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未病与针灸良性预应激假说

合集下载

针灸治未病的古代文献研究

针灸治未病的古代文献研究

起 到 了减少 患 者 痛 苦 、 长其 寿命 的 作 用 。 中 医 学 延 “ 未病 ” 治 的预 防思 想 萌 芽 年代 较 早 , 后 世 影 响 却 对
非 常 巨大 。
1 1 周及 春秋 时期 “ 未病 ” . 治 一词 , 医书 中虽 首 在
见 于《 内经 》 但 其 学 术 渊源 可 追 溯 到 春秋 乃 至 周 代 , 的多 种 文献 。如《 易 》 : 水 在 火 上 , 济 。君 子 周 云 “ 既 以思 患 而豫 防 之 。 反 映 了 防 患 于 未 然 的预 防思 想 。 ”

针灸经络 ・
针 灸 治 未 病 的古 代 文献 研 究
程 洁 李 忠 仁
( 京 中 医药 大 学 南
南 京 20 2 ) 1 0 9
摘 要 : 中 医 “ 未 病 ” 未病 先 防 、 病 防 变 、 后 防 复 ) 防 思 想 的 文 献 梳 理 为 基 础 , 针 刺 及 艾 灸 治 未 病 的 以 治 ( 既 病 预 对
这 即为 中 医“ 未病 ” 论 的 萌芽 。 治 理
12 《 、难 》 . 内》 《 时期 《 内经 》 “ 未病 ” 对 治 的预 防 思
想 做 了 全面深 入 的 阐述 , 中医 及 针 灸 多种 预 防 法 为 的形 成 和发 展奠 定 了坚 实 的理 论 基础 。《 问 ・ 古 素 上 天 真 论》 从预 防 的 角 度 阐 述 了 上 古 之 人 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保 全质 朴
也 。且 又 提 出“ 医 医 未 病 之病 , 医 医 欲 病 之 病 , ” 上 中 下 医 医 已病 之 病 ” 。此 时 , 中医 “ 治未 病 ” 论 已达 到 理 了成熟 的阶段 。 1 4 宋及 以后 历代 . 治 未病 的预 防思 想一 脉 相 承 , 受 到 了历代 医家 的重 视 。如 《 溪 心法 》 : 与其 救 丹 云 “ 疗 于有 疾 之后 , 若 摄 养 于 无 疾 之 先 。 盖 疾 成 而 后 不 药 者 , 劳 而 已。 是 已病 而 后 治 , 以 为 医 家 之 法 ; 徒 所 未 病而 先 治 , 以 明 养 之理 。夫 如 是 则 思 患 而 预 防 所 之 者 , 患 之 有 哉 ? 论 述 的是 未 病 先 防 。而 清 代 叶 何 ” 天 士提 出的“ 必 先安 未 受邪 之地 ” 务 也是 既病 防变 思

近年来针灸运用于“治未病”简况

近年来针灸运用于“治未病”简况

2 针 灸“ 治未病 ” 常用 的方法
王 慧 明 等 用 瘢 痕 灸 方 法 , 灸 双 侧 足 三 里 和 绝 骨 穴 防 治 施
脑血管疾病 , 四个穴 位各 灸 3壮 , 治疗 后 7d左 右 出现 灸疮 化 脓 ,0d左右结痂脱 落 , a后复查 血液流变 学 、 压 , 有 不同 5 1 血 均
肢穴位 , 每周 3次 , 治疗 3个月 。结果 :8例患者治疗 后生存 质 4
量明显提高 , 生存质量量表评分 由治 疗前 的( 7 4 6 .5±1. 7 分 56) 降为( 22 2 .9 分 。范秋丽 等 用维生 素 B 20m 4 .8± 7 8 ) 0 g于足

采用针灸“ 治未病” 的记载 , 素 问 ・ 热》 如《 刺 篇载 “ 肝病热者 左
将未病分为健康未病态、 潜病未病态 、 前病未病态 、 传变未病态 。
血管病患者医院感染 的发生。岳进等” 选取 内关穴 , 采用针灸 专家朱琏的抑制Ⅱ 型手法 , 即用缓慢进针法进针 , 缓慢捻转保持平
稳, 针感稍弱而又轻松舒 适 , 当于平 补平泻 , 相 留针 1 i, 0mn 观察 针刺 内关穴对窦房结功能 的影响 , 结果证 明针刺内关穴对窦房结 功能有显著作用 , 其机制可能与针刺内关对窦房结 的自主神经具 有双相调节作用有关 。姜 春华 通过针灸神 阙、 足三里对 老年
乱 已成而后治之 , 犹渴而穿井 , 譬 斗而铸锥 , 不亦晚乎 。 《 ” 内经》 所论“ 未病 ” 有三层含 义 : 包括无 疾之身、 病隐而 未发、 病发 疾 疾 而未传 。祝恒琛 …认为 , 未病是指未 被明确诊断为疾病的一类情
形, 包括健康的人群 , 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人群 , 介 既不能算作健 康也不能归于疾病 的人群 。王华 等 则认 为, 未病状态包括病前 潜伏状态 ( 即亚健康状态 ) 和疾病缓解期的未病态。而宋 为民L 3

中医“治未病”在针灸科的临床运用

中医“治未病”在针灸科的临床运用

中医“治未病”在针灸科的临床运用当前“治未病”的想法已被大多数医务工作者和普通百姓逐渐接受。

它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巨大的潜在社会效益,并且在预防人们的健康和健康状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用于冬季疾病和夏季治疗的中药治疗方法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青睐。

大型医院正在推广各种具有中医特色的保健项目。

针灸和按摩的作用(一)按摩的作用1调节神经系统技能按摩,如顾名思义,“按”是指用指尖按压,主要利用不同的按压方法,通过按压中枢神经系统将信息传递到神经系统,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兴奋和控制神经的过程通过按摩完成整个系统,使硬皮层兴奋起来,一般来说,强而快的技术会对神经产生刺激作用,例如,医院建议植物患者的家属经常给患者按摩,针灸和与患者聊天,以达到刺激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目的,并在进一步的医疗计划中起到不可预测的辅助作用。

2011年,因车祸而罹患脑瘫的马良友,学会了基本的医院中医诊所的健身和按摩技术。

她每天坚持要给儿子做按摩,与儿子聊天并在2017年照顾妈妈十年,马良友在一场车祸六年后终于醒来。

2促进血液循环和抚平淋巴液在按摩过程中,沿着血管和淋巴管的方向,从上到下按压可以加速血液淋巴循环,而向心按摩可以使静脉血液回流,组织水肿吸收,术后血管粘连等具有明显的作用。

例如,现代人的生活压力普遍增加,熬夜,加班,久坐不动更为普遍。

无法暂时放下移动计算机。

颈部疼痛已成为当今年轻人的普遍问题。

并且大量的针灸和按摩诊所正在不断涌现。

业务非常火爆,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这种效果,会不会有客人?许多年轻人选择在周末做按摩,缓解生活疲劳,感到轻松自在。

国家设立了专门的康复医院,由专业的推拿医生来治疗需要康复治疗的软组织挫伤。

每次长时间跑步后,教练按摩腿部肌肉,这样做的目的正是促进血液循环和抚平淋巴液。

今年3月,四川华西医学院的一名31岁妇女患有严重的淋巴结淤堵,如果不及时处理,后果将不可想象。

在医生的建议下,这名妇女开始每周去医院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针灸治未病的临床举隅及体会

针灸治未病的临床举隅及体会
p y atnt n t desa di h ls iso a te i oun r tn ngt e ca sc f o te “Tr am e t eo e e n ik”a y h e t n b fr b i g sc nd pa
病” “ 与 传变 ” 的区别 和联系 , 力求 诊病准 确, 治法 及 时。② 要重 视 对 “ 微 知 著” 见 的把 握。即要做到辨证准确 , 注重细微变 化更好 为临床 服务 。在 例 2中针灸处 方 的运用 前 提 即是 对 “ 未病 者 , 肝 之 治 见 病, 知肝传 脾 , 当先 实 脾 ” 中何 时 传变 的 理解 , 准确把握 传 与未传 , 时 发现传 变 及 之 “ , 立 防传 之法 。③ 对 “ 微” 后 未病 ” 治
因此 取 三 阴交 , 穴 为 足 三 阴经 之 交 会 穴 此
《 内经》 治未 病 ” 则 , “ 原 结合 经络 腧穴 理
论 而 设 立 的 一 种 极 具 针 灸 特 色 的 扶 助 正
气 的具体方法 。具 体而言 , 在机体健康 无
病、 疾病发生 之前 或疾病 轻 浅之 时 , 预先 应用针灸方法 激发经络之气 , 增强 机体 的 抗病 与应 变能力 , 而促 进健 康 、 从 强壮 延 年、 防止疾病 的发生 , 轻 随后疾 病对 机 减
失眠 、 口苦咽干 , 大便 干 , 食少 , 舌质红 , 苔
白厚 , 弦 长有 力 。经耳 鼻 喉 检 查 外 耳 脉 道 、 膜 无 明显 异 常。 中 医 诊 断 : 呜 耳 耳
( 胆 火 盛 ) 治 法 : 肝 泻 火 , 通 耳 肝 。 清 疏
用临床实践来反思及体会经 典理论 , 以便
墟 以疏 通 经 络 , 肝 泻 火 ; 听 宫 、 会 以 清 取 听

针灸“治未病”标准研究现状分析与对策

针灸“治未病”标准研究现状分析与对策

针灸“治未病”标准研究现状分析与对策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治未病”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各综合医院中陆续开设了治未病中心,社会上的各类养生保健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基于这样的形式,国家卫生管理部门、“治未病”的操作实施者以及人民群众对相关技术操作的规范性和疗效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相关学会的组织下,一些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和指南应运而生,但现有的标准远远还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

关键词:针灸;治未病;标准;应用“治未病”是祖国医学对预防思想的高度概括,在疾病的预防和诊治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伴随而来的是不断增大的生活压力和被压缩的休息时间,这就造成了一部分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的下降,《黄帝内经素问》中提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即疾病发生的根本是正气的不足,而中医“治未病”正是恢复正气,增强人体抵抗力的过程。

针灸“治未病”则是中医治未病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药物,不给予外源性的物质,而是以针灸等方法给予刺激,以激发机体产生相应变化,因此具有毒副作用小,疗效独特,应用简单方便的特点。

一、慨述1、技术标准。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是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立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中国针灸学会组织,由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的国家标准,常用针灸特色技术的操作规范。

该标准的适用人群为进行临床、科研和教学的中医药针灸专业人员。

《中医保健技术操作规范》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特色诊疗研究专业委员会联合发布。

该规范分为保健拔罐、保健刮痧、气色形态手诊、手部保健按摩、头部保健按摩、耳部保健按摩、脊背保健按摩、足浴保健、足反射区保健按摩、中药药浴保健、藏药药浴保健十一个部分。

2、诊疗规范指南。

《中医基层适宜推广技术》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发布的三批中医临床适宜技术基础上,筛选确定了《基层常见多发病种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目录》和《基层常见病针灸推拿刮痧技术目录》。

浅谈中医“治未病”

浅谈中医“治未病”

浅谈中医“治未病”□甘肃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于博2007年,吴仪副总理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开创性地提出了开展“治未病”工作的要求。

200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积极部署,精心组织,启动实施了“治未病”健康工程。

那么什么是“治未病”呢?“未病”不是指没有生病,而是就个人身体而言,未来可能发生的病。

中医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预防学思想和有效的防治原则。

《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

中医“治未病”的预防学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和“瘥(音cuó)后防复”三个阶段。

“未病先防”,又称无病防病,是指在人体未发生疾病之前,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颐养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好预防工作,避免致病因素的侵害,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

防病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增强正气、调摄情志、健身锻炼、调节生活、合理膳食、谨慎起居,并倡导八段锦、太极拳、气功等有益身心健康的健身方法,同时强调可以运用针灸、推拿、药物调养等方法调节机体的生理状态,以达到保健和防病,提高人们的整体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的目的。

“已病防变”,即有病早治,防止病变。

是指人体在患病之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截断疾病的发展、传变或复发,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以防止恶性或不良性变化,防止传播条件的产生。

如中医药在防止冠心病心衰的发生,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以及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瘥后防复”,即愈后防复发。

是指疾病初愈时,采取适当的调养方法及善后治疗,防止疾病再度发生所采取的防治措施。

疾病恢复期,人体正气尚未复元,疾病症状虽已消失,但病根未除,若因调养不当或治疗不彻底,受某种因素诱发,将使潜伏于体内的旧病复发。

愈后防复发,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向来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浅谈针灸“治未病”防治亚健康

浅谈针灸“治未病”防治亚健康
世界 中医药
21 0 2年 5月第 7卷第 3期
浅 谈 针 灸 “ 未 病 ” 治 亚 健 康 治 防
杨 逢春 胡 静 杨金 洪
( 中国中医科学 院针灸研 究所 , 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 小街 l 号 , 0 0 ) 北 6 1 70 0
关键词
针灸 ; 治未病 ; 亚健康
未病” 思想早在《 内经》 之前就已有萌芽。《 易经》 是上 古占筮之书 , 其特色之一就是提倡忧患意识 , 易经 如《
p t n —rtdfram v l ain q et n ar n ltrle io d li. ai t ae oer e au t u si n i i aea pc n yi s J e o o e t
Ha d Th r 2 0 1 4 0 —4 6. n e , 0 5, 8: 0 0
预防 , 防止疾病的发生。疾病 的发生是机体正气和致 病邪气相互作用的结果 , 正气虚弱就容易给病邪 以可 乘之机 , 或邪气强盛超过机体抗病能力 , 都会导致疾病 发生 。《 问 ・ 素 上古 天 真论》 “ 邪贼 风 , 之有 说 虚 避 时, 恬淡虚无 , 真气从之 ” 指 出了防御邪气和扶助 正 ,
祸患发生 , 也是推崇避祸 防患 的思想 , 与后 来《 内经》 “ 上工 治 未病 ” 的指 导原 则有 异 曲 同工 之妙 。
12 针灸 “ 未病 ” . 治 思想 的 主要 内容 “ 未病 ” 想 治 思 包 括 四方 面 内容 , 一是 “ 未病 先 防” 二 是 “ 病先 治 ” , 欲 , 三是 “ 病 防变 ” 四是 “ 既 , 病后 防 复” 。这 四个 方 面体 现
配 区释放 , 剧 了上 臂疼 痛 以及 椎 管 内外 软 组织 神 经 加 源 性 炎 症 , 此 形 成 疼 痛 与 肌 肉痉 挛 之 间 的恶 性 循 如 环 ] 。通 过针 刀松 解肩 三 肌 可 以改 善 局 部 血液 循 环 ,

“治未病”与“逆针灸” 的认识

“治未病”与“逆针灸” 的认识

“治未病”与“逆针灸”的认识2011-11-15一、“治未病”与“逆针灸”“治未病”是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内经》以预防为主的重要的学术观点之一。

“治未病”一词首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即:“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其中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提出的:“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就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结合脏腑的生克制化规律所制定的已病防变的措施。

因此,“治未病”应包含未病先防、早期治疗、一已病防变等涵义。

它的最终目的应是防病防变保健延年。

“千逆针灸”一词首见明代高武的《针灸聚英》。

即“无病而先针灸曰逆。

逆,未至而迎之也。

”。

是指在机体无病或疾病发生之前,预先应用针灸方法,激发经络之气,增强机体的抗病与应变能力,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减轻随后疾病的损害程度或保健延年的传统方法。

“逆针灸”因具有注重机体自身潜能开发与利用的特色在众多防病保健方法中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主要的防病保健手段,至今还以其独特的功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如:中老年保健针灸、穴位贴敷冬病夏治防治哮喘、节气灸预防中风、感冒、提高机体免疫力等。

应用“逆针灸”的手段来“治未病”是针灸学中重要内容。

它是依据疾病预防原则而设立的具体针灸方法。

《内经》的正气学说对其影响深刻。

正气是生命活动能力的集中表现,是机体抵抗邪气侵袭,适应生活环境,维持正常生理活动能力的总称。

中医理论认为:机体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疾病发生发展的最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衡。

《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素问?评热病论》中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均强调了正气是决定疾病是否发生发展的关键。

《灵枢?百病始生篇》更明确指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猝然逢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可见邪不能独伤人,必须当机体处在正气不足时才会百病始生。

浅谈针灸反应的良性效应

浅谈针灸反应的良性效应


20 年 1 月 1 09 1 8日收 稿
现代 化 ,0 8 1 ( )4 — 5 2 0 ,0 2 :2 4 .
14 2
和 中 国哲 学 史 中 , 本 上是 承 认 的 , 基 因为不 承 认 它们 几 乎 就等 于 否认 存在 中 国哲 学 , 认 中 国文化 。 风水 学 一 舆学 一 测学 一 否 在 堪 预 算 命术中, 则是毁誉参半 : 研究机构著书立说的研究者谓之科学 、 预 测学 ; 个别有心得体悟的操业者客气一点的谓之大师 ; 一知半解 和纯 粹 附会 的街 头摆 摊 者 ,谓之 相 面算 命 的 ;那 些 打着 相 面 、 算 命、 算卦旗号纯粹谋财者 , 谓之封建迷信活动 , 干脆就是打击清除 的对 象 。这就是 阴 阳五行 的在 现代 中国不 同而 矛盾 的三 种命 运 。 阴阳五行的这种尴尬境遇, 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难堪 处境 的缩 影 。实 际上 , 期 以来 , 长 中医药 现代 化 、 学化 研究 一 直 科 在 阴 阳五行这 一 中医药 的核 心模 块 之外 徘 徊踯 躅 逗 留逡巡 , 敢 不 正视 阴阳五行 等 中国哲 学 ( 国传 统文 化 ) 核心 , 它们 正是 中 中 的 而 医药学 的 困惑和 痛处所 在 。 因而 , 图不确 立 阴 阳五行 的科学 性 、 企 合理 性 、 真理 性 , 只是 做 一些 外 围 的边 角 的 修修 补 补 工作 是 不 而 可能从 根本 上破 解 中医药 现代 化 、 学化 的困惑 和迷 思 的 。我 们 科 认为 , 阴 阳五 行之 于 中医 药学 的现代 化 、 单就 科学 化 而言 , 么肯 要 定 , 么否 定 , 有第 三条 道 路 。如果 否定 阴阳 五行 的科 学性 、 要 没 合 理性 和真 理性 , 谓 推进 中 医药现 代 化 , 际上就 是 一个 伪命 题 , 所 实

近十年来针灸治未病临床应用概况

近十年来针灸治未病临床应用概况
21年第4 01 期

文献 综 述 ・
近十年来针灸治未病临床应 用概况
广 西 中医学 院( 南宁 ,20 1 窦 500 ) 蕊 李 泽 建
摘要 : 在众 多中医“ 未病 ” 治 的方法 中, 灸以其操作 简便 、 济安 全 、 针 经 疗效显著等优点 而倍 受欢迎 。近年来针
灸“ 治未病 ” 防治疾病 方面发挥着重要作 用, 在 并取得很 大发展 。通过检 索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 库( N 的库藏 , C m) 从
预 防尿 潴 留的发生 。欧 阳铭文 等 的 临床研究 及系统评 价
王华等 为 , 于防治亚健康 状态 , 了要进行心理疏 认 对 除 导 以外 ,双 固一通 ” 灸法不 失为一 种标 本兼顾 的有效 措 “ 针
均显示 , 前及术 中针刺 内关穴 可降低 手术后恶 心呕吐的发 术 生率 。熊氏[在大 鼠进行脑缺血造模之前, 1 5 1 电针百会穴 , 结果 提示 , 电针 预处理后可 明显减少大脑 的梗死面积 , 著改 经 显 善大 鼠的神经功 能损 害程度 。易 氏 l 的研究 发现 , 针刺 内关 可减小缺血损伤 的心肌心 电图及相关酶 的改变 , 预示预先针 刺 内关 可激活心肌 内源性保 护机 制 。李辉 等”运用 针刺 结 合森 田疗法调 整亚健康 状态 20 , 刺取穴 主要 为内关 、 2例 针 水沟 、 三阴交 、 百会 、 四神聪。森 田疗法以谈 话交流或简单作
斜 线配合百会 、 风池 、 华佗 夹脊 、 足三里等 。张琰等 认为 针 刺风池 、 百会 、 神庭 、 本神 、 率谷等穴 , 能够有效提 高偏 头痛 患
者生 活质量 并减 少 头痛发 作 , 证取 穴针 刺相 关穴 位 3 辨 个
济安全 、 疗效 显著等优 点而倍 受欢迎 。近年来针灸“ 治未病 ”

针灸治未病相关问题探讨

针灸治未病相关问题探讨
… …
故 日: 上工治未病 , 不 治 已 病 。 此之 谓 也 。 ” 此 为 中 医学
病” 的 临 床 与研 究 工 作 。国家 中医 药 管理 局 在 2 0 0 7年 就 决 定 在全 国 实 施 “ 治未病 ” 健康工程 , 同 时指 出 : “ 治未 病” 理 念 和 实践 , 是 落 实 预 防为 主 的 卫 生 工 作 方 针 , 实 现 人 人 享 有 基 本 医疗 卫 生 服务 宏 伟 目标 的重 要 举 措 ;是 增 强 全 民健 康 意 识 .
诊 察 就诊 者 的身 体 状 况 来 决 定 是 否 需 要 干 预 — — “ 治未病” 。
好 地继 承 , 但 也不 能排 除 一些 很 有价 值 的 具体 制 剂 [ 2 】 马兆 民, 焦德欣 , 赵英. 安 国药业 全盛 时期概 况. 药 学 通 方 法会 失 传 。如万 全 制作 丸 剂 的方 法就 很 考 究 . 根 据 不 同的 病情 需要 使 用不 同的调 敷 液体 , 每一 种 液 体, 不仅 仅 是 做 调 敷 之 用 , 同 时也 是 丸 剂 的成 分 之
刺 其 未 生 者也 。 其次 , 刺 其 未盛 者 也 。 其次 , 刺 其 已衰 者 也 。 下
构纷纷开设 “ 治未病” 中心 . 中 医 各专 业 、 学科也积极开展 “ 治
未病 ” 的 相关 研 究 。党 和政 府 高 度 重视 并 大 力 支 持 开 展 “ 治 未
工, 刺其 方袭 者 也 , 与其形之盛者也 , 与 其 病 之 与 脉 相 逆 者 也
界 依 然 存 在 争议 , 在认 识 上 依 旧存 在 疑 惑 。笔 者认 为 , 祖 先对
于“ 治未病 ” 的 认 识 意在 “ 未 病先防” 、 “ 既 病 防变 ” 及“ 病 后 防

浅议针灸“治未病”

浅议针灸“治未病”

谢谢观看
总之,古代针灸“治未病”方法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预防和治疗疾病 的方法。通过深入了解和掌握古代针灸的应用技巧和优势,我们可以更好地将其 应用于现代医学实践中,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针灸治未病:预防胜于治疗
在中医理论中,未病是指尚未表现出明显症状的疾病或身体不适。此时,通 过针灸治疗可以及早干预,调整身体状态,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本次演示将深 入探讨针灸治未病的方法和优势。
探讨针灸治未病的优势
针灸治未病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性:针灸是一种非药物疗法,因此不存在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2、有效性:针灸治未病可以帮助患者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恶化,减轻疾病的 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经济性:针灸治疗相对于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来说成本较低,且医保可 以部分报销,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针灸治未病是指通过针灸的方法,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以预防疾病 的发生或减轻疾病的症状。针灸治未病的目的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或病情尚轻时, 通过调理人体内在环境,使机体恢复到健康状态。这一概念体现了中医的“防重 于治”的思想,强调在疾病发生之前进行干预,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和恶化。
在实际案例中,针灸治未病的应用也十分广泛。比如,对于一些慢性病患者, 医生可以通过针灸帮助他们调整身体内部环境,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 生。对于一些常见病,如感冒、咳嗽等,针灸也可以减轻症状,缩短病程。
2、刺激方法:采用针刺、艾灸、 拔罐等方法刺激穴位。
3、操作流程:消毒、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步骤需严格规范操作。 4、疗程安排:根据病情制定适当的疗程,一般为3-5次/疗程,1-2天/次。
针灸治未病的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实惠:相比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成本较低,长期受益,性价比高。

针灸与治未病课件

针灸与治未病课件

2、把握施治时机(时间治疗学)
• 发病前(健康态,欲病未病态) 防病 • 发病后(病浅 / 传变前 / 发作性疾病的间歇期) 防变
防复
• 病愈后
• “调阴与阳”,“合形与气”
• 小儿捏脊疗法
脊 柱
14
丹 田
肚 角
15
• 小儿保健灸 • 《养生一言草》:“小儿 每月灸身柱、天枢,可保 无病。”
艾灸、节气灸预防 中风、感冒、提高 机体免疫力、延缓 衰老
三、针灸治未病的特点
注重固 护正气
把握施 治时机
善用强 壮要穴
特 点
1、注重固护正气
• 《扁鹊心书》“余五十时,常灸关元五百 壮……,渐至身体轻健,羡进饮食。……人 至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 暖,下元虚惫…医之治病用灸, 如做饭需薪…。”
艾灸方法
方法1 悬灸:
• 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关元穴,间隔2-3公分进行熏烤, 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天每次10~15分钟。
方法2 温灸:
• 温灸器艾灸,将4柱木质温灸盒的4柱填满或者适量3年或 者5年陈艾绒或者药艾绒,对准神阙穴、关元穴熏烤,使 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天每次1个时辰。局部可 垫白毛巾。
灸关元 • 关元,又称丹田,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 的地方,是人身上元阴、元阳的交关之处, 也是元气的关隘,所以叫“关元”。 • 关元既是长寿穴,又是“性福”穴。 • 艾条灸、灸盒灸、隔物灸,或按、压、揉, 或穴位贴敷均可。
灸气海 • 张介宾《类经图翼》:“吾养生无他术, 但不使元气佐喜怒,使气海常温尔……予 旧多病,常若气短,医者教灸气海,气遂 不促。” • 艾条灸、灸盒灸、隔物灸,或按、压、揉, 或穴位贴敷均可。
应对内外 各因素的 影响和干 扰,保持 机体内环 境的稳态

针灸治未病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湖北中医药大学

针灸治未病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湖北中医药大学

第一章测试1.“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从()说明“未病先防”。

A:内因B:外因C:不内外因D:内因和外因答案:A2.“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是从()说明“未病先防”。

A:内因B:不内外因C:外因D:内因和外因答案:C3.外感病传变规律是()。

A:浅深传变B:三焦传变C:卫气营血传变D:六经传变答案:ABCD4.中医学所谓之康复是指()。

A:治疗疾病B:延年益寿C:恢复健康D:养生强身答案:ABCD5.下面能阐述清楚“未病”状态的有()。

A:欲病B:小病C:病情轻浅D:疾病初期E:阴平阳秘答案:E6.“治未病”是重治还是重防。

()A:防重于治B:治防兼见C:治重于防D:独重于治E:独重于防答案:A7.艾不具有一下哪项功效。

()A:逐湿寒B:止血安胎C:回阳D:凉血E:理血气答案:D8.《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古代医典,是中医学奠基性著作,约成书于战国后期。

A:错B:对答案:B9.治未病遵循的法则是“治病求本”,本于先天后天,本于阴阳和谐。

A:对B:错答案:A10.“治”是中医维护健康、防治疾病实践活动目的和手段辩证统一的高度概括。

A:对B:错答案:A第二章测试1.从中医治未病理论看,()是生命的根本。

A:气血调和B:先天与后天C:阴阳平衡D:正气存内答案:C2.以下哪项不是针灸治未病需要把握的“三性”。

()A:全程性B:前瞻性C:辩证性D:整体性答案:C3.以下几项疾病传变规律,正确的是()。

A:经络-皮毛-腠理-脏腑B:皮毛-经络-腠理-脏腑C:脏腑-皮毛-腠理-经络D:皮毛-腠理-经络-脏腑答案:D4.人体发生病理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A:阴阳失调B:邪气太盛C:气血不足D:荣卫失和答案:A5.以下哪项不是针灸治未病需要运用的“三纲”()A:以早为要B:以病为本C:以人为本D:以防为治答案:B6.针灸治未病理论的体系架构不包括()A:已病防传B:针灸治疗C:针灸养生D:针灸康复答案:A7.以下不是针灸治未病的特点的是()A:注重固护正气B:注重灸法防治作用C:注重把握施治时机D:注重祛邪答案:D8.以下哪项是近部选穴()A:下牙痛选手上合谷B:便秘选支沟C:耳病选耳门D:崩漏选隐白答案:C9.按照传变规律选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因此治疗肝病除选太冲、肝俞外,还应选()A:合谷、丘墟B:足三里、脾俞C:肾俞、命门D:光明、足临泣答案:B10.把握介入时机的前提是在诊断上具有预见性。

逆针灸治未病中医机理浅析

逆针灸治未病中医机理浅析

泻 手 法 , 通 经 络 . 节 气机 . 助 和 激 发 正 气 . 而 使 正 气存 疏 调 扶 从
内 . 不可 干 , 病 于 未 然 。 邪 防
况 下 , 与 阳相 互 依 存 、 互 制 约 、 根 互 用 、 对 立 又 统 一 , 阴 相 互 既
维 持 着 动 态 平衡 . 即阴 平 阳 秘 的状 态 . 是 进 行 正 常生 命 活 动 这
医 文 献 有关 治未 病 理 论 的 阐述 中不 难 发 现 . 中 医 治未 病 思 想
过 加 强 自身 内在 的调 节 能 力 去 应 对 内外 环 境 的 影 响 与 干 扰 , 保 持 机 体 内环 境 的 稳 态 , 治 疾 病 并保 持 健 康 日 防 。
2 . 激发正 气 . 节气机 . 邪于外 2 调 拒 扶 正 祛 邪 是 针 灸 防病
生, 以及 减 轻 疾 病 损 害 程 度 。 针 灸 是 根 据 《内 经 》 未 病 原 逆 治
“ 虚 相得 , 客 其 形 。 《 问 . 气 通 天 论 》 : 内外 调 和 , 两 乃 ”素 生 日 “ 邪 不 能 害 . 目聪 明 . 立 如 故 。一 般 而 言 . 体 对 阴 阳轻 度 的 耳 气 ” 机 失 调 具 有 自调 能 力 . 种 能 力 是 机 体 正 气 的 组 成 部 分 体 的 这 机 这 种 调 适 能 力 是 防 止 疾 病发 生 . 制 疾 病 发 展 的 关 键 只有 控 而 当正 气 强 盛 时 . 体 才 有 较 强 的适 应 与 调 节 能 力 . 能及 时调 机 才
关 键 词 逆 针 灸 治 未病 中 医机 理
中 图分 类 号
R2 2 1
文献标识码

文 章 编 号 17 — 9 X(0 8 1— 0 4 0 6 2 3 7 2 0 )0 0 7 — 2

针灸“治未病”的理论探讨

针灸“治未病”的理论探讨

针灸“治未病”的理论探讨作者:廖映烨李宁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2015年第03期【摘要】“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其中针灸在“治未病”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备受历代医家的推崇。

笔者从针灸“治未病”的内涵、机理、方法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借助现代科技的优势来拓展针灸“治未病”的科研思路,如对针灸“治未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探讨针灸“治未病”的优势病种等。

【关键词】针灸;治未病;经络;理论探讨【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5-0043-03针灸“治未病”的思想源远流长,其丰富详实的理论堪称世界医学的瑰宝。

从历代文献可以看出,古人非常注重未病的防治,尤为倚重针灸的作用。

早在《内经》时期,就形成了针灸“治未病”的思想及方法,如《灵枢·逆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

其次,刺其未盛者也。

其次,刺其已衰者也……”。

本文就针灸治未病的内涵、机理、方法及其临床研究进行探讨。

1 关于“未病”“治未病”理论的提出,是迄今为止最早提出的“预防为主”的医疗思想。

什么是“未病”?对其真正涵义的探讨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医的精髓。

《释名》曰:“未,昧也。

日中則昃,向幽昧也。

”日中則昃,指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比喻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未”是事物性质改变的转折点,同时也含有隐蔽不为人知之意。

因此“未病”并非是没有病的状态,而是疾病处于酝酿阶段的状态,是隐蔽状态的病。

从无形与有形来理解,“未病”是处于“气”这个阶段的病,“气无形而升故为阳”,古人提出“未病”的理论,是基于他们发现人体生理、病理过程的至微变化,并非凭空遐想。

疾病在气的阶段,往往表现在外的症状很轻微,甚至病人本身都不能觉察,也没有明显的症状表现出来,然而这正是中医至微之处。

在这个基础上,古代中医典籍记载的诸多看似很“神奇”的故事,如张仲景断王粲20年后的生死案就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治未病理念在针灸临床中的运用

治未病理念在针灸临床中的运用

治未病理念在针灸临床中的运用摘要:随医学技术不断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干预病前状态。

在中医学上,非常重视疾病的预防,在很早以前就提出未病理论,针灸治未病是治未病重要的一个组成成分,疗效独特,没有毒副作用,在临床中运用比较广泛。

【关键词】针灸;治未病理念;针灸;临床;运用治未病理念是中医学理论上重要的一种预防医学思想,对临床预防工作的开展存在指导作用[1]。

目前,针灸疗法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使用,属于中医药技术走向世界的先锋。

而且,针灸没有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可能是未来中医药治未病领域重要的一种方案。

本文主要对治未病理念在针灸临床中的运用进行综述,以期为日后针灸治未病的运用和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1 针灸治未病的机制在传统中医学上,认为疾病发生、发展以及变化都同机体正气强弱、邪气性质等存在密切关系[2]。

疾病发病根本原因是正邪相争,导致邪胜正负,而阴阳失衡。

所以,祛邪扶正、平衡阴阳是中医治病主要法则,同时也是针灸治未病防治疾病的法则。

1.1 稳态调节机体健康维持也就是人体动态平衡的维持,可确保机体的内环境稳态,同针灸治未病的治则理念契合。

有大量的现代研究证实,针灸可调节机体多靶点、多层次、多水平的系统性稳态。

针灸未病先防对于机体的作用主要是强身健体,对机体的内在潜能进行激发,提高机体调整、适应外在刺激的能力,而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既病防变、防微杜渐则是通过针灸的双向调节作用,对机体失衡进行纠正,利于机体指标恢复正常,从而使内环境稳态恢复。

1.2 良性预应激假说并非所有的应激对于机体都是不利的,适度的应激是有利的,可使机体的内源性保护机制启动,而激发抗病潜能,产生非特异性、广谱性的调节。

针灸存在整体性、功能性、双向性以及早期性等特点,近似于机体内源性的应激保护调节特点,所以针灸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产生良性应激的一种应激原。

有研究提示针灸对于疾病防治的机制可能同应激反应产生的途径有关,比如逆灸可对应激蛋白HSP70表达进行适度激发,还可对应激激素进行调节,比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β-内啡肽。

中医针灸治未病应用和展望讲课文档

中医针灸治未病应用和展望讲课文档

古代针灸治未病概况—健体强身防疾病
《针灸资生经》:“百会,北人始生子则灸此穴,盖防日惊风也。” 《扁鹊心书》(宋代窦材) :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 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艾灸 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 ;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 ,令人长生不老。余五十时,常灸关元五百壮……,渐至身体轻
健,羡进饮食。 。 《扁鹊心书》 :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
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第二十页,共60页。
古代针灸治未病概况—健体强身防疾病
金元《马丹阳十二穴歌》“三里膝眼下……年过三旬 后,针灸眼便宽 ”
明·《针灸聚英》 “无病而先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 之也”,提出“逆针灸”一词。
中医针灸治未病应用和展望
第一页,共60页。

背景
健康概念
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宪章》中提出了
健康概念:“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病和不虚弱,而
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三方面的
完美状态。”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健康定义的阐
述中又提出了道德健康的概念,就是指不能损害他
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能按照社会认可的道德
第十四页,共60页。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内涵
形成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 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素问·八正神明论》:“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 其已成,救其已败。”
《素问·刺热篇》:“肝热病者,左颊先赤。…脾热病者 ,鼻先赤 …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类经图翼》:“风门,……此穴能泻一身热气,常 灸之永无痈疽疮疥等患。”并且言道“小儿忌灸 足三里,三十外方可灸,不尔反生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针灸·针灸“治未病”与“针灸良性预应激假说”李晓泓(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北京100029)!关键词:针灸;治未病;应激中图分类号:R245“治未病”是中医基础理论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内经》以预防为主的重要学术观点之一。

应用针灸“治未病”古来有之。

既在无病或疾病发生之前预先应用针灸方法激发经络之气,扶助正气,提高机体抵御各种致病因子的能力,从而达到防止疾病的发生、减轻随后疾病的损害和保健延年的目的。

它是一种更加注重机体自身潜能激发与利用的方法。

明代高武在《针灸聚英》中称此为“逆针灸”。

“逆针灸”是我国古代主要的防病保健方法,至今还以其独特的疗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如:中老年保健针灸、穴位贴敷冬病夏治预防哮喘、节气灸预防中风、感冒、提高机体免疫力等。

虽然利用针灸“治未病”疗效肯定,但确切的作用机制尚在探询中。

笔者通过古今文献的学习与思考,认为针灸“治未病”的防病保健作用的机理可能与现代应激学说密切相关,并提出“针灸良性预应激假说”。

随着当代科学的进步,运用现代科学手段与技术诠释“治未病”的重要手段———“逆针灸”产生防病保健作用的现代科学内涵,必将对进一步开发针灸“治未病”的潜力及市场产生重大的影响。

下面就假说的产生及与针灸防病保健“治未病”的关系进行论述,谨与同行商榷。

!“治未病”思想的起源和意义“治未病”一词首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即:“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治未病”是中医防病保健的理论精髓之一。

它应包含未病先防、早期治疗、已病防变等涵义。

中医理论认为:疾病发生发展的最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衡。

一般认为,机体具有自身调节阴阳失衡的能力,如果通过自身调节无法恢复平衡状态,则会进入阴阳失调的病理阶段,并产生各种病证。

这种自身调节能力通常被认为是人体“正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素问·评热病论》中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素问·刺法论》也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灵枢·百病始生篇》则更明确指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猝然逢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上述描述均在强调正气是决定疾病是否发生发展的关键。

通常机体形成某种病理的征象,是缓慢而潜移默化的,只有内在的生理失调或病理变化蓄积到某种量时,方可显现病证的表现,更多的时候它是:“不知于身,若有若无,若存若亡,有形无形”(《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

并没有明显而固定的病证表现,但实际上,此时的机体正气已潜有衰弱之势。

如:当机体处在亚健康状态、更年前期或更年早期、某种疾病的发病前期以及机体受自然界阴阳变化的影响处在阴阳急剧变化的动荡时期等,虽然机体内部已有一定的潜隐性的生理失调或病理变化,但病人往往并无症状,或只是感到稍稍不适和仅有轻微的征兆,没出现典型的临床病证表现。

而潜在的病理信息仅靠蛛丝马迹难于提取,需要特别的洞察。

假若医生能依据经验、一定的理论或一定的手段推测并洞悉机体的状态,及这种状态与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潜在倾向性的关系,并采用一定的方法扶助正气,提高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改变、反转或打断这种内在的趋势,将可达到防病治病和延年益寿的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防治意义。

“治未病”即是上述思想的一个高度概括。

“治未病”对后世影响深远。

如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的:“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即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结合脏腑的生克制化规律所制定的既病防变的措施。

总之,正气是生命活动能力的集中表现,它决定着机体的应变与抵抗能力。

中医“治未病”的目的就是扶助正气、提高机体的这种能力。

通过各种手段刺激活跃五脏气机、提高免疫力、协调物质的代谢,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达到未病先防、早期防治、已病防变。

正若《金匮要略》所言:“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针灸“治未病”溯源关于针灸“治未病”,可见大量的古今文献记载。

!李晓泓,女,42岁,医学硕士,副教授,医学硕士生导师其中以“保健针灸”“节气灸”最具代表性。

如《素问·刺疟论》中记载了预防疟疾发作的针刺方法:“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先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

”说明在疟疾发病之前进行针刺,可以防治疟疾的发作。

《素问·疟论》又言:“夫疟之未发,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故工不能治其已发…若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素问·汤液醪醴论》:“夫病之始生,极微极精,必先入结于皮肤,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再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可见早期介入中医针灸治疗方法,将有利于疾病的防治。

《素问·遗篇·刺法论》中记载了为防邪气侵犯脏腑,可预先针刺五脏六腑的原穴,并认为:“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

预先针刺的目的是以期“补神固振,神气不散,神守不分”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

《针灸要诀与按摩十法》有:“无病针灸腿上能远行不疲……无病针灸腹上能增食量……。

”《马丹阳十二穴歌》中说:“……年过三旬后,针灸眼便宽,取穴当审的,八分三壮安。

”是指3O岁以上的人,经常针灸足三里可保持眼睛明亮,防止头晕眼花。

这是因为《外台秘要》中:“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所以三里下气也。

”此外,针刺还可预防中风。

《素问·调经论》将中风先兆称为:“微风”。

是中风发起前的一些微小的异常表现。

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有“惟风宜防尔,针耳前动脉及风府神良”,或“依腧穴灸之”的针灸预防中风的具体记载。

现在这种方法仍在延用,通常有中风先兆者可每日针刺,无中风先兆者,但属高危易感人群,则可在季节更替之时,进行针刺预防。

和保健针相比,保健灸因为操作更为方便安全,应用也更广泛些。

通常保健灸多在小儿或中老年等特殊时期使用,因为此时肾气不充或肾气渐衰,内脏功能尚不强盛或开始减弱,容易发生各种疾病。

在此时保健灸可以激发机体内在的调节能力,帮助机体保持内环境的稳定。

宋代窦材《扁鹊心书》中有:“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人于无病时常灸…虽未能长生,亦可得百余年寿矣”的记载。

窦氏认为:人体衰老的原因是真阳之气渐衰,并主张在机体出现衰老之象的中老年时期经常施灸关元穴,可强壮真阳之气,防病延衰,令人长生不老。

因关元穴为一身元气出入的场所,经常艾灸可使“阳气不绝,生命坚劳”。

窦氏本人即有“余年五十,常灸关元五百壮,逐至健康”的切身体会。

明代《医学入门》中有每年的四季交替之时各熏灸l次,可使“真气坚固,百病不生”。

《江间氏心身锻炼法》记载了无病长寿法之一就是:“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里穴,寿至二百余岁。

”《医说》中有:“若要安,丹田、三里莫要干。

”意思是说,若要保持健康平安,可经常灸关元、足三里穴,并让其产生灸疮,延续防治作用。

《养生一言草》中有小儿的防病保健身柱灸的记载:“小儿每月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

”《类经图翼》也有隔盐灸神阙穴“若灸至三五百壮,不惟愈疾,亦且延年”。

明代的杨继洲《针灸大成》中有艾灸预防中风的详细记载,如:“但未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三、四月前,不时足胫发酸发重,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候也,便宜急灸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

……如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二足灸疮妙。

”现今应用艾灸预防中风依然延用古法,如:有人采用瘢痕灸稳定血压预防中风,或采用关元穴百日灸预防中风,一般在每年的立冬之日起持续施灸lOO d,每天用艾条熏灸l5 min[l]。

“节气灸”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如:临床上许多慢性疾病都易在冬季加重或诱发,其他季节状如常人,而提前在夏至前后治疗往往可获殊效。

这是因为按阴阳四时消长规律,人体阳气在春夏季多旺,秋冬季多敛,久病伤阳,冬季之时,本不旺之阳更加明显,故疾病纷纷在冬季加重或诱发。

若反季节在夏季利用“节气灸”防治,则机体可顺应夏季自然界阳气隆盛的影响与激励,并最大限度利用夏季自然界与机体相对阳气充盛之时顺势而治,达到消除病根的目的。

关于针灸防病保健延衰的现代研究文献非常丰富。

如:艾灸可通过增强机体非特异和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扶助正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2~4]。

艾灸老年小鼠关元等穴可延缓免疫器官的退化[5]。

艾灸老年大鼠的关元还可调整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改善衰老造成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紊乱,从而达到补肾固本、延缓衰老的作用[6]。

此外艾灸还可调节中老年人的血脂和全血的粘度,防治由此诱发的心脑血管病[7,8]。

艾灸还可明显改善机体抗氧化平衡紊乱的状况,增强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9]。

针刺也有上述的作用[lO],针刺也可通过增强机体非特异和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扶助正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并可减缓老年小鼠免疫器官(胸腺、脾脏)的退化,调整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改善神经内分泌免疫紊乱,调节代谢,平衡紊乱等。

此外,临床还应用其他针灸方法防病保健,应用比较多的是穴位注射、穴位贴敷、刺络放血、耳针等。

总之,针灸的防病保健作用是十分肯定的,是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在针灸防病保健中的具体体现与验证。

!关于“针灸良性预应激假说”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已经清楚:针灸“治未病”的防病保健作用是肯定的,它的作用途径与向体内补充外源性物质的方法完全不同。

针灸究竟通过什么途径产生这种防病保健的效果?它究竟预先使机体发生了什么变化,进而使机体能对付内外环境的变化,保持阴阳平衡、防病保健?笔者通过相关理论的学习认为:针灸“治未病”的防病保健作用的机理可能与现代应激学说密切相关,并提出“针灸良性预应激假说”。

西医学认为:应激从本质上说是机体为了维持适度的稳态而随内外环境变化进行调整、适应的过程,是对不同的刺激所作出各种反应的总和,是内在潜能被激发,重新达到新的稳态现象。

应激是通过应激原激发。

应激原是指任何刺激,只要其强度足够引起应激反应,都可成为应激原。

原则上讲应激是对机体有利的,适度的应激可启动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只有应激不当时才可能对机体产生不利的影响。

比如应激原过于强烈持久,机体的各种反应虽然仍有某些防御适应意义,但主要作用则表现为组织损伤和机体功能代谢障碍[11]。

应激的细胞反应与热休克蛋白密切相关,热休克蛋白是细胞内在的抗损伤的重要蛋白,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除热休克外,许多应激因素均可诱生细胞产生热休克蛋白,因此热休克蛋白又称应激蛋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