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史

合集下载

中国社会史名词解释

中国社会史名词解释

中国社会史名词解释1.社会保障:社会对其自身运行的安全进行防护和保卫的举措,主要包括社会援助和社会疏导两种方式。

2三教合流:指儒释道三教互为吸收,互为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典型意义上讲就是儒学与佛教的渗透、互补,儒学与道教的渗透、互补。

3.四大徽班:指中国清代乾隆年间北京剧坛的4个戏班,即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

多以安徽籍艺人为主,故名。

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给乾隆帝弘历祝寿,从扬州征召了以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班入京,是为徽班进京演出之始。

之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安徽戏班相继进京。

在演出过程中,6个戏班逐渐合并为四大徽班。

时值京腔(高腔)、秦腔已先行流入北京,徽班在演唱二簧、昆曲、梆子、啰啰诸腔的基础上,兼容并蓄,出现了“四徽班各擅胜场”的局面。

嘉庆、道光年间,汉调(又称楚调)进京,参加徽班演出,徽班又兼习楚调之长,为汇合二簧、西皮、昆、秦诸腔向京剧衍变奠定了基础。

因此,四大徽班进京,被视为京剧诞生的前奏,在京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清末,四大徽班已相继散落。

4.社区:是指聚居在共同地域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相互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生活共同体,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社会。

5.帮会:是以游民为主体的下层民众,为了凭借集体的力量生存下去而通过师徒、宗法或拜盟结义组成的组织,这类组织具有极强的排他性,往往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其他社会成员的利益,因此带有不同程度的社会危害性。

6.社会良性运行:是指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大系统之间的及各系统内的不同部分之间、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和最小的范围之内。

7.宗族:是指伴随阶级社会而产生的父权制血缘性集团,它有共同的明确的父系祖先,在组织结构上,它是多级的,它包含着一个主干家庭与由其分化而成的小家族及这些小家族再分化而成的更小的亲属组织,彼此间保持着某种形式的宗教的经济的联系,在这种宗族内各级族长在本族内具有支配与统治族人的地位,表现出至尊的父家长权。

中国社会史研究——绪论

中国社会史研究——绪论





李文海等:《灾荒与饥馑》(高等教育出 版社1991年版。); 李文海等:《中国近代灾荒纪年续编》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李文海等:《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 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孟昭华:《中国灾荒史记》(中国社会出 版社1999年版。);




[法]魏丕信:《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 政》(徐建青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版。); 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 (中华书局出版社2000年版。); 苏新留:《民国时期的河南水旱灾害与乡 村社会》(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年版。); 张水良:《中国灾荒史(1927~1937)》 (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等
2. 什么是社会史?
“它是研究历史上社会结构与日常 社会生活的运动体系,它以社会群体、 社会组织、社会等级、阶级、社区、 人口的社会构成,以及上述成分所形 成的社会结构及其变动,构成社会结 构的人群的日常生活行为及其观念为 研究范畴,揭示其在历史上的发展变 化及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发展脉络
(七)病态社会方面


政治病态 风俗病态 社团病态 妇女病态
(八)灾荒方面


灾荒,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与社 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 各方面有着重要联系。 灾害的种类繁多,既有水灾、旱灾、风灾、 雹灾等各种气象灾害,还有地震、泥石流 等地质灾害;既有蝗灾、螟害、鼠灾、瘟 疫等生物微生物灾害,也有土地的沙漠化、 盐碱化等灾害。
4.新社会史的兴起
按照杨念群给出的界定,所谓“新社会 史”,既不是一个范式转换的概念,也不 是一个简单的类分范围的概念,而应是与 本土语境相契合的中层理论的建构范畴, 寻求以更微观的单位深描诠释基层社会文 化的可能性。

谢和耐《中国社会史》读书笔记

谢和耐《中国社会史》读书笔记

谢和耐《中国社会史》读书笔记1. 作者希望避免“西方文化至上论”或“欧洲中心论”,尽管如此,作者观察的角度仍然是欧洲的,为我们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来审视我们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2. 华夏文明激发过广大人类,它给人类带来文字、技术、人生观与世界观,带来宗教与政治制度。

中国本土、朝鲜、日本、越南,均属同一文明集体。

中国的影响传至蒙古与阿尔泰之突厥人、蒙古人、通古斯人,远播至中亚乃至整个东南亚。

其影响还波及更为遥远的地域——西方。

3. 华夏世界史涉及十分广袤的地域:从西伯利亚至赤道,从太平洋沿岸至欧亚大陆中央,各地情况甚不相同。

整块大陆高原性质明显,西南部为连绵高耸的群山与高原,西伯利亚至华北为广阔的草原地带间杂沙漠,大江大河冲积形成肥沃平原,海岸线漫长,有成珠串状的大小岛屿。

4. 气候状况亦不同:东部与南部地区受季风交替影响,迥然异于亚洲内地干燥的大陆性气候,而纬度影响也并非无关紧要。

因而中国既有西伯利亚的隆冬与严寒,亦有热带地区的温湿与闷热。

5. 东亚与中国的口头语言隶属于五个不同语族,其地理分布相当明显。

唯中国南部与印支半岛例外,此两地的语言异常重叠交错。

6. 自西伯利亚到华北地区,属华夏语言文化的人口占大多数,居民不限于中亚,而是大大超越于中亚区域,其语言隶属于突厥、蒙古、通古斯语族(从前称为“乌拉尔-阿尔泰”语)。

7. 朝鲜语与日语是与众不同的语族,从语言学观点来看,大异于汉语及与汉语有亲缘关系的语言,虽然二者都似乎表现出与突厥语、蒙古语、通古斯语有若干相近之处。

8. 操汉藏语之居民分布于以下各地:喜马拉雅山系整个高山和高原地带、印支半岛各国、中国本土即从黑龙江、蒙古一直延伸至缅甸、老挝、越南边界的21个省份。

从人口数量而言,显然是汉语方言语族居于绝对优势。

9. 孟高棉语族,中国西南部操此语种者不多,而印支半岛则甚为普遍。

再往南面,马来亚与东南亚各大岛屿是所谓“马来-波利尼西亚”语地域。

此地域往东延至美拉尼西亚,往北伸至台湾岛,向西延至马达加斯加。

中国社会史

中国社会史
——冯尔康:《社会史研究的探索精神与开放的研究领域》,周 积明,宋德全:《中国社会史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第87页。
1.2何谓“社会史”(二)


在谈到1929年创办的《经济· 社会史年鉴》这一题目时, 吕西安· 费弗尔指出“经济”、“社会”这两个修饰词, 尤其是“社会”一词,是由于马克· 布洛赫和他考虑到它 能包括历史的整体而被选定的。他说:“我们完全知道, 在目前,‘社会’作为一个形容词,由于含义过多而最终 会变得几乎毫无意义……确切地说,正因为该词含义‘模 糊’,我们才同意让这一根据历史的旨意而创造出来的词 来命名一本不想受任何框框约束的杂志……经济和社会史 其实是不存在的,只有作为整体而存在的历史。就其定义 而言,历史就是整个社会的历史。” ——J· 勒高夫等主编,姚蒙编译:《新史学》,上海译文 出版社1989年,第6页。
第一节 周代分封制、宗法制下的社 会结构
一、等级结构: 第一等级 天子:周王及其家庭 第二等级 诸侯贵族:侯、伯等 第三等级 百官贵族:卿、大夫 士 第四等级 平民庶人:国人、皂、舆、农夫、 手工业者、商贾 第五等级 准贱民:隶、僚、徒、百工、农奴 第六等级 贱民奴隶:仆、台、获丑、臣妾、仆驭、 牛牧、马牧、娼、女乐
二、宗族和家庭 (1)、民众化的宗族 (2)、发展中的个体家庭
第三节 宋元明清的社会结构
三、社会组织:形式多样、活动频繁 1、传统的四邻结社进一步民间化和普遍化 2、救济、互助、慈善团体(宋代开创,元 明踵之,清代流行) 3、工商业和社区的行、会馆、公所的出现 4、新宗教的传入,秘密宗教活动频繁,宗 教更深入民间 5、文人结社
3.2 20世纪80年代社会史研究的复兴


冯尔康在1986年《百科知识》第1期发表 《开展社会史的研究》 1986年10月南开大学历史系、《历史研究》 杂志社、天津人民出版社发起召开首届中 国社会史研讨会。此后,中国社会史研讨 会每两年举办一次。

中国社会史读后感

中国社会史读后感

中国社会史读后感中国社会史是一本以中国为背景的历史著作,通过对中国大陆地区社会变迁和演进的详细描述,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卷。

阅读完该书后,我深受启发,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及对历史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

以下是对于中国社会史这本书的读后感。

首先,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多元与复杂。

在书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变迁,展现了各个时期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社会关系。

不同政权更迭、经济制度的转变、文化思潮的兴起,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认识到了社会进步的历史必然性。

其次,中国社会史让我认识到历史是我们理解现实的重要工具。

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某些社会问题的根源和发展轨迹,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会变革的规律。

历史是现实的镜子,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意识到了历史对于我们了解现实、理解社会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对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指导当前的社会发展,并为未来做出正确的决策。

另外,中国社会史也让我感受到历史研究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在这本书中,作者除了描述社会结构、政治变迁等方面的历史事件,也结合了许多实际案例和个人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思想、行为和情感。

通过这些细节,我更加容易地融入历史的氛围,感受到历史人物的命运与追求。

这样的历史叙述方式不仅增添了阅读的趣味性,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时期的真实面貌。

最后,中国社会史也给我带来了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思考。

通过对历史的观察和分析,我理解到中国社会在过去数百年间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进步,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我们可以汲取经验教训,总结成功的因素,以更好地引领中国社会朝着更加繁荣和进步的方向发展。

总之,阅读中国社会史给我带来了丰富的知识和思考。

中国古代社会史

中国古代社会史

5.宗教:包括合法宗教及其类别;非法宗 教及其类别;宗教内部组织与信徒构成; 宗教仪式与观念;教规;宗教与政治;宗 教与社会;宗教与文化。 6.人口社会:包括人口的社会构成;人口 的社会需求、就业,社会保障与慈善机构; 人群的疾病与医疗;育儿;溺婴;老龄社 会;两性关系;丧葬;社会人口观念。
7. 社区:包括社区的形成;社区群体;社区生活 方式;社区文化;社区社会风貌;社区民俗。 8.节日生活:包括节日的种类;节日的形式与用 品;节日与信仰;节日与娱乐;节日与庙会;节 日与社交。 9.娱乐生活:包括娱乐的种类与方式;娱乐中的 人群关系;休闲方式;非正当的娱乐;娱乐中的 习俗与观念。 10.民族;包括民族种类与构成;民族间的“等级” 关系;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差异、排斥与交融; 民族通婚;统治民族与被统治民族;汉族气节与 华夷之辨。
2.社会史研究对象、范围之假说 哈罗德〃珀金在《社会史》一文中写道:历史 学家“应当试图把生活看成一个具有结构、功能 和环境的、具有自我延续、自我反映能力的社会, 要考虑其地理环境和宇宙空间环境,它必须包括 国家的自然史,从生态学、解剖学、心理学、病 理学角度对它进行研究,由于国家不仅仅存在于 物质层面,还必须从心理学角度对它进行研究: 研究它对自身的认识、它的目标、规范及理想”。
• 3.周代社会结构的特点 • 第一个特点是等级结构和宗族结构层 次比较明显; • 第二个特点是宗统与君统的统一; • 第三个特点是贵族分权制; • 第四个特点是社会等级、宗族等级的 变动,尚未形成稳定格局,是中央集 权制下的一种过渡阶段。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前期及唐 间的社会结构
• 1.社会等级结构 • 第一等级为皇帝。皇帝的统治直达行政基 层的州县,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 第二等级是宗室贵族。宗室被封为王、侯, 拥有采邑,成为贵族。汉唐间的宗人政策 历经三变,由政治上的强烈依靠,变为有 所节制,到令宗人退出政治舞台,而名分 上的尊崇、经济上的优待则是始终一贯的。

中国社会史方面的书

中国社会史方面的书

中国社会史方面的书
中国社会史是研究中国社会发展与变迁的学科,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各个历史阶段。

在这个领域中,有许多重要的著作被视为经典,对于理解中国社会的演进和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一本重要的书籍是陈寅恪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该书以作者在20世纪30年代中叶至40年代中叶的亲身观察和体验为基础,深入探讨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现状。

书中详细描述了军阀混战、社会动荡、民生困苦等问题,并对中国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

这本书的出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成为研究近代中国社会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另一本值得一提的书籍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这本书以文学作品为主线,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

王国维在书中提出了“情”“意”“境”等概念,对于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与情感表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研究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此外,汪晖的《民国社会的变与不变》也是一本重要的中国社会史著作。

该书通过对民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回顾与分析,深入剖析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和问题。

汪晖在书中提出了“现代性的两难境
地”等重要理论概念,对于理解现代中国社会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这些书籍只是中国社会史研究领域中的一小部分,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著作,如《中国社会史》、《中国封建社会的旧秩序与新变革》等,都对于理解中国社会的历史与现实有着重要的贡献。

通过研读这些书籍,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文化传统和社会问题,为我们认识当下的中国社会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简评《中国社会史》

简评《中国社会史》

《 国社 会 史》 一 部 叙 述 中 国历 史发 展变 迁 的 历史 著 作 , 中 是 该
书有 两 大 特 点 : 一 注 重 技 术 革 新 。谢 和 耐 教授 认 为技 术 与 社 会 是 发展 是 不 可 分 割 的 ; 是 注 重 巾外 文 化 、 教 交 流 。 然 而 , 者 在 二 宗 作
究 中国历 史的 著 作 . 书有 许 多值 得 我 们 商 榷 的 地 方 。 本
关键词 : 《中国社 会 史》: 简评
中 图 分 类 号 :6 99 D 0 .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6 3 2I ( O1 0 — 0 9 0 I 7 — J 2 0)9 0 3 — 2 I
文 学 暑 ・ 尊 存 访 丈
简评《 中国社会史》
张 立 妮
( 川 大 学 历 史 文 化学 院 . J 邢 6 0 6 ) 四 [J成 Nl 104
摘 要 : 国 著 名 汉 学 家谢 和 耐 ( c u sG re ) 著 《 国 社 法 J q e en t 所 a 中
会 史 》 耿 舁译 , 苏 人 民 出版 社 1 9 ( 江 9 5年版 ) 不 同的 视 角和 思 维 以 方 式 对 中 国社 会 历 史 发 展 变 迁 进 行 了 综 合 的 研 究 . 是 . 为 研 但 作
还 不 能 明 门作 者 的 意 图 , f J 当我 们 把 目光 注 } 到 近代 历 史 时 才 会 口 见
发 现 , 者 一再 强 调 中 西 之 间技 术 、 教 、 化 的交 流 , 图 存 营 作 宗 文 试
造 一 种 巾 西 从 古 至 今都 存 பைடு நூலகம் 断交 流 的 假 象 , 以此 来 弱 化 近 代 西 方

谢和耐《中国社会史》读书笔记

谢和耐《中国社会史》读书笔记

谢和耐《中国社会史‎》读书笔记1. 作者希望避‎免“西方文化至‎上论”或“欧洲中心论‎”,尽管如此,作者观察的‎角度仍然是‎欧洲的,为我们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来审视‎我们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2. 华夏文明激‎发过广大人‎类,它给人类带‎来文字、技术、人生观与世‎界观,带来宗教与‎政治制度。

中国本土、朝鲜、日本、越南,均属同一文‎明集体。

中国的影响‎传至蒙古与‎阿尔泰之突‎厥人、蒙古人、通古斯人,远播至中亚‎乃至整个东‎南亚。

其影响还波‎及更为遥远‎的地域——西方。

3. 华夏世界史‎涉及十分广‎袤的地域:从西伯利亚‎至赤道,从太平洋沿‎岸至欧亚大‎陆中央,各地情况甚‎不相同。

整块大陆高‎原性质明显‎,西南部为连‎绵高耸的群‎山与高原,西伯利亚至‎华北为广阔‎的草原地带‎间杂沙漠,大江大河冲‎积形成肥沃‎平原,海岸线漫长‎,有成珠串状‎的大小岛屿‎。

4. 气候状况亦‎不同:东部与南部‎地区受季风‎交替影响,迥然异于亚‎洲内地干燥‎的大陆性气‎候,而纬度影响‎也并非无关‎紧要。

因而中国既‎有西伯利亚‎的隆冬与严‎寒,亦有热带地‎区的温湿与‎闷热。

5. 东亚与中国‎的口头语言‎隶属于五个‎不同语族,其地理分布‎相当明显。

唯中国南部‎与印支半岛‎例外,此两地的语‎言异常重叠‎交错。

6. 自西伯利亚‎到华北地区‎,属华夏语言‎文化的人口‎占大多数,居民不限于‎中亚,而是大大超‎越于中亚区‎域,其语言隶属‎于突厥、蒙古、通古斯语族‎(从前称为“乌拉尔-阿尔泰”语)。

7. 朝鲜语与日‎语是与众不‎同的语族,从语言学观‎点来看,大异于汉语‎及与汉语有‎亲缘关系的‎语言,虽然二者都‎似乎表现出‎与突厥语、蒙古语、通古斯语有‎若干相近之‎处。

8. 操汉藏语之‎居民分布于‎以下各地:喜马拉雅山‎系整个高山‎和高原地带‎、印支半岛各‎国、中国本土即‎从黑龙江、蒙古一直延‎伸至缅甸、老挝、越南边界的‎21个省份‎。

从人口数量‎而言,显然是汉语‎方言语族居‎于绝对优势‎。

中国社会学史课件

中国社会学史课件
► 1914-1915年间,北京社会实进会对302个洋车夫的生活情 况进行了调查。
► 1917年,清华学生在北京西郊对195家居民的生活费用进 行了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家庭预算、生活情形等
► 1918年,清华大学学生调查了该校校役93人 ► 1918-1919年间,北平私立燕京大学教授调查了北京社会
状况,这是我国都市社会调查的开端。该书不仅表明了如何 用统计的方法搜集整理材料,同时也暴露出我国各机关缺乏 统计资料,即使有也不可靠
三、早期的社会学著作
► 1889年,美国神学博士司密斯写了《中国乡村生活》一书, 这是用社会学观点研究中国社会的第一本书。书中研究了中 国乡村的本身、乡村家庭生活。
► 1915年,陶履恭等著英文本《中国乡村与城市生活》,这 是我国人用社会学观点研究中国社会生活最早的一部著作
►“群”,即人群、社会,群的目的在于保国 保种,方法是提倡联合黄钟,君民同治,以 孔教为国教,反对专制独裁,反对外国侵略 者及买办洋务派
►变的目的是变政体,方法是废科举、开学校、 改官制,实行地方自治。
3.谭嗣同。《仁学》
►“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 宗之书,于西书当通新约及算学、格致、社 会学之书,于中国当通易、春秋公羊传、论 语、礼记、孟子、庄子、墨子、史记及陶渊 明、周貌叔、张横渠、陆子静、王阳明、王 船山、黄黎洲之书”
► 强调了治群学之难
(1)客观困难
(2)主观困难——思想障碍。
(3)主观困难——感情障碍。
指出群学与中国固有的儒家思想有相通之处
► (1)斯宾塞认为,社会生活必须用科学方法加以 客观研究,这与孔子的“士”必须通过分析问题 取得学识,进行修身是一致的
► (2)斯宾塞提出变迁是在很长时间里发生的,是 日积月累的结果,进化论对突变持怀疑态度,这 与中庸观点相近。

简述中国社会学的历史

简述中国社会学的历史

简述中国社会学的历史
中国社会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的中国正处
于清朝末年的政治动荡和文化变革期。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智慧人
士开始关注社会问题,探讨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由此诞生了中
国的第一代社会学家。

最早的中国社会学家以翻译西方经典社会学作品为主要任务,例如选
自康特、斯宾塞、杜尔凯姆等学者的著作,并对他们的理论进行评论和运用。

其中,饶庆铭是中国最早的社会学者之一,他于1906年翻译了康特
的《纯粹理性批判》和杜尔凯姆的《研究社会的规律》,成为了中国社会
学的开创者之一。

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中国社会学的发展黄金时期。

当时,一
批杰出的社会学家涌现出来,他们在翻译西方社会学著作的同时,开始对
中国社会现象进行研究。

著名的社会学家有陈寅恪、费孝通、吕正操、李达、周季方、郑东生等人。

这时期的中国社会学充满了独特的创造性思维
和实践探索。

例如,费孝通对中国农村社会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提出“两
重性”理论;陈寅恪对中国藩镇制度及其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关系进行研究,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史的研究。

总之,中国社会学的历史发展从最初的西方理论传入到运用和创造自
己的社会理论体系,努力解决国内社会发展、变革和问题,经历了较为复
杂的历程。

然而,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社会学对于解决社会问题以及推
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将越来越显著和重要。

《中国社会史》课程简介

《中国社会史》课程简介

《中国社会史》课程简介中国社会史是研究中国历史上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的一门学科。

它以历史学作为基础,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全面了解和探索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中国社会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系统、全面地介绍中国社会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对中国社会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它涉及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各个历史时期,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

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首先会介绍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制度。

古代中国社会以农耕经济为主导,封建制度为基础,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这些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特点。

同时,课程还会探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区别和联系,揭示中国社会历史的连续性和变迁过程。

在介绍中国近代社会的内容中,课程会重点关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变革。

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列强侵略、政治改革、社会动乱等重大事件,这些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课程还会深入探讨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课程还会介绍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方法和主要成果。

通过引用和解读历史文献、史料和学术著作,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现状和前沿,培养他们的学术研究能力和方法论意识。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会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还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学习《中国社会史》课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和发展趋势。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史》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历史学科,它通过研究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和变迁,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社会的本质和特点。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他们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提供坚实的基础。

中国社会史 梁庚尧读书心得

中国社会史 梁庚尧读书心得

中国社会史梁庚尧读书心得在阅读《中国社会史》一书后,我深感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是一个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过程。

本书以生动的文字和丰富的史料,描述了中国社会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毅。

首先,本书通过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探索,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诸多特点。

古代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父权制和等级制度深刻影响了社会的结构和人们的生活。

从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宗法血统到社会等级划分和思想观念,本书全面地解释了这些方面对中国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其次,本书也着重讲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与转变。

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面临着外国列强的压迫和国内政治动荡,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巨大的变革时期。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再到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人民积极探索着民主与科学的道路。

本书既通过事件和人物,深入剖析了这一时期的思潮和社会动向,也呈现了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而进行的不懈努力。

此外,本书还特别关注了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中国社会也面临诸多挑战。

无论是社会结构的变化、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还是社会问题的出现,本书都以客观的态度进行观察和分析,使读者对中国当代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综上所述,本书《中国社会史》通过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描述与分析,展示了一个多元、复杂且不断演变的中国社会。

书中所涵盖的内容涉及中国传统社会、近代社会以及当代社会的关键变革。

我深感中国社会的发展道路充满曲折,但在百年风雨后,中国人民正努力实现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中国社会史的一种解释

中国社会史的一种解释

中国社会史的一种解释中国社会史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涉及到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社会变革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但是对于中国社会史的解释,不同的学术流派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本文将从阶级斗争、文化传承和经济结构三个方面来解释中国社会史的变化。

首先,在阶级斗争方面,中国社会史主要体现了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阶级斗争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而这种矛盾和斗争的根源,则可以追溯到宋代之前的天下分崩离析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个地方的地主、豪族和农民起义军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不断,也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基础。

随着官僚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成长壮大,贫困的农民阶级则逐渐被剥夺了财产,加重了阶级矛盾和斗争。

在革命时期,中国领导人民群众开展了坚定的革命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因此,阶级斗争是中国社会史变革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在文化传承方面,中国社会史也经历了不同的文化传承和变革。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一个文化深厚的国度,先后有了诸多文化传承,如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佛教、道家、农家文化等。

这些文化传承不仅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提供了思想和精神力量,而且还促进了文艺和科技的发展。

文化传承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使社会更加稳定和有序。

但在不同历史时期,文化传承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文化变革的激烈性。

例如,在清朝末期和民国时期,背道而驰的洋务和维新思潮同时出现,文化传承出现了割裂和失衡现象。

这种文化割裂的现象加重了中国社会的分裂和矛盾,也成为中国社会史分析的重要对象。

最后,在经济结构方面,中国社会史的变化也和经济发展密不可分。

从一个农耕社会到现代化工商业社会,中国社会经历了多个经济发展阶段。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不断进行经济结构改革和开放,吸引了大量的外商和资本投入,从而加速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尽管如此,中国的经济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资源分配不均衡、社会阶层分化等,这直接影响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应对能力。

中国社会史梁庚尧读书笔记

中国社会史梁庚尧读书笔记

中国社会史梁庚尧读书笔记梁庚尧是一位中国历史学家,他的专业领域是中国社会史。

他的著作《中国社会史》是中国社会发展史的重要研究之一。

这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社会结构的演变。

在这本书中,梁庚尧通过详细而深入的研究,为读者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中国社会史》这本书由五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组织和变迁”、“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转型”、“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和现代化进程”以及“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与转型”。

每个部分都涵盖了重要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变迁,从古代社会的奴隶制度到现代社会的经济改革,梁庚尧都详细地探讨了这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迁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在书中,梁庚尧强调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他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社会差异。

梁庚尧通过对不同社会群体的研究,揭示了他们不同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的特点。

例如,在古代社会中,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是主要的社会组织形式,而在现代社会中,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兴起则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动力。

梁庚尧的研究方法是系统而全面的。

他通过广泛查阅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对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同时,他还重视实地调查和民族学研究,通过对社会群体的观察和民族特点的研究,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变迁的原因。

梁庚尧的研究方法不仅使读者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为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中国社会史》中,梁庚尧还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指出,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过程。

在现代化的推进中,中国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例如,农民问题、城市化问题、劳动力转移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梁庚尧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同时,他也提出了一些改革和发展的建议,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中国社会学史笔记

中国社会学史笔记

中国社会学史笔记
《中国社会学史笔记》群学严复:“群学何?用科学之律令,察民群之变端,以明既往测方来也”。

在近代学术史上,一门学科的发展往往体现在两个方面,或是说,靠两种力量的推动。

一方面是学者个人发表相关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是在高等学校中设立相关科系培养学生,成立所谓学科体制的建设工作。

在中国社会学的发展过程中,教会学校的推动和美国社会学初期的发展,也与基督教有密切的关系。

传教与社会服务的侧重点虽然不同,但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改善人际关系和社区福利。

社会服务有助于传教,当时外国传教士要进入某个社区传教,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通过开展社会服务工作,较容易取得人们的信任,从而便于传教。

此外,美国教师带领中国学生,在城市或乡村开展社区服务,进行社会调查,写成论文乃至专著。

这种集教学、研究、服务为一体的模式,成为后来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又一大特色。

《中国社会史》的读书笔记(范本)

《中国社会史》的读书笔记(范本)

《中国社会史‎》的读书笔记‎《中国社会‎史》的读书笔‎记(当时因‎考虑某种影响‎而未译),则‎悉数补译。

‎并称作者信任‎这个译本,对‎出版社特别言‎明再版时须采‎用此译本。

如‎此说来,这个‎译本应当不错‎。

1‎ 5. 采‎摘、狩猎、捕‎鱼、牧养、农‎业,形式不一‎,都是人类的‎基本活动。

此‎类生活手段,‎加上掠夺活动‎(行劫、抢掠‎、海盗劫掠)‎及商业活动,‎均与文化密切‎相关,生活手‎段又作为文化‎的基础。

因此‎,生活方式是‎对历史作任何‎综合解释之根‎据。

1‎地域‎导致采纳某种‎生活方式,并‎对其有所限定‎。

不过,也不‎应受某种地理‎决定论所支配‎:因‎为凭借梯田,‎水稻可以上山‎;依靠灌溉,‎水田亦能直达‎干旱地带。

地‎域规定着各种‎生活方式,反‎映出其发展、‎消退以及共存‎状态。

此类现‎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且能部‎分说明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与相互借鉴。

‎ 1‎7. 东亚‎可以识别出与‎特定生活方式‎相联系的四大‎文化群:‎以从事发‎达农业为主的‎定居人群;草‎原与沙漠地区‎的游牧人群;‎喜马拉雅广阔‎山系及其附近‎半畜牧半农耕‎的山居人群;‎将狩猎、畜牧‎与多少带点原‎始形式的农业‎结合起来的热‎带地区混合文‎化群。

此外,‎尚应加上中亚‎绿洲的定居居‎民与商人群体‎ 1‎8. 华夏‎世界曾同生活‎方式及文化均‎与之迥异的民‎族保持接触乃‎至经常往来,‎而且多于其他‎任何地区。

同‎时,中国所接‎受的文明(古‎美索不达米亚‎、伊斯兰教之‎前的伊朗、印‎度、伊斯兰国‎家、基督教的‎西方)均有其‎自身特点,对‎于中国来说是‎完全陌生的。

‎. 由于许‎多不同成分参‎与华夏文明,‎促进其形成,‎使之丰富,并‎在历史过程中‎对其加以改进‎,因而华夏文‎明亦如历史上‎其他伟大文明‎一样,能够不‎断创造更新。

‎ 20. ‎从秦始皇到宣‎统,虽然一直‎是帝位相传、‎朝代更迭,但‎是朝代与朝代‎之间却存在深‎刻差别,牵涉‎到国家组织以‎及通常掌握实‎权的社会集团‎(贵族军队统‎领、靠地租为‎生的士大夫家‎庭、宦官等)‎。

中国社会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商周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最早的文明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起源。

在此之后,经过了春秋战国、秦汉、唐宋、明清等不同的时期,中国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也不断变化和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处于割据状态,社会分化加剧,出现了贵族地主和平民百姓的阶级对立,这一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鼎盛时期,诸子百家学说兴起。

秦汉时期,由于统一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建立,社会得到了相对稳定和统一。

在这一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了主流思想,社会结构逐渐趋于固化,形成了以士大夫、地主、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主要阶层的封建社会。

唐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商人阶层开始崛起,社会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同时,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社会上层有了更多的晋升机会,社会分化加剧。

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壮大,官僚阶层成为了社会上层的主要力量,而农民则处于最底层。

此外,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也给中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结构逐渐发生了变革,辛亥革命爆发,帝制被推翻,民主革命开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经历了更加深刻的变革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逐渐建立起来,社会结构得到了重大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再次迎来了快速的发展和变革,
市场经济的兴起、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等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社会史教学大纲

中国社会史教学大纲

中国社会史教学大纲中国社会史教学大纲中国社会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了解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社会史学科,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探讨中国社会史教学大纲的重要性、内容设置以及对学生的影响。

一、重要性教学大纲是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等。

对于中国社会史教学来说,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有以下几个重要意义。

首先,教学大纲能够明确教学目标。

通过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国社会史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其次,教学大纲可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中国社会史广泛而复杂,内容繁多,因此需要有一份详细的教学大纲来指导教师进行教学。

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社会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事件,形成全面的历史观。

最后,教学大纲能够规范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

通过规范教学方法,能够帮助教师选择适合的教学手段和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通过明确评价标准,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质量。

二、内容设置中国社会史教学大纲的内容设置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包括中国社会史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学生需要了解社会史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掌握社会史的基本理论框架,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其次,要包括中国社会史的重要时期和事件。

中国社会史经历了多个重要的时期和事件,如古代社会的形成、封建社会的发展、近代社会的变革等。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重要时期和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从而全面把握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

再次,要包括中国社会史的重要人物和思想。

中国社会史中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和思想,如孔子、老子、孟子等。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人物的生平和思想,理解他们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和影响。

最后,要包括中国社会史的国际比较和学科前沿。

中国社会史与世界各国的社会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交流,学生需要了解中国社会史与世界社会史的关系,并通过对学科前沿的了解,培养自己的学术兴趣和研究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史
张笑川
绪论


何谓“社会史”? 社会史的研究内容 社会史研究之史的分析 从社会结构演变看中国历史演变的五个阶 段
1.1“社会”的概念

广义与狭义的“社会”概念
1.2何谓“社会史”(一)
“它是研究历史上社会结构与日常社会生活的 运动体系,它以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等级、 阶级、社区、人口的社会构成,以及上述成分所 形成的社会结构及其变动,构成社会结构的人群 的日常生活行为及其观念为研究范畴,揭示其在 历史上的发展变化及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它是历史学的一门专史,并将其研究置于整体史 范围之内,处理好两者关系,以便促进历史学全 面系统地说明历史进程和发展规律;它与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等学科有交叉的研究内容,具有多学 科研究的性质与方法。”
2.中国社会史的研究内容

社会结构及其变迁 社会生活及其变迁 社区
3.社会史研究之史的分析



社会史的兴起——20世纪30年代的“中 国社会史论战” 建国后大陆社会史研究的衰落 20世纪80年代社会史研究的复兴
3.1 20世纪上半叶社会史的兴起



张亮采:《中国风俗史》,1911年 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1933年 尚秉和:《历代风俗事物考》,1938年 江绍原:《发须爪》,1928年;《中国古 代旅行之研究》,1935年 许地山:《扶箕迷信底研究》,1931年 瞿宣颖:《中国社会史料丛钞》,1937年 陈登原:《中国妇女生活史》,1928年
第一节 周代分封制、宗法制下的社 会结构
一、等级结构: 第一等级 天子:周王及其家庭 第二等级 诸侯贵族:侯、伯等 第三等级 百官贵族:卿、大夫 士 第四等级 平民庶人:国人、皂、舆、农夫、 手工业者、商贾 第五等级 准贱民:隶、僚、徒、百工、农奴 第六等级 贱民奴隶:仆、台、获丑、臣妾、仆驭、 牛牧、马牧、娼、女乐
第一节 周代分封制、宗法制下的社 会结构
二、宗族和家庭
第一节 周代分封制、宗法制下的社 会结构
三、周代社会结构的特点 1、等级结构和宗族结构层次比较明显,家 庭在发展,其他社会组织很不发达,总的 来讲,社会结构不算复杂。 2、是宗统和君统的统一,社会结构以宗族 为基础,其中尤以周王朝的姬姓宗族为核 心。 3、贵族分权制
作业


在阅读书目中选择一种,撰写读书报告一 篇。 就中国社会史的某一专题,撰写研究报告 或研究综述一篇。
第一讲 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




社会结构的要素:国家、精英、民众、生 产方式 中国社会的三个主要阶段: 1、封建贵族社会 2、帝国四民社会 3、近代工业社会



周代分封制、宗法制下的社会结构 秦唐间的社会结构 宋元明清的社会结构 近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 参考书目:冯尔康《周秦至明清中国社会 结构之演变》,载《中国社会史论》 (上),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第二节 秦唐间的社会结构
一、等级结构: 第一等级:皇帝 第二等级:宗室贵族 第三等级:贵族官僚 第四等级:士族 第五等级:弟子员 第六等级:平民 第七等级:半奴隶 第八等级:奴隶
第二节 秦唐间的社会结构
二、宗族和家庭 宗族:君统与宗统分离;平民宗族日益发 展,宗族组织更为普遍。宗族包括:皇族 宗族、士族宗族、豪强宗族、寒人宗族四 种类型。 家庭:家庭作为社会基本生产单位的作用 更趋明显,独立性加强。
——冯尔康:《社会史研究的探索精神与开放的研究领域》,周 积明,宋德全:《中国社会史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第87页。
1.2何谓“社会史”(二)


在谈到1929年创办的《经济· 社会史年鉴》这一题目时, 吕西安· 费弗尔指出“经济”、“社会”这两个修饰词, 尤其是“社会”一词,是由于马克· 布洛赫和他考虑到它 能包括历史的整体而被选定的。他说:“我们完全知道, 在目前,‘社会’作为一个形容词,由于含义过多而最终 会变得几乎毫无意义……确切地说,正因为该词含义‘模 糊’,我们才同意让这一根据历史的旨意而创造出来的词 来命名一本不想受任何框框约束的杂志……经济和社会史 其实是不存在的,只有作为整体而存在的历史。就其定义 而言,历史就是整个社会的历史。” ——J· 勒高夫等主编,姚蒙编译:《新史学》,上海译文 出版社1989年,第6页。
第二节 秦唐间的社会结构
三、社会组织的发展 1、佛教 2、道教 3、其他宗教 4、四邻结社 5、救济团体 6、悲田养病坊
第三节 宋元明清的社会结构
一、等级结构 第一等级:皇帝 第二等级:贵族 第三等级:官僚 第四等级:绅士 第五等级:平民 第六等级:半贱民半奴隶 第七等级:贱民奴隶
第三节 宋元明清的社会结构
3.2 20世纪80年代社会史研究的复兴


冯尔康在1986年《百科知识》第1期发表 《开展社会史的研究》 1986年10月南开大学历史系、《历史研究》 杂志社、天津人民出版社发起召开首届中 国社会史研讨会。此后,中国社会史研讨 会每两年举办一次。
3.3 社会史的特征


“自下而上的历史”(普通群众与基层社会) “总体史” 多学科的视野 “有血有肉的历史”
二、宗族和家庭 (1)、民众化的宗族 (2)、发展中的个体家庭
第三节 宋元明清的社会结构
三、社会组织:形式多样、活动频繁 1、传统的四邻结社进一步民间化和普遍化 2、救济、互助、慈善团体(宋代开创,元 明踵之,清代流行) 3、工商业和社区的行、会馆、公所的出现 4、新宗教的传入,秘密宗教活动频繁,宗 教更深入民间 5、文人结社
4.中国历史发展的五个阶段



上古至夏商周三代:古代、氏族共同体 战国至秦汉:中古前期 三国至隋唐五代:中古后期 宋至明清:近世 鸦片战争以后:近代
参考阅读书目




冯尔康等编著:《中国社会史研究概述》,天津 教育出版社1988年 周积明、宋德全主编:《中国社会史论》(上、 下),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庄华峰:《中国社会生活史》,合肥工业大学出 版社,2003年 浦慕洲主编:《生活与文化》(台湾学者中国史 研究丛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