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政策执行模式运行影响分析_以_省略_地区民办教师转正清退政策执行为例_刘腾
“撤点并校”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分析
“撤点并校”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分析【摘要】“撤点并校”政策实施以来,高校资源不均衡、学生心理健康受影响、课程质量下降、师资队伍稀缺、地区经济发展受阻等问题逐渐凸显。
资源聚集于少数名校,导致各地区高校发展不均衡,学生面临心理压力增加,课程质量下降,师资队伍不足等现象普遍存在。
在政策调整方面,应加强高校资源合理配置,提升教育公平,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未来,应该着眼于深化教育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均衡发展,为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撤点并校政策、高校资源、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质量、师资队伍、地区经济、调整建议、发展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撤点并校政策在中国教育领域被广泛实施,旨在优化高校布局,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撤点并校是指将两所或多所高校进行合并,撤销冗余的学科专业,整合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这一政策的实施,旨在解决高校资源不足、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政府也希望借助撤点并校政策,优化高等教育布局,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撤点并校政策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与争议,如高校资源不均衡、影响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质量下降、师资队伍稀缺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都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对于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需谨慎考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避免可能的不利影响。
1.2 政策内容“撤点并校”政策是指校点结构调整和学校合并的政策,旨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根据政策规定,学校应根据学生数量、教学质量等因素,适时撤销一些不适应发展需要的校点,进行学校整合,提高教学效果和资源利用效率。
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但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和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才培养需求的增加,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一方面,学校合并可能导致高校资源不均衡。
基础教育教师政策变迁路径成因分析_古翠凤
基础教育教师政策变迁路径成因分析古翠凤(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摘要]在基础教育活动中,教师是基础教育及其政策变迁的主要影响者,归根结底,这源于教师人力资本的影响力。
研究基础教育教师政策变迁路径,可运用委托代理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与教育理论来阐述与预测我国基础教育中教师政策变迁路径的成因和发展趋势。
此外,我国基础教育中教师政策变迁路径还可通过强化代理人治理、切实制定及实施教师专业标准与突出基础教育人力资本产权来提升。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师政策;政策变迁;变迁路径;成因分析[中图分类号]G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7-0051-03[基金项目]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科学研究工程项目“广西农村基础教育财政政策研究”(YB2012015)。
[作者简介]古翠凤(1975—),女,广西柳州人,硕士,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
一、教师是基础教育代理人教师是基础教育活动的最终代理人。
政府加强对教师的治理和监督是基础教育民办教师政策变迁的动因之一。
在基础教育交易活动中,他们与所有交易活动中代理人的差异在于,教师拥有大量私人信息。
因此教师可能做出与委托人目标不一致的行为,所以这一活动需要得到监管。
基础教育交易活动的委托人包括基础教育活动的管理者、基础教育交易活动的投资者与受教育者等。
具体而言,学校管理者与学校是直接委托人,是第三级委托人;各级政府、各种非政府组织与社会作为基础教育的直接投资者,是第二级委托人;受教育者是最终的投资者与委托人,是第一级和最初的委托人。
上述交易双方的信息拥有情况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完全对称;二是部分对称或部分不对称;三是完全不对称。
而在基础教育交易活动中,双方拥有的信息处于完全不对称的状态。
在基础教育交易活动中,委托人的目的是跟随教师学习未知信息,所以学生无法对基础教育所教授的信息作出评判,因而,学生也根本不能对教师在基础教育活动中的行为作出监督和治理。
浙大本科宪法教学案例(08)
浙大本科《宪法》教学案例(内部参考)一、基本理论篇1、孙志刚案与“恶法”2003年3月17日晚,被害人孙志刚被广州市公安局天河区分局黄村街派出所错误收容,在广州市收容人员救治站,遭受收治人员的毒打,3月20日上午经抢救无效死亡。
一审判决依法对几位被告人判处死刑、死缓或者有期徒刑,二审维持原判。
5月14日,三名法学博士生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审查建议。
6月18日,国务院通过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草案)》,实施了21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宣告废止。
1、何为“恶法“?2、孙志刚案对我国的法治建设有何启示意义?2、世界上的违宪审查第一案1801年3月2日,即将卸任的总统亚当斯任命了42名治安法官,一些人的任命状则因当时的交通和通讯条件而未及发出。
1801年3月4日,共和党领袖杰弗逊(Jefferson)正式出任美国第3任总统。
当他得知有17份治安法官的任命状仍滞留在国务院的抽屉时,便授意他的国务卿麦迪逊(Madison)不要发送这些已经签署并经封印的任命状,而将其“如同办公室的废纸、垃圾一样处理了"。
麦迪逊之拒发任命状,自然引起了已获任命但却未接到任命状的人的不满。
其中,马伯里与另外三个同样情形的人便以1789年的《司法法》第13条的规定为依据,直接诉至最高法院,请求对国务卿麦迪逊发出职务执行命令书(writ of mandamus),强制其交付那些任命状。
首席大法官马歇尔执笔的判决认为,所有制定成文宪法的人们都想要制定国家的根本的、最高的法律,因此所有有限政府理论的逻辑结论必定是“与宪法相抵触的立法机关的法案均是无效的”,而作为具体适用各种法规范的法院,理所当然地拥有对法律的违宪审查权。
1、违宪审查权的理论来源是什么?2、我国相关的宪法审查制度与美国有何不同?3、邱氏鼠药案:宪法与民法的关系1989年,河北省一位农民邱满囤发明了一种诱杀老鼠的特效药——被称为“邱氏鼠药”——并在此技术的基础上创建了一个颇有名气的老鼠药工厂。
制度变迁中的农村养老保障政策:整合逻辑与路径选择
2023年7月第4期总第252期理论与改革THEORYANDREFORMJuly,2023No.4(TotalNo.252)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农村老年组织的连带福利机制研究”(22FSHB021)。
作者简介:王辉,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刘惠敏,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F842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26[2023]04-0131-016 DOI:10.13553/j.cnki.llygg.2023.04.011制度变迁中的农村养老保障政策:整合逻辑与路径选择王 辉 刘惠敏 摘 要:政策整合是破解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各类不平衡和碎片化问题的有效路径。
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系统梳理了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在初步探索时期、老农保、新农保、城乡居保的变迁历程中,政策框架、子系统参与、政策目标、政策工具四个维度的整合状况,提炼整合逻辑。
研究发现,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在取得整合成效的同时也面临整体治理框架不健全、部门间联动效应难以凸显、目标共享和细化不到位、信息传导类工具短缺等明显短板。
今后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设计调整应继续沿着整合思路,完善农村养老保障整体治理框架;坚持多主体联动治理机制;提升政策目标的细化和共享程度;强化养老保障信息系统建设。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障;老龄化;制度变迁;政策整合;整合逻辑;整合路径引 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8 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13 50%[1]。
作为一种不可逆转的人口态势,老龄化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2]。
近年来,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持续深化,各级政府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上的功能作用日渐凸显,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然而,养老保障水平在城乡间、区域间、群体间的不平衡[3],各保障项目之间的碎片化问题[4],养老服务供给主体间系统性、协同 理论与改革2023年第4期 性不足等问题严重困扰着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整合之路[5]。
公共政策执行及其执行的影响因素分析
公共政策执行及其执行的影响因素分析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实施问题探究【绪论】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落地途径分析绪论【第一章】公共政策执行及其执行的影响因素分析【第二章】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历史沿革【3.1 3.2】湛江市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分析【3.3 3.4】大学生就业政策的评估【第四章】上海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及其经验借鉴【第五章】促进湛江市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的对策【总结/参考文献】公共就业政策有效执行研究总结与参考文献第一章公共政策执行及其执行的影响因素分析第一节公共政策执行有关理论一、公共政策执行的概念公共政策执行一般是在政策制定完成以后,把政策中的规程付诸行动的环节,是为完成政策任务而再次调节的行为方法的动态环节。
政策执行环节通常包含政策推广、决策分析、物质与组织筹备、决策执行、充分监管和协调及实施等过程。
只要每个过程都做好了,决策执行行为才可以有效运行,决策方式才可以获取预期的成效。
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政策研究学者从不一样的方面来分析影响政策执行的重要因素,产生了六类政策执行的基本模式,下面简单介绍两种理论模式。
第一,过程模式。
史密斯为最早建立影响政策执行条件及其环节模型的学者,他在《政策执行过程》一文中认为,影响政策执行环节的因素主要有四个:一是合理的政策。
第二是执行部门,指相关政府部门中肩负政策执行的场所。
第三为目标型人群,即政策的主要对象或者影响者。
第四是一些环境要素,主要指在经济与文化及政治等要素中影响政策执行的相关要素。
第二,互动理论模式。
麦克拉夫林于《相互调适的政策实施》中提到了该模式,他以为,政策执行环节的合理与否主要决定于执行组织与受影响人员间互相调适的程度。
该理论一般包括如下几方面:一是政策执行者和受影响人员间的观念与利益不同,基于两者在政策方面的权益,彼此应当调适,变更或者放弃该立场,寻找出使两者可接纳的政策执行方法。
地方政府有效履行职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份 ) 湖 南 ( 3 份 ) 湖北 ( 4 份 ) 山西 ( 2 份 ) 共6 5 , 6 5 ; 部省 份 包 括重 庆 ( 4 份 ) 青 、 20 、 19 和 25 , 7 份 占2 . % 西 25 、 海 (7 份 ) 1 5 和甘 肃 ( 1 份 ) 共6 5 , 4 6 ; 25 , 3 份 占2 . % 东北 省份 包括 辽宁 ( 3 份 ) 2 9 和吉林 ( 1 份 ) 共2 1 , 22 , 5份
7 6
浙
江
工
商
大
学
学
报
21 0 0钽
259 , ,7 份 样本 分布 地域 为东 部五省 、 中部 四省 、 西部 三 省 和东 北 两省 。 东部 省 份 包括 上 海 ( 2 份 ) 广 12 、 东 ( 0 份 ) 福 建 ( 9 份 ) 江 苏 ( 8 份 ) 天 津 ( 1 份 ) 共 8 8 , 1 7 ; 部省 份 包括 安 徽 ( 1 13 、 14 、 16 和 23 , 1 份 占3 . % 中 7
第 5期 总第 14期 0
2 0年 9 月 01
浙
江
工
商
大
学
学
报
NO 5 Vo . 0 . 11 4
J OURNAL OF ZHE I J ANG GONGS HANG UNI VERS T I Y
S p. 2 0 e 01
地 方 政府 有效 履 行 职 能 的影 响 因素 分析
一
、
问题 的提 出与 研 究 方 法 的 选 择
政 府有 效履 行职 能受 到诸 多 因素 的制 约 , 传统 因素 主要 包括 人 、 、 三个 方 面 , 们 的调 查 针对 财 物 我
村民自治两委关系
村民自治:农村两委关系的解析视角【原文出处】求实【原刊地名】南昌【原刊期号】200512【原刊页号】99~102【分类号】D4【分类名】中国政治【复印期号】200604【标题注释】[基金项目]2005年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乡村政策:利益、行为与效率的研究视角》(05sh14)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陈洪生【作者简介】作者单位: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南昌330003【内容提要】农村两委关系问题是村民自治后选举时期乡村治理中的一个凸显的现实问题。
村民自治的两委关系的政策设计体现出了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模式,即所谓的“鸟笼型村民自治”模式,而这种法理上的设计为村民自治实践遗留下了一个国家控制与政府主导乡村社会的有力管道。
【摘要题】地方政府与基层政权【关键词】村民自治/两委关系/政府主导/村党支部/村委会【参考文献】[1]崔智友. 中国村民自治的法学思考[J]. 中国社会科学,2001,(3).[2]徐勇. 中国农村村民自治[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王禹. 我国村民自治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中共中央党校党的建设原理教研室. 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建设[M]. 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5.[5]这一条款是新增内容。
可是,之前的《村组法(试行)》并没有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问题作出明文规定。
可见,党和政府在总结《村组法(试行)》的实践经验后,已经意识到了给农村基层党组织定位的必要性。
[6]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2年10月12日)[EB/OL]. http: //news. xinhuanet. com/ziliao/2003—01/20/content—697148. htm.[7]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一一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年11月8日)[EB/OL]http: //news. xinhuanet. com/newscenter/2002-11/17/content—632278. htm.[8]景跃进. 当代中国农村“两委关系”的微观解析与宏观透视[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9]毛丹. 乡村组织化和乡村民主——浙江萧山市尖山下村观察[J]. 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8年春季卷.[10]徐增阳,任宝玉. “一肩挑”真能解决“两委”冲突吗——村支部与村委会冲突的三种类型及解决思路[J. ]中国农村观察,2002,(1).[11]刘军宁. 民主之路如何起步?——20年政改路径回顾[EB/OL]http: //www. non. org/zwgingo/liujunning/textfiles/15b. htm;刘军宁. 什么妨碍了村民自治?[EB/OL]. http: //news.bbc, co. uk/hi/chinese/china-news/new-sid1359000/13595592. stm.[12]张荣臣,李聚山. 九十年代党员党支部工作实用手册[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13]姚锐敏,汪青松等. 乡村治理中的村级党组织领导[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4]熊哲文. 村民自治中几层重要关系的法律分析[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4).[15]胡荣. 理性选择与制度实施——中国农村村民委员会选举的个案研究[M].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16]柳金财. 影响大陆农村自治制度运作的因素探讨[J]. 中共研究(台北),2001,(1).[17]邹静琴. 村民自治制度背景下乡村关系的调适与重构[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1).[18]何增科. 农村治理转型与制度创新——河北省武安市“一制三化”经验的调查与思考[J]. 社会经济体制比较,2003,(6).[19]王振耀,白钢,王仲田. 中国村民自治前沿[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一、前言何谓两委关系?农村两委关系是指村民自治实施过程当中村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之间的关系。
民办高校教师离职原因和对策研究——以泉州某民办高职院校为例
华侨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The analysis on the turnover intention is for the strategies for private institutes.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the strategies, the turnover of the teachers would be reduced, enh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ocational institutes.
关键词:民办高校 离职倾向 工作满意度 组织承诺
I
Abstract
Abstract
The thesis mainly aims at sorting out the relationship among Job Satisfaction, Organization Commitment, Subjective Perception and Turnover Intentபைடு நூலகம்on, and whose influence from individual teacher in different types. Questionnaire will be adopted, which focus on “certain” college in Quanzhou,on the basis of Subjective Intention. The thesis tries to find out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teachers in vocational institutes.
本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第一,通过何种方式重点打造学院内涵,让教师对学院的发展建立足够的 信心,让他们为教师的身份而骄傲,并愿意在学院发展平台上实现自我理想和 价值,这是所有高校管理者工作的重点和目标。工作本身、工作卷入度和离职 倾向三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对工作满意度越高,代表工作卷入度越高,那 么教师离职可能性就越低。 第二,对组织承诺的调查的目的在于检验教师对组织的认同感的高低,它 包括情感承诺、持续承诺以及规范承诺三个方面。研究结果显示,差异性类别 的教师在规范承诺方面呈现出较低的认同感。 第三,在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选择其他职业的可能性也越 来越高。民办高校能为教师提供的待遇和平台较为有限,教师离职倾向在最近 几年间也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如果不能通过积极的措施对教师进行激励, 极有可能陷入大量教师离职的困境。 第四,不考虑工作本身的话,离职倾向和工作满意度以及组织承诺也有着 负相关关系:所以,本文认为组织承诺是处于工作满意度和离职倾向之间的变 量,并以此展开研究和分析。 对离职倾向的研究和分析是为了民办高校制定有效的对策方案。通过方案 的实施,民办高校的教师离职率将会明显降低,为民办高校的长期稳定发展提 供人力资源保障。
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偏差原因分析
谓政策执行,就是指“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为,将政策观念形态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动态过程。
”从定义中不难看出,政策执行是将政策方案付诸实施,从而实现公共政策目标最直接、最重要、最经常的行动,从根本上决定了公共政策问题能否解决、方案能否实现以及解决和实现的程度和范围。
因此,政策执行在政策过程中处于十分关键的地位。
政策执行是个极其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际的政策实施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使得政策执行出现偏差,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一、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偏差现象:1、政策敷衍。
公共政策执行者在执行中只做表面应付,并未采取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在组织、人员、资金等方面没有真正到位。
只制订象征性的执行措施,或执行起来虎头蛇尾、前紧后松、敷衍塞责,使严肃的政令在形形色色的花架子下变成一纸空文。
2、政策附加。
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被加进原来政策所没有的内容,使政策的调控对象、范围、目标、力度超出了原来的要求,从而使原政策不能到位,导致政策扩大化。
3、政策损缺。
“断章取义”。
公共政策执行部门对上级或中央的政策选择性执行,断章取义,各取所需,使一个完整的政策在执行中没有完全贯彻落实,使政策内容残缺不全,从而政策的整体功能得不到发挥。
4、政策歪曲。
公共政策执行者在传达和执行中对政策精神实质或部分内容有意曲解,利用政策的某些抽象性,借口本地区或部门的特殊性做出不同的解释。
5、政策抵制。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这实际上是钻政策的空子。
公共政策执行者有意不执行或变相不执行上级或中央政策,这是执行者主观上、行动上反对政策的一种表现,损害公共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偏差分析公共政策执行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实践,因而政策实施中的失控原因也较复杂。
在假定政策规定正确的条件下,公共政策执行失控的主要原因在于:在利益关系上政策调控对象对利益分配的不满和抵制,在体制上主要是政策运行机制的不健全,在客观情势上主要是执行者素质缺。
艰难的保障: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的演进分析
78
教摇 师摇 发摇 展摇 研摇 究
2021 年摇
政的基础,明确了工资构成中各成分的制度逻辑, 清理规范了各项地方性津补贴,体现了财政可预 算、可管理的特征。 工资套改的背后,是使用农村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保障农村中小学教师工 资,[6] 以公共财政制度替代筹资权下放,财政压
第四,体现按劳分配的激励原则。 按劳分配 原则主导着 1990 年代的各项改革工作,也体现在 教师工资制度中。 在确定教育事业单位的专业技 术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工资制。 专业技 术职务等级在工资的构成上,主要分为专业技术 职务工资和津贴两部分冶 [3] 后,1994 年又进一步 确立了“ 职务等级工资占 70% ,津贴占 30% 冶 ,以 使工资结构既体现平等原则,又与教师工作数量 和质量挂钩。
二、公共财政下的教师工资保障与治理 乱收费阶段(2006—2014 年)
摇 摇 1993 年国家出台的系列改革政策奠定了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导地位。 在财政能力总 体过弱,难以全部保障的情况下,下放筹资权似乎 是无奈的解决方案,但是,这种制度性的“ 妥协冶 引发了各种批评。 对市场经济“ 马太效应冶 的全 面纠正,促成了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
1994 年
人事部、 国家教委
政策文本
《关于 印 发 高 等 学 校、 中小学、中等专业学校 贯彻掖 事业 单 位 工 作 人 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业 三个实施意见的通知》
确立中小学职务( 技术) 等级工资制,由职务( 技术) 等级工资 和 津 贴 两 部 分 构 成, 前 者 占 70% , 后 者 占 30% ,教师职务等级工资标准提高 10% ,津贴由学校 自主分配和发放,体现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正常增资 制度;对到边远、艰苦地区和农村工作的人员,待遇从 优;对表现优异者、突出贡献者予以表彰和奖励
2022《公共政策概论》第十二章案例分析及答案
第十二章案例分析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来说,公平是最重要的价值追求。
过去5年间,大城市的“择校热”及贫困地区的教育薄弱问题,因为一系列改革举措而取得了显著改善。
几年前的北京,每到义务教育入学季,找门路、拼关系、托人情,是家长们的“必修课”。
从去年开始,“择校”这个词也逐渐很少被提及,取而代之的是就近入学政策。
从2014年开始的、北京等多个大城市推动的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改革举措。
为保证过程透明,统一的小学和初中入学服务系统投入使用,记录学生入学途径和方式,并纳入电子学籍管理系统。
每个孩子该就近去哪所学校,一目了然。
不正常的流动如何产生、从哪个环节产生,也都能够进行监控。
除了分好“蛋糕”,还要做大“蛋糕”,实现教育资源的“高位均衡”。
包括北京、上海、南京、深圳等在内的多个大城市,从横、纵两个维度盘活存量、激发增量:横向,包括打造学区联盟、大校年级组制、教育集团,积极扩展优质学校的服务半径,提高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总量;纵向,主要是打通学段、建设一体化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和推进九年一贯对口直升改革。
从价值分析的角度对我国就近入学政策进行评价。
答:为保障我国义务教育的正常实施,早在1986年,国家在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九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适当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
”《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二十六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设置,由设区的市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小学的设置应当有利于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
”这些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政策在法律上的明确规定。
这些规定,明确了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的权利,明确了地方各级政府保障其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权利的义务和责任。
就近入学的政策目标就是为每一个儿童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确保教育的公平原则。
据悉,这19个重点大城市是指4个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10个副省级省会城市。
《通知》明确要求,2014年各重点大城市要在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方面采取切实举措,标本兼治,破解择校难题。
教育政策法规20个案例分析报告
教育政策法规案例分析及参考答案案例1某校初中班主任吴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高某的作业本中夹了一封写有XXX收的信件,吴老师顺便拆封阅读了此信。
这是高某写给一位女同学的求爱信,吴老师看了十分生气,后在班会上宣读了此信,同时对高某提出了批评。
次日高某在家留了一张字条后离家出走。
高某家长找到吴老师理论并要求将高某找回。
吴老师解释说:“我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是我的职责,我批评高某是为了教育和爱护他。
他是从家中出走的,与我的工作没有关系。
”问题:⑴吴老师的哪些做法不正确?试述你的判断所依据的法规及条款。
⑵吴老师的解释是否正确?为什么?参考答案⑴吴老师私自拆阅学生高某信件的行为和在班会上宣读高某信件的行为是不正确。
因为上述行为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0条和第31条的规定。
⑵吴老师的解释不正确,因为吴老师有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职责,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平等相待的基础上。
《教师法》规定,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是教师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不能借口教育和爱护学生而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
本案例中吴老师不适当的教育方式对学生高某的离家出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案例2小学生武某上课时,起立回答问题,后排的同学陈某用脚将武某的椅子移开,结果武某重重地坐到了地上。
武某当时身体没有任何异样,老师也只批评了陈某几句,就继续上课。
可是三天后,武某感到腿脚发麻,后来发展为没办法正常坐着上课。
父母将她送往医院诊断,经检查为尾椎受挫伤,导致下半身麻痹,需要长期治疗。
问题:对这起事故,谁应该担负责任?参考答案学生陈某负主要责任,由其监护人负责赔偿。
学校负有管理失职责任,负次要责任,应进行相应赔偿。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制度何以变迁——一个多元动力的分析框架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制度何以变迁——一个多元动力的分析框架方晓田(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重庆400031)摘要:通过对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制度演变脉络的审视,可以发现整体性分析制度变迁动力是正确把握民办高等教育制度发展的关键所在。
从历史制度主义理论出发,提炼出环境与观念、法治与权力结构、关键节点与行动者、制度稳定与变革循环等主要因素,以建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多元动力分析框架,由此发现:环境与理念变化综合性驱动制度变迁,宏观法制与权力结构变化主导性驱动制度变迁,历史关键节点及行动者选择变化加速性驱动制度变迁,制度稳定与变革变化则循环性驱动制度变迁;在不同历史阶段,各动力变量遵循各自的制度逻辑展开互动,共同推动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制度变迁。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民办教育;教育政策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742(2024)02-0041-14一、民办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自20世纪90年代初,斯科克波(SKOCPOL T )、西伦(THELEN K )和斯坦默(STEINMO S )等人提出“历史制度主义”概念以来[1],历史制度主义逐渐发展为当代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范式之一[2]1。
但与社会学制度主义偏重宏观结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偏重微观行动者不同,历史制度主义更重视中观层面的制度。
历史制度主义认为,制度形成初期所选择的政策,将极大影响甚至决定其未来发展,导致稳定均衡的制度发生变迁的因素不仅有制度本身,还有打破其均衡的外部力量。
[3]162-163它通过对旧制度主义的批判,以及对结构功能主义、历史社会学、符号互动学等理论的吸收与发展,更强调制度、环境、理念、权力、行为、价值等变量之间的关系。
历史制度主义主张对制度变迁的分析应将其置于更长历史时段或更中观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深刻理解事件变迁的因果链条和动力机制。
[4]对于某一制度变迁而2024年3月第40卷第2期高教发展与评估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Mar.,2024No.2,Vol.40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2021年度一般项目“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协议控制模式的风险评估与防范机制研究”(21BSH084)作者简介:方晓田,男,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民办教育制度。
民办学校终止时在校生及教职工安置情况报告
民办学校终止时在校生及教职工安置情况报告民办学校终止时在校生及教职工安置情况报告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民办学校被允许建立。
民办学校在招生、管理等方面享有一定的自主权,并逐渐成为国家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有些民办学校不得不终止运营,这就给在校生及教职工的安置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因此,本文将就民办学校终止时在校生及教职工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一、民办学校终止原因分析(一)经济问题在运营过程中,民办学校需要支付建筑物的租金、员工的工资、杂物费用等,这些费用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将会使民办学校财务出现问题。
如果财务问题严重,可能导致民办学校结束运营。
(二)管理问题由于民办学校的审批、管理和运营都比较自由,所以可能会出现管理上的问题,如教育质量问题、资源配置问题等。
若处理不当,这些问题将会影响到学校的正常运营,进而导致学校的终止。
(三)政策问题民办学校的办学资格需要通过国家相关部门的批准和审核,如果出现政策问题,例如相关部门政策调整或废止,民办学校不得不结束继续运营。
二、民办学校终止时在校生的安置情况(一)如何保障在校生的权益在民办学校终止期间,学校应该积极与政府部门联系,并将学校运营完整的档案和资料上交给政府部门,由政府部门具体规划和组织安置方案,确保在校生按照规定得到应有的权益。
(二)如何安置在校生安置在校生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现有的学业水平、个人自愿意愿、学生所在年级和地区等因素,根据相关部门的安置文化制定具体的安置方案。
可以安置在其他民办或者公立学校等方案。
(三)如何加强学生转学后的帮助学生面临转学带来的各种问题,如适应新环境、适应新教育体系等,民办学校应该积极为学生提供帮助。
可以在学生转学之前收集各种信息,如新学校的学习情况、学生们的学习方式、课程等,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制定帮助方案,以便学生更加顺利地适应新生活。
三、民办学校终止时教职工的安置情况(一)应如何保障教职工的基本合法权益在民办学校终止期间,学校应该积极与政府部门收深联系,并将学校运营完整的档案和资料上交给政府部门,由政府部门具体组织和规划安置方案,确保教职工得到应有的合法权益。
教育减负政策执行偏离的原因及对策分析——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
检验下,利益相关者理论框架得以不断完善,并且 已经广泛应用于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领域。 通常,人们将利益相关者定义为“任何能影响组织 目标实现或受政策发展影响的群体和个人”[7]。根 据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教育减负政策执行中的利 益相关者理论主要是指影响教育减负政策目标实现 的群体和个人。利益相关者的核心理念有:第一, 组织的价值创造依赖于利益相关者,组织应该对利 益相关者的福利和利益承担责任;组织的目标通过 促进组织利益最大化而实现利益相关者整体利益的 最大化。第二,利益相关者应该具有参与企业或组 织治理的权利,各利益相关者向组织提供了个人资 源,组织应吸收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参与组织治理, 通过共同治理可以实现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平衡和 社会责任。第三,关于利益相关者的分类,许多学 者已经注意到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对组织的决策 影响不同,因为组织中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与组织目 标实现之间的相关度是不同的,因此应从多角度对 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在分类方法上应采取动态发 展的态度[8]。
一、研究背景
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是教育领域关注的问题,同 时也受到国家和社会多方面的关注,建国以来党和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减负政策。我国第一个减 负政策是 1955年颁布的《关于减轻中小学过重负担 的指示》,该指示明确指出目前学生负担过重,主 要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1]。2000年 1月教育部颁 布《关于在 小 学 减 轻 学 生 过 重 负 担 的 紧 急 通 知》, 通知首次明确提出取消小学生学业评价百分制,要 求在已经普及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升初免试并遵 循就近入学[2]。2013年 8月 22日教育部颁布文件 《小学 生 减 负 十 条 规 定》,规 定 从 小 学 生 的 入 学、 考试、作业、评价方式、锻炼等着手,要求切实减 轻小学生课业负担[3]。2018年 2月下旬教育部等
公共政策执行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第六章《政策执行》之案例
公共政策执行案例分析公共政策分析第六章《政策执行》之案例第六章政策执行,案例1,“定心丸”何以变成“闹心丸”第二轮土地承包给广大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九”,对稳定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增加农民长期投入的积极性,保护耕地,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一些地方“定心九”却变成“闹心九”。
据山东省信访部门统计,在山东因…申论范文三给养老子女发工资背景链接南京有120多万老人,98%是居家养老,约需居家养老护理员4.3万人,而目前全市持证上岗的专(兼)职养老护理员只有3000人,养老护理员缺口达4万人!据悉,南京将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方式,其中,“家属照料型”模式让人感…项目综…2013?018号关于表彰项目六月份“六好共产党员”和“员工之星”的通知项目部所属各部室及工班:根据项目《关于开展“六好共产党员”和“员工之星”评比活动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在2013年6月份“六好共产党员”和“员1工之星”评比活动中,李…第六章政策执行,案例1,“定心丸”何以变成“闹心丸”第二轮土地承包给广大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九”,对稳定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增加农民长期投入的积极性,保护耕地,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一些地方“定心九”却变成“闹心九”。
据山东省信访部门统计,在山东因土地纠纷引发的农民上访和冲突,已占到农村越级上访量的40,,并呈上升势头。
河南省农调队最近对全省20个县的县、乡主要领导干部的问卷调查表明,土地纠纷与农民负担等成为当前一些农村的热点问题。
强征承包地引发纠纷:1997年,山东省商河县杨庄铺乡政府在没有征得群众同意的情况下,单方将几个村的数千亩土地有偿承包给山东天马置业公司,搞高效农业开发。
村民多次上访,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
村民林富行不平地说:“俺家的两亩地被乡政府强行包给了天马公司,补偿一直都不给,这是啥道理?”去年,河南省洛阳市所属的洛宁、宜阳、新安等县的一些乡镇,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名,在不给任何经济补偿的情况下,强行让群众在承包地上种植烟叶,否则就收回群众的承包田,结果引发了群众上访。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执行的风险省思与调适进路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执行的风险省思与调适进路
卢光辉;周福盛
【期刊名称】《教育理论与实践》
【年(卷),期】2024(44)1
【摘要】随着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体系的日益完善,政策架构和治理体系基本确立,以“机会均等”和“差异补偿”为表征的积极差别待遇格局产生了良好的政策效应。
作为优化区域资源配置的重要元素,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要适时走出“差异补偿”的路径依赖等非意图性后果,锚定“机会均等”的调适进路,加强优化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体系中的发展性、支持性政策工具,在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培育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新生长点,开辟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可持续发展的新场域。
【总页数】6页(P31-36)
【作者】卢光辉;周福盛
【作者单位】宁夏教育科学研究所;宁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11.8
【相关文献】
1.教育扶贫视阈下乡村教师支持政策执行效果研究——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理论模型
2.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执行困境与突破路径——基于多重制度逻辑的视角
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理路、执行陷阱与改革逻辑
4.乡村
教师补充政策执行的抑制因素与纾解路径——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的分析5.幼儿教师待遇政策执行阻滞与路径调适分析——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办教师遗留问题
民办教师遗留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民办教育机构逐渐兴起,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办学校的压力。
然而,与此同时,一些民办教师遗留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民办教师遗留问题,指的是在民办教育机构发展初期,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导致一部分民办教师在离岗、退休、工资待遇等方面面临困境和不公平待遇的现象。
一、离岗问题在一些民办教育机构中,由于存在合同期满、机构关闭或者合并等情况,部分民办教师面临离岗的困境。
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和政策规范,这些教师在离岗时往往难以获得合理的补偿和政府的就业帮扶。
这给这些教师带来了较大的生活压力,也给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不确定因素。
二、退休问题由于民办教育机构的特殊性质,很多民办教师在退休时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
首先,民办教师相对于公办教师的退休金待遇较低,不能享受到同样的福利保障。
其次,一些民办教育机构没有建立养老金制度,导致民办教师在退休后生活困难。
最后,由于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民办教师在退休后往往面临医疗保障不足的问题。
三、工资待遇问题与公办教师相比,民办教师的工资待遇往往较低。
这主要是由于民办教育机构的经济实力相对较弱,无法承担公办教育机构的人力成本。
这导致许多民办教师的工资待遇不仅无法与公办教师相提并论,甚至低于城市最低工资标准。
这对于一些有优秀教学能力和经验的民办教师来说,既是对他们付出的不公平待遇,也是不利于民办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解决民办教师遗留问题的途径:一、完善法律和政策体系为了保障民办教师的权益,相关部门应当出台明确的法律和政策文件,明确民办教师的离岗、退休、工资待遇等问题。
这不仅是对民办教育机构及其教师的保障,也是对民办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建立养老金制度一些民办教育机构应建立起养老金制度,为民办教师提供相应的养老金待遇。
同时,政府也应积极与民办教育机构合作,建立养老金补贴制度,确保民办教师在退休后能够得到充分保障。
三、加强对民办教育机构的监管为了保护民办教师的合法权益,有关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民办教育机构的监管力度,确保其按照国家法律和政策规定执行教师聘用、离岗、退休和工资待遇等相关事宜,避免出现违规行为或者教师权益受损的情况。
公共政策兑现总结范文
公共政策兑现总结范文一、引言公共政策兑现是指政府根据民众的需求和利益制定的政策在实际操作中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公共政策的兑现是政府履行职责、提高民生、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典型的公共政策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其中兑现与未兑现的原因,旨在提供经验和启示。
二、案例分析1. 乡村振兴政策乡村振兴是中国政府近年来的重要政策之一,旨在推动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生活。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政策工作的推进缓慢,一些计划停留在纸面上,实际执行力不强。
其次,存在资金不足、技术支持不到位等问题,制约了政策的有效执行。
此外,一些政策设计上存在缺陷,未能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需求,导致部分政策难以得到农民的支持和参与。
2. 教育公平政策教育公平是许多国家的重要目标之一,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然而,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城乡教育差距仍然较大,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不足,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其次,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仍然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学生相同的教育机会。
此外,一些政策措施实施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导致政策效果不佳。
3. 医疗保障政策医疗保障是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政策领域,各国政府都在不断努力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然而,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相对较低,医疗资源严重不足,导致医疗保障政策未能落地生根。
其次,医疗保障政策的保障范围有限,部分特殊人群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此外,医疗保障政策的执行机构缺乏有效管理和监督,导致一些保障资源被滥用或浪费。
三、影响兑现的原因1. 政策设计不合理一些公共政策在设计阶段未能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和民众需求,导致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阻碍。
政策制定者应该加强调研,充分了解民众需求,避免盲目设计政策。
2. 资源不足、执行力不强公共政策的实施需要充足的资源支持和高效的执行力。
缺乏资金、技术支持以及有效的执行机制,都是影响政策兑现的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层政策执行模式运行影响分析——以T地区民办教师转正清退政策执行为例刘腾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摘要:基层政策执行模式的选择会对政策运行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民办教师是我国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伴随着民办教师的产生和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
国家对民办教师群体采取了“民转公”、“清退”等政策,但是由于部分地区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执行模式,产生了政策执行偏差,由此引发并遗留了众多的问题。
通过对近年来有关民办教师转正清退政策研究成果梳理,结合地区执行情况进行分析,从政策执行模式角度分析和考量民办教师转正清退相关问题,为问题解决提供一种有价值的视角和新思路。
关键词:民办教师;转正;清退;政策执行所谓民办教师,是指受聘于国家或集体举办的普通中小学(义务教育机构),履行受聘职责,享受国家补助,由学校所在集体支付工资或劳动报酬,持有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发放的“民办教师任用证”,并承担部分其他劳动获得生活补贴的农村公民。
一、民办教师历史沿革我国农村教师中的民办教师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民办教师是我国特殊条件下形成的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农村尤其是偏远贫困地区中小学中承担了教学骨干作用。
民办教师起源发展主要归纳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国伊始,各地区教育资源严重匮乏,为弥补中小学数量和师资队伍的不足,吸收了一批小学和初中毕业生到小学或初中任教,这一举措是当时不得已而为之。
(2)文革时期,教育系统大跃进,各地盲目办学,出现了县办大学、公社办高中、村办小学和初中,教师被层层拔高,出现了小学教师教初中、初中教师教高中的局面。
同时这一模式培养出来的初中生和高中生,又作为不断的补充到农村教师队伍当中。
这些农村教师通过一定管理培训转变为教育行政部门正式认可的“民办教师”。
(3)1979年10月,国务院决定将全国136个边境县的8万余名中小学民办教师转正为公办教师,解开了党和政府妥善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序幕。
(4)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和政府逐步增快了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速度。
通过整顿教师队伍,从中师中招收民办教师,“民转公”等方式使民办教师数量逐步减少。
1992年国家教委、国家计委、人事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进步改善和加强民办教师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正式提出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关、招、转、辞、退”五字工作方针;1994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争取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民办教师问题”。
解决民办教师问题从此有了历史性的转折。
从1994年起,国家连续3年每年下达15万名“民转公”专项指标,各级政府也调剂约17万名配套指标。
二、转正清退政策执行模式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财权与事权不对称的财政制度、不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和不均衡的城乡基础教育导致民办教师的出现和长期存在。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民办教师政策在基层执行的过程中也呈现出政策独立性不强、稳定性差、完善性不够、认可度不高等显著特点。
尤为重要的是国家出台的民办教师转正清退政策部分执行措施较为笼统,缺少具体明确的细则。
以至于部分地区在选择政策执行模式时“各自为政”,竞相苛刻,造成了一定的政策执行偏差。
一方面,在国家强制转正清退的高压政策下,部分地方上的执行出现了“一刀切”、“边清边聘”的情况。
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基层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操作细则不详,转正政策、录用原则笼统模糊,辞退补偿不到位等问题引起了社会极大关注和一些民办教师的不满。
基于政策执行模式的视角,研究发现在基层对民办教师转正清退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选择了不同的政策执行模式,部分地区存在诸如政策执行原则性不强、灵活性过大,政策执行方式简单粗暴有违人道主义,执行制度安排不到位有失公平精神,政策执行监督措施缺失有悖正义准则等问题。
通过对各地区民办教师转正清退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梳理发现,民办教师转正清退政策执行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渐进式逐步解决全国绝大部分地区是按照这一政策执行模式。
通过民办教师资格统一认证,对民办教师队伍进行规范,清退不符合条件的民办教师,国家和地方每年划拨一定的劳动指标,从优秀的民办教师中选招公办教师,有计划的将合格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逐步减少民办教师数量。
国家专项指标于每年年初下达,当年有效。
各地在逐年落实国家专项指标的同时,根据需要与可能,在不突破国家下达给本地区当年度“农转非”计划和增人计划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安排一部分配套指标用于该项工作。
要坚持考核、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考核要以思想品德、教学水平、工作能力和对农村教育事业的贡献为主,考试要以相关学科为主,要根据地区和民办教师的实际情况,对长期从事民办教师工作,在边远地区、贫困山区任教多年,担任学校教学教育领导工作,以及教学成绩突出等的民办教师制定一定的免试政策。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编制分年度计划,并于每年10月底前将下一年度计划报送人事部、国家计委和国家教委。
明确详细地制定了民办教师转正的数量、方法、步骤等。
(二)“一刀切”解决部分地方对于民办教师转正清退政策执行采取此模式。
一些地方,流行“民办民办,说换就换”。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通过多种途径,逐步减少民办教师的比重”,相关政府即根据此项政策,以民办教师超编、年龄偏大等理由随意清退了大量工作年限长,有突出贡献的民办教师。
与此同时,还出现了“边清边聘”的现象,对所有民办教师进行辞退,然后选拔部分民办教师、退休公办教师和其他人员为新的民办教师。
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改革与加强民办教师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提倡和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尽快采取特殊措施,提前解决民办教师问题。
部分地区在没有足够转正指标情况进行大范围的民办教师转公办,出现急于求成,突击过关的现象,在“民转公”过程中具有完成任务的冒进情绪。
(三)久拖不决不解决极少部分地区的部分民办教师采取此模式,尤其是部分在1979年开始整顿民办教师之后统一招考的民办教师,在民办教师考试中不合格,教育部门念及民办教师贡献给与两个选择,一是留在学校继续教书,一是被清退,部分选择继续留任民办教师,这一部分民办教师既没有被辞退,也没有被转正,一直以民办教师的身份工作。
三、基层转正清退政策模式运行影响分析民办教师转正清退突出了发展基础教育的战略地位。
民办教师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大量民办教师长期存在与基础教育的发展是相违背的。
民办教师转正加强了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但是部分地区采取了不同于国家政策要求的执行模式进行政策执行,造成了部分地区政策执行的偏差也造成了大量民办教师遗留问题。
(一)政策执行灵活性过大在民办教师转正清退政策制度过程中,地区经济水平、教育发展差异很难做到政策细节明确,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较为宽松灵活,给与各省、各地区很大的政策执行自主权。
但部分地区却以此选取不同于国家政策要求的执行模式,这也造成了这些地区在民办教师转正清退政策执行过程中有了较大的灵活性,造成很大的政策执行偏差。
相关政策执行取决于基层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干部对民办教师的重视程度和执行能力。
有些地区为顺应民办教师诉求,提高民办教师工作积极性,依据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行了大范围的“民转公”工作。
比如S省T市在1994年12月全省率先完成了民办教师转公办问题。
表1T市1994年各地区民办教师转公办教师情况地区名称民师数量转正数量转正率S区31230296.8%J区3048299398.2%X市4032359991.5%F市3086289693.8%N县2485243698%D县2563218685.3%在1994年T市大规模集中转正中,T市各地区转正率非常高,最高的T市J郊区达到了98.2%,最低的D县也达到了85.3%。
在全S省转正率最高,1994年一批即转正共14412人。
在当时全S省每年转正指标数量5000人左右,仅1994年一年T市转正人数就接近全省转正数量三倍。
这对于T地区广大的民办教师不失为一件好事,在调动民办教师工作积极性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如此大规模的转正政策执行工作中,存在着某种浮躁和明显的突击情绪。
民办教师转正涉及到干部指标、人员编制、工资计划、财务可能等诸多问题,政策性强,波及面广,这项工作历来由国家和省统一部署,地方无权自行决定。
但在地方政策执行过程中,T地区却采用了先全部转正,后按计划逐步解决人员编制问题的方法,很好的规避了国家和省里的政策。
结果造成了一些“有学历无水平”,甚至是“无学历更无水平”的不合格民办教师成为了“合格”公办教师。
简单的“民转公”考试并没有起到选拔优秀民办教师的作用,这与国家逐步减少民办教师数量、优化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政策初衷相违背。
(二)政策执行方式单一为了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各级政府积极制定规划,落实措施,加大“民转公”的力度。
但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部分地区出现了很多简单粗暴执行政策的现象。
对转正过程中民办教师的年龄做出规定,部分地区规定,民办教师年龄超过45岁或50岁就没有资格参加“民转公”考试。
一般来说,年龄越大的民办教师贡献越大,由于之前“民转公”工作长期处于停止状态,指标太少,导致许多老民办教师未能及时转为公办教师,反而政策执行要求不论教学水平,却硬性限制年龄,对老民办教师也没有相关的补偿和奖励。
此项政策对老民办教师工作积极性打击较大。
而与此相反,陕西等地对从教30年以上的老民办教师全部免试转为公办教师,深得人心。
一些地方采取单纯文化考试的方式,即对参加“民转公”的所有老师,全部采取“一张考卷定终身”的做法,然后根据每次“民转公”指标数和民办教师的考试成绩分数高的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
这就造成踏踏实实教学没时间准备考试的民办教师造成考试成绩分数不高,反而没法获得不到转正机会,甚至由于成绩不高被清退。
(三)执行制度安排不到位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有些地区干部对政策、制度进行了变通,满足了部分人的利益诉求,却总体上造成了不公平;或者损失一部分人的利益,造成目标群众的不公平。
这是相关部门久拖不决不作为的一种表现。
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争取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民办教师问题”。
山东省也在2002年基本完成了民办教师问题。
直到2012年6月S省L市109名民办教师自从1985年应聘考试上岗后,从教27年,月工资只有819元。
虽然国家多次发文对民办教师予以转正或清退。
但这些民办教师即未被转正,也为转正。
工资也只是公办教师的三分之一。
国家明确规定,对于考试合格的应立即转正,不合格的应予以清退。
教育部和国家教委在1992年、2002年、2007年先后下文,对民办教师待遇进行规定,要求民办教师待遇与公办教师持平,最低不得低于公办教师的三分之二。
而这两项,L市政府、教育部门都(下转第112页)对这109名民办教师不作为,有失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