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度法测量血小板聚集的变异性分析

合集下载

血小板分析仪原理

血小板分析仪原理

比浊法(光学法)原理:将富血小板血浆(PRP)置于比色管中,加入诱聚剂(主要有ADP、肾上腺素,胶原,凝血酶、花生四烯酸、TXA2,PAF等),用一涂硅的小磁粒进行搅拌,血小板逐渐聚集,血浆浊度降低,透光度增加,记录此变化,形成血小板聚集的动态曲线,以PRP的聚集率和透光度为0%,乏血小板血浆(PPP)所测得的聚集率和透光度为100%,用血小板聚集仪进行自动测定、记录、描绘血小板聚集曲线优点:是目前应用最广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方法。

缺点:检测结果重复性较差,cv值达到15%;操作繁琐:必须分离贫血小板血浆、富血小板血浆,还需要调整血浆中血小板浓度;溶血、高血脂样对检测有明显干扰;检测样本去除血液主要细胞成份,不能完全反映体内真实的血小板聚集功能;VerifyNow维梵纳抗血小板治疗检测仪[1](全血比浊法)CHRONO700血小板聚集仪(美国Chrono-Log公司)原理:检测原理还是采用传统比浊法,没有本质突破,检测误差达15% (cv)优点:无须制备血小板血浆的操作术前血小板功能的快速筛选,全血/PRP/ATP释放检测缺点:耗材价格昂贵;目前尚未在国内注册;国外使用信息不多。

电极法ChronoLog 590(美国ChronoLog公司)简介:590系列采用电阻法测血小板聚集,在全血中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减少操作步骤节约了时间,反映了血小板的生理状态下的功能,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可用于监测药物作用于血小板功能的功效,对相关血栓与止血药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原理:可用全血或PRP进行检测。

检测杯中有一对铂电极,血小板在诱导剂的诱导下发生聚集时,可覆盖在铂电极表面,导致电阻抗的改变,后者的变化程度与聚集程度有关。

此信号经过放大传送到监测器或计算机上进行处理,将电阻抗的改变转换为聚集曲线从而计算出血小板的聚集率。

优点:无需制备富血小板血浆的操作,使操作更简便省时,采血量仅为2ml ,完成操作仅需大约10 分钟。

血小板聚集试验临床意义

血小板聚集试验临床意义

血小板聚集试验临床意义概念:血小板聚集(platelet aggregation,PAg)是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粘附,显示活化的血小板相互作用聚集成团的特征。

在富含血小板的血浆(PRP或全血(WB)中,加入致聚剂(亦称诱导剂)连续搅拌能诱发这种现象。

血小板聚集试验(platelet aggregation test,PAgT)参考范围:1.ADP0.5μm时最大聚集率(MAR)0.627±0.143,ADP1.0μm时MAR0.678±0.178(比浊法)。

2.肾上腺素0.4μg/mlMAR0.678±0.178(比浊法)。

3.胶原0.2mg/mlMAR0.717±0.193(比浊法)。

4.瑞斯托霉素1.5mg/mlMAR0.875±0.114(比浊法);玻片定性法大多数在++~+++。

5.玻片法30s不出现凝集为异常。

影响因素:1.最好采用硅化或塑料注射器,玻璃试管等须涂硅处理或使用塑料制品。

因为玻璃可以激活凝血反应。

2.止血带不应扎得太紧,时间最好不超过5min,强调采血顺利,以防激活凝血反应。

3.必须在采血后3h内检测完毕。

4.必须避免用EDTA作抗凝剂,防止血浆中Ca2+的过度被螯合。

首选枸橼酸钠抗凝。

5.由于是比浊法,故避免溶血、红细胞混杂及牛奶、豆浆等脂类物质对检测的干扰。

6.阿司匹林、双嘧达莫、肝素、双香豆素类药物在检测前1周内不能应用。

7.血小板聚集试验受当日的环境和试剂影响颇大,最好每次以正常人血小板作对照。

8.血小板聚集作用随血浆中枸橼酸钠浓度的降低而增高,因此在贫血患者中应加入较正常者为多的抗凝剂。

9.采血后的标本以放在15~25℃的室温下为宜,低温会使血小板激活,聚集能力增加。

临床意义:1)PAgT增高: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

见于高凝状态和(或)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心绞痛、糖尿病、脑血管病变、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静脉血栓形成、肺梗死、口服避孕药、晚期妊娠、高脂血症、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人工心脏和瓣膜移植术等。

血小板聚集试验原理

血小板聚集试验原理

血小板聚集仪测试原理:在特定的连续搅拌条件下于富含血小板血浆(PRP)中加入诱导剂时,由于血小板发生聚集,悬液的浊度就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光电池将浊度的变化转换为电讯号的变化,在记录仪上予以记录,根据聚集曲线可计算出小板聚集程度和时间。

聚集试剂将诱导血小板发生聚集,这些诱导试剂为二磷酸腺苷(ADP),肾上腺素(EPN),胶原蛋白(COLL),花生四烯酸(ACA),瑞斯托霉素(Rist),研究人员或临床医师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诱导试剂,以提供更多有意义的数据信息。

主要试验项目:ADP二磷酸腺苷Collagen胶原蛋白Epinephrine肾上腺素Arachidonic Acid花生四烯酸Ristocetin瑞斯托霉素Ristocetin Cofactor瑞斯托霉素辅助因子AggRAM四通道血小板聚集仪的优点:➢∙比色杯为镀硅的硼硅玻璃制成的圆形杯,透光度测量更精确;➢∙加样自动启动,使用简便,样品用量少,最低仅需0.225mlPRP;➢∙彩色显示各通道反应曲线;➢∙反应完毕,自动计算斜率和聚集率;➢∙内置电脑,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可贮存和处理病人的资料及结果,计算曲线斜率并编辑修改;➢∙可打印全真的彩色报告;➢∙配原厂试剂;➢∙四通道同时进行检测,节省时间,增加了可信性和可比性;➢∙四种诱导剂可较全面的反应血小板的聚集功能状态,即可综合亦可单独分析其临床意义;➢∙此外,本仪器还能测试瑞斯托菌素辅助因子,贮存和处理标准曲线及质控数据。

AggRAM四通道血小板聚集仪的数据处理:➢∙自动进行曲线扫描;➢∙自动进行斜率,最大聚集度,和辅助因子的活动度计算;➢∙对于动态或终点数据,可自动读出计算;➢∙可储存大量样本数据及曲线资料。

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检测的临床意义一、概述血小板聚集是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相互黏附,聚集成团的特性。

血小板黏附于胶原纤维后,就启动了血小板聚集反应。

参与血小板聚集的物质主要有血小板膜表面受体GPIIb/IIIa(为Fg受体)Fg和Ca2+,同时vWF、Fn 也可与GPIIb/IIIa和Ca2+或其他二价离子发生聚集反应。

能够诱导血小板发生聚集的物质称血小板聚集诱导剂。

血小板聚集是血小板进一步活化和参与二期止血、促进血液凝固的基础。

二、检测方法血小板聚集试验 (PAgT) 的测定方法较多,包括 PRP 透射比浊法、全血电阻抗法、剪切诱导法、光散射比浊法、微量反应板法和自发性血小板聚集试验等。

PRP 透射比浊法最常用,对鉴别和诊断血小板功能缺陷最有价值,但其不足是制备 PRP 时可因离心作用激活血小板,对小的血小板聚集块不敏感,高脂血症可影响 PRP的透光度。

三、临床意义1. 血小板聚集率降低: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有出血倾向,或抗血小板药物服用过量。

常见于血小板无力症、贮藏池病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尿毒症、肝硬化、Wilson病、维生素 B12缺乏症、服用血小板抑制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嘧达莫等)。

2. 血小板聚集率增高: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常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疾病等,或抗血小板药物对其效果不明显。

常见于血栓性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脑血管病变、高β-脂蛋白血症、抗原-抗体复合物、人工瓣膜、口服避孕药等。

四、临床应用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临床应用主要有三点:预测血栓风险,预测出血风险以及指导个体化治疗。

1. 急诊:怀疑血栓(心梗、脑梗)患者应立即实施血小板功能及凝血功能检测。

有助于筛查出症状或病灶不明显早期血栓患者,提早血栓诊断时间。

2. 心内科:对一些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等)的高血压病人,进行检测,及时的发现“药物抵抗”的患者,针对这些患者进行“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治疗,调整用药方案,将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

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

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1. 介绍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是一种常见的实验室检测方法,用于评估血小板的聚集能力。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成分,主要功能是在血管受损时形成血栓,以止血。

而血小板聚集功能则是指在一定刺激条件下,血小板能够迅速聚集在一起形成血栓。

这一功能对于维持正常的止血过程非常重要。

2. 原理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主要基于以下原理:•血小板激活:在受到刺激时,血小板会释放出一些激活因子,如ADP、TXA2等。

•表面受体结合:这些激活因子会与血小板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引发下游信号传导。

•表面糖蛋白表达:在信号传导过程中,血小板表面的糖蛋白也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得相邻的血小板能够相互黏附。

•聚集过程:通过这些黏附作用,大量的血小板能够聚集在一起,形成血栓。

3. 实验步骤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的具体步骤如下:3.1 血样采集需要从被测者的静脉或指尖采集一定量的血样。

采集血样时需要注意消毒和无菌操作,以避免污染。

3.2 血小板分离将采集到的血样放入带有抗凝剂的试管中,轻轻颠倒数次,使得抗凝剂充分混合。

用离心机将试管置于高速离心状态下,离心一段时间后,血液会分层。

上层是血浆,中间是白细胞和红细胞,底部则是富含血小板的沉淀。

3.3 血小板悬液制备将血小板沉淀取出,并加入适量的缓冲液进行洗涤。

然后再次进行离心操作,去除上清液。

重复以上步骤2-3次,直至得到纯净的血小板悬液。

3.4 血小板聚集试验将血小板悬液与特定的刺激物混合,如ADP、TXA2等。

将混合液置于光学聚集仪中进行监测。

光学聚集仪能够实时记录血小板的聚集过程,并生成相应的曲线。

3.5 结果分析根据血小板聚集试验所得到的曲线,可以通过以下指标进行结果分析:•最大聚集率(MA):表示血小板在刺激下的最大聚集程度。

•聚集速度(AS):表示血小板在刺激下的聚集速度。

•聚集时间(AT):表示血小板开始聚集到达最大聚集率所需的时间。

4. 应用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主要包括以下方面:4.1 诊断疾病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可以用于诊断一些与血小板功能异常相关的疾病,如遗传性或获得性出血性疾病、高凝状态等。

血小板功能检测

血小板功能检测

血小板聚集实验血小板活化PAC-I,CD62P一、血小板功能检测项目出血时间、粘附性、聚集性、释放产物、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胞浆游离钙水平测定、凝血活性、膜糖蛋白检测、基因多态性和突变。

常用的检测功能的方法为:血小板聚集性测定(比浊法、阻抗法、循环血小板聚集体、自发性血小板聚集),近年来,流式细胞仪、PFA-100分析及激光衍射法检测微小聚集体也逐渐地进入临床或临床前阶段。

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是应用较广泛的指标,可以用于遗传性血小板疾病诊断指标,也可以作为血栓性疾病中评估其病理反应,指导抗栓药物的应用以及作为抗血小板药物监测之用。

在比浊法的应用中,有几项关键问题应予以注意:(1)血液采集与分离。

(2)诱导剂应用:种类、浓度。

(3)正常值的选定。

流式细胞仪可以检测血小板功能、代谢、尘化及受体表达,而微小聚集体的形成作为血栓形成的早期敏感指标采用激光衍射法的测定也正在评估中,反映体内全血状态下的血小板阻抗法以及血小板内钙离子水平的检测在临床研究中显示其意义。

二、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临床应用1、出血性疾病:分遗传性和获得性二类,采用常规的血小板聚集试验对遗传性血小板疾病即可作出初步诊断。

2、血栓性疾病:大多数血栓性疾病均可以检测到血小板反应性增高,(这对疾病的病理过程,指导疾病治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疗均有一定;意义,许多指标在疾病中的意义也作比较研究,一些分子标志物在反映血小板活化方面有较高的灵敏度)。

P选择素是反映血小板活化的较敏感指标,而血小板聚集性测定较为简便。

最近的一些研究也表明血小板活化指标不仪在反映血小板活化方面有意义,而且对某些疾病具有预示意义。

譬如,胶原诱导血小板聚集在妊娠25周升高,则预示先兆子痫,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精确性,也有采用血小板数、MPV 和聚集三项来综合预示先兆子痫。

采用MPV、血小板数和P选择素,发现不稳定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有差别。

这表明血小板检测在临床上足十分有用的。

在血小板参与功能血栓形成的机制中,除了上述获得性原因外,近年来的研究也证明存在遗传因素。

血小板聚集试验方法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聚集试验方法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聚集试验方法及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试验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方法:对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PAgT)的试验操作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

结果:血小板聚集仪是主要用于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其从原来的光学比浊原理向多种检测原理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是出血性疾病临床诊断中常用试验方法,可用于初步筛检血小板功能的增加或下降。

血小板聚集试验是对血栓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进行初步评估。

结论:血小板聚集试验简便、经济实用,为评价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初筛试验。

【关键词】血小板取聚集试验;标本采集;方法;临床意义【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9-0101-02血小板聚集是血小板的一个主要功能,血小板聚集是血小板参与止血和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血小板聚集需要有体内(包括血小板自身)广泛存在的各种诱导剂激发,体内能够激活血小板的强诱导剂主要有胶原蛋白、ADP、血栓烷A2(TXA2)、凝血酶,弱诱导剂有5-羟色胺和肾上腺素[1]。

在特定的连续搅拌条件下,于富含血小板的血浆(PRP)中加入诱导剂时,由于血小板发生聚集,液体的浊度就会发生相应的改变,电池将浊度的变化转换为电讯号的变化,记录仪上予以记录。

根据描记曲线即可计算出血小板聚集的程度和速度。

现对血小板聚集仪测定的方法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如下。

1.采集与方法1.1 标本采集患者受检前一周内忌服影响血小板的药物,空腹12小时,受检前8小时内禁止吸烟,用硅化注射器从肘静脉顺利取血4.5ml,注入到含有0.5ml浓度为0.109mol/L枸橼酸钠溶液的硅化离心管中,充分混匀。

PRP(富含血小板血浆)的制备:以1000r/min离心10分钟,小心取出上层血浆,计数血小板并调至250×109/L。

PPP(贫含血小板血浆)的制备:将剩余血液以3000r/min离心20分钟,上层较为透明的液体即为PPP,其血小板一般低于10×109/L。

血小板功能检测进展及临床应用

血小板功能检测进展及临床应用

血小板功能检测进展及临床应用作者:丛玉隆李祖兰来源:检验世界网自2002年卫生部文件建议“废除Duke法检测出血时间、玻片法检测凝血时间,建议应用PT、APTT替代作为术前出血筛查”以来,凝血试验检测在国内发展迅速,使用凝血仪器的档次在国际上也处于很高的水平,但在临床应用上距离国际水平还相差太远。

我们现在所说的凝血检测在绝大部分医院中指的仅仅是凝血四项,或再加D二聚体检测。

实际上,凝血因子检查远远不止这些。

以我科开展的项目为例,凝血因子检查大约有几十项。

另一方面,血栓的形成与血管、血小板、凝(抗凝)血因子、血液粘稠度等因素都有重要的联系,特别是血小板功能的变化。

血小板功能的检测在临床上有很大的作用,而目前国内在血小板功能的检测项目的开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原因是实验室的临床服务意识、实验室知识结构、方法学质量控制等因素限制了血小板功能检测在国内的开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的老年时代也随之而来。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是疾病谱发生变化。

建国初期我国死亡率最高的疾病是传染病,之后为肿瘤;而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心脑血管疾病逐渐上升为死亡率最高的疾病,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其中,心脑血管疾病多半的机制都是血栓的形成,如因冠状动脉形成血栓导致的冠心病、脑血管、脑血栓等等都是由血栓引起的。

同时,形成血栓的核心因素及第一要素就是血小板。

当前,年龄大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血管内皮细胞、血脂等的变化易患心脑血管疾病,很多老年人都在服用阿司匹林治疗,那么阿司匹林服用剂量应该为多少合适呢。

剂量过小不会获得治疗效果,而剂量过大则容易导致血小板功能的过分抑制,导致自发性出血。

但是目前80%-90%的医院对服用阿司匹林后血小板功能监测项目开展的很少,大大影响了临床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凝血过程及血小板形成血栓的病理生理基础正常情况下,血液每天都在血管内流动,为机体输送氧气,进行气体交换、新陈代谢、抗炎等,而不会出现血栓的现象。

血小板功能检测

血小板功能检测

血小板聚集实验血小板活化PAC-I,CD62P一、血小板功能检测项目出血时间、粘附性、聚集性、释放产物、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胞浆游离钙水平测定、凝血活性、膜糖蛋白检测、基因多态性和突变。

常用的检测功能的方法为:血小板聚集性测定(比浊法、阻抗法、循环血小板聚集体、自发性血小板聚集),近年来,流式细胞仪、PFA-100分析及激光衍射法检测微小聚集体也逐渐地进入临床或临床前阶段。

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是应用较广泛的指标,可以用于遗传性血小板疾病诊断指标,也可以作为血栓性疾病中评估其病理反应,指导抗栓药物的应用以及作为抗血小板药物监测之用。

在比浊法的应用中,有几项关键问题应予以注意:(1)血液采集与分离。

(2)诱导剂应用:种类、浓度。

(3)正常值的选定。

流式细胞仪可以检测血小板功能、代谢、尘化及受体表达,而微小聚集体的形成作为血栓形成的早期敏感指标采用激光衍射法的测定也正在评估中,反映体内全血状态下的血小板阻抗法以及血小板内钙离子水平的检测在临床研究中显示其意义。

二、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临床应用1、出血性疾病:分遗传性和获得性二类,采用常规的血小板聚集试验对遗传性血小板疾病即可作出初步诊断。

2、血栓性疾病:大多数血栓性疾病均可以检测到血小板反应性增高,(这对疾病的病理过程,指导疾病治疗均有一定;意义,许多指标在疾病中的意义也作比较研究,一些分子标志物在反映血小板活化方面有较高的灵敏度)。

P选择素是反映血小板活化的较敏感指标,而血小板聚集性测定较为简便。

最近的一些研究也表明血小板活化指标不仪在反映血小板活化方面有意义,而且对某些疾病具有预示意义。

譬如,胶原诱导血小板聚集在妊娠25周升高,则预示先兆子痫,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精确性,也有采用血小板数、MPV 和聚集三项来综合预示先兆子痫。

采用MPV、血小板数和P选择素,发现不稳定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有差别。

这表明血小板检测在临床上足十分有用的。

在血小板参与功能血栓形成的机制中,除了上述获得性原因外,近年来的研究也证明存在遗传因素。

浅谈血小板的检验项目方法及应用

浅谈血小板的检验项目方法及应用

士垦匡药整由2Q Q!生!旦箜§墨笺!§塑Q逝4£Q££bi堕§M!也!i n£,△M g坚12Q Q8,些鱼,奠Q:!§浅谈血小板的检验项目方法及应用谭海燕414【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的检验项目方法及应用;方法根据资料列举血小板的检验项目、方法、临床应用。

结果血小板的检验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出凝血疾病的病因检测,除应注意常规的血小板计数及功能检测外还应重视新指标的检查,某些新的检测指标更有科于出凝血疾病的病凼检测。

【关键词】血小板;枪验;血液;中图分类号:R446.11文献标识码:B正常血循环中血小板在静息状态下呈双凸碟形,由细胞膜包裹着含少量颗粒的物质,平均直径2.4pm,平均容积7.2n,寿命7d~10d。

1血小板数量检查1.1目测计数法将血液用适当的稀释液作一定量稀释,混匀后充入计数池内,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血小板数量,经过换算得出每升血液中血小板数。

1.2细胞分析仪计数法1.2.1电阻抗法血小板通过小孔引起电阻变化,产生的脉冲经数字化后,根据不同的阈值,计算机分别给出血小板数目。

1.2.2光散射法折射率与细胞内容物有关,血小板有别于红细胞等其它非血小板颗粒,其折射率较低,通过低角度光散射即可与红细胞区别。

2血小板形态、结构检查瑞氏染色,显微镜观察;M PV检查,应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

3血小板功能检查3.1血块收缩试验(C R T)血块收缩时有相应的血清析出,计算占原有血量的百分数。

3.2血小板粘附试验一定量血液与一定表面积的异物接触后,即有相当数月的血板枯附于异物表面上,测定接触面后血小板数之差,可求出占血小板总数的百分率。

3.3血小板聚集试验血小板聚集是血小板的主要功能之一,主要有比浊法、剪切诱导血小板聚集测定法、散射性粒子检测法、全血电阻抗法、血小板计数法、微量反应板法等。

3.3.1比浊法在特定的搅拦条件下,在富含血小板血浆中加入诱导剂后,由于血小板发生聚集,悬液的浊度随之下降,根据描记曲线可以计算血小板聚集程度及速度…。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及临床应用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及临床应用
光学聚集仪耗时,对小聚集物的形成不敏 感,,操作相对烦琐。
阻抗法与比浊法的结果无法换算。 尚缺乏大量应用的经验。
血小板功能分析仪 ( PFA-100)
这是近年才出现的新仪器 ,目前 PFA-100系统是 血细胞功能检测研究最多的方法之一。它在高切 变率下 ,利用多种激活剂进行血小板功能的测定 , 在检测血小板功能的临床工作中取得较多进展。 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模拟体内初期止血 ,又名“外出 血时间测定 ” ,检测与血小板黏附、 聚集、 栓子 形成的初期止血障碍相关的疾病 ,也可监测抗血小 板药物治疗。
原理(比浊法)
将富血小板血浆(PRP)置于比色管中,加入 诱聚剂(主要有ADP、肾上腺素,胶原,凝血 酶、花生四烯酸、TXA2,PAF等),用一涂硅 的小磁粒进行搅拌,血小板逐渐聚集,血浆浊 度降低,透光度增加,记录此变化,形成血小板 聚集的动态曲线,以PRP的聚集率和透光度 为0%,乏血小板血浆(PPP)所测得的聚集率 和透光度为100%,用血小板聚集仪进行自动 测定、记录、描绘血小板聚集曲线。
阻抗法的优点
直接使用全血 全血中的其他血细胞同时存在,从而真正模拟
了体内的生理环境 保存全部血小板,避免部分血小板因体积太大
而在制备PRP时丢失 对于脂血标本的检测,可以克服光学法检测时
因过于浑浊而影响结果 全血电阻聚集仪与光学法相比,检测高凝状态
时的血小板功能更为敏感
阻抗法的不足之处
三大功能: 一、抗血小板药物的监测 二、血小板功能异常的诊断 三、血栓性疾病的监测
抗血小板药物的监测
血小板的作用
(1)血小板粘附功能 血小板可直接粘附于血管内 皮下成分,如胶原及弹性蛋白等,亦可通过vWF 及纤维连接蛋白等粘附蛋白介导而发生粘附。

两种血小板聚集分析仪检测结果的分析比较

两种血小板聚集分析仪检测结果的分析比较

两种血小板聚集分析仪检测结果的分析比较楚杜武;任军伟;丛玉隆【摘要】目的通过PL-11血小板分析仪(结果用最大聚集率,maximum aggregation rate,PL-MAR%表示)与光比浊法血小板聚集仪(light transmittance aggregometry,LTA,结果用血小板最大聚集率,LTA-MAR%表示)检测结果的比较分析,探讨两种方法的优略.方法利用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phosphate,ADP)诱导LTA的血小板聚集实验,ADP诱导PL-11血小板分析仪的血小板聚集实验.结果①对照组与患者组对比,LTA-MAR%,PL-MAR%参数有统计学差异(P<0.01);②PL-MAR%与LTA-MAR%呈正相关(r=0.889).结论①氯吡格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效果.②PL-11作为一种新型的血小板分析仪,检测结果与LTA检测结果相关性好,精密度高,可作为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新途径.【期刊名称】《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年(卷),期】2016(023)009【总页数】3页(P1083-1085)【关键词】血小板聚集;PL-11;光比浊血小板聚集仪;ADP【作者】楚杜武;任军伟;丛玉隆【作者单位】北京世纪坛医院检验科,北京100038;兵器工业北京北方医院检验科,北京100089;解放军总医院西院检验科,北京100853【正文语种】中文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超过2.7亿,按全国人口14亿计算,近5个中国人中就有1人患心血管疾病。

随着心血管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的广泛使用,如何更有效、更准确地掌握个体患者的服药效果,科学地进行个体化治疗,就需要有更好的临床检验监测手段。

目前,光比浊法血小板聚集仪(light transmittance aggregometry,LTA)在临床上的使用率超过95%,是公认的血小板聚集检测的金标准[1]。

当前,市场上新推出了一种以电阻抗法连续监测血小板数量判断聚集情况的新型仪器PL-11。

光学比浊法血小板聚集试验的标准化研究

光学比浊法血小板聚集试验的标准化研究

光学比浊法血小板聚集试验的标准化研究本文旨在研究光学比浊法血小板聚集试验(OPT-PAT)的标准化。

血小板聚集是指一种由血小板发挥作用的过程,该过程对维持人体的血液循环非常重要。

三种常见的血小板聚集试验是凝血酶试验(CAT)、乙烯抑制试验(EPT)和OPT-PAT。

OPT-PAT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以用来检测低级血小板聚集反应。

因此,准确识别血小板聚集反应对诊断和治疗血小板分布宽度缺陷综合征(TDS)非常重要。

为了确定OPT-PAT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我们综合了有关抑制标准化的文献,并进行了实验研究。

实验是在多家医院的120名健康成人中进行的,他们的年龄介于18至65岁。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标准化的OPT-PAT法检测血小板聚集反应。

受试者没有出现血液学疾病。

我们测定了每个受试者在不同时间点收集的血液样本,并对它们进行OPT-PAT测试。

结果表明,标准化的OPT-PAT法检测出了广泛的血小板聚集反应,表明OPT-PAT可以准确识别血小板聚集反应。

此外,我们发现OPT-PAT的结果与凝血酶试验和乙烯抑制试验的结果接近,说明OPT-PAT可以用来补充或代替这两种试验。

我们进一步发现,聚集结果与受试者的年龄无关,表明OPT-PAT具有很强的年龄不变性。

综上所述,通过本研究,我们发现,标准化的OPT-PAT法具有很高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年龄不变性。

因此,OPT-PAT可以作为一种快速、简单、有效的方法来准确识别血小板聚集反应,以改善TDS的诊断和治疗。

未来研究可以针对不同血小板功能缺损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OPT-PAT标准化研究,以确定血小板聚集反应的准确性和灵敏性。

此外,除了OPT-PAT,还可以研究使用其他测试方法,如血小板聚集抑制素(PAI)法。

最后,为了更好地诊断和治疗TDS,应持续开展与血小板聚集反应和TDS相关的研究。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了光学比浊法血小板聚集试验(OPT-PAT)的标准化,通过研究发现,标准化的OPT-PAT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年龄不变性等优点,能够准确识别血小板聚集反应,对TDS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血小板集聚率检测报告内容

血小板集聚率检测报告内容

血小板集聚率检测报告内容血小板集聚率检测报告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患者信息,报告会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等,以及检测日期和医院信息。

2. 检测方法,报告会详细描述使用的血小板集聚率检测方法,如光学聚焦法、阻抑法等,以及具体的实验操作步骤。

3. 样本信息,报告会说明采集的样本类型,如全血、血浆等,以及样本采集的时间和处理方法。

4. 检测结果,报告会列出血小板集聚率的具体数值,通常以百分比或者其他单位表示,同时也会注明参考范围或者正常值范围。

5. 结果分析,报告会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解读,包括对结果的正常与异常进行说明,可能会提及与疾病相关的信息。

6. 注意事项,报告会包括一些注意事项,如干扰因素、结果解读上的注意事项等,以帮助临床医生正确理解和应用检测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血小板集聚率检测报告的具体内容可能会因医院、实验室和检测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上内容仅为一般性描述。

如果需要具体的报告内容,建议咨询专业医务人员或实验室技术人员。

血小板聚集判定标准

血小板聚集判定标准

血小板聚集判定标准
血小板聚集功能的评定通常采用体外实验方法,主要包括光学密度法、阻抑率法和电阻法等。

在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测试时,通常会使用不同的激活剂,如ADP(腺苷二磷酸)、肾素、胶原蛋白等,来刺激血小板,观察其聚集情况。

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判定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聚集率,即血小板在受到刺激后的聚集程度,通常以聚集率的百分比来表示。

2. 聚集速度,即血小板聚集的速度,可以通过实验数据中的聚集曲线来评估。

3. 聚集形态,即观察血小板在聚集过程中形成的形态,如形成网状结构等。

4. 聚集持续时间,即血小板聚集的持续时间,通常以实验数据中的持续时间来评估。

除了以上指标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疾病状态和治疗需求,制定相应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判定标准。

例如,在评估血栓性疾病时,可能会更加关注血小板的聚集率和速度;而在评估抗血小板药物疗效时,则可能会更加关注血小板的聚集抑制率。

总之,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判定标准是根据不同的实验方法和疾病状态来确定的,通过评估血小板在受到刺激后的聚集情况,可以更好地了解机体的凝血功能状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光学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

光学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

七、检测系统
9、光学检测系统质量控制:血小板聚集率检测是以100%及 0%聚集率参照物作为标准,样本中加入诱导剂后,一般取 5min内的最大变化量与参照体系的比例即为该样本的最大聚 集率,因此光学检测系统的性能直接决定了血小板聚集率灵 敏度及精密度。
七、检测系统
对光学检测系统可利用聚集率检测模拟试验进行质量控制, 具体操作如下:采用蒸馏水作为100%聚集率参照物,以一定 浊度的液体作为0%聚集率参照物,两者之间吸光度差值与贫 富血小板血浆的吸光度差值接近即可。对0%聚集率参照物的 浊度液体进行比例稀释,如3/4、1/2、1/4,这样得到的吸光 度变化对应的模拟聚集率应为75%、50%、25%,进一步计 算测量值与理论值之间的相对偏差,以及测量值的精密度, 测量值相对偏差应<8%,测量值的不精密度CV≤5%。
不得拍打采血部位;不宜使用止血带,如需使用止血带,在针 插入血管见回血后应立即释放止血带;采血过程不超过1min。 ➢ (2)血标本采集应使用19~21G针头。 ➢ (3)血标本采集应使用塑料或硅化玻璃管,可使用真空管或注 射器。
四、血标本采集
2、血标本抗凝: ➢ (1)血标本使用105-109mmol/L枸橼酸钠缓冲液抗凝,使得在
2、试剂的使用:冻干粉试剂应使用配套的复融液,将其充 分混匀并稳定10~15min。
七、检测系统
3、试剂的保存:开盖复融后的试剂,建议一次性使用完, 也可根据厂家说明书要求进行分装保存,但需采用带盖容器 分装保存。建议2-8℃保存不超过1周,-20℃以下保存不超过 1个月。使用低温冻存的试剂,需在室温下充分解冻后使用, 但不可反复冻融;花生四烯酸应避光保存,防止光学催化。如 试剂变黄,应考虑变质的可能。
光学比浊法 检测血小板聚集

流式细胞术与光学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的比较

流式细胞术与光学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的比较

流式细胞术与光学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的比较梅金平;周欣;姬文婕;马永强;郭兆增;杨国红;刘新林;赵季红;李玉明【摘要】目的比较流式细胞术(FCM)和光学比浊法(LTA)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方法选取35例健康志愿者和66例冠心病(CHD)患者,分别用FCM和LTA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Bland-Altman分析,评价FCM 检测血小板聚集率与LTA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健康人组LTA和FCM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结果分别为(57.74±15.39)%、(60.74±15.15)%,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CHD组LTA和FCM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结果分别为(63.46±20.75)%、(66.47±23.23)%,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人组、CHD组及所有研究对象LTA和FCM血小板聚集率结果经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呈正相关性(r值分别为0.871、0.812、0.827,P均<0.01);健康人组、CHD组、所有研究对象经Bland-Altman评价提示该两种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FCM检测血小板聚集率与LTA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相关性.【期刊名称】《临床检验杂志》【年(卷),期】2015(033)002【总页数】4页(P81-84)【关键词】血小板;血小板聚集率;流式细胞术;光学比浊法;冠心病;Bland-Altman 分析【作者】梅金平;周欣;姬文婕;马永强;郭兆增;杨国红;刘新林;赵季红;李玉明【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300193;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心脏医院,天津300162;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心脏医院,天津300162;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心脏医院,天津300162;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心脏医院,天津300162;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心脏医院,天津300162;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心脏医院,天津300162;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心脏医院,天津300162;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心脏医院,天津300162;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心脏医院,天津3001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血小板活化是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如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等病理性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浊度法测量血小板聚集的变异性分析摘 要:目的考察浊度法测量血小板聚集的稳定性及其变异幅度。

方法采用北京泰利康信血小板聚集仪(LBY-NJ4),用质控液检测仪器本身与常规操作引起的变异性,用同一富血小板血浆(PRP)检测不同诱导剂下的血小板聚集参数的变异性,聚集参数包括三项:最大聚集率、最大聚集速率和聚集曲线下面积。

参数的变异性用统计学的变异系数(CV)表示。

结果质控液检测结果表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曲线下面积的变异系数均小于3%。

在ADP、胶原和凝血酶三种诱导剂作用下,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聚集曲线下面积的变异系数分别小于4%和7%。

凝血酶诱导血小板聚集,其最大聚集速率的变差幅度较大。

结论仪器本身与常规操作引起的变异性很小。

对于ADP和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三项聚集参数稳定性较好,可以用于未来的药效学实验。

对于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建议使用最大聚集率和聚集曲线下面积进行药效评价。

关键词:浊度法,血小板聚集,变异系数1 引言浊度法测量血小板聚集始于上世纪60年代,在全世界临床与实验研究中广为应用,被尊为检测血小板聚集的金标准[1,2]。

光学比浊法血小板聚集检测因其操作简便,易于掌握,成为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常规,对于临床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及疗效监测有指导意义。

然而,此法影响因素多,导致实验结果重复性差,组内变差较大,致使部分检验工作者对其应用价值存疑[3]。

为了研究与分析浊度法测量血小板聚集的变差来源与幅度,我们采用同一样本的富血小板血浆和不同诱导剂,对血小板聚集仪得到的聚集曲线从聚集速率、聚集峰值和聚集曲线下面积三个方面分析了实验变异性。

2 材料与方法2.1实验动物SD大鼠,雄性,10只,体重240-260g,SPF级,许可证号SC XK(京)2012-0001,由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2.2实验试剂二磷酸腺苷(ADP)(北京泰利康信科技有限公司),批号:20140808D;胶原(美国Chrono-log 公司),批号:3405;凝血酶(长春远大国奥制药有限公司),批号:20140801;0.9%氯化钠注射液(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批号:130731405;枸橼酸纳(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批号:20140306;血小板聚集仪质控物及复溶液(北京泰利康信科技有限公司),批号:20140808D。

2.3实验仪器LBY-NJ4型血小板聚集仪(北京泰利康信科技有限公司);160C型医用离心机(北京白洋医用器械有限公司);E-3200H型电子天平(SHIMADZU);BH-2型显微镜(OLYMPUS)。

2.4 实验方法2.4.1以质控液考察仪器稳定性质控液分别以蒸馏水1:5,1:10稀释作为A液及B液,取B液300μL加入测试杯,进行仪器调零;取A液300μL温育,再加入蒸馏水150μL,记录5 min内的聚集曲线,重复10次。

2.4.2 富血小板血浆制备大鼠腹腔注射3%戊巴比妥钠(60mg/kg)麻醉;3.8%枸橼酸纳抗凝取血,整个取血时间在2min 之内完成。

离心200g,10分钟,吸取上清液作为富血小板血浆(PRP);剩余全血以2000g,离心10分钟,取上清液即为贫血小板血浆(PPP)。

血小板计数:PRP经1%草酸铵溶液稀释后显微镜下计数,以PPP调节PRP的血小板浓度至所需浓度为40万/μl。

2.4.3 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的可靠性及稳定考察取PPP 300μL加入测试杯,进行仪器调零;然后取PRP300μL加入测试杯37℃温育,再加入10μl ADP(75μM),ADP终浓度为2.5μM,记录血小板聚集曲线,重复10次。

2.4.4 胶原诱导血小板聚集的稳定性考察按“2.4.3”项下方法,加入诱导剂胶原5μl,胶原终浓度为16.7μg/mL,记录血小板聚集曲线,重复10次。

2.4.5 凝血酶诱导血小板聚集的稳定性考察按“2.4.3”项下方法,加入诱导剂凝血酶10μl(100U/ml),凝血酶终浓度为3.33U/mL,记录血小板聚集曲线。

2.5统计方法最大聚集速率按照如下公式计算:最大聚集速率=最大聚集率/最大聚集时间×100%;聚集曲线下面积利用Photoshop CS4 Histogram模板计算从血小板开始聚集至解聚之间的曲线下面积(像素数)。

以Excel2007绘制不同诱导剂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时效曲线。

检测指标的变差采用变异系数CV值表示。

3 结果与讨论3.1 质控液对仪器稳定性考察结果使用质控液对仪器的稳定性进行考察,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5min内不同时间点的聚集率、最大聚集速率以及曲线下面积的变异系数均小于3%。

表1:质控液5min内聚集率稳定性考察结果(mean±sd)(n=12)检测指标最大聚集率(%) 最大聚集速率(%/s)曲线下面积(pix)71.98±2.18 0.40±0.11 20234±434CV 2.18% 27.50% 2.15%3.2 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的稳定性考察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的稳定性考察结果见图1及表2。

由图1可以看出,ADP(2.5μM)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为54.62±1.82%,在110 s左右达到峰值;然后开始缓慢解聚,在200 s左右完全解聚,采用相同PRP重复10次结果的稳定性较好。

最大聚集率、最大聚速集率以及曲线下面积的变异系数均分别为3.32%,3.84%和6.47%(见表2)。

-30-20-10010203040506070050100150200250300350血小板聚集率(%)时间(秒))图1 ADP 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时效曲线(n=10)误差线为±sd 值 3.3 胶原诱导血小板聚集的稳定性考察胶原诱导血小板聚集的稳定性考察结果见图2及表2 。

由图2可以看出,胶原(16.7μg/mL )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为68.36±2.50%,在280 s 左右达到峰值;血小板形成稳定的聚集,在300 s 内未出现解聚。

采用相同PRP 重复10次结果的稳定性较好。

最大聚集率、最大聚速集率以及曲线下面积的变异系数分别为3.66%,3.80%和6.19%(见表2)。

-40-2002040608050100150200250300350血小板聚集率(%)时间(秒))图2 胶原诱导血小板聚集时效曲线(n=10)误差线为±sd 值3.4 凝血酶诱导血小板聚集的稳定性考察凝血酶诱导血小板聚集的稳定性考察结果见图3及表2 。

由图3可以看出,凝血酶(3.33U/mL )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为98.88±3.18%,达峰时间不一致,位于150s-250s 内;血小板形成稳定的聚集,并显示出二相聚集,在300 s 内未出现解聚。

采用相同PRP 重复10次的结果显示:最大聚集率和曲线下面积的变异系数分别为3.21%和4.27%;最大聚集速率的变异系数超过20%。

-40-20020406080100120050100150200250300350血小板聚集率(%)时间(秒))图3 凝血酶诱导血小板聚集时效曲线(n=10)误差线为±sd 值表2 不同诱导剂诱导血小板的聚集曲线下面积及稳定性考察 (n=10) 最大聚集率(%) 最大聚集速率(%/s)曲线下面积(pix)诱导剂 mean±sd CV mean±sd CVmean±sd CV ADP 54.62±1.82 3.32% 0.49±0.02 3.84% 6180±400 6.47% 胶原 68.36±2.50 3.66% 0.24±0.01 3.80% 21120±1308 6.19% 凝血酶 98.88±3.18 3.21% 0.55±0.14 24.45% 39896±1704 4.27%3.5 讨论质控液检测结果表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曲线下面积的变异系数均小于3%。

在ADP 、胶原和凝血酶三种诱导剂作用下,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聚集曲线下面积的变异系数分别小于4%和7%。

以上结果表明仪器本身与常规操作引起的变异幅度很小。

最大聚集速率的变异幅度因诱导剂不同而有所不同:在ADP 和胶原诱导下,其最大聚集率的达峰时间一致,因而变异幅度均小于4%;在凝血酶诱导下,血小板聚集不仅因血小板被活化,同时受到血浆纤维蛋白活化的影响,出现了网状聚集,其达峰时间范围较大,因而最大聚集速率变差幅度超过20%。

综上,对于ADP 和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三项聚集参数稳定性较好,可以用于未来的药效学实验。

对于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建议使用最大聚集率和聚集曲线下面积进行药效评价。

参考文献[1] Gurbel PA, Becker RC, Mann KG, Steinhubl SR,Michelson AD. Platelet function monitoring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 J Am Coll Cardiol. 2007. 6;50(19):1822-1834.[2] Harrison P. Platelet function analysis. Blood Rev. 2005.19(2):111-123.[3] 李涛,屈晨雪,王建中,袁家颖,张爱玉,龚岩,汪润,光学比浊法血小板聚集试验的标准化研究,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 14(12):2041-20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