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表格教案

合集下载

伤仲永教案(附原文)

伤仲永教案(附原文)

伤仲永教案(附原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感悟人生真谛,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及其主题思想。

2. 杜甫的文学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词语理解。

2.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和鉴赏方法。

四、教学准备:1. 课文《伤仲永》及其相关资料。

2. 杜甫的生平和诗歌作品集。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伤仲永》,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社会现实,分析课文主题思想。

4. 诗歌鉴赏:讲解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杜甫的诗歌。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伤仲永》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杜甫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掌握了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

在诗歌鉴赏环节,学生能够关注社会现实,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古代文化背景和词语理解的讲解还需加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在课后,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选取其他反映社会现实的杜甫诗歌,如《春望》、《佳人》等,进行对比分析,深入理解杜甫的文学风格和主题思想。

2. 延伸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杜甫的其他诗歌作品,以及关于杜甫的研究资料,拓宽视野,加深对杜甫及其诗歌的理解。

七、课堂互动:1. 讨论环节:设置讨论话题,让学生围绕课文《伤仲永》的主题思想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1学习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1、了解课文先扬后抑的写法2、弄清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才能衰退的主要原因。

学前预习: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唐宋八大家)2、顺畅地朗读课文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板书:“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爱因斯坦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明确:世界上是没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须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

看看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是怎样从天才变成常人的。

二、文学常识(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补充: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三、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扫除读音障碍,教师范读。

①、重点词语:隶lì扳pān谒yè邑yì矣yǐ泯mǐn称chēn卒zú焉yān耶yé为wéi夫fú②、朗读节奏: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③、朗读情感: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学生点评提问:作者对方仲永应该是什么情感?从哪可看出作者的这一情感?(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伤”是“哀伤”之意,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从标题和最后一段得知,学生再读最后一段)2、熟读课文,结合注解扫除理解障碍。

①、明确重点词语词义:世隶耕隶:未尝识书具尝:并自为其名为:指物作诗立就就: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或以钱币求之或:环谒于邑人环谒:不能称前时之闻称;泯然众人矣泯然:②、明确词类活用:邑人奇之:奇:稍稍宾客其父:宾客:父利其然也:利:四、复述故事明确: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

《伤仲永》教案

《伤仲永》教案

《伤仲永》教案伤仲永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法】合作探究、诵读品味。

【教法】引导对话、感悟体验。

【课前准备】1、学生: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文意,组织辩手、辩词。

2、教师:准备歌曲《爱拼才会赢》,指导学生准备课堂辩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引导学生读句“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教育及自身学习有关”让学生讨论:天资与后天教育对成才哪个重要?,而后发表看法。

(根据学生意见把学生分成两组)今天我们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让我们在品学中感悟真知、品析事理,体味怎样才能成才的人生真谛吧!简介作者:请1~2名学生根据积累的知识介绍王安石,教师适时补充。

二、多元感知,品悟分析1、投影出示课文原文,找一生读文,其他学生纠错、正音。

2、学生自读全文,指出疑难,投影出示重点词句,师生释疑。

(生问生答、师生对话)3、学生分小组合作再读文章,探究文意,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述方仲永的故事。

(学生合作研析、全班交流)4、相信大家通过读文与听故事你肯定认识了仲永这个人,那么你认识到了一个的方仲永呢?5、请大家再细读课文,思考仲永的变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学生小组分析)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可观者。

”写方仲永天资过人、才能出众;第二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写仲永才能衰退;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写仲永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6、再读分析仲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7、文中哪些文句能体现这个道理?(引导分析最后一段)8、通过我们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明确:“伤”。

写可伤之事,说何以可伤之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态度鲜明。

《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文,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进一步了解古代官场生活及其道德底线;2. 能够理解、记忆本文,熟练掌握相关生词语和简单词语的使用;3. 能够运用中学语言文字知识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并适当运用简单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4. 能够面对新的生活场景,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进行沟通。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记忆文中的情节与语言,掌握相关生词以及掌握简单词语的使用;2. 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3. 运用简单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4. 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进行沟通。

三、教学难点1. 掌握文本词汇,如名词、动词等;2. 学习本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了解如何运用修辞提高文笔;3. 学习如何写出正确表达的文字。

四、教学方法1. 教师授课;2. 学生讲解;3. 分组讨论;4. 作业互评。

五、教学过程1. 引入1.本文的故事背景是在明代,阐述了古代的一种执政方式,与现代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需要学习借鉴。

2. “伤仲永”中的“伤”意为丑化、谩骂,而“仲永”是某个鬼才官员的名字。

故事说的是,这位鬼才官员被陷害后,镇子上人们追着他辱骂,结果导致他的父亲终日悲伤,自杀身亡的故事,这其中涉及到了古代官场的黑暗面。

3. 教师通过自己的朗诵或者视频资料的播放,让学生们感受到这篇课文的气氛。

2. 课堂阅读1. 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读懂这篇课文的核心信息及其相关的生词、词语。

2. 跟学生们一起分析一些语言的深意也许能够起到加深对古文语言逻辑思路的认识及升华语文阅读的能力。

3. 课堂表述与思考1. 让学生们为自己的阅读和理解发表看法。

2. 引导学生们思考,如果自己是小说中的仲永,面对当时的社会,如何应对别人的辱骂、诋毁。

4. 写作1. 以本文中的一些情节为蓝本,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一篇短篇小说。

伤仲永教案8篇.docx

伤仲永教案8篇.docx

伤仲永教案8篇伤仲永教案伤仲永教案(一):第一课时一、导入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中国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以前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些话语都讲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勤奋好学。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这天我们学习的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

看看王安石为何“伤”仲永呢?二、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王安石(102 1〜1086 ),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獲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县官。

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仁宗庆历进士。

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神宗熙宁二年(1 069)任参加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

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

熙宁七年辞退。

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政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

(二)、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把握1 •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

隶(1!)扳(pdn)谒(ye)泯(min)称(chen)卒(z u)请一名学生认读并领读。

2.复读课文,读清句字。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1)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 )余闻之也/久。

《伤仲永》 教案

《伤仲永》  教案

《伤仲永》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伤仲永》全文。

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学生能够解读诗人的生活背景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学生通过分析诗中的关键词句,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提高语言表达和记忆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和对命运的无奈,培养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学生能够理解并珍惜友情,学会在困难面前保持乐观和坚强。

二、教学重点:2.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背诵。

2.2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3 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3.1 诗中深层次的情感和主题的理解。

3.2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伤仲永》的原文及其注释。

4.2 教师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诗人的生活背景、创作背景等。

4.3 教师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活动。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教师通过介绍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2 朗读: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5.3 字词理解: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

5.4 文本分析: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5 主题探讨: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情感和主题,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5.7 课后作业:学生背诵诗歌,并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评价:6.1 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讨论的参与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6.2 教师通过学生的背诵和读后感来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反思:7.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字词、意象和主题。

7.2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伤仲永表格式教案

伤仲永表格式教案
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分组讨论)
归纳课文的中心:
本文通过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和成年后才能衰竭的故事的记叙和议论,生动地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学习成才的关系。启示人们,要充分认识后天年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
三、对照课文注释,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对照注释,各自口译课文,之后抓关键词回答问题。
1文山县秉烈乡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表
授课教师
王少兵
授课年级
七年级
授课班级
106班
学科
语文
备注
授课课题
伤仲永
教材页码
P2-12
授课时间、课时数
2
20090228
教学设计要点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描写成长经历,并富有教育意义的文言文,文章叙议结合,材料安排详略得当。文章主旨与写作技巧均值得品味。学习时,通读课文并通译全文,定学生的难点,教学中应强化这方面的练习。
四、小结
五、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
教学后记: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强了语感,了解了道理: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给学生展示一个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
二、答疑质疑练习:
1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2文中写方仲永的变化,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用意何在?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4请提出你的疑问,让同学帮你解答。
三、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发言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简练。限定时间,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组织语言。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伤仲永》表格式教案

《伤仲永》表格式教案

《伤仲永》表格式教案章节一:课文导入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伤仲永》的背景。

2. 掌握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关系。

教学内容:1. 作者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2. 课文梗概:讲述了一个悲伤的故事,主人公仲永才华横溢,却因命运多舛而早逝。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2. 学生分享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关系。

章节二:词语解释教学目标:1.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 培养学生的词汇积累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悲伤、才华、命运、早逝等。

2. 词语解释:悲伤——伤心;才华——才智;命运——命运;早逝——英年早逝。

教学活动:1. 学生自主查阅词典,了解词语含义。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章节三:句子解析教学目标:1. 分析课文中的经典句子。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经典句子:例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2. 句子解析:分析句子的意义、修辞手法及表达的情感。

教学活动:1. 学生分享自己认为的经典句子。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

章节四:人物分析教学目标:1. 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2.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主要人物:仲永、王安石等。

2. 人物形象:仲永——才华横溢、命运多舛;王安石——关爱下属、惋惜人才。

教学活动:1.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章节五:课文总结1. 总结课文的主题思想。

2. 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主题思想:珍惜生命、珍惜才华、关爱他人。

2. 课文总结:通过仲永的命运,表达了珍惜生命和才华的重要性,以及关爱他人的价值观。

教学活动:1. 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思想。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目标:1.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伤仲永》表格式教案

《伤仲永》表格式教案

《伤仲永》表格式教案章节一:课文简介【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王安石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掌握课文《伤仲永》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3. 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内容】1. 作者王安石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课文《伤仲永》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3. 课文主题思想的解读。

【教学步骤】1. 介绍作者王安石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课文《伤仲永》,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

3. 分析课文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4.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章节二:词语解析【教学目标】1.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讲解和训练。

1. 解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讲解文言文阅读技巧,如词义推断、句式分析等。

3. 进行相关的阅读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阅读技巧。

章节三:问题讨论【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 深入理解课文《伤仲永》的主题思想。

【教学内容】1. 针对课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 分析课文中的矛盾和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

【教学步骤】1. 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 分析课文中的矛盾和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和解读。

章节四:创作背景【教学目标】1. 了解课文《伤仲永》的创作背景。

2. 理解课文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教学内容】1. 课文《伤仲永》的创作背景。

2. 分析课文与时代背景的关联。

1. 介绍课文《伤仲永》的创作背景。

2. 分析课文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3.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章节五:拓展阅读【教学目标】1. 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2. 比较不同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教学内容】1. 推荐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

2. 进行比较阅读,分析不同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教学步骤】1. 推荐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如其他文学作品。

《伤仲永》 教案

《伤仲永》  教案

《伤仲永》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课文《伤仲永》的阅读与理解。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如何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杜甫及其生平事迹。

(2)概述课文《伤仲永》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3.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3.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3.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作者的情感态度。

3.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课后作业的要求。

四、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伤仲永》,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查阅资料,了解杜甫的其他作品,感受其文学风格。

五、教学评价5.1 学生自评(1)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如积极参与、认真听讲等。

(2)评价自己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如认真完成、有所收获等。

5.2 同伴评价(1)评价同伴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如积极参与、认真听讲等。

(2)评价同伴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如认真完成、有所收获等。

5.3 教师评价(1)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如积极参与、认真听讲等。

(2)评价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如认真完成、有所收获等。

六、教学策略6.1 讲授法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背景和《伤仲永》的创作背景。

伤仲永教案模板

伤仲永教案模板

伤仲永精品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提高阅读和解析文言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培养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人才的珍视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式的解释与运用。

分析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思想。

阅读和解析文言文的能力。

2. 教学难点: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汇的理解。

对文章深层含义和作者观点的把握。

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简介作者王安石及其时代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字词句式。

标注疑难问题,准备与同学交流。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解决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分析人物形象,概括文章主题思想。

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情况,进行重点讲解。

详细解释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汇。

分析文章结构,揭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及时批改和反馈。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讨论如何将古代文学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7. 总结课堂: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和思考。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字词句式。

2. 总结文章主题思想,分析人物形象。

3. 结合现代生活,谈谈对人才培养的看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伤仲永》表格式教案22

《伤仲永》表格式教案22

5 伤仲永主备:尹鹏华调整:欧咏梅五、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

2.完成《学法大视野》“文言积累”。

第二课时一、抽测背诵二、深入品读(一)方仲永之“奇”,王安石之“密”1.朗读课文,说说第一小节是围绕文中哪一个字来表现方仲永的人物的?奇2.方仲永的“奇”体现在哪些方面?从来没见过文具却忽然求之,拿起笔就能写诗歌,诗歌有思想性符合道德要求,指物作诗能够马上完成,文理有过人之处。

3.作者写方仲永家“世隶耕”起到什么作用?行文中是如何紧扣“世隶耕”这一点的?“未尝识”“忽”“借旁近”“传一乡秀才”。

4.王安石行文的严密:处处紧扣“世隶耕”,细节中体现逻辑的严密。

(二)方仲永之“伤”,王安石之“疏”。

1.作者“伤仲永”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有才华的少年最终不过泯然众人。

2.体现出“伤仲永”的主题的句子是哪一句?“泯然众人矣”。

3.作者详写方仲永的不凡天资,对方仲永的“奇”大加铺陈,写得很具体很严密,对于方仲永“泯然众人”却没有具体展开,只是一笔带过,可以说写得很“疏”,这样处理有怎样的效果?文章结构上的疏密与作者情感上的疏密相结合,前面对“奇”的表现越密越实,捧得就越高,后面写得越“疏”越”空”,越显出情感的失落,有从高高在上一落九泉之感,到头来一场空。

结构上的“疏”契合了心理上“空落落”之感。

4.“密不透风”与“疏可走马”。

三、把握主旨,拓展提升1.王安石究竟“伤”的是什么?真的是“伤”方仲永吗?方仲永父亲的不使学。

2.方仲永的父亲是可恨的人物吗?是“世隶耕”的无知导致的,其中更多的是可悲和无奈。

3.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补写一段说理,50字左右,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尝试用文言来写。

4.对比原文第三段,王安石又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王安石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感叹一个天才的陨落,而是希望通过这个故事鞭策警醒更多的普通人。

《伤仲永》表格式教案

《伤仲永》表格式教案

武威第十四中学“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武威第十四中学“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六、齐读课文。

课文翻译: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未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作业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板书设计伤仲永王安石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原因:不使学、受于人者不至教学组长查阅。

伤仲永教案设计表格式 伤仲永教案

伤仲永教案设计表格式 伤仲永教案

《伤仲永教案设计表格式伤仲永教案》摘要:35更多顶部伤仲永教案二伤仲永教案三《伤仲永》教案四伤仲永教案五伤仲永教案更多相关伤仲永教案《伤仲永》教学案教案背景、面向学生初学科语、课3、学生课前准备()学生词准音,设计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检预习(屏幕显示生、正音)、生正音隶(lì)扳(ā)谒(è)邑(ì)矣(ǐ)泯(ǐ)称(è)卒(zú)焉(ā)耶(é)、翻译课(生翻译)、对“”“”进行归类,——指人天“受人”——指人天学习和教育作者认“仲永通悟”是“受天”他才能衰退原因是“受人者不至”天人没有得到良教育尚且变成普通人那些天平常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35更多顶部伤仲永教案二伤仲永教案三《伤仲永》教案四伤仲永教案五伤仲永教案更多相关伤仲永教案《伤仲永》教学案教案背景、面向学生初学科语、课3、学生课前准备()学生词准音()初课能进行较准确句逗停顿(3)能够借助工具粗略翻译课教学课题对《伤仲永》品与感悟具体如下知识与能力积累些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理能力;把握仲永成长历程及给人启示;3背诵课哲理性语句程与方法动探究把握详略安排妙;议议感悟主旨;情感态和价值观领会人知识才能并不是成不变天教育和学习造就人才方面起定性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己正受天教育并觉学习教材分析《伤仲永》是随笔(散种)可分两部分部分采用了见闻录方式用“闻”、“见”、“问”三片断依次写了方仲永从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三阶段这部分作者详写片断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期情形明他才能衰退原因;极简略地写两片断出他才能衰退以致“泯然众人矣”二部分是议论作者借事说理阐明了人天与天学习关系强调天学习对成才重要性作者认人才能有赖天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人如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人作者采用了寓理事、欲抑先扬、对比鲜明写作方法语言精炼、说理深刻、启人心扉教学重领会详细得当写法;教学难理课借事说理技巧明白天才出勤奋道理教学方法主学习合作探究;朗品味拨引导感悟体验学习程、品故事导入新课幻灯片展示《种子故事》(见课件)学生并思考面问题——种子结局会怎样?(学生举手发言)教师结种子如那先天聪明优秀人呢?不天努力学习他(她)会怎样?今天我们就学习天才故事(引出课题伤仲永)二、明确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三、检预习(检基础上对下列词句子学习)给下列音隶扳谒称泯出句停顿释其加粗并翻译句子①尝|识具忽|啼②借旁近|与即|诗四句并|其名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④是|指物作诗|立就其理|皆有|可观者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邑人③余闻也|久3 学们预习程还有那些词句问题没有?(合作交流质疑难)四、全班齐课五、复述课容(组荐代表展示)六、梳理故事脉络(组合作探讨师巡视指导)方仲永天人表现哪里?课出原句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历了几阶段?各有什么特?课是怎样叙述?三阶段3方仲永由天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关方仲永三发展阶段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有何处?七、研探究组合作交流.3段思考下列问题①这段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②这段“受天”指什么?“受人’又指什么?③这段讲了几层思作者要表明主要观是什么?.方仲永由神童沦平庸辈作者是怎样看?你觉得作者写作真正用是什么呢?3.学了你有何感想?(由谈感想,可以从仲永身角谈,也可以从仲永父亲角谈,还可以系实际谈只要观是从提炼出,心明确,语言流畅即可).全班交流教师视情况拨八、结寓理事通方仲永5岁到0岁才能发展变化故事说明了人天和天成才关系由看人成长关键天接受学习提高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神童不学习终也变成了普通人样我们这样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平常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条伟发明爱迪生名言“天才是分灵感加上分九十九汗水”希望你们珍惜机会学习长成对国、对社会有用人九、课末检测(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矫正)、方仲永天泯灭直接原因是、以随笔形式借事说理以3、前面我们曾学欲扬先抑写法而却正相反使用了理冲击产生“理不讲而明”艺术效十、课延伸、以“从方仲永悲剧所想到”题写出己感悟、熟课领悟课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特3、收集有关“成才与勤奋”名言警句教学反思作随笔部分采用了见闻录方式用“闻”、“见”、“问”三片断依次写了方仲永从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三阶段二部分是议论作者借事说理阐明了人天与天学习关系强调天学习对成才重要性从行程说脉络极调理作者采用了寓理事、欲抑先扬、对比鲜明写作方法语言精炼、说理深刻、启人心扉教学我着努力彰显理、写法妙原则组织课学习收到了较效但是由关系课朗、语感培养方面课堂教学显得有所欠缺今我将努力探言教学既不拘泥只是死扣言词语又不忽略言基础知识学习二伤仲永教案《伤仲永》教学目标、知识学习并掌握常见言词思、能力能够顺畅朗课提高准确翻译课能力3、德育认识天教育重要性教学重与教学难、掌握重言词语翻译课、认识到“天教育”重要性教学设想根据课堂教学设计基原理并结合语课程标准具体要制定了“伤仲永”教学方案我整体思路是故事导入——创设情境——合作学习——归纳总结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突破难、疑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精神再结合课实际特我采用了诵法、情境教学法、竞赛法及分组讨论法这些方法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问题能力深入体会蕴含思想感情新课标“学生是语学习主人是学生性化行不应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实践”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成课堂教学重要任学生获得知识有循序渐进程教学我依据“三有利”原则确定学法具体如下?、勾画圈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讨论法——让学生积极参与3、主合作、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教学数课教学程课、故事导入卡尔·威特800年7月出生哈勒洛赫村是9世纪德国著名天才他八九岁就能由运用德语、法语、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他进入了哥廷根学;年仅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柏林学法学教授;3岁他发表《但丁误》成研究但丁权威与那些早失劲神童们不卡尔·威特生都德国著名学里授学有口皆碑赞扬声直讲到883年逝世止卡尔·威特能取得这番惊人成就并不是由他天赋有多高超——恰恰相反他出生被认是有些痴呆婴儿——而是全赖他父亲教育有方卡尔·威特与仲永正形成鲜明对比二、了作者提示学生从名、、地、评、作五方面掌握准备作分钟抢答练习这环节便学生掌握学常识锻炼速速记能力抢答练习培养学生竞争识活跃课堂气氛三、感知课学生朗课然教师纠正其错误音和不准确断句例如①尝|识具忽|啼②借旁近|与即|诗四句并|其名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④是|指物作诗位就其理|皆有可观者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邑人③余闻也|久再遍并出词类活用其有①邑人奇以?奇形容动词作动词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③利其然以?利名词作动词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四、理课让学准备5分钟标出不懂或不理词句然分别请学起致翻译段和二段然教师再学们翻译基础上进行补充说明再指出重词句并进行详细讲五、布置作业、熟课并尝试背诵全、出所有“”和“与”并进行归类3、翻译三然段二课、复习上节课容二、感知课抽三学起分别朗三然段三、理课、抽学起翻译三然段然请其他学说出与前面学不致地方教师讲、教师讲“与”和“”分类学们把昨天做关这部分作业与桌交叉改正3、让学们分组讨论并回答课写了仲永才能发展变化那几阶段然教师讲(三阶段阶段幼年作诗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理皆有可观”二阶段写十二三岁方仲永才能不如先前“不能称前闻”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平庸人“泯然众人矣”)、学们思考并回答这三发展变化阶段详略安排有何处(写仲永年少天聪慧以“闻”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闻”以“见”形式;写方仲永终平庸无奇又以“闻”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详写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利其然”举却导致他才能衰退两阶段略写几笔出方仲永沦落平庸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含义5、让学们主合作讨论作者是通什么样形式讲述仲永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处四、归纳总结先请几位学起回答主旨是什么然教师再总结借事说理通方仲永五岁到二十岁才能发展变化故事说明了人天和天成才关系叙述方仲永从幼年天人到长“泯然众人”变化程明他才能衰退原因是“不使学”是“其受人者不至”通生动事例得出具有普遍借鉴义道理给人以深长思考五、布置作业、背诵全、理并记住重言词句3、写关仲永故事感数不限感情真挚、预习下课三《伤仲永》教案《伤仲永》教案【教学目标】、积累重要言词语掌握它们音、形、义、朗课整体感知容;3、译课把握掌握课结构、思课把握作者观理所要讲明道理【教学重】理方仲永从天人到泯然众人矣原因【教学难】.理作者思想观并能作出评价【教学课】课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结合释初步了容课导入新课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真谛它告诉我们人只有不断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俱进成顺应代有用才反如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神童、天才也会随着流逝销蚀成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课——《伤仲永》里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型例证【连接】王安石(0年—086年5月日)介甫半山封荆国公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思想也是著名学唐宋八北宋学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说理与修辞善用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作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问题】《伤仲永》是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格是散种古代随笔常借件事抒发作者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短活泼境隽永伤是“哀伤,叹息”思伤仲永即怜惜方仲永这幼天聪颖神童由没有学习以致长竟成默默无闻庸人、初课,整体感知课、学生由诵,要准音、学生听掌握音教师提示些词音隶(lì)扳(ā)谒(è)泯(ǐ)称(è)卒(zú)3、指名朗掌握朗节奏师生共指正教师提示朗下列语句停顿()尝识具忽啼()借旁近与即诗四句并其名(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是指物作诗立就其理皆可观者(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邑人(6)余闻也久、全班齐全边边思考讲述了什么故事?用己话说说二、译课、合作探究、学生借助释和工具译课将不会翻译、词、句记录下、组、班共释疑教师适助三、精讲拨教师引导学生归纳重要言词、通假扳通“攀”、词多义、、其、几用法特殊词()、即诗四句写名词活用动词()、日扳仲永环谒邑人每天名词活用状语(3)、邑人奇对? ?感到惊奇形容词活用动词()、稍稍宾客其父把? ?当作宾客名词活用动词(5)、父利其然也认? ?有利可图名词活用动词3、几特殊句式、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学”)b、令作诗(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令(其)作诗”)、还扬州 (倒装句正确语序是“扬州还”)四、当堂检测、释划线词世隶耕尝识具父异焉借旁近与即诗四句其名传乡秀才、翻译句子()邑人奇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邑人不使学(3)其受天也贤材人远矣卒众人则其受人者不至也五、结节课通朗课疏通我们了了神童终“泯然众人”故事那么原因何?作者流露出怎样观?我们又能得到哪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步学习二课、复习导入检复述二、主学习(速课思考以下问题)、题目“伤”是什么思?、段什么特别交代方仲永“世隶耕” ?交代了他籍贯、身世、姓名、世下作铺垫既衬托出他非凡天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庭背景3、方仲永变化历了哪几阶段?(1)“仲永生五年??其理皆有可观者” ——幼年天人有作诗才能;()“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闻”——十二三岁才能衰退不如前;(3)“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又七年完全变成平庸人三、合作探究精讲拨、方仲永由天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从方仲永人情况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邑人”贪图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讲因“其受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天正常教育、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受人者不至”强调了天教育重要3、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情形?是说明“仲永通悟”是“受天”与“泯然众人矣”形成强烈对比二是明“泯然众人”原因是能受到正常天教育以方仲永反面例子说明“受人”即天教育重要性、“余闻也久”这句话叙事有什么作用?叙事采用了见闻录方式段是“闻”二段是先“见”“闻”这种见闻录方式给人以真切真实感5、怎样认识“受天”与“受人”关系?作者所说“受天”是指人天;“受人”是指天教育作者认二者者更重要即天教育对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这观无疑是正确6、归纳主题以方仲永实例说明天教育对成才重要性四、体验反思、由方仲永你想到了什么?(可从父母、身、学习对成才重要性谈教师适对学生进行感恩、学习等教育)、假如你是方仲永你将怎么做?五、拓展提升集有关“天才与勤奋”名言警句或古人勤学故事并写感六、课堂结寓理事借方仲永由五岁能诗神童因“不使学”而“泯然众人”故事说明了天教育对成才重要性希望正处天教育你们珍惜机会学习长成对国、对社会有用人板设计伤仲永(王安石)伤?叙事神童泯然众人议论强调天教育对成才重要性四伤仲永教案《伤仲永》教案山东省临朐县城关街道北苑学国芳、教材分析《伤仲永》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单元言学生七年级上册已接触言有定言基础单元是以成长主题单元主要记述了仲永五岁到二十岁这段里由奇才变成了普通人故事作者借事说理强调了“才能有赖天学习和培养”观这对学生成长有很重要教育义《新课程标准》要初学段学生” 浅易言能借助释和工具理基容”“对作品思想感情倾向能系化背景做出己评价对作品感人情境和形象能说出己体验”二、学生分析我校虽地处县城里但学生多农村庭学生素质整体而言较差并且都分学生言能力差原因是言作品难学无论从或容上都与今天学生有较距离所以学生对言不感兴趣认上言课非常枯燥、乏味不这叙事部分浅显易懂学生起不会感到困难可引导学生参考释己懂议论部分稍难要重引导学生理什么方仲永会有这样变我们应该从汲取哪些教训三、教学设想兴趣是老师有多媒体手段辅助能很地激起学生兴趣另外让学生主动地学更重要我改编情节通游戏形式展开教学首先课前预习学生课质疑正音释;其次整体感知课了课容复述故事再次合作、探究、讨论仲永才能变化原因请学们做仲永老师给他写评语探讨人才观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有关言虚词和实词用法能翻译全体会语言简洁、洗练特明确仲永“泯然众人矣”深层原因、程与方法利用工具结合释懂故事复述故事反复朗指导学生准确朗课体会作者写作图3、情感态与价值观理天教育是成才关键正确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和天学习关系五、教学重、难、掌握重言词语,准确地翻译课、认识到"天教育"重要性六、教学策略寓教乐能让学生愉快学习教学方法是有效教学我采用讲述导入法、问题讨论法、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七、教学程()课前预习、参照工具结合释准音懂课、翻译课复述故事3、思考仲永由奇才变平庸深层原因(二)导入可由勤奋名言导入学生思考回答也可老师提示韩公曾说“业精勤荒嬉行成思毁随”这两句话是所熟知无疑是强调勤奋重要性如人不勤奋不努力那么天再高也毫无用处遗憾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持聪明以有天赋结终沦庸才北宋政治、学、思想王安石向我们介绍方仲永就是这样人作作品简介(屏幕显示)选《临川先生集》作者王安石(0—086)介甫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学做官向朝廷上万言提出政治改革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定成就但由保守派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晚年封荆国公谥“”著有《王临川集》、《王公集》他是唐宋八设计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检预习(屏幕显示生、正音)、生正音隶(lì)扳(ā)谒(è)邑(ì)矣(ǐ)泯(ǐ)称(è)卒(zú)焉(ā)耶(é)、翻译课(生翻译)、对“”“”进行归类(屏幕显示生回答)忽啼它指具代词卒众人语气助词不译借旁近与他指仲永代词不能称前闻助词余闻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邑人”代词环谒邑人到介词贤材人远矣比介词舅见介词爱人者不至从介词b.从出词类活用词语①邑人奇以…奇形容动词作动词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③利其然以…利名词作动词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设计目——掌握词理;面对主旨挖掘和把握做铺垫(四)反复朗、复述课(生由、齐然请生进行复述)(五)整体感知问题探究(屏幕显示问题)、方仲永从“幼年天人”到“终“泯然众人””变得(明平庸无奇变化历了哪几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方仲永终“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3、怎样认识“受天”与“受人”关系?、题目是《伤仲永》“伤”是什么思?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生讨论交流明确、童年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世隶耕” “尝识具”却能五岁就“啼哭”“诗名”“指物作诗立就”“理可观”少年期才思衰退不如前“不能称前闻”青年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从方仲永人情况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邑人”贪图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说原因是作者面议论所认那样方仲永“卒众人”是因“其受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天正常教育3、这里所说“受天”是指人天;“受人”是指天教育作者认二者者更重要即天教育对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作者认“仲永通悟”是“受天”他才能衰退原因是“受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人如不“受人”结将更不可设想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天”与“受人”关系令人深感“受人”重要、“伤”是哀伤、哀怜思里行流露着作者对神童终“泯然众人”惋惜情对“受天”而“受人者不至”者哀伤情设计目——通讨论、理这些问题从而理主旨深刻把握作者写作用(六)拓展、仲永故事确给了我们很多启示请学们做仲永老师根据他表现给他下段评语提示下评语要结合仲永实际情况观要明确容要有义语言要准确要简要请学们拿出笔先把评语写纸上看谁写得棒示例仲永你五岁“即诗四句并其名”很聪明是神童可是你不该年纪轻轻就把学习抛脑啊你终“泯然众人”原因就是你放弃了学习人非生而知不学习就没有真正知识学习对每人说都是极端重要概你知道“活到老学到老”这句格言吧请记住人聪明学习学生表现很积极、根据学生对方仲永评价师进行结从仲永身上学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说说你人才观学生讨论并归纳人成长关键天接受学习提高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神童不学习终也变成了普通人样像我们这样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平常人恐怕都办不到设计目——让学生真正理把握主旨天教育对成才重要性(七)结寓理事通方仲永5岁到0岁才能发展变化故事说明了人天和天成才关系前两段叙事段议论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情形而略写情况先抑扬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婉惜情;然就事说理提出作者见画龙睛起了突出心作用(八)布臵作业扩写课段要不改变情节和基容进行丰富想00左右附板设计伤仲永王安石童年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少年期——才思衰退不如前“受人者不至”青年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伤仲永》教学反思王安石《伤仲永》是借事说理言以方仲永天人到泯然众人实例告诉我们天教育对人成才是非常重要言简赅说理严谨对这样极富教育义精品如何将它价值充分发挥出是要我们教师课前做准备而对课讲授我直期待着班级有许多很聪明但不努力学习学生他们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却惹事生非与其他班不爱学习学生走起实令人忧心基这样班情和现新课标要设计教学环节我重学生主学习、课堂讨论、师生动和合作探究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聪明与勤奋关系——业精勤荒嬉课前我要学生对课题目、作者作品学常识、课下释、课进行了全方位预习疏通把握容这些环节进行得很顺利理主旨打下了良基础由勤奋名言导入新课极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课积极性设计让学们做仲永老师根据他表现给他下段评语班上学生很积极很快写出并且争着发言根据学生对方仲永评价我进行结从仲永身上学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说说你人才观学们讨论很快得出这样结论人成长关键天接受学习提高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神童不学习终也变成了普通人样像我们这样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平常人恐怕都办不到节课我采用讨论、动、合作、探究方式使学生受到了思想教育另外能将各种能力训练渗透其虽然只是短短节课但了知识综合重知识、能力以及知识、能力、情感系重视积累、感悟与语感培养致力语素养提高如“说”训练就有让学生介绍名言复述故事谈感想等。

《伤仲永》表格式教案

《伤仲永》表格式教案
英西中学公开课教案
周次
第八周
科目
语文
授课人
刘婷彩
授课时间
2014.10.18
课题
伤仲永
课型
新授课




1、复述故事内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弄清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才能衰退的原因。
3、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到后天的学习的重要性,从而端正学习的态度。
请同学们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
七、总结
八、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2、完成练习册
1、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2、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故事内容梗概
3、提问课题中“伤”是什么意思?
4、提问:仲永小时候是怎样的孩子
5、提问:方仲永的才能有何变化?
6、让学生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备课组
意见
备课组长签名:
年月日




教研组长签名:
年月日
1、认真听讲,随着老师的思路进入新课的学习
2、学生朗读课文
3、用自己的话说出故事内容的梗概
4、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谈论回答问题。
5、积极发言,谈感受
1、通过复述故事内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2、通过探究问题以达到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板书设计
奇才平庸
不使学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教学
重点
弄清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才能衰退的主要原因。

《伤仲永》教案

《伤仲永》教案

《伤仲永》教案活动目标:一、熟读课文,理解内容二、把握文章主旨三、体会写法及语言特点四、学习“自学文言五读法”活动重点:一、理解方仲永长大后的变化及其原因,领悟后天教育的重要性二、学习“自学文言五读法”教学设想:一、以自主、互动、合作、探究的新理念为指导二、注重学法指导三、结合学习内容,适时进行德育渗透四、安排一课时活动过程:一、导入新课:以明代大画家、诗人王冕勤学的故事导入:明代有一个大画家、诗人叫王冕,他小的时候天资聪明,但因家穷上不起学,他就偷偷地在校舍外面听人家学习;夜里,他独自一人在庙里神像前的长明灯下勤奋苦学,最后终于成为著名的画家和诗人。

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人要想成才,只靠聪明够不够?还应怎么做?(勤奋学习)今天我们学习《伤仲永》,课文说的是一个小孩天生聪明,最后却成了普通人?怎么回事呢?(板书题目及作者)二、明确活动目标(投影,见上文)三、整体感知课文(一)、明确“自学文言五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今天我们就以本文作为例子,在学习的同时,学会“自学文言五读法”。

(投影,学生齐读:)初读:扫清字词,注意停顿吟读:理解句义,把握内容研读:深入分析,体会写法赏读:重点品味,整体感悟展读:调动积累,飞扬神思(二)、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音和停顿,有关问题师生互动解决。

(三)、吟读课文,疏通句义,了解内容:1、结合注释并讨论,弄懂词义、句义。

2、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针对学习中的困难,学生互动提问、解答。

四、深入探究活动:(一)、研读课文,探究、讨论(投影):1、方仲永的变化可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3、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4、文章用了什么写法?语言有什么特点?学生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发言,明确:1、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第二阶段:“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章节第一单元题目5、伤仲永主备人xiaoya123课时两课时时间1、2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二)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一)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二)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教学难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法课前预习、补充资料、研讨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多媒体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学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计第一课时一、导入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

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

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可根据需要投影]: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5、传/一乡秀才/观之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三、作者作品简介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

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投影]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四、题解(教师)讲述:本文是一篇随笔。

[投影]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

是散文的一种。

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明确:哀伤,叹息。

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

众: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

10、“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4)检查自学效果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父异焉2、环谒于邑人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4、泯然众人矣5 、贤于材人远矣6、或以钱币乞之7、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六、翻译课文。

教师纠正、点拨八、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九、教师小结十、作业1、抄写文下注释一遍2、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第二课时[投影]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

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明确: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例]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

明确: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以上,教师可摘要启发讲解。

三、质疑探究[投影]教师明确答案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

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体验与反思[投影]五、教师小结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

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作业1、完成文后练习三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倾听、理解、感悟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由学生提出刚才范读时不当的地方,和老师一起共同纠正。

全班齐读全文。

学生讲述认真记笔记理解记忆(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听老师讲解、当堂强化记忆、及时检查掌握情况,并记好笔记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掌握得好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学生回答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和老师一起回顾、总结独立完成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明确答案后,整理记笔记学生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本文语言特点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体会本文语言尤为精练的特点以及丰富的表现力。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学生自由发言。

与老师一起回顾、理解把握独立完成作业贴近本课主题、内容导入,自然贴切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熟悉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了解作家和作品了解课题含义学习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掌握课文大意夯实基础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人人参与教学,共同完成翻译课文的任务初步感知课文读中学,读中悟承上启下,自然过渡检查第一课时学习效果突破本文重点突破本文难点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让学生学会体验与反思梳理本文的思想与观点,深入理解本文检查第二课时的学习效果板书设计伤仲永王安石方仲永的变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课后反思附《伤仲永》同步训练测试题一.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邑人()环谒()不能称()日扳()泯()mǐn然()或以钱币qǐ之()二.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世隶耕()未尝识书具()即书诗四句()邑人奇之()环谒于邑人()称前时之闻()收族为意()卒之为众人(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受之天也( ). 泯然众人矣(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父异焉()稍稍宾客其父()父利其然也()5.邑人奇之()贤于才人远矣()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三、.翻译下列句子。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意。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名。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四、用原文填空。

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1)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利其然”中“其”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最能体现方仲永非凡天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其具体做法是⑹.。

⑼.人的才能并非一世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十分重要的。

五.回答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