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中国的史学与历史研究方法
与考古学的关系
考古学为史学提供实物证据,丰富历史研究内容 史学为考古学提供理论指导和研究框架 两者相互补充,共同推进历史研究的发展 考古学和史学的结合,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历史和文化
展的中
第 五
未国 章
来史
发学
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
跨学科研究: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经济学、社会学等 数字化研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历史研究 国际化研究: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外史学研究的方法和成果 公众普及:通过多种途径向公众普及历史知识,提高公众的历史素养
中国史学在国际 史学界的地位: 中国史学具有悠 久的历史和丰富 的研究成果,在 国际史学界具有 重要地位。
中国史学的影响: 中国史学的研究 成果对国际史学 界的研究具有重 要影响,许多国 际学者都从中国 史学中汲取营养。
中国史学在国际 交流中的作用: 中国史学在国际 交流中发挥着重 要作用,促进了 国际史学界的交 流与合作。
史学研究方法的创新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 能技术进行历史研究
采用跨学科的方法, 如社会学、心理学、 经济学等,丰富历史 研究的视角
加强历史研究的国际 化合作,吸收国外先 进的研究方法和理念
加强对历史研究的应用, 如历史教育、文化遗产 保护、旅游开发等,提 高历史研究的社会价值 和影响力
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 合
新史学研究法
研究方法:注重实证研究,强调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考证 研究范围:不仅局限于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还包括文化、社会、科技等方面 研究视角:注重从全球视野和中国特色相结合的角度进行研究 研究方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高研究效率和质量
科与中
第 四
的其国 章
关他史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总结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总结史学理论是史学研究的基础和指导,是史学研究范式、方法论和观念体系的总和。
史学研究方法是史学理论在实践中的体现,是史学研究者根据研究对象和目标采用的具体操作手段。
下面将对主要的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进行总结。
一、史学理论1.内容文化史学理论:该理论强调历史是有内容的,历史的发展是物质和精神领域相互作用的结果。
通过研究历史中的文化内容,揭示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发展变化,深入分析历史作品、思想、观念的形成与传播,进而加深对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
2.结构功能史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历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系统,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历史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通过研究社会、国家、文化等各种组织结构的形成、演变和功能的实现,认识历史的基本方向和形态,并探寻发展规律。
3.人类学史学理论:该理论强调历史是人类行为、信仰和文化的产物,历史研究的目标是把握人类活动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通过对人类种族、社会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研究,了解人类行为的多样性和普遍性,达到对历史的全面理解。
4.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通过对社会经济组织、阶级矛盾、生产方式等方面的研究,揭示社会变革的内在规律,探寻历史的发展规律。
二、史学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历史文献,获取历史资料,探寻历史事实和现象的真相。
包括综合文献、批判性使用文献、校勘文献等方法。
2.实证研究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历史的实证数据,运用统计学、数理逻辑等方法,确定历史规律和趋势。
主要包括案例研究法、统计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
3.社会调查研究法:通过实地考察和个案调查,了解历史实践中的社会关系、行为规律和动态变化。
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
4.实用主义研究法:通过应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社会和决策提供参考和建议。
主要包括历史政策研究、历史评估研究、历史教育研究等。
史学研究方法和史学理论专题
史学研究方法和史学理论专题史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历史,而且历史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史学的研究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史学研究中,方法和理论是两个重要的方面,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史学研究方法
史学研究方法是指史学研究中所采用的研究手段和技术,具体包括历史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方法、田野调查方法、统计分析方法等等。
历史研究方法是史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它包括史料研究方法、事件研究方法等,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分析,来探究历史的本质和规律。
文献研究方法则主要是通过对古人的书信、日记、文献等内容的诠释和解释,来揭示古代的社会、文化和思想。
田野调查方法主要是针对某一个特定时期、特定地区或特定人群进行深入的调查,通过实地观察和深入交流,来获取独特的历史资料和数据。
统计分析方法则是将大量的历史数据、资料和文献进行定量分析和统计,以了解历史的变迁和发展。
史学理论专题
史学理论是指史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理论体系,它是史学研
究的理论基础,对史学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史学理论
专题中,我们可以分为史观理论、历史方法论、史学范式等方面
进行讨论。
史观理论是指史学研究中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其核心是对历史
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历史方法论则是指史学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其核心是对历史的研究手段和技术的思考。
史学范式则是指史学
研究中的基本模式和思想范式,其核心是对历史的研究方式和模
式的理解和探索。
总之,史学研究方法和史学理论是史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两个
方面,只有深入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才能对历史的本质和规律
有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社会史学的理论与方法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社会史学的理论与方法人文社会科学是一门涉及广泛领域的学科,其中又以社会史学最为重要。
社会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于研究社会历史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社会史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探讨,并结合实例进行具体讲解。
一、社会史学的理论基础社会史学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它的理论基础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历史唯物主义,二是结构功能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它认为,社会历史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的历史。
人类社会的各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种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主要动力。
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结构对社会行为和社会变迁的影响,既包括物质结构又包括非物质结构,例如种族、性别、阶级等等。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制度是一种适应环境的结构,能满足人类社会的需求和要求。
因此社会史学需要研究社会结构的演变,找出其中的规律和变化趋势。
二、社会史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史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资料法、社会调查法、生命史法、档案研究法和比较历史法等。
下面将对其中几种研究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1.文献资料法文献资料法是社会史学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
通过研究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到当时历史环境、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内容,并推断出一些历史事件和现象的发生原因,为历史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
例如,在研究中国近代人物梁启超的时候,可以通过阅读他的讲演、日记、书信等文献资料,了解到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情况,并据此分析梁启超的思想定位和历史地位,探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贡献与局限。
2.社会调查法社会调查法是通过对社会中一定的人群、机构或地区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调查和观察,从而获得数据并加以分析、比较和解释,揭示社会生活中的规律。
社会调查法是社会史学中最为直接、实际、直观的研究方法。
例如,在研究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手工业时,可以通过社会调查的方法去了解手工业在当时社会中的生产规模、分布情况和技术特点等问题。
古代中国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
古代中国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古代中国的历史悠久而辉煌,为了更好地研究这段历史,人们创立了一整套的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
这些理论和方法,不仅为研究古代中国历史提供了基础和指引,也是当今中国史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从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来探讨古代中国史学的研究现状。
一. 史学理论史学理论是研究历史的基础,它是对历史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途径、更好地表达历史规律和历史真相等方面的认识和反思。
在古代中国,史学理论主要有两个支派,一是儒家史学派,一是法家史学派。
儒家史学派主张“仁政为本”,认为人的本质是善良的,因此历史的主要任务是体现出道德和文化的进步。
这种理论强调人文主义和匡正儒风的作用,力求揭示社会的基本意义和人类历史的本质。
此外,儒家史学派还强调使用史料必须“考证”、“批判”,以准确、清晰、具体的史料还原历史事实。
法家史学派则认为历史最终目的是为君主、政府工作提供统治和管理的依据,对历史材料的处理更加强调经验数据和实证分析,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实证研究。
法家史学派也强调历史的思辨和分析,以及倡导史学和国家的有机结合,是中国史学中不可或缺的特色之一。
这些史学理论理论体系相互作用和交融,为史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面、规范、和有价值的视角,推进了古代中国史学的发展。
二.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史学理论应用的具体操作程序,古代中国史学的发展倚仗的就是一系列的研究方法。
实践证明,古代中国以认真细致和求实效、严谨、科学而远近著称。
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史料要是研究历史的基础,古代中国人非常注重史料的搜集和整理。
史学家常常驻守在省级以上的图书馆和档案,系统收集、整理和分类史料,以期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特征。
2. 考证和批判:史学家认为史料需要进行考证和批判,以保证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这种考证和批判通常包括源前研究、源后研究、史料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鉴定等方面。
社会实践中的社会史研究方法
社会实践中的社会史研究方法社会史研究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对历史社会现象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在社会实践中,我们可以运用一些研究方法来进行社会史的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
一、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法是社会史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通过实地走访、深入访谈和观察,研究者可以直接接触到社会现象的参与者和相关的环境,从而获取一手的资料。
例如,我们可以选择一个特定的社区或者一个特定的行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与社区居民或者行业从业者的交流和观察,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情况。
这样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和特点。
二、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社会史研究中另一种常用的方法。
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的历史文献,研究者可以了解到过去的社会现象和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影响。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历史档案、报纸杂志、书籍和文献资料等,来了解某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历史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
三、口述历史法口述历史法是一种通过访谈和记录的方式,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通过与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或者相关人士的交流,研究者可以了解到他们的亲身经历和观点,从而获得一手的历史资料。
例如,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年长的老人或者历史事件的参与者,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和访谈,记录下他们的回忆和见证,从而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真实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影响。
四、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一种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或者不同社会群体的社会现象进行比较和分析的方法。
通过比较不同的社会现象,我们可以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的本质和特点。
例如,我们可以选择不同地区的农村社会,通过比较它们的农业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来研究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五、定量研究法定量研究法是一种通过统计和分析数据,来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
中国社会史研究——绪论
李文海等:《灾荒与饥馑》(高等教育出 版社1991年版。); 李文海等:《中国近代灾荒纪年续编》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李文海等:《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 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孟昭华:《中国灾荒史记》(中国社会出 版社1999年版。);
[法]魏丕信:《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 政》(徐建青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版。); 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 (中华书局出版社2000年版。); 苏新留:《民国时期的河南水旱灾害与乡 村社会》(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年版。); 张水良:《中国灾荒史(1927~1937)》 (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等
2. 什么是社会史?
“它是研究历史上社会结构与日常 社会生活的运动体系,它以社会群体、 社会组织、社会等级、阶级、社区、 人口的社会构成,以及上述成分所形 成的社会结构及其变动,构成社会结 构的人群的日常生活行为及其观念为 研究范畴,揭示其在历史上的发展变 化及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发展脉络
(七)病态社会方面
政治病态 风俗病态 社团病态 妇女病态
(八)灾荒方面
灾荒,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与社 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 各方面有着重要联系。 灾害的种类繁多,既有水灾、旱灾、风灾、 雹灾等各种气象灾害,还有地震、泥石流 等地质灾害;既有蝗灾、螟害、鼠灾、瘟 疫等生物微生物灾害,也有土地的沙漠化、 盐碱化等灾害。
4.新社会史的兴起
按照杨念群给出的界定,所谓“新社会 史”,既不是一个范式转换的概念,也不 是一个简单的类分范围的概念,而应是与 本土语境相契合的中层理论的建构范畴, 寻求以更微观的单位深描诠释基层社会文 化的可能性。
中国社会历史和现代化的研究和探讨
中国社会历史和现代化的研究和探讨中国是一个灿烂的古老文化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明。
在中国的历史中,有许多重大事件,如秦朝的统一、汉朝的开创、唐朝的繁荣和明朝的海上贸易等等,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加速了。
如果我们想要更好地探讨中国社会历史和现代化,那么就需要对中国的相应历史和文化进行一定的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它的演变过程,包括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和宗教等等。
这些文化因素都在不断地影响着中国的社会发展,并推动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尤其是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漫长历史中,中国的文化更是历经千帆而不倒。
中国的文化以其独特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包容性而闻名于世。
中国的传统文化浩如烟海,例如儒家思想,是一种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对于中国社会与世界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但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源头,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的面前,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它鲜明的特点、深刻的思想、灵活的表现方式,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艺术、文化、思维模式,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现代化进程是从19世纪中叶爆发的近代化运动开始的。
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逐渐认识到她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衰落。
1860年,北京的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此事件是中国面对殖民、半殖民侵略的标志。
20世纪初,中国的爱国主义运动、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不断激化,新文化运动掀起,旧民主主义学说在中国迅速传播。
1949年,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二十八年的革命与战争,终于在这一年取得了全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逐渐开始了自己的现代化进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都实现了快速的改革。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间,中国的经济实力快速提升,成为了世界上最为重要的经济体之一。
近30年来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
i e oo  ̄e i icneep c l po u d t m t dl a s f ac sei y rf n . s h o l g i n l a o
Ke y wor s: i a ;o ilh so ; to l g i i c n e d Ch n s ca itr meh doo y sgnf a c y i
关 键 词 : 国 ; 会 史 ; 法论 中 社 方 中图 分 类 号 : 0 K2 7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5 0 X(00 0 — 0 4 0 10 -6 5 2 1 )5 04 — 5
The m eho t dol y sg fc nc fl s hr e de a s ofChi s e s c a s o y r s ar h og ini a e o a tt e c de i ne o i lhit r e e c
近3 年来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O
乔新华
( 山西 大学 历 史文 化 学院 , 山西 太原 000 ) 3 0 6
摘
要 : 充分 了解和理解 已有社会 史研 究成果的基 础上 , 在 本文意欲探讨 近 3 0年来 中国社会 史研 究业 已
展 示出来的方 法论意 义。其一 , 不论其 最初是 以“ 历史学 中的一 个分支 学科 ” 还是“ 范式” 意义 的面貌 出现 。 社 会 史在今天 已然承载 了推进 旧史学研 究方 法向新 史学方 向转 变的历 史重任 。其 二 , 随 着新 旧“ 伴 范式” 的转 换, 社会 史对传统政治 史主题令人 耳 目一新的研 究, 揭示 了研 究视 角转换 背后 蕴含的方法论 意义。其三 , 随着 研 究视 角转换和研 究视 野扩 大, 社会 史在 拓展 史料 范围的基础上 生发 出解读 不同史料的 不同方法 。 果把 它 如 放在“ 史即史料 学” 历 的脉 络下看 , 其方法论意义尤为深刻。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总结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总结史学是研究历史事件和过程的学科,主要关注历史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在史学研究中,存在着一些主要的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有助于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分析。
本文将对主要的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进行总结。
一、主要史学理论1.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一种史学理论体系,强调历史的阶级斗争和经济发展对历史事件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认为历史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历史发展以经济基础为基础,上层建筑受制于经济基础的变化。
2.考古学理论:考古学理论是通过对文物、遗址和遗迹的研究,重建历史事件和过程的理论体系。
考古学理论认为文物和遗址是历史的记录和证据,通过对这些遗迹的发掘和分析,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和文化状况。
3.心理史学理论:心理史学理论是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心理和思想进行研究,揭示历史事件和过程的理论体系。
心理史学理论认为历史事件和过程是由个体的心理和思想决定的,通过研究历史人物的心理和思想,可以了解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4.文化史学理论:文化史学理论是通过对文化现象和文化发展的研究,揭示历史事件和过程的理论体系。
文化史学理论认为文化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由文化的变迁和发展决定。
二、主要史学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分析和解读,研究历史事件和过程的方法。
文献研究法包括收集、整理、鉴定和评价历史文献,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可以了解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法是通过对现实社会和历史现象的实地观察和调查,研究历史事件和过程的方法。
田野调查法包括实地考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通过与当地人交流和观察,可以了解历史事件的细节和背景。
3.逻辑推理法:逻辑推理法是通过逻辑思考和推理,分析和解释历史事件和过程的方法。
逻辑推理法包括归纳、演绎和推论等推理方法,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逻辑推理,可以推断出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国的的史研究方法
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国的的史研究方法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国史研究方法中国的历史研究方法丰富多样,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实践,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研究体系。
本文将对中国史研究的一些常用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包括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实证研究法、理论研究法等,以期对考研学子有所帮助。
1. 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方法之一,它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和解释,以揭示历史事实及其规律。
研究者可以利用各种史料,如典籍、史书、档案、遗址等,了解到历史事件的发生、演变和影响。
在考研中,学生可以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经典文献,掌握中国历史的基本脉络和重要事件。
2. 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法是近年来在中国历史学研究中兴起的一种方法,它通过对具体地区、社会群体、历史事件等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以获取一手资料和现场感受。
研究者可以通过访谈、观察、记录等方式,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和社会变迁。
在考研中,学生可以通过模拟田野调查或分析他人的调查报告,提升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把握。
3. 实证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是历史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它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数据的检验、比较和分析,以验证和验证历史规律。
研究者可以运用统计学、计算机技术等工具,对历史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揭示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和共性特征。
在考研中,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和案例,探索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理论研究法理论研究法是历史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它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理论解释和阐述,以系统化和深化对历史问题的认识。
研究者可以应用相关理论和观点,对历史事件进行分类、概括和解释,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在考研中,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和掌握历史理论,提高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考研学子提供了广阔的学术领域和研究方向。
学生应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并不断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和素养。
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国的的史研究方法论
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国的的史研究方法论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国史研究方法论中国史研究方法论是中国历史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通过运用一定的方法、理论和技巧来开展历史研究。
本文将回顾中国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并对其方法论进行归纳总结。
一、文献考证法文献考证法是中国史研究中最基础、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研究者通过查阅和分析历史文献,还原历史事件或问题的真实面貌。
文献考证法依赖于对文献的掌握和理解,要求研究者具备较强的文献素养。
在考研中,文献考证题常常涉及古籍、史书和其他历史文献的解读和评价。
二、史料研究法史料研究法是指研究者对历史事件或问题所涉及的各类史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研究,以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史料研究法广泛运用于不同领域的历史研究中,包括考古学、博物馆学等。
在考研中,研究者需要具备较强的史料鉴别和利用能力,能够较好地处理历史史料。
三、实证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是指依据事实、数据和证据进行研究的方法。
实证研究强调对历史问题进行客观分析和科学评述,通过统计学、数理逻辑等方法进行历史研究。
实证研究法在考研中也是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例如分析历史数据、进行历史事件的比较研究等。
四、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指在历史研究中,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地域或文化的比较来深入分析和探讨历史问题的方法。
比较研究法可以帮助研究者发现差异和相似之处,从而对历史问题进行更系统、全面的研究。
比较研究法在考研中常用于历史事件的对比、历史文化的比较等方面。
五、理论探讨法理论探讨法是指通过对历史问题的理论分析和解读来推动历史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研究者通过运用历史学理论、方法论和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对历史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理论探讨法在考研中常常涉及到历史学派、历史理论和方法的论述。
六、实地调查法实地调查法是指研究者亲自到历史事件或问题所在的实地进行考察、观察和记录,通过对实地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来获取更为真实和全面的历史信息。
实地调查法常应用于考古学、风物志等领域的研究中,也可用于社会历史研究。
怎样研究社会史
历史调查法
1、文献资料 (1)史书 (2)地方志 (3)笔记 (4)专书 (5)日记 (6)书信 (7)年谱、家谱、回忆录 (8)文学作品 (9)现有研究成果
历史调查法
2、文物 (1)金石 (2)文书契据图像 (3)器物 3、调查访问 (1)访谈 (2)问卷 (3)观察
计量方法
使用史料说明一个问题要尽可能地使用数量化 的材料,尽量避免使用举例性的材料。道理很 明显,史料的数量化不足,证明事物的科学性 就低。 1、历史统计 2、抽样 3、典型 4、事例
怎样研究社会史? 怎样研究社会史?
——社会史的研究方法 社会史的研究方法
三种主要方法
一、历史调查法 二、计量方法 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
勒高夫提倡的“资料革命” 勒高夫提倡的“资料革命”
新史学扩大了历史文献的范围,甚至是经历了 一场“资料革命”,“这些史料包括各种书写 材料、图像材料、考古发掘成果、口头资料等。 一个统计数字、一条价格曲线、一张照片或一 部电影、古代的一块化石、一件工具或一个教 堂的还原物,对于新史学而言都是第一层次的 史料。”
多学பைடு நூலகம்理论与方法
社会史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和许多 的学科交错相接,互相渗透,特别是和社会学、 人口学、人口史、民族学、民族史、家庭学、 婚姻史、和经济学、经济史、文化史更是密切 相连。 目前尤其强调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 历史地理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借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
文化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王慧玲(海南师范大学,海南,海口 571127)摘 要:我国的改革开放大约是从1976年的文化革命结束之后开始的,距今已有40年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开放新思想时期,而这一历史时期也得到了史学家的关注,大家众说纷纭,本文将同读者一起来领略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中国近代社会史学术领域研究以及重要理论体系。
关键词:社会史早就;学术领域;重要理论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学术领域通常而言,史学家们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它所存在的独特意义。
第一阶段通常是指以1976年开始的第一个十年阶段,在这个阶段当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新中国成立发展初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还没有从根本上真正地发展起来 ,究其原因,是人民思想意识上的缺失,中国也没有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国家的发展道路,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着我们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突破资本主义的阶级斗争 ,建立起一个更加和谐、更加具有社会生活性的国家。
随着文化方面逐渐兴起,也为日后的经济迅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正所谓"软实力兴国"。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经济方面也指引着我们不断前进,不仅仅只单方面关注经济增长所取得的成绩,而应该去关心民众,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关心他们的物质以及精神生活。
由于经济发展速度各地不统一,不同的地区所采取的方式也不一样 ,史学家们往往会忽略这一要素,在发展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经济的同时,也应该将视线多转移到偏远山区的贫困地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而农村人口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
因此,更应该从底层人民出发,去关心他们的 生活,使每一个中国人民吃的饱 穿的暖正是当时的第一目标。
第二个阶段是1976年后的第二个十年阶段,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学术领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中国首届社会史研究讨论会在中国天津举办,这也会也得到了史学家们的极大重视,会议讨论了我国当时人民群众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总结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法总结一.主要史学范式(史观)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
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等四种史学范式。
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 1.文明史范式(通史顺序)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例:请利用1949年到1956年的历史事实来分析“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
”?2.全球史范式(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
他们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请分析16世纪到19世纪的欧洲是如何加强与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并以此分析其对欧洲及世界发展的影响。
3.近(现)代化范式现代化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总结
A. 文明史观
B. 整体史观
C. 革命史观
D. 辩证唯物史观
21.梁启超在1922年这样认为: “孟子常说: ‘天下之生久矣, 一治一乱。
’这句话可以说是代表旧史家之共同
观念。
……我们平心一看, 几千年中国历史, 是不是一治一乱的在那里循环?何止中国, 全世界只怕也是如此。
埃及呢, 能说现在比‘三十王朝’的时候进化吗?印度呢, 能说现在比优波尼沙昙成书、释迦牟尼出世的时候进化吗?……又如汉、唐、宋、明、清各朝政治比较, 是否有进化不进化之可言?所以从这方面找进化的论据, 我敢说一定全然失败完结。
”在这里, 他想要强调的是( )
A.前代胜于当代, 昨天胜于今天, 历史在倒退 B.“治乱论”比进化论更适合解释某些历史
C. 一治一乱的史观适用于古代而不适应于当代史
D. 古代史学观点通常缺乏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
列举中国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方法
列举中国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方法引言中国社会生活史作为一门学科,旨在通过研究社会生活的演变过程,深入了解中国社会的历史和发展。
研究方法对于该领域的学者来说至关重要,它们帮助我们收集、整理和解释社会生活史所涉及的重要性事件和现象。
本文将列举一些常用的研究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探索中国社会生活史。
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研究中国社会生活史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收集、挖掘和分析历史文献资料来揭示过去社会的面貌和变迁。
这些文献可以是古代经典著作、年鉴、史书、报纸、笔记等等。
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系统分类和综合分析,可以得到社会生活史的重要线索和趋势。
2.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法是一种主动参与式的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观察和深入访谈来了解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况。
研究者可以前往特定的社区、村庄或城市,与当地居民交流,观察他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和文化传承。
田野调查法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接触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能够获得不同层次、不同视角的信息。
3.数量分析法数量分析法是一种基于统计数据的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和处理具有代表性的数字资料,从宏观角度分析社会生活史的发展趋势。
这些统计数据可以包括人口普查、经济指标、社会调查数据等。
通过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研究者可以揭示社会生活史中的各种关联性和规律性。
4.口述历史法口述历史法是一种通过访谈和记录个人或群体回忆的方式来了解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方法。
研究者可以与曾经经历过某个历史事件或时期的人进行深入交谈,记录他们的经历、见解和观点。
这种方法可以从个体的生活经历入手,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增加研究的真实性和原汁原味性。
结论通过本文列举的几种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社会生活史的发展和演变。
文献研究法帮助我们系统地梳理历史文献资料,田野调查法提供了直接接触社会的方式,数量分析法揭示了宏观的社会趋势,口述历史法则让我们能够听到真实的历史见证。
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我们可以逐步还原中国社会生活史的真实面貌,并且为未来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线索和启发。
历史研究的方法与理论
历史研究的方法与理论历史研究是对过去事件的系统性调查研究,以了解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历史研究方法和理论则是指研究者在进行历史研究时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和理论框架。
不同的方法和理论可以为历史研究提供不同的视角和分析工具,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一、历史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历史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通过对古代文献、历史档案的查阅和研究,研究者可以了解到当时的事件、人物和社会情况。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早期历史的研究,但也要注意文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2.实证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强调对历史事件的实证分析和证据支撑。
研究者通过搜集大量的实证材料并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和分析,以得出客观的结论。
这种方法注重事实的验证和数据的可信性,对于研究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有较好的解释力。
3.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以发现其共同点和差异性。
通过比较研究,研究者可以找出历史事件的普遍规律和个别特征,以及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4.事件研究法:事件研究法是通过研究其中一具体事件或历史时期,分析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研究者可以通过对事件的详细描述和分析,揭示事件的背后的复杂动因和影响因素。
5.社会调查法:社会调查法是对历史事件进行调查和访谈的方法。
研究者通过对当事人或相关人员的访谈和调查,了解他们对事件的观点和看法,从而帮助研究者更加全面地理解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
二、历史研究理论1.人类学历史理论:人类学历史理论强调通过对人类文化和社会组织的研究,来解释历史事件和现象。
研究者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群体的比较,揭示其共同点和差异性,从而理解历史事件的深层次原因。
2.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认为历史是社会经济制度和阶级斗争的产物。
研究者通过对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分析,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和阶级斗争的动力,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演变。
3.结构功能主义历史理论:结构功能主义历史理论认为历史是由相互作用的社会组织和功能所决定的。
新时期关于社会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探讨
新时期关于社会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探讨作者:张剑平来源:《社会科学》2012年第12期摘要:新时期以来,社会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社会史与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史理论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些学者对于区域社会史研究从方法论的高度予以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作用。
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国社会史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史理论的研究。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继承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遗产,对于社会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史;理论与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图分类号:K0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12)12-0156-09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历史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史的研究尤其令学术界瞩目。
社会史研究的提倡,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重要研究机构的出现,给历史学界增添了活力,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逐渐展现在人们面前。
在近二十余年社会史研究的历史进程中,学者对社会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做了一定的探讨,又从社会史研究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和丰富社会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结合学术界的理论探讨和社会史研究的实践,围绕社会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区域社会史研究以及如何进一步推进社会史的研究三个方面,对新时期社会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问题予以论述。
一、关于社会史与其他学科关系的理论探讨社会史,顾名思义就是研究社会的历史,尽管学术界对于社会史的性质目前尚有专史、通史和研究方法或范式说等认识的分歧,但是,对于它的研究对象和范畴,学者没有太大的分歧意见。
乔志强和冯尔康两位先生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代表性。
乔志强、行龙认为,社会史的结构体系就是社会构成、社会生活和社会功能。
他们以中国近代社会为例,认为社会构成包括人口、婚姻家庭、宗族、社区、民族、阶级与阶层;社会运行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人际关系和社会组织;社会功能有教养功能、救治功能、控制功能和变迁功能几个方面①。
冯尔康认为,社会史研究历史上社会结构与日常社会生活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意识的运动体系,它以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等级、阶级、社区、人口的社会构成,以及上述成分所形成的社会结构及其变动,构成社会结构的人群的日常生活行为、变化及其观念,产生变化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因素为研究范畴参见冯尔康《中国社会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17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邮编:030006 地址:太原市坞城路92号山西大学119信箱,张俊峰收;亦可通过电子邮件寄至:rcsh@
联系电话:0351-7011488(O);13191009101
"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2007年9月5日
会 议 回 执
参会人姓名 单位及详细通讯地址、手机、固定电话 电子信箱 论文题目 是否需要交通定票服务 对会议的建议
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暨纪念乔志强先生诞辰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第1号通知)
先生/女士:
中国社会史研究复兴20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理性地反思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进一步深化中国社会史的研究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鉴此,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拟联合主办"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国际学术讨论会,并以此纪念乔志强先生诞辰80周年。素闻先生在社会史研究方面多有创获,特诚邀您拨冗与会。
3、 主办单位: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4、 会议地点:山西大学·五台山
5、 会议规模:50人左右
6、 会议费用:与会学者往返太原的交通费用自己承担,会议期间在并住宿、用餐与外出考察费用由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承担,会议不收取任何费用。
7、 参会要求:请各位学者务必围绕会议主题提交论文,没有论文,恕不接待。
1、 会议议题:
(1)、二十年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反思
(2)、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本土化
(3)、社会史与人类学、社会学等相邻学科
(4)、整体社会史与区域社会史
(5)、社会史研究的新趋势
2、 会议时间:2008年7月下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8、 会议联络人:
行 龙: 电话:0351-7010099(办) 13803415701
E-mail:xinglong@
虞和平: 电话:010-62575937(办) 13910085351
E-mail:yu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