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下册《旋转》学案分析湘教版

合集下载

湘教版七下数学第5章轴对称与旋转5.2旋转教学设计

湘教版七下数学第5章轴对称与旋转5.2旋转教学设计

湘教版七下数学第5章轴对称与旋转5.2旋转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下数学第5章轴对称与旋转,主要介绍了旋转的概念、性质及其在几何中的应用。

本章内容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几何图形变换的基础,也是中学数学中重要的知识点。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轴对称的基本概念,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但是,对于旋转的理解和应用,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困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式,逐步掌握旋转的性质和应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性质;2.学会用旋转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旋转的概念和性质;2.旋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运用几何画板等软件,直观展示旋转过程;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促进学生思维碰撞;4.注重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几何画板软件;2.准备相关例题和练习题;3.准备 rotation.js 等旋转演示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展示一个图形进行旋转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旋转前后的变化。

提问:这个图形是如何变化的?它是如何旋转的?2.呈现(10分钟)介绍旋转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旋转的性质。

通过几何画板软件,展示图形旋转的三个关键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让学生观察并总结旋转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利用 rotation.js 等旋转演示工具,尝试对给定的图形进行旋转。

引导学生发现旋转过程中的规律,并总结旋转的性质。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关于旋转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难度可以适当调整,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教师在旁边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5章《轴对称与旋转》复习教学设计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5章《轴对称与旋转》复习教学设计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5章《轴对称与旋转》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5章《轴对称与旋转》复习教学设计,主要内容包括轴对称与旋转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本章是学生继学习几何初步知识后的进一步拓展,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复习教学,使学生巩固和掌握轴对称与旋转的相关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初步了解了轴对称与旋转的概念,但部分学生对于性质和应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实例感受轴对称与旋转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学生应能够利用轴对称与旋转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轴对称与旋转的概念、性质和应用,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教学,学生能够运用轴对称与旋转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轴对称与旋转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2.难点:如何运用轴对称与旋转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轴对称与旋转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提高学习兴趣。

2.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轴对称与旋转的相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轴对称与旋转的性质和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练习法:通过适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轴对称与旋转概念、性质、应用及相关练习的PPT。

2.实例素材:收集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与旋转实例,用于教学演示。

3.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轴对称与旋转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与旋转实例,如剪纸、旋转门等,引导学生关注轴对称与旋转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2《旋转》教学设计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2《旋转》教学设计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2《旋转》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旋转》是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旋转的定义、性质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旋转,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几何图形的变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探索旋转的规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如点、线、面的基本概念,以及图形的性质。

但学生对旋转的概念和性质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实际问题中旋转的应用有一定的困惑,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旋转的定义和性质,能运用旋转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旋转的定义和性质。

2.旋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和图形的旋转,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旋转的现象。

2.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探索旋转的规律。

3.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旋转解决实际问题。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物和图形,如圆规、直尺、几何模型等。

2.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课件、视频等。

3.准备实际问题案例,用于课堂讨论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如旋转门、风扇等,引导学生关注旋转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旋转?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旋转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

同时,教师进行讲解,解释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有关旋转的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如画出图形旋转后的位置、判断两个图形是否关于某条直线旋转等。

新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章 轴对称与旋转 5.2 旋转》教案_29

新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章 轴对称与旋转  5.2 旋转》教案_29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旋转》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湘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本章以图形的变换贯穿始终。

本节课之前学生已有了平移、轴反射的知识铺垫,学好了平移、轴反射、旋转这三种变换将有助于我们在后续各册借助变换来研究图形的性质。

对于旋转的基本性质,《课标》要求通过“探索”得到。

因此,教材设置探究栏目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的运动变化去发现旋转的性质。

进行这样的探究活动有助于学生感受图形运动变化过程中的变与不变,从而为运用图形变换去研究图形性质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初步了解了旋转,在本册前两章中已经学习了平移、轴反射这两种图形的基本变换,有了一定的变换思想。

教学目标:1、掌握旋转的有关概念,理解旋转变换也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

2、会找出旋转前后图形中的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旋转中心、旋转角。

3、理解图形的变换是由旋转中心、旋转角、旋转方向所决定的,探索和发现旋转后图形上的每一点都绕着旋转中心旋转了相同的角度,但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变化。

4、探索旋转的基本性质并能够按要求做出简单的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5、经历对生活中旋转现象的观察、讨论、实践操作,使学生充分感知数学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通过小组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旋转概念和它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作出一个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一、联系实际,认识旋转观察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我们身边除了平移、轴反射等图形变换之外,生产生活中广泛存在着旋转现象,从而产生对这种变换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欲望,为本节课探究问题做好铺垫。

】二、自主学习,了解概念1、自主学习了解概念自主学习课本119页的内容了解:旋转、旋转中心、旋转角,找出一个图形与它经过旋转后的图形的对应点、对应角、对应线段。

2、自学检测3、引发猜测引发猜测:图中除了对应角相等以外,图中还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设计意图:通过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自学检测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为下面探究旋转的性质做好准备】三、活动探究,理解性质1、自主探究旋转的基本性质2、探究反馈,举一反三。

湘教版(2012)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 5.2 旋转 教案

湘教版(2012)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 5.2 旋转 教案

1、了解生活中图形的旋转2、了解旋转变换的概念3、理解图形变换中旋转变换的性质重点:认识旋转变换的概念并理解其性质,探求简单图形经旋转变换后所得的像的画法,并掌握根据旋转中心、旋转的方向和度数三个条件作图。

难点:探求旋转变换的性质及探求如何作一个图形经旋转变换后所得的像。

一、问题导入(1)多媒体出示钟表、风车、某天论等旋转的动画图片。

(2)提出问题:物体在转动的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种运动吗?师生活动:学生观察图片。

经过观察讨论后学生能得出结论并可以用词语来形容那就是旋转。

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图形的欣赏与感受上来,有利于切入课题:旋转二、归纳概念1.旋转的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平面图形F上的每一个点,绕这个平面内一定点O旋转同一个角α(即把图形F上每一个点与定点的连线绕定点O旋转角α),得到图形F',图形的这种变换叫做旋转,这个定点O叫做旋转中心,角α叫做旋转角。

旋转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2.你能举出生活中其他旋转的例子吗?这些物体在旋转的过程中,其形状、大小、位置是否改变?教师总结: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但会改变图形的位置。

3.原位置的图形F叫做原像,新位置的图形F'叫做图形F在旋转下的像。

4.图形F上的每一个点P与它在旋转下的像点P'叫做在旋转下的对应点。

探究基本性质:例1:如图,将三角形ABC按逆时针方向550得到三角形 AB´C´C´(1)图中哪一点是旋转中心?(2)∠B´AB 和∠C´AC 有什么关系吗?它们的度数是多少?(3)AB与 AB´, AC与 AC´有什么关系?师生活动:1.同桌两人为一组,共同讨论。

学生思考、探究。

2.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旋转的性质。

性质1 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性质2 两组对应点分别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相等,都等于旋转角。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2 旋转》教学设计4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2 旋转》教学设计4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2 旋转》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5.2 旋转》是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旋转的概念,理解旋转的性质,学会用旋转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旋转的规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知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但对旋转的概念和性质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旋转的概念,并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旋转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旋转的概念,理解旋转的性质。

2.学会用旋转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4.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2.用旋转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旋转的概念。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感受旋转的性质。

3.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旋转的规律。

4.案例教学法: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用旋转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旋转的实例和性质。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供课堂上讨论和练习。

3.板书设计:设计板书,突出旋转的关键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旋转向量、旋钮等,引导学生思考旋转的概念。

提问:什么是旋转?旋转有哪些特点?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总结旋转的性质。

提问:旋转有哪些性质?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旋转的性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提问:你在操作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规律?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强调旋转的应用。

提问:如何运用旋转解决实际问题?5.拓展(10分钟)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旋转的知识解决问题。

新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章 轴对称与旋转 5.2 旋转》教案_3

新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章 轴对称与旋转  5.2 旋转》教案_3

《旋转》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研究旋转及其性质,在前面学过的图形的变换——平移的基础上对图形变换的进一步研究。

本节课立足于对生活中的旋转现象的分析,故能概况出旋转变换的一般性质,通过学习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现象并进行数学分析,并且还能通过生活中图形变换的现象,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的数学活动经验,促进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况、应用能力的提高。

旋转是各地中考的常考内容,题型以各种形式出现,既有单独考查,也有与其他知识综合考查。

二、学情分析从心理特征来说,七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正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性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

但同时,我们班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需要选取适当的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兴趣。

同时旋转对学生来说比较常见,容易接受。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掌握它的基本性质。

2认识旋转,并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的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过程与方法认识旋转,理解旋转的概念,并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的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具体事例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它的基本性质,培养创造图案的设计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提高学生热情。

四、教学重点旋转变换的基本性质及根据性质作出简单的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的能力五、教学难点旋转变换的基本性质的探索,作出简单的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六、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引入,引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旋转形象,从而加深对旋转运动的直观感受。

通过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让学生能更好的体会旋转的变换。

学生先对旋转后的角度大小和线段长度进行猜想,再通过实际测量对猜想进行验证,养成学生大胆猜想,仔细验证的学习习惯。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画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旋转定义和性质的理解。

通过对同一个图形不同角度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同时让学生知道旋转能变换出精美的复杂图形。

七年级数学下册《旋转》学案分析湘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旋转》学案分析湘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旋转》学案分析湘教版教学目标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生活中图形的旋转及旋转变换的概念;理解旋转变换的性质并会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旋转变换后所得的图像;能利用旋转中心、旋转的方向和度数来描述一个旋转变换。

2经历对生活中与旋转现象有关的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操作、抽象概括,经历探索旋转变换的性质,探求如何画一个图形经旋转变换后所得的像的方法等过程,体验“以局部带整体”的作图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对旋转图形的欣赏和探索,使学生体会旋转变换在现实生活的存在,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增强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旋转变换的概念并理解其性质,探求简单图形经旋转变换后所得的像的画法,并掌握根据旋转中心、旋转的方向和度数三个条作图。

教学难点:探求旋转变换的性质及探求如何作一个图形经旋转变换后所得的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我们生活的世界,除了物体的平行移动外,还可以看到许多物体的旋转现象: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探讨旋转变换的概念请学生思考风车的叶子由A至B及钟表的钟摆由至D的运动过程中,提出三个问题:(1)哪些部位作旋转?其形状、大小是否发生改变?(2)旋转的部位,其物体各部分旋转有什么共同特征?(从方向和角度考虑)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共同交流、感知并形成共识,指出这些运动过程中蕴涵了另一种图形的变换(揭示题)——旋转变换。

2、想一想:通过以上讨论:(1)你能举出实际生活中旋转运动的例子吗?(2)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物体运动是旋转变换?(从三个方面来说明: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在学生的讨论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旋转变换的概念:将一个图形改变为另一个图形,在改变的过程中,原图形上的所有点都绕一个固定点,按同一个方向,转动同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改变叫做旋转(rtatin),这个固定点叫做旋转中心。

做一做:及时巩固旋转变换的概念。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5章《轴对称与旋转》复习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5章《轴对称与旋转》复习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5章《轴对称与旋转》复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5章《轴对称与旋转》复习教案,主要内容包括轴对称和旋转的性质、判定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轴对称和旋转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但部分学生对于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其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轴对称和旋转的性质、判定,提高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轴对称和旋转的性质、判定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难点:轴对称和旋转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复习资料,包括课件、练习题等。

2.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轴对称和旋转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轴对称和旋转的概念及其应用。

例如:在平面上有三个点A、B、C,其中AB=BC,求证:点A、B、C关于某条直线对称。

2.呈现(10分钟)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轴对称和旋转的性质、判定。

引导学生复习这些知识点,并思考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操练(10分钟)进行一些轴对称和旋转变换的练习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已知一个图形,通过轴对称和旋转变换,得到另一个图形,求证这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轴对称和旋转的知识解决问题。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5章5.2旋转教学设计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5章5.2旋转教学设计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5章5.2旋转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5章5.2旋转教学设计,主要让学生了解旋转变换的概念,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旋转变换的定义,理解旋转变换的不变性,并能运用旋转变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平移、轴对称等几何变换,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变换基础。

但旋转变换与平移、轴对称变换有所不同,需要学生能够从新的角度去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需要通过实例感受旋转变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旋转变换的定义,掌握旋转变换的性质,并能运用旋转变换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旋转变换的定义,旋转变换的性质。

2.难点:旋转变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感受旋转变换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主动探索旋转变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旋转变换的课件,包括图片、动画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旋转变换。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旋转变换解决。

3.板书设计: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突出旋转变换的重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钟表的指针运动,引导学生感受旋转变换。

提问:请大家观察一下,钟表的指针运动是什么类型的几何变换?2.呈现(10分钟)介绍旋转变换的定义,旋转变换的性质。

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旋转变换。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旋转变换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2旋转》说课稿4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2旋转》说课稿4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2 旋转》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2 旋转》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以及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旋转的定义、旋转的性质以及旋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性质,并能够运用旋转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对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旋转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旋转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能够掌握旋转的性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性质,并能够运用旋转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旋转的概念、旋转的性质。

2.教学难点:旋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合作交流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教学工具。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个旋转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旋转的概念,从而引入新课。

2.讲解与演示:讲解旋转的概念,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旋转的性质。

同时,利用实物模型或几何画板进行直观演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3.练习与交流: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观察旋转前后的图形,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4.应用与拓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将旋转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一、旋转的概念1.图形的旋转2.旋转中心3.旋转方向4.旋转角度二、旋转的性质1.图形大小、形状不变2.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相等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高、情感态度三个方面进行。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2 旋转》教学设计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2 旋转》教学设计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2 旋转》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2 旋转》是初中学段几何部分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旋转的定义、性质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性质,并能运用旋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旋转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知识,对图形的变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旋转的概念和性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图片,帮助学生建立旋转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究旋转的性质。

同时,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旋转的定义,掌握旋转的性质,并能运用旋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旋转的定义,旋转的性质。

2.难点:旋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图片,引导学生建立旋转的概念。

2.探究教学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发现旋转的性质。

3.实践教学法: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旋转解决。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实物模型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直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如旋转门、风车等,引导学生关注旋转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观察这些旋转现象,你们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让学生思考旋转的本质特征。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几何画板展示一个图形沿着某个点旋转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旋转的变化。

初中湘教版数学旋转教案

初中湘教版数学旋转教案

初中湘教版数学旋转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旋转的定义,掌握旋转的性质,能运用旋转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旋转的定义、旋转的性质教学难点:旋转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旋转教具、练习题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如风扇、钟表、汽车等,引导学生关注旋转现象。

2. 提问: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是如何运动的?二、探究旋转的定义和性质(1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具,如旋转让图形发生变化的教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旋转的过程。

2. 提问:旋转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描述旋转的过程。

3. 引导学生总结旋转的性质,如旋转前后的图形大小、形状不变,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相等等。

4.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验证旋转的性质。

三、运用旋转解决问题(15分钟)1. 出示例题,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2,3)绕原点O逆时针旋转90°,求旋转后的坐标。

2. 引导学生运用旋转的性质,解决例题。

3.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旋转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四、总结与评价(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旋转的定义、性质及运用。

2.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了旋转的定义和性质,并能运用旋转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七年级数学下册旋转学案分析湘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旋转学案分析湘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旋转》学案分析湘教版教学目标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生活中图形的旋转及旋转变换的概念;明白得旋转变换的性质并会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旋转变换后所得的图像;能利用旋转中心、旋转的方向和度数来描述一个旋转变换。

2经历对生活中与旋转现象有关的图形进行观看、分析、操作、抽象归纳,经历探讨旋转变换的性质,探求如何画一个图形经旋转变换后所得的像的方式等进程,体验“以局部带整体”的作图思想方式,进一步进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对旋转图形的欣赏和探讨,使学生体会旋转变换在现实生活的存在,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爱好,增强审美观念,培育学生的科学探讨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熟悉旋转变换的概念并明白得其性质,探求简单图形经旋转变换后所得的像的画法,并把握依照旋转中心、旋转的方向和度数三个条作图。

教学难点:探求旋转变换的性质及探求如何作一个图形经旋转变换后所得的像。

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咱们生活的世界,除物体的平行移动外,还能够看到许多物体的旋转现象:其中包括着丰硕的数学知识。

、探讨旋转变换的概念请学生试探风车的叶子由A至B及钟表的钟摆由至D 的运动进程中,提出三个问题:(1)哪些部位作旋转?其形状、大小是不是发生改变?(2)旋转的部位,其物体各部份旋转有什么一起特点?(从方向和角度考虑)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一起交流、感知并形成共识,指出这些运动进程中蕴涵了另一种图形的变换(揭露题)——旋转变换。

二、想一想:通过以上讨论:(1)你能举出实际生活中旋转运动的例子吗?(2)从哪几个方面来讲明物体运动是旋转变换?(从三个方面来讲明: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在学生的讨论基础上师生一起归纳出旋转变换的概念:将一个图形改变成另一个图形,在改变的进程中,原图形上的所有点都绕一个固定点,按同一个方向,转动同一个角度,如此的图形改变叫做旋转(rtatin),那个固定点叫做旋转中心。

做一做:及时巩固旋转变换的概念。

七年级数学下册5.2旋转导学案湘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5.2旋转导学案湘教版

5。

2 旋转1。

掌握旋转、旋转中心和旋转角的概念,并理解旋转的性质.2.能画出简单图形旋转后的对应图形.自学指导阅读课本P119~121,完成下列问题。

自学反馈1。

将一个平面图形F上的每一个点,绕这个平面内一定点旋转同一个角a,得到图形F′,图形的这种变换就叫作旋转.这个定点叫作旋转中心。

角a叫作旋转角。

原位置的图形F叫作原像,新位置的图形F′叫作原图形F在旋转下的像。

图形F上的每一个点P与它在旋转下的像点P′叫作在旋转下的对应点。

2。

如图,将△ABC以O为旋转中心旋转60°得到⊿A′B′C′。

P点在这个旋转下的像是P′点.图中哪些线段相等?哪些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相等?在游戏过程中,图形的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解:略.3. 旋转是特点与性质:①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②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且等于旋转角.③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活动1 小组讨论例如图,将三角形ABC按逆时针方向旋转45º,得到三角形AB’C'.(1)图中哪一点是旋转中心?(2)∠B'AB和∠C’AC有何关系?它们的度数是多少?(3)AB与AB’,AC与AC’有何关系?解:(1)点A是旋转中心。

(2)点B与B’,C与C’是对应点.因为两组对应点分别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相等,且等于旋转角,所以∠B'AB=∠C’AC=45°。

(3)因为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所以AB=AB',AC=AC'。

活动2 跟踪训练1. 将叶片图案旋转180°后,得到的图形是( D ).叶片图案 A B C D2.已知Rt△ABC绕点B旋转得到△EBF在旋转过程中:(1)旋转中心是点B 旋转角是∠ABE。

(2)经过旋转,点A和点C分别移动到点E、点F位置.(3)BC与BF的长是相等关系。

(4)若∠A=90°,则∠E= 90°.(5)∠ABE= ∠CBF。

新湘教版七下数学优秀学案:旋转

新湘教版七下数学优秀学案:旋转

ED CB A5.2 旋 转学习目标:1、了解生活中图形的旋转;2、了解旋转变换的概念;3、理解图形变换中旋转变换的性质.重点:会按要求作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预习导学——不看不讲学一学:阅读教材P119至P121的内容,解决下面的问题: 说一说: 1. 图形的这种变换叫做旋转。

2. 叫做旋转中心, 3. 叫做旋转角。

4.什么是旋转下的对应点?议一议:旋转具有那些性质:【归纳总结】请思考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异同点 形状 大小 方向 轴对称 平移 旋转填一填:2、如下图,△ABC 与△ADE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C 和∠AED 都是直角,点E 在AB 上,如果△ABC 经旋转后能与△ADE 重合,点 是旋转中心,旋转了 度点B 的对应点是点 ;线段AB 的对应线段是 ;∠ABC 的对应角是选一选:2、把下列各英文字母旋转1800后,仍是原来英文字母的是( )V H L Z W B I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A . ② ④ ⑤ ⑦ B. ② ③ ⑦ C. ① ③ ⑤ ⑦ D. ② ④ ⑦合作探究——不议不讲互动探究一:在方格纸上作出 “小旗子”绕 O 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后的图案 ,并简述理由。

互动探究二:3、如图,将△ABC 绕着点C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20°,B 点落在ABDE位置,A 点落在A '位置,若B A AC ''⊥,则BAC ∠的度数是( )A .50°B .60°C .70°D .80°互动探究三:4.如图,O 是边长为a 的正方形ABCD 的中心,将一块半径足够长,圆心为直角的扇形纸板的圆心放在O 点处,并将纸板的圆心绕O 旋转,求正方形ABCD 的边被纸板覆盖部分的面积为( ) A.213a B. 214a C. 212a D. 14a第4题DCB AO。

湘教版(2012)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 5.2 旋转 教案

湘教版(2012)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 5.2 旋转 教案

《旋转》教学设计一、教材背景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第一课“旋转” 图形的旋转是继平移、轴对称之后的又一种图形变换,教材从学生生活中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出发,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检验实践,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旋转特点的事物,进而探索其性质,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树立运动变化观的良好素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图形变换的认识会更完整。

它不仅为后续学习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及全等三角形做好准备,而且也为今后学习“圆”的知识做好铺垫。

二、教学准备:时钟,多媒体课件,三、教学任务分析:四、教学流程安排五、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活动1:直观感知,寻找特征观察时钟、电风扇动态图片思考:这些生活情境中的旋转现象,有什么共同特征?你能用你自己的语言来说说什么是旋转吗?活动2、认真观察动态图片,归纳概念思考:这些现象有哪些共同特点?(小组合作,归纳概念)将一个平面图形F上的每一个点,绕这个平面内一定点O旋转同一个角α,(即把图形F上每一个点与定点的连线绕定点O旋转角α),得1、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l )学生观察的角度;( 2 )在学生发现实际现象的共同特点后,要求学生试着描述出旋转的定义.2、教师演示课件,多媒体演示旋转的动态实例,旨在找出它们的共性。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图形的运动是旋转;它们的共同之处是都绕着一个点在旋转。

活动1:让学生直观感受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些旋转现象的共同特征,初步感受到旋转的概念。

活动2:通过动态演示操作,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旋转概念的理解,然后让学生相互交流,最后归纳出旋转的概念。

在此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到图形F',如图,图形的这种变换叫做旋转.这个定点 O 叫旋转中心,角α叫做旋转角.原位置的图形F叫做原像,新位置的图形F'叫做图形F在旋转下的像. 图形F上的每一个点P 与它在旋转下的像点P'叫做在旋转下的对应点.活动3:基础练习1.下列现象中属于旋转的有 ( )个.①地下水位逐年下降;②传送带的移动;③方向盘的转动;④水龙头的转动;⑤钟摆的运动;⑥荡秋千.A.2B.3C.4D.52.如图,杠杆绕支点转动撬起重物,杠杆的旋转中心在哪里?旋转角是哪个角? :三、自主探索, 归纳性质观察下列旋转,探索对应元素的关系,找出相等的线段、相等的角:如图,将三角形ABC按逆时针方向绕点O旋转90º得到三角形A'B'C',则OA'与OA相等吗?∠BOB'和∠AOA'相等吗?度数等于多少?3、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完成两道巩固练习题,教师从旁指导。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 旋转教案与反思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 旋转教案与反思

5.2 旋转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1.理解并掌握旋转的定义及其性质;(重点、难点)2.会作简单的旋转图形.一、情境导入观察下列三幅图形,它们在旋转过程中都具有什么共同特征?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旋转的概念能由左图中的图形旋转得到的图形是( )解析:根据旋转的概念可知,把已知图形顺时针旋转180度,可得到选项B 中的图形,故选B.方法总结:(1)根据旋转的概念知,旋转前后,图形的大小、形状都不改变.(2)旋转的三要素:①定点——旋转中心;②旋转方向;③旋转角度.探究点二:旋转的性质【类型一】利用旋转的性质求角度如图,三角形OAB绕点O逆时针旋转80°得到三角形OCD,若∠A=110°,∠B=40°,则∠C+∠D的度数是________.解析:由旋转的性质可知,∠C=∠A=110°,∠D=∠B=40°,所以∠C +∠D=110°+40°=150°.故答案为150°.方法总结:(1)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旋转前后,图形的大小、形状都不改变,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2)旋转中的相等角包含两类:①旋转前后图形中的对应角;②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的夹角.(3)旋转中相等的线段包含两类:①旋转前后图形中的对应线段;②各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类型二】利用旋转求阴影部分的面积(2015·钦州中考)如图,在4×4的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将△AOB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得到△COD,则旋转过程中形成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为________.解析:根据OA=3,根据△OAB所扫过的面积=S扇形AOC+S△DOC-S△AOB =S扇形AOC求解即可.解:将△AOB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得到△COD,所以S△DOC=S△AOB.所以旋转过程中形成的阴影部分的面积=S扇形AOC+S△DOC-S△AOB=S扇形AOC=14π×32=94π.故答案为94π.方法总结:利用旋转前后,图形的大小、形状都不改变,将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是解题的关键.探究点三:旋转的作图如图,在正方形网格中,三角形ABC的顶点都在格点(小正方形的顶点)上,将三角形ABC绕点A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三角形AB1C1.请你作出三角形AB1C1.解析:作∠CAC ′=90°,且AC =AC ′,得到C 的对应点C ′,由同样的方法得到其余各点的对应点.解:如图所示:方法总结:(1)画旋转后的图形,要善于抓住图形特点,作出特殊点的对应点;(2旋转作图时要明确三个方面:旋转中心、旋转角度及旋转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三、板书设计旋转⎩⎨⎧旋转的概念旋转的性质旋转作图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三个方面:旋转的概念旋转的性质、旋转作图.结合身边的旋转实例让学生理解旋转的概念,可类比轴对称的性质与作图学习旋转的性质与作图.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大胆质疑、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实现教学目标【素材积累】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数学下册《旋转》学案分析湘教

www.5y
教学目标
.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生活中图形的旋转及旋转变换的概念;理解旋转变换的性质并会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旋转变换后所得的图像;能利用旋转中心、旋转的方向和度数来描述一个旋转变换。

2.经历对生活中与旋转现象有关的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操作、抽象概括,经历探索旋转变换的性质,探求如何画一个图形经旋转变换后所得的像的方法等过程,体验“以局部带整体”的作图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对旋转图形的欣赏和探索,使学生体会旋转变换在现实生活的存在,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增强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旋转变换的概念并理解其性质,探求简单图形经旋转变换后所得的像的画法,并掌握根据旋转中心、旋转的方向和度数三个条件作图。

教学难点:探求旋转变换的性质及探求如何作一个图形经旋转变换后所得的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我们生活的世界,除了物体的平行移动外,还可以看到许多物体的旋转现象:
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探讨旋转变换的概念
请学生思考风车的叶子由A至B及钟表的钟摆由c至D 的运动过程中,提出三个问题:
(1)哪些部位作旋转?其形状、大小是否发生改变?
(2)旋转的部位,其物体各部分旋转有什么共同特征?(从方向和角度考虑)
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共同交流、感知并形成共识,指出这些运动过程中蕴涵了另一种图形的变换(揭示课题)——旋转变换。

2、想一想:通过以上讨论:
(1)你能举出实际生活中旋转运动的例子吗?
(2)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物体运动是旋转变换?(从三个方面来说明: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在学生的讨论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旋转变换的概念:将一个图形改变为另一个图形,在改变的过程中,原图形上的所有点都绕一个固定点,按同一个方向,转动同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改变叫做旋转(rotation),这个固定点叫做旋转中心。

做一做:及时巩固旋转变换的概念。

叙述旋转变换必须有三个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

二、师生合作,探索新知
、探求旋转变换的性质。

继续探索旋转变换的性质。

观察右图并思考?
(1)旋转过程中旋转中心是什么?旋转后形状、大小是否发生改变?
(2)经过旋转,点A、B、c分别移动到什么位置?
(3)Ao与Do的长有什么关系?Bo与Eo,oc与oF呢?
(4)∠AoD、∠BoE、∠coF有什么大小关系?
2、学生交流总结得出旋转变换性质:
(1)旋转变换不改变形状、大小。

(2)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的角度。

教师追问:旋转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这意味着旋转前后两图形具有怎样的图形关系?
(3)探求图形经旋转变换后的图形的作法。

想一想:以点o为旋转中心,将点A顺时针方向旋转50度,作出对应点A’。

学生经过相互讨论和交流,可提供作图方案,教师可与学生共同整理。

作法:1、连结oA,以o为顶点,作∠AoB=50o
2、在边oB取点A’,使oA=oA’。

A’就是作出A对应点。

通过作图,可使学生了解到利用旋转变换的性质就可以完成简单图形的旋转作图。

也可借助尺规及量角器完成作图。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例题讲解。

3、例题讲解:如图,o是△ABc外一点,以点o为旋转中心,将△ABc按逆时针方向旋转80度,作出经旋转变换后的像。

教师以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作图思路并总结作图步骤:
思考并回答:
(1)组成一个三角形需几个关键点?
(2)作此三角形经旋转变换后的像的问题能否转化为先找此三角形的3个顶点的对应点的问题?
(3)确定了图形的旋转的方向和角度,能否确定图形上点旋转的方向和角度?
(4)确定了点的旋转的方向和角度,如何作出的共对应点呢?
(5)找出各顶点的对应点后如何得出原图形经旋转后的像呢?为什么你能肯定所作图形为所求的像?
学生解决了以上的各问也就能总结出作图步骤。

具体作图教师板演示范,学生也动手进行操作:
解:
以点o为旋转中心,分别把A、B、c按逆时针方向旋转80度,得点A’、B’、c’.
连结A’B’、B’c’、c’A’.
△A’B’c’就是所求作的旋转变换后的像。

三、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完成课本课内练习
四、梳理知识,形成结构
、请学生谈自己学习了本节课的收获。

2、在交流中师生可共同梳理知识点:
(1)认识旋转变换。

(2)理解和掌握旋转变换的性质。

(3)会画出某图形经旋转变换后的像。

(4)不论是作图还是描述一个旋转变换都需要知道三个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

3、比较轴对称变换、平移变换、旋转变换区别及联系
变换\特征
形状
大小
方向
轴对称变换
不变
不变
改变
平移变换
不变
不变
不变
旋转变换
不变
不变
改变
www.5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