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视角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民生导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民生导向
关 键 词 : 会 主 义核 心 价 值 体 系 ; 社 民生 导 向 ; 生功 能 民
中 图分 类 号 : 1 D6 6 文 献 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2 7 0 ( 0 0) 1 0 4 ~ 3 10 — 4 82 1 1- 0 0 0
目 前学术界关于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的 探讨, 主要是 从该体系的 科学内 思想表现、 涵、 时代特征、 理论维度和实践 转化等几个方面进行的。 这些探讨对于提升公众对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但 上述学者的研究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那就是没有深刻认 识和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民生导向问题。 本文认为,中央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 略目 标, 其主 要目 的是通过这种理念系统在全社会营造马 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热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 追求热潮、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 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宣传热潮、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热潮。 在所有这些基本的价值规定中,惟有民生视角是解读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和关键,因 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 阶 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和 解放生产力, 只有把一种 理念系统最终演化成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功能系统、 一种 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动力系统, 这种价值系 统才具备了真正 的意义。否则 , 空谈 “ 价值体系” ,以理论来论证理论,只 会堵塞学术发展的道路,更会耽搁社会发展的进程。我党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 略目标,其主要的民生功能是实现政治的稳定 、经济的发 展 、社会的和谐和文化的凝聚力 ,其最终的目的是实现中 华民族在2世纪的伟大复兴。 l

作者简介 : 于慧颖( 9 5 )女, 1 7 一 , 吉林公主岭人 ,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 学院博士研究生 , 长春工业 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讲 师。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追求现代化建设,是一股国际潮流。

在以“和平与发展”为大背景下的今天,我国也是牢牢的抓住了以发展为中心的主线,进行现代化的建设。

早在1949 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就开始了建设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1949 年3 月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同志提出" 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的现代化任务。

1964 年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又进一步提出了分两步走、在本世纪末实; 四个现代化" 的目标。

尤其是自从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我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宏伟目标。

党的十五大,确定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21 世纪的重要战略部署。

中国在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下,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和乡村的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交通便利化发展明显加快,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已经不再是中国人的奢望。

认清国情中华名族由1840 年开始的现代化潮流,是伴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发展。

从向西方学习,改革政治,发展实业教育,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以至今天的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不同看法和主张,表现了不同时期的中国人对现代化的理解,也反映出中国人的现代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这是一个从自觉,走向成熟的过程。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建立在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上的,必须认清这一点,才能把握实质,减少犯错的几率。

国家主席胡锦涛强调,回顾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长期实践,可以得出很多重要启示,其中就谈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和时代发展的条件下进行的,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又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规律。

论民生视角下的和谐社会构建

论民生视角下的和谐社会构建
的不均 衡发展 和 收入 差距 的 逐步拉 大 。另 外 ,市 场 势群 体的话语权少之甚少 ,甚 至民主在 一些强势群体 经济在很多领域是失灵 的 ,不能有效调节资源分配 。 的扭 曲下 ,成为为精英群体牟利 的工具 。在一 些重大 比如在公共服务部 门 :医疗 卫生、教育 、社保等 。甚 问题 的决 策 中,代表少数人利益和基层 民意的话语权 至在一些涉及基本生存 的领域 :吃穿住行 。如果单纯 缺失和弱化 ,这 导致决策行为成为强势者 的游戏 ,弱 依靠市场调节 ,这些领域是永远 不能有效运转的 。当 势人群无法表 达 自己的意愿。 比较有代表性 的就是我 前 ,民生 问题最突 出的领域 也正 是涉及 公共服务的领 国的价格听证 制度 ,听证 代表的选取上 、制度 的安排 域和住房 、交通 等满足人 民基本需求的行业 。 解决市场失灵 的有效方式通常认为 是政府 干预 。 上都缺乏广泛 的群众基础 ,几乎 出现 了逢听必涨的局 面 ,以至于这种制度成为 一种形式 ,失去 了设立 的意
当前我国民生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
民生 问题 具有动态性和 时代性 的特征 ,在经济社 谐社会 的过程 中 ,民生 问题 往往成 为社会不和谐 的根 源所在 ,尤其是 在 日益发达的媒体 的 渲染下 ,局部性 会发展 的不 同阶段 ,民生问题具有不 同的表现形式 。 的 、个 别 孤 立 的 民生 问题 被 曝 光 、 渲 染 ,成 为 引 发 社 民生 问题产生的根源极其复杂 ,就我国现状来看 ,民
健康 发展 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能否实现 。因此 ,社 会各
界都 十分 关注 。2 0 年召开 的党的 十七大 ,更是把改 07
5 .市场失灵和政府 失灵 同时存在 市场 经 济本 质上 是 效率 经 济 ,容 易造 成 两极分

改善民生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精)

改善民生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精)

改善民生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与此同时,由于社会发展同经济发展之间的严重不平衡,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贫富差距过大、失业率显著上升、贫困人口增加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就业难、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仍然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

本文从分析我国当前的民生问题入手,继而对改善民生问题的重大意义进行阐述,并回顾了我国五千年华夏文明中的民生问题,分析其无法彻底解决的根由,并依此提出几点改善民生的建议。

【关键词】改善民生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最为基本的民生问题——温饱已经得以解决,党和全国人民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新的民生目标而努力奋斗。

然而,什么是小康社会?有专家学者曾指出,小康社会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过渡发展阶段。

既然处于过渡阶段,势必会产生过渡时期特有的民生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及改善这一时期的民生问题,是我党和全国人民必须共同面对的一道难题。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社会存在的民生问题,首先就要正确认识我国目前所存在的主要民生问题;继而针对这些问题,果断采取相应措施来应对和改善[1]。

就目前的中国社会来看,主要存在以下民生问题,这些民生问题集中的外在表现,无非是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以及就业难等社会难题。

第一个就是收入分配问题,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已是不争的事实[2]。

虽然,政府已采取调整税收等一系列相关举措,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起到了积极作用,却依然阻止不了贫富差距拉大的势头[3]。

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直接关系到住房难等一系列民生问题。

第二是我们的教育问题。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教育乱收费已成为司空见惯的痼疾。

总体上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和政策差异。

一些地方和学校出现的违反相关法律和政策的规定,擅自出台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和提高收费标准。

同时也包括一些基层政府或有关部门,向学校或通过学校向学生的摊派和搭车收费。

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的分析作者:岳泽楠来源:《赢未来》 2019年第33期岳泽楠中共平顶山市委党校,河南平顶山 467000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民生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

无论在什么样的发展时间阶段,改善民生仍然是一个国家最主要的任务之一,也是人民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关于改善民生的方法与思想,需要结合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并通过在中国进行实践不断完善该理论,促进马克思民生思想中国化。

1马克思民生思想内涵民生是指人的衣食住行以及其他生活所必须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活的改善,以及个人发展机会的提升和全人类的解放与发展。

当前对于马克思民生主义的研究,不同的学者采用不同的视角。

一般而言,可将该思项进行三个层面的阐述。

1.1不同角度下的马克思民生主义宏观角度的马克思民生主义主要是针对全人类的一种思想,是指对于全人类的生活、生存、幸福进行的全面阐述,体现出了该思想的人类特性。

中观角度的马克思民生思想针对的是人民的生活,以及人民的幸福和人民的发展,其所命的面对的对象是各个国家的人民,体现出了其代表人民的特性。

微观角度的马克思民生思想具有特殊意义,其指定的对象主要是无产阶级,所以其代表的是无产阶级的生存发展状况。

该思想在微观角度涉及到了无产阶级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对于改善无产阶级生存状态的一种希冀。

1.2不同维度下的马克思民生主义马克思民生主义具有现实性、理想性和实践性。

首先,马克思民生主义是对于当时时代下的民生具体状况的真实写照,体现出了当时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社会关系的对立性,揭示了当时资产阶级对于工人阶级的劳动力剥削与压榨;其次,该思想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提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必然结果,描述了一个由资本主义过度到社会主义的理想社会发展状态,并为社会主义的发展绘制了基础蓝图。

2马克思民生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建设2.1道路建设中国的历代领导人始终把民生问题放在首要位置,并作为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

改善民生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精)

改善民生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精)

改善民生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与此同时,由于社会发展同经济发展之间的严重不平衡,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贫富差距过大、失业率显著上升、贫困人口增加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就业难、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仍然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

本文从分析我国当前的民生问题入手,继而对改善民生问题的重大意义进行阐述,并回顾了我国五千年华夏文明中的民生问题,分析其无法彻底解决的根由,并依此提出几点改善民生的建议。

【关键词】改善民生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最为基本的民生问题一一温饱已经得以解决,党和全国人民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新的民生目标而努力奋斗。

然而,什么是小康社会?有专家学者曾指出,小康社会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过渡发展阶段。

既然处于过渡阶段,势必会产生过渡时期特有的民生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及改善这一时期的民生问题,是我党和全国人民必须共同面对的一道难题。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社会存在的民生问题,首先就要正确认识我国目前所存在的主要民生问题;继而针对这些问题,果断采取相应措施来应对和改善[1]。

就目前的中国社会来看,主要存在以下民生问题,这些民生问题集中的外在表现,无非是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以及就业难等社会难题。

第一个就是收入分配问题,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已是不争的事实[2]。

虽然,政府已采取调整税收等一系列相关举措,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起到了积极作用,却依然阻止不了贫富差距拉大的势头[3]。

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直接关系到住房难等一系列民生问题。

第二是我们的教育问题。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教育乱收费已成为司空见惯的痼疾。

总体上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和政策差异。

一些地方和学校出现的违反相关法律和政策的规定,擅自出台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和提高收费标准。

同时也包括一些基层政府或有关部门,向学校或通过学校向学生的摊派和搭车收费。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意义有哪些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意义有哪些

一、民生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民生问题既是个人及家庭的生计问题,又是直接影响国家发展进步的根本问题;不仅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积极化解和应对各种社会矛盾的重要时期。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是民生为先。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线是民生为根。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是民生为重。

第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尺度是民生为准。

二、民生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求确立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的价值导向。

民生为本凝结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它既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党引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导价值观。

第一,坚持民生为本的价值导向,才能把党的执政为民的政治目标落实到实处。

执政为民是共产党执政的最高价值,是我们党在执政活动中形成并推崇的政治信念和奉行的政治目标。

以人为本、民生为本强调把执政为民原则全面地贯彻到各个方面,切实体现一切发展都必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二,坚持民生为本的价值导向,才能凝聚民族振兴的合力。

和谐与合力有着必然的联系,和谐才能凝聚合力,合力才能兴邦。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社会利益多样化局面,既带来整个社会的生机与活力,也带来社会利益关系的分化、矛盾与冲突,影响了“合力”作用的充分发挥。

第三,坚持民生为本的价值导向,才能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坚持民生为本的价值导向,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如何有利于人的生命健康、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视角寻求和谐发展的路径。

总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

民生为本是以人为本最本质的规定。

坚持以人为本,其根本要求在于坚持民生为本。

民生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旋律。

从中国视角看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从中国视角看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从中国视角看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以下从中国视角探讨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几个重要方面。

一、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安排。

这一制度保证了国家经济的公平性和稳定性,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二、推动经济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核心目标是推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三、注重人民福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始终把人民福祉放在首位。

通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协调。

中国积极推动就业扶贫、教育医疗改革、社会保障等民生工作,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开放合作与互利共赢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

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建设,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实现互利共赢。

五、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注重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

中国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中国积极响应全球环保呼声,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中国视角下,坚持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发展,注重人民福祉,开放合作与互利共赢,以及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这些经验与特点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

改善民生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改善民生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改善民生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任务,旨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宏伟目标。

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将探讨改善民生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并分析一些常见的措施和成果。

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和核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而改善民生就是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更好的生活。

人民群众的幸福与满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最终目标,实现了人民的美好生活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为了改善民生,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大对经济的投入。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改善民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政府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的投入,提高了教育医疗资源的普及程度和质量,使更多人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和医疗保障。

其次,推动就业创业。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创业,稳定就业。

通过减税降费,降低创业门槛,提供创业支持等方式,鼓励更多人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改善了个人的生活状况。

再次,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政府建立了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多个方面的保障,确保了人民在生活中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

社会保障的完善为人民提供了稳定的后盾,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基础设施对于民生改善起着重要的作用。

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修建公路、铁路、电网等基础设施,缩短了城乡之间的差距,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基础设施建设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为改善民生提供了更稳定的经济基础。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中国在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教育和医疗水平普及,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人民群众在参与社会生活、享受公共服务和文化休闲等方面都得到了更多的机会与权益的保障,人民的幸福感显著增强。

然而,要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改善民生仍然任重道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世界视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世界视角

和平 与发展 的不 确定 因素 在增加 , 传统 安全威 胁 和非传
统安 全威 胁 的因素交织 在 一起 ,恐 怖 主义危 害上 升 , 单 边主 义抬 头 , 区冲突 时起 时伏 , 北 差距仍 在扩 大 , 地 南 人
类还 面临 着一些 深刻 矛盾 和突 出问题 ”但 “ 平 与发展 . 和
中 国共产 党 人敏 锐 地意 识 到世 界 各 国经 济 合作 日趋加
强 .同时联 系到我 国过 去相 当长 的一段 时期 发展迟 缓 、
人 民生活改 善成 效不显 著 的惨 痛 教训 . 纷纷 强调 现在 的
世界 是开放 的世 界 ,关起 门来搞建 设 是不能 成功 的 。 “ 中 国的发展 离不 开世 界 。” ]当今世 界 , [‘ 7‘ 任何 国家都 难 以 在封 闭状 态下得 到发 展 。” ]当代 中 国同世界 的关系发 [“ 8
世界视 角
民生 问题一 直 是影 响 中 国社 会 和历 史 发 展 的重 大
在大 变动 的历 史 时期 ,两极 格 局 终结 。各种 力 量重 新
问题 , 也是 中国共产 党不懈 探索 和解决 的重 大 问题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党 的 中 央 领 导 集 体 坚 持 把 马 克 思 主 义 与 中
2敏锐 地 意识到世 界 各 国经 济合 作 E趋 加 强 。 . I 中国
民 生 的 改 善 离不 开 世 界 。 在 准 确 把 握 时 代 主 题 的 同 时 。
为 民生 的改善 奠 定 坚实的物质基 础 。 的十一 届三 中全 党
会 以后 , 小平 深入 而缜 密地考 察 了世 界 形势 和 国家关 邓 系 的复杂变 化 , 出 :过去我 们 的观点一 直 是 战争 不 可 指 “ 避免 , 而且 迫在 眉睫 。 由于世界 和平 力量 的增 长超 过战 ” 争力 量 的增 长 .在 较 长时 间 内不 发生 大规 模 的世 界 战 “ 争是 有 可能 的” 并 做 出了“ …. 和平 与发 展 是 当今 世 界 主

现代社会建设视角下的民生档案

现代社会建设视角下的民生档案

1 . 1提 高 对 民 生 档 案 的 认 识 , 树 立 正 确 的 工 作 指 导 思 想 所 谓 民 生 档 案 是 指 机 关 团 体 企 事 业 单 位 .包 括 党 政 军
机关 、 国有 企 业 和 民 营 企 业 、 各 类事业单位 、 居 委 会 和 村 委
会 、 各 种 经 济 和 社 会 组 织 及 个 人 所 形 成 的 与 民 生 各 个 方 面 有 关 的 档 案 。从 传 统 档 案 工 作 到 民生 档 案 的发 展 是 从 重 事 轻人 、 重物轻人 、 重 典 型 人 物 轻 普 通 人 物 的传 统 观 念 转 变 为 重 视 涉 及 所 有 人 的 价 值 。 是 档 案 工 作 一 次 具 有 深 远 意 义 的
1 民 生 档 案 的 正 确 认 识 及 其 现 状 分 析
是 档 案 分 散 。 民生 档 案 包 括 与 群 众 切 身 利 益 息息 相 关 的各
类档案 : 社 会 保 险档 案 、 医疗卫生档案 、 公民出生档案 、 独 生 子女档 案、 学历 档案、 婚姻 档案 、 就业档 案 、 下岗职工档 案 、
平台。
民生 档 案 体 现 “ 以人 为 本 ” 的宗 旨 。 在档案资源建设中 . 它 更 加 重 视 涉 及 人 的 档 案 价 值 。 让 档 案 资 源 体 系 真 正 覆 盖 人 民群众 、 覆盖 城乡居 民, 同时注重档案 的安全保 密工作 , 确 保 档 案 资 源 不受 损 、 不流失 , 在 档 案 利 用 中 也 更 加 重 视 人 民群 众 的 需 求 , 更多为基层单位、 弱势群体 、 偏远居 民、 特 殊 人群着想 , 进 一 步拓 宽 利 用 形 式 、 简化利用 手续 , 让 档 案 利 用 体 系 真 正做 到方 便 人 民群 众 、 方便城乡居民 、 方 便 各 方 面 的 使 用 者 。在 民生 档 案 工 作 中, 一定 要 始 终 贯 彻 服 务 民 生 、 服 务 民众 的这 条 主 线 , 坚 持 以 提 高 服 务 质 量 为 目标 , 以满 足 民 众 需 求 为 宗 旨 ] 1 . 2民 生档 案 _ T作 现 状 分 析 涉 及 民 生 问 题 的 部 门 单 位 比 较 多 . 应 用 的 领 域 日益 广 泛 , 导致 其成分复杂 , 管理利用上存 在一些相应 的问题 : 一

申论热点:列好清单助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申论热点:列好清单助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申论热点:列好清单助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随着时代的不断推进,中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时期。

如何快速、高效地实现现代化建设是当前最紧迫的问题之一。

列好清单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手段,本文将从清单的视角出发,探讨如何助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首先,列好经济建设的清单。

经济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只有经济强大了,才能为其他领域的发展提供支撑。

在列好清单的过程中,需要思考如何推动创新发展,增加科技含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供就业机会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同时,要注重生态环保,实现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化国家。

其次,列好教育发展的清单。

教育是国家未来的希望,要做好教育工作,必须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加强对教育的投入,倡导创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质量,打造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

同时,要拓宽教育的渠道,让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再次,列好医疗卫生的清单。

建设现代化国家,必须有健康的人民。

我们要加强医疗卫生投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建立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制度,让更多的人能够受益于医疗服务,解决医疗卫生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促进人民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最后,列好社会管理的清单。

随着社会的发展,管理也日益复杂化。

我们要将社会管理纳入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中,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促进社会公正、和谐的发展,构建更为健康、稳定的社会生态。

总之,列好清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着手,提高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展水平,让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更为出色地展现自身的魅力。

同时,我们也要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以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总字数468字)除了以上所列的几个清单之外,还有许多社会领域需要我们关注和重视。

例如,文化建设的清单,文化是国家软实力和文化自信的体现,建设现代化国家必须重视文化产业的开发和文化教育的推广,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化水平,保护传统文化并推广新时代的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指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发展出的一些独特的特点和路径。

下面将从五个方面来讨论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内容。

一、“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在中国,政府非常注重民生改善和人的发展。

例如,中国推行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和建设,致力于提高人民的受教育水平。

此外,中国还注重医疗保健和社会保障,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

中国式现代化注重人民的全面发展,使人民能够享受到现代化的成果。

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中国式现代化还体现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上。

中国在经济发展中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和高技术领域发展。

例如,中国现在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和出口国之一,其中不乏自主研发的创新产品。

中国同时还在大力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努力实现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三、政府的重要作用和主导作用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还体现在政府的重要作用和主导作用上。

中国政府在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推行相关的改革举措,引导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政府还加大了对教育、科技和创新的投入,并提供相应的扶持政策,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现代化建设。

四、结合中华文化传统和现代价值观中国式现代化还注重结合中华文化传统和现代价值观。

中国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尊重和传承中华文化传统,又汲取吸收和创新现代文明的精华。

中国注重发扬中华文化,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文化的融合。

这种独特的发展路径有助于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五、全球化背景下的参与和贡献中国式现代化还表现为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的积极参与和贡献。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例如,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区域和全球经济的互联互通。

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和改革,提出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问题上,中国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几点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代表着中国在发展、改革、创新等方面迈上了新台阶。

面对新的发展阶段,我们需要以全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来理解和把握,下面就几个方面做出思考。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内涵包括:科学发展观,人民内部矛盾、和平发展和开放发展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中国将走一条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

新时代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是提出了新的要求,强化了我国在全球的地位,要求我们创新、发明、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民生等。

总体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壮大、稳健和有原则的发展进程。

二、民生问题新时代的核心是把民生放在第一位,这意味着国家政策制定应更加重视民生,让亿万人民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

要想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我们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住房、医疗和教育等问题。

未来,中国将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

三、大国战略新时代,中国定位为全球大国,因此我们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压力。

我们必须在全球舞台上发挥中国的作用,充分发挥我们的经济、文化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努力为全球和平、稳定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科技创新新时代要求我们更加注重科技创新,这是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关键。

我们需要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培养人才,积极推动创新应用,突破“技术瓶颈”,加速向创新型国家发展。

五、文化自信新时代要求我们更加重视文化建设,加强文化自信。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的国家。

我们需要发挥自己的文化优势,在国际舞台上推广中国文化。

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让新一代人更好地继承、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我们在民生问题、大国战略、科技创新和文化自信等方面作出更多的努力。

只有不断进入高质量发展道路,持之以恒,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第一章经济现代化背景下的社会主义建设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进行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经济现代化已经成为了全球各国共同的发展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主义国家尤其需要重视建设,因为这不仅涉及国家统一、发展利益,同时对于国际和平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它需要探索并形成符合本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发展模式。

第二章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和特点现代化建设一般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物质建设、思想建设、人力资源培养。

现代化建设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 全面发展:现代化建设是多方位的,需要各种因素的平衡发展,这样才能体现出现代化建设的内在特点。

2. 法制化建设:法制化是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只有健全、先进的法制才能使一个国家变得法制化,从而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3. 高技术:现代化建设需要高质量的技术支持,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其科技工业,加快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速度。

4. 人力资源:人才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建立一个人才梯队,培养出一批才干拔尖的人才是必须的。

第三章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涵和特点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体系,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具有着跟其它的制度不同的内涵和特点。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公有制为主体:在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下,公有制是主要的制度。

国家将打造市场经济的净土,公有制管理和规范市场经济运行实践,这样才能打造保障健康经济发展的经济环境。

2. 宏观调控为导向: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必须坚持国家统一的宏观调控,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利益的协调、统一,使国民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势头。

3. 优先发展基础产业:基础产业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点,只有将基础产业发展好,才能加速经济的发展速度。

4. 公平、正义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之所以优越,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公平、正义的经济制度,这种制度可以更好地保障每个人的利益,从而有助于持续的经济发展。

浅谈民生—浅谈关于民生问题的形势政策

浅谈民生—浅谈关于民生问题的形势政策

浅谈民生—浅谈关于民生问题的形势政策浅谈民生---从四个视角浅谈关于民生问题的形势政策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

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的发展既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也承受着来自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约束的巨大压力。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过去未曾凸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新的阶段性特征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而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力量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莫过于民生问题了。

xx年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贾庆林主席也作了关于民生问题的重点讲话,提出了“民生问题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的重要观点。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人心。

民生问题就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些问题,一旦处理得好,就能极大地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就能增强国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反观一些国家社会不稳,正与民生没有得到真正改善有关。

xx年的今天困扰人们的民生问题有很多:通货膨胀,收入分配差距,消费,住房,中国股市,教育,就业,看病,社会保障,交通??一、物价上涨的脚步能否慢下来?怎么防止明显通货膨胀?当前,物价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

xx年5月以来,我国物价总水平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CPI同比呈逐月上升的态势,特别是从xx年8月份起,CPI涨幅连续5个月达到6%以上,xx年以来涨幅又有所升高。

在物价的持续上涨过程中,人们感到东西贵了,钞票缩水了,资产贬值了。

物价问题牵动千家万户。

近一年来的物价上涨给老百姓特别是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带来不小的压力。

更重要的,物价的快速上涨,CPI突破年初确定的控制目标,让公众的通胀预期大大增强,控制物价上涨、遏制通货膨胀,尤其是遏制生活必须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就是最大的难题之一。

民生的社会主义刍议——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再认识

民生的社会主义刍议——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再认识

民生的社会主义刍议——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再认识蒋红群
【期刊名称】《理论导刊》
【年(卷),期】2013(000)008
【摘要】以民生为视角,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应该是一种民生的社会主义.民生的社会主义,就是把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和发展民生纳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日常议程,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和实践特色.以民生为研究范式,民生的社会主义深化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民生的社会主义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再坚持,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再拓展,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深化.【总页数】3页(P43-44,92)
【作者】蒋红群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院,广州5102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0
【相关文献】
1.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再认识
2.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再认识
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再认识——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体会
4.邓小平为何重提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兼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
5.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再认识——为纪念改革开放30年而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方法论

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方法论

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方法论一、引言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自从十月革命以来,世界各国共产党人为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行了不懈努力。

我国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

本文将从方法论的角度,分析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成功经验,以期为今后继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启示。

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方法论概述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幸福和全面发展。

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人民的需求和期望,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地位,确保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2.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核心任务。

我们要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努力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

3.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们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崇高事业。

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倡导和平、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三、方法论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具体应用1.经济建设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我国坚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主线,取得了世界瞩目的经济成就。

我们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宏观调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政治建设我国在政治建设方面,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确保了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

3.文化建设在文化建设方面,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4.社会建设在社会建设方面,我们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事业发展,加强社会治理,确保人民群众享有更加美好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生视角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摘要]随着2012年两会的即将召开,民生问题再次走进公众视野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民生是指人民群众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和能力,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一国政治稳固的基础。

历史长河中,不乏关于民生诉求的种种表述。

当前,在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民生问题往往成为社会不和谐的根源所在,威胁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命题,妥善解决民生问题是构筑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

[关键词]民生;民生问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
一、民生思想演变的历史轨迹
中国历史上,民生是社会理想追求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当代,民生是指人民群众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和能力。

不同的历史时期下,关于民生有着不同的表述,但是这些表述都普遍带有反专制的民本色彩和民众关怀。

1.先秦社会理想中的民生思想
在中国文化发祥期,对政治的讨论是在天、民、王的关系中展开的。

《洪范》中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楚语》中说:“民,天之生也。

知天必知民矣。

在这些表述中,有着“王权天授”的思想,即王代表天行驶权力;但也突出地体现了遵从民意的民本思想。

到战国时期,孟子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同时又提出:“民之为道者,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因此,“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孟子·梁惠王上》)这样,孟子就把民本与民生结合起来,为百姓安居乐业提出了理想的社会规划。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虽然坚持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生思想,但终因生产力发展匮乏、新的生产关系没有确立,也就没有改变传统封建社会剥削、压迫的本质。

2.近代社会变革中的民生思想
l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

它的纲领《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了“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1],形成了以平均土地为基础,并辅以平均分配为特点的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案。

然而,这个方案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构想出来的,因此也就不可能从理想转变为现实。

这就说明,民生问题不是以理想复制现实的方式可以解决的。

我们必须分析社会现状,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在经济进步中逐步探索解决民生问题的实践道路。

孙中山先生是真正把民生问题提到新的历史高度并使之成为现代化核心命题的第一人。

他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

”[2]他把民生问题的解决置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把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相联系,“民生主义者,即社会主义也。

”[3]充分揭示了社会主义以民生为本,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生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而且是对中国传统民生思想的时代创新。

科学发展观强调人在现代化中的核心地位,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利,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民生问题
现代化作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4]。

在经济上,它表现为重视科学技术,主张自由竞争和价值规律的作用,体现着一种效率的追求;在政治上,它表现为强调自由、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社会民主法制化;在文化上,它推崇个性解放和理性主义,追求客观规律。

正是在现代性的推动下,市场经济、民主法制、理性主义发展了起来,实现着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

然而,现代化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而且是社会分裂之根。

对发展的片面追求却使许多后发现代化国家陷入畸形发展的困境[5]。

在中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在价值规律和效率优先原则的作用下,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城乡差距、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等社会问题日益凸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矛盾日益突出,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多,社会稳定面临挑战。

尤其是在日益开放的媒体渲染下,局部性的、个别孤立的民生问题被曝光、渲染,成为引发社会群体性冲突的隐患,威胁到社会的稳定。

从我国当前具体情况来看,教育上存在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就业上存在农民工找活难、干活苦和维权不易的问题;医疗卫生服务上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社会保障上存在覆盖范围窄、保障水平低、法律不够健全、监察执法不严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居民住房保障上存在买房难和买房贵的问题。

因此,消除社会不和谐现象,妥善解决民生问题是快速有效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构筑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

三、当前民生问题产生的根源
从历史的角度上看,民生问题具有动态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在社会发展的不
同阶段民生问题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就我国当前情况来看,民生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有:
1.现阶段的主要社会矛盾,即社会主义落后生产力同人民群众日益扩大的需
求之间的矛盾。

由于生产力不发达,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需
求,这种矛盾是能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步消除的。

2.资源分配不均和改革模式的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存在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性,
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不能满足普遍高社会福利的需求。

此外,我国采取了
渐进式的改革模式,“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不均衡的推进方式,这就
带来了资源分配和贫富水平的不同步。

3.市场和政府调控均存在失灵。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效率经济,容易造成两极
分化,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这就表现为当前我国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和收
入差距的逐步拉大。

此外,市场经济在很多领域也是失灵的,不能有效调
节资源分配。

解决市场失灵的有效方式通常是政府干预。

但政府干预往往
会造成政府的超经济力量的存在,过大的行政权力带来贪污、腐败行为,同样造成经济资源配置上的失灵。

4.民主监督机制不健全。

近年来,我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完善,但是这些民主
依然是少数人的民主、强者的民主,很难在短期内达到整个社会的决策民
主。

与此同时,我国并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不能对侵犯群众利益的
行为进行有效监督。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解决民生问题的新途径
中国的现代化追求与民族传统文化创新、市场原则与宏观调整、社会基础变革与政府主导、精英追求与民众愿望等各方面的关系交织在一起,反映了现代化的多重诉求[6]。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效率追求,现代性在中国迅速成长起来,并且形成了明显的社会分化。

因而,与民生相联系的社会主义也就在其中凸显出了自身的意义。

这就必须在对民生问题的正确判断中,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发展的要求。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解决民生问题,也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正确认识历史,从历史与现实、现在与未来的联系上揭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要求。

把民生问题及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从各个方面揭示出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第一,大力发展经济。

民生问题虽然表现为政治问题,但其根源是经济发展滞后造成的。

因此,要解决民生问题,最基本的要求是提高经济水平。

只有经济水平提高了,人民收入增加了,国家财政充实了,才能进一步完善社保体制,促
进财富在人民内部均衡分配。

第二,强化民主法制建设。

进一步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完善保障人民群众利益的法律体系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必由之路。

第三,市场与政府调控相结合。

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

市场失灵,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应完善公共服务体制,有所为;政府失灵,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应减少市场干预,有所不为。

政府应妥善运用行政调控和市场两种手段,恰当地定位自身的角色,并因此选择相应的政府行为[7]。

第四,建立倾听民意的沟通渠道。

要求官员们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改善考核机制,促使地方政府关注民生,体察民意,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真正做到执政为民。

此外,政府先关部门要完善民意的传达机制,了解老百姓的心声。

可以大力发展新型的热线、短信和邮件等信息传递方式来倾听民意。

第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进一步完善社保体制,加大财政对教育、医疗、就业、住房、安全生产、收入分配等的进一步支持,让人民群众真正实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

民生是事关人民群众最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也就是说关系到老百姓的吃穿住行用和未来发展的问题。

它直接作用于老百姓的生活,和人民利益密切相关,老百姓对社会是否满意又关系到我党执政的稳定和长远。

因此,民生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问题,需要我们时刻给予关注和重视;同时,解决民生问题也将会是我党和全国人民很长一段时期内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陆学艺、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资料选辑(晚清卷)》,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7页。

[2]黄彦:《孙文选集》(中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93页。

[3]颜加珍:《民生主义体现了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统一》,东南学术2010年第6期,第41页。

[4][5][6]袁宇:《社会主义现代化中民本、民生与政府责任探讨》,龙岩学院学报,第28卷第三期,第74页。

[7]邬旭东:《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第2 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