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社会心理学重点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1、社会心理学概念: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2、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一般认为,科学实验是“科学”社会心理学建立的重要标志。
使社会心理学发展出现质的飞跃的是实验方法引入。
一百多年前,特里普莱特对骑自行车的问题只进行了少量的局部实验,尚未建立系统的社会心理学体系。
一般认为,系统的科学社会心理学的建立,是以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1924年出版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社会心理学》为标志的。
这本书的出版,宣告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历史正式开始。
奥尔波特本人也被誉为科学或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
第二章1、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采用强化心理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把人际相互作用比作经济交易,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交往通常会尽量扩大收益,缩小代价;扩大满意度,缩小不满意度。
人们的相互作用往往是收益和代价并存,若收益大于代价或与代价持平,相互作用则能够维持;若收益小于代价或者无收益,相互作用就难以维持。
收益和代价需要维持平衡与合理,若收益大大超过代价,人会内心不安;但若代价大大超过收益,就会产生气愤。
因此,公平和互惠方能使相互作用长期保持。
局限:难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贪得无厌;无法解释大公无私者和人类父辈对子代做出的巨大牺牲。
社会交换理论忽视了对中介心理过程的探讨,也不像社会学习理论那样有系统的实验证据,其理论的视角也倾向于将人的行为看成是被简单实惠驱动。
2、认知失调理论:基本假设:认知失调理论又称认知不协调理论,最初是由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于1957年阐明和完成的。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各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关系时,认知主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这种失调会产生心理压力,促使个人改变有关观念或行为,以减少或避免这种失调。
观念与行为的改变的本质是态度的改变。
条件:⑴、逻辑的违背;⑵、文化价值的冲突;⑶、观念层次的冲突;⑷、新旧经验的矛盾。
认知失调的程度:⑴、失调的程度与某一认知元素对个人生活得重要性成正比;⑵、失调的程度取决于个人所具有的失调认知的数目与协调认知数目的相对比例。
社会心理学重点知识
社会心理学重点知识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中是如何思考、感觉和行为的学科。
以下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些重点知识:
1.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研究人们如何获得和处理社会信息的过程。
它涉及到观察、记忆、推理和判断等认知过程。
2.社会认知偏见:社会认知中存在着一些普遍的偏见,如刻板印象、归因错误等。
这些偏见会影响人们对他人的看法和行为。
3.社会情感:社会情感是指人们对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它包括喜欢、厌恶、同情等情感的体验和表达。
4.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举止。
它研究人们如何参与合作、竞争、合群等社会行为。
5.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的言语、行为或态度产生的影响。
它包括从伦理、权威、群体压力等方面的影响。
6.社会互动:社会互动是指人们在社会中相互作用的过程。
它
研究人们如何建立和维护社会关系,以及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方式。
7.社会团体:社会团体是指由个体组成的集合体,如家庭、团队、社群等。
社会心理学研究团体内部的互动、决策和合作等过程。
以上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些重点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处于社会环境中的个人和群体的社会行为及社会心理的本质和原因,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科学。
档案研究法是指研究者根据研究需要,有目的地收集大量现有资料,获得并分析已有的信息,找出某些社会事实与社会心理之间的关系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角色即为“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内在的态度和价值观基础”。
自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身心状态、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意向,简而言之就是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意识态度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社会认知是指认知主体对认知客体外在特征的认识、对其内在特征的推理与判断,以及认知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理解和推断图式是有关某一概念或者刺激的一组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普遍存在于各种人际交往中人际沟通简称沟通,就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即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群体是指那些成员间相互依赖、彼此间存在的集合体社会促进是指个人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促进其活动完成,提高其活动效率的现象,也称社会助长群体去极化是指群体讨论倾向于使群体成员的初始观点得到加强。
利他行为是指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侵犯行为是指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
社会抑制即个体在从事某一活动时,他人在场干扰活动的完成,抑制活动效率的现象,又称社会干扰。
社会惰化又称为社会懈怠或社会逍遥,是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体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罗斯于1908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与麦独孤同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同被看做是社会心理学产生的标志。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分为四个方面:一.个体的心理及行为:1.研究人的社会化2.研究自我与同一性3.研究社会动机4.研究社会感觉和认知5.研究态度改变,二、社会交往和互动的心理行为,三、群体心理及行为四、社会心理学的应用研究档案研究法的优点:1.节省时间2.费用低3.档案研究不直接面对被研究对象,因此被研究对象不会因为察觉到自己正在被研究而做出不自然的反应4.研究者可以检验先前的一些现象假设,也能够为正在开展的研究活动提供一些有用的因果联系。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心理咨询师考试)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一节概述1、G·奥尔波特认为,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会受他人存在的影响,他人存在形式包括(BCD)。
(A)虚拟的存在 (B)现实的存在(C)想象的存在(D)隐含的存在根据霍兰德的观点,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在(C)。
(08-05二级)(A)社会哲学阶段(B)哲学思辨阶段(C)经验描述阶段(D)实证分析阶段2、F·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对象包括(AC).(08—5三级)(A)社会行为(B)社会影响(C)社会意识(D)本能行为3、F·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B)的学科。
(08-11二级)(A)社会心理(B)社会意识(C)社会知觉(D)社会情感4、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心理咨询师应该(D)。
(08-11二级)(A)不予干预(B)完全保持价值中立(C)表示同情(D)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5、社会行为公式B=f(P,E)中,P指(C )。
(09—5 三级)A.行为B.个体所处的情境C.个体D.函数关系6、社会心理学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A )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09—5 三级)A.观察B.实验C.思辩D.归纳7、勒温认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必须同时考虑人和其(D)。
(09—11 二级)(A)情绪状态(B)过去的经验(C)个性特征(D)所处的情境8、社会行为是由(A)引起,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09—11 三级)(A)社会因素(B)现实生活(C)周围环境(D)即时情境9、社会行为公式B=f(P,E)中,E的含义是(D)。
(09—11 三级)(A)行为(B)函数关系(C)个体(D)个体所处的情境10、G·奥尔波特认为,社会的存在,也就是他人的存在方式包括(ABC)。
(09-11 三级)(A)现实的存在(B)想象的存在(C)隐含的存在(D)虚拟的存在麦孤独(W.McDougall)用(D)来解释人类的社会行为.(11—05二级)(A)认知过程(B)学习(C)社会影响(D) 本能11、社会学习论的理论根源是(B).(11-5 三级)(A)心理分析(B)行为主义(C)认知理论(D)人本主义12、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关系最不密切的概念是(D)。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社会心理学教学内容-1 第一部分导论第一章社会心理学范畴――如何思考他人并与他人相互作用第二部分:个体心理第二章社会知觉:理解他人第三章社会认知:对现实世界的思考第四章态度:评价现实世界第五章社会认同:自我与性别第六章偏见:起因、影响及消除方法教学内容-2 第三部分人际心理第七章人际吸引:相见、喜欢、成为熟人第八章亲密关系:家庭、朋友、恋人和配偶第九章社会影响:改变他人行为第十章亲社会行为:助人第十一章攻击:性质、原因和控制第四部分群体心理第十二章群体与个体:归属的结果第五部分社会心理学的应用第十三章社会心理学的应用参考书目课本 ?巴伦和伯恩著、黄敏儿和王飞雪等译.《社会心理学》(上、下册)第10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主要参考书(资料) 1、孙时进编著.《社会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2、侯玉波编著.《社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申荷永主编.《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4、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5、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社会心理学杂志上的文章。
第一部分导论第一章社会心理学范畴:如何思考他人并与他人相互作用社会心理学研究问题:紧握他(她)的手是否可以给他(她)更好的第一印象?2 当我们想象在不同情况中“可能发生什么”时,会发生什么?3 我们的态度有可能被那些我们没有注意的信息所改变吗?4 假如我们相信自己可以做成某件事情,就可能增加事情的成功机会吗?5 近年来性别刻板印象是否已经改变?它们还在变化麽?5 是否存在“反肥胖”的偏见?这种偏见是不是在所有国家都存在?6 我们更愿意与那些喜欢我们,或者与自我认识一致的人恋爱么?7 什么是嫉妒?主要原因是什么?8 如何使别人接受我们的请求?9 是否存在“纯粹的利他”――帮助别人而不求任何回报?10 天气热会增加攻击性么?这种关系有极限么?当天起非常热时,攻击性有可能减少么?11 当人们一起工作时,他们的工作效率是否比他们单独工作时更高一些?12 公证其实是“盲目”的么?在审判中,陪审员受审判当事人的外貌、种族及性别的影响吗?13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定义及含义一、社会心理学定义 1、社心学家的任务:认识在社会情景下――个体实际或想象与他人一起的情境――个体行为、思维、感受的表现及原因。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A. 个体心理B. 群体心理C. 社会与个体心理的相互作用D. 社会结构答案:C2. 社会促进效应是指:A. 他人在场时,个体的工作效率降低B. 他人在场时,个体的工作效率提高C. 个体在群体中工作效率降低D. 个体在群体中工作效率提高答案:B3. 社会认同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 弗洛伊德B. 马斯洛C. 塔杰菲尔D. 斯金纳答案:C4. 从众行为通常发生在哪种情境下?A. 个体独立完成任务B. 个体在群体压力下C. 个体与他人意见一致D. 个体与他人意见不一致答案:B5. 社会影响的类型不包括:A. 服从B. 从众C. 认同D. 独立思考答案:D6.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后果来学习,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是:A. 班杜拉B. 皮亚杰C. 弗洛伊德D. 荣格答案:A7.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 阿伦森B. 费斯汀格C. 马斯洛D. 卡尔·罗杰斯答案:B8. 社会支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A. 负面影响B. 无影响C. 积极影响D. 有时积极有时消极答案:C9.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关系是基于:A. 情感B. 利益C. 义务D. 权力答案:B10. 社会促进效应和抑制效应是由以下哪位心理学家首次提出的?A. 弗洛伊德B. 特里普利特C. 阿伦森D. 班杜拉答案:B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感理论。
答案: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由班杜拉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信心水平会影响其动机、情感和行为。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更可能面对挑战,坚持努力,并在困难面前保持积极态度。
2. 描述社会影响的三种主要形式。
答案:社会影响的三种主要形式包括服从、从众和认同。
服从是指个体按照他人或群体的要求改变自己的行为;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行为或观点以与群体保持一致;认同是指个体因为欣赏或尊重他人,而模仿其行为或观点。
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社会心理学》备考复习重点资料-精
社会心理学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一)侧重心理学的定义1、F.H.奥尔波特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2、G.W.奥尔波特的定义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3、侧重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的特点:(1)重视从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入手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
(2)重视采用心理学的实验法研究社会心理学。
(二)侧重社会学的定义1、艾尔乌德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
2、侧重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的特点(1)除了从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外,还重视从社会与群体(社会组织、社会规范和社会群体)角度入手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
(2)除了实验研究的方法,还重视采用社会学的社会问卷、社会调查等社会科学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一)社会行为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的行为,如合作与竞争,吸引与拒斥,助人与侵犯等。
勒温认为,行为是个体及其情景的函数,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即:B=f (P,E)(二)社会心理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环节,如社会态度、权力动机等。
社会刺激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一)个体层面(二)人际层面(三)群体层面(四)社会层面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美国学者霍兰德划分为哲学思辨阶段、经验描述阶段和实证分析阶段三个阶段,分别与启蒙期、形成期和确立期相对应。
一哲学的思辨阶段(一)基本特征:根据哲学思辨和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基本理论孕育于哲学之中。
(二)两种观点1、柏拉图与苏格拉底的观点他们认为,人性虽无法完全摆脱生物遗传的控制,但却深受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教育和社会能改变人性。
德国的康德和法国的卢梭进一步发展了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指出只因有缺陷的社会才使人趋向邪恶,故应当首先改变社会才能改变人。
2、亚里斯多德的观点他认为,人性主要由人的生物本能的力量所决定。
04265社会心理学 重点
页眉内容自考04265 社会心理学(二)专科华南师范大学主考常考重点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领域S1 对社会心理学的理解1、社会心理学是致力于理解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及其本质和起因的一个科学领域。
研究对象是人,是人的社会和人的社会行为。
在格尔登·阿尔波特的经典定义中,社会心理学主要表现为个体行为的研究2、人之社会行为的起因:(随研究深入发展)⑴他人的特点和行为;⑵在与他人交往中的基本的认知过程;⑶生态意义上的环境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对我们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⑷社会行为和社会思想发生的文化背景;⑸与社会行为相关的生物和遗传因素3、社会心理学内涵的综合理解或总结:“社会心理学主要侧重于理解社会行为和社会思想的起因,研究和确定在社会情境中影响和制约我们的情感、思想、行为的各种因素”S2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1、心理学,德国学者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开端。
实验或科学的研究方法,一直被认为是当代心理学的最重要标志2、1908年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社会学家罗斯,分别出版了他们取名为《社会心理学》的专著。
1908年作为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3、弗罗德·阿尔波特于1924年出版了其著名的《社会心理学》专著,该书曾经被广泛作为美国各大学的教科书,深深影响了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尤为关键的是,弗罗德·阿尔波特是以实验为基础和基调,来展开其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理论的;同时注重研究社会情境中个体的行为。
4、乔治·米德以符号与语言展开社会心理学研究;约翰·杜威立足于社会现实,提倡一种心理学的社会实践;墨菲最早研究人格问题的社会心理学家;谢里夫对社会和团体规范及人际关系的开拓性研究;巴特莱特对于记忆和思维所作的社会心理学实验影响了社会认知的心理学研究;库尔特·勒温被称为当代社会心理学之父,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倡导者,团体动力学研究的开创者,以及应用社会心理学的奠基者;认知平衡理论的提出者弗利兹·海德,认知不协调理论的提出者费斯廷格;合作与竞争理论的提出者达奥奇;归因理论的主要发展者哈洛德·凯利;旁观者效应的主要研究者达利5、社会心理学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主要侧重发展倾向:其一是认知领域的发展,其二是应用方向的发展。
社会心理学 考试重点
社会心理学选择题:6~7个名词解释:4个简答题:分析题:25分社会助长作用又称社会促进现象,是指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时,个体行为效率有提高的倾向。
也就是说,在做某一项工作时,个体和别人一起做往往做得又快又好,比一个人单独做时效率高。
(P209)社会懈怠效应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叫社会惰化作用、社会惰化。
(P214)群体思维:群体决策中人们为了维护和睦而压制异议。
指这样一些情况,群体对于从众的压力使群体对不寻常的、少数人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得不出客观的评价、群体思维是伤害许多群体的一种疾病,它会严重损害群体绩效。
群体思维并非总是有害的,它也有有益的一面。
例如网民群体,其构成的对社会良性规范的影响力就是有利于全体社会的。
(P228)群体极化:讨论通常可以强化群体成员的平均偏向。
指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
在阐述论点、进行逻辑论战时,一些成员变得具有防御性。
当他们面对挑衅时或者群体中冒险人数占多数时,态度或者做出的决策会变得更为冒险甚至激进,称为冒险偏移。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群体中谨慎保守人数占多做出的决策就比个人更保守,群体决策偏向保守一端,称为谨慎偏移;但在更多的情况下,群体决策偏向冒险的一端,比个体决策更倾向于冒较大风险。
(P222)光环效应是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
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别一个人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有时候晕轮效应会对人际关系产生积极作用,比如你对人诚恳,那么即便你能力较差,别人对你也会非常信任,因为对方只看见你的诚恳。
而晕轮效应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以偏概全。
从众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社会心理学重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重点1、美国心理学家F. H. 奥尔波特(F. H. 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1924)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F. H. 奥尔波特——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
2、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G.W.Allport,1954)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影响,他人的影响包括现实、想象、隐含的影响。
主张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揭示个体的社会行为的依存条件,分析个体心理的变化过程。
3、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社会行为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决策行为等。
勒温(K. Lewin, 1936)的行为公式:B=f(P,E) 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
公式含义:行为时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4、霍兰德(E. P. Hollander, 1976)的“三阶段理论”将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哲学思辨阶段、经验描述阶段、实证分析阶段。
哲学思辨阶段的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点描述和分析。
重要学术思潮包括:达尔文的进化论、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拉扎鲁斯、谢夫勒、冯特)、法国的群众心理学(塔尔德、迪尔凯姆、列朋)、英国的本能心理学(麦孤独)、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实证分析阶段的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5、个体社会化的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
6、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7、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社会心理学考试复习要点
社会心理学考试复习要点1、社会行为(social behaviour):指由社会团体因素导致的并非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的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
社会行为不仅包括了流行、社会动荡、选举、生产管理、政府决策等宏观行为,也包括人际交往、助人、吸引和排斥等微观行为。
(课本第2页)2、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将关于人类行为的经济模式和斯金纳条件反射的观念集合起来,试图证明,稳定的社会规范能够作为个体利益的结果产生。
创始人是霍曼斯。
(课本第31页)3、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指的是存在个人无意识深处的更深广、更隐晦、年代更久远的东西,它不是源于个人获得物,而是源于遗传的一般心理功能的潜能,即源于遗传的大脑的结构,它是个体按照其祖先当时面临的类似情境所表现的方式去行动的先在的决定因素。
由卡尔.荣格提出(课本第36页)4、自我意识(sel f–consciousness):是个人对自己及对自己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不仅包括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识,还应包括伴随自我认识产生的情感体验以及自我控制。
(课本第64页)5、获得自我认识的途径(课本69~74页):1)、通过他人认识自己:①社会比较:把我们自己与其他人进行比较来得出关于自己特点的认识;②其他人的评价:表现为别人对自己清晰的反馈2)、通过观察我们自己的行为来认识自己:自我知觉理论:①态度的自我知觉;②情绪的自我知觉;③内部动机和过度合理化效应3)、通过内省认识自己:内省指个体往深处探索,直接检视自己的态度、情感和动机的过程。
6、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课本第129~137页):⑴、信息来源:①可信度:专业性、可靠性,可信度与睡眠者效应②喜爱性:一个说服者是否收到说服对象的喜欢与能否引起态度改变也有一定联系,比如外表和相似性⑵沟通过程:①差距;②恐惧唤醒;③单面船舶与双面传播;④修辞性疑问⑶说服对象:①自我卷入:事件卷入、反应卷入、承诺;②免疫:支持性防御和免疫性防御;③人格因素:自尊、智能、认知需求;④性别差异与年龄⑷情境:①预先警告:立场预警、意图预警;②分心:可以用认知反应的观点来解释;③心境;④信息重复7、态度(attitude):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特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A. 个体心理B. 群体心理C. 社会行为D. 社会问题答案:B2. 下列哪项不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A. 实验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D. 个案研究法答案:D3. 社会心理学中,态度改变的三个阶段不包括()A. 认知阶段B. 情感阶段C. 行为阶段D. 反馈阶段答案:D4. 社会影响的类型包括()A. 从众B. 服从C. 说服D. 所有以上答案:D5.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倾向于()A. 与他人保持一致B. 与群体保持一致C. 与自己的角色保持一致D. 与自己的价值观保持一致答案:B6.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通过()来学习社会行为A. 观察B. 模仿C. 强化D. 所有以上答案:D7. 下列哪项不是社会交换理论的假设?()A. 个体在社会互动中追求最大化自己的利益B. 社会互动是一种交换过程C. 个体总是理性地评估自己的行为D. 社会互动是无意识的答案:D8.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A. 个体行为的内在动机B. 环境对行为的影响C. 认知过程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D. 社会结构对个体行为的影响答案:C9. 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们通过()来评价自己的能力和观点A. 与他人比较B. 与自己的过去比较C. 与理想状态比较D. 与社会规范比较答案:A10. 下列哪项不是社会促进效应?()A. 社会助长B. 社会抑制C. 社会影响D. 社会干扰答案:C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1. 简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答案: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研究内容包括个体与他人、群体的关系,以及社会影响下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2. 描述从众行为的特点。
答案:从众行为的特点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观点以与群体保持一致。
3. 什么是社会促进效应?请举例说明。
答案:社会促进效应是指个体在他人在场时,其行为表现会得到增强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原理-终极必背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原理-终极必背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思维和情
感的科学。
了解社会心理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行
为和决策,以及影响他们的社会环境。
以下是社会心理学的终极必背知识点:
1. 社会认知:人们在社会环境中如何感知、理解和解释信息。
包括注意力、记忆、推理和决策等心理过程。
2. 社会影响:人们在社会互动中如何相互影响和受到影响。
包
括社会规范、社会比较、社会压力等。
3. 自我概念: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
包括自我认同、自尊、自我效能等。
4. 社会认同:个体对所属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
包括族群认同、性别认同、社会角色认同等。
5. 社会关系:个体在社会中的互动和关系。
包括亲密关系、合
作与竞争、集体行动等。
6. 社会接触:个体与他人接触和交往的方式和效果。
包括偏见
与歧视、群体间冲突、社会支持等。
7. 社会变革: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变化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包括社会化、文化间差异、社会运动等。
8.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现象的科学方法和工具。
包括实验设计、调查问卷、观察法等。
以上是社会心理学原理的终极必背知识点。
通过深入理解和掌
握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
和心理过程,促进社会互动的和谐和发展。
请注意,以上知识点只是社会心理学的基础,深入学习和实践
才能真正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精髓。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考试资料(题库版)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考试资料(题库版)1、单选美国的学者们研究环境保护心理有()种类型。
A.两B.三C.四D.五正确答案:A2、多选社会化的特点包括()。
A.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辩证的统一过程B.个体的(江南博哥)社会化必须在学校进行C.个体的社会化具有能动性D.社会化是个终生的过程正确答案:A, C, D3、多选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划分为三个层次,它们是:()A.广义方法论B.狭义方法论C.专门方法论D.具体方法论E.抽象方法论正确答案:A, C, D4、单选道拉德的动机论认为()是引起侵犯的一个原因。
A.挫折B.遗传基因C.侵犯榜样D.动物攻击性正确答案:A5、名词解释情感智商正确答案:了解自我,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驾驭情感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6、多选设置指路地图遵循的原则为().A.与周围环境结构匹配B.自我指向的参照系统C.主观构建的表征D.不能任意添加、减少、歪曲正确答案:A, B7、单选由自主试选择和控制,决定着行为或心理变化的变量是().A.自变量B.因变量C.额外变量D.控制变量正确答案:A8、单选在海德的P-O-X态度转变模型中,O代表()。
A.个体B.环境C.他人D.另一对象正确答案:C9、判断题印象管理有助于维护我们的真面目,使他人了解我们的真实意图和个性。
正确答案:对10、判断题人们会对经过努力达到的目标更喜欢、评价更高,这是基于决策后失调的研究.正确答案:错11、单选按照维纳的两维度成数归因理论,努力属于()。
A.不稳定的外在原因B.稳定的外在原因C.不稳定的内在原因D.稳定的内在原因正确答案:C12、多选社会心理学的母体学科有()A.教育学B.社会学C.文化人类学D.政治学E.心理学正确答案:B, C, E13、判断题人际交往中焦虑产生主要源于个体自我评价太低和对失败的恐惧。
正确答案:对14、填空题环境心理学研究汉尔森(1978)提出环境知觉包括()、()、()和()的成分。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1.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1.社会层面 2.个人层面3.人际层面。
3. 印象形成:对他人印象形成的过程叫印象形成,指人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人格特征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
4. 心理学家阿什最早对印象形成做了最早的研究。
在研究中,阿什把人格特性分成中心特征和边缘特征。
结果发现人们对他人的印象形成主要是依照中心特征,边缘特征起的作用不大。
5. 个体知觉中的偏差有晕轮效应和正性偏差。
6.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就像一个发光体对周围事物有照明作用一样。
与其相对的是负晕轮效应。
7. 正性偏差:也称慈悲效应,是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们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影响。
8. 自我提升:也叫做自我美化。
它是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
从某种意义上看,自我提升实际上是一种自利偏差。
9. 自我确认:指个体寻找和解释情景,以证实自我概念的过程。
10. 自我表演:也叫自我展示,指人们在他人对自己印象形成事所做的显露。
11. 自我知觉障碍:是指人们提前准备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使用这种策略如果失败了就可以使得他们不把我们的失败归结于我们缺乏能力。
而如果成功了就更可能做出能力的归因。
12. 分类:在认知他人的时候,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立的的个体,而总是立即并自动的降至轨道某一类当中,这个过程就是分类。
13. 图式:是指一套由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的事例。
14. Weiner 的归因理论:该理论要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
他认为内因和外因的区分只是归因的维度之一,在归因时人们还从另外一个角度及稳定与不稳定的角度看待问题。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历史
二、社会化的内涵
三、社会化的内容
四、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五、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其结构
六、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
七、自我知觉的途径
八、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奥尔波特的自我意识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自我意识理论)
九、积极自我意识的培养
十、社会认知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十一、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十二、社会认知中常见的认知偏差
十三、印象管理的概念及其印象管理的策略
十四、态度的概念及其成分构成
十五、态度的形成阶段
十六、态度形成与改变的理论(平衡论、认知失调论)
十七、态度改变的方法及其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十八、群体的概念及其特征
十九、群体心理的概念及其特征
二十、常见的群体心理现象
二十一、人际关系的概念及其形成过程
二十二、人际关系的心理类型
二十三、增进人际吸引的条件
二十四、流行、暗示的概念。
社会心理学重点
社会心理学学科概述—学科界定、学科关系、学科历史(第一章)个体自身—自我概念、印象、归因、态度(第二三四章)社会化人际交往-人际沟通、人际吸引、人际关系(第五章)个体与群体-侵犯与亲社会行为(第六章)从众、服从;社会助长、社会惰化;(第七章)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1、社会化(09):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人作为自然界的发展水平最高的生物,其生存方式已根本区别于任何其他动物。
人通过社会化而得以适应社会,获得发展的基点。
社会则通过社会化而培养它的继承者,使得人类文化可以延续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人的遗传素质客观地决定了人类独有的接受社会化的可能性。
2、个性化:指个体在特定社会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所形成的个人心理与行为倾向的独特性的过程。
个性作为一个人决定其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内部动力系统,是个人的社会共同性和自身独特性的有机统一体。
它决定着一个人如何看待世界和如何体验世界,决定着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和如何体验自己,也决定着一个人对于外部世界和自己采取怎样的行为方式。
3、镜像自我:指儿童通过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反应(表情、评价与对待)发展起来的自我概念.库利认为,通过镜映过程,别人对于儿童的态度与对待不仅塑造着儿童的自我意向,而且也会通过儿童自我概念引导行为的作用塑造一个人的实际自我。
4、印象:印象(impression)通常指第一印象,是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旧有经验为基础的理解,讲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成起来的对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
这种对于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自身的意义,并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就是印象形成.5、刻板印象(04 08):指人们通过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经验形成起来的对于某一事物较为固定的看法。
它是一种先入为主、难以改变的看法。
例如:在人的自然特征方面,人们比较系统的观念是同性别、种族和外表吸引力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也首先根据这三个方面讲人进行分类。
[精品]社会心理学的考试重点.doc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包括研究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研究人的社会动机,研究人的社会认知,研究社会态度改变;(2)社会交往和心理。
包括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社会影响等方面;(3)群体心理。
研究群体对群体成员行为的影响作用,群体领导人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群体领导人的领导行为方式等;(4)应用社会心理学。
一方面把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另一方面又可以丰富社会心理学的理论。
2、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个体业包括群体,而所•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则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于来自社会规范、群体压力、自我暗示、他人要求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隐和外显的反应。
3、社会心理学正式形成的标志:由“社会经验论”阶段进入“社会分析论”阶段。
主要特征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变为实证,从定性研究转变为定量研究,从理论转变为应用,从打群体分析转变为小群体研究。
4、主要理论流派: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人本主义。
(1)精神分析理论。
创始人西格蒙特•弗洛伊德,1900年《梦的解析》标志着精神分析理论的诞生。
包括以下几种基本理论:精神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本能理论, 释梦理论,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2)行为主义理论o 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华生在巳甫洛夫反射学说基础上创立,主张心理学应摒弃意识、意象等主管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1930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以托尔曼为代表,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景,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了,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
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5)人本主义理论。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和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发展
一、社会心理学定义:所谓的社会心理学是采用心理学方法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怎样受到真是的和想象的他人存在影响。
二、社会心理学的分类系统
组成部分:1、社会心理学的界定
2、认知心理学
3、发展社会心里学
4、社会互动心理学
5、社会影响
三、研究范畴:
1、社会心理发展:在于社会化和态度测量方面
2、社会认知:主要方向有社会知觉,刻板印象,归因,自我概念,价值取向
3、社会互动:沟通,人际吸引,人际关系,助人行为,侵犯行为
4、社会影响:从众心理,依从和服从,劝导与态度改变,群体中的互动作用,合作,
竞争与冲突。
四、1908年北欧、北美《社会心理学导论》英国本能心理学家麦独孤
五、奥尔波特以实验为主的一书《社会心理学》正式产生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理论
一、强化导向心理学理论
1、条件反射原理——巴普洛夫
2、行为主义——华生
3、刺激和反射——桑代克
4、操作性行为主义——斯金纳
5、多拉德和米勒——模仿论
6、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强化导向两个基本理论)
7、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强化导向两个基本理论)
二、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
1、联结:在大脑中所形成的神经连接,所连接有现象和行为
2、强化:这种行为会产生令人愉快的后果,满足某种需要
厌恶和愉悦在强化中反映人的某种行为
3、模仿:心理机制模仿米勒,多拉德。
会形成一种行为习惯
三、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理论)
接受行为主义的原理强化思想行为的作用
个人
思想来源: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产生,是相互决定的过程
行为思想
四、社会学习过程:
1、注意过程:示范的刺激、情感的诱惑力、行为的复杂性、感觉能力、知觉定是。
2、保持过程:要做符号的编码,认识组织,符号的复述,以及动作的练习。
3、复制过程:自我观察的准确反馈
4、动机过程:外部强化,自我强化,替代性强化。
五、交换理论:(霍曼斯)
本质:收益与代价的交换
人与人互动过程中的,收益与代价的一种,忽略对中介心理的讨论。
六、认知导向
用人的认知解释行为,将社会现象放在心理意识现象中考查。
强调人的内部心理和积极性、主动性。
无负面的东西。
八、认知失调的条件:
1、逻辑的违背
2、文化价值的冲突
3、观念层次的冲突
4、新旧经验的矛盾
九、图式两功能:信息加工和有助于回忆推理
十、角色理论:试图从人的社会角色属性解释社会心理和行为产生变化。
1、库利:镜中自我
2、角色冲突角色偏差
3、社会有限决定论:强调社会环境对自我行为的定向作用,重视个人可能拥有的某种
角色。
4、自我价值认同定理
十一、自我价值四个基本命题
1、自我价值的定位
2、自我价值感
3、自我价值支持
4、自我价值的保护
第三章社会化
一、社会化: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
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
二、社会化的途径
1、内在因素:遗传和主体的能动性
2、外在因素:①社会文化因素
②家庭因素
③学校因素
④同辈群体(影响较大)
第四章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的认识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1、自我认识:知、情、意解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自我体验:
3、自我意志:使自己成为有意志的人,如何有效控制,调整自己。
第五章社会认知
一、社会认知的三阶段
1、社会知觉(人际知觉):个体对象的感性认识
2、社会印象:
3、归因:
二、社会认知的途径
1、面部表情:脸是生活之像
六种基本情绪:愤怒、恐惧、惊讶、厌恶、快乐、烦恼
2、身体语言:通过互动来形成
3、言语表达
三、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1、价值观念
2、原有经验
3、情感状态
4、显现性
5、敏感程度
6、自我表演
7、空间距离:亲昵区3-12英寸个人区12-36 社会区4.5-8 公众区8-100
8、参考背景
四、社会印象:从社会知觉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心理现象。
人们运用各种可能的信息资料形成
了对他人的社会印象。
五、社会印象主要集中在人的行为、人格、情绪特征深层次认识
第六章社会态度
一、由认知、情感、意向三种成分构成态度
二、社会态度和行为
1、结论相互矛盾
态度有很多自身因素会表现出很多控制
时间长度
2、态度何如影响行为:
①态度自身因素:态度的稳定性、态度的重要性,态度的来源。
②对象因素
③情境因素
④自我因素
三、态度形成的三阶段论:卡尔曼提出
1、服从:为获得物质与精神的报酬或避免惩罚而采取的行动。
2、同化:不是被迫而是自愿的接受他人的观点,自信,信念,使自己的态度和他人
的要求相一致。
3、内化:真正的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而彻底的转变自己态度(破窗效应)。
四、特征:
1、服从:行为是一时性的,仅限于在可能获得的物质(物资,金钱)被他人承认,
赞扬等社会报酬下,也限于在避免批评,罚款,处罚等精神与金钱的惩罚下才服
从的行为。
2、同化:同化阶段与服从阶段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不是在外界压力下才形成或
转变的,而是出于自愿,同化能否顺利的实施,他人或群体吸引力很重要。
3、内化:和态度紧密相连的,态度只有到了内化阶段才是稳固的,内化在态度形成
三个过程中是最持久的,也是最难转化的。
五、态度改变的途径:
说服:说服者,说服过程
过程:1、反映事实
2、情感体验
3、区别性的说服
4、进行说服
5、改变态度
第七章侵犯
一、侵犯理论:侵犯行为也称为攻击行为,要描绘侵犯这种复杂的社会行为是件困难的事,
这主要是因为这种行为种类很多,不同的侵犯之间几乎没有相似之处,侵犯行为是有意图的行为,是一种外显行为,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
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途径:
1、宣泄
2、报复与惩罚
3、提供非攻击性的榜样
4、培养对他人的感情移入
5、感情进化
第八章利他行为
一、人际交往心理功能
1、协调作用
2、心理保健作用
3、促进个体的社会性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4、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气氛
二、信息沟通的要素及模式
1、信息发送者(信源)
2、信息(传递的具体内容)
3、信道(信息的载体或媒介)
4、信息接受者(接受信息,理解符号,做出反应)
第九章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熟悉《飘》的读者都知道,郝思嘉一直深深爱恋着英俊潇洒的卫希礼。
直到有一天,她才顿悟,她爱的那个卫希礼完全是她想象出来的,不是真实的卫希礼。
是她在少女时代编织的一件美丽衣裳,正好卫希礼骑着一匹白色的骏马来到她的门前,一头金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恍惚间,她以为她的白马王子来了,她就情不自禁地把那件做好的衣裳给他穿上,不管他合身不合身,也不管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其实这不过是一个梦,一个少女幻想白马王子的梦而已,碰巧卫希礼闯了进来,成为了她的男主角。
直到有一天,她看到这个男人原来是这样的软弱,这样的可怜,全然不像她当初梦想的那样完美无缺,于是,她梦醒了。
第十章大众的心理反应
一、流行:新奇性,爆发性,短期性,周期性,两极性,常态性。
二、暗示:通常以信息作为暗示,对心理行为有一定影响
三、模仿四、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