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画像石中伏羲女娲形象

合集下载

墓葬世界里的伏羲女娲形象——以考古发现资料为中心

墓葬世界里的伏羲女娲形象——以考古发现资料为中心

第39卷第6期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39,N o .62023年11月J o u r n a l o f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fA 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N o v .2023ʌ收稿日期ɔ2023G04G16ʌ基金项目ɔ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太昊伏羲祭典 研究与阐释ʌ作者简介ɔ郭永利(1966-),女,甘肃华亭人,兰州大学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西北地区古代墓葬的考古学研究.墓葬世界里的伏羲女娲形象以考古发现资料为中心郭永利(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研究所,甘肃兰州㊀730020)ʌ摘要ɔ墓葬出土汉代至唐代伏羲女娲的图像材料不少.两汉时期的伏羲女娲像配置有日月㊁升仙㊁规矩㊁乐器等,表现阴阳㊁升仙㊁护佑墓葬的神灵及帝王形象.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星宿㊁日月配置的固定图像组合,与外来文化的杂糅成为最显著的现象,更表达了外来文化对伏羲女娲墓葬传统的认同.之后作为墓葬主要神灵的伏羲女娲转变为护佑的神煞,逐步退出墓室.ʌ关键词ɔ伏羲女娲;墓葬传统;杂糅与认同ʌ中图分类号ɔK 879.49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A㊀㊀ʌ文章编号ɔ2095G7009(2023)06G0014G08AS t u d y o nF u x i Ga n d GN üw a I m a ge s i n t h eB u r i a lW o r l d :B a s e do nA r c h a e o l o gi c a lM a t e r i a l s G U O Y o n gGl i (I n s t i t u t e o f A r c h a e o l o g y a n d M u s e o l o g y ,S c h o o l o f H i s t o r y an dC u l t u r e ,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L a n z h o u 73002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L a r g en u m b e r s o fF u x i Ga n d GN üw a i m a g e sh a db e e ne x c a v a t e d f r o mt o m b s d a t i n g b a c k t o t h eH a n a n dT a n g D yGn a s t i e s .D u r i n g t h eH a nd y n a s t y ,F u x i Ga n d GN üw a i m a g e sw e r ea c c o m p a n i e db y o b je c t s s u c ha s t h e s u n ,t h em o o n ,t h e c o m p a s s ,t h e c a r p e n t e r s s q u a r e ,a n dm u s i c a l i n s t r u m e n t s .I n t h i s c a s e ,F u x i a n dN üw a s y m b o l i s e d y i n a n d y a n g r e s pe c Gt i v e l y ,a n d i m p l i e d t h em e a n i n g sof a s c e n d i ng t oh e a v e n .T h e y w e r ea l s o t h e p r o t e c ti v ed e i t i e sa n de m p e r o r s i nt o m b s .F r o mt h eW e i GJ i n p e r i o d t o t h eT a n g d y n a s t i e s ,F u x i Ga n d GN üw a i m a g e sw e r e r e g u l a r l y s h o w nw i t h s t a r s ,t h e s u n a n d t h e m o o n .I tw a s d u r i n g t h e p e r i o d t h a t t h e F u x i Ga n d GN üw a i m a g e sw e r e d e p i c t e d t o g e t h e rw i t h e x o t i c e l e m e n t s ,s h o w i n gf o r Ge ig n c u l t u r e s a c c e p t a n c e o fCh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t o m bc u l t u r e .A f t e r w a r d s ,F u x i a n dN üw a t r a n s f o r m e d f r o m p r o t e c t i v e d e i t i e s t o s h e n s h a (T o m bD e i t i e s a n dD e v i l s ),a n d g r a d u a l l y d i s a p p e a r e d f r o mt h e t o m b s .K e y wo r d s :F u x i Ga n d GN üw a i m a g e ;b u r i a l t r a d i t i o n ;h y b r i d i t y a n d i d e n t i t y ㊀㊀中国文化视伏羲女娲为始祖神,又为开天辟地的创世神.伏羲,在历史典籍中亦称 牺 伏戏 虑戏 宓牺 庖羲 伏牺 炮牺 .最早记载伏羲的是战国中晚期的«庄子»,之后的文献中记载较多.«易 系辞下»: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羲氏没,神农氏作 [1]这段史料,对伏羲的功绩作了较为全面的概括.女娲的功绩,«风俗通»: 天地初开,女娲抟土为人,剧务,力不暇共,乃引绳横泥中,举以为人. [2]女娲创造了人.«淮南子 览冥训»: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积芦灰以止淫水. [3]经女娲补天之后,天地定位,四海安宁.关于伏羲女娲的形象,流传下来的资料极少,难以得见其历史全貌,须通过考古发现的材料去41认识.目前所见唐以前的伏羲女娲形象资料全部出土于墓葬,这为认识伏羲女娲形象的演变提供了绝好的观察视角和实物证据.中国古代丧葬活动,是将地上生人的生活直接搬入地下,即所谓的事死如事生.在此观念下,古代的墓葬世界,就是对地上生人世界的模拟.先秦时期,在庙祠及宫殿墙壁上就绘有古代圣贤神灵形象.«孔子家语 观周»: 孔予观乎明堂,睹四门墉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诫焉.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而负斧扆南面以朝诸侯之图焉. [4]明堂壁画里是否绘有伏羲女娲画像,尚不明了,但在地上的建筑墙壁绘有图画的作法很早就已经有了.明确可知在宫墙壁画中画有伏羲女娲形象的例子,是楚先王庙和汉鲁灵光殿.屈原«楚辞 天问»: 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王逸«楚辞章句»中说,屈原放逐时,见楚先王庙公卿祠堂,上绘天地㊁山川㊁神灵等,其中就有女娲形象[5].王延寿«鲁灵光殿赋»: 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 [6],其中写到 伏羲鳞身,女娲蛇躯 ,鲁灵光殿是刘余自汉景帝三年(前154)徙为鲁王后所建,从其内容可知,在宫墙上绘有伏羲女娲像,这也是明确记载二位神同时被绘制在地上建筑里的例子.墓室中的伏羲女娲图像,应是随着庙祠㊁宫殿壁画进入墓室而形成,并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形象变化.墓葬作为礼仪性的祭祀空间,常见的主要神灵有二对,即伏羲女娲和西王母东王公.这是中国古代墓室中最为主要的二对对偶神,是死亡世界的主神,其他神灵的形象极少,也多属于从属地位.从出土资料可知,伏羲女娲的形象成对进入中国古代墓葬的时间,约为西汉时期.与此同时西王母的形象也出现在墓室.东王公的形象出现较晚.墓室中伏羲女娲形象直到唐代仍然可见,而西王母与东王公这对对偶神在唐代已走出了墓室,也足见伏羲女娲在墓葬传统中的重要地位,直到宋元以后逐步走出墓室.一㊁史籍中的伏羲女娲形象:人首蛇身史籍中对伏羲女娲史迹记载的材料很丰富,但对其形象着墨并不多,仅有简单的文字描述.«列子 黄帝篇»: 庖牺氏㊁女娲氏㊁神农氏㊁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道. [7]王逸«楚辞章句»: 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 [8]王延寿«鲁灵光殿赋»: 伏羲鳞身,女娲蛇躯. 曹植«女娲画赞»: 或云二皇,人首蛇形.神化七十,何德之灵. [9]«山海经 大荒西经»: 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粟广之野,横道而处. [10]皇甫谧«帝王世纪»: 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人之世,有大人之迹出于雷泽之中.华胥履之,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为百王先. [11]王嘉«拾遗记 春皇庖牺»: 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长头修目,龟齿龙唇,眉有白毫,须垂委地. [12]从以上内容可知,形象描述虽然有极小差异,但大体是相同的,均为人首蛇身,即半人半兽,应是其原始形象.二㊁汉代墓葬世界里的伏羲女娲形象:日月 升仙 帝王㊀㊀汉代以前的伏羲女娲形象,出土资料极少,难以窥察其面貌.由考古发现可知,自西汉时期开始,伏羲女娲形象便成对出现在墓室当中.在现河南㊁陕西㊁山西㊁甘肃㊁山东㊁内蒙㊁四川㊁贵州㊁安徽㊁江苏㊁辽宁㊁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均有发现,分布地域极广,可以说在整个汉帝国境内均有分布,也各具有地域性特点.汉代墓室中伏羲女娲的形象,因考古发现有 伏羲 女娲 榜题的壁画墓及石棺材料,依此其形象能够完全识别出来.如四川汉代简阳三号石棺以及陕北靖边杨桥畔东汉壁画墓,均可见到有榜题的伏羲女娲像[13](图1).汉墓里的伏羲女娲形象,大多配置于墓顶㊁墓门以及棺具的盖板上,主要有以下两种形象:分列形象.均为人首蛇身或兽身.伏羲与女娲分别列于星宿图像㊁西王母及配属的仙界的两端或墓门两侧.有的配置规㊁矩或日月以及其他.交尾形象.均为人首蛇身或兽身,二尾交缠.伏羲女娲并列,有的持规㊁矩或日月以及其他.与日㊁月相配置的伏羲女娲形象最为常见,有的将日㊁月配置旁边,有的结合在一起,或绘制于腹部,或手持日㊁月.大多位于墓室顶部,分列在东㊁西方位上.中间主要是西王母及其配属图像.这也是伏羲女娲在墓葬中的最早形象.如西汉时期河南洛阳卜千秋壁画墓㊁洛阳浅井头壁墓等均51为此形象[14](图2).此时的伏羲女娲,形象与世俗人物无异,身着世俗人物的冠服,人首蛇身,双手拱在袖内.王嘉«拾遗记 春皇庖牺»中说到的伏羲 眉有白毫,须垂委地 ,这种特殊的相貌,并没有出现在墓室画像当中.在山西临汾博物馆收藏一件西汉时期的陶壶,绘有伏羲女娲像,伏羲形象为龙首蛇身,太阳与身体结合,女娲像为蛇首人身,却不见月.这是考古发现的唯一一件伏羲不是人首蛇身的材料[15].而交尾与并列形象,为较晚些时代的作法.图1㊀榜题 伏羲 女娲陕西靖边杨桥畔渠树豪东汉壁画墓图2㊀河南洛阳西汉卜千秋壁画墓㊀㊀汉代阴阳五行思想盛行,伏羲手捧太阳或与太阳配置在一起,代表阳;女娲配置月亮,代表阴.«淮南子 天文训»云: 日者,阳之主也,月者,阴之宗也 [3]171.«晋书 天文志»: 日为太阳之精,主生养恩德,人君之象也 月为太阴之精,以之配日,女主之象.[16]伏羲㊁女娲阴阳交合,育有万物,这是阴阳化育万物的开始.«说文»: 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17]也因此,在进入墓室这时,这二神的形象便居于最高地位,位于葬具的顶部及墓室的顶部.伏羲女娲与日㊁月㊁星宿配置的作法,在西汉时期便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墓葬传统.在不少的伏羲女娲图像中,有手持的芝草形象.如陕北米脂出土地的东汉画像石上,绘于墓门的伏羲一手中所持芝草是明确的.陕北靖边杨桥畔东汉壁画墓中,伏羲女娲绘于天象图中,伏羲一手持矩,一手持芝草[18](见图1).芝草,也即仙草.汉代丧葬观念里,升仙是主题.从皇帝到民众,人们死亡后的理想归宿是升仙.因此寻找仙山和死后升仙,成为秦始皇和汉武帝的追求的目标,汉代与升仙有关的题材在墓葬图像中大行其道.在此风潮之下,西王母㊁天门㊁昆仑山图像常常表现在墓室中.仙草多绘于西王母所居昆仑山上或持于羽人手中,代表着昆仑世界.伏羲女娲形象进入墓室后,伏羲或女娲手中也出现了仙草的踪迹.也代表着伏羲女娲也具有保佑人们进入仙界的功能,也因此,伏羲女娲形象也可与西王母㊁东王公居于墓门两侧,这里的墓门,是墓葬的入口,也是仙界的入口.两汉时期的伏羲㊁女娲形象为世俗人物模样,但其肩部出现了双翼.河南南阳麒麟岗东汉早期的画像石墓门楣刻有伏羲女娲,腹部是巨大的日㊁61月,二神均有双翼,呈分立形[19](图3).神像肩部出现翼,即代表具有飞仙的性质.如西王母㊁东王公形象绝大部分是有翼的.伏羲㊁女娲肩上的翼应与西王母㊁东王公的双翼一样,将升仙和护佑的功能表达了出来.图3㊀河南麒麟岗汉画像石墓㊀㊀除了与日㊁月㊁西王母相配置外,伏羲女娲手中最常见的形象,是规㊁矩(图4).«墨子 法仪»: 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县. [20]古代人认为规画天㊁矩量地,规矩代表天地秩序,代表治理天地.«淮南子 天文训»中记载: 东方木也,其帝太昊,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 [3]183~184故规具有治理的意义,即维持秩序.汉墓图像中普遍的持规㊁矩的二神形象中,所着意的,更是规矩之代表的意义,这应是汉代对于二神具有秩序特性的认识.因此,可以看到二神形象地位高于昆仑山主神西王母及其配属,可与星宿配置在一起.手持规㊁矩与星宿同列的形象,也是十六国北朝至唐代墓室中主要的形式.图4㊀山东武梁祠画像拓本㊀㊀伏羲女娲手中持乐器的例子,主要集中在四川地区,陕北也有发现,其他地区发现较少.如四川合江东汉四号石棺上的伏羲女娲手中所持之物,应为鼓与排箫[21](图5).发现乐器的例子数量并不少,可以说较为普遍.«说文»: 瑟,庖羲所作弦乐也. [17]虽然现有的相关的文献中并没有提到鼓,与墓室图像中的手中所持鼗鼓似并不相符,但伏羲发明过乐器却也得以反映到了墓室图像当中.图5㊀四川合江四号东汉石棺画像㊀㊀不仅是乐器,伏羲也有作乐.«楚辞 大招»: 伏戏«驾辩»,楚«劳商»只. [5]293伏羲所制乐曲,除«驾辩»外,马啸«绎史»引«孝经钩命决»: 伏羲乐曰«立基»,一云«扶来»,亦曰«立本». [22]«隋书 音乐志»记载伏羲有网罟之詠[23].从汉代墓室图像叙述的角度来看,二像手中如若持鼓与箫,则不会出现规矩的形象,因此可以说与所持规矩具有相同的作用.因此,这里的乐器,能够表现在二像的手上,代替了规矩,同时也是在说明乐也具有秩序的功能.这里的乐器,是秩序的威严.中国古代的礼制,礼与乐不可分.礼是等级,是秩序,而乐也同样是,因此伏羲女娲手中便持有了乐器.东汉时期,伏羲的头冠也在发生变化.西汉时期伏羲头顶着小冠,为常见的世俗普通人形象.东汉时,开始变成了头着通天冠及三山冠的形象(见图3、图4).通天冠为古代帝王所用的冠帽.武梁祠画像中的伏羲形象,就是头着通天冠,手持矩的形象.而更令人深思的是,在画像的右侧,刻有榜题为: 伏羲仓精,初造王业,画卦结绳,以理海内. [13]29这是汉代人心目中的伏羲,有着伟大的历史功绩,戴上通天冠,手持规矩,便是初造王业的第一帝王的形象了.这一形象,直到十六国时期出土的墓葬图像中的伏羲像,也仍然没有改变.而女娲形象更趋于中年妇女形象.着三山冠的伏羲,与东王公头上戴的三山冠是相同的,也仍然是升仙功能的加强.71三㊁魏晋北朝隋唐墓葬世界里的伏羲女娲形象:杂糅与认同㊀㊀魏晋十六国北朝隋唐时期墓葬出土的伏羲女娲像虽然不如汉代数量多,却是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这一时期一方面继承了汉代以来的传统图像形式,同时又与外来文化交融,创造出了杂糅中外文化因素的形象.在新疆吐鲁番阿期塔那北朝唐代墓葬中极为普遍的随葬伏羲女娲像,也说明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魏晋十六国时期考古出土的伏羲女娲图像材料主要出土于河西地区的墓葬.这一地区的伏羲女娲形象绘于墓室的顶部及葬具的顶部,主要为交尾手持规矩的形象,升仙与帝王形象的伏羲仍然可见,这也是延续了汉代中原地区的墓室图像传统.这一时期形象上也有新的变化.在河西嘉峪关毛庄子发现的魏晋时期的墓葬中,木棺的侧梆画有伏羲㊁女娲交尾像,两侧绘上了星宿㊁连绵的山峦(仙山)相配置,尤其是西王母为主神的昆仑山仙山的形象,第一次出现在主像伏羲和女娲的两侧[24](图6).仙山㊁星宿㊁交尾像,这样的图像程序,也是北朝及隋唐时期的最主要的形式,而汉代时期变化多样的其他的伏羲女娲形象再也没有出现墓室中.图6㊀河西嘉峪关毛庄子魏晋棺板画㊀㊀北魏时期,佛教的因素出现在伏羲女娲图像组合中.北魏时期的墓葬材料,是山西大同沙岭七号壁画墓.该墓棺板上有纪年,为公元435年,墓主为北魏鲜卑贵族侍中主客尚书平西大将军破多罗氏的母亲,墓葬等级较高.伏羲女娲像绘在墓室甬道的顶部[25].二像呈交尾形象,中间绘有佛教的摩尼宝珠,宝物在中间,周围为火焰,象征消除疾病与痛苦(图7).伏羲女娲分列于两侧,中间配置佛教摩尼宝珠的作法,还可以在敦煌莫高窟的西魏285窟中见到相类似的形式,这是汉代以来的文化传统进了佛教的殿堂.图7㊀山西大同北魏沙岭壁画墓㊀㊀收藏于河南洛阳关林的一具北魏时期的残石棺盖上,阴刻有人首人身蛇尾的一男一女形象,石棺上的伏羲㊁女蜗分别手托日月,日中有昂首翘尾的三足金乌,月中桂树两侧,有持臼捣药的玉免和舞姿的蟾蜍[26],同时还绘有星宿及银河.这应是汉代以来墓室传统中的伏羲女娲形象.至此,以伏羲女娲为主像,手中高举日㊁月,周围以银河㊁星宿配置,刻于棺盖之上的做法形成了固定模式,直至隋唐时期,图像的组合形式并无大的变化.陕西咸阳北周匹娄欢石棺棺盖中央刻有双手托举日月㊁人首蛇身的伏羲㊁女娲并列像,周边为星宿,与洛阳关林的残石棺较为相似[27].与北魏时期的形象相比有着明显变化的,则是人物肩上多了飘飞的披帛,并且身着胡服,同时伏羲着北周时期世俗官员常见的笼纱冠,面貌类似胡人形象(图8).根据出土的墓志可知,墓主为云州盛乐人,因军功赐鲜卑姓匹娄氏,此人地位不低.陕西西安北周郭生墓出土的石棺盖上刻有伏羲女娲形象.除了星宿㊁云气围绕,双手托日月与匹娄欢等墓葬石棺相似外,伏羲为人首鸟身,蹄足,双手戴钏,女娲为牛头鸟身蹄足,双手戴钏的形象,在棺盖的缘边刻一周忍冬纹样[28].传统的伏羲女娲图式,也只有日㊁月㊁云气的传统还有保留,其他形象均发生了变化,与汉代以来传统中的81人首蛇身形象完全不同,异域文化特点鲜明(图9).图8㊀陕西咸阳北周㊀㊀㊀图9㊀陕西咸阳北周匹娄欢墓石棺㊀㊀㊀㊀㊀㊀郭生墓石棺㊀㊀陕西西安北周李诞墓是经考古发掘的为数不多的在华外来人墓葬.据墓志,李诞为婆罗门后裔,其祖㊁父可能是来自天竺的婆罗门人,来华可能在其祖父时.李诞于北魏正光年间远游罽宾,回长安后因其为婆罗门种族多次受到皇帝的赏赐.伏羲女娲像刻于石棺盖上,为人首蛇身形象的一男一女,双手托举日月于头顶,周围刻星宿和云气[29](图10).这具石棺上的日月,也显出不同来,即伏羲手中所举为新月,并非太阳.女娲托举着太阳.除伏羲女娲日月配置错位外,出现新月的作法,显示了与汉代以来的传统文化使用圆月的作法有着明显的不同,应为外来文化的表达.李诞石棺的前挡刻有门,门两侧为胡人形象的守护力士,门前刻火坛,这是外来宗教的祭祀场景,在祆教艺术中,火坛是常见主题.在侧挡刻四神图像,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充分反应出了中外文化的交融.图10㊀西安北周李诞墓石棺㊀㊀波斯萨珊艺术的典型纹样也出现在北朝时期的石棺上.如隋代陕西三原李和墓石棺,与郭生墓石棺㊁洛阳关林石棺㊁匹娄欢石棺相似,在棺盖上刻有伏羲女娲形象,但这具石棺上的伏羲女娲形象,为人首鸟身,手托日月而立,在周围刻成行的联珠纹.联珠纹内,是高鼻深目胡人相貌的神人面以及虎㊁豹㊁公鸡㊁犬㊁马等外来神兽的兽面,为波斯萨珊艺术所常见[30](图11).图11㊀陕西咸阳隋代㊀图12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李和墓石棺㊀㊀㊀㊀㊀㊀㊀墓地唐代绢画㊀㊀唐代伏羲女娲图像发现于新疆吐鲁番地区的阿斯塔那墓群,均出土于麴氏高昌时期和唐西州时期的墓葬,数量不少,应为普遍的丧葬现象.伏羲居左女娲居右,伏羲持矩,矩上多有墨斗;女娲持规,均为人首蛇身,以交尾为主要形式,尾部交缠表现得非常夸张,在四周绘有日月㊁星辰.这无疑是汉代以来传统的作法.但所不同的,伏羲女娲手中不托举日月,日月分布在画面的上㊁下位置(图12).太阳中不画三足乌,以放射状的细密线表示光明,在一圈联珠纹内绘新月来表现月亮,此种风格的表达,是与汉文化的日月表达完全不同的.新月联珠纹,在波斯萨珊时期极为流行.在伊朗塔克 博斯坦(T a q -eB o s t a n )萨珊浮雕左壁,有萨珊王朝库思老二世狩猎图,画面中库思老二世身旁的人物,衣服上的装饰,就是联珠新月[31](图13).联珠新月在新疆拜城克孜尔佛教石窟中也可以见到.在第8窟供养人衣服上,有联珠新月.第38窟的顶部的日天和月天,与伏羲女娲像的日月表达相同[32](图14).伏羲女娲的身上穿着波斯萨珊时期常见的联珠纹装饰的衣服.伏羲女娲的面貌有汉人形象,也有西域少数民族高鼻深目㊁卷发虬髯的形象.91图13㊀萨珊波期库思老二世狩猎图人物联珠新月图14㊀新疆克孜尔石窟第8窟顶日、月㊀㊀波斯萨珊典型装饰纹样能表现在传统的伏羲女娲像上,与广大的西域地区,各民族文化长期交流互动有关,也体现出中外文化交融互动的深刻程度.四㊁五代宋元墓葬世界里的伏羲女娲形象:镇墓神煞㊀㊀这一时期考古发现的伏羲女娲形象很少.在五代㊁辽代墓室壁画中发现有人首蛇身形象,配置在墓门处,均为交尾形象,与以往的形象不同,仅余人首与蛇身.如内蒙清水县梁尔梁五代壁画墓,将伏羲女娲绘于墓门处[33](图15).还有单独的形象,如四川南宋华莹墓安丙家族墓中的安宝孙墓,出土有人首蛇身的男女陶俑,头高抬起,蛇身盘曲[34](图16).对于此类形象,也有学者认为应为墓葬神煞,起镇墓保佑的作用.图15㊀内蒙清水河县塔尔梁五代壁画墓图16㊀四川南宋华莹墓安丙家族墓安宝孙墓㊀㊀宋元及其以后的墓葬中,伏羲女娲在墓葬世界中的地位已全面下降,形象变得很小,失去了在墓室世界中的主导地位,逐步退出墓室.五㊁结语«汉书 律历志»引刘歆«世经»: 庖牺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为帝太昊. [35]«汉书 古今人表»中首列太昊帝宓羲氏即伏羲,次列炎㊁黄,以伏羲为首,认为伏羲 继天而王 [35]863~867,班固«白虎通义»: 三皇者,何谓也?伏羲㊁神农㊁燧人也. [36]伏羲成为三皇之首㊁百王之先,地位推得很高.皇甫谧«帝王世纪»也说: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蛇身人首,有圣德,都陈,做瑟三十六弦.燧人氏没,庖牺代之,继天而王.首德于木,为百王先.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方,主春.象日之明,是称太昊. [11]汉代墓葬出土丰富的伏羲女娲形象材料,也可证在汉代时,伏羲地位很高,武梁祠画像中的伏羲头戴通天冠,手持矩,榜题 初造王业 ,就是汉代人心目中的远古帝王形象.综合以上,墓葬所见伏羲女娲形象与史籍记载是相合的.伏羲女娲的形象能在墓室中长期存在,应与其具有祖先崇拜以及秩序的内在特性有关,也成为丧葬传统图像.魏晋十六国北朝唐时期,伏羲女娲形象多见于边远地区,以星宿㊁日月的配置为其固定的图像组合,所在墓葬空间的位置及固定的图式,仍继承着汉代以来的古老传统,外来文化的因素与这一传统的融合更为深刻,文化杂糅成为最为显著的现象,表达了外来文化对伏羲女娲墓葬传统的认同.宋代经过堪舆书的大整理,«地理新书»成为丧葬指导书,神煞形象在墓葬空间中占据主流,宋元以后伏羲女娲形象逐步退出了墓室.通过以上对汉至隋唐五代墓葬世界里伏羲女娲像的梳理,我们也认识到伏羲女娲文化根基深厚,涉及面广,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也是认识文化认同与互动的重要历史物证.考古发现,让我们可以直接看到古代伏羲女娲这二个02远古神形象的具体表达,能够更加深入理解伏羲女娲的诸多面相,这可能是在伏羲女娲祭祀文化传承到今天,更应该去深入挖掘的东西.ʌ参考文献ɔ[1]王弼,孔颖达.周易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68.[2]李昉.太平御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748.[3]何宁.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480.[4]王肃.孔子家语译注[M].王德明,主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27.[5]王泗原.楚辞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4:82.[6]萧统.六臣注文选卷十一[M].李善,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220.[7]杨伯峻.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2:80.[8]王逸,洪兴祖.楚辞章句补注[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05.[9]曹植.曹植集校注[M].赵幼文,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70.[10]山海经校注[M].袁珂,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89.[11]皇甫谧.帝王世纪[M].宋翔风,钱宝塘,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2.[12]王嘉.拾遗记译注[M].孟庆祥,商微珠,译注.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1.[13]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画像石全集 四川汉画像石[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80.[14]洛阳市文物管理局,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洛阳古代墓葬壁画[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32G53.[15]临汾市博物馆.平阳撷珍:临汾市博物馆馆藏文物选粹[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157G158.[16]房玄龄.晋书 天文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4:317G318.[17]许慎.说文解字[M].徐鈜,校定.北京:中华书局,1963:260.[18]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靖边县文物管理办.陕西靖边县杨桥畔渠树豪东汉壁画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17(1):20.[19]金维诺.中国美术全集 画像石画像砖[M].合肥:黄山书社,2009:72.[20]孙诒让.墨子间诂[M].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20.[21]高文.中国画像石棺全集[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1:341.[22]马啸.绎史[M].刘晓东,等,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1:18.[23]魏征.隋书 音乐志(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3:286.[24]孔令忠,侯晋刚.记新发现的嘉峪关毛庄子魏晋墓木板画[J].文物,2006(11):81.[25]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6(11):21.[26]宫大中.试论洛阳关林陈列的几件北魏石刻艺术[J].文物,1982(11):80G81.[27]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陕西考古发掘资料整理研究(下册)[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5:65G69.[28]陕西省考古院.北周郭生墓发掘简报[J].文博,2009(5):5G6.[29]程林泉.陕西北周李诞墓的考古发现与研究[M]//西部考古第一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391G399.[30]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三原县双盛村隋李和墓清理简报[J].文物,1966(1):31G32.[31]F L A N D I N E.N.V o y a g ee n P e r s ed e mm[M].P a r i s e:G i e e t J.B a u d r y,1851:17.[32]段文杰.中国新疆壁画全集1[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62.[33]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清水河塔尔梁五代壁画墓发掘简报[J].文物,2014(4):32,35.[34]四川省文物考古院,广安文物管理所,华蓥市文物管理所.华蓥安丙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图版一三五.[35]班固.汉书 律历志(下)[M].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1012.[36]陈立.白虎通疏证(上)[M].吴则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4:49.[责任编辑:王敬儒]12。

汉代伏羲女娲图像规矩配置考

汉代伏羲女娲图像规矩配置考

汉代伏羲女娲图像规矩配置考汉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汉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极为突出的表现。

在汉代,儒家文化得到了更加全面的发展,封建宗法制度也得到了更加完善的建立。

而在汉代的文化艺术领域,伏羲女娲图像就是一个非常具有特色的艺术形式。

伏羲、女娲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他们的图像在汉代被制作成了一定的规矩配置。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汉代伏羲女娲图像的规矩配置考。

我们来了解一下伏羲女娲的图像特点。

伏羲女娲是中华民族的两位重要始祖,他们的形象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汉代,伏羲女娲的图像通常是两位神明并列的形式,伏羲通常被描绘成一位英俊潇洒的男子,手持制图的鱼纣,神情庄严。

女娲则被描绘成一位端庄秀美的女子,手持熔炼的火种,为人类补天。

两位始祖的形象常常被放置在祠堂中或者是祭祀地点,成为人们祭祀的对象。

我们来谈一谈汉代伏羲女娲图像的规矩配置。

在汉代的艺术作品中,伏羲女娲的图像是非常常见的,尤其是在宗族祭祀和宗谱绘制的场合。

在当时的社会里,尊崇祖宗是人们非常重视的事情,伏羲女娲的形象被制作成了一定的规矩配置,以体现对始祖的尊崇和敬仰。

在制作伏羲女娲的图像时,通常会遵循一定的规矩和配置,包括图像的位置、比例、神态、服饰等方面。

在图像的位置方面,伏羲女娲的图像通常被放置在祠堂的正中央,或者是祭祀场所的主要位置。

这样做是为了突出伏羲女娲的地位和重要性,也体现了人们对始祖的尊崇和敬仰。

在图像的比例方面,通常会遵循一定的比例配置,使得伏羲女娲的形象显得庄严而不失平衡。

在神态方面,伏羲女娲的形象通常是庄重而威严的,体现了他们作为中华民族始祖的崇高形象。

在服饰方面,伏羲通常穿着八卦图案的衣服,手持制图的鱼纣,女娲穿着华丽的衣裳,手持熔炼的火种。

这些服饰的配置也是符合当时社会的审美和价值观的。

在汉代的艺术作品中,伏羲女娲的形象被制作成了一定的规矩配置,这种配置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特点和审美观念。

简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首蛇身形象

简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首蛇身形象

简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首蛇身形象引言我们从众多的古典文献和出土文物中可以知道,“人首蛇身”的形象大量存在于中国古代神话中。

例如:伏羲与女娲,他们在中国古代神话文学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

这些“人首蛇身”形象不仅仅是一个图腾或者标志,它具有及其丰富的内在含义,表现出了原始人类的美好愿望以及他们的信仰。

1具有“人首蛇身”形象的神人在已知的古典文献中,具有人首蛇身形象的神人并不少见。

像我们所熟悉女娲伏羲的形象,以及在被称为巫觋之书的《山海经》里就有相当多除女娲伏羲外的人首蛇身形象的神人。

1.1记载最多的人首蛇身形象——女娲、伏羲女娲与伏羲是记载最多的人首蛇身的神人,他们不管是在古典文献中还是出土的壁画文物上的形象大多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

《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山海经海内经》:“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面蛇身,长如猿,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维。

人主得而飨食之,伯天下。

”①在闻一多先生的《伏羲考》中所做的解释是,此名曰“延维”的“人面蛇身”,“左右有首”的苗民所祀奉的神明,实际上是交尾的伏羲、女娲。

王逸《楚辞问天》“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女娲人头蛇身。

”;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云“伏羲鳞身,女娲蛇躯”。

曹植《女娲画赞》“或云二皇,人首蛇形”这里的二皇指的就是伏羲,女娲。

晋王嘉《拾遗记》:“蛇身之神,即羲皇也。

”《艺文类聚》卷十一引《帝王世纪》:“女娲氏,亦风姓也,作笙簧,亦蛇身人首。

”②除了文献典籍里记载的人首蛇身的女娲,伏羲,在各地出土的壁画,锦帛等也发现了大量的人首蛇身的女娲伏羲像。

在山东地区出土的沂南汉画像石墓墓门东侧支柱下面的画像,一巨人的怀抱中有二个首蛇尾之人,左边执规有髻者应当为女娲,右边执矩戴冠者应当为伏羲。

嘉祥县武梁祠西壁画像的第二层,右端为伏羲女娲交尾像,女娲举规,伏①山海经脚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 P261②闻一多.伏羲考.[M].上海人民出版社 P17羲持矩,后石室第五石第二层右边刻伏羲执矩,女娲执规的人身蛇尾相交的画像。

简议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特点

简议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特点

中外美术史主题论文论汉代美术简议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特点姓名刘明阳年级班级09-10班专业艺术设计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二零一零年六月摘要画像石是遗存丰富,很有特色的秦汉美术史资料。

艺术家们以刀代笔,在坚硬的石面上创作了众多精美的图像,用以作为建筑构件,构筑和装饰墓室、石阙等。

全国发现的汉画像石数以千。

据载,画像石萌发于西汉昭、宣时期,新莽时有所发展,到东汉时进一步扩大,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陕西、四川及其周围地区。

画像砖,顾名思义就是刻画或模印着画像纹饰的砖,一般认为始于战国晚期,盛于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继续流行,是一种建筑装饰构件源于战国末期出现的“雕墙”壁画艺术。

秦汉至西汉初期,多用于装饰宫殿衙舍的阶基;西汉中期以后,主要用于装饰墓室壁面;东汉则是画像砖艺术的鼎盛时期。

在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中,图像表现在取材、技法和主旨意蕴三个不同的层面。

同时,从汉代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来考察,我们可以发现画像石、画像砖的产生和表现有着它深厚的时代背景、社会根源和民族文化的底蕴。

尤其在繁荣稳定、提倡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如何理解汉代画像石、画像砖表现出来的文化意绪,对于我们重新认识绘画,并加以正确的继承、引导和发扬,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画像石,画像砖,社会根源,文化意绪ABSTRACT(3号黑体)The portrait stone is remains richly, has the characteristic the Qin and Han Dynasty history of art material very much. The artists write a letter on another's behalf by the knife, has created the numerous fine images in the hard stone facing, with by takes the building unit,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decoration tomb chamber, Shi Que and so on. The nation discovered the Chinese paints a portrait Shi Shuyi thousand. According to carrying, the portrait stone sprouts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illustrious, proclaims the time, when the xin dynasty established by wang mang has the development, to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when further expands, mainly distributes in Shandong, Henan, Shanxi, Sichuan and periphery the area.The brick relief, is as the name suggests the portray or the mold is printing the portrait decorative design in a utensil brick, generally thought that begins in the Warring States later period, in the Han Dynasty, the three-country two jin's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ime continues abundantly popularly, is one kind of building decoration component stemsfrom the Warring States last stage to appear “carves the wall”mural art. The Qin and Han Dynasty to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initial period, use in decorating the palace alley shed much the step base; After Western Han Dynasty intermediate stage, mainly uses in decorating the tomb chamber wall surface;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is the brick relief art prosperous time.Paints a portrait in the stone in the Han Dynasty, the brick relief, the image displays in the selection, the technique and the primary intention implication three different stratification planes.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Han Dynasty politics, the economical, social and cultural each aspect inspects, we may discover that the portrait stone, the brick relief production and the performance have its deep time background, the social root and the national culture inside story. Especially in prosperous stable, advocate construction harmonious society's today, how did we understand that the Han Dynasty paints a portrait the cultural intention which the stone, the brick relief display, knows the drawing regarding us, and performs correct to inherit, to guide and develops, has the profou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 Words:Stone, Brick and social causes, cultural sense on目录中文摘要………………………………………………………(3 )英文摘要………………………………………………………(5 )1. 概述画像艺术1.1历史背景..........................................(9 )1.2分布区域 (10)1.3题材内容 (13)1.4艺术风格 (17)1.5雕刻技法 (18)1.6分期与作者 (19)2. 四川地区的画像艺术2.1画像石 (22)2.2画像砖 (23)3. 山东画像艺术3.1概况 (25)3.1山东画像艺术的艺术特点 (30)4.河南地区的画像艺术4.1南阳地区的画像石 (38)结语 (40)参考文献 (42)后记 (43)声明 (44)一.概述画像艺术要认识汉代雕塑形势之盛,内容之富,形式之多样,及其特别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不能不对当时的浮雕艺术予以足够的重视。

探析汉画像石伏羲女娲形象

探析汉画像石伏羲女娲形象

探析汉画像石伏羲女娲形象作者:韩秀秀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7年第09期摘要:汉画像石是在祠堂、地下墓室等建筑壁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是汉代一种特殊的丧葬艺术。

汉画像石题材多样,其中伏羲女娲艺术形象在汉画像石上屡次出现,图像形式丰富,出土地域范围广泛。

文章从类型分布、组合方式演变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继而解析“伏羲女娲”形象在汉画像石中广泛出现的原因,以及形象背后隐藏的内涵寓意。

关键词:汉画像石;伏羲女娲;阴阳调和一“伏羲女娲”字样首次出现在战国文献中,到了汉代,“伏羲女娲”形象得到了广泛认可,更是作为人类始祖被列入“三皇五帝”之列。

关于伏羲,据《帝王世纪》记载:“母曰华胥,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

长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

”《春秋内事》曰:“天地开辟,五讳各在其方,至伏牺(羲)乃舍,故以为元。

”《白虎通·号》曰:“臣之誅訣,起之吁吁,饥即求饱,食即弃余。

于是伏羲仰观于天,治下伏而化之,谓之伏羲也。

”从这些古文中分析,伏羲出身颇具传奇色彩,还能安邦定国。

古籍中对女娲的来历未详细说明,但对其功绩却记载甚多。

《帝王世纪》曰:“女娲氏亦凤姓也,承鹿牺制度亦蛇身人首,一号女希,是为女皇。

未有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伯而不王。

”郭璞注曰:“女娲古神女而帝者,栗广野名也。

”《淮南子·览冥训》曰:“女娲以五色石补天,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正是“伏羲女娲”本身象征着智慧和力量,因此得到当时人民的崇拜和尊敬。

伏羲女娲本为兄妹,后为创造人类而成婚,这是汉代流传下来的一则神话。

《路史·后记》云:“女娲,伏羲之妹,祷神祗置婚娲,合为夫妇也。

”二汉画像石中“伏羲女娲”形象虽有地域差异,但总体来看不外乎两大类——单个出现或两者一起出现。

以单个方式出现时,大多为伏羲捧日,双手擎一圆形轮廓;女娲则左手擎月轮右手持矩,优雅灵动。

伏羲女娲图腾与民族精神

伏羲女娲图腾与民族精神

伏羲女娲图腾与民族精神伏羲女娲的传说,一方面包含了初民最初朴素的对人类起源的探求;另一方面则源自于人类对龙图腾的崇拜。

是以龙为感情纽带而转化的一种“媒介”,并作为联络人类感情的“工具”。

通过龙的崇拜,还可以发现我国从远古至今形成的深刻影响与龙的情结。

远古时期,人神杂糅,神话传说充斥于世界。

然而某些传说中虽然掺杂着神话,但是它与单纯的神话有着根本的区别;因其系口耳相传,失实之处在所难免,却包含了一定真实历史的痕迹。

伏羲女娲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并受到崇祀。

有关他们的传说,流传的地域极为广泛。

毕竟这段历史太遥远,史书中对此的记载极其匮乏;传说来源的途径也很多,让人扑朔迷离。

汉墓绘画中却出现了大量的伏羲女娲图像,为人们进一步了解这个传说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有人认为他们是人,有人说是神;有人推想该传说起源于北方,有人认为源自南方。

然而传说的产生,不过是古人借助使用的一种工具,究其传说背后的实质,却蕴含着一段深厚的难以割舍的民族情结。

至此,不能不提到国学大师、著名书画家冯其庸先生。

冯老曾嘱咐笔者说:我看到新疆阿斯塔那墓中伏羲的帽子、胡子都是一副少数民族的模样,说明不仅汉族、苗族,就连新疆少数民族也认同伏羲是他们的始祖了,这是我们民族团结、和谐的证明,你要认真研究一下伏羲女娲。

因为受到冯老的教诲和指导,笔者才仔细思考并撰写此文。

一、伏羲女娲传说是人类社会原始宗教性质的产物中国的创世神话很多,分别来自于远古初民对宇宙中万物的初步认识,并产生的对人、植物、动物等起源的解释;有些被崇拜的对象还成为氏族的图腾。

人是万物之灵,人的起源当然会首先受到关注。

传说伏羲女娲是创造人类的二位主神和始祖,初民就利用这个传说解释了人类的起源与繁衍问题。

1、女娲的传说女娲的记载初见于《楚辞·天问》,曰:“登立为帝,孰道尚之。

女娲有体,孰制匠之?”女娲对人类的功绩有:许慎《说文解字》曰:“女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山海经》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粟广之野。

浅析汉画像石中伏羲女娲持规矩图

浅析汉画像石中伏羲女娲持规矩图

2021-0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浅析汉画像石中伏羲女娲持规矩图姜田竺(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北京100102)摘要:本文对“伏羲女娲持规矩图”进行了图像收集及对比观察,以探讨两个有问题:其一,伏羲女娲手持的矩尺,其功能是什么;其二,图中究竟谁持规谁持钜?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了调研和资料收集,并得出了一些个人的推测观点。

关键词:伏羲持规;女娲持矩;量天尺中图分类号:JI2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03-0011-03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03.006一、“规、矩”二字之字源解释。

《礼记·经解》:「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圜。

」《孔颖达疏》:「规所以正圆,矩所以正方。

」(一)“夫”字夫,说文中“丈夫也。

从大,一以象簪也......人長八尺,故曰丈夫。

”“大”是人,“一”像冠簪,本义为行完冠礼的成年男子。

“丈夫”究竟是属于哪个时代的?首先,根据东汉时出土的尺子,一尺约23.5厘米,那么“夫”高184厘米左右,当代“丈夫”都达不到这个身高,故东汉被排除。

又《澄忠蒙学堂字课图说》“尺”:“夏以10寸为尺,殷(商)9寸为尺,周八寸为尺……”。

周尺八寸为尺,十尺为一丈。

若以已出土的(殷)商尺16~17厘米为9寸,反推夏尺大约17~19厘米左右。

战国《荀子·劝学》中有“七尺之躯”之说,此时期出土的尺子约23厘米,“七尺”大约是165厘米。

在合理范围,故而若西周是八进制,推周尺在19~23厘米之间。

(二)“规”字规,说文中“有法度也。

从夫、从見。

”從「夫」,指成年人;從「見」,表示有見識。

可有”有見識的成年人規矩“之意。

本义多为“法度、法则”之意。

与“矩”相对应的“规”字“圆、圆规”推测为引申义。

(三)“矩”字“矩”,说文中“巨或从木矢,矢者,其中正也。

”?矩字是象形文字,大概形象是一人分腿站立,一手握“工”形器具(矩尺),与“巨”字同字。

汉至隋唐的伏羲女娲形象之文献探究

汉至隋唐的伏羲女娲形象之文献探究

对伏羲、女娲科学意义上的研究是从五四以后开始的,其时茅盾、常任侠、芮逸夫、闻一多、袁珂等均对伏羲女娲的神话起源地、两者之间关系等进行过探讨,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伏羲考》《中国神话研究初探》《苗族的洪水故事与伏羲女娲神话》及《重庆沙坪坝出土之石棺画像研究》等。

新中国建立以来,杨利慧等学者又运用古代文献与考古学、民族志资料,重新审视女娲神话研究中的诸多问题(伏羲、女娲的神格、传说起源地等),并运用民俗学的办法对这些基本问题给予说明。

对伏羲、女娲信仰的起源地,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南方说”与“北方说”。

在伏羲、女娲的关系上,多数学者认为两者经历了从独立神到对偶神的演变。

利用文献学研究历史是学界通常采用的方法,但通过前人记载的史实,则往往会受限于记录者的方法、立场、信息面等因素,从而或多或少与真实情况产生偏差,于是以文献资料与田野考古相结合,便成了当今学界较多采用的方法。

就对伏羲、女娲的研究而言,散见于祖国南北的大量雕刻画像遗存为我们结合史料完善伏羲、女娲形象提供了难得的依据,其中包括自汉以降至隋唐的不少画像砖、墓室壁画和伏羲、女娲雕像。

1 伏羲女娲神话的生成1.1 女娲形象探源女娲形象最早出现在《楚辞·天问》和《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有:“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①“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粟广之野,横道而处。

”②“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

”③“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

”④“往古之时,四极度,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⑤以上材料主要涉及两个命题:一是女娲像什么模样?二是女娲曾为人类创立了什么样的丰功伟绩?就第一个命题而言,在《楚辞》和《山海经》中,似没有对女娲体型、相貌的明确描述。

屈原问是谁将女娲造成了这模样的?可惜他并没有具体描述自己所见女娲的模样,而《山海经》则讲的是她死后变成了什么,也未涉及她死前的模样。

北朝石葬具伏羲女娲画像的考古学观察

北朝石葬具伏羲女娲画像的考古学观察

西介休宋元明时期的祆神楼和祆神庙是海内祆教祠庙唯一的遗
发掘者将洛阳石油站壁画墓擎日、月者分别认作伏羲和女
存。神楼北侧顶层横梁椽口东西各有一异兽木雕像(图 4),姜
娲,并不准确,擎日者确为女子形象,擎日者也有男子的胡髭特
伯勤在《中国祆教艺术史研究》中指出这一雕像表现的是牛形天 征。贺西林指出两座壁画墓中的伏羲女娲日月错位乃有意为之,
征。在此基础之上,通过相关文献和同时期考古学材料的印证,探讨了郭生石馆女娲出现兽首形象,以及李诞石棺伏羲女娲与

日月错位的原因。本文通过伏羲女娲葬具图像的考察,透视北朝胡汉文化的交融及时人的生死观与丧葬观。
关键词院北朝;石葬具;伏羲女娲
中图分类号:K23;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1)21-0075-02
75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回廊
文 艺 生 活 LITERATURE LIFE
2021-07
女娲“鳞身”、 “龙身”和“人首蛇形”的形象基本固定。此三具石 型的粟特贵族康业、安伽和史君的墓葬皆于长安及周边一带发
棺上伏羲女娲的形象各不相同,除了沿用流传度最广的人首蛇 现。在本土文化和异域宗教碰撞的背景下,既有汉化程度较深的
神崇拜,参考《阿维斯陀》中所载胜利之神韦雷特拉格纳化身之 “这种阴阳之主和阴阳之精相互错位和替换,既蕴涵着阴、阳两
一是美丽的公牛,《伽萨》中赞美牛魂之神歌和 Sagistan 之火庙 种强大力量的交合,同时还象征着宇宙万物的平衡与协调”。按
2021-07
文 艺 生 活 LITERATURE LIFE
历史回廊
北朝石葬具伏羲女娲画像的考古学观察

走遍中国解说词之汉化石像

走遍中国解说词之汉化石像

第二集:汉画像石之谜这里是汉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已经发掘的五百多座汉墓里,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画像石刻。

这里是中国第一个被命名的书画之乡。

为什么这里会有这么多的汉代画像石刻呢?书画风气之盛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请收看“走遍中国”——《汉画像石之谜》。

这里是位于安徽省宿州市萧县西面五公里的灵山。

2006年8月,萧县博物馆会同安徽省考古所对这里的一座古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而就在不久前,这座古墓险些被盗墓贼盗掘,幸亏被当地农民及时发现,萧县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很快赶到了现场。

萧县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在盗洞的周围发现了散落着的铁锹、水桶、绳索等工具。

盗墓贼正是想利用这些工具,把古墓里淤积的夯土运到空地上然后实施盗掘。

由于灵山古墓处于萧县虎山汉墓群之中,因此考古人员推测灵山古墓很有可能是一座汉墓。

近年来,为配合连云港至霍尔果斯、合肥至徐州两条高速公路的建设,萧县文物部门在境内发现了大型汉墓群十处,发掘汉墓近五百多座,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

尤其是出土了一批堪称稀世瑰宝的汉代画像石刻,在中国考古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画像石又叫石刻壁画,是中国最早的浮雕艺术。

萧县的汉代画像石刻开始于西汉晚期,兴盛于东汉,但随着东汉的灭亡,萧县的画像石刻也随之消失了。

近年来,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人们不仅又看到了这些精美的汉代雕刻艺术,而且从这些珍贵的汉代画像石刻上,专家们发现了许多早已经失传了的汉代文化。

苏肇平,中国汉画学会会员,萧县博物馆馆长,多年来一直潜心于萧县汉画像石刻的发掘和研究工作,并著有《汉石刻艺术》一书。

这个威武强壮的武士手中拿着的兵器叫钩镶,是汉代主要的作战武器之一,但这种武器已经失传了近两千多年。

由于画像石刻数量之多、分布之广、雕刻之精美在国内都十分罕见,因此许多盗墓贼才将黑手伸向了这里的汉墓。

顺着盗墓贼留下的盗洞,萧县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对灵山古墓进行了考察。

他们发现,盗墓贼只是在墓室的上方凿开了一个圆形豁口,并没有真正进入到灵山古墓的墓室里。

吕梁汉画像石浅谈

吕梁汉画像石浅谈

吕梁汉画像石浅谈作者:周瑞伟来源:《文物世界》 2013年第3期汉画像石是两汉时期特有的文物,是用雕刻绘画手法在石质材料上制作的画像。

它产生于西汉初年,消亡于东汉末年。

一般存在于祠堂、石阙、墓室和石棺之上,是汉代独特的文化葬俗现象。

它既是艺术品,又是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石质建筑材料,是汉武帝执政后期出现的新的艺术形式,是汉代统治者以古为鉴,以善为师,以恶为戒,给世人树立忠、孝、仁、义、礼、智、信、节的榜样和示范教材,当然也是汉代贵族独尊儒术、崇尚厚葬、炫耀富有、区分贵贱的标识和举孝廉、扬名节的标准之一。

目前发现的画像石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四川、陕西、山西等地。

一吕梁是山西唯一出土汉画像石的地区。

吕梁汉画像石的产生源于西河郡的内迁。

《元和郡县志》汾州:“汉武帝元朔四年置西河郡,领县三十六,理富昌县是也。

后汉徙理离石,即今石州离石县也。

献帝末荒废。

”《北周地理志》介州:西河郡,“后汉移治平定,今陕西榆林北境,顺帝永和五年又移治离石,今离石县治”。

吕梁目前发现的画像石共300多块,主要分布在以离石马茂庄为中心方圆200里的三川河流域。

这些画像石中,国外2块,在加拿大多伦多博物馆;国内,故宫博物院2块,山西博物院17块,山西省考古研究所11块。

吕梁市的汉画像石中,其中15块有纪年、铭题。

吕梁画像石最早发现于1919年在马茂庄村西鱼塌梁的古墓地,被奸商所盗,把其中有纪年的两块卖到了国外。

吕梁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具有东汉时期平面浅雕的共性,又有自身的艺术特点:即在画工勾勒出物像的基础上,剔地浅雕出轮廓,人与物的细部保留画工墨线稿迹,浅雕墨描,附标凿地,构图疏朗,宛如剪影(图一)。

吕梁画像石的材料介于山东青石材料的细密和河南砂石材料的粗犷之间,取历史地产的红褐色砂质页岩,易吸水,易着色,易风化。

吕梁汉画像石的反映的内容丰富。

有神话故事:如日神、月神、伏羲、女娲、东王公、西王母、悬圃、天庭、羽人、云车飞升等;有祥瑞:朱雀、铺首、三青鸟、三足乌、鱼、龙、虎、鹿等;有历史故事:“火牛阵”、“窃符救赵”等。

从汉画像石的神话题材解读汉代生死观

从汉画像石的神话题材解读汉代生死观

从汉画像石的神话题材解读汉代生死观作者:漆晓雯邓懿媛来源:《艺海》2012年第04期汉代画像石是两千年前民间工匠们刻画在石板上的艺术作品,其风格古朴,构图简洁,线条精致,形象突出,写实与夸张的手法相结合,充分反映了它的时代特色,是我国古代造型艺术博大精深的代表。

汉画像石包含着极为丰富的题材内容,最为突出的是神话题材,虽然它有着地域差别,但内容多是相同的,表达着一种被不同地域的人们所共同认同的思想、情感和愿望,如汉代人对待死亡的态度,解读这些作品,将有助于我们真实了解汉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汉人的精神世界和思想观念。

一、对祖先崇拜和灵魂不灭观念的根深蒂固《论衡·薄葬篇》云:“墨家之议右鬼,以为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能形而害人,故引杜伯之类以为效验。

”可见,死后有知论或者说是灵魂不灭论在先秦时代早已有之,人们认为人死后应该和活着的时候一样,“视死如生”,必须厚葬。

到了汉代,传统的灵魂不灭论有了较大的发展,画像石就成了汉代厚葬风俗的直接产物,画像内容的选择首先是依托了这样一种传统的思想观念。

伏羲女娲是汉画像石中常见的题材之一,人身蛇躯的形体,两尾交合或左右对称,伏羲持规,女娲执矩,其意为“规天为图,矩地取法。

”。

伏羲女娲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神话传说。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曰“女娲抟黄土作人”;《绎史》卷三引《风俗通》载:“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由此可见,女娲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女神,她创造了人类社会,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繁衍后代。

伏羲和女娲一样受到古人尊崇,在三皇五帝中居首位,被视为百王之先。

《易·系辞下》说他创造了八卦;《绎史》卷三引《河图·挺辅佐》称他发明了钻木取火。

汉人把他俩都归为人类的始祖,不仅如此,传说中还说到伏羲女娲有着姻亲关系,因此,在汉画像石中,显然含有夫妻相配的意义,他俩所执“规”、“矩”代表着阴阳思想,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带上了生死色彩,人们将伏羲女娲引进墓葬画像体系,不仅因为他们是华夏人的祖先,而且看重了他们的辟邪功能,为了永久性留住墓主灵魂,乞求生命无限延续。

伏羲女娲画像的秘密

伏羲女娲画像的秘密

伏羲女娲画像的秘密以上唐代伏羲、女娲绢画,出自新疆土鲁番。

伏羲、女娲为华人始祖,似乎已是华人约定俗成共识。

伏羲、女娲两尾相交的古代画像广为流传。

古代文献中的伏羲、女娲古代文献中,《易·系辞》《管子》《庄子》等提到伏羲,屈原《天问》《山海经》等提到女娲。

最早关于伏羲、女娲事迹的完整描述,出现在战国楚帛书中(约公元前300年左右入土)。

原文晦涩难懂,学界解读分歧极大。

我参考不同译本,加上自己研究,把大意叙述如下,原文附后:楚帛书,1942年9月在长沙东郊子弹库楚墓出土。

现存放在美国华盛顿的赛克勒美术馆。

这是一幅绘在略近长方形(47×38.7厘米)的丝织物上的彩色书画。

是故大熊包戏(伏羲)出自震位,降居睢山。

蒙蒙昧昧,混沌昏暗。

大水兴起,风雨如晦。

乃娶女娲,生有四子。

上下天梯,通于上天,建立法度。

命禹和契治理天下,立晷测影,步伐正确,制订历法。

上下运行有序,山陵河流通畅。

命令山川四海,阳气阴气旺盛,使山陵及泷、汩、益、厉四河流畅。

末有日月之前,四神接替,以步伐为年岁,即为四时。

老大叫青干,老二叫朱四单,老三叫白干,老四叫墨干。

数千百年后,日月创生。

九洲不平,山陵不宁。

四神兴作,制造天穹,使之旋转,以青木、赤木、黄木、白木、墨木之精支撑天穹。

炎帝命令祝融,使四神降临,立定三天,稳定四极,保护生灵,说:“不信九天之神,则必大流血,切勿得罪天灵。

”得到炎帝允许,运行日月历法。

后来共工更改步数,重立十日四时,重置闰月。

四时失序,百神降下狂风暴雨。

历法错乱,逆日月之行。

传以相土治历法,有了一昼夜霄、朝、昼、夕时段划分。

在楚帛书中,伏羲、女娲及其四子是天地历法秩序的建立者。

以后,还有禹、契、炎帝、共工、相土等人。

似乎是共工造成历法混乱,相土重新调正。

请注意楚帛书中“则母敢斁天灵”(毋敢违逆得罪天灵)这句话。

开天辟地、建立历法秩序的宏大过程,在天灵的创生、运行和监督之下。

人若违逆得罪上天之灵,则天翻地覆、风雨混乱、必大流血。

武梁祠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

武梁祠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

武梁祠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
一、武梁祠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
武梁祠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那可真是丰富多彩呀,超级有趣呢。

1. 神话传说题材
伏羲女娲是很常见的题材哦。

伏羲女娲在画像石里常常是人首蛇身的形象,他们是传说中的人类始祖呢。

他们手里还拿着规和矩,这就象征着他们为人类制定了规矩,开启了人类文明。

还有西王母。

西王母住在昆仑山上,在画像石里她的形象有时候是端坐在龙虎座上,周围还有很多仙人和瑞兽呢。

她掌管着不死之药,是人们心中的神仙,好多人都向往能到她那里求得长生不老。

2. 历史故事题材
忠臣义士的故事超多的。

像荆轲刺秦王这个故事就经常出现在画像石里。

画面里能看到荆轲拿着匕首追着秦王跑,秦王绕着柱子躲,那紧张的氛围在画像石上都能感受得到呢。

这展现了荆轲的英勇无畏,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这种忠义行为的敬重。

还有季札挂剑的故事。

季札出使的时候路过徐国,徐国国君很喜欢他的剑,但是季札当时没送给他。

等季札回来的时候,徐国国君已经去世了,季札就把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墓前的树上。

这个故事体现了季札的诚信守诺,在画像石上也是一种道德典范的呈现。

3. 生活场景题材
有很多描绘农耕劳作的画面。

能看到农夫在田里耕地,用的是那种很古老的农具,牛在前面拉着犁。

旁边可能还有妇女在送饭,一家人辛勤劳作的场景很温馨呢。

这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还有宴饮的场景。

一群人围坐在桌子旁,桌子上摆满了美食,还有人在弹琴助兴。

大家喝酒聊天,看起来很是欢乐,这让我们能了解到当时人们的社交生活和饮食习惯。

汉画像石规矩图的图学及其文化意义

汉画像石规矩图的图学及其文化意义

汉代画像石规矩图的图学及其文化意义刘克明(华中科技大学430074)摘要汉代画像石中伏羲女娲握规执矩图,是我国乃至世界图学史上最早有关作图的基本工具——规和矩的图象资料,本文以此为题,探讨了伏羲女娲手执矩规图的图学成就,及其文化的价值和象征意义。

关键词:汉代画像石,矩,规,图学The Scientific Value of “Compass and Ruler Held by Fuxi and Nuwa”Liu, Keming(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30074)AbstractThe “Compass and Rulers Held by Fuxi and Nuwa”on the Han stone relief’s is the earliest record of the use of compass and rulers in construction drawing in Chinese histor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cientific value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this image.Key words: Fuxi, Nuwa, ruler, compass,construction drawing汉代画像石中“伏羲手执矩,女娲手执规”图,不仅展示了古代神话人物伏羲女娲的形象,同时也提供了古代作图工具最早的图象资料。

用图学原理来考察汉画像石所取得的科学成就,对研究两汉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颇具意义。

1、伏羲女娲手执矩规图的科学内涵汉画像石中有关规矩的图像资料,考古学发现甚多,其代表作品有:山东嘉祥县汉武梁祠画像石“伏羲手执规,女娲手执矩”图,山东沂南汉墓石柱上“伏羲手执矩,女娲手执规”的石刻,汉规矩砖图等。

如图1所示。

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中,常有人首蛇身的伏羲和女娲的画像,都是衣冠楚楚,腰身以上通作人形,穿袍子,戴冠帽,腰身以下则是蛇躯,偶有作龙躯的,两条尾巴紧紧地亲密地缠绕在一起。

汉代神话伏羲和女娲的贡献

汉代神话伏羲和女娲的贡献

汉代神话伏羲和女娲的贡献
汉代神话中,伏羲和女娲被誉为人类的始祖,他们的贡献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伏羲和女娲被称为“神农氏”的后裔,他们具有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

根据传说,伏羲和女娲在人类的起源和生活方式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伏羲和女娲被认为是人类的创造者。

根据神话传说,伏羲和女娲用黄土塑造了人类的形象,并赋予了人类生命。

他们为人类带来了生命的奇迹,让人类得以繁衍生息。

伏羲和女娲被称为“人类的启蒙导师”。

根据神话传说,伏羲和女娲教会了人类农业、渔业、狩猎等生存技能。

他们发明了八卦,创造了八卦图,并用八卦图来解释自然界的变化和人类的生活规律。

这一创造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活的基本需求,还为人类的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伏羲和女娲还为人类带来了语言文字的发展。

根据神话传说,伏羲和女娲创造了象形文字,并用它来记录人类的语言和文化。

他们的贡献奠定了汉代文字的基础,为后来的文字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伏羲和女娲的贡献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人类社会,也对后来的文明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起来,汉代神话中的伏羲和女娲以其智慧和创造力为人类带来了生命、知识和文明。

他们的贡献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铭记他们的伟大贡献,珍惜人类文明的成果,为人类的未来发展努力奋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 些 年 ,我 国对 考 古 的重 视 程 度 不 断提 高 ,考 古 业 的发展 非常迅 速 ,考古 学家也 在各地 区发 现 了数 量较 多的 伏羲和 女娲 考古 资料 。这些考 古资料 来 自于各个 地 区,具 有广泛 的地 域性 ,考古 专家通 过对伏 羲和 女娲考 古资料 的
腾膜 拜 因素 。我 国相 关 的图腾 研 究专家对 其进 行 了深 入 的 研 究后发 现 ,伏 羲女娲 半人 半蛇形 象是对 龙 图腾 膜拜 的延 续 ,是人 们崇拜 龙 图腾 的映射 。汉 画像 中伏羲 和女娲 图像 的广泛流 传 ,使 图腾 延续也 得到 了进一 步的扩 散 ,由此可 研究 发现 ,其画像 不仅 具有丰 富 的艺术 内涵 ,有 着极 高的 见 ,龙 图腾对 人们生 活所造 成 的影 响是 极为深 刻 的,从侧 艺术鉴 赏价值 ,而 且从 画像 中还可 以看 出各地 区存在 的差 面 也可 以反应 出龙 蛇 图腾在 我 国民族文化 中的地 位 。 异 ,社会 思想也在 图像 中得 以体现 。因此 ,对汉 画像 石 中 ( 二) 创世 含 义 伏羲 和女娲 的艺 术类型 以及其 形象 所蕴含 的深 刻意义 进行 在我 国 民族文化 中 ,不仅有 图腾膜 拜文化 ,还 有始祖 分析 是非常 有必要 的。 情 怀 。汉 画像 中 的伏 羲和 女娲 图像延续 了这 两种文 化 ,并 汉 画像 石 中伏 羲 女 娲艺 术 类 型 将这 两种 文化 在 其形 象 中深刻 的体 现 出来 。在汉 画像 中, 伏羲和 女娲 在汉代 一般 都是在 同一 时间 出现的 ,但在 伏羲 女娲一 直被人们 定位 为始祖 神 ,人 们深 信伏羲 和女娲 两汉 之前 ,伏羲 和女娲 都是 单独 出现的 ,很难 看到两 神 同 就是让 人们进 行繁衍 的祖 先 ,所 以汉 代艺术 家就将 伏羲 和 时 出现 的情况 ,鉴于此 种情 况 ,可 以做 出推测 ,伏羲 和女 女娲形 象赋 予 了创 世 的意义 。虽然 艺术家在 伏羲和 女娲 整 娲 紧密相 连 的图像具 有独特 的含 义 。本 文对汉 画像石 中伏 体形 象刻画 上保持 了一 致 ,但 在其细 节 中还 是体现 出了地 羲 女娲 的艺术类 型进 行分析 ,发现 主要 的类 型有三种 ,一 域文 化的差 异 口 】 。比如说 ,山东地 区的伏羲 和女娲 图像 中 种 是尾 部不相 连的 图像 ,一种是尾 部相 交 的图像 ,另一种 规 、矩 出现 的就 非常广 泛 ,就 两种 工具 的出现 ,符合 “ 天 则 是 与特殊 图形进 行组 合 的 图像 。尾 部 不相 连 的 图像 中, 圆地 方 ”的理念 , 由此 可见 ,山东地 区 的艺术家 是将伏 羲 般都 是通过 半人 半蛇 ,尾 部蜷 缩 ,但 不相连 的形 象刻画 和女 娲当作 “ 规天矩 地 ,创 造万物 ”的始 祖神 。 女娲和伏 羲 的,其 中最为典 型 的就 是在 泸州 五号石棺 中发 ( 三) 道家 阴阳 象征 现 的 画像石 。尾部 相交 的图像 出现 的次数逐 渐增 多,但相 在伏羲和女娲图像中,有部分图像中有灵芝,这种艺 交次 数 还存 在 着 不 同 ,有 的相 交 多 次, 但 有 的 只相 交 一 术类 型 的图像大 多是在 河南 省 出土 的 。灵芝在 汉代被 赋 予 次。 比如 ,在 贵州 金沙县 古墓 中发现 的伏羲 女娲 图从 画面 了不死灵 药的形 象 ,这从侧 面体现 了汉 代人们 淡化 死亡 的 上可 以清晰 的看 出,两 神的尾 部 只有一 次是相 交的 】 。再 思想 ,汉代 人追 求 的是人死 亡之后 还可 以在 另一个 世界 同 比如 ,在东 汉武 氏祠 中出图 的图像 ,伏 羲和 女娲 的尾 部有 前 生 一样 生活 ,这 样 的思 想观念 体 现 了道 家的 阴阳 象征 。 两次相 交 。伏 羲和 女娲尾 部相 交三次 的 图像 一般是 在 四川 因此 ,汉 代艺术 家在 创作伏 羲和 女娲 图像 的时候 ,将道家 省 出土 的数 量较 多,其 中最为 典型 的就是在 郫县新 胜 乡的 阴阳象征 思想 融入 到 了图像 中。因此 ,从伏 羲和 女娲 图像 2号砖 室墓 中 出土 的图像 ,从 画面上 可 以看 出,伏 羲和 女 中不仅可 以看 出古代 图腾膜 拜 民族文化 ,还 可 以了解到传 娲 的尾部 相 交 了三次 ,并 且相 交呈 现 出的 图案 是 菱形 的 。 统 哲学 中的阴 阳哲 学 思想 随着伏 羲和 女娲形 象 的深 入人 心 ,很 多艺 术家不满 足单 纯 三、结束语 的伏 羲女娲 图像 ,因此 ,这部 分艺术 家开 创 了新 型 的伏 羲 综上 所述 ,汉 画像石 中 的伏 羲和 女娲 图像 ,不仅 是神 女娲 艺术类 型 ,将 具有特 殊含 义的 图形与 女娲和伏 羲进 行 话传 说 的体现 ,更 是我 国传统 民族 文化传 播 的载 体 。汉 画 组合 ,从而 形成新 的艺 术类 型。艺术 家主 要应用 的 图形有 像 中对伏 羲和 女娲 形 象的创 作,艺术 类 型的创新 ,都 反应 以下 几种 :第一 , 日、月 。在 这类 图像 中,女娲 和伏 羲分 出了汉代 社会 人们 对现 实 的渴望 ,与此 同时 ,还 将 民族文 别是 以和托 日的形象 出现 的_ .第二 ,规 、矩 。在 这类 图像 化 中的图腾膜 拜 、创世情 怀 进行 了延续 ,体现 了我 国传统 中 ,伏 羲 是持 规 , 女娲 是 执 矩 的形 态 出现 的 ;第 三 ,灵 的哲 学精髓 。因 此 ,对汉 画像 中 女娲 和 伏羲 的图像进 行细 芝 。在 汉代 ,灵 芝被赋 予 了不死灵 药 的形 象 ,因此 ,很多 致 的 分析 ,可 以帮助我 们更 加深入 的 了解我 国古代 的社会 艺术 家将灵 芝融入 到了伏羲形象
黄 攀 绥德县博物馆
摘 要:在汉代,数不胜数的艺术家将刀" 3作笔来使用,在石料上进行创作,将图像和文字凿刻的栩栩如 - 生,因 此 ,汉代 的 画像 石 具有 极高 的 艺术价 值 。汉代 画像 石 的题材 非 常的广 泛 ,其 中包 括 青龙 白虎朱 雀 玄武 四神、 天神 羽人 等 ,最为著名 的是伏 羲女娲 。本文对 汉代 画像石 中伏羲 女娲形象 意义和 艺术 类型进行 了深入 的分析 ,希望 可 以为人 们对 伏羲女 娲形象 的研究提供 一 点帮助。 关键 词 :汉 画像石 ; 伏 羲女娲 ; 形 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