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小学数学第8册第九单元第3课时

合集下载

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3课时 观察物体(3)-课件

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3课时 观察物体(3)-课件

拓展练习
练习六
9.用3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一个物体, 并与同学交流。
(2)从上面看到的是 同的摆法?
,有几种不
拓展练习
练习六
10.先摆一摆,再从前面、右面和上面 看一看。从哪些面看到的图形完全相同? 从哪一面看到的图形不同?
前面和右面看到的是相同的;
上面看到的是不同的。
拓展练习
练习六
11.先想一想,再用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 摆一摆。
(1)从前面看到的是 ,从右面看
到的是

答案不唯一
拓展练习
练习六
11.先想一想,再用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 摆一摆。
(2)从上面看到的是

•不习惯读书进修的人,常会自满于现状,觉得再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学习,于是他们不进则退。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 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2022年4月1日星期五2022/4/12022/4/12022/4/1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2022年4月2022/4/12022/4/12022/4/14/1/2022 •正确的略读可使人用很少的时间接触大量的文献,并挑选出有意义的部分。2022/4/12022/4/1April 1, 2022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它的右面是什么图形?
探究新知 3 摆出下面的物体,从前面、右面和上 面看一看,连一连。
它的上面是什么图形?
巩固练习
如果摆成右图的样子,从前面、右面 和上面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图形?在方 格纸上画一画。
前面
右面
上面
巩固练习
这两个物体,从哪些面看到的图形是、完 全相同?从哪一面看到的图形不同?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第3课时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第3课时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3 1 2 答:冬冬比丽丽多吃这块月饼的2 。
55 5
5
5. 小华从图书馆借来一本《阿凡提的故事》, 她第一天看了这本书的2 , 第二天看的与第
7
一天同样多。 两天一共看了这本 书的几分之几?
224 77 7
答:两天一共看了这本书的 4。
7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 算方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减。
3. 两次一共大约喝了这杯水的几分之几?
123 44 4
答:两次一共大约喝这杯水的3 。
4
4. 一块月饼平均切成5份, 冬冬吃了其中的 3份, 丽丽吃了其中的1份。
(1)两人一共吃了这块月饼的几分之几?
31 4
5
(2)冬冬比丽丽多吃这块月饼的几分之几?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 算方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减。
1.
2
24
5 + 5=5
4
13
5
-
=
55

4 6

+(
1 6

=
5 6

5 6
) -(
4 6

=
1 6
2.
13 4 55 5 74 3 88 8
72 5 99 9 42 6 77 7
3 4 7 10 10 10 54 1 10 10 10
2 涂上绿色, 8 再写出算式的得数。
方法二:根据分数的意义计算
5 是(5)个 1 , 2 是(2)个 1 。
8
89
9
5个 1 加2个 1 是7个1 ,就是 7。
8
8
8
8
答: 两人一共吃这块巧克力的 7 。 8
32 55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九单元电子备课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九单元电子备课

第八单元观察物体课题:48、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教学内容:P86——87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观察、比较,能正确指出被观察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面的个数是不同的。

2、在观察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判断、辨认活动中,发展数学思考。

3、在活动中培养学习数学的热情,以及良好的交流、合作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能正确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

教学准备:一个大些的正方体或长方体,并在其六个面上用不同颜色表示出来及课件。

教学过程:一、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1、认识长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谈话: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做个调查,你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老师讲台上的这个长方体,你能看到它的哪几个面?注意:观察的时候人要坐端正,头不能移动。

学生观察后互相交流。

讲述:观察长方体时,正对着我们的这一面叫做它的正面,它的左侧和右侧的面都叫做侧面,顶上的一面叫上面,请小朋友们介绍一下你观察到哪几个面?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

猜一猜,你知道从老师所站的这个地方观察到了几个面?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说说依据。

2、出示图书柜图,问:这两幅图分别时谁看到的?各看到了几个面?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3、小结:观察者站的位置不同,观察到物体的面也会不同。

老师的个子高,她站的位置可以看到图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而学生个子矮,她只能看到图书柜的正面和侧面,看不到图书柜的上面。

二、组织练习1、想想做做1问:你能指出洗衣机和冰箱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吗?学生在小组内指一指,说一说。

2、想想做做谈话:请同学们把文具盒放在桌子上,站在不同的位置看一看,然后告诉同桌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学生活动指名口答。

3、想想做做3出示正方体、长方体模型,谈话:请小朋友们从各个方位进行观察,什么位置只能看到一个面?什么位置能同时看到两个面?什么位置能同时看到三个面?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学生观察、讨论,小组交流,请一组在班级内交流,其它组补充。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3练习九丨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3练习九丨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3 练习九丨苏教版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3 练习九丨苏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的第八章第三节练习九。

本节练习主要是对第八章中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包括整数的加减法运算、比较大小以及位置的相对性。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整数的加减法运算,能够正确比较大小,理解位置的相对性,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整数的加减法运算、比较大小以及位置的相对性的应用。

难点: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练习题。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以一个小故事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故事中涉及到小动物们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他们进行的加减法运算。

2. 知识讲解:(1)讲解整数的加减法运算:通过例题,讲解加减法的运算规则,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实质。

(2)讲解比较大小:通过例题,讲解如何比较两个整数的大小,让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

(3)讲解位置的相对性:通过例题,讲解位置的相对性,让学生理解位置的相对性及其应用。

3. 随堂练习: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他们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整数的加减法运算:加法:a + b = c减法:a b = c比较大小:a > ba < ba = b位置的相对性:位置相对性是指两个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灵活运用位置相对性,简化问题。

七、作业设计(1)小猫有5条鱼,小狗给了它3条鱼,小猫现在有多少条鱼?(2)小猫有5条鱼,它吃掉了2条鱼,小猫现在有多少条鱼?(1)5 > 3(2)7 < 9(3)4 = 4答案:1.(1)小猫现在有8条鱼。

(2)小猫现在有3条鱼。

2.(1)正确(2)正确(3)正确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对于整数的加减法运算、比较大小以及位置的相对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苏教版小语第8册练习3 教案

苏教版小语第8册练习3 教案
课题
练习3
课时
3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练习诵读《关云长温酒斩华雄》,了解跟“三国”有关的故事,进一步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2、写好“墓、恭、幕”三个字。知道撇捺在字的中部要写得如同鸟翅,要舒展。
3、熟记描写诸葛亮的八个词语,进一步了解诸葛亮的事迹。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安慰》,学会主动关心别人。
5、练习写好毛笔字“猪、验”。
四、创设生活情境,融会贯通灵活交际
导入:针对同学们的生活、学习上的许多小烦恼,学校即将开通一条“小烦恼热线”,让大家能有机会倾诉一下心中的烦恼,更主要的是让更多的同学参与我们的节目,来与有烦恼的同学们进行空中交流,从而达到安慰他们的目的。
1、选出嘉宾。
2、划分场内外观众听众,交待参与办法。
开始:(播放音乐)伴着悠扬的乐曲,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大家好!“小烦恼热线”今天与大家见面了。你的心情好吗,你的脸上还有微笑吗,成长的道路上总会有许多不顺心事。当你不开心时,不妨参与我们的节目,把你的烦恼说出来,我们会尽量帮助你的。
1、学生试着从不同角度对解小惠进行安慰。
2、根据学生的发言,指导学生从同情、鼓励、找回自信等方面进行安慰;试着换个角度,从自身方面设身处地进行安慰,安慰时注意得体、语气委婉。
3、小组合作,演一演这一情境。
4、上台表演,全班交流。
5、妈妈安慰:试请学生上台表演。
6、自我安慰:听了这么多关心的话语,作为解小惠本人,她又应该如何来安慰自己呢?
6、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及时进行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二、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1、学生自由地读,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
3、同桌讨论每个词语的大概意思。

一年级-人教版(2024新版)-数学-上册-[综合训练]小学数学-一上-第三单元-第3课时-拼一拼

一年级-人教版(2024新版)-数学-上册-[综合训练]小学数学-一上-第三单元-第3课时-拼一拼

第3课时拼一拼
1.哪两个图形可以拼成?连一连。

2.摆一摆,要拼成一个较大的正方体,下面的图形至少还需要几个?
_______个_______个
3.把图形①和图形②拼在一起,组成的图形是哪个?在下面的表格中画“√”。

参考答案
1.【答案】
【解析】先数出题目给出的组合图形中,一共有8个。

然后数出题目中每个图形中的数量,选择的数量之和为8的两个图形进行拼组,就能拼成题目给出的组合图形。

2.【答案】24
【解析】用4个相同的可以拼成,但这个图形不是正方体,上面需要再加上一层,变成,得到的才是正方体。

所以,至少用8个相同的才能拼成一个较大的正方体。

观察题中的两个图形可知,第1个图形至少还需要2个,第2个图形至少还需要4个,才能拼成一个较大的正方体。

3.【答案】
【解析】本题可以先数一数小正方体的个数,看看拼成的图形中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图形
①及图形②中小正方体的总个数是否相等;再拿出相应个数的小正方体拼一拼,看看可
以拼成哪些图形。

观察可发现,第一个图形中小正方体的数量不符,可以排除;第三个图形中小正方体的数量虽然正确,但它不是由图形①和图形②拼成的;只有第二个图形符合要求,具体拼组方式如下图所示:。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第3课时 空间与图形 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第3课时 空间与图形 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第3课时空间与图形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会用三角板画出90°的直角。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并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学会用三角板画出90°的直角。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1. 正确使用三角板画出直角。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谜语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是什么?”“别看个子小,尾巴却最长,要比个子大,不如哥哥好。

”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直角和锐角、钝角有什么区别?2. 探究新知(1)认识直角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角板,并提问:你们知道三角板上的角有哪些特点吗?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得出三角板上的角有一个直角和两个锐角。

(2)学习画直角教师示范如何用三角板画出直角,并强调注意事项。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用三角板画出直角,并互相检查是否正确。

3. 动手操作教师出示一些需要画出直角的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等,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

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4.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提问:你们觉得直角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回家后,用三角板画出5个直角,并让家长签字确认。

2. 家长协助孩子寻找生活中的直角,并记录下来。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谜语导入、动手操作等环节,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直角的含义和特点,以便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紧凑,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苏教版小学数学各册课时划分

苏教版小学数学各册课时划分
练习一1-5题。 练习一6-12题。 10-11页两道例题、第12页“想想做做” 第13页的例题,第14页的“想想做做” 15-16页的例题,16-17的“想想做做” 18-19页练习二 第20-21页 第22-23页例题,第23-24页“想想做做” 第24页的例题和“试一试”,第25页“想想做做” 第26页例题,第26-27页“想想做做” 第28页例题和试一试,29页“想想做做” 30-32页例题和“想想做做” 练习三 第35-36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 第37页例题、“想想做做”1-5题 第38页“想想做做”6-9题 第39页例题,第40页“想想做做” 第41页练习四1-4题 第41-42页练习四5-8题 第43-45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 第46-49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 第50-51页例题、“想想做做” 第52-53页例题、想一想、53页“想想做做”
第83-84页例题、“想想做做” 第84-85页例题、“想想做做”
第85-86页例题、“想想做做”
第87-88页练习七 89页例题、“试一试”,90页“想想做做”
第91-92页例题、试一试,92-93页“想想做做”1-3题 第93页“想想做做”第4-8题 94-96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 第97-99页例题、想想做做 第111页12-15题
54-55 56-57 58 59 60-61 62-63 64-65 66-67 68-69 70-73 73 74-75 76-77 78-79 80 81
用计算探
第十 索规律
单元 (共4课
时)
第十 解决问题
一单
的策略 (共3课
元 时)
第十
二单
统计(共 3课时)

第十 用字母表 三单 示数(共 元 4课时)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9单元整理与复习3数的世界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习题课件苏教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9单元整理与复习3数的世界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习题课件苏教版

4.【新考法】 一块长方形绿地的面积是360 平方米, 宽是 9 米,长不变,宽增加到 36 米,扩大后绿地 面积比原来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1)上面是三位同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你认为谁的解 法是正确的,请你在他们名字下的括号里画 “√”。
(2)在你认为正确的解法中,你最喜欢谁的解法?请 你用文字说明这种解法的思路。 我最喜欢青青的解法。青青的解法的思路是:先 求出增加后的宽是原来宽的几倍,再求出宽增加 的倍数,然后用原来的面积乘宽增加的倍数,就 是增加的面积。(答案合理即可)
蓝鲨 70 千米 / 时
12 小时 840 千米
剑鱼 98 千米 / 时
11 小时 1078 千米
2.有一个长方形花园,它的周长是 84米,长比宽多 8 米,这个长方形花园的长、宽各是多少米? (先 根据题意把线段图补充完整,再解答) 一条宽: 另一条宽: 一条长: 另一条长:
84÷2=42(米) 长:(42+8)÷2=25(米) 宽:42-25=17(米) 答: 这个长方形花园的长是 25 米、宽是 17 米。
第九单元 整理与复习 第3课时 数的世界▶ 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1.把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雪梨
苹果
橙子
单价 6 元 / 千克 4 元 / 千克 8 元 / 千克
数量 30 千克 15 千克 13 千克
总价 120 元
90 元
104 元
速度 时间 路程
旗鱼 110 千米 / 时
5 小时 550 千米
3.龙龙和典典在环形跑道上跑步,两人从同一地点 同时出发,反向而行。龙龙每秒跑 2 米,典典每 秒跑 3 米,40秒后两人相遇。 (1)环形跑道长多少米? (2+3)×40=200 (米)相遇后两人改为同向而行,那么多少秒后典典和 龙龙再次相遇? 200÷(3-2)=200(秒) 答: 200 秒后典典和龙龙再次相遇。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8、9周数学教案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8、9周数学教案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8、9周數學教案設計
以下是一个基于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8、9周教学内容的大致教案设计:
标题: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8、9周数学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此处填写具体的教学知识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此处填写教学的重点内容)
2. 难点:(此处填写教学的难点内容)
三、教学准备:
1. 教具:(例如:黑板、粉笔、课本等)
2. 学具:(例如:计算器、笔记本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例如:通过故事、游戏等方式引出新的教学内容)
2. 讲授新课:(具体讲解教学内容,可以通过举例、画图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3. 练习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做,以检验他们的理解和记忆)
4. 小结作业:(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家庭作业)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结束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思考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以便于下次更好地进行教学。

以上就是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8、9周的大概教学设计方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在实际编写过程中,您需要根据您的学生情况和教学环境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

苏教版小语第8册习作3 生活中的新发现 教案

苏教版小语第8册习作3 生活中的新发现 教案
B:我发现口香糖粘在衣服上可以用鸡蛋清洗掉。
C:我发现衣服上油渍可用洗涤剂洗去。
D:我发现鸡蛋壳可以去掉瓶子里的污垢
……
三、学习例文,迁移写法
是不是把新的发现写下来就好了呢?来看严晓敏的新发现
1、阅读例文,思考并回答:奶奶要“我”做什么事?“我”是怎么做的?为什么开始挑了约半小时,还有一大堆?为什么后来不到20分钟,“我”就巧妙地分开了?按“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把例文分成三部分。
3、引导回忆:你在最近的生活中有哪些新发现?请选择最感兴趣的事相互交流。
预设:
生:我有一次玩胶水的,发现胶水粘粘的,粘在手上洗不掉,然后奶奶让我用热水洗,咦,就洗掉了。
师:嗯,不错,你有一双慧眼,发现得不错,还有谁说?
A:我有一次去买菜的,在回家的路上发现有一只大狼狗跟着我,我吓得蹲下来了,没想到它竟然被吓跑了,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它是怕我拿石子扔它呢。
二、开拓思路,选好题材
1、分组交流所得。通过中国人生活中的新发现,启发自己观察,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2、阅读第一部分,讨论:我们在生活中还有不少的新发现,请举例说说。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这些新发现可能是关于自然现象的,如风霜雨雷电等;可能是关于事物的,如蚂蚁认路、向日葵向阳等;也可能是关于人的,如爷爷迷上了电脑、奶奶最近不吃鸡蛋等等。
课题
习作3生活中的新发现
课时
解主要内容及事情的发展。
2、借助“习作要点讨论”的提示,使学生懂得两点:一是习作内容源于生活,我们要乐于体验生活、观察生活,做事要有创造力;二是记事要有顺序、有重点、写具体。
3、按照作文要求,写好一件自己在生活中新发现的事,要写出解决问题的过程。
2、引导归纳写法:
按事情发展顺序写;

第三单元 第3课时 《分数除以分数》(教学课件)-六年级数学上册同步高效课堂系列 苏教版

第三单元 第3课时 《分数除以分数》(教学课件)-六年级数学上册同步高效课堂系列  苏教版

先算一算,看看有什么规律?
被除数和除数调 换位置后,算出 的商和原来的商 互为倒数。
达标检测,巩固练习
填一填
1.先在下图中涂色表示 3 ,看看 3 里有几个 1 ,有几个 3 ,再计算。
5
5
5
10
3 ÷ 1 =3 =5 5 5
×((
5 1
)3 )
3 ÷ 3 =3 =5 10 5
×((
1 03
) )
第3课时 分数除以分数
小 学 数 学 ·六 年 级 ( 上 ) ·S J
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能总结归纳 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经历探索分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理解并掌握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迁移、概 括的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 自信心。
答:用这盒毛线能织5副手套,能织2条围巾。
解一解
4.一辆汽车行 3 千米用汽油 3 升。行1千米用汽油多少升?
2
25
1升汽油可供这辆汽车行驶多少千米?
3 3 2(升) 25 2 25
3 3 25(千米) 2 25 2
答:行1千米用汽油 2 升;1升汽油可供这辆汽车行驶25 千米 。
25
2
5. (2022秋.江苏常州.期末)一块长方形玻璃的面积是 5 平方米,它的长是 5 米,这
运用猜想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新问题,体验解 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正确进行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
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 分数除法的意义。
课前导入
Lead
in
一个三升的杯 子和一个五升 的杯子,怎样 量出四升的水?
五升装满,倒进三升,剩两升, 三升杯子倒掉,有两升水的五 升杯子倒进三升空杯子,三升 杯子里两升水,五升杯子倒满, 再用五升杯子把三升杯子(内 含两升,倒入一升)倒满,得 到四升。

小学数学部编人教版苏教版教学方案〖8、9的认识及加减法参考教学方案〗

小学数学部编人教版苏教版教学方案〖8、9的认识及加减法参考教学方案〗

8、9 的认识及加减法◆教材分析8和9的认识编排与前面6和7的认识基本上一样,只是要求更高。

教材中提供给学生数数的资源虽不如6和7明显,却更丰富。

提供给学生数数的对象是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其内容有人、花、树、花盆、蝴蝶、黑板上的字等。

画面除数数外,还体现了环保教育的主题。

8和9的序数意义仍是釆取6和7的编排方法,不同的是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几和第几的意义的不同。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数数量是8、9的物体,体会8和9的基数含义。

2. 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知道 8和9的序数含义。

3. 通过数一数、说一说、摆一摆、涂一涂让学生学会有关8、9的知识。

4. 通过主题图的教学,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爱护花草树木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熟练的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个数。

,会读、写数字8和9。

【教学难点】掌握9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

◆课前准备课件主题图、尺图、点子图、小棒、算珠、练习格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快看,老师和同学们正在浇花呢提问:同学们你们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8、91. 认识8、9问题1:数一数,有几名同学在浇花点数法: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的数量8呢回答:树和花的数量是8.问题2:数一数,花园里里一共有多少人接着数法:8个在数1个就是9个。

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的数量9呢回答:蝴蝶和花盆数量是9.。

活动:让我们用小棒摆一摆。

我来摆9.我来摆8.2. 8、9的书写。

数字8,像麻花。

从右向上到左一个半圆,拐向右下,碰右线、下线左线、回上去,在虚线以上和原线相交,直线到右上角附近与起笔的地方稍离开一些为止。

数字9,像蝌蚪。

上面一个圆是长圆,稍斜些,但四角碰线,在右上角附近向左下再一竖到下线中间。

活动:用计数器拨一拨。

3. 8、9的比较猜一猜:尺子上被挡住的数是几回答:1后面的数是2,4后面的数是5,7后面的数是8填一填:9前面的数是(8 )6后面的数是(7 )7和9之间的数是(8 )小结:相邻的两个数相差1。

苏教小学数学《7.3 8、9的分与合》word教案 (3)

苏教小学数学《7.3 8、9的分与合》word教案 (3)

8、9的分与合教学内容一年级上册P35~36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共几课时 1类型新授第几课时 1三维目标1.使同学们比较熟练地掌握8和9的分与合,加深对8和9的认识2.培养同学们有序思考和联想的能力3.通过自主学习活动,培养同学们自主探索的意识和能力4.经历发现、探讨简单规律的过程,使同学们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积极学习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自主学会并掌握8、9的组成难点:引导学生掌握“有序分”和“从一组联想到另一种组成”的方法,培养学生有序思考和联想的能力教学资源学生已经掌握了2—7的分与合,掌握了数的组成的方法的学习,而且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为自主探索8和9的组成打下了基础预习作业设计学生每人准备10个小圆片、1—8数字卡片学程设计导航策略 调整反思一、提示课题,明确目标(预设2分钟) 1.学生口答6可以分成几和几?7可以分成几和几?2.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板块一】 1.说出一组后,提问学生还可以怎样说,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有序地叙述2.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8、9的分与合二、目标驱动,自主学习(预设10分钟)1.探索8的组成(1)一边动手操作,一边想一想8可以分成几和几 (2)小组讨论交流(3)想:如果按照书中说的,“每次移动一个”,你还会有序的操作回答出8的组成吗?学生操作,让学生一边操作一边在自己本子上写出数的组成 (4)集体交流学生回答,并有序写在书中,读一读,并观察一组如:8可以分成1和7,1和7合成8很快说出另一组组成,8还可以分成7和1,7和1合成8 (5)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估计有3【板块二】 1.师:从学具盒中拿出8个小圆片,在桌子上一字摆开,按一定的顺序分成两堆,你怎样分?教师巡视,对表现好的小朋友进行奖励2.规范学生的的语言表述(要求完整)3.想一想,有顺序地找有什么好处?你能有顺序地记住这些式子吗?谁来说一说你记忆的方法?种方法:①由一种分法联想另一种分法,一组一组地按顺序呈现;②分成的第一个数由大到小排;③分成的第一个数由小到大排(6)小组学生练说三、全班交流,提炼建模(预设8分钟)1.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方法全班交流2.探索9的组成(1)思考:9可以分成几和几?你根据前面学的知识你能说出几个吗?让学生大胆地说一说,然后操作验证(2)学生操作:拿出9个硬币,让学生一字摆开(正面都朝上),同位学生合作翻一翻(3)集体交流学生汇报9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成9?(4)同位学生按顺序把9的组成相互说一说(5)全班学生齐读加深印象【板块三】1.师: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研究8的分与合的?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又想到什么,谁能总结给大家听?2.教师巡视观察,引导学生有序地操作与回答3.根据学生汇报板书9的组成四、分层练习,内化提升(预设10【板块四】分钟)(一)基础练习 1.想想做做1学生看图,用线连一连,然后说出8、9的组成 2.想想做做2学生同位用数字卡片进行游戏操作,很快说出8、9的组成,交流你是怎样记住的? (二)专项练习 3.想想做做3(1)引导学生先看图中的数字规律,然后自己填写在书中,独立完成 (2)同桌交流(3)小组学生之间相互说一说,读一读,可以让一人随便说再说数的组成1.老师读题理解题意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记忆 3.引导学生先看图中的数字规律五、当堂检测,评价反思(预设10分钟) 课堂作业:必做题:补充习题18页的1、2、3链接生活:妈妈买来9个苹果,分给2个小朋友,你可以怎样分?有几种分法?【板块五】 1.教师巡视,辅导学困生 2.当堂批改3.评讲选做题作业设计课堂作业:必做题:补充习题18页的1、2、3链接生活:妈妈买来9个苹果,分给2个小朋友,你可以怎样分?有几种分法?家庭作业:回家把2~9各数的分与合说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九部分电子备课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九部分电子备课

第八单元观察物体课题:、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通过实际观察、比较,能正确指出被观察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面的个数是不同的。

、在观察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判断、辨认活动中,发展数学思考。

、在活动中培养学习数学的热情,以及良好的交流、合作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能正确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

教学准备:一个大些的正方体或长方体,并在其六个面上用不同颜色表示出来及课件。

教学过程:一、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认识长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谈话: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做个调查,你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老师讲台上的这个长方体,你能看到它的哪几个面?注意:观察的时候人要坐端正,头不能移动。

学生观察后互相交流。

讲述:观察长方体时,正对着我们的这一面叫做它的正面,它的左侧和右侧的面都叫做侧面,顶上的一面叫上面,请小朋友们介绍一下你观察到哪几个面?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

猜一猜,你知道从老师所站的这个地方观察到了几个面?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说说依据。

、出示图书柜图,问:这两幅图分别时谁看到的?各看到了几个面?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小结:观察者站的位置不同,观察到物体的面也会不同。

老师的个子高,她站的位置可以看到图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而学生个子矮,她只能看到图书柜的正面和侧面,看不到图书柜的上面。

二、组织练习、想想做做问:你能指出洗衣机和冰箱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吗?学生在小组内指一指,说一说。

、想想做做谈话:请同学们把文具盒放在桌子上,站在不同的位置看一看,然后告诉同桌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学生活动指名口答。

、想想做做出示正方体、长方体模型,谈话:请小朋友们从各个方位进行观察,什么位置只能看到一个面?什么位置能同时看到两个面?什么位置能同时看到三个面?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学生观察、讨论,小组交流,请一组在班级内交流,其它组补充。

讲述:因为正方体、长方体每两个是相对的,看到了上面就看不到下面,看到了正面就看不到后面,看到了左面就看不到右面,所以最多只能看到个面,请小朋友说说图中的正方体、长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各是什么颜色的?学生回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2和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案
《2和5的倍数的特征》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能被2和5的倍数的特征,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或5的倍数。

2、理解并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题的灵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并运用特征进行判断。

教学难点:引导探索2和5的倍数的特征。

一、创设情境,探索2的倍数的特征:
师:(音乐:姑苏行)春天到了,桃花开了,柳树绿了,为了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景色,四(3)班的同学集体去春游,瞧,(课件显示)他们正两个两个地手拉着手,排着整齐的两排队伍走着呢,你能猜一猜这个班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吗?(这个班人数比50少,但不低于40。


生1:可能是42人。

生……:还可能是44人、46人、48人、40人。

(点击百数表)
师:可能是50人吗?
生:不可以,因为这个班人数比50少。

师:为何大家不猜是41人或43人?
生:题目中说“两个、两个手拉着手”,说明这个班的人数是“双数”。

师:“双数”也可以说成是……
生:2的倍数。

师:什么样的数是2的倍数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双数是2的倍数。

师:你根据哪里来判断的?
生:我看个位上的数。

师:双数的个位上是些什么数?
生:有2、4、6、8、0。

师:是不是真与个位有关系?(点击百数表举例验证:如24、96、100等)师:是不是只与个位有关系呢?
生1:与十位上的数无关。

生2:比如14、24、34它们都是2的倍数,十位上的数随便是多少。

师:大家真爱动脑筋。

个位上是2、4、6、8、0的数就是2的倍数。

(板书)这就是2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
师: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生:2的倍数个位上是2、4、6、8、0。

师:谁来说几个比较大的数让大家来判断。

生1:1456。

生:是。

生2:2459。

生:不是。

……
二、教学奇数偶数:
师:2的倍数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双数,不是2的倍数的呢?
生:单数。

师:大家一直念念不忘双数、单数,其实双数、单数是日常生活用语,数学上有特殊的名称,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课件显示)
师:“奇”是个多音字,这里读“jī”。

师:这样看,偶数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
生:双数。

师:单数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
生:奇数。

师:请学号是奇数的同学起立。

师:你的学号是多少?
生:29。

师:你的学号是多少?
……
师:请学号是偶数的同学起立。

师:你的学号是多少?
生:24。

师:你的学号是多少?
……
师:有没有同学两次都站起来的?
师:有没有两次都没站的?
师:这样说来,我们研究的数,也就是非零的自然数可以分成哪两类?
生:奇数和偶数。

师:这是按什么来分的?
生:是不是2的倍数。

师: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最小的奇数是几,最小的偶数呢?
三、5的倍数的特征
师:四(3)班的同学唱着歌开心地来到了这次春游的目的地,女生去划船,她们租了几条小船,每条小船上坐5人,正好一个空位也没有,这个班女生可能有多少人呢?(课件显示)
生1:可能是15人。

生……:还可能是5人、10人、20人、25人、30人、35人、40人、45人。

(点击百数表)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女生人数是5的倍数。

师:为什么?
生:题目中说“每条小船上坐5人,正好一个空位也没有”,说明这个班的女生人数是5的倍数。

师: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生:个位上的数是5或0。

师: 51、52中也有5,那它们是不是5的倍数呢?
生:不是。

个位上是5或0的数才是5的倍数。

师:大家很善于总结,5的倍数,个位上的数是5或0。

(板书)
四、10的倍数的特征
师:大家今天表现真好,咱们休息一下,来做个抢数游戏
黑板上有一些零乱的数,(12、25、48、60、72、90)
规则1:按奇数和偶数分放。

(验证自然数的分类)
规则2:按2的倍数和5的倍数分放。

指名两生操作,先商议所抢内容,后听老师口令开始游戏。

第二个游戏时,个位是0的数(60、90)被两人搬来搬去。

师:停,怎么搞的,这些数字被你们搬来搬去的,累不累。

生1:它们是2的倍数。

生2:它们是5的倍数。

师:那么这些数到底是2的倍数还是5的倍数呢?
生: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师:什么?你们说什么?
师: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你们无形中又发现了一个新的规律,太精彩了!
师:那么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呢?(描0)
生: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板书)
四、练习
1、想想做做3~4题(课件显示第3题,学生在课本上完成第4题)
师:写数时要注意什么?
生:要先确定个位。

师:个位上可以是哪个数?
生:可以是……
2、师:四(3)班的男生去爬山,正好分成5组,每组人数都相同,现在你能知道四(3)班到底有多少人吗?
生:45人。

生:不行,人数是偶数。

生:应该是40人。

师:为什么?
生:这个班人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个位上应该是0。

师:真聪明,同桌再互相说说是40人的理由。

3、设计方案:
春游回来了,虽然走了那么多的路,可大家一点都不觉得累,原来自从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以来,学校举办了各种活动,大家在活动中收益,“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学习一整天,”学校向我们推荐了两个项目
1、羽毛球(2人对打)
2、跳圆圈舞(5人1组)
如果你是四(3)班的体育委员,准备怎样安排?两项都要有人参加,每个同学都只参加一项活动。

(生议论)
师:先考虑哪个组更合理呢?
生:跳圆圈舞人数多,先考虑较合理。

生1:跳圆圈舞可以是5人。

生2:不行,剩下35人打羽毛球有多余的。

生3:跳圆圈舞可以是10人。

师:剩下30人打羽毛球正好。

生4:跳圆圈舞是15人也不行。

师:为何?
生4:剩下25人打羽毛球有多余的。

生5:跳圆圈舞可以是10、20、30、40人。

生6:40人不行,没有参加羽毛球的人数了。

五、总结:(略)
六、课外作业:
如果今天有1个同学请假,你又该怎么设计呢?
“2和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春游情境为主线,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首先从春游队伍图片入手猜班级总人数,结合百数表观察、归纳出2的倍数的特征,通过学号游戏得出非零自然数的分类,即按照是否是2的倍数分成偶数和奇数,再从春游过程中的划船图片着手猜女生的人数,结合百数表观察、归纳出5的倍数的特征,通过抢数游戏引导学生自主认识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的特征,最终通过男生爬山
的图片,综合运用知识引导学生确定班级的准确人数。

师生在设定情境中,完全进入角色,在教师适时的点拨,学生的思维碰撞中,对2和5的倍数的特征变得不难理解,对偶数和奇数的概念也容易掌握。

学生理解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后,组织学生练习。

如要求用0、5、6、7组成两位数,使这个数成为2的倍数、5的倍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对于学生来说,没有问题。

这个习题也具有开放性和思考性,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思维的提高。

可这个习题的价值在于如何帮助学生快速地找到2的倍数和5的倍数,这里要渗透思维的顺序性和条理性。

让学生交流方法时,学生支支吾吾,不能很好地将思维暴露出来。

比如这里找2和5的倍数的方法,都是要让学生明白先确定个位上的数;而找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要让学生明白个位上先确定为0。

这种策略的培养,应该是教学中予以重视的。

而不是单单找到答案,那样习题的真正价值没有很好的发挥。

但有部分环节似乎淡化了探究方法和策略的形成,如抢数游戏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出示要求时没有充分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导致学生出现理解偏差,出现了不该发生的错误;在确定班级总人数时,教者讲解的话太多,没有注意让学生主动发现、自主运用新知寻求问题的答案。

总之,对于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索过程,学生经历的较顺,表达、理解上也较通顺,所以用时并不多,而在练习、运用、深化的过程中,我花了教多的心思,譬如,从原有知识中“单数、双数”到新知中的“偶数、奇数”,其实不只是名称的更改,更有知识的升华,包含了对2的倍数的理解,还有“一个自然数不是偶数,就是奇数”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