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未病的古代文献研究

合集下载

针灸治未病与针灸良性预应激假说

针灸治未病与针灸良性预应激假说

! !!!!!!!!!!!!!!!!!!!!!!!!!!!!!!!!!!!!!!!!!!!!!!!!!!!!!!!!!!!!!!·针灸·针灸“治未病”与“针灸良性预应激假说”李晓泓(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北京100029)!关键词:针灸;治未病;应激中图分类号:R245“治未病”是中医基础理论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内经》以预防为主的重要学术观点之一。

应用针灸“治未病”古来有之。

既在无病或疾病发生之前预先应用针灸方法激发经络之气,扶助正气,提高机体抵御各种致病因子的能力,从而达到防止疾病的发生、减轻随后疾病的损害和保健延年的目的。

它是一种更加注重机体自身潜能激发与利用的方法。

明代高武在《针灸聚英》中称此为“逆针灸”。

“逆针灸”是我国古代主要的防病保健方法,至今还以其独特的疗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如:中老年保健针灸、穴位贴敷冬病夏治预防哮喘、节气灸预防中风、感冒、提高机体免疫力等。

虽然利用针灸“治未病”疗效肯定,但确切的作用机制尚在探询中。

笔者通过古今文献的学习与思考,认为针灸“治未病”的防病保健作用的机理可能与现代应激学说密切相关,并提出“针灸良性预应激假说”。

随着当代科学的进步,运用现代科学手段与技术诠释“治未病”的重要手段———“逆针灸”产生防病保健作用的现代科学内涵,必将对进一步开发针灸“治未病”的潜力及市场产生重大的影响。

下面就假说的产生及与针灸防病保健“治未病”的关系进行论述,谨与同行商榷。

!“治未病”思想的起源和意义“治未病”一词首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即:“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治未病”是中医防病保健的理论精髓之一。

它应包含未病先防、早期治疗、已病防变等涵义。

中医理论认为:疾病发生发展的最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衡。

一般认为,机体具有自身调节阴阳失衡的能力,如果通过自身调节无法恢复平衡状态,则会进入阴阳失调的病理阶段,并产生各种病证。

针灸在治未病中的应用

针灸在治未病中的应用

针灸在治未病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疾病的预防,医学关注的对象也将从“已病”人群逐渐向“未病”人群扩展,医学干预的切入点将逐渐提前。

中医“治未病”理论具有明显的超前性,它的未病先防、早期防治、已病防变、保健延衰的核心思想将日益引起重视。

针灸作为“治未病”的主要手段,更以其充分重视机体自身潜能激发且无毒副作用等特色引起预防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1治未病“治未病”是中医重要的预防医学思想。

“治未病”一词首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即“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治未病”就是根据表现出来的征象及早调治。

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

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治未病”是中医防病保健的理论精髓之一。

它应包含未病先防、早期治疗、已病防变等涵义。

“治未病”是指导中医药防治疾病和保健延衰的重要法则,《内经》的正气理论对其影响深刻。

正气是生命活动能力的集中表现,是机体抵抗邪气侵袭,适应生活环境,维持正常生理活动能力的总称。

机体的正气是维持内环境稳定、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内在因素,它决定着“未病”发展的方向。

中医“治未病”的最重要的方法与原则——扶助正气的目的就是力图保护并加强机体这种自调能力,使机体气机活跃,免疫力提高,物质代谢协调,抗病能力增强。

2针灸治未病后世根据《内经》“治未病”原则,结合经络腧穴理论提出了“逆针灸”,是一种极具针灸特色的扶助正气的具体方法。

明·高武《针灸聚英》解释:“无病而先针灸曰逆。

逆,未至而迎之也。

”是指在机体健康无病、疾病发生之前或疾病轻浅之时,预先应用针灸方法激发经络之气,增强机体的抗病与应变能力,从而促进健康、强壮延年、防止疾病的发生,减轻随后疾病损害程度。

采用“逆针灸”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机体内在的调衡阴阳的潜力,去应对内外各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防治疾病并保持健康。

浅谈针灸“治未病”防治亚健康

浅谈针灸“治未病”防治亚健康
世界 中医药
21 0 2年 5月第 7卷第 3期
浅 谈 针 灸 “ 未 病 ” 治 亚 健 康 治 防
杨 逢春 胡 静 杨金 洪
( 中国中医科学 院针灸研 究所 , 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 小街 l 号 , 0 0 ) 北 6 1 70 0
关键词
针灸 ; 治未病 ; 亚健康
未病” 思想早在《 内经》 之前就已有萌芽。《 易经》 是上 古占筮之书 , 其特色之一就是提倡忧患意识 , 易经 如《
p t n —rtdfram v l ain q et n ar n ltrle io d li. ai t ae oer e au t u si n i i aea pc n yi s J e o o e t
Ha d Th r 2 0 1 4 0 —4 6. n e , 0 5, 8: 0 0
预防 , 防止疾病的发生。疾病 的发生是机体正气和致 病邪气相互作用的结果 , 正气虚弱就容易给病邪 以可 乘之机 , 或邪气强盛超过机体抗病能力 , 都会导致疾病 发生 。《 问 ・ 素 上古 天 真论》 “ 邪贼 风 , 之有 说 虚 避 时, 恬淡虚无 , 真气从之 ” 指 出了防御邪气和扶助 正 ,
祸患发生 , 也是推崇避祸 防患 的思想 , 与后 来《 内经》 “ 上工 治 未病 ” 的指 导原 则有 异 曲 同工 之妙 。
12 针灸 “ 未病 ” . 治 思想 的 主要 内容 “ 未病 ” 想 治 思 包 括 四方 面 内容 , 一是 “ 未病 先 防” 二 是 “ 病先 治 ” , 欲 , 三是 “ 病 防变 ” 四是 “ 既 , 病后 防 复” 。这 四个 方 面体 现
配 区释放 , 剧 了上 臂疼 痛 以及 椎 管 内外 软 组织 神 经 加 源 性 炎 症 , 此 形 成 疼 痛 与 肌 肉痉 挛 之 间 的恶 性 循 如 环 ] 。通 过针 刀松 解肩 三 肌 可 以改 善 局 部 血液 循 环 ,

浅议针灸“治未病”

浅议针灸“治未病”

谢谢观看
总之,古代针灸“治未病”方法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预防和治疗疾病 的方法。通过深入了解和掌握古代针灸的应用技巧和优势,我们可以更好地将其 应用于现代医学实践中,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针灸治未病:预防胜于治疗
在中医理论中,未病是指尚未表现出明显症状的疾病或身体不适。此时,通 过针灸治疗可以及早干预,调整身体状态,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本次演示将深 入探讨针灸治未病的方法和优势。
探讨针灸治未病的优势
针灸治未病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性:针灸是一种非药物疗法,因此不存在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2、有效性:针灸治未病可以帮助患者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恶化,减轻疾病的 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经济性:针灸治疗相对于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来说成本较低,且医保可 以部分报销,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针灸治未病是指通过针灸的方法,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以预防疾病 的发生或减轻疾病的症状。针灸治未病的目的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或病情尚轻时, 通过调理人体内在环境,使机体恢复到健康状态。这一概念体现了中医的“防重 于治”的思想,强调在疾病发生之前进行干预,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和恶化。
在实际案例中,针灸治未病的应用也十分广泛。比如,对于一些慢性病患者, 医生可以通过针灸帮助他们调整身体内部环境,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 生。对于一些常见病,如感冒、咳嗽等,针灸也可以减轻症状,缩短病程。
2、刺激方法:采用针刺、艾灸、 拔罐等方法刺激穴位。
3、操作流程:消毒、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步骤需严格规范操作。 4、疗程安排:根据病情制定适当的疗程,一般为3-5次/疗程,1-2天/次。
针灸治未病的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实惠:相比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成本较低,长期受益,性价比高。

这些针灸经典名著,你全都知道吗?

这些针灸经典名著,你全都知道吗?

这些针灸经典名著,你全都知道吗?01 《黄帝内经·灵枢》《黄帝内经·灵枢》,简称《灵枢》,《灵枢》是一部中医理论著作,是中医经络学、针灸学及其临床的理论渊源。

《黄帝内经》则是现存最早最重要的一部医学著作,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奠基之作。

《灵枢》与《素问》同为《黄帝内经》之组成部分。

《灵枢》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

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相传,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02 《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是古代汉族医学著作之一,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

也是最早将针灸学理论与腧穴学相结合的一部著作。

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晋皇甫谧(215-282年)编撰于魏甘露四年(259年),共10卷,南北朝时期改为12卷本。

该书集《素问》、《针经》(即《灵枢》古名)与《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中之有关针灸学内容等分类合编而成。

原书根据天干编次,内容主要论述医学之理论和针灸之方法技术,故命名为《针灸甲乙经》。

该书在针灸理论上,除了强调:'上工治未病'之病,即要求一位高明的针灸医生要学会运用针灸来达到保健预防疾病之目的。

他所指出的'中工刺未成'则是强调仅能做到疾病早期治疗者,也只能算作一位比较好的针灸医生——中工。

他还以'下工刺已衰,下工刺方袭',将不能做到预见和早期诊断治疗的针灸医生则一概称之为下工、下下工,视之为不合格的针灸医生。

这一先进思想促成了中国历代针灸医生的勤奋学习和为发展针灸作出了重要贡献。

03 《针灸大成》《针灸大成》由明代杨继洲原著、靳贤补辑重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刊行。

共10卷。

所述内容十分广泛,首论《内经》、《难经》中有关针灸的论述,其次有针灸歌赋选、经络腧穴、刺法针法、灸法、针灸证治、杨继洲医案和小儿按摩法。

张仲景针灸学术思想文献研究

张仲景针灸学术思想文献研究

张仲景针灸学术思想文献研究针灸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其中,张仲景的针灸学术思想在针灸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旨在探讨张仲景针灸学术思想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以期为现代针灸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张仲景,生活于东汉末年,被誉为“医圣”,是中医伤寒理论的奠基人。

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史上的经典之作,对针灸学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张仲景的针灸学术思想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而形成的。

在张仲景生活的时代,社会动荡,疾病流行。

针灸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详细阐述了针灸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强调“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提倡“经络辨证”和“针药并重”的理念。

这些思想观点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张仲景针灸学术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内经》等经典著作,强调脏腑经络在针灸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张仲景根据临床实践,对针灸治疗方法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例如,他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烧针”和“火针”等针刺方法,为针灸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于张仲景针灸学术思想的文献综述,前人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理论体系、临床应用以及与其他医学流派的关系等方面。

其中,张志聪的《针灸甲乙经》和肖像的《针灸大成》等著作对张仲景的针灸学术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阐述。

然而,尽管前人对张仲景针灸学术思想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其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深入研究,对其临床应用的具体细节及疗效评价不够严谨等。

从整体上看,张仲景针灸学术思想具有以下特点和价值:它强调“扶正祛邪”,注重调整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它提倡“经络辨证”,注重根据经络理论进行穴位选取和针刺方法的选择;它“针药并重”,将针灸与药物治疗相结合,以提高治疗效果。

这些特点和价值对于指导现代针灸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张仲景针灸学术思想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的探讨,总结了其特点和价值。

“治未病”的重要手段—“逆针灸”

“治未病”的重要手段—“逆针灸”

“治未病”的重要手段—“逆针灸”随着科学的进步,疾病医学正在向健康医学转变,人们对预防保健更加重视。

反映中医药优势特色的重要理论——“治未病”思想将更加深入人心,而“逆针灸”作为“治未病”的主要手段,以其充分重视机体自身潜力的激发与调动的特色引起医学界的关注。

下面笔者就“逆针灸”在“治未病”中的应用特点和研究现状及在未来医学中的发展趋势进行论述。

一、“治未病”与“逆针灸”“治未病”是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内经》以预防为主的重要的学术观点之一。

“治未病”一词首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即:“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其中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提出的:“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就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结合脏腑的生克制化规律所制定的已病防变的措施。

因此,“治未病”应包含未病先防、早期治疗、已病防变等涵义。

它的最终目的应是防病防变保健延年。

“逆针灸”一词首见明代高武的《针灸聚英》。

即“无病而先针灸曰逆。

逆,未至而迎之也。

”。

是指在机体无病或疾病发生之前,预先应用针灸方法,激发经络之气,增强机体的抗病与应变能力,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减轻随后疾病的损害程度或保健延年的传统方法。

“逆针灸”因具有注重机体自身潜能开发与利用的特色在众多防病保健方法中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主要的防病保健手段,至今还以其独特的功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如:中老年保健针灸、穴位贴敷冬病夏治防治哮喘、节气灸预防中风、感冒、提高机体免疫力等。

应用“逆针灸”的手段来“治未病”是针灸学中重要内容。

它是依据疾病预防原则而设立的具体针灸方法。

《内经》的正气学说对其影响深刻。

正气是生命活动能力的集中表现,是机体抵抗邪气侵袭,适应生活环境,维持正常生理活动能力的总称。

中医理论认为:机体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疾病发生发展的最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衡。

《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内经针灸治未病

内经针灸治未病

真理、规律等

德,得“道”也。完全合乎“道”
的精神就是“上德” ——此德非彼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治 神 合 道 以 全 德

修身养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核 心特色,是对文人的基本要求,对 医者,更赋予特殊的含义。
坤势健行,厚德自强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 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 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 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 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 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 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 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素问· 疟论》云:“夫疟之未 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 因而调之,真气乃安,邪气乃 亡。故工不能治已发,为其气 逆也。”
总体上论述了神的含义与化生 形成 分别论述了“神”的不同情形 及其各自的功用含义,具有哲 学意义。

·
治 神 合 道 以 全 德
上古天真 四气调神 本神

合道修德,须从治神下手。治神不 但是针刺治病首先要练习的基本功, 更是养生保健的重要内容。 不论单纯修炼品行,养生保健,还 是针灸临床治疗疾病,治神合道修 德都是不可或缺的。


随着中医学国际化进程的加快, 针灸临床普及率进一步提高, 治疗病种不断增加,参与重大 医疗卫生事件的程度逐步加深, 在阻止病程进展方面表现出了 特有的优势。
预防保健和阻止病程进展恶化 的思想与方法,中医学则称之 为“治未病”。 中医经典的《黄帝内经》不但 首次提出了这一理念,而且也 记录了大量“治未病”的方法。 承袭祖训,创新发展,加强针 灸技术在预防保健和临床治疗 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 疗效。

关于针灸的文献

关于针灸的文献

关于针灸的文献
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其具有疗效显著、操作简便、无副作
用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青睐。

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些关于针灸
疗法的文献。

一、《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医领域的经典之一,其中也有对针灸的论述。

例如
在《素问·太阴阳明论》中写道:“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也,荣华之所在,营卫之所行也。

凡刺阳明者,必知经脉所在,以调冲和为主。

”这
表明,针灸治疗需要精准地刺入经脉,达到调和人体阴阳平衡的目的。

二、《伤寒论》
《伤寒论》是中医另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其中也有针灸的记录。

在《伤寒论·本病论》中写到:“发汗已不愈,与桂枝汤或加芍药、芩连、生姜各一两半,麻黄、贝母、细辛、甘草各一两,汤以微温为度,服
2-3日,微发汗则止。

汗多者,酌加石膏、滑石、知母等以数分之。


这表明,针灸与中药可以结合使用,产生更好的疗效。

三、《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是明代针灸学家王一清所著的著名针灸学专著,详尽介
绍了针灸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等方面。

其中,王一清提出“刺入即出,
出气即止”等针灸原则,强调针灸的操作必须精准、医嘱必须明确。

四、针灸临床实践
随着社会对中医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研究着眼于针灸的疗效和机制。

例如,一项刊发在《中国循证医学杂志》上的针灸临床实践研究发现,对神经性压痛患者采取针灸治疗可以缓解疼痛和其他症状,降低他们
使用药物的频率和剂量。

以上文献表明了针灸作为传统中医疗法的独特魅力,也为针灸的临床
研究提供了依据。

针灸“治未病”的理论探讨

针灸“治未病”的理论探讨

针灸“治未病”的理论探讨作者:廖映烨李宁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2015年第03期【摘要】“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其中针灸在“治未病”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备受历代医家的推崇。

笔者从针灸“治未病”的内涵、机理、方法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借助现代科技的优势来拓展针灸“治未病”的科研思路,如对针灸“治未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探讨针灸“治未病”的优势病种等。

【关键词】针灸;治未病;经络;理论探讨【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5-0043-03针灸“治未病”的思想源远流长,其丰富详实的理论堪称世界医学的瑰宝。

从历代文献可以看出,古人非常注重未病的防治,尤为倚重针灸的作用。

早在《内经》时期,就形成了针灸“治未病”的思想及方法,如《灵枢·逆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

其次,刺其未盛者也。

其次,刺其已衰者也……”。

本文就针灸治未病的内涵、机理、方法及其临床研究进行探讨。

1 关于“未病”“治未病”理论的提出,是迄今为止最早提出的“预防为主”的医疗思想。

什么是“未病”?对其真正涵义的探讨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医的精髓。

《释名》曰:“未,昧也。

日中則昃,向幽昧也。

”日中則昃,指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比喻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未”是事物性质改变的转折点,同时也含有隐蔽不为人知之意。

因此“未病”并非是没有病的状态,而是疾病处于酝酿阶段的状态,是隐蔽状态的病。

从无形与有形来理解,“未病”是处于“气”这个阶段的病,“气无形而升故为阳”,古人提出“未病”的理论,是基于他们发现人体生理、病理过程的至微变化,并非凭空遐想。

疾病在气的阶段,往往表现在外的症状很轻微,甚至病人本身都不能觉察,也没有明显的症状表现出来,然而这正是中医至微之处。

在这个基础上,古代中医典籍记载的诸多看似很“神奇”的故事,如张仲景断王粲20年后的生死案就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先秦至唐代针灸治疗痹病的古代文献研究

先秦至唐代针灸治疗痹病的古代文献研究

2、针灸治疗痹病的传统医学思 想
2、针灸治疗痹病的传统医学思想
针灸治疗痹病的传统医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等方面。 中医认为,痹病的发生是由于气血不足,外邪侵入经络所致。通过针灸刺激特定 的穴位,可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治疗痹病的目的。此外,针灸还可 以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体现了中医 “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
3、针灸治疗痹病的现代研究进 展
3、针灸治疗痹病的现代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高,针灸治疗痹病的现代研究 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研究表明,针灸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代谢,缓解 肌肉紧张,从而达到缓解痹病症状的目的。同时,针灸还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功能, 减轻免疫反应,对治疗风湿性免疫疾病具有积是古代针灸治疗皮肤瘙痒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对身体的穴位进行刺激, 针刺可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止痒的目的。《针灸甲乙经》等古代医 籍中均有关于针刺治疗皮肤瘙痒的记载。
2、灸法治疗
2、灸法治疗
灸法是通过燃烧艾叶或其它草药,刺激身体的穴位或患处,以达到温通经络、 散寒止痒的效果。古代文献中关于灸法治疗皮肤瘙痒的记载也较为丰富,如《肘 后备急方》等。
3、其他针灸技术
3、其他针灸技术
除了针刺和灸法外,梅花针、火罐等也是针灸治疗痹病的重要技术。梅花针 通过轻敲皮肤,刺激穴位,达到疏通经络的目的;火罐则利用燃烧艾叶产生的热 力,使罐内产生负压,吸附在皮肤表面,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缓解肌肉紧张。
文献来源
1、经典中医著作
1、经典中医著作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要方》、《医宗金鉴》等经典中医 著作是先秦至唐代针灸治疗痹病的主要文献来源。这些著作中包含了大量关于针 灸治疗痹病的方法和理论,为后世针灸治疗痹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古代文献梳理及内涵浅析

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古代文献梳理及内涵浅析

2021年第1期中医治未病理办的古代文狀杭理及内涵或析*上海市浦东新区光明中医医院(上海,201399)齐佳龙齐昌菊A杨睿陈华摘要:利用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古籍资源,查阅我国中医学治未病理论的内容,并加以整理和分析,总结出 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形成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轨迹。

再对治未病理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内容进行浅析,为当代治未病学科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文献研究中图分类号:R21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4737 (2021 >01-0034-03近些年,我国把从医的职业价值提升到国家战 略的高度,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这既为新形势下我国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指 明了目标与方向,也必将极大地促进我国预防医学 事业的发展。

中医“治未病”对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什么是治未病?中国传统医学中的“治未病”理论一般指“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

即平时注重养生保健,防止病邪入侵;生病以后,及时 治疗,防止疾病加重;病愈后注意调理,防止疾病复 发。

笔者通过阅读古代医家著作,梳理治未病理论 形成的历史渊源与内涵,以期能为当代治未病学科 的发展提供参考。

古代文献中的治未病理论1.萌芽于中国传统文化治未病理论发源于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在 夏、商、周等时期已有萌芽。

《周易》第6 3卦载:“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 患与预防也。

”指事情成功后,要具有忧患意识,预 防可能发生的祸患,才能保住胜利成果。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载:“夫惟病病,是以不 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即人要知道 自己犯过的错误,防止再犯同样的错误,才是正确 的做法。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载:“其安易持,其 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 于易乱。

”意思是,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 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 备。

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 过程,人们应该了解这一过程,特别注意有可能发 生的祸患,并想方设法避免。

基于汉以前中医古籍探讨针灸疗法及其在仲景学术思想中的应用

基于汉以前中医古籍探讨针灸疗法及其在仲景学术思想中的应用

针灸疗法是仲景学术思想的重要组 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 床应用价值。
针灸疗法在仲景学术思想中具有广 泛的适应症,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 病,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 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针灸疗法在仲景学术思想中强调整 体观念,注重脏腑经络之间的相互 关系,强调阴阳平衡和五行生克。
《神农本草经》中 的针灸疗法对后世 的中医学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成为中 医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
整体观念: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和协调 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综合判断病情 治病求本:注重寻找疾病的根本原因,从根本上治疗疾病 预防为主: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提倡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及它们的功能主治
《难经》中的针灸手法:介绍了各种针灸手法,如补泻、提插等,以及它们的适用范围和 注意事项
《神农本草经》是 中国最早的药物学 著作,其中记载了 大量的药物和疗法。
书中提到了针灸疗 法,包括针刺、艾 灸、拔罐等方法。
针灸疗法在《神农 本草经》中被认为 是一种有效的治疗 方法,可以用于治 疗多种疾病。
针灸疗法的基本原理:经络、穴位、气血
仲景学术思想对针灸疗法的影响: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
针灸疗法在仲景学术思想中的应用:辨证论治、随证加减、补泻手法 针灸疗法在仲景学术思想中的应用实例:头痛、胃痛、失眠等常见病症的针 灸治疗方法
伤寒论中针灸疗法的记载 针灸疗法在伤寒论中的作用 针灸疗法在伤寒论中的应用方法 针灸疗法在伤寒论中的应用效果
应用:针灸疗法在治疗各种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成为中医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之 一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有经络,通 过针灸可以调节气血运行
脏腑学说:认为人体脏腑功能相互 影响,针灸可以调节脏腑功能

针灸之经络诊察在“治未病”中的应用

针灸之经络诊察在“治未病”中的应用

[19] 李冀,赵伟国,李胜志,等.桂枝甘草汤及其提取物组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8):2052-2054.[20] 佟颖,杜武勋,李悦,等.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进展[J].吉林中医药,2015,35(5):537-540.[21] 沈崇.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加味汤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的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3,17(4):15-18.[22] 张懿,张良洁,卞雷斯,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心悸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2022,17(1):136-139.[23] 李冀,赵伟国,李胜志,等.桂枝甘草汤及其提取物组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8):2052-2054.[24]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中成药治疗室性早搏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6):646-651.[2023-11-08收稿]经络是古代中国智者观察研究生命科学的重大发现之一,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完整的形态学基础和功能体系,能够反应和干预机体生理病理状态,通过干预经络状态能够改善机体状态,并在“治未病”中起到很好的作用。

《灵枢•经脉》中提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经络作为人体的基础结构,“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不但在结构上贯连结合整个人体,而且作为人体主要的气化场所,在生理和病理上发挥着涉及全身的统筹协调作用。

经络诊察属于中国古代传统医学的物理诊断方法,通过经络诊察反应经络的状态,如《灵枢•刺节真邪》提到:“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

”[1]针灸治疗前必须先诊察经络的虚实。

医者用手触摸经络,循推经络循行的缝隙,按压和弹拨分肉之间,通过指下的感觉,察看经络有无异常变化,判断是否有异常的经络,然后进行辨经、选经、选穴的治疗环节,进行针灸治疗。

浅谈针灸对“治未病”健康观的认识

浅谈针灸对“治未病”健康观的认识

浅谈针灸对“治未病”健康观的认识针灸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她形成于数千年前的中国,是人们与疾病长期斗争的经验总结,她运用朴素的辩证法及思辨推理方法,来认识机体、自然、疾病三者的关系,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精深的内容,是世界传统医学中较完善的一种医学理论体系,它不仅对中国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也为世界各族人民的卫生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至今,在现实生活中,仍是我们解除病痛,维护健康的一个重要选择。

早在二千多年以前,我们祖先就已经知道人体皮肤上有着许多特殊的感觉点腧穴了。

公元前五至一世纪写下的著名医典《黄帝内经》就已指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并记载了160个穴位名称。

晋代皇甫谧编纂了我国现存针灸专科的开山名作《针灸甲乙经》,对人体340个穴位的名称、别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论述。

迨至北宋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王惟一奉命纂集旧闻,订正谬误,考订针灸著作。

他按人形绘制人体正面、侧面图,标明腧穴的精确位置,并结合古今临床经验,汇集诸家针灸理论,著成医书3卷。

宋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以精铜铸成人体模型两具。

其躯壳外刻有穴位名,各穴均与体内相通,外涂黄蜡,内灌水或水银,用针刺中穴位,则液体溢出,稍有偏差则针不能入,因而可作教学或考试之用。

据记载,当考核学生掌握针灸技术的熟练程度时,先将铜人体内灌满水,再在铜人表面涂上一层黄蜡,遮盖住各个穴位。

学生如果扎准穴位,水就会从孔中流出,否则无水流出,以此来断定成绩。

铜人铸成后,王惟一以前所撰的针灸著作也被命名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该书由朝廷颁行全国,与针灸铜人相辅行世。

此后,历代朝廷均视铜人为国宝,称之为“天圣铜人”。

天圣铜人在北宋国都开封陈列了整整100个年头,为我国针灸学的发扬光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天圣针灸铜人是世界上最早的人体模型。

它集宋代及以前中国针灸学、雕塑艺术学、冶金铸造学、文字学等多学科之精华,其造型之逼真,端刻之精确,令人叹服。

先秦至唐代针灸治疗痹病的古代文献研究的开题报告

先秦至唐代针灸治疗痹病的古代文献研究的开题报告

先秦至唐代针灸治疗痹病的古代文献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痹病是指慢性关节疾病,是针灸治疗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疾病。

中国古代针灸学在治疗痹病方面有很深的积累,其疗效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黄帝内经》、《素问》、《伤寒杂病论》等古籍中均有相关记载,为针灸学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医治疗痹病的优势,对其进行研究也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研究的开展将深入挖掘古代文献中有关于中医针灸治疗痹病的记载和经验,以期持续推进中医药学的现代化与科学化。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古代针灸学文献的梳理和研究,深入了解先秦至唐代(公元前221年-公元907年)针灸学治疗痹病的思路、方法、经验和成就,为中医药学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同时,也希望通过本研究对当前中医药病症学和治疗学的发展做出有力的推动。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着重梳理和研究先秦至唐代中医药学文献中有关针灸治疗痹病的相关内容,包括《黄帝内经》、《素问》、《伤寒杂病论》、《千金方》、《针灸甲乙经》等,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医学经典。

具体内容包括:(1)痹病在古代医学文献中的定义、病因病机的阐述和治疗方法的记载及其效果。

(2)病证类型的分类、望、闻、问、切对痹病诊断和治疗的指导和应用方式。

(3)针灸治疗具体方法的概述,以及针灸治疗的证候选择、穴位选取、刺激方法和处方方案的系统归纳和总结与评价。

2.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历史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按时间顺序逐步提取有关针灸治疗痹病的古籍记载,并加以整理和分析。

同时,参考先前的学者对古代针灸学与中西医学知识的研究,对研究成果作出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解读。

四、研究预期成果本研究将有望对先秦至唐代中国古代针灸治疗痹病的实践和理论做出全面的梳理和分析,提取和总结出先代医学巨匠们的丰富经验和成功经验,为今后的中医学研究提供前人经验的有效借鉴和参考。

基于汉以前中医古籍探讨针、灸疗法及其在仲景学术思想中的应用

基于汉以前中医古籍探讨针、灸疗法及其在仲景学术思想中的应用

基于汉以前中医古籍探讨针、灸疗法及其在仲景学术思想中的应用基于汉以前中医古籍探讨针、灸疗法及其在仲景学术思想中的应用摘要:中医学疗法众多,其中的针灸疗法是中国特有的治疗方式,在古代医家的学术著作中得到了广泛的论述和应用。

本文基于汉以前中医古籍,探讨古代中医学家对针灸疗法的认识和应用,以及其在仲景学术思想中的重要性。

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古代中医学家对针灸疗法的起源和发展;第二部分详细阐述了针灸疗法在仲景学术思想中的应用以及其思想价值;第三部分探讨了现代中医学对于针灸疗法的认可程度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词:针灸疗法;仲景学术思想;中医学;治疗方式;古籍Introduction中医学作为中国特有的疗法体系,历史悠久,其特色和独特之处受到了全球学术界的关注和认可。

中医学很早就主张以自然为基础,把治病、养生和调节人体机能当作一个综合的过程去实现,利用非药物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针灸疗法是中医学重要的治疗方式之一,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古代医家多次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应用。

本文主要基于汉以前中医古籍,探讨古代中医学家对针灸疗法的认识和应用,以及其在仲景学术思想中的重要性。

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古代中医学家对针灸疗法的起源和发展;第二部分详细阐述了针灸疗法在仲景学术思想中的应用以及其思想价值;第三部分探讨了现代中医学对于针灸疗法的认可程度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一、古代中医学家对针灸疗法的起源和发展古代中医学家认为,针灸疗法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医学实践,最初是由石器和木器刺痛皮肤来缓解疼痛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的效果逐渐得到验证,使得古代医家开始将其列为正式的治疗方式。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这部著作对针灸疗法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其中《灸法》篇详细阐述了灸疗法在治疗疼痛、寒热等疾病中的应用,阐述了其原理和特点。

《难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问著,主要讲述了医学的理论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起 到 了减少 患 者 痛 苦 、 长其 寿命 的 作 用 。 中 医 学 延 “ 未病 ” 治 的预 防思 想 萌 芽 年代 较 早 , 后 世 影 响 却 对
非 常 巨大 。
1 1 周及 春秋 时期 “ 未病 ” . 治 一词 , 医书 中虽 首 在
见 于《 内经 》 但 其 学 术 渊源 可 追 溯 到 春秋 乃 至 周 代 , 的多 种 文献 。如《 易 》 : 水 在 火 上 , 济 。君 子 周 云 “ 既 以思 患 而豫 防 之 。 反 映 了 防 患 于 未 然 的预 防思 想 。 ”

针灸经络 ・
针 灸 治 未 病 的古 代 文献 研 究
程 洁 李 忠 仁
( 京 中 医药 大 学 南
南 京 20 2 ) 1 0 9
摘 要 : 中 医 “ 未 病 ” 未病 先 防 、 病 防 变 、 后 防 复 ) 防 思 想 的 文 献 梳 理 为 基 础 , 针 刺 及 艾 灸 治 未 病 的 以 治 ( 既 病 预 对
这 即为 中 医“ 未病 ” 论 的 萌芽 。 治 理
12 《 、难 》 . 内》 《 时期 《 内经 》 “ 未病 ” 对 治 的预 防 思
想 做 了 全面深 入 的 阐述 , 中医 及 针 灸 多种 预 防 法 为 的形 成 和发 展奠 定 了坚 实 的理 论 基础 。《 问 ・ 古 素 上 天 真 论》 从预 防 的 角 度 阐 述 了 上 古 之 人 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保 全质 朴
也 。且 又 提 出“ 医 医 未 病 之病 , 医 医 欲 病 之 病 , ” 上 中 下 医 医 已病 之 病 ” 。此 时 , 中医 “ 治未 病 ” 论 已达 到 理 了成熟 的阶段 。 1 4 宋及 以后 历代 . 治 未病 的预 防思 想一 脉 相 承 , 受 到 了历代 医家 的重 视 。如 《 溪 心法 》 : 与其 救 丹 云 “ 疗 于有 疾 之后 , 若 摄 养 于 无 疾 之 先 。 盖 疾 成 而 后 不 药 者 , 劳 而 已。 是 已病 而 后 治 , 以 为 医 家 之 法 ; 徒 所 未 病而 先 治 , 以 明 养 之理 。夫 如 是 则 思 患 而 预 防 所 之 者 , 患 之 有 哉 ? 论 述 的是 未 病 先 防 。而 清 代 叶 何 ” 天 士提 出的“ 必 先安 未 受邪 之地 ” 务 也是 既病 防变 思
1 中 医 “ 未 病 ” 历 代 理 论 治 的
至唐 代 , 思邈 在 《 金 要 方 》 言 : 是 以圣 人 孙 千 中 “ 消 未起 之 患 , 治未 病 之病 , 于 无 事 之 前 , 迫 于 即 医 不 逝 之 后 。 又 言 : 善 养 性 者 , 治 未 病 之 病 , 其 意 ” “ 则 是
想 的体 现 。 2 针 刺 治 未 病 的 文 献 精 要
所谓“ 治未 病 ” 包 括 了未 病 先 防 、 , 既病 防 变及 病 后 防复 三个 方 面 的 内容 。 它具 有 防 止 疾 病 发 生 、 发
展 的积 极 意义 。 同 时 , 客 观 上 这 种 思 想 的 实 施 也 在
维普资讯
第 1 4卷
第 3期
江 西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I OF J ANGXICOLL EGE OF TRADI ONA TI L CHI NES E CI E M DI NE
V O . 4 N O. 11 3 2 2 00
关 键 词 : 灸 ; 防 ; 献研 究 针 预 文 中 图 分 类 号 : 4 R25 文献标 识码 : A
中医 学历 来 重 视 预 防 。 “ 未 病 ” 念 的 提 出 , 治 概 更是 充 分地 体 现 了 中医学 强 调“ 防患 于未然 ” 的预 防 思 想 。针 灸保 健 防病 的理 论 阐述 在 古代 医学 文献 中
防为 主 ” 的思 想先 河 。《 问 ・ 素 四气 调 神大 论 》 :圣 日 “ 人 不 治 已病 治未 病 , 不治 已乱治 未 乱 , 之谓 也 。夫 此 病 已 成而后 药之 , 已 成 而 后 治 之 , 犹 渴 而 穿井 , 乱 譬 斗 而铸 兵 , 亦 晚乎 !在 提 出“ 不 ” 治未 病 ” 想 的 同时 , 思 强 调 了防重 于治 。
漓 尽致 。六经 病 证 的“ 变 ” “ 病 ” “ 病” 传 、合 、并 规律 反 映 了机 体 内部 病 理 变化不 同程度 及 不 同脏 腑经 络 的
错 综 复杂 关 系 , 临床 医 生把握 其 规 律特 点 , 过 现象 透
看 清本 质 , 能 防患 于未 然 。 就
极 为丰 富 。笔 者对 此作 了初 步整 理 , 报道 如下 : 现
的 。通 过文 献 研究 我 们可 以看 到 针刺 多 用 于既 病 防 变方面 , 而正 常 机体 的 未病 先 防则 多用 灸 法 。
无 邪 的本 性 , 而 得 到 长 寿 的道 理 , 创 了 中 医 “ 从 开 预
所谓“ 针刺 治 未病 ” 的是 运 用不 同的针 具 及 手 指 法刺 激 人体 经 络 , 调整 人体 经 络 脏腑 气 血 的功 能 , 使 人 体 阴 阳平 衡 , 而 达 到 预 防 疾 病 、 生 保 健 的 目 从 养
古代 文 献 作 了初 步研 究 , 出 了“ 未 病 ” 预 防思 想 与 现 代 主 张 的 三 级 预 防 概 念 十 分 相 似 , 及 古人 “ 未 病 ” 得 治 的 以 治 十 分倚 赖 于 针 灸疗 法 , 在 具 体 应 用 中 , 灸 应 用 则 多 于 针 刺 应 用 的 结 论 。从 而加 深 了对 针 灸 治 未 病 这 一 理 论 的 系 但 艾 统性 理 解 , 以期 在 我 们 的 临床 实践 中使 之 具 有 更积 极 的指 导 意 义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