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大学教授:中国仍应做好大规模作战的准备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人民军队的变革与发展
45收稿日期:2020-12-02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托项目“习近平强军思想研究”(项目编号:2018XZD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强,男,陕西神木人,历史学博士,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副教授,国防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章世森,男,安徽来安人,陆军研究院党史军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E297A 1674-0955(2021)05-0045-13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人民军队的变革与发展王 强 章世森(国防大学 国家安全学院,北京 100091;陆军研究院 党史军史研究中心,北京 100016)一百年波澜壮阔,一百年信念如磐。
伴随着中华民族向前迈进的铿锵步伐,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一百年的风雨历程。
诞生于烽火硝烟中的人民军队,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披荆斩棘、砥砺前行,仰望星空、拥抱大海,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伟大历史功勋,谱写了一部恢宏厚重的英雄史诗,开创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和军队建设道路。
回顾苦难辉煌的伟大建军历程,认真总结经验,科学探索规律,对于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奋力开创新时代强军伟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夺取革命战争胜利为牵引,人民军队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艰难发展历程从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人民军队在党的绝对领导下,摘 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在土地革命战争中诞生和成长起来,在全民族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最终夺取了全国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军队自力更生,建构起合成军队体系,逐步迈向现代化正规化道路。
海湾战争爆发后,人民军队以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为牵引,主动进行特色军事变革,不断提高驾驭现代战争的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为建设一支与大国地位相匹配的世界一流军队,开启了全面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的新征程。
浅谈新时期的国家安全
浅谈新时期的国家安全今年4月2日,我有幸聆听了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金一南教授关于国家战略方面的讲座。
金教授深入浅出,给人以全新的视野,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结合金教授所讲,在这里我浅谈新时期国家安全内涵的拓展和深化。
当代中国国家安全的基本目标是:保证中华民族整体的生存和发展权利不受任何重大损害,保证中国国内的经济建设、社会成长、政治现代化过程不受大的干扰,保证我们国家的领土完整、边界主权及基本尊严不受外部势力的侵犯。
因此,中国国家安全在新时期的思考,不仅要有传统国防意义上的解释,更要有大战略的宽广意识,尤其要仔细把握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发展等要素之间的关系。
主要包括:(一)、必须考虑现阶段主要大国关系的特点,对相互间可能的对抗(或不易对抗)的前景做出评估;(二)、必须研究当下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各种主要威胁,分辨这些威胁的性质和轻重缓急;(三)、必须梳理我国与一些邻国之间存在的主权纠纷,提出解决或缓和这些纠纷的大体思路;(四)、必须研判中国快速增长的国民经济对外部能源、原材料和市场的动态需求,规划保障这些需求的远投能力和战略安排;(五)、贯彻“以人为本”的指导精神,对于包括海外劳工、旅游者和留学生在内的中国公民群体可能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危险有所防范;(六)必须认真思考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义务,前瞻性地分析国家安全的外部函数与改善条件,确定我们国家维护本地区乃至全球安全的新使命。
一、应对大国摩擦:保持低强度与可控性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重大事件,标志着冷战结束、国际政治和安全格局演化到一个新的阶段,以美国作为惟一超级大国为显著标志的“一超多强”的金字塔形力量结构逐渐形成,全球统一的市场、贸易和人员流动迅速占据了各国议事日程的靠前位置,各主要大国之间全面对抗乃至大规模冲突的可能性大大下降。
这一局面的形成恰好与中国的改革开放走入新时期相吻合,有助于中国在“无大战”危险、无被入侵之忧的国际环境下加快国内现代化步伐,发展与改革方面的绝佳机会。
相国栋 用心血坚守战例教学阵地
相国栋用心血坚守战例教学阵地作者:王海来源:《中华儿女》2014年第01期导语:他最出彩的课堂,不是在窗明几净的教室,而是在原战场的山间林间、雨里雪里身为国防大学教授,50岁的相国栋已有25年教龄。
他说,自己是一名教师,更是一名军人。
回首过往,不管是成为军人,还是成为教师,于他似乎都非常偶然。
偶然也罢,必然也罢,他不管站在哪个平台上,总有奋发的动力,推动他找到自己的领域,并做到最好。
相国栋是战例教学的行家里手。
2013年12月21日下午,因为是周末,国防大学院内因寂静显得更为寥廓。
记者按照电话里的引导,开车经过两道岗亭,身披大衣的相国栋已经一个人站在楼前。
十来个小时之前的半夜,他刚从青岛飞回北京。
他说,全军要铺开战例教学,但有些教师对战例教学还不够了解,所以自己被邀请去做辅导授课。
坚持两个阵地相国栋教授的办公室里,各类书籍不仅占满书柜,而且堆到了墙角。
现在,他是国防大学战役教研部作战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是国防大学第三、四届学科学术带头人,第三届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他还是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和北京大学EMBA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
他1963年出生,1980年考入军校入伍,毕业后又考入国防大学第一期师资培训班,毕业后一直留在战役教研室、战役教研部任教。
25年的教龄,占了相国栋眼下人生的一半。
仅仅从这一点,就能反映出他对国防教育事业的热爱。
不过他说:“仅有教龄还是不够的,只撞了25年钟还是不行的,即使撞钟,也要用力,撞得响一些。
”25年来,相国栋一直工作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
但很多同事都知道,在这25年里,他最熟悉的地方不是北京,而是延安。
他去过60多次延安,每次一呆就是一两个月甚至更长。
“那个地方多课树少课树,我一看就都知道。
”他讲了个故事。
有一次,他又一次去延安,一大早陪几个北京的朋友去鲁艺旧址参观。
刚走近大门,远处不知哪里窜出来一条农家狗,摇着尾巴直冲相国栋而来,然后又是蹦跳又是亲昵。
同行的朋友被震惊了,说原来你不仅和延安的人熟悉,连延安的狗你都熟悉啊!说道这里,相国栋哈哈大笑。
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重点应放在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上
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重点应放在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上一、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是新时期军事斗争最重要的准备高素质军事人才在未来战争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使得军事人才的培养成为做好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关键。
1、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是我军应付未来战争挑战的需要信息化战争的出现对决定战争胜负的人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使得战争的形态发生了质的变化,机械化战争逐渐为信息化战争所取代。
在高技术条件下的信息化战争中,人仍然是战斗力的主体,其作用贯穿于武器装备、体制编制、军事思想作战理论、后勤保障等要素之中,是战斗力的灵魂。
战斗力其它要素作用的发挥,一刻也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离不开官兵的士气、意志、体质、谋略、创新精神。
“人”依然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同时,信息化战争表现出与机械化战争不同的特点,对军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
在信息化战争中,军队的行动越来越依赖信息的支持,数字化部队的建设成为重点;战场空间空前扩大,战争将在陆、海、空、天、电五维空间中展开,诸军兵种联合作战成为典型作战样式;武器装备在软件系统的支撑下,更加智能化;指挥手段更加多样、更加迅捷。
信息化战争新特点表明,传统型的军事人才已经滞后于战争形势的发展,复合型军事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
新型军事人才要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能适应政治性更强的未来战争的需要,精深的科学文化知识,符合打高技术战争的要求,先进的军事思想和高超的作战艺术,胜任对战争的有效指导,健全的身心素质,能应付快节奏、大压力的现代战争。
军事人才的竞争成为当今世界军事争夺的制高点。
世界各军事大国都认识到人比武器装备在未来军事斗争中更重要。
美国《2010年联合构想》指出:到达2010年,科技力量将极大地提高美军的战斗力,但美军的最大优势是官兵的适应能力、创造精神、集体观念和献身精神;“人”是最根本的力量源泉,胜利最终取决于美国武装力量的每一份子。
美国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克拉克上将在谈到美国如何打下一场战争时说:“最重要的是我们仍将需要有才能的、足智多谋的和勇敢的男女战士,以实现和指挥我们的军事行动。
金一南 中国要做好打一场大规模战争的准备
标题:【】中国要做好打一场大规模战争的准备【】参与讨论推荐收藏作者:★无边界瞭望站★于 2006-01-01 14:42:32.0 发表来自:发送短消息12月30日,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主任金一南和《世界军事》副总编辑陈虎做客新华网,就中国国防战略与网友展开交流和对话。
[ 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主任金一南] 如果从更大的范围来看,比如2001年的中美撞机事件,美军的空中侦查贴我们非常近,不用进入你的领空,就可以对你的国土进行拍照、搜集电子信号等。
所以今天仅仅防卫领空已经无法有效维护我们的安全,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完成空军的转型,核心就是为了维护新时期中国的国家安全。
我们最近演习非常多了,我们最近和印度、巴基斯坦、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在东海举行过海上联合反恐、海上联合搜救演习等,在这样大的范围内完成非传统领域的多国军事行动,制空权也非常重要,我们现在讲没有制空权,连制海权都没有。
在这样的情况下,空军必须从国土防卫型向攻防兼备型转变。
[《世界军事》副总编辑陈虎] 空军从防卫型向攻防兼备型转变要涉及到很多问题,比如武器装备问题,以及空军官兵的思想问题,以及训练的体制、效果等。
你觉得这些问题对我们的空军来说,哪个是制约性最大的问题?[ 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主任金一南] 要向攻防兼备型的作战转变,首先从武器装备来看不够,从作战指挥者来看,能力也不够。
现在所谓第三代战斗机、第四代战斗机必须具有远程奔袭单独作战的能力,我们现在的空军这方面还很欠缺的。
不要说与世界军事强权相比,与周边国家相比,我们的数量还很少。
我们的作战机种如果脱离地面引导,单独作战能力还是很差的。
这些都是制约我们从国土防空型到攻防兼备型转变最大的制约。
比如,从技术层面来看,要求我军必须具有预警机,必须具有空中加油机,必须具有远程的搜索雷达、远程通讯系统,对空军硬件提出非常高的要求。
这些要求反过来对空军的软件也提出很高的要求,就是你的指挥体系。
实际上需要全新的硬件和全新的软件,这方面提口号很容易,但是完成军队实质性的转变,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中国大陆的战争准备
主题:中国大陆的战争准备
[转自“军事天地 ----> 上谈兵”]
中国大陆的战争准备
一:战争的准备
说到战争准备,大陆很多友和台湾的很多朋友一样犯了短视和狭隘的意识,总是热衷于评估军队的调动情况,演习的规模情况,部队换防的情况,报刊文章猛烈度的情况,这些也可以认为是战争的准备,但是仅仅是迫在眉睫时的最後动作,如果到了那种程度,“防微杜渐”就用不着了,我也不用这里写文章和台湾朋友示警了,整天看新闻盯着战况就是了。
我所说的战争准备,是战略上的准备,就是大陆是不是已经全面准备在台湾动手了!这种准备,更多的是经济上,国家全局利益上,国际影响上,那麽请关注以下一些事实。
国防大学教授谈未来高技术战争与我军现代化
国防大学教授谈未来高技术战争与我军现代化国防大学乔松楼教授7月20日上午,国防大学乔松楼教授作客中国网“中国访谈”,与广大网友一起畅谈高技术战争与我军国防现代化建设,并为大家描绘了一幅未来高技术战争的场景。
乔松楼说,未来的战争从作战方式来讲,战略战役战术技术层次多,发展快。
所以,通俗地讲,打赢未来战争要抓好五个关键:打击、反应、侦查、防护、控制,概括起来五句话:侦查立体化、打击精巧化、反应高速化、防护综合化,控制智能化。
海陆空与外层空间:全天候侦察与反侦察侦查立体化。
乔松楼说,先从侦查人员起,首先是看到敌人才能炸,而现在的敌人不像过去那么大规模的几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现在的敌人不知道在哪儿,非现实战争,非接触战争。
非现实就是分布在前线还是后方,非接触就是看不到敌人就要打。
当然,看不到敌人是肉眼看不到,得考虑技术手段来找到他,这就牵扯到侦查手段先进。
从地面侦查到海上侦察,到空中侦查,到空间侦查,另一种说法就是航天技术,或者叫航天侦查,整个是陆地、海洋、空中、空间与外层空间,整个侦查立体化,就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全方位,上下左右前后各个方位都能看到。
乔松楼提及了一个“全频谱”的概念。
乔松楼说,“频谱”是一个技术术语,从可见光到肉眼看不到的晚上,仪器设备能够探测到,到无线电波到微波各个谱段,全天候风雨无阻,全天时昼夜不停,再加上“一化”叫做经常化。
现在技术发展了,打高技术战争,信息化战争和过去作战一个重大的不同是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已经把你的什么情况给搞走了,这是现代作战和传统作战一个重大的不同。
乔松楼指出,过去有平时战事,而现在平时战事的概念也模糊了,因为平时敌人可能就把情报给做了,而且随时在跟踪,马上有变化就会采取技术手段,对一个地方进行微型拍照,三天以后又拍照一次,把上一次拍下来的照片和这次拍下来的照片目标相同的两块一对照全都去掉,剩下的就是新目标。
这就有了一种可能,卫星周而复始、昼夜不停地绕着地球转,过几天对同一个目标再照一次,这样的话每一个新目标都会被关注,不是什么目标都关注,只关心和关注新出现的目标,看敌人运用的是哪一种。
张召忠、尹卓、杜文龙和房兵四位军事专家谁的水平最高,为什么?
张召忠、尹卓、杜文龙和房兵四位军事专家谁的水平最高,为什么?四位专家的节目都看过。
他们从风格和专业角度都有所不同,但是我个人心中还是有一定的小分别。
从目前来说,不管是名气上,知识面上(个人认为),对国际形势以及武器装备的认知上,综合能力吧,我认为首推张召忠张将军。
张将军是武将出身,文将立身,所以从这一点上战术指挥能力还是有一点点稍逊的;军事理论方面,因为是文将立身吗,而且在四位中年龄比尹卓将军低一点,是位平民将军,基本上自己的所有成就都是个人努力得来的,所以我认为军事理论是非常扎实的,而且个人认为在四位中军事理论能力最强;语言风格上,张将军网上人称“局座”,“战略忽悠局局长”,他都欣然接受了,所有的节目他所讲的都是通俗易懂的,可以说是风格幽默又不失严谨。
另外一位我个人特别喜欢的是房兵教授。
房教授其他方面先不说,他的风格是我喜欢他的主要原因。
可以说,他和张将军风格正相反,言辞犀利,刚正不阿,现代军人的形象在他身上展现的很是到位。
房教授的战术指挥能力上,应该没问题,毕竟毕业是在总参装甲兵工程学院指挥系;军事理论上,肯定是稍逊与“局座”张将军;风格上就是那种铿锵有力,字字句句都透露着一股霸气。
另外两位与前面两位相比,我还是喜欢前面两位,所以就不赘述了。
局座召忠是一个特别可爱的老人,60岁的年龄,16岁的心,作为一名退役的海军少将,局座占领了他的网络新战场,而且是互联网上最成功的一位将军,尽管有时候难念有人会揶揄几句,这调侃的背后也有几分佩服和羡慕,局座没有受到如戴旭和罗源那样的攻击,或者因为他生逢网络盛世,或者因为他为儒将,或者因为其他。
听过他的演讲,最大特点是实在,一点都不装,网络上的局座比电视上的局座要可爱的多,局座也是年龄老的网民中使用网言网语而且是年轻人的网言网语最好的人,什么打尻,666全不在话下,除了声音老一点,你看局座的文章,演讲,非常年轻,所以我判断局座的粉丝还是年轻人居多。
局座是一个专业型选手,看国际问题,军事问题社会问题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是很了不起的,而且局座善于表达,他能把很高深的道理讲的通俗易懂,某国发射导弹,局座讲,隔着墙头扔块石头,砸到人的概率有多大?豁然开朗的。
备战备荒
备战备荒作者:刘慧鑫张春锋来源:《档案天地》2013年第04期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面临腹背受敌的严峻国际形势,在这种背景下全国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规模空前的战备活动,历史上称为“全国大备战”。
这次战备,以“早打、大打、打核战争”为指导方针,整个国家建设以“准备打仗”为中心,国防和军队建设由和平时期转入临战状态。
中共中央作出决定,对中国国民经济作一次重大的区域性布局调整,对东部(“一线”)和中部(“二线”)经济建设项目实行“停”、“压”、”搬”、“帮”,重点开发和建设西部(“三线”、“战略后方”)。
以这一战略方针为基础,后来毛泽东又根据时事情况加以补充完善,最终概括完整的口号为“备战、备荒、为人民”。
这个口号后来多与“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连在一起使用,成为冷战时期我国国际战略防御构思的总概括。
备战备荒,由毛泽东首次提出,周恩来总结概括,后再次经毛泽东亲自阐述后,于1964年作为毛主席语录在我国大江南北广泛传播,成为妇孺皆知的一项全民防御口号。
这一战略口号使全国经济建设的中心从解决吃穿用转变为备战,出现了举国备战、全民皆兵的景象。
腹背受敌的国际环境上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当时面临的国际环境,可谓是内忧外患,四面楚歌,国家安全环境持续恶化,战争危险客观存在,要求新中国领导人必须加强反侵略战争准备。
内忧外患。
内忧——美帝国主义多方支持国民党特务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妄图建立大规模进犯大陆的“游击走廊”,不仅如此,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政权企图利用大陆的暂时困难不断地进行军事骚扰,叫嚣反攻大陆;外患——帝国主义加速了对新中国实施战略包围的进程,世界两大军事阵营都对新中国虎视眈眈。
东西南北,四面楚歌。
在东面——一方面,我方尚未和侵略我国长达八年之久的日本恢复邦交正常化。
另一方面,美帝国主义在大力支持台湾当局加紧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武装袭扰和破坏的同时,美国第七舰队和驻日本、菲律宾等国以及台湾地区的美军,每年都要在太平洋上进行以中国为假想敌的联合军事演习,并密谋策划对中国的核计划进行武装攻击,明目张胆地向中国炫耀武力。
军事斗争准备是紧迫任务
军事斗争准备是紧迫任务
《解放军报》昨日发表社论指出,今年是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重要一年
《解放军报》昨日发表社论《牢牢把握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社论指出,今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实现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战略目标的重要一年。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要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关键是要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指导方针,贯穿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全过程,落实到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各个领域。
社论说,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按照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相统一的原则加强军队全面建设。
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带动军队现代化建设整体发展。
军事斗争准备是当前我军最重要、最现实、最紧迫的战略任务。
这些年来,我们始终把军事斗争准备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龙头紧抓不放、扎实推进,对维护国家安全统一、推动军队的全面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是我军长期的主要战略任务。
要坚决克服麻痹松懈的思想情绪,按照实战要求,把军事、政治、后勤、装备等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工作做扎实,切实解决制约作战能力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重要的建军治军理念,充分尊重广大官兵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
社论强调,各级党委是部队建设的领导核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牢牢把握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关键是切实提高各级党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
准确把握军事斗争的准备规律
准确把握军事斗争的准备规律作者:沈凯来源:《决策与信息》2008年第07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军在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实践中,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重大变化和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势,正确处理若干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问题,形成了关于推进军事斗争准备的新思想,使我们对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规律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跟踪国际政治局势和世界军事变化趋势,及时实现指导思想战略性转变,是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基本前提准确的战略判断是科学决策的前提。
改革开放30年,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军事变化日新月异。
我军及时根据新的形势变化,对军事斗争准备指导思想实施了三次重大的调整,实现战略性转变,有效地做好各项军事斗争准备工作的战略水平。
第一次转变是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
中国共产党“九大”政治报告提出“我们做好充分准备,准备他们大打、准备他们早打、准备他们打核战争”,使我军军事斗争准备指导思想放在时刻准备打大仗上,即准备应对机械化条件下的大规模全面战争。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全国和全军上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和“山、散、洞”建设,由于军事斗争准备充分,有效地慑阻了敌军对我军开展大规模军事行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以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从战后的历史事实出发,重新考察了世界战略格局,全面分析了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格局的新特点和新变化,冷静果断地作出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大战有可能避免,而围绕边境领土争端和海上利益等问题诱发的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将成为今后突出的问题。
这一思想指明了军事斗争准备的新方向,即我军军事斗争准备由应对全面战争转向应对局部战争。
由此,我军开始实施了百万大裁军行动,使军队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开创了军事斗争准备精兵备战的新时期。
第二次转变是20世纪90年代初。
震惊世界的海湾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实施了外科手术式打击。
在战争中展现了一大批应用现代微电子技术、光电技术、精确制导技术、新材料技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等高技术的武器装备,使现代战争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以高技术武器装备为主的常规战争已成为现代战争的主要形式。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的地位和作用--访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张文杰教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的地位和作用---访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张文杰教授江亚玲张文杰,国防大学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多年来致力于战争和战略问题的教学和研究,全国马克思㊁恩格斯研究会常务理事,曾赴老挝㊁津巴布韦等国家担任军事专家㊂著有‘八路军抗战纪实“‘日本镜头下的中日战争“㊂近期围绕抗战胜利70年,在央视主讲抗战名将,在军报㊁北京晚报等发表了系列文章㊂2015年9月7日大连市领导干部讲座式培训暨 一校两院 纪念三个70年大讲堂,邀请张文杰教授做中国共产党及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专题报告㊂本刊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张教授㊂本刊:张教授,9月3号我们搞了一个大阅兵㊂9月2号台湾方面也搞了一个纪念抗战的庆祝活动㊂马英九还发表了一篇讲话,认为 无论正面或敌后,国民政府始终居于领导地位 ㊂您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张文杰:实际上在70年之前,围绕着抗战胜利,当时在重庆的一个祝酒会上就有这样一个灯谜㊂谜面是抗战胜利,然后让打一个历史人物,结果有四种不同的答案㊂第一个答案是 屈原 ,字面的意思就是屈服于美国的原子弹,是美国的两颗原子弹让日本投降㊂第二个答案是 苏武 ,就是苏联出兵打垮了日本关东军,抗战的胜利也应归结为苏联出兵㊂第三个答案是 蒋干 ,字面的意思就是蒋介石干的,国民政府主导㊂第四个答案是共工 ,就是是共产党做了大量工作,抗战胜利应归结为共产党㊂这四种答案我觉得反映了两个问题,一个就是美国的原子弹和苏联出兵,它反映的是中国抗战外援和自力更生的关系㊂第二个问题是国民党和共产党,反映的是中国抗日战争中两大党派㊁两大力量地位和作用怎么看的问题㊂第一个问题好回答,因为在美国投原子弹和苏联出兵东北的时候,中国的抗战已经进行了8年,如果从 九一八 算起则进行了整整14年㊂中国的抗战虽然得到了美国和苏联的大力援助,对抗战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内因起决定作用,抗战胜利的主要因素,是依靠我们自身而非外援㊂不然的话怎么会有14年的抗战呢?第二个问题,抗战到底是谁主导?那就比较复杂了,由于两岸分裂和意识形态长期对立,确实影响了人们对于抗战㊁国共两党的地位和作用客观和正确的认识㊂比如说我们过去讲抗战,大多讲八路军㊁新四军,讲地道战㊁地雷战㊁破袭战等等,很少讲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㊂但是现在我们已经改变了㊂在80年代我们就拍了一个‘血战台儿庄“,是从正面来展现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反映很好㊂近年又有大量的著作,像‘国殇“描写的也是正面战场㊂我们对当年国民党正面战场,已经能够比较客观地来看待㊂而台湾呢?台湾前 行政院 院长郝柏村,在接受BBC专访的时候说:在抗战中,毫无疑问正面战场是决定性的,敌后战场只是一个补助性的,如果要按一个比例的话,正面战场要占到95%,敌后战场充其量也就5%,辅助性的㊂马英21九的说法跟他是一脉相承的㊂客观地看,国民党及其领导的正面抗战,它确实起了巨大的作用㊂而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敌后抗战,也并非是像郝柏村说的只占5%,而是起到了一个中流砥柱的作用㊂本刊: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个中流砥柱的作用?张文杰:凡事都要讲根据,为什么说是中流砥柱?我觉得起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㊂一是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了抗战的旗帜㊂二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坚决㊂三是共产党提出的抗战方略最科学㊂说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战的旗帜㊂可以看三个历史事实㊂一是共产党首先举起抗战的旗帜㊂ 九一八事变 的第三天,即9月20日,中共中央就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目的就是使中国完全变成它的殖民地㊂9月22日又做出了一个‘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㊂然后在9月30号发表了一个宣言,叫‘为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第二次宣言“,号召全国民众,因民族革命战争来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争取民族的解放和统一㊂二是共产党最早组织抗日游击战争㊂抗战不光要有宣言,你得真干㊂我们看事实,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之后,东北掀起了一年多的义勇军运动,各地老百姓自发的组织起义勇军抵抗,南京政府非但没有派一兵一卒来支援,还于1933年5月同日本签订了一个‘塘沽协定“,在这个协定当中就承诺,取缔关内的抗日运动,并且不支持东北的反满抗日㊂而 九一八事变 不久,中共已派出像周保中㊁杨靖宇㊁赵尚志㊁赵一曼等,深入到各地的义勇军当中,建立共产党领导的武装㊂到1933年已经建立起了十几支抗日游击队㊂1933年,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以中央的名义发出了 一二六指示信 ,首次提出在东北组织全民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㊂从1936年开始,共产党领导东北抗日武装,就陆续改成为东北抗日联军,那时最鼎盛的时候有11个军3万多人㊂所以中国抗战从1931年算起有14年,而最早的东北抗联是共产党直接领导的㊂三是共产党最早参与全国其他的抗日运动㊂日本打进来之后,国民政府不抵抗,但是也有人违反国民政府的旨意来抵抗的,1931年11月马占山指挥的江桥抗战,就打响了对日本的第一枪㊂应该说江桥抗战在中国的抗战史上不算什么大战,也不算什么恶战,但是毕竟是留在东北境内的爱国人士,违背国民政府的意志,第一次打响了自卫战㊂日本占了热河之后,马不停蹄就沿长城沿线,从古北口㊁喜峰口㊁冷口对华北进行攻击㊂ 九一八事变 以来最大规模的长城抗战打响了㊂在长城抗战当中,中国军队打得非常顽强,浴血奋战,尤其是当时29军的大刀队,装备比较落后,拿着大刀杀出了名气和神威㊂至今流传下来大家都会唱的‘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就是说的这个29军的大刀队㊂接下来就是察哈尔抗战,当时冯云祥的手下吉鸿昌就是共产党人,在吉鸿昌领导之下7月12号攻占了当时察哈尔的重镇多伦,将日本军队全部赶出了察哈尔,成为 九一八事变 以来,首支从日军手中收复失地的中国军队㊂说共产党是中流砥柱,还在于它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坚决㊂中国共产党同蒋介石斗了十年,蒋介石杀害了多少共产党员?不计其数,但是这时候为了民族大义,共产党毅然放下阶级仇恨,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而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一个组织者和鼓舞者㊂一是倡导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㊂1935年,共产国际七大确定了一个政策,就是反法西斯统一战线㊂8月份,中共驻共产国际的代表王明,写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也就是著名的‘八一宣言“,12月的17日,中共中央召开了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㊂ 一二九运动 也是共产党搞起来的,当时的背景是日本搞了一个华北事变,想让华北政府独立㊂ 一二九运动 规模浩大,掀起了全国抗日救国的新高潮,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㊂二是推动建立各种形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㊂主要是联合地方实力派,如张学良的东北军,杨虎城的西北军,并同它们秘密建立了 三位一体 的统一战线㊂后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就更是成为转换时局的枢纽,在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促成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为全国的团结抗战创造了条件㊂22三是主导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㊂ 七七事变 之后的第二天,共产党就发了一个全国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军队和政府团结起来,铸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侵略㊂之后又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交给国民党中央,郑重声明:愿意接受孙中山的 三民主义 取消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 取消苏维埃政府 取消红军名义之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等,做出重大让步与调整,终于使国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㊂四是始终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㊂进入抗战阶段之后,面对国民党顽固派掀起了几次反攻高潮,当时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三个坚持: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㊂并且采取了 有理㊁有利㊁有节 的原则,不仅打退了反共高潮,而且持续地保持了国共合作㊁共同抗日的局面,努力不让它破裂㊂说共产党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第三方面是共产党提出的抗战方略最科学㊂在战争初期,作为领导人,能不能给全国军民指出一条正确㊁科学的抗战之路,至关重要㊂在这个方面我们比较一下,就可看出国共双方战略指导上的孰优孰劣㊂一是提出全面抗战路线㊂抗战刚刚开始,毛泽东就发表了‘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㊁办法“㊁指出在坚决抗战的方针下,必须实行全国军队和人民的总动员,以及革新政治等一整套的办法,后来又把它具体化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㊂而国民党虽然在退无可退的时候决定实施 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 的全国抗战,并通过了‘抗战建国纲领“,但始终实行的是政府操控㊁以军队为主体的片面抗战路线㊂这是国共两党指导抗战㊁实施抗战的分水岭,也是双方在抗战期间力量消长兴衰的根本原因㊂二是提出持久战战略方针㊂毛泽东在抗战初期就写出了‘论持久战“,系统阐明了为什么是持久战㊁怎样坚持持久战㊁持久战有哪些阶段等问题㊂尤其把持久战分为战略防御㊁战略相持㊁战略进攻三个阶段,其预见性和科学性已为历史所证实㊂相比之下,国民党蒋介石虽然也提出了持久抗战,但与共产党毛泽东提出的持久战有明显不同:第一,主要依据不同㊂蒋介石等人仅把中国土广民众和敌小我大作战主要依据;而毛泽东则全面分析了中日双方的四个特点(敌强我弱㊁敌小我大㊁敌退步我进步㊁敌寡助我多助),并把中国的进步性作为主要的时代特点㊂第二,阶段划分不同㊂毛泽东把抗战分为战略防御㊁战略相持㊁战略进攻三个阶段;蒋介石等人则划分为 第一期 和 第二期 抗战,没有相持阶段,无法反映两国力量的消长㊂第三,着重点不同:中共的持久战着重于政治,强调全民动员㊁自力更生的方针;国民党的持久战主要着重于军事,并将持久战的希望寄托于国际形势的变化上㊂第四,战略战术不同:国民党在军事战略方面没有把阵地战㊁运动战和游击战有机结合起来,过多依赖阵地消耗战,战术上缺乏灵活性㊂三是提出了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㊂在写‘论持久战“的同时,毛主席专门写了一部著作叫‘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里面就讲到,为什么我们要把游击战提到战略地位,有三个原因㊂第一,敌人占地深广,但是他的兵力不足,所以这样就留下很多空虚的地方,因此游击战争就主要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的作战,而是要在外线单独作战㊂第二,拥有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存在,所以游击战争的就不是小规模而是大规模的㊂第三,由于中日战争具有长期性和残酷性,规定了游击战争不能不做许多异乎寻常的事情,于是根据地的问题,向运动战发展的问题等等也就发生了㊂应该说,提出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是中共军事战略思想的一大创举㊂而游击战争支撑起抗日战争的半壁江山,乃至在以后成为抗日的主战场,又在实践中得到了最好的说明㊂本刊:抗日战争中,我们把敌人的后方也变成了前线㊂如何理解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张文杰:全面抗战爆发以后,共产党确定了一个到敌人后方去的发展方向,有首歌叫‘到敌人后方去“,唱的就是这样㊂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㊁新四军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使得被日军侵占的人口达2亿的广大沦陷区,有1亿人口的地区得到解放㊂侵略者的后方变成了另一个前线,这是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奇特现象㊂敌后战场的开辟㊁扩大并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23主战场,是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的㊂一是敌后战场的形成和壮大㊂ 七七事变 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挺进华北,先是配合正面战场作战㊂平型关战役前后,毛泽东连发几封电报,让前线的指挥员明白,这时候共产党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不是打大战,而是敌后游击战㊂平型关大捷后差不多一个月左右,八路军115师就实行了 五台分兵 ,一路是主力,林彪带着南下,创建根据地;另一路,从师主力分出一部分,由聂荣臻率领,创建敌后根据地㊂当时聂荣臻率领的也就是3000余人,却逐渐开辟了晋察冀根据地㊂到1940年,经过三年多的时间,晋察冀军区的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已经发展到20多万,其中主力部队31个团近10万人,由最初的4个军分区发展到17个军分区,晋察冀根据地发展到80个县20万平方公里,人口1200万㊂除了晋察冀根据地,还有120师创立的晋绥根据地,129师创建的晋冀鲁豫根据地㊂115师的一部分后来到了山东,创建了鲁中㊁鲁南和鲁西根据地等等㊂从1938年4月开始,由陈毅㊁粟裕领导的新四军各个支队,挺进华东各地区展开游击战,到1940年底,新四军已经解放了江淮河汉之间的广大国土和人民,建立了皖中㊁皖东㊁皖东北㊁苏南㊁苏中㊁苏北,还有皖南等等根据地㊂新四军的军队由1万多人发展到10万多人㊂此外,还有华南抗日根据地等等㊂我们在华北㊁华中㊁华南搞了很多的抗日根据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犬牙交错的局面㊂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讲道,从敌后游击战争的根据地来看,每一块孤立根据地都处于敌人四面或者三面包围当中,但若将各个根据地联系起来看,并将各个游击战争根据地和正规军的战线联系起来看,我们又把敌人给包围了㊂敌我各有夹于对方的两种包围,大体上好像下围棋一样㊂敌对于我㊁我对于敌之战役和战斗的作战好比 吃子 ,敌之据点和我之游击根据地则好似 做眼 ㊂在这个 做眼 的问题上,表示了敌后游击战争根据地之战略作用的重大性㊂二是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㊂八路军㊁新四军在华北平原,在山东㊁华中㊁华南建立根据地扩大队伍,力量日趋强大,日军开始集中力量,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和围剿,敌后战场也就逐渐成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㊂1939年秋,多田骏任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制订了 囚笼政策 ㊂当时日本中国派遣军有24个师团㊁1个骑兵兵团,其中14个师团即56%的兵力用于对敌后战场作战,表明日本对华作战重点开始向敌后战场转移㊂为了打破日军的 囚笼政策 ,八路军发起了 百团大战 ㊂ 百团大战 沉重打击了日军的 囚笼政策 ,有力策应了正面战场㊂但也全面暴露了我军实力,引起日军的高度重视,导致了后来残酷的大扫荡㊂百团大战后,日本将对华作战重点指向中共领导的八路军㊁新四军及其抗日根据地,也标志着敌后战场上升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㊂1941年8月,新任华北方面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制订了‘肃正作战实施纲要“,调集华北日军五个师团和伪军共7万多人,对我晋察冀边区的北岳㊁平西两个军分区进行扫荡㊂1942年,又加大扫荡力度,对冀中根据地发动 五一 大扫荡㊂反扫荡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指挥突围时,壮烈牺牲于辽县麻田十字岭㊂日军大扫荡,对华北抗日根据地和八路军造成了沉重打击,使敌后战场进入困难时期㊂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还能不能坚持抗日斗争?残酷的战争教育了人民,也充分调动了人民的聪明智慧㊂著名的地道战就是在那个时代产生出来的㊂保定的冉庄地道㊁北京顺义的焦庄户地道至今保存完好,就是历史的见证㊂1941底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后,美军转入反攻㊂日军将战争重点转向南洋,不断从中国战场抽调日军主力,敌后战场进入恢复和发展时期㊂此时的游击战,遵循 分散性㊁地方性㊁群众性 的原则,如 敌后武工队 ,采取灵活的战术,如 翻边战术 ,使敌后战日益发展,而日军更加势单力薄,一天天走向衰败㊂1943年至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根本性转折,敌后战场也进入了局部反攻阶段㊂在华中战场,新四军苏中军区于1944年3月发起车桥战役,解放国土100余平方公里,进一步沟通了苏中与苏北㊁淮北㊁淮南的关系,成为华中敌后战场转入反攻的标志㊂在华北战场,各抗日根据地更是进行了一连串反攻,在新的敌占区开辟和扩大根据地,缩小了日本占领区㊂到1945年春,八路军㊁新四军㊁华南抗日纵队主力已发展到91万人, 24民兵202万,建立了19个抗日根据地,总面积约9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9300万㊂三是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的互相配合㊂从全民族抗战的角度来看,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实际上是统一的抗日战场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说两个战场,虽然地域上相对独立,但是它是相互依存㊁相互制约㊁相互配合和相互策应的关系㊂敌后战场㊁正面战场,实际上都对中国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㊂本刊:张教授,抗战有哪些历史启示?从抗战的历史经验中,我们应该如何汲取前进的力量?张文杰:我们今天讲历史不是单纯讲历史,我们要吸取历史给我们经验和教训,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㊂第一,充分依靠人民,这话讲起来看似很空洞,实际上又很实在㊂早在70年前,毛泽东就做出了这样一个非常伟大的概括,叫 兵民是胜利之本 ㊂他说,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你克服了这个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的人民之前,使他就像一批野牛冲入火阵,这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㊂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困难的前提㊂军队需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的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军队,你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㊂第二,坚持进步的方向,这一点也很重要㊂现在网上有对共产党八路军一些议论,你看国民党人家死了那么多高级将领,搞了那么多会战,你们共产党搞了什么㊂抗战不能单纯从军事上来看,实际上还有一个视角,就是政治进步的角度㊂当年中国人民浴血奋战,不仅是为了不做亡国奴,还是为了建立一个新的中国㊂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代表光明和进步,他不仅在敌后打鬼子战绩辉煌,也建立了新中国的解放区,向全国人民展示了社会改革的方向和光明进步的未来㊂就社会改造来说,中国上千年以来,皇权不下乡,乡村是土豪的空间㊂孙中山的 三民主义 虽然也包括平均地权,但是国民党从来没有实现过有效的社会改造㊂而共产党做到了㊂十年国内革命战争,它领导广大农民 打土豪㊁分天地 ,所以十年内战叫做 土地革命战争 ㊂抗日战争时期要搞统一战线,像地主阶级也是联合的对象,所以我们搞 减租减息 ,这就改善了民生㊂千百万群众通过得到了看得见㊁摸得着的物质利,衷心拥护你共产党,共产党也才能够组织起千万民众参军参战㊂有一部电影叫抓壮丁,反映国民党那样一种抓壮丁的场面,解放军有吗?不抓,自愿报名,因为你给人民群众利益了,人民群众拥护你,所以你一号召,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儿送郎上战场,就是这样一个自觉自愿的场面㊂1945年抗战胜利,蒋介石作为抗战领袖,威望最高㊂但抗战胜利后的国民党政权没有改弦易辙,反而把接收变成了 劫收 ,结果刚刚享受到了胜利者的荣耀,便迅速地走向崩溃㊂公正地说,抗战的进程和胜利,本来为国共两党的发展都提供了机会,实际上机会均等,而且某种程度上国民党政府机会要更大一点,只是国民党因为自身腐朽,不进行社会改革,并且加重民众痛苦,最后失去了人心你也失去了机会㊂所以说从进步这个角度来看,谁是中流砥柱谁是主导就看得更清楚了㊂第三,不怕流血牺牲㊂要进行战争,就要付出代价,就会有伤亡㊂习主席讲得很清楚,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在那场惨烈的战争中,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捍卫了我们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的成果,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在那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㊂八年抗战中,无论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作出了重大的民族牺牲,涌现出了无数抗战英烈,如淞沪抗战中的 八百壮士 ,东北抗联的赵一曼㊁杨靖宇㊁赵尚志㊁ 八女投江 ,华北抗战的 狼牙山五壮士 等等㊂先辈们当年不屈不挠㊁浴血奋战的精神,将是我们在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㊂[责任编辑:江亚玲]2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的地位和作用--访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张文杰教授作者:江亚玲作者单位:刊名:大连干部学刊英文刊名:Journal of Dalian Official年,卷(期):2015(10)引用本文格式:江亚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的地位和作用--访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张文杰教授[期刊论文]-大连干部学刊2015(10)。
《跨过鸭绿江》电影观后感感想
《跨过鸭绿江》电影观后感感想《跨过鸭绿江》电影观后感感想(精选篇1)“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进,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熟悉的歌曲、优美的旋律,这是上个世纪50年代人激动人心的美好、重要的回忆。
中国一向提倡和平,不愿引发战争,但这种表现却被其他国家认为是软弱、无能的行为。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晚清与民国时期,中国签署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对于世界各国列强的侵略中国均选择了退让,但中国一味的忍让却没有换来各国列强侵略的魔爪,导致中国的国土一块块被分隔。
幸运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渐渐的摆脱了“东亚病夫”、“支那”等污辱中国人的字号,尤其是60多年前的那一场抗美援朝战争。
知名作家李峰,参考了大量有关抗美援朝历史的图书,精心创作出了一部全景式再现朝鲜战争历史风云的经典作品《决战朝鲜》,全书共分为上、下两册,七个章节,共六百多个页次。
全书以一种恢宏的气势和凝练的语言,加上翔实的史料与多维度的视角记述,全景式的再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抗击美军的战争历史。
抗美援朝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朝鲜的一项群众性运动。
朝鲜战争于1950年6月25日在朝鲜内部爆发,美国立即出兵干涉其内政,中国人民解放志愿军携海、陆、空部队在1950年10月19日越过中朝边境援助朝鲜抗击美军,抗美援朝战争持续了两年九个月零八天,于1953年的7月27日朝鲜时间22时停战协定正式生效。
那究竟是一段什么样的抗战历史呢?中国是如何在一个装备极其落后、后勤资源保障薄弱的境况下抵抗一支现代化装备的美军,让美军不得不宣布停战的呢?那个时期,中国军人没有防弹背心,也没有接受过“斯巴达式”训练,更没有火力强大的HK53、M16A2卡宾枪作为火力支援,有时候甚至三天三夜都没有食物供给。
但他们依旧凭借着自身顽强的信念与作战意志,加上满怀着对新中国几亿人民负责的精神力量,才使中国军人在世界上赢得了尊严与生存。
观2022年《跨过鸭绿江》个人心得与感悟
观2022年《跨过鸭绿江》个人心得与感悟看完这部李峰的《跨过鸭绿江》,可以看出我们中国人和美军现代扮装备的优越作战实力的悬殊,其该影片主要记录的是关于,被志愿军的精神和牺牲深深得感动着,他们的确是最得意的人,他们为了祖国的和平,许多人恒久的留在了朝鲜精神,下面是我为大家打算观20xx 年《跨过鸭绿江》个人心得与感悟范文,欢送参阅。
《跨过鸭绿江》个人心得与感悟一近日,我迷上了一部关于抗美援朝的历史剧,或者叫斗争片,是为《跨过鸭绿江》。
我素来对军旅剧颇感爱好,再加之抗美援朝这段历史我本就知之甚少,求知心切,溢于言表。
关于这段轰轰烈烈的历史,中学上的课本是有提起的,但就是略笔带过,而所谓的历史教师要么讳莫如深,要么自己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我至今都不清晰,为何学校要有意向我们这些后生遮掩关于抗美援朝的历史,天晓得是出于何种政治目的。
然而,历史的真相是无法掩盖的,今日之中国,其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我坚信是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比较的。
咱们不必始终是看外人的眼色。
我忖度着,这才是这部电视剧敢拍敢上映的真实缘由,而这正恰逢抗美援朝70周年。
言归正传,简要地表达一下《跨过鸭绿江》这部电视剧带给我的一些收获和感悟。
关于抗美援朝,总计有五次大规模战役以及诸如上甘岭战役、长津湖战役等知名战役。
在这大大小小多数次战役中,在装备、武器远逊于“联合国军”的状况下,在粮草、弹药等后勤物质紧要供应缺乏的状况下,在零下三四十度的极端恶劣天气条件下中国人民志愿军不辱使命,缔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战胜美帝野心狼。
《跨过鸭绿江》个人心得与感悟二这几天在看跨过鸭绿江电视剧,被志愿军的精神和牺牲深深得感动着,他们的确是最得意的人,他们为了祖国的和平,许多人恒久的留在了朝鲜,上甘岭战役中,那些在坑道中咬着床单死去的伤员,那些一声都不敢发出痛呼的伤员,黄继光,邱少云,一个个鲜活的在我的脑袋中来回呈现,几乎数次泪流满面,最近我经常跟父亲争辩,争辩人性中的自私,争辩天下皆为利,两个人争来争去,此时此刻我真为自己的浅薄和无知感到惭愧,但是其中我觉得欣慰的是,我说我爱我的祖国,爱这个社会,即便此时此刻的社会有许多人,许多现象都不值得去爱,但是,我们的父辈用自己的鲜血为我们换来此时此刻的生活,我有什么资格不去爱她,与守护她呢,我的祖国人们勤劳,英勇,机灵,努力,我又有什么资格去嫌弃她们呢?父亲老是说觉得活着真没有意思,又说他活的也够本了,家人不懂,埋怨父亲说这样的话至子女于何地,不懂此时此刻的生活这样富有,这样平稳,为何老是觉得活着没有意思,而我突然似乎稍稍有点懂了,父亲诞生在1955年,他的三爷是烈士,他的爸爸从小就被日本人绑在吊绳上要他说出三爷的下落,父亲因为生在烈士的家庭倍感傲慢,从小承受的都是这种精神,他的父辈的牺牲是为了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为了让每个人都能同等的活着,所以在父亲的心目中,利益反而淡化,人性中的自私在这种大无畏的面前也不值得一提,所以我的争吵,我说的人性中的自私和凉薄他不是不懂。
李景龙从”应急”到”应战”的专业提升
李景龙从”应急”到”应战”的专业提升作者:暂无来源:《中华儿女》 2012年第15期作战理论与武器装备一样,既是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内容,也是战争制胜的关键因素文/本刊记者李菡丹实习生宋媛媛和平年代,作战理论常被人称作“屠龙术”。
但在国防大学战役教研部副教授李景龙眼里,“作战理论与武器装备一样,既是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内容,也是战争制胜的关键因素,宁可备而不用,也不可用而无备。
”国防大学执教15年,李景龙在军事理论创新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不容小觑的成绩。
他说,这一切都得益于老一代专家教授的传承,得益于国防大学的学术环境。
同时,他也提到,维护和平是每个军人的天职。
学习改变命运“我本科学的是野战工程专业,这是全军最先尝试培养‘技指合一’军事人才的专业,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工程师水平的工程兵指挥员。
”1989年,李景龙以优异的成绩从军校毕业,本可留校任教的他,却选择到部队去。
来到沈阳军区某集团军工兵团任排长的第一年,部队搞劳务,他与战士们一道沿铁路线挖电缆沟。
第二年,他幸运地参加了沈阳军区工程兵指挥员比武,最终赢得军区“工程兵全能指挥员”第三名,并荣立三等功。
然而,正当他想以此为契机大干一番事业的时候,第三年的任务到了——到大庆修路。
“这下我开始失望了,我暗下决心:必须离开这里。
在当时,唯一的方式就是考研。
”李景龙相信,学习能改变命运。
为了不影响工作,他白天领兵上工,晚上挑灯学习。
战士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就用涵管在工地上修建了一个“学习室”,让他晚上按时睡觉,白天学习。
就这样,李景龙不负众望,最终顺利考取战役工程保障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回想起三年的部队生活真是非常艰苦,但是又充满了向上的精神、战友的情谊,也充满了成功的喜悦。
”1996年,硕士毕业后,在专家教授的举荐下,李景龙幸运地调入国防大学军兵种教研室任教。
初到这所全军最高学府,给他的第一感受就是“井底之蛙突然上岸”了。
于是,学习便成为弥补差距的方式。
幸运的是,仅一年后,他便从一位老教授手中接过了一门重要课程。
强国兴军 新时代呼唤大国国防
铁军·国防TIEJUN GUOFANG齐心协力 义不容辞——学员心声28文 / 戴志峰这次参加国防教育专题培训,通过聆听国防大学两位专家教授所作的“国家安全与军事热点”国防形势报告和“习近平强军思想”讲座,赴“临汾旅”开展“走近军营、感知国防”等国防教育活动,我更加深刻体会到了新时代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特别是在“两个大局”的重叠交织之下,更需要党员干部学会运用全局的、战略的、发展的眼光解读现代大国国防建设的深刻内涵,进一步提升国家安全意识,从自身抓起、从岗位工作做起,把爱国情怀深植于心、外化于行。
对于“新时代大国国防”,我有以下四点理解:构建宏大视野,纵观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
同时,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各国也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嵌”格局。
国家安全涉及的范围,不仅局限于传统的“领土边疆”,更扩大到国家利益发展的“利益边疆”,局部乃至地区的军事冲突、贸易摩擦、外交碰撞,都将给世界格局带来深刻的变化。
但是无论世界风云如何变幻,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全球性威胁和挑战需要全球性应对,呼吁更多的大国担当。
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充分彰显了党和人民的博大胸襟和使命担当。
在此情形下,建设同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安全保障,也是总结历史经验的必然选择。
建设强大军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发挥战略支撑作用毛泽东同志指出:“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
”人民军队捍卫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人民军队是党缔造和领导的武装力量,听党指挥是永远不变的军魂。
加强战备准备打仗
加强战备准备打仗----读现代战争与军人的体能训练在现代战争中,军人在操纵运用高科技的现代化武器装备的同时,仍有可能要进行诸如运送伤员、搬运设备、抬沉重的油箱和炮弹,推抛锚的汽车等许多力气活。
事实证明,军人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兵的体能水平。
对军人来说,强体能既是作战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也是保证其他素质得以正常发挥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条件,军人不论是在过去冷兵器时代、火器时代,还是在现代高技术时代的战争中,都需要有强健的体魄。
然而,在全军上下都在研讨如何才能打赢高技术战争的氛围中,一些部队出现了忽视提高军人体能这个最基本的素质的现象,有的认为高技术战争是打技术、打智慧、打人才的战争,体能的作用不突出,也不重要。
于是,有的连队5公里越野有40%多的人跑不下来;有些报考军校的战士,在军事科目考核中有相当数量体能不合格,轻视体能的现象在一些机关、科研单位表现得尤为突出,似乎只要业务好、技术精,身体素质差一点无所谓,这实在是一种糊涂认识。
今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军与西方发达国家军队相比,在武器装备及技术水平上仍将处于劣势,在积极改善武器装备的同时,挖掘体能潜力,更好地实现人与武器的有机结合,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因为,战争不仅是敌对双方武器装备的景色,而且是双方智慧的较量,不管武器多么先进,它的性能和杀伤力总是一个定量,而人的智慧、意志、信念等却是一个变量,具有巨大的潜力,其充分发挥可弥补武器装备的不足,而武器装备性能和威力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强健的体魄,因此,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加强体能训练的重要性。
对军人而言,除身体活动能力外,还需要适应各种环境和应付突发事件的身体和心理上的能力。
因此,军人的体能,是指在体力劳动、训练和其他活动中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且还有足够的精力应付任何可能发生的紧急事件的能力,也就是说,军人的体能除了体力以外,还包括适应及应急能力。
军人的体能水平直接影响其战争准备能力,中外军队的战争经历都充分说明了军人体能在战场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对体能训练进行的大量的科学研究也证明,优秀的体能训练不但能够增强军人的工作能力,提高生活质量,而且可以对军人生理和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良好的体能不仅对军人至关重要,而且对普通人的生活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防大学教授:中国仍应做好大规模作战的准备2010年06月24日15:01:51 来源:中国国防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各类危机不断,但全球性危机少有,因而也没有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那种几十万、上百万人参加的大规模会战。
但要看到的是,当今时代,战争形态的演变及社会文明的发展虽对大战爆发有着强力的制约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大战的消失;发生持续性大规模作战的可能性也是完全存在的。
因此,对这种作战行动我们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做好相关的研究和准备。
大规模作战与维护战略机遇期
新世纪新阶段,维护战略机遇期是我军的重要历史使命,一旦发生大规模作战,是否会影响甚至失去战略机遇期呢?
当前,我国的周边环境仍然复杂。
这种复杂的环境不是今天才有的,也不会明天就彻底改变;即使国力发展了,周边环境依然是复杂的;而且随着国家发展利益的拓展,周边环境可能会更加复杂。
这种复杂的环境特别是安全环境,难保不会撞出大规模作战的惊雷来,进而对我战略机遇期的维护产生大的影响和冲击。
但要看到的是,维护战略机遇期并不意味着不进行大规模作战,而是必须打赢可能的大规模作战,尤其是当这种作战不可避免时。
当下,长期的和平环境,使人们对战争的认识变得简单了,肤浅了,甚至出现了某些偏见。
有的认为,大力发展经济、维护社会稳定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战争和军事活动会影响和平的宁静生活;有的认为,战争是对经济建设的破坏,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都会影响社会发展;有的认为,战争是人性中的“恶性”造成的,所以世界上战争不断,战火不息,一些影视作品中宣扬“普世价值”、
“另类英雄”,鼓励人们为正义而奋斗的精神被淡化。
这是不利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更不利于打赢大规模作战。
局部战争环境中的大规模作战
信息时代不能用往日的大规模作战观念去展望未来的大规模作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有诸多大规模作战,中国革命战争也有大规模作战,两者却有深刻的区别,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战争规模大小的认识上。
对于局部战争环境中发生的大规模作战,我们要用更强的战略意识、更敏锐的战略眼光去分析,去研究。
信息化条件下的大战潜伏在小战之中。
超级大国发动的局部战争,也是全面动员战争资源。
对于像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一架新型飞机被击落,一艘航母被击沉,结果是灾难性的,影响是战略性的。
科索沃战争中,美军一架F-117“夜鹰”攻击机被南斯拉夫击落,引起世界舆论广泛关注,有的美国政要发出呼吁:一场真正的战争开始了。
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我们都称为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这些战争都摆开了大规模作战的架势,只是战争双方的实力太不对称,才没有出现以往那种形式的大规模作战。
军事斗争基点的转变与大规模作战
大规模作战不等于大规模战争。
新中国成立以来,军事斗争基点的逐次转变也是对大规模作战认识的不断深化。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对国际战略形势和我国安全环境作出了新的判断,明确提出了“在较长时间内不会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科学论断,据此,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从立足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准备状态,转到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上来,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亦由立足于应付全面反侵略战争,向重点应对可能发生的军事冲突和局部战争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军事斗争准备基点的第一次重大变化,是建
立在“大规模的世界战争”不会发生的基础上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局部战争中不会发生大规模作战。
20世纪90年代初,适应冷战结束后国际战略格局的新特点、海湾战争后高新科技及新军事变革的新发展,提出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由应付一般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向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转变。
军事斗争准备基点的第二次重大变化,意味着大规模作战将在高技术条件下进行。
2003年爆发的伊拉克战争,美英联军的新战法和高技术武器的运用,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我军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亦从应对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向应对信息化战争转变。
军事斗争准备基点的第三次重大变化,推动我军走上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的道路,信息化水平对大规模作战的决定性影响开始凸现。
当前,我们虽然处于和平发展时期,但东、西、南、北的安全形势仍然严峻。
在此形势下,必须科学把握军事斗争准备的重心,没有重心就没有战略、就没有发展。
在国家安全问题上,小问题也可能引发大动荡。
筹划军事斗争准备,不能出现什么情况就是什么最重要,要有全局性的战略考虑。
应对不同方向的安全形势,维护不同方向的国家利益,需要强化相应的战略能力,尤其是打赢大规模作战这一基础能力。
和平时期,人们想得更多的是稳定,是经济,是建设,军事斗争准备容易弱化,这对确保我国的长治久安非常不利。
因此,加强军事斗争准备,要应战与止战相结合,尤其是对国家安全造成重大威胁和挑战的大规模作战来说,提高打赢它的能力至关重要。
信息化条件下的大规模作战
20世纪中期以来发生的局部战争,推动人类社会的战争形态发生深刻变化。
上世纪70年代的中东战争,大量应用精确制导武器和先进的电子器材。
80年代的马岛战争,导弹和现代化的作战指挥系统广泛应用。
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对阵双方集中了189万军队,由于高技术的推动,显露出信息化的基本特征,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大规模作战的一个历史性拐点,即由强强对抗转向强弱对抗,大规模作战主要表现在军事行动上,而不是表现在战场搏杀上;战场的威慑功能强化,搏杀功能弱化。
科技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出现这一拐点的主导因素。
信息化条件下,大规模作战不仅是众多军队的集结,更是科技和智慧的大规模集结和对撞。
体系破击改变作战规模。
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是作战体系的对抗,体系破击是基本的作战思想,打敌节点,破坏体系,使对手难以组织有效的对抗,是未来战争的基本特点。
这使未来战争中特种作战的形式增多,高技术对抗不等同大兵团对抗。
战略谋划控制作战规模。
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主要从时间、空间、信息、心理4个方面进行控制,胜负的标准是多元的。
军队不仅要赢得战争,更要赢得和平。
战争不以获取暂时的、局部的、单方面的利益为胜利,而要追求长远的、全局的利益。
评价战争胜利的最终标准,是能否征服人心,不是歼灭多少军队。
大规模作战与军事力量发展
军事力量发展必须适应维护国家主权和核心安全的需求,而大规模作战能力则是对军事力量发展的强大牵引。
因为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是大规模作战的基本考虑,也是军事力量发展的原动力之一。
新形势下,巩固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的成果,推进大规模作战准备特别是能力的稳步提升和有的放矢,首先要把当前军事斗争准备的主要矛盾解决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运用科学技术是第一战斗力。
如果我们的军队建设仍停留在人多势众的机械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含量不高,战斗力生成就不强,在未来战争中,就会处于能力素质的低端,就不可能在同一个层次上与对手较量,打赢大规模作战的美好愿望就无法实现。
近年来,我军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频率提高,但军事斗争准备牵引军队发展的“抓手”作用没有弱化。
和平时期,军事斗争准备是长期的,未来战争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发生,都难以预知。
军事斗争准备要经得起时间考验,经得起战争检验,就要深刻剖析两者的关联,科学处理军事斗争准备强度与军队发展速度的关系,军事斗争准备重点与军事力量发展难点的关系,尤其要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提升核心战斗力。
(国防大学教授蔡仁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