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二氧化碳》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二氧化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39c3c3a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49.png)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二氧化碳》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二氧化碳是由什么组成的- 知道二氧化碳的特性和用途- 能够识别一些产生二氧化碳的常见活动教学准备- 教材: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教具:投影仪、图片或实物展示二氧化碳相关的物品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什么是氧气?-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二氧化碳2. 研究(20分钟)- 向学生简单介绍二氧化碳的组成:由二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组成。
- 使用图片或实物展示二氧化碳的特性:- 无色、无味、无臭- 可以溶解在水中- 可以用来灭火- 探讨二氧化碳的一些常见用途:-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碳酸饮料中含有二氧化碳,会起泡- 工业生产中使用二氧化碳进行冷冻、灭菌等- 让学生自己动手感受二氧化碳的一些特性,例如用吹气筒吹进洗衣粉水溶液,观察产生的气泡等。
3. 活动(15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产生二氧化碳的活动。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相交流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 每个小组从讨论结果中选择一些活动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4. 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强调二氧化碳的组成、特性和常见用途。
- 提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能想到哪些产生二氧化碳的活动?教学延伸- 家庭作业:请学生观察家庭中哪些活动会产生二氧化碳,并记录下来。
- 下节课预告:下节课我们将研究二氧化碳的循环和影响。
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 以简单直观的方式展示二氧化碳的特性和用途,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培养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发表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积极参与。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0645b87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36.png)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和问题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对空气概念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于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对于科学实验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是,他们对于空气的概念和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存在和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
2.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空气的存在和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感受空气的存在和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
2.问题引导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
3.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完成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气球、针筒、塑料瓶等。
2.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谜语来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是什么无形无味,无处不在,还能占据空间?”让学生猜测答案,引出本课的主题。
呈现(10分钟)1.向学生介绍实验材料和实验目的。
2.演示实验一:用气球和针筒展示空气的存在。
教师用针筒向气球中注入空气,让学生观察气球的膨胀,引导学生认识到空气的存在。
3.演示实验二:用塑料瓶展示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
教师将塑料瓶中装满水,然后倒掉水,将塑料瓶放在桌子上,让学生观察塑料瓶是否能占据空间。
操练(10分钟)1.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学生用气球、针筒和塑料瓶进行实验,验证空气的存在和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
教科版科学新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1课 《感受空气》教案
![教科版科学新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1课 《感受空气》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3bb176bd64783e09122bfd.png)
学生自由回答。
激发兴趣。
讲授新课
说一说空气的特征有哪些,它有什么作用。我们每天都和空气朝夕相处,自然会了解到它的特征。如空气看不见、摸不着,空气很轻,没有固定的形状。除此之外,我们还知道空气中含有氧气,我们进行呼吸、物质燃烧都离不开氧气,空气起着重要的作用。观看视频资料。
我们通过气泡图来展示一下。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1课教学设计
课题
感受空气
单元
二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
学习
目标
1.空气具有无色、透明、无味、会流动等特征。空气在地球家园无处不在。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观察空气。
3.能以讨论、绘画、文字、图表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尝试以气泡图组织、整理信息。
4.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乐于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把气球充满气,然后扎紧气球口,用手轻轻挤压气球。
把气球充满气,然后扎紧气球口,用手向上抛气球。
活动感受
挤压气球时,能感受到气球有弹性。
气球很轻,稍稍用力就可以把它向上抛起。
你认为空气有哪些特征?你是如何知道的?
我们感受到的空气的特征(班级记录表)
日期:
1.容易泄露。
2.很轻。
3.可使袋子鼓起来,但摸起来很软。
4.能流动。
5.有弹性,能承受一定的压力。
6.……
将塑料袋装入空气,塑料袋鼓起,并且摸起来很软;打开塑料袋的封口,鼓起的塑料袋迅速变扁,并能感受到封口处有轻微的风吹出,说明空气能流动,而且很容易子泄露。用嘴可以吹响哨子,说明空气能流动。用手挤压气球,感到气球有弹性,说明空气有弹性,能承受一定的压力;充满气的气球很容易被抛起,说明空气很轻。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单元《空气》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单元《空气》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c42dbe4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d0.png)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空气》教学设计材料准备:每组1个篮子、若干个自封袋、水、石头]1.学生分组,每组一篮子,里面放有若干个自封袋、水和石头。
2.学生进行传递游戏,要求传递过程中不能让自封袋漏水或破裂。
3.学生讨论:为什么自封袋不会漏水或破裂?(预设:因为空气的压力可以支撑水的重量)4.小结:空气的压力可以支撑物体的重量,这也是空气的一个特征。
三、整合归纳:空气的作用1.学生回顾空气的特征,认识到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有什么作用?3.学生讨论:呼吸、飞行、气象预报、风能发电等。
4.小结:空气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需要珍惜它,保护它。
今天我们要探究的问题是什么?(等待学生回答)对,我们要探究的问题是空气能否占据空间。
你们认为空气能占据空间吗?(等待学生回答)那么,我们怎么才能证明空气能占据空间呢?让我们一起来进行实验探究吧。
二、实验探究:1.学生分组,每组一套实验材料,按照实验研究单的要求进行操作。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探究,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空气能占据空间。
三、应用拓展:1.教师出示塑料瓶和气球,引导学生用打气筒将气球吹满,然后将气球套在塑料瓶口上,观察气球的变化。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能够套在塑料瓶口上?学生可以根据前面的实验结论,得出结论:因为空气能占据空间,所以气球能够套在塑料瓶口上。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到了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知识呢?(等待学生回答)对,例如打气球、吹口哨等等。
四、小结与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研究内容,强调空气能占据空间这一重要知识点。
2.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了解一些与空气有关的知识,例如大气层、空气污染等。
3.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回答关于空气占据空间的问题,并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空气能占据空间实验探究应用拓展小结与延伸作业设计:1.空气能否占据空间?请简要回答。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https://img.taocdn.com/s3/m/477f9507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a5.png)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的定义和科学的作用。
2.理解自然界中的一些基本规律和现象,如物体的变形、颜色、光的传播等。
3.培养观察、思考和实验的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1. 单元一:科学与生活教学内容1.科学的定义和科学的作用。
2.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3.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或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科学的定义和科学的作用。
2.概念讲解:讲解科学的定义和科学的作用,并与学生探讨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3.实例分析:通过一些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4.学生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思考并撰写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
5.总结回顾: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与学生讨论一些有趣的科学问题。
2. 单元二:物体变形教学内容1.简单物体的变形和恢复。
2.物体变形的原因和规律。
3.练习观察和描述物体变形的能力。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些生活场景或实验现象引起学生对物体变形的好奇心。
2.概念讲解:讲解物体变形和恢复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和记录物体变形的过程。
3.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变形的过程,并总结物体变形的原因和规律。
4.学生实践:学生们自己找一些实例进行观察和描述,增强他们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5.总结回顾: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并与学生一起回答一些问题,巩固学习的知识。
3. 单元三:物体的颜色教学内容1.物体的颜色和光的反射。
2.颜色的构成和变化。
3.实践观察和描述物体的颜色。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些有趣的图片或实验现象引起学生对物体颜色的兴趣。
2.概念讲解:讲解物体的颜色和光的反射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颜色的构成和变化。
3.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描述物体的颜色,并通过实验总结颜色的构成和变化。
4.学生实践:学生们自己找一些物体进行观察和描述,加深对物体颜色的认识。
最新2023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
![最新2023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https://img.taocdn.com/s3/m/717b9baf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7a.png)
最新2023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教学目标- 了解声音的特点和来源- 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 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与反射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和PPT- 实验材料:弹簧、纸板、铃铛等- 学生实验报告纸和铅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有趣的声音,如动物叫声或乐器音乐,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和关注。
2. 引入新知:使用课件和图片,介绍声音的特点和来源,如声音是由物体震动产生的,不同物体产生的声音有不同的音调。
3.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首先用弹簧拨动,听听产生的声音;然后用纸板的一端贴在墙上,敲击纸板的另一端,观察声音的传播和反射情况。
4. 实验总结:让学生回到座位上,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并记录在实验报告纸上。
随后,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和思考问题。
5. 概念解释:使用PPT或黑板,讲解声音的传播方式,包括空气振动传播、固体传导和液体传输。
6. 练与巩固:利用课本上相关练,让学生巩固掌握所学知识。
7. 教学拓展:带领学生思考其他与声音相关的问题,如声音的频率和音量与人类听觉的关系。
8. 课堂小结:通过问答或口头回顾,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的研究成果。
课后作业1. 完成相关练册上的练题。
2. 自己收集一些有趣的声音,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观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通过实验,理解了声音的传播和反射。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表现积极。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实验环节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致的指导,确保学生能够准确观察和总结实验结果。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空气有质量吗》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空气有质量吗》](https://img.taocdn.com/s3/m/ced1cf64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ce.png)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空气有质量吗》教案一、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
质量是空气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测量空气的质量。
在称量过程中,了解一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
科学态度目标: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不同的测量方法影响测量物体质量的准确程度。
二、重难点。
重点:学生思考提出判断空气是否有质量的方法。
重点:通过探究,学生认识到空气是有质量的,掌握证实空气有质量的实验操作。
三、教学准备。
每对同桌需要准备:两个气球、一个天平、一个打气筒、一张学习任务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经过前三章节的学习,我们知道空气是无色透明、无味的。
探索空气的这些特征,可以采用鼻子闻、眼睛观察、手粗模的方式。
(二)探讨:空气有质量吗?让实验效果更明显,降低实验难度,本节课我们选择“天平”作为测量工具,更加直观。
气球的弹性和厚度都比保鲜袋要强,使用气球装空气更加简便。
加上保鲜袋实在太轻了,不利于之间看到实验现象。
5.明确实验研究的问题、采用的测量工具、装入气球的工具、实验目的,以及自己的猜测。
验证猜想,养成有理有据地支持自己的观点1.对子之间合作完成实验。
2.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回顾自己还存在哪些不足、不规范之处。
3.学生常识使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实验结论。
4.你们小组的在试验中发现了什么?和你的猜想一样吗?的科学素养5.教师总结:空气是有质量的。
皮球增加了空气,质量就加重了。
4.10筒空气的质量是多少?(三)延申学习,1.空气的组成部分。
2.介绍比空气还要轻的气体-氢气。
(四)课后思考:假如把注入空气的气球里面的空气放出后,再对比两个气球的质量,你猜想一下会怎么样呢?。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优质教案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7b91dd5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4a.png)
第二单元《空气》第2课《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材分析】《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是教科三年级上册新教材“空气”单元的第二课。
在一年级下册《认识一袋空气》中,对学生对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本单元第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感受到空气的存在,本课通过一系列活动,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聚焦、探索、研讨、拓展四个板块。
聚焦环节是以“压杯入水”这个活动作为引入,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直接聚焦这节课所要研究的内容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在探索环节部分通过在“打孔实验”和“打气实验”,根据所观察到的水做变化的现象,进一步验证确实是空气占据了空间,活动中穿插研讨部分,在交流研讨中深刻认识空气能占据空间。
此环节由于“打孔实验”和“打气实验”在操作和实验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于是在本教学设计时,把本课的教学主线改为“压杯入水”纸不湿一一“倾斜水杯”水入杯——“空气入杯”水排出,这三个实验的探究研讨。
最后通过拓展板块进行延伸,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学情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和其前概念的认知,认同了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说明学生对空气的基本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空气是否能占据空间,认知很不一,学生对于物质占空间这样表述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
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对空气的认识存在一定基础,但对于占据空同这样相对抽象的描述的认识比较模糊。
【教学目标】L科学观念:通过探究活动,知道空气能占据一定的空间。
2.科学思维:通过描述、分析压杯入水、打孔观察、打气观察三个实验的实验现象,能理解并解释“空气占据空间”这一事实。
3.探究实践:能用纸团、塑料杯等材料分步操作,研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能运用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知识,使用材料设计小实验。
4.态度责任:能对空气能否占据空间表现出研究的兴趣;能尊重事实,对实验现象和结果如实进行记录和描述;了解“空气占据空间”在生活中的应用。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单元《气候》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单元《气候》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23daf6a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b3.png)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气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能够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名称和特点;2. 能够简单地描述四季的变化及其特征;3. 能够初步认识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气候类型的基本概念;2. 介绍世界上常见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3. 四季的变化及其特征;4. 初步认识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帮助学生认识气候类型的基本概念;2. 让学生了解世界常见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1. 让学生通过观察素材或影像,了解世界上不同气候类型及其特点;2. 组织小组讨论,分析不同气候类型对人的影响,并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到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1. 在开始本节课前,老师用图片或影像让学生们看世界上不同气候类型的景象,引导学生说出各种气候类型的名称和特点。
2. 介绍世界上常见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学生们可在观看影像的同时进行简短的笔记。
3.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气候类型对人的影响,并研究相关的科学知识。
4. 老师通过丰富的素材(如儿童科普书籍、图片、动图等)让学生们感受四季的变化及其特征。
5. 学生们按四季变化标准,分小组讨论并展示各自所收集到的数据。
6. 最后,通过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评价1. 学生提问及回答情况;2. 学生讨论时的质量及提供的建设性意见;3. 学生对四季变化及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理解程度。
总结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或分组讨论的形式了解不同气候类型及四季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3e18fea5cc22bcd127ff0c19.png)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1.《寻访小动物》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过程与方法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教学过程一、理解小动物师:同学们,第一单元植物,观察认识了很多植物,归纳总结了植物的共同特点,。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二单元动物,一起走进动物的世界。
说说你们认识哪些动物?生边说,师边板书(注意区分大、小动物)谁来区别一下哪些是小动物。
师:你们喜欢这些小动物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寻访小动物。
(板书课题)1.寻访小动物。
2.在我们附近还能观察到哪些小动物呢?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估计一下或是猜猜,在花坛、草地等地方,能观察到哪些小动物,猜猜会有多少种?附近还有哪些能找到栖息和活动着好些小动物?如果要进行一次寻访调查小动物的活动,我们应留意哪些地方?三、寻访活动的准备如果进行一次寻访小动物的活动的活,我们要做哪些准备?(先让学生讨论,再结合教材背景图提示进行完善)1.我们要寻访小动物首先应该设计一个调查计划,你们认为应该怎么调查呢?小组重点讨论调查方案:1)关于寻访的地点安排和小组内部人员的分工,需带哪些工具;2)记录表设计。
2.在观察调查过程中可能会碰到的问题有哪些,这些问题又该怎么解决呢?重点讨论1)不知名称的小动物怎么记录?2)一些难接近的小动物怎么观察呢?3)在寻访活动中应该注意哪些事项?(比如哪些场所隐藏着危险,哪些小动物有可能伤人?我们观察的小生命跟我们人一样,你应该怎样对待他们?)(1)安全问题(2)怎样关注和爱护小动物(3)怎样保护观察调查地的环境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1.学生分组寻访。
(精品)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二单元第2课时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精品)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二单元第2课时空气能占据空间吗](https://img.taocdn.com/s3/m/669e0778680203d8cf2f246f.png)
第2课时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材P25~26)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探索与研讨2.研讨汇报。
集体汇报帮助卡主持人:请各小组代表依次汇报你们组在实验中的发现。
小组1: 我们组的纸团没有湿,因为杯子里有空气,空气占据了杯中空间,水就进不去了。
主持人:你们认为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小组1:我们认为这个现象说明空气可以占据一定的空间。
主持人:其他小组有不同的现象或结论吗?小组2:我们组的现象和小组1的不同。
我们组的纸团湿了,因为杯子在压下去的时候倾斜了,空气泄漏,水进到杯子里,所以纸团湿了。
这让我们知道了在进行活动或做实验的时候,一定要谨遵操作要求,要认真、细心、有耐心。
主持人:谢谢大家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
探索二:扎孔观察1.提问:空气占据了杯中的空间,所以水进不去,你们有办法让水进到杯子里吗?(预设:在杯子底部扎一个小孔。
)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实验帮助卡。
探索与研讨3.交流:指导学生组内讨论。
组内研讨帮助卡主持人: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学生1: 我观察到移开手指后,杯中的水面变高了,杯底的纸团湿了,小孔处出现了气泡。
主持人:小孔处的变化与水位变化和纸团变湿有关系吗?学生2:有关系。
小孔处出现气泡,说明移开手指以后,水跑到杯子里面,空气被水挤出来了,所以水面变高了,空气占据的空间现在被水占据了,所以纸团湿了。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探索三:打气观察1.过渡:水的本领还真大,把空气挤出了杯子,你能想办法让空气再回到杯子中去吗?(预设:向杯子里打气。
)2.演示:出示打气筒,指导学生如何打气,并进行演示。
3.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实验帮助卡。
探索与研讨【设计意图】将三个实验分开探究,旨在落实与每一个实验相关的研讨和思考内容,规范学生的操作和实验结果的汇报,尽可能地建立起纸团是否被打湿与空气是否占据杯内空间之间的逻辑联系。
4.交流:指导学生组内讨论,将实验现象汇总,并思考研讨问题。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https://img.taocdn.com/s3/m/be122071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c3.png)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是什么,明确科学与科学知识的重要性;2.学习科学实践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通过实际操作,认识并掌握常见科学现象、生态环境等相关知识。
二、教学内容单元一:科学是什么1. 什么是科学?•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探索和认识自然界的规律,解释和预测自然现象;2. 科学与科学知识的重要性•科学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提高生活质量;•科学知识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3. 科学实践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观察:用眼睛、耳朵、手等感官对事物进行仔细观察;•实验:根据需要,设计并进行实验以验证或证伪假设;•推理:根据已知事实和规律,进行合理的推理,得出结论。
单元二:常见科学现象1.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了解水的存在形态和分布,理解水的循环过程;•通过观察和实践,探究水的循环现象。
2. 日常生活中的光现象•了解光的来源和传播途径,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光的特性和应用。
单元三:生态环境1.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通过观察和分类,掌握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了解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依存。
2. 物种多样性与生态平衡•了解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性,认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必要性;•通过实际案例,感受生态平衡的脆弱性和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单元一:科学是什么1. 导入与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科学现象或实验现象,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是什么,科学为何重要。
2. 探究科学实践方法•分组讨论:请学生就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过或感兴趣的现象进行讨论,分享观察结果;•教师点拨: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实践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并让他们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实际操作。
3. 总结与归纳•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讨论,总结科学是什么,科学和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单元二:常见科学现象1. 水循环•教师通过图示或实物展示,介绍水的存在形态和分布;•联系实际,带领学生了解水的循环过程,并进行实际观察和操作。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气温计》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气温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11a540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cf.png)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气温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材,第二章《天气与气候》第三节《认识气温计》。
内容主要包括气温计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使用方法,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气温对生活和自然界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气温计的结构和原理,掌握正确使用气温计的方法,能够准确读取气温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认识气温对生活和自然界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温计的结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难点:正确使用气温计,理解气温对生活和自然界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温计、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2. 学具:记录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气温下人们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对生活的影响。
2. 新课导入(10分钟)(1)介绍气温计的结构,引导学生观察气温计的组成。
(2)讲解气温计的工作原理,让学生了解气温计是如何测量气温的。
3. 例题讲解(10分钟)(1)讲解正确使用气温计的方法。
(2)演示如何读取气温值,并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气温测量,记录数据,并讨论气温对生活和自然界的影响。
5. 小结与巩固(5分钟)(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巩固知识点。
6. 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观察日常生活中气温的变化,记录一周的气温数据,分析气温对生活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气温计》2. 板书内容:(1)气温计的结构:玻璃泡、毛细管、刻度尺等。
(2)气温计的工作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
(3)正确使用气温计的方法:放置在通风、遮阴处,避免阳光直射。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一周的气温变化,分析气温对生活的影响。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感受空气》附反思含板书设计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感受空气》附反思含板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c969b1a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b6.png)
二、说学情
在一年级下册《认识一袋空气》中,学生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 研究,知道空气具有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形状不固定的特征, 能够运用各种感官去观察空气,获取新知。也知道空气和石头、水两种 物质比较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但是对于相同点的认知还是比较缺乏的。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空气具有无色、透明、无味、会流动等特征。 2.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观察空气。 2. 能以讨论、绘画、文字、图表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 3. 尝试以气泡图组织、整理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 1. 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2. 乐于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3. 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人类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设计意图:在汇报环节,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描述记录到这张气泡图 上。“气泡”最好采用磁贴卡片的形式贴在黑板上,便于移动、修改。教 师帮助学生提炼概括,规范科学用词。】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传递游戏
1.明确活动要求。 以班级的竖排为小组,用不同的容器盛装3种不同的物质,看看哪一组传递的速度最快。 2.小组讨论传递方法。 3.选择传递工具,学生比赛。 4.学生汇报。 汇报时要求学生用“我用什么方法,知道空气什么特征。”这样的句式。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观察空气。
【教学难点】:
尝试以气泡图组织、整理信息。
五、说教法学法
从新课标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来看,记住几个知识点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通过 学习过程,来真正激发学生的个体意识,并通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 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个体自我的心态调适,真正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和谐 统一。教师要在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为了更好地体现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热情。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3《压缩空气》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3《压缩空气》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ee238b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19.png)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3《压缩空气》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压缩空气》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并且在压缩的过程中,空气的体积会发生变化。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空气的压缩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空气的概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验操作和观察细节方面,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指导。
此外,学生对于空气压缩的理解,需要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来加深。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知道压缩空气的方法和现象。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科学探索的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压缩现象。
2.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观察的准确性。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空气的压缩现象。
2.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引导法: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气球、气筒、塑料管、水槽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与空气压缩相关的图片,如:气球、气筒等,引导学生关注空气的压缩现象。
2.呈现(5分钟)老师简要介绍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然后演示如何用气筒压缩气球。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气筒压缩气球,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老师进行点评和讲解,让学生明确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空气压缩还有什么现象?如何用实验证明?6.小结(5分钟)老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空气的压缩现象。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用家里的物品设计一个简单的空气压缩实验,拍下实验过程和结果,明天上课分享。
8.板书(5分钟)老师根据讲解和学生的讨论,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天气》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天气》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7671ee6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b6.png)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天气》
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天气是指大气现象的变化。
2. 能够观察并记录不同天气的现象和特征。
3. 掌握一定的天气常识,如晴、阴、雨、雪等。
教学准备
1. 教材《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天气》课本和练册。
2. 天气预报图片和标志物。
3. 实验器材:温度计、水杯、冰块、干净布。
4. 教具:PPT、黑板、彩色粉笔、白色粉笔。
教学步骤
1. 导入:出示天气预报图片和标志物,引导学生观察并猜测当
天的天气。
2. 研究:通过展示PPT和讲解,教授天气的概念及常见的天气
现象和特征。
3. 实验: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用温度计测量不同物体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4. 操练: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观察记录,分享各自所了解的天气特征。
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复天气的概念和常见天气现象。
6. 练:要求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册相关题,检查理解和掌握情况。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份与天气相关的作业,鼓励学生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
教学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准确理解天气的概念,能够观察并记录不同天气的现象和特征,初步掌握天气常识。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实验记录和练册的答案来评价学生的研究情况。
参考资料
1. 《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课本及练册。
2. 天气预报图片和标志物。
教科版(2023秋)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2.1感受空气 教案
![教科版(2023秋)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2.1感受空气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424c514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1a.png)
教科版(2023秋)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2.1感受空气教案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感受空气》教学设计【探究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操作,明白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可以被我们感知。
在游戏活动中,初步感知空气重量轻、容易泄漏还可以被压缩的特征。
活动目标:通过运空气、装空气、玩空气等多个实验活动,感知空气的特征。
能够利用气泡图,并以简略的文字描述和记录实验的结果。
能够将自己的语文上升为科学语文汇报实验和观察结果,能进行信息的整理。
态度目标:能主动积极的参加小组实践活动,能在探究活动中积极投入,不做局外人。
探究活动过程中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能认真听别人发表意见。
【探究任务】1.了解空气特征:充分利用各种感觉,并借助生活中的一些物品,通过装、运、玩等方法了解空气的特性。
2.在活动过程中,会记录实验结果,要求“文字简单,用科学词汇”,会汇报实验结果。
3.学生信息整理:补充气泡图,形成知识链。
【活动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1.出示字谜:摸不着,看不着,不臭不香没味道。
天上地下到处有,动物植物都需要。
(预设:空气)2.出示课题:感受空气(板书课题)问:通过以前的学习,你知道空气有哪些特征?问:通过生活经验,你知道空气有哪些作用呢?3.小结:空气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动物和植物都离不开它。
前面我们了解一些空气的特征,今天看看我们能不能通过活动来了解空气的其他特征呢,我很期待大家的表现。
二、探究:空气特征探究活动一:传递游戏让我们分组来做传递游戏,看看能不能发现空气的其他特征。
[材料:每组准备塑料自封袋、塑料透明杯子、积木、小果盘、一瓶矿泉水]1.要求:将积木、水和空气分别装入自封袋、透明杯子和篮子,进行传递。
请大家想想怎么做?2.学生讨论装的方式和传递方法。
3.讲解实验记录单使用方法,并要求一边实验一边记录。
4.按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装物和传递。
5.传递活动结束后,将实验材料整理好。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第二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61612c9ab90d6c85ed3ac619.png)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动物第1课《寻访小动物》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理解小动物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4、设计意图:初步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关注: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设计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1、学生分组寻访。
2、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3、关注: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记录。
4、进一步增强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获得更多的信息。
【板书设计】寻访小动物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2课《蜗牛(一)》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通过一次次的亲历活动,学生的科学态度得以端正,科学探究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0f2fe71a37f111f1855bc4.png)
第一课感受空气【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通过感受活动,知道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是可以被我们感知并且存在于我们周围。
2.学生通过传递游戏,认识空气具有易泄漏、轻、能被压缩等特征。
3.学生通过感受活动,知道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借助生活中和空气相关的各种物品,并运用多种感官,了解空气特征。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用简单的文字或者图画记录实验结果,尝试用科学的语言进行汇报。
3.学生通过对气泡图进行补充,学会整理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2.学生通过研讨活动,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意识到空气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游戏中发现空气的特征难点:关注空气的新特征,能够产生认知冲突【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黑盒、学生实验器材一套,班级记录表。
小组:水、石头、空气、自封袋、透明杯子、篮子、大号透明塑料袋、气球、哨子、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带盖的黑盒]1.黑盒游戏,请学生来摸一摸。
提问:摸到了什么?(预设:什么都没有)2.打开盒子展示,强调盒子里面的确是放了东西。
提问:你们猜猜看是什么?(预设:空气)3.揭示课题:感受空气(板书)提问:我们了解的空气有什么特点?(预设:摸不到、看不见、无色、无味、没有固定形状等)提问:在你们的脑海中,空气有什么作用呢?(预设:呼吸,植物营养——光合作用,大自然的组成部分等)4.小结:空气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空气的。
二、探究研讨:空气特征(预设25分钟)(一)游戏一:感受空气[材料准备:每组1个大透明塑料袋、1个气球、1个哨子]1.出示:一个大的透明袋子、1个哨子、1个气球,你们分别会怎么玩?2.学生说玩的方法,明晰各物品的游戏方法,尤其是透明袋子的,学生示范装空气的方法(打开袋子轻轻的一兜,用手抓紧袋口,再拧一圈,观察结束前都不能松开袋口)。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6ca0fd0029bd64793e2c18.png)
【板书:空气】
解释
(一)不会湿的纸
教师表演小魔术
问题:为什插入水底的纸巾不会湿?
引导学生进一步
(二)流不进瓶子的酱油
1、生活情境引出问题:老师买来的袋装酱油总是流不进瓶里。这是什么原因呢?
2、分小组吹气球,进行假设
(1)每个人都有一个倒掉水的瓶子,试试能不能吹大里面的气球?
(2)问:瓶子里的水都倒掉了,为什么有的气球吹不大,有的气球能吹大?
(3)为什么底部有空的瓶子,气球就能吹大、反之吹不大呢?小组里面讨论一下,把你的解释用简单的图画和文字记录下来。
3、汇报交流。
4、证明假设:吹气球的时候真的有空气从底部的洞出来吗?
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利空空气占据空间的事情?
图示:包装
请同学们课后去找一找,下节课继续交流。
板书
板书:6、空气占据空间吗空气水Fra bibliotek据空间方糖
石头
……
培养学生参与课堂实验的兴趣。提升参与课堂积极性。
能尝试用图表方式记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能用实验方法收集证据证实空气占据空间。
能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
工程与技术
通过设计“新酱油瓶”活动,意识到人们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能借助观察到的实验现象阐明空气占据空间。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参与实验活动
1、图片:为什么杯子里再倒不进去水了呢?
水杯里的空间被水占满了,就不能再倒进去水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动物第1课《寻访小动物》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过程与方法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课件【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件礼物。
想不想得到它?不过,得到它的人就是最有智慧得人,猜猜它是谁?1.教师口述谜语:身体半球形,背上七颗星,棉花喜爱它,捕虫最是能手。
2.谁能说说七星瓢虫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二、交流猜测,提出问题1.七星瓢虫是一种十分可爱的小动,你们能不能将现在寻访到的小动朋友物图片展示给大家看,谁来简单介绍一下你的小动物?2.猜猜老师在校园中的那棵大树附近,找到了哪些小动物?(学生猜测,并请猜到的同学将相应的卡片,挂在树的相应位置上)。
3.你们想不想去看看你曾经在校园里见过的小动物?想一想,我们校园内还有哪些可以栖息和生活着小动物的地方?4.选择其中的一个地点,估计一下:你大概能观察到几种小动物?如何才能很快观察到更多的不同种类的小动物哪?引出分组活动。
三、合作探究,准备寻访1.分组,明确分工。
分别选出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汇报员一名、寻访员若干。
2.制作调查记录表。
讨论:调查记录表内应该设计什么内容呢?(课件出示样表)3.观察、记录、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教师引导总结方法)(1)一些很难靠近的动物用先去看一看、再接近一点的分步观察法。
(2)细小的动物观察时可用放大镜。
(3)不知道名称的动物可以画草图。
(4)看不到的动物可以观察标本。
4.寻访活动中注意事项。
想一想,观察、记录中可能还会碰到什么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得出,再出示课件,再总结出注意事项)四、开展活动,寻访交流1.分工合作,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寻访活动,教师随机指导。
2.交流展示寻访活动的收获。
各组派汇报员汇报寻访结果。
3.我们全班同学能观察到多少小动物?进一步明确:统计总数时,相同种类的小动物只算一种,只需将不同种类的相加。
五、拓展延伸,深化教育1.寻访活动中,你们组在哪个方面做的最好。
2.课件出示不法分子伤害动物的图片。
面对这一张张触目惊心的画面,你想说什么?六、课堂总结用手中的图片做广告牌,号召全校同学都来参加到寻访、爱护小动物的行动中来。
【板书设计】寻访小动物地点动物名称吃什么其他1.2.3.【教学反思】这一课我将组织学生在校园里的大树上、大树周围、草丛里、花坛里进行观察和调查。
因此在寻访调查活动前我提出了要求“用学过的观察方法科学地寻访,不打扰小动物,做好记录,注意安全”。
活动中学生的探究热情很高,思维也非常活跃,兴趣很浓,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都较高。
对老师提出的诸如“你认识哪些小动物?”的问题能积极进行思考,答案也较多,从而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并能向老师提出科学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科学探究,尝试了科学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也体现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小动物的意识。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2课《蜗牛(一)》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从这一课开始,学生将对蜗牛、蚯蚓、蚂蚁、金鱼四种小动物进行观察。
通过对这些小动物的观察,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
在观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小动物的外形、运动、摄食、排泄等方面进行观察,并将所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在学习完这些动物之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对这些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归类总结,学生建立生命体的概念。
本节课作为观察小动物的起始课,教师要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并将所观察到的结果实事求是地记录下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与此同时,通过观察蜗牛,学生要了解蜗牛的身体结构、运动方式、生活习性,并要了解如何饲养蜗牛。
【学情分析】对于蜗牛,三年级的孩子很感兴趣,并从课外书上了解到很多关于蜗牛的知识,同时在植物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观察方法,所以他们对本课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和一定的观察基础。
但由于三年级的学生观察方法才刚刚建立,所以观察项目不宜过多,而应重在“少、实、深” 。
本课将通过学生对蜗牛身体、运动的观察,让他们经历观察、描述的过程,使其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才是本课乃至本单元教学的终极目标。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了解蜗牛的运动、身体构造等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过程与方法1.尝试去大自然中寻找并观察蜗牛,按照教科书的方法持续饲养蜗牛,做好观察记录。
2.能充分利用手头材料合理设计实验,学会合作探究;观察蜗牛的运动,发现蜗牛运动中蕴藏着的奥秘,与同学分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2.体验合作探究,感受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发现知识的乐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研究蜗牛,初步感知蜗牛的身体特点等。
经历探究蜗牛的科学观察过程,学会尊重、合作交流。
【教学难点】学习科学观察的方法,并在探究中对获得的新发现进行描述。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猜谜语(出示课件)师:在上课之前,我们来猜个谜语。
名字叫做牛,不会拉犁头,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
生:蜗牛。
师: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研究蜗牛。
(板书:蜗牛)(设计说明:用猜谜的形式导入新课既生动有趣又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的储备,同时还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2.蜗牛的生活环境师:我们每一小组的同学都准备一只小蜗牛,哪一位同学愿意来说一下你们在什么地方捕捉到小蜗牛?生:在花坛里,在草丛中。
师:我们捕捉到蜗牛的地方是干燥的还是湿润的,是充满阳光还是比较黑暗的?生:阴暗、潮湿。
师:蜗牛喜欢阴暗潮湿的地方,(设计说明: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捕捉蜗牛的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初步感知蜗牛的生活习性)二、观察蜗牛的身体1.如何观察师:通过捕捉蜗牛,我们知道它生活在阴暗潮湿。
那么关于蜗牛,你们想要了解什么。
生:蜗牛的身体构造、蜗牛是怎样运动的,蜗牛喜欢吃什么。
师:大家想要了解的真多,那么要了解蜗牛,首先我们要学会观察蜗牛,如何观察蜗牛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
学生活动:讨论如何观察蜗牛。
汇报。
(设计说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感觉到是我想学,我想知道,而不是老师要我了解,从而体验主人翁精神。
)教师总结:观察蜗牛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出示课件)观察蜗牛要做到从整体到局部、从头到尾在观察的时候我们要保持安静在看不清楚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放大镜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可以用文字、可以用图画。
(设计说明:教会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使学生有章可循)2.观察蜗牛(出示课件)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观察蜗牛的身体。
学生活动:观察蜗牛的身体。
汇报。
①蜗牛的身体由口、眼、触角、头、腹、壳这几个部分组成。
②蜗牛的头上有两对触角,一对触角长,一对触角短,在长触角上有眼睛,短触角下有口。
③蜗牛的腹部很柔软,它能分泌粘液。
④蜗牛的壳上有螺纹。
(设计说明:放手让学生观察,发言,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师:现在我们用小棒轻轻触碰蜗牛的身体,注意动作一定要轻,不然蜗牛会痛的。
观察蜗牛会有怎么样的反应。
生:蜗牛会将头和触角缩进壳里面去。
3.观察蜗牛的运动(出示课件))师:因为壳很坚硬,对蜗牛有保护作用。
所以当蜗牛认为他遇到危险时,它会将将头和触角缩进壳里面去。
当他认为没有危险的时候,它会将头和触角从壳里伸出来,继续爬行。
蜗牛是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的呢?学生活动:观察蜗牛在玻璃上爬行。
汇报。
生:蜗牛是靠它的腹部爬行的。
师:蜗牛没有像人一样的脚,但它有特殊的“脚”,我们把它叫做腹足。
我们再次观察蜗牛,看看蜗牛用腹足在玻璃上爬行。
看看大家有没有惊人的发现。
学生活动:观察蜗牛在玻璃上爬行。
生:蜗牛在爬行的过程中留下痕迹,这些痕迹是蜗牛分泌出来的粘液。
师:大家观察的真仔细。
那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猜测一下这些粘液有什么作用?生:帮助蜗牛爬行、保护腹足。
师: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
从刚才的活动中,我们知道了蜗牛能在玻璃上爬行,那么它还能在什么地方爬行呢、生:墙壁上,花坛上、泥土里。
师:我们来一起观察蜗牛在各种物体上爬行。
(设计说明:由于都是学生自己亲自动手观察的情况,学生有着极大的满足感,得到的知识印象也倍加深刻,表述更具体细致。
)三、我们来养蜗牛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了解了很多有关于蜗牛的知识。
哪一位同学愿意来分享一下。
(出示课件)生:(1)蜗牛喜欢阴暗潮湿的地方。
(2)蜗牛的身体由口、眼、触角、头、腹、壳这几个部分组成。
(3)蜗牛的头上有两对触角,一对触角长,一对触角短,在长触角上有眼睛,短触角下有口。
(4)蜗牛的腹部很柔软,它能分泌粘液。
(5)蜗牛的壳上有螺纹。
(6)蜗牛的足叫腹足。
(7)蜗牛在各种物体上爬行。
师:我们知道了那么多关于蜗牛的知识,大家想不想一起来养小蜗牛?生:想。
师:老师教大家如何饲养蜗牛,请大家每天观察蜗牛的生活情况,并做好观察记录。
(出示课件)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3课《蜗牛(二)》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过程与方法: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交流饲养蜗牛的发现和经验1.师:在饲养蜗牛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新发现?2.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师:有的蜗牛“睡觉”了,我们不能观察了,怎样让它醒过来活动?(把蜗牛放入常温下的水中,使其活动。
)要是没有出现“睡觉”蜗牛,这一步就可以省略。
二、观察蜗牛吃食1.师:蜗牛吃什么,怎么吃?我们一起来观察蜗牛吃食(最好选用饿了1~2天的蜗牛,要提前准备好。
)2.引导学生讨论“怎样观察蜗牛吃食?蜗牛长有牙齿吗?”3.发放菜叶,放大镜,把蜗牛轻轻放到菜叶上,静静地等待蜗牛进食。
观察并记录。
4.学生交流发现,教师补充有关蜗牛牙齿知识。
5.观察蜗牛选择什么样的食物这一环节,可以选用另一个蜗牛进行观察,方法参考教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