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 说课稿

合集下载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培训讲学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培训讲学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元素周期表》。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作用《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教材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本节从化学史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以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呈现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帮助学生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提出元素性质与原子核的关系,并由此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有关知识。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学生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2•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①.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②•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③.通过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

知道核素的涵义;认识原子结构相似的同族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2)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查找元素周期表发现史,学会运用查阅资料获取信息。

②.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形成概念,发现规律的思维方法。

③.在元素周期表教学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中,通过探究规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②.设计多种交流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本着元素周期表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 .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2) .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说课稿本节说课的内容是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2节《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新课标中将本节分为3课时:第1课时: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元素周期表第3课时:认识元素周期表中的其他元素下面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关于第1课时《元素周期律》的教学: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在初中化学和化学必修1中曾经出现过元素周期表,但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简单的了解和应用上(如查寻某元素的相对原子量等)。

在本节的第1课时《元素周期律》的教学中,已经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归纳总结出元素周期律。

而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通过元素周期表的学习,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化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另一方面为学生学习元素化学构建了认知心理地图,对他们今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目标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节内容要求达到“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结合课标及学生实际,本节课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1)知识和技能:①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②将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有机的结合起来,分析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进一步理解元素周期律。

③理解元素的位、构、性关系等内在规律,初步学会运用周期表。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元素原子结构和位置间的关系的探究,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成表规则;②通过对已有元素周期律的认识,进一步归纳和理解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构、性关系;③通过对周期表内在规律的归纳,学会“发现”规律并学会运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组织开展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和发现规律,进一步培养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习惯;②通过认识周期表的成表规则和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体验辩证唯物主义的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

元素周期律的说课设计

元素周期律的说课设计

元素周期律的说课设计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元素周期律》是高二第一学期《初识元素周期律》的开篇内容,是进一步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基础。

本节内容主要从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和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阐述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从而归纳出元素周期律。

由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进一步揭示其本质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元素周期律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理论工具,是高中化学重要的教学内容。

通过学习,让学生对已学元素及化合物知识进行比较归纳、巩固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好化学打下扎实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如卤族元素、硫元素、氮元素等)和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如碱金属元素、铝元素、铁元素等),具备一定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原子结构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等物质结构的内容,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学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已有一定阅读资料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设计实验能力,具备一定能力基础。

三、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和实质。

(2)知道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数据信息的处理和分析,发现元素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概括归纳元素周期律,学习提炼一般规律由样本至全体的方法。

(2)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过程,体验化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体会“结构决定性质”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内涵。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1、重点:归纳元素周期律2、难点: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五、教学资源1、多媒体教学:PowerPoint2、实验试剂和仪器:钠块、镁条、铝条、稀盐酸、蒸馏水、酚酞、试管、烧杯、小刀、镊子、滤纸、砂纸。

六、教学流程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和方法预期目标一、引入【情境】文字解读“元素周期律”。

生活中有哪些“周期”的现象?根据生活经验,体会“周期”的含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内容。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本节内容选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第一课时。

主要是使学生在掌握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基础上,了解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在教材安排上,在原子结构后,元素周期表前,既能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又能过渡引出元素周期表的教学,因此在本章教材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重要的理论基础,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如碱金属、卤素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同时能使学生以此为理论指导,来探索研究今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如氧族元素和碳族元素的学习。

因此,是本书乃至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

同时,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掌握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基础上,了解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2.能力目标:通过对元素核外电子、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的总结,使学生掌握运用这些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的能力.3.情感目标: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且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四)教学重点: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

教学难点:原子半径的判断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型期,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前期。

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还学习了碱金属、卤素知识;初步接触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这些为学好本节创造了必要条件。

但本节教材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为使学生真正理解及灵活运用,须加强演练。

三、教法分析鉴于高一学生还不具备较强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采用“启发诱导式“展开教学,为增强启发性,教师不是直接给出周期律,而是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周期律,并对比大量数据和事实,验证结论的正确性。

教师招聘高中化学面试说课稿《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

教师招聘高中化学面试说课稿《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

教师招聘高中化学面试说课稿《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推举>>>[老师聘请考试题库] [训练公共基础学问资料] [学科专业学问备考] [面试技巧]说教材《元素周期律》是本章的其次节,本节包括三个部分内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

第一课时涉及的主要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章以及原子结构、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改变逻辑。

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逻辑,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原子结构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内容是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学问基础。

考虑到新课改的要求,本部分内容有所降低,只是介绍了电子层的概念,对于排布逻辑示作介绍,但为了便于教学以及同学对以后学问的理解,可作适当的扩展,让同学了解简洁的排布逻辑。

元素周期性的教学要注重"周期性'的理解,同时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尽量发挥同学学习的自主性,鼓舞同学自主总结出逻辑。

说学情本节课针对的是高一同学,从认知思维特点上看,该年龄段的同学思维灵敏、活跃,但抽象思维能力薄弱。

"元素周期律'理论性强,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

所以老师必需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同学学习爱好,帮忙同学控制本节课的内容。

说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目标:让同学初步控制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改变;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逻辑;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改变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周期性排布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过程与办法目标:通过元素周期律的推出及运用,初步培养同学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能力;在学习中提高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情感看法价值观目标: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帮忙同学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原来是互相联系的和具有内部逻辑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从周期律的导出,培养同学学习自然科学的爱好以及探求学问、不断进取的优良品质。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教学内容元素周期律教学目标知识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能力通过元素周期律的推出及运用,初步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能力;在学习中提高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德育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资料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科学抽象方法。

教学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情景]放映钟表,时间的周期性变化,的flash.[引入]四季的轮回,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些描述时间的词语,都体现了时间变化的一个典型的特点——周期性,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来研究元素性质的变化特点,总结其规律。

[幻灯片]第二节元素周期律[讲述]为了更方便的研究元素的性质的变化规律,我们引入原子序数的概念[幻灯片]一、原子序数按照核电荷数有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这种编号,叫做原子序数。

[提问]根据原子序数的概念,思考:它与原子组成粒子的数量有什么关系?数值上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意义上并不相同二、原子结构和性质的递变规律[练习)]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

[幻灯片]1~18号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

请同学们对照,自己写得对不对。

[讲述]今天要讲的是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我问什么要大家写原子结构是意图呢?这二者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回答]结构决定了元素的性质。

所以要研究性质必须先研究结构。

[总结学生的回答]很好,说得全面。

就构决定性质![提问]那么,现在为了研究元素的性质,我们一起来找找看元素的结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有什么变化。

请同学们观察你们手中的原子结构够示意图,总结其变化规律。

[幻灯片]1~18号元素的电子层结构[学生回答](填表)原子序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达到稳定使得最外层电子数1-211-22或83-1021-8811-1831-88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呈现周期性变化[总结]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电子层数每隔一定数目就增加一层,最外层电子数则呈周期性变化。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元素周期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一年级《化学》第五章《物质结构》的第二节内容,是高中化学中十分重要的理论知识板块。

整个元素周期律,内容丰富、体系严谨、逻辑性强,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元素化学知识作为铺垫、辅以严谨的逻辑推理和科学规律探索才能牢固掌握。

本堂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元素周期律的相关知识,也要通过规律的推导,体会化学中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

在本章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碱金属和卤素,为本节课的教学提供了一定的感性基础,在此之后,学生还将进一步探讨由元素周期律衍生的其它化学知识,因此,本节课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元素周期律及其衍生的相关知识,在人类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都有广泛的用途,因此,学好本节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碱金属和卤素,知道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能力基础。

但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并不够强,存在着一些不科学的思维定势,尚且不能直接从元素化学的知识直接推出元素周期律,这就需要教师的实验、语言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共同探究。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理解,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1.知道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均呈现周期性的变化;2.能通过比较探究的方法,掌握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随原子序数变化的规律;3.能根据元素周期律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4.通过探究元素周期律,感知化学中的逻辑思维,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团结协作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变化规律2.难点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变化规律、元素周期律的应用五.教学过程1.教学方法创设共同探索情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变静态信息为动态信息,将微观问题宏观化、直观化;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思想和周期表的组成,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同时也能够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思想和周期表的组成,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

2. 教学难点:周期表对元素性质的预测和周期律的历史背景。

三、教学过程【导入】1. 通过图片展示和简单的活动,学生们了解有哪些元素以及它们分别的性质,引发学生们对于元素性质变化的思考,为引入元素周期律做铺垫。

2. 色码表的制作,让学生自行收集不同颜色的小球,为下一环节的分类打下基础。

【展开】1. 通过对于普朗克、门捷列夫、柯西和门德里夫提出的元素周期律做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理解周期律的基本思想和周期表的组成。

2. 解释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方式,回顾周期表中元素分类的基本方式和命名规律,让学生们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

3. 进一步讲解元素周期律中元素性质的预测,让学生了解周期表的应用和实用价值。

4. 分组或自由活动,让学生们通过分析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变化以及不同元素之间的联系,探究元素周期律的更深层次的规律。

同时以简单易懂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规律。

【总结】1. 回顾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梳理课程内容,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2. 对元素周期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做简单介绍。

四、教学反思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我重点强调了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以及周期表的组成,同时也帮助学生理解了元素性质的预测和周期律的历史背景。

通过让学生进行分类活动和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并且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元素周期律所涉及的知识点。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注重教学重难点与生活联系的整合以及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保障学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

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说课稿高一化学组李文燕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元素周期表》。

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作用《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教材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

本章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框架,先介绍元素周期表,再通过一些事实和实验归纳元素周期律。

本节从化学史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以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呈现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帮助学生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提出元素性质与原子核的关系,并由此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有关知识。

根据《新课标》,本节内容要求达到“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结合《新课标》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

②.认识原子结构相似的一族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2).过程与方法:①.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形成概念,发现规律的思维方法。

②.在元素周期表教学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③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中,通过探究规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②.设计多种交流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2).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鲁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2节《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新课标中将本节分为三课时,我将从教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关于《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分析教材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在初中化学和化学必修1中使用过元素周期表,但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简单的了解和应用上(如查寻某元素的相对原子量等)。

在必修1中已经学习一些金属如Na、Mg、Al、Fe、Cu和一些非金属如C、N、Si、S、Cl、Br、I等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并在前面的学习中初步了解了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此时,引导学生探究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从而归纳总结出元素周期律,是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的。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在掌握了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上,能够更好的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而且,在曾经对化学元素的学习是分散的,通过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一方面能够丰富学生对元素的学习,另一方面能够引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注重元素相互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他们今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所以,本课时内容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目标分析根据《新课标》,本节内容要求达到“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理解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结合《新课标》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本课时的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能得出并熟记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2)、能分析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周期性排布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归纳元素周期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说课稿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说课稿新人教版必修1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本节课设计的教学活动力求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科学探究完成一系列的学习任务,以帮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最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基于这样的理念,充分的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学习的视角来考虑,设立学习任务和设计学习活动。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元素周期表》选自于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在初中化学和化学必修1中曾经出现过元素周期表。

在必修1中已经学习一些金属元素如Na、Mg、Al、Fe、Cu和一些非金属元素如C、N、Si、S、Cl、Br、I等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并初步了解了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此时,引导学生探究一些元素的性质,从而归纳总结出它们的规律,来编写元素周期表,是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的,可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对后面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也非常重要。

2..教材的功能与价值在以前对化学的学习是分散的,通过元素周期表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对元素的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引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关注元素性质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他们今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学习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通过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学习,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化学知识,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和学习观。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元素周期表的构建过程;难点:元素周期律的结构探索与发现过程。

二、学情分析1.知能储备对元素相关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对前20号元素的元素符号、原子结构、化合价、相对原子质量等相关知识已非常熟悉;接触并多次应用元素周期表进行相关量(一般是相对原子质量)的查询;已具备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理论基础;2.学习方式初步具备一定的分析和推理能力,对图片、实物等感兴趣,喜欢自己动手,乐于展示自我,容易交流。

3.认知方式缺乏对知识进行主动的探究和建构。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人教版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人教版
3. 同一周期内元素的原子序数逐渐增加,而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的原因是: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增多,电子排布更靠近原子核,因此原子半径减小。
4. 钾(K)和钙(Ca)的化合价类型:钾(K)的化合价为+1,钙(Ca)的化合价为+2。这是因为同一周期内,从左到右,元素化合价逐渐升高。
5. 硫(S)和磷(P)的电负性大小关系:硫(S)的电负性大于磷(P)的电负性。原因是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电负性逐渐减小,而硫和磷位于同一族的不同周期,磷所在周期电负性较小。
在课堂展示与点评环节,学生们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教师对各组的亮点和不足进行了总结,提出了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在课堂小结环节,我回顾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了元素周期律的重要性和意义。我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元素周期律。布置的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撰写短文或报告来巩固学习效果。
目标: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元素周期律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元素周期律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元素周期律解决实际问题。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包括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二章第三节“元素周期律”相关内容。
2. 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元素周期表的演变历史、周期表的结构示意图、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实例等。
3. 实验器材:根据教学需要,准备涉及实验所需的器材,如元素周期表的实验模型、化学试剂、实验仪器等。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提前进行实验器材的检查和准备工作。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教学内容元素周期律教学目标知识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能力通过元素周期律的推出及运用,初步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能力;在学习中提高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德育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资料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科学抽象方法。

教学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情景]放映钟表,时间的周期性变化,的flash.[引入]四季的轮回,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些描述时间的词语,都体现了时间变化的一个典型的特点——周期性,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来研究元素性质的变化特点,总结其规律。

[幻灯片]第二节元素周期律[讲述]为了更方便的研究元素的性质的变化规律,我们引入原子序数的概念[幻灯片]一、原子序数按照核电荷数有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这种编号,叫做原子序数。

[提问]根据原子序数的概念,思考:它与原子组成粒子的数量有什么关系?数值上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意义上并不相同二、原子结构和性质的递变规律[练习)]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

[幻灯片]1~18号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

请同学们对照,自己写得对不对。

[讲述]今天要讲的是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我问什么要大家写原子结构是意图呢?这二者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回答]结构决定了元素的性质。

所以要研究性质必须先研究结构。

[总结学生的回答]很好,说得全面。

就构决定性质![提问]那么,现在为了研究元素的性质,我们一起来找找看元素的结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有什么变化。

请同学们观察你们手中的原子结构够示意图,总结其变化规律。

[幻灯片]1~18号元素的电子层结构[学生回答](填表)原子序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达到稳定使得最外层电子数1-211-22或83-1021-8811-1831-88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呈现周期性变化[总结]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电子层数每隔一定数目就增加一层,最外层电子数则呈周期性变化。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元素周期表》。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作用《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教材高一化学必修 2 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本节从化学史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以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呈现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帮助学生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提出元素性质与原子核的关系,并由此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有关知识。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学生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②.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③.通过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

知道核素的涵义;认识原子结构相似的同族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查找元素周期表发现史,学会运用查阅资料获取信息。

②.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形成概念,发现规律的思维方法。

③.在元素周期表教学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中,通过探究规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②.设计多种交流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本着元素周期表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2).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1.2【教学设计】《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人教)讲授式教学

1.2【教学设计】《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人教)讲授式教学

《元素周期率》(第1课时)合肥一中李晋凯◆模式介绍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则涉及思想感情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教材分析元素周期律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基础理论,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

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元素化合物等化学知识进行综合、归纳,从理论上进一步认识、理解。

同时也作为理论指导,为学生继续学习化学打下基础。

本节涉及的主要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则以及原子结构、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

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规律,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原子结构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内容是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基础。

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在必修模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帮助学生结束元素化合物等感性知识的学习,进入逻辑性很强的理论知识学习。

◆思路分析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引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Na、Mg、Al与水反应的反应现象,判断出以上元素和水反应的难易程度。

比较Na、Mg、Al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强弱。

借助多媒体和试验,让学生自主构建化学知识,自主发现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2.能够以第3周期元素为例,说明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情况。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观点;2、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说课稿兴文二中蒋智一、教材分析《元素周期律》属于高一课本第五章第二节。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对以往知识的规律性总结和学习氧族元素和碳族元素的指导,因此,本章是本书乃至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

同时,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重现率较高。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中,元素周期律属于知识教学要求的C层次,即懂得“为什么”。

该层次要求学生能够领会概念和原理的基本含义,能够解释和说明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本节教材有以下两个特点(1)对与初中知识有交叉的内容,如核外电子排布、半径大小的比较虽说在初中不作要求,但原初中的实际教学多数已达高中时的要求。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须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归纳,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采取综合列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并运用初中学过的知识,从中总结出规律性。

(2)元素周期律的导出以理论为指导,以事实为依据。

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得出,不仅有理论推导,还通过比较同周期元素的性质对理论推导进行了验证。

而且,理论推导也从陈述式改为由学生自己进行探索的方式进行。

至此为止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其一些化合物,还学习了碱金属、卤素两个元素族的知识,初步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

为了增强启发性,教材不是直接给出元素周期律,而是通过课堂讨论和边讲边实验,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周期律。

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十分有利。

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1.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了解、掌握和应用,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对实验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1.使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观点。

2.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观点。

本节教学重点:1 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3 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1、2两点为本节课重点)本节教学难点:1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二、教法分析本课依教材特点,采用螺旋式发展,循序渐进,探究式、问题讨论式教学。

具体解决重、难点的方法如下:1、“由旧引新,以旧带新”的方法:学生新知识的获得,必须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

如果学生对新知识课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就难以理解新知识。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培养目标,我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出新概念,从而使学生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含义和本质。

2. 课堂上要有计划地留出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练习:在此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一堂理论转化为生动,形象的一堂以分析、讨论、总结为主的新课。

既强化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学习元素周期律理解元素的原子(离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的原因。

元素性质的内涵原子半径微观性质化合价元素的性质电子得失能力金属性宏观性质非金属性3 整个课堂设计以问题为切入点,以具体的数据为判断依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质疑,并设法探索解决自己的问题,体现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特点。

4 重难点突破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和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既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元素的性质的内涵,使学生明白,结构决定性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是导致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原因,也是我们将要学习的元素周期律的本质。

同时,从结构决定性质这一点上,对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观点.从而完成本堂课的另外一个情感目标.原子结构的决定元素性质的归纳出元素周期律周期性变化反映周期性变化反映内内内容容容原子的最外层原子半径元素性质随电子数从1个主要化合价原子序数的增加到饱和原子得失电子能力递增而呈现(2个或8个)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周期性变化的稳定结构三、学法方面(1)在本节教学中我着重突出了教法对学法的引导。

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旧知识为指路灯来探寻新知识,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

使学生基础知识应该扎扎实实巩固。

在学习过程培养了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

(2)本节第二课时,我尽可能用实验来引出问题,解决问题。

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3)通过授课过程中一系列发散性的设问,使学生明确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好理论重在要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将知识真正灵活地融入脑海之中。

四、教学程序从时钟转一圈,地球的自转、公转引出周期,从而引出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是不是也有一定的周期呢?<一>、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1 研究核外电子排布变化的规律性从感性上理解元素周期律。

在学习元素周期律之前,已经学习了卤素、碱金属2个主族元素族。

具备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理解元素周期律时,以这些知识为材料,将已学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新学的基本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更好地理解理论,又能进一步认识元素化合物。

例如,元素周期律指出元素的原子结构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如何变化?请看VIIA族元素卤素从F到At,原子结构如下:随着原子序数从9到85,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从2层到5层,呈递增趋势(原子的半径逐渐增大),最外层电子数都为7个。

作为金属族的代表物碱金属族也有相同的规律。

原子结构如下:从3号Li到55号Cs,随着原子序数从3到55递增,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递增,从2层到6层。

原子的半径也逐渐增加,最外层电子数都相同,是1个电子。

由此可见,用丰富的实际知识去理解一个新学的理论规律,便于掌握这一理论,从而也巩固了已学的实际知识。

充分利用教材表5-5的相关数据,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表5-6,引导学生得出规律表1原子序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达到稳定结构时的最外层电子数1~211 223~1021 8811~1831 88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2 研究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性启发学生根据电学知识,推测当电子层数相同时,原子核内正电荷越多,静电引力越大,因而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减小。

再让学生充分利用教材表5-5的相关数据,验证规律是否与推测的相一致。

表2原子序数原子半径的变化3~10逐渐减小11~17逐渐减小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

3 研究元素主要化合价变化的规律性表3原子序数化合价的变化1~2+1 03~10+1 +5-4 -1 011~18+1 +7-4 -1 0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

小结: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均呈现周期性变化通过对以上几点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落实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二> 通过以上讨论,可以给出元素周期律的的内容,分析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的本质是由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补充: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史,使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观点,从而进一步完成我们的情感目标.<三> 元素的金属性的强弱,非金属性的强弱判断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酸、碱性强弱和气态氢化物稳定性的判断<四> 补充粒子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课堂练习:1.比较微粒间半径的大小(1)Na、Mg、Al、Si、P、S、Cl(2)Na与Na+;Cl与Cl-(3)O2- F- Ne Na+ Mg2+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微粒半径的方法:一看电子层数、二看核电荷数、三看电子数。

特别强调: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其离子半径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2 最高正化合价与最低负化合价相关问题课堂练习: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的离于方程式为:RO3n-+ 6I-+ 6H+ = R-+ 3I2 + 3H2O⑴RO3n-中R元素的化合价是.⑵R元素的原于最外层的电子数是.答案:⑴+5;⑵7.解析:该题第二问易误填为5个。

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化合价以及|最低负化合价|+最高正化合价=8.课堂练习:某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化学式为H2R,此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式是()A H3RO3B H2RO4C HRO3D H3RO43 有关半径的判断课堂练习: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A2+、bB+、cC2-、dD-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A>B>D>C B.原子序数:d>c>b>aC.离子半径:C>D>B>A D.单质的还原性:A>B>D>C 答案:C解析:对于原子半径与离子半径的区别4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碱性与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问题。

其中,1、2、3、4点均为学生易出错的问题,因此,在讲解这些问题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若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不是很理想,可以临时增加一些习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