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三章》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教案 (1)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教案 (1)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教案 (1)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现代文阅读文章。

文章以梅岭为背景,描绘了梅岭的美丽景色和作者对梅岭的深厚感情。

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寓意丰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具有很好的效果。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但对于这篇课文中的某些生僻词汇和深层次的含义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寓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重点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梅岭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寓意,欣赏课文的文学美。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幻灯片。

3.生僻词汇和重点句子的解释。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幻灯片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梅岭景色,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梅岭的美丽。

然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回答。

同时,教师对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重点句子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然后,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和总结。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对梅岭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回答。

语文九年级下册《梅岭三章》教案

语文九年级下册《梅岭三章》教案

语文九年级下册《梅岭三章》教案一、教材分析《梅岭三章》为《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主要讲述了“春日梅岭”的美景以及梅岭上的那些故事和传说,是一篇充满古典意味的散文。

本课文既能升华学生的艺术情操,也能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体现了文化教育的多元化和变化性。

二、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梅岭三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特点,以及其中的文化内涵;2.学生感受“梅岭”这一自然景观的美丽和魅力,培养情感气质;3.学生能理解文本深层次的意义,掌握如何从文本中提取信息;4.学生提高阅读、写作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3.1 教学内容3.1.1 课前导入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梅岭”这一概念,让学生谈谈对梅岭的认识和想象,增加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3.1.2 课文讲解教师通过逐段分析、讲解,带领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情节、结构、意义等。

3.1.3 课文理解•初步感受:让学生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感受梅岭的美丽和风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鼓励学生热爱自然景色和保护环境;•深度剖析:教师通过解读部分段落,帮助学生分析一些文学基本要素,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例如文章的用典和文化内涵。

3.1.4 语言应用以课文中所提到的三种春花为例,让学生寻找相关词语,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同时,老师还要为学生设计拓展性的写作任务,如在体验梅岭的基础上,写一篇以“梅岭”为主题的游记或感想。

3.2 教学方法•预习导图:通过思维导图让学生预测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讲解分析:老师结合具体段落,进行逐句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多媒体展示:配以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让学生感性认识课文;•听课笔记:请学生在听讲的同时,做好笔记以便加深理解。

四、教学评价教师需通过学生的阅读反应和写作表现,对教学成果进行动态评估,指导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同时,也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第2课《梅岭三章》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课《梅岭三章》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2《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结合注释自主阅读小序和诗歌,理解诗歌内容;2.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三首诗,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炽烈的情感和豪壮的情怀;3.分析三首诗歌内在的关联,体会诗歌的意蕴内涵。

4.学习课文中想象的写作手法及作用。

【教学重难点】透过意象和语言来理解诗人的深沉的情感,通过想象法来感受反动派必将被打倒,革命必将胜利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评价设计】1.通过自主学习、师生共品、朗读展示等评价手段检验目标一、二的达成度。

2.通过学生个人展示及师生共同点评的方式,在掌握写作技巧的同时检验目标三、四的达成度。

【教学方法设计】1.诵读教学法教学时创设学习氛围,老师作好朗读教学指导,努力以声表情,以情表意,声情并茂,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感悟诗歌的情感。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通过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敢于质疑,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教师适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引导学生品评鉴赏,探疑解惑。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环节:一、疫情传语,暖场启航:同学们: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是什么?多媒体出示学生交流,教师点评。

师:生与死的抉择,是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当今就有这样一批人,在病毒面前他们逆流而上,向死而生,为了守护更多的人,为了让神州大地绽放最美的春光,他们无怨无悔,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们用生命捍卫着人民的健康,在此,我想向所有冲在最前线的医务工作者们致敬,今天我们有向死而生的逆行者,过去我们更有不畏生死的革命者,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陈毅元帅所写的《梅岭三章》【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对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的设置能快速吸引学生的眼球,让课堂在思考中启航,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无疑是最佳途径。

】二、前置检查,词语领航:过渡:在学习诗作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同学们的字词预习情况。

1.词语领航多媒体出示:阎罗捷报血雨腥风取义成仁当纸钱丛莽旌旗即为家烽烟挑生读,适当点评。

《梅岭三章》教案设计

《梅岭三章》教案设计

梅岭三章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中国古代小说,是明代作家冯梦龙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内容涉及了人物众多、情节丰富,是一部集中了中国古代小说社会性、人性、爱情与仁义道德的杰作。

在教材选取方面,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选取适当的篇章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阅读《梅岭三章》,了解小说叙事结构和情节发展,体会小说的艺术魅力。

2.增进学生对古代小说社会背景及人性、爱情、仁义等方面的了解与认知。

3.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和分析能力,培养对文学创作的感性认识和审美能力。

4.引导学生探究人类文化发展并继承传统文化,加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小说的叙事结构和情节发展。

教学难点:古代小说文学的审美和阅读体验。

四、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小说情节与人物进行分析,让学生掌握小说结构,理解小说中的各种元素。

2.阅读法:逐段阅读,包括细读和快读,帮助学生领会小说情节、把握人物性格和命运。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交流和思想碰撞,提高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4.板书法:通过板书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与理解,便于复习和巩固。

五、教学内容第一章:丧夫之痛不及再婚之苦课文分析:通过讲述梅卿与冀国夫人的故事,引出小说的情节发展。

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婚姻观念与伦理道德。

教学重难点:情节发展过程中人物心理的转变和演化过程的展开。

教学过程:1.导入:讲述梅卿与冀国夫人的故事,并带出故事中的问题。

2.学生阅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

3.讲授:组织学生逐步分析故事中的情节发展,按照故事情节引出小说创作手法,让学生了解小说结构和审美。

4.学生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换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促进学生方才理解的加深,并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5.总结:总结故事中的情节发展和小说创作手法,让学生加深印象,为下一章的教学作铺垫。

第二章:春宵一刻值千金课文分析:通过梅卿与钟灵的故事,引出小说人物之间情义、爱情和仁义的价值。

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教案、教学设计
2.方法方面: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梅岭三章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让学生感受课文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比教学法:将课文与其他类似的文章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课文的特色,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2)对课文中的名句进行赏析,领悟其深刻的内涵;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梅岭三章的相关图片、视频等,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课文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现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方面: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在艰苦岁月里坚定的信念和英勇斗争的精神,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学会关爱他人,珍惜友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态度方面:学生能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勇于担当,不屈不挠;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价值观方面:学生能够认识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传承红色基因,坚定信仰;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和鉴赏能力也在逐步提高。在此基础上,针对《梅岭三章》这一课,学情分析如下:
1.知识层面: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文知识,如字词、成语、修辞手法等,但对于课文中一些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生僻词汇,可能还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2.能力层面:学生在阅读理解、写作和表达能力上有所差异,部分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课文的主旨和内涵,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梅岭三章》教案

《梅岭三章》教案

《梅岭三章》教案【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

2.把握意象,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

3.诵读诗歌,品味诗句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重、难点】把握意象,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生与死的抉择,是人面对的最严峻的考验。

也正是在这一关头,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以诗歌的形式抒写自己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

《梅岭三章》正是一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的告白。

二、展示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

2.把握意象,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

3.诵读诗歌,品味诗句的艺术感染力。

三、创作背景1934 年10 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开始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

1935 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兵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 年 10 月,陈毅率部被困梅山,在万分紧急的关头写下了这篇《梅岭三章》。

诗歌中的小序就重点向我们介绍了这一时代背景。

这三首诗是诗人在“梅山遇险”,“虑不得脱”的情况下写的。

“虑不得脱”表明形势危急,诗人已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得诗三首留衣底”表现了诗人在生死关头从容镇定,以诗名志,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

四、诗歌朗读1.看视频范读,读准字音,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重音。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

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

旋围解。

一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jīng)旗十万/斩.阎(yÁn)罗。

二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投身革命/即为家,血(xuè)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2.学生朗读诗歌。

五、感知诗歌内容1.请同学们借助注释、阅读提示等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七上《梅岭三章》教案

七上《梅岭三章》教案

七上《梅岭三章》教案一、教材背景《梅岭三章》是我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梅花双仙谱》中的第四部,由南宋诗人郑思肖创作。

该作品描写了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到梅岭游历,与仙女梅花精相遇,发生一系列有趣而惊险的故事情节。

这一章节是教材中的重点篇章,对于学生们的文学修养和语文水平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篇章主题:以“梅花精”与“王之涣”相遇的故事为主线,探讨“爱”的力量。

2.掌握篇章结构:了解篇章整体结构,找出篇章重心和节点,掌握分析篇章的基本方法。

3.学习运用新词汇:包括“秀外慧中”、“绝无仅有”、“高尚”等。

4.提高阅读能力:通过掌握文学叙述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水平。

情感与态度1.通过学习,激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篇章主题和结构;2.理解文章中的情感韵味。

教学难点1.理解古文的文学构造,运用古文的文学手法分析篇章;2.掌握古代文学的韵律和音韵。

四、教学策略课前准备在课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以下材料:1.王之涣的历史背景和诗歌作品;2.明清小说中关于“仙女”、“梅花仙女”或“梅花精”的选段。

教学过程在课堂上,可以采用以下教学策略:1.阅读教材,理解篇章主题和主要情节;2.分析篇章结构,解读文学手法;3.练习朗读,理解古文语言;4.通过互动讨论进行教学。

课后作业1.对篇章进行分析,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或练习朗读;2.复习新学词语,理解词义和用法。

五、教学评估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检查学生的听课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写作或朗读表演,检查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3.通过互动讨论,检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教学资源参考书目:1.《中国古典文学简史》;2.《中国古代文学史》;3.《唐诗三百首》。

电子资源:1.百度文库;2.中国知网;3.天津师范大学教育资源库。

七、教学注意事项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2.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与教师互动交流。

梅岭三章优秀教案

梅岭三章优秀教案

梅岭三章【教课目的】1.领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练、委婉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3.学习构想新奇、想象奇异的写作特点。

【教课要点】1.领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练、委婉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教课难点】学习这三首诗构想新奇、想象奇异的写作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课过程】一、导人1934 年 10 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

1935 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仇敌要点围攻陷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域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快要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辛最困难的阶段。

1936 年冬季,陈毅同志在梅山被仇敌包围。

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 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仇敌一无所得,便悻悻救围而去。

今日,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即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二、课文剖析1.朗诵这三首诗(教师范读,学生朗诵、齐读,读出气概,读出感情,直至娴熟背诵。

)2.请一个学生读小序,说说小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议论并概括: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址、缘故和写作背景。

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究竟的信心。

3.这三首诗各侧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如何的革命精神?试填表说明。

第一章身在必死险境,回顾艰表现了存亡不渝、誓与难创业的征战路程,申反动统治苦战究竟的革明今生不见革命成功,命精神死后必需招集旧部英魂,持续战斗第二章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表现了关怀国家命运人抱恨终天,鼓励幸存切盼人民解放的革命精者努力作战,以成功捷神报告慰死者第三章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知反动派势必失败,自由之花势必绽放4.发问:第一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崇奉牺牲的革命精神议论并概括:首句用设问,总领全篇。

《梅岭三章》教案

《梅岭三章》教案
板书
梅岭三章陈毅
第一章生死不渝、誓战到底
第二章关心国运、切盼解放
第三章乐观坚定、不怕牺牲
主要内容:写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开放。
精神: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2.“投身革命即为家”显示出诗人怎样的胸襟?
将革命事业当做自己的家,这是对一个年轻时代即怀忧国忧民之情的共产主义战士革命人生观的生动写照,显示出诗人崇高博大的胸襟。
3.怎样理解“人间遍种自由化”的含义?
3.朗读诗前的小序,理解其作用。
明确:
交代了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表明诗人革命到底的决心。
品读第一章,探讨以下问题
三.1.概括第一章的主要内容。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概括内容:这首诗着重写陈毅身在必死险境,回忆艰难创业的征战过程,申明此生若不见革命胜利,死后也必定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有似李清照《乌江》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意。
四.课堂练习
1.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捷报飞来当纸钱
诗人借用烧纸钱纪念死者的民间习俗,生动形象地道出了他对于生者、对于战友的最大期望。
(2)血雨腥风应有涯
表明诗人从“血雨腥风”的茫茫黑夜中已看到了黎明的曙光。
2.小序中加粗的两个“得”字意思不同:第一个“得”意思是________,第二个“得”的意思是________。
答案:C
课堂小结
这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开,思想感情逐步升华,把过去、现在、将来融为一体。三首诗有共同的诗题,既能各自独立成章,
又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集中表达了诗人的革命乐观主义态度、献身精神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身上吸取他们的浩然正气,用我们的正气压倒邪气,让我们不忘初心,永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梅岭三章》教案设计

《梅岭三章》教案设计

《梅岭三章》教案设计《梅岭三章》教案设计汇编《梅岭三章》教案设计一教学设想一、领会诗歌所表述的思想感情:崇高的献身精神,革命必胜的信念。

二、理解诗歌所描绘的形象:运用借代、借喻和引用的手法,把现实、想象和理想来,表现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宏大气魄。

三、了解诗歌语言的精练、节奏、押韵的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揭示课题,简介背景。

这节课,我们学习陈毅的诗《梅岭三章》。

梅岭就是大疫岭,"五岭"之一,在江四、广东交界处。

三章,指诗歌三首。

梅岭三章是写梅岭山区的三首诗歌。

"章"字从"音"从"十","音"表示音乐,‘"十"表示完满,完足.古代音乐一曲叫做一章,因而"章"也指诗歌段落,后泛指文章段落。

二、分析小序。

时间:1936年冬。

地点:梅山。

事情原因:"虚不得脱"。

"得诗""留衣底"是为了以诗作遗言,表现诗人从容、镇定、视死如归、革命到底的决心。

得:①能愿动词,能够;②完成。

伏:躲藏。

莽:密生的草。

旋:不久。

三、教师范读全诗,正音。

1.三首诗形式上独立,内容上却是一个整体,每首诗各有侧重,指名朗读第一转后,提问:第一句"意如何"是向谁发问?"断头"是牺牲生命,面对"断头"的考验,向自己发问。

"创业""创业"即创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要经历无数斗争,而即使牺牲也要人"泉台""招旧部"一起"斩阎罗",提问:这里的"阎罗"是什么人?反动派这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现实,提问:除了现实,哪些是作者的想象?"旌旗"指代军队,"去来台""招旧部""斩阎罗",作者将想象句现实结合。

《梅岭三章》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7

《梅岭三章》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7

《梅岭三章》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72 梅岭三章1.理解体会这三首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诗歌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2.品析诗的凝练、含蓄的词句,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一、导入新课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开始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

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带着伤病隐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及其精神朗读这三首诗,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教学提示】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1.阅读小序。

小序在这首诗歌中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

这首“绝命诗”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2.学生齐读课文,概括这三首诗的内容。

明确: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第二首:勉励战友——现在第三首:展望未来——将来3.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并分析其表现的思想感情。

明确:第一首:写自己。

回首征程,将牺牲视作移师新战区,豪情满怀;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的气概和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首:给同志。

勉励战友,勉励后死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作者心系革命、切盼人民解放的思想感情。

第三首:望未来。

展望未来,表现了作者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4.三首诗表现的精神内涵各有侧重,试分析比较。

明确:第一首:革命到底的凛然正气;第二首:视死如归的壮烈豪情;第三首: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精选9篇)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精选9篇)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精选9篇)《梅岭三章》教学设计(精选9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体会这组诗篇回环递进、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的表现力量。

2、学习陈毅同志面临险境、生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教学设想:本课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篇。

面对当时的必死险恶环境,虽死不渝;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斗争;追溯参加革命的理想,坚信革命理想必将实现;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

诗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气势磅礴,壮怀激烈,表现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英勇面对必死险恶处境,视死如归、生死不渝的革命品质,和共产理想必能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乐观革命精神。

引导学生体会这组诗篇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达到教学目的。

本课安排一个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1、由开始教学诗歌单元,引出《梅岭三章》(板书课题)。

指出这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篇。

2、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揭示,初步了解这组诗及其创作背景。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小序和诗篇,理解词义、句意、小序和诗篇的大意。

4、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旌(旗):jīng悬:xuán当(纸钱):dàng应(有)涯:yīngyá(遍)种:zhòng5、指定学生朗读小序后,引导学生口译、分析它的作用。

(1)引导学生口译小序,教师明确:1936年冬天,梅山被敌人包围了。

“伏丛莽间”的“伏”,潜伏,藏匿;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藏匿在树丛密草当中20多天。

“得脱”的“得”,能够;考虑到不能脱险,作成三首诗保留在衣服最里面。

不久敌人的包围解除了。

(2)小序对这组诗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小序写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当时重伤患病被围,表明这组诗是在“虑不得脱”的必死险恶处境中写出的绝命诗,写出了诗篇的创作背景(板书:创作背景必死险恶处境)。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梅岭三章》教案2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梅岭三章》教案2新人教版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梅岭三章》的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梅岭三章》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梅岭三章》问题。
(3)相关文学作品: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与梅岭相关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等,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梅岭的魅力。
2. 拓展建议:
(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感受梅岭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开展梅岭主题的文学创作活动,如写诗、作文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②第一部分:梅岭的自然风光。重点知识点有梅岭的地理位置、山脉走向、植被类型等。词句示例:“梅岭位于江西省南部,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山区。”
③第二部分:历史文化。重点知识点有梅岭的历史沿革、文化遗迹等。词句示例:“梅岭历史悠久,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
④第三部分:与梅岭相关的历史故事。重点知识点有梅岭故事的历史背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词句示例:“梅岭故事反映了梅岭人民的英勇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梅岭三章》教案2 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2课《梅岭三章》。本课主要讲述了梅岭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以及与梅岭相关的历史故事。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知识的了解。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拓宽对我国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知识的认识,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内容为明代小说《水浒传》中的儒学代表章回小说——《梅岭三章》。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学习这个章回小说的典型结构、儒家思想的内涵以及故事中的主题,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章回小说的典型结构。

2. 理解和诠释儒家思想的内涵。

3. 认识故事中的主题,史料与文学的关系。

4. 增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儒家思想的运用,如何将其应用到对人性、道德标准的思考中。

2. 通过阅读小说,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史料,探寻历史与文学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儒家思想在《梅岭三章》中的具体运用,使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内涵。

2. 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小说中的主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3. 阅读指导法:对小说中的生僻词汇、语言风格、地理背景等进行解释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

五、教学步骤1.引言(5分钟)利用PPT展示关于明代小说《水浒传》的一些背景介绍,为本次教学做铺垫,并带领学生一起读《梅岭三章》的开头,了解章回小说的典型结构。

2.讲授儒家思想的内涵(20分钟)通过PPT讲授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并举例说明在《梅岭三章》中的具体运用,引导学生思考人性、道德标准等问题。

3.阅读指导与导读(30分钟)指导学生对小说的生僻词汇和语言风格进行解释和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4.课堂讨论(40分钟)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小说中的主题、人物形象等问题,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化理解能力。

5.结语(5分钟)总结本次教学的重点难点,在带领学生回顾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强调学习历史和文学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成果:学生可以理解儒家思想的内涵,并将其应用到文学作品中的阅读与理解上。

第2课《梅岭三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课《梅岭三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陈毅的生平经历及创作《梅岭三章》的背景。

熟练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读音、释义及用法。

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把握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在危难时刻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大无畏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为理想奋斗的决心。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掌握重点字词。

2. 教学难点领悟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用典等。

三、教学方法1. 诵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重点知识。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交流与合作。

4. 情境创设法创设相关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 分钟)播放一段慷慨激昂的革命音乐,展示梅岭的壮丽景色图片。

教师富有激情地说:“同学们,在这壮美的梅岭之下,曾发生过一段惊心动魄的革命故事。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陈毅元帅的《梅岭三章》,感受那战火纷飞中的壮志豪情。

”(二)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介绍(5 分钟)1. 作者简介陈毅(1901 年8 月26 日-1972 年 1 月6 日),男,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

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

2. 作品背景介绍陈毅在梅山被国民党军队围困时创作这组诗的危急情况,以及他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三)字词学习(8 分钟)3.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重点字词,如“旌旗”“阎罗”“血雨腥风”等,标注读音和释义。

4. 学生大声朗读字词,同桌相互检查读音和理解。

5. 教师通过提问,考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

(四)朗读指导(10 分钟)6. 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节奏、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2024年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梅岭三章》教案

2024年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梅岭三章》教案

2024年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梅岭三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熟读并背诵《梅岭三章》;理解并分析《梅岭三章》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升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合作学习,深入探究《梅岭三章》的艺术特色;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培养审美情趣;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梅岭三章》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教学难点分析《梅岭三章》的艺术特色;理解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以问题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梅岭三章》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回答后,简要介绍《梅岭三章》的背景和作者。

2.熟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梅岭三章》,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抑扬顿挫,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课文以问题引导:“同学们,你们觉得《梅岭三章》中哪些句子写得好?为什么?”学生回答后,对关键句子进行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分析《梅岭三章》的艺术特色,如对仗、拟人、借景等。

4.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探究,如“《梅岭三章》中的自然景观”、“《梅岭三章》中的情感表达”等;各小组展示探究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5.背诵课文指导学生背诵《梅岭三章》,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6.拓展延伸以问题引导:“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类似的古典诗词?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回答后,进行拓展阅读,欣赏更多古典诗词。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读古典诗词,提升文学素养。

四、作业布置1.背诵《梅岭三章》;2.选择一首古典诗词,进行鉴赏分析;3.写一篇关于《梅岭三章》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1.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2.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他们发现古典诗词中的美;3.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1 教学目标1.理解《梅岭三章》的情节和主题。

2.掌握本文的核心词汇及其用法。

3.学习运用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1.2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的情节和主题。

1.3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修辞手法,体现作品的深刻含义。

1.4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1.5 教学过程1.阅读、理解与情感共鸣(1)教师朗读《梅岭三章》。

(2)领读本文,学生猜想文意。

(3)构建情感联接。

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谈论自己的感受和经历,使学生对文章产生共鸣。

2.阅读、审视与体味(1)分组朗读整篇文章,确立章节大意。

(2)教师解释生僻的词汇和句子。

(3)学生阅读文章,在理解事件经过的基础上,理解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3.阅读、理解和评析(1)教师导读,让学生关注修辞手法和文章的细节描述、铺垫等。

(2)分析每一章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

(3)评析文章的情感、思想和风格。

4.创设情境,体验文学魅力(1)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文中的生动描述、细节描写和象征意义。

(2)根据讨论结果,让学生创设情境,演绎文中主要人物的角色。

(3)鼓励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发挥想象力,体验文学魅力。

1.6 课后作业1.写一篇关于《梅岭三章》的读后感,400~500字。

2.课堂所学词汇造句,每个词汇至少造一个句子。

3.动手写一段文章,运用本文常用修辞手法进行修辞。

二、教学反思《梅岭三章》是一篇自然主义小说,小说的情节曲折动人,文字清新流畅,写实手法深入人心,揭示了人的本性和人性的复杂性,是一篇很好的文学作品。

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强调了情感共鸣和文学魅力的重要性,通过让学生从自身出发,引导学生在与文学作品互动中产生情感共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欣赏能力。

同时,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体验文学魅力,也有利于启示学生文学创作的灵感。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岭三章》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体会这组诗篇回环递进、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的表现力量。

2.学习陈毅同志面临险境、生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教学设想
本课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篇。

面对当时的必死险恶环境,虽死不渝;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斗争;追溯参加革命的理想,坚信革命理想必将实现;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

诗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气势磅礴,壮怀激烈,表现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英勇面对必死险恶处境,视死如归、生死不渝的革命品质,和共产主义理想必能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乐观革命精神。

引导学生体会这组诗篇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达到教学目的。

本课安排一个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1.由开始教学诗歌单元,引出《梅岭三章》(板书课题)。

指出这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篇。

2.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揭示,初步了解这组诗及其创作背景。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小序和诗篇,理解词义、句意、小序和诗篇的大意。

4.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旌(旗):jīng悬:xuan当(纸钱):dang应(有)涯:yīngya(遍)种:zhong
5.指定学生朗读小序后,引导学生口译、分析它的作用。

(1)引导学生口译小序,教师明确:
1936年冬天,梅山被敌人包围了。

“伏丛莽间”的“伏”,潜伏,藏匿;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藏匿在树丛密草当中20多天。

“得脱”的“得”,能够;考虑到不能脱险,作成三首诗保留在衣服最里面。

不久敌人的包围解除了。

(2)小序对这组诗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小序写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当时重伤患病被围,表明这组诗是在“虑不得脱”的必死险恶处境中写出的绝命诗,写出了诗篇的创作背景(板书:创作背景必死险恶处境)。

6.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第一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运用的句式在诗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断头今日意如何”,“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诗人觉察到必死的险恶处境,英勇地面对必死的险恶处境(板书:英勇面对险境)。

这个设问句式的开头句,振起这一首诗乃至这一组诗的抒写情怀,慷慨壮烈。

(2)第二句表述出了什么意思?具有什么样的含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创业艰难百战多”,表述出艰难创业中经历过了很多的战斗,内含着对自己面临死境、尚未彻底打败敌人的憾恨感情。

(3)三、四句运用旧时“泉台”、“阎罗”等迷信传说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现出即使自己牺牲了,死后还要招集旧部的英魂,和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

这两句运用了“泉台”、“阎罗”这样旧时传说的诗句,把一定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现出了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革命精神(板书:继续战斗虽死不渝)。

“阎罗”这个阴间暴君又有影射世上反动头子的作用,能够唤起人们对反动统治者的仇恨。

(4)诗句中的“招”、“斩”两个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旌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招”这个动词,表现出把在不同战场、不同时间牺牲的部下的英魂招集起来,空间广阔、声势浩大。

“集”,空间较小;“收”,缺少声势;“率”,不含招集之意。

“斩”这个动词,表现出巨大威力,毙敌干脆利落,褒意鲜明。

“打”,没有毙敌之意;“杀”,褒贬不明;“伐”,也无毙敌之意。

“旌旗”,原指旗帜,这里运用借代修辞方法,借代部队,表现出部队的
昂扬士气、浩大声势。

7.指定学生朗读第二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第一句写出了什么?内含着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南国烽烟正十年”,表述出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内含着虽经十年激烈战斗尚末彻底打败敌人的憾恨(板书:回首革命战争)。

(2)第二句用了一个典故。

《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

他先劝吴王夫差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国,未被采纳;后又谏阻夫差举兵攻齐,要他警惕越王勾践报仇,夫差听信谗言,逼他自杀。

伍子胥临死前说:“抉(剜出)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后吴果被越灭。

这句诗引用典故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此头须向国门悬”,表现出即使死后仍然一心关注革命,死不暝目,要眼看同志们怎样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遭到失败(板书:死不暝目)。

(3)三、四两句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表达出激励同志们英勇战斗取得胜利和切盼得到胜利消息的强烈感情(板书:激励战斗)。

“捷报”当“纸钱”,把民族特点和时代色彩统一起来了。

(4)诗句中的“飞”这个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烽烟”,用了什么
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飞”这个动词,形象地表现出捷报轻快地传来,接连地传来,富有感情色彩。

“烽烟”,原指边境报警的烟火,这里运用借代修辞方法,借代战争,表现出革命战争的如火如荼。

8.指定学生朗读第三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前两句表现出了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投身革命即为家”,追溯参加革命之时即以革命为家,“投身”,表现出全部身心都献给了革命(板书:追溯参加革命)。

“血雨腥风应有涯”,坚信反动派的血腥统治应该有个尽头,表现出为推翻反动统治而斗争。

(2)三、四两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取义成仁今日事”,表现出在今天面对必死险恶处境之时,决心为真理,为人民解放而牺牲。

“人间遍种自由花”,预言革命理想必将实现,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乐观的革命精神(板书:实现理想坚定乐观)。

(3)诗句中的“应”这个副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血雨腥风”、“取义成仁”、“自由花”,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应”这个副词,表现出反动统治应该有个尽头,信念坚定,感情充沛。

“该”虽与“应”的表现作用相似,但念起来不如“应”顺口;“当”、“须”,
则都力量较弱。

“血雨腥风”,原指血色的雨、腥味的风,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方法,借喻反动统治,表现出反动统治的无比残酷。

“取义成仁”,是“舍生而取义”、“杀身以成仁”的缩语,原为孔孟提出的道德标准,这里运用引用修辞方法,表现为真理而牺牲。

“自由花”,虚构的花名,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方法,借喻革命理想,表现革命理想实现。

9.引导学生体会三首诗之间的关系及其表现力量。

这三首诗之间怎样构成了什么样的关系?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三首诗:第一首起于现在时间,面对当时必死险境,抒发死后还要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强烈感情;第二首起于回首十年革命战争,再面对当时必死险境,抒发死不暝目,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战斗的强烈感情;第三首,追溯参加革命之时即为推翻反动统治而战斗,再面对当时必死险境,表达革命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和乐观革命精神。

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气势酣畅、淋漓尽致地抒写出了壮烈情怀(板书:回环递进酣畅淋漓)。

10.要求学生默诵这组诗,进一步体会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

11.指定学生朗读这组诗。

要求读出节奏韵律,读出壮烈感情。

布置作业
背诵这组诗,进一步体会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

板书设计
梅岭三章
创作背景必死险恶处境
英勇面对险境继续战斗虽死不渝回首革命战争死不暝目激励战斗追溯参加革命实现理想坚定乐观回环递进酣畅淋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