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作文教学论文

合集下载

新课改下初中作文教学论文

新课改下初中作文教学论文

新课改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写作“作为一种自觉的精神生产活动”,它的写作主体是驾驭整个写作活动的角色,从对客观世界的选择,到材料的谋篇布局、立意成篇,到修改推敲,无一不突现写作主体的机智与创造。

综观近年的中高考作文试题或试题范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等,试题的内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与灵活,它要求写作主体摒弃陈规陋习,条条框框,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展露自己的人格世界。

可见,重视写作主体的主体意识不仅是重要的,符合潮流,而且是及时的。

要想切实提高作文水平,必须在写作主体的自我意识上进行培养。

一、唤醒“主体”意识激发写作兴趣德国哲学家斯普兰格指出:人的青春期是第二次诞生,而这第二次诞生的第一个特征就是自我发现。

即把探索的视线对着自己的内部,发现作为脱离其它一切事物的一个世界—主观意识。

“开放生活,抒发性灵”的自由式作文正是将这种探索投之于笔端的展露形式。

笔者曾多年致力于写作实践“开放生活,抒发性灵”的探索,在实验班级中,改变以前一学期写几篇作文的任务,代之以一本自己命名的“随笔本‘。

随笔本上内容不限,体裁不限,自己命题,字数在500字左右,以每天自己最想写的东西为内容,持之以恒的练习最终都让他们达成共识。

学生唐雯波认为:用真心去写,很畅快,是倾诉后的一种快感,生活中还不能少了它。

自由式作文实际上在学生不经意间保持了一定的作文量,即满足了文章的数量,又在对文章的提炼、揣摩中提高了质量。

他们觉得自由式作文是他们倾吐心声的绝妙形式,四季变化皆可入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

他们的习作中,不仅将笔触面向家庭、学校生活,而且向社会生活延伸.“一根鱼刺”、“一盘棋局”、“一次改选”、“一场战争风云”俯拾之间几乎都成了写作的素材来源。

学会用眼睛观察生活,用心灵感受生活。

我们稍加注意就可以发现:作文中出现假话,同作文教学中的“纯工具训练”,搞“为应试而作文”“为作文而作文”,束缚学生的手脚密切相关。

我们反其道而行之,提倡着重训练写“放胆文”。

新课程下以人为本作文教学论文

新课程下以人为本作文教学论文

谈新课程下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

作文应该是学生心灵释放的空间,是学生独特个性魅力展现的无比宽阔的心灵空间。

要搞好作文教学,必须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写作的主体,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关注学生的内心。

一、关注学生内心感受1.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空间,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虽然他们每天大多数时问都在学校里度过,学的是同样的课程,面对的是同样的老师,但由于先天的、家庭的、环境的诸多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又各不相同,表现出显著的个性差异,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有自己的喜怒哀乐。

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要注意到这一点。

只有当学生想要真实的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真实的体验、真实的生活时,才有可能写出具有个性的佳作来。

要使学生发挥个性,表现自己,就必须给学生以充分的思想自由、表达自由。

因此,在作文指导中,就要“因材施教”,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选择,就不能一味的强制统一文题,统一主题,统一题材,统一体裁,统一时间上交。

而只能确定目标、确定话题、明确要求,让学生自主命题,自定体裁,自选角度,自由选材,自由发挥,给学生以自由选择的空间,以便让学生写写出有个性特点的文章来。

2.作文命题要走进学生心灵作文命题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效果。

好的作文命题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让学生产生写作的冲动,使学生愿写,想写,乐写。

命题时如果善于捕捉他们喜怒哀乐的情感火花,挖掘他们心灵深处的宝藏,掀起他们内心的感情波澜,就能使他们吐露自己的心声,展示自己的情感。

命题原则:题目要使学生感到新颖,能激起学生的表现欲;题目要有刺激性,符合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对其思想和情感有冲击力;要多用半命题的形式,让学生补充完整,这种题目给了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可多出话题作文,便于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擅长的体裁,较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悟。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作文教学艺术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作文教学艺术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作文教学艺术初探【摘要】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学生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的综合表现,是学生语汇积累是否丰富,语法运用是否得当的体现。

对于思维能力尚在形成过程中的小学生来说,定然会困难层层,如不知写何物,不知如何下笔,更不知如何才能把作文写得有血有肉。

也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畏难情绪。

作文的指导既没有定法,更没有可以直接套用的公式和秘诀,作为教师,就要“活”用所学专业知识,“活”在小学生的阶段,灵活指导学生写作文。

【关键字】写作兴趣言之有物《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老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可见作文教学是语文的教学重点,然而学生普遍表现出“谈文色变”,畏难情绪严重,每次作文总是拼拼凑凑地写上那么几段,作文思路狭窄,内容空洞,言之无物。

面对这样的情况,想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认为首先要解决学生作文的两大难:恐惧作文和言之无物。

针对这两个难题,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作文时,有时候烦恼的无话可说,有时候越写越有劲,一股无穷的动力推动着你战胜作文中的一切困难,这股动力就是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可以设计一系列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他们喜欢的活动中积极、主动的接受作文训练。

如在写记寒假中的一件趣事时,我在班上搞了一次有趣的逗笑比赛,看谁最有办法把别的同学逗笑。

在轻松的气氛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将他们在暑假中遇到的趣事讲了出来,还学会了表达不同程度的笑,如“哈哈大笑”“捧腹大笑”“扑哧一笑”等等。

眼看他们“进入角色”,我便顺水推舟,出示习作要求,最后完成习作。

结果这次作文训练的效果十分理想,达到了预期目的。

二、让学生言之有物,感悟生活让学生习作有见地每一个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是千差万别的。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作文有效教学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作文有效教学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作文的有效教学当前,高中作文新课改在广大教师的倾情关注下,课堂教学正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

新课改所取得的成绩是毋庸置疑的。

新课标高中作文教学要从根本上走出效率低下的阴影,就必须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以教师有效的“教”带动学生高效的“学”。

通过教师课堂上积极有效的引领和推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

我认为,实施有效的作文教学,就要考虑到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的有效,使理念具有双重性、训练具有系统性、引导具有方向性、过程具有渗透性、评讲具有激励性。

一、教学思想的有效——理念要有双重性新课改虽然已经启动,但许多教师迫于考试的压力依然只注重教授学生写作知识、写作方法等技术层面的东西。

所以,当前的作文教学,教师必须在原有过多地关注写作的技术层面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进行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使学生真正做到自主性写作、个性化写作。

1.更新观念,一切从学生出发。

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把作文放到现实的社会环境中来,不应该生硬拓展。

2.创设良好的写作氛围,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从而使学生乐于写作,而不是消极应付。

3.转换角色,多写一点下水文。

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写作文,就能更好地理解作文的内涵和写作的过程,就能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二、教学目标的有效——训练要有系统性高中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写作能力都是由形象到抽象的发展过程。

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尊重每一个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差异性,系统地制订教学计划,环环相扣,形成合理的梯度。

高一学年:学生刚刚进入高中,教学应考虑到衔接和过渡。

此时可以把作文教学重点仍放在记叙文上,同时辅以说明文。

高二学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视野逐步扩大,思想深度也会逐步提高,这一阶段适合以训练议论文为主,散文为辅。

高三学年:以训练考场作文为主,应用文为辅。

三、教学内容的有效——引导要有方向性很多学生在面对作文题目时无话可说.即使确定了新颖的题目和深刻的主题,写出来的文章也是语言枯燥、内容空洞。

语文新课标下的教学论文:读写共栖,读写结合的深度迭代

语文新课标下的教学论文:读写共栖,读写结合的深度迭代

语文新课标下的教学论文:读写共栖,读写结合的深度迭代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对于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和发展学生的读写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2022年4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颁布,提出了“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加强课程内容整合”“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等课程理念。

在这些课程理念的观照下,读写结合的理论与实践亟须更新和发展。

笔者认为,“读写共栖”是读写结合的深度迭代,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

一、读写结合与读写共栖1. 读写结合的发展与主要问题读写关系的研究历来是语文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我国古代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等对读写关系的朴素认识。

20世纪20年代,国内便开始了对“读写结合”的探索与实践。

1924年,现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语文教育家黎锦熙先生在其第一部语文教学法专著《新著国语教学法》中提出“缀法与读法的联络教学法”,这被认为是“读写结合”概念的开端。

之后,许多语文教育家都对“读写结合”有过论述。

石民镛在《小学课外作文指导法》中写道:“我以为看书同作文应当打成一片。

看书有了感想和意见,就作文;作文要取材料,就看书。

如此看书,看书有了目的;如此作文,作文不至枯燥。

”叶圣陶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文中,分析了阅读对写作的意义:“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

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

”“阅读任何文章,主要在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等等,而在真正地理解的同时,咱们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必然有所领会,可以作为练习写作的借鉴。

”张志公在论及写作教学原则时,提出:“主要的原则应该是密切地结合阅读教学,因为只有把语言的运用(写作)建筑在语言的吸收(阅读)的基础上,才能收到最大的效果。

”20世纪70年代以来,读写结合的教学实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如徐开质“‘三步十二式’读写结合”教学法,王运遂“读、写、改整体”教学法,许祖云“多读多写,读写结合”实验,阳仁杰、曾齐圣“初中语文读写结合系列训练”实验等。

精选小学语文新课改论文(共5篇)【教学论文】

精选小学语文新课改论文(共5篇)【教学论文】

第1篇:关于小学语文新课改的思考实施小学语文新课改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目标,实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理解能力的提高,应当抓住语文课程的特点,启发学生积极学习和自主学习,实现学生自主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可是,一些教师在实施新课改的时候,常常存在一些困惑。

下面,笔者对小学语文教师中如何更加有效地实施新课改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教师体现自身的教学主导性以及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体现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以及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语文这门学科有着非常强的实践性,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借助自身的语文实践。

并且,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充满个性化,不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取代学生的学习实践。

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具备充足的看书、写字、交流、思考的空间与时间,以及注重班级所有学生的参与性。

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具备条件,这就需要教师体现自身的创造性和积极主动性,充当引导者、组织者。

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热爱;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自信心;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

在学生具备了学习兴趣、自信心、学习方法后,可以有效地贯彻实施自主学习。

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体现自身的主导性,激励学生质疑问难和沟通交流;指导小组合作学习以及组织全班沟通,在自读自悟的前提下得以发展和提升,进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需要注意的是,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最根本的是在激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不放弃教师的引导。

这是因为教师的引导关乎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引导,一方面要应当具备清楚的和真正能够实施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要处理好教学目标与学生自主学习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针对一部分学生不重视较为重要的知识,教师需要加以引导。

二、在灵活应用教材文本的同时适当地引用其他教学资源在之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视教材为经典,仅仅是照本宣科,不能调整教材内容和增删教材知识。

新课标下作文教学论文

新课标下作文教学论文

浅谈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我们伟大的祖国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进入了崭新的二十一世纪。

新时代对公民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新一代新人,教育进行了系统的改革。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语文教育教学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由于作文在语文整体能力发展上的重要地位,我国传统教育乃至现代教育,在教学和研究上对它赋予十分的关注。

但是“教师教学难,学生作文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小学作文教学,影响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生怕写作文,厌写作文,一听到写作文就头疼,产生畏难的情绪,大部分的学生一学期仅完成七、八篇的习作,尽管老师对每篇作文进行具体指导和精批细改,但学生的作文仍然存在写人叙事的不生动,结构条理不清楚,语句表达不通顺等现象。

追朔根源,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着“重教轻学”、“重结果轻过程”的缺陷。

本着“开放、创新”的精神,“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尝试着进行了开放而又有活力的作文教学。

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一、引导学生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学生的现实生活是作文的主要材料来源。

学生应会观察分析周围事物,用自己的话写出观察结果和感受。

因此,我要求学生把自己心里想说的话说出来,写出来。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说会道,对周围的人与事绘声绘色。

如果把这些话改用书面文字来表达,就是记叙性文章。

在命题作文时,我改变了传统的方式,暂不做写前指导,而是鼓励学生“大胆往前走”,无拘无束去写。

可以把做的、玩的、想的统统写出来,怎样做就怎样写,怎样想就怎样写;不管是成熟的还是幼稚的、可爱的。

但有一个要求,就是写真人真事,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在讲评课中,我努力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共鸣的教学环境。

实现师生间“双向”交流。

教师指导放在学生写后进行,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

尽量用本班同学的作文实际来讲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效果。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作文教学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作文教学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作文教学刍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拉开了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帷幕。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和重点,也是学生感到头疼的一个问题,如何教作文,如何写作文,一直困扰众多的老师和学生。

在新课程背景下,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第一线的实践,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希望得到各位同仁的大力支持和指导。

一、丰富生活,开阔眼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课外活动是作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师应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接触大自然,运用课内学到的观察本领去广泛地观察大自然,从而丰富感性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让学生去接触社会,把语文教学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大课堂,从而在社会交际中积累语言,发展思维。

这样,可以开拓知识领域,开阔眼界,丰富生活,激发与发展学生的写作兴趣,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课外阅读也是增长知识的有效办法之一。

要提高语文水平,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只靠教材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

在课外阅读方法上,可以采取自由阅读和定向阅读相结合的方法。

自由阅读,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阅读作品,教师一般不加限制,但要讲清目的和要求,一个课时能认识一个事物便达到了目的。

定向阅读,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以及某一写作单元的目的和要求,确定阅读作品目录。

如课标规定每学期每个小学生课外阅读三五本书,教师针对记叙文的特点,有要求地布置任务,通过检查及时了解和发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已经掌握或没有掌握的问题,以便在往后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

教师还应要求学生每个学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摘抄妙文佳句,多做一些笔记和卡片,这对增强学生的词汇量,激发思维,丰富语言,大有好处。

二、处处留心,勤于动笔,锻炼学生写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作文方面的能力提高的很慢,有很大的难度。

因此,我做了一项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的学生有写作方面的欲望,但也感到难度大,写不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新课程下初中作文教学论文

新课程下初中作文教学论文

新课程下的初中作文教学写作,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了一种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特殊能力。

而且对写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人们实际的写作能力却令人担忧。

因此,作文教学越来越受到关注,越来越被语文教学看成是重头戏。

但是,说到作文教学,学生、教师都是相当头疼的。

现在,对于作文教学,师生都付出了很多,却收获甚小,往往存在着这种现实:学生讨厌写作文,生搬硬套、毫无生趣地应付着老师布置的一篇篇作文;教师头疼于批作文,没完没了地批着一叠叠作文,大作没完,小作又来了。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在作文教学上获得成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成为了一个相当艰难的、需要广大师生重视的问题。

我认为,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要点就是三个字:真、情、意,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表达真、情、意。

所谓真,就是事为真、言为实;所谓情,就是言为心声、抒发内心的情感;所谓意,则是积极健康、、有价值、有内涵。

但是,真、情、意并不是孤立的,往往是相互关联的,只有将三者完全融合于写作中,才能成功地完成一篇习作。

可以说,一篇出色的文章,必定是真情意的完美结合。

一、引导学生书写事为真、言为实的文字处处留心皆语文,我要说处处留心皆素材。

大千世界,五花八门,走进生活,你会发现许多。

“回归生活,自然天成。

让学生认识学习与生活的关系,让生活走进写作,让写作描绘生活。

”作为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景物映入学生的脑海,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

另外,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尽可能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接触自然,深入社会。

(一)创设真实的写作情境1、言语情境言语情境,即教师以形象、极具感染力的言语,将学生带入真实的情境之中,使学生更好地体会真实,从而创造出真实的文字。

当然,为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创设言语情境时,教师个人的教学艺术相当重要。

语言的表达,面部的表情,身体的动作姿势等都成为情境创设成功与否的保障。

新课改下作文教学论文

新课改下作文教学论文

浅谈新课改下的作文教学摘要:作文是语文的窗户,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改变学生厌写、怕写的现状,从而大面积提高语文成绩。

下面就从激发兴趣、感受生活、积累材料、模仿创新、以说促写、多鼓励、多写片段、求异创新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

关键词:作文教学作文是语文的窗户。

语文成绩的好坏,可以通过作文来透视。

可见作文教学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新课改下,更不可忽视。

可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对作文还存有不同程度的神秘感和畏惧感,总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

作为我们教师应如何在新课程下进行作文教学呢,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俗话说:“乐此不疲”,要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它是获得知识进行创作一种自觉动机,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创作,培养他们创作的兴趣,而推荐发表文章是激发学生创造编写作文专刊,张贴出来,并在课堂上和家长会上为他们叫好,造出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以点带面,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感受到作文的分量,大大提高他们创作的积极性。

二、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农村学生的生活十分丰富,他们从小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对丰富多彩的田野风光、四季景色的变化以及千姿百态的动植物都特别熟悉,但不少学生一遇到作文就发愁,感到没什么可写。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尽量引导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去,使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

美学告诉我们,用热情的眼光和态度来观察现实生活,观察周围景物,能使观察更仔细、更持久、更深入。

人的情感植根于外在的客观现实,学生沉浸在物我交流愉悦中,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加深了,能感受到平日里没有感受的美好情感,在司空见惯的平凡之处看到动人的美,认识、感受到生活的真谛。

这样学生就会更加热爱生活,生活便成为了学生写作的源泉。

三、积累材料、融汇贯通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

新课程改革与中学作文教学创新论文

新课程改革与中学作文教学创新论文

新课程改革与中学作文教学创新新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根据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总结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在写作教学方面也提出了明确的目的要求:适应时代,驶向未来,既讲究规范,又鼓励创新。

那么,如何实现作文教学的创新呢?一、作文教学目标的改革作文教学目标的改革对作文教学实现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是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发生变化的结果,是教与学双方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奋力达到的目标。

同时也是检查、评定教学活动效果的参照物。

1 重视写作的情意训练与态度的养成。

语文教学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它灌注着主体的情感,充满着人生的体验,显示着沟通的渴望。

《语文课程标准》不仅要求培养学生表达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乐观健全的人格。

作文教学创新应该将人格的形成(包括价值观的形成,认识事物能力的形成,思想情感的形成)同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结合起来,即通过以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写作。

在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通过以作文内容为中心的讨论活动,使学生深化对生活的认识,形成主体性的人格。

应该摒弃纯形式的作文训练方法,代之以人格的形成发展同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发展相结合的作文教学。

2 重视写作的过程指导。

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教学的过程性,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体验的生成,作文教学不仅如此,更应该体现这一点。

事实上,作文写作本身就是一个由材料准备一写作构思——语言表达构成的完整过程,同时也是思想情感、气质个性表达呈现的过程。

这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中要思考通过什么方式打开学生的思路,从而把学生带入写作过程。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反映的中介是思维。

语文是思想的物质外壳,而语言文字实际上是思想的外在表现,是思维的物化。

要写好文章。

关键在于开拓思路,启发思维。

3 重视写作内容的丰富性。

写作内容的丰富性也就意味着必须变革千篇一律的作文模式,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去了解和理解生活。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论文]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论文]

“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探索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1]。

笔者通过观察和调查发现,不少高中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缺乏有效的写作教学策略,往往在高考复习冲刺阶段以练代讲,突击进行写作训练,有的教师让学生被动地背诵一些英语范文以代替写作教学。

这些做法显然违背了《新课标》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利于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因此,笔者认为,深入研究有效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策略,科学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写作能力已成为高中英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贯彻和落实《新课标》的教学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要研究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技巧,并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对生活的体验和实践活动,通过积极主动尝试写作,大胆与他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促进他们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最终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一、结合词汇教学强化英语基本句型训练。

英语文章的写作离不开基本句型、固定搭配和习惯用语等。

这些都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日积月累。

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加强英语基本句型训练,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基本时态和语态,熟记一些常用的固定词组和习惯搭配。

特别是在日常词汇教学中,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原则,通过词汇教学培养学生使用基本句型的能力,为开展写作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新高考”背景下的议论文写作教学研究

“新高考”背景下的议论文写作教学研究

“新高考”背景下的议论文写作教学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高中教育也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新高考制度的实施,对传统的高中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对于高中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也迫在眉睫。

本文将探讨“新高考”背景下的议论文写作教学研究,分析新高考对写作教学的影响,探讨如何有效提高高中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

一、新高考对写作教学的影响1.1 考试形式的变化新高考下,高中学生将不再面对传统的文科与理科分类,而是根据“3+X”选科方案,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自由选择科目进行考试。

这种变化需要高中生具备更加全面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在语文方面的写作能力将成为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1.2 高考试卷的改革新高考下,高考试卷将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写作将成为其中一个重要部分。

而且新高考的写作题型也将更加多元化,不再局限于命题作文,还增加了议论文、材料作文等写作类型。

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能力上更加全面和多样化,不能再只埋头于文学修辞上。

1.3 多元素的评价标准除了传统的语词、句型等语言表现外,新高考注重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写作评价体系也将更加注重内容与逻辑、表达与思维、观点与立论等方面。

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时不仅要注重语言表达,更需要有自己清晰而深刻的思考和观点,同时具备良好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如何有效提高高中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2.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观念在新高考的背景下,学生需要摆脱传统的“死记硬背”和“模板套用”的写作习惯,建立起正确的写作观念。

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明确写作的目的、受众、题材和写作方式,让学生从实际出发,明白写作的重要性和灵活性,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和表达的渴望。

2.2 开展多元化的写作实践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多样的写作活动,如主题写作、话题作文、材料作文、议论文写作等,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练习写作。

同时还可以布置一些写作任务,让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养成写作的习惯,通过课程作业、短文练笔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教学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推动教学的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团结合作、敢于创新的精神,教师要从多维度、多层面、多渠道入手,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开发学生的写作智能,确保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质能力的全面提高。

一、开拓阅读,积累素材
写作必须以阅读为先导,“劳于读书”,才可“逸于作文”,对精粹文章的阅读,是沟通写作的桥梁。

正如《阅读学原理》中讲:“通过阅读,读者的知识经验扩充了,这是自我在量度上的增力;读者的观点认识改变了,这是自我在本质上的提高;读者的思想情感升华了,这是自我在价值上的飞跃;读者的方法技术迁移了,这是自我在能力上的练达。

”可见,阅读对写作的巨大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重视对语文课本资源的合理运用;重视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合作探究,阅读实践活动,使之获得大量的情感熏陶和人文积淀。

在阅读视域与方法上,加以拓宽延伸。

首先可由一篇佳作的阅读欣赏,牵引出一个“阅读链”,支撑起一个“阅读面”。

如:借助朱自清《春》的学习,要求学生课外阅读一组有关写景、状物,写景抒情的文章,以加深学生对借景抒情的感悟和思考。

同时要求学生用细致的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仿写《秋》或《冬》。

借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的学习,抓住景物描写的方法,仿写《家乡的春天》。

其次,扩大学生视听、阅读法,动员、鼓励学生有选择地
收看电视节目,聆听中外名曲,赏析古今名画,补充课本阅读的不足,充实阅读内容,提高阅读层次,为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广泛的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既读名篇佳作,也读精美时文,确保自己的思想与时俱进。

教师要做学生课外阅读的“吹鼓手”和“推销员”,要强化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愉快感和成就感,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指导课,名著赏析,读书竞赛活动,同时要求学生写“读书摘抄”、“一日一记”、“读后感”等。

通过大量阅读,学生积累了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多方面的知识,在借鉴中求异,在模仿中创新。

二、拓宽渠道,激发欲望
为激活学生的主体情感,燃起学生热爱生活的火焰,打造连接作文与生活的桥梁,我们经常组织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感悟人生。

引导学生到野外进行观察,游览山川,观赏美丽的大自然,了解家乡变化。

让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触动学生的写作灵感,让宇宙自然的博大精深,拓宽学生作文的视野,打通书本世界,生活世界的界限,构筑人际对话、人际交流的绿色长廊。

在群体参与、信息集约、思维互补中,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收听、收看“新闻联播”、“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实话实说”、“新闻调查”等节目,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任意为文。

或记或叙,可长可短,返校后由编辑小组收集选篇。

同时还开展社会调查,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到社区、机关、乡镇做实地走访或对地方名人进行专访,或对社会热点问习作,并快乐着题
进行采集,或对乡土人文资源进行挖掘,写成新闻调查报告。

不定期地开展以“关注社会”为主题的对话活动。

使学生由校园向社会辐射,视野由封闭走向开放,情感世界由关注自我向关注社会拓展。

实现了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对接,在学习写作中学会了作人。

开创校园主阵地,利用墙报、班报、校报开辟学生“佳作共赏”专栏,适时刊出学生的优秀习作,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实现学生作文的“互动共振”效应。

每周一次随笔展读,兼顾不同层面的学生,只要有闪光点就给予展示、亮相,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

三、多元评价,激活情致
对学生习作进行评价是写作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习作是学生读、视、听、思、写的成果,如何展现这些成果的优点与不足,激励他们写作的上进心,调动他们练笔的积极性,多元评价是一种很有效的评价机制。

抓点带面,抓学生习作中“点”的问题,促进学生习作中“面”的提高。

教师对学生的习作。

在总体浏览的基础上,选出不同层面的作文,印发到每个学生手里作为重点进行批改、评价。

让学生找出每篇习作的创新亮点,哪怕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得体话语,一个准确、传神的肖像描写或是开头有魅力,结尾可回味,或是标题亮丽、点题恰当,或是构思奇巧,素材新颖,或是叙述的流畅,描写的逼真……对每个学生的评价,给以肯定让学生心中充满愉悦。

这样,评出练笔的信心,评出练笔的热情,评得作者心里热乎乎的,听者心里很羡慕,师生感情和谐融洽。

教师点拨学生末思、
误判之处,把习作精华挑明、阐发,让学生在反复对照比较中,探索语言文字内容,领悟习作优劣。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教师不但注重讲实例、评重点,而且,充分发挥学生在作文评价中的主体作用。

通过小组合作形式让学生全员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按5人小组评价每个学生不但读到5篇作文,而且能写5篇作文评语,找出作文的精华之处,评出不足,提出修改意见,然后同学之间交,把评价出的优秀习作,在全班交流赏析。

通过学生自评修改,互评探究,纵横比较,逐步调整完善,对写作规律与标准有新的认识,写作技能有新的提高。

作文是一场艰苦而长期的劳动,我们要让学生多练笔,加强实践。

突破某些常规思路的束缚,在作文中展现新的意念或意境,只要我们切切实实地做了,相信我们的作文教学会开拓出一个新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