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可持续发展系统整体和谐协调
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个重大关系”
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个重大关系”◎叶超今年7月17日至18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入分析了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深刻阐述了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重大关系,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总结新时代十年的实践经验,分析当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正确处理几个重大关系。
”即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这“五个重大关系”。
一、深刻理解正确处理“五个重大关系”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个重大关系”的重要论述高度契合党的二十大关于“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
新发展阶段,准确领会和牢牢把握“五个重大关系”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对于我们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个重大关系”,是新发展阶段推动我国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抓好生态文明建设。
面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亟待保护的严峻形势,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始终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辩证统一、相辅相成,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和居住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需要协调的三对关系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可持续发展需要协调的三对关系
要实现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总的来讲,我们需要同时调整好三对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的关系。
首先,可持续发展希望建立一种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和拥有者,可以为所欲为地向自然界索取,把自然当作了自己的奴仆。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必不可免的。
科学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甚至解决生态环境方面遇到的问题,但是单纯依靠技术手段,环境问题将不能得到根本地解决。
承认技术手段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否认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意义和重要作用,而是要求我们突破技术决定论的局限,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思考,要走出或超越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这种价值既包括经济价值,又
包括了审美价值、生态价值等,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和稳定。
其次,实现”代际平等”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目标。
环境危机不仅严重影响了当代人的生活质量,还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持久的威胁。
20 世纪后半叶,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人均资源消耗量与废物排放量的剧增,人类对地球的开发正在接近地球的承载极限;另一方面,由于知识的增加,我们已经能够准确地预见我们的行为对于后代的生存环境的影响,因而,如何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公平地分配地球上的有限资源的问题,便跃入了当代人的思维视野。
未来人的生存同样需要满足某些基本的需要(如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健。
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面临的新形势和发展需要,总结历史经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系统阐述的一种科学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包含了许多基本要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之一。
全面发展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经济发展,还要注重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
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和社会公平为代价,而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只有实现全面发展,才能真正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的进步。
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另一个基本要求。
协调发展要求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之间要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不同领域之间的发展不可偏废。
经济的发展要与社会的进步相结合,要与环境的保护相协调。
只有实现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各个领域的均衡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又一个重要要求。
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保护环境,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只有保护好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保证子孙后代也能享受到良好的生活环境和资源福利。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只有实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社会的和谐进步,以及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到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也需要我们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惠及人民。
其次,要发展绿色经济,倡导低碳环保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同时,还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资源的节约利用。
最后,要加强制度建设,加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在全球范围内,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同。
各个国家都在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只有通过国际合作,加强交流与对话,才能共同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浅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浅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一、引论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关键字:科学发展观/ 全面协调可持续/ 以人为本二、正文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科学发展观是党在新时期,面临新形势,提出的新的执政理念、是党对执政兴国的又一次新的认识,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继承与发展。
要正确的理解科学发展观就要理解以下几点:一、必须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
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党就分析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社会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也同样把发展经济作为中心任务,但是,它更强调的“科学发展”即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
论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观
、
传 统 发 展 观 的 缺 陷
科 技 的飞 速发 展 , 业社 会 的到 来 , 大地 提 高 了社 工 极
没 有 做 不 到 。 ” 们 忽 视 了 自然 规 律 的 存 在 , 它 们 却 在 人 而 悄 无 声 息地发 挥着 作 用 。 如 , 类 利 用转 基 因技术 给人 例 人 类 带 来 了 预 料 中 的 收 获 时 ,在 美 国 康 乃 尔 大 学 的 一 名 教
力 量 作 为 天 赋 和 才 能 、作 为 欲 望 存 在 于 人 身 上 。 另 一 方
面 , 作 为 自然 的 、 体 的 、 性 的 、 象 性 的 存 在 物 , 人 肉 感 对 和
心 ,而 要 兼 顾 到 自然 环 境 的 容 量 和 自然 资 源 的 可 承 载 力 。
因此 。 持续 发 展涉 及 经济 发 展 、 会 发展 、 境 保 护 、 可 社 环 资
基 因玉米 花粉 撒 在莴 苣菜 叶 上 , 养 蝴 蝶幼 虫 . 天后 发 喂 四
现 , 4 %的 幼 虫 死 亡 , 着 的 幼 虫 身 体 较 小 , 精 打 采 。 有 4 活 无
为核 心 的人类 中心 主义价 值 理念 成 为支 配 人类 行 为 的主
导 思 想 , 为 控 制 自 然 、 有 自然 的 最 合 理 的 理 由 . 此 成 占 由
可 能具有 毒性 。 学 家 的研究 是 基 于这样 一 个实 验 : 转 科 把
的矿 产 资源 当作 了廉 价 的消 费 品 。近代 人 类在 “ 服 自 征 然 ” 口号 下 , 无 忌 惮 地 挥 霍 着 大 自然 宝 贵 的 资 源 。 随 的 肆
可持续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
[ 收稿日期] !$$* 2 $, 2 ![ 作者简介] 韩树永 ( %(.# 2 ) , 男, 中共宿迁市委党校研究生处处长, 讲师。
! $#
$%%+ 年, 第 %- 期 状态, 就是和 谐社会; 如果这些关系是 相互冲突和 对抗的, 社 会运行就处于混乱、 失 序的状 态, 那么 这个社 会就 是不和 谐 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概念, 在这 一系统中要 求矛 盾的双方或多方能 够在统 一体 内相互 包容, 协 调运 作, 良性 转化和融合, 始终使社 会处在 健康 的、 富有生 机和 活力的 状 态之中。具体地讲, 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应该 是既强调人 与人 的和谐, 又要 达到人与自然、 社会的和 谐: 既 要注重内部 各阶 层、 利益团体之 间的和谐, 又要争取外 部世界的和 谐发展: 既 要培育微观的各个社会组织细胞的和 谐发展, 又要促进 宏观 的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既要经济、 政 治、 文 化等各个系 统内 部的和谐, 又要 形成各 子系统 之间 的和谐 关系, 使 之共同 发 展。 党的 十六大 报告在谈 到全面 建设小 康社会 的奋斗 目标 时, 强调促进人与自然的 和谐, 使社会更加和 谐, 指出: “ 我们 要在本世纪头二十 年, 集中力 量, 全面 建设惠 及十 几亿人 口 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使经济更加发展, 民主更 加健全, 科 技更加进步, 文化 更加繁荣, 社会更加 和谐, 人民生活更 加殷 实” 这充分说明建立 和谐社 会, 达 到全 社会的 和谐 发展是 党 的十六大报告提出 的一 个新 的重要 思想。党 十六 届四中 全 会通过的加强党的执 政能 力建设 的决 定提出 了构 建社会 主 义和谐社会 的 新命 题, 指出 “ 把 和 谐社 会 建 设 摆在 重 要 位 置” , 这是对党的十六大关于 “ 社会更 加和谐 ” 这 一思想 的进 一步深化和发展。 这充分 表明 我们社 会主 义经 济、 政 治、 文 化建设三位一体发 展有了 新的 变化, 形成 了经 济建 设、 政治 建设、 文化建设 、 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发展的趋势。 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协 调发展, 而且是人 与人 的协调发展和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而实现可持 续发展, 核 心问题是实现经 济社 会和人 口、 资源、 环境 的协 调发 展。这 种发展必须是物质文明、 政 治文明、 精 神文明、 生态文明 的协 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 可持 续发展是 社会主义和 谐社 会的内在属性, 这 就决 定了构 建社 会主义 和谐 社会, 就要 推 进国家的全面发展与系统发展, 实现全社会 的可持续生 存与 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社会主 义和谐社 会就是可持 续发 展的社会: 即这种 发展既能 保障当 代人的 “ 生 态 ! 经济 ! 社 会 ! 文化 ! 科技” 等 复合系 统的多 要素、 多结 构全 面协 调发 展, 又能够为 未来社会 多要素、 多 结构 的全面 协调 发展 提供 基本条件 , 是 一种长 时期促 进社会 公正、 文明、 安全、 健康 运 行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三、 和谐 理论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基础 "#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当 地球上出 现了人之后, 便产生了人与自然 的关系, 首 先是 主体与 客体 的关 系, 即人 类既依赖于自然, 又能 动地认识和改造自 然。人类根据 所认 识和掌握的自然规律, 对改造自然界提出各 种理论模型 和构 想, 制定出改 变自然物 质及其 关系 的各种 方案 和途 径, 然后 利用物质手段, 创造出 符合人 类愿 望的产 品和 环境, 将 天然 自然转化成人工自 然, 并在认 识和 利用自 然的 过程 中, 不断 地提高自身的认识能力, 使人类以对自己有 利的方式占 有自 然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文 明的到来, 人类征 服自 然的野心急剧膨胀, 但这种情况导致部分极 端分子无视 自然 的承受能力和协调关系, 违背自然规律地破 坏人类生存 和发 展环境, 使人类面临着 全球性的生存危机。 全球性的生 存危 机敲响了单纯以人为中心的狭隘的传 统价值观的 丧钟, 迫使 人类重新审视其 与自然 的关 系。自然 界是人 类生 存和 发展 的坚实基础和有 力支撑。 人与自 然的 关系不 仅仅 是主 客体 的关系, 而 且是整体与 部分的 关系, 只 有处理 好人 与自 然的 关系, 才能 促使生态、 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可持续发 展的前提。以浪 费资 源和破坏环境为代 价的 经济发 展只 能是暂 时的, 不 长久的 。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社会科学硪丽LUIU W U .Z ,、|’C h i n a N ew Tee h no l oK i es and)roduet 嗣口囫翟互团、■■‘:‘_●:.1-;‘I -E _I :一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刘文治(大庆石化公司炼油厂维修二车间,黑龙江大庆163000)摘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是我们建党和执政以来在发展观上的历史性突破。
“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现要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并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从孔子的“仁者爱人”“泛爱众”“修己以安百姓”到孟子日:“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以及《尚书》提出的“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在人身依附关系严霞的封建社会,这种民本思想对于抑制过度的剥削和压迫、保护生产力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历史的进步性。
但是,在笃信“君权神授”、讲究“三纲五常”的封建帝王眼里,“民”从来不是也不可能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主体力量。
由于封建统治阶级与广大民众在根本利益上的冲突.期盼开明君主实现“民本”思想。
只是一种幻想。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
本质上就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和发展观。
在现实中.经济、社会、人、自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无论哪一方面的发展,都不可能离开其他方面而独自进行,否则就要受到社会和自然发展规律的惩罚。
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综合起来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三者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全面发展是协调发展的前提,协调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并不是新的提法,现在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提出来,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并赋予时代内涵,作为我国未来社会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的一项指导原则。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三者的关系,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三者身一个有机融合的整体,紧密联系,不能孤立起来。
一、全面发展是协调发展的前提首先这里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包括下面的“可持续发展”不是单纯的词语解释,只是局限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这个基点上。
全面就是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看成一个系统工程,进行全面的思考和建设。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就是要着眼于对自然、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全面思考,着眼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全面建设。
而协调发展,就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良性互助。
从上面可以得出,全面发展注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内容全面性,而协调发展则注重了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方面之间的协调关系。
历史经验说明,全面发展是协调发展的前提,只有发展全面了,才有可能实现协调发展。
苏联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方针,导致国家经济结构失调,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最终导致经济滑坡和国家的解体。
而自我国建立以来就注重发展的全面性,从而为协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毛泽东以苏联为经验,主张实行中国工业化道路,即“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协调发展的路子。
邓小平认为,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统一的原则,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还特别把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置于发展的全局来考虑,强调“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一种追求在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实现平衡和协调的理念。
它强调人类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发展应该是相互促进、可持续的,并尊重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命多样性。
以下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核心要点:
1.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人类活动应与自然环境保
持平衡。
我们需要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确保资源的可再
生性,防止环境破坏,以实现整体生态平衡。
2.社会公正:可持续发展理念认为经济发展应该具有社会公
正性和包容性。
它促进人们享有平等的机会、资源和权益,尊重和满足各个社会群体的需求,并且不损害任何人的权
益。
3.经济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理念追求经济的可持续性,即
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以一种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
需求的方式发展。
这涉及到合理利用资源、推动循环经济、减少排放和废物等。
4.文化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理念认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
多样性,尊重和保护各种文化传统和知识。
它鼓励包容性
的决策制定过程,与不同利益相关者合作,以确保人类社
会的可持续发展。
5.教育和意识提升: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教育和公众意识的
重要性。
它鼓励推广环境保护、可持续消费和生活方式,并提倡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责任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旨在实现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使社会、经济和环境能够相互促进和持续发展。
这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协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全球目标。
【政治知识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政治知识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下面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容介绍,供大家参考。
在具体内容方面,可持续发展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
这表明,可持续发展虽然缘起于环境保护问题,但作为一个指导人类走向21世纪的发展理论,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环境保护。
它将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已经成为一个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
一.共同发展地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是这个巨系统不可分割的子系统。
系统的最根本特征是其整体性,每个子系统都和其他子系统相互联系并发生作用,只要一个系统发生问题,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其他系统的紊乱,甚至会诱发系统的整体突变,这在地球生态系统中表现最为突出。
因此,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整体发展和协调发展,即共同发展。
二.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环境三大系统的整体协调,也包括世界、国家和地区三个空间层面的协调,还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以及内部各个阶层的协调,持续发展源于协调发展。
三.公平发展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因水平差异而表现出来的层次性,这是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的问题。
但是这种发展水平的层次性若因不公平、不平等而引发或加剧,就会因为局部而上升到整体,并最终影响到整个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公平发展包含两个纬度:一是时间纬度上的公平,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二是空间纬度上的公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
四.高效发展公平和效率是可持续发展的两个轮子。
可持续发展的效率不同于经济学的效率,可持续发展的效率既包括经济意义上的效率,也包含着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损益的成分。
因此,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高效发展是指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人口等协调下的高效率发展。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紧密相连。
然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类已经对自然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这不仅威胁到自身的生存,也威胁到了整个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这引发了我们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重新思考。
本文将探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一、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类在生存过程中需要依靠自然赋予的各种资源,如水资源、气候资源等。
如果这些基本的资源不被妥善利用,将会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严重问题。
因此,我们应当认识到,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1.资源的平衡利用自然界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将其挥霍一空,将会造成自然环境的恶化,影响自然系统的平衡,导致资源枯竭。
而合理利用资源,则可以保证我们的生存和发展,也可以使得自然资源得到更好地保护和再生。
2.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基础,保护生态环境,才能保证自然界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从下手,如推广清洁能源,减少污染的排放等。
从根本上切断污染产生的后果。
3.自然环境的整体规划对于自然环境的整体规划,应该考虑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比如要考虑哪些地区需要被保护,哪些地区是可以开发的,如何保证自然系统的平衡。
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人类的需求的基础上,不破坏环境,保证人类和环境的平衡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需要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这也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
1.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联系现代工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需要依赖大量的资源和能源,这必然会影响环境。
如果我们不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短视盲目发展,最终会导致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
相反,如果我们选择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将会更好地平衡资源、环境和人口的关系,促进经济的长远发展。
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可持续性,减少排放和污染。
2.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联系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投入。
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和谐
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和谐"【内容提要】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的价值内涵,它涉及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首先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
通过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人们认识到经济增长只是社会发展的手段,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标。
可持续发展还是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和谐协调的发展。
人与自然相互对立和役使的时代理应终结,和谐融洽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正成为人类共同的理想。
此外,人与人的和睦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和保证。
人类社会中的不公与强权是导致生态失衡的深层原因。
因此,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是使人与自然协调的前提。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正文】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过程中,经济增长几乎都是靠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高消耗来支持的,由此导致全球性环境恶化,以致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的做法,又造成了经济上的重负,这是一条无异杀鸡取卵的发展道路。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次提出了一个较为世人公认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所谓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这样,就将全球性问题上升到了发展观的高度,并凸显其价值观的意义。
1989年第十五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通过了《关于不削弱子孙后代的声明》,声明中不仅强调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更指明它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对世界各国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对中国的发展更具有特殊意义,它是中国摆脱贫穷、人口、资源和环境困境的唯一正确选择。
我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实施,把它既看作是挑战,更看作是机遇。
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的价值内涵,它涉及人、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当今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被提出,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这一理念旨在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协调各个领域的发展,同时注重可持续性,使得发展能够长久稳定地进行下去。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去探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以及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意义。
1. 从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全面发展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相互之间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发展的局面。
全面发展要求人们不仅要注重经济的发展,还要注重政治的进步、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和谐。
只有全面发展才能够使得社会各个方面都得到有效地推动和发展,从而形成社会的整体进步。
2. 从协调发展的角度来看协调发展是指各个领域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相互之间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从而促进整体的稳定发展。
在经济发展中,需要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资源的协调利用,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等等。
只有各个方面之间达到协调发展,才能够形成稳定的社会局面。
3.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不损害下一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环境的保护、资源的节约利用,不断创新,使得未来的发展能够得到保障。
只有可持续发展才能够使得社会的发展能够长期稳定地进行下去。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在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理念。
它要求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各个领域,要求各个领域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协调关系,并且注重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走上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实现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在我本人也深深认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我认为,在当今社会,这一理念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主导方向,也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需要时刻牢记的理念。
我也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力,促进各个领域的协调发展,注重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
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在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成为了我们追求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而不损害将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社会和谐则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和谐相处。
两者密切相关,共同构成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首先,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体现在经济发展方面。
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的增长是可持续的,不能牺牲环境和资源的利用。
社会和谐则要求经济的发展是公平的,应该让更多的人分享发展成果。
只有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公平发展相结合,社会才能实现和谐。
其次,在环境保护方面,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关系体现得更加明显。
可持续发展强调保护环境,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
社会和谐则要求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尊重自然,与环境保持一种平衡的关系。
只有当我们意识到环境的珍贵性,更加理解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我们才能保障未来世代的生存。
再次,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关系也体现在人际关系方面。
只有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才能保持一个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社会和谐强调相互尊重、互助合作和包容性。
而可持续发展也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来共同推动。
每个人都有责任成为一个好的公民,尊重他人的权利,关心他人的发展,与他人建立更好的关系。
最后,在社会制度方面,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社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只有建立公正和透明的社会制度,人们才能在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社会和谐则要求社会制度能够平衡各方利益,公平地分配资源和权力。
社会制度的改革需要广泛的参与和共识,只有社会和谐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总结起来,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在一个社会和谐的环境下,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而社会和谐则需要我们与他人和谐相处,建立公正和透明的社会制度。
只有我们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社会。
这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从自身做起,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首先,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可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我国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资源和能源的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
传统的发展模式注重经济增长,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可以让我们意识到经济发展必须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前提,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只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才能保持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持续性。
其次,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和人民福祉的提升。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往往出现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情况,社会贫富差距扩大。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社会公平和人民福祉,提倡共享发展。
只有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再次,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可以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它的破坏不仅会导致物种灭绝、生态系统崩溃,还会给人类带来健康问题和社会经济风险。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旨在推动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只有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生态文明水平,才能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可以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国际竞争愈演愈烈。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可以推动中国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从而在国际上取得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只有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都得到协调发展,国家才能更加强大和稳固。
综上所述,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对于推动经济转型、实现社会公平、保护生态环境和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坚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积极践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绿色、可持续、和谐发展。
这不仅是中国的发展需要,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只有科学地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才能助力中国实现从一个大国向一个强国的转型。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特征一、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生态自然观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裙落及其非生物环境组成的功能集合体,具有相对独立性和整体性。
生态自然观认为,生态系统内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通联,它们共同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任何一个环节的破坏都将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因而要求人类应当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二、物种多样性和复杂性生态自然观强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不同物种,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网络。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生态自然观主张人类应当尊重和保护各种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完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保护整个生态平衡。
三、生态相互依存和协调发展生态自然观认为,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和非生物成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它们共同维系着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
生态自然观主张生态系统内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应当实现协调发展,不断适应环境变化,以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良好状态。
四、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生态自然观主张人类应当以可持续利用的方式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不断完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制度和政策,以保障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
五、生命尊重和平衡发展生态自然观认为,生命是宝贵的,每一个生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权利。
人类应当尊重自然,尊重生命,不断完善自然保护的制度和政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自然观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强调物种多样性和复杂性,强调生态相互依存和协调发展,主张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强调生命尊重和平衡发展。
这些基本特征为人们认识和实践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指导。
希望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贯彻生态自然观,共同为构建美丽家园、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员,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界的支持和滋养。
全面协调可持续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和根本方法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
一、全面发展--就是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 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 二、协调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 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 济基础相协调 三、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四、统筹兼顾—中国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方法论
外贸顺差过大
2019年-2009年我国外贸顺差分别为254亿美元、321 亿美元、1020亿美元、1774亿美元、2622亿美元、2955亿 美元、1961亿美元。
二、协调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了国际安全警戒线
三、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曾经的泰晤士河
上世纪50年代末, 泰晤士河的污染进 一步恶化,水中的 含氧量几乎等于零, 1849年到1954年, 滨河地区约2.5万人 死于霍乱。
三、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人类环境宣言》 《里约热内卢宣言》 《21世纪议程》
标志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 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共识。
一、全面发展—就是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全 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语言文化
美国高中有大约2.4万人学中文, 但学习法语的美国高中学生是100多 万。美国3000多所大学,只有近800 所开设了汉语课程。
我国是一个文化输入大国而不是输出大国
·影视
一、全面发展—就是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全 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中国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中国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本文首先介绍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产生、发展及其明确定义,然后从四个理论方面介绍中国学者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理解和创新,希望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传统评价指标体系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是1980年由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出版的文件《世界自然保护策略: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生存资源保护》中第一次出现的。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明确指出,环境问题只有在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之中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
该报告首次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由西方学者首先提出的,到90年代初成为全球范围的共识,中国学者也在这一时期引进和接受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理论从西方国家传入中国,中国学者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理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地引进吸收、创新与本土化、再引进吸收、再创新与本土化的过程。
中国传统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中国自古有之。
志文、史文山(2002)提出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天人之辩”就是一场关于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争。
孙文学(2001)提出先哲老子主张顺应、尊重自然规律,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道法自然”思想,对当代可持续发展思想来说,包含着深刻和丰富的营养。
高中华、李颖(2003)提出中和思想,作为中国古人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及自身内部各种矛盾关系的高级哲理,与可持续发展有共同的哲学根据,与可持续发展所揭示的动态平衡与协调发展不谋而合。
王圣云、张瑞芳(2005)分析了《周易》中蕴含着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包括《周易》的环境观、以“生生不息变易观”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内核、可持续发展模式等思想精华。
冯华(2002)论述了中国古代社会从采集和狩猎的生产方式向农耕和畜牧转化的先秦时期,人类第一次遇到了人口、资源和生产、消费的矛盾冲突,因此,产生了保护生物资源以便持续利用的思想,人口与土地等资源相协调、与生产相适应的思想,以及生财和节用并重的生产和消费思想,虽然还不是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理论,但它可以说是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思想。
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
幻灯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 (1)系统协调性原则:即一方面要把人口、科学技术、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等要素视为一个统一的系统整体, 另一方面要把全球范围内的地区间、国家间视为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系统整体;强调解决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乃是一个涉及各种因素的系统工程, 必须按照系统科学的原理, 处理好各种矛盾, 协调好各种关系, 使"人--自然"系统健康有序发展。
? (2)可持续性原则:人类所追求的人口、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限定在自然和生态系统可以支持的范围之内,发展不能靠耗尽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 不应危害支持地球生命长期存在的生态系统。
? 当这一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 它能够加以恢复并保持原有的生命力和出产能力, 能够承载其各个环节、各个层次的物质要素, 不断地存在并演化下去。
? 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人类社会世世代代延续不绝的发展。
它不仅要实现当代人自身的发展, 而且也要实现未来世代人的发展。
? (3)公平性原则:是指每个人, 不论其国别和种族, 也不论其世代, 都应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 都应享受平等的发展利益。
? 要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过程的重要问题优先加以考虑解决, 要给世世代代以公平的发展权。
? (4)合作性原则? 解决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性合作,我们现在有了地球村的概念,在小小的地球上,所有的人都应当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负责,不同国家要加强合作,国际上的环境与发展、人口与发展等组织要制定统一的目标、共同的准则,只有在共同目标和共同行动的基础上,全球共有的资源才能得到很好的管理,各国才能在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中受益。
? 所以,建立新的公平的全球伙伴关系,推进国际社会的广泛沟通和广泛合作,确保资源的共有共享, 确保环境和生态的恢复和平衡,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幻灯奥康剃刀(Ockham's razor)Ockham剃刀是15世纪时William of Ockham提出来的一个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卷 第1期系 统 科 学 学 报Vol 15 N o 12007年1月JOU RN AL O F SYST EM S SCI EN CE Jan.,2007文章编号:10056408(2007)01 0022 05论可持续发展系统整体和谐协调梁吉义,梁 枫(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山西太原030006;2 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太原030006)摘 要:应用系统整体论的思想,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系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系统整体协调的论理、原则与主要内容;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系统整体协调的目标与机制。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协调;系统;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N 941;B02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5 04 08作者简介:梁吉义(1952-),男,山西昔阳人,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1 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人与自然的系统整体和谐观1.1 人与自然系统的演进在人类未出现以前,地球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独立存在的系统,只不过它是一个纯粹的地质系统。
地球是随着太阳系一起演化而来的,它在经历了天文时代之后才进入到地质时代。
地球随着地质时代亿万斯年的长期演化,才出现了人类,才有了人与自然这一特定的系统。
在人与自然系统中,其构成要素是人与自然两个大的方面。
作为系统要素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各自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途,共同构成了有机的系统整体。
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是一种内在统一关系,也是一种非线性关系。
线性与非线性原本是一对数量名词。
所谓线性是指变量与变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在直角坐标上是一条直线。
而非线性则是指变量与变量之间没有正比例那样的直线关系。
非线性所反映的是复杂事物质的规定性,人与自然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因而也是非线性的。
人与自然系统经历了 图腾祭拜 时期、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四个历史阶段[1],表现出各自的不同特征。
1.1.1 图腾祭拜 时期。
人与自然系统处于初期的演化阶段,系统内人与自然的非线性关系也比较简单。
在这一系统过程中,一方面,人刚刚脱胎于自然界,尚未摆脱自然界的束缚,人仍然带有明显的自然属性。
另一方面,人也参与自然界的演化,自然界开始打下了人类的烙印。
人类对生态环境(自然)的影响远远低于自然力的恢复能力,几乎等同于其他动物一样把自己消融于大自然中。
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自然的统一、原始的协调、低层次的和谐。
1.1.2 农业文明时代。
人类以自然资源的损耗换取经济的发展。
虽然人类在生产过程中也存在掠夺自然资源、乱砍滥伐森林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但由于人口规模小,经济总量不大,对生态资源的索取低于更新速度,经济与生态环境还能协调发展。
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表现出顺其自然的主导观念。
1.1.3 工业文明时代。
由于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力高速发展,人口快速增长,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能力和数量大增,加深了人与自然资源再生的长期性和环境承载能力有限性的矛盾。
由于人类向大自然索取的多了,给予的少了,自然界也无情地报复了人类,人与自然系统出现了诸多重大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急需解决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和不协调关系。
1.1.4 知识经济时代。
在人类向自然界的索取与自然界向人类的报复相互作用下,人类认识到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极端重要性,在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上产生了新的飞跃,人类已意识到要想不危及自身生存与发展,人的一举一动应放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系统中,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并付诸于行动,使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发展步入一个新的里程碑。
1.2 人与自然系统的和谐观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一个系统有机整体。
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对人与环境关系的阐释认为: 人类和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建立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全面和谐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就有许多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哲理或生态哲学。
源于原始人采集捕猎的生存实践的 天人合一作为一个较完整的哲学和思想体系则是中国儒道学派的结晶。
孔子主张以 仁待人,也以 仁待物,即所谓 推己及人, 成物成己。
!中庸∀曰: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都强调了天、地、人的和谐发展。
程颖在!语录∀中谓道: 天人本无二,不必容舍。
若不一本,则安得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虽然,宋代理学已视 天人合一为无须论证求索之真理,只有人与自然浑融为一,天人相通而不隔,方乃奉天承运人之伦理矣。
王阳明遵循 天人合一的理念,提出了 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主张。
他在其!阳明全书∀中论道: 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共昆弟赤了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万物一体之念。
显然王阳明的 天人合一哲理不仅强调了人与自然为一体,而且倡导人与人统一于万物应诚爱无私和谐相处。
天人合一思想不仅是万物同归一体的儒学思想的处世结晶,而且也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哲理的精髓。
儒家重人伦,以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而道家师法自然,从中探寻天人合一的哲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
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
这表明了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是围绕自然展开的。
庄子!天道∀曰: 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
显然,道家以 万物在道为宗旨,强调认识天地,以和谐自然;主张遵循自然法则,而求人和;且只有整体地认识自然,才能 达物之理,以期 原天地之美。
尽管儒家侧重于人类的力量,从人的角度来认识自然,强调入世、进取;道家则偏倚于自然的力量,从自然方面楷模人,追求出世、超脱。
正是儒道两家的互补效应使得 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中枢,从而键造了东方文化与农业文明。
[2]成为中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结晶。
天人合一,这种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理念对于当今社会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仍具重要指导意义。
近代以来,西方一些有识志士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进行着不息的探索,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确实都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20世纪60年以来,卡逊的!寂静的春天∀,揭开了全球对人与自然共同生存问题的大思考;巴巴拉#沃德和雷纳#杜博斯的!只有一个地球∀,为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提供了背景材料;布伦特兰夫人提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布朗出版了!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等等。
上述古代、近代和现代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为现在和将来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1.3 人与自然系统以和为本的辩证观人与自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有机整体,人和自然是这一系统统一体的两个对立面。
一个统一体的两个对立面,必须先是一个统一体,然后才成为两个对立面。
辩证法的两个对立面矛盾统一的局面,就是一个 和。
两个对立面矛盾斗争,当然不是 同,而是 异,但他们都求同存异,共处竞争,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又是 和。
[3]人与自然双方组成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23第1期 梁吉义等:论可持续发展系统整体和谐协调互依存、相互渗透的统一体。
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时也离不开自然,而自然给人的绝不仅仅是一个生物学的肉体。
人与自然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渗秀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进社会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自觉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又是相互对立的。
人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总是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同时要改变自然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4],这就要求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统一。
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所组成的统一体是不能破坏的,统一体一旦破坏,必须遭致大自然的无情报复,可持续发展受阻,故此发展变化规律只能是以和为本的辩证法。
人作为自然的产物,自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主宰者。
然而人类从大自然走出来,组成人类社会,就具有与大自然不同的一系列活动,天地之间 人为贵,尤其是现代人,以其文化科技创造力成为主体,能 为天地立心。
但这个主体,是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目的的德性主体,不是以控制、征服自然为目的知性主体,也不是以 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 非我、他者的价值主体。
自然界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一切资源和条件,但更重要的是赋予人以内在德性和神圣使命,要在实践中实现生命的最高价值∃∃∃ 与天地合其德,而不是满足不断膨胀的物质欲望。
[5]在自然界所有生物也都有生、老、病、死的过程,自然界也有生存与发展。
为此,人类必须从情感上善待自然,理解自然,热爱自然,敬畏自然。
对自然的开发利用要 以时顺修(!荀子.王制篇∀, 节用裕民、 节流开源(!荀子.富国篇∀),适时而有节,不能无限地对自然索取,否则会受到大自然的无情惩罚。
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处,和谐是根本。
但和谐并不是一潭死水,而是充满了适度的矛盾斗争,包容了各种不同性质的要素。
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自然环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人与自然同居于一个地球村,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全地球村的每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保护这个共同家园,这个家园才能兴旺发达。
这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共同要求,为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成为人类的美德,这也是社会法则和自然法则所决定的。
2 可持续发展系统整体协调论2.1 系统协调的论理人类生存发展的历史是人与自然系统,即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或是经济、社会、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不断进化的历史。
值得提醒的是:人类只有从整体上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协调经济、社会、生态的关系,协调各种维护生态环境的努力,提高整合效率,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协调作为一种管理职能,是围绕组织发展目标对组织整体中各种活动的相互联系加以调节,使这些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减少矛盾,相互协调,促使组织目标的实现。
协调的内涵是运动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在运动中处于平衡状态,彼此间进入相应的信息、物质和能量交换,以服从整个系统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一致性,保持整个系统有规律的运动,并与该系统所处的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