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物距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五篇】
【导语】尽快地掌握科学知识,迅速提⾼学习能⼒,为⼤家准备了⼈教版⼋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教案【五篇】,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5—1透镜 教学⽬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
2、过程和⽅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保持对⾃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难点: 焦点、焦距的定义。
透镜对光的折射作⽤。
教学器材: 激光源、各种透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前提测评: 完成光路图: 空⽓玻璃 ⽔空⽓ ⼆、导学达标: 引⼊课题:我们经常⽤到⼀些玻璃器件。
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 进⾏新课: 1、透镜:⼀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图3.1-1⽰) 2、透镜的做法: 主光轴:连接圆⼼的直线 光⼼:透镜的中⼼光⼼在主光轴上。
通过光⼼的光线传播⽅向不改变 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 焦点:与主光轴平⾏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有⼏个? 焦距:焦点到光⼼的距离。
单位是什么? 5、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6、两种透镜上能画三条特殊的光线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常⽣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教学后记:对光⼼、主光轴的知识进⾏补充。
会聚、发散的结论。
§5—2⽣活中的透镜 教学⽬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常⽣活中的应⽤。
2、过程和⽅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什么是凸透镜的意思概念成像原理
什么是凸透镜的意思概念成像原理凸透镜是根据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有会聚光线的作用故又称会聚透镜,那么你对凸透镜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凸透镜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什么是凸透镜凸透镜是根据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
凸透镜是中央较厚,边缘较薄的透镜。
凸透镜分为双凸、平凸和凹凸(或正弯月形)等形式,凸透镜有会聚光线的作用故又称会聚透镜,较厚的凸透镜则有望远、会聚等作用,这与透镜的厚度有关。
远视眼镜是凸透镜。
凸透镜的原理凸透镜拥有放大作用。
凸透镜二倍焦距分大小,一倍焦距分实虚正倒。
将平行光线(如阳光)平行于主光轴(凸透镜两个球面的球心的连线称为此透镜的主光轴)射入凸透镜,光在透镜的两面经过两次折射后,集中在轴上的一点,此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记号为F,英文为:focal point),凸透镜在镜的两侧各有一实焦点,如为薄透镜时,此两焦点至透镜中心的距离大致相等。
凸透镜之焦距是指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通常以f表示。
凸透镜球面半径越小,焦距(记号为:f,英文为:focal length)越短。
凸透镜可用于放大镜、老花眼及远视的人戴的眼镜、摄影机、电影放映机、幻灯机、显微镜、望远镜的透镜(lens)等。
主轴:通过凸透镜两个球面球心C1.C2的直线叫凸透镜的主光轴。
光心:凸透镜的中心O点是透镜的光心。
焦点:平行于主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F,这一点是凸透镜的焦点。
焦距:焦点F到凸透镜光心O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物距:物体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称物距,用u表示。
像距:物体经凸透镜所成的像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称像距,用v表示。
其实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没有一定的焦点,只有平行于主光轴的且到主光轴距离相等的光线才会完全在主光轴上相交。
我们之所以看到许多经过凸透镜的平行于主光轴但到主光轴距离不相等的光线有一个“焦点”是因为该凸透镜镜面的曲率半径较大,光线偏折程度的差异不明显。
为了方便使用,我们把离主光轴的距离和凸透镜顶部的距离相等的两条光线的交点作为凸透镜的焦点。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利应用》同步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利应用》同步教案5.1透镜教学目标1. 知道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
知道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知道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2.通过探究活动和接受活动,体验学习方式多样性。
3.培养学生善于使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物理实验的习惯,从中感受到物理学的真实性以及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透镜对光的作用教学难点透镜对光的作用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启发引导法、讲授法、演示法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上课开始:教师拿起课本放到远处看看,并皱皱眉、摇摇头,表现出万般无奈状,然后戴上眼镜,把课本移近,脸上露出笑容;再注视同学)师:好多同学和我一样都不得戴上了眼镜,大家年纪轻轻为什么要戴眼镜?生: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患上近视眼。
师:(与一位同学换一付眼镜戴),问结果如何?为什么?生:不一样,因为我的是近视眼镜,老师的是远视眼镜。
师:为什么近视眼镜与远视眼镜的作用会不同呢?你们谁知道?想不想知道?师:(小结)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都是透镜,点明课题——透镜。
二、新课教学师:同学摸摸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有什么不同?生:近视眼镜中央薄边缘厚;远视眼镜中央厚边缘薄。
师:我们把中央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中央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
活动一、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1、先请学生观察下列透镜的外形,判断它们各属于那类透镜。
(1)两种透镜中的每一种透镜的两个面,有的是由两个球面的一部分组成的,有的是由一个球面和一个平面组成的,因此所有透镜的共同特征是: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
如果透镜本身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这种透镜就叫做薄透镜。
我们目前学习的透镜仅限于薄透镜。
透镜。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桌子上的二个透镜(注意透镜不能用手直接摸,要用干净的餐巾纸包着摸),你们有什么发现?2、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观看近处物体的成象情况(如书上的文字,透镜距书较近).生甲:一个透镜中央薄边缘厚是凹透镜;另一个透镜中央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难点】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提出问题:请结合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思考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所成的像具有怎样的特点呢?(物体离照相机镜头比较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的镜头比较近,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离放大镜比较近,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教师引导: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呢?进而引出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新课讲授猜想与假设:学生猜想离凸透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教师讲解: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像距。
出示实验器材:蜡烛、白色纸板、光具座等,介绍光具座的作用:使烛焰、凸透镜、光屏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可测量物距和像距。
小组讨论:根据现有实验器材如何判断成像的特点呢?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请学生以物理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为时十分钟的小组讨论。
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教师总结: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跟透镜的焦距f有关系,所以在研究物距u的变化时,焦距可能是个应该注意的参照距离,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物距在焦距整倍数前后的成像情况。
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实验步骤为:(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记录物距和像距,同时观察像的大小及正倒的变化规律;(2)不断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调节光屏的位置,多测几组,记录数据;(3)继续向凸透镜移动蜡烛并调整光屏位置,撤去光屏,从光屏一侧向透镜方向看去,记录数据。
平面镜成像问题解答总结
1 放电影时为什么用白色幕布?因为白色中含有任何颜色,这个知道吧,也就是说白色是各种颜色混合而成的,他遇见什么颜色都会将这种颜色反射回去,(反射也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投影仪投到银幕上的各种颜色都被反射了回去,就被人眼给吸收的了,人间也就看见了,而用黑色的话(打个比方),黑色就好像是自身什么颜色也没有,所以它就见什么颜色就会把什么颜色给吸收掉,不向其他地方反射了,人眼也就看不到了,同理,如果用红色的话,他自身只含有红色,他也就不要红色了,把红色给反射回来;其他颜色他都要吸收掉,这样无论你往上投什么颜色,他都是红色,你可以做一个实验,找几个不同颜色的光源,颜色越纯越好,再找几个不同颜色的物体也是颜色越纯越好,最后得到的结论就是,物体本身所具有的颜色被反射回来,物体不具有的颜色则被吸收,而我们看到的就是反射回来的颜色,这样你明白了吧?因为白色中暗含着任何颜色,什么颜色的光照到它身上都会被反射,所以就用它了,这样不会使颜色失真。
希望用这种方式来形容能让你理解,呵呵虽然语言不是很好,但他就是这个理儿!2 凸透镜两侧都有一个焦点吗?分别在哪里这个问题呢前部分是肯定的。
后边就比较麻烦啦。
因为焦点跟焦距有关啊。
鉴于问题太过于复杂我就说点简单的吧!你可以尝试拿个放大镜(这玩意儿就一凸透镜)去太阳底下通过控制凸透镜与地面的距离可以得到一个很亮的亮点,那就是焦点。
从这个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就称为焦距。
你把凸透镜反过来依然可以得到一个亮点,那就是另一边的焦点啦!如果要研究光线从焦点射出同过凸透镜有什么效果就比较麻烦了,那个需要的器材比较多一点如果有需要就留言给我。
3为什么漫反射可以使我们从不同地方看到物体漫反射,是投射在粗糙表面上的光向各个方向反射的现象。
当一束平行的入射光线射到粗糙的表面时,表面会把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所以入射线虽然互相平行,由于各点的法线方向不一致,造成反射光线向不同的方向无规则地反射,这种反射称之为“漫反射”或“漫射”。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公开课获奖)2022年人教版物理 (3)
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整体设计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研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培养科学研究方法,得出清晰的凸透镜成像规律。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归纳、动手、创造等多方面能力,以及培养了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由学生自主探究得到的凸透镜成像规律,而教材从提出问题开始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为了降低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难度,把另一个难点实像和虚像放到了探究实验之后,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
教材这样处理,又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这一节的内容是本章的核心知识,承上启下。
一个透镜,由于物距的变化原因,能形成不同性质的像,学生不容易想到。
但凸透镜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中的应用及成像特点,学生已有认识,这有利于教学。
由于产生的原因不清楚,需要老师指导。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实像和虚像的概念。
2.知道物距与像距的意义。
3.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与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规律有关数据。
2.学会对数据进行分析与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3.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物理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3.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的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1.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1.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光具座、光具座附件、蜡烛、火柴、凸透镜、凸透镜成像原理的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问题导入问题1:凸透镜的光学性质是什么?如图的光路(视频展示),对你有何启示?点评:会聚光线。
八年级的物理教案15篇
八年级的物理教案15篇八年级的物理教案1(一)教学目的1.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2.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3.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二)教具惯性球、惯性小车和木块.(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二、惯性教师: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也可以说物体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这里提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三、惯性现象教师: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下面我们做几个表现物体具有惯性的有趣实验. 1.惯性小球实验我们把一个小球稳稳地放在小木片上,用弹簧片迅速地把小木片弹出去,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演示)小木片弹出去后,小球落在了原处.大家都知道这是由于小球有惯性.但是如何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这个现象呢?我们用惯性解释物理现象,必须抓住惯性的实质.惯性的实质是物体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我们必须认清物体原有的运动状态.以小球为例,木片被弹出去之前,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小球由于有惯性,还应保持原有的静止状态,所以小球落在原处.简言之,物体原来是什么状态,由于有惯性,它要保持什么状态,这是解释惯性现象的关键.2.钢笔帽的惯性实验.教师示范:拿一个小纸条放在桌边上,在纸条上压一个立着放的钢笔帽,将纸条迅速抽出,钢笔帽不倒.(学生操作)教师提问:请大家解释当纸条抽出时,笔帽为什么不倒?(学生回答,教师讲评)钢笔帽是静止的.当纸条迅速抽出时,由于笔帽有惯性,还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笔帽不倒.3.刹车时的惯性现象教师:我们在小车上立一个木块,使小车和木块一起运动,小车突然停住时会发生什么现象?(演示,并请学生解释,教师讲评)教师:刹车前木块和小车一起运动.刹车时,木块底部和小车都停住了,但是由于有惯性,木块上部还要保持向前运动,所以木块向前倾倒.这个实验再现了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倒这一普遍现象.4.汽车起动发生的惯性现象教师:请大家解释汽车起动时乘客为什么向后倾倒?(学生回答:教师讲评)四、学生练习1.章后习题1(教师讲评从略)2.章后习题4(教师讲评从略)3.习题3(教师讲评从略)4.习题2(学生答)教师:飞机投掷物体前,被投掷物跟飞机一起运动.投掷物离开飞机后由于惯性仍要向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可是被投掷物受重力作用,它向前运动的`同时还要向下落,物体的实际下落轨道是一抛物线.所以必须提前投掷.飞机速度越大,高度越大,提前量也应该越大.飞机投弹也遵循这个规律. 5.节后练习4(学生答)教师:跳远运动员起跳前经过了一段距离的助跑,踏跳时具有较大的水平向前的速度.由于人有惯性,踏跳后还要向前继续用较大的速度运动,这样可以跳的更远些.事实证明,跳远运动员都是短跑好手就是这个道理.五、学生阅读“汽车刹车之后”教师:从阅读材料可知,汽车的停车距离等于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之和.如果你是一位汽车司机,应该注意怎样防止发生交通事故?12教师:车速不能太快,十次事故九次快.驾驶车辆应该精神集中,这样叮以缩短反应时间和减小反应距离.司机应保证汽车的刹车机件的性能良好,缩短制动距离.下雪、下雨天尤其应减速慢行.我们同学骑自行车也应如此.不骑快车、精神集中、车闸要灵.八年级的物理教案2一、知识教学点1、知识功的原理二、能力教学点1、观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2、动手实验能力3、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勤奋学习的情感四、重点及解决办法功的原理,第三册功的原理。
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 当烛焰位于 距离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时,此时人眼观察到 烛焰成像的情形是图中的(C )
洪山嘴中学詹振亚
制 作 : 湖 北 省 老 河 口 市 洪 山 嘴 中 学 詹 振 亚
5、一凸透镜焦距为20厘米,要得到放大的实像,物 体应位于凸透镜前( C ) A.小于20厘米处 C. 20厘米与40厘米之间 B.大于40厘米处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倒正 u>2f u>2f
f < u< 2 f f < u< 2 f
大小
虚实
u<f u<f
探究目标2 u=2f u=f成像情况如 何呢?
分析与论证
像的性质 物距(u) 像距( v)
制 作 : 湖 北 省 老 河 口 市 洪 山 嘴 中 学 詹 振 亚
洪山嘴中学詹振亚
倒正 大小 u> 2 f u= 2 f f < u< 2 f u= f u< f
虚实
物像与透 镜的位置
应用
洪山嘴中学詹振亚
制作:湖北省老河口市洪山嘴中学
詹振亚
分析与论证:
问题思考:
1:像的虚实: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实像, 什么条件下成虚像?
2:像的大小:凸透镜成实像时,在什么条件 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 3:像的大小: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 像,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
1.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洪山嘴中学詹振亚
制 作 : 湖 北 省 老 河 口 市 洪 山 嘴 中 学 詹 振 亚
照相机是根据当u﹥2f,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 理制成的。
洪山嘴中学詹振亚
制作:湖北省老河口市洪山嘴中学
詹振亚
2.投影仪的工作原理
洪山嘴中学詹振亚
工程光学实验知识点
1.名词解释:主点、主面、节点、节面、物距、焦距、像距、光焦度、垂轴放大率、角放大率、轴向放大率
2.名词解释:主光线、孔径光阑、入瞳(窗)、出瞳(窗)、子午光线、弧矢光线、子午面、弧矢面
3.名词解释:光学间隔、共轭距、高斯公式;什么是反射定律?什么是折射定律?二次成像法测量凸透镜焦距的原理及公式?
4.掌握球差、彗差、像散、场曲、畸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能够简单画出各种像差的表现形式。
掌握单透镜球差的特点以及产生的影响?全反射光学系统有无色差,为什么?
5.名词解释:调制传递函数、分辨率、空间频率
6.知道什么是显微镜的视放大率?能够画出显微镜的基本光学系统的光路图,说明显微镜的成像原理?知道光学显微物镜铭牌上各个数值表示什么意思?7.平行光管是如何产生平行光束的?画出平行光管光路结构图?利用反射镜可以做平行光管吗?如果可以,对反射镜有什么要求?如果不可以,请说明原因。
8.简要叙述刀口阴影法测量光学系统像差的原理。
9.知道什么是望远系统的视放大率,能够画出开普勒望远镜和伽利略望远镜的成像光路图,并说明开普勒望远镜和伽利略的特点?能够根据望远镜的成像特点和特性参数,简单计算望远镜的结构参数(跟实验密切相关的数据)。
八年级物理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9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9篇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设计理念本课设计中力图体现:学习知识是一种探究的活动。
结合教学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构建,以更利于探究。
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与创新,学习知识和掌握相关的技能,并领悟科学探究的意义。
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目标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体验性目标1.经历:观察凸透镜的成像过程,能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2.反应:能在经历的基础上表达感受(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
3.领悟: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教学准备凸透镜、光具座、蜡烛、火柴、放大镜。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及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
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一)玩小水珠:把透明胶片放到课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胶片上滴一个水珠,观察小水珠下面的字。
揭秘“小水珠”并进行设问:你玩过凸透镜吗?能介绍一下你以前是怎么玩的吗?还有别的玩法吗?(二)演示:用投影仪把细小的灯丝投影在天花板(墙壁)上。
让学生观察灯丝的像与灯丝相比怎样?演示:灯丝开口向下,在像上开口怎样?演示:灯丝开口向上,在像上开口又怎样?成什么样的像,1.如何区别像的正立、倒立?什么情况像明亮、清晰?2.怎样区别实像和虚像?像与原物相比有什么特点,3.像的放大、缩小是什么意思?学生思考回答: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形成的,无法用光屏承接。
像的正立、倒立是指像的上下位置,与物体的上下位置比较是否颠倒。
“放大”、“缩小”指像与物比较的结果。
“变大”、“变小”指像本身的变化情况。
4.什么是物距、像距?灯丝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
(三)设问:使用凸透镜产生这么多的现象,所成的像有哪些特点?成像的条件是什么呢?能猜想一下吗?凸透镜所成的像可能与物体的位置有关,我们这节课就用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什么是光圈
什么是光圈、主光轴、光心、焦点、物距、像距、景深?一、什么是光圈?1、光圈的结构照相机镜头中间有一通光的孔,一般称为“通光孔径”或称“入射光瞳”俗称“光圈”。
光圈是由光圈叶片组成一个可以改变孔径大小的部件,调节镜头的光圈调节环,可以改变光圈孔径的大小。
光圈叶片都是用金属薄片组成,光圈叶片一般由一片、两片、三片,最多乃至六、七片组成。
见图1。
图1 光圈的结构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光圈的功能照相机镜头有一个光孔,叫“通光孔径”也叫入射光瞳,俗称“光圈”。
镜头的通光孔径与通光量以及影像的明亮程度成正比关系。
镜头的孔径越大,通过的光线(光通量)越多,在焦平面上影像就越亮。
通光孔径与光通量成正比关系。
(1)镜头的有效孔径所谓镜头的有效孔径实际就是该镜头的最大一级光圈,它是“入射光瞳与焦距之比”,通俗的说法就是:通过镜头前镜片光束的直径与焦距之比。
广角镜头例外,因广角镜头前镜片与焦距不成比例的大。
鱼眼镜头的前镜片又凸又大,球面弧度很大,不能按此计算。
见下图。
图2 摄影镜头的有效孔径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有效孔径的大小决定焦平面上影像的明暗程度,有效孔径越大,焦平面上的影像就越亮。
焦平面上影像的明暗程度与镜头通光孔径的平方(也就是镜头的通光力)成正比关系。
摄影镜头的孔径每增大一倍,射入镜头光束的截面积和光通量就要增大四倍,见图3。
图3 通光孔径的透光力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镜头的相对孔径所谓镜头的相对孔径是指各级光圈光通量多少相比较的孔径。
镜头的透光力必须由通光孔径和焦距的比例关系所决定的。
其中任何单独一项都不能作为衡量镜头通光能力的强弱标准。
相对孔径和有效孔径都是用“f”表示的,光圈的孔径越大,f数值越小。
这是因为通光孔径与焦距之比的缘故。
例如:50mm焦距镜头,f 4的光圈,那就是说在50mm的长度中有4个f 4的光圈,(50÷4=12.5),f 4光圈的直径是12.5mm。
同样是50mm焦距镜头,使用的是f 16的光圈,这样在50mm的长度中就有16个f 16的光圈直径的长度。
物理中u和f是什么意思
物理中u和f是什么意思
物理学中u是物距,f是焦距,v是像距。
在物理学中,u物距是指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v像距是像到平面镜(或透镜的光心)之间的距离。
f焦距,是光学系统中衡量光的聚集或发散的度量方式,指平行光入
射时从透镜光心到光聚集之焦点的距离。
物理学:
物理学(physics)是研究物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
学科。
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
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
基础。
物理学起始于伽利略和牛顿的年代,它已经成为一门有众多分支的基
础科学。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也是一门崇尚理性、重视逻辑推理的科学。
凸透镜成像的公式:1/u+1/v=1/f上式中u代表物距,v代表像距,f
代表焦距。
如果是凹透镜,由于它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
交点叫做凹透镜的虚焦点,所以对凹透镜来说,焦距要用负数的数值表示。
同样的道理,虚像的像距也要用负数来表示。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
探究题:
6、小李同学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 律”实验时,将光源、凸透镜、和光 屏放到光具座上,然后不管怎么移动 光屏,都未在光屏上得到光源的像。 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 么?(先请学生小组讨论一下,然后 再抽他们回答)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
课堂作业:
攻关小练习 共分为三层 逐层增加难度
你能解释凸透镜不同像时, 物距、焦距和像距间都满足什 么条件呢?
正立、放 大的虚象
倒立、放 大的实像
倒立、缩 小的实像
思考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 凸透镜?他们分别利用的是哪种特 性?
选择题:
5、如果把今天在实验中用到的凸透 镜盖住一半,像会 C 。
A、像会消失 B、像剩下一半 C、像变暗 D、像不变
A、 像变大,像到物之间的距离先变大,再变小。 B、 像变大,像到物之间的距离先变小,再变大。 C、 像变大,像到物之间的距离变小。 D、像变大,像到物之间的距离变大。
第二关习题:
3、有一凸透镜的焦距在10~20厘米之间,当
物体距透镜25厘米时,所成的像一定是( D)
A、缩小的像 B、放大的像
C、正立的像
D、倒立的像
4、当烛焰离凸透镜40厘米时,在凸透镜另一
侧的光屏上可得到一个倒立的、放大的实像。
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 C)
A、50厘米
B、40厘米
C、30厘米
D、10厘米
实像是能在光屏上 呈现的像,它是由实际 光线会聚而成的.
归纳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根据实验的数据,分析在凸透镜成 各种不同像时,物距(u)、像距(v)分别与 一倍焦距(f)和二倍焦距(2f)有着怎 么样的大小关系。
什么叫物距什么叫像距
像距是像到平面镜(或透镜的光心)之间的距离(物理中用v表示像距)。
物距就是
指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物距与像距存在共轭关系,物距越远,像距越近;相反,物距
越近,像距越远。
焦距,也称为焦长,是光学系统中衡量光的聚集或发散的度量方式,指从透镜
中心到光聚集之焦点的距离。
亦是照相机中,从镜片光学中心到底片、CCD或CMOS 等成像平面的距离。
具有短焦距的光学系统比长焦距的光学系统有更佳聚集光的能力。
相机的镜头是一组透镜,当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穿过透镜时,光会聚到一点上,这个点叫做焦点,焦点到透镜中心(即光心)的距离,就称为焦距。
焦距固定的镜头,即定焦镜头;焦距可以调节变化的镜头,就是变焦镜头。
(当一束与凸透镜的主轴平行的光穿过凸透镜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会被凸透镜汇聚成一点,这一点叫做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就叫这个凸透镜的焦距。
一个凸透镜的两侧各有一个焦点。
)
光心:透镜中的一个特殊点,凡是通过该点的光,其传播方向不变(除一条垂
直于透镜的光线外,其余光线均有平移)。
我们用的照相机的镜头就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片(或是数码相机的感光器件)就处在这个凸透镜的焦点附近,或者说,胶片与凸透镜光心的距离约等于这个凸透镜的焦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距就是指照相机镜头与被摄物体之间的距离。
物距的改变会使透视效果改变。
在相同的光圈设置下,物距的改变同样会影响照片的景深。
究凸面镜的像距与物距的关系并测定凸面镜的焦距
由于凸面镜所成的像为缩小的虚像,不能在屏上成像,但可以用下面的方法
寻找像的位置。
这种方法的原理如图(二)4.13-1所示,当我们用一只眼观察AA′和BB′两根针时,如果两针离我们眼睛的距离不等,从OO′方向看,可以看到A、B两点在一条视线上,但稍微偏移一点眼睛的位置,如从mm′方向观察,就会发现A、B不在一条视线上(即出现视差)。
如果两根针离眼睛的距离相等,如图(二)4.13-2,则无论从OO′方向,还是从mm′方向,看到A-B两点始终是重合的,即无视差。
假定AA′是一根针的像,BB′是我们设置的探针,不断移动BB′的位置,出现无视差时,就可以认为B的位置就是A的位置,这样就可以确定像的
位置了。
这种方法称为“无视差法”。
实验装置如图(二)4.13-3所示,选一根粗的针作物体(图中AB),测出它离凸面镜顶点的距离u,再向镜内观察,在镜后上方放置一根较长的探针,不断调节探针位置,使它与凸面镜中看到的像无视差时(即探针的延长线与镜后的物像重合),测出探针到镜顶点的距离V。
如此测出一组u和V值(在4-5个不同位置处测量),再算出相应的1/u和1/V值,作1/V-1/u的图象,应如图(二)4.13-4所示。
由图线的截距可求出凸面镜的焦距。
用上述方法需要在镜后调整探针的距离,有些不便。
如果借助一块平面镜就可以在镜前调整了。
见图(二)4.13-5。
AB是物,A′B′是它的像,以xy作探针,放在平面镜前调整位置,或者调整平面镜的位置,使xy通过平面镜成的像x′y′与A′B′无视差。
此时,测出xy距平面镜的距离d和平面镜距凸面镜顶点的距离S,则AB的像距
V=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