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未病与针灸良性预应激假说

针灸治未病与针灸良性预应激假说
针灸治未病与针灸良性预应激假说

! !!!!!!!!!!!!!!!!!!!!!!!!!!!!!!!!!!!!!!!!!!!!!!!!!!!!!!!!!!!!!!?针灸?

针灸“治未病”与“针灸良性预应激假说”

李晓泓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北京100029)

!

关键词:针灸;治未病;应激

中图分类号:R245

“治未病”是中医基础理论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内经》以预防为主的重要学术观点之一。应用针灸“治未病”古来有之。既在无病或疾病发生之前预先应用针灸方法激发经络之气,扶助正气,提高机体抵御各种致病因子的能力,从而达到防止疾病的发生、减轻随后疾病的损害和保健延年的目的。它是一种更加注重机体自身潜能激发与利用的方法。明代高武在《针灸聚英》中称此为“逆针灸”。“逆针灸”是我国古代主要的防病保健方法,至今还以其独特的疗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如:中老年保健针灸、穴位贴敷冬病夏治预防哮喘、节气灸预防中风、感冒、提高机体免疫力等。虽然利用针灸“治未病”疗效肯定,但确切的作用机制尚在探询中。笔者通过古今文献的学习与思考,认为针灸“治未病”的防病保健作用的机理可能与现代应激学说密切相关,并提出“针灸良性预应激假说”。随着当代科学的进步,运用现代科学手段与技术诠释“治未病”的重要手段———“逆针灸”产生防病保健作用的现代科学内涵,必将对进一步开发针灸“治未病”的潜力及市场产生重大的影响。下面就假说的产生及与针灸防病保健“治未病”的关系进行论述,谨与同行商榷。

!“治未病”思想的起源和意义

“治未病”一词首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即:“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治未病”是中医防病保健的理论精髓之一。它应包含未病先防、早期治疗、已病防变等涵义。

中医理论认为:疾病发生发展的最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衡。一般认为,机体具有自身调节阴阳失衡的能力,如果通过自身调节无法恢复平衡状态,则会进入阴阳失调的病理阶段,并产生各种病证。这种自身调节能力通常被认为是人体“正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素问?评热病论》中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刺法论》也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灵枢?百病始生篇》则更明确指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猝然逢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邪不

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上述描述均在强调正气是决定疾病是否发生发展的关键。通常机体形成某种病理的征象,是缓慢而潜移默化的,只有内在的生理失调或病理变化蓄积到某种量时,方可显现病证的表现,更多的时候它是:“不知于身,若有若无,若存若亡,有形无形”(《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并没有明显而固定的病证表现,但实际上,此时的机体正气已潜有衰弱之势。如:当机体处在亚健康状态、更年前期或更年早期、某种疾病的发病前期以及机体受自然界阴阳变化的影响处在阴阳急剧变化的动荡时期等,虽然机体内部已有一定的潜隐性的生理失调或病理变化,但病人往往并无症状,或只是感到稍稍不适和仅有轻微的征兆,没出现典型的临床病证表现。而潜在的病理信息仅靠蛛丝马迹难于提取,需要特别的洞察。假若医生能依据经验、一定的理论或一定的手段推测并洞悉机体的状态,及这种状态与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潜在倾向性的关系,并采用一定的方法扶助正气,提高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改变、反转或打断这种内在的趋势,将可达到防病治病和延年益寿的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防治意义。“治未病”即是上述思想的一个高度概括。“治未病”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的:“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结合脏腑的生克制化规律所制定的既病防变的措施。

总之,正气是生命活动能力的集中表现,它决定着机体的应变与抵抗能力。中医“治未病”的目的就是扶助正气、提高机体的这种能力。通过各种手段刺激活跃五脏气机、提高免疫力、协调物质的代谢,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达到未病先防、早期防治、已病防变。正若《金匮要略》所言:“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针灸“治未病”溯源

关于针灸“治未病”,可见大量的古今文献记载。

!李晓泓,女,42岁,医学硕士,副教授,医学硕士生导师

其中以“保健针灸”“节气灸”最具代表性。如《素问?刺疟论》中记载了预防疟疾发作的针刺方法:“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先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说明在疟疾发病之前进行针刺,可以防治疟疾的发作。《素问?疟论》又言:“夫疟之未发,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故工不能治其已发…若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汤液醪醴论》:“夫病之始生,极微极精,必先入结于皮肤,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再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可见早期介入中医针灸治疗方法,将有利于疾病的防治。《素问?遗篇?刺法论》中记载了为防邪气侵犯脏腑,可预先针刺五脏六腑的原穴,并认为:

“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预先针刺的目的是以期“补神固振,神气不散,神守不分”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针灸要诀与按摩十法》有:“无病针灸腿上能远行不疲……无病针灸腹上能增食量……。”《马丹阳十二穴歌》中说:“……年过三旬后,针灸眼便宽,取穴当审的,八分三壮安。”是指3O岁以上的人,经常针灸足三里可保持眼睛明亮,防止头晕眼花。这是因为《外台秘要》中:“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所以三里下气也。”此外,针刺还可预防中风。《素问?调经论》将中风先兆称为:“微风”。是中风发起前的一些微小的异常表现。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有“惟风宜防尔,针耳前动脉及风府神良”,或“依腧穴灸之”的针灸预防中风的具体记载。现在这种方法仍在延用,通常有中风先兆者可每日针刺,无中风先兆者,但属高危易感人群,则可在季节更替之时,进行针刺预防。和保健针相比,保健灸因为操作更为方便安全,应用也更广泛些。通常保健灸多在小儿或中老年等特殊时期使用,因为此时肾气不充或肾气渐衰,内脏功能尚不强盛或开始减弱,容易发生各种疾病。在此时保健灸可以激发机体内在的调节能力,帮助机体保持内环境的稳定。宋代窦材《扁鹊心书》中有:“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人于无病时常灸…虽未能长生,亦可得百余年寿矣”的记载。窦氏认为:人体衰老的原因是真阳之气渐衰,并主张在机体出现衰老之象的中老年时期经常施灸关元穴,可强壮真阳之气,防病延衰,令人长生不老。因关元穴为一身元气出入的场所,经常艾灸可使“阳气不绝,生命坚劳”。窦氏本人即有“余年五十,常灸关元五百壮,逐至健康”的切身体会。明代《医学入门》中有每年的四季交替之时各熏灸l次,可使“真气坚固,百病不生”。《江间氏心身锻炼法》记载了无病长寿法之一就是:

“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里穴,寿至二百余岁。”《医说》中有:“若要安,丹田、三里莫要干。”意思是说,若要保持健康平安,可经常灸关元、足三里穴,并让其产生灸疮,延续防治作用。《养生一言草》中有小儿的防病保健身柱灸的记载:“小儿每月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类经图翼》也有隔盐灸神阙穴“若灸至三五百壮,不惟愈疾,亦且延年”。明代的杨继洲《针灸大成》中有艾灸预防中风的详细记载,如:

“但未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三、四月前,不时足胫发酸发重,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候也,便宜急灸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如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二足灸疮妙。”现今应用艾灸预防中风依然延用古法,如:有人采用瘢痕灸稳定血压预防中风,或采用关元穴百日灸预防中风,一般在每年的立冬之日起持续施灸lOO d,每天用艾条熏灸l5 min[l]。“节气灸”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如:临床上许多慢性疾病都易在冬季加重或诱发,其他季节状如常人,而提前在夏至前后治疗往往可获殊效。这是因为按阴阳四时消长规律,人体阳气在春夏季多旺,秋冬季多敛,久病伤阳,冬季之时,本不旺之阳更加明显,故疾病纷纷在冬季加重或诱发。若反季节在夏季利用“节气灸”防治,则机体可顺应夏季自然界阳气隆盛的影响与激励,并最大限度利用夏季自然界与机体相对阳气充盛之时顺势而治,达到消除病根的目的。

关于针灸防病保健延衰的现代研究文献非常丰富。如:艾灸可通过增强机体非特异和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扶助正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2~4]。艾灸老年小鼠关元等穴可延缓免疫器官的退化[5]。艾灸老年大鼠的关元还可调整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改善衰老造成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紊乱,从而达到补肾固本、延缓衰老的作用[6]。此外艾灸还可调节中老年人的血脂和全血的粘度,防治由此诱发的心脑血管病[7,8]。艾灸还可明显改善机体抗氧化平衡紊乱的状况,增强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9]。针刺也有上述的作用[lO],针刺也可通过增强机体非特异和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扶助正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并可减缓老年小鼠免疫器官(胸腺、脾脏)的退化,调整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改善神经内分泌免疫紊乱,调节代谢,平衡紊乱等。此外,临床还应用其他针灸方法防病保健,应用比较多的是穴位注射、穴位贴敷、刺络放血、耳针等。总之,针灸的防病保健作用是十分肯定的,是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在针灸防病保健中的具体体现与验证。

!关于“针灸良性预应激假说”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已经清楚:针灸“治未病”的防病保健作用是肯定的,它的作用途径与向体内补充外源性物质的方法完全不同。针灸究竟通过什么途径产生这种防病保健的效果?它究竟预先使机体

发生了什么变化,进而使机体能对付内外环境的变化,保持阴阳平衡、防病保健?笔者通过相关理论的学习认为:针灸“治未病”的防病保健作用的机理可能与现代应激学说密切相关,并提出“针灸良性预应激假说”。

西医学认为:应激从本质上说是机体为了维持适度的稳态而随内外环境变化进行调整、适应的过程,是对不同的刺激所作出各种反应的总和,是内在潜能被激发,重新达到新的稳态现象。应激是通过应激原激发。应激原是指任何刺激,只要其强度足够引起应激反应,都可成为应激原。原则上讲应激是对机体有利的,适度的应激可启动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只有应激不当时才可能对机体产生不利的影响。比如应激原过于强烈持久,机体的各种反应虽然仍有某些防御适应意义,但主要作用则表现为组织损伤和机体功能代谢障碍[11]。应激的细胞反应与热休克蛋白密切相关,热休克蛋白是细胞内在的抗损伤的重要蛋白,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学意义。除热休克外,许多应激因素均可诱生细胞产生热休克蛋白,因此热休克蛋白又称应激蛋白。正是这种在应激时产生的热休克蛋白,使得机体对损伤因子的抵抗力明显增强[12]。任何生物当应激时,都会出现一系列的适应代偿的反应。包括与应激原性质有关的特异性反应及与应激原性质无关的非特异性反应。一般认为热休克蛋白与应激的非特异性反应有关,能否充分利用应激产生的热休克蛋白这一细胞内在的抗损伤机制来保护细胞,使应激过程能激发机体的防御保护反应具有非常重要的疾病预防意义。随着现代应激理论研究的深入,利用应激预防疾病正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它的特色在于:并不通过对机体进行大量的外源性物质的补充,而是通过人为地采取一些方法激发机体的内在的抗病能力以利于疾病预防或减轻随后疾病的损害,是一种充分重视机体自身潜力激发的方法。这种特色恰恰正是针灸防治疾病的特色。近年西医界已经有人开始利用应激进行预防疾病的研究。Kitagawa[13]Mat-sushima[14]的研究表明:预先短暂的脑缺血,可激发机体出现适应性的反应,增加机体对随后缺血的耐受性,减轻缺血对机体的损害。有研究表明[15]:预先将大鼠放在较高温条件下,可诱导热休克蛋白的产生,同时对损伤的耐受性也明显增加。但西医采用的短暂的缺血、缺氧、高温[16,17]等预处理方法激发机体的应激,虽然可加强机体对随后疾病损伤的抵抗与耐受力,具有预防疾病的意义,但由于上述预处理方法本身对机体带来的损害,使这些方法的广泛应用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努力寻找即不损伤组织器官同时又能产生预防疾病的效果的更为适宜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防治意义。

而针灸正具有这种适宜性,是极具这方面研究与开发的方法。从本质上讲针灸应属于一种刺激方法。它通常以机械刺激、热刺激、药物刺激、电刺激、光刺激等物理化学方式,在机体特定的时期刺激人体相关的腧穴,通过经络系统对多靶点和疾病过程的多环节产生调节,达到激发经络之气,协调阴阳,启动机体自身内在的整体调节能力。虽然没有向体内补充任何外源性物质,却同样可达到平衡阴阳,防病保健的目的。在这过程中,针灸适宜的刺激具有良性应激原的特点,既调动机体的潜能,启动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提高机体自身内在的抗病与应变能力,又不造成组织器官的损伤或机体功能代谢障碍等副作用。据此,我们在针灸防病保健的作用机理中提出“针灸良性预应激假说”。即针对“未病”人群(如某类疾病的高危易感人群、某类疾病的潜伏期及发病前期、无病体弱人群等)预先在相应的腧穴上给予适宜的针灸刺激,使机体产生适度的应激,启动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对潜隐性的功能紊乱进行调整,减轻或抵抗随后疾病的损害,延缓组织器官的退行性改变,提高机体的抵抗与应变能力。针灸适时的介入和适宜的刺激正是激发机体产生良性应激的有效手段。热休克蛋白可能是针灸启动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产生良性应激反应的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针灸界近年提出的“针灸预处理”一词,与古代“逆针灸”有着很多相似之处。这两年已有人开始采用针刺预处理的方法进行提高机体对缺血耐受的研究,结果显示针刺预处理具有阻抑随后疾病对机体组织器官损伤的作用。如:熊氏[18]在大鼠进行脑缺血造模之前电针百会穴,结果提示经电针预处理后可明显减少大脑的梗死面积,显著改善大鼠的神经功能损害程度。易氏[19]的研究发现针刺内关可减小缺血损伤的心肌心电图及相关酶的改变,预示预先针刺内关可激活心肌内源性保护机制。随着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已经比较清楚: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对外开放系统。基因的多形性与多态性是造成人体对内外环境千变万化的反应的内在本质,这使得一贯重视外因的西医学也开始将视野转向内因,而这个视点正是中医防治疾病一贯注重的关键———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防治理论。正气是疾病防治的更为重要的内在因素。最近有学者提出[20,21]利用基因芯片进行针刺效应的中枢分子机制的研究,可为深入的机理研究提供重要线索。庆幸的是已有研究者开始这方面的初步尝试。比如有人应用基因芯片测试经针刺预处理后大鼠大脑中基因,发现约有20个基因变化明显,8个上调,12个下调。分析这些变化明显的基因,它们涉及诸如递质、受体、第二信使、转录调控类基因、热休克反应基因等众多基因[22]。可见,经过

针灸预处理后,机体已经在基因水平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虽然从基因到功能蛋白还受很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但这些基因变化带来的机体机能状况肯定是下一步变化的基础或条件,这种变化很可能对随后疾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从基因组或蛋白组角度上考虑治未病,将更具有可操作性。随着现代科学理论与实践向针灸机理研究的更多的渗透,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与手段揭示针灸“治未病”的机理将为时不远。

总之,针灸作为防病保健的一种刺激方法,是使机体产生适度应激的手段。为使这种应激恰能启动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同时又不造成组织损伤或机体功能代谢障碍,产生良性调节的作用,就要深入研究针灸刺激对机体的适宜程度,不仅要研究针灸的刺激性质、刺激量、穴位的特异性以及机体的当时状况等,还要研究它们之间以及与自然界大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中深入研究针灸的介入时机尤为重要。应多层面同时入手,采用多种统计分析的方法,探讨各方面的相互关系并揭示其内在的规律,为最终获得最佳的针灸防病保健的方案以及开发研制新型防病保健的针灸器具提供基础性的实验科学数据。当前世界医学界已得出共识:最好的医学不是治已病,而是使人不生病的医学。因此,古老的中医“治未病”思想具有明显的时代超前性。可以预测:随着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的转变,医学发展的方向将是预防为主。医学的重点将是“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未病先防、保健延衰思想将日益引起重视。针灸将以其独特防治疾病的特色在预防保健医学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向家伦.针灸预防部分疾病的进展情况.云南中医杂志,1984,5(6):55

2李京培.针刺抗衰老的免疫学机制研究概述.中国针灸,1991,11(6):43~47;

3喻国雄.艾灸对老年人和老年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机理探讨.上海针灸杂志,1994,13(3):139

4王凤玲.灸神阙穴对中老年人免疫功能及其全身状态的影响.中国针灸,1996,16(7):39~40

5沙立新.艾灸关元、大椎延缓衰老及细胞免疫学机理研

究.上海针灸杂志,1994,13(3):139

6赵伟康.艾灸关元穴对老年大鼠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和IL-2的影响.上海针灸杂志,1996,15(3):28~29

7吴中朝.艾灸对老年人血液载脂蛋白影响的研究.中国针灸,1998,18(5):261~262

8吴中朝.艾灸对老年及老年前期血液流变性的影响.中国针灸,1996,16(11):23~24

9丁菊英.艾灸对老年人红细胞免疫和自由基的影响.上海针灸杂志,1995,14(1):4~5

10李学武.针灸推拿全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648~655

11陈主初,王树人.病理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

12匡调元.现代中医病理学基础.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53~354

13Kitagawa K,Matsumoto M,tagaya M,et aI.“Ischemic toIer-ance”Phenomenon found in the brain.Brain Res,1990,528(1):21~26

14Matsushima K,Hakim AM.Transient forebrain ischemia pro-tects against subseguent focaI cerebraI ischemia without chang-ing cerebraI perfusion.Stroke,1995,26(6):1047~1052

15Heinrichs SC.Stress-axis coping and dementia:genemanipuIa-tion studies.Tips,1999,20:311~315

16Monkayo J,de Freitas GR,BogoussIavsky J,et aI.Do transien-tischemic attacks have a neuroprotective effect?NeuroIogy,2000,54(11):2089~2094

17Gorgias N,Maidatsi P,TsoIaki M.hypoxic protects against neuronaI damage of the rat hippocampus induced by severe hy-poxia.Brain Res,1996,714(1~2):215~225

18熊利泽,路志红.重复电针预处理可减轻大鼠急性短暂性脑缺血损伤.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22(21):1~2

19易受乡,林亚平,严洁,等.针刺内关与缺血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比较.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8):56~58

20ProIIa T A.DNA microarray anaIysis of the aging brain.

ChemicaI Senses,2002,27:299~306

21ShiIIing P D,KeIsoe J R.FunctionaI genomics approaches to understanding brain disorders.Pharmacogenomics,2002,3:31

~45

22王华,陈泽斌.大鼠穴位针刺预处理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见:第四届中国上海中外针灸临床与科研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2.29~35

(收稿日期:2002-09-18)

针灸"治未病"与"针灸良性预应激假说"

作者:李晓泓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北京,100029

刊名: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2003,26(3)

被引用次数:28次

参考文献(22条)

1.Prolla T A DNA microarray analysis of the aging brain[外文期刊] 2002

2.易受乡;林亚平;严洁针刺内关与缺血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比较[期刊论文]-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1(08)

3.熊利泽;路志红重复电针预处理可减轻大鼠急性短暂性脑缺血损伤[期刊论文]-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1(21)

4.向家伦针灸预防部分疾病的进展情况 1984(06)

5.丁菊英艾灸对老年人红细胞免疫和自由基的影响 1995(01)

6.吴中朝艾灸对老年及老年前期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1996(11)

7.吴中朝艾灸对老年人血液载脂蛋白影响的研究 1998(05)

8.赵伟康艾灸关元穴对老年大鼠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和IL-2的影响 1996(03)

9.沙立新艾灸关元、大椎延缓衰老及细胞免疫学机理研究 1994(03)

10.王凤玲灸神阙穴对中老年人免疫功能及其全身状态的影响 1996(07)

11.喻国雄艾灸对老年人和老年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机理探讨 1994(03)

12.李京培针刺抗衰老的免疫学机制研究概述 1991(06)

13.王华;陈泽斌大鼠穴位针刺预处理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 2002

14.Shilling P D;Kelsoe J R Functional genomics approaches to understanding brain disorders[外文期刊] 2002(1)

15.Gorgias N;Maidatsi P;Tsolaki M hypoxic protects against neuronal damage of the rat hippocampus induced by severe hypoxia[外文期刊] 1996(1-2)

16.Monkayo J;de Freitas GR;Bogousslavsky J Do transientischemic attacks have a neuroprotective effect?[外文期刊] 2000(11)

17.Heinrichs SC Stress_axis coping and dementia:genemanipulation studies 1999

18.Matsushima K;Hakim AM Transient forebrain ischemia protects against subsequent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without changing cerebral perfusion 1995(06)

19.Kitagawa K;Matsumoto M;tagaya M"Ischemic tolerance" phenonmenon found in the brain[外文期刊] 1990(01)

20.匡调元现代中医病理学基础 1998

21.陈主初;王树人病理生理学 2001

22.李学武针灸推拿全书 1999

引证文献(28条)

1.高明.吴瑛.李国强艾灸预处理对大负荷训练运动员Th1/Th2失衡的调节作用[期刊论文]-中国针灸 2011(3)

2.李艺.夏勇.刘世敏.具紫勇.史晓岚.陈妙根.程玲.何金森电针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血清性激素的影响[期刊论

文]-上海针灸杂志 2010(4)

3.高明.杨华元.刘堂义.杨旭明.顾训杰.胡银娥.徐刚.蒯乐针刺对大鼠骨骼肌力量耐力的调节效应[期刊论文]-中国针灸 2010(4)

4.易受乡.郁洁.常小荣.彭艳.林亚平槲皮素阻断热休克蛋白70表达对艾灸预处理抑制胃黏膜损伤细胞凋亡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9(10)

5.谢辉.常小荣针刺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医疗前沿(上半月) 2009(5)

6.赵宇辉.孙忠人.张丽娟针灸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血清SOD和MDA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医药信息 2009(1)

7.赵宇辉.孙忠人.魏运芳针灸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Bcl-2mRNA和BaxmRNA基因表达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医药学报 2009(1)

8.赵宇辉.孙忠人艾灸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细胞凋亡及HSP70 mRNA表达的影响[期刊论文]-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9(1)

9.赵宇辉.孙忠人针灸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肌细胞凋亡及C-fos基因调控[期刊论文]-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8(6)

10.虎力.徐平逆针灸在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养生保健中的应用[期刊论文]-辽宁中医杂志 2008(9)

11.王洪彬.李晓泓.何玉伟.徐莉莉.宋晓琳.郑玲逆针灸关元穴对自然更年期大鼠ACTH、NE和5-HT含量的影响[期刊论文]-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12)

12.刘奕蕾.曹奕从"治未病"谈针灸对中风的预防作用[期刊论文]-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8(5)

13.SUN Zhong-ren.LI Xiao-ning.ZHAO Yu-hui.TIAN Yan-yan.XU Li Gene control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preconditioning on apoptosis in ischemic cardiac muscle of rats with re-perfusion[期刊论文]-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英文版) 2008(3)

14.孙忠人.张丽娟.赵宇辉.于洪涛.李雪岩.张小军针刺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c-fos蛋白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医药信息 2008(4)

15.田阳春.郑玲.袁英.石玥不同深度针刺足三里穴对健康大鼠外周血细胞形态数量及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胸腺指数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29)

16.秦联萍.高俊虹.逯波.付卫星.崔海峰.王玉敏.喻晓春针刺预治疗改善缺血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及其可能机制[期刊论文]-针刺研究 2007(6)

17.解秸萍.李晓泓针灸预处理的作用规律及机理研究[期刊论文]-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2)

18.樊凌.常小荣针刺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世界中医药 2007(3)

19.郑玲.李晓泓.张露芬.倪健.李辉.周登芳.翟景慧.何玉伟艾炷灸贴预处理对AA大鼠足肿胀率及应激激素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6(8)

20.孙忠人.张力.唐伟.李晓捷.单丽莉.马睿杰针刺预处理对全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康复 2006(15)

21.易受乡.彭艳.常小荣.彭娜.严洁.林亚平艾灸足三里、梁门穴对应激性溃疡大鼠胃黏膜细胞凋亡的干预作用[期刊论文]-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6(33)

22.张慧.张露芬.李晓泓.解秸萍.翟景慧.周登方.詹睿逆针关元穴对自然更年期大鼠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调节[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康复 2005(31)

23.张露芬.李晓泓.张慧.翟景慧.解秸萍.詹睿.周登方逆针关元穴对自然更年期大鼠血脂的调节作用[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康复 2005(23)

24.翟景慧.李晓泓.张露芬.解秸萍.张慧.周登芳"逆针"与"逆灸"对去卵巢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期刊论文]-针刺研究 2005(2)

25.张慧逆针对自然更年期大鼠生殖内分泌及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26.翟景慧逆针灸对更年期大鼠生殖内分泌及衰老相关指标影响的实验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27.解秸萍“逆灸”对大鼠更年期衰变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

28.解秸萍“逆灸”对大鼠更年期衰变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1213233780.html,/Periodical_bjzyydxxb200303028.aspx

中医治未病思想

中医治未病思想 词性解释: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产生和发展的治疗原则,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口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及早预防中医治未病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1摄生防病。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

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否则,就会导致疾病、早衰。此外,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2既病防变。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例如治疗肝病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渊源 中医养生文化,不能不讲老子和孔子,两者代表了两种养生思想:老子是“清静无为”,“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修炼”。老庄是养生学的开创者。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养生思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两种思想形成了一个静动结合的思维方式,贯穿在中医养生学发展过程中。“仁者寿”、“智者寿”、“欲而不贪”是儒家在养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 “治未病”中心 主要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法则调和各种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和起居。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形与神俱”。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艾灸)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艾灸 2018年01月

前言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3 作用和适应范围 3.1作用 3.2适应范围 4 注意事项 5操作方法 5.1基本操作顺序 5.2常见操作方法 6禁忌症 6.1禁灸部位 6.2禁忌病证 6.3禁忌体质 7 施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7.1不良反应

7.2处理措施 前言

养生保健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调摄保养的方法,增强人的体质,提高人体正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使机体的生命活动处于阴阳和谐、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 艾灸是主要在人体相应部位施行相应灸法的一种治疗和养生方法,它是中医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的指导下,并借助于现代医学理论知识,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的一种方法,艾灸同时也适合健康人群的保健。艾灸主要通过温热刺激经络穴位达到调节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调节阴阳平衡的治疗作用。艾灸具有如下特点:1以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体现了脏腑经络理论在临证治疗中的应用。②艾灸疗法多样,疗效显著。③适应症广泛,但是也有相对严格的禁忌症。④辨病施法,辨证调治,有的放矢。 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艾灸的术语和定义、作用和适应范围、注意事项、操作方法、禁忌症、施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艾灸moxibustion

是用艾绒或药物为主要灸材,点燃后放置在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和熏熨,借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艾炷 moxa-cone 是将艾绒做成一定大小的圆锥形艾团,称为艾炷。 艾条 moxa-stick 指用艾绒卷成的圆柱形长条,根据艾绒内是否有添加其他药物一般分为清艾条和药艾条。 直接灸 direct moxibustion 用黄豆大或枣核大小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根据刺激量的不同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从而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间接灸 indirect moxibustion 是相对于直接灸而言,即艾炷不直接接触穴位,在艾炷与穴位之间隔上某种药物施灸的方法,故又称之为隔物灸。 晕灸 fainting during moxibustion 受术者在接受艾灸治疗过程中发生晕厥的现象,表现为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心慌、四肢发凉,血压下降等症状,重者出现神志不清、二便失禁、大汗、四肢厥逆,脉微欲绝。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 一、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提高“治未病”服务水平和能力,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和《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等有关文件,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立足现阶段“治未病”科室建设现状,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适用于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建设和管理,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工作评价指标的依据。 第三条“治未病”科是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针对个体人健康状态,运用中医药养生保健技术和方法,结合现代健康管理手段和方法,系统维护和提升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管理个体人健康状态风险,实现“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复发”的健康目标,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目的的科室,在现阶段以“未病先防、瘥后防复”作为主要功能定位。 第四条“治未病”科的服务特点以人的健康状态的辨识、评估和干预为主,而非着眼于疾病治疗;突出非药物方法的运用,注重整体调节,求得整体效果;重视连续、动态、全程的管理,并充分发挥服务对象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求得长远效果。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指导和管理。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治未病”科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提供与其医院规模、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技术力量和资金投入等,以保证“治未病”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治未病”服务质量。 二、科室名称 第六条原则上以“治未病科”(“治未病中心”)作为科室名称。由于历史沿革产生的“中医预防保健科”命名可保留;因整合健康管理资源产生的“健康管理中心(治未病)”等命名可采用。不得以“国医堂”、“名医工作室”、“保健中心”、“体检部”、“预防保健科”等或同类含义文字的名称作为本科科室名称。 不同的科室名称涵盖的服务内容应有所不同: 治未病科——提供健康信息采集与数据管理、中医健康状态辨识评估、健康咨询、中医调养等治未病相关服务。 健康管理中心(治未病)——整合体检部门(提供中西医健康评估),除提供治未病服务外兼具健康管理职能,开展健康宣教,实现随访管理等。 中医预防保健科——体现中医治未病服务内涵的同时,兼顾计划免疫、职工保健、妇女儿童保健等综合医院或基层医疗机构预防保健科相关职能。 三、服务对象

浅谈针灸调理亚健康

浅谈针灸调理亚健康 “亚健康”[1]状态(subhealth status)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既不是完全健康,又达不到疾病的标准和程度,也叫作灰色状态、亚临床状态、浅病状态、病前状态等。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赋予健康以新的内涵,即“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三方面的完善状态,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强壮”。根据这一定义,WHO一项全球性调查结果表明,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第一状态)仅占5%,经医生检查、诊断有病的人(第二状态)占20%,75%的人处于健康和患病之间的状态,WHO称其为“第三状态(TheThirdStatus),即“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如处理得当,则身体可向健康转化;反之,则患病。由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日益增强。因此,医学界已将“亚健康状态”列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课题。 世界卫生组织《迎接21世纪挑战报告书》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应该以人类和人群的健康为主要研究方向。”现代社会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工作节奏加快、竞争激烈、环境恶化等造成的心理压力导致慢性疲劳和心情压抑、免疫功能降低,从而出现一系列偏离健康的症状,即亚健康状态。针灸在调治亚健康状态方面有重要的发展前景。 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生理上主要表现为疲劳、困倦、乏力、多梦、失眠、头晕、目眩、心悸、易感冒、月经不调、性功能减退等。②心理上主要表现为抑郁、烦躁、焦虑、妒忌、恐惧、冷漠、孤独、记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反应迟钝、精神紧张、情绪低落等。③社会适应能力上主要表现为工作吃力、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紧张、家庭关系不和谐等。 祖国医学中虽无亚健康一词,但在疾病的预防及保健上早有其独到的见解。其理论渊源于《黄帝内经》“治未病” [2]的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未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从现代医学的观点看,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如不及时加以干预,它有可能发展为疾病,当然也可通过积极的治疗使机体恢复到健康状态,这种认识恰好与祖国医学“防患于未然”的治未病思想不谋而合。治未病就是要切断病邪侵入人体和疾病不良转化的途径,使人体恢复阴阳的平衡,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针灸“治未病”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在未病先防上,孙思邈灸治防病颇具特色。《备急千金要方》云:“凡入吴蜀地游官,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古代医学文献和医疗实践表明针灸未病先防不仅是中医治疗学重要内容,而且有独到之处。 针灸疗法作为传统医学疗法分支,继承了中医疗法的整体观念,如“形神合一”、“形神兼治”。它尤其强调治疗中的内外环境及情绪影响作用,强调治神的重要性。《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治神,一是要求医者在治疗过程中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灵枢·终始》:“专意一神,精气不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强调了医生的心理素养与职业修养:“手

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 1.健康的概念是什么?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还应有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只有当一个人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处在一个良好状态时,才是真正的健康。现代健康观的核心思想是“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这种健康观是“机体一心理一社会一自然一生态一健康’的一种整体观,是一种社会协调发展型的健康观。 2.什么是亚健康? 人体除了健康状态( 第一状态) 和疾病状态( 第二状态) 外,尚存在一种介于这二者间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即亚健康。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集中、精神不振、疲劳、耐力下降、用脑后疲劳、多梦、困倦、情绪不稳定、健忘、虚弱、烦躁、活动后疲劳、易激动等症状。 3.“未病”是什么? “未病”即“疾病未成”,定义应该是“体内已有病因存在但尚未致病的人体状态”,即疾病前期。但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结合临床实际,未病的概念不断扩展,已经包括了无病期、欲病期、“既病防变”期、愈后防复期,这些都称为“未病”状态。也就是说,“未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不全是没有病。 4.“治未病”的思想内容包括哪些? “治未病”的具体内容包括4个方面:①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指未病之前先预防,避免疾病的发生才是根本。②欲病就萌,防微杜渐:指在疾病无明显症状之前要采取措施,治病于初始,避免症状越来越多。③已病早治,防其传变:指疾病已经存在,要及早治疗,防其由浅入深,或发生脏腑之间的传变。④瘥后调摄,防其复发:指疾病初愈正气尚虚,邪气留恋,机体处于不稳定状态,机体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之时,此时机体或处于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欲病未病态,故要加强调摄,防止疾病复发。 5.“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关系是什么? “治未病”与现代所说的亚健康关系密切的主要是第一层含义,即尚无病,此时之所以需要“治未病”,为的是防范疾病的发生,提高健康水平。中医学的“未病”不等同于现代医学的“亚健康”,但二者在内容上存在着层次上的涵盖。“亚健康”状态与“未病”中的“潜病未病态”和“欲病未病态”的内涵接近,但“未病”的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广泛。应该说,“亚健康”是“未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6. 历史上的中医“治未病” 史料记载扁鹊姓秦,名越人,春秋战国时期渤海郡人。他“治未病”的思想鲜明地体现在齐桓公病案中。据《史记》记载,扁鹊医术高明,经常出入宫廷为君王治病。有一天,他巡

针灸治未病与针灸良性预应激假说

! !!!!!!!!!!!!!!!!!!!!!!!!!!!!!!!!!!!!!!!!!!!!!!!!!!!!!!!!!!!!!!?针灸? 针灸“治未病”与“针灸良性预应激假说” 李晓泓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北京100029) ! 关键词:针灸;治未病;应激 中图分类号:R245 “治未病”是中医基础理论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内经》以预防为主的重要学术观点之一。应用针灸“治未病”古来有之。既在无病或疾病发生之前预先应用针灸方法激发经络之气,扶助正气,提高机体抵御各种致病因子的能力,从而达到防止疾病的发生、减轻随后疾病的损害和保健延年的目的。它是一种更加注重机体自身潜能激发与利用的方法。明代高武在《针灸聚英》中称此为“逆针灸”。“逆针灸”是我国古代主要的防病保健方法,至今还以其独特的疗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如:中老年保健针灸、穴位贴敷冬病夏治预防哮喘、节气灸预防中风、感冒、提高机体免疫力等。虽然利用针灸“治未病”疗效肯定,但确切的作用机制尚在探询中。笔者通过古今文献的学习与思考,认为针灸“治未病”的防病保健作用的机理可能与现代应激学说密切相关,并提出“针灸良性预应激假说”。随着当代科学的进步,运用现代科学手段与技术诠释“治未病”的重要手段———“逆针灸”产生防病保健作用的现代科学内涵,必将对进一步开发针灸“治未病”的潜力及市场产生重大的影响。下面就假说的产生及与针灸防病保健“治未病”的关系进行论述,谨与同行商榷。 !“治未病”思想的起源和意义 “治未病”一词首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即:“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治未病”是中医防病保健的理论精髓之一。它应包含未病先防、早期治疗、已病防变等涵义。 中医理论认为:疾病发生发展的最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衡。一般认为,机体具有自身调节阴阳失衡的能力,如果通过自身调节无法恢复平衡状态,则会进入阴阳失调的病理阶段,并产生各种病证。这种自身调节能力通常被认为是人体“正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素问?评热病论》中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刺法论》也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灵枢?百病始生篇》则更明确指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猝然逢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邪不 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上述描述均在强调正气是决定疾病是否发生发展的关键。通常机体形成某种病理的征象,是缓慢而潜移默化的,只有内在的生理失调或病理变化蓄积到某种量时,方可显现病证的表现,更多的时候它是:“不知于身,若有若无,若存若亡,有形无形”(《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并没有明显而固定的病证表现,但实际上,此时的机体正气已潜有衰弱之势。如:当机体处在亚健康状态、更年前期或更年早期、某种疾病的发病前期以及机体受自然界阴阳变化的影响处在阴阳急剧变化的动荡时期等,虽然机体内部已有一定的潜隐性的生理失调或病理变化,但病人往往并无症状,或只是感到稍稍不适和仅有轻微的征兆,没出现典型的临床病证表现。而潜在的病理信息仅靠蛛丝马迹难于提取,需要特别的洞察。假若医生能依据经验、一定的理论或一定的手段推测并洞悉机体的状态,及这种状态与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潜在倾向性的关系,并采用一定的方法扶助正气,提高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改变、反转或打断这种内在的趋势,将可达到防病治病和延年益寿的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防治意义。“治未病”即是上述思想的一个高度概括。“治未病”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的:“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结合脏腑的生克制化规律所制定的既病防变的措施。 总之,正气是生命活动能力的集中表现,它决定着机体的应变与抵抗能力。中医“治未病”的目的就是扶助正气、提高机体的这种能力。通过各种手段刺激活跃五脏气机、提高免疫力、协调物质的代谢,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达到未病先防、早期防治、已病防变。正若《金匮要略》所言:“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针灸“治未病”溯源 关于针灸“治未病”,可见大量的古今文献记载。 !李晓泓,女,42岁,医学硕士,副教授,医学硕士生导师

小儿推拿复习题

小儿推拿师复习题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30分) 1.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的经脉是( ) A.阴经 B.阴维脉 C.阳经 D.奇经 E.带脉 2.髓海位于( ) A.项部 B.胸部 C.头部 D.背部 E.腹部 3.经络系统中没有表里关系的是( ) A.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 C.十二经别 D.十二皮部 E.十二经筋 4.在胸部,任脉旁开4寸的经脉是( ) A.足太阴脾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厥阴肝经 E.足太阳膀胱经 5.位于小指末节桡侧,指甲角旁寸处的穴位是( ) A.少海 B.小海 C.少泽 D.少列 E.中冲 6.十二经脉中,循行至心的经脉有( ) 条条条条条 7.手太阳小肠经联系的脏腑,除心和小肠外,还有( ) A.胃 B.胆 C.脾 D.肝 E.大肠 8.直接入络脑的经脉是( ) A.足少阴肾经 B.足太阳膀胱经 C.足厥阴肝经 D.手少阴心经 E.手太阴肺经 9.在胸部,任脉旁开2寸的经脉是( ) A.足太阴脾经 B.手太阴肺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少阳胆经 E.足少阴肾经 10.手厥阴心包经的起始穴位是( )

A.天泉 B.少列 C.中冲 D.少府 E.天池 11.不与足少阳胆经相联系的脏腑或器官是( ) A.肝 B.耳 C.胆 D.胃 E.胁 12.手阳明大肠经出于“柱骨之会上”,所指督脉的穴位是( ) A.百会 B.大椎 C.风府 D.神庭 E.水沟 13.位于脐上4寸的穴位是( ) A.下脘 B.水分 C.建里 D.中脘 E.上脘 14.心的募穴是( ) A.巨阙 B.鸠尾 C.中庭 D.膻中 E.华盖 15.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的穴位是( ) A.会阴 B.中极 C.长强 D.腰俞 E.曲骨 16.手厥阴经的络穴是( ) A.列缺 B.通里 C.内关 D.支沟 E.偏历 17.任脉起于( ) A.会阴 B.小腹内 C.神阙 D.承泣穴 E.目眶下 18.百会穴前后左右各l寸的穴位是( ) A.四满 B.四渎 C.四缝 D.四神聪 E.四关 19.两眉头的中间是( ) A.攒竹 B.印堂 C.鱼腰 D.太冲 E.球后 20.捏脊在小儿推拿临床上常用于( ) A.惊风 B.发热 C.疳积 D.腹泻 E.便秘

浅谈中医“治未病”(一)

浅谈中医“治未病”(一) 【关键词】治未病;疾病预防;中医中药 人类健康是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拥有未来的基石。中医学有“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名言,也就是倡导养生保健,防患于未然。我们将从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变、饮食结构的调整、身心的自我调理等方面,探讨如何“治未病”,如何防微杜渐、未雨绸缪,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 1“未病”及“治未病”的含义 “未病”不是“胃病”,是未来的“未”,指的是未发生的疾病。对老百姓来说,这是个新概念,因为它跟“胃”是谐音字,没有看到字,很容易就会认为“治未病”是“治胃病”。 “未病”,就人体而言,就是指未来可能发生的疾病。中医“治未病”起源于我国的《黄帝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原创性的中医,有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经典的中医理论著作,它全面系统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以及以前中医发展的历程和实践经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距今也有2500多年了。《黄帝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共18卷,126篇,13方,博大精深,具有“通贯三才,包罗万象”的多学科知识,其中包括了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等,它标志着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确立。 《黄帝内经》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中医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方药、养生预防等各方面内容,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黄帝内经》这部医学著作是假托黄帝和他的臣子歧伯所著,前后由多位中医名家共同完成,所以中医也称为“歧黄之术”。《黄帝内经》的方法论和认知论和古希腊的医学思想其实有很多的相通之处,但是到了今天,西医已经逐渐占据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原本的传统中医逐渐萎缩,甚至西化。 《灵枢·逆顺》也提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后,“治未病”的思想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与完善,成为中医药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思想价值在于将“治未病”,作为奠定医学理论的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倡导人们珍惜生命,注重养生,防患于未然。而将能够掌握治未病思想理念、擅治未病的医生称为“上工”,也说明了中医对“治未病”的重视程度。事实上,中医药学几千年医疗保健中一直都在应用“治未病”的思维方式,为此,“治未病”成为中国传统健康养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它秉承中医学的整体观、辨证观,个体服务的特色,实质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治未病”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天人相应、形神合一、辨证施养、平衡阴阳、精神内守、正气为本六个方面,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有以下三层含义:首先,“未病”为“无病”,即机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的健康人,也就是没有任何疾病的健康状态。其次,“未病”为病而未发,即健康到疾病发生的中间状态。再则,“未病”可以理解为已病而未传。 2“治未病”的意义 2.1中医“治未病”,是让人们不生病,少得病,迟得病,延年益寿的需要我们要崇尚“治未病”的核心理念。治未病之先,防患于未然,养生防病,实现康寿;治未发之前,防微以杜渐,重视先兆,防止发病;治未盛之时,见微知着,治防重,择时而治;治未传之脏,掌握疾病传变规律,已病防传;治传与否,当辨虚实,妙用承制;治未效,整体调控,重在调治所不胜所胜。目的是让人不生病、少生病、迟生病,带病延年、提高生存质量。科学养生,指导人们改变陋习,提高生活质量,工作质量,学习质量,自行管理健康,把握健康,赢得健康,享受身心健康的快乐与和谐社会的幸福生活。 2.2治未病是节约卫生资源,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需要人们如何把握自己的健康呢?

小儿推拿学考试复习题带答案

小儿推拿师复习题 间:2016-08-2 一、单选题: 1.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的经脉是(C )A.阴经 B.阴维脉 C.阳经 D.奇经 E.带脉 2.髓海位于( C )A.项部 B.胸部 C.头部 D.背部 E.腹部 3.经络系统中没有表里关系的是( B )A.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 C.十二经别 D.十二皮部 E.十二经筋 4.在胸部,任脉旁开4寸的经脉是( C )A.足太阴脾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厥阴肝经 E.足太阳膀胱经 5.位于小指末节桡侧,指甲角旁寸处的穴位是( D )A.少海 B.小海 C.少泽 D.少列 E.中冲 6.十二经脉中,循行至心的经脉有( C )条条条条条 7.手太阳小肠经联系的脏腑,除心和小肠外,还有( A )A.胃 B.胆 C.脾 D.肝 E.大肠 8.直接入络脑的经脉是( B )A.足少阴肾经 B.足太阳膀胱经 C.足厥阴肝经 D.手少阴心经 E.手太阴肺经 9.在胸部,任脉旁开2寸的经脉是( E )A.足太阴脾经 B.手太阴肺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少阳胆经 E.足少阴肾经 10.手厥阴心包经的起始穴位是( E )A.天泉 B.少列 C.中冲 D.少府 E.天池 11.不与足少阳胆经相联系的脏腑或器官是( D )A.肝 B.耳 C.胆 D.胃 E.胁 12.手阳明大肠经出于“柱骨之会上”,所指督脉的穴位是( B )A.百会 B.大椎 C.风府 D.神庭 E.水沟 13.位于脐上4寸的穴位是( D )A.下脘 B.水分 C.建里 D.中脘 E.上脘 14.心的募穴是( A )A.巨阙 B.鸠尾 C.中庭 D.膻中 E.华盖 腰俞 D.长强 C.中极 B.会阴( C )A.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的穴位是15. E.曲骨 16.手厥阴经的络穴是( C )A.列缺 B.通里 C.内关 D.支沟 E.偏历 17.任脉起于( B )A.会阴 B.小腹内 C.神阙 D.承泣穴 E.目眶下 18.百会穴前后左右各l寸的穴位是( D )A.四满 B.四渎 C.四缝 D.四神聪 E.四关 19.两眉头的中间是( B )A.攒竹 B.印堂 C.鱼腰 D.太冲 E.球后 20.捏脊在小儿推拿临床上常用于( C ) A.惊风 B.发热 C.疳积 D.腹泻 E.便秘 21.耳穴在耳郭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其中与上肢、与内脏相应的穴位分别在( B ) A.耳垂、耳甲 B.耳舟、耳甲 A.耳垂、对耳轮体 D.三角窝、耳甲 E.三角窝、耳垂 22.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 D ) A.整体观念 B.辨证论治 C.辨病论治 D.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辨病论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D 23.七周岁后至青春期来临称为 ( C )A.青春期 B.幼儿期 C.学龄期 D.学龄前期

精深中医治未病地内涵

中医"治未病"的涵 “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经》,历代医家乃至现代医学对“治未病”思想都极为重视。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一是健康未病态;二是欲病未病态;三是已病未传态。因此,“治未病”就是针对这三种状态,具有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施治防微杜渐和已病早治防止传变的作用。 “治未病”起源与临床意义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中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治未病”的概念最早出现于《黄帝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另见于《素问·刺热》篇:“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病虽未发”,结合上文是指

机体已受邪但尚处于无症状或症状尚较少、较轻的阶段。这种潜病态可发展成为某种具有明显症状和体征的疾病。因而,这“治未病”,是指通过一定的防治手段以阻断其发展,从而使这种潜病态向健康方向转化,属于疾病早期治疗的围。 还见于《灵枢·逆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处“治未病”对医生的治疗经验和水平提出了要求,要想成为一名高明的医生,要善于预防疾病,防患于未然。 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综合各家说法,可以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一是健康,未病态,即人体处于没有任何疾病时的健康状态;二是欲病未病态,即体病理信息隐匿存在的阶段,或已经具有少数先兆症状或体征的小疾小恙状态,但尚不足以诊断为某种疾病;三是已病未传态,即人体某一脏器出现了明显病变,根据疾病的传变规律及脏腑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病邪可能传入其他脏腑,但病邪尚局限在某一脏腑未发生传变的状态。 因此,“治未病”就针对以上三个状态,具有以下作用。一是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指未患病之前先预防,避免疾病的发生,这是医学的最高目标,是健康未病态的治疗原则,也是一名高明医生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二是欲病施治,防微杜渐:指在疾病无明显症状之前要采取措施,治病于初始,避免机体的失衡状态继续发展。这是潜病未病态的治疗原则;三是已病早治,防止传变:指疾病已经

中医治未病知识

中医治未病知识 1、健康的概念就是什么? 健康不仅就是没有疾病与病态(虚弱现象),而且就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心理上)与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还应有健康的心理与行为,只有当一个人身体、心理与社会适应都处在一个良好状态时,才就是真正的健康。现代健康观的核心思想就是“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这种健康观就是“机体一心理一社会一自然一生态一健康’的一种整体观,就是一种社会协调发展型的健康观。 2、什么就是亚健康? 人体除了健康状态( 第一状态) 与疾病状态( 第二状态) 外,尚存在一种介于这二者间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即亚健康。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集中、精神不振、疲劳、耐力下降、用脑后疲劳、多梦、困倦、情绪不稳定、健忘、虚弱、烦躁、活动后疲劳、易激动等症状。 3、“未病”就是什么? “未病”即“疾病未成”,定义应该就是“体内已有病因存在但尚未致病的人体状态”,即疾病前期。但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结合临床实际,未病的概念不断扩展,已经包括了无病期、欲病期、“既病防变”期、愈后防复期,这些都称为“未病”状态。也就就是说,“未病”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不全就是没有病。 4、“治未病”的思想内容包括哪些? “治未病”的具体内容包括4个方面:①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指未病之前先预防,避免疾病的发生才就是根本。②欲病就萌,防微杜渐:指在疾病无明显症状之前要采取措施,治病于初始,避免症状越来越多。③已病早治,防其传变:指疾病已经存在,要及早治疗,防其由浅入深,或发生脏腑之间的传变。④瘥后调摄,防其复发:指疾病初愈正气尚虚,邪气留恋,机体处于不稳定状态,机体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之时,

小儿推拿学考试复习题(高级)带答案

小儿推拿师复习题 间:2016-08-2 一、单选题: 1、分布于四肢外侧与头面、躯干的经脉就是(C )A、阴经B、阴维脉C、阳经D、奇经E、带脉 2、髓海位于( C )A、项部B、胸部C、头部D、背部E、腹部 3、经络系统中没有表里关系的就是( B )A、十二经脉B、奇经八脉C、十二经别D、十二皮部E、十二经筋 4、在胸部,任脉旁开4寸的经脉就是( C )A、足太阴脾经B、足少阴肾经C、足阳明胃经D、足厥阴肝经E、足太阳膀胱经 5、位于小指末节桡侧,指甲角旁0、1寸处的穴位就是( D )A、少海B、小海C、少泽D、少列E、中冲 6、十二经脉中,循行至心的经脉有( C )A、2条B、3条C、4条D、5条E、6条 7、手太阳小肠经联系的脏腑,除心与小肠外,还有( A )A、胃B、胆C、脾D、肝E、大肠 8、直接入络脑的经脉就是( B )A、足少阴肾经B、足太阳膀胱经C、足厥阴肝经D、手少阴心经E、手太阴肺经 9、在胸部,任脉旁开2寸的经脉就是( E )A、足太阴脾经B、手太阴肺经C、足阳明胃经D、足少阳胆经E、足少阴肾经 10、手厥阴心包经的起始穴位就是( E )A、天泉B、少列C、中冲D、少府E、天池 11、不与足少阳胆经相联系的脏腑或器官就是( D )A、肝B、耳C、胆D、胃 E、胁 12、手阳明大肠经出于“柱骨之会上”,所指督脉的穴位就是( B )A、百会B、大椎C、风府D、神庭E、水沟 13、位于脐上4寸的穴位就是( D )A、下脘B、水分C、建里D、中脘E、上脘 14、心的募穴就是( A )A、巨阙B、鸠尾C、中庭D、膻中E、华盖 15、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的穴位就是( C )A、会阴B、中极C、长强D、腰俞E、曲骨 16、手厥阴经的络穴就是( C )A、列缺B、通里C、内关D、支沟E、偏历 17、任脉起于( B )A、会阴B、小腹内C、神阙D、承泣穴E、目眶下 18、百会穴前后左右各l寸的穴位就是( D )A、四满B、四渎C、四缝D、四神聪E、四关 19、两眉头的中间就是( B )A、攒竹B、印堂C、鱼腰D、太冲E、球后 20、捏脊在小儿推拿临床上常用于( C ) A、惊风B、发热C、疳积D、腹泻E、便秘 21、耳穴在耳郭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其中与上肢、与内脏相应的穴位分别在( B ) A、耳垂、耳甲 B、耳舟、耳甲A、耳垂、对耳轮体D、三角窝、耳甲E、三角窝、耳垂 22、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就是( D ) A、整体观念B、辨证论治C、辨病论治 D、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辨病论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D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针灸治未病》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 1 【单选题】(10分)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从()说明“未病先防”。 A. 内因 B. 内因和外因 C. 外因 D. 不内外因 2 【单选题】(10分)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是从()说明“未病先防”。 A. 外因 B. 不内外因 C. 内因和外因 D. 内因

3 【多选题】(10分) 外感病传变规律是()。 A. 三焦传变 B. 卫气营血传变 C. 浅深传变 D. 六经传变 4 【多选题】(10分) 中医学所谓之康复是指()。 A. 治疗疾病 B. 养生强身 C. 恢复健康 D. 延年益寿

5 【单选题】(10分) 下面能阐述清楚“未病”状态的有()。 A. 病情轻浅 B. 疾病初期 C. 欲病 D. 小病 E. 阴平阳秘 6 【单选题】(10分) “治未病”是重治还是重防。() A. 防重于治 B. 治防兼见 C. 独重于防 D. 独重于治

E. 治重于防 7 【单选题】(10分) 艾不具有一下哪项功效。() A. 凉血 B. 止血安胎 C. 理血气 D. 回阳 E. 逐湿寒 8 【判断题】(10分)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古代医典,是中医学奠基性著作,约成书于战国后期。 A. 错 B.

对 9 【判断题】(10分) 治未病遵循的法则是“治病求本”,本于先天后天,本于阴阳和谐。 A. 对 B. 错 10 【判断题】(10分) “治”是中医维护健康、防治疾病实践活动目的和手段辩证统一的高度概括。 A. 对 B. 错 第二章测试 1

【单选题】(10分) 从中医治未病理论看,()是生命的根本。 A. 先天与后天 B. 阴阳平衡 C. 气血调和 D. 正气存内 2 【单选题】(10分) 以下哪项不是针灸治未病需要把握的“三性”。() A. 辩证性 B. 整体性 C. 前瞻性 D. 全程性 3 【单选题】(10分)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文化意义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文化意义 “治未病” 思想肇始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则安,居安思安则危;未病思防则健,未病不防则病。“治未病”思想的实质是对生命的尊爱,是医学的最高境界,思想体现了未来世界医学发展的趋势;弘扬“治未病”思想,传承中医学文化,有助于发挥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 自《内经》提出“上工治未病”之后,近年来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的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正在逐步形成。“治未病”作为中医学的一个经典理念,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能得到大力推广和应用,充分显示了中医学的巨大魅力。本文拟从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文化意义加以探讨,以求正于同道。 “治未病”思想是传统文化中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忧患意识的记载甚多。如《周易·系辞传》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儒家代表孔子教诲人们“吾日三省吾身”,强调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礼义仁爱。孟子也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等等,都是忧患意识的具体体现。这里忧患意识已经成为“君子”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从社会发展的本质看,忧患意识存在于人类实践活动的一切领域,包括对待自然、对待社会、对待人类自身,都可能产生忧患情绪。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人类对于自身的健康和疾病问题也充满着忧患意识。如《周易·象传》记载:“君子以思患而豫(预)防之。”这是最早关于预防思想的出处,而这一预防思想建立在“思患”基础之上。《老子·七十一章》也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对于医生来说,“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淮南子》)续上述思想之绪余,《黄帝内经》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思想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则安,居安思安则危;未病思防则健,未病不防则病。此也说明在中国古代治国、治人理无二致。 当前医学面临着诸多忧患问题,医疗的进步无法遏制新生疾病不断诞生的势头,医源性疾病逐渐增多;老龄化社会使老年性疾病发病率增加,医疗费用大幅增加,社会负担加重,由此引发的全球医疗危机。而要解决这场危机,必须把医学发展的战略优先从“以治愈疾病为目的的高技术追求”,转向“预防疾病和损伤,维持和促进健康”,这就是在当前大力倡导中医“治未病”医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治未病”思想的实质是医学的最高境界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实质是对生命的尊爱,当人体处于“未病”状态下就应该注意防止疾病的发生,而保养生命是医学的最高境界。《内经》称为“宝命全形”。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七十二》中说:“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起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大凡人的生命状态可以分为“未病”、“欲起之病”、“已病”三种,即健康人、

治未病实施具体方案

阿旗中医医院“治未病”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治未病”理念和实践,是落实预防为主地卫生工作方针、实现人人享有基本 医疗卫生服务宏伟目标地重要举措;是增强全民健康意识、提高健康素质地重要 途径;是弘扬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地重要组成部分; 是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提高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地贡献率地重要动力. 为深入开展“治未病”工作,探索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我院按照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要求,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二、加强组织领导 (一)成立“治未病”健康工程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建立质量管理工作机构,落实工作人员,做到有人管,有人抓质量管理工作. 、制定“治未病”科发展方针、目标、任务,营造“治未病”理念及内涵文化. 、制定质量管理工作职责,明确工作目标任务,严格考核. (二)成立“治未病”健康工程工作专家组.主要职责: )积极开展”治未病”诊疗方案和相关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 )深入管辖区利用“问题导入法”、“专家巡诊”、“标杆管理”等方法,针 对发现地问题,指导乡镇医院查找原因,及时整改,持续改进. 三、基本原则 、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从中医整体观、辨证观出发,认识人地健康状态及其 和谐发展,研究规律,创新技术. 、坚持以个体人地健康状态为核心.以身心健康及其与环境和谐一致为目标,注 重对生命全过程地健康监测,研究预防和保健技术方法. 、坚持以实践为核心.科研来源于需求,成果服务于实践,提高“治未病”服务 地技术水平.

四、实施计划措施 (一)年具体措施 .初步构建“治未病”工作平台 设立“治未病”科,建立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服务载体;购置计算机及相 应地应用软件;制订相应管理制度. .初步开展“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 以中医“治未病”理念为核心,开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地健康状态辨识、检测 监测、分析评估、咨询指导、干预等“治未病”服务各环节、全程地“治未病” 服务.服务对象 面对社会所有人群,包括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疾病人群和康复人群. 、明确重点. ①丰富和发展“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各个环节地服务技术方法及产品,并使 之形成体系. ②中医“治未病”地传统理论内涵和现代理论研究,推动“治未病”地学术继 承和发展. ③“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地研究,建立“治未病”预防 保健服务质量控制体系. ④“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效果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地研究,科学总结服务效 果. 、实施科研专项计划. 按照“治未病”科研规划纲要和“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技术体系建设地总体 要求,根据“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地现实需求,结合我单位地实际,开展有关 “治未病”地科学研究. 、“治未病”专业人员地培训. 积极参与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培训内容 主要包括:“治未病”地理念及其内涵,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地新型健康保

中医“治未病”发展规划.

中医治未病发展规划 根据《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和《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服务基本规范【试行】》的要求。结合《“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和我院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 开展中医“治未病”是继承发展中医药学术的重要内涵、是根据现代医学模式转换的需要、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要.设立治未病中心通过“中医体质辨识”、结合中医辨证、现代医学体检、采取起居调养、情志调节、太极拳、推拿、按摩、针灸、理疗、中药熏洗、养生教育等方法。达到辨识病理体质、防病治病,健康长寿的目的。 二、总体思路 根据中医“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病后防复”的三个层次。医院整合优质资源。成立“治未病”科、基本结构为“治未病”科辖三个分部即;体检中心、体质辨识中心、针灸科。体检中心为总检部分,临床科室、医技科室为分检部分。体质辨识由医院中医中级以上职称人员承担。按照体质分类标准确定各类计划、方案、指导实施。针灸科为全院所有临床科室对个体服务对象实施防病治病的中医诊疗措施。“治未病”科拟开展中医诊疗项目几十余种。个体服务对象覆盖县域人口30%——60%服务县域及周边人口14万人。形成特色明显、效果显著、管理规范、机制健全、

服务全面连续的工作体系。在整个服务过程中对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及健康风险进行指导实现“未病先防、即防早治、已病防变、病后防复的总体目标达到辨识病理体质、防病治病、健康长寿的目的。 三、工作要求 1.对个体健康状态,利用中医体制辨识和现代医学体检的方法进行评估。适时、实时采集服务队象健康状态的宏观、中观、微观信息。 2.对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适时、实时分析评估。形成报告使服务对象时时自知全面的健康状态及风险。 3.指导服务对象进行自我管理。按照健康指导计划进行调理、调养、防范健康风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4.为个体服务对象提供就医咨询、协助联系、沟通各方面关系实施必要的防病治病措施。 5.为个人体健康服务对象出具体检报告,体质辨识报告、疾病风险评估报告、生存质量评估报告、心理指数评估报告等信息。提供辩体施养方案、亚健康状态调理方案、慢性病防治调摄方案等。 6.利用书刊、音像、演讲、教学、培训等形式宣传中医防病保健养生知识。提供健康保障计划、易发疾病综合保障计划、特殊群体易发疾病保健计划等。 7.对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高龄人群、已病人群、康复人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