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合集下载

树立教育科学发展理念促进高教事业可持续发展

树立教育科学发展理念促进高教事业可持续发展

为本,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发展的手段,人”才是发展的目 “ 的。 在高等教育中, 必须突出从人出发:人是教育的中心, 也 是教育的目的,一切教学和管理都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 手段,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 也是教育的归宿。在高校中一流 教室宿舍 、 完备的管理体系 、 超强的师资团队不是学校发展
所谓以学生为本, 首先它明确了学生与学校的关系, 学
育事业整合资源、 和谐推进、 全面提高的根本抉择。 一、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高等教育新理念的萌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 社会发展中人类在追求
式” 发展在一定的条件下, 可为“ 内涵式” 发展提供所需的环 境、 条件与空间, 同时, 创造条件 , 探索机制向高校内部挖 潜, 本着规模 、 质量 、 结构、 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 , 努力实现 坚持外延与内涵发展并举 、 规模与质量并重。 这种协调为教
发展中, 做到把握全局, 搞好统筹兼顾, 协调好各方面利益 关系,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 内涵 走“
式” 外延式” 与“ 相结合的道路已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 , 要实 现高教持续发展 , 就必须实行“ 两条腿走路” 的方针。“ 外延
引领教育, 在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基础上, 充实和更新 教育理念, 并以此为指导促进高校发展, 是新形势下高等教
教育科学发展理念的现实动力,就是实践中广大人民
群众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持续要求。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
和发展大会(UNCED)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迈向21世纪的
源, 科学发展观有了自己的实质: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
发展 。
十五大以来, 高等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加速推进结 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多元化的办学体制和投人机 制, 不断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和教学科研体制, 人才培养规模 和教育投人效益显著提高, 基本实现了“ 英才教育” 大众 向“ 教育” 的跨越。 历史表明, 在急剧扩张的时期, 往往呈现出利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改革和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更加深入地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中国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新的发展。

在我省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项工作。

嘉兴是我省开展城乡一体化的试点市,嘉兴市在进行大量调研和准备工作的基础上编制印发了《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对开展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基础条件和存在的障碍作了分析,提出了建设任务和目标。

“城乡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建设六大内容之一,并编制了专项规划,提出了围绕全面开展生态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以水污染治理为核心,进一步强化对城乡环境的综合整治,着力开展水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林业生态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业生态建设、农业农村生态建设。

1嘉兴市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1.1有利条件嘉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为在全省率先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

嘉兴市经济社会综合实力较强,区域发展相对均衡。

所辖县(市、区)均进入全国经济百强县,各县(市)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较为接近;城乡联系日趋紧密,城市化水平达到42.8%,初步形成了以嘉兴市区为中心、县(市)域中心城市(镇)为骨干、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为支撑的市域城镇网络体系,布局日趋合理,对人口的吸纳力和承载力不断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很快,以市区为中心的半小时交通经济圈初步形成,城乡公交一体化全面实施,邮电、通讯资源已实现城乡共享,用电同网同价等等;实施接轨上海发展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区位优势已渐成经济地理优势;统筹城乡就业、社会保障改革、户籍改革政策出台、农民进城“门槛”已基本削平;城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全市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初中升高中比例、初中和小学校均规模等主要指标处于全省领先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灵魂

坚持以人为本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灵魂

坚持以人为本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以人为本,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企业党务思想政工作的任务,就是要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按照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引导和发动广大职工群众在企业发展中树立起正确的思想意识,团结一致,增强信心,为实现企业的任务而努力工作。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为新时期改进和创新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要素,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从实质上讲就是做人的工作,就是通过发动、教育、引导,把人民群众的意志和行动统一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

思想政治工作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因此,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活的灵魂。

人是社会一切目标的根本,是达到目标的动力资源;职工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也是企业发展的力量之源,作为党务政工干部,在企业中如何使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实际,与企业壮大发展结合起来,就需要与时俱进,积极创新党务政工工作的方式方法,用以人为本的思想去践行党务思想政治工作。

一、坚持“以人为本”,确立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观念企业作为经济社会的细胞,在生产经营、建设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员工的主体地位,大力倡导人文关怀,充分调动员工的活力,激发潜能,集合众智。

在构建和谐企业的过程中,必须把“以人为本”这个根本要求贯穿并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过程中,以促进员工与企业的和谐发展,真正实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首先是职工被尊重、被理解、被关心。

无论做什么工作,离开了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关心,都不能取得好的效果。

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必须贯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原则,并确立起思想政治工作“服务需求”的新理念。

关于发展观的议论文3篇

关于发展观的议论文3篇

关于发展观的议论文3篇关于发展观的议论文篇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提出以“五个统筹”来推进改革和发展。

温家宝今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中又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

我们要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认真加以贯彻落实。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虽然许多理论文章都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三个方面,即: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1.全面发展观。

这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范畴的认识,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经济是一个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力量。

同时,他们也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认为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

2.协调发展观。

这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形态的认识,就是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其中,物质文明所体现的是与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制度相依存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精神文明所体现的是科学、文化、宗教、艺术、道德、伦理、哲学、经济、政治、法律等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政治文明所体现的是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它是反映特定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的标志。

三个文明中的每个文明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作用、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的。

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提供物质基础,物质文明程度的提高可以推动政治制度的变革和思想道德及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政治文明决定精神文明的性质和物质文明发展的方向,进而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程;精神文明可以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提供思想引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五大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与意义》

《五大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与意义》

五大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与意义研究摘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现,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簿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簿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从而,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关键字:科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一、选题的原因和意义: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

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本质上决定着发展成效。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这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这次全会的重大贡献和突出亮点。

把握“五大发展理念”这个贯穿于“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灵魂和主线,就要在深刻认识新的发展理念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的同时,深刻领会和把握其科学内涵。

二、该主题目前研究情况的综述: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十七大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扬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今年上半年,我校开展了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通过深入的学习调研,查找了当前制约我校科学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但必须看到,我校面临着规模快速增长之后,提升核心竞争力、强化办学特色和提高学科建设水平等重大课题,仍然面临由“单科性专业院校向多科性大学”转变、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后,学术水平、办学层次和科研贡献率亟待提高等紧要问题,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紧紧抓住科学发展这个纲,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开拓创新、创建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动力,切实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党的十六大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

党的十六大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

党的十六大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也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具体来说,科学发展观应具有以下几个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之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精练1】下列党的会议最早提到要以经济建设作为党的工作重心的是(A)A、七届二中全会B、中共“八大”C、十一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四大”【精练2】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本质是(C)A、发扬社会主义民主B、建立社会主义制度C、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D、坚持党的正确领导之二,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

社会发展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包括社会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等。

【精练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技得到迅速发展。

下列属于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取取得科技成果是(C)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灿型杂交水稻育成人③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④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⑤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A、②③⑤B、①④⑤C、①④D、①②④【精练4】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也开创了新纪元。

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起到宪法作用的法律文献是(A)A、《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D、1954年宪法之三,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我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仍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社会科学硪丽LUIU W U .Z ,、|’C h i n a N ew Tee h no l oK i es and)roduet 嗣口囫翟互团、■■‘:‘_●:.1-;‘I -E _I :一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刘文治(大庆石化公司炼油厂维修二车间,黑龙江大庆163000)摘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是我们建党和执政以来在发展观上的历史性突破。

“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现要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并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从孔子的“仁者爱人”“泛爱众”“修己以安百姓”到孟子日:“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以及《尚书》提出的“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在人身依附关系严霞的封建社会,这种民本思想对于抑制过度的剥削和压迫、保护生产力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历史的进步性。

但是,在笃信“君权神授”、讲究“三纲五常”的封建帝王眼里,“民”从来不是也不可能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主体力量。

由于封建统治阶级与广大民众在根本利益上的冲突.期盼开明君主实现“民本”思想。

只是一种幻想。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

本质上就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和发展观。

在现实中.经济、社会、人、自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无论哪一方面的发展,都不可能离开其他方面而独自进行,否则就要受到社会和自然发展规律的惩罚。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1、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同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有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内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科学人才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前提。

树立科学人才观,对于推动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努力开创新时期的用人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对以胡总书记的党中央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论观点的高度概括;科学发展观是十七大精神的灵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吸收和借鉴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系统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学习科学发展观,更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要认真贯彻执行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

要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着力提高我们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素质,踏踏实实地工作,认认真真完成教学任务。

我认为,必须结合自己的本职岗位强化几种意识,做好本职工作。

一、强化信仰意识。

强烈的信仰不仅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战斗力之源泉,更是一个政党不竭的精神动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动摇。

坚持对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和现阶段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各项方针政策。

自觉用邓小平理论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武装自己的头脑。

坚持以人为本 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 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
刘金龙
【期刊名称】《河北经济研究》
【年(卷),期】2004(000)009
【摘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就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向提出的一个全新的理念。

今年以来,高碑店市委、市政府围绕这一总体要求,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在推进经济和社会事业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全市经济运行呈现出速度快、效益好、活力强的良好态势。

【总页数】3页(P35-37)
【作者】刘金龙
【作者单位】高碑店市长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22
【相关文献】
1.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年献辞
2.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铁路运输工作全局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运力保障--在全路运输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摘要)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铁路跨
越式发展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铁道部部长刘志军访谈4.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5.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五届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论坛”在京召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发展观提高到统筹全局的高度,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发展,这使发展的内涵更清晰,明确了发展的重大问题。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此基础上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的执政目标,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强调“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明确的指出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最根本的是要靠发展,而且这个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

这是从我国长期以来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实践中得出的宝贵经验,也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始终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一、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理论内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我们可以从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五个方面来理解。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帮助人民;“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发展目标,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所谓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是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相适应和良性循环;“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统筹兼顾就是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

科学发展观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对于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这意味着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要由人民共享。

以人为本强调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关注人的需求和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不再单纯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而是更加注重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感和尊严。

比如,在城市规划中,要考虑到居民的生活便利性、休闲空间和生态环境,而不仅仅是高楼大厦的建设;在教育领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而不仅仅是追求高分和升学率。

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它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不能片面地追求某一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其他方面。

经济发展是基础,但政治建设、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和生态文明同样重要。

一个国家如果只有经济的繁荣,而政治不民主、文化贫瘠、社会不稳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那么这种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也不能真正满足人民的需求。

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这要求在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实现各个方面的平衡和协调。

比如,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进步;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缩小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之间的合作与互助;要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加强社会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还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一时增长,而是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体现。

它强调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这就要求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

比如,要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广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要加强环境保护,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要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我国新世纪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特别是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①推进改革和发展。

这样完整的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的背景和意义(一)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1.目前我国达到的小康只是总体上的小康,发展是不平衡的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基本上实现小康不等于完全实现小康,整体上实现小康不等于所有地区及社会经济发展各个方面都实现小康。

既然我们是一个非平衡协调发展的过程。

因而,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社会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没有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还在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

”总的来说目前的小康社会有以下特点:(1)低水平的小康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收入水平一直很低。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

牢固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推动我们的日后工作迈向新台阶具有重大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同毛泽东和邓小平和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有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内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科技强国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前提。

树立科学人才观,对于推动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努力开创新时期的用人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纠正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的观念。

我们必须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基础上,来统筹各方面,促进全面发展。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以人为本,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

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就能凝聚起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让群众团结起来去开发资源、开发优势项目,从而来提高群众的收入。

3、制度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心。

从根本上说,树立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是体制、制度问题。

科学发展观同时也是科学的改革观。

因此问题不仅在于我们“要”以人为本,“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必须着眼于“怎样”实现这一要求。

这就要靠体制改革,制度创新。

这样才能带领新型的农民去发家致富,让农民兄弟能够体会到科技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4、“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中国的经济的发展, 实现中国经济的振兴,并让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上一个新的台阶, 这五个统筹的实质,就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与提出

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与提出

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与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

它是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情况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中国实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来的,切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一种新的发展观。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2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20多年改革开放启示我们: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不是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仅要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要有利于全面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要求,实现社会和谐和全面进步。

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鲜明提出了“五个统筹”的重要思想,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统筹城乡发展,是从全局出发看“三农”,抓住了要害和关键,必将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统筹区域发展,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是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关注和解决诸如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才能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对我们提出的时代课题。

“五个统筹”的思想体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观,丰富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总结起来说,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正如曾培炎同志所概括的,它包含以下五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宗教生态

宗教生态

宗教的生态智慧与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宗教工作作为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而且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并把它落实到宗教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和全部过程。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简言之,就是要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那么,在宗教工作中究竟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呢?我认为,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深入挖掘宗教中蕴含的深刻的生态智慧,借鉴宗教重视生态保护的实践经验,发挥宗教界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积极作用,努力建设生态保护型的社会,从而实现“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

一、深入挖掘宗教思想中蕴含的生态智慧,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要言之,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五大宗教的教规教义中,有许多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论述,可以为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

譬如说,佛教的缘起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人和自然之间,是共生共荣、相互依存的关系。

佛教的慈悲思想主张“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力戒杀生。

佛教的平等观不仅强调众生平等,而且还强调众生与“无情”――草木花卉,山川大地的平等。

充分反映了佛教对自然界万物的敬重、悲切和摄护。

尤为重要的是,佛教还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心态危机和心灵污染,主张通过净化人心来净化环境,以实现人间净土。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一体、和谐共生的思想。

它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强调“道法自然”。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让科学发展观走进校园 让科学发展观走进校园
行政支部
科学发展观与学校发展
学校发展
教师发展 学生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与学校发展 、 学校管理工作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为实现全面 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 保证和智力支持做出应有的贡献。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构建和谐校园 建设一支高水平特色教师队伍 突出学校的特色管理
三、科学发展观与学生发展 学校的服务对象是学生,以学生为中心, 学校的服务对象是学生,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本位”的教育实践, 走向 “学生本位”的教育实践,要用科 学的发展观来指导学生的培养。 学的发展观来指导学生的培养。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二、科学发展观与教师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 学校管理要以学生为本, 本。学校管理要以学生为本,但首先 要以教师为本,尊重信任教师, 要以教师为本,尊重信任教师,让管 理充满人性。 理充满人性。
Hale Waihona Puke 用科学发展观思想武装教师头脑 以科学发展关为指导,促进教师健康发展 以科学发展关为指导 促进教师健康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和学习身边的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树立和学习身边的 典型,引导教师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典型 引导教师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科学发展 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 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 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 和人的全面发展” 和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事业落实科学 发展观, 发展观,就要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 战略地位,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 战略地位, 发展。与此同时, 发展。与此同时,要进一步深化内部改 优化教育结构,提高发展质量, 革,优化教育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实 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再一次深入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论述,这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和我国国情出发,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经验得出的重要启示。

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应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进一步深化认识取得的重大成果。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就要求司法审判工作必须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公正司法,一心为民,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科学发展观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观,它包括了系统而丰富的内容科学的发展观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观,它是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总体认识和根本观点。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包含了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坚持改革开放,是科学发展观的强大动力;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等。

科学发展观要回答的问题有:要不要发展,为谁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往哪里发展等问题。

何理解科学发展观根据党委组织的总体要求,所有党员认真研读胡锦涛同志的十七大报告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现就对科学发展观精神的学习体会总结如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是前提,实践是目的。

如何在实践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又是怎样理解学习科学发展观的。

十七大报告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全党智慧的结晶,其全面、系统、辩证的哲学思想方法和现代科学思想理论体系特征,既体现海纳百川、和谐精进的中华文化个性,又反映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深入校园摘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这是我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这一重要思想不仅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宏观指导意义,对包括财政工作在内的社会全方位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深入校园,走进学生,体会到社会的变化。

科学发展观带动了学校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关键字:科学发展观校园人们三个代表Abstract: The Party's Third Plenary Session 10 clearly states that adhere to people-oriented, establishing a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is my party by Deng Xiaoping Theory and "Three Represents" as guidance, the new century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of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made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the major strategic thinking. The important thinking of not only building our country's macro-economic significance, including the financial community, including the work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great significance.Depth at the same time the campus, into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changes in society.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led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social progress.Keyword: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Campus People Three on behalf of 正文: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是在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提出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历史教研组杨裕欣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1日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新增入党章。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牢固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推动我们的教育工作迈向新台阶具有重大的意义。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跃升、不断形成共识和合力的过程。

作为一名教师,在学习科学发展观后,认识到教育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树立科学教育发展观,深化对科学教育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和指导意义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统筹兼顾,推动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教育发展观是关系教育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它不仅包括要发展教育,而且包括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有什么样的教育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教育的发展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千秋大业,关键在人”、“历览古今兴衰事、成败得失在用人”。

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

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教育要腾飞,都离不开人才工作的发展。

以科学人才观的要求确立新的人才标准,就是要在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下,把品德、知识、能力等多方面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不唯分数,不唯学历,不唯身份,做到不拘一格定人才。

对于学校,学习和落实科学人才观,就是要把科学人才观作为衡量工作成败的标准,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断完善,努力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充满活力的选才机制,形成一个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党的执政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党的执政理念发展和进步的水平。

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进教育工作深入开展,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步骤和各项举措相适应。

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努力形成为民、务实的良好风气,以良好的作风、踏实的工作保证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在学校领导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把自己的教育工作推向前进。

通过近期系统学习讨论,我的一个深刻体会就是:做好本职工作就是最好的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很多人脱口就能说出来的东西,但要如何实现,这需要每个人去落实。

如果大家都只是在说,而不去做,那就只能空谈。

常言道: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只有每一个人党的核心领导下,都参与到其中去,做好自己本职工作,才能够最终实现科学发展观的目标。

一年来,作为一名学科教师,从高一到高二,从育英到育才,从国际部到本部,我接触了来自不同年级、不同程度,甚至不同国家的学生;而作为一名副班主任、学生工作部的干事,我参与了学校各个层面的学生工作和活动。

通过这两个不同的身份,使我在初为人师的第一年就积累了不少经验,也感触良多。

这学期,学校还开展了轰轰烈烈地教改,身处教学第一线,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和课堂教学及课改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一、关于课堂教学现状及本次课改的体会:每个教师都会有自己对理想课堂教学的设想,我也不例外。

每个教案进行之前,我都会充满期待,期待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反应热烈,对我所讲授的内容充满兴趣,而我的教学目标都能实现。

可是,现实中的课堂却往往不尽如我意,能如我所想的课堂屈指可数。

我为自己教学经验的不足,教学方法的欠缺深感焦急,多次向老教师取经,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深刻地体会到,决定课堂气氛和学生反应的因素并不是单一的,也受到学科特征的影响,受制于学生个体的性格、兴趣等等。

所以,对于教师而言,课前细致的备课,充分挖掘学生最感兴趣内容、最乐于接受的方式,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前提和关键。

通过讲课、听课、相互地交流,我对自己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也有了越来越清晰地认识。

虽然这些可能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善的,但一年的被带教及多次的新教师课程的学习,让我对成功实现自己所追求的理想课堂充满信心。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希望学校对我的科学成长和发展给予更多的帮助和关心。

学案的实施是这学期课改的重要内容,开展一个多月以来,课改的成效有目共睹,但在许多方面仍处在探索阶段也是事实。

首先是学案的定位,究竟学案的功能和目的是什么?在这方面,学校并没有给大家一个明确的说法。

而与之密切相关的就是学案问题的设计,这也是困扰我的第二个问题。

问题的设计和安排是与课堂教学开展息息相关的部分,什么样的设问将引出什么样的课堂效果。

学案问题的有效性和对课堂教学状况的影响时常使我无法兼顾,感到棘手。

如果说,学案就是教案,那所设计的问题就需要有穿针引线的作用;如果说,学案要注重预习和知识点的理解,那所设计的问题其实就是课堂的重点内容,而这样的学案往往就会变成学生的书面作业;如果学案是为了更好地调动课堂气氛,那问题的设计就必须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学校提出开展学案教学的初衷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靠教师的学案问题是否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似乎值得思考。

毕竟,学案中的问题还是教师自己的问题,而非学生的问题。

无论学案的功能是什么,怎样才能到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目的,我们都还需要花大力气去磨,去钻,不断摸索。

就学生的情况看,课外辅导材料太多,收集信息的渠道也多,学生多把问题的答案全抄到了学案上,如此学案中的问题并没有实现其真正的价值。

就历史学科而言,这是一门副科,很多学生并不重视,虽然不少学生都表示对历史有兴趣,但多为课外内容,如果太过重视课堂气氛,往往会影响本就吃紧的教学进度。

而作为文科,很多时候,很多问题是需要经历一个不断学习积累、反复讨论比较的,不是放在某一个学案中就可以解决的,对于这样的问题,靠学案来实现就比较困难了。

最后,学案在实施中还有一个和课堂教学相衔接的问题。

学案作为教学内容之一,实施的对象是全体学生,但学生的程度有高有低,一个学案很难照顾到方方面面,于是,有的学生吃不饱,造成课上不听讲,干“私活”;而有的学生消化不良,结果跟不上,差距越拉越大。

因此,对于学案,对于课改,希望学校在实施过程中不要大步前进,而是把课改视作一项长期的工作,循序渐进地推展,让老师有摸索的过程,让学生有适应的过程。

二、关于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当一个长期在家长的呵护下“包办”成长起来的学生,进入育才这所全寄宿制学校后,必将会面临对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的适应过程,而其中就有可能出现个别极不适应的特殊学生。

作为学工部的干事,在工作中,我也了解、接触到过一些这样的学生。

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往往让他们感觉烦躁和抑郁,甚至发展为要药物控制和治疗的心理疾病。

除此之外,处理学生的早恋问题也一直是德育工作绕不开的一项工作。

在全寄宿制的环境下,早恋发生的可能性也变得更大。

从实际的工作中,不难发现,高中生最容易出现由于不适应新环境而产生心理问题和青春期的身心问题。

因此,作为德育工作者,首先要有一颗敏感的心,要善于观察学生的精神状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

甚至可以把工作做在前面,预先向家长或班主任,了解相关情况,让问题越早暴露越好,处理起来也就可以更从容。

当问题出现以后,更要及时联系家长,密切留意学生的心理变化,积极寻求各方面的帮助。

千万不能疏于关注,万一情况发生突变,自己就很被动。

在处理时也要有耐心,更要讲究方法,不可冒进,这样才能得到家长的认可和配合。

也因为全寄宿制,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时间远远多于普通学校,因此,在校内出现意外事故的机会也将不可避免地增加。

最近,学校发生的几起意外事故,不仅给每个教师,特别是学生部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更重视事前安全教育及措施的加强和对意外事故防范力度的加大;在善后处理的过程中,也一再显现出与家长及时沟通在赢得家长谅解和感谢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学生安全是学校的第一等大事,一直以来学校领导对此都非常重视,但是意外仍可能发生,尤其对象是还不完全懂得保护自己的未成年人,所以及时到位的处理是将意外伤害减到最低,避免矛盾的关键。

作为德育工作者,要有足够的安全意识,学生毕竟年少莽撞,只有警钟长鸣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凡事多说一句可能就会少发一事,多留心常提醒是减少意外的首要途径。

当然,意外是无法完全避免的,所以,发生事故的及时、到位的处理也是至关重要的。

事故发生后,要在第一时间作出及时的反应,必须建立起环环相扣的意外处理机制,并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

事故处理还要尽可能将每个环节考虑到位,主动将工作做在前面,重视沟通。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理念也应该与时俱进。

华东师范大学前任校长刘佛年先生在总结终生从教的体会时,曾深有感触地说:“有两种能力更重要:一种叫自学能力;一种叫独立工作能力”。

“自学能力”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和学习经历,使之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为其终生成长提供取之不尽的养料;而“独立工作能力”则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尊、增强自信、希求自立、臻于自强,为其终生发展供给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

不仅如此,还可以大大提升其协调能力、合作意识、自主观念、独立精神等。

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而这两种能力的培养,单靠学生自觉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贯穿学校教育的始终。

事实上,学校教育的重心往往倾向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独立工作能力”,由于缺乏相应机制的保障,并不能使每位学生在学校期间都能得到相应地提升。

从这个角度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为学生搭建“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平台,使学校教育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也相应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就变得尤为重要。

毋庸讳言,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协调的能力,使学生具备“领袖”气质,具有“人格”魅力也是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的,更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要求。

如今,学校所采取的学生自治自理的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转变,让学生更广泛地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之中,使他们对自己、对学校有更深切的认识。

同时,这也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作为学校自治自理团的负责人,我为培养出一批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学生而高兴,也深感自己肩上的担子是重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