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寓言故事
先秦寓言故事——马价十倍
先秦寓言故事——马价十倍作品原文: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燕策》)字词注释1、比:副词,连续地,接连地。
(比三旦)2、莫:没有谁。
(人莫知之)3、知:知道,了解。
(人莫知之)4、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谦称自己为臣。
5、旦:天。
6、立:站立。
7、于:在。
8、言:交谈。
9、愿:希望。
10、子:代词,代指伯乐。
(愿子还而视之)11、还:音义通环,围绕,转圈子。
12、顾:回头看。
(去而顾之)13、一朝之贾:一天的价值;贾:通价,这里指报酬;朝:早晨,也指一天;之:的。
14、乃:就,于是。
(乃还而视之)15、去:离开。
(去而顾之)16、之:代词,这里指千里马。
(伯乐乃还而视之)17、一旦:这里是一天的意思。
文章译文有个卖骏马的人,在集市上待了三天,却没有人知道他卖的马是骏马。
他拜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骏马想要卖掉它,连着三天站在市上,没有人来问过。
希望您能围着我的马查看它,离开的时候再回头来看它一眼,请让我奉送给您一天的报酬。
伯乐就走过去围着那匹马查看它,离开的时候又回头看了一眼。
一日不到这匹马的价钱(成了原来的)十倍。
《战国策》又名《策》,相传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全书按东、西、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依次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先秦寓言故事
1望洋兴叹( wàng yáng xīng tàn )解释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
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出处《庄子·秋水》:“始旋其面,望洋向若而叹。
”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矣清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庄子·秋水》译文:秋天来到,天降大雨,无数细小的水流,汇入黄河。
只见波涛汹涌,河水暴涨,淹没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边的洼地,河面陡然变宽,隔水远望,连河对岸牛马之类的大牲畜也分辨不清了。
眼前的景象多么壮观啊,河伯以为天下的水都汇集到他这里来了,不由洋洋得意。
他随着流水向东走去,一边走一边观赏水景。
他来到北海,向东一望,不由大吃一惊,但见水天相连,不知道哪里是水的尽头。
河伯呆呆地看了一阵子,才转过脸来对着大海感慨地说:“俗话说:'道理懂得多一点的人,便以为自己比谁都强。
'我就是这样的人啦!”寓意:不见高山,不显平地;不见大海,不知溪流。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很渺小的。
2坎井之蛙原文:子独不闻乎坎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欤!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
赴水则接掖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趺。
还虷蟹与蝌蚪,莫吾能若也。
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坎井之乐,此亦至也!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
于是逡巡而却。
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
禹之时,十年九涝,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
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于是,坎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出处:庄周《庄子·秋水》2.译文:你难道不知道在一口浅井里有一只青蛙吗?它对从东海中来的大鳖说:“我多么快乐啊!出去玩玩,就在井口的栏杆上蹦蹦跳跳,回来休息就蹲在残破的井壁的砖窟窿里休息休息;跳进水里,水刚好托着我的胳肢窝和面颊;踩泥巴时,泥深只能淹没我的两脚,漫到我的脚背上。
先秦经典寓言故事精编版
五十步笑百步成语释义:“五十步笑百步”一词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当中的“五十步笑百步”是指打仗时候向后逃跑五十步的人嘲笑向后逃跑一百步的人胆小。
词语流传至今,用以比喻现在的某些人嘲笑他人的不足或过失,却没有反思到自己也有这样的不足或过失,只是程度要比别人轻一些罢了。
“五十步笑百步”是一种没有自知之明的表现。
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翻译:梁惠王说:“我在位,对于国家的治理,可以说是尽心尽意的了。
河内(今河南省黄河北岸)常年发生灾荒,收成不好,我就把那里的一部分老百姓迁移到收成较好的河东去,并把收成较好的河东地区的一部分粮食运到河内来,让河内发生灾荒地区的老百姓不致于饿死。
有时河东遇上灾年,粮食歉收,我也是这样,把其它地方的粮食调运到河东来,解决老百姓的无米之炊。
我也看到邻国当政者的作法,没有哪一个像我这样尽心尽意替自己的老百姓着想的。
先秦经典寓言故事
1、你不要总是嘲笑他,其实你俩是五十步笑百步,半斤八两。
2、你真是五十步笑百步,说他成绩差,你和他的成绩只不过相差一两分。
3、看见哥哥平时不听话的样子,我取笑他,妈妈便说:“你别五十步笑百步了!
4、他的羽毛球打得很烂,可他还在那五十步笑百步地说我打球太臭。
攘:[rǎng]鸡者
成语释义:
因不愿干脆及时地改正错误,而挖空心思地为自己的错误辩护。攘:盗窃,窃取
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有一位家长孩子爱欺负小同学,爱做坏事。有一天,她的孩子跑到低年级的班里把全班的桌子几乎要推倒完了,她赶到现场,不是马上就制止自己孩子错误的行为,而是看着孩子推倒最后的一张桌子。人家问她,你怎么不管教自己的孩子,她说:“这个孩子的性格很硬,讲也不听,就让他把桌子推完了吧,推完了,他也就没有桌子推了。”
《列子》中的寓言和神话故事
《列子》中的寓言和神话故事:《列子》是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道家典籍,其中包含了许多寓言和神话故事。
以下是其中一些故事的详细介绍:1.愚公移山: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寓言故事。
愚公的家位于两座大山之间,出行十分不便。
他决定带领家人挖掉这两座山,以便能够直通外界。
尽管智叟等人嘲笑他自不量力,但愚公坚信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成功。
最终,他的精神感动了天帝,天帝派天神将山移走了。
这个故事寓意着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再困难的事情也能够成功。
2.薛谭学讴: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完全学会秦青的技艺,就自以为已经学完了,于是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挽留他,在城外大道旁用酒食设宴给他送行。
秦青打着节拍,高声歌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于是薛谭忙向秦青道歉,请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提起回家的事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千万不可稍有成绩就骄傲自满。
3.余音绕梁:这也是一个与音乐有关的故事。
韩娥是一位善于唱歌的女歌手,她来到齐国后,因为粮食吃完了就在城门外卖唱换取食物。
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声深深打动了听众的心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等她离开后,听过她唱歌的人还觉得那歌声就在房梁间久久萦绕,一连好几天都没有消失。
这个故事用来形容音乐停止后,余音好像还在绕着屋梁回旋,后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也比喻诗文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4.纪昌学射:甘蝇是古代一个善于射箭的人,拉开弓,兽就倒下,鸟就落下。
甘蝇的一个弟子名叫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但他射箭的技巧却超过了他的师傅。
纪昌又向飞卫学习射箭。
飞卫说:“你先学会看东西不眨眼睛,然后我们再谈射箭。
”纪昌回到家里,仰卧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用眼睛注视着织布机上的梭子练习不眨眼睛。
两年之后,即使锥子尖刺在他的眼皮上,他也不眨一下眼睛。
纪昌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卫。
飞卫说:“这还不够啊,还要学会视物才行。
要练到看小物体像看大东西一样清晰,看隐约模糊的东西像看明显的东西一样容易,然后再来找我。
先秦寓言故事
先秦寓言故事
第一则寓言故事是《老马识途》。
故事讲述了一个老马在山林中迷失了方向,无法找到回家的路。
它遇到了一只聪明的狐狸,向狐狸求助。
狐狸告诉老马,只要看准星星的方向,就能找到回家的路。
老马照着狐狸的方法走,果然找到了回家的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年长的人并不比年轻的人笨,他们可能因为经验丰富而更加聪明。
第二则寓言故事是《鹿鸣与鸟啼》。
故事讲述了一只鹿和一只鸟在争吵谁的歌声更美妙。
它们决定找来一只猴子做评委,来判断谁的歌声更动听。
结果,猴子选择了鸟的歌声。
鹿感到很委屈,但猴子告诉它,每个生物都有自己的特长,鹿的优势在于奔跑,而鸟的优势在于歌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应该珍惜和发挥自己的特长,而不是和别人攀比。
第三则寓言故事是《螃蟹过河》。
故事讲述了一只螃蟹在河边看到对岸有美味的食物,它想过河去吃。
但是,螃蟹不会游泳,于是它找来一只乌龟,请求乌龟帮助它过河。
乌龟同意了,螃蟹便爬到了乌龟的背上。
乌龟游到了中途,螃蟹却说自己已经到岸了,跳下乌龟的背,结果被淹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诚实的人最终
会受到惩罚。
这些先秦寓言故事通过生动的情节和深刻的寓意,向人们传递了宝贵的道德教育和人生哲理,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些故事,更好地理解人生道路上的挑战和困惑,成为品德高尚、智慧过人的人。
《庄子》的寓言故事大全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他的文笔飘逸出尘,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构思巧妙,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1望洋兴叹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矣清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庄子·秋水》译文:秋天来到,天降大雨,无数细小的水流,汇入黄河。
只见波涛汹涌,河水暴涨,淹没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边的洼地,河面陡然变宽,隔水远望,连河对岸牛马之类的大牲畜也分辨不清了。
眼前的景象多么壮观啊,河伯以为天下的水都汇集到他这里来了,不由洋洋得意。
他随着流水向东走去,一边走一边观赏水景。
他来到北海,向东一望,不由大吃一惊,但见水天相连,不知道哪里是水的尽头。
河伯呆呆地看了一阵子,才转过脸来对着大海感慨地说:“俗话说:‘道理懂得多一点的人,便以为自己比谁都强。
’我就是这样的人啦!”寓意:不见高山,不显平地;不见大海,不知溪流。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很渺小的。
2鹏程万里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搏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安鸟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译文:远古的时候,有一种鸟,名字叫作鹏。
大鹏鸟的背像泰山那样高,飞起来的时候,它的翅膀就像遮天蔽日的云彩。
有一次,大鹏鸟向南海飞去。
它在南海海面上用翅膀击水而行,扇一下就是三千里。
先秦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
先秦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一、前言寓言故事是一种以虚构的动物或物品为主角,通过表面故事传达深刻含义的文学形式。
在我国文学史上,寓言故事的形式多种多样,而在先秦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中,寓言故事更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先秦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分析其特点,并对其在当代的意义进行评述。
二、先秦历史散文中的寓言故事先秦历史散文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其中不乏寓言故事的身影。
在《史记》、《左传》等作品中,历史编纂者经常使用寓言故事来点明时事,表达对政治、社会等方面的看法。
比如《史记》中的《伯夷列传》中就有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伯夷兄弟放弃食肉的故事,通过这则寓言故事,作者对官僚制度的批评显得更为深刻。
三、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诸子散文也是寓言故事的重要载体。
在《庄子》、《列子》等作品中,儒、道、墨诸子们都善于运用寓言故事。
比如《庄子》中的《天运》寓言,以鱼之视角诠释人在社会中的不同状态,道出了人生的哲理;《列子》中的《楚世家》则是一篇长篇寓言故事,通过对蟹的讽刺,表达了对当时政治、社会道德的批判。
这些寓言故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了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观点。
四、对先秦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中寓言故事的意义评述在当代,先秦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们是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我国人对生活、社会、政治等方面的认知和思考,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我国的思想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寓言故事通俗易懂,能够深入人心,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的思想和行为。
对于当代人来说,通过阅读先秦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寓言故事中的哲理深度,也对人们的思维和人生观产生积极影响,对于培养人们的情操和道德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个人观点在我看来,先秦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它们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传达了深刻的哲理和思想,对于我们的教育、文化传承以及培养道德情操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先秦寓言故事——正妻被谗
先秦寓言故事——正妻被谗出处:《韩非子奸劫弑臣第十四》原文:楚庄王之弟春申君,有爱妾曰余,春申君之正妻子曰甲。
余欲君之弃其妻也,因自伤其身以视君而泣,曰:得为君之妾,甚幸。
虽然,适夫人非所以事君也,适君非所以事夫人也。
身故不肖,力不足以适二主,其势不俱适,与其死夫人所者,不若赐死君前。
妾以赐死,若复幸於左右,愿君必察之,无为人笑。
君因信妾余之诈,为弃正妻。
余又欲杀甲而以其子为后,因自裂其呆衣之里,以示君而泣,曰:余之得幸君之日久矣,甲非弗知也,今乃欲强戏余。
余与争之,至裂余之衣,而此子之不孝,莫大於此矣!君怒,而杀甲也。
故妻以妾余之诈弃,而子以之死。
《韩非子奸劫弑臣第十四》译文:春申君的爱妾余想成为正室。
一天,她哭哭啼啼找春申君,揭开上衣,露出青一块紫一块的腰部给他看。
春申君大惊,忙问怎么回事。
余说:我能够为您作妾,真是三生有幸。
可是,我想侍候好夫人,就侍候不好您了;想侍候好您,就侍候不好夫人了。
既然我无能,侍候不好两个主子,与其死在夫人手中,不如让您赐死,这样我也死得瞑目了。
春申君信以为真,立即废了正妻,立余为正妻。
后来,余生了儿子,又想干掉春申君的大儿子甲,立自己的儿子为继承人。
一天她把内衣撕破,哭着去找春申君,说:我受您的宠爱这么久了,还为您生了孩子,甲不是不知道,却非要调戏我。
我拒绝了他,他竟敢强行非礼,连衣服都撕破了。
春申君大怒,立即把甲杀了。
春申君的妻子并没有虐待小妾,他的儿子也没有调戏继母,可是被余一把眼泪一抹,好人就变成坏人了。
寓意:本篇奸劫弑臣,是指奸臣、劫臣、弑臣等几种人,本节则是论述奸臣,这种奸臣就是会迎合领导心意,善于溜须拍马,这种人到现在都非常多。
要说人与人之间有共同的取向,那是很正常的,因为世界观、价值观相同。
但君主与臣下、领导人与被领导人,其世界观、价值观往往都是不同的。
内在的世界观、价值观不同,可是表面上装着相同,这就是奸臣、奸人。
所以做领导的,千万不要轻信部下与自己意见相同,除非这个下属很有主人翁精神,很有主人意识。
先秦寓言概述
先秦寓言概述
先秦时期,晋文公和齐景公故事及其主题构成了一部分具有深远影响力的趣味寓言。
这两个故事真实地描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日常生活,以及因为不同社会地位而面临的挑战。
首先,先秦的《晋文公》故事描述了一位来自晋国的学者文公,他被晋朝斥候王珪招至朝廷任宰相,文公带着一种向上的精神,完善了晋朝的政治体制。
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文公多次遭到王珪的逆状,却以坚持自己的信念对抗官僚作风。
但是在最后,文公却受到了王珪和宫廷人员的尊重。
值得一提的是,他最终使晋朝在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上走在了前列。
接下来讲,是先秦《齐景公》故事,主要讲述了齐景公的坚持和冒险精神。
王维曾用两个五言诗形式讽刺齐景公在不明觉厉中出毛病。
景公从齐国受到压力时,他决定考虑发展其他国家,然后弃齐而去。
在旅行之中,他游览不同的地区,最终能够让齐国收获财富,而他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尊重。
总之,这两篇先秦寓言讲述了两个不同的古代人物背景,但它们都暗示了一种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必须坚持自己的信念,不畏惧政治困境,而不断进取,才会获得真正的成功。
在当今社会,这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只有靠实际行动才能发挥自身潜力,取得成功。
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
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寓言故事熔哲学和文学于一炉,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完美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可小视的现实价值通俗的故事深隽的哲理。
关于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有哪些呢?下面店铺为你整理了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篇,希望你们喜欢!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篇1:诚心所致熊渠子是楚国人,从小决心要练就过硬的射箭本领。
15岁那年,熊渠子辞别父母外出,拜名师学射。
开始时,老师既不给他弓,又不给他箭,而是让他举石锁,熊渠子尽管不理解老师的用意,但是他想,既然老师让他这么做,那总是有道理的。
于是他十分认真地用两只手轮换着将50斤重的大石锁一次又一次举起来。
起初手还发抖,一年后,便举重若轻,50斤重的石锁在熊渠子手里已不算什么,老师便给他换成100斤的石锁继续苦练臂力。
5年后,当熊渠子能举起300斤重的大石锁时,老师交给他一把大硬弓,还是没给他箭,老师让他每天对着目标瞄准,拉开弦和放开弦时双手不能有丝毫的颤动。
熊渠子按照老师的教导又练了3年空弦,老师终于拿出箭来。
这时候的熊渠子除了有强大的臂力外,还练就了一副敏锐精细的眼力,他在老师的指导下,抬弓搭箭,对准目标,百发百中,不论是空中的飞禽还是地上的走兽,就连敏捷的野兔子,只要被熊渠子的弓箭瞄准,便都是箭飞靶落,飞禽走兽都不在话下。
更为精彩的是,熊渠子百步开外举箭穿杨的本领,使他成为远近闻名的神射手。
25岁那年,熊渠子告别师父回家乡,一路上晓行夜宿。
这一天走在路上,行至一片荒郊时已是夜问。
突然,他看见前面正有一只老虎伏在路边,熊渠子冷不防吓出一身汗,他立刻下意识地抽出箭来,拉开硬弓,奋力朝老虎射去,不偏不斜正好射中。
熊渠子赶紧爬下等待老虎作垂死挣扎。
好一会过去了,老虎一点声响也没有,熊渠子想,老虎怎么就这么无声无息地死了呢?待他走近一看,哎呀,哪里是什么老虎,原来射中的竟是躺在路边的巨石,而且射出的箭有大半截已深深扎进石头中了。
熊渠子不禁心中奇怪:我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力气,竟将箭几乎全射进了巨石之中?于是他重新回到原来的位置,使足力气,朝巨石再射出一箭,只听咣噹一声,箭未中石。
先秦寓言故事简短
先秦寓言故事简短1.先秦寓言故事越短越好1、庖丁解牛【原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顶,砉然响然,奏刀嚯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寓意】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掌握了事物的规律,办事就可以得心应手。
(“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成语,即出自本篇。
)2、井底之蛙【原文】埳(kǎn)井之蛙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zhòu)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fū);还虷(hán)、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
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zhì)埳井之乐,此亦至矣。
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脚未入,而右膝已絷矣。
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海,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
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
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于是埳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寓意】人如果长期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就会变得目光短浅,自满自足。
3、安知鱼乐【原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先秦寓言故事
先秦寓言故事
故事一,《老马识途》。
从前,有一匹老马,它经常被主人用来拉车。
一天,主人让它去送一车货物,但是路途中迷失了方向。
老马想了一下,然后顺着自己的直觉,走出了一条捷径,顺利地把货物送到了目的地。
主人很惊讶,问老马是怎么找到路的。
老马说,“我虽然老了,但是多年的经验让我学会了辨别方向,我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经验是很宝贵的财富,它可以帮助我们在困难的时候找到出路。
故事二,《乌鸦喝水》。
有一天,一只乌鸦口渴了,它飞到一口井边喝水。
可是井里的水太低了,乌鸦无法喝到水。
它想了一下,就找来了一些小石子,一颗一颗地往井里扔。
水面慢慢地升高了,乌鸦终于喝到了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可以克服困难,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故事三,《狐狸与葡萄》。
一天,一只狐狸看到了一棵结满了葡萄的藤蔓,它非常想吃。
可是葡萄长得很高,狐狸怎么也够不着。
它跳了几次,还是够不着,只好灰心丧气地走开了。
走后,它对自己说,“这些葡萄一定是酸的,我根本就不想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在得不到的时候,会用各种理由来安慰自己,其实只是因为他们得不到而已。
这些先秦寓言故事,虽然简短,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它们通
过动物的形象和生活场景,告诉人们做人处事的道理,启发人们的
智慧和思考。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些故事中汲取智慧,成为更好的人。
先秦寓言故事
先秦寓言故事故事一,《老马识途》。
从前,有一匹老马,它在主人的陪伴下度过了一生。
主人年纪渐长,不能再骑马出行,于是决定将老马送给邻居。
邻居觉得老马太老了,不如放它到山上去吃草。
老马听到这个主意,便说,“我虽然老了,但是我还是有用的,我可以带你们去山上吃草,也可以带你们回家。
”邻居们听了,觉得老马说得有道理,于是留下了老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看问题只看表面,不愿意了解事物的内在价值。
老马虽然年老,但是它仍然有用,它懂得识途,可以带领人们去山上吃草,也可以带领人们回家。
这就是告诉我们,不要轻易否定他人的价值,要善于发现和珍惜他人的优点和长处。
故事二,《孔雀开屏》。
从前,有一只孔雀,它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鸟儿,因为它拥有绚丽的羽毛和华丽的开屏动作。
孔雀经常对其他鸟儿夸耀自己的美丽,甚至嘲笑其他鸟儿的平凡。
一天,孔雀来到一片树林,见到了一只灰色的乌鸦,它对乌鸦说,“你看,我多美丽,而你却如此普通。
”乌鸦淡淡地回答道,“你虽然美丽,但是你只有美丽的外表,而我虽然普通,却有着真正的智慧和能力。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美丽固然重要,但是内在的智慧和能力更加重要。
孔雀只顾自己的外表,却忽视了内在的修养和能力,而乌鸦虽然普通,却有着真正的智慧和能力。
这就是告诉我们,不要只看重外表,要注重内在修养和能力的培养。
故事三,《狐假虎威》。
从前,有只狐狸,它经常假扮成老虎的样子,吓唬其他小动物。
一天,它遇到了一只小兔子,便对小兔子说,“我是老虎,你要听我的话,否则我就吃了你!”小兔子被吓得不敢动弹,但是它的妈妈听到了这个消息,便对小兔子说,“你看,那只狐狸只是假扮成老虎,它并不是真的老虎。
”小兔子听了妈妈的话,便不再害怕,敢于面对狐狸。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喜欢假装强大,用虚张声势来吓唬他人。
但是,真正的勇气和力量并不是靠虚张声势来获得的,而是靠内心的坚定和勇气来实现的。
小兔子勇敢地面对狐狸,就是告诉我们,要勇敢地面对挑战,不要被虚张声势所吓倒。
狐假虎威的寓言故事及启示
狐假虎威的寓⾔故事及启⽰ 狐假虎威是先秦时代汉族寓⾔故事,⽐喻仰仗或倚仗别⼈的权势来欺压、恐吓⼈。
出⾃《战国策·楚策⼀》,那么这个故事的详细内容⼜是什么呢?下⾯就是⼉童⽹⼩编给⼤家分享的狐假虎威的寓⾔故事,让我们⼀起来看看吧! 狐假虎威的寓⾔故事 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经问了当时北⽅各国,都惧怕他的⼿下⼤将昭奚恤,⽽感到奇怪。
因此他便问朝中⼤⾂,这究竟是为什么。
当时,有⼀位名叫江⼄的⼤⾂,便向他叙述了下⾯这段故事: “从前在某个⼭洞中有⼀只⽼虎,因为肚⼦饿了,便跑到外⾯寻觅⾷物。
当他⾛到⼀⽚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有只狐狸正在散步。
它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便⼀跃⾝扑过去,毫不费⼒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的时候,狡猾的狐狸突然说话了:‘哼!你不要以为⾃⼰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掉;你要知道,天帝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王,⽆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帝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
’⽼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不觉⼀惊。
原先那股嚣张的⽓焰和盛⽓凌⼈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半。
虽然如此,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
⽽它,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它对⾃⼰的那⼀番说词已经有⼏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虎的⿐⼦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在我后⾯,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头⿏窜。
’⽼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模⼤样的在前⾯开路,⽽⽼虎则⼩⼼翼翼的在后⾯跟着。
它们没⾛多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动物正在那⼉争相觅⾷,但是当它们发现⾛在狐狸后⾯的⽼虎时,不禁⼤惊失⾊,四散狂奔。
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虎。
宋人疑邻的寓言故事
宋人疑邻的寓言故事
《智子疑邻》是一则出自先秦·韩非的寓言故事。
故事讲述了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
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
”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
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这个故事向我们揭示了人们在主观意识上,容易受感情的好恶影响对客观事物的判断。
告诉我们,做人处事要公平公正,实事求是,不能因关系的亲疏远近而区别对待。
主观感情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判断,认识事物要客观公正,避免偏听偏信。
拿着尺子去买鞋的寓言
拿着尺子去买鞋的寓言拿着尺子去买鞋的寓言如下:故事的名字叫做《郑人买履》,是我国先秦时期《韩非子》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为: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是用尺码度量好自己脚的尺寸,然后把他所量出来的尺码放在凳子上,等到这个郑国人去集市的时候,却因为疏忽而忘记了拿尺子了。
然而,已经拿到鞋子的郑国人却说:“我忘记带来量好的尺码了”,随后便回到家中去取没有带来的尺码。
然而等到他回来的时候,这个集市早就结束了,后来这个郑国到了最后也没有买到鞋子。
于是人们便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尺码呢?”然而,这个郑国人却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会相信自己的脚。
”《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这是一首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这首诗的名字发展到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一则寓言故事了,更是一个富有深意的成语,主要讲述的便是郑国人太过于相信“尺度”,最终造成自己买不到鞋子的故事。
形象生动地揭示了郑国人拘泥于固有的规章制度,完全依赖于数据的习惯。
这则寓言故事更是非常有力的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一类人,说明了如果一个人太过循规守矩、不做变通的话,那么最终就会导致他们的一事无成。
在我们看来诗篇中的这个郑国人只相信量脚所得到的鞋子尺码,而并非相信心里真实的脚,在我看来这个郑国人思想已经完全的固化了,这不仅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天大的笑话,最终也是导致了他根本就没买到鞋的悲惨遭遇,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笑柄。
如今在我们的生活中,买鞋只相信鞋号而不相信自己脚的事情根本就不会发生,像这种不会变通的人,应该在一个世界上也是少之又少,我想应该是根本就不存在吧。
楚厉王打鼓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
楚厉王打鼓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
先秦时期,楚国国君楚厉王在宫殿外设置了一面巨大的鼓,并与百姓约定:以后国家遇到紧急情况,就击鼓召集百姓守城,百姓听到鼓声后必须立即前来。
有一天,楚厉王喝醉了酒,在宫殿外闲逛,经过这面鼓时,就拿起鼓槌敲打起来。
百姓听到鼓声后,以为有敌人来犯,纷纷赶来,准备守城。
这时,楚厉王派人制止百姓,说:“我喝醉了酒,与左右侍从开玩笑,一不小心敲了鼓。
”百姓听了敢怒而不敢言,便解散回家了。
过了几个月,真的发生了紧急情况,楚厉王立即派人击鼓。
可是百姓听到鼓声,以为又是楚厉王在开玩笑,所以,谁也没有前来守城。
侥幸的是,这次敌军来犯,并没有造成严重的损失。
事后,楚厉王废除了击鼓为号的通令,重新申明以吹号为令,百姓这才相信他。
先秦寓言故事——触蛮氏之争
先秦寓言故事——触蛮氏之争出处:《庄子》原文:有国于蜗之左角者①,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②。
战国宋庄周《庄子则阳》注释:①蜗:即蜗牛。
②逐北:追逐被打败了的军队。
旬有五日:即半个月。
旬:十天。
有:同又。
译文:有一只蜗牛,它的左角上有一个国家,叫做触国;它的右角上也有一个国家,叫做蛮国。
这两个国家,为了争夺土地,经常彼此厮杀,直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追击败兵,至少要半个月,才肯收兵回国。
寓意:在《庄子》一书中,触蛮之争是一则想象和夸张异常奇特的寓言。
说是蜗牛左角上有个诸侯国,叫做触氏;右角上也有一个诸侯国,叫做蛮氏。
两国之间为了争夺地盘,常常发生战争。
而且每次都损失惨重,要杀死好几万人;追亡逐北,要花费十五天时间。
作者如此构思,目的何在?在于揭露掠夺性的战争。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那是个战争狂热的时代。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把这种掠夺战争的发动者看成是为了争夺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孟子离娄》)。
庄子本来厌恶争夺,主张相安无事,怎能容忍这种残酷的争夺战争?因而他放眼微观世界,将诸侯之间的争夺,比喻成蜗牛的两个触角之争,寄寓自己的藐视之情。
把左角上的诸侯国取名触氏,暗寓好斗成性之意;把右角上的诸侯国取名蛮氏,暗寓其生性野蛮。
即使渺小如触、蛮之国的争地而战,每次也要付出惨重代价,也要耗费大量时光。
但争得的地盘能有多大?能值几何?蜗牛头上的一个触角就那么一星点而已!作者如此夸张,意在震醒好战成癖的执迷不悟者:为了贪得蜗角微利而冒天下之大不韪,妄启战端,屠戮生灵,落得个天怒人怨,焉可为之?夸张是对客观事物进行渲染、强化的描写,故意言过其实。
就是说,既不似真实,却又胜似真实。
庄子认为茫茫宇宙之中,道为至大,无所不包。
他从道的观点出发,把诸侯之间的争夺放到无限的宇宙中来考察,觉得实在渺小极了,既不值得去干,也不值得一提。
这层旨意,触蛮之争的出处《则阳》篇中叙述得饶有趣味:得道者戴晋人对梁惠王说:茫茫天下有通达之国(指人与舟车能到达的地方),通达之中有魏,魏中有梁,梁中有王;王在茫茫宇宙中的份量与触氏、蛮氏在蜗国中的份量有不同吗?梁惠王心悦诚服地说:没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望洋兴叹( wàng yáng xīng tàn )解释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
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出处《庄子·秋水》:“始旋其面,望洋向若而叹。
”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矣清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庄子·秋水》译文:秋天来到,天降大雨,无数细小的水流,汇入黄河。
只见波涛汹涌,河水暴涨,淹没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边的洼地,河面陡然变宽,隔水远望,连河对岸牛马之类的大牲畜也分辨不清了。
眼前的景象多么壮观啊,河伯以为天下的水都汇集到他这里来了,不由洋洋得意。
他随着流水向东走去,一边走一边观赏水景。
他来到北海,向东一望,不由大吃一惊,但见水天相连,不知道哪里是水的尽头。
河伯呆呆地看了一阵子,才转过脸来对着大海感慨地说:“俗话说:'道理懂得多一点的人,便以为自己比谁都强。
'我就是这样的人啦!”寓意:不见高山,不显平地;不见大海,不知溪流。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很渺小的。
2坎井之蛙原文:子独不闻乎坎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欤!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
赴水则接掖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趺。
还虷蟹与蝌蚪,莫吾能若也。
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坎井之乐,此亦至也!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
于是逡巡而却。
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
禹之时,十年九涝,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
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于是,坎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出处:庄周《庄子·秋水》2.译文:你难道不知道在一口浅井里有一只青蛙吗?它对从东海中来的大鳖说:“我多么快乐啊!出去玩玩,就在井口的栏杆上蹦蹦跳跳,回来休息就蹲在残破的井壁的砖窟窿里休息休息;跳进水里,水刚好托着我的胳肢窝和面颊;踩泥巴时,泥深只能淹没我的两脚,漫到我的脚背上。
回头看一看那些赤虫、螃蟹与蝌蚪一类的小虫吧,哪个能同我相比呀!并且,我独占一坑水,在井上想跳就跳,想停就停,真是快乐极了!您为什么不常来我这里参观参观呢?”海鳖左脚还没踏进井里,右腿已被井壁卡住了。
于是,它在井边偷偷地徘徊了一阵就退回来了,把大海的景像告诉青蛙,说道:“千里之遥你是不是觉得很远,可是它不能够形容海的辽阔;千仞的确很高,可是它不能够形容海的深度。
夏禹的时候,10年有9年闹水灾,可是海水并不显得增多;商汤时,8年有7年干旱,可是海水也不显得减少。
永恒的大海啊,不随时间的长短而改变,也不因为雨量的多少而涨落。
这才是住在东海里最大快乐啊?”坎井的青蛙听了这一番话,惶恐不安,两眼圆睁睁地好像失了神。
深深感到自己的渺小。
3.寓意:宇宙无终极,学识无穷尽。
这则寓言告诫人们,千万不要因一孔之见,便洋洋自得,不要因一得之功,便沾沾自喜。
同井底之蛙。
3庖丁解牛【出处】先秦·庄周《庄子·养生主》原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选自王先谦《庄子集解》本译文: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
它竟然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
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无非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
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
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视觉停止活动了而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
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
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
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
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
虽然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惧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
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象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
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一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
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寓意:做事不仅要掌握规律,还要持着一种谨慎小心的态度,收敛锋芒,并且在懂得利用规律的同时,更要去反复实践,向庖丁“所解数千牛矣”一样,不停地重复,终究会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4吕梁丈夫原文:孔子观于吕梁,悬水四十仞,流沫三拾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
见一丈夫游之,以为有苦而欲死者也,使弟子并流而承之。
数百步而出,被发行歌,而游于塘下。
出处:《庄子吕梁丈夫游水》译文:孔子在吕梁山游览,看见瀑布有几十丈高,流水的泡沫溅出三十里,鼋鼍鱼鳖也不能游动,却看见一个男人在那里游泳,以为他是因痛苦而想自杀的人,便叫弟子顺着水流去救他.谁知这个人游了几百步又出来了,披着头发唱着歌,在塘埂下漫步。
寓意:应使我们增强一个信心,只要立足现实,敢于竞争,增强本领,严格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我们就一定会在市场竞争的激流里,游得象“吕梁一丈夫”那样,潇潇洒洒,一路凯歌!5列子学射原文:列子①学射,中矣,请②于关尹子。
尹子曰:“子③知子之所以④中者乎?”对⑤曰:“弗知也。
”关尹子曰:“未可。
”退⑥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
尹子问:“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
”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
非独射也,为国与身⑦亦皆如之。
故圣人不查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出处:《列子·说符篇》译文:列子学射箭,射中了(靶心),于是(列子)向关尹子请教(射箭)。
关尹子问:“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回答说:“不知道。
”关尹子说:“还不可以。
”(列子)回去后再去练习,三年之后,又向关尹子请教。
关尹子问:“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说:“知道了!”关尹子说:“可以了,(你)要牢记这个道理,不要轻易地丢弃。
不仅学习射箭是这样,治理国家和修身做人也都应是这样。
所以圣人不关心存亡,而关心问什么会这样。
”寓意:列子学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办事情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掌握它的规律,明白了为什么能做到,以后才能做的更好。
6惊弓之鸟原文:异日者,更羸(gēng léi)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
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
”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
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
”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
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
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发而)陨也。
”《战国策.卷十七.楚策四》译文:从前,更羸与魏王在高大的台下,他们抬头看见一只飞鸟,更羸对魏王说:“我为大王表演一个拉弓虚射就能使鸟掉下来的技能。
”魏王说:“射箭技术可以达到这么高的水平吗?”更羸说:“可以。
”过了一会儿,有一只大雁从东方飞来。
更羸不用箭,拉了一下弦,大雁就从半空中掉了下来。
魏王惊叹道:“(箭术)难道真的可以达到这种地步?”更羸解释说:“这是一只有伤的鸟!”魏王更纳闷了:“先生凭什么知道它呢?”更羸回答说:“它飞得慢,鸣声又凄厉。
飞得慢,是因为旧伤疼痛,鸣声凄厉,是因为长久失群,原来的伤口没有愈合,惊恐的心理还没有消除,一听见弓弦响声便奋力向上飞,引起旧伤进裂,才跌落下来的。
”寓意: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
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原文:《晋书·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7不龟手之药选自《庄子·内篇·逍遥游》原文: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②,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呺然大也③,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④(píng pì kuàng)为事⑫。
客闻之,请⑮买其方百金。
聚族而谋曰⑤:"我世世为洴澼絖(píng pì kuàng),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yù)⑬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⑥。
越有难⑦,吴王使⑧之将⑨。
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⑭而封之。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⑪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⑩也夫!1、不龟(jūn)手之药:同"皲",指皮肤受冻开裂。
2、善:善于,擅长。
3、瓠(hù):葫芦。
4、为:制做。
5、呺然:空虚的样子。
5、洴(píng)澼(pì):漂洗。
絖(kuàng):《说文》作纩,棉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