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同步练习(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
(3)能够领悟课文中的主旨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古代诗词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感悟。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理解。
2. 课文中的主旨和寓意的领悟。
3. 古代诗词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的分析。
2.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的发展。
3. 学生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感悟的形成。
四、教学准备:1. 课文《伤仲永》的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词,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介绍课文《伤仲永》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伤仲永》,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
3. 课堂讲解:(1)教师对课文《伤仲永》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代诗词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4.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伤仲永》的内容,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评价和讨论。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旨寓意。
(2)教师强调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的发展,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感悟的形成。
6. 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伤仲永》,整理学习笔记。
伤仲永教案与练习题

伤仲永教案与练习题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伤仲永》,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2. 分析并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惋惜之情。
3. 学习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掌握《伤仲永》的文言文阅读技巧。
2. 分析并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3. 学习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实词、虚词的理解与运用。
2. 文章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3. 修辞手法的正确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文言文阅读技巧。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教材:《伤仲永》原文及注释。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
4. 练习题:针对本文设计的练习题。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简要介绍王安石及《伤仲永》的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伤仲永》,理解大意。
2. 学生通过注释,理解文中实词、虚词的含义。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进行分析讲解。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3. 学生跟随教师分析,理解文章的深层次含义。
四、小组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话题进行讨论。
2. 讨论话题如下:a. 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b. 作者对伤仲永的评价是什么?c.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的作用是什么?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 学生对照学习目标,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
练习题:a. 伤仲永者,其亲也,其友也。
b.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 请分析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作用。
七年级上册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伤仲永”、“的比例”、“世态炎凉”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夸张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教育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对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伤仲永》。
(2)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伤仲永》的内容,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请教教师,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评价:(1)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点评,鼓励优秀学生。
(2)学生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2. 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伤仲永》。
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3. 多媒体设备:课件、视频等。
六、教学内容1. 讲解课文《伤仲永》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王安石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并引导学生欣赏其艺术魅力。
3. 讲解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如“比例”、“世态炎凉”等,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七、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 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句子和段落,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伤仲永教案与练习题

伤仲永教案与练习题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3)能够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课内外阅读,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增强阅读经典的意识。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伤仲永》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观点。
(2)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伤仲永》。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分享讨论成果。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何突出人物形象和表达作者观点。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以“春日游”为题材,进行片段写作。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课文中所表现的社会现实的认识。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结合课内外阅读,总结王安石的作品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让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了解课文《伤仲永》的背景资料。
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伤仲永》的重要段落。
(2)能够分析并解释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3)能够掌握王安石的文学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阅读理解、文本分析和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深入解读课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伤仲永》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文言文表达方式和句子结构。
(2)对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3)对作者观点和态度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滕王阁序》等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向学生介绍本文作者王安石及其时代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总结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回答问题和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思考与创新:评价学生在讨论和分析中是否有独立的思考和创新见解。
五、教学资源:1. 课文《伤仲永》文本。
2. 王安石的简介和相关背景资料。
3. 注释和工具书。
4. 多媒体教学设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运用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方法,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3.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丰富教学手段。
初一语文《伤仲永》教学教案(优秀5篇)

初一语文《伤仲永》教学教案(优秀5篇)伤仲永教案篇一教学设想教学重点:①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伤仲永教学设计。
②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段作者的思想观点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
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
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谒:谒:扳:称: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
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三、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初一语文《伤仲永》教案

初一语文《伤仲永》教案初一语文《伤仲永》教案1【素质教育目标】1、知识教学点:⑴文学常识。
⑵文言实词含义。
2、能力训练点:⑴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⑵对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掌握故事中反映出来的进步意义。
3、德育训练点:使同学认识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干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法】1、文言实词的读音和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同学结合注释自行串讲,教师订正,明确重点实词)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指出,仲永非主观上不愿学,是父亲贪利。
(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来掌握)【课时布置】1课时。
【同学活动设计】1、朗读课文,明确字、词的正确读音。
2、结合注释,分组串讲文章。
3、通过分析故事情节,闻一见一闻,在对比中明确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人得到一颗非常珍贵的种子。
这颗种子种下以后,会开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会结世界上最甜蜜的果。
几年以后,他的朋友都以为它已枝粗叶茂,开花结果了,纷纷前来向他要这颗果树的种子,谁知道,他连那颗种子都还没有种下去呢。
“你为什么不种下去呢?”朋友们惊讶了。
“我怕种下去会晒死。
”那人回答说。
“可以早晚浇点水嘛。
”“我怕浇水会把它泡烂。
”“那可以开沟排水呀!”朋友们指点着。
“啊,这么珍贵的种子,不怕被飞鸟啄掉吗?我舍不得播下去呢!”请大家都想想说说:这颗种子的结局怎样?种子干瘪了,死了,再也不能开世上最美的花,结世上最甜的果。
没了大地的营养,没了风雨的磨炼,少了后天的培养,种子再好也不可能体现它的价值。
种子如此,那先天聪明优秀的人呢?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他(她)会怎样?让我们来看方仲永吧,听听他的故事。
今天,我们学习第5课《伤仲永》。
二、明确目标1、文学常识。
2、文言实词,直译文章。
(重点)3、辩证地看文章,明确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三、整体感知1、文学常识:(请同学问答)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七年级下册《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伤仲永》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使用。
(3)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举例说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整理笔记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提高朗读、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懂得关爱他人。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青春时光,努力学习。
(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3.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刻理解。
2. 人物性格的剖析。
3.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讲解生字词,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4.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青春时光。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3. 选择一篇类似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并分享阅读心得。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生字词的书写和使用能力。
3. 学生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能力。
4. 学生的朗读、表达和写作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教学手段,增强课堂趣味性。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表达能力。
七年级上册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其性格特点和命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查找资料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交流和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仲永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2)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情,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智慧和启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其性格特点和命运。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2)对课文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的深入理解和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红楼梦》等经典文学作品,引发对课文《伤仲永》的兴趣。
(2)简要介绍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热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气。
(2)让学生自主查找课文中生僻词语和典故的资料,整理并分享其含义。
3. 合作交流:(1)分组让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总结其性格特点和命运。
(2)邀请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写作练习:(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仲永的故事。
(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一个与仲永命运相似的角色,并描述其故事。
四、教学评价1.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包括生僻词语和典故的解释,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命运的思考。
2. 朗读和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注意语音、语调和表达的准确性。
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故事的情节构思、人物塑造和语言表达。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伤仲永》原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仲永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子理解和翻译。
2. 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课文《伤仲永》的文本。
2. 相关的参考资料和阅读材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伤仲永》。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生查找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与同桌交流。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探究学习:(1)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中的情感体验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仲永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伤仲永》。
(2)完成课后练习题。
8. 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兴趣。
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写作,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伤仲永(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伤仲永(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伤仲永(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伤仲永的事迹和文化背景,认识伤仲永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2)能够阅读并理解《伤仲永》一文的内容,掌握与此相关的词汇、语法和文化知识;(3)能够模仿《伤仲永》的写作形式和语言表达,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 情感态度:(1)培养学生的爱国心和民族气节,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珍视和平;(2)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
3. 进行能力:(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伤仲永》一文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2)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模仿《伤仲永》的写作形式和语言表达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伤仲永的事迹,认识伤仲永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2)通过阅读《伤仲永》一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掌握相关的词汇、语法和文化知识;(3)通过模仿《伤仲永》的写作形式和语言表达,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 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伤仲永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2)让学生掌握《伤仲永》一文中的词汇、语法和文化知识。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述伤仲永的事迹和文化背景,向学生介绍伤仲永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2. 阅读理解法通过让学生阅读《伤仲永》一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掌握相关的词汇、语法和文化知识。
3. 模仿写作法通过模仿《伤仲永》的写作形式和语言表达,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教学过程1.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材料,包括《伤仲永》一文的课文,以及与伤仲永有关的文化和历史知识。
2.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简单的导入,让学生了解伤仲永的事迹和文化背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3. 阅读理解教师让学生阅读《伤仲永》一文,并根据教学需要设计相应的阅读理解题目,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相关知识点。
4. 模仿写作教师让学生模仿《伤仲永》的写作形式和语言表达,从中学习写作技巧和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伤仲永(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伤仲永(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伤仲永(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伤仲永(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熟悉伤仲永这段历史故事,了解故事的产生背景和相关事实;理解“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谚语的含义;学生能够领会文学作品的深层次内涵,认识到文学作品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和启示作用。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和感悟;能够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感受到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从故事中领悟君子的行为准则和处事原则;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情感体验,增强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①让学生理解“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句名言的含义;②通过文学作品的分析研究,让学生体会到文学作品的深层次内涵和人生哲理探讨的价值;③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2.教学难点:①使学生能够理解古代人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在现代社会中运用这些准则作为参考和借鉴;②主题思想较为深刻,需要降低语言难度,让学生容易理解。
三、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故事情境、身临其境的方式引入课程,使学生真正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故事情节和历史背景。
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等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发掘作品背后的深层次内涵和人生哲理。
3.讲解,叙事式教学法:对文学作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掌握作品的基本叙事结构和内容。
四、教学过程1.导入首先通过故事情境引入,将学生带入到伤仲永这个历史人物的生活环境中,使学生尽可能地感受到历史的色彩和故事的情境。
2.学习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互动讨论两种方式,理解作品含义,整个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和指导。
3.巩固让学生利用所学,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在练习中体现出教学目标的要素和难点,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加以辅导。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仲永的真挚情感,理解友谊的可贵。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通过课文表达的真挚情感和对友谊的珍视。
2.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友谊的品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伤仲永》的作者王安石及其背景。
(2)引发学生对友谊的思考,导入对新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各组选取代表进行汇报,师生共同点评和总结。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友人仲永的真挚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关爱他人的品质。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教育。
7. 课后作业: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情况,完成课后作业,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课文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适时提问,了解学生学习效果。
2. 作业检查:教师检查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2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优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说过“伤仲永”的故事吗?2. 简介课文《伤仲永》的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特点。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总结。
四、课堂练习(5分钟)1.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教师点评练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
五、总结拓展(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 教师提出拓展任务,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王安石的作品。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对于生字词的掌握还不够熟练,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仍存在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生字词的学习和巩固,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内容分析1. 课文《伤仲永》的主题思想:通过叙述伤仲永的事迹,表达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2.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仲永、伤仲永、作者等,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3. 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其作用和效果。
七、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 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文,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进一步了解古代官场生活及其道德底线;2. 能够理解、记忆本文,熟练掌握相关生词语和简单词语的使用;3. 能够运用中学语言文字知识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并适当运用简单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4. 能够面对新的生活场景,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进行沟通。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记忆文中的情节与语言,掌握相关生词以及掌握简单词语的使用;2. 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3. 运用简单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4. 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进行沟通。
三、教学难点1. 掌握文本词汇,如名词、动词等;2. 学习本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了解如何运用修辞提高文笔;3. 学习如何写出正确表达的文字。
四、教学方法1. 教师授课;2. 学生讲解;3. 分组讨论;4. 作业互评。
五、教学过程1. 引入1.本文的故事背景是在明代,阐述了古代的一种执政方式,与现代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需要学习借鉴。
2. “伤仲永”中的“伤”意为丑化、谩骂,而“仲永”是某个鬼才官员的名字。
故事说的是,这位鬼才官员被陷害后,镇子上人们追着他辱骂,结果导致他的父亲终日悲伤,自杀身亡的故事,这其中涉及到了古代官场的黑暗面。
3. 教师通过自己的朗诵或者视频资料的播放,让学生们感受到这篇课文的气氛。
2. 课堂阅读1. 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读懂这篇课文的核心信息及其相关的生词、词语。
2. 跟学生们一起分析一些语言的深意也许能够起到加深对古文语言逻辑思路的认识及升华语文阅读的能力。
3. 课堂表述与思考1. 让学生们为自己的阅读和理解发表看法。
2. 引导学生们思考,如果自己是小说中的仲永,面对当时的社会,如何应对别人的辱骂、诋毁。
4. 写作1. 以本文中的一些情节为蓝本,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一篇短篇小说。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伤仲永》的诗文。
(2)了解作者王安石的生平背景及写作背景。
(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
(2)学会通过诗句理解诗人的情感。
(3)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
(2)学会珍惜友谊,懂得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句的理解与背诵。
(2)分析诗人的情感。
(3)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诗句中的意境解析。
(2)作者情感的深度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王安石及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句的大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主题思想以及作者的情感。
4. 课堂讲解:讲解诗句中的难点,解析诗歌的意境,深入剖析作者的情感。
5. 课堂练习:翻译诗句,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背诵《伤仲永》。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写一篇关于《伤仲永》的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读后感:阅读学生的读后感,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音乐,营造一个温馨、感人的课堂氛围。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初步感知: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深入解析:分析诗句中的意象,解读作者的情感。
3. 拓展延伸:讨论诗歌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引导学生珍惜友情。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的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伤仲永》。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常用的文言文词汇。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
(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仲永的深厚友谊和对命运的无奈感慨。
(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关怀。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2. 对文章深度内涵的挖掘和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伤仲永》。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内涵,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章的朗读和背诵,以及对文章深度内涵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伤仲永》。
2. 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写一篇关于友谊和命运的短文。
3. 分析身边的同学或朋友,他们是如何面对挫折的,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交流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朗读背诵评价:检查学生对《伤仲永》的朗读和背诵情况,评价学生的记忆和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标准教材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同步练习(教案设计)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同步练习(教案设
计)
一、填空题。
1.《伤仲永》选自,是因惋惜方仲永而写的一篇短文。
“伤”,这里有和的意思。
文章阐明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道理:,才能不断进步;则必然才智枯竭,最终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2.从体裁来看,《伤仲永》属于。
文章明显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提出作者的见解。
二、语段阅读。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
邑人,不使学。
②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1.用“/”为第二段断句。
2.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①世隶耕②自为其名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泯然众人矣⑤不能称前时之闻
⑥传一乡秀才观之 3.写出文中的一个通假字。
通 4.翻译下面句子。
a.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b.父利其然也。
5.文中有三个字点出了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
这三个字是: 6.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 7.课文中的哪些话介绍了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 8.对本文的写作特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夹叙夹议、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b.寓事于理、先抑后扬、对比的手法c.就事说理、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
b.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是天才成长的必要条件。
c.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家庭环境的好坏,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关键。
d.本文针砭了当时不重视人才培养的社会弊病。
e.本文强调了知识、才能不是一成不变
的,天才只有勤奋努力,才能大有作为。
《伤仲永》课后写作题一、扩写课文第一段。
要求:不改变情节和基本内容,进行丰富的联想,400字左右。
二、作文《天才与勤奋》,字数要求800字左右。
将叙事部分改编成故事,题目为《仲永才尽》。
500字。
(一)基础知识
1.《伤仲永》的“伤”是“哀伤”之意,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作者“伤”的原因是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
[ ]
①他的父亲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把仲永的天赋当作获取利益的资本。
②“宾客其父”“以钱币丐之”的庸俗作法。
③仲永缺乏主见,盲目地按父亲的要求去做。
④仲永由神童而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悲惨结局。
2.朗读下面句子,停顿不正确的是
[ ]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逮捕、拘押)
②或以钱币丐之(把他当乞丐)
③卒之为众人(卒,死亡;为,介词,为了)
④借旁近与之(代词,他,指方仲永)
4.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字词不属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
①父异焉
②邑人奇之
③稍稍宾客其父
④父利其然也
(二)阅读理解
王于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王子,即_____自谓,_____代人,政治家、思想家、____家。
2.下列句子中,对“之”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仲永之通悟(结构助词,的)
②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调节音节,无实义)
③受之天也(代词,它,指“通悟”)
3.对“且为众人”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 ]
①尚且为了大家
②尚且变成一般人
③将要成为一般人
④尚且是一般人
习题答案提示
(一)1.④2.①3.④4.③
(二)1.王安石北宋文学
2.③ 3.②
《伤仲永》同步练习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3)父利其然也。
()
(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2.对比《孙权劝学》与《伤仲永》两文内容上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伤仲永》是作者的所闻和所见,请你自己述说一下王安石亲眼看到了什么?
4.全文并没有作者的议论,那么作者哀伤和失望之情:是怎么表达出来的?
答案
1.(1)属于(2)写(3)认为有利(4)拉着、四处、拜访
2.相同之处都是亲近的人对主人公学习的影响。
不同之处:孙权对吕蒙是积极的促进的影响,吕蒙进步了。
方父对其子仲永是消极的影响,仲永则“泯然众人矣”。
3.王安石在舅家见到已十二、三的方仲永,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过了七年,再次到舅家见到仲永,仲永已经和平常人一样了。
4.童年的方仲永,天赋超人,能“指物作诗立就”作者听说了这些事。
可当亲眼见到时却已“不能称前时之闻”,再次见面已“泯然众人矣”,对比之中作者的失望哀伤之情渗入其中。
XXX图文设计
本文档文字均可以自由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