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处理原则

合集下载

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1—1997

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1—1997

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前言戊型病毒性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实质细胞炎性坏死为主的肠道传播性疾病。

患者主要为成年人,病死率较高,尤其孕期最后个月的妊娠妇女患病后,病死率可达%~%。

戊型病毒性肝炎,首先在印度次大陆发现,中亚、东南亚、非洲、印度次大陆均有较大流行的报道。

多数爆发流行为水源性的。

食源性的报道亦见诸文献。

我国人群戊型肝炎的感染率约%。

急性散发性肝炎中戊肝约占%,是我国乙类法定传染病之一。

本标准的附录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和北京地坛医院负责起草。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人:刘崇柏、徐道振。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负责解释。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戊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防疫机构作为戊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防治依据。

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依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确诊则依赖病原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查。

.急性戊型肝炎及(黄疸型/无黄疸型)..流行病学资料:发病前~周内接触过肝炎病人或饮用过被粪便垃圾污染的水或外出就餐,到戊型肝炎高发区或流行区。

..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周以上乏力、食欲减退或其他消化道症状或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击痛。

..血清谷丙转氨酶()明显升高。

..血清病原学排除急性甲、乙、丙、庚型肝炎。

..皮肤巩膜黄染、血清胆红素>.μ/(>/)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

..病原血清学检测,抗-阳性或抗-由阴转阳,或滴度由低转高,或高转低倍以上者。

临床诊断:..、..加..。

确诊病例:..。

注:有..者为黄疸型,无..者为无黄疸型。

.急性重型戊型病毒性肝炎..符合急性黄疸型戊型肝炎(参照.)。

..起病后天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指肝性脑病)而排除其他原因者。

..黄疸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大于μ/。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

病毒性肝炎 教案

病毒性肝炎 教案

山西医科大学教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六临床医学院教研室:临床医学教研室任课教师姓名:岳玉瑛课程名称:临床医学概要讲授内容注解病毒性肝炎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乙肝防治宣传大使、第13届“国际电影节荣誉大使、香港救治老年人、儿童护眼光明大使。

天津乙肝大学生烧炭自杀提问:什么是病毒性肝炎?一、病毒性肝炎的定义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以肝脏病变为主的全身性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

有些患者出现荨麻疹、关节痛或上呼吸道症状。

二、病毒性肝炎的分型病毒性肝炎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五种。

甲型、戊型肝炎可引起急性感染,多在6月内恢复。

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易转为慢性,少数可发展为肝硬化,极少数—重症肝炎。

乙型、丙型肝炎----原发性肝癌。

由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乙肝防治宣传大使----刘德华、政治明星马英九、孙中山先的照片及天津乙肝大学生烧炭自杀的新闻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①肝病正在狂卷现代人的健康和生命。

②肝炎并不可怕。

③不歧视肝炎患者,关爱肝炎患者。

简单介绍三、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主要为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

甲、戊型病毒性肝炎仅有急性患者或携带者。

(二)传播途径甲型病毒性肝炎和戊型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由粪-口传播,其中甲型病毒性肝炎往往因水源和食物污染引起暴发,而戊型病毒性肝炎常由水源污染引起暴发。

乙型病毒性肝炎、丁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经体液传播,而生活密切接触、性传播和母婴传播(垂直传播)亦在传播中起有重要意义;患肝癌的名人----提醒大家注意肝炎的早期筛查、治疗。

结合图片讲解,加深记忆其中丙型病毒性肝炎以输血、血制品的应用和共用注射器的传播多见。

母婴传播(垂直传播)在乙型肝炎病毒的传院内感染也是构成各种病毒性肝炎传播的重要组分。

(三)易感人群人群对各种肝炎病毒普遍易感,除甲型病毒性肝炎可以终生免疫外,其他类型的肝炎病毒均可重复感染或再次感染。

肝病中医治疗坚持五个原则!

肝病中医治疗坚持五个原则!

肝病中医治疗坚持五个原则!*导读:病毒性肝炎治疗原则是:第一是营养,第二是休息,第三是中药治疗。

故中药治疗过程中,患者必须注意充分休息,讲究食物新鲜、易消化和营养丰富,特别是补充足够蛋白质、氨基酸。

……病毒性肝炎治疗原则是:第一是营养,第二是休息,第三是中药治疗。

故中药治疗过程中,患者必须注意充分休息,讲究食物新鲜、易消化和营养丰富,特别是补充足够蛋白质、氨基酸。

有不少的肝病患者采用中药治疗肝病,但肝病病人服中药后要注意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1)服用中药必须有连续性,保持每日进食一剂,以便挖动五脏六腑湿热,并把湿毒排出体外,充分发挥中药的疗效。

(2)病毒性肝炎中药治疗必需具有系统性。

服中药至肝浊音界正常后,必须连续每日服用中药一剂,以4-6周作一疗程。

过早终止服药,常见肝大、腹发和重新出现临床症状,因而往往需要重新开始另一次新的系统疗程。

(3)服用中药后可能因为人体要排出体内毒素,可能会重新出现一系列的反应,如外感征、胃肠不适、腹鸣、多屁、便秘、腹泻、口疮、痤疮、疱疹等症状一般并不严重,续服中药多能自愈。

(4)中药治疗不能作预防药物使用,来防止肝病:服中药后临床症状多可缓解,肝肿大往往能迅速消失。

但重新进入体内之另一批疫毒病邪或损害肝功能的不良物质(如损肝药物)仍然可能导致症状复发。

故治疗期间,患者应讲究饮食卫生,防止重复感染。

如无必要,应避免接受伤肝药物的治疗。

(5)病毒性肝炎治疗原则是:第一是营养,第二是休息,第三是中药治疗。

故中药治疗过程中,患者必须注意充分休息,讲究食物新鲜、易消化和营养丰富,特别是补充足够蛋白质、氨基酸。

新鲜的奶、蛋、鱼、猪肉、牛肉,滋阴补肾的汤水,炖猪、牛肉汁以及性味不寒凉的蔬果等均为首选食物。

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考点总结

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考点总结

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HAV HBV HCV HDV HEV基因组线状单链RNADNA病毒单股正链RNA单股环状RNA 单股正链RNA抗体系统早期IgM,表近期感染持续8~12w,少数6m。

IgG表过去感染可保持多年HBV颗粒又叫Dane颗粒,详见后不是保护性抗体是HCV感染的标志HDVAg最早出现抗HDV不是保护性抗体抗HEVIgM在发病初期产生是近期感染的标志一、病因与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甲型肝炎甲型肝炎无病原携带者,传染源为急性期和隐性感染者.以粪-口传播为主(戊肝)抗-HAV阴性者乙型肝炎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母婴传播,血液、体液传播(包括丁肝)抗-HBs阴性者丙型肝炎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普遍易感附:乙肝的抗原、抗体系统HBsAg+最早出现血清学标志抗-HBs抗体一种保护性抗体,3~6个月开始出现,可持续多年(曾感染过;接种疫苗)HBcAg(核心抗原)存在于受染肝细胞核中,血液中检测不到,+表有传染性抗-HBc IgM早期感染;IgG过去感染HBeAg(e抗原)HBV活动性复制和传染性标志抗-HBe 传染性减弱的标志HBV-DNA 最敏感最直接的HBV感染指标二、临床表现潜伏期甲肝平均30d,乙肝70d,丙肝50d,丁型肝炎28~140天,戊肝40d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5~7d这一期传染性最强,ALT↑黄疸期2~6w胆红素↑,尿胆红素+,肝脾大,肝区痛,巩膜和皮肤黄染,尿色加深,约2周达到高峰恢复期平均持续4w,肝功恢复正常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较黄疸型肝炎多见。

主要表现为消化道症状,常不易被发现,为容易被忽略的重要传染源慢性肝炎仅见于乙、丙、丁3型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急性肝炎迁延半年以上慢性活动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各项症状明显,(肝肿大,质地中等以上,伴肝掌、蜘蛛痣、毛细血管扩张或肝病面容。

进行性脾大,肝功能持续异常,可伴有肝外器官损害等特征)续表——重型肝炎分型急性起病10天以内出现肝衰竭、肝性脑病、肝明显缩小亚急性起病10天以上慢性在慢性肝炎的基础上出现了亚急性重型肝炎临床表现肝衰肝脏进行性缩小出现肝臭、扑翼样震颤、定向障碍,精神行为异常、凝血酶原时间(PTA)<40%(判断预后的指标)淤胆型肝炎以肝内胆汁淤积为主要表现,又称毛细胆管炎型肝炎。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措施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措施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措施病毒性肝炎是一种感染性疾病,患者要做好护理措施,注意保持个人卫生,戒酒戒烟,合理休息,以减轻肝脏负担,有利于肝功能恢复。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病毒性肝炎的护理措施1、按消化道或血液隔离。

2、注意观察病人皮肤、粘膜、巩膜黄染及大、小便颜色、性状的变化,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予以处理。

黄疸刺激皮肤引起瘙痒者,可用温水擦浴或遵医嘱局部药物处理,避免搔抓,以防止感染。

3、注意观察有无神志、行为、性格改变等肝昏迷前驱症状等并发症,若出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注意安全防护。

4、慢性肝炎病人应注意若牙龈出血,应做好口腔清洁使用软毛牙刷;鼻衄时可用无菌棉球或肾上腺素棉球填塞;若皮下瘀斑、灰白色或柏油样便时,应立即报告医师,同时注意并发症的发生。

5、急性肝炎病人予以适当热量、清淡、可口饮食,食欲好转后,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少食刺激性的食物,多吃水果,多饮水,忌烟酒,忌食生冷;慢性肝炎病人应注意保证足够的热量、维生素和蛋白质,少食多餐,不可进食过饱,以免影响消化吸收,有腹水者,给予低盐或无盐饮食;疑有肝昏迷者,应限制蛋白摄入,有糖尿病或肥胖者,不宜进食高糖高热量饮食,以防脂肪肝。

6、急性期及重症病人要卧床休息,待黄疸消退、症状减轻、肝功能好转时,可逐步开始活动。

以不疲劳为原则。

慢性期或迁延不愈者,可根据病情卧床休息或适当活动。

7、对慢性肝炎患者进行红外肝病治疗,增加组织对能量的渗透吸收,改善肝脏微循环,增加肝脏的抗病能力和修复能力。

预防病毒性肝炎的健康教育1、讲解该病传播途径及隔离防护要求。

2、做好心理疏导消除思想负担,树立战胜疾病信心。

3、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睡眠,保持病室空气清新,通风良好;注意口腔及皮肤卫生,保持口腔清洁,合理休息,以减轻肝脏负担,有利于肝功能恢复,戒酒。

4、急性肝炎病人予以适当热量、清淡、可口饮食,食欲好转后,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少食刺激性的食物,多吃水果,多饮水,忌烟酒,忌食生冷;慢性肝炎病人应注意保证足够的热量、维生素和蛋白质,少食多餐,不可进食过饱,以免影响消化吸收,有腹水者,给予低盐或无盐饮食;疑有肝昏迷者,应限制蛋白摄入,有糖尿病或肥胖者,不宜进食高糖高热量饮食,以防脂肪肝。

乙肝治疗的三大原则

乙肝治疗的三大原则

乙肝治疗的三大原则我国肝炎患者众多,HBV感染率为57.6%,携带率为9.75%。

专家认为,在目前药物治疗的现状下,乙肝治疗策略最根本的就是规范专家提醒:坚持及早治疗,终身监测,长期间断性、针对性、综合性治疗的原则是关键。

早期治疗改善预后所有存在病毒复制的慢性乙肝患者均应早期治疗,当然,决定开始治疗的时间也必须仔细权衡长期治疗的效价比、危险性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而治疗的根本目的在于阻止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癌的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当患者处于“免疫耐受期”时,安全、不良反应少、可长期使用的理想治疗方案目前还没有,所以,只有当“免疫耐受”被打破,乙肝e抗原阳性且转氨酶持续升高2倍以上,才推荐治疗。

定期监测以便及时处理对于慢性HBV感染者,应进行终身监测,并给予长期间断性、有针对性的治疗。

定期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针对病情发展早期治疗。

“三结合”治疗带来希望对于慢性乙肝患者宜采用综合治疗,其中抗HBV病毒治疗尤为重要,而且特别要强调规范化治疗,在有经验的专科医师指导下进行。

在“三结合疗法”中,干扰素既是抗HBV,抗HCV的药物,又具有调节免疫作用,胸腺肽α1更是目前公认的调节免疫较好的制剂。

这一疗法改变了以往单打一的短程治疗方案,经过实践证明是一种高效的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新疗法。

乙肝抗病毒治疗“八大注意”当前,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的根本治疗方法已成为共识。

很多研究结果显示,持续的高水平的乙肝病毒复制,是慢性乙肝患者发展成为肝硬化和肝癌的高危因素,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率。

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抗乙肝病毒治疗药物有干扰素、拉米夫定、阿德福韦和恩替卡韦等4种。

这4种药物的使用各有利弊和优劣,使用的适应症、剂量、疗程以及不良反应各不相同,所以正确掌握乙肝抗病毒治疗的药物选择、治疗时机以及疗程格外重要。

乙肝抗病毒治疗需要注意以下8个要点:1、什么时候进行抗病毒治疗如果检查发现患者肝功检查始终正常,则病情处于病毒携带状态,不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病毒性肝炎诊疗规范

病毒性肝炎诊疗规范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目前按病原学明确分类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型肝炎病毒,分别引起相应的病毒性肝炎,即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

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

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急性感染,经粪口传播;乙型、丙型和丁型多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

【诊断要点】(一)流行病学资料甲型肝炎:1.注意当地甲型肝炎流行情况;2.病前半月至一个半月有无甲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个人、集体饮食卫生状况;去外地或国外旅游、出差。

3.食物或水型暴发,起病前进食未煮熟海产品如毛蚶、蛤蜊或饮用污染水等。

4.儿童及青少年为好发病年龄以及秋、冬和春季高峰,皆有利于甲型肝炎的诊断。

乙型肝炎:1.输血、不洁注射史;2.与HBV感染者密切接触史或有HBV感染家庭聚集史;3.出生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幼儿;4.手术、血液透析、器官移植、多个性伴侣等。

丙型肝炎:1.输血及应用血制品史;2.静脉吸毒、血液透析、多个性伴侣史;3.母亲为HCV感染者;4.与HCV感染者有密切接触史等。

丁型肝炎:1.输血、不洁注射史;2.与HBV感染者密切接触史或有HBV感染家庭聚集史;3.出生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幼儿;4.手术、血液透析、器官移植、多个性伴侣等。

戊型肝炎:1.注意发病前2月内是否到过疫区、有不良饮食习惯、进食未煮熟食物或饮用生水、或与戊型肝炎患者有密切接触等,如当地有戊肝暴发流行则更有助于诊断;2.可籍水或食物型传播引起暴发流行,暴发以水传播为主;3.流行发病多见于雨季或洪水后,散发病例季节不明显;4.多见于成年人。

(二)临床表现潜伏期:各型肝炎的潜伏期不同,甲型肝炎2~6周,平均4周;乙型肝炎1~6个月,平均3个月;丙型肝炎2周~6个月,平均40天;丁型肝炎4~20周;戊型肝炎2~9周,平均6周。

肝炎的病毒分类与治疗原则

肝炎的病毒分类与治疗原则

肝炎的病毒分类与治疗原则肝炎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感染,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和其他几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肝炎病毒引起的感染也有着不同的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本文将详细介绍肝炎的病毒分类及相应的治疗原则。

一、甲型肝炎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急性传染性肝脏疾病。

其主要通过口-粪途径传播,主要特点是急性起病,可自愈而无持续慢性化倾向。

通常在发展中国家或卫生条件较差地区流行。

甲型肝炎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措施,大部分患者经过充足休息和支持治疗可以自愈。

在恢复期,个人卫生意识与饮食卫生尤为重要,避免食用未加工或污染食物以防再次感染。

二、乙型肝炎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慢性病毒性肝炎。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是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其中血液传播是最主要的途径。

对于乙型肝炎感染者,治疗应根据不同的临床类别进行选择。

一般分为急性感染、慢性持续性感染、慢性活动性肝炎和慢性迁延期感染四种情况。

1. 急性感染:大多数人在急性感染后会自愈。

治疗重点在于充足休息和改善饮食,以支持身体恢复。

2. 慢性持续性感染:这些患者血清中HBsAg(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并持续存在超过6个月。

无论是否有临床症状,对这类患者都建议进行监测,并定期检查肝功能以及HBV DNA水平。

3. 慢性活动性肝炎:这类患者除了HBsAg阳性外,还具备HBeAg(乙肝e抗原)和HBV DNA阳性。

在治疗上,可以采用干扰素、核苷酸类似物和核苷酸逆转录酶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但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4. 慢性迁延期感染:这是指HBsAg阳性、HBeAg阴性、HBV DNA水平较低的患者。

治疗原则与慢性活动性肝炎类似,但在服药过程中需要继续监测肝功能和HBV DNA水平。

三、丙型肝炎丙型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主要通过血液传播途径,如输血、注射毒品和共享注射器等。

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是两种不同的病毒类型。

乙肝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

乙肝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 B15990—1995 前言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

本病在我国广泛流行,人群感染率高,是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地坛医院、北京佑安医院、北京医科大学传染病教研组。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秀玉、徐道振、王勤环。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对乙肝患者的诊断及处理依据。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5982—1995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3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3.1 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体组织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动态观察予以诊断。

3.2 诊断标准3.2.1 急性肝炎a)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而未采用避孕套者。

b)症状:指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c)体征:主要指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d)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增高。

e)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标志,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

f)病理组织学特点:如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者可作肝活检,详见附录B。

在以上各项中病原学指标、症状和肝功能异常为必备条件,流行病学资料和体征为参考条件。

疑似病例:符合以上诸条中b)+d)。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e)。

b)指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消化道症状及尿黄。

戊型病毒性肝炎健康教育

戊型病毒性肝炎健康教育

戊型病毒性肝炎健康教育
1.休息:急性期要绝对卧床休息,直至黄染减退,症状基本消失。

症状明显好转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治疗至症状消失,隔离期满,肝功能正常可出院。

经1~3个月休息,逐步恢复工作。

恢复期应合理休息,避免疲劳.
2.饮食:合理营养为主,给予低脂,高碳水化合物,易消化的饮食,重症肝炎限制蛋白质摄入量,有腹水时,给低钠饮食,限制入水量。

饮食以合乎患者口味,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为宜。

应含多种维生素,有足够的热量及适量的蛋白质,脂肪不宜限制过严。

禁烟、酒、辛辣、坚硬及刺激性强的食物。

黄疸消退,食欲好转后,可逐渐增加饮食量,避免暴饮暴食,恢复期的患者可过渡至普通饮食.
3.心理护理:告诉患者戊肝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预后好,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重症肝炎患者,要做好心理护理,减轻紧张情绪。

4.隔离消毒知识:隔离期自戊型肝炎病人的粪便排毒主要发生在疾病的急性期早期,发病日算起3周。

患者隔离治疗后,对其居住和活动地区应尽早进行终末消毒,其食具、便器、呕吐物、排泄物需随时严密消毒。

一般一个月后临床表现消失、肝功正常即可解除隔离。

对病人的衣服、餐具可
用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或煮沸15~30分钟,其排泄物可与20%的漂白粉充分搅匀消毒2小时,亲友要减少与病人的密切接触。

5.康复指导:戊肝病人只要及时、合理、规范治疗,1个月左右病情就能好转,出院后适当休息、合理营养。

用药要宜简不宜繁。

禁用对肝脏有害药物,严禁饮酒,定期复查。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按病原学分类目前有甲型肝炎(hepatitis A)、乙型肝炎(hepatitis B)、丙型肝炎(hepatitis C)、丁型肝炎(hepatitis D)和戊型肝炎(hepatitis E)。

本节主要介绍前三种。

病原学(1)甲型肝炎病毒(HAV):为RNA病毒。

HAV能感染人的血清型只有1个,故只有一个抗原抗体系统,感染后产生IgM型和IgG型抗体。

HAV对外界抵抗力较强。

80℃5分钟或100℃1分钟可完全灭活。

(2)乙型肝炎病毒(HBV):为DNA病毒。

HBV的抵抗力很强,100℃10分钟或65℃10小时可使HBV传染性消失。

(3)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

对有机溶剂敏感,如10%氯仿可杀灭HCV。

血清经100℃5分钟或60℃10小时或1/1000福尔马林37℃6小时熏蒸均可使HCV 传染性消失。

流行病学(1)甲型肝炎:①传染源:急性甲型肝炎患者及隐性感染者;②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传播。

③易感人群:抗HAV阴性者。

(2)乙型肝炎:①传染源: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病毒携带者;②传播途径:主要有母婴传播和血液、体液传播。

③易感人群:抗HBs阴性者。

(3)丙型肝炎:①传染源:急、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及病毒携带者;②传播途径:输血及血制品,注射,经破损的皮肤和粘膜,生活密切接触,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等。

③易感人群:人类对HCV普遍易感。

临床表现不同类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临床表现具有共同性,临床上分为急性肝炎(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再分为轻、中、重三度)、重型肝炎(有急性、亚急性、慢性三型)、瘀胆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

1.急性肝炎各型病毒均可引起,甲肝不转为慢性。

(1)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主要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等。

甲肝多起病较急,发热伴畏寒,乙肝、丙肝起病较缓。

乙肝的应急预案

乙肝的应急预案

乙肝的应急预案1. 引言乙肝是一种广泛传播的病毒性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

虽然乙肝疫苗的广泛接种有助于预防乙肝的传播,但仍然存在乙肝感染的风险。

对于那些已经感染乙肝病毒的人来说,制定一个应急预案是非常重要的,以便在发生突发状况时能够及时应对。

本文将介绍乙肝的应急预案,帮助患者更好地处理突发情况。

2. 乙肝应急预案的目标和原则乙肝应急预案的目标是减少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保护患者和他人的健康,并尽可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在制定应急预案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 及时应对:立即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防止乙肝病毒的传播; - 保护个人:保护患者的健康,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 保护他人:避免乙肝病毒传播给他人,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3. 应急预案的步骤步骤1:接触病毒的紧急情况如果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乙肝病毒或有可能接触到病毒,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 清洁和消毒:使用适当的消毒剂对接触到乙肝病毒的表面进行清洁和消毒,以减少病毒的传播风险; - 勤洗手:用肥皂和流动的水彻底洗手,特别是在接触感染源后,如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去医院等; - 避免共用物品:避免共用个人物品,如牙刷、剃须刀等; - 注意卫生: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避免用手触摸面部、口鼻,避免咳嗽和打喷嚏时用手遮挡口鼻,使用纸巾或肘部等。

步骤2:处理乙肝病毒暴露事件如果患者发生乙肝病毒暴露事件,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 洗涤暴露部位:用肥皂和流动的水彻底冲洗暴露的皮肤或黏膜,最好持续15分钟; - 报告医生:立即告知医生或前往医院寻求医疗帮助,医生将评估风险并决定是否需要进行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接种; - 进行检测:尽早进行乙肝病毒的检测,以确定感染与否,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步骤3:处理乙肝突发情况如果患者出现乙肝突发情况,应采取以下措施: - 隔离:在发病期间和病情严重时,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以减少乙肝病毒的传播; - 建立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触摸面部、口鼻等; - 按医嘱进行治疗: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治疗和药物管理。

73系统精讲-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之欧阳与创编

73系统精讲-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之欧阳与创编

1.患者男性,54岁,乙肝病毒携带者,请问HBV感染时产生的具有保护性抗体是时间:2021.03.08 创作:欧阳与A.HBsAgB.HBcAgC.HBsAbD.HBeAgE.HBeAb【答案】:C【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

HBV感染后体内产生的保护性抗体是HBsAb。

N 2.乙型肝炎的潜伏期是A.平均30天B.平均40天C.平均50天D.平均60天E.平均70天【答案】:E【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

请记忆乙型肝炎潜伏期是30~180天,平均70天。

3.患者女性。

50岁,4年前发现HBsAg(+),近两年来出现ALT升高,伴有食欲下降、乏力,查体:颈部出现蜘蛛痣,未见黄疸,请问下列哪项不是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A.综合性治疗B.以休息、营养为主C.适当药物治疗D.避免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E.戒烟【答案】:E【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治疗原则。

病毒性肝炎目前仍无特效治疗。

治疗原则为综合性治疗,以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治疗;避免用损害肝脏的药物。

N关于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表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甲型肝炎可呈食物型或水型爆发流行B.母婴垂直传播可见于乙型肝炎C.家庭内密切接触传播可见于各型肝炎D.输血后肝炎仅见于乙型肝炎E.HBsAg阳性者常呈家庭集聚现象【答案】:D【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病因及发病机制。

主要经血液途径传播的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丁型肝炎。

N 5.患儿女性,6岁,近3天出现低热、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2次,不愿意活动,今日家长发现患儿眼睛发黄来医院就诊,医生经过检查诊断为病毒性肝炎,请问该病人早期护理最主要的是A.卧床休息B.保肝药物C.免疫制剂D.抗病毒药物E.维生素类药物【答案】:A【解析】:考察急性病毒性肝炎护理措施。

该病发病早期,尤其有较深黄疸者,应强调卧床休息,症状明显好转后,逐渐增加活动,卧床可以增加肝脏的血流量,对肝功能的恢复有利。

N 6.慢性病毒性肝炎病程大约是A.3个月以上B.半年以上C.1年以上D.2年以上E.3年以上【答案】:B【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

护士资格考试传染病

护士资格考试传染病

1.患儿,女,6岁。

皮肤同一部位出现丘疹、水疱疹,有的水疱内含清亮液体,有的呈浊性液,还有的已破溃结痂。

考虑患儿发生了A.风疹B.水痘C.麻疹D.猩红热E.药物疹【答案】:B【解析】:考察水痘临床表现。

该患儿皮肤同一部位出现不同时期的多种皮疹,最可能诊断是水痘。

2.治疗猩红热时抗生素首选A.头孢曲松B.青霉素GC.xx米卡星D.万古霉素E.庆大霉素【答案】:B【解析】:考察猩红热治疗原则。

青霉素为该病首选药物,对青霉素过敏或耐药者可用红霉素或第一代头孢菌素治疗。

3.猩红热病人应隔离到A.体温正常B.症状消失E.症状完全消失1周,咽拭子培养3次阴性后【答案】:E【解析】:考察猩红热护理措施。

请记忆猩红热病人应隔离到症状完全消失1周,咽拭子培养3次阴性后。

4.关于麻疹的流行病学正确的是A.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B.以消化道传播为主C.病后可获暂时性免疫力D.发病以夏季为主E.恢复期患者存在携带病毒现象【答案】:A【解析】:考察麻疹的病因及流行病学。

请记忆麻疹病人是麻疹唯一传染源。

5.水痘的传染源是A.受感染的动物B.病原携带者C.患者D.土壤E.污染的食物【答案】:C【解析】:考察水痘病因及发病机制。

请记忆水痘病人是水痘唯一传染源。

6.水痘的主要传播途径是A.血液传播D.消化道传播E.密切接触传播【答案】:C【解析】:考察水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请记忆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经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

7.水痘患者作为唯一的传染源,其具有传染性的时段为A.潜伏期B.出疹期C.出疹前10天至出疹后5天D.出疹前5天至第一批疹退E.出疹前1~2天至全部疱疹结痂【答案】:E【解析】:考察水痘病因及发病机制。

请记忆水痘患儿在出疹前1~2天至疱疹结痂为止均有传染性。

8.典型麻疹的出疹顺序为A.四肢→躯干→面部→颈部B.上肢→躯干→下肢→头面部C.面部→躯干→四肢D.手足→躯干→面部E.耳后发际→面部→躯干→四肢【答案】:E【解析】:考察麻疹临床表现。

病毒性肝炎治疗原则及病发初期的抗病毒药物的使用

病毒性肝炎治疗原则及病发初期的抗病毒药物的使用

病毒性肝炎治疗原则及病发初期的抗病毒药物的使用
李景南
【期刊名称】《中国卫生产业》
【年(卷),期】2012(9)10
【摘要】抑制病毒复制,减少传导;改善肝功能;减轻肝组织病变;减少或阻止肝硬化和原发性干细胞癌的发生.肝病的治疗应根据不同病源,不同临床类型及组织学损害情况对待以病毒性肝炎为例谈谈肝病治疗总原则.
【总页数】1页(P129)
【作者】李景南
【作者单位】吉林省肝胆病医院长春1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8
【相关文献】
1.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自行停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的体验
2.影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抗病毒药物治疗依从性相关因素调查分析及护理干预
3.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肾移植术后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与安全性的临床观察
4.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近期的疗效观察
5.5种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效性与安全性比较的Meta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传染病护理》教学教案05病毒性肝炎2

《传染病护理》教学教案05病毒性肝炎2
(2)肝性脑病
血氨↑,进入脑组织,引起脑的代谢和功能障碍。
原因:(1)产生过多:消化道出血、高蛋白饮食、输陈旧血、便秘、炎症;(2)氨清除不足:氮质血症
(3)出血
肝细胞坏死可导致由肝脏合成的多种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减少。重型肝炎时DIC也可导致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消耗。
(4)急性肾功能不全
又称肝肾综合征,由于内毒素血症、肾血管收缩、肾缺血、前列腺素E2减少、有效血容量下降等因素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降低,从而引起急性肾功能不全。
原则:早诊断、早治疗、综合治疗
方法:加强支持疗法、对症处理、防
治并发症
肝性脑病的防治
①预防和治疗氨中毒。
②纠正氨基酸比例失衡。
③抗假神经传导介质。
防治出血
Vit·k1、凝血酶原复合物或新鲜血浆滴注等。如有胃肠道大出血,可给予新鲜全血静脉滴注,胃粘膜糜烂或溃疡引起渗血者可予三七粉或云南白药口服。
防治肝肾综合征
(3)血清和尿胆色素检测急性肝炎早期尿中尿胆原增加,黄疸期尿胆红素及尿胆原均增加,淤胆型肝炎时尿胆红素强阳性而尿胆原可阴性。
(4)凝血酶原时间检测凝血酶原主要由肝脏合成,肝病时凝血酶原时间长短与肝损害程度成正比
(5)血氨浓度检测血氨浓度升高提示肝性脑病,但两者之间无必然联系。
诊断要点
流行病学资料
讲 授 内 容
旁批
临床诊断
病原学诊断
鉴别诊断
肝功能不良其他原因
引起黄疸的其他原因
治疗要点
病毒性肝炎目前还缺乏可靠的特效治疗方法,各型肝炎的治疗原则均以足够的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避免饮酒、过劳和损害肝脏药物。
急性肝炎
1.以一般及支持疗法为主。
2.避免加重诱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诱因: 2.诱因: 低血容量、缺氧、便秘、感染、低血糖、 镇静、安眠药、肝损药物 3.治疗: 3.治疗: 诱因治疗 减少肠内有毒物质生成及吸收:饮食、灌 肠、导泻、抑制肠道细菌生长、促进血氨 代谢清除
但急性丙型肝炎与其他病毒性肝炎不同之 处是提倡早期进行抗病毒治疗,减轻血中 病毒量、肝组织病变,可以防止慢性化或 减缓慢性化进程,急性感染约60-80%发 减缓慢性化进程,急性感染约60-80%发 生慢性化,早期进行抗病毒治疗对阻断其 慢性化进程有重要意义。
慢性病毒性肝炎
哪些类型肝炎可转变为慢性病毒性肝炎? 慢肝治疗共识: 抗病毒 调节免疫 改善恢复肝功能 防治肝纤维化
免疫调节
胸腺肽类 细胞因子 免疫核糖核酸 转移因子
并发症的处理
继发感染的防治:细菌、真菌 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处理 肝性脑病 * 肝肾综合征 * 消化道出血 * 人工肝支持系统 肝移植
肝性脑病处理
1.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 氨中毒学说 血浆氨基酸代谢不平衡学说:芳香族↑ 血浆氨基酸代谢不平衡学说:芳香族↑ 支链↓ 支链↓ 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短链脂肪酸、硫醇含量高 其它:糖代谢障碍、电解质紊乱
病毒性肝炎处理原则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曹欣
病毒性肝炎分为急性、慢性病毒性肝炎。 不同肝炎病毒感染造成的急性肝炎临床表 现有差异,根据病原学的不同应当采取不 同治疗措施。另根据病情轻重程度,处理 原则上亦有差异。
一.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 1.卧床休息 减少体力、热量消耗 减少代谢产物产生 增加肝脏血流量
2.合理膳食 2.合理膳食 易消化 富含较高热量、蛋白质(动物蛋白尤 佳)、维生素(水果、蔬菜)、 适量脂肪 如有肝性脑病患者,低蛋白饮食
3.避免酗酒 3.药物的合理应用 1.护肝药物的合理应用 抗氧自由基肝损失类 抗炎类 保护肝细胞膜类 促进肝细胞代谢解毒类
促进肝细胞修复再生类 抗肝纤维化类 中医中药类
大多数药物通过肝、肾代谢排出,为减轻 肝肾功能代谢负担,选择2 肝肾功能代谢负担,选择2-3种护肝药物 即可
急性病毒性肝炎
急性病毒性肝炎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 故采取合理饮食、卧床休息、适当护肝药 物治疗等综合疗法,多数急性病毒性肝炎 为自限性 哪种病毒性肝炎慢性化程度高?
抗病毒: 1.干扰素 1.干扰素 α-2b干扰素(短效) 2b干扰素(短效) 聚乙二醇α 2a、 聚乙二醇α-2a、 α-2b(长效) 2b(长效) 2.核苷酸类药物 2.核苷酸类药物 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替比夫定、恩替 卡韦、替诺福韦
慢乙肝:干扰素或核苷酸类药物
两者联合治疗的可行性尚未肯定
慢丙肝: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
抗病毒治疗适应症
慢乙肝 1.HBVDNA≥10 拷 贝/ml(HBeAg阴性 /ml(HBeAg阴性 者10 拷贝/ml) 拷贝/ml) /ml 2.ALT大于2 ULN, 2.ALT大于2倍ULN, TB小于2 TB小于2倍ULN 3.如ALT小于2 ULN, 3.如ALT小于2倍ULN, 肝组织大于G2炎症 肝组织大于G2炎症 慢丙肝 HCVRNA阳性 HCVRNA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