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下雨了-评课(汇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下雨了》评课
今天,我听了《要下雨了》这节课,有如下思考: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上课伊始,老师就紧紧抓住学生兴趣点,让学生看与本课有关的动画片,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最后一个环节给动画配音,背诵课文的环节里,故意把动画里的配音去掉,要求学生给动画配音,讲清配音要求,鼓励他们当一个好的配音员,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与学习欲望,当学习的小主人。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练习背诵,效果就好多了。

因为这时,他们的思维是最活跃的。

不过,怎样操作起来最有效,还需我们共同探讨。

2、以读为本,读贯穿教学的始终
朗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

在这节课中,读贯穿课堂的始终。

表现在:1、读的形式多样,有自由读,大声读,分角色朗读,给动画配音等等。

2、读有层次性。

老师先引导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在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这以基础上,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在角色体验中独好每个角色,理解要下雨时,各个小动物的活动不同,同时也意识到在下雨前动物们的着急心情,既理解了内容,又提高了朗读能力。

3、品词析句,注重语言实践活动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提高语文运用能力。

这节课就体现了这点。

在揭题审题时,老师就引导学生理解比较“下雨了”和“要下雨了”的不同意思,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现象,使他们知道多一个字少一个字所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敏化学生的语言,提高他们的语言感受能力。

然后,老师在随文阅读中,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话,在读与说中感悟“……正……”的意思。

学生也说得很好。

建议:用“因为……所以……”说燕子为什么低飞这句话学生说得不太好,原因是这段话逻辑性很严密。

我们可否这样训练:“因为要下雨了,所以(
)。

因为空气很潮湿,所以()。

因为虫子的翅膀上沾了小水珠,所以()。

因为虫子飞不高,所以()。

”这样既降低了说话的难度,又更清楚地明白燕子为什么低飞的道理。

4.扶放结合,逐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要下雨了》这是一篇科学童话。

老师抓住了这篇科学童话的结构特点,第一部分与第二三部分结构相同,都是讲下雨前小动物们的活动情况,所以采用重点指导和放手自学相结合。

但是在操作层面上有点面面俱到。

我认为应该宁抓重点,放弃细枝末节,这样可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要下雨了》评课稿
《要下雨了》是一篇有趣的科学童话。

课文中用有趣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一个枯燥的科学现象。

文章用活泼、生动的语言,例如:小白兔与小燕子、小鱼、蚂蚁等小动物的对话,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受到启发,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谷老师在教授本节课时,我认为这节课的最大优点在于:
一、导入到位,清晰有效
谷老师先板书“下雨了”,让学生理解,然后边说边在“下雨了”前用红笔加上一个“要”字,学生很聪明,马上明白了:下雨了,就是已经下了,而要下雨了,就是还没有下,马上要下了。

经过这么一比较,课题《要下雨了》用词的准确性就体现出来了,做到清晰有效。

二、阅读中理解,又能联系生活
识字教学按初读课文,读准了字音。

讲读课文,理解字义。

总结课文,认清字形几个步骤进行。

尤其是注意在阅读课文中帮助学生理解字义。

例如:在理解“伸”字,谷老师让一名学生表演“伸”的动作,再让大家一起做一做。

理解“喊”在语境中读。

理解“潮湿”却能联系生活经验去理解。

进而让学生明白其意思到会用到这个词。

很好地完成了识字教学的任务。

三、注意联系,训练思维
谷老师教学时,抓住关键词语,研究自然现象与下雨的联系。

如:燕子为什么会飞得低?抓住燕子正忙着捉那些飞不高的虫子来理解。

还问学生燕子是怎么知道要下雨的?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燕子的思考过程:虫子飞不高→翅膀上沾了小水珠→空气很潮湿→所以要下雨。

在这个教学中,谷老师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有个别读,有集体读,有分段读,有一问一答的对话式读,还有引读等等。

教师以读助讲,学生以读助学,不仅使学生在读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也解决了这段话中的好几层因果关系。

在复习生字阶段,如果在形式上多样些,也许效果会更好。

今天听了廖老师的课,她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扎实的教学功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廖老师的课简洁、大气,给我做了很好的示范。

她的这节课有四大亮点:1、谜语导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上课伊始,廖老师以低年级孩子乐于参与的谜语形式导入新课,引出本文的几个小主人公,这样的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认知水平,既有利于激发兴趣,将学生引入情境,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2、以读为本,读贯穿教学的始终
朗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

在这节课中,读贯穿课堂的始终。

表现在:1、读的形式多样,有自由读,大声读,分角色朗读,师生对读等等。

2、读有层次性。

廖老师先引导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在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这以基础上,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在角色体验中独好每个角色,理解要下雨时,各个小动物的活动不同,同时也意识到在下雨前动物们的着急心情,既理解了内容,又提高了朗读能力。

3、品词析句,注重语言实践活动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提高语文运用能力。

廖老师这节课就体现了这点。

在揭题审题时,廖老师就引导学生理解比较“下雨了”和“要下雨了”的不同意思,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现象,使他们知道多一个字少一个字所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敏化学生的语言,提高他
们的语言感受能力。

然后,廖老师在随文阅读中,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在读与说中感悟“……正……”的意思。

4.扶放结合,逐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要下雨了》这是一篇科学童话。

廖老师抓住了这篇科学童话的结构特点,第一部分与第二三部分结构相同,都是讲下雨前小动物们的活动情况,所以采用重点指导和放手自学相结合。

但是在操作层面上有点面面俱到。

我认为应该只抓重点,放弃细枝末节,这样可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总之,这节课老师教学的独到之处在于:
(1)紧紧把握新课标的主旨,突出识字和朗读两大重点。

(2)将教师定位于和学生平等的合作者,在充分尊重学生及其独特体验的基础上,与学生真诚地做心与心的交流对话。

(3)以一颗童心将自己的教学机智与创设教学情境有机地结合,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在情境中诵读、理解、体验、感悟,营造了开放的、民主的、和谐的课堂氛围。

王彩霞老师执教的《要下雨了》一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她在教学中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教师首先以诵读儿歌激趣导入:“乌云密布天气闷,天空一片阴沉沉,闪电婆婆把腰伸,雷声响起一阵阵。

”从这些自然现象,你们知道了什么?这一环节采用儿歌的形式呈现,选取儿童知晓的生活常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认知水平,既有利于激发兴趣,将学生引入情境,又能引出本课课题,同时向学生渗透认识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面向全体学生,让每名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问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可以用借助汉语拼音、请教同学和老师等办法读准字音。

学生能说的老师不说,学生能做的老师不做。

为每名学生创造每一个学习展示的机会,关注不善于发表见解的学生,让学生感到他是学习的主人,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三、教学生字部分,由扶到放,巩固扎实。

王老师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意在反复强化认读,巩固识字。

逐渐建立字形与字音之间的联系。

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克服困难的信心,学生认读兴趣浓厚。

四、创设情境,指导朗读,意识到感悟在教学中,王老师善于以情境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

学生读得入情入境,仿佛自己就是文中的小白兔、小燕子…… 这样一来,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肯定了学生的进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又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教师创设的情境里面,为后面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尝试读好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意识到到了课文的思想内容。

尤其是对文中的情感因素有着各自不同的体验。

这正是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尊重学生阅读时的独特体验”。

而且感情朗读就不仅是手段了,它更是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

五、鼓励质疑,拓展思维1、师提问:这节课里,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活动与天气变化有关?老师的话语不失时机地总结和拓展了知识,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2、师小结:今天的收获真不少。

大家向课本、同学和老师学到了不少知识。

在大自然里,在生活当中,到处都蕴藏着知识和智慧的宝藏,只要你留心观察,用心思考,你
们会有更精彩的发现!多好的小结,既是总结,更是启发。

还让学生意识到不是仅从书本上可以学习,生活是更大的课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