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自由观的学习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好的行为也能是自由的,因为他可能是推动的,但原因却不一定是它。爱好的推动的是现象,可能本质的原因是自由。
现象表现出都是偏好、信念等推动,但是真正的原因却不一定是他们。认为他们是原因,只是可以解释行动,不是说原因肯定是它。
正是由于这复杂性,所以才说知人知面不知心,表象的一切你都可以解释,但最终的原因是复杂,可能不是表面的。
一个行为表面是有动机,背后还有深层的真正动因。
导致与推动理性导致且推动的才是道德自由永恒行为能力,意志本来就在时间之外。(独立于时间不用于永恒,永恒是一种确定性。而独立于时间仅仅是一定否定,不是肯定。)一直同时起作用,看何者占优势。理性占优势则是自由,动机必然都是自然原因。动因却是理性。排除感性因素只是排除其影响,不能去掉,二者都是一起的。
不是理性导致,而是理性立法,法则规定意志,以致自由行动。
现象与物自身是两个世界吗?还是一体两面?那么经验性品格与知性品格如何共存于一个主体??
现象是感性存在物,感性直观与知性概念共同作用而产生。直观离开概念则无法思考,概念离开直观则为空。
物自身是物之在其本身的样子,消极来说是脱离人的感性直观,积极来说是有某种知性直观。但是由于人没有这种直观,所以知性的概念也不知道是否适用,所以直观与概念都无,我们对其一无所知。
本体就消极来说的,现象背后的根据,没有感性直观。先验对象是虚幻之物,是知性的一般对象,没有直观对应,所以是幻象,我们所知一切都是理性必然产生的东西,不适合做自然解释,但可做范导的使用,补充自然解释的不足,也可引导向深处研究。同时也提供实践的利益,为道德树立必不可少的假设基础。
人是由理性者,所以必然意识到其有意志,有理性者必然产生自由的理念,意志只属于有理性,无理性之物依靠感性冲动而活动。
德性只属于有理性者,而德性来自自由,所以自由属于每个有理性者,所以自由是意志的属性。自由=意志=有理性者
各种不同的自由概念
阿利森自由与道德律的循环论证,与失败的演绎,推翻了康德的各种试图打通的企图,独创了交互论或结合论。从这种立场看,人的非道德的他律行为都是自由的,因为它同道德行为一样都是出自主体的自发性,而后者尽管有抽象自律的动机,但效果上(即经验的实在性上)与却是与前者一样都符合自然因果律的。但作者是结合论的立场,所以没有展开这个观点,而是折中为先验观念性模型的考虑,视为理性行为者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现象与物自身结合在一个理性行为者身上!!!!黑格尔辩证理解的趋势!
道德律是一个理性的事实。自由的理念也是一个事实,在第三批判中。虽没有直观,不能在理论上证明。但是它的实在性作为特种的因果性(其概念在理论上看将是一种超越),可以通过纯粹理性的实践法则、并据此在实际行动中因而在经验中得到阐明。-----这是纯粹理性一切理念中唯一一个,对象是事实,并且必须被算作是可知悉的东西一列。
自由和道德律哪个是更基本的事实。值得研究!!康德本人是否摆脱了循环论证???
相对来说没有争议的是:康德三大批判及相关论述中。康德论述自由的核心是,先验自由
的悬拟观念,这是一种明显的非决定论和非相容论的观念。(要求独立于现象世界中的一切先行原因的规定。)正是由于这先验的成分,才是经验主义者的绊脚石,和批判的道德学家理解最崇高的实践原则的关键。但事实是,这太难理解,而且更为流行的是相容论。(密尔,斯金纳等等)
反对者
反对康德自由概念的权威观点是:把现象与物自体之间的区分运用于调和非决定论的自由观念和第二类比所认可的因果决定论的做法会导致无路可走的两难:一,自由处于某个永恒的本体领域,可以和自然因果性调和。但是自由概念将会是无法理解,又对理解人的行为没有作用。二,自由在经验世界中的作用举足轻重,那么自由的永恒的本体地位的概念和在受因果原则支配的自然领域内的不受限制的范围都必须摒弃。
伦理上的反驳:(黑格尔到伯纳斯。威廉姆斯的批评者)反驳康德的自律或自由的论述。这要求我们设想一个道德主体,能排除真实生活的人的一切利益关切和欲望,并且能够从对一抽象道德法则的尊重出发而行动。一,由此会导致只有真正自律的行为才是自由的,并且我们可以对我们的不道德行为不负任何责任。二,我们不可能排除一切关切和欲望。三。如果能做到自律,那么道德沉思就没什么用了,也没有什么能推动合乎义务的行为。四。将道德价值赋予这样的自律所推动的行为,实际上仅仅是赋予这类行为,与我们的各种基本道德直觉相反。五。只有这样来理解道德性的要求,才会赋予道德性需要先验自由这一假设以信任性。那么一旦这样的理解被拒绝,那么就没有必要再付诸于这悬拟的观念。
最后,康德致力于建立道德律的有效性,并依此确立其独特的自由观念的努力存在很大苦难。
认识论基础:
认识论哥白尼革命,以前主体符合客体,康德将其扭转为客体符合主体。主体有一套先天认识结构(感性直观形式,知性范畴,理性理念),存在经验之先,一旦进行经验就直接运用这认识结构,所以无法直接认识到事物之在其本身,而只能认识主体感性直观之中的世界,(但是都是同一个物,程度不一样)只有上帝才能有知性直观可以认识物之在其本身,不受感性直观形式的束缚。因为先天认识结构是先验所有的,具有普遍必然性。因为一切经验都必须经过这结构才产生,但是同时经验也限制在了现象,无法达到物之在其本身。
范畴加上图型与感性直观构成真知识,图型即感性直观与知性概念之间要有一个中介者,否则先验如何与经验作用呢?这个中介者就是图型,即范畴的时间化。范畴超验应用于知性对象(知性对象即没有经验直观相对应的知性之一般对象)构成幻象。物自体没有概念和直观可知,一无所知。
感性仅仅是接受性,接受物自体刺激产生直观形式中的杂多(时空中,连带时空形式本身都只是未整理之杂多)。知性是自发的,其统觉于时空中进行初步整理(即直观中领会的综合)进行统一(时空中的相继的杂多),然后由想象力进行再生的综合,使杂多由短暂变成持久,以便下一步的知识的形成。最后再生的直观杂多加上感性与知性二者的中介图型加上范畴进行第三部概念中辨认的综合,形成知识。知性之本源统觉贯彻直观与范畴,统一经验。统觉的统一性将杂多统一起来,没有统一性,一切经验将是杂乱而不可能。一切表象背后都有其根据就是物自身,对于它我们一无所知。范畴没有直观,就只有形式,一种统一性。理性是推理的能力,具有最高统一性,(一个条件给出了,其无条件序列也给出了),统一知性杂多,达到无条件之最高的统一性,没有经验对象相符,作为构成性使用只能产生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