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学物理教学法

合集下载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1.热机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1.热机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1. 热机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主要是热机这一节。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热机的概念、工作原理和分类,以及热机的效率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热机的概念和工作原理,能够说出常见的热机类型。

2. 让学生理解热机的效率,并能够计算简单热机的效率。

3.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热机的工作原理、热机的效率计算。

难点:热机效率的深入理解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汽车、摩托车等内燃机的工作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内燃机是如何将燃料燃烧产生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

2. 知识点讲解:通过PPT和黑板,讲解热机的概念、工作原理和分类。

解释热机效率的概念,并通过例题讲解热机效率的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用PPT展示例题,讲解热机效率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解答。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随堂练习题,老师巡回指导。

5. 环境保护教育:讲解热机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提出减少热机排放污染物的措施。

六、板书设计:板书热机板书内容:1. 热机的概念2. 热机的工作原理3. 热机的分类4. 热机效率的计算5. 热机与环境保护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解释热机的概念和工作原理。

2. 说出常见的热机类型。

3. 计算一个简单热机的效率。

4. 思考如何减少热机的排放污染物,提出你的建议。

答案:1. 热机是一种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热机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热能驱动工作物质做功。

2. 常见的热机类型有内燃机、蒸汽机、电动机等。

3. 简单热机的效率计算公式为:效率 = 做的功 / 输入的热能。

4. 减少热机排放污染物的措施有:使用清洁能源、提高热机效率、安装尾气处理装置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热机的概念和工作原理有了基本的了解,能够说出常见的热机类型。

初中七年级物理第二章教案

初中七年级物理第二章教案

初中七年级物理第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2. 让学生了解牛顿三定律,能够运用牛顿三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

2. 牛顿三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教学难点:1. 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

2. 牛顿三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实验器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力的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

2. 学生分享对力的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力的定义。

二、力的作用效果(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力的作用效果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2. 学生分享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力的作用效果。

三、牛顿三定律(20分钟)1. 教师通过PPT介绍牛顿三定律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

2. 学生分享对牛顿三定律的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牛顿三定律。

四、动手实践(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2.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运用牛顿三定律解释现象。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和牛顿三定律。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基础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学习牛顿三定律,并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年级物理上第二章教案5篇

八年级物理上第二章教案5篇

八年级物理上第二章教案5篇全面贯彻“三个面向”战略指导思想,渗透和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自学能力。

那么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有哪些教案会比较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八年级物理上第二章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八年级物理上第二章教案1《抛体运动的规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2.掌握抛体运动的位置与速度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掌握平抛运动的特点,能够运用平抛规律解决有关问题.2.通过例题分析再次体会平抛运动的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有参与实验总结规律的热情,从而能更方便地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实践,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归纳抛体运动的规律教学难点应用数学知识分析归纳抛体运动的规律.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上一节我们已经通过实验探究出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的运动规律,对平抛运动的特点有了感性认识.这一节我们将从理论上对抛体运动的规律作进一步分析,学习和体会在水平面上应用牛顿定律的方法,并通过应用此方法去分析没有感性认识的抛体运动的规律.[新课教学]一、抛体的位置我们以平抛运动为例来研究抛体运动所共同具有的性质.首先我们来研究初速度为。

的平抛运动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用手把小球水平抛出,小球从离开手的瞬间(此时速度为v,方向水平)开始,做平抛运动.我们以小球离开手的位置为坐标原点,以水平抛出的方向为x轴的方向,竖直向下的方向为y轴的方向,建立坐标系,并从这一瞬间开始计时.师:在抛出后的运动过程中,小球受力情况如何?生:小球只受重力,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水平方向不受力.师:那么,小球在水平方向有加速度吗?它将怎样运动?生:小球在水平方向没有加速度,水平方向的分速度将保持v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师:我们用函数表示小球的水平坐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将如何表示?生:x=vt师:在竖直方向小球有加速度吗?若有,是多大?它做什么运动?它在竖直方向有初速度吗?生:在竖直方向,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小球在重力作用下产生加速度g.做自由落体运动,而在竖直方向上的初速度为0.师:那根据运动学规律,请大家说出小球在竖直方向的坐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生:y=1/2gt2师:小球的位置能否用它的坐标(x,y)描述?能否确定小球在任意时刻t的位置?生:可以.师:那么,小球的运动就可以看成是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上运动的合成.t时间内小球合位移是多大?生:师:若设s与+x方向(即速度方向)的夹角为θ,如图6.4—1,则其正切值如何求?生:[例1]一架飞机水平匀速飞行.从飞机上海隔l s释放一个铁球,先后释放4个,若不计空气阻力,从地面上观察4个小球( )A.在空中任何时刻总是捧成抛物线,它们的落地点是等间距的B.在空中任何时刻总是排成抛物线,它们的落地点是不等间距的C.在空中任何时刻总在飞机正下方,排成竖直的直线,它们的落地点是等间距的D.在空中任何时刻总在飞机的正下方,捧成竖直的直线,它们的落地点是不等间距的。

第二章 物理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分析

第二章 物理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分析
计和指导
②调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培养动脑、动口、 动手的实际操作能力 ③重视实际训练结果的总结和反馈,培养学生 自我监督、自我检查、自我评定的良好习惯。
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 生通过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知识的方法。以引导探 究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发现法(探索法、研究 法)。 (1)探索发现法的教学程序
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的规律性:
(1)教学的认识性(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2)教学的双边性(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3)教学的教育性; (4)教学的发展性。
中学物理教学原则应该把教育学原理与中学 物理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 一、科学性、教育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
1.物理教学的科学性
(1)知识传授准确无误
物理教学方法的性质特征:
(1)双边性 (3)发展性
(2)情感性 (4)最优性
2.教学方法的构成要素 (1)自学
(2)问题(提问、启发、质疑)
(3)实验
(4)讨论(议论、辩论、问答)
(5)讲授 (6)演示 (7)练习(作业、训练)
二、 物理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
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 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或 者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讲授法 讲解:是教师向学生说明、解释和论证科学概念、 原理、公式、定理的方法。 讲读:讲与读交叉进行,有时还加入练习活动。
(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类型
讲述:是以叙述或描述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演:指教师对一个完整的课题系统的分析、论 证并作出科学结论的方法
讲授法的优缺点
优点:教学效率高、成本低、通用性强

物理初中教材第二章教学解析

物理初中教材第二章教学解析

物理初中教材第二章教学解析第二章的标题是“力和压力”,是物理学中的基础概念之一。

本章主要介绍了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计算以及压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等内容。

通过本章的学习,初中生将能够理解和掌握力和压力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析和解决与力和压力相关的问题。

一、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影响物体状态变化的原因。

力的概念是初中物理学习的基础,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可以理解力的本质以及它对物体的作用效果。

例如,当我们施加力将一本书从桌子上推下来时,书会沿着施力方向运动,这是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之一。

二、力的计算方法力通常用符号F表示,国际单位是牛顿(N)。

力的计算可以通过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来实现,即力等于物体质量乘以加速度。

这一定律图示了力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F = m*a三、压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压力是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力。

当力作用于一个面积较小的物体上时,所产生的压力较大;反之,当力作用于一个面积较大的物体上时,所产生的压力相对较小。

压力可以通过公式来计算,即压力等于作用力除以作用面积。

P = F/A四、力和压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力和压力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齿轮传动和杠杆原理利用了力的乘法原理,使我们能够轻松地推动重物;气球、汽车轮胎和气垫船等工具利用了压力的原理,使它们能够漂浮在水或空气中。

五、力学和压力在自然界中的应用力学和压力不仅仅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它们在自然界中也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地壳运动是由地球内部的地壳板块之间的力量产生的;大气压力则是由大气中气体的重力造成的。

六、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学习物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和理解力和压力的作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探索,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通过对物理初中教材第二章的教学解析,我们了解到力和压力是物理学的基础概念,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有广泛的应用。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2.4.能量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2.4.能量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2.4能量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4节“能量”。

本节主要介绍能量的概念、能量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

具体内容包括:能量的定义、各种形式的能量、能量的转化、能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证明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能量的概念,知道各种形式的能量,如机械能、热能、电能等。

2. 让学生掌握能量的转化规律,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能量转化。

3. 让学生理解能量守恒定律,能够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解决简单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量的概念、能量的转化、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难点: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小车、弹簧、电阻等)。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摩擦生热,让学生感受到能量的存在和转化。

2. 能量的概念:讲解能量的定义,让学生了解能量是物体做功的能力,各种形式的能量如机械能、热能、电能等。

3. 能量的转化:通过实验和图示,讲解能量的转化规律,让学生明白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如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电能等。

4. 能量守恒定律:讲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证明和应用,让学生理解能量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5. 随堂练习: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能量的知识进行分析,如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做功,能量是否发生了转化等。

6.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的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能量的知识解决问题,如能量守恒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8.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能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能量定义:物体做功的能力形式:机械能、热能、电能等转化: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守恒定律:能量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1)能量是物体具有的做功能力。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1.热机教学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1.热机教学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1. 热机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热机”。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热机的概念、热机的工作原理以及热机的效率。

通过对热机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热机的基本构成和热机工作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对热机效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热机的概念,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掌握热机效率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热机的工作原理,热机效率的计算方法。

难点:热机效率的提高方法,热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热机模型,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汽车、摩托车等热机工作情景,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机器是如何工作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 概念讲解:介绍热机的定义,让学生了解热机的基本构成。

3. 原理探究:通过实验和多媒体课件,讲解热机的工作原理,使学生理解热机是如何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

4. 效率分析:讲解热机效率的概念,让学生掌握热机效率的计算方法,并分析影响热机效率的因素。

5. 例题讲解:出示有关热机效率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测学生对热机知识的掌握程度。

8. 布置作业:布置有关热机的练习题,要求学生课后思考和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第二章热机1. 热机的概念定义:热机是一种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2. 热机的工作原理原理:热机通过燃烧燃料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做功,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3. 热机效率定义:热机效率是指热机所做的有用功与燃料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之比。

计算公式:η = W / Q_放4. 影响热机效率的因素燃料的热值,热机的散热损失,热机的工作循环等。

初中九年级物理第二章教案

初中九年级物理第二章教案

初中九年级物理第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

2. 让学生掌握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

2. 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 欧姆定律公式的灵活运用。

2. 实际问题中电流、电压、电阻的计算。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电压表、电流表、电阻器、电源等。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

2. 提问: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在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 给出欧姆定律的表达式:I = U/R,其中I表示电流,U表示电压,R表示电阻。

3. 讲解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电流等于电压除以电阻。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电压表、电流表的读数。

2. 让学生动手改变电阻值,观察电流、电压的变化。

3.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验证欧姆定律。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计算电流、电压、电阻。

2. 学生互相讨论,解答练习题。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欧姆定律的重要性。

2. 提问:欧姆定律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3. 引导学生思考欧姆定律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电动汽车、太阳能光伏板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能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要注重练习题的设置,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拓展环节,要引导学生思考欧姆定律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中学物理教材教法与实验 第二章 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与原则

中学物理教材教法与实验 第二章 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与原则

本节的总结(重点)
• 1、教学过程三性 • 2、教学过程的三要素 及其关系 • 3、教学过程的规律性
第二节、中学物理教学 原则

定义:根据教育、教学 目的,为反映教学规律而制 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 要求。
有关名家关于教学原则的 阐述
• • • • • • 凯洛夫(五十年代) (1)直观性原则 (2)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系统性和连贯性原则 (5)教学的通俗性与可接受性原则
解题思路图示 解题思路图示 直接相关 已知 条件 要求 结果
含有 已知 条件 的 公式
有相同的物理量 有已知条件中的物理量
含有 结果 的 公式
5、联系实际、联系生活的原则
• 不联系实际,就是空谈,内容枯 燥,学生也不爱听。 • 要用生活中的现象激发学生兴 趣——求知欲望。
例如: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物体的比热” “物质的热容量” “带电体周围的空间叫电场” 这些说法都不科学。 应说“物质的比热” “物体的热容量” “带电体周围空间存在电场”
(2)教育性
是指在物理教学中要注意思想 政治教育,要坚持爱国主义教育 ,爱社会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 则,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观点。 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尊重科学 的优良品质。
二、构成教学过程的要素 及其相互关系
• 一个过程要有若干要素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组成一个结构,一个结构运行起来有一定的功 能,教学过程也是如此。
• 1、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 (1)学生、(2)教师、 • (3)物理世界。
2、三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 (1)学生是认识 的主体 • (2)物理世界是被认识客 体 • (3)教师是在引导学生认 识客体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3)艺术性

物理七年级第二章力和压强教学方案

物理七年级第二章力和压强教学方案

物理七年级第二章力和压强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了解力的性质和种类。

2. 掌握力的计算方法。

3. 了解压强的概念,能够计算压强。

4.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力和压强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及性质。

2. 力的种类及其特点。

3. 力的计算方法。

4. 压强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5. 探究实际问题中的力和压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力和压强的兴趣,并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理论讲解(1)力的概念及性质:首先,通过示意图和实验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力的概念,并强调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然后,讲解力的性质,如大小、方向、作用点等。

(2)力的种类及其特点:介绍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常见力的种类,并分别讲解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3)力的计算方法:详细讲解物体受力平衡时,力的计算方法,包括力的合成与分解,并结合实例进行解析和演示。

(4)压强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向学生解释压强的概念,即单位面积上所受力的大小,然后讲解压强的计算方法,强调计算公式和单位的使用。

3. 实践探究(1)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设计一个与力或压强有关的实验。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力的变化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以及压强的计算方法。

(2)问题解决:提供一些力和压强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并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4. 拓展延伸在课堂教学之外,鼓励学生扩展自己的知识,阅读相关的科普读物,观看相关的实验视频,并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5. 总结通过课堂讲解、实践探究和问题解决等方式,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活跃程度、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等。

2. 实验报告评价:对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记录、数据整理和实验结论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评价。

3. 作业评价:对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和应用题的正确性进行评价。

物理初中一年级第二章教学方案

物理初中一年级第二章教学方案

物理初中一年级第二章教学方案引言:物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的科学,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培养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设计一个符合他们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的第二章物理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1. 掌握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术语;2. 理解常见物理现象的产生原因;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

二、教学内容:本章将以“力与运动”为主题,其中包括以下几个重要内容:1. 力的概念和特点;2. 物体的运动状态;3. 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三、教学策略:1. 生活化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力的概念。

2. 实验教学法:进行一些简单的力和运动实验,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 提问引导法: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合作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流程:1. 导入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例如:你有没有见过力?力存在吗?2. 知识讲解:介绍力的概念和特点,包括大小、方向、作用对象和作用方式等。

解释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和加速直线运动。

讲解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包括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3. 实验活动:进行一些力和运动的实验,比如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用小车和斜面进行运动实验等。

4. 拓展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探究应用物理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5. 总结归纳:学生小结所学内容,归纳本章重点和难点。

6. 课堂作业:布置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实验结果等方式进行学生的评价。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3. 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学习进展,进行定期的评估和调整教学计划。

物理初中教材第一册第二章教学方案

物理初中教材第一册第二章教学方案

物理初中教材第一册第二章教学方案一、引言本教学方案为物理初中教材第一册第二章的教学方案,旨在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该章节所包含的物理知识和概念。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物理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理解重力、质量和重量的概念;b) 掌握质量、重力和重量的计算方法;c) 了解万有引力的基本原理和公式;d)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和斜抛运动的特点;e) 掌握自由落体和斜抛运动的相关计算方法。

2. 能力目标a)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推理的能力;b)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c)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进行实践探究的能力;d) 提高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a) 提高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学习兴趣;b)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c)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d) 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a) 质量、重力和重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b) 万有引力的基本原理和公式;c) 自由落体运动和斜抛运动的特点;d) 自由落体和斜抛运动的相关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a) 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万有引力的基本原理和公式;b) 培养学生解决自由落体和斜抛运动相关问题的能力;c) 培养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和观察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过程1. 教学方法本教学方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实验、观察、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训练等。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 教学过程a) 导入部分:通过引入质量、重力和重量的概念,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并引出本章的主要内容。

b) 理论探究: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万有引力的基本原理和公式,并进行相关计算练习。

c) 实验探究:设计并进行自由落体和斜抛运动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规律,并与理论知识进行对比。

物理初一下册第二章教学方案

物理初一下册第二章教学方案

物理初一下册第二章教学方案【导言】物理学是一门关于自然界中物质和能量相互作用的科学。

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学生打下牢固的基础非常重要。

本教学方案旨在帮助初一学生在学习物理第二章时,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

【章节内容概述】第二章的主题是“运动与力”。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将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并掌握描述和测量运动的方法。

同时,学生将初步了解力的概念,认识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并学习有关摩擦力和重力的知识。

【教学目标】1. 理解物体的运动可以用速度来描述,学会计算和转换速度的单位。

2. 掌握计算匀速运动的平均速度和加速度的方法。

3. 理解力是改变物体静止状态或运动状态的原因,能够解释并描述力的作用。

4. 了解与摩擦力相关的常见现象,并能运用摩擦力的概念解释这些现象。

5. 理解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学会计算重力的大小。

6.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物体的速度和单位1.1 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1.2 速度的单位及相互转换1.3 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2. 匀速运动的描述和计算2.1 匀速运动的特点和图像2.2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2.3 加速度为零的运动3. 力的作用与描述3.1 力的概念和计量单位3.2 力的作用与力的效果3.3 力的合成与分解4. 摩擦力的认识与应用4.1 摩擦力的定义和分类4.2 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4.3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和应用5. 重力的认识与计算5.1 重力的概念和作用5.2 重力的计算公式5.3 重力与物体的质量和距离的关系【教学重点】1. 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准确度量物体的速度。

2. 理解力的作用与效果,能描述和解释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 掌握摩擦力的概念和分类,能运用摩擦力解释和分析常见现象。

4. 理解重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计算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结合:通过讲解引入新知识,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物理初一下册第二章教学方案解析

物理初一下册第二章教学方案解析

物理初一下册第二章教学方案解析第一节:引言物理是一门实验性科学,旨在通过观察和实验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

初中物理课程的第二章主要介绍物理的基本概念,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物理基础,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对初一下册第二章的教学方案进行解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第二节:教学目标1. 掌握物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质量、力、速度等;2. 了解力的分类及其作用;3. 能够用速度公式计算物体的速度;4.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三节:教学内容第二章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质量和重量的概念;2. 力的概念和分类;3. 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4. 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第四节:教学方法1. 提问法: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和原理;3. 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五节:教学流程1. 导入:通过引入一些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物理的应用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基础知识讲解:通过讲解和示范,介绍质量、重力和力的概念,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3. 案例分析:通过讨论一些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分类及其作用;4. 实验探究:布置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分析,巩固所学知识;5. 讲解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并引导学生用速度公式计算物体的速度;6.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个运动物体的速度问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7. 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重要知识点。

第六节: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如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等,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展示能力;2. 实验报告评估: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3. 作业评估:布置一些练习题,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物理中教法第二章

物理中教法第二章

评估
能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 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 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 交流 能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 与 究方案 合作 有团队精神 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交流与合作 精神 人
例、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提出问题
课堂上老师问: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和什么 因素有关?如果改变通过电磁铁的电流或者改 变电磁铁的匝数,它的磁性强弱会变吗?
3. 扩大知识面,求广不求深
X光照片(P48) 彩色电视机荧光屏 激光测距仪(P28)
直线重离子加速器
(P164) 三色的合成(P61) 对宇宙的认识 隧道显微镜(P71) (P170) 磁悬浮列车(P95) 原子结构中的夸克 (P163)
4. 习题联系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
进行 实验 与收 集证 据
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 能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 尝试评估有关信息的科学性 会阅读仪器的说明书,能按书面说明操作 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 认识收集数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分析 与 论证
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 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 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 经历从物理现象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 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 认识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 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 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 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 尝试改进探究方案 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认识评估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猜想与假设
学生相互议论:假设通过电磁铁的电流由1A增加到2A, 电磁铁的磁性会怎样?是否可以这样推测:导线中的2A电 流是两1A电流汇合而成的,每股电流都产生一个磁场,两 个相同磁场合在一起,电磁铁的磁性增强了。如果电磁铁 的电流不变,线圈由100匝增加到200匝,它的磁性又会怎 样?是否可以这样推测:200匝线圈是由两组100匝线圈组合 而成的,每组线圈都产生一个磁场,两个相同磁场合在一 起,电磁铁的磁性增强了。 通过以上推测可以想到:电磁铁的线圈匝数越多,通 过的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将越强。

中学物理教学法:第二章 中学物理课程

中学物理教学法:第二章 中学物理课程
致力于各种相互作用
的统一,曾是许多科学 家追求的目标。目前探
物理学,尺度更大的就到固体力学,然后 是地球物理,再到空间物理学、天体物理。 经典物理遗留下来光学、声学等学科正在 朝向应用科学转化。
有两个发展前沿是很明显的,一个是最微 小的是一个前沿(基本粒子研究),另一 个是最大的宇宙也是一个前沿(宇宙的研 究)。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科学和技术支配的世界里,在商场里、在 乘坐的交通工具里、在家中、在我们的周围······科学无处不在。
现代社会中的许多问题需要更多的民众参与,例如,核电站 是否安全?如何减少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政府对环境污染 采取了什么有效措施?
如果没有现代科学知识,没有物理学的参与,对现代社会实 行民主管理几乎是不可能的。
2.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
3.物理学是现代技术的理论基础 4.物理学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
1999年在美国亚特兰大市举行的国际纯粹物理和应用物理联合会第23届大 会通过决议,呼吁社会重视物理教育的重要性。决议指出:物理学——研 究物质、能量和它们相互作用的学科——是一项国际事业,它对人类未来 的进步起着关键的作用。对物理教育的支持与研究,对所有国家都是重要 的。这是因为:
在物理课程中,学生通过对物理学内容及技术应用的学习, 可以体会物理学的发展对人类文化、社会的影响,认识科学、 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6.物理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和科学价值 观培育
好奇心、怀疑、探究、实证、锲而不舍,是科学家在物理学研究中表现出来 的崇高的科学精神,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培育的及好的 素材。
▲课程即活动。课程是学校为学生进行教育而 设计和进行的一切活动的总称。
▲课程即经验。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环境中所 获得的全部经验。

中学物理教学法

中学物理教学法

中学物理教学法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课程旨在向中学物理教师传授物理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帮助他们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任务包括:深入解析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方法;探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分析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设计针对性强的教学活动;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教学效果。

2、教学对象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主要是中学物理教师,包括在职教师和师范生。

他们应具备一定的物理学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但对物理教学法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理解与掌握。

课程将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以满足他们在职业发展中的需求。

同时,课程还将关注教师个体的差异,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互动、分享经验,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理教学的基本原则和理念,掌握物理教学的目标体系。

(2)熟练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如探究式教学、问题解决教学等,提高教学效果。

(3)掌握物理课程内容标准,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安排。

(4)掌握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

(5)具备一定的物理实验设计、操作和评价能力,能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教学观摩等形式,让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教学方法和技巧。

(2)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使其能够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反思、探究和解决。

(3)鼓励教师开展团队合作,共享教学资源,提高教学研究能力。

(4)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升教学过程的针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教师热爱物理教育事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激发教师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教学挑战。

(3)倡导教师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成长,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4)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高一物理教案第二章5篇

高一物理教案第二章5篇

高一物理教案第二章5篇远离课标,脱离教材完整性、系统性,随心所欲另搞一套的写教案的做法是绝对不允许的。

一个好教案首先要依标合本,具有科学性。

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高一物理教案第二章,方便大家学习。

高一物理教案第二章篇1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曲线运动;2、知道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怎样确定的;3、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重点:1、什么是曲线运动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方向的确定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教学难点: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前边几章我们研究了直线运动,下边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1、什么是直线运动?2、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在实际生活中,普遍发生的是曲线运动,那么什么是曲线运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1、曲线运动(1)几种物体所做的运动a:导弹所做的运动;汽车转弯时所做的运动;人造卫星绕地球的运动;b:归纳总结得到:物体的运动轨迹是曲线。

(2)提问:上述运动和曲线运动除了轨迹不同外,还有什么区别呢?(3)对比小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和弯道上行驶的情况。

学生总结得到: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是时刻改变的。

过渡: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的速度方向呢?2: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1)情景:a:在砂轮上磨__时,__与砂轮接触处有火星沿砂轮的切线方向飞出;b:撑开的带着水的伞绕伞柄旋转,伞面上的水滴沿伞边各点所划圆周的切线方向飞出。

(2)分析总结得到: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的方向是在曲线的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3)推理:a:只要速度的大小、方向的一个或两个同时变化,就表示速度矢量发生了变化。

b:由于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方向时刻改变,所以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过渡:那么物体在什么条件下才做曲线运动呢?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1)一个在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的钢珠,如果从旁给它施加一个侧向力,它的运动方向就会改变,不断给钢珠施加侧向力,或者在钢珠运动的路线旁放一块磁铁,钢珠就偏离原来的方向而做曲线运动。

物理七年级第二章教学方案

物理七年级第二章教学方案

物理七年级第二章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方法。

2. 了解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分类。

3. 掌握物质的基本性质和物体的基本特征。

4. 认识物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方法a. 物理学的定义b. 科学方法的基本步骤2.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分类a.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宇宙、物质、能量、力、运动等b. 物理学的分类:力学、热学、光学、电学、声学等3. 物质的基本性质和物体的基本特征a. 物质的分类:固体、液体、气体b. 物质的性质:质量、体积、密度、硬度等c. 物体的特征:形状、大小、位置等4. 物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a. 物理学在交通工具中的应用b. 物理学在通信技术中的应用c. 物理学在电器中的应用三、教学步骤1. 导入(10分钟)介绍物理学的定义以及物理学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2. 学习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方法(30分钟)a. 通过图示或实物,向学生展示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如宇宙、物质、能量等,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研究范围。

b. 讲解科学方法的基本步骤:观察、提问、假设、实验、总结。

c.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体验科学方法的应用过程。

3. 探究物质的基本性质和物体的基本特征(40分钟)a. 通过实验或观察,让学生认识不同状态的物质,如固体、液体、气体,并了解它们的基本特点。

b. 讲解物质的性质,如质量、体积、密度、硬度等,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基本属性。

c.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等特征。

4. 物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0分钟)a. 介绍物理学在交通工具中的应用,如机动车的原理、自行车的力学等,培养学生对物理学应用的兴趣。

b. 介绍物理学在通信技术中的应用,如手机信号的传输原理、电视广播的电磁波传播等,加深学生对物理学应用的了解。

c. 介绍物理学在电器中的应用,如电灯的电路原理、电风扇的电能转化等。

5. 总结与延伸(10分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总结和归纳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
3. 扩大知识面,求广不求深
X光照片(P48) 彩色电视机荧光屏 激光测距仪(P28)
直线重离子加速器
(P164) 三色的合成(P61) 对宇宙的认识 隧道显微镜(P71) (P170) 磁悬浮列车(P95) 原子结构中的夸克 (P163)
4. 习题联系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
选修3-5
选修3-4 选修3-3
选修3-2
选修3-1
2、共同必修特点
运动的描述 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
物理1
机械能和能源 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 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 共同必修
物理2
(一)运动的描述
(1)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 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2)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 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 规律中的作用。 (3)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 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 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 作用。 (4)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 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猜想与假设
学生相互议论:假设通过电磁铁的电流由1A增加到2A, 电磁铁的磁性会怎样?是否可以这样推测:导线中的2A电 流是两1A电流汇合而成的,每股电流都产生一个磁场,两 个相同磁场合在一起,电磁铁的磁性增强了。如果电磁铁 的电流不变,线圈由100匝增加到200匝,它的磁性又会怎 样?是否可以这样推测:200匝线圈是由两组100匝线圈组合 而成的,每组线圈都产生一个磁场,两个相同磁场合在一 起,电磁铁的磁性增强了。 通过以上推测可以想到:电磁铁的线圈匝数越多,通 过的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将越强。
1. 不是书上所有的内容都要由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也
不是只有教师讲过的内容才算学过。
2. 不是书上所有字句都要求学生学懂、学会。 3. 以《标准》作为指导教学和检查教学的标准。
二高中物理教学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能力和自觉性进一步 增强,学习兴趣和能力倾向也产生了分化。 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需求, 物理课程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性, 采用了模块课程设计方式,共包括两个必 修模块和三个不同系列的选取修模块。如 下图
评估
回顾以上操作,看看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当改变线圈 匝数的时候,是吉伯确实做到了线圈中电流和线圈的形状 都不变?当测量电磁铁的吸引力时是否用的是同一个铁块? 有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了实验结果?如果这些因素在实验中 都作了充分的考虑,实验结果应该是可靠的。
交流与合作
各个小组把实验过程和结果写成实验报告,并分别 在班上报告本组的实验过程结果,进行讨论和交流。
(3)怎样改变电磁铁线圈的匝数? 学生F:使用中间有抽头、能改变线圈匝数的现成电磁铁产品。 学生G:临时制作电磁铁线圈,边实验、边绕制。 老师建议:用学生C,D,F提出的方法来组成探究实验的方案。
收集证据
按照老师的建议,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操作:把开关滑动 变阻器、电流表、电磁铁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上,当滑动变取不 同值时测量电流和电磁铁对铁块的吸引力,把测量数据填入下 表(表1)

什么变化?了解“猫眼”的主要构造。

设计一个与运动有关、图文并茂、充满 幻想的画页。
内容呈现形式的变化
信息窗 讨论 与交流 探究 点拨 迷你 实验室 加油站 实验 探究
实践 活动
请提问
特别是“请提问”这个栏目为学生创设拓 展思考的空间



如果收集到自己认为不合理的数据,可以修改 吗?(速度的变化) 噪声有音色吗? 用B超观察母体内的胎儿时,这对母亲和胎儿 的健康有影响吗? 光能够曲线传播吗? 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颜色相同吗?

一、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学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二、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在《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 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 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 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 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 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 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 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 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 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在学生的科 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以 只涉及部分要素。科学探究渗透在教材和教学过程的 不同部分。
评估
能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 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 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 交流 能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 与 究方案 合作 有团队精神 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交流与合作 精神 人
例、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提出问题
课堂上老师问: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和什么 因素有关?如果改变通过电磁铁的电流或者改 变电磁铁的匝数,它的磁性强弱会变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高中物理课程结构框图
选修3-5
物理C4 选修2-3 选修1-2 选修1-1 选修2-2 选修2-1 物理2 物理1 选修3-4 选修3-3 选修3-2 选修3-1 选修
必修 共同必修
运动的描述 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
机械能和能源 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 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 共同必修
学习物理学基础内容, 经历科 学探究过程,了解物理学特点和研 究方法,体会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 影响,为下一步选学模块做准备。
第二章 中学物理教学内容、过程和原则
第一节中学物理教学内容概述

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学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高中物理教学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中学物理教学过程 中学物理教学原则
复习 第一章 中学物理教学目标
一、影响确定中学物理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因素
1.党的教育方针 2.中学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3.物理学科的特点及其在中学教育中的作用 4.中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
内容标准(含样例和活动建议) 科学探究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制定计划与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与 收集证据 ●分析与论证 ●评估 ●交流与合作 科学内容 ●物 质 ●物质的形态与变化,
物质的属性,物质的 结构与物体的尺度, 新材料及其应用 ●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和力,声和 光,电和磁
制定计划
通过怎样的实验来检验以上猜想呢?这个实验需要解决三个 问题,同学们讨论了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各种可能方法: (1)怎样测量电磁铁磁性的强弱? 学生A:看它能吸起多少根大头针或小铁钉。 学生B:看它能吸起多少铁屑(用天平称)。 学生C:看它对某一铁块的吸引力(用弹簧测力计把被电磁铁吸 住的铁块拉开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有多大。) (2)怎样改变和测量通过电磁铁线圈的电流? 学生D: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线圈中的电流,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的大小。 学生E:用增减电池来圈中的电流,用串联小灯泡的亮度来比 较电流的大小。
估算金茂大厦的高度 (P28) 估算徒步行走的时间 (P24) 调查了解社区噪音的来 源及防治(P43) 讨论B超观察胎儿对胎 儿的影响(P47)
计划一次旅行(P30)
讨论太空中宇航员的 交流方法(P37)
讨论红花受蓝光照射后 的情况(P63)
调查了解班上同学视力 不佳的原因(P70)
几点值得注意的问题:
共同必修
电磁现象与规律 电磁技术与社会发展 家用电器与日常生活 热现象与规律 热与生活 能源与社会发展
选修1-2 选修1-1
选修2-3 选修2-2 选修2-1
电与电工 电磁波与信息技术 力与机械
热与热机
光与光学仪器 原子结构与核技术
电场,电路,磁场 电磁感应,交变电流, 传感器
分子动理论与统计思想, 固体、液体与气体, 热力学定律与能量守恒,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 电磁振荡与电磁波, 光,相对论 碰撞与动量守恒, 原子结构, 原子核,波粒二象性
科学探究环节
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学 习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 学探究的意义 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 题的成因和解决提出假设 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 的重要性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制定 计划 与设 计实 验
清楚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经历制定计划的过程 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设施 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认识制定计划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课程应关注学生的发展,即从:“知识与
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
度、价值观”等方面发挥课程的功能。
“知识与技能”方面:
1. 不要过分强调学科本位,应关注学生
学习过程的体验。
2. 体现科学探究的真实性、阶段性和有
效性。
2.
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例:人耳的结构(P36)、摩托车上的消声器、高架桥上的隔音墙 (P42)、B超诊断仪(P44)、分拣信件的装置(P56)、蛋糕中 的二力平衡(P109)、订书机(P138)
电流/A
电磁铁对铁块的引力/N
改变线圈匝数,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流保持不变,测量 不同匝数时电磁铁对铁块的吸引力,把实验数据填入下表(表2)
匝数 电磁铁对铁块的引力/N
分析论证
各个小组从本组实验的表1数据看到,当电磁铁线圈 匝数不变、电流逐渐增大时,电磁铁对铁块的吸引力是同 步增大的;从表2看到,在电流相同的情况下、电磁铁线 圈的匝数增加时,电磁铁对铁块的吸引力是同步增大的。 由此可以证实: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和电磁线圈的匝数、通 过电磁铁线圈的电流有关,电磁铁线圈的匝数越多、电流 越大,磁性越强。
2 相互作 E=M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