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用书:期中综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用书:期中综合检测一 含答案 精品
期中综合检测(一)(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2分)1.下列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棉花的细绒与长绒B.猫的白毛与蓝眼C.人的身高与体重 D.兔的长毛与短毛解析:选D 棉花的细绒与长绒、猫的白毛与蓝眼、人的身高与体重均不符合“同一性状”一词,不属于相对性状;兔的长毛与短毛符合相对性状的概念,属于相对性状。
2.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研究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了分离定律。
下列哪一项属于其研究过程中的“演绎”()A.测交预期结果:高茎∶矮茎接近于1∶1B.亲本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开C.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D.测交结果:30株高茎,34株矮茎解析:选A 演绎推理内容是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再设计测交实验对分离定律进行验证;亲本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开属于假说内容;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属于假说内容;测交结果为:30株高茎,34株矮茎,属于实验结果,是验证过程不是演绎过程。
3.下列有关某生物体各细胞分裂示意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①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细胞内有2对姐妹染色单体B.图②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细胞内有2对姐妹染色单体C.图③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8条D.四幅图可排序为①③②④,出现在该动物体精子(或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解析:选D 在图中的四个细胞中,①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细胞内有2对同源染色体,8条姐妹染色单体;②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细胞内无姐妹染色单体,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③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该生物正常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4条;④属于精细胞或卵细胞或极体。
4.下列有关受精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受精卵中的全部遗传物质,来自父母双方的各占一半B.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双方的细胞核相互融合C.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与本物种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相同D.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来自父、母双方的各占一半解析:选A 两性生殖细胞成熟以后,精子与卵细胞相遇,精子与卵细胞融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作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教师用书
-----高三生物组 3教材答案及解析编制:卉原中学高三年级生物必修审核:冯占武姓名:小组: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的NaCl0.9%细胞生活的环境第一章第一节问题探讨(一)溶液的质量分数低NaCl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
如果输液时使用的,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于或高于0.9%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1.(五)思考与讨论2都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
葡萄糖、氨基酸1.提示:Na+和Cl-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
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度基本恒定等。
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
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二)思考与讨论1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1..提示:细胞代谢产生的2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与HOCO 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22 -+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COCO+HOH。
+HCOH 2 232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
主要与呼吸HCO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2.3系统有关。
)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不同点:(1)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章.提示: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用书: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Word版含答案
第1节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和死亡率:(3)迁入率和迁出率:(4)年龄组成[连线]:1.种群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2.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3.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4.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5.年龄组成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
6.种群的空间特征类型有随机分布型、均匀分布型和集群分布型。
(5)性别比例:①概念: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②应用: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正常的性别比例→降低害虫种群密度。
2.种群的空间特征[判断](1)水稻的空间分布为随机分布。
(×)(2)杂草的空间分布为均匀分布。
(×)(3)瓢虫的空间分布为集群分布。
(√)1.试探究下列各项所述是不是种群。
(1)某池塘中所有的鱼。
提示:不是。
(2)一块农田中全部长出种子的玉米。
提示:不是。
(3)一个班级中的所有同学。
提示:不是。
2.根据种群密度的概念判断,“一块麦田中所有的蝗虫”是对种群密度的描述吗?提示:不是。
因为种群密度的概念强调的是“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种群的个体数”,而一块麦田不是对“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描述。
3.已知A省和B省在1年内出生的人口数分别为325万和75万,依据上述数据,你能确定哪个省的出生率较高吗?试分析原因。
提示:不能确定。
因为不知道A省和B省的原有人口数。
[跟随名师·解疑难]1.种群各特征之间的联系2.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1)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因素: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生物种群密度的变化。
②繁殖能力强的种群出生率高,种群增长快。
因此,要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必须降低出生率。
③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用书:期末综合检测(一)+Word版含答案
期末综合检测(一)(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①~③分别代表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B.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①处的渗透压会降低C.当外界为寒冷环境时,①中由垂体分泌的相关激素会一直增加D.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①中的乳酸由缓冲物质中和,以维持内环境pH相对稳定解析:选 C 由图可知①~③分别代表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它们共同构成内环境。
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血浆渗透压会降低。
外界寒冷时,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不会一直增加,它会受到甲状腺激素的反馈影响。
人体无氧呼吸产生的是乳酸,在血浆中由缓冲物质中和。
2.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M)中,可测得静息电位。
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有关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钾离子内流B.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C.突触受到动作电位的刺激会释放出神经递质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适当降低溶液M的钠离子浓度,动作电位值会因为细胞外钠离子浓度的降低而降低解析:选A 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钾离子外流;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膜受到一个适宜的刺激,使膜的通透性发生了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使钠离子内流;神经递质包括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所以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是钠离子内流,适当降低溶液M中钠离子的浓度,会使进入细胞的钠离子减少而引起动作电位值下降。
3.河豚毒素是一种强力的神经毒素,目前并没有有效的解毒剂,它会和神经细胞的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结合,阻止钠离子内流。
如图所示用河豚毒素处理神经纤维,给A处适当的刺激,图中膜外的a、b两点间的电位差(即电势差)U ab随时间的曲线图正确的是( )解析:选 D 在未接受刺激时膜外都是正电位,电位差为0,当a点接受刺激时,a点受到刺激钠离子内流,此点表现为内正外负,电位差小于0,随着钠离子不断进入细胞内它们差值的绝对值变大,进而达到顶峰,之后减小,当兴奋到达b点时,因为有河豚毒素的作用,钠离子无法内流就无法形成动作电位。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三教材用书: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含答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1.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2.内环境就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3.不属于内环境的一些液体:尿液、原尿、消化液、汗液、泪液、体腔液、关节液等。
4.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主要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5.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自读教材·夯基础]1.体液(1)含义: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2)组成错误!2.内环境(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2)组成及关系:(3)作用: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1.探究下列液体是否构成内环境,并说明理由。
①汗液②尿液③血浆④消化液⑤细胞质基质提示:③构成内环境;①②④⑤不构成内环境。
理由:①②④虽然来自于体液,但它们能与外界直接接触,属于体外环境,不是内环境;⑤位于细胞内部,属于细胞内液,也不属于内环境.2.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甚至血泡,思考血泡与水泡的成分是否相同。
提示:不相同。
血泡的成分中有血液,水泡的成分是组织液。
3.判断下列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①红细胞②肝细胞③毛细淋巴管壁细胞④毛细血管壁细胞提示:①红细胞——血浆;②肝细胞——组织液;③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组织液和淋巴;④毛细血管壁细胞--组织液和血浆。
[跟随名师·解疑难]1.内环境成分的位置关系上图中①为细胞内液,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④为淋巴,②③④共同组成了内环境。
2.内环境成分的内在联系(1)组织液、血浆间的双向交换: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都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到血浆中,因此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可进行双向物质交换。
(2)组织液、淋巴间的单向交换及淋巴、血浆间的单向交换: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期中综合练习试卷1
期中综合练习试卷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第Ⅰ卷(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1.血浆中的水来自 ( ) A .组织液 B .组织液、消化道 C .淋巴、组织液 D .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2. 下列有关稳态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排泄这四个系统协调活动来维持的 B .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的 C .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D .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范围内 3. 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 ) A .酶促反应速度加快 B .渗透压下降 C .细胞代谢紊乱 D .糖尿病 4.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 ( ) A .血浆 B .血浆和组织液 C .淋巴和组织液 D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5.下列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 ) A .二氧化碳、氧气 B .水、尿素 C .葡萄糖、尿素 D .血红蛋白、氧化酶 6.人剧烈运动后,释放大量乳酸,但pH 变化不大,主要原因是 ( ) A .乳酸在血浆中很快被分解生成CO 2和H 2O ,并排出CO 2 B .NaHCO 3与乳酸反应,调节pHC .H 2CO 3抑制乳酸的酸性,并通过呼吸系统排出CO 2D .乳酸酸性弱,不易引起酸中毒7.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 .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间隙B .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C .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D .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8.刺激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产生兴奋,膜内外产生局部电流,其流动方向是 ( ) A .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同 B .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反 C .膜外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反 D .膜外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同 9.分别刺激图中Ⅰ、Ⅱ、Ⅲ、Ⅳ四处不能引起肌肉收缩的是 ( )A.ⅠB.ⅡC.ⅢD.Ⅳ10.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在①大脑、②小脑、③脑干三个结构中,与此反应相对应的结构分别是()A.③②①B.②①③C.③①②D.①②③11.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降至5℃时,耗氧量、尿量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依次为()A.减少、增加、不变B.增加、增加、不变C.增加、不变、不变D.增加、增加、降低12.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B.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增强D.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减弱13.下列对动物激素调控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激素调控是通过改变细胞的代谢而发挥效能的B.激素调控的启动较慢、持续时间较短C.人和高等动物的生理活动,主要是通过激素调控来协调的D.激素调控迅速而精确,反应时间短14.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体温感觉中枢分别在()A.大脑皮层、下丘脑、下丘脑B.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C.下丘脑、大脑皮层、下丘脑D.下丘脑、下丘脑、大脑皮层15.如果切除小鼠的胸腺,被移植器官比较容易在小鼠体内存活;如果将小鼠胸腺的淋巴细胞再输给去胸腺小鼠,则移植的器官被排斥。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2章 第1节 第1课时 反射与反射弧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1课时反射与反射弧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3.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是由K+外流形成的。
4.动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是由Na+内流形成的。
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一致,与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反。
6.兴奋在一条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1.神经元的结构[填图]2.反射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3.反射弧[填图]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传导形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也叫神经冲动。
3.传导过程(1)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是由K+外流形成的,如上图中的a、c处。
(2)动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是由Na+内流形成的,如上图中的b处。
(3)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电位差,形成了局部电流。
(4)局部电流刺激相近的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兴奋向前传导,原兴奋部位又恢复为静息电位。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2)感受器通常是指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指运动神经末梢(×)(3)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反射(×)(4)未受刺激时,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受刺激后变为外正内负(×)(5)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6)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同(√)2.下列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是①②④,属于条件反射的是③⑤⑥。
(填序号)①眨眼反射②吮吸反射③望梅止渴④吃饭时分泌唾液⑤小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⑥谈虎色变3.下列关于反射弧的理解,错误的是( )A.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B.感受器能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C.感受器由传入神经元的神经末梢组成D.任何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解析:选D 脊髓是完成反射的低级中枢,完成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电子课本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电子课本篇一:高中生物必修3人教版教材课后习题答案汇总生物必修3 第一、教学内容的结构1章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资料图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二、答案和提示(一) 问题探讨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二)思考与讨论1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
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
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右图所示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三)资料分析++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2+2+2+-2-2--Ca、Mg、Fe、Cl、HPO4、SO4、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017年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学案
2017年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学案2017年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学案目录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1细胞生活的环境学案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案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学案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2.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案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2.2通过激素的调节教案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2.2通过激素的调节学案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2.3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教案?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2.3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学案?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2.4免疫调节教案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2.4免疫调节学案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3.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案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3.3其他植物激素教案第四章种群和群落4.1种群的特征教案第四章种群和群落4.2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第四章种群和群落4.3群落的结构教案第四章种群和群落4.4群落的演替教案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5.1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5.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教案?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6.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案?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6.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学案?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6.2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教案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6.2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学案细胞生活的环境时间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重点难点重点和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中图版必修三教师用书 第1单元
第四节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1.简述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重点)2.理解激素的分泌调节过程。
(重难点)3.理解激素调节的特点。
1.体液调节(见教材P17的血糖体液调节)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等)通过体液途径到达全身或局部的器官组织,引起这些器官组织产生相应的反应。
2.激素的概念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具有特殊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作用于某些特定的细胞即靶细胞。
3.人体内主要激素的种类及作用[合作探讨]探讨1: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Ⅰ、Ⅱ、Ⅲ三种激素,下表表示的是注射相应激素一段时间后出现的生理反应:【提示】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探讨2:材料1:正常人每100毫升血液中生长激素的含量还不到1微克。
如果该激素分泌稍微多一点,可使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成为巨人症的受害者。
1 mg甲状腺激素可使人体产热增加4 200 kJ。
材料2:临床上常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
材料3:研究发现,甲状腺激素几乎对全身细胞都起作用,而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
由上述材料分别说明激素有何特点?【提示】材料1说明激素具有微量和高效的特点;材料2说明激素需要血液或体液的运输作用;材料3说明激素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归纳总结]1.激素的来源2.激素作用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能产生显著的生理效应,这是由于激素的作用被逐级放大的结果。
(2)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所以激素弥漫到体液中,由血液来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的作用具有特异性,它选择性地作用于靶器官、靶腺体或靶细胞。
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只是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1.现有体重近似、发育正常的甲、乙、丙、丁四只雄性小狗,对丁狗不做处理,对甲、乙、丙狗分别做不同的手术处理。
几个月后查得各自血液中三种激素的含量如下表,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B.乙狗可能出现的症状是生长缓慢或停滞C.丙狗可能出现的症状是性情变得温顺D.在相同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后,其个体大小变化为丁狗个体基本处于术前状态,乙、丙狗不断长大【解析】甲狗术后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远低于正常值,从而可能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的症状。
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
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目录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1)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4)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6)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6)第二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10)第三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3)第四节免疫调节 (15)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8)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8)第二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3)第三节其他植物流毒【学习目标】 (27)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29)第一节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29)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32)第三节群落的结构 (36)第四节群落的常规 (39)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41)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41)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46)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51)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56)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60)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66)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66)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68)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学习目标】1、描述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认识到多细胞生物的细胞也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些细胞的生活环境,并加深对生命世界的认识。
2、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学习重难点】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自主学习】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__________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动脉中的血浆沿动脉流入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其中许多物质会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__________。
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__________。
__________是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中图版必修三教师用书 第2单元
第三章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1.说出生态系统的成分及相应作用。
(重点)2.举例说明食物链和食物网。
1.生态系统的概念生物成分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环境:阳光、土壤、水、温度等。
(2)生产者①组成: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和化能合成细菌等自养生物。
②作用: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输入到生态系统中,将无机物转变为贮存能量的有机物,是一切消费者和分解者所需物质和能量的来源,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3)消费者①组成:主要是各类动物,如:食草动物、食肉动物、杂食动物和寄生动物等。
②作用: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传播有重要作用。
(4)分解者①组成: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
②作用: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5)相互关系:四种组成成分紧密联系、密不可分,其中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两大“桥梁”。
[合作探讨]探讨1:某小组拟调查一个池塘生态系统(如图)的组成成分。
请根据图示及提供的实验器材,回答下列问题。
(1)该池塘生态系统的非生物因素有哪些?提示:水温、水中含氧量、水面光照强度、pH。
(2)该池塘生态系统的生物按作用分为几类?提示:生产者:水草、浮萍、栅藻、团藻;消费者:虾、草鱼、黑鱼;分解者:细菌、真菌。
探讨2:动物都是消费者吗?举例说明。
提示:有些动物不属于消费者。
如蚯蚓、蟑螂、秃鹰及某些种类的软体动物是以动植物残体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
探讨3:生态系统的结构只是指其组成成分吗?说明理由。
提示: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归纳提炼]1.生态系统四种成分组成内容、作用、地位的比较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②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③植物都是生产者④动物都是消费者⑤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A.②B.②③C.③④ D.①⑤【解析】营自养生活的微生物是生产者,而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则是消费者,绝大多数植物是生产者,但极少数植物属于消费者,如菟丝子;大多数动物是消费者,少数腐生动物是分解者,如蚯蚓、蜣螂等;异养型生物是消费者或分解者。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用书:第4章+
第3节群落的结构1.群落及其物种组成[判断](1)一定地域内所有动物和植物构成群落。
(×)(2)群落中物种数目越多,丰富度越高。
(√) (3)一般来说,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越丰富。
(√) 2.种间关系[连线]1.判断下列各实例中哪些是群落。
(1)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菌落。
提示:不是群落。
(2)无菌培养基被污染后长出的菌落。
提示:是群落。
(3)鄂尔多斯草原上所有的动物和植物。
提示:不是群落。
2.试用曲线表示海拔高度与物种丰富度的关系。
1.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丰富度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群落的种间关系有捕食、寄生、竞争和互利共生等。
4.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5.影响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阳光,影响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
6.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提示:3.由于过度密植,玉米植株相互争夺养料和空间等,它们之间构成竞争关系吗?试分析原因。
提示:玉米与玉米之间不构成竞争,因为它们是同一物种,而竞争是指种间关系即不同物种之间,所以玉米之间的争夺资源应属于种内斗争。
[跟随名师·解疑难]1.生物个体、种群和群落的关系2.种间关系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数量上两生物同时[特别提醒](1)同种生物之间因争夺配偶和食物等而发生的斗争属于种内斗争,不是竞争。
(2)种内关系包括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等。
1.形成原因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
2.类型1.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是群落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吗? 提示:不是。
竹林中竹子是种群,而不是群落。
2.群落中动物的垂直结构与植物的垂直结构有何关系?提示: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因为植物的分层现象是由于阳光等因素,而动物的分层是由于植物给其提供了不同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中图版必修三教师用书 第2单元
第二节群落的动态1.理解群落的演替及控制演替的因素。
(重难点)2.理解群落的稳定性。
1.群落的演替(1)概念是指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2)规律是群落朝着一个方向的连续变化过程。
(3)控制演替的主要因素①群落内部因素,包括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等。
②外界环境因素,如气候的变化、大规模的地壳运动等。
③人类活动,因为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因此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的生态因子。
2.群落的稳定性(1)概念:群落的自我维持能力,包括对干扰的抵抗能力和恢复能力两个方面。
(2)特点:群落演替到同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演替就不再进行,这时群落的结构最复杂、最稳定,只要无外力干扰,群落就会保持原状。
(3)群落的抵抗能力越强,就越不易发生演替;群落的恢复能力越强,受干扰后,就越容易恢复原状。
[合作探讨]探讨1:在光裸的岩石上演替出森林的过程中,下列四项均会发生吗?并作出分析。
①地衣使土壤中的有机物增多②有机物越丰富,土壤的透气性越差③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随有机物的增加而增加④灌木容易得到阳光而取代草本植物提示:②不会发生。
其中地衣阶段使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越来越丰富。
草本植物阶段土壤中有机物进一步丰富,且土壤的透气性越来越好。
由于灌木比草本植物更为高大,“剥夺”了草本植物的阳光,逐渐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发展到灌木阶段。
探讨2:在西部大开发中,对部分耕地“退耕还草、还林”,在这个过程中农田的演替属于哪种演替类型?弃耕农田上一定能演替成森林吗?提示:次生演替。
不一定。
只有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才会演替成森林。
如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弃耕的农田就很难演替成森林,或只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探讨3:人类活动中,会有意或无意地将某个新物种引入到某一群落中。
试想外来物种的入侵会对群落演替有何影响?提示:在适宜的条件下,新物种会迅速成为优势种,破坏原有群落的稳定性,使生物多样性减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中综合检测(二)(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的内环境由①②③④组成B.②中含激素、血红蛋白、乳酸、二氧化碳等物质C.腺细胞分泌的消化酶先进入③,再进入④D.血浆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②→③→④解析:选D 据图分析:①表示淋巴,②表示血浆,③表示组织液,④表示细胞内液,人体的内环境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构成。
血浆中不含血红蛋白。
消化酶在消化道中发挥作用,不进入③、②。
血浆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②血浆→③组织液→④细胞内液。
2.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③过程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D.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解析:选C ①过程通过消化系统完成,③过程主要通过泌尿系统完成,A项错误。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B项错误。
组织细胞从内环境中获得氧气和养料,排出CO2、尿素等代谢废物,C项正确。
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间接物质交换,D项错误。
3.小明走路时右脚踩在钉子上,马上引起右腿收缩以避开损伤性刺激继续作用,而左腿迅速伸直以支持身体,使身体不会跌倒。
如图表示这一复杂反射过程,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参与这一活动的神经元至少有6个B.当反射活动进行时,神经纤维细胞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C.右腿的弯曲和左腿的伸展发生的先后顺序是先右腿D.该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为非条件反射解析:选A 根据图示可知,参与这一活动的突触有6个,那么至少有7个神经元;神经纤维细胞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都是由兴奋部位传向未兴奋部位;右腿弯曲的反射弧突触数量比左腿伸展的反射弧突触数量少1个,则右腿先弯曲;该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为非条件反射。
4.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作材料,在神经纤维某处的细胞膜内外放置电极a和b(如图),在图中M点给予一次适宜刺激,通过电压表测量神经细胞膜内、外电位差(膜内外电位差=膜外电位-膜内电位)。
坐标图中符合实验结果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选B 由图可知电压表测量的是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未兴奋时为静息电位,兴奋时为动作电位。
M点受到刺激,a点在兴奋前为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膜电位为正值;a点兴奋时为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膜电位为负值;a点兴奋后,动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膜电位再变回正值。
5.如图是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图解,甲、乙表示器官,a、b表示相应激素。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器官甲、乙的名称分别是胰岛、肾上腺B.激素a能够促进过程①,抑制过程②C.激素b是唯一能够升高血糖的激素D.激素b的作用结果反过来会影响激素b的分泌解析:选D 由图可知,器官甲是胰腺中的胰岛,器官乙是肝脏。
激素a、b分别是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能够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和合成肝糖原。
除胰高血糖素外,肾上腺素也能够升高血糖浓度。
血糖浓度升高后,会反过来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6.如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②c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④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功能,同时能合成、释放e激素⑤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直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解析:选A 下丘脑合成抗利尿激素由垂体后叶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该激素促进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从而促进有机物的氧化分解,④⑤错误。
7.如图为人体体液免疫的部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图中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M细胞均具有识别功能B.体液免疫也能对侵入人体的病毒发挥相应的作用C.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使B细胞大部分分化为E细胞,小部分分化为M细胞D.E细胞接触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解析:选D 图中M细胞为记忆细胞,E细胞为浆细胞。
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M 细胞均具有识别功能,但是吞噬细胞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侵入人体的病毒需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才能彻底将之清除;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使B细胞大部分分化为E细胞(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M细胞(记忆细胞);图中E细胞为浆细胞,而接触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的是效应T细胞。
8.牵牛花的茎可以缠绕在其他物体上,如果测量幼茎靠近物体的一侧和远离物体的一侧的生长素浓度和细胞体积大小,你认为结果应该是( )解析:选B 远离物体的一侧,显然要长得长一些,即细胞体积伸长得大一些。
而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造成的。
对于茎来说,只有靠近物体的一侧生长素浓度低,远离物体的一侧生长素浓度高,才能导致远离物体的一侧生长快。
9.假设科学家利用太空空间实验室做如图所示的实验处理,则有关此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生长素浓度:a>c=d>b,①生长最快B.生长素浓度:a>d>c=b,③生长最快C.生长素浓度:a>b>c=d,①②③④胚芽都出现生长现象D.生长素浓度:a=b=c=d,①②③④生长状况基本相同解析:选A 在太空失重的条件下,植物的生长不受重力影响,c侧的生长素浓度=d 侧的生长素浓度。
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横向运输,a侧的生长素浓度>d侧的生长素浓度,比较之下:a>c=d>b,①生长最快。
10.科学家在对黄化豌豆幼苗茎切段的实验研究中,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IAA)处理黄化豌豆幼苗茎切段,得到如图所示实验结果。
分析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A.乙烯是一种植物激素,能促进果实的生长B .实验中要设置IAA 浓度为0的组别,其作用是对照C .结果表明,生长素通过促进乙烯的合成来促进细胞的伸长D .植物的生长只受生长素和乙烯的共同调节解析:选B 乙烯是一种植物激素,能促进果实成熟,A 错误;设置IAA 浓度为0的组别,与一定浓度的IAA 进行对照,B 正确;结果表明,高浓度的IAA 促进乙烯的合成,C 错误;植物的生长受多种激素共同调节,D 错误。
11.激素作为一种化学信号,能把某种调节信息由内分泌细胞携带至靶细胞。
如图表示影响胰岛A 细胞分泌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胰岛A 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影响其分泌的刺激Y 可能是血糖含量降低B .刺激X→①→②→③→胰岛A 细胞,属于非条件反射;②结构位于下丘脑C .图示激素主要作用于肝脏细胞,从而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并且抑制葡萄糖分解,从而使血糖升高D .靶细胞“受体”的物质基础是脂质,此过程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传递解析:选B 胰岛A 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影响其分泌的刺激Y 可能是血糖含量升高。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但并不抑制葡萄糖分解。
靶细胞“受体”是糖蛋白。
12.为研究根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关系,将水稻幼苗分别培养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或适宜浓度NPA(生长素运输抑制剂)的溶液中,用水平单侧光照射根部(如图),测得根的弯曲角度及生长速率如下表:据此实验的结果,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 .根向光一侧的生长速率大于背光一侧B .生长素对水稻根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C.单侧光对向光一侧生长素的合成没有影响D.单侧光照射下根的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运输有关解析:选C 观察图中根尖的弯曲方向,可以判断出向光一侧生长得快,背光一侧生长得慢,所以根尖弯向背光一侧生长;根据表中数据,当外源生长素浓度由0增大到0.001 mg/L 时,弯曲角度和生长速率都增大,当浓度由0.001 mg/L增大到0.1 mg/L时,弯曲角度和生长速率都减小,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分析表格信息不能确定单侧光照射是否影响生长素的合成;根据表格信息,加入NPA后,根的弯曲角度明显变小,说明单侧光下根的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运输有关。
二、非选择题(共52分)13.(8分)血液中的红细胞源源不断地为人体组织细胞输送氧气。
血浆中无机盐含量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红细胞正常的形态与功能至关重要,为患者输液治疗时为什么要用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请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1)实验材料:略。
(2)方法步骤:①取5支洁净试管,编号为1~5号,分别加入2 mL浓度为0.5%、0.7%、0.9%、1.1%、1.3%的________,并各加入2滴抗凝剂(或柠檬酸钠)。
②将左手无名指消毒,用消毒的采血针刺破皮肤,用小滴管吸血。
③向1~5号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血,摇匀,放置5 min。
④分别取5支试管中的混合液各一滴,置于5张洁净的已编号的载玻片上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镜检,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完善下列预期结果及分析:相应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讨论:①某学生配制生理盐水时,由于操作不规范致使溶液浓度偏低,他的探究结果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了使实验结果更精确,可采取什么样的实验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生理盐水与体液为等渗溶液,过多注射是否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人的细胞内液中无机盐离子的浓度与0.9%的生理盐水浓度相当,为等渗溶液。
低于该浓度,组织细胞会因吸水而膨胀,反之则会失水皱缩。
生理盐水与细胞外液为等渗溶液,但是成分差别非常大:①氯化物水平明显高于血浆;②缺少正常血浆中的几种物质(如钾、钙、镁)和葡萄糖;③缺少血浆中维持正常pH所需的缓冲剂。
所以过多注射生理盐水会打破无机盐离子的稳态,进而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