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最新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螳螂捕蝉》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1)(精品)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螳螂捕蝉 北京版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师生共同探讨,理解课文中心句,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体会少孺子的机智、爱国。
2、理解“其”在不同语言环境中所指代的内容。
3、结合文章的内容,通过想象,给课文补白,练习扩写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其”在不同语言环境中所指代的内容。
教学难点:结合文章的内容,通过想象,给课文补白,练习扩写课文。
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1、同学们请回忆一下《螳螂捕蝉》一课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别是什么?(少孺子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让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生:起因是: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经过是:舍人有少孺子者……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结果是: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课件出示: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质疑:通过一头一尾吴王的语言,我们看到了他的变化,这么固执己见的吴王最后怎么就会放弃攻打楚国了呢?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生:是少孺子的给吴王讲的《螳螂捕蝉》的故事起到了作用)二、理解重点1、问题引入,抓住中心句:少年仅仅是在讲《螳螂捕蝉》的故事吗?他到底想告诉吴王什么?你能快速找到课文中蕴含的大道理那一句话吗?(1)课件出示: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2)指导朗读,注意停顿(3)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三个小动物都在追求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2、“此三者”指的是谁?有怎样的前利又有怎样的后患呢?过渡:你是从哪儿找到答案的呢?(在少孺子的话中)我们也来一起读一读。
课件出示: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3、学习“其”字用法(1)在这段文字中“其”字出现了多次,那么每一个“其”字是什么意思,又分别指的什么呢?请你默读这段话,并在书上批注。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案
教案名称:螳螂捕蝉教学年级:六年级教学科目:语文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寓言故事中的寓意和道理。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3.通过寓言故事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简要概括寓言故事《螳螂捕蝉》的寓意和道理。
2.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提炼材料,进行表达和思考。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故事中的寓意和道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思考能力。
教学准备:教材、PPT、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向学生展示一张螳螂捕蝉的图片,让学生简单描述这幅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2.导入寓言故事的概念,向学生解释寓言故事的特点和作用。
3.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他们所了解的其他寓言故事。
二、学习故事(10分钟)1.向学生朗读寓言故事《螳螂捕蝉》。
2.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事,并在阅读后,回答以下问题:a.故事讲述了什么情节?b.故事中的螳螂和蝉都有什么特征和行为?c.你觉得故事要表达什么寓意或道理?三、整理寓意(15分钟)1.让学生就自己的理解逐句逐段梳理故事的寓意,并以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2.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他们所理解的故事寓意和道理。
3.教师辅助学生梳理总结故事的寓意和道理,引导学生找到故事中的生活启示。
四、课文展示(15分钟)1.教师展示相关课文内容,让学生跟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语感。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的特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故事的含义。
五、拓展延伸(15分钟)1.给予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教师提供相关的寓言故事资料,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
最新审定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螳螂捕蝉》第一课时精品学案 (1)(精编)
《螳螂捕蝉》第一课时学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朗读书写。
3.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方法,明白不能织看中眼前的利益的道理。
学习过程
第一关:我来谈对课文的了解。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螳螂捕蝉》,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关:我能完成听写任务。
1.听老师读词语,同学们记住并写下来。
2.听写完毕,同桌互查。
第三关:我理解、我感受。
一、我能理解“螳螂捕蝉”的寓意。
1.朗读9-12自然段。
读完后,自己试着把故事复述一下,尽量用上刚才听写的四组词语,也可以加上自己的话。
2.复述展示。
3.此时你想对蝉、螳螂、黄雀各说些什么呢?
蝉:
螳螂:
黄雀:
4.他们仨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呢?
二、我能体会到少年的智慧。
1.精读3-12自然段,找出少年的言行,揣摩少年的意图。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自学感悟,然后汇总报告。
第四关:我能表演。
1.在组内将《螳螂捕蝉》排成课本剧,分角色演一演。
2.
吴王听了少年的话,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那么第二天上朝时他如何向大臣们解释这一新决定呢?四人小组讨论一下,为吴王设计一个讲话稿,一会每组推荐一个吴王上早朝,看哪位吴王最像。
第五关:尝试着用自己的话复述本文。
并用手机app录制视频,分享给全班同学。
第六关: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三遍,把你认为读得最有感情的一次用手机app录制
下来。
分享给全班同学。
六年级语文教案《螳螂捕蝉》
六年级语文教案《螳螂捕蝉》六班级语文教案《螳螂捕蝉》1教材简析: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急的,北师大版六班级语文上册螳螂捕蝉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课文的第二段是重点,而明白本课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特点及少年讲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逍遥自在"、"茅塞顿开"的意思。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课前预备:写有词语的黑板,光盘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1、今日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语言故事?(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鱼目混珠掩耳盗铃自相冲突拔苗助长4、板书课题,今日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这那么寓言故事告知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状况1、出示词语,读,正音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可思议乘虚而入侍奉固执茅塞顿开逍遥自在诸侯得奖2、理解词语意思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开心的事记在心里。
不可思议: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急的方向进展。
祸害: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1、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进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预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解并描述"螳螂捕蝉",奇妙地劝告吴王。
最新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螳螂捕蝉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 北京版
螳螂捕蝉一、教材分析:《螳螂捕蝉》讲述了一个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说服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故事,说明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的道理,深刻地揭示了事物之间互相依存,应全局整体思考的寓意,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形象,这是本堂课的重点。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能力来看,基本能体会到文章的主旨。
那么我们语文老师怎么办呢?语文犹如人文宇宙中承载生命讯息的一艘小船,教师能在文本背后就这个意义世界走得远些,学生就能跟得远些。
(当然,老师不能让学生过分深入,也要根据学生年龄决定)语文课程作为母语教学,其设置目的不只是为了掌握一种工具,它是要培养具有我们民族的行为方式和思想精神的人。
因此,我仔细阅读了这篇故事,发现两个串联的故事之中蕴藏着人类社会交往的交际法则(在当时是君臣之间的交往法则)。
吴王乃一国之君,且独断固执,少年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具有谋略意义上的劝说呢?这是一个难点。
当我把文章再延伸至现实生活时,不难发现,它有利于指导学生如何掌握语言这一工具与别人沟通交流,这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图片、动画五、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最新审定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螳螂捕蝉》第一课时优质课教学设计(精编)
《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践和语言环境理解运用“乘虚而入”“不堪设想” “恍然大悟”“ 自由自在”“毫不介意”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拟定小标题。
重点、难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拟定小标题。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ppt课件搜集螳螂、黄雀、蝉的图片,并用手机app分享给全班同学。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请跟着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1)螳螂是什么?(昆虫、益虫)螳螂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形声字)像这样的字还有很多,举例:蜻蜓。
你们也找找看?(蚂蚁、蝴蝶、蚂蚱、蚱蜢)有些动物的名称中有虫旁,但不是昆虫,举例:青蛙、蛇、蚯蚓。
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作业。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是一个八字成语。
说一说此成语的意思。
(3)今天学习的《螳螂捕蝉》这篇文章是一则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都有一个特点——借一则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那么,课文中的这则寓言想借螳螂捕蝉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相信学了课文,同学们一定会深刻领会到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指名认读后齐读。
诸侯国禀报固执毫不介意不堪设想恍然大悟打消念头隐伏祸患劝阻2.文章中还有一些字一字多音,你能读准吗?处死打着鸟转来转去弹弓禀报大王乘虚而入举起前爪露水3.分节次开火车朗读课文,纠正误音,并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理解词语的意思。
(有的需结合上下文,在具体的语文环境中理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地读,边读边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谁能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说一说吗?3.给课文分段,并拟定小标题。
四、细读课文,了解起因。
1.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吴王想攻打楚国。
课文第一自然段就交代了这个故事的起因。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螳螂捕蝉》北师大版
5.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螳螂捕蝉》,培养对寓言故事的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总结寓言故事的特点和寓意。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表达、倾听、合作的能力。
2.培养学生
3.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让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关注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善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进取心。
5.通过学习《螳螂捕蝉》,让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学会与他人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语气、节奏,感受寓言故事的韵味。
2.对课文中的生词、短语进行讲解,如“螳螂”、“捕蝉”、“黄雀”等,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并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3.分析课文结构,梳理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如:“同学们,故事中的螳螂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却忽略了身后的危险。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螳螂捕蝉》北师大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螳螂捕蝉》这篇寓言故事,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和寓意。
2.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关键词汇,如“螳螂”、“捕蝉”、“利益”、“目光短浅”等,并能够运用到日常交流中。
3.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课文,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掌握故事中的人物、事件、道理等方面的知识。
4.创设互动式课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提高表达、倾听、合作的能力。
5.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将寓言故事中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设计实践活动,如编写寓言故事、讲述身边的故事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道理,提升语文素养。
六年级语文上册 螳螂捕蝉教案 北京版
二、对照注释或查字典理解句子的意思。
重点指导:
(1)告其左右曰 (他的,指吴王)
(2)露沾其衣 (他的,指少孺子)
(3)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它的,指树)
(4)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它的,指蝉)
(5)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它的,指螳螂)
(6)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它的,指黄雀)
科目
语文
主备人
复备人
教学
内容
第11册
第6单元
第22课
第1课时
第127页
题目
22、螳螂捕蝉
设计
理念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体会古代文化。
教学
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
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情感目标:(思想教育、心理品质、习惯养成)
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
课前准备
教
师
投影片
学
生
预习
二、 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
1.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 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 检查初读情况。
1. 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重点指导:
舍人 在其旁也 黄雀委身曲附 延颈
2.形近字组词
丸( ) 乃( ) 罢( ) 孺( )
重点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难点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日期
教学过程
复备
一、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螳螂捕蝉)认读“螳螂”两字后齐读课题。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一个古代寓言故事,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那么,“螳螂捕蝉”是怎么回事?它为什么能够说服国王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
六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螳螂捕蝉》北师大版
一、案例背景
螳螂捕蝉,这是一则广为人知的成语,源自《庄子·逍遥游》中的寓言故事。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语文课程中,引入了这个成语作为课文内容,旨在通过深入解析这个成语的含义和背后的寓意,让学生们理解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所传递出的道理,并学会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螳螂和蝉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2.利用多媒体展示螳螂和蝉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它们的生活习性。
3.简要介绍成语“螳螂捕蝉”的出处,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4.提问: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个成语呢?它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4.设计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参与其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成语“螳螂捕蝉”背后的寓意,如:“螳螂为什么能捕到蝉?”,“蝉为什么会成为螳螂的猎物?”等。
2.通过问题链的形式,将问题逐渐深入,引导学生从表层现象看到本质问题,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类似的现象?”等。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成语“螳螂捕蝉”的寓意和道理。
2.强调“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教育学生要有全局观念,学会把握长远利益。
3.总结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语法知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成语“螳螂捕蝉”写一段话,描述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
4.引导学生认识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教育学生要有远见,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螳螂捕蝉》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螳螂捕蝉》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并能运用到写作中。
3.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兴趣,引导他们关注生态保护。
4.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学会在小组讨论中倾听、表达、交流。
(二)教学设想
2.学生现场写作,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生物,进行描写练习。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借鉴,提高写作水平。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自己在课文理解、修辞手法、写作技巧等方面的收获。
2.教师强调观察、表达、合作等能力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他们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的意识。
3.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学生分成小组,针对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讨论,共同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4.观察实践,写作训练
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观察校园内的生物,如花草、昆虫等,并进行现场写作。教师提供写作指导,鼓励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作业评价:
a.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写作技巧、观察力和表达能力,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
b.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互相学习、借鉴,提高写作水平。
c.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4.作业反馈:
a.教师要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作业情况,共同关注孩子的学习进步。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生物,并进行写作练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北京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螳螂捕蝉》教案三篇
北京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螳螂捕蝉》教课设计三篇篇一教课目的:⑴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获得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理解吴王取消攻打楚国念想的原由。
⑵理解不可以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告他人应试究方式方法。
⑶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建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课要点、难点:⑴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内容,并领会故事所包含的深刻道理。
⑵经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领悟,认识吴王为何会听了少年的话,同时领悟少年的计谋巧妙在哪里。
教课准备:PPT课件教课过程:一、讲话导入: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春秋战国期间,中华大地群雄并立,出现了很多诸侯国,它们之间常常发生战争。
这天,吴王决定发兵攻打楚国却招来群臣的反对。
那么大臣们的原由是什么呢?二、指引学生研读故事的前因结果⑴(PPT出示课文 1 节)(1)指名朗读,思虑:从这句话里,你们读懂了什么?你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指导有感情的读。
(2)假如吴王是个理智的、开通的、民主的君王,他可能会怎么做?会怎么想?(3)可事实上吴王是怎么说的?(出示有关句子)你从中看到了什么?⑵结果如何呢?(出示课文12 节)指名读“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豁然爽朗”。
“豁然爽朗”是什么意思?他悟到了什么道理?从这个结局中你们读懂了些什么?此刻请同学们将故事的“前因结果”比较起来看:你有如何的疑问呢?三、商讨故事的经过⑴请同学们自由学习课文第二至十一自然段,想想少年劝告终归妙在哪处,他说了那些话?能够圈圈画画,并简单地写上你的感觉。
⑵沟通:(1)妙在少年用了一个螳螂捕蝉的故事让吴王懂得了道理。
出示图文,指导学生察看。
这些话关于蝉、螳螂、黄雀的动作、神情描绘得特别形象,请同学们再读一读,相信你会有很深的感觉。
指名同学再来读,师生评析。
(2)沟通:1 / 6“蝉”:至高无上,安闲、自由自在;蝉的心情如何,练读领悟蝉的心情。
北师大2001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六 战争 螳螂捕蝉》优质课教学设计_5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读通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清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运用一定的方法讲清“螳螂捕蝉”的小故事。
4.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体会少年的智慧。
【教学重点】:通过预习检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进一步学习“讲述”故事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朗读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故事的题目叫——《螳螂捕蝉》。
2.书空课题,学习生字“螳螂”。
“螳螂”两个字都是虫字旁,告诉我们螳螂是一种——昆虫。
3.练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词。
(一)自我挑战(时间2分钟)1.出示要求【难度指数★★】(1)正确写出课文中你印象深刻的重要词语3个,获得1颗★。
(2)数量每增加两个再加1颗★。
(3)书写美观加得1颗★。
【难度指数★★★】(1)正确写出文中相关联的词语2组,得两颗★★。
(2)数量每增加1组再加两颗★★(3)书写美观加得1颗★。
2.学生挑战3.集中评价(学生自由选择难度系数进行挑战,结束后互评,从而对自己的预习状态和效果进行评价,促进今后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
)(二)集中挑战出示字词:处死弹弓禀报大王转来转去打着鸟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注意字词读音,引导学生交流时说说选择此种读音的想法、理由,从而明白多音字的读音选择与其表达意义有关。
)三、整体感知,概括文意1.问题:课文讲的是“螳螂捕蝉”的故事吗?生交流2.文中还讲了什么内容?用课题的词语结构形式概括出来相机板书(吴王攻楚、少年劝王……)3.这些内容之间有何联系?借板书概括文意学生练习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准确、简练地概括课文内容一直是课堂训练的重点,但是很多学生的概括能力还是需要加强训练。
此外,口头表达和书面叙写对学生的要求不太一样,前者意思表达清楚就行,一旦要叙写出来,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考验范围更广,无论是书写的工整,还是语言的组织、表达的规范、标点符号的使用等等都是极好的训练。
北师大2001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六 战争 螳螂捕蝉》优质课教学设计_4
螳螂捕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螳螂捕蝉》,什么是寓言?(指名学生答)2.让我们走入课文《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出自汉代刘向所撰写的《说苑》中的《正谏》(课件)3.请大家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1.出示生字词认读(三)再读课文,读通顺2.我们已经达到第一步要求,读准了字音。
但是除标点符号之外的几处停顿,并没有处理好。
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把文章读顺,这就需要我们理解文章句子的意思,句意理解了,停顿自然也就到位了。
请大家打开书,对照译文理解。
(学生自读)3.师生合作,一读译文(先),一读古文(后),并评判停顿正确与否。
4.再次指名生读,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三)三读课文,品读字句1.我们已经大致地了解了课文大意,怎么才能真正地读懂呢?这是一篇故事,我们首先要了解故事的起因。
请大家再次回到这篇文言文中,找到故事的起因。
2.从这句话你读懂了吴王的——?该怎么来读?(指导朗读)3.如此固执霸气十足的吴王有没有出兵了,我们再次回到文章找到结果?4.这句话又该怎么读?5.让我们回到千年之前,看看吴王到底该不该出兵。
6.是什么原因让吴王转变了?少孺子的秘密武器在哪?让我们再次回到这篇文言文中?7.品读故事。
少孺子用来一个故事告诉了吴王一个道理,什么故事什么道理?8.让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三个小动物遇到的眼前利益与隐伏的祸患分别是什么?9.少孺子给吴王讲这么一个故事,他的用意是什么呢?10.少孺子给吴王讲的故事,吴王懂了吗?小练笔——11.少孺子用讲故事这个秘密武器说服了吴王,他仅仅只有这一个秘密武器吗?再读文章找寻。
(时机巧)(四)总结全文1.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2.少孺子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
3.你们对吴王有什么了解呢?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前利后患起因欲伐荆说服时机巧经过吴王少孺子故事妙结果罢其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螳螂捕蝉北京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螳螂捕蝉北京版教学目标:1、师生共同探讨,明白得课文中心句,明白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情况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体会少孺子的机智、爱国。
2、明白得“其”在不同语言环境中所指代的内容。
3、结合文章的内容,通过想象,给课文补白,练习扩写课文。
教学重点:明白得“其”在不同语言环境中所指代的内容。
教学难点:结合文章的内容,通过想象,给课文补白,练习扩写课文。
教学过程:一、回忆,导入1、同学们请回忆一下《螳螂捕蝉》一课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的起因、通过和结果分别是什么?(少孺子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让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生:起因是: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通过是:舍人有少孺子者……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结果是: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课件出示: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质疑:通过一头一尾吴王的语言,我们看到了他的变化,这么顽固己见的吴王最后如何就会舍弃攻打楚国了呢?大伙儿明白这是什么缘故吗?(生:是少孺子的给吴王讲的《螳螂捕蝉》的故事起到了作用)二、明白得重点1、问题引入,抓住中心句:青年仅仅是在讲《螳螂捕蝉》的故事吗?他到底想告诉吴王什么?你能快速找到课文中包蕴的大道理那一句话吗?(1)课件出示: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2)指导朗读,注意停顿(3)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三个小动物都在追求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害)“此三者”指的是谁?有如何样的前利又有如何样的后患呢?过渡:你是从哪儿找到答案的呢?(在少孺子的话中)我们也来一起读一读。
课件出示: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3、学习“其”字用法(1)在这段文字中“其”字显现了多次,那么每一个“其”字是什么意思,又分别指的什么呢?请你默读这段话,并在书上批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践和语言环境理解运用“乘虚而入”“不堪设想” “恍然大悟”“ 自由自在”“毫不介意”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拟定小标题。
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拟定小标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ppt课件
搜集螳螂、黄雀、蝉的图片,并用手机app分享给全班同学。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请跟着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1)螳螂是什么?(昆虫、益虫)螳螂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形声字)像这样的字还有很多,举例:蜻蜓。
你们也找找看?(蚂蚁、蝴蝶、蚂蚱、蚱蜢)有些动物的名称中有虫旁,但不是昆虫,举例:青蛙、蛇、蚯蚓。
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作业。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是一个八字成语。
说一说此成语的意思。
(3)今天学习的《螳螂捕蝉》这篇文章是一则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都有一个特点——
借一则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那么,课文中的这则寓言想借螳螂捕蝉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相信学了课文,同学们一定会深刻领会到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指名认读后齐读。
诸侯国 禀报 固执 毫不介意 不堪设想
恍然大悟打消念头隐伏祸患劝阻
2.文章中还有一些字一字多音,你能读准吗?
处死打着鸟转来转去弹弓
禀报大王乘虚而入举起前爪露水
3.分节次开火车朗读课文,纠正误音,并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理解词语的意思。
(有的需结合上下文,在具体的语文环境中理解。
)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地读,边读边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谁能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说一说吗?3.给课文分段,并拟定小标题。
四、细读课文,了解起因。
1.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吴王想攻打楚国。
课文第一自然段就交代了这个故事的起因。
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从读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3.交流
A、吴王是位暴君
相机出示句子: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1)“固执”是什么意思?找近义词法理解,可以理解为——顽固
(2)你能否讲讲吴王怎么样,才叫固执?
(3)学学这位暴君的样子,表演朗读,然后全班一起来学一学。
B、大臣为国家着想
相机出示句子: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C、事情发生在战国时期
当时楚国国力确实较吴国弱,吴王又有称霸的雄心。
看来吴王的固执是有原因的。
可当时的地理位置是吴国南面是越国,西边是楚国且较远,北方其他诸侯国还有很多。
事实上,攻打楚国对吴国是极为不利的。
五、细读课文,了解结果。
同学们,尽管大臣们极力劝阻,吴王的态度仍是如此坚决,似乎不可更改。
可结果,他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出国的念头。
1.请同学们自由读最后一节,边读边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圈画出来,好好体会体会。
2.理解“恍然大悟”吴王明白了什么?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3.文章开头说吴王固执己见,最后又交代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样的写作上的安排我们称之为——首尾呼应。
六、布置作业
那么读了这两个自然段后,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疑问呢?
(1)少年说了什么?为什么能使固执的吴王改变主意呢?
(2)吴王说少年讲得太有道理了,到底有什么道理呢?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的感受很深,这正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一直流传至今的原因。
回去以后把它背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和同学一起合作,编排一个课本剧;也可以发挥想象,练习创造性地复述。
并用手机app记录下来,分享给全班同学。
八、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起因固执攻楚
经过巧妙劝说前后照应
结果打消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