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教案导学案 (9)

合集下载

杨修之死导学案

杨修之死导学案

杨修之死导学案杨修(175-204年),字文干,东汉末年蜀汉名臣,曾任荆州刺史、荆州牧。

杨修以治政有方,辅佐刘备巩固了蜀汉政权。

然而,在西汉滅亡的那段日子裡仕途坎坷,时常被朝廷压制和羞辱。

到了东汉末年,杨修被曹操所敬重,并被称为“王佐之才”。

然而,仕途并非一帆风顺,最终在204年病逝于洛阳。

杨修之死,不仅是一个历史事件,更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

在这个导学案中,我们将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影响以及历史意义,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位蜀汉名臣的一生。

一、杨修生平杨修出生在一个世家,自幼聪慧过人。

他早年曾在东汉末年的王陵、刘备等名士门下求学,广泛涉猎文史,深得名士们的赏识。

因此,杨修得以一展才华,成为了蜀汉的重要官员。

杨修一生清廉正直,治政有方,深得百姓爱戴。

他曾多次建言刘备,使得蜀汉政权得以稳固。

然而,杨修一直受到朝廷中一些权臣的排斥和羞辱,导致他的仕途一直不得志。

二、杨修之死原因据史料记载,杨修在曹操手下任官时,受到曹操的器重。

然而,在204年,杨修因病去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猜测。

有一种说法认为,杨修之死是因为曹操故意谋害,以除去他的政治威胁。

但也有其他历史学家认为,杨修之死可能只是一场意外,因为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疾病往往难以治愈。

三、杨修之死的影响杨修之死对当时的政治局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他的去世使得曹操失去了一位重要的谋士,曾经的政治局势也发生了变化。

同时,杨修的死也为后来历史学家提供了一个研究对象,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东汉末年的政治风云。

四、杨修之死的历史意义杨修之死,不仅是一个个体的悲剧,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他的一生经历了政治挫折和得意洋洋,对于后人来说,是一个宝贵的历史教材。

杨修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品德,为蜀汉政权的稳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总结通过本导学案对杨修之死的探讨,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这位蜀汉名臣的一生。

他虽然在仕途上曾经受到阻碍,但他的才华和品德却获得了后人的尊敬和钦佩。

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18《杨修之死》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doc

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18《杨修之死》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doc

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18《杨修之死》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根据你掌握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

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

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

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请上网查一下本文的背影,简要地写在下面。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通过探究杨修的死因。

1.查字典,查准字音;2、反复阅读课文,了解内容;3、上网查阅资料。

一﹑朗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

庖.官(páo)恃.才放旷(shì)食讫.(qì)麾.军(huī)夏侯惇.(dūn)谮.害(zèn)绰.刀(chāo)伺.察(sì)主簿:文书之类的官。

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谮.害:诬陷,中伤。

绰.刀:抓取。

庖官:厨师二、自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1.简要概括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每一次犯忌,曹操各有怎样的心理反应?事件曹操的反应鸡肋事件杨修被杀园门改阔虽称美,心甚忌之众人分酥虽喜笑,而心恶之梦中杀人闻而愈恶之吴质事件愈恶之计出邺城大怒为植答教大怒,有杀修之心2.理清文章结构。

人教版初三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杨修之死》导学案讲学稿.docx

人教版初三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杨修之死》导学案讲学稿.docx

人教版初三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杨修之死》导学案讲学稿人教版初三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杨修之死》导学案讲学稿十八杨修之死【学习目标】1、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3、从历史和艺术的角度辩证的认识曹操。

【学习重点】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学习难点】从历史的角度,艺术的角度,认识曹操。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界,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有机可乘。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2.走近作者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人。

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

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

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3•相关资料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所以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有不少成分是作者虚构的,由于作者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拥刘反曹,因此,书中主要强调他的坏处,在许多读者中造成了对这个历史人物的错觉。

阅读《三国演义》,不应当按照作者的爱憎倾向和是非标准来评价曹操。

文学史上常有这样的现象,作家创作意图和艺术典型的客观意义并非完全相同。

【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庖官分食讫佯惊问谱害麾绰刀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

原来杨修为人,数犯曹操之忌。

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

3、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人皆不晓其义。

杨修之死导学案

杨修之死导学案

《杨修之死》导学案试用稿(曾传华编制)【学习目标】1、掌握故事内容,分析人物性格。

2、学习通过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3、分析杨修被杀的真正原因,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重点:分析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征。

难点:分析杨修的死因。

【导学过程】(一)知识链接1.作者和《三国演义》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

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

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

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

2.有关背景与情节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杨修之死》即后半回“曹阿瞒兵退斜谷”的主要内容。

原回目是从战争发展的进程着眼,反映三国交战情况,曹操遣大军去蜀,兵败;蜀兵渡汉水,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复兵退斜谷,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开始。

3.曹操立太子的经过建安二十一年(216)夏五月,汉献帝封曹操为魏王,过了一年又五个月,到二十二年冬十月才立曹丕为魏太子。

为什么会拖了这么久呢?《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里如下一段话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每进见难问,〔植〕应声而对,特见宠爱。

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

十九年,徙封临菑侯。

太祖(曹操)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杨修等为之羽翼。

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教案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教案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教案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法,拓展知识视野。

(3)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学习杨修的聪明才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 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法,拓展知识视野。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杨修之死》的相关资料,如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等。

2. 学生准备课文《杨修之死》的文本,提前预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杨修之死》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杨修的历史背景和评价。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学生通过讨论,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点评。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5. 练习与拓展(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提供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以及其命运的原因。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杨修之死导学案

杨修之死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杨修之死》导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2、分析杨修、曹操的性格特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3、学习通过故事展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庖.官()夏侯惇.()佯.惊()拈.弓搭箭()
zèn害() huī军() chāo刀() shì才放旷()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章围绕杨修和曹操二人写了几件事,在这些事件中,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
三、跳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
选择你所感兴趣的一件事读给大家听,想一想,从中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曹操和杨修?
曹操杨修
四、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认为杨修之死的原因是什么?
五、拓展延伸
小说中的杨修走了,留给我们无尽的思索,联系课文内容,请以“杨修之死告诉我”为题,写一篇100字左右的小短文,谈谈你的感悟和体会。

六、畅谈收获。

杨修之死的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范文三篇]-最新范文

杨修之死的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范文三篇]-最新范文

杨修之死的教案[九年级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范文三篇]-最新范文《杨修之死》记叙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主旨是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思想作风,也揭示了曹操的复杂性格:既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九年级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范文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九年级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范文一教学设计思路本文的语言属浅近文言文,不太难懂,阅读中难懂的词句可让学生靠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必要时教师辅导。

通过梳理课文的思路,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展开辩论,学习多角度探讨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杨修之死》这篇文章的内容、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

2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二)能力目标: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培养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1认识小说中的人物悲剧命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欣赏《三国演义》这部的古典小说,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方法竞赛法、合作探究法、创设情景法教学媒体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准备1加强预习,布置同学在课前看《三国演义》七十二回。

课上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后面的思考和练习题进行自学,然后展开课文知识、口头表述及辩论比赛,以限度地开启学生的思维,提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加强复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定好竞赛程序、形式和评分标准,以便检查学生回答问题的优劣,并分出胜负方,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4评分标准:复述故事占20分,必答题和抢答题每个10分,辩论占40分。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疏通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在音乐中介绍《三国演义》。

介绍有关的文学常识(教师完成)。

罗贯中(约1330~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广泛搜集材料,以史实为根据,创作了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执教者:惠阳中山中学朱志尚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内容,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性格。

2.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3.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教学重点:掌握文章内容,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性格。

教学难点: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课前准备:1、要求学生充分预习课文,自己查找工具书为课文生字正音,解释不理解的词语。

2、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过程中作好批注,质疑课文不明之处或者对课文有所感慨的文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首先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聆听了这一首歌曲之后,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着那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

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

我们曾经在《出师表》里面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刘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一下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这两位人物又是怎样的形象。

(板书课题)二、教学过程(一)解读课文1、思考:在预习的基础上,能否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杨修的性格特点?明确:恃才放旷。

找出原文语句(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恃才放旷”===“聪明”(谁更好?)“聪明”只概括了杨修的一方面特征,原文中的“恃才放旷”四字一语道尽杨修他的性格特点——杨修不但有“才”可“恃”,而且行为举止非常“放旷”。

2、杨修之“才”表现在哪里?(找出文中典型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

)明确:“改建园门”、“分食酥饼”、“梦中杀人”、“告发曹丕”、“教植斩吏”、“教植作答”、“鸡肋事件”等事例都证明杨修确实聪明过人,有“才”可“恃”。

《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导言杨修(公元5年~公元18年),东汉末年名士,曾官拜幽陵令、始安太守。

他的文学成就是东汉文化的一大亮点。

作为荀子的门生,他对荀子学派有着深入的研究,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有所突破。

然而,他在公元18年被汉成帝所杀,成为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一位人物。

本文将探讨杨修之死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并从历史学和人文学两个方面分析杨修的价值和意义。

一、历史背景公元18年,汉成帝死后,其外戚王氏掌权,铲除反对势力,尤其是东海王刘衡一派。

杨修的岳父是刘衡旧部,他提出刘衡的儿子刘玄为皇帝,招揽左右,成为一个有力的反对势力。

此时,杨修已身处朝廷,担任尚书令,有着一定的权力地位。

王氏为了削弱反对势力,将其打入“营党自乱”的大营高地,欲借此机会弄死杨修。

杨修中计,来到一座被设置了机关的台阶,被推下而死。

二、杨修之死的原因1.政治原因杨修在朝中有着相当高的政治地位,且与反对势力有所牵连,王氏便借机除掉了他。

2.文化原因杨修是一个文学家,他主张“群经易传,道术分明”,反对经学教条主义。

然而,当时经学主导,文化界不容异己,对杨修的思想产生排斥。

3.人性原因虽然王氏是杨修的表姐,但她看重自己的地位和利益,而不顾表亲情分。

三、杨修之死的影响1.历史人物的遭遇杨修的遭遇反映了当时官场黑暗的一面,也象征了文化界对异己的排斥。

他的悲剧成为历史人物的经典代表。

2.思想的传承杨修倡导“以文为官”,主张人文主义和理性思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悲壮气氛的鼓舞杨修被害的悲壮外在鼓舞了后世人物的振奋,对历史人物的形象塑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杨修的价值与意义1.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杨修的遭遇令人唏嘘,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是东汉文化的一大亮点。

然而,他的政治立场和表达方式也备受批评,对他的人格和价值产生了备受争议的争议。

2.文学成就的突破杨修的文学成就得到了许多后世文学家和散文家的赞赏和推崇。

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教案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教案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教案导学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 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杨修之死》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杨修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 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第二章:课前准备与预习2.1 课前准备1. 让学生阅读课文《杨修之死》,熟悉课文内容。

2. 准备相关的文学背景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3. 设计好课堂问题和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2 预习任务1. 让学生预习课文,注意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 让学生思考杨修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准备在课堂上分享。

3. 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课文作者的其他作品和文学风格。

第三章:课堂导入与新课讲解3.1 课堂导入1. 通过引入杨修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杨修之死的意义和影响。

3.2 新课讲解1. 分段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每个部分的意义和作用。

2. 分析杨修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

第四章:课堂讨论与互动4.1 课堂讨论1.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杨修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的理解。

2.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深入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4.2 互动环节1. 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一些相关的任务和活动。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拓展5.1 课后作业1. 让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和讨论,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目。

2.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杨修之死的读后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2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展示和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对课文作者其他作品的研究和理解。

2.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写一篇关于杨修的故事或小说。

第六章:教学评估与反馈6.1 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观察和学生的参与度,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最新-《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

最新-《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

《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壶知道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课文《杨修之死》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概括人物性格。

2、小组讨论,分析杨修死因。

3、学会谦逊做人,保持健康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分析语言,分析概括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性格。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要点】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资料助读,了解背景;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并简要复述、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杨修的死因,明确人物的性格特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开拓延伸,借助网络了解《三国》;联系实际,反观自我,知得失、明方向,谱写人生新篇章。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请欣赏下面这首诗:杨修之死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这首诗评价了历史人物杨修,认为杨修才能卓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杨修到底因何而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走进《杨修之死》。

二、出示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概括人物性格。

2、讨论、分析杨修死因。

3、学会谦逊做人,保持健康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三、资料助读展示相关背景资料:(说一说)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是我国文学史上首先用全力从事小说创作的作家。

罗贯中的古典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

这部著作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在国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教案模板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杨修之死9篇

教案模板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杨修之死9篇

教案模板初中初三上册语文杨修之死9篇初中初三上册语文杨修之死 1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4.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5.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师准备:u盘:多媒体课件、《三国演义》主题曲.教学步骤:一、导入:(课前2分钟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烘托气氛。

)同学们,从刚刚的音乐当中你听到了什么?(人吼、马嘶、战场厮杀之声......悲壮之情)《三国演义》正是一部英雄的悲壮之歌,让我们在这悲壮的乐曲中重温那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关于《三国演义》或者是罗贯中你了解些什么?可以告诉我吗?(学生谈文学常识)《三国》开篇就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英雄迭现,今天我们就从中淘出一位英雄来学习一下。

他就是——杨修。

二、预习检查:1、字词2、翻译句子(研讨练习三)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疏理小说情节。

1.朗读要求:语速要适中,句子停顿要准确,尤其注意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场合,要读出感情来。

2.朗读任务: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请用概括性的语言说出来。

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朗读后做答。

边朗读边指导朗读。

归纳:事件心理私解“鸡肋”怒杀杨修;破译曹操写“活”字的用意虽称美,心甚忌之;分食一合酥,虽喜笑,心甚恶之;揭穿曹操梦中*用意愈恶之;密告曹丕愈恶之;教曹植出城大怒;替曹植作答教有杀修之心;3.插叙的顺序。

插入的六件事是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

以杨修“身死因才误”做为行文线索。

四、再读课文,研讨探究,让学生概括杨修的死因。

(让学生各抒己见)总结归纳: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

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行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做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初中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教案范本(通用12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教案范本(通用12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教案范本(通用12篇)初中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范本篇1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性格。

2.培养学生独立读、述、评、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读名著的兴趣教学重点:见目标1、2、3教学难点:见目标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首先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师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

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

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生: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生:刘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另两位人物是什么形象的。

(师板书课题)师:首先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二、整体感知:1.检查字、词庖官主簿谮绰刀恃才放旷(给加点的字注音,用“恃才放旷”造句)2.熟读课文,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并归纳段意。

学生讨论后明确: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3.初步思考:杨修和曹操给人留下什么印象?明确:杨修:恃才放旷。

曹操:阴险虚伪、狡诈奸猾。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说出俩人性格的主要特点即可。

)三、深入阅读1.找生读第一部分:师提问:①杨修为什么会命赴黄泉?②曹操杀杨修是否有理?明确:①因为从曹操所发布的口令“鸡肋“中洞悉了曹操的心事。

被曹操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杀掉。

②有有理之处,也有无理之处。

《杨修之死》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杨修之死》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温馨提示: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则渐释,以至
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是学。

------朱熹
[学习目标]
1.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2.进一步理解叙事顺序。

3.从历史的角度、艺术的角度,认识曹操。

[课前预习]
动手收集:
(1)搜集整理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

请写在下面:
(2)我最棒:我们知道课文所述故事的背景;我们还知道曹操的形象在历史上是这样的:
自主学习:
好文不厌百回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要多诵读。

“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
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

(1)读课文,初步疏通语句。

(2)再读课文,速度要放慢一些,一边读,一边思考与理解,要读、划、批、写。

重点
语句用“―――”划下来;用“()”标出关键词并思考其含义;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用“?”在其右边划出,停下来反复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试着解答;遇到有前后联系的内容,用“1、2、3”等序号做标记。

(3)做笔记,一边细读一边把重点和不懂的内容记下来。

我们能读得一字不差:
鸡肋沉吟庖夏侯。

《杨修之死》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杨修之死》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杨修之死》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松岭区第二中学(语文)学科教学案(九)年级()班主备人:审核人:使用时间年月日课题杨修之死罗贯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分析杨修之死的原因教学流程一、情景引入,明确目标由《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4分钟的视频资料)导入。

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回顾,又通过声音画面等直观手段吸引学生,营造气氛。

二、检查预习,链接材料:1、人物介绍2、背景介绍3、展示预习成果三、阅读读课文,整体感知1.杨修因犯何罪被杀?2.若没有这一事件,杨修会被曹操所杀吗?3.课文用哪几件事表现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在这些事中,杨修表现如何,曹操态度怎样?说一说:概括人物形象以“读了__________故事,我认为杨修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____________________ 。

”为例说一句话。

四、合作探究,探讨死因辩一辩此环节为教学重点难点,突破方法为:辩论激趣法。

教师应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多角度概括人物性格。

过渡: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曹操杀杨修。

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有其渊源的,杨修之死也是这样。

这是情节发展的必然,也是他性格发展的必然。

下面请同学们以“杨修之死是否完全归因于曹操”展开辩论。

男生为正方,观点为:杨修之死归因于曹操。

女生为反方,观点为:杨修之死不归因于曹操。

辩论要求:要有理有椐(观点要有事实依据)。

在辩论中理解人物性格特征。

五、拓展迁移晒一晒多面曹操提问: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杨修之死》,了解到曹操性格阴险狡诈的一面,但是我们看问题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同学们心中的曹操是个什么样的呢?学生讲有关肯定曹操的故事:如他惟才是举,他爱惜老百姓的麦田,他胸有大志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修之死教学目的:1、学习通过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掌握一些重点字词3、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课时安排:2教学重点:1、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有关的文学常识。

二、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解决学生的质疑。

三、处理字词四、布置预习题1、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

2、为辩论准备材料,男同学持“思考和练习”中的第一个观点,女同学持第二个观点。

第二课时一、复述故事(10分钟)1、女同学的代表复述前三个故事:①“鸡肋”的故事;②“改修花园”;③“一盒酥”。

2、男同学的代表复述后四个故事:①“梦中杀人”;②“簏中物”;③“斩吏出门”;④“代作答教”。

二、完成必答题(抽签选作答的学生)(5分钟)1、(男)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①鸡肋()②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③数犯曹操三忌()2、(女)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

①竟取匙与众食qí()②操因疑修zèn()害曹丕。

③延弃弓cao()刀。

三、完成抢答题(为避免滥答,答错者倒扣10分)(5分钟)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抢答后教师明确答案:“身死因才误”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2、叙事的方式有:①顺序、②倒叙、③插叙、④补叙。

本文属哪一种方式?明确:本文的回忆部分是补叙,若放回《水浒传》中,本文则是插叙。

3、请找出本文的三个通假字,并指出各与哪个字通假。

明确:“当”通“挡”、“分”通“吩”、“付”通“咐”。

四、展开辩论(20分钟)男女同学各选出四个同学分别任主辩、第一副辩、第二副辩、第三副辩。

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并说明对方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男)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女)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五、在辩论的基础上,总结人物性格特征。

(男)总结杨修的性格特征。

(女)总结曹操的性格特征。

(然后教师明确答案并板书)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曹操:虚伪残诈、老谋深算六、总结(5分钟)(教师完成)1、分出胜负方。

2、明确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两点:既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也是由于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两者缺一不可。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应该说:前者,即男同学所持观点是内因;后者,即女同学所持观点是外因,两者导致了杨修之死。

七、宣布结束曹操杀人手段多曹操年轻时就登上政治舞台,从政、治军四十多年,打了不少仗,杀了许多人。

只要他认为于己不利的人,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平民百姓,都格杀勿论,这是有史可查的。

当然,为了巩固他的统治,有些是非杀不可的,但他也错杀了不少无辜者,特别是他统一了北方之后,连他的一些功臣也不能幸免。

《三国演义》对曹操杀人的种种行径,有许多具体的描写。

曹操杀人手段之多样,场面之残忍,为历史上所罕见。

这对人们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本质,提供了具体的证据。

亲自出马,消灭异己。

董承等人策划的“衣带诏”事发,曹操以闪电般的行动,把董承、吉平等各家大小七百余人,全部杀光。

有的人先是截指割舌,继而枭首弃尸,惨不忍睹。

他又亲自入宫,捕杀董妃。

献帝求情说:“董妃有五月身孕,望丞相可怜。

”曹操不准。

伏皇后要求待董妃分娩后才杀,也不行。

他当场把董妃勒死。

后来,伏皇后也被乱棍打死,家族二百多人被弃市。

这种株连家族、祸及胎儿的杀法,为封建社会所特有。

纵兵滥杀,报仇泄怨。

曹操的父亲曹嵩在徐州附近被陶谦的部属所杀。

他为报父仇,发兵打徐州,命令士兵“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

于是,“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弄得尸横遍野,泗水为之不流。

借刀杀人,掩人耳目。

名士祢衡,赤身露体,当众骂了曹操。

曹操恼羞成怒,本想立即杀他。

但又怕因此失掉人心,于是就假惺惺地把祢衡荐给刘表。

刘表深知其用心,便把祢衡送给黄祖,结果祢衡为黄祖所杀。

曹操既达到杀人目的,又让别人代担罪名。

这真是狡猾之至!“梦中”杀人,故作惊讶。

一个近侍在曹操午睡时,将他掉落在地上的被子拉起复盖上,他就“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

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

操痛哭,命厚葬之。

”这完全是骗人的把戏。

在埋葬这个冤死的近侍时,主簿杨修指着尸体感叹地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一语道破曹操“梦中”杀人的骗局。

先纵后杀,嫁祸于人。

军中缺粮,一时无法解决。

曹操先是叫管粮官王厘逐日克扣军粮,以救燃眉之急。

及至军队生怨,曹操知道军粮快要运到,于是,就一刀把王厘的脑袋割下,向全军宣布王厘克扣军粮的“罪状”,以稳定军心。

巧立罪名,然后杀之。

他的主簿杨修很忠于他,只是因为时时卖弄聪明,揭穿曹操所设的一些骗局,使他恼火。

就给杨修一个“惑乱军心”的罪名,把他处死。

孔融倚老卖老,自以为是,也被以反叛之名除去,杀他时,连他的两个刚懂世事的孩子也不能幸免。

许攸、荀、华佗等许多人,也都被安上种种的罪名后,加以杀害。

这些描写,充分揭示出曹操的暴虐本质和狡诈的性格。

“一将功成万骨枯”。

封建统治者总是在白骨堆上建立自己的宝座。

曹操的杀人行径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

他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的艺术典型,仅就杀人手段这一点,也很够资格的了。

曹操为什么杀杨修汉末魏初,在文学上是一个暂时繁盛的时期。

所谓建安七子,便是那时候有名的文人。

曹操自己也写诗文,加以他善于笼络一班有才名的文人,所以他把许多文人(其中也有方士)都拉拢到自己的身边,为他效劳。

建安七子除孔融之外,都是依附于曹操的。

曹操一方面把许多文士拉到他身边,但同时,对于那些有傲气、不讲他好话的文人,却很不放心。

从他先杀孔融,后杀杨修,便充分说明曹操对敢于反对他的文人的忌恨。

孔融依仗自己是孔子后代,当时又很负盛名,他不大把曹操看在眼里。

而且,看来他也不大看得起依附曹操的一班文人。

这一点,从祢衡口里可以知道。

祢衡经常推许孔融和杨修,说“余子碌碌,莫足数也。

”这不用说是包括王粲、陈琳等在内的。

祢衡同孔融关系很好,他的话当然也反映孔融的观点。

孔融比祢衡、杨修大十多岁……他们三人,在当时的文人中算是一派,即,不肯阿谀曹操的一派。

祢衡虽年轻,但才气很大,曹操想侮辱他,叫他充当“鼓吏”,结果祢衡把衣服剥光打鼓,反而侮慢了曹操。

曹操叫人去找他来,他便拿着一根大棒,坐在曹操军营门前大骂。

曹操虽然很火,骂他为“竖子”,并说“孤杀之犹鼠雀耳”,但碍于他的文名,竟不敢杀他,后来送给了刘表,刘表又假黄祖之手把他杀掉。

杨修年龄跟祢衡不相上下,但祢衡是个平民,杨修则是洛阳的第一二名的世家,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四代都任过太尉。

(东汉时,太尉是相当于宰相的官衔)而且,都是有名的忠于汉室的名臣。

他父亲杨彪在董卓作乱的时候,为了保护汉献帝,几乎死难。

杨修很早就负文名,除了祢衡推崇他的话可证之外,还有曹植写给他的信,也把他同六子并列(孔融除外),说六人都不过著声名于一方,而杨修则是“高视于上京”,可见杨修在洛阳的影响有过于六子。

对于这样的人才,不用说,曹操是要罗致的。

所以,在建安中,曹操就任他为主簿,那时正是曹操南征北战、戎马倥偬的时候,据说杨修“总知内外”,总是把事情处理得很好。

那么,杨修是很愿意替曹操办事的吗?他对曹操的态度怎样呢?我们不妨分析一下。

当时,杨修的父亲杨彪还健在;曹操在汉献帝迁都许昌,公卿宴会时,看见杨彪脸上有怒气,便连宴会也不敢参加,悄悄溜掉了。

后来以杨彪跟袁术通姻为罪名,诬彪有阴谋,下狱。

是孔融极力为之申辩,曹操才不得不释放他。

此后,杨彪十多年一直称脚挛,不任事,闲居家中。

这些事,杨修会忘记吗?当然不会的。

不久,孔融便被曹操杀掉,祢衡也被杀,这在杨修心中,会没有很深的感触吗?当然不可能没有。

从这两点看来,杨修虽为曹操办事,不见得内心是尊敬他的;正因为这样,才常常自觉不自觉地“露才”,好像有意告诉曹操,你的本领也不过如此,什么事也瞒不过我。

像“鸡肋”那桩公案,就是在这种心理下弄出来的。

他有时外出,甚至告诉值班的人,曹操会来查问些什么,怎么回答。

结果,曹操所查问的果然不出他所料。

这样时间长了,曹操就看穿他内心的隐秘,从而产生恼恨之心。

他本人是否预料到这样的后果呢?应该说也可能是预料到了,不过,他到底是一个很有点傲气的人,同孔融、祢衡是气味相投的,因而压抑不住心中的不满罢了。

……杨修对于自己的命运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他的知己朋友孔融、祢衡早已死在他前面了。

杨修被杀后,有一天,曹操碰到杨彪,问道:“杨公为何瘦得成这个样子?”杨彪回答说:“愧无日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意思是说,我惭愧没有金日那样的远见,(金日的儿子,为汉武帝所喜欢,称为弄儿;后来渐渐长大了,有一天,金日遇见弄儿在殿里同宫女戏耍,他怕将来连累自己,便把弄儿杀死了。

)而又还有老牛舐犊的爱子之心呀。

曹操听了,很有点下不了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