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3 intra- 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 食物链

合集下载

生态学(5.1.1)--竞争和密度效应

生态学(5.1.1)--竞争和密度效应

、营养物质的竞争十分激烈,在有限的资源中,
植株的生长率降低,个体变小,甚至死亡。
植物密度效应的特殊规律
学普

生 态
在植物群落或种群的发展过程中,通常伴随着密度降
低和个体生物量增加的现象,称为“自疏过程”。
-3/2 自疏法则 (Yoda’s self-thinning law, 1963): 自疏过程中 存活个体的平均株干重与种群密度呈负指数关系 : W=cd-a
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
相邻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这种影响称密度效应或邻接效
• 应密。度效应主要是因为有限资源和空间条件下,种群在高
密度时竞争加剧,种群内个体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
• 植物和动物的种内关系都体现出密度效应,但前者更明
显。
学普
案例:植物种群的密度效应 - 养分资源的影响
学普 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通 生 态 Threespot Chromis
学普 通 生 态
Threespot damsefish
珊瑚礁内小热带鱼的争斗包 含:
1) 复杂的种内和种间关系 2) 不足 1m2 的领域 : 有限空
间和食物资源 3) M资o源lle利s, 2用01和1,直Ec接ol干og涉y, 竞p2争48。



低密度 (7 )
生 物 量 ( g/ 株 )
7
6
5
4
3
高密度 (100 )
2
1
密度( 株/盘)
0
在高密度(每盆 100 株)时每株印度草 (Sorghastrum nu tans) 的生物量远远低于低密度(每盆 7 株)。
Tilman & Cowan, 1989.

考研841生态学---现代生态学第二版戈峰

考研841生态学---现代生态学第二版戈峰

生态学戈峰1、1869年赫克尔(Haeckel)首先对生态学做了如下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之后,英国著名的生态学家埃尔顿(Elton, 1927)称生态学为“研究科学的自然历史”。

表明当时的生态学研究着重于个体生态学。

2、1954年,澳大利亚生态学家安德列沃斯(Anderewarth)将生态学定义为“研究生物有机体分布与多度的科学”。

1972年,加拿大生态学家克雷布斯(Krebs)进一步将该定义扩展为“研究生物有机体分布与多度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说明此时的生态学研究重点转向种群生态学。

3、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Odum)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教授也提出了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反映了这时的生态学发展重点转移到了生态系统生态学。

4、若按研究的对象分类,生态学又可分为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若按栖息地类型分,又可分为森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淡水生态学等;若按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交叉形成新的分支学科,于是又可分为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理生态学、经济生态学、进化生态学等;按生态学应用的门类来分,它们又可以分成农业生态学、资源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若按研究方法分,还可以分成理论生态学、野外生态学、实验生态学等。

5、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分子生态学→生理生态学→行为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系统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生物多样性、入侵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生态系统管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6、研究方法:①野外观察和定位站②实验方法③数学模型与数量分析方法。

野外观察和实验室研究是促进生态学发展的两个最基本的手段。

近代生态学的发展,越来越表明野外观察和实验室研究是促进生态学发展的两个最基本的手段。

多环芳烃进入人体途径英语作文

多环芳烃进入人体途径英语作文

文章标题:Pathways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Entering the Human Body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are a group of organic compounds widely present in the environment, often resulting from incomplete combustion of organic matter such as coal, oil, and wood. These compounds are known to pose potential health risks to humans due to their carcinogenic and mutagenic properties. Understanding the various pathways through which PAHs enter the human body is crucial for assessing their potential health impacts and devising effective prevention strategies.One of the primary routes of PAH exposure is inhalation. PAHs can be released into the atmosphere through industrial processes, vehicular emissions, and domestic heating. Oncein the air, these compounds can be inhaled directly intothe lungs, where they can deposit and potentially cause damage. Long-term exposure to PAH-contaminated air has been linked to respiratory problems and increased risk of lung cancer.Ingestion is another significant route of PAH exposure. PAHs can contaminate food and water sources through various mechanisms, including industrial discharges, agricultural runoff, and atmospheric deposition. Consuming contaminated food or water can lead to the ingestion of PAHs, which are then absorbed into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PAHs can also adhere to dust particles and be ingested when individuals inadvertently swallow dust while eating or drinking.Dermal absorption is another pathway for PAHs to enter the human body. PAHs can be present on the skin's surface through contact with contaminated soil, water, or airborne particles. Through direct contact or indirectly through handling contaminated objects, PAHs can penetrate the skin and enter the bloodstream. While dermal absorption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a less significant route of exposure compared to inhalation and ingestion, it can still contribute to the overall PAH burden in the body.In addition to these primary exposure routes, PAHs can also enter the human body through other indirect pathways. For instance, PAHs can accumulate in the fat tissues ofanimals, particularly those living in PAH-contaminated environments. When humans consume these animals as a source of food, they may indirectly ingest PAHs stored in the animal's tissues. Similarly, PAHs can be transferred from mother to child through breastfeeding, posing potential health risks to infants.To mitigate the risks associated with PAH exposure, it is essential to reduce their sources and limit their release into the environment. This includes improving industrial processes to reduce emissions, promoting the use of clean energy sources, and properly disposing of waste to prevent PAH contamination of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Additionally, individuals can take measures to reduce their exposure, such as avoiding smoking, limiting exposure to outdoor air pollution, and thoroughly washing hands and food before consumption.In conclusion,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enter the human body through multiple pathways, including inhalation, ingestion, dermal absorption, and indirect exposure through food and breastfeeding. Understanding these exposure routes is crucial for assessing thepotential health impacts of PAHs and developing effective prevention strategies to protect human health.**多环芳烃进入人体途径**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有机化合物,通常来源于煤、油、木材等有机物质的不完全燃烧。

普通生态学习题集

普通生态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生物圈(biosphere)2生态学(ecology)二问答题1简述生态学的定义类型,并给出你对不同定义的评价。

2列出3位世界著名的生态学家,并概括其在生态学上的最主要贡献。

3论述生态学的发展过程,并简述各个阶段的特点。

4按照生态学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生态学应包括哪几个分支学科?5简述现代生态学的基本特点。

6根据你对生态学学科的总体认识,谈谈生态学学科的特殊性。

7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参考题)第二章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一名词解释1系统(system)2生态系统(ecosystem)3食物链(food chain)4食物网(food web)5营养级(triphic level)6生态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7能量流动图(energy flow diagram)8生态平衡9生态危机10反馈(feedback)二问答题1从负反馈调节入手,谈谈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2举例说明什么是食物链,有哪些类型?3简述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组成)和基本功能4为什么说一个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5简述系统的概念与系统特征6简述生态系统概念与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7简述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表示方法与评价8简述生态平衡的概念与平衡的标志9简述生态危机的概念与产生生态危机的原因10(讨论)根据生态系统的有关原理,说明为什么西部大开发,环境保护要先行第三章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一名词解释1物质循环(cycle of material)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cycle of bioecochemistry)3周转率(turnover rates)4生物放大作用5库区(pools)二论述题1简述物质循环的一般模式;2全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模式图及特点;3C-循环模式图及其特点;4N-循环模式图及特点;5论述有毒物质的循环及生态危害;第四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名词解释1生态效率(ecological efficiencies)2初级生产量(primary production)3次级生产量(secondary production)4生物量(biomass)二简答与论述题1用势力学定律解释生态系统的有序性。

种内关系(intraspecificrelationship)存在于各种生物种群

种内关系(intraspecificrelationship)存在于各种生物种群
➢ 入侵杂草。
二、Lotka-Volterra模型
两个物种单独生长,其增长方程是:
dN1 / dt r1N1(K1 N1 / K1) dN2 / dt r2N2 (K2 N2 / K2 )
如果将这两个物种放置在一起,则它们就要发生 竞争,从而影响种群的增长。设物种1和2的竞争系数 为和 (表示在物种l的环境中,每存在一个物种2的 个体,对于物种1种群的效应。表示在物种2的环境中, 每存在一个物种l的个体,对于物种2种群的效应),并 假定两种竞争者之间的竞争系数保持稳定,则物种1和 物种2在竞争中的种群增长方程分别为:
◆ 实际生态位(realized niche):生物群落中物种实际 占有的生态位空间称实际生态位。
4、R.H.Whittaker(1970)
时空位置、功能地位
5、E.P.Odum(1971):物理空间、功能作用、环境变化 梯度中的位置
(二)生态位分化
dd
物种 物种 物种
1
2
3
w
w
dd
物种 物种 物种
生态位是一个种所占有的微环境。 2、C.Elton(1927)的营养生态位(trophic niche)
生态位是“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与功能作用”。
3、G.E.Hutchinson(1957)的n维生态位、基础生态 位与实际生态位
◆ n维生态位(multidimensioanl niche space):影响有 机体的环境变量作为一系列维,多维变量便是n-维空间, 称多维生态位空间,或n-维超体积(n-diensional hypervolume)生态位。 ◆ 基础生态位(fundamental niche):生物群落中,某 一物种所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称为基础生态位。

16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解析

16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解析
① 动物的物种内竞争 如田间蝗虫种群内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竞争。 首先,是雄蝗虫为吸引雌蝗虫所发生的竞争。其 次,交配过的雌蝗虫为产卵场所所发生竞争。最 后,蝗虫为了生存,必将为有限的事物资源而发 生竞争。 ② 植物的物种内竞争
(2)种内竞争的特征 ① 竞争是密度制约的
密度制约的种群调节
(a) 死亡率是密度制约而出生率是非密度制约 (b) 死亡率是非密度制约而出生率是密度制约 (c) 死亡率和出生率都是密度制约的
鸟类领域面积与体重、食性的关系
(2)领域面积受食物品质的影响
(3)领域行为和面积往往随生活史而变化
4.社会等级
(1)社会等级的形成过程
(2)社会等级的生物学意义
三、他感作用
1.他感作用的概念 2.他感作用的物质 3.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1)他感作用的歇地现象
(2)他感作用和植物群落中的种类组成 (3)他感作用与植物群落的演替
3.一般规律
(1)限制生物潜能的充分发挥 (2)影响个体生长 (3)引起种内竞争 (4)调节种群密度
4.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不管一个种群 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可用下式表示: Y =W · d =K i 式中:W —— 植物个体平均重量; d —— 密度; Y —— 单位面积产量; Ki —— 常数。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的原因是在高密度情况下, 植株之间的光、水、营养物的竞争十分激烈,在 有限的资源中,植株的生长率降低,个体变小。
(a)
(b)
生物种群密度效应的反应类型 (a)按增长着的种群的反应百分比表示 (b)按增长着的种群的反应个体数表示
2 .密度效应的作用因素类型
(1)内源性因素
种群自身内部的作用因素,它包括种内竞争所 产生的各种作用因素(如遗传效应、病理效应和领 域性效应等)。 (2)外源性因素 外部因素,即种群外部的作用因素,它包括种 间竞争、食物和气候等外部作用因素所引起的密度 效应。

海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2021年《细胞生物学》考试试卷(3686)

海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2021年《细胞生物学》考试试卷(3686)

海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2021年《细胞生物学》课程试卷(含答案)__________学年第___学期考试类型:(闭卷)考试考试时间:90 分钟年级专业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判断题(35分,每题5分)1. G蛋白耦联的受体的N端结合G蛋白,C端结合胞外信号。

()答案:错误解析:G蛋白耦联的受体的N端在细胞外侧结合胞外信号,C端在细胞胞质侧。

2. 溶酶体中成熟的水解酶分子带有独特的标记——甘露糖6磷酸(M6P),它是溶酶体水解酶分选的重要识别信号。

()答案:错误解析:前半句错误,溶酶体中成熟的溶酶体已经被去磷酸化,不具有M6P标志。

在高尔基体M6P是溶酶体水解酶分选的重要识别信号。

3. 引起细胞转型的RNA肿瘤病毒其复制过程与DNA病毒及RNA病毒基本一致,没有根本的区别。

()答案:错误解析:引起细胞转型的RNA肿瘤病毒其复制过程与DNA病毒及RNA病毒有根本不同。

当病毒进入细胞,壳体裂解与释放RNA后,首先以病毒RNA分子为模板,在反转录酶的苏氨酸下,反转录出病毒的DNA分子,这种病毒DNA能与宿主细胞染色体的DNA链整合,又以整合在细胞DNA上的病毒DNA为模板,转录新的病毒RNA与病毒mRNA,后者与核糖体结合,翻译出各种病毒蛋白,其中包括转型期病毒的结构蛋白与导致宿主细胞转型的蛋白。

4. 与胞内受体结合的信号分子多为亲脂性分子。

()答案:正确解析:亲脂性分子疏静水较强,可穿过线粒体进入细胞。

5. 单个基因的突变能够引起转决定。

()答案:错误解析:转决定是一群细胞突变的结果。

6. 基因扩增的结果是某些特定基因的拷贝数增加。

()答案:正确解析:基因扩增是指细胞中某些基因的拷贝数专一性地大量增加的现象。

7. 核糖体成熟的大小亚基常游离于细胞质中,当大亚基与mRNA结合后,小亚基才结合形成成熟的核糖体。

()答案:错误解析:核糖体成熟的大小亚基常游离于细胞质中,当小亚基与mRNA结合后,大亚基才结合形成成熟的核糖体。

某理工大学《细胞生物学》考试试卷(2828)

某理工大学《细胞生物学》考试试卷(2828)

某理工大学《细胞生物学》课程试卷(含答案)__________学年第___学期考试类型:(闭卷)考试考试时间:90 分钟年级专业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判断题(85分,每题5分)1. 真核细胞染色体只要具备复制原点和着丝粒,就能确保复制和稳定遗传。

()答案:错误解析:还必须有端粒结构,才能保证遗传的稳定性。

2. 有亮氨酸拉链模式的Jun和Fos蛋白是以二聚体或四聚体的形式结合DNA的。

()答案:错误解析:含有亮氨酸拉链模式的蛋白质与DNA的特异性结合都是以二聚体形式气作用的。

3. 间隙连接属于通讯连接,信号分子可以通过间隙连接的通道,而其他代谢分子不能通过。

()答案:错误解析:间隙连接的通道允许小分子代谢物质和信号分子通过,是细胞间代谢偶联的基础。

代谢偶联现象在体外培养细胞中被证实。

4. 纤毛的运动是微管收缩的结果。

()答案:错误解析:纤毛的运动是肌动蛋白运动的结果。

5. 核糖体中具有肽酰转移酶活性的成分是蛋白质。

()答案:错误解析:核糖体中rRNA具有肽酰转移酶的活性。

6. 通常未分化细胞的核质比高而衰老细胞的核质比低。

()答案:错误解析:衰老细胞内水分减少,致使细胞脱水收缩,体积变小,染色质固化,核膜内折,所以核质比高。

7. 在固定操作过程中,样品的处死与取材都要快速进行,通常在室温下固定,以防止酶的自溶作用造成破坏。

()答案:错误解析:在固定操作过程中,样品的处死与取材都要快速进行,通常在低温下固定,以防止酶的自溶作用造成破坏。

8. 过氧化物酶体是一种异质性的细胞器。

它来自高尔基体,参与膜的流动。

()答案:错误解析:不是来自高尔基体,也不参与膜流动。

9. 经冷冻蚀刻技术处理后的样品,在电子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图像是样品本身所形成的。

()答案:错误解析:在进行碳喷镀后,样品本身被消化液消化,电镜所观察的是剩下的碳膜及其构成图形的金属颗粒,所得到的图像并非有样品本身直接形成。

胆小管周围的肝细胞膜的连接复合体构成

胆小管周围的肝细胞膜的连接复合体构成

胆小管周围的肝细胞膜的连接复合体构成
胆小管周围的肝细胞膜的连接复合体主要由两个重要的结构组成: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s)和络丛连接(desmosomes)。

紧密连接是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相互连接形成的带状帽蛋白质复合体。

这些帽蛋白质复合体通过细胞膜上的相关蛋白质相互粘附,形成一个完整的封闭通道,阻止液体和溶质通过细胞膜间隙的漏出。

这有助于维持胆小管中液体和离子的稳定浓度。

络丛连接是由鞭毛蛋白质(cadherin)和结构蛋白质(intermediate filaments)组成的复合体。

络丛连接通过鞭毛蛋白质在细胞膜上的相互连接强度,使相邻肝细胞之间形成稳定的连接。

这有助于维持胆小管的结构完整性和稳定性。

这些连接复合体的存在和稳定性对于保持胆小管结构的完整性和功能的正常发挥至关重要。

这些连接复合体不仅使胆小管周围的肝细胞膜相互连接成一个整体,还通过调节物质的通透性和细胞间的信号传递,对胆汁的分泌和胆小管的功能发挥起到重要作用。

《剪切后内含子与相应mRNA的相互作用分析》范文

《剪切后内含子与相应mRNA的相互作用分析》范文

《剪切后内含子与相应mRNA的相互作用分析》篇一一、引言在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过程中,基因的剪接和转录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步骤。

内含子是基因序列中不编码蛋白质的部分,其被剪切后才能得到最终的mRNA序列。

本篇论文旨在探讨剪切后内含子与相应mRNA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相互作用在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影响。

二、内含子的剪接过程内含子的剪接是基因转录后的重要过程,主要由剪接体(Spliceosome)完成。

剪接体识别并剪切掉内含子,将外显子连接起来,形成成熟的mRNA。

这一过程包括识别剪接位点、剪切和连接三个步骤。

三、剪切后内含子与mRNA的相互作用尽管被认为已通过剪接而移除,剪切后的内含子片段并不总是立即完全丧失功能,而经常会有少量被残留在新生转录本中或者参与到后期的mRNA处理中。

现在已有大量研究揭示了这些未完全剪切的内含子可能参与调控基因表达的各种机制。

同时,剪切后的内含子也可能与相应的mRNA相互作用,参与翻译后的加工过程。

具体来说,这些相互作用包括:1. 某些内含子可以编码小的RNA片段(如miRNA),这些片段可以作为转录后的调控因子来影响基因的表达。

2. 某些内含子可以通过特定的结合蛋白与mRNA结合,影响mRNA的稳定性或翻译效率。

3. 内含子还可以作为分子内调控的桥梁,与其他mRNA序列或非编码RNA(ncRNA)进行相互作用,进一步影响基因的表达模式。

四、相互作用的机制与影响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发现剪切后的内含子与相应mRNA的相互作用具有多种机制和影响:1. 机制:内含子可以以不同的方式与mRNA结合,包括直接的碱基配对或通过特定的蛋白质复合物介导的间接结合。

此外,还有一些特定序列和结构的调控元素在决定内含子的结合位点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2. 影响:首先,这些相互作用能够改变mRNA的稳定性和降解速度,进而影响基因的表达水平。

其次,它们还可以通过影响翻译起始、延伸或终止等过程来影响蛋白质的合成。

《剪切后内含子与相应mRNA的相互作用分析》范文

《剪切后内含子与相应mRNA的相互作用分析》范文

《剪切后内含子与相应mRNA的相互作用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深入发展,内含子和外显子的关系成为了现代分子生物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剪切后内含子与相应mRNA的相互作用,是基因表达调控的关键环节之一。

本文旨在分析剪切后内含子与mRNA的相互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理解基因表达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二、内含子与mRNA的结构与功能1. 内含子结构与功能内含子是指真核生物基因中的非编码序列,存在于外显子之间。

在转录过程中,内含子与外显子共同构成原始的转录产物(pre-mRNA)。

内含子在mRNA加工过程中被剪切去除。

2. mRNA结构与功能mRNA是基因表达的直接模板,由外显子编码的序列构成。

mRNA携带遗传信息,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三、剪切后内含子与mRNA的相互作用1. 相互作用机制在转录后的加工过程中,内含子被剪切后,剩余的外显子部分形成成熟的mRNA。

在这一过程中,剪切后的内含子可能与mRNA发生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可能影响mRNA的稳定性、翻译效率等。

2. 相互作用分析方法为了研究剪切后内含子与mRNA的相互作用,可采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及生物信息学等方法。

如通过RNA免疫共沉淀(RIP)技术、RNA-seq等技术手段,检测内含子与mRNA的结合情况、相互作用位点等信息。

四、相互作用的影响及意义1. 影响mRNA的稳定性剪切后的内含子可能与mRNA结合,影响mRNA的稳定性。

这种结合可能通过影响mRNA的降解速率、保护mRNA免受核酸酶的攻击等方式实现。

2. 影响翻译效率剪切后的内含子与mRNA的相互作用还可能影响翻译效率。

内含子的存在可能通过影响mRNA的二级结构、与翻译相关的蛋白因子的结合等因素,从而影响蛋白质合成的速率。

3. 调控基因表达剪切后内含子与mRNA的相互作用在基因表达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转录因子、微小RNA等。

通过调控这种相互作用,可以实现对基因表达的精确调控。

树突细胞特异性细胞间粘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因子与丙型肝炎

树突细胞特异性细胞间粘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因子与丙型肝炎

树突细胞特异性细胞间粘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因子与丙型肝炎发表时间:2016-04-14T16:09:35.74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9期供稿作者:王磊尤昕[导读] 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目前已知机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

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检验科吉林延吉 133000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目前已知机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其抗原呈递能力为巨噬细胞的3倍[1]。

DC可以有效的捕获外周组织中的抗原并以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bility complex,MHC)多肽的形式将抗原呈递给次级淋巴组织中T细胞,从而刺激、诱导静息T淋巴细胞,具有激活CD8+、CTL及CD4+T细胞的能力,在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

但是,某些病原体与DC接触后并不能够启动早期免疫监视,它们破坏DC的功能以选脱免疫监视,已有研究证明,某些细胞表面分子与病毒包膜蛋白结合后不介导抗原的加工提呈,反而作为捕获受体将病毒传递给靶器官或敏感细胞[2],这就是树突状细胞特异性细胞间粘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因子(dendritic cell specificintercellular adhension molecule-3-grabbing nonintegrin,DC-SIGN,又称CD209)是DC表面特异性的识别受体与粘附受体,它在DC的迁移、粘附、炎症反应、T淋巴细胞的活化、初始免疫应答的启动和病原体与肿瘤的免疫选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DC-SIGN的特征1.DC-SIGN的分子结构DC-SIGN是一种II型跨膜蛋白,属于C-型外源性凝集素家族成员。

Curtis等人1992年第一次从胎盘基因库克隆得到,它可以在CD4受体缺乏时与HIV-1包膜结合[3]。

单词

单词

Abundance (多度,丰度)actual evapotranspiration (实际蒸腾)age distribution(年龄分布)adaptation(适应)autotroph(自养生物)biome(生物群系)biosphere(生物圈)boreal forest(北方森林,针叶林,泰加林),bottom-up control (上行控制)carnivore(食肉动物)carrying capacity(K,容量),climax community(顶级群落)clumped distribution(集群,成群分布)community (群落)community structure (群落结构)competition coefficient(竞争系数)competition exclusion principle(竞争排除法则)decomposition(分解)density-dependent factor(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independent factor(非密度制约因子)disruptive selection (分裂选择)distribution (分布)disturbance (干扰)dominant species(优势种)drought (干旱)ecolgy ecosystem (生态系统)ecotone (群落过渡带)ecotype(生态型)endemic(地方的,特有的)environmental enrichment(环境富集)eusociality(真社会性)eutrophic(富营养化)evolution(进化)exponential population(种群增长指数)fitness(适和度)food web(食物网)forb (非禾本草本植物)genetic drift (遗传漂变)geometric population growth(种群几何增长)geometric rate of increase(几何增长率)greenhouse effect(温室效应)gross primary production(总初级生产量), growth form(生长型)guild(同资源团)Hardy-Weinberg principle(哈文定律) herbivore(食草动物)Intermediate disturbance hypothesis(中度干扰假说)Intersexual selection(性间选择)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种间竞争) intrasexual selection(性内选择)intrinsic rate increase(内禀增长率)keystone species(关键种)kin selection(亲缘选择),K selection(K 选择),landscape ecology (景观生态学)life table(生命表)logistic population growth (逻辑斯遆种群增长) metapopulation(集合种群)natural selection(自然选择)Niche(生态位) normal distribution(正态分布),optimal foraging theory(最优觅食理论),patch(斑块)pathogen(病原体) per capita rate of increase (平均每个体增长率)population dynamics(种群动态),population genetics(种群遗传学),predator(捕食者),primary production(初级生产量),primary succession (原生演替)random distribution( 随机分布) realized niche(实际生态位),resource competition(资源竞争) sample median(样本中值) self-incompatibility(自交不亲和性) self-thinning (自疏)sexual selection(性选择)Small-scale phenomena(小尺度现象)species evenness(物种均匀度) species richness(物种丰富度) stability(稳定性)stress (胁迫)survivorship curve (存活曲线)temperate forest (温带森林)zooplankton (浮游动物)。

昆明理工大学2021年[普通生物学]考研真题-B卷

昆明理工大学2021年[普通生物学]考研真题-B卷

昆明理工大学2021年[普通生物学]考研真题
一、概念辨析题
1.Physiologically
effective radiation/
Physiologically
ineffective radiation
2. Allen’s law/Allee’s law
3.Bio-enrichment/Bio-ma gnification
4.Equilibrium
theory/Non-equilibrium theory
5. Food chain/Food web
6.Intraspecific
relationship/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
二、论述题
1.从光、温度、水分和土壤四类生态因子中任选一类,简述其生态作用并举例说明生物如何适应该生态因子。

(10分)
2.简述种群动态的调节机制。

(15分)
3.对群落的种类组成进行数量分析,是近代群落分析技术的基础。

请简述群落调查时种群的个体数量指标和综合数量指标分别有哪些?(10分)
4.什么叫生态平衡?你认为应该怎样才能保持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15分)
5.环境生态学是环境科学和生态学交叉渗透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近年来国内外该学科的研究方兴未艾。

请任选一个与该学科有关并且你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写一个简单的项目计划书。

要求写明:(1)该研究方向目前最重要进展和尚存在的不足;
(2)你准备开展的研究内容;
(3)简明的研究方案。

(20分)。

克莱伯法则

克莱伯法则

克莱伯法则简介克莱伯法则(Kleiber’s law)是一种描述生物体代谢率与体重之间关系的经验规律。

它由瑞士生物学家马克斯·克莱伯(Max Kleiber )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被广泛应用于生态学、生物学和医学领域。

公式表达克莱伯法则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来描述生物体的代谢率与体重之间的关系:B =kM 34其中,B 表示生物体的代谢率(单位时间内消耗的能量),M 表示生物体的体重,k 为一个常数。

原理解析1. 三分之四幂律关系克莱伯法则中的幂指数34是该规律的核心。

这个指数表明,当一个生物体的体重增加一倍时,其代谢率会增加约为原来的(21)34≈1.68倍。

换句话说,较大体型的生物相较于较小体型的生物,在单位时间内需要更多能量来维持其生命活动。

2. 体积-表面积比例克莱伯法则的背后原理可以从生物体的体积-表面积比例来解释。

生物体的代谢率主要与其细胞数量和细胞活动有关。

而细胞数量与生物体的体积相关,而细胞活动则与生物体的表面积相关。

当一个生物体增大时,其细胞数量会随之增加,但表面积增加得更慢。

这导致较大的生物相对于较小的生物,其单位质量内所包含的细胞数量更少,因此需要更高的代谢率来满足其能量需求。

应用领域1. 生态学克莱伯法则在生态学中被广泛应用,用于估算不同种群或群落中不同体型个体的能量消耗和资源利用情况。

通过克莱伯法则,我们可以预测较大个体在资源竞争中所占优势,并推断不同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

2. 生物学在研究不同物种之间或同一物种不同阶段之间代谢率差异时,克莱伯法则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比较不同体型个体的代谢率,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进化过程。

3. 医学克莱伯法则在医学研究中也有应用。

例如,通过研究不同动物模型的代谢率与体重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人类代谢系统的运作,并为药物治疗和疾病预防提供指导。

局限性和争议尽管克莱伯法则在许多领域具有应用价值,但它并不适用于所有生物体。

海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2021年《细胞生物学》考试试卷(2909)

海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2021年《细胞生物学》考试试卷(2909)

海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2021年《细胞生物学》课程试卷(含答案)__________学年第___学期考试类型:(闭卷)考试考试时间:90 分钟年级专业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判断题(35分,每题5分)1. 有亮氨酸拉链模式的Jun和Fos蛋白是以二聚体或四聚体的形式结合DNA的。

()答案:错误解析:含有亮氨酸拉链模式的蛋白与DNA的特异性结合都是以二聚体形式气作用的。

2. 通过选择性剪接产生的一套蛋白质,它们的结构、功能完全不相同。

()答案:错误解析:一般通过情况下选择性剪接所导致的外显子变化并不产生根本不同的蛋白质,而是一套结构相关、功能相似的蛋白质异形体。

3. 核孔复合体中央有一通道,其大小不能调节,但蛋白质自细胞质输入核内以及RNA自核内输出到胞质,都是高度有选择性的。

()答案:错误解析:核孔复合体的有效通道的大小是可以调节的。

4. 水孔蛋白除容许水分子通过细胞质膜之外,还可跨膜转运脂溶性分子和不带电荷的有机小分子。

()答案:错误解析:水孔蛋白只容许水分子通过。

这种严格的选择性首先源于自由派通道内高度保守的氨基酸残基侧链(Arg、His以及Asp)与通过的水分子形成氢键,其实是非常狭窄的孔径,仅0.28nm。

5. 在生物膜中,每个类脂分子都带有一条糖链,而且都分布在非胞质面。

()答案:错误解析:在生物膜中,并非每个类脂分子都带有两条一条糖链。

6. 受体都分布于质膜表面,在信息传递和细胞识别过程中起信号接收器的作用。

()答案:错误解析:受体分为胞内受体和胞外受体两种类型。

7. 借助于组合调控,一种关键的基因调控蛋白可以将一种类型的细胞转换成另一种类型的细胞,但是不可能诱发整个器官的形成。

()答案:错误解析:借助于组合调控,一种关键的基因调控蛋白可以将一种类型的细胞转换成另一种类型的细胞,人体器官也可能诱发支离破碎器官的形成。

2、名词解释(40分,每题5分)1. 微管组织中心(microtubule organizingcenter,MTOC)答案:微管组织中心(microtubule organizingcenter,MTOC)是指微管在生理状态或实验处理解聚后重新装配的发生处。

海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2021年《细胞生物学》考试试卷(5387)

海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2021年《细胞生物学》考试试卷(5387)

海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2021年《细胞生物学》课程试卷(含答案)__________学年第___学期考试类型:(闭卷)考试考试时间:90 分钟年级专业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判断题(35分,每题5分)1. G蛋白耦联的受体的N端结合G蛋白,C端结合胞外信号。

()答案:错误解析:G蛋白耦联的受体的N端在细胞外侧融合胞外信号,C端在细胞胞质侧。

2. 微丝由α微管蛋白和β微管蛋白两种微管蛋白亚基形成,微管的主要结构成分是肌动蛋白(actin)。

()答案:错误解析:微管由α微管蛋白和β微管蛋白两种微管蛋白线粒体亚基形成,微丝的主要结构成分是核心微丝(actin)。

3. 真核基因的转录是从第一个ATG开始的。

()答案:错误解析:翻译是从启动子后的第一个ATG开始的,而转录形成的mRNA还含有5′UTR结构。

并非从第一个ATG开始。

4. 核仁组织区就是核仁中负责组织核仁形成的纤维中心。

()答案:错误解析:核仁组织区是中期染色体位于次缢痕的结构,是染色体的一部分,与间期细胞核仁形成有关,但并非就是核仁的并不等于聚合物中心。

5. 核糖体是由单层膜包裹的胞质细胞器。

()答案:错误解析:核糖体胞器是细胞质里的细胞器,但它们并不是沃韦县在膜里。

6. 组蛋白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依赖于核苷酸的特异序列。

()答案:错误解析:组蛋白与DNA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结构性的,基本不依赖于核苷酸的特异序列。

7. 染色质的主要成分是DNA和组蛋白,还有非组蛋白但不包括RNA。

()答案:错误解析:染色质成分中含有少许的RNA。

RNADNA比率约为0.1:1。

2、名词解释(40分,每题5分)1. 古细菌答案:古细菌是指一些生长在极端特殊环境中的“细菌”,其形态结构、遗传装置及其基本生命活动方式虽生殖与原核细胞相似,但16S rRNA序列同源性古菌其他一些基本分子生物学特点又与真核和接近。

极小种群植物博罗红豆的种内和种间竞争

极小种群植物博罗红豆的种内和种间竞争

极小种群植物博罗红豆的种内和种间竞争作者:刘德浩陈智涛舒夏竺周小峰王高锋钟小华黄竞中来源:《林业科技》2024年第04期摘要:為了探讨惠州特有极小种群博罗红豆群落内物种间的竞争关系,该研究通过对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博罗红豆群落内的59株对象木及522株竞争木开展调查,运用Hegyi单木竞争模型分析了博罗红豆种内与种间竞争强度。

结果表明,(1)博罗红豆的种内竞争强度(335.828)大于种间竞争强度(217.745),其竞争压力主要来自于种内竞争。

(2)博罗红豆伴生树种有28种,其竞争指数大于10的树种有密花山矾>网脉山龙眼>甜槠>鼠刺>密花树>赤楠>华润楠>红淡比>柯。

(3)博罗红豆对象木胸径与种内、种间和林分的竞争指数之间均服从幂函数关系,随着博罗红豆胸径增大,其种内、种间、林分的竞争指数逐渐降低,当对象木胸径小于3 cm时,竞争指数最高;随着对象木胸径的增长,竞争指数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种间竞争与林分竞争符合相同的规律。

关键词:种内竞争;种间竞争;竞争指数;博罗红豆;极小种群中图分类号: S 812; S 567.9; Q 94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 - 9499(2024)04 - 0014 - 05Interaspecific and Intraspecific Competitions of Ormosia boluoensiswith Extremely Small PopulationLIU Dehao CHEN Zhitao SHU Xiazhu ZHOU XiaofengWANG Gaofeng ZHONG Xiaohua HUANG Jingzhong(Huizhou Institute of Forestry Huizhou Botanical Garden ManagementService Center, Guangdong Huizhou 516001)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ompetitive relationships among species within the unique extremely small population of Ormosia boluoensis community in Huizhou, this study conducted a survey of 59 target trees and 522 competing trees in the Ormosia boluoensis community of Xiang tou mountai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 Guangdong. The Hegyi single tree competition model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intensity of intra - and inter species competition in Ormosia boluoensi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the intra specific competition intensity of Ormosia boluoensis (335.828) is greater than the inter specific competition intensity (217.745), and the competition pressure mainly comes from intra specific competition. (2)There are 28 accompanying tree species of Ormosia boluoensis, and the tree species with a competition index greater than 10 are Symplocos congesta > Helicia reticulata > Castanopsis eyrei > Itea chinensis > Rapanea neriifolia > Syzygium buxifolium > Machilus chinensis > Cleyera japonica > Lithocarpus glabra. (3)The competition index between the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of the target wood and the intra -, inter -, and stand competition indices all follow a power function relationship. As the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of the target wood increases, the competition index gradually decreases. When the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of the target wood is less than 3 cm, the competition index is highest; As the diameter of the target wood increases, the competition index gradually decreases and tends to stabilize, and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and stand competition follow the same pattern.Key words intraspecific competition;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competition index; Ormosia boluoensis; extreme small population竞争现象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主要表现为植株之间对共同所需的有限资源环境进行的争夺,这种争夺在同种间表现为种内竞争,在异种间表现为种间竞争。

海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2021年《细胞生物学》考试试卷(1696)

海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2021年《细胞生物学》考试试卷(1696)

海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2021年《细胞生物学》课程试卷(含答案)__________学年第___学期考试类型:(闭卷)考试考试时间:90 分钟年级专业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判断题(40分,每题5分)1. ras是一个癌基因。

()答案:错误解析:ras是一个原癌基因,如果带有使其始终处于状态的突变,才会变成癌基因。

2. 经过流式细胞仪分离出来的细胞不能继续培养。

()答案:错误解析:3. 原核生物核糖体的大亚基可以与真核生物核糖体的小亚基重组。

()答案:错误解析:不能,因这样重组后将丧失蛋白质合成的作用。

4. 间隙连接属于通讯连接,信号分子可以通过间隙连接的通道,而其他代谢分子不能通过。

()答案:错误解析:间隙连接的通道允许小分子代谢物质和信号分子通过,是细胞间有代谢偶联的基础。

代谢偶联现象在体外培养细胞中被证实。

5. 通常未分化细胞的核质比高而衰老细胞的核质比低。

()答案:错误解析:衰老细胞内水分减少,致使细胞脱水收缩,体积变小,染色质固化,核膜内折,所以核质比高。

6. 有丝分裂中核膜变为碎片,因此能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膜被细胞器一样在两个子细胞间分配。

()答案:正确解析:事实上,细胞质与内质网膜之间是连续保护膜的,因此某些区段内含具两个来源的具有膜。

7. 单一核糖体只能合成一种类型的蛋白质。

()答案:错误解析:细胞质所有的核糖体都是相同的,可以类似物任何由特定mRNA翻译的特定蛋白质。

翻译后,核糖体从mRNA上释放出来,再开始翻译新的mRNA。

8. 磷酸化的CDK2cyclinE不一定表现出激酶活力。

()答案:正确解析:正如CDK1在Thr14和Tyr15磷酸化时无活性,只有Thr14和Tyr15去磷酸化。

才能被激活。

2、名词解释(40分,每题5分)1. docking protein,DP答案:docking protein,DP的中文名称是停靠蛋白,又称停泊蛋白,为细胞膜膜整合蛋白,位于内质网膜的胞质面,是信号识别颗粒的受体,可识别并颗粒特异结合信号识别颗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cology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Southwest University
1
Chapter 3 Intraspecific relationship
and 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
2


Interactions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species can be classified on the basis of the effects 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interaction. The key interspecific interactions are competition, predation, parasitism(寄生) and mutualism(互利共 生), whilst the main intraspecific interactions are competition, cannibalism(同 类相食) and altruism(利他). 种类和个体间的相互作用类型可以根据相互 作用的效应和机制进行分类。
Individuals live in close association with mutual benefit
Altruism or Mutualism
Parasitism
Parasitism Individuals live in close association to cost of host
Self-thinning in plant population
Self-thinning in populations of alfalfa Medicago sativa (紫花苜蓿, data from White and Harper 1970)
A log-log plot of density against total plant mass will always have a negative slope—plant growth can occur only as some individuals die.
In the same experiment, Donald (1951) was able to increase the total final yield by adding more resources (fertilizer); but, the results were virtually identical.
Low of constant final yield 最后产量衡值法则

C=W×d=Ki
In a classic experiment , Donald (1951) showed that British annual pasture plants sown over a wide range of densities had a remarkable and consistent total final dry weight in a given area.Whether seeds were planted sparsely or densely, the total aboveground dry matter at final harvest was constant.

Section2 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 种间关系

Interactions occurring between different species is defined as 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
存在于不同物种个体之间的关系称为种内关系。


Yoda(1963), a Japanese ecologist, transformed the equation into another form W=C×d-a logW=logC-alogd
He found that a is a constant coefficient. a≈-3/2 So ,self-thinning results in a relationship between density and individual mass, which typically has a slope –3/2 on a log –log plot. This relationship is also known as Yoda’s –3/2 law and has been found to be approximated by many plant species as well as sessile animals (like barnacles and mussels).
Self-thinning



The plant will decrease the population size because of the intraspecific competition caused by density effect ,this process was defined as self- thinning. 由于密度增大形成的种内竞争而导致的种群减少其种 群大小的过程称为自疏 Self-thinning occurs and appears to be the consequence of intraspecific competition for limited resources. It results from the density-dependent mortality.
From these experiments, it was realized that at relatively low densities, the plants were very large; at high densities, the individual plants were smaller. When expressed on a log-log scale, a linear relationship was produced.

1.2 self-thinning 自疏
Density Dependent Factors
Available resources/food资源 Competition for space 空间 Predators 捕食 Disease etc.
Density-Independent Factors. Weather, climate, and natural disasters such as freezes, seasonal changes, hurricanes(飓风), and fires are examples.
A classification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species
Interaction between two species Use of the same limiting resources Consumption of all or part of another individual Competition Predation Mutualism Interaction between members of a species competition Cannibalism

Strongest competition is between similar species: ecological niches
exploitation competition资源利用性竞争


Exploitation competition: individuals only interact indirectly , by depleting the resource in short supply.Reduce fitness occurs due to a shortfall in resource availability. 个体之间不直接相互作用,只是通过对短缺 资源的消耗产生作用。
interference competition 相互干涉性竞争


Interference competition: individuals interact directly , most obviously , in the case of some animal species, by fighting, but also by producing toxins (plant allelopathy ).竞争的两个个体直接相互 作用,比如动物之间的搏斗和植物之间的化感作用。 这类竞争往往导致竞争的一方直接受伤或死亡。 Fitness reduction in the ―loser‖ in such interactions may be due to the interference(injure and death) as well as the lack of resource access.
+ + + 0 0
+ 0 +
Section1 Intraspecific relationship 种内关系

Interactions occurring between members of the same species is defined as intraspecific relationship
A classification of interspecific interactions by effect
Type of interaction Response of sp.
A Response of sp. B
Competition Predation Parasitism Mutualism Neutral Commensalism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