果要有利于改进工作和解决问题,有利于稳定大局和振奋民心,有利于中央的统一工作部署和维护中央的诚信。
(2)开展舆论监督要注意监督的科学性。
在监督过程中把握好“适时、适量、适宜”的度,注意平衡,掌握尺度。
舆论监督要对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的主流与本质有正确的判断,在科学调查的基础上,对事物的整体进行全面认识,是舆论监督达到正确的平衡。
(3)舆论监督要遵纪守法。
舆论监督的运作必须严格限定在法律、制度、政策以及社会道德规范允许的范围内。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舆论监督要遵纪守法,严格执行宣传纪律,按照相关法律、政策和规定办事。
2、交互电视可以分为哪几种具体形势?答:存储释放式和直接交互式两种:第一种方式没有回传通道,通过广播通道的附加通道传送与内容有关的信息或短片,供收看时交互选择收看或点播;第二种方式的播出端与接收端之间除了广播通道外还有附加的回传通道,用户可以根据发送端提供的业务清单通过用户端的相应设备(如机顶盒)选择相应的服务,发送端在收到相应的选择信息后再向该用户提供相应的服务,如视频点播、网络游戏等。
3、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修养包括哪些方面?答:包括四个方面:政治修养、思想修养、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修养、业务能力修养。
(1)政治修养。
在政治上要求高,讲党性、讲政治,把政治坚定性、政治洞察力和政治责任感作为第一位的修养。
(2)思想修养。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把做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为根本的思想修养。
(3)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修养。
新闻工作者对自己的基本要求有六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4)业务能力修养。
新闻舆论监督三题
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知识经 济时代的到来 ,资本
再次 , 把成本引入频道 节 目绩效评价 , 对 于 加强 成 本 核 算 , 化成 本 意 识 , 强 实
身效用的最大化?这些问题都是需要认 真讨论的话题。 本文试从三个方面探析。
一
运营 、 体制改革 、 产权制度等经济概念
营和 开 发频 道 资 源 所 发 生 的 各 种 成 本
位事业 发展的要求。因此 引入频道节 目成 本理念 。 电视财 务管 理从 “ 是 事 业 型 ” “ 业型 ” 变 的 第一步 , 向 产 转 是 坚持社会效益 第一 , 又兼顾经 济效 益 最大 化的 经营 型事业 单 位深 化改 革
业 单 位 在 计 划 经 济 条 件 下 形 成 的 只 讲 投 入 规 模 , 讲 产 出 效 益 , 越 来 不 已 越 不 适 应 电 视 台 这 个 特 殊 的 事 业 单
所 获取的各种经营业务收入 ,主 要包 括广 告收入 、 合作合拍收 入 、 目发行 节 收 入、 赞助收入及其他经营收入 。 二 是 成 本 投 入 类 指 标 :是 为 了 经
维普资讯
电视 时 空
我国的新闻舆论监督,在对局形势
错 综 复 杂的 博 弈环 境 下 ,归 根 结 底在 为
谁服 务 ?其 行 使 监督 的 过程 究竟 面临 着 哪 些 方 面 的制 约 ? 义最 终将 如何 实现 自
析 电 视 成 本 与 频 道 绩 效 评 价
指标 评 价 是 进 行 频 道 绩 效 评 价 最 基 础 和 最重 要 的方 法 之 一 ,要 建 立 电 视 频 道 绩效 指 标 评 价 体 系 ,不 仅 涉 及
新闻学概论课程-第八章新闻舆论监督
众参与
当代中国新闻舆论监督主要采用的方法
• (四)既要适时,又要适度 • (五)依靠党的领导,争取被监督部门上级党委的支持 • (六)公开批评与“内参”相结合 • (七)争取执纪执法部门的配合
汶川地震后,理性与感性交融的适时报道取得巨大成功
第四节 新闻舆论监督的社会责任
新闻舆论监督的方法
世界各国的新闻舆论监督一般具备三个要件:
• 一是把监督对象的言行置于公众的视野之内;
• 二是发表对相关事件的评论,表明新闻媒体对事件的 态度; • 三是刊播公众对相关问题的意见,开展公众讨论,形 成舆论压力。
当代中国新闻舆论监督主要采用的方法
• (一)批评与表扬相结合 • (二)点名批评与不点名批评
第八章 新闻舆论监督
本章框架结构
新闻舆论监督的 含义、功能和作用
新闻 舆论监督
新闻舆论监督的 主体、客体和任务
新闻舆论监督的 原则与方法
新闻舆论监督的 社会责任
舆论监督的含义 新闻舆论监督的功能 新闻舆论监督的地位和作用 新闻舆论监督的主体 新闻舆论监督的客体 新闻舆论监督的任务 新闻舆论监督的原则 新闻舆论监督的方法 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 遵守纪律和法律,恪守新闻道德 接受党、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 “报纸上的批评,要实行‘开、好、管’的三字方针。 开,就是要开展批评。不开展批评,害怕批评,压制
批评,是不对的。 好,就是开展得好。批评要正确,要对人民有利,不
能乱批一阵。什么事应指名批评,什么事不应指名,要 经过研究。
管,就是要把这件事管起来。这是根本的关键。党委 不管,批评就开展不起来,开也开展不好。”
新闻舆论监督的任务
• 党纪、政纪执行情况的监督。
舆论、舆论监督、新闻舆论监督
舆论与舆论监督李卓钧《新闻理论大纲》舆论舆论监督舆论定义:舆论是一定的集合体的内大多数人对某一个社会问题大体一致的意见(舆论是人类社会必然的、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舆论构成要素:公众、事件(关系的舆论主体切身利益、引起较多关注、新鲜)、意见舆论的性质:舆论作为公众意见的集合,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应;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众事务为指导舆论的特性:1、集合性舆论是大多数人集合意见,而不是某个单个人的意见;舆论这种集合意见是在个体意见相互交流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某些代表性的个体意见强烈地启发、制约或者推动集合意见的形成或发生变化2、倾向性任何舆论都是针对某一事物所作的评价;这是由于特定的利益和政治、经济地位所决定的;在阶级社会表现为阶级的倾向性,在面对人类共同利益时可以有共同的舆论3、现实性舆论是对现实问题的评价;只有当前生活中的矛盾才会更多的给人们带来利益上的影响,才会成为议论的中心4、自主性舆论的主体参与舆论活动,对事件发表看法是完全自觉自愿的5、公开性舆论是一种公开表达的意见舆论的作用:监督、咨询、调节任何人和组织都不可避免的收到舆论的监督和评价;他们的行为都要向舆询;然后根据舆论的评价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舆论的双面性及其衡量标准双面性:舆论是公众集中意识倾向的表达,但公众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和外在客观因素的制约,这种集中意志并不是任何条件下都是正确的,舆论是一把双刃剑,其作用是正负双向的,存在质量高下之分,无好坏之别标准:舆论作用于社会实践的后果,包括直接与间接、长期与短期结果等舆论监督舆论监督的定义:是指公众利用各种舆论表达方式,对国家事物和社会现象以及国家公务人员和一般社会成员的行为所实施的检查、评定和监督舆论监督的地位:1、舆论监督室社会监督机制中最重要的一环2、舆论监督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社会自我调节、解决矛盾)3、舆论监督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大多数人的意志决定政治发展方向、参与国家管理和社会事务)新闻事业舆论监督新闻事业与舆论形成的关系:舆论形成的条件:1、人们能否获得关于事态和事件的充分的信息2、人们能否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的运用语言和文字来展开争论与新闻事业相关:1、新闻事业的主要活动内容和基本的功能是向人们传播新闻、提供信息2、新闻事业是人们表达意见、交换意见的场所新闻事业对舆论的影响和引导:新闻事业促成舆论的形成,而且还通过反映舆论是自己成为舆论的代表;同时又对舆论施加影响具体方式:1、有选择的报道社会上所发生的某些事件,吸引人们的关注,为形成某种舆论提供依据和材料2、发表新闻评论或理论文章,阐明某种观点或立场,以影响和引导舆论3、发表经过选择的有关人士和群众的谈话、来信,提供多方面的意见,用群众的观点影响舆论运用新闻媒介展开舆论监督的原因(重要作用)1、新闻舆论监督能够产生强大的威慑力,迫使非法乱纪者改过自新,促进问题的快速解决2、能够把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防治腐败行为和一切不正之风3、有利于加强党和人民的联系,密切党群联系4、新闻的舆论监督提现了我国媒介的根本宗旨,是衡量新闻事业党性的一个尺度我国新闻媒介舆论监督的出发点(性质):保证中央政令畅通,维护国家、人民的利益,重点是解决人民的内部矛盾,维护公共利益新闻事业舆论监督的特点:1、公开性指新闻舆论的公开性,它的监督通过公开报道和公开评论表现出来2、广泛性被监督对象、参与监督的人、监督产生的影响、监督内容3、及时性新闻报道和评论能迅速的将人民群众的意见反映出来,快速的传播到群众中去,在错误出于萌芽状态即时进行干预(权威性、典型性、紧迫性、重效果)新闻舆论监督的内容:1、对决策和决策执行的监督(民主化、反馈)2、对法律制定和法律实施的监督(体现民意、公正合法)3、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监督(决策、执行、作风)新闻事业舆论监督的原则和主要方式新闻事业舆论监督的原则:1、公开性原则是新闻事业舆论监督的前提○1知情才能监督○2封闭式愚昧的标志○3公开是为了监督2、舆论不一律原则是新闻事业舆论监督的运行规律舆论是由许多不同个体意见相互交流、融合、争辩、补充的结果,因此,要形成真正地舆论,就必须保证个体发表不同意见的自由批评性报道是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方式目的:批评性报道和赞扬性报道都是为了排除不利因素,促进社会健康发展作用:新闻媒介的批评性报道,往往被看作为考察新闻舆论监督开展得如何的主要衡量尺度批评性报道的广度和深度成为衡量新闻媒介是否真正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的主要志特征:以宪法、法律和社会公德为准绳,对一切不良现象进行批评和监督,是社会诸种舆论监督方式中,最经常、影响罪广泛的一种舆论监督方式问题:自上而下批评弱化了广度和深度;不及时公开批评批评不慎的表现:批评不实、批评不当、新闻炒作引起新闻伤害李良荣《新闻学概论》新闻与舆论定义: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物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特点:1、公开性从分散的个人意见到成为群体的公众意见必须经过公开的社会讨论和交流;而已经形成的公众意见要发挥其影响力,必须面向社会公开传播2、公共性舆论指向的公正性:公共事务;作用目标的公众性:公共利益3、急迫性舆论涉及的都是近在眼前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4、广泛性舆论存在范围和影响范围的广泛性原因在于舆论主体公众聚合的随即和多远舆论,以及意见指向的涵盖范围广阔5、评价性舆论是一种意见,不是一般的客观陈述,而是对事物作出的判断,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也就是具有一种评价性社会功能作用方式:舆论作为公开的社会评价,是以集合式的公众意见直接或间接敢于社会,这是由其“民意表达和民众力量的显示”的本质决定的目的:是公众事务最大限度的符合公众的意志和要求主要功能:是对涉及公众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施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服务于既定的公众共同意志,符合公众共同利益,是社会强有力形式之一控制作用的表现:1、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对国家和政府的决策过程、决策实施结果和相关决策执行人物监督)2、对公众行为的鼓励或约束(鼓励公众合乎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的行为,约束、制止损害公德与职业道德的行为)新闻舆论:新闻传播事业通过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把公众中分散的、无组织的舆论,根据某种需要加以选择、梳理并公开发表,使之成为集中地、有组织的舆论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1、反映并代表舆论公开表达对于舆论既是必要条件又是最后形成的标志,而公开的表达必须借助一定媒介2、引发舆论舆论要形成必须有意见指向——特定的公共事务,即公众必须先了解、认识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务信息才能发表意见,而新闻媒介通过“议程设置”的议题常常成为公众关注的社会问题,成为舆论的源头3、引导舆论○1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2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原则1、有利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正确的揭露批评2、实事求是是保证揭露批评报道成功的基础3、适时、适量、适宜是批评报道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一环4、保护批评者的合法权益,保留被批评者的申诉权力5、既有独立负责的精神,又要自觉接受党委的领导,积极争取各级党组织的支持和帮助《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舆论定义: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的影响。
舆论监督“三部曲”
道他们 在舆论 监督 面前态度 如何 恶劣 、 如何无理取闹 , 从而 引起被批 评对 象的上级主管 部门和全社会的重视 ,以外来
压 力促其改进工作 。 如果他们对忠告置若罔闻 , 照样我行我 素, 新闻媒体就可 以隔一 段时间给他们曝光一次 , 直到他们 认识错误 、 改进 工作 。这 样 , 新闻媒体搞的跟踪报道就成了
讲, 只要利于国泰民安就行 。因此在 问题的选择上 , 要慎 之
又慎。对那些情 况复杂 、 条件 不成 熟 、 即使经过 当地党委和 政府的艰苦努 力在短时期 内也难 以收到 明显成效 的问题 ,
采访这些单位 的负责 人 ,让他们谈谈对批评稿件 中提到的
问题有什么样 的整 改措施 ,并明确告 诉他们 今后还要接着 报道他们 的整改情 况。这样 ,可使被批评 对象抛弃侥幸心 理, 立即起来改进工作 。针对抵制舆论监督且无理取 闹者 , 新闻媒体 要据理 力争 、 决不妥协 , 此时的跟踪报道要重点报
中, 应该 针对被批 评对象的不 同心理 , 对症下药 。针对能正 确对待舆论监督 的被 批评对象 ,此时舆论 监督 的跟踪报 道 应重点报 道被批评 对象在 舆论监督 面前怎样 知错即 改 、 如 何采取有力措 施改 进工作的做法 。 样 , 这 可使他们在被批评
对象中起到示 范 、 带动作用 。针对迟疑不动者 。 跟踪报道要
途而 废 , 那么 , 不仅 会降低新 闻媒体 的威信 、 这 辜负 广大群 众对我们寄予 的厚 望 ,而且还会助长被批评 对象身上的歪 风邪气 。 现在 , 有相 当一些单位和个人不把舆论监督当回事
口 赵 经
药。
选对问 题 ,是搞好舆论 监督
要掌握新闻舆论监督的力与度
客 观 公 正 原 则— — 对 报 道 涉 及 的 各 方 都 应 出 于 公 心 , 戒 “ 人 为 主 ” 第 一 印 象 , 予 涉 事 各 方 一 个 充 力 先 的 给 分 发 表 自己 见 解 的 机 会 , 且 始 终 保 持 叙 事 的 客 观 性 。 并
要掌握新 闻舆论监督 的力与度
生命 , 更是舆论监 督存 身立命之本 , 不管截 稿时 间多紧 多急 , 记者都 应本着 高度 负责 的态度 , 做到“ 实 , 核 核实 ,
再 核 实 “ 。
是 舆 论 监 督 指 导 思 想 层 面 的 问 题 的话 , 行 准 确 的 “ 进 量
化 ” 是 实 操 过 程 中 一 个 重 要 的原 则 , 有 坚 持 “ 化 ” 则 只 量
就 是— — 真 实性 第 一 的 原 则— — 真 实 性 是 一 切 新 闻 报 道 的
道可能产生的社会效益存在 “ 正负比 ” 失衡时 。 者应敢 记
于 “ 痛 割 爱 ”决 不能 为抢 发 “ 家 新 闻 ” 博 取 “ 动效 忍 , 独 , 轰
应” 而置社会效益 于不顾。
量 化 原 则— — 如 果 说 。客 观 公 正 原 则 ” 要 解 决 的 “ 主
维普资讯
目了然 , 众 的 恐慌 心 理 就 不 会 这 样 盲 目扩 散 。 公
在这 时候 , 者应始终牢记 , 记 自己并不是职 能部 门 。 更不
是 作 出 裁 决 的 “ 官 ” 法 。 社 会 效 益 优 先 原 则— — 在 实 施 舆 论 监 督 过 程 中 . 报 道 只 是 我 们 的 手 段 , 是 目 的 。 施 舆 论 监 督 。 为 了 促 不 实 是 使 事 情 的 解 决 , 不 是 为 监 督 而 监 督 。 此 , 预 计 到 原 则 舆
新闻舆论监督
新闻舆论监督一、新闻舆论监督概说1、舆论监督: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监督,指社会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权力中的偏差行为进行批评和制约的社会现象。
是一种软性的社会监督主要是通过社会公众发表意见,形成批评性舆论,对监督对象产生矫正和制约作用。
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基础来源于《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
”舆论监督的特点鲜明、具体的指向性。
制约力量的非强制性。
一定程度的公开性。
2、新闻舆论监督通过新闻媒介对公共权力运行中偏差行为及其他不良社会现象进行批评和制约。
3、加强新闻舆论监督的意义社会民主机制:越是民主、文明、进步的社会,新闻舆论监督氛围越好权力制约机制:软制约二、新闻舆论监督的主体和对象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舆论监督应着眼于帮助党和政府改进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增进人们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新闻舆论监督是否等于新闻舆论引导?新闻舆论监督是否等于新闻批评?新闻舆论监督要体现正确的舆论导向,但是又不同于一般的舆论引导,后者主要是正向引导,传播正面舆论,前者是强力制导,通过揭露社会偏差行为,对偏离社会规范与党政方针、政策有害社会稳定和进步的思想、行为进行矫正。
新闻舆论监督分肯定和否定两种形式,即包括批评又包括建议评价。
新闻舆论监督有批评但不是简单的批评。
在批评中有引导、有剖析、有辩证的方法,有实事求是的作风。
1、新闻舆论监督的主体人民群众:人民群众通过新闻舆论机关依法对国家事务和公众利益相关的事务的监督作为新闻舆论监督主体的人民群众及其载体的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权受到法律保护。
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机构在行使舆论监督权利的同时受到宪法和法律的规范。
浅论大众传媒与党的新闻舆论监督
浅论大众传媒与党的新闻舆论监督作者:苏健来源:《记者观察·下旬刊》2020年第01期摘要:本文从新闻舆论监督的思想来源等方面阐释了大众传媒与党的新闻舆论监督之间的关系,同时讲述了新闻舆论监督的历史渊源,进而讲述了新闻舆论监督的条件和基础,最后总结出要构建党领导下的新闻舆论监督制度体系。
关键词:大众传媒;党的领导;舆论监督一、新闻舆论监督的思想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即舆论思想层面的监督,这一监督理论主要来自于马克思等人的相关报纸批评思想,特别是马克思关于人民报刊的思想,又在其基础上加入了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相关理论和传统西方政治领域思想中的精华部分。
中国共产党在总结自身发展过程中开展新闻舆论监督工作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舆论监督思想,这一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开展舆论监督方面活动的理论指导,同时也有助于中国共产党树立科学的新闻自由观与舆论观。
二、中国共产党深刻开展大众传媒舆论监督的历史渊源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重要作用是我们党历来坚持的政策方针,利用社会大众对公共事务的关心进行对公共事务的监督。
在中国共产党刚成立的时候,一大批党员分子通过创办自己的报纸来广泛宣扬马克思主义,进而传播革命思想。
这些先进报刊同时还履行着对敌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职能。
广播、报纸等大众传媒作为党的特殊执政资源对于保卫刚刚建立的新中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但是一段时间,党在舆论监督方面的工作受到重大的挫折。
总的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舆论监督对巩固执政地位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三、新闻舆论监督健康开展的基础与条件作为党重要思想武器之一的新闻舆论监督在揭露社会问题、针砭时弊、体现公平等方面起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在构建和谐正义社会的过程中能够发挥立法、司法、行政监督手段难以发挥的功能。
关于舆论监督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需要充分调动大众媒体为党的执政活动服务才能得以解决。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是传统舆论监督的基石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的民主就是要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民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舆 论 监 督
新闻界
新 闻 舆 论 监 督 三 论 (上 )
"丁柏铨
一、 当今条件下新闻舆论监督的 特点 ( 一) 舆论监督与批评报道 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初期就有了 自己的新闻事业, 很早就进行了舆论 监督的实践。 通过党报、 党刊所进行 的此类实践,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 被称作批评与自我批评。 舆论监督是 一个后起的概念, 但与舆论监督的基 本精神相一致的实践是早已有之。 “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批评和 自我批评 ’ 这一提法在大众传媒上的 使用频率逐步降低, 其内涵开始收 缩, 专指党的思想建设特别是党内监 督的一种手段。 早先由 ‘ 批评和自我 批评 ’ 所指代的党外监督的内容, 被 一个更具时代感和概括力的概念 !" # ” —— — 舆论监督所取代。 党的十三 “ 大在政治报告中提出: 重大问题让 人民知道, 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 ” , 并 “ 且强调: 要通过各种现代化新闻宣 传工具, 增加对政务和党务活动的报 道, 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支持群众 批评工作中的缺点错误, 反对官僚主 ” 义, 同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 这是在 党的正式文 件中第一次 明确地使用 舆论监督这一概念。 党中央 "$$% 年, 作出了 《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 的几个重要问题的决定 》 , 要求 “ 把党 内监督同群众监督、 舆论监督、 民主 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结合起来, 把自上而下 和自下而上 的监督结合 起来, 逐步形成强有力的监督体系, 以保持党的 肌体的健康 和国家任务 的顺利完成 ” 。 在 "$$& 年 $ 月召开的 党的十五大上, 江泽民总书记在政治 报告中就舆 论监督问题 作了进一步 “ 的阐述。 他说: 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 予的, 一切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 必 须受到人民和法律的监督。 要深化改 革, 完善监督法制, 建立健全依法行 “ 使权力的制约 ” , 把党内监督、 法律 监督、 群众监督结合起来, 发挥舆论 监督的作用 ” 。 由此可以看出, 舆论监 督概念的提出, 是与新的历史条件下 党的建设和 政权建设的 需要相适应 的, 相对于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一种历 史的进步; 自从舆论监督的概念提出 以来, 理论上逐渐深化, 现在它已经 成为行之有 效的监督体 系中的一种 !’ # 重要的监督方式。 新闻舆论监督和批评报道是两 个完全可以并存的概念。 两者不是相 ( 两者的内涵不一样。 新 等的概念。 ") 闻舆论监督 的内涵要比 批评报道的 内涵丰富得多, 也宽泛得多。 新闻舆 论监督既可以包括批评报道, 又可以 包括并不归 属于批评报 道范畴的言 ( 两者的对象主体 论、 读者来信等。 ’) 不一样。 批评报道的对象主体, 当属 于人民的范畴; 而新闻舆论监督的对 象, 则既可以是人民, 也可以是敌对 ( 分子。 两者的行为主体不一样。 批 () 评报道的行为主体, 往往是新闻传媒 和从业人员; 而新闻舆论监督的行为 ( 两者的出 主体, 则是广大的公民。 %) 现时间不一样。 批评报道往往是事发 以后所作的否定性报道, 而新闻舆论 监督完全可 以是事先的 带有预警性 ( 两者的具体 内容不一 质的报道。 )) 样。 批评报道往往包含有批评性的内 容, 舆论监督出现在新闻传媒上, 并 不一定都包含批评性的内容。 作为我 国现行监督体系中的一种监督方式, 毫无疑问是 舆论监督比 批评报道来 得更为科学。 ( 二) 新 闻 舆论 监督 与 其他 监督 方式的比较 在我国的监督体系之中, 除了舆 论监督以外, 还有法律监督、 党内监 督、 群众监督等等形式。 这几种形式 各自都有很大的作用。 它们都可以借 助于舆论监 督的方式进 一步扩大影 响, 以收到更好的社会效果。 与上述 几种监督方式相比, 新闻舆论监督有 自己的特点。 从本质上说, 新闻舆论 监督是新闻 传媒通过真 实地报道事 实和提供新 闻信息的方 式造成一定 的社会舆论, 对监督对象所进行的监 督。 在这里, 新闻舆论监督的要素是: 对事实进行真实的报道, 借此形成强 大的舆论。 "* 新闻舆论监督与法律监督的 比较 法律监督是一种刚性的监督。 它 表现出相当突出的程序性、 规范性和 严肃性。 进行法律监督, 必须按照一 定的法律程序严格进行, 超越法律程 序是不许可的。 进行法律监督, 又必 须符合规范。 在办案过程中, 坚持以 事实为根据, 以法律为准绳, 援引法 律条文、 对案情进行概括、 对判决结 果进行表述, 都必须合乎规范。 进行 法律监督, 还应该体现法律本身的严 肃性。 法律监督表现形式有两种: 一 是对违法者 和违法行为 追究法律责 任; 二是防范可能出现的违法行为。 应当说, 法律监督是一种强有力的监 督形式。 但是, 法律监督的有效性只 存在于有限的空间。 如果被监督者的 行为没有触犯法律, 法律监督除了进 行警示以外无法进行直接的监督。 与 之相比, 新闻舆论监督的范围就要宽 泛得多。 许多虽然没有触犯法律、 但 违背某些行为准则的人和事, 都应该 是新闻舆论监督的对象。 在法律监督 发挥不了威力的地方, 新闻舆论监督 常常可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与法律 监督相比较, 新闻舆论监督不具备强 大的刚性制约力即强制力, 但是它具 有前者所不具备的社会影响力。 这就 是法律监督 常常需要借 助于新闻舆 论监督的原因。 ’* 新闻舆论监督与组织监督的 比较 在 中国 , 中国 共产 党 是执 政党 。 组织监督主 要是指中国 共产党党内 自身的监督。 当然也包括民主党派对 中国共产党的监督。 中国共产党的自 身的监督, 有着丰富的内容。 它既可 以是上级对 下级或者下 级对上级的 监督, 可以是党员对党员干部的监 督, 也可以是党员之间的相互监督, 还可以是纪 律检查部门 对党的组织 和党员个人的监督。 组织监督的主要 方式是批评与自我批评。 自我批评旨 在调动内在的积极因素, 克服自身的 消极因素, 它是一种自我完善的方 式。 党员之间的相互批评, 旨在使每 一个党员置身于他人的监督之中。 此 外, 组织监督的方式还包括对违反党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新闻界
!"#$$ %&"%’#$
舆 论 监 督
纪的党员 ( 包括党员干部 ) 作出相应 的处分。 在党内, 不允许有不受监督 的特殊党员的存在。 一些巨贪的被查 处, 充分体现了组织监督的卓有成 效。 新闻舆论监督与组织监督相比, 侧重点各有不同。 组织监督所依靠的 是组织内部的力量, 而新闻舆论监督 所依靠的是整个社会的力量。 组织监 督所采用的方式比较多样, 而新闻舆 论监督所采用的方式则比较单纯。 组 织监督的内 容有许多是 不向外界公 开的, 而新闻舆论监督则将批评与自 我批评的内容公之于社会。 组织监督 所涉及的内 容与组织的 内部成员有 关, 而新闻舆论监督所涉及的内容毫 无疑问更具有广泛性。 在进行组织监 督的过程中, 也包含有利用某种舆论 进行监督的成分, 不过, 那只是一种 组织内部的 舆论而并非 社会公众舆 论。 从传播的角度说, 前者所进行的 是组织传播, 而后者所进行的则是大 众传播。 !" 新闻舆论监督与群众监督的 比较 群众监督具有相当的广泛性。 只 要有群众的地方, 就会有群众监督的 存在。 群众监督的主要方式是: 通过 各种途径 ( 包括通过新闻传媒发表言 论) 参政议政; 运用各种方式向有关 部门反映情况, 进行举报或投诉; 主 要是通过口 头的方式对 监督对象进 行议论评判。 其特点, 一是对监督对 象进行议论, 或褒奖或贬抑, 以口传 舆论的方法形成某种监督的力量。 二 是向上级部门反映情况。 新闻舆论监 督与群众监督, 两者的主体是相同 的, 都是人民群众。 新闻舆论监督从 本质上说也就是群众监督。 但是监督 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在许多情况 下, 群众监督的触角伸向广阔的空 间, 然而往往是分散的、 零星的, 属于 人际传播的范畴。 而新闻舆论监督, 常常是经过精心准备的, 要将群众性 的口头舆论 凝聚为强有 力的新闻舆 论, 体现出很强的有序性和层次感。 ( 三) 对 新 闻舆 论监 督 的传 播学 考察 新闻舆论监督, 其发生作用的过 程是这样的: 采集相关信息—— — 传播 信 息 —— — 形 成 舆 论 —— — 对受监督者 形成 社 会 压 力—— — 促 成 事 物 向好 的 方向转变。 新闻舆论监督要想产生比 较好的效果, 有几个关键性的环节:
一是要传播准确而充分的信息 ( 有关 被监督者的信息, 有关特定新闻事件 的信息, 有关背景信息。 这些信息不 仅是人们所关注的, 而且也是公众进 行监督所必需的 ) 。 传播准确、 真实的 信息, 有关机构和社会公众实施监督 就有了依据。 传播准确、 真实的信息, 也是动员数 量众多的社 会公众参与 监督的重要手段。 传播准确、 真实的 信息, 还是新闻传媒舆论监督立于不 败之地的根基。 因此, 从传播学的角 度考察新闻舆论监督, 关键在于向社 会各界及时地、 负责任地传播真实的 信息。 二是新闻传媒要善于用关于监 督对象的有 关报道来凝 聚或形成强 大的社会公众舆论。 事实证明: 新闻 舆论监督光 有媒体舆论 是远远不够 的, 还必须形成与之相配的社会公众 “ “ 舆论。 老鼠过街, 人人喊打 ” 。 老鼠 ” “ 是舆论所谴责的对象, 喊打 ” 是一种 舆论形态, 使“ 老鼠 ” 震慑的力量就在 于“ 人人喊打 ” 。 可见, 由新闻传媒引 发的社会公众舆论, 与媒体舆论融成 一体的社会公众舆论, 在整个舆论监 督过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新 闻舆 论监 督 , 从 本 质上 说, 是 依靠新闻信 息传播所进 行的社会监 督。 社会监督与新闻舆论相联系, 新 闻传媒依靠自身的优势, 使与社会监 督有关的信 息在一个很 大的范围内 迅速传播。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 信息 不经任何中间环节的中转, 直接传达 到广大受众, 体现了高保真的特点。 信息在传播过程中, 表现出一定 的惯性力量。 新闻舆论监督的内容, 经过大众传媒传播以后, 可以立即引 起巨大的社会反响, 成为广大公众关 注的焦点。 新闻传媒对胡长清案件、 成克杰案件 所作的公开 披露就产生 了这样的效果。 大众传播媒体所传播 的内容, 在相隔一段时间以后, 仍然 会在人际传播过程中被反复提起, 表 现出强大的惯性力量。 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 新闻传媒 可以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 进行议程 设置, 牢牢把握监督性舆论的导向, 形成在一段 时间之中的 社会公众的 话语中心。 而在一般的群众监督中, 是难以进行议程设置的, 也难以形成 社会公众的话语中心。 这是新闻舆论 监督的优胜之处。 二、 新闻舆论监督中的问题和难 点 ( 一) 当 前 新闻 舆论 监 督中 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