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基础第一讲
现场管理的基本内容
13
4、辅料管理要清楚: 缺少辅料,生产一样无法进行,辅料的好坏不仅直接 影响着品质,它在成本中也占据着一定比例。 管理时需注意:
1、指定专职管理人员,负责申请、领取、保管、发、 统计等工作; 2、额定单位用量; 3、分门别类保管好; 4、定期统计台帐,寻找规律; 5、简化领取手序; 6、励行节约为本的原则; 7、完备报废手续; 5、不良品退回要确认: 现场不良品退回时一定要请品管人员确认OK,方可退回。
18
4、重视不断的改善: 品质管制在于三个层次: 1、品质开发 2、品质维持 3、品质突破 5、重视教育训练: 品质管制之成败在于品质意识及危机意识,品管人员 及全体员工应经常有计划地接受品管训练,推行品管 方能凑效。 6、常用PDCA和SDCA改善循环: (P:计划 S:标准化 D:执行 C:查核 A:改善)
线点为记号,作业员跟着线点节拍下机,以保证产
品品质及生产效率。
22
(六)信息管理
1、识别: 生产要素的识别做不好,有时找一样东西真难 找,做好识别,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好处,一般识
别内容有:
1、人员识别; 2、设备、工具识别;
3、材料识别;
4、作业方法识别; 5、作业环境、区域识别; 2、文件、资料归档要便于查找: 任何人都有需要的时候,在固定的地方,都能立刻找 到最新的文件,这才是文件归档的目的所在。
10
基础2: 5S管理
5S管理: 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 6S管理: 5S+安全
11
三、现场管理基本内容简介
(一)物料管理:
1、领料与入库都要数清楚:
在仓库领料与产品入库时都要与对口人员当面点清数 量,无误后双方签名。
2、先来先用不能乱:
行政管理学基础精讲1-第1~2章
作业-多选
14.20世纪40年代以后,西方行政管理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理论学派包括【 】
A.官僚组织理论学派 B.科学管理理论学派
C.行为科学学派
D.决策理论学派
E.系统理论学派
21.学习和研究行政管理的具体方法主要有【 】 A.规范方法 B.经验方法 C.案例方法 D.比较方法 E.系统方法
行政管理学的发展三阶段
古典学派
代表人物:威尔逊、古德诺、法约尔、韦伯、泰罗。 泰罗提出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提出管理过程理论。
行为科学
行为科学代表:梅奥、马斯洛。决策理论代表:西蒙、 林德布洛姆。系统学派代表:贝塔朗菲、里格斯、卡 斯特。
新公共管理 撒切尔夫人、政府要放松规制、提供个性化公共服务
补充知识点
第二节 行政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行政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重点问题: 行政管理的主体有哪些? 行政管理的理论有哪些?
第一节 行政管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
一、行政管理的概念及其特点 P1
概念: 特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的综合应用学科。
三、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P7
泰罗 西蒙
管理科学
《行政行为:行政组织中 决策程序的研究》
里格斯 行政生态理论
卡斯特 权变理论
地位 指出行政管理是政府工作中最突出 最显著的部分。
行政是国家意志的实现。
第一次建立系统的行政管理学理论 体系。 功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 控制。
为传统行政组织理论奠定基础。
工作方法标准化。
开创了行政决策理论研究的先河。
第二节 行政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行政管理学的产生 P9
管理学基础(第一讲课程)
徐冠巨 传化集团董事长 人格、品德、智慧、意志
虞峰 Focus Media 分众传媒
1986年,获得复旦大学哲学学士学位,毕业 后在上海教育学院任教; 1991年,获得复旦大学哲学硕士学位; 1993年,出任上海中旅免税品进出口公司总 经理; 1999年,进入中欧管理学院念EMBA; 2000年,创办了上海电洋数字传媒科技有限 公司; 2003年初,进军楼宇视频行业,成立聚众传 媒; 2006年1月,分众与聚众合并。
可想而知,这条裤子再也没法穿了。
想一想从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出什么道理呢?
任何一个活动都需要管理。如果没有管理来协调活动,即便再简单的活动,也会因缺乏沟通而 失误;即使目标一致,也会由于没有整体配合,实现不了最终目标。
点睛
管理是掌与握之术。掌以求拓展,握以求合力; 创新权变,张弛有度;目标执掌,成功在握。
26
总体战略计划和目标
计划和目标
计划和目标
明确目标+优化资源配置+制定政策、程序+为控制提供标准,评定组织效率,保证组织 目标的实现。
三、管理的职能(2组织)
组织职能的主要内容: 根据组织目标,在任务分工的基础上设置组织部门; 根据各部门的任务性质和管理要求,确定各部门的工作标准、职权、职责;、 制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及联系方式和规范;为各岗位配备人员 组织是管理的基础 组织部门、人员构成+管理信息指令传递+有效组织设计和组织行为实现组织目标
按 管 理 者 层 次 分 类
高层 管理者
经营策略层,具财务及行销背景者多, 如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
中层管理者
战术阶层,如生产经理、营销经理、 人事经理、分公司经理
质量管理基础理论与实务PPT课件
或非赢利 经营问题 所有有关人员,无论内部还是外部 基于普遍适用的朱兰三部曲原理 公司经营计划中 无缺陷时将消失的成本总和 满足顾客需求 公司业绩 公司范围内 高层管理者组成的质量委员会
鹤舞
我心飞翔
二、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
质量管理
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
2.
鹤舞
我心飞翔
一、质量的基本知识
2.质量具有广义性、时效性和相对性:
广义性 时效性
质量的相对性
产品----是指过程的结果
四种通用的产品类别
鹤舞
我心飞翔
服务:如商贸、运输 软件:计算机程序、字典 硬件:电视机
流程性材料:如润滑油
鹤舞
我心飞翔
3.质量概念的发展
1) 符合性质量概念
以“符合”现行标准的程度作为衡量依据。“符合 标准”就是合格的产品质量
质量检验阶段 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鹤舞
我心飞翔
1、质量检验阶段
20世纪初,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只限于质量 的检验
通过各种检测设备和仪表,进行百分之百的检 验,严格把关
事后检验把关,无法在生产过程中起到预防、 控制的作用
百分之百的检验,增加检验费用
鹤舞
我心飞翔
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一阶段的特征是数理统计方法与质量管理 的结合
鹤舞
我心飞翔
1、我国标准的体制
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 地方标准 企业标准 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 术文件
鹤舞
我心飞翔
国家标准
国家标准是指由国家的官方标准化机构或国家政 府授权的有关机构批准、发布,在全国范围内统 一和适用的标准。我国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 行政主管部门编制计划和组织草拟,并统一审批、 编号和发布。
基层管理人员培训课程
基层管理人员培训课程第一讲认识管理一、管理的基础知识1、管理的概念2、管理的基本特征3、管理的二重性4、管理必备的两个条件5、管理的五项基本职能6、管理工作的内容二、基层管理的特征第二讲班组长在管理中的作用一、班组长的地位和使命1、企业的纵向管理层次2、组织的核心作用3、班组长的地位二、班组长的重要作用三、班组长的职责第三讲班组长的工作现状和基本标准一、班组长的管理水平现状1、生产技术型2、盲目执行型3、大撒把型4、劳动模范型5、哥们义气型二、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班组长1、转变角色2、对自己角色的规范权利和义务的准确把握3、了解领导的期望值4、了解下级的期望值三、成就的动机四、技能的要求第一讲认识管理1. 管理的概念管理活动自古有之。
长期以来,人们在不断的实践中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
本世纪以来的管理运动和管理热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其中之一是形成了较完整的管理理论体系。
但对管理的含义,从不同的角度和背景,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观点认为:管理是一个过程,是让别人与自己一道去实现既定的目标,是一切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2.管理的基本特征(1)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
管理活动存在于组织活动中,即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组织的类型、形式和规模各异,但其内部都含有五个基本要素:●人(管理的主体和客体);●物(管理的客体、手段和条件);●信息(管理的客体、媒介和依据);●组织(反映了管理的上下左右分工关系和管理方式);●目标(表明为什么要有这个组织)。
组织内部的要素是可控制的。
组织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组织的外部环境对组织的效果与效率有很大影响。
一般地,组织的外部环境含有九个要素:行业、原材料供应、财政资源、产品市场、技术、经济形势、政治状况、国家法律和规章及条例、社会文化。
组织的外部要素中,部分是可控的,部分是不可控的。
(2)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管理者对管理的效果从而对组织的效果将承担重大责任。
管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讲管理与管理学1.管理的概念管理就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定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此概念包含5个观点: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协调必定产生于社会组织之中。
协调的中心是人。
协调的方法是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与实践,也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
2.管理的职能计划:计划是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须的行动。
计划是一切管理活动的前提,离开它其他管理职能将无法行使,因此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组织:组织是从事管理活动的载体,组织的目标决定着组织结构的具体形式和特点,组织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的保证。
领导:有效的领导领导是组织任务完成的关键因素。
控制:控制的实质是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计划是控制的标准。
创新:创新是一切管理活动的核心,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3.管理的二重性○1管理的自然属性:管理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客观需要,管理也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而且管理也是生产力.管理的这些性质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错误!管理的社会属性:管理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
管理从来就是为统治阶级、为生产资料的占有者服务的,管理不能不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社会属性具有剥削性和资本的独裁性。
4.十大角色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一项被广为引用的研究,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
5.三种技能根据罗伯特·卡茨的研究,管理者在行使五种管理职能和扮演三类角色时,必须具备以下三类技能:技术技能:指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人际技能: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包括对下属的领导能力及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
概念技能:指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6.研究方法:归纳法、演绎法、试验法7.研究对象广义研究对象:生产力方面:主要研究生产力的合理组织问题。
MTP管理课程
结合本公司状况,探讨从哪项方面突破现状
◆效率与效能
做对的事情 方向 创造 主动 宏观 结果 功劳
把事情做对 方法 避免 被动 微观 过程 苦劳
效能
效率
快了,快了,别催!
管理者的基本心态
1.实现的意愿 2.打破现状 3.理念——使命感 4.效率意识 5. 原理及原则 6.科学的方法 7.健全的判断 8.企业伦理道德
第二讲 组织运作的原则
组 织
群 众
1.偶然在相同时间聚集在 相同地点;
2.作为个人的聚合,没有 一个统一的整体目的;
3.人们的行为完全凭自由 意愿;
4.不存在限制与合作关系。
1.即便时间、地点不相同 也是组织起来的;
2.为了实现目的有意识地 聚合在一起;
3.有领导者,有限制约束;
计划是指有关未来的事,现在就做决定,也就是设定组织的各项条件。因此,组织的未来均衬托在计划上。同时,也是你发挥创造力之场所。
在计划上所花费的力量
在实施时所花费的劳力
计划周密 实施容易
计划毛糙 实施费力
如同工作完成了70%
一份好计划制定出来
计划的种类和目的
种类: 长期、中期、短期计划 综合计划、部门计划 数量计划、价值计划 结构计划、业务计划 目的:为什么要制订计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讲 管理与基准
基准
工作的 目的 质 量 时间 方法 成本 其他
=
具体性
妥当性
→
×
→
相互了解
对部属行为的指导方针及目标
部属的行为, 判断之依据
(上司)
(部属)
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
管理信息系统(MBA全景教程之十)★课程提纲——通过本课程,您能学到什么?第一讲1.引言2.管理信息系统基本理论3.企业管理者与信息系统第二讲1.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2.计算机系统组成部分3.软件系统的基本功能第三讲1.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2.数据通信系统的网络功能3.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概述4.结构化开发方法总体思路第四讲1.结构化开发方法步骤——总体规划2.结构化开发方法步骤——系统分析3.结构化开发方法步骤——系统设计第五讲1.结构化开发方法步骤——系统实施2.结构化开发方法的优缺点3.原型法4.面向对象的方法5.各种开发方法的比较第六讲1.数据处理系统2.ERP系统的目标和意义3.ERP系统的发展过程第七讲1.ERP系统的发展过程——闭环的MRP系统2.ERP系统的发展过程——MRPⅡ系统3.ERP系统的发展过程——ERP系统第八讲1.ERP的供应链管理2.ERP电子数据交换3.ERP业务流程重组第九讲1.ERP软件的开发和应用2.ERP软件的功能3.ERP软件的选择4.ERP系统的实施5.ERP系统的评价第十讲1.决策支持系统2.专家系统3.经理信息系统第1讲管理信息系统概述【本讲重点】◇概述◇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数据和信息◇管理信息的作用◇管理者◇管理者与系统◇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本课程共讲八个大问题分十讲讲完,这八个问题分别是:第一,概述;第二,计算机处理基础;第三,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第四,数据通信;第五,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第六,数据处理系统;第七,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第八,管理信息系统的新发展。
下面讲第一个问题。
概述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术对环境提出的挑战、组织和管理的解答。
管理人员要面对客观环境对于企业的挑战,首先在管理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要有一个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运用了先进的、管理的、信息的处理技术来针对环境的挑战,它实际是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地前进而前进,随着环境不断地变化而变化的。
《MTP-管理基本功》
MTP-管理基本功课程背景:MTP(ManagementTrainingProgram管理研修教程)源于二战结束时美国为日本开发的实战性管理培训课程,后来日本政府委托日本产业训练协会在民间普及。
现已成为有效提高企业现场中高层管理人员管理水平的完整训练体系。
MTP训练中每项内容都是可以实际操作的管理技能,这是因为企业管理人员要掌握的是以“Howtodoit”为主,而不是一堆不知如何运用的理论。
企业外部的环境不断变化,对经营者来说,今后的展望经常难以预测。
但是,为达成企业目的和目标,不断适应新的变化是永恒的课题。
为对应迅速变化的商务环境,构筑高效高活力的经营组织,关键在于培养人才!MTP集60余年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弱势制造业群体走向世界顶峰的亚洲型卓越商务模式。
MTP以参加者对研讨主题的知识・意见・想法・经验・体验为基础,引导出其中潜藏的原理原则,并对此取得共同认识;同时根据科学的方法和要领研究如何思考和行动,把成功经验在组织中有意识地加以运用发挥,并不断把主动行动转变成良好习惯。
MTP作为学习掌握有关管理的知识,技能,态度的经典基础教程,今天在亚洲地区已成为中高层管理者教育的代名词。
使不变的管理基本原则和适应当今经营课题的管理技能,在管理实践中得到有效结合,在各国和地区都有成功事例,成为亚太地区管理者研修的首选课程。
课程收益:•明确主管角色职责与正确态度,发挥管理者应有的功能;•通过计划、执行与控制的管理流程,达成公司业绩目标;•了解培育人才的重更,并能在职场上对部属进行工作中的教导与训练;•培养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求新、求好、求变及持续改善;•能够以科学化的思维方法,掌握情境领导技巧,做好管理工作;•学习沟通的技巧与方法,透过有效通沟通有效达成任务;•建立自我领导特质,发挥领导能力,培养成为具有影响魅力的优质领导者。
课程时间:4天,6小时/天课程对象:企业中层以上管理者,后备管理人员课程方式:理论讲解、案例研讨、头脑风暴、会议指导法、角色扮演、小组PK课程第一讲:管理的基础一、管理的基本概念1. 何谓管理2. 管理者的立场与任务3. 管理者的基本态度案例研讨:老妇人与泰勒第二讲:管理的流程一、计划1. 管理的流程2. 何谓计划和计划的种类3. 制定计划的程序和方法案例研讨:新产品的生产案例研讨:高课长的一周日志 二、指挥•命令1.工作分配2.命令的下达方法 课程模型: 问題解决与工作改善 人际信赖关系的形成『管理的流程• 部民的培育与启更管理的基甜实现良好的管理•。
管理学 邢以群 课件01
浙江大学
管理学——管理和管理学
课程考核方法
• 课程成绩:课堂表现和作业(40%)
期末考试(60%) • 考试形式:闭卷
• 考试题型: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
案例分析题、论述题。
版权所有: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邢以群 2007-8-10制作
浙江大学
…
版权所有: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邢以群
浙江大学
管理学——管理和管理学
学习方式
• 边学边做 • 团队学习 • 参与教学
• 在每次课后,根据下一次课的内容布置作业, 先进行相关的思考; • 以7-8人为一组,形成学习团队。每次作业由团
队共同讨论或交流完成,共同形成团队PPT
• 在上课时,从各团队间的作业交流开始;在教 学过程中,穿插提问和讨论。
• (美)斯蒂芬•P •罗宾斯著,管理学(第四 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
2007-8-10制作
版权所有: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邢以群
浙江大学
管理学——管理和管理学
第一讲 管理和管理学(1)
管理的产生
管理是什么
为什么需要管理
管理有什么用
有效的管理
何为有效管理
如何衡量
如何实现
管理学
何为管理学
[思考题]在当今 中国,管理重要 吗?为什么?
版权所有: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邢以群
2007-8-10制作
浙江大学
管理学——管理和管理学
作业1:案例分析
随着社会对综合性人才需求的增强,高校学生对人文社科类课程 的关注度也日益增强,在这种情况下,选修名师开设的人文社科类 课程的学生也日益增多 在一所以理工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中,管理学院的王老师向全校本 科生开设的“管理概论”选修课,在刚开始时,选修的人大约在60 人左右。由于王老师在课程中能够理论联系实践,以通俗的语言讲 解管理知识,选修该课程的学生逐年增加,从最初的60人到90、 120、300、700、900人。由于选修该课程的人数日益增多,一开始 教务处通过将该课程调整到大教室的方式满足日益增长的选修需求 。但学校最大的教室也只能容纳120人,当选修人数超过120人以后 ,学校就无法通过调整教室的方式来满足学生的选课要求。在这种 情况下,教务处与该教师协商,希望其一学期开两次课。但该教师 由于本身的科研、教学任务繁重,难以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既然 如此,教务处就只好采取限制选课的方式,规定只接受前120人的 选课申请。
第一讲质量管理基础知识
14
二、质量管理概念及发展
1994:ISO9000-1994问世,1990s末:全面质量管理(TQM)成为许多 “世界级”企业的成功经验证明是一种使企业获得核心竞争的管理战略。 质量的概念也从狭义的符合规范发展到以“顾客满意”为目标。全面质量 管理不仅提高了产品与服务的质量,而且在企业文化改造与重组的层面上 ,对企业生产深刻的影响,使企业获得持久的竞争能力。 在围绕提高质量 、降低成本、缩短开发和生产周期方面,新的管理方法层出不穷。其中包 括:并行工程(CE)、企业流程再造(BPR)等。 21世纪初:ISO 9001:2000问世,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创新与 管理创新必将极大地促进质量的迅速提高——包括生产和服务的质量、工 作质量、学习质量、直至人们的生活质量。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将更加 丰富,并将不断突破旧的范畴而获得极大的发展。
16
三、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一)ISO简介
1、ISO:国际标准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2、ISO成立时间:1947年。 3、ISO总部:瑞士.日內瓦。 4、ISO主要工作:制订各类国际标准。 5、ISO性质:为一非政府的国际科技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最权威的国际标准 制订、修订组织。 6、ISO成立宗旨:发展国际标准,促进标准在全球的一致性, 促进国际贸易与科 学技术的合作。 7、标准制订:由TC(TECHNICAL COMMITTEES)技术委員会制訂。ISO共有200多个技 术委员会(TC),2200多个分技术委员会(SC) 8、ISO会员:系以各国国内最能代表该国标准化行动的械构团体会员;有正式会 员(如:日本、中国等)和通信会员(如:香港等)两种;ISO共有118个正会员国, 代表全世界95%的工业产值。必须有三分之二的成员同意,少于四分之一的成员反对 可通过。 9、姐妹组织:IEC(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COMMITTEES) 国际电工协会 (成立于1906年)。 10、作业范畴: IEC:统一名称、术语、测试规格等,较偏重于电气与电子工业方面。 ISO:着重于非电气性产品之各项标准制定(举凡农业、银行、化工、塑胶等各项 工业),以避免双方人力资源与作业冲突。
《管理学基础》学习指导
《管理学基础》学习指导课程名称:管理学基础英文名称:MANAGEMENT开课院系:远程教育学院开课学时:34学分:2授课对象:远程教育学院专升本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一、教学目的与课程性质、任务。
教学目的:本课程主要为学生讲授关于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原则、方法和实践,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的知识体系,能综合运用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其在管理工作中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绩效。
管理学原理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理论课。
现代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组织的有效运作,工商企业、公司、工厂、医院、学校、政府、军队等这些组织的存在满足了人们生活中多样化的需求,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越来越离不开这些组织效率的提高,而使这些组织存在和发展的资源却是有限的,如何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用是各类组织考虑的主要议题。
管理方式的转变为现代组织成长壮大提供了新的、可行的路径。
成功的组织离不开管理,失败的组织必然是无效管理的结果。
通过对管理学原理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领会管理的真谛,提高管理理论素养,使其有能力为处在经济全球化及转轨时代的中国的各类组织服务,为提高各类组织的绩效作出贡献。
二、教学要求管理学是在理论基础上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主要讲授关于管理的有关理论、原则、方法和实践。
要求学生能够奠定扎实的管理理论基础,不仅要熟悉与管理有关的哈尔滨工业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各种基本概念,而且要了解古典的和当代的各种学派的管理理论以及当前优秀组织的管理实践模式,同时要求学生对中国、西方管理的异同也能系统熟悉和掌握。
此外,重点要求学生能够从自身的实践来体会现代中国的工商企业管理的缺陷及优势,如何利用管理提高组织的绩效。
在加强基础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配合大量的案例分析,使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个层面理解管理的实质及内容。
在教学环节上,对学生的学习提出“掌握”和“了解”两个层次上要求,所谓“掌握”,是指学生在课后,必须能将所学内容用自己理解后的学术语言复述出来,这是将所学知识熟练应用到实践中的基础。
行政管理学理论依据
行政管理学理论依据篇一:行政管理基础知识行政管理基础知识行政管理, 基础, 知识第一讲:行政管理概述一、行政管理概念分析行政管理学又称行政学、公共行政学、公共事务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等。
其英文名称为Public Administration或简称Administration,来自拉丁文的Administratre。
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行政管理学是一门“借用”的学科。
理由是:行政管理学在研究公共行政现象的过程中,大量应用了不同时期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
就起源而言,一般认为行政管理学脱胎于政治学学科。
因为早期的行政管理学虽然从一开始就强调行政执行的特殊意义,但那时所涉及的主要领域是理论的、范畴的和逻辑思辨的,而不是技术的、过程的和实际运作的,且有关公共行政的诸多问题常常是与政治学学科合并讨论的。
因此;早期行政管理学关于公共行政的研究其政治理论倾向是比较明显的,由于这种历史的渊源,即使到了今天,有关公共行政的若干问题,也仍然是与政治学学科交叉研究的。
这种历史的渊源以及行政管理学的国家公共行政的属性,决定了它与政治学学科的必然的和内在的联系,以至于有人认为,从基础学科的角度划分,行政管理学是政治学学科的一个分支科学。
20世纪初,以1911年美国人弗雷德里克·泰罗(FrederickW.T aylor)的《科学管理原理》为标志,西方国家工商企业界率先进行了观念、文化和管理技术的革新。
“管理”的观念和方法也开始逐渐注入关于公共行政问题的研究之中。
这就为行政管理学的学科进步建立了新的基础,提供了新的领域和方法,推动行政学朝着实证研究的方向不断发展。
60年代以后,以美国人赫伯特·西蒙为代表的全新决策理论的提出及其应用,不仅从理论上对20世纪初期以美国人弗兰克·古德诺为代表的政治与行政的“两分法”的行政观提出了挑战,而且拓宽了行政研究的领域,提高和强化了“管理”在行政研究中的重要性。
在这方面,无论是科学管理还是科学决策,都属于技术的、运作的和方法的性质。
第一讲 生产管理的基本理论
2005.12.16
第一讲
生产管理的基本理论
供需协调论 劳动分工论 资源整合论 天人和谐论
一、供需协调论
供需协调是组织生产活动应该遵循的原则 所谓供需协调论,就是供方应该按照需方的要求, 合理配置内部和外部资源,形成与需求匹配的生 产能力,准时提供需方所需的产品和服务 按照供需协调论,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方面的一切 变革,还需要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支持 要做到供需协调,供方首先要了解需方,了解顾 客的需求及其变化的规律性;然后,合理地配置 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并充分利用外部资源,设 计、运行和改善生产系统,使之适应外界的变化 而不断地完善。
劳动分工论奠定了工业时代组织生产活动的基础。 亨利.福特将劳动分工论运用到极端,他通过细划 工序,使每个工人从事极其简单的操作,从而能 够以极快的节奏出产“T”型车,极大地提高了劳 动生产率,创造了大量生产的奇迹。分工的目的 是提高效率,而效率是短缺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竞 争力。 劳动分工论在科学研究中也得到广泛应用,使各 门学科独立发展,研究工作大大深入,以前所未 有的速度创造科研成果,使各种不同的学科得到 长足的发展,,形成不同专业并造就了一大批从 事各种不同专业的专家
整合的作用
整合的作用有三:一是提高应变能力;二 是提高对顾客的服务效率和质量,同时也 能提高本单位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三是提 高群体知识创造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提高 组织的竞争力。整合是在买方市场的条件 下提高组织竞争力的途径。如果说福特的 大量生产流水线是劳动分工论的杰作,那 么,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就是资 源整合论的产物。
• 产品中包含双重信息即基准功能信息(满足一般要 求)与增强功能信息(实现竞争战略要求) • 前述生产系统的功能目标可划分为两类: 1.适应环境的功能目标1.适应环境的功能目标-创新、柔性、刚性 2.合理组织生产过程的功能目标2.合理组织生产过程的功能目标-质量、成本、按期 交货
环境管理学
)
③ 环境生产:指环境在自然力作用下消纳 污染(生产加工过程、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 物)和产出自然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的总过程。 • 基本参量:污染消纳力、资源生产力
)
(2) 人类-环境世界系统模式的演变过程 ① 古生文明时代:环境生产起主导作用。 ② 农业文明时代:物资生产与环境生产的相 互作用成为世界系统运行的主导。 ③ 工业文明时代:人口生产、物资生产与环 境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为世界系统运行的 主导。
)
c.上述增长将在某个时候(21世纪)达到极 限,从而导致全球行危机,即人类社会突 然的无可挽救的互解;
d.社会应向均衡的目标前进,而不是增长, 即只有停止地球上人口和经济发展,才能
维护全球性平衡; e.在均衡状态下,那些不需大量不可替代 的资源或不产生严重污染的人类活动可以 无限制地继续增长。
环境管理学
)
第一讲 环境管理基础知识
)
一、基本概念
(一)环境
1.定义:围绕人类生存的空间及其中可直接、 间接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外部条件和因素 的总体。 2.人与环境的关系 3.三类环境观
)
4.环境的分类 (1) 按其属性划分 (2) 按环境的要素划分 (3) 按环境范围的大小(由近及远)划分
)
三、环境管理的模式、手段和职能
(一) 环境管理模式
• 环境管理模式:指在特定的环境管理组织 模式中所确定的环境管理系统的运行模式。 (1) 区域管理模式
(2) 行业管理模式
(3) 区域与行业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
(二)环境管理手段
• 环境管理手段:指为实现环境管理目标, 管理主体针对客体所采取的必需,有效的手 段(1。) 法律手段 主要特征:强制性、权威性、规范性、共同性 和持续性 (2) 经济手段 • 宏观管理的经济手段
六西格玛基础知识讲义1
µ1
µ
µ2
上限
1.5 σ
1.5 σ
-6Ơ- 5 Ơ -4 Ơ -3 Ơ -2 Ơ -1 Ơ +1 Ơ+2 Ơ+3 Ơ+4 Ơ+5 Ơ+6 Ơ
百分比% 百分比% 30.23 69.13 93.32 99.3790 99.97670 99.999660
不良品率(百万分之) 不良品率(百万分之) 697700 308700 66810 6210 233 3.4
分布曲线越窄, 分布曲线越窄,意 味着落在USL和 味着落在 和 LSL之间σ越多; 之间σ 之间 越多; LSL 下偏差 标准偏差, σ:标准偏差,主要 描述一概率分布的离 散程度; 散程度;
µ :均值
分布的离散程度越大 也越大,反之, 则σ也越大,反之, 亦然; 亦然;
USL 上偏差
σ1> σ2> σ3
标准 下限 11.95 mm 标准 上限 12.05 mm
钢材检验项目值
=1.543 Z=Z0+1.5 =3.043
三西格玛水平! 三西格玛水平! 合格率93.33% 合格率93.33%
无偏移西格玛水平z0 无偏移西格玛水平z
质量水平Z 质量水平 0 1 2 3 4 5 6 百分比( 百分比(%) 68.27 95.45 99.73 99.9937 99.999943 99.99999983 不良品率( 不良品率(ppm) ) 317300 45500 2700 63 0.57 0.0018
第三节 6σ、六西格玛是什么? 六西格玛是什么?
3.1 3.2 3.3 3.4 Sigma(σ 是什么? Sigma(σ)是什么? 什么是西格玛水平? 什么是西格玛水平? 6 σ是什么? 是什么? 六西格玛是什么? 六西格玛是什么?
公共管理学基础知识
公共管理学第一讲公共管理学概论问题:1.公共管理与私营部门管理之间的区别。
2.公共管理学对传统行政学的突破。
3.公共管理学产生的时代条件。
4.公共管理学的内涵。
5.公共管理学在中国发展中的地位。
一、公共管理学的内涵。
(一)公共管理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公共物品”和“公共事物”。
“公共物品”是属于大众所有的物品。
“公共物品”的特性:1)非竞争性。
是指人个消费物品或事物在由一个人消费的时候,并不影响和减少其他人的消费。
2)非排他性。
是指阻止一个人的消费享用该产品,代价是非常大的。
“公共物品”是指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公共利益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实际结果。
(二)管理。
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管理的主体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而用一定的职能和手段对管理的客体加以调节控制的过程。
公共管理。
是指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依法通过对社会公共事物的管理,以保障和增进社会公众利益的职能活动。
公共管理有五个内涵。
1)公共的主体是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而不是私人或其他组织。
2)公共管理对象是公共事物。
公共事物的特征有:a.公共事物与公共利益有直接关系;b.公共事物管理的受益对象是社会公众。
3)公共管理是永恒存在的。
具体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调整。
4)公共管理来自于民众的授权并负有直接的社会责任,因此必须依法进行,并且工作绩效不能简单以利润或效率作为标准。
5)公共管理具有公共性决定了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部门拥有更多的制约权。
二、公共管理的具体类型。
“三分法”。
a.公共政策。
是政府制定的,以便于管理。
b.政府管理。
处理公共事物,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包括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等。
c.非政府组织管理。
是指除政府门部外其他公共部门处理公共事物,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公共管理学。
是一门运用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在内的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共管理部门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霎时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知识
第一讲质量管理体系基础知识一、质量管理的基础术语(一)、产品的概念1、产品的定义:活动或过程的结果.产品可包括硬件产品、软件产品或它们的组合;产品可以是有形的(如组件或流程性材料),也可以是无形的(如知识或概念)或是它们的组合;产品可以预期的(如提供给顾客)或非预期的(如污染、损坏或不愿有的结果)。
2、产品划分为四种类型:硬件、流程性材料、软件和服务。
1)、硬件:不连续的具有特定形状的产品。
如:制造零件、元件、组件、装配产品、机械、建筑物.2)、流程性材料:将原料转化成某一预定状态的产品。
如:液体、气体、线体.3)、软件:通过支持媒体表达的信息所构成的一种智力创作。
如:信息、程序、规则、信息。
4)、服务:为满足顾客的需要,供方和顾客之间在接触时的活动以及供方内部活动所产生的结果。
如:旅游、交通、金融、医疗、教育、咨询、公共事业等。
任何一个组织提供的产品,通常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组成。
(二)、过程的概念1、过程定义: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彼此相关的资源和活动.资源可包括人员、资金、设施、设备技术和方法。
所有工作是通过过程来完成的。
2、过程的特征:1)。
任何过程都有输入和输出,输入是实施过程的基础和依据,输出是完成过程的结果,即有行或无形的产品。
如:产品设计,输入是市场需求的信息或特定的顾客的要求,输出是图样、规范、样品。
2)。
完成过程必须投入适当的资源和活动。
如:为了进行产品设计需要配备能胜任该项设计的人员和必要的设施、资金等;为了控制设计过程的质量,需要开展的活动可包括编制设计计划,进行设计评审和验证,进行样品试制和鉴定,控制设计的更改等。
3)。
过程本身是价值增加的转换,价值的增加来源于投入过程中的资源和活动的结合所产生的结果。
4)。
为确保过程的质量,对输入过程的信息、要求和输出的产品(有形或无形是)以及在过程中的适当阶段应进行必要的检查、评审、验证。
(三)、过程网络及其质量体系的关系:1)、每个组织的存在都是为了实现价值的增值,例如:从接受顾客的合同要求开始,经过组织内部的一系列过程,直到向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