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和二仙”厌胜钱始铸于南宋年代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和二仙”厌胜钱始铸于南宋年代考我国古人很早就意识到形象比语言更能够清晰的表达意思,厌胜钱则图文并茂,大部分以图为主,制作工艺上也精雕细琢,反复锤炼。
压胜钱表达人们的“趋吉避邪”情感和愿望,主要从祈福、辟邪两个方面来实现的,多为民间自由铸造,因而在设计、制作、装饰等方面有很大的自由,塑造出众多的生动的审美象,使得古钱币特别是厌胜钱在方寸之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从而使美的感觉得以天长地久留传寰尘,让后人也能尽情赏玩。
其内容多取材具有道德教化意义和宗教崇拜意义的故事,因此还起到了社会启蒙教化的功能。
寒山、拾得被称为“和合二仙”,虽失其真名,但正因为失其真名,千余年来,才引起古今中外学者的浓厚兴趣,考证其人、其诗、其事之作,有如汗牛充栋。
笔者试着从合和二仙厌胜钱始铸年代进行略考。
一、“合和二仙”的真人生活在浙江台州天台县
“和合二仙”一直寓意和合美满、百年好合等,但历史上的寒山和拾得是僧人而不是神仙。
唐台州刺史闾丘胤《拾得录》的一篇序说:台州刺史闾丘胤到任三日即礼拜寒山、拾得,并指示僧道翘收集寒山诗。
据考证,唐代中期(唐宪宗十一年,公元815年)至晚唐(唐昭宗天复元年、公元901年)是寒山与拾得
在天台生活的大致时间。
由此可见寒山和拾得就生活在唐代浙江天台,浙江天台是“和合”文化的原生地。
有据可查的是清代《事物原会》云:“和合神乃天台山寒山与拾得也。
”清代官修《全唐诗》与《四库全书》时才始收《寒山诗》。
雍正皇帝在《雍正御选语录》中收录了《寒山诗》计一百二十七首,在序言中说:“朕以为非俗非韵,非教非禅,真乃古佛直心直语也。
”雍正作序之外,并封天台寒山大士为“和圣”、拾得大士为“合圣”,认为其可为清代统治阶层用之俗民,于是,寒山、拾得正式成为“和合二圣”。
二、“合和二仙”最早出现的年代应为南宋
笔者认为清代只是发文确定了寒山与拾得为“合和二仙”的官方定论,这只是追认寒山拾得为“合和二仙”,但其真正被称为“和合二仙”的年代应在南宋,合和二仙厌胜钱始铸于南宋,而不是清代。
(一)“合和二仙”和“和合神”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二三云:“宋时,杭城以腊月祀万回哥哥,其像蓬头笑面,身著绿衣,左手擎鼓,右手执棒,云是和合之神,祀之可使人万里外亦能回来,故曰万回。
今其祀绝矣”。
说的就是唐代有一个家庭,兄弟俩情深义重,各自承担重任。
因为哥哥远赴战场,父母挂念而终日哭啼,
于是弟弟万回只身前往战场探望哥哥。
两地相隔万里之遥,他竟可以朝去夕返,将哥哥的消息带回家告诉父母,以敬慈孝。
万同之所以由唐代神僧演化为宋代“和合之神”,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因于北南宋之交的战乱,战乱造成人们的流离失所,所以才更盼望团聚,也更渴望有能够使人团聚的神灵出现。
那么,万同既是因缘际会成为“和合神”之选,当然也会因因缘不再而失去“和合神”的地位,况且民间信仰一直处于不断的迁变之中,所谓“人心所向,神即因之,不必实有其人也”。
田汝成在叙述了宋时杭城的万回之祀后,特意指出“今其祀绝矣”,但实际上并不是和合神信仰绝迹了,而只是万同作为和合神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因为此时新的、更合适的人选已经登场亮相,即“和合二仙”(或称“和合二圣”)。
从这可以推出北宋初期还没有“和合二仙”,“合和二仙”和“和合神”的更替应在北南宋之交,或是南宋。
(二)“合和二仙”与“三贤”
北宋初期,天台山国清寺内已建起纪念丰干、寒山、拾得的“三贤堂”。
据《国清寺志〃大事记》(华东师大出版社,1995年版)载:“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日僧寂昭弟子念救,又捐资重建国清寺,并建三贤堂,祀丰干、寒山、拾得三大士。
”此时,寒山、拾得还没有单独作为“合和二仙”。
《国清寺志〃名胜古迹》“第二节:圣贤遗迹”中,有“三贤古迹”的记载:“唐贞无间,国清寺高僧寒山、拾得、丰干三尊宿,据传系文殊、普
贤、弥陀三大士示现,故号称三贤也。
”由此也可以佐证北宋“合和二仙”还尚不明确。
(三)“合和二仙”于南宋单独出现
证明一:寒山拾得一起出现在画家笔中
南宋着名画家梁楷画了一幅有名的《寒山拾得图》,图中没有丰干的画像,“三贤”变成了“二仙”,图中寒山、拾得神情舒展,意态自若,人物面部手脚均用细笔勾勒,衣履则以泼墨粗笔挥洒,比例夸张,表现出重内在轻灵的禅画特色。
证明二:南宋丞相史嵩之墓发现“和合二仙”玉佩
2011年12月考古发掘南宋丞相史嵩之墓,在其圹志上清晰地记载着史嵩之卒于南宋宝佑五年(1257年),发掘中发现了一件玉佩,一件镏金铜环、水银若干、少量古铜钱及丝织品残骸。
这件玉佩就是“和合二仙”玉佩,雕刻精美,镏金铜环由方
形和圆形相连,鲜亮如新,环上还残留着灰黄色的纺织物。
在如此高规格的墓中,“和合二仙”玉佩作为随葬品出现,可见“和合二仙”已深入人心,且玉佩中的两人,作为喜庆之神,象征着幸福美满、和谐喜庆,是广大民间公认的“喜神”、“吉神”。
一人持荷,一人捧盒,不像原先认为的只在民间祭拜,而是在上层人物中“和合二仙”也已有了较高的地位。
三、“合和二仙”厌胜钱应始铸于南宋
一是根据前人著述及钱谱记载,我国最早的厌胜钱币出现在为西汉时期,如有吉祥文字或纹饰的四株半两、佩钱“去山除尖”等,其后《收藏》杂志等刊登一枚“四保宜甲宜田”钱,形制颇类先秦半两,可能早于西汉四株。
无论怎样,厌胜钱在南宋的铸造更是得到较好的发展,据记载唐宋时期的厌胜钱,以开始以镂空花草、虫、鱼、蜂、蝶、龙、凤、麟、狮、鹿、马、人物故事等为主调,寓意吉祥、太平之意。
“合和二仙”一个广为传诵的代表幸福美满、和谐喜庆故事,被作为厌胜钱的题材也是合情合理的。
二是玉制“合和二仙”厌胜钱币出现在南宋。
玉,在我国古代不仅是身份与财富的象征,而且在货币史上从当过等价交换物,这也是公认的事实。
据我国一些历史文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曾以玉为货币。
《管子〃国蓄》中提到:“以朱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
故南宋丞相史嵩之墓发现“和合二仙”玉佩,从广义上说是也应是一种厌胜钱币。
三是以下为的宋代“合和二仙”厌胜钱币图,由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可以判断应是南宋时期的钱币。
直径: 4.6厘米厚度:2.4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