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教案(化学反应的表示)
化学反应教案初中化学
化学反应教案初中化学
一、教学内容:化学反应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反应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3. 能够用实验验证化学反应的发生;
4.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1. 化学反应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四、教学难点:
1. 化学反应的观察与判断;
2. 化学反应的实验验证。
五、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试管、试剂、瓶塞、酒精灯等;
2. 实验原料:盐酸、氢氧化钠、铜片等;
3. 实验步骤及实验报告表。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化学反应引入化学反应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学习:介绍化学反应的定义、特征、类型,并讲解如何书写化学方程式。
3. 实验验证:进行氢氧化钠与盐酸溶液的化学反应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4. 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完成实验报告表,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
5. 综合训练: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理解。
七、教学反馈:
1. 指导学生认真完成实验报告,正确总结实验结果;
2. 对学生进行评价,及时纠正错误,完善学习。
八、课堂延伸:通过相关实验和讨论,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探究化学反应的规律。
九、作业布置:完成相关作业练习,并预习下节课内容。
十、教学总结:总结本节课教学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高一化学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第三课时)
B根据非金属活动顺序判断:
F、C1、Br、I、S
原子(或单质)氧化性逐渐减弱
F-、C1-、Br-、I-、S2-
对应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
【学生活动】
1.用双线桥标出电子得失,指出哪种元素被氧化,哪种元素被还原,并在相应物质下指明氧化剂与还原剂及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
①
②
2.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永远值得炎黄子孙骄傲,也永远会激励着我们去奋发图强。黑火药在发生爆炸时,发生如下的反应:2KNO3+C+S===K2S+2NO2↑+CO2↑。其中被还原的元素是N、S,被氧化的元素是C,氧化剂是KNO3、S,还原剂是C,氧化产物是CO2,还原产物是K2S、NO2。(填元素符号或化学式)
例:在Fe、Fe2+、Cu2+中,在氧化还原反应里,只能作还原剂的是Fe,反应实例是Fe+2HCl=FeCl2+H2↑只能作氧化剂的是Cu2+,反应实例是Fe+CuSO4=FeSO4+Cu。
(2)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 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
如: CuO + H2== Cu + H20
*氧化产物: 还原剂被氧化得到的物质(生成物).
*还原产物: 氧化剂被还原得到的物质(生成物).
2.氧化还原反应中相关概念间的转化关系:
失去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离),元素化合价升高,发生了氧化反应,被氧化,该元素所在反应物是还原剂;得到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向),元素化合价降低,发生了还原反应,被还原,该元素所在反应物是氧化剂。
A.NaCl→AgClB.H2O→O2
C.KClO3→KClD.MnO2→MnCl2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3课时+参考教案
第1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3课时热化学方程式◆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介绍的是热化学的一些初步知识,以启发学生从能量角度考虑化学反应问题,有利于学生较全面地认识化学反应。
再联系化学反应的过程,即反应物分子的旧化学键的断裂所需要的能量和生成物分子新化学键的形成所放出的能量,定量讨论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说明宏观的反应热和微观的化学键断裂和形成所吸收和放出的总能量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通过化学必修2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物质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变化,但系统地研究反应热的问题,这还是第一次。
像焓变、热化学方程式等热化学概念和理论,学生学起来觉得抽象。
为了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分寸,力求简明、通俗,回避对热化学理论深入的讨论和严格的数学推导。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学习资料的查找与交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2)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教学难点】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及反应热的比较。
◆教学方法讲解、推理引导、讨论、练习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入】我们在上一节课中学习了反应热,并且知道了生成物和反应物的焓值的差叫焓变,也可以通过图示表示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讲解】图一:生成物的能量比反应物的能量低,这是反应放出能量的结果,说明这是一个放热反应。
图二:生成物的能量比反应物的能量高,这是反应吸收能量的结果,说明这是一个吸热反应。
但如果我们总是用这样的图示来表示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是很繁琐的,那么有没有一种更便捷、有效的表示方法呢?二、讲授新课教学环节一: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讲解】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种这样的方法。
【板书】二、热化学方程式1.意义:不仅可以表示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物质变化,也可以表示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第3课时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知识点归纳及例题解析)
第3课时 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学习目标定位] 1.知道Al 与NaOH 溶液反应的产物及本质,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2.学会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一 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试管中有气泡冒出,溶解,来渐渐加快。
试管口时气体燃烧 试管中有气泡冒出,溶解,来渐渐加快。
试管口时气体燃烧归纳总结1.铝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2.反应原理(1)铝与盐酸反应: 2Al +6HCl===2AlCl 3+3H 2↑,Al 是还原剂,HCl 是氧化剂。
(2)铝跟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是分步进行的:①2Al +6H 2O===2Al(OH)3+3H 2↑;②Al(OH)3+NaOH===NaAlO 2+2H 2O ;总反应为2Al +2NaOH +2H 2O===2NaAlO 2+3H 2↑,Al是还原剂,H2O是氧化剂。
3.“量”的关系(1)等量的铝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消耗HCl和NaOH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
(2)等量的铝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生H2的体积比为1∶1。
(3)足量的铝分别与等物质的量浓度、等体积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生H2的体积比为1∶3。
1.铝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当两个反应放出的气体在相同状况下体积相等时,反应中消耗的HCl和NaOH的物质的量之比为()A.1∶1B.2∶1C.3∶1D.1∶3答案 C解析由铝与盐酸的反应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方程式:2Al+2NaOH+2H2O===2NaAlO2+3H2↑,可知生成等量氢气需两者物质的量之比为n(HCl)∶n(NaOH)=3∶1。
理解感悟本题中是铝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反应中铝是还原剂,所以生成等量的H2时,消耗铝的质量相等,即生成等物质的量的AlCl3和NaAlO2,所以根据氯元素和钠元素守恒得到所需HCl与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
化学反应的表示教案
化学反应的表示教案【篇一:初三化学教案5.2化学反应的表示(2)】【篇二:化学反应的表示教学案】(化学方程式)“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案例【篇三:化学九年级上鲁教版5.2 化学反应的表示教案(新版)鲁教版】第二节化学反应的表示课标要求:通过书写文字表达式,尝试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比较、反思方程式中所表达的意义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正确书写并理解化学反应方程式内容和学情分析:1.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激发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提高体验科学方法的巧妙,初步领略科学方法的魅力,初步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逐步形成科学的辨证唯物主义观。
3.通过比较体会化学方程式的优越性,感受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简约之美。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化学反应分析、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原则。
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化学反应分析、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
通过对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和配平方法的讨论,对学生进行尊重客观事实,遵从客观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知识点(重点、难点):重点: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及写法,归纳化学方程式所提供的信息。
难点:1.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及写法2.减轻学生记忆化学方程式的负担实验准备:多媒体;1教学过程:234。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4.4化学式与化合价(第3课时)教学设计
- **及时反馈**:提醒学生按时提交作业,我会对作业进行及时批改和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6.注重反馈与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7.融入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中,穿插讲解化学知识在环保、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应用,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开始时,我将通过一个简单的互动实验导入新课。实验内容为制备二氧化碳,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的本质。在实验过程中,我会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会产生气泡?”“这些气泡是什么气体?”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讲解化学式与化合价的概念做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并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化学式与化合价知识的理解。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直观地展示化学实验现象和化学式的书写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5.设计分层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2.理解化合价的概念,掌握化合价的使用规律,能够运用化合价推断未知化合物的化学式。
-学生应掌握化合价是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原子价值,能够运用化合价规律,如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来推导未知化合物的化学式。
3.能够运用化学式和化合价进行简单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掌握如何使用化学式和化合价进行物质组成的计算,如计算某化合物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等。
初中化学第三课讲解教案
初中化学第三课讲解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和标志性质。
2. 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及其特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与标志性质。
2. 化学物质分类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准备
1. 教材《化学》课本。
2. 实验仪器和化学试剂。
3. 备课提纲、教学PPT。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验或图表引入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及其标志性质,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 讲解:教师介绍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包括按照物质的组成分类和按照物质的性质分类,并指导学生了解每种分类方法的标志性质。
3. 实验: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类,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
与总结。
4. 讲解:教师对学生进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常见的化学物质分类及
其特点。
5. 实践:让学生在实际生活、学习中观察、识别和归纳化学物质的分类,促使学生将理论
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和标志性质,能够识别常见的
化学物质分类,并了解其特点。
六、作业布置
1. 回答《化学》课本上相关的练习题。
2. 收集一些常见的化学物质名字及其性质,做成一个小总结。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对于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和标志性质的理解程度有待提高,需要设计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化学教案初中第三单元
化学教案初中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物质的变化
目标:了解物质的化学变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能够观察和描述物质的化学反应。
一、知识点概述
1. 化学反应的概念
2. 化学反应的特征
3. 化学反应的条件
4. 化学反应方程式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不同化学反应的例子,引发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兴趣。
2. 学习
(1)介绍化学反应的概念和特征,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的转化过程,能够产生新物质。
(2)讲解化学反应的条件,如温度、压力、浓度等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3)学习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写法和解读,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化学反应表示方法。
3. 实践
(1)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观察反应过程。
(2)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出不同条件下化学反应的特点和规律。
4. 总结
通过复习和讨论,让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点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5. 作业
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化学反应方程式的练习,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教学资源
教学实验器材、图片、课件等
四、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和考试成绩等多方面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五、课后反思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最新苏教版选修五《醛 羧酸》(第3课时重要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教案
最新苏教版选修五《醛 羧酸》(第3课时重要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教案1.掌握有机化学反应的主要类型的原理及应用,2.3.在掌握各类有机物的性质、反应类型、相互转化的基础上,初步学习设计合理的有机合成路线。
人类运用有机化学手段合成出许许多多的物质,合成有机化合物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呢?①CH3CH3+Br2−→−光CH3CH2Br+HBr②CH2==CH2+H2−−→−催化剂CH3CH3CH ≡CH+2H2−−→−催化剂CH3CH3④CH ≡CH+H2−−→−催化剂CH2==CH2⑤CH3CH2Br+NaOH CH2===CH2↑+NaBr+H2O⑥CH3CH2Br+NaOHCH3CH2OH+NaBr⑦CH3CH2OH+HBr CH3CH2Br+H2O⑧CH3CH2OHCH2==CH2↑+H2O⑨2CH3CH2OH+O22CH3CHO+2H2O⑩CH3COOH+CH3CH2OH CH3COOCH2CH3+H2O○11 CH3CHO+2Cu (OH )2Cu2O ↓+CH3COOH+2H2O若由乙醇制备乙二酸乙二酯(),提示:乙醇−−→−消去乙烯−−→−加成1,2-二溴乙烷−−→−水解乙二醇−−→−氧化乙二醛−−→−氧化乙二酸课堂师生互动知识点11.(1)CH3CH3+Cl2−−→−光照HCl+CH3CH2Cl(还有其他的卤代烃)(还有其他的氯代苯甲烷)CH2==CH —CH3+Cl2−−−−→−600℃~500℃CH2==CH —CH2Cl+HCl(2)CH2==CHCH3+Br2−→−CH2Br —CHBrCH3CH2==CHCH3+HBr −→−CH3—CHBrCH3CH ≡CH+HCl −−→−催化剂CH2==CHCl (3)R —OH+HX R —X+H2O2.(1CH2==CH2+H2OCH3CH2—OHCH3CH2—Br+H2O −−→−NaOHCH3CH2—OH+HBrCH3CHO+H2CH3CH2—OHCH3COCH3+H2CH3COOCH2CH3+H2O CH3COOH+CH3CH2—OH(2①酚钠盐溶液中通入CO2②苯的卤代物水解生成苯酚,3. (1)①醇的消去反应引入CH3CH2OH CH2==CH2↑+H2O②卤代烃的消去反应引入。
【高中化学】高中化学 2.2《离子反应》(第3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新编精品】人教化学必修一2.2《离子反应》教案(第3课时)【温故知新】【课堂生成】【课堂研讨】⑷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Ba2++SO42-=BaSO4↓错误,除生成BaSO4外还生成Cu(OH)2。
正确的为:Ba2++2OH-+Cu2++SO42-=BaSO4↓+Cu(OH)2↓⑸稀硫酸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中和:H++SO42-+Ba2++OH-=BaSO4↓+H2O错误,不符合化学式的组成。
正确的为:2H++SO42-+Ba2++2OH-=BaSO4↓+2H2O⑹CO2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CO2+Ca2++2OH-=CaCO3↓+H2O正确【课堂生成】常见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错误对于微溶物的处理有三种情况:①在生成物里有微溶物析出时,微溶物用化学式表示且加“↓”。
如Na2SO4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Ag++ SO42-= Ag2SO4↓②当反应物里有微溶物处于溶液状态(稀溶液)时,应写成离子的形式。
如CO2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CO2+Ca2++2OH-=CaCO3↓+H2O③当反应物里有微溶物处于浊液或固态时,应写化学式。
如在石灰乳中加入Na2CO3溶液:Ca(OH)2+CO32-=CaCO3↓+2OH-2. (讨论、总结)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拆”字是关键,原则是:把易溶于水的强电解质.........拆分成离子形式..................。
.......,其余的均写成化学式,即把易溶于水的强酸、强碱、盐写成离子形式请你与同学讨论,列举以下几类物质。
常见的强酸有:H2SO4、HNO3、HCl、HClO4、HBr、HI等常见的弱酸有:CH3COOH、H2CO3、H2SO3、H3PO4、H2S、HClO、HF等常见的可溶性强碱有:KOH、NaO H、Ba(OH)2等常见的可溶性弱碱有:NH3·H2O常见的难溶性碱有:Mg(OH)2、Cu(OH)2、Fe(OH)2、Fe(OH)3等常见的可溶性盐有:所有的钾盐、钠盐、硝酸盐、绝大部分硫酸盐、氯化物等常见的难溶性盐有:硫酸钡、氯化银、绝大多数碳酸盐、亚硫酸盐等【课堂生成】钾钠铵硝溶,盐酸除银(亚)汞;再说硫酸盐,不溶有钡铅;碳酸磷酸亚硫酸酸,可溶只有钾钠铵;溶碱有五位,钾钠铵钙钡;酸中不溶只硅酸。
高一化学必修二 6-1-3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第3课时 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
6.1.3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第3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可逆反应及特点。
2.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及标志,会判断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
3.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及标志难点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的判断三、教学方法问题解决法、讨论法、讲授法四、教学工具PPT五、教学过程【导入】思考:氯水的成分有哪些?【投影】氯水图片,氯水呈浅黄绿色【生】三分四离三分子:H2O、Cl2、HClO四离子:H+、Cl-、ClO-、OH-【问】还有氯气,说明什么?【生】说明Cl2没有完全反应完。
【讲述】说明溶解的Cl2只有一部分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反应只能进行到一定的限度。
所以氯气与水的反应方程式用“⇌”,而不是“=”。
Cl2+H2O ⇌ HCl+HClO二、化学反应限度【讲述】化学反应限度是在给定的条件下,化学反应所能达到或完成的最大程度,即该反应的限度。
要点1:给定的条件——条件改变,化学反应的限度是可能被可改变的;同一可逆反应在不同条件(如温度、浓度、压强等)下,其反应的限度不同。
【投影】播放二氧化氮和四氧化二氮的转化在冰水和热水中的反应视频要点2:化学反应所能达到或完成的最大程度——决定了反应物在该条件下的最大转化率。
【讲述】可逆反应(1)定义: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还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
书写可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时,不用“=”,用“⇌”。
(2)特征⇌双向性:反应物正向反应逆向反应生成物。
⇌双同性:正、逆反应是在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的。
⇌共存性:反应物和生成物同时存在。
即: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
一、实验探究:FeCl3溶液与KI溶液的反应1、操作:实验现象: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褐色。
实验结论:有I2生成。
2、操作:实验现象:溶液分层,下层为浅绿色,上层油状液体呈紫色。
实验结论:有Fe2+和I2生成。
3、操作:实验现象:溶液变为血红色实验结论:下层清液中含有未反应的Fe3+【讲述】说明即使碘化钾过量,反应后的溶液中仍存在铁离子,只有一部分铁离子与碘化钾发生了化学反应,反应只能进行到一定的限度。
初三化学教案5.2化学反应的表示(1)
年级学科初三化学课题化学反应的表示(1)备课人范金金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能利用质量守恒定律配凭化学方程式;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的关系过程与方法:举例讲解、学生板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微观意思和宏观意思,并将它们联系起来。
重难点重点:如何正确书写、配平化学方程式难点:配平化学方程式课时 1 时间45分钟温故知新1、质量守恒的原因是化学反应前后_________不变、_________不变、_________不变。
2、现有反应A+B=C+D,3g的A与的8gB完全反应后生成6g的C,则生成D的质量是_____g;若想生成12g的C,则参加反应的A的质量是______g、B的质量是____g,生成D_____g。
【导入新知】:较P105表格中三种表示反应的式子,分析它们优点和缺点,讨论碳和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用哪种方法表示更能体现质量守恒定律?一、化学方程式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化学方程式。
其中,“_________”表示加热,“____________”分别表示生成物是气体或者是沉淀。
注意:如果反应物中有气体或者沉淀,则不必加箭头。
二、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1)必须以_________________为依据,不能凭空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2)遵守_________________定律,使等号两边各原子的种类、数目必须相等。
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1)根据反应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2)配平化学反应式(使等号两边的原子种类和数目相等);(3)注明反应条件(如加热、催化剂、通电、点燃等);(4)注明生成物的状态。
四、化学方程式配平既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化学反应前后各原子的数目是不变的。
配平的方法:观察法、设“1”法。
举例:N2 +H2— NH3P + O2— P2O5H2O—H2+O2CH4+O2—CO2+H2O练习:配平下列反应方程式(1)H2S+O2SO2+H2O(2)Fe+O2Fe 3O4(3)C+O2CO(4)Mg+O2MgO【巩固练习】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Mg+O2MgO22Fe+3 O2Fe 3O42Cu+O2 2CuOH2O2H2O+O2↑根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判断:(1)Fe+O2FeO2违背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Fe+O2Fe3O4违背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反应方程式“aFe3O4+bH2=cFe+dH2O”中,化学计量数b为()A、1B、2C、3D、4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的基本类型:(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2)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3)水电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4)乙炔(C2H2)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乙醇(C2H5OH)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化学第三章第三节教案
初中化学第三章第三节教案
1. 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其影响
2. 掌握化学反应中的热量计算方法
3. 掌握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图解表达
教学重点:
1.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 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 化学反应中热量变化的理解
2. 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教学准备:
1. 课件及相关教学资料
2. 实验器材及化学试剂
3. 学生讲台及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平时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是怎样的?
2. 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其影响。
二、理论学习(15分钟)
1. 讲解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包括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2. 讲解热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1. 进行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观察反应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2. 让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实验中的热量变化。
四、梳理总结(10分钟)
1. 总结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规律。
2. 强调热化学方程式的重要性及应用。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的学习理解。
2. 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的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中相关概念及应用,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进一步完善实验设计,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化学复习教师教案七篇
化学复习教师教案七篇化学复习教师教案篇1第一单元第3课时氧化还原反应一、学习目标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2.学会用“双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并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4.辨析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并用韦恩图表示之,培养比较、类比、归纳和演绎的能力。
5.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得电子和失电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三、设计思路由复习氯气主要化学性质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引入,结合专题1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对这些反应进行判断,从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区别,并从电子转移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再升华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关系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情景引入]由复习上节课氯气有关反应引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
先由学生书写氯气与钠、铁、氢气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钙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学生自己书写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学习继续使用。
[过渡]我们结合在第一章中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来判断一下这些化学反应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媒体]2Na+Cl2=2NaCl2Fe + 3Cl2 2FeCl3H2 + Cl2 2HClCl2+H2O HCl+HClOCa(ClO)2+CO2+H2O=CaCl2+2HClO2HClO O2↑+ 2HCl[练习]学生自己进行判断,或可小组讨论、分析。
[叙述]现在请大家在氯气与钠反应的方程式上,标出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
[思考与讨论]学生解决下列问题:1.元素的化合价是由什么决定的呢?2.元素的化合价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生变化?3.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数目有何关系?4.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得电子数和失电子数有何关系?[叙述]讲述如何用“双线桥”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第三课时
第三课时氧化复原反响1. 什么是氧化复原反响?判断依据是什么?△2CuO+ H2=====Cu+ H2O△MnO2+4HCl( 浓 )======MnCl2+ H2O+ Cl 2↑属于氧化复原3NO2+H2O======2HNO3+ NO的反响有哪些?2H2O2======2HO+ O2↑CaCO3+ H2O+ CO2====== Ca(HCO3) 2一、氧化剂和复原剂1.氧化剂和复原剂氧化剂——得电子( 电子对倾向 ) 的物质复原剂——失电子( 电子对偏离 ) 的物质2. “双线桥”表示氧化复原反响。
( 以 CuO+H2======Cu+H2O为例 )化合价高升,失电子,被氧化氧化剂+复原剂﹦复原产物+氧化产物(强氧化性)(强复原性)(弱复原性)(弱氧化性)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复原①双线桥从左指向右连结不一样价态的同种元素;②线上注明电子得失、化合价起落、被氧化、被复原等内容( 注意得失电子守恒 ) 。
〖注意事项〗①双线桥从左到右,连结不一样价态的同一元素。
②双线桥上指了然电子得失、化合价起落、被氧化、被复原等内容。
③反响前后得失电子总数相等。
练习:用“双线桥”表示以下氧化复原反响,并指出氧化剂和复原剂。
2H2O=====2H↑+ O2↑② 2Al+3H2SO4======Al2(SO4) 3+ 3H2↑△③2KClO3=====2KCl+3O↑[议论]在所学过的反响中,哪些物质属常有氧化剂,哪些物质属常有复原剂?[剖析]在氧化复原反响中:氧化剂得电子价降低,复原剂失电子价升高。
常有氧化剂: O、 Cl 、浓 HSO、HNO、 KMnO等;2 2 2 43 4常有复原剂: Fe、 Mg、 Al 等金属单质,H2、C、 CO等。
试从化合价角度剖析以下粒子的性质。
在Fe3+、 Fe2+、 Al 3+、 H+、 S、Cl -等粒子中只有氧化性的是 _______________ ,只有还原性的是_______________ ,兼有的是 _______________。
第7章 第2节 第3课时 中 和 反 应 学案(教师版)—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沪教版下册
第3课时中和反应中和反应1.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1)现象:酚酞溶液滴入稀氢氧化钠溶液变__红色__,再滴入稀盐酸又变__无色__。
(2)实验结论: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反应。
(3)反应方程式:__HCl+NaOH===NaCl+H2O__。
2.中和反应:(1)概念:__酸与碱__作用生成__盐和水__的反应。
(2)实质:酸中的__H+__和碱中的__OH-__结合生成__水__的过程,即__H++OH-===H2O__。
(3)盐:由__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__和__酸根离子__构成的化合物。
3.酸、碱性变化:(1)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溶液呈__中性__;(2)酸过量,反应后溶液呈__酸性__;(3)碱过量,反应后溶液呈__碱性__。
4.温度变化:中和反应的过程要__放出__热量。
5.常见的中和反应:请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1)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__Ca(OH)2+2HCl===CaCl2__+2H2O__;(2)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__2NaOH+H2SO4===Na2SO4+2H2O__。
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1.处理工厂的废水:例如,硫酸厂的污水含有硫酸等杂质,可以用氨水(NH3·H2O)进行中和处理。
2.改变土壤的酸碱性:在土壤中加入酸性或碱性物质,以调节土壤的酸碱性。
如常用__熟石灰__改良酸性土壤。
3.用于医药:在生活中被蚊虫叮咬可涂抹肥皂水或稀氨水等碱性物质;常用含Al(OH)3的药物治疗胃酸(主要成分为盐酸)过多,化学方程式为__3HCl+Al(OH)3===AlCl3+3H2O__。
见多识广有些酸和碱发生反应时从外观看无明显现象,需加入酸碱指示剂,借助指示剂颜色的变化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及确定中和反应的终点。
易错导思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吗?提示:中和反应会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2NaOH+CO2===Na2CO3+H2O。
生活链接食用皮蛋时常加入一些食醋,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提示:食用皮蛋时加入食醋可以将皮蛋中的碱性物质中和,从而除去涩味,使皮蛋变得可口。
初中化学课时教案
初中化学课时教案教学内容:化学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能够区分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3. 掌握常见元素和化合物的名称和化学式;4. 能够正确使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化学的基本概念、物质的分类、常见元素和化合物的名称和化学式。
难点: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
教具准备:教科书、白板、彩色粉笔、化学元素周期表、化学试剂玻璃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讲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 引导学生讨论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学习(35分钟)1. 讲解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区别;2. 解释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并介绍常见元素和化合物的名称和化学式;3. 展示化学元素周期表,让学生理解元素的周期性规律;4. 演示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5. 练习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
三、巩固(10分钟)1. 练习题目: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和名称。
(1)氧气、二氧化碳、氯气、氢气;(2)水、氧化铁、氯化钠、硫酸。
四、拓展(5分钟)1. 提出问题:“为什么铁在潮湿的环境下会生锈?”;2. 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完成练习题目;2. 选择一种常见的化合物,调查其用途和制备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化学的基本概念展开,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和练习,使他们能够初步了解化学的核心知识和方法,为后续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湖南省邵阳市万和实验学校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一教案第三章第1节第3课时铝与强碱溶液的反应
第三课时铝与强碱溶液的反应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
(1) Al与NaOH溶液反应的特殊性及应用。
(2)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
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发生反应的内在原因,以提高自身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激发学生学好文化知识,增强报效祖国的神圣责任感。
实验探究法、分析归纳法、理论联系实际。
:(1) Al与NaOH溶液反应的特殊性及应用。
(2)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的应用教学过程三、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1.铝与碱的反应2.酸、碱、盐可直接侵蚀铝的保护膜(氧化铝能与酸或碱反应)以及铝制品本身,因此铝制餐具不宜用来蒸煮或长时间存放酸性、碱性或咸的食物。
四.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N2 + 3H2 2NH3化学计量数之比:1 : 3 : 2扩大 N A倍:1×N A: 3N A :2N A物质的量之比:1mol :3mol :2mol气体的体积比:1 : 3 : 21.一般步骤:(1)设出的未知数直接用其物理量的符号表示,且不带单位。
(2)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3)不纯物质的数值要变成纯物质的数值;(4)列比例式时要“上下一致、左右相当”(5)数值单位和有效数字位数要伴随始终(解比例式)2.【例1】把 6.5gZn 放入足量盐酸中,锌完全反应。
计算:(1)6.5gZn的物质的量;(2)参加反应的HCl的物质的量;(3)生成H2的体积(标准状况)解:【例2】向500 mL NaOH溶液中投入10.8 g Al,二者恰好完全反应,试计算:(1)Al的物质的量;(2)参加反应的NaOH的物质的量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3)在标准状况下生成H2的体积。
【随堂巩固】1.铝是重要的金属材料之一,下列关于铝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铝最外层有3个电子B.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C.在常温下,铝不能与氧气反应D.铝既能溶于酸,又能溶于强碱溶液2.除去镁粉中混有的少量铝粉,可选用的试剂是------------------------------()A.盐酸B.硝酸C.氨水D.NaOH溶液3.已知铝既能与酸反应产生氢气,又能与碱溶液反应产生氢气,若取等质量的铝粉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和NaOH溶液反应,所得氢气的体积在同样条件下相比-----------()A.与酸反应产生氢气多B.与碱反应产生氢气多C.一样多D.不知道铝粉的质量,无法比较4.用铝箔包装0.1 mol金属钠,用针扎出一些小孔,放入水中,完全反应后,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产生的气体,则收集的气体为(标准状况下)------------------------()A.O2和H2的混合气体B.1.2 L H2C.大于1.12 LH2D.小于1.12 L气体5.某无色溶液能与铝反应放出氢气,该溶液中肯定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A.Cl-、Mg2+、K+、SO42-B.NH4+、Cl-、Na+、Ba2+C.SO42-、Cl-、CO32-、Na+D.HCO3-、K+、NH4+、SO42-6.取18.4 g铝锌合金溶于足量硫酸中,完全反应后收集到(标准状况)氢气11.2 L,则由铝和锌分别产生的氢气的体积比为--------------------------------------()A.3∶2B.1∶1C.2∶3D.2∶17.相同物质的量的钠、镁、铝与足量盐酸反应时放出氢气的体积比是;相同质量的钠、镁、铝与足量盐酸反应时放出氢气的体积比是;0.3 mol的钠、镁、铝分别投入100 mL 1 mol/L的硫酸溶液中,三者产生的氢气的体积比是。
初中化学反应教案
初中化学反应教案
年级:初中
课时:1 小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反应的定义和特征;
2. 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3.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4. 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
1. 教学PPT;
2. 化学实验材料;
3. 学生笔记本和课本;
4. 学生实验报告模板。
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化学反应现象,引起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兴趣,然后向学生介绍化学反应的定义和特征。
2. 理论学习(15分钟)
向学生讲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双替换反应和分解反应,并举例说明每种类型的特点。
3. 实验演示(15分钟)
进行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观察化学反应的现象,并要求他们根据观察结果推断反应类型,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4. 练习与反馈(15分钟)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化学反应问题,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解与讨论,帮助学生深化对化学反应的理解。
5. 总结与应用(10分钟)
让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内容,并设计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要求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并撰写实验报告。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理论学习、实验演示和练习与反馈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培养他们的化学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课日期:2012 年11 月29日星期四第5 节课
课型:新授单位:姜屯中学王秀芬
课题:第五单元第二节化学反应的表示第13周:第三课时
课标要求:
通过书写文字表达式,尝试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比较、反思方程式中所表达的意义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正确书写并理解化学反应方程式
内容和学情分析:
以化学方程式为中心,组建了本单元。
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方程式书写的过程研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
能正确表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包括质和量两方面的问题。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能说出某具体化学反应方程式所代表的涵义。
能正确书写第一单元到第四单元中出现的所有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的基础上,学会写化学方程式。
学习建议:
1.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激发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提高体验科学方法的巧妙,初步领略科学方法的魅力,初步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逐步形成科学的辨证唯物主义观。
3.通过比较体会化学方程式的优越性,感受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简约之美。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化学反应分析、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原则。
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化学反应分析、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
通过对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和配平方法的讨论,对学生进行尊重客观事实,遵从客观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知识点(重点、难点):
重点: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及写法,归纳化学方程式所提供的信息。
难点:
1.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及写法
2.减轻学生记忆化学方程式的负担
实验准备:多媒体;
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