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高二语文阅读检测《孟子》离娄下1-1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阅读下面选自《孟子》文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
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
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离娄下》8·1)
1、依据文段内容填空。
舜与文王不同之处在于;
相同之处于。
2、孟子说“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结合你所了解的孟子思想,说说圣人遵循的共同准则是什么?
二、阅读下面选自《孟子》文段,回答问题。
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
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
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
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离娄下》8.2)
1、用文段中的语句填空。
对于子产用自己的车帮百姓渡过河这件事,孟子的评价是。
2、请结合文段说说孟子认为君子应该如何治理国家。
你同意孟子的看法吗?为什么?
三、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
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
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雠,寇雠,何服之有!”(《离娄下》8.3)
1、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的意思是“臣下有什么原因不得不离去,君主就把他捆绑起来”。
B、孟子用比喻的方式道出君王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臣子。
C、孟子用“寇雠,何服之有”这个反问句向齐宣王强调了应该向臣子让步的重要性。
D、臣下有什么原因不得不离去,君主派人引导送他出国境,并且派人先到他要去的地方作好
安排;离开了三年还不回来,才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
这叫三有礼。
2、结合以下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离娄下》8•5)
“其(君)身正而天下归之。
”(《离娄上》7•4)
孟子认为在君臣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什么因素,请结合以上文段简要说明。
3、下面选段与8.3则材料在表现孟子思想上有何相通之处?请简析
孟子曰:“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
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
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
(《离娄上》7.2)
四、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离娄下》8·11)
“嫂溺不援,是豺狼也。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
”(《离娄上》7.17)
这两句话共同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思想观念,请简要说明。
五、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中①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
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②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
”(《离娄下》8.7)
①中:无过不及,中庸,无偏激。
②不肖:不贤,品行低下。
1、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其实质是呼唤人们的社会责任感,这一点在当今社会犹为重
要。
B、不仅父兄、师长,任何有正确生活态度、社会责任感的人,都有帮助或匡正别人的义务。
C、孟子这一主张可以使无知者有知、有知者更有知,可以使愚昧者文明、文明者更文明。
D、“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
”孟子进一步阐明:如果
有积极生活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不去承担匡正别人的义务,他们就与不肖之人没有区别,甚至赶不上他们了。
2、这一段孟子所讲的“养”是教育的意思,提出“好的”要教育“不好的”。
但孟子又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离娄上》7·23)这是否矛盾?请简要说明。
3、孟子认为怎样去做才能使愚昧者文明,文明者更文明?(用自己的话回答)
六、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离娄下》8·6)
②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离娄下》8·8)
请结合以下选段,分析孟子是如何阐述“有所不为”和“有所为”的?
七、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离娄下》8·14)
1、填空题。
本章孟子主要谈学习方法和效果,学习方法的关键是要(填原文),这样就能在应用时(填成语)。
2、结合文本,分析为什么君子要按照正确的方法深造。
3、结合以下文段,分析孟子关于“教”和“学”的观点。
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
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
”(《离娄下》8·7))
八、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孟子•离娄下》8·17))
1、从学习方法的角度,分析孟子为什么提倡从“详说”到“说约”。
2、结合上面选段,分析孔子和孟子各从什么角度谈了关于“学”的不同见解。
一、1、出生活动地点和生活年代不同遵循同样的准则,事业得意时的治国治民措施一致。
2、舜与文王都是圣人,他们在修身治国上无不遵循正道,以仁义要求自己,以仁政治理天下
二、1、惠而不知为政2、孟子认为君子要治理好国家,应该把国家的政治搞好,从根本上大局上去解决百姓的困难,而不是只注重个别百姓的具体困难,用小恩小惠来收买人心。
三、1、C(强调的是要视臣子如手足的重要性)
2、孟子认为,在君臣关系中,君主起着主导作用。
君主对待臣子不但要合乎礼制,而且要以仁义相待,如此才能得到臣子的拥戴和效仿。
孟子还强调君主的表率作用,认为首先君主要有仁义,严于正己,只有“君圣”才能有“臣贤”
五、1、D (无“甚至赶不上他们”之说。
)
2、孟子对教育的看法并没有矛盾。
孟子认为,在社会骄傲与中,贤能的人有教育人的责任,要帮助大家共同进步。
孟子也批评了那种处处以老师自居,自以为比别人高明的态度,那是不利于“相师”、“相长”的。
这涉及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3、任何有正确的生活态度、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只要有合适的时机,都要帮助或匡正别人。
六、①孟子认为,品德高尚的人要“有所不为”,对自己要做的事情要有所选择,不做不合礼法、不合正义的事。
②而当一个人做合礼合义、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好事时,必会“有所为”。
七、1、自得之左右逢源2、君子深造的正确方法是“自得之”,即自己获得道理。
自己获得的道理,就能牢固掌握它;牢固掌握了它,就能积蓄很深;积蓄深了,就能左右逢源取之不尽。
3、从“教”的角度看,孟子认为有德才的人如果只守着自己所谓的“德才”,而不对他人进行教化,那也就等于没有“德才”了;从“学”的角度看,孟子认为,人要通过正确的学习方法,使自己拥有足够的智慧和学识,才能游刃有余地在社会上立足。
八、1、孟子在这里谈到了学习方法,先要广博地学习,才能进而详细地阐述,即“详说”,最后则须返回到把握重点,扼要说明,即“说约”。
“详说”是学习的起点,“说约”才是学习的最终目标。
2、孔子从“学”与“思”的关系的角度,阐述了学思结合才是读书人应该遵循的法则;孟子则从“学”与“说”的关系的角度,强调要达到“学”的最终目标——“说约”,首先就要广博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