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同步练习(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
(3)能够领悟课文中的主旨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古代诗词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感悟。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理解。
2. 课文中的主旨和寓意的领悟。
3. 古代诗词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的分析。
2.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的发展。
3. 学生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感悟的形成。
四、教学准备:1. 课文《伤仲永》的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词,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介绍课文《伤仲永》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伤仲永》,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
3. 课堂讲解:(1)教师对课文《伤仲永》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代诗词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4.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伤仲永》的内容,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评价和讨论。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旨寓意。
(2)教师强调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的发展,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感悟的形成。
6. 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伤仲永》,整理学习笔记。
伤仲永教案与练习题

伤仲永教案与练习题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伤仲永》,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2. 分析并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惋惜之情。
3. 学习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掌握《伤仲永》的文言文阅读技巧。
2. 分析并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3. 学习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实词、虚词的理解与运用。
2. 文章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3. 修辞手法的正确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文言文阅读技巧。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教材:《伤仲永》原文及注释。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
4. 练习题:针对本文设计的练习题。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简要介绍王安石及《伤仲永》的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伤仲永》,理解大意。
2. 学生通过注释,理解文中实词、虚词的含义。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进行分析讲解。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3. 学生跟随教师分析,理解文章的深层次含义。
四、小组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话题进行讨论。
2. 讨论话题如下:a. 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b. 作者对伤仲永的评价是什么?c.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的作用是什么?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 学生对照学习目标,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
练习题:a. 伤仲永者,其亲也,其友也。
b.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 请分析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作用。
七年级上册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伤仲永”、“的比例”、“世态炎凉”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夸张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教育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对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伤仲永》。
(2)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伤仲永》的内容,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请教教师,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评价:(1)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点评,鼓励优秀学生。
(2)学生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2. 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伤仲永》。
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3. 多媒体设备:课件、视频等。
六、教学内容1. 讲解课文《伤仲永》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王安石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并引导学生欣赏其艺术魅力。
3. 讲解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如“比例”、“世态炎凉”等,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七、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 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句子和段落,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伤仲永教案与练习题

伤仲永教案与练习题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3)能够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课内外阅读,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增强阅读经典的意识。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伤仲永》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观点。
(2)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伤仲永》。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分享讨论成果。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何突出人物形象和表达作者观点。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以“春日游”为题材,进行片段写作。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课文中所表现的社会现实的认识。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结合课内外阅读,总结王安石的作品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让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了解课文《伤仲永》的背景资料。
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伤仲永》的重要段落。
(2)能够分析并解释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3)能够掌握王安石的文学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阅读理解、文本分析和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深入解读课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伤仲永》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文言文表达方式和句子结构。
(2)对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3)对作者观点和态度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滕王阁序》等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向学生介绍本文作者王安石及其时代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总结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回答问题和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思考与创新:评价学生在讨论和分析中是否有独立的思考和创新见解。
五、教学资源:1. 课文《伤仲永》文本。
2. 王安石的简介和相关背景资料。
3. 注释和工具书。
4. 多媒体教学设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运用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方法,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3.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丰富教学手段。
初一语文《伤仲永》教学教案(优秀5篇)

初一语文《伤仲永》教学教案(优秀5篇)伤仲永教案篇一教学设想教学重点:①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伤仲永教学设计。
②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段作者的思想观点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
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
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谒:谒:扳:称: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
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三、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初一语文《伤仲永》教案

初一语文《伤仲永》教案初一语文《伤仲永》教案1【素质教育目标】1、知识教学点:⑴文学常识。
⑵文言实词含义。
2、能力训练点:⑴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⑵对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掌握故事中反映出来的进步意义。
3、德育训练点:使同学认识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干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法】1、文言实词的读音和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同学结合注释自行串讲,教师订正,明确重点实词)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指出,仲永非主观上不愿学,是父亲贪利。
(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来掌握)【课时布置】1课时。
【同学活动设计】1、朗读课文,明确字、词的正确读音。
2、结合注释,分组串讲文章。
3、通过分析故事情节,闻一见一闻,在对比中明确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人得到一颗非常珍贵的种子。
这颗种子种下以后,会开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会结世界上最甜蜜的果。
几年以后,他的朋友都以为它已枝粗叶茂,开花结果了,纷纷前来向他要这颗果树的种子,谁知道,他连那颗种子都还没有种下去呢。
“你为什么不种下去呢?”朋友们惊讶了。
“我怕种下去会晒死。
”那人回答说。
“可以早晚浇点水嘛。
”“我怕浇水会把它泡烂。
”“那可以开沟排水呀!”朋友们指点着。
“啊,这么珍贵的种子,不怕被飞鸟啄掉吗?我舍不得播下去呢!”请大家都想想说说:这颗种子的结局怎样?种子干瘪了,死了,再也不能开世上最美的花,结世上最甜的果。
没了大地的营养,没了风雨的磨炼,少了后天的培养,种子再好也不可能体现它的价值。
种子如此,那先天聪明优秀的人呢?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他(她)会怎样?让我们来看方仲永吧,听听他的故事。
今天,我们学习第5课《伤仲永》。
二、明确目标1、文学常识。
2、文言实词,直译文章。
(重点)3、辩证地看文章,明确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三、整体感知1、文学常识:(请同学问答)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七年级下册《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伤仲永》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使用。
(3)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举例说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整理笔记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提高朗读、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懂得关爱他人。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青春时光,努力学习。
(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3.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刻理解。
2. 人物性格的剖析。
3.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讲解生字词,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4.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青春时光。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3. 选择一篇类似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并分享阅读心得。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生字词的书写和使用能力。
3. 学生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能力。
4. 学生的朗读、表达和写作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教学手段,增强课堂趣味性。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标准教材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同步练习(教案设计)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同步练习(教案设
计)
一、填空题。
1.《伤仲永》选自,是因惋惜方仲永而写的一篇短文。
“伤”,这里有和的意思。
文章阐明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道理:,才能不断进步;则必然才智枯竭,最终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2.从体裁来看,《伤仲永》属于。
文章明显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提出作者的见解。
二、语段阅读。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
邑人,不使学。
②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1.用“/”为第二段断句。
2.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①世隶耕②自为其名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泯然众人矣⑤不能称前时之闻
⑥传一乡秀才观之 3.写出文中的一个通假字。
通 4.翻译下面句子。
a.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b.父利其然也。
5.文中有三个字点出了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
这三个字是: 6.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 7.课文中的哪些话介绍了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 8.对本文的写作特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夹叙夹议、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b.寓事于理、先抑后扬、对比的手法c.就事说理、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
b.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是天才成长的必要条件。
c.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家庭环境的好坏,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关键。
d.本文针砭了当时不重视人才培养的社会弊病。
e.本文强调了知识、才能不是一成不变
的,天才只有勤奋努力,才能大有作为。
《伤仲永》课后写作题一、扩写课文第一段。
要求:不改变情节和基本内容,进行丰富的联想,400字左右。
二、作文《天才与勤奋》,字数要求800字左右。
将叙事部分改编成故事,题目为《仲永才尽》。
500字。
(一)基础知识
1.《伤仲永》的“伤”是“哀伤”之意,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作者“伤”的原因是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
[ ]
①他的父亲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把仲永的天赋当作获取利益的资本。
②“宾客其父”“以钱币丐之”的庸俗作法。
③仲永缺乏主见,盲目地按父亲的要求去做。
④仲永由神童而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悲惨结局。
2.朗读下面句子,停顿不正确的是
[ ]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逮捕、拘押)
②或以钱币丐之(把他当乞丐)
③卒之为众人(卒,死亡;为,介词,为了)
④借旁近与之(代词,他,指方仲永)
4.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字词不属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
①父异焉
②邑人奇之
③稍稍宾客其父
④父利其然也
(二)阅读理解
王于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王子,即_____自谓,_____代人,政治家、思想家、____家。
2.下列句子中,对“之”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仲永之通悟(结构助词,的)
②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调节音节,无实义)
③受之天也(代词,它,指“通悟”)
3.对“且为众人”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 ]
①尚且为了大家
②尚且变成一般人
③将要成为一般人
④尚且是一般人
习题答案提示
(一)1.④2.①3.④4.③
(二)1.王安石北宋文学
2.③ 3.②
《伤仲永》同步练习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3)父利其然也。
()
(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2.对比《孙权劝学》与《伤仲永》两文内容上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伤仲永》是作者的所闻和所见,请你自己述说一下王安石亲眼看到了什么?
4.全文并没有作者的议论,那么作者哀伤和失望之情:是怎么表达出来的?
答案
1.(1)属于(2)写(3)认为有利(4)拉着、四处、拜访
2.相同之处都是亲近的人对主人公学习的影响。
不同之处:孙权对吕蒙是积极的促进的影响,吕蒙进步了。
方父对其子仲永是消极的影响,仲永则“泯然众人矣”。
3.王安石在舅家见到已十二、三的方仲永,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过了七年,再次到舅家见到仲永,仲永已经和平常人一样了。
4.童年的方仲永,天赋超人,能“指物作诗立就”作者听说了这些事。
可当亲眼见到时却已“不能称前时之闻”,再次见面已“泯然众人矣”,对比之中作者的失望哀伤之情渗入其中。
XXX图文设计
本文档文字均可以自由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