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曾国藩的功与过

合集下载

对曾国藩的评价

对曾国藩的评价

对曾国藩的评价篇一:曾国藩评价(我眼中的曾国藩)我眼中的曾国藩历史似一幕绚烂的烟火,稍纵即逝,却始终萦绕在我们心中,像是音乐,或婉转,或悲戚;像是影像,或宏伟,或俾小。

它慢慢汇聚成一条大河,看不见,却流淌在每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骨髓里,于是,我们有了同一种语言,用一种经历,同一种信仰。

历史的过程看似宏伟,却也是由一个个故事组成的,而故事的中心永远是人。

今天本文的中心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曾国藩。

说起对曾国藩评价,正如辛亥革命中的怪杰章炳麟对所说,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

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

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处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

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汉奸、卖国贼、杀人不眨眼换刽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

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曾国藩的研究逐步深入,对他的评价也相对客观。

随着有关曾国藩的小说和传奇故事的出版,越来越多的人对其产生兴趣,他们希望能透过作家描述的人物形象更多的了解曾国藩的学识、见解和主张,更直接、更清晰、更深入地窥见他的内心世界。

历史是各种复杂因素的有机组合体,历史从物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应该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与环境,从多个角度对曾国藩进行评价。

曾国藩与金田起义时势造英雄,汉末出了个奸雄曹操,清末出了个忠臣曾国藩。

太平天国起义是清朝由胜及衰的必然结果,只是不早不晚,发生在了曾国藩所在的年代,于是一介书生开始了自己的戎马生涯,走上了自己人生的巅峰。

治国、平天下,无数英雄人物的未完之梦,曾国藩做到了,是时代选择了他,而也是他,选择了这个时代,偶然中的必然,这就是命运,这就是历史。

金田起义的历史功过究竟如何呢?首先,从功绩方面看,第一,极大地冲击了整个封建统治秩序。

曾国藩生平简介与评价

曾国藩生平简介与评价

曾国藩生平简介与评价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

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对于曾国藩这个历史人物,可能了解的人没多少,毕竟他处于中国近代史的开始,清王朝的衰落时期,与此同时,在封建王朝的腐败堕落时期当代人民只能记得清王朝的腐朽,没人了解这些官员的功勋业绩。

曾国藩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且是之后洋务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

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

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

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

曾国藩被誉为修身齐家治国中华第一完人,平天下之言,对于晚清而言可能是正确的,毕竟他拯救了晚晴,打败了太平天国。

让苟延残喘的清王朝在此之后又得以统治中原一段时间,保住了大清江山。

2023年《曾国藩》读后感_1

2023年《曾国藩》读后感_1

2023年《曾国藩》读后感2023年《曾国藩》读后感1曾国藩是晚清大儒,为现当代诸多名人所敬仰万分,所以想试读读曾国藩的书,以增裨益。

《曾国藩家书》收入了曾国藩自出仕始至终的经典家书,其中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在此,我也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中国文人所敬仰之人被称之为圣贤,这也是先贤们所追求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一代代人不断努力,但成为圣贤的人屈指可数,可见成果之难,曾国藩也是其中之一,从他的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不断追求的精神。

圣贤者,首先为圣,圣者就是一种近乎完美的状态,曾国藩也就是不断追求这种状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品德,日日省乎己,向着完人不断地努力,纵欲的自责,自满则自遣,在不断地自省中,曾国藩他谨言慎行,孝顺父母,疼爱弟兄,为儒林人士的楷模和典范。

其次,圣贤者,贤者也,贤者,学识渊博,能力超群。

曾国藩在严于律己的同时,在为官上也是做到了极致,他在清政府、外国人、太平军之间周旋,屡败而屡战,遇挫则愈强,提拔了诸如左宗棠、李鸿章等晚清重臣,推动的洋务运动的发展,为中国近代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为贤者。

2023年《曾国藩》读后感2曾国藩,何许人也?竟在他死去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不但没有在历史上销声匿迹,相反,曾国藩被在中华大地上的有名人物予以很高的评价。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阅读了《曾国藩家书》一书,感触颇深。

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当一个人处于失败与挫折时,正是磨练英雄意志之时。

起初曾国藩一个儒生而带兵打仗,失败真是一个连着一个。

尤其是他曾经竟然四次想要自杀,他受到的挫折与失败,岂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那么曾国藩是怎样战胜失败的呢?曾国藩一生屡战屡败,吃尽了苦头,但他一点也不怨天尤人,调整情绪,“打脱牙,和血吞”,卧薪尝胆,屡败屡战,最终战胜了自我,取得了成功。

他的不世之功,无不从屡次失败中来。

而当我们面临考试失利,又或者遇到了人生的挫折,我们能不能学一学曾国藩呢,勇于面对困难,而不是一味的退缩,虽说不至于“打脱牙,和血吞”,但也要有一定的吃苦精神,就算再巨大的坎坷,也可以轻松越过。

论曾国潘的是非功过

论曾国潘的是非功过

论曾国潘的是非功过“愚意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

博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进惧倾记。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毛主席曾经说的话,他说的他所佩服的人正是曾国藩。

曾国藩,生于1811年11月26日,逝于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清朝战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可是他在我国近代史的功与过却有争议了,曾国藩,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引人注目却又颇有争议的人物。

他既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元凶,又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既是一些人口中的“卖国贼”,又是晚清“同志中兴”的制造者,同时被清政府称为“学有本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学术地位。

虽然,晚清时代离我们很近,但不得不承认,作为一个理科生的我,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的总体认识,都只是建立在中学以及现在所学的近现代历史课本和一些影视资料之上。

所以,对于我来说,这一段历史非常模糊。

只是简单的知道,当时的晚清政府由于统治者的软弱无能,就像一只待宰的羔羊,而贪婪又残忍的帝国主义国家们就像一只饥饿又凶残的狼,时刻准备着趁其不备之时向清政府猛扑过来。

所以说,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于是,正如:时势造英雄,那时候出了很多的英雄与枭雄,而曾国藩便是这些人物中的一个。

嘉庆十六年,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

兄妹共有九人,曾国藩为长子。

曾国藩自幼虽笨,但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

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等文选,同年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

父麟书,有田产,不专心耕种,醉心功名,但是考童试7次都落榜,后来就设馆授徒。

曾国藩传读后感5篇600字

曾国藩传读后感5篇600字

曾国藩传读后感5篇600字曾国藩的治军之道完全符合他的性格特点,他虽然天生愚笨,但时刻督促自己持之以恒,再难的事也要以强硬的态度和毅力去攻克它,肯下笨功夫,治军也是如此,曾国藩从不选有官场经验的军官,也从不选有作战经验的战士,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曾国藩传读后感,希望你们喜欢。

曾国藩传读后感1初读《曾国藩传》前,觉得曾国藩只是个众人皆知、无人不晓的“卖国贼”,勾不起我的阅读兴趣。

但翻阅数页之后,似乎有点爱不释手了。

从国家和民族角度而言,曾国藩的确是个置民族的安危、人民利益不顾,屈服于西方列强对华政策而又竭力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卖国贼”。

对于其一生的罪恶我觉得不应该归咎于他个人品质,而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由他出身的半殖民地条件下的地主阶级决定的。

从个人角度而言,我觉得曾国藩是个修养颇高,有头脑、有远见和有谋略的人物。

他的一生经历大致可以分成七个阶段:跻身六曹、创建湘军、坐困江西、决战安庆、攻陷天京、剿捻失败和抑郁而死,可谓有起有伏,人生变数无穷,读之颇有感触。

首先,曾国藩精通古文,广泛猎读,在学术上向很多当时有名人士请教,这些不仅增长了个人方面的见识,也大大提高了个人声望。

曾国藩能如此顺利成为二品官,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勤奋好学和聪明能干,另一方面是由于受到穆彰阿的垂青和举荐。

也许是这一切对于曾国藩来说太顺利了,造就了他当初锋芒毕露、自恃清高的性格,使他在坐困江西期间处处碰壁、受到地方官员的百般排挤和刁难。

其次,曾国藩经过一年的大彻大悟再度出山,受命为钦差大臣和两江总督,为其大展夙志提供了舞台。

其实曾国藩受命为两江总督是清政府为形势所逼,迫不得已,由于清政府所依靠镇压太平天国的江南大营就在此时溃败,只能依靠曾国藩集团所创建的湘军来镇压太平天国了。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机会永远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再次,湘军攻陷天京以后,曾国藩自剪羽翼,释清廷疑忌,自保末路,足见其经验丰富,政治嗅觉之灵敏,审事详明,处事果断。

2023年《曾国藩传》读书笔记

2023年《曾国藩传》读书笔记

2023年《曾国藩传》读书笔记2023年《曾国藩传》读书笔记1曾国藩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人,他一生得力处在一“悔”字,他每天都写日记,还拿出来和大家讨论,接受大家的监督批评建议。

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就是说,笨拙胜过机巧。

办事笨拙,才靠得住。

他并不是一个聪明的人,但绝对是一个勤奋努力的人,这跟他内心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思想有莫大的关系,是个有信仰的人,常以圣人之心要求自己。

经历了三个皇帝,包括慈禧垂帘听政的同治,从七次科考失败到翰林院,到太平天国运动(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天津教案等等,说他的一生是成功的一生,也说不上,毕竟以一人之力,无法挽回传统社会积千百年形成的强大颓势。

那不是一个人的失败,是整个政权的腐败。

但他一介书生,创建湘军,统率群雄,带兵打仗,曾两次绝望到自杀被救,到后来力挽狂澜,剿灭捻军,使中国传统文化免遭彻底毁灭的命运,使清王朝的生命又延续了六十年,其功不可没呀。

就连毛泽东和蒋介石都称之为偶像。

除了建功立业外,他还成就了很多人,还培养了最得意的弟子李鸿章,李后来的造诣也输于师傅,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成全别人也就是成就自己。

2023年《曾国藩传》读书笔记2近日,拜读了张宏杰先生的《曾国藩传》,感慨良多。

纵观曾公之一生,从科举“七不中”到翰林帝师,一介书生,草创湘军,平内乱,几经生死,倡洋务,开眼看世界。

立德、立功、立言、为师、为将、为相,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名满天下人不妒,功高盖主主不疑,无愧千古完人。

曾公之智慧值得终身学习领悟,我年少浅薄,妄自分享两点个人体会。

一是下笨功夫。

“大道至简”,“天道忌巧,去伪守拙”、“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结硬寨,打呆仗”是曾公大智慧的最好体现。

要终生保持“笨小孩”的空杯心态,下笨功夫,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平凡,不走捷径,不学投机取巧,不计较眼前得失,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用恒心和毅力扎实走好每一步。

保持韧性,日拱一卒,死磕到底,终能星火燎原、水滴石穿。

晚清名臣曾国藩生平简介

晚清名臣曾国藩生平简介

晚清名臣曾国藩生平简介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近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他与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晚清四大名臣”,与胡林翼合称曾胡,他是湘军的创立者与统帅。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晚清名臣曾国藩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曾国藩生平简介曾国藩,清朝晚期人,字伯涵,号涤生,曾国藩是晚清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人,他从一介书生到进京赶考,进了进士之后又一直留在京城,短短十年时间,连续升职七次,年仅37岁就已经官至二品,这在清朝历史上也只是独一份的。

后来恰逢太平天国乱世,当时正是因母丧而在家的曾国藩趁势在家乡创建了湘军,并且作为统帅者,曾国藩带领湘军和其他的义军一起历尽艰苦的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挽大厦于将倾,救清朝于乱世,因为这巨大的功绩,被封为了一等勇毅侯,这是清朝以来第一个以文人封武侯的人。

后来又升职至一品大员。

曾国藩的一生为官平稳,可以说是实现了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目标,为后世留下了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曾国藩一生所处的年代,正是国家由盛转衰,动荡不安的年代,俗话说的好“乱世出豪杰”,正是这样的乱世造就了曾国藩的一生。

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努力,一度呈现出同治中兴的盛况,险些就力挽狂澜,将清朝从危机之中救回。

作为同治中兴的时期的主力,曾国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让曾国藩成为了近代最具影响力最具争议的人物。

如何正确评价曾国藩对于曾国藩,现在很多人都十分的推崇他,甚至已经在很多人心中被神化成了“圣人”,这样过分高估的评价无疑是不理智的,对于曾国藩,我们应该从文化、政治、军事等各个领域来分析。

在文化上曾国藩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曾国藩继承了中国以儒学为基础的传统文化,他的一生是完全按照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来走的,他的一生深受“三纲五常”的影响,对于“君臣、父子”等传统文化中的伦理纲常部分极为看重。

这一点是深受争议的,不少的人认为“纲常”之说是传统文化的糟粕,曾国藩这样作为是不可取的。

曾国藩读后感_曾国藩读书心得五篇

曾国藩读后感_曾国藩读书心得五篇

曾国藩读后感_曾国藩读书心得五篇曾国藩读后感范文【一】近日无意中读到一本曾国藩传记,使我颇有收获,也改变了之前对清朝官员皆是腐败无能的印象。

曾国藩在晚清时期虽充当封建统治阶级的工具,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客观上讲违背历史发展自然规律,但其在修身、治军、治家等方面的确颇有建树,也为后来许多政治家所推崇。

在此记录下自己的一点心得,希望能给和我一样在人生道路上求索的年轻人些许启发。

曾国藩29岁中进士进京为官,在此后的十几年中,他都是以一个愤青的面目出现在世人眼中。

当时的清王朝是一个病势危急、行将就木的病人。

朝廷内部,腐败已经渗入帝国每一个细胞,一场翻天覆地的大起义正在酝酿中。

而大清朝的政治家们却安然若泰,敷衍度日,只有曾国藩忧心如焚。

他怀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想挽救危难的清王朝于万一。

但由于行事太过刚直,处处碰壁,举步维艰。

在京为官的时候,曾国藩多次上书咸丰皇帝建议改革官员选拔办法,扭转官场的泄沓风气,指出清朝官僚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呼吁皇帝大刀阔斧改革,都不被理睬。

为挽救大清帝国,他干冒生命危险,上书咸丰皇帝直言批评他的三个缺点,想起到当头棒喝的作用,险些被咸丰治罪。

出国留学网后曾国藩回家乡湖南为母守孝期间受命协助湖南地方政府操办“团练”,抵抗太平军起义,保卫乡里。

他马上设立“审案局”,严打动荡社会下滋事做恶的土匪流氓,使社会秩序迅速得以安定。

由于动了地方官员的“权利”这块奶酪,惹得地方官员心生怨恨。

曾国藩认识到清朝军队绿营军的腐败,大胆创建湘军,想练出一支崭新的有战斗力的队伍。

湖南的绿营军对曾国藩怨恨在心,闯进曾国藩公馆闹事,湖南巡抚就在隔壁却假装不知,曾国藩夺门而逃,险些送命。

湖南官员个个眉开眼笑,把这事当成笑话飞传。

曾国藩打落牙齿和血吞,把湘军带往僻静的衡阳,吃尽千辛万苦,终于在湘潭之战中战胜太平军,取得太平军兴起以来清军唯一一次重大胜利。

此时曾国藩没有实权,连军饷都要自筹。

咸丰皇帝又派他去江西镇压太平军,江西巡抚气度狭隘,寸权必争,曾国藩处处受气,左右为难。

曾国藩生平简介与评价

曾国藩生平简介与评价

曾国藩生平简介与评价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

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对于曾国藩这个历史人物,可能了解的人没多少,毕竟他处于中国近代史的开始,清王朝的衰落时期,与此同时,在封建王朝的腐败堕落时期当代人民只能记得清王朝的腐朽,没人了解这些官员的功勋业绩。

曾国藩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且是之后洋务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

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

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

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

曾国藩被誉为修身齐家治国中华第一完人,平天下之言,对于晚清而言可能是正确的,毕竟他拯救了晚晴,打败了太平天国。

让苟延残喘的清王朝在此之后又得以统治中原一段时间,保住了大清江山。

最新-曾国藩简介 精品

最新-曾国藩简介 精品

曾国藩简介篇一:曾国藩生平简介与评价曾国藩生平简介与评价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

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对于曾国藩这个历史人物,可能了解的人没多少,毕竟他处于中国近代史的开始,清王朝的衰落时期,与此同时,在封建王朝的腐败堕落时期当代人民只能记得清王朝的腐朽,没人了解这些官员的功勋业绩。

曾国藩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且是之后洋务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

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

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

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

曾国藩被誉为修身齐家治国中华第一完人,平天下之言,对于晚清而言可能是正确的,毕竟他拯救了晚晴,打败了太平天国。

让苟延残喘的清王朝在此之后又得以统治中原一段时间,保住了大清江山。

中国近代史人物论文 曾国藩

中国近代史人物论文 曾国藩

小论曾国藩作为一个湖南人,我们不能不为毛泽东自豪;作为一个娄底人,我们听的最多却是曾国藩。

他雄韬伟略,夫近代之中国,内罹发捻之乱,外受夷狄之侵,此方危急之秋也。

一时豪杰并起,内乱迭生,天下趋于不治,黎民现乎不生,国藩之出也,剿灭洪逆,实安民之急需;倡行洋务,奠强国之根本,此皆垂世之勋功,历来世人称之。

然人多以为曾国藩好杀,遂以“曾剃头”谓之,亮不以为然也。

何也?盖曾国藩出诸书生,有异武将,不杀无以树威,不杀无以慑逆,且发逆{太平军]多不屈,不杀等乎聚敌也。

曾国藩善用人,其幕府人才济济,如左宗棠,胡林仪,彭玉嶙,塔其步等,皆一代将才,曾国藩遇之如子弟,用人不疑。

至于荡尽洪逆,拥精兵数十万,控江山近半壁,苟听谋士之言,则可南面称王,朝廷莫能制也。

曾国藩耻曹莽之为,拒其教言,将湘军尽数解散,乃成忠名处世炼猾,城府至深,喜怒不形于色,纷扰不累于怀,处,与发逆每战多北,数殆覆军,更朝臣构怨,军父猜测,此时也,曾国藩习老子之术,请心寡欲,自勉自励,使之无此坚志,何期后时之功?自律极严,不耽声色,不爱金钱,不逞奢华,行军起居唯麻衣竹器也,为当代官府罕见也,教子以慈,督弟以严,家法缕析,虽行军匆忙之间,尤弥而不废一生笃好学问,作文每日不辍,其文也称于时也本人对中国近代史的总体认识,都只是建立在中学的历史课本和相关的影视资料之上。

换句话说,只是总体地知道那是个这样的年代,大中华帝国就像一只垂死的肥猪,贪婪又残忍的帝国主义国家们就像饿得前胸贴后背的秃鹫们抢着来瓜分这只基本没有反抗能力的肥猪。

所以说,那是个动荡的年代,于是,时势造英雄地,那时候出了很多的英雄与枭雄。

也因此,历史课本让我们知道了晚清“同治中兴”的制造者,曾国藩。

曾国藩,其名,如雷贯耳。

从书店里地摊上满摆着的他自己写的书籍、有关于他的书籍、甚至于某些人为求销量生拉硬套地为自己的书命名《曾国藩与XXX》。

不能不看出他对我们当今现代的影响。

其人。

没见过。

对其之了解,真只是略懂。

曾国藩研究综述

曾国藩研究综述

曾国藩研究综述(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康玥琪学号:1043409019)摘要: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对于这个对中国有着巨大贡献同时影响着晚清政局变化的历史人物,重温他的重要思想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曾国藩;外交;学术;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同时又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和洋务运动的开山人物。

如果对这个人物进行比较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我想,也许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上都有有价值的结论。

关于曾国藩专题研究的著作已出版不少,见诸报刊的文章也有几百篇之多。

为了推动曾国藩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展开,现将曾国藩研究的主要成果综述如下。

一.曾国藩的总体评价曾国藩( 1 8 1 1一1 8 7 2 ) , 字伯洲, 号涤生, 湖南湘仑( 今属双峰具) 人。

有关曾国藩总体评价问题,仍然是近十余年来学术界争议颇大的问题。

第一种意见认为曾国藩是一个“功大于过”的人物。

徐泰来坚持认为:“曾国藩虽有一定的历史罪过,但其历史地位应划在近代进步和爱国人物之中,而且,其重要性,在中国近代历史前六十年里几乎无人可与之相比。

”[1]由于曾国藩办洋务,在客观上起了历史作用,即“他所做的一切构成了生产力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章”,从而,“曾国藩的历史地位,以笔者之管见,应予肯定”。

第二种意见认为他是一个“过大于功”的人物。

曾国藩一生干了几件事,“绞杀太平天国与捻军有大罪;晚年办理天津教案,恐洋媚外,草菅人命,有罪;倡导洋务⋯⋯有功。

功罪不能相抵,但可以相比。

比较下来,曾国藩罪大于功,铁案铸成,他是历史的罪人。

”王汉新认为:“曾国藩的言行,表明他实质上是一个信奉唯心主义理学,充当帝国主义、清王朝的走狗,极端残酷地屠杀人民的人。

”[2]历史人物作用于不同时空, 而且内容不同、类别乃至性质也不同的那些活动与事件是无法借用数学座标上的正负值来表示, 无法通过加减计算方法来判断其功过大小的。

曾国藩 生平 功过

曾国藩 生平 功过
----第一个提出“官督商办”者还是他


曾国藩与小偷的故事


曾国藩三次自杀
1.第一次是靖港兵败。以为靖港守敌只有数百人, 防备松懈,于是轻率冒进。
2.第二次是湖口惨败。1855年,曾国藩率水师进 军江西湖口,太平军派出小船携带火器,乘月黑 风高,冲入湘军船队,大肆放火。源自曾国藩知人善用
镇压太平天国
清朝的正规军——绿营兵有六十多万,在太平军的冲击下损失惨重,集 结在南京城外的江南大营、江北大营也只能采取守势。这样,清政府不得不 把挽救危局的希望,寄托在地主武装——团练身上。曾国藩就是在这一背景 下起家发迹的。
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道光年间考中进士,在京城做到了礼部侍郎,二 品高官。公元1852年,他因母亲去世回乡守孝,不久咸丰帝就下达了要求各 地在籍官员督办团练的诏令。曾国藩的做法与其他大臣不同,他的目的不在 于组织地方性的民团,而是着手于建立一支新军。这支军队全由湖南人组成, 湖南简称湘,所以被称为“湘军”。 曾国藩以他的亲友、师生、同乡为骨干,招募朴实、也都缺乏社会经验 的农民当兵。湘军的饷银比绿营兵高出一倍,内部实行家长式管理,下一级 由上一级挑选和指挥,最后听命于曾国藩一人。曾国藩利用团练大臣的地位, 取得了脱离于地方的司法权,在组织和整肃湘军的过程中,就擅自处决了二 百多人。他借着督办团练的机会,截留朝廷过往的赋税、饷银,私自卖官、 开征,用来购买了一千多门洋炮,置办了三百余艘战船。一年之间,湘军陆 营、水营兵力达到一万七千余人。
毁誉参半的曾国藩
莫 言 深 闺 空 寂 寞 善 舞 红 袖 传 飞 鸿
莫 言 深 闺 空 寂 寞
善 舞 红 袖 传 飞 鸿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人物类作文经典素材及使用范例十七——曾国藩

人物类作文经典素材及使用范例十七——曾国藩

人物类作文经典素材及使用范例十七——曾国藩课堂经典诗歌精编一、生平经历一个农家子弟,如何挽救即将覆灭的王朝;一个文弱书生,怎样训练出彪悍的军队?皇帝宝座离他近在咫尺,生死之间他究竟会如何袂择?这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湖南人,一个儒家文化坚定的守望者。

他就是曾国藩,一个在历史上风光无限而又备受争议的人物。

1、初入仕途曾国藩的父亲一连16次都没有考中秀才,因此他把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

为了让曾国藩受到良好的教育,父亲几乎倾其所有在白玉堂旁建起了曾家自己的私塾。

在当时那个封闭的山村,这种举动十分罕见。

但是小曾国藩并不领情,他不愿意枯燥地念书,而是热衷于跟着祖父做农活。

这让祖父十分着急,就编造了一个梦来教育曾国藩。

说自己梦里得了一个砚池,百思不解,后来蒋字街长寿庵有个老道给他圆梦,解释说“玄武有紫砚。

”祖孙二人就沿着涓水河北上,就寻到了溪口。

在溪水中找到一块奇石,就把它琢成了一块砚台。

领悟到家人的期望后,曾国藩开始发奋读书。

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涤生,含义是洗涤过去、获得新生,并从此立志要闯出一番名堂。

潜心学问的曾国藩终于在28岁那年中了进士,考场上的一篇文章得到了道光皇帝的青睐,被钦定为一等第二名。

当曾国藩要进京城做官的消息传回老家时,全家感到巨大的喜悦,对于几代没有做过官的曾家人来说,这是无尚的光荣。

曾国藩对自己的前途做了各种设计,一条辉煌灿烂的仕途似乎已经展现在他的面前。

但他没有想到,每天做的只是些抄写的工作,根本没有机会见到皇帝,施展才华更无从谈起。

但曾国藩终究没有意志消沉;他不但利用这些时间遍览群书、精进学问、还凭着过人的见识结交了很多文人学者。

并拜唐鉴、倭仁两位理学大家为师,正是这段时间的刻苦磨励而让他受益终身。

很快,这个不知名的小翰林成了内阁学士。

之后,在中央的6个部门中,曾国藩担任了5个部门的副职: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工部侍郎、刑部侍郎和吏部侍郎。

曾国藩创造了清朝官场上的奇迹。

十年之内7次升迁。

功过是非曾国藩

功过是非曾国藩

功过是非曾国藩功过是非曾国藩功过是非曾国藩---读曾国藩有感[内容摘要] 中兴名臣曾国藩,生时叱咤风云,功勋卓著;死后却成为数百年来争议不断的人物。

是什么让他飞黄腾达,成就一生?是什么让他大权在握,傲视群雄?又是什么,让这位不可一世的文臣名将惹来永不停息的争论?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历史的玩笑?让我们解读这位一生传奇的人物。

[关键词] 中兴名臣太平天国是非功过清朝末年,列强侵略,社会动乱,百姓暴乱,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风雨飘摇.中国历史运行的巨轮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巨大的转折,一个新兴的时代呼之欲出.正是这样的时代也是出英雄的时代,“时势造英雄”。

在中国历史的这个转折点上就走出了一个又一个永载史册的名字.他们生前叱咤风云,死后亦是风光无限。

曾国藩就是这样的人物。

“满清重臣”,“中兴名臣”,这些便是后人对曾国藩的评价。

若左宗棠是“焊将”、李鸿章是“名臣”、那么曾国藩便是“圣相”!一个“圣”字,道尽了他一生的荣耀。

他之于大清便是半个江山,应该说他创造了一个时代,一个他的时代。

那么,他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物?曾国藩生于1811年,名子城,又名国藩,字伯涵,号涤生。

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他科甲出身,后又授翰林院检讨,开始了漫长的仕宦生涯。

1847年即超擢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1849年又升授礼部右侍郎,此后九年中,遍兼兵、工、刑、吏各部侍郎,掌管机枢军政大事,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从七品一跃而为二品大员,创造了清廷任官的奇迹。

而铸造曾国藩政治生涯顶峰的就是剿杀席卷全国的太平天国运动。

综观曾国藩的一生,他以儒家“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训示严格砥砺自己,他一面笃于修身,精研理学,格物致知,雅好诗文,自成一格;一面又适应时势的要求,探讨解决内忧外患的治国方略,同时接受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倡导洋务。

曾国藩的一生是和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分不开的,他1853年借助清政府给予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

立德立功立言,,曾国藩的自我完善之路

立德立功立言,,曾国藩的自我完善之路

⽴德⽴功⽴⾔,,曾国藩的⾃我完善之路 ⽴德⽴功⽴⾔--曾国藩的⾃我完善之路 作者:冯唐 ⼀个⼈在短短六⼗⼀年的阳寿中实现了全部三类不朽。

有个对联⾼度概括曾国藩的⼀⽣:⽴德⽴功⽴⾔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完⼈。

“⽅今天下⼤乱,⼈怀苟且之⼼。

出范围之外,⽆过⽽问焉者。

吾辈当⽴准绳,⾃为守之,并约同志共守之,⽆使吾⼼之贼,破吾⼼之墙。

”决⼼⼀辈⼦同⾃⼰⼼中的贼做⽃争,即使⼼中的贼像鸡冠⼀样竖起来,也决不安抚。

(⼀) 曾国藩了不得。

饱暖后,思淫。

精溢后,希望如何能死⽽不朽。

鲁叔孙豹在《左传》⾥这样给不朽分类和定义:“太上有⽴德,其次有⽴功,其次有⽴⾔,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不朽到底有什么⽤,没⼈说得清楚。

应该⼜是上天造⼈的时候,在⼈脑操作系统⾥留下的⼀个命门,同名利财⾊福寿禄等等幻象⼀样猫抓狗刨⼈⼼,什么时候捅,都是肿痛。

对于⼀些所谓⼑枪不⼊的⼈,不朽甚⾄⽐名利财⾊福寿禄更厉害,不⽤鸦⽚或者⼤⿇之类的⽣物碱,也让这类⼈上瘾和⼊迷。

曾国藩了不得,把⾃⼰的⾁⾝当成蜡烛,剁开两节,四个端点,点燃四个⽕苗燃烧,在通往NB的仄仄⽯板路上发⾜狂奔。

⼀个⼈在短短六⼗⼀年的阳寿中实现了全部三类不朽。

有个对联⾼度概括曾国藩的⼀⽣:⽴德⽴功⽴⾔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完⼈。

⽴德 如果抛开时代限制,曾国藩弥补了诸多孔丘的不⾜,⽐孟轲更有资格评选亚圣。

孔丘创建儒学的时候,条件简陋,⼿下三千门徒既懒惰⼜没出息,造成以《论语》传世的⼆万四千字理论体系有三个明显的不⾜。

第⼀,没有成功⼈⼠作为理论的形象代⾔⼈。

孔丘⾃⼰作为⼀个政治咨询顾问游⾛各个诸侯国,被君王们怀疑没有速效,被地痞追打,业务始终开展乏⼒。

孔丘死后,也没有什么⼈因为⾝体⼒⾏其理论,吃上最⼤的黄花鱼坐上最豪华的五花⽜车,没有超级成功个案的励志型理论缺乏实践吸引性。

第⼆,没有很好的编写理论教材。

《论语》是本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的书。

优点是孔丘这个倔⽼头的教导和体会,⼲贝鱼翅鲍鱼燕窝,⼀句是⼀句,全是⼲货,不掺⼀点⽔分,⼏乎每句都能通过灌⽔成为⼀部长篇⼩说。

弄巧与守拙人物素材

弄巧与守拙人物素材

弄巧与守拙人物素材曾国藩的智商不过中等。

他从十四岁参加县试,前后考了七次,到二十三岁才考上秀才,而且还是个倒数第二名。

比较他同时代的名人,他的平庸一目了然。

小他一岁的左宗棠,十四岁参加湘阴县试,名列第一。

李鸿章也是十七岁即中秀才。

比曾、左、李稍晚的梁启超更是天资超迈,十一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

曾国藩非常善于审时度势。

自古功臣,像他这样善于把握进退者不多。

剿灭太平军之后,他的功名事业如日中天,此时他却极度冷静,在大盛之中察觉大衰的先机,毅然上疏请求辞去节制四省的大权,并采取果断手段,裁撤自己的权力之本湘军。

他一生出将入相,没有起伏蹉跌,实属罕见。

曾国藩深通官场韬略,官场功夫如同太极高手,善于化解种种难题于无形之中。

曾国藩的秘书赵烈文日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曾国荃攻打南京不下之际,朝廷令李鸿章协助进攻。

李鸿章一方面不想夺了曾家兄弟的首功,向曾家邀功买好;另一方面又想把抗旨之责推给曾氏,因此私下到处解释,做了许多小动作。

赵烈文评价李鸿章:“此一事而机械百出,语言处处不同,其图望大功,日夜计算心机之工,细入毫芒。

”而曾国藩的对策是回复给皇帝一道辞气卑约的奏折,坚请李鸿章前来,不望有功,但求无过,言语恳挚,不温不火。

相形之下,李鸿章的小算盘一目了然。

赵烈文评价说,曾国藩的手段平直无奇,却实高于李数倍。

正是与众不同的“笨拙”,成就了曾国藩非同一般的精明和高明。

曾国藩的人生哲学很独特,就是“尚拙”。

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这种人生哲学得自他独特的人生经验。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知道自己这辈子靠读书发达无望,遂“发愤教督诸子”,对长子曾国藩更是毫不松懈。

但是他的教育方法十分落后:只知道一味用蛮力。

他要求曾国藩,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

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

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

积苦力学的经历给了曾国藩独特的启示。

他发现笨拙有笨拙的好处。

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

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因此抗打击能力特别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原创,完成于2006年11月29日)
浅谈曾国藩的功与过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在仕途上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

紧接着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具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他的一生功过让世人争论不休。

有人骂他是民贼、元凶、民族罪人,好名失德的伪君子。

但也有人对他的评价是:由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型知识分子。

不过在还没有定论之前,让我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曾国藩进行分析吧:
在思想文化方面
曾国藩完全按照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他恪守“三纲五常”之道,认为“君虽不仁,臣不可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

”他本身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执两用中”,“持盈保泰”,“刚柔相济”,“勤、俭、谨、信”的自我修养,其家训的“八本”、“八字”、“四条”、“四败”等等,均反映了曾国藩地道是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成。

但曾国藩虽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在那群愚昧无知、痴人说梦的顽固派面前,则算是一个有识之士了。

他不仅看到了西方的长处,而且敢于承认,敢于学习。

他虽然出于儒者的本质及对清王朝的尊重,说: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然而却又不得不说:“独火器不能及也。

”他亲眼目睹外国侵略者正是凭借“轮船之速,洋炮之远”而横行无忌的,从而决心以“师夷”之手段,达“制夷”之目的,提倡中体西用。

当然,因为阶级的局限性,他不能认识也不能承认较封建专制统治远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是西方强大的根本原因,但他毕竟承认了中国有不如外国的地方,至少在科技方面远不如外国。

而这种承认的价值,比起它的实际作用来说,显得更为可贵。

因为它标志着近代中国社会孕育着一种“反思”意识和“求变”力量,从而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注入了新的推动力。

在军事方面
曾国藩有近20年是与太平军长期作战,打败太平天国是他一生事业的顶峰。

对他的评价不能不与对太平天国的评价相关联。

有些人认为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历史的罪人,刽子手。

因为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起义,而农民起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但我们必须清楚的一点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无论是文化观念决定一切的观点或农民战争是历史发展动力的观点,都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与片面性,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主要是看它对社会的发展是起推动作用或阻滞作用。

洪秀试图引进西方宗教的教义来发动一场推翻满清王朝的农民战争,但所引进的并不是新教伦理精神,而是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并使之同中国本土的封建迷信与农民起义的朴素平等观念相糅合,成为太平天国神权政治的精神支柱,因此,太平军如若取得全胜,洪秀全的神权政治得到巩固,有可能会把中国拉回到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时代去。

曾国藩作为传统文化与封建政权的捍卫者,他的立场显然是保守的。

但是,洪秀全的神权政治比曾国藩所维护的封建政权更加落后,两害权取其轻,曾国藩镇压太平军获胜,缩短了中国瞎折腾的时间,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反而较为有利。

镇压农民起义是地主阶级的本性使然,这是他们的阶级局限,重要的是看他们此外还做了些什么。

他们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总而言之,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有过也有功。

在对待侵略者方面
曾国藩较为清醒地认识到了侵略者的本质。

青年时代的曾国藩长期生活在湖南一个闭塞山村,加上他所处的闭关自守的社会环境,以及不可避免的阶级局限性,他对西方侵略者本质的认识当然不可能是全面、准确的。

但是,曾国藩入京
以后,开阔了眼界,见识了世事,对侵略者的本质逐步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早在鸦片战争期间,在人民抗英斗争的激发下,知识分子、封建士大夫反侵略的热情十分高涨,曾国藩从中得到鼓舞,开始关注海疆之事。

通过与外国人打交道,他不仅看到了“洋人遇事专论强弱,不论是非。

兵力愈多,挟制愈甚”这一现象,而且认识了这一现象的本质:“惟利居奇,是其本性。

”这说明,他已看出了帝国主义的本质是掠夺。

从曾国藩对侵略者本质的认识程度来看,应当说,他对侵略者是不抱什么幻想的。

更重要的是:他在认识了帝国主义的本质的同时,也清醒地看到了清政府的昏庸腐败。

例如早在广州议和时,他就看到:“英夷在江南抚局已定……自英夷滋扰,已历时三年,将不知兵,兵不用命。

于国威不无少损。

然此次议抚,实出于不得已。

”有人说,曾国藩因迷恋封建王朝统治,不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实在是有失公允的。

实际上,在中国封建社会如大江东去、日渐走向崩溃的时候,曾国藩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回天乏力了。

总之,曾氏能在当时的条件下,获得认识上的飞跃,已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

如果硬要求他在大局上救国救民,实在是有点为难古人的味道。

而且,曾国藩反抗侵略的手段还是较为积极的。

极端守旧派由于无知,认为反抗侵略的最好手段是“尧舜之道”、“孔孟之道”,因此,“平日待洋人亦宜以诚为信,袒怀相示。

”说穿了就是对洋人俯首贴耳,屈膝求和。

而曾国藩由于较为清醒地认识了帝国主义的本质,所以他反抗侵略的一贯手段是“战”,“和”乃不得已而为之。

早在鸦片战争期间,他就希望通过战争的手段,来消灭侵略者,他在给乃父的信中写道:“英夷……此辈丧尽天良,不知何日恶贯满盈,始得聚而歼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曾国藩更有以生命来捍卫北京的决心。

当他听说英法联军进攻天津、逼近北京时,他说服曾国荃道:“与其不入援而同归于尽,熟若入援而以正纲常以示忠义?纵使百无一成,死而不自悔干九泉,不诒讥于百世。

”还说:“英夷占据天津,进犯通州,官兵屡挫。

夷氛距京仅二十里,圣贺出幸热河,飞召外援……而余忝窃高位,又窃虚名,若不赴君父之难,则既贻后日之悔,复惧没世之讥。

成败利钝,不敢计也。

”由此可见国难当头,曾国藩是毫不含糊的。

曾国藩这种敢于同洋人拼命的精神气慨,一直到晚年也没有改变,这在他处理“天津教案”中有所表现。

他在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写道:“余即日前赴天津,查办殴毙洋人毁教堂一案。

外国人性情凶悍……将来构怨头兵,恐致激成大变……余自咸丰三年募勇以来,
即自誓效命疆场,今老年病躯,危难之际,断不肯吝于一死,以负其初心。

曾国藩这种反抗侵略的精神,其进步性不言而明。

综上所述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作为洋务派首领的曾国藩,在与极端守旧派的激烈斗争中,明显地表现出了“站得高,看得远”的超众之处,不愧为当时地主阶级中的先进分子。

曾国藩从来没有称帝的野心,只是甘愿作个中兴之臣。

从客观上说他对维护国家綂一、抵御外强侵略起了积极作用。

仅从外表来说,他是典型的知识分子。

他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笃诚,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贵。

他认为“人生有穷达,知命而无忧”。

他有大智,智在善忍!在官场失意同僚排挤时,他忍受忿气,当战事失败名利无收时,他忍辱忍欲。

他能以过人的胆识和高超的手腕功高震主,能“忍小忿以就大谋”,化逆境为坦途。

屡历艰险而成功!
他官居极品时,也不把权力当成至宝,而是站在人生的平台上看待权力,不把权力用来玩弄人生,在有张有弛中使人感悟到大智若愚,极盛时也当做衰时着想,做好功成身退的准备。

他可忍得无事生非之辈,用压力让其安分守已。

在身处逆境时,也是隐忍而自强不息。

当然,由于他使得当时岌岌可危的清王朝有了苟延残喘的机会,也使得不少世人对他的评议是封建地主的阶级的卫道士、遗臭万年的汉奸,所以他也曾经成了蒋介石的偶像。

曾国藩有三句至理名言:“打脱了牙和血吞”。

“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

“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曾国藩是引进西方科技的带头人,是引进西方近代文化的倡导者。

“第一个上奏提出‘师夷智以制船造炮’者是他;第一个造出轮船者是他;第一个派人出洋购买成套‘制器之器’者是他;第一个提出‘官督商办’者是他”。

第一个上奏促成容闳实现派遣留学生计划的,也是他。

人们对历史人物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确实难下定论。

对于曾国藩的评论,我也只能用功过参半来形容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