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之我见_朱汉国

合集下载

2021年新高考I卷历史试题(湖南卷)

2021年新高考I卷历史试题(湖南卷)

2021年新高考I卷历史试题(湖南)6.图1再现了每年冬至节清宫例行的八旗官兵滑冰活动的场景。

这一作品图1《冰嬉图》(乾隆时期)A.局部抗战向全民族抗战的转变B.抗战的主战场发生了明显变化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逐步建立D.抗战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11.表3所列活动表3致政出多门,效率低下,无法适应城市“集中”的特点。

不久,街政府被搬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进一步探索城市基层管理模式。

1954年,国家颁布条例,规定在城市基层设立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和群众自治性组织居民委员会,正式确立街居体制。

通过街居体制,无单位、无组织的群众被全部纳入政府管理范围。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发生很大变化。

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扩大了居委会职能,居委会可根据需要自行设立各种工作委员会。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以及大量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社区式管理”成为城市管理新的模式。

2000年,《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颁布,标志着社区建设成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新方向。

除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之外,社区还出现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社会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为代表的新兴组织。

通过居民会议议事协商和民主听证等形式,社区备类主体都可以平等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民主决策。

——以上材料摘编自朱汉国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变革的背景。

(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改革开放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变化及其意义。

(9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到要求。

(15分)材料一经济全球化并不是一个新近出现的事物,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就处于不断扩张之中。

从19世纪后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如表4所示)。

现有研究表明,1870到1914年间经济全球化达到一个小高潮。

教育部关于成立第二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成立第二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成立第二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14.05.08•【文号】教基二函[2014]1号•【施行日期】2014.05.0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教育部关于成立第二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通知(教基二函[2014]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为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经研究,决定成立第二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工作委员会)。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主要职责(一)受教育部委托,组织研究制订基础教育国家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组织审议并提出审议意见。

(二)受教育部委托,组织审查教材,对教材审查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作出专业判断并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三)组织开展对课程教材、考试评价等重点工作和重大问题的研究与论证。

(四)组织开展对基础教育阶段课程实施、教材使用情况等的评估与监测。

(五)对地方和中小学校的课程教材建设及教学改革工作进行专业指导和服务。

(六)承担教育部和教育部课程教材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专题任务。

二、人员组成主任委员:王湛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副主任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马敏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中国历史学会副会长尹后庆国家督学,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巡视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史宁中国家督学,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朱慕菊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李烈国家督学,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数学特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李希贵国家督学,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宋乃庆西南大学教授张绪培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教育学会会长陈群华东师范大学校长、教授,中国物理学会波谱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房喻国家督学,陕西师范大学校长、教授,陕西省化学会理事长唐盛昌上海中学数学特级教师董奇国家督学,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教授,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委员:(详见附件)秘书长:田慧生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分会理事长专家工作委员会根据基础教育课程设置设立若干学科组、综合组、课程组、教学组、评价组等。

2023年福建省中考历史真题附答案

2023年福建省中考历史真题附答案

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图所示文物可用于研究我国史前时期()A.先民的审美观念B.国家的政治形态C.汉字的基本结构D.青铜的冶炼技术2.西周时期,周王定期到各地巡视,考察诸侯的政绩,诸侯则需定期朝觐周王,接受周王重新宣布的爵位等级。

周王旨在()A.发展农业生产B.提高军队实力C.巩固国家统治D.加强封建专制3.人物主张孔子统治者不能忽视民众的切身利益黑子统治者厉行节约,以此减轻人民负担,才能实现“民富国治”上表人物主张的共同之处是()A.无为而治B.以法治国C.关注民生D.尊崇儒术4.针对汉武帝的困惑(见图),主父偃提出的对策是()A.推行休养生息政策B.实施“推恩”的措施C.采用军事解决方式D.采取盐铁专卖举措5.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英勇顽强的尚武精神影响中原,中原地区的围棋、投壶等体育项目传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

这说明了()A.民族的交融B.江南的开发C.文治的出现D.科技的进步6.有学者认为:“大批中下层地主阶级士子以及自耕农出身的读书人,由科举考试入仕途,参与和掌握各级政权。

”该学者意在强调科举制()A.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B.造成了人们思想僵化C.杜绝了藩镇割据的现象D.强化了世家大族垄断7.以图证史是通达史识的一种重要方法。

()A.是研究北宋城市生活的一手史料B.完整再现了北宋社会的繁荣景象C.说明北宋东京城内尚未出现夜市D.应与考古材料印证才有史料价值8.明末清初,广东的佛山镇以冶铁业发迹,江西的景德镇以陶瓷业扬名,河南的朱仙镇以集商贾繁兴。

这表明当时()A.水陆交通发达B.工商业市镇的发展C.商帮资本雄厚D.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9.图1至图3是张明同学搜集的研究性学习材料。

据此可知,其研究的主题是()图1 图2 图3A.经济重心的南移B.传统节日的起源C.行省制度的创立D.文学艺术的发展10.表2名称《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容(部分)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上表反映了近代中国()A.师夷长技思想萌发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C.维新变法开始兴起D.自然经济彻底解体11.1869年,福州船政局第一艘轮船下水;1874年,清廷向福州船政局发出谕旨,提出新的造船要求:“铁甲船必不可少,即使议购有成,将来仍应鸠工自造。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布时间:2023-04-18T18:53:39.376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3年3月2期作者:樊生水[导读] 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历史教学,教师要寻找学生最近发展区,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升核心素养;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樊生水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城区第一初级中学陕西商洛 711400(摘要)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历史教学,教师要寻找学生最近发展区,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升核心素养;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与策略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3)3-061-01一、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新课程标准的亮点之一是提出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课程标准认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通过诸要素的培育,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面,这是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达到的教学目标。

1.1.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形成的理论基础。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以生产工具变革为标志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看待历史现象背后纷繁复杂的实质的理论根据。

由此可见如何在纷繁的历史材料中,看透历史需要唯物史观的指引。

1.2.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基本思维。

任何历史现象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发生的,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下,才能对史实有准确的把握。

脱离了特定的历史时空去看待历史史实,如同缘木求鱼。

1.3.史料实证是认识历史的必备方法。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现状、影响及对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现状、影响及对

2016年5月第3期总第105期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T H EJ O U R N A LO FH A R B I NC O MM I T T E ES C H O O LO FT H EC C PM a y.2016N o .3S e r i a l .105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现状暍影响及对其价值引导李一鸣1,2(1.中共海南省委党校,海口571100;2.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口571158) 摘要:当代中国多种社会思潮并存,呈现出总体趋势多样化、具体形态多变化、理论话语系统化和传播方式多媒体化等特点,并具有增进思想交流与争鸣、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助推意识形态多元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等几个方面的作用。

多种社会思潮并存,长期以来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因此,必须坚持科学的态度,进行必要的批判分析,牢牢把握理论话语权,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发展。

关键词: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图分类号:D 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8520(2016)03-0015-04收稿日期:2016-03-10 作者简介:李一鸣(1981-),男,湖南会同人,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

1996年,由宋强、张藏藏等几名年轻作者合撰的《中国可以说不》一时洛阳纸贵,据说累计发行300余万册;2007年以来在重庆风生水起又于2012年戛然而止的“唱红打黑”运动;2011年易中天、袁伟时与秋风(姚中秋)就儒家和宪政问题的争论引人关注……改革开放以来,诸如此类的事件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它们或在当时短期内引起极大的关注和反响,继而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中,或者是至今仍然产生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而探究隐藏在这些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可以发现正是或风起云涌、或暗流潜行的社会思想潮流,兴起和推动这些事件的产生和发展。

换句话说,这些不时涌现出来的事件,只不过是隐藏在水面之下的巨大冰山所浮现出来的一角,它们所根植的是现当代以来中国社会多样化的思潮。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九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含解析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九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含解析

专题突破练九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选择题1.(2021湖南永州二模)中国社会科学刊物《经济研究参考资料》从1979年创刊到当年年底,已出了200期,其中刊登了出国考察报告的就有101期。

在这101期中,又以出访日本、南斯拉夫、匈牙利、美国、西欧的见闻五分天下。

以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经济体制改革亟须借鉴国外发展经验B.国际关系格局剧变推动改革开放进程C.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已经成为社会共识D.我国全面融入了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2.(2021河南五县市部分学校第二次联考)1979年,邓小平提出,我们始终考虑到台湾的特殊地位,不改变那里的社会制度,不影响那里人民的生活水平,甚至作为一个地方政府可拥有广泛的自治权,拥有自卫武装力量。

当然,不能有两个中国,也不能有一个半中国。

”材料表明邓小平( )A.允许台湾拥有自治权B.坚持和平统一的方针C.维持两岸关系现状D.萌发“一国两制”构想3.(2021北京东城期末)以下是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目录和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目录,目录的变化体现了( )1954年宪法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国家机构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1982年宪法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A.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备B.人民民主的法律保障进一步加强C.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完善D.“实行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4.(2021安徽黄山一模)1984年10月,邓小平在中顾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提到,解决了一个“傻子瓜子”(注:芜湖个体户年广九创办,当时雇工经营),会牵动人心不安,没有益处。

他主张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时间,认为这不会伤害到社会主义。

邓小平的说法( )A.反映了改革开放仍然停滞不前B.助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C.印证了市场经济理论已成共识D.消除了影响经济发展的束缚5.(2021云南昆明“三诊一模”)1987年8月,国家经委、中共中央组织部召开会议提出,全国所有的大中型企业在1987年内要普遍实行厂长负责制。

2025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四单元第40讲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课后提升

2025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四单元第40讲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课后提升

第十四单元第40讲一、选择题1.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

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方法。

该改变说明( ) A.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B.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C.专制皇权向基层延长D.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答案】B 【解析】战国后期,小农经济建立,因此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方法,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宗法血缘关系,解除A项;战国时期并未形成“专制皇权”,解除C项;材料反映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与遏制土地兼并无关,解除D项。

2.隋文帝于585年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用查看相貌的方法核实年龄),户口不实者,里正、保长受流刑。

大功(堂兄弟)以下,必需分家,各为户头,以防容隐。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中心限制的赋役对象B.建立输籍定样的户籍制度C.发展完善隋朝的政治制度D.防止地方势力的结党营私【答案】A 【解析】“大索貌阅”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进行核对,检查是否有人谎报年龄,诈老诈小,如有不实,里长、保长等要治罪,此举使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的限制人口和赋税收入,故A项正确。

3.依据宋朝的户籍制度,客户干脆编入户籍,成为国家的正式编户,并担当某些国家赋役,而不再是地主的“私属”。

地主与客户的关系主要是土地租佃关系,还有部分雇佣关系。

在土地租佃关系下,佃户(即客户)只需按契约向地主交纳地租,而不必担当其他方面的义务,地主也无权再向佃户供应任何形式的荫庇。

由此可知,当时( )A.土地租佃关系减轻了农夫的赋税负担B.户籍制度把客户进一步固着在土地上C.客户的人身自由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D.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农村已经产生【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客户仅须要依据契约规定向地主交纳地租,不再须要对地主担当其他义务,客户的人身自由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故C项正确;土地租佃关系是地主与客户的关系,农夫向国家缴纳赋税的多少与此无关,解除A项;材料表明地主对客户的人身限制有所松弛,解除B项;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解除D项。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工人干部的培养与提拔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工人干部的培养与提拔
提拔工人干部的方法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群 众推荐、领导批准”的方法。 首先进行广泛的宣传教 育,小组推荐提拔对象,经评比确定后交车间支部通 过,公示征求群众意见,最后按干部管理手续,送上 级领导机关审查批准。 这种方法“既可以正确地挑选 人才, 又可以使干部更深刻地认识必须更好地为人 民服务,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 ”这种方法通常能够 提拔业务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干部,同时教育了广 大群众。 另一种是“领导提名、群众通过”的方法。 “由 领导上根据技术和各方面表现,提出名单,由群众讨 论,然后再由领导上决定。 ”[6]这种方法实施的关键是 要经过充分的群众讨论,否则因其行政性的方式,这 种方法常常不易得到群众的拥护, 提拔起来的工人 干部工作开展也相应受到影响。 [7]被提拔的工人干部 通常在本企业内担任一定的领导工作,“然后再逐渐 输送到本企业以外的工种工作岗位上去。 ”[8]
16 北京党史·2013 年 3 期
BEIJINGDANGSHI
学术论坛
去参观和学习”。 参 [25] 观学习也是党培养工人干部的一 种直接有效的方法。
在培养内容上,1957 年 《中共中央关于今后干部 工作方法的通知》颁布后,稳定干部的职务,提高干部 的思想、 政治领导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成为干部工作 的中心。 1956 年 12 月,中央组织部在京召开各省、市 委组织部长会议。安子文在会议上总结提出:今后干部 工作方针是稳定和提高干部的方针。干部稳定下来,才 能更好地熟悉情况,钻研业务,积累经验,做好工作。 稳 定,包括在一定的“行业”中稳定下来,实行干部专业 化。 干部训练工作的方针是加强领导,提高质量。 应当 积极地、有计划地配备、培养教学人员,认真办好各级 党校、专业干部学校和文化学校。并指出干训费拨给一 亿三千万元。一九五七年国家预算拟定为八千万元,并 从结余党费中补助一部分。 [26]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考博真题-参考书-分数线-分析资料-复习方法-育明考博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考博真题-参考书-分数线-分析资料-复习方法-育明考博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考博指导与分析一、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博资讯(一)考试科目及各方向导师:1.060200中国史研究方向01:中国古代历史理论。

导师是瞿林东。

考试的科目:(1)1101英语(100%)。

(2)2246中国通史理论(100%)。

(3)3734中国古代历史理论(100%)。

研究方向02:传统学术思想与史学。

导师是向燕南。

考试的科目:(1)1101英语(100%)。

(2)2246中国通史理论(100%)。

(3)3397传统学术思想与史学(100%)。

研究方向03:中国史学思想史。

导师是汪高鑫。

考试的科目:(1)1101英语或1103日语(100%)。

(2)2246中国通史理论(100%)。

(3)3705中国史学思想史(100%)。

研究方向04:中外学术交流与中国史学发展。

导师是周文玖。

考试的科目:(1)1101英语(100%)。

(2)2246中国通史理论(100%)。

(3)3020中外学术交流与中国史学发展(100%)。

研究方向05:中国近现代史学。

导师是张越。

考试的科目:(1)1101英语(100%)。

(2)2246中国通史理论(100%)。

(3)3011中国近现代史学(100%)。

研究方向06:历史文献(含历史地理文献)。

导师是王培华。

考试的科目:(1)1101英语(100%)。

(2)2224中国古代史(100%)。

(3)3182历史文献(含历史地理文献)(100%)。

研究方向07:历史文献学。

导师是张升。

考试的科目:(1)1101英语或1103日语(100%)。

(2)2224中国古代史(100%)。

(3)3181历史文献学(100%)。

研究方向08:先秦史。

导师是晁福林。

考试的科目:(1)1101英语或1102俄语或1103日语(100%)。

(2)2251先秦史(100%)。

(3)3714中国古典文献(《左传》)(100%)。

研究方向09:汉唐史。

导师是张荣强。

考试的科目:(1)1101英语或1103日语(100%)。

权威解读朱汉国: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释义

权威解读朱汉国: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释义

权威解读朱汉国: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释义朱汉国,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基础教育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专家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和历史教育。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已经正式颁布。

新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较2003年版课程标准的一个重大变化,即是在课程目标上由“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发展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当下,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学科教育界最热的词汇之一。

根据知网刊载文章统计,自2016年以来,知网刊载的有关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文章达470多篇。

学人们根据自己的认识,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了种种解读。

但究竟该如何认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如何理解历史学科诸素养内容?仍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本文试结合新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新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

”“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

那么,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认识和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它是指学生在接受某一学科教育过程中,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整合了情感、态度或价值观在内的,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不是简单的知识或技能,而是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与能力,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

可以说,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该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

在这里有三个关键词非常重要: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这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内涵的三个重要要素,是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目标。

这三个维度目标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中国历史朱汉国编教学参考书

中国历史朱汉国编教学参考书

中国历史朱汉国编教学参考书中国历史朱汉国编教学参考书一、引言在中国历史教学中,朱汉国编教材被广泛引用,成为历史教学的主要参考书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历史朱汉国编教学参考书进行全面评估,深入探讨其价值和影响。

二、对朱汉国编教材的综合评价1. 内容广度和深度朱汉国编教材详细介绍了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从夏商周时期一直到现代的各个历史阶段,深入探讨了中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

其内容广度和深度值得肯定,能够帮助学习者全面了解和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

2. 知识体系和逻辑性朱汉国编教材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各个历史时期的事件和人物被有机地连接在一起,逻辑性强,有助于学习者形成对历史发展的系统性认识。

3. 客观性和权威性朱汉国编教材在呈现历史事件和人物时,力求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展现历史的真实面貌。

编写者的权威性也得到了广泛认可,使其教材在历史教学领域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三、对朱汉国编教材的个人观点和理解朱汉国编教材作为中国历史教学的重要参考书,其价值不言而喻。

在我看来,该教材的编写者汲取了大量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经过精心的整理和梳理,使其成为了一部深入浅出的历史教材。

通过学习朱汉国编教材,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历史悠久而丰厚的底蕴,对历史的认识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和加深。

四、总结和回顾通过对朱汉国编教材的全面评估,我们不难发现其内容广度和深度、知识体系和逻辑性、客观性和权威性等方面的优秀之处。

作为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教材,朱汉国编教材在中国历史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学习者深入了解和把握中国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语在历史教学中,朱汉国编教材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参考书,更是一部载入史册的经典之作。

我对其在中国历史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充满敬意,期待更多的学习者能够通过学习朱汉国编教材,领略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启迪历史的智慧。

六、朱汉国编教材的现实意义和未来发展1. 现实意义朱汉国编教材在中国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作者:王昌宏来源:《广西教育·B版》2022年第03期【摘要】本文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实施进行研究,提出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史料、科学运用史料、规范使用史料,帮助学生掌握史料研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从而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形成历史的实证意识。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8-0138-03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五项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高中学生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史料实证就是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

学者徐蓝、朱汉国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中进一步强调:高中历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和发展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的能力,教会学生运用相关史料形成新的问题视野,构建自己的历史叙述;要让学生学会搜集史料,并对史料进行辨析,判断史料的价值,掌握史料研习的方法,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形成历史的实证意识,在论述历史时能够将有价值的史料作为证据等。

近些年,在《课标》的指导下,史料教学已成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而在高考试题中,让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得出相关结论,已经成为历史高考的重要内容之一。

如何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有效推进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解读能力,已成为广大高中历史教师应深入思考并认真探究的问题。

对此,笔者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

一、准确把握史料有历史学家曾说:“历史学即史料学。

”此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史料对历史学的重要性。

史料是研究和认知历史的基本依据,是历史学科素养的基石,任何历史结论的获得,都必须基于对史料的分析。

因此,对史料的认知,是史料教学最基础、最核心的要素。

姓朱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最新

姓朱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最新

姓朱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最新全文共6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哇,想要写2000个字的报告作文,这可真是一个大挑战啊!不过没关系,朱弟弟来尽力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有趣的话题。

大家好,我叫朱一一,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姓朱的历史和现状。

姓朱可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姓氏呢!首先,我们来看看姓朱的由来。

姓朱的人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的朱姓始祖,他是古代一位非常有才干的人。

传说他曾经救过国家,因此受到赏赐,被封了朱这个非常少见的姓氏。

从此以后,朱家子孙就沿袭使用了这个姓。

姓朱的人在中国各地都有分布,但是主要集中在江苏、安徽一带。

不过近些年来,由于人口流动,朱家人已经遍布全国各地了。

他们当中有一些出息的人,成了官员、将军、文人学者。

当然,也有很多默默无闻但勤劳善良的普通百姓。

说到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姓朱的人已经成为了城里人,从事着各行各业的工作。

他们当中有企业家、医生、老师、艺术家等等,可以说是方方面面都有涉猎。

不过,我最了解和喜欢的,还是住在乡下、靠种地为生的那些朱家人。

乡下的朱家人大多很勤劳,生活虽然清贫却安逸。

他们靠着自己的双手,亲自在田里种植稻米、蔬菜。

丰收的时候,总会大张旗鼓地庆祝一番。

我最喜欢看他们在田间劳作的身影了,那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劳动的快乐。

农村的朱家孩子们就像我一样,大多都很乖巧、聪明、勤奋。

我们虽然生活在乡下条件略显简陋,但是至少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也不会被市区的车水马龙和霓虹灯光所干扰。

我们的乐趣就是在田野间追逐嬉戏、玩些传统游戏。

快到暑假了,我就要回农村朱家老家去陪我的祖父祖母玩了!不过要是将来有朱家子弟出人头地做了大官、大企业家,那也是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到那时候一定要请我们全家人吃一顿大餐,庆祝一下哦!总之,朱家人无论是在城里还是在农村,都是些很不错的人。

他们勤劳朴实、善良友爱,我为自己是朱家后人而感到很自豪。

朱一一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啦,希望大家从中对"朱"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篇2大家好,我是小朋友朱小宝!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就是关于"姓朱"的历史和现状。

中共党史研究篇目索引

中共党史研究篇目索引

中共党史研究2018年第6期中共党史研究篇目索引(《中共党史研究》《党的文献》《当代中国史研究》《党史研究与教学》发表的文章不含在内)总 论“新革命史”:由来、理念及实践(李金铮)江海学刊2018.2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再认识(朱汉国)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8.2大时代中的小人物 ———村庄档案所见新中国前后一个小知识分子的 改造历程(张俊峰 张 瑜)安徽史学2018.2一个多世纪以来中美关系的友好互动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搞好中美关系“一千个 理由”的历史依据(周 棉 高 原)江南大学学报2018.2中国共产党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的历史考察(段 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8.2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制度的历史考察(王 峰)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8.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监察制度发展历程、演进趋势及 改革目标(刘晓峰)社会主义研究2018.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并行不悖”到“百川归海” ———四川地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聚合之途及群体 特征分析(刘宗灵)兰州学刊2018.4乡缘与建党:中共创立时期的另一种图景(高红霞)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8.2被动输入和主动吸收:多维视角下十月革命与中共早期革命话语建构(1917—1937)(王 成 邓 倩)毛泽东思想研究2018.220世纪30年代苏维埃制度对中国乡村社会的秩序 再造(谢建平)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8.1左联的国际宣传画策略及其历史回响 ———以“左联五烈士”事件为中心的考察(郭帅等)东岳论丛2018.4从民间伦理到革命理念 ———以赣南客家山歌与中央苏区红色歌谣的关系 为例(彭玉兰)红色文化学刊2018.11930—1931年主力红军整编的源起、规划与实践 (应 星)近代史研究2018.2革命与印刷:中共领导下中央印刷厂的运营(1931—1945)(魏文亭等)湖北大学学报2018.2以运动促进运动:中央苏区合作运动与其他革命运动的关系研究(易棉阳)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8.2中央苏区的分田运动与地方主义问题(绕伟新 蔡永明)厦门大学学报2018.2苏区肃反扩大化几个问题的探讨(蒋建农 蒋沫沫)史学月刊2018.4深化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的三个问题(吴太宇)中州学刊2018.4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股票发行的探索(万立明)苏区研究2018.2中国苏维埃史若干问题研究的再思考(谢建平)苏区研究2018.2延安文艺“仙姑”改造叙事研究(马春花)南开学报2018.2述评苏中根据地报刊的军事报道(朱季康)兰州学刊2018.3中共冀鲁豫根据地应对粮食危机措施研究(刘长林)中州学刊2018.4政治动员与话语构建:莒南大店“平鹰坟”的故事(黄润青 赵兴胜)广东社会科学2018.2抗战时期中共军队武器装备的困境及其影响(罗玉明)江西社会科学2018.3中共对战后国民政府善后救济工作的因应 ———以晋绥察分署救济活动为中心的考察(岳谦厚 杨 曦)安徽史学2018.2突破安全困境 ———抗战胜利之初中国共产党对驻华北美军的政策(张维缜 韩长青)暨南学报2018.4游击战为主向运动战为主的转变 ———从上党战役到平汉战役(金冲及)近代史研究2018.2解放战争后期中共对美国可能出兵之注意和应对(张 皓)社会科学2018.4近代中国革命中以土地为中心的政治动员(陈 明)社会科学论坛2018.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对《国际歌》的传唱 及其产生的效用(束 锦)江苏社会科学2018.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塑造“主人翁”:新中国初期乡村普选过程中的国家 意识构建(何志明 张秀梅)史林2018.2旅行、政治与外交: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出国旅行(1956—1965)(范铁权 王素君)河北学刊2018.2新中国成立初期服装衍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生活化探析(钟 强 朱 斌)广西社会科学2018.2新中国初期女司机形象的生成与多重文化意义(刘传霞)南开学报2018.2社会主义革命语境下的精神生成:政治宣传画(康丹丹 王明生)安徽史学2018.2文人土改:建国初期知识分子的革命实践与话语表达(常利兵)上海大学学报2018.2建国初期工农联盟的巩固 ———以1954年春节前后重庆、四川、湖南等地实践 为例(吴奕佳 李放春)上海大学学报2018.2侨乡农业合作化中动员格局及政策效应 ———以广东潮安为例(姜振逵等)甘肃社会科学2018.21955—1956年人民司法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保障 (赵 胜)江淮论坛2018.2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及其效率分析(1953—1956年) ———基于浙江的研究(陈 麟)浙江大学学报2018.2农民、历史、现代国家想象 ———20世纪50年代农民识字课本中的现代民族 国家建构(孙 莹)江苏师范大学学报2018.220世纪50年代农村剧团的兴起及其社会功用 ———以河南省为个案的考察(邢恩源)郑州大学学报2018.2东北支援与三线城市发展(周明长)开放时代2018.2三线铁路与毛泽东时代后期的工业现代化(柯尚哲)开放时代2018.2近五年来三线建设研究述评(徐有威 周升起)开放时代2018.2制度变迁、利益冲突与国营企业技术精英地位获得(1949—1965)(林 盼)中国经济史研究2018.2改革开放新时期“大包干”政策过程:从“一刀切”到“三刀切” (赵树凯)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8.2中国现代性的椭圆结构 ———“八二宪法”中的“建设者”述论(王人博)文史哲2018.2中国税法立法的历史观察(1977—2015)(张学博)兰州学刊2018.4加工贸易的第一份正式文件 ———国务院1979年220号文解读(王 莹)党史与文献研究2018.2中韩建交25年是成功的吗?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韩建交25年的成果与课题(〔韩〕白永瑞)延边大学学报2018.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变化趋势及其成因 分析(张建刚)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4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社会公共性的流变与建构(吴理财 刘 磊)甘肃社会科学2018.2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法理学演变 ———兼论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的坚持与 发展(于 浩)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4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与北大建校120年:反思与前瞻(林毅夫)北京大学学报2018.2财税改革40年:回顾、经验与展望(白彦锋 罗 庆)河北大学学报2018.2改革开放40年中国国际秩序观的嬗变(范明英 白晓东)长白学刊2018.2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城乡关系:历史脉络、阶段特征和 未来展望(吴丰华 韩文龙)学术月刊2018.4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机构改革道路的探索和完善(陈 鹏)浙江社会科学2018.4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国有企业地位及功能变迁(乔 榛)社会科学辑刊2018.2人物研究毛泽东关于辩证法与形式逻辑的思考(张莎莎)江汉论坛2018.3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英语世界的 传播与接受(傅其林等)上海大学学报2018.2后现代视域中的国外毛泽东研究(王 芳)求索2018.2刘少奇与“四清运动”研究述评(董一冰)毛泽东思想研究2018.2近十年来彭湃研究综述(张泽坤)红色文化学刊2018.1。

中国历史教学参考书朱汉国主编

中国历史教学参考书朱汉国主编

中国历史教学参考书朱汉国主编引言中国历史是一门广阔而丰富的学科,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了解中国历史是理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关键。

朱汉国主编的《中国历史教学参考书》是一本权威的教材,旨在为广大学生和教师提供全面、详细、深入的中国历史知识。

中国历史的重要性中国历史是经过数千年演变而成的,它记录了中华民族的起源、发展和辉煌成就。

通过学习中国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在政治、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进步和变革。

同时,对过去的反思和认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面对现实和未来的挑战。

1.1 历史的价值•历史是理解当今世界的关键。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和分析一国或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演变和影响因素。

•历史是思考人类命运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刻认识社会的变革和人类的智慧。

1.2 中国历史的特点•历史纵深:中国历史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黄帝时期到现代的社会主义中国,涵盖了数千年的时间跨度。

•历史多样:中国历史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政治和社会制度,如封建王朝、北方民族政权和近现代的改革开放等。

•历史连续:中国历史具有连续性,尽管在政治和社会制度上发生过多次的变革和更迭,但中华民族的文化和人文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中国历史教学参考书朱汉国主编的特点朱汉国主编的《中国历史教学参考书》是中国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参考资料。

该教材以其全面、详细、深入的内容和科学的体系,成为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必备工具。

2.1 内容全面本教材包含了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和重要事件的详细介绍,如夏、商、周等朝代的兴衰,秦始皇的统一中国,汉朝的繁荣与崩溃,以及后来的唐、宋、明、清等历史时期。

此外,该教材还包括了中国古代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2.2 详细深入本教材对于每个历史时期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角度全面展现了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

同时,配有丰富的案例和图片,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
聊城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 0 1 4年 第 1 期
中 国 当代 社 会 史 研 究
特 邀 主 持 人 :朱 汉 国教 授
主持 人 语 : 中国当代 社会 史 作为 当代 中 国的一 门专 史 ,既是 中 国古代 社会 史 、近代 社会 史 的接续 ,又 有其 自身 的
特点。新中国成立六十余年来,中国社会发生 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以往的当代 中国史研究中,政治史、
我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 目“ 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 ( I O & Z D 0 7 7 ) , 即立足于“ 当代” , 着眼于“ 社
会 ” ,力 求构 建 一部 从体例 到 内容 都 具有创 新 意义 的 中国 当代社 会史 , 以全面 系统 地反 映 当代 中 国社 会领 域 的变 迁 。 该 课题试 图从理 论上进 一步厘 清中 国当代社 会史研 究 的对 象 、 主 要 内容 、 发 展 的主 要线索和 特 点,
以再现 “ 立体 ” 、 “ 动 态 ”的历史 。
55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本期 发表 的 四篇论 文 即是该课 题 的阶段 性成 果 。左玉河 的论文考 察 的是新 中 国初期 北京 市对 城 区房 屋 的整顿 、修 缮与 管理 。房 屋 问题是 关系 民众 生活 的大 问题 。新政 权在 恢 复混乱 的社 会秩 序和 残破 的 国 民经 济过 程 中,把解 决城 市 民众 的住房 问题 放在 突 出位置 。就 北京 来说 主要 采取 了 四方面措 施 :一是 整顿 私有
以构 建 能体现 中国 当代社 会发 展特 征 的社会 史 学科 体系 ,并 综合 运用 历史 学 、社会 学 、经济 学 、统计 学等
学科 的方 法解 析 当代 中 国的社 会构 成 ,系统地 考 察党 和政 府 以及社 会力 量 为保 障 当代 中国社 会正 常运 行所 作 的种 种 努力 。从 社会 生活 和社 会 习俗层 面 上 ,较为 具体 地考 察 当代 中 国社会 的 巨变 。深 入 分析促 进 改善 民众社 会 生活 的各 种积 极 因素 ,探讨 制 约 民众 生 活 改善 的 问题 , 并寻求 改 善 民众 生 活 的新方 法和 途径 。在 研 究的理 论和 方法 上 ,该课 题试 图科 学 地吸 纳学 术界 研 究社会 史 已有 的理 论和 方法 ,并在 此 基础 上有所 创 新 。如采用 “ 国家一 社会 ”的分析框 架 ,把研 究视 阈从 国家 层面移 向社会 层面 ,并注意两 者之 间的互动关 系 。 再 如在 具体 问题 的研 究上 ,注 意个 案研 究与整体 研究 的关系 ;注意社会 问题 的静态 分析 与动态发 展 的关 系 ,

历史部分高考命题人及其研究方向

历史部分高考命题人及其研究方向

历史部分高考命题人及其研究方向一、北京师范大学杨宁一教授杨宁一,1952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为日本近现代史、日本政治外交史。

曾经为北师大日本留学生主讲《中韩日关系史》,采取了日语和汉语的双学教学;2003年担任历史系专业日语教学;研究生专业课:东亚地区政治经济研究其学术专长是世界近代化问题、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美国史;日本问题、东亚的区域化。

二、北京师范大学曹大为教授1944年11月生,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著名长城专家,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总主编,《中国大通史》主编,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文化史、社会史研究。

他注意把社会与文化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侧重研究传统社会的结构,社会运行与变迁、社会控制及其效应、影响。

剖析传统文化的成因、特点、类型,文化精神与民族性格,以及在诸方面的具体表现。

勾划传统文化的渊源流变,评价其社会效应与历史影响,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与新文化构建中的地位与作用,及其未来走向与命运。

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社会史;是岳麓版高中新教材主编,中国长城研究会副理事长,代表作有《长城:碰撞与融合的界碑》等。

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汉国朱汉国,1954年11月生,江苏常州人。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

多年来致力于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研究。

主编新课程高中历史教科书(共9册,人民出版社出版)。

代表性著作有《中国政党制度史》、《梁漱溟乡村建设研究》、《中国共产党建设史》、《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中华民国史》。

是新课标、新教材的著名专家,在高考历史界有重大影响。

四、北京大学教授赵世瑜赵世瑜,出生于1959年8月,四川成都人。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总主编,《政治文明历程(必修Ⅰ)》分册主编。

现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历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赵世瑜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社会史、民间文化史及史学理论研究。

代表性著作:《清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全传》、《腐朽与神奇:清代城市生活长卷》、《吏与中国传统社会》、《中国文化地理概说》、《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国现代民俗学思想的早期发展,1918-1937》、《狂欢与日常——明清时期的庙会与民间文化》等。

例谈高考历史命题人的史学观念与命题思想

例谈高考历史命题人的史学观念与命题思想

例谈高考历史命题人的史学观念与命题思想一、高考历史命题人研究方向一览表命题人研究方向刘芃(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员)重视考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把握,突出对重大历史概念的考查,关注考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善于从微观角度去发现历史的大意。

杨宁一(北京师范大学)世界近代化问题、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美国史;日本问题、东亚的区域化朱汉国(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研究。

曹大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文化史、社会史研究曹文柱(北京师范大学)秦汉、魏晋南北朝史杨玉圣(中国政法大学)“美利坚合众国史”、“美国宪政史”、“电影中的历史”李帆(北京师范大学)今中西交汇处的近代学术、史学史研究孙燕京(北京师范大学)晚清社会风尚研究、晚清社会文化赵世瑜(北京大学) 10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史、历史人类学、民俗学史。

吴国盛(北京大学) 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哲学、科学传播学。

刘北城(清华大学) 世界近代史、西方思想史,在评介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想、译介国外史学及世界近代史研究方面成就斐然。

何德章(天津师范大学) 中国古代民族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经济史胡德坤(武汉大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日战争史、现代国际关系与中外关系史高嵩(东北师范大学)美国史、世界现当代史李少兵(南开大学)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社会史,特别是近百年来中西宗教文化、风俗文化的比较研究郝瑞庭(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近现代政治史、中国青年运动史吴伟(中国社科院)苏联史、国际关系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郭小凌(北京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世界古代史和西方史学史1岳麓版必修一主编:曹大为(北京师范大学)、赵世瑜(北京大学)、刘北城(清华大学)、岳麓版必修二主编:曹大为(北京师范大学)、赵世瑜(北京大学)、曹文柱(北京师范大学)杨宁一(北京师范大学)岳麓版必修三主编:曹大为(北京师范大学)、赵世瑜(北京大学)、郭小凌(北京师范大学)二、例谈高考试题命题人的史学观念与命题思想1、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员刘芃★刘芃,1977年大学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其后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1987年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史料学专业。

朱汉国中国历史练习题答案

朱汉国中国历史练习题答案

朱汉国中国历史练习题答案朱汉国中国历史练习题答案中国历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涵盖了数千年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

其中,朱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社会和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答一些关于朱汉国中国历史的练习题,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

1. 朱汉国是哪个朝代的国号?朱汉国是明朝的国号。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明朝的建立者是朱元璋,他在1368年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朝。

2. 朱汉国的建立者是谁?朱汉国的建立者是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是一个出身农民家庭的将领,他在农民起义中崭露头角,最终成功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朝。

3. 朱元璋为什么选择朱汉国作为国号?朱元璋选择朱汉国作为国号,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意义。

朱元璋在推翻元朝后,希望恢复中华民族的尊严和传统文化,因此选择了“汉”作为国号,寓意着复兴中华的决心和愿望。

4. 朱汉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样的?朱汉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是封建制度。

明朝的政治结构主要由皇帝、官僚、地方官员和军队组成。

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掌握着最高权力。

官僚是皇帝的助手,负责处理政务。

地方官员负责管理地方事务,维护社会秩序。

军队则是维护国家安全和边疆稳定的力量。

5. 朱汉国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如何?朱汉国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相对较好。

明朝实行了一系列的农业政策,提倡耕地扩张和农田水利建设,使得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

此外,明朝还推行了对外贸易政策,积极发展海外贸易,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同时,明朝还实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提倡文化教育,培养了大批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6. 朱汉国时期的文化艺术有哪些特点?朱汉国时期的文化艺术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明朝的文化倡导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注重礼仪和道德教育。

在文学方面,明朝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如杨慎、冯梦龙等,他们的作品以描写社会风情和人物形象为主要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9月第5期Collected Papers of History Studies Sep.,2012No.5收稿日期:2012-06-1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当代社会史”(10&ZD077)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朱汉国,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社会史。

①张静如:《以社会史为基础深化党史研究》,《历史研究》,1991年第1期。

·社会史研究·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之我见朱汉国(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5)摘要: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对象涉及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但重点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构成、社会建设和社会生活变迁三大部分。

中国当代社会史应以剖析社会结构为基础,以论述社会建设为核心,以揭示社会生活变迁及其规律为目标。

目前的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仍面临种种难题。

当下的首要任务是系统而全面地收集和整理有关当代社会史的研究资料。

在研究中,力图把个案研究与社会整体研究结合起来;把静态分析与动态研究结合起来;注意当代社会生活变革与政治变动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社会结构;社会建设;社会生活变迁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深化,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日益为人们所重视。

我们从近年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立项情况也不难看到这一点。

如2008年行龙主持的“集体化时代的山西农村社会研究”课题被立项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0年朱汉国主持的“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课题被立项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12年李文主持的“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课题被立项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等。

经过学人们的努力,近年来已有一批探讨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成果相继问世。

如田居俭:《把当代社会史提上研究日程》,《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3期;张世飞:《试论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姚力:《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学术视野与问题意识》,《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第1期;朱佳木:《努力构建中国当代社会史学科体系》,《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6期;李文:《国史中的社会史:内容和框架结构》,《中国地方志》,2011年第1期,等等。

2011年,学人们在安徽师范大学、河北大学还相继召开了“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现状和学科体系”、“新中国社会变迁与当代社会史研究”学术研讨会。

综观学界有关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学人们在诸多问题上的认识仍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本文试图就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对象关于社会史研究对象,自上世纪80年代始,学界已有各种表述。

有人认为,“社会史的对象,应该说是社会整体发展的全过程,其研究范围极为广泛”。

①有人认为,社会史“不是包罗政治、经济、文化等在内的所有社会现象的历史,而是研究人类有史以来赖以生存并必然结成的社会本身的历史”。

①有人认为,社会史的研究对象就是“人们的群体生活与生活方式”。

②还有人认为,“社会史根本不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而是一种运用新方法、从新角度加以解释的新面孔史学”。

③概括学人们的观点,我们认为其争议主要有二:其一,社会史究竟是一门独立的史学分支,还是一种史学的研究视角或范式;其二,社会史所要研究的究竟是社会发展的整体过程,还是仅限于社会发展本身。

上述学术界关于社会史研究对象的争议,迄今仍未达成共识。

正在日益展开的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也同样凸显着人们对研究对象的不同认识。

张静如是较早倡导研究中国现当代社会史的学者。

他于2004年、2011年相继推出了两卷本的《中国现代社会史》和五卷本的《中国当代社会史》。

这两部著作反映了他关于社会史研究对象的认知。

他认为:“社会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历史学中层次最高部分,立于各类专史之上。

”“研究社会,必须考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考察社会组织、社会阶级和阶层、社会关系、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心理、社会生活方式、人们的思维方式、社会习俗,等等。

总之,研究社会,就要研究物质和精神生活诸方面。

所以研究社会史,也就是研究社会生活诸方面之史的演化和变迁。

所以社会史的对象,应该说是社会整体发展的全过程。

”④在此,不妨摘录张静如主编的《中国当代社会史》第一卷的目录。

第一章经济:第一节经济制度/第二节经济体制/第三节工业/第四节农业/第五节商业贸易/第六节财政金融;第二章政治:第一节国体和政体/第二节国家机构/第三节政党制度/第四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三章教育科学文化:第一节教育/第二节科学技术/第三节文化;第四章外交:第一节外交方针/第二节外交成就;第五章人口婚姻家庭:第一节人口/第二节婚姻家庭;第六章阶级阶层:第一节农村阶级阶层/第二节城市阶级阶层/第三节新条件下的分层;第七章物质生活方式:第一节对社会遗留问题的处理/第二节物质生活方式的变迁;第八章社会意识:第一节社会心理/第二节社会意识形态。

⑤由此可见,在张静如这里,中国当代社会史是以当代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所要研究的内容包括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诸方面的发展过程。

但这样的社会史与通史又有什么区别呢?李文在《国史中的社会史:内容和框架结构》中也阐述了他关于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对象和内容的观点。

他认为:“中国当代社会史是作为中国现当代史的一个分支学科出现的,它研究的是当代社会层面的发展变迁及其演化规律。

具体说来,它是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为主线,以中国当代社会史学科体系构建和专题研究相结合,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布局(包括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中,全面考察当代中国社会,包括社会政策、社会变迁、社会构成、社会生活、社会思潮、社会文化以及社会问题及社会治理等。

”⑥依据这一认识,李文还构建了拟编写的中国当代社会史的框架结构。

他把中国当代社会史的主体内容分为五章:第一章,新中国的人口和民族;第二章,新中国的社会政策与社会建设;第三章,新中国的民众日常生活;第四章,新中国的社会文化;第五章,新中国的社会阶层和社会流动。

⑦李文的认识,有许多真知灼见。

如他认为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是“当代社会层面的发展变迁①②③④⑤⑥⑦乔志强主编:《中国近代社会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

冯尔康:《开展社会史研究》,《历史研究》,1987年第1期。

赵世瑜:《社会史研究呼唤理论》,《历史研究》,1993年第2期。

张静如等主编:《中国现代社会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张静如主编:《中国当代社会史》第一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李文:《国史中的社会史:内容和框架结构》,《中国地方志》,2011年第1期。

李文:《国史中的社会史:内容和框架结构》,《中国地方志》,2011年第1期,及其演化规律”,我极其认同。

他阐述的中国当代社会史的具体内容,也的确是当代社会史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

但问题是,他所构建的中国当代社会史框架及内容,并没有告诉人们为什么只能是这些内容,各部分之间有何内在的逻辑联系。

因此,我怀疑,凭其所阐发的框架内容能否揭示“当代社会层面的发展变迁及其演化规律”?姚力在《中共党史研究》上发表的《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学术视野与问题意识》,是一篇有关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力作。

她在文中以“国史之分支”来定位当代社会史的学科。

她认为“当代社会史是国史的一部分,而国史是通史,不仅要反映影响全局的重大历史事件,还要描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不仅要重视上层决策和制度,还要关注基层社会的运行和社会问题的起落;不仅要记录领袖和精英人物的活动,还要呈现无名小卒的喜怒哀乐。

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对象正是国史中的另一个面相,它研究社会结构、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及其社会意识的变动过程。

……当代社会史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等国史分支一起,共同促进对国史系统、全面的认识,从而使国史真正成为通史,成为人民群众的历史,使国史研究真正成为独立的史学分支学科。

”①姚力关于当代社会史研究对象的论述,反映了与前述张静如明显不同的观点。

她关于国史研究对象的论述以及关于当代社会史内容的阐述,我也认同。

但她关于当代社会史与国史关系的论述,有欠妥之处。

国史作为通史,无疑要反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发展状况,但它不是当代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等简单的综合。

当代社会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史学分支,应有自身的内涵,有自身的发展过程和规律。

张世飞在2008年发表了《试论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他认为:“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对象,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比中国近现代社会史更为丰富。

在内涵上,中国当代社会史不同于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的,不仅仅是时间跨度上的不同,而是比中国近现代社会史更为宽泛的内容。

在外延上,中国当代社会史所涉及的范围之广,领域之广,行业之多,人员之众,都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史所不能比拟的。

”②但观其全文,并未见张世飞阐发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具体对象。

那么,究竟该如何来确定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对象呢?我曾经撰文论述过社会史研究的对象问题,③认为社会史研究对象较为适当的表述应包括社会基本构成和社会运行两大部分。

但是,我今天对以往的观点有所修正。

我认为随着社会自身的发展,社会史研究的对象不同时段应有所不同。

中国当代社会史作为当代中国的一门专史,既是中国古代社会史、近代社会史的接续,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对象涉及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但重点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构成、社会建设和社会变迁三大部分。

社会构成主要包括当代中国的人口、家庭、社区、群体等。

社会建设涉及国家和社会力量为保障社会正常运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包括国家的社会调控、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社会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等。

社会变迁表现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类社会建设的结果。

社会变迁涉及社会各层面的变化,但其最终变化必然要反映到社会民众日常生活的变化、社会习俗的变化上。

因此,社会史必然要研究社会变迁,必然要研究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从当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来看,中国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自在的发展过程,而且是一个自觉的发展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为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行,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建设的内容。

社会建设作为党和政府的一种自觉行为,是有别于中国以往政府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国当代社会史发展的一个特点。

因此,我认为中国当代社会史应以剖析社会结构为基础,以论述社会建设为核心,以揭示社会变迁及其规律为目标。

①②③姚力:《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学术视野与问题意识》,《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第1期。

张世飞:《试论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