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高校协同育人联动机制研究
高校协同育人联动机制研究摘要:高校育人工作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为了提高高校育人工作的效果,需要建立起协同育人的联动机制。
本文从高校协同育人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建立协同育人联动机制的方法和路径。
一、概念解析高校育人工作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而协同育人是指高校各部门在育人工作中互相合作、协调,形成一个整体的育人机制。
二、协同育人的重要性1. 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协同育人机制可以将高校的各项教育资源有机整合,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从而提高育人工作的效果。
2. 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协同育人机制可以促进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从而提高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和精细化。
3. 学生全面发展的保障:协同育人机制可以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倡导学科交叉和专业与兴趣的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全方位得到发展机会。
4. 高校声誉的提升:协同育人机制可以促进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合作,提高高校的整体实力和知名度,进而提升高校的声誉。
三、协同育人联动机制的建立1. 建立协同育人的组织架构:高校应该建立起完善的育人组织架构,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形成一种较为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
同时需要明确协同育人的目标和方向,确保各个部门对育人工作的统一认识。
2. 加强教师培训和交流:高校应该加大教师培训和交流的力度,提高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让教师在协同育人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教师之间的交流可以促进育人工作的创新和优化,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 加强学生指导和服务:高校应该建立起完善的学生指导和服务体系,提供全面的学生发展辅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规划,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加强高校间的合作与共享:高校之间应该加强合作,共享育人资源和成果,共同推进高校育人工作的提升。
可以通过举办联合讲座、合作科研项目等活动,促进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校教育在新时代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被认为是高校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直被高度关注。
传统的思政课程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内容单一、形式呆板等问题,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探索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成为了当前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
研究背景要从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入手,例如学生的价值取向不够清晰、社会责任感不强等方面进行分析。
要结合当前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的发展趋势,探讨如何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创新,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技能。
只有通过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字数:255】1.2 研究意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校教育的使命和责任也在不断增加,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更好地开展思政课程并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通过研究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可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提高高校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探索协同育人机制的实施路径和效果评估,有助于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升整体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定义新时代高校的“思政课程”是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专门设置的课程来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
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现实困境及解决路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现实困境及解决路径在当今社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
然而,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一系列现实困境,这些困境制约着教育效果的提升。
为了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些困境,并探寻切实可行的解决路径。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现实困境(一)协同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校、家庭、社会等协同主体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现实中,这些主体之间往往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合作机制。
学校作为主要教育阵地,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不够紧密,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全面,导致教育工作无法形成合力。
家庭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关注不够,缺乏与学校的主动沟通,难以在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社会方面,各类资源未能充分整合,与学校、家庭的协同配合不够默契,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
(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是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发展的重要因素。
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之间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实践基地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重点高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和普通高校则资源匮乏,教育手段相对单一,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这种不均衡不仅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也削弱了协同育人机制的实施效果。
(三)协同育人机制的制度保障不完善虽然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但在协同育人机制的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不足。
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导致协同主体之间的责任和权利不清晰,工作开展缺乏规范性和约束性。
同时,对于协同育人的效果评估和激励机制也不够健全,无法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协同育人工作难以持续深入开展。
(四)教育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
然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仍较为传统,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研究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政课程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
思政课程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和载体,不仅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更是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保障。
在当前高校教育中,课程思政理念的深入实践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在大众化、多元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今天,高校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如何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兼顾学科教学和专业素养的全面发展,成为当前高校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
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通过深入探讨思政课程的定位与特点、课程思政的内涵与要求、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以及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可以为高校教育提质增效,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意义。
思政课程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全面发展。
通过研究思政课程的定位与特点,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课程思政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门课程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培养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
通过研究课程思政的内涵与要求,可以促进高校教育的综合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研究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探讨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有助于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研究对于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2. 正文2.1 思政课程的定位与特点思政课程作为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路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路径研究的研究背景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现实中存在着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割裂、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以及师生之间沟通互动不畅等问题,导致思政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
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路径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有效的教育模式和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思政教育的内涵、育人目标以及协同育人路径进行系统研究,能够为高职院校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提出了当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必要的背景和依据。
1.2 研究目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路径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在育人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明确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育人目标,探讨如何通过协同育人路径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通过研究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路径,可以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为高职院校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为高职院校提供有效的育人模式和方法,推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在育人工作中的深化和发展。
1.3 研究意义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在育人工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路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思政教育内涵的理解。
通过对思政教育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思政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核心价值观,为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更为明确的指导和依据。
研究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路径有助于明确思政教育的育人目标。
深入探讨思政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可以帮助制定更加精准的育人目标和措施,从而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探讨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探讨1. 引言1.1 引言在当今社会,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已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新时代下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
如何在课程设置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教育关注的焦点之一。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其教育工作需要更加注重学生成长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构建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高校思政课程的重要性、课程思政的含义和目标、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以及实践案例分析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当前高校教育工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通过深入分析与讨论,探索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开展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 正文2.1 高校思政课程的重要性高校思政课程的重要性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为大学生活中必修的一门课程,思政课程通过教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政策法规等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思政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增强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思政课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高校思政课程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爱国爱民的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思政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一门至关重要的课程,对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2.2 课程思政的含义和目标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课程相结合,通过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思政旨在通过学科教学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究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究一、本文概述本研究论文旨在深度探讨与剖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协同育人作用及其实施路径,旨在揭示二者相互融合、互为支撑的内在机理,并提出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策略建议,以期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的创新发展。
文章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概念内涵进行明确界定。
前者指在各类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中,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治精神、科学素养等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目标后者则特指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的专门课程,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
厘清两者概念,有助于理解其在育人功能上的异同及互补性。
本文深入剖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与现实需求。
理论上,我们将立足于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课程论等多学科视角,阐述其遵循的教育规律、德育原理以及课程整合理念现实中,将结合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以及国际竞争环境下文化软实力提升的迫切需要,论述两者协同育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研究将系统梳理国内外高校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方面的实践探索与经验成果,通过案例分析,提炼成功模式与有效策略,同时也不回避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以期为后续的改革提供借鉴与启示。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理想模型,包括但不限于目标定位、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评价机制、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协调联动机制。
本文将基于上述理论探讨与实践经验,提出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深度融合、高效协同的政策建议与实施策略,强调制度保障、资源优化、技术赋能、文化营造等多元支撑体系的构建,以期为我国高校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本文致力于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的理论框架,深度挖掘“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旨在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推进思政工作创新,提升育人实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机制研究随着新时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被视为至关重要的任务。
在这一背景下,探讨和研究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机制,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主渠道”和“主阵地”概念的阐释“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传播渠道和重要实践平台。
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网络平台、综合实践等,而“主阵地”则主要包括学生社团、团学组织、学生会等。
这两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担当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传播渠道,通过课堂教学,可以系统地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网络平台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重要传播渠道,通过网络平台可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范围,增加互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的另外一种体现,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切实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魅力,从而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和理解。
学生社团、团学组织、学生会等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这些组织集中了大量的学生群体,拥有丰富的活动资源和组织经验,可以有效地参与和组织各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主题演讲、读书分享会、志愿服务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参与度和满意度。
基于以上对“主渠道”和“主阵地”的理解,要构建“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机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改革。
要加强“主渠道”的建设和管理。
高校应该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建设和改革力度,完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究
4、建立协同育人机制:高校应建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机制, 明确各方职责和任务,形成工作合力。同时,应加强对协同育人工作的考核和评 价,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工作机制。
五、结论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科交叉融 合、增强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高校在这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因 此,我们需要加强教学内容的融合、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环节并建立协同育 人机制等措施来改进和提高教育质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社会 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繁荣做出贡献。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 育人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和影响。
五、结论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研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通过加强 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方法以及加强校园文化 建设等途径,可以有效地实现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作用,提 高高校思政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可 以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校教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四、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协同育人的实现途径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教育,提高教师的思想 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为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提供有力 保障。
三、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的协同育人作用
1、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可以让 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接受到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 效果。
2、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可以让学生在专 业学习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全 面发展。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探讨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探讨【摘要】本文探讨了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
首先分析了高校思政课程的特点与意义,指出其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方面的重要作用。
其次阐述了课程思政的内涵与作用,强调了课程在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性。
然后探讨了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路径,提出了构建与实施协同育人机制的必要性。
最后通过实践案例分析,论证了协同育人机制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加强思政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融合的重要性。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具有重要意义,将推动学生思想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特点,意义,内涵,作用,融合路径,构建,实施,实践案例分析,重要意义,全面发展,学生。
1. 引言1.1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探讨在当今社会发展中,高校思政课程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日常教学中,很多高校发现单一的思政课程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学生对其接受程度不高,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也存在一定的欠缺。
如何通过融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方式,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对于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和深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思政课程”是高校课程设置中的一种专门针对政治思想教育的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正确树立核心价值观,强化党性觉悟与爱国主义情感。
而“课程思政”则是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各门课程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思政教育渗透到全方位、全过程的学习环节中,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有望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新模式,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高校思政课程的特点与意义高校思政课程是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环体要素深化研究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环体要素深化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教育的不断改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也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
为了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人格的新一代,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环体要素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协同育人的意义、育人环体要素及其深化研究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门学科或过程。
它是通过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并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提高全体人民的法治观念和民主意识。
二、协同育人的意义协同育人是指全社会各个育人主体之间相互配合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形成育人的合力。
在新时代,协同育人意义重大。
一方面,协同育人能够打破传统的单一教育模式,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另一方面,协同育人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他们具备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协同育人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必要手段,是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
三、育人环体要素及其深化研究1.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素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操。
因此,在育人环体要素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它包括了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法治教育等多个方面内容,每一方面都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以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2.教育者的角色要素教育者在协同育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能仅仅传授知识,还需要起到引导和激发学生发展的作用。
因此,教育者的角色要素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教育者应具备良好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素养,善于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潜能,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空间。
3.社会环境的要素社会环境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校协同育人联动机制研究
高校协同育人联动机制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校协同育人联动机制是指多所高校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共同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
在当今社会,高等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高校之间开展协同育人联动机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
高校需要通过建立协同育人联动机制,整合资源,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服务。
国际化也是推动高校开展协同育人联动机制的重要因素。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高校之间的合作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通过与国外高校的合作,我国高校可以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提高教育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高校协同育人联动机制的建立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只有通过高校之间的合作与共享,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1.2 研究意义高校协同育人联动机制的研究意义在于推动高校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
通过建立协同育人联动机制,不仅可以整合各方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还可以促进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整个教育体系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协同育人联动机制的研究还能够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为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提供重要支撑。
深入研究高校协同育人联动机制的意义在于推动高等教育向着更加开放、包容、创新的方向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2. 正文2.1 高校协同育人联动机制的概念高校协同育人联动机制是指不同高校之间通过合作与协作,共同参与学生的育人工作,形成一种联动机制。
在传统的高校教育中,各个学校独立开展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学生在一个学校的学习经历与另一个学校的学习经历往往是割裂的。
而高校协同育人联动机制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局面,使得学生可以在不同学校之间流动,并在不同学校之间获得更全面的教育资源。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机制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使命。
在新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机制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如何协同育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主渠道”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传播渠道,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生活、专题教育活动等。
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式。
“主渠道”和“主阵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的协同育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协同育人可以提高育人效果。
通过“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协同育人,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全面、深入、系统地覆盖学生,提高育人效果。
协同育人可以加强管理制度建设。
通过“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协同育人,可以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协同育人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通过“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协同育人,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为了实现“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协同育人,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建立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高校可以建立由“主渠道”和“主阵地”共同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
推进综合实践育人。
高校可以通过“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推进综合实践育人,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理论教育的通过参与校园文化生活、专题教育活动等实践活动,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高校可以通过“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使其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可以通过“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一支思政课教师队伍,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思政教育能力,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好的的指导和帮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第22卷第4期衡水学院学报Vol. 22, No.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耿思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宣传部,北京100024)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协同育人体系,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觉悟。
面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存在的协同育人理念尚未真正树立、制度建设尚需完善等问题,高校需要采取推动“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加强协同育人体系教育队伍建设,构建以协同育人为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形成协同育人的全过程育人运行机制等一系列措施来构建科学的协同育人体系。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政治素养;教育资源DOI:10.3969/j.issn.1673-2065.2020.04.016作者简介:耿思嘉(1990-),女,河南郑州人,助理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65(2020)04-0076-05收稿日期:2020-01-07目前,很多高校虽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性,初步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的工作局面。
但从制度、绩效等方面推进非思想政治课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大思政”格局,以及借助网络等新媒体探索网络思政教育的途径,这些工作在部分高校开展得仍然不尽人意。
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途径,才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育人的成效。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主要特点1.1 普遍适应性创新协同育人机制对高校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有着普遍适应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当代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元化,其思想与观念更新非常快,喜欢张扬自我个性。
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传统思想政治课陈旧的教育内容和固化的教学模式已很难对学生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
因此,教师要适应新形势,紧密结合新时代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时俱进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科学高效地指引和启发广大学生,进而真正发挥协同育人机制的普遍适应性作用,切实提高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的教育效果。
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探究
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的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健康向上的思想品格。
近年来高校推行的立德树人理念和协同育人模式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探究立德树人视域下如何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协同育人模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就此展开探讨,以期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思想政治挑战和价值观冲突。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立德树人理念作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强调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模式,以期为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供借鉴和帮助。
通过对协同育人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立德树人理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等方面展开研究,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对于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立德树人理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立德树人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机制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高等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内容。
而在新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崛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更好地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概念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这一概念强调高校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导教育的渠道和阵地,通过统一的计划和组织安排,构建起科学系统的育人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如何实现“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机制,以及该机制的优势和挑战,仍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本文旨在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探讨该机制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趋势,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1.2 研究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需要加强,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本研究旨在探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机制,旨在通过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和系统性,为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与人格品质的培养提供更有效的保障。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可以深入了解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机制的内涵和实施方式,为高校教育管理者提供指导和借鉴;可以探讨协同育人机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挑战,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重要参考;可以进一步凝练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概念解析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概念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主要的渠道和阵地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重要平台。
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
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近年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大学要承担起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使命。
为了更好地推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我校建立了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
本文将从机制的背景、目标和实施效果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机制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大学生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然而,一些大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缺乏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影响到他们的个人发展,也影响到社会的进步。
因此,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备受广泛关注。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我校决定建立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
二、机制目标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具体而言,该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推动大思政课程的深入开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思想政治理论。
2.加强课内外协同育人。
通过与社会各界的合作,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壁垒,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社会资源,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该机制还将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评估,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
三、机制实施效果实施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首先,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方面,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加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考,提高了教学效果。
其次,在课内外协同育人方面,学生参与了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学校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和社会资源,丰富了他们的大学生活。
最后,在评价体系方面,学校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支持和指导。
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在我校得到了有效的实施和推广,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
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大思政课是指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学生政治素质、增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课程之一。
而协同育人机制,则是指在大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学校、教师、学生和家庭之间的协同合作,共同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效果。
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学校、教师、学生和家庭之间的合作,可以提供多角度的教育资源和指导。
学校可以提供专业的教学环境和教材,教师可以提供专业的教学知识和指导,家庭可以提供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家庭教育。
这样,学生可以在不同的环境和角度中进行学习和思考,促进其全面发展。
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大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家庭则可以通过亲身的言传身教,将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
通过协同育人机制,可以使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的双重教育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大思政课教学中,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而家庭则可以通过亲身的行为和家庭教育,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品质和行为。
通过协同育人机制,可以使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引导下,积极投身社会,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大思政课教学中,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而家庭则可以通过丰富的家庭教育和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协同育人机制,可以使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培养下,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通过学校、教师、学生和家庭之间的协同合作,可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校协同育人联动机制研究
高校协同育人联动机制研究一、引言随着社会对高校培养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高校教育要实现协同育人、全人培养的目标,需要建立起一种有效的协同育人联动机制。
该机制能够使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高校与社会、政府之间进行有效的资源共享和协同配合,提高高校培养质量和育人效果。
本文旨在分析高校协同育人联动机制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高校协同育人联动机制的现状分析目前,我国高校协同育人联动机制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以下问题:1. 缺乏统一的协同育人理念。
高校内各部门对协同育人的理解存在差异,缺乏共同的目标和思路,导致学生在不同部门间的教育资源无法协同利用。
2. 信息共享不畅,互联性弱。
高校内各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导致信息孤岛现象的出现,无法实现资源共享。
3. 缺乏有效的协同合作机制。
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作机制,导致教育资源重复利用低效,形成信息孤岛。
4. 高校与社会、政府之间合作交流不够密切。
高校与社会、政府之间的协同育人合作机制尚不完善,无法形成良好的育人生态圈,使高校无法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四、高校协同育人联动机制的实施路径为了推动高校协同育人联动机制的实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提高高校领导层对协同育人的重视程度,将其纳入高校发展规划中。
2. 加强与其他高校和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借鉴成功的协同育人经验和模式。
3. 建立高校内部协同育人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和任务。
4. 建立评估和监督机制,对高校协同育人联动机制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五、结论高校协同育人联动机制是提高高校培养质量和育人效果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高校协同育人联动机制存在一些问题,但可以通过建立统一的协同育人理念、加强信息共享和互联网建设、建立协同合作机制和加强与社会、政府的合作交流来改进。
为了推动高校协同育人联动机制的实施,需要提高高校领导层的重视程度,加强交流与合作,建立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以及建立评估和监督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没有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出 等文化娱乐活动吸引学生投入到实践中,调动其积极性和主
发,明确协同育人的理念。各育人主体之间由于条件所限,往 动性,寓教于乐,自觉、自愿接受、体会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
往不能进行有效沟通,降低了从整体上、全局上的协同育人 治教育工作者可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
Hale Waihona Puke 果和质量。教育的目的和任务的不同,教育者应采取多种要素协同育
人,建立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取得事半功倍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育人机制的主 育人效果。
要内容
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
采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
(一)树立协同育人理念。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 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例如,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增
分属不同党建部门、行政部门和院系,其成员和领导只重视 容,实现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多向互动。实践教学法是思想政
自己所负责范围内工作,工作中相互独立,彼此目标不一致, 治理论教育的关键环节,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联系割裂,无法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7)12-0105-03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协同理论的关联性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原西德斯图加特大学的物理学教 授哈肯创建了协同学理论。他提出:“协同就是系统中各个子 系统的相互协调的、合作的、同步的联合作用或集体行为。协 同是系统整体性和相关性的内在表现,自组织系统的演化动 力来自系统内部的两种相互作用:竞争和协同。”[1]大量子系 统在系统中相互作用产生协同效应,使系统内各要素从无序 到有序,产生具备新功能的有机系统。协同理论亦称“协同 学”或“协和学”,其核心思想是“协同导致有序”。
念是“以人为本”,一切教育工作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强调 觉悟,形成高尚道德品质和优良作风。
200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 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分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
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这就要求将协同理论引入高校 思想政治育人工作中,“从而形成各育人目标相互配合、各部 门相互协调、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的有序结构。”[“2] 从高校大学 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角度而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 作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一个和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系统是一个协同构建的过程,需要协同学的支持。高校大学 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具有复杂性,需要吸收协同学的理 论与方法的先进部分。”[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具有整体性、 系统性、全局性、战略性的工程,内部包含多个子系统,纵向 上包括实施课堂理论教学的院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管理 和组织的行政部门和制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针、政策的党 委领导;横向上涉及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师,管理学生日
105
常生活的辅导员、班主任,从事学生工作的行政人员和党团、 (二)探索协同预育人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一个大
社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和目标性,必须 的网络系统。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功能的方法是构成
发挥系统间和系统内部的协同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 大系统的基本要素。这些基本要素形式丰富,种类多样。根据
的内容包括树立协同育人理念,探索协同育人方法,完善协同育人内容,建设协同育人队伍,构建协同育人考核机制。高校思
想政治教育工作各层面应优势互补、紧密衔接、相互支撑、发挥协同育人的合力,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
育工作的时效性。
关键词:协同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育人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收稿日期:2016-06-20 作者简介:孔卓,常州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朱江,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副书记,副教 授,研究方向: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16 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研 究”(16JDSZ2065)阶段性成果。
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者尚未明确协同育人的理念,未形成 育基地,“把抽象的说理变为通过活生生的典型人物和先进
协同育人的合力。
事迹来进行教育,从而激起人们的思想感情的共鸣,引导人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树立协同育人理念是思想 们去学习和仿效”,[4]引导学生到福利院、敬老院、社区进行志
政治教育发展、提升的基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 愿服务,贫困地区支教;开展热点问题社会调查等,提高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把抽象的说理变为通过活生生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来进行教育从而激起人们的思想感情的共鸣引导人们去学习和仿效4引导学生到福利院敬老院社区进行志愿服务贫困地区支教
鄢鄢鄢第 37 卷第 12 期 Vol.37 No.12
绥化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
2017 年 12 月 Dec . 201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孔卓朱江
(常州工学院 江苏常州 213032)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亟需借鉴协同理论,整合全校各类资源,形成各系统内部和系统之
间齐抓共管的合力,不断坚持、改进协同育人理念和方法,构建科学化协同育人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各行政部门和辅导员、班主任只重视学生的日常管理。 要求,制定开展课堂实践、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在实践过程
专业课教师将学生学习专业课的效果和成绩放在首位。思想 中,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协同运用形象教育法、自我教育法和
政治理论课教师单纯在课堂上灌输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高 榜样教育法共同发挥作用,举办歌唱比赛、辩论会、话剧表演
育的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者主导作用。高校思想政 加知识的主观度,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在课堂中更多地提
治理论教育者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专业教师、辅 出问题,学生用多种形式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例
导员、班主任及各行政部门、党团委人员等。思想政治教育者 如,在课堂上,根据教学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某项教学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