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必背考点汇总
![教育心理学必背考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ea3e0224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33.png)
教育心理学必背考点汇总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考点1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1)阶段性与连续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考点2自我意识三种心理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考点3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从生理自我(3岁前)到社会自我(3岁以后到少年期基本成熟),再到心理自我(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的过程。
考点4认知方式的差异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
学习理论考点1学生学习的特点(1)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下进行的。
(3)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4)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考点2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考点3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
考点4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逃避条件作用: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
回避条件作用: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以自发地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
学习动机考点1学习动机与效率的关系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曲线关系。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
考点2学习动机的培养(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考点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当代教育心理学
![当代教育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0b3ca1ff941ea76e58fa04c9.png)
《当代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第二章1、了解皮亚杰(生物学的原则&方法)认知发展理论的四个阶段 031-034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算阶段(sensorimotor stage)出生到2岁⏹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2-7岁⏹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 7-11岁⏹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 11岁到成年1)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客体永恒性2)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他们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
3)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这个阶段的最大特征是去集中化。
4)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
本阶段的儿童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影响1)不主张教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即不主张毫无根据地或人为地加速儿童的发展,但同时,过于简单的问题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作用也不大2)保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使他们积极地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
皮亚杰反对教师主动地教而学生却处于消极状态的教学3)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差异2、维果茨基(历史研究)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040-042最近发展区(ZPD)概念及其意义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教育心理学知识要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6bca85a6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4e.png)
教育心理学知识要点1.学习理论:学习是认知和行为的变化,学习理论研究学习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其中,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认为学习是通过环境的激励和惩罚来形成的;认知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思维过程,侧重于理解和记忆;社会认知理论则关注观察学习和模仿的影响。
2.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在不同阶段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过程。
经典的理论有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教育者有指导意义,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发展需要,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
4.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关注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态度。
它研究个体与他人的互动、归属感和态度形成等问题。
教育中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帮助理解学生间的关系、合作学习和学校氛围等因素对学习和发展的影响。
5.教育评估:教育评估是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教育政策等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估的过程。
它可以通过各种测量工具和方法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和态度,从而提供改进教学和学校管理的依据。
6.教育心理学与教学实践的关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材料,提供恰当的反馈和支持,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7.教育心理学的应用领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在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得到应用。
例如,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我调节能力,解决学习障碍和行为问题,改善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心理健康等。
总之,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活动中的心理过程和问题的学科,它涉及学习理论、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评估等多个领域。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4571f42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cb.png)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1. 教育学基本概念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学科。
教育现象:教育活动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如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
教育问题:教育活动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如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改革等。
教育规律: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中存在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2. 教育心理学基本概念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个体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科。
学习心理学:研究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心理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教育评价:对教育活动、教育成果和教育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3.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外部刺激和强化在学习中的作用,代表人物有斯金纳、巴甫洛夫等。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内部认知过程在学习中的作用,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建构和意义,代表人物有维果茨基、杜威等。
4. 发展心理学理论感觉运动阶段(02岁):婴儿通过感觉和运动探索世界,发展基本运动技能和认知能力。
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语言进行思维,但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和具体性。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开始进行逻辑思维,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5. 教育评价方法诊断性评价:了解学生学习现状,发现问题和困难,为教学提供依据。
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及时反馈和调整教学策略。
6.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策略: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习辅导:了解学生心理需求,提供个别化辅导和支持。
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教育心理学素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7. 教育心理学的应用领域课堂管理:运用心理学原理,创建积极的学习环境,管理学生的行为和情绪。
学习动机: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主动学习。
个性化教育: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辅导。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ee676a9d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af.png)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一、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定义为行为的改变,并强调通过刺激-响应机制来塑造行为。
重点研究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
2.认知学习理论:将学习定义为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并强调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
重点研究注意力、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
3.社会认知学习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学习的影响,注重观察学习和模仿。
重点研究观察学习、模型角色和自我效能。
二、发展心理学1.认知发展理论:着重研究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主要代表人物为皮亚杰和维果茨基。
重点研究儿童的感知、注意力、记忆和思维发展。
2.社会发展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主要代表人物为维果茨基和布鲁纳。
重点研究社会化和情感发展。
3.个体差异与发展理论:关注个体差异对发展的影响,主要代表人物为贝洛斯基和埃里克森。
重点研究个体差异、身份认同和学业决策。
三、学习策略1.组织与选择策略:帮助学生将学习材料组织成有意义的结构,并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和方法。
2.目标与计划策略:帮助学生设定学习目标,并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时间管理策略。
3.监控与调节策略:帮助学生监控自己的学习进展,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并采取积极的反馈和评价机制。
四、教学评估与测验1.教学评估:通过观察、记录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改进教学过程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测验与评测:使用测验工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量化评价,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学效果。
五、学习障碍与特殊教育1.学习障碍:指学生在一些学科领域或学习方面存在明显困难的情况,可能是由认知、语言、学习和情绪等方面的问题所导致。
2.特殊教育:为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和支持,以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六、情绪与动机1.情绪与学习:情绪对学习有重要影响,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创设积极的情绪氛围。
2.动机与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行为的重要驱动力,教育者应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提供适当的自主学习机会。
教育心理学知识要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791ce569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15.png)
教育心理学知识要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的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它对于教育工作者理解学生的心理过程和行为,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教育心理学知识要点。
一、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强调外部环境对学习的影响,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形成的。
经典的条件反射实验,如巴甫洛夫的狗实验,揭示了中性刺激如何通过与无条件刺激的配对而引发条件反应。
操作条件反射则以斯金纳的实验为代表,强调强化(正强化和负强化)对行为塑造的作用。
在教育中,行为主义理论可用于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引导学生的行为。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关注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如感知、注意、记忆和思维。
格式塔学派认为学习是对情境的整体理解和顿悟。
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强调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的过程。
奥苏贝尔则提出了有意义学习,认为新知识需要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联系。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来构建自己的理解。
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在教育中,建构主义主张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个人潜能和自我实现。
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接纳和支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实现自我价值。
二、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的类型内部动机源于个体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和热爱,例如对知识的渴望、解决问题的满足感。
外部动机则来自于外部的奖励或压力,如考试成绩、老师的表扬、家长的期望。
2、学习动机的激发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合理的目标,让学生感受到目标的可达性和意义。
及时的反馈和评价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增强学习的信心。
(完整版)当代教育心理学打印版笔记
![(完整版)当代教育心理学打印版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102a1856ad51f01dc281f1de.png)
《当代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7)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 (7)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7)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 (7)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7)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7)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P12) (8)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 (8)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8)一、研究的方法★ (8)二、研究的步骤 (9)三、研究的有效性 (9)第二章学生心理(重点章) (9)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 (9)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9)二、维果茨基的发展观 (10)第二节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 (11)一、个性和社会化发展 (11)二、自我意识、自我概念与自尊 (11)第三节学生的个体差异 (12)一、个体的智力差异 (12)二、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 (12)三、社会文化背景及性别差异 (13)第三章教师心理(重点章) (13)第一节教师的角色与特征 (13)一、教师的角色★P77 (13)二、教师的特征 (13)第二节教师的专业品质 (13)一、教师的基本信念系统 (13)二、教师的教学与沟通能力 (14)三、教师的情感与个性品质 (14)第三节师生互动 (14)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14)二、学生对教师的影响 (14)三、师生的相互作用 (14)第四节教师的成长与培养 (14)一、教师的专业发展 (14)二、教师成长和培养的途径 (15)第五节教师职业倦怠 (15)一、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 (15)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P101) (16)第四章学习心理导论 (16)第一节学习及其分类 (16)一、学习的界定 (16)二、学习的作用 (16)三、学习的分类 (16)四、学习的相关概念 (17)第二节学习与脑(略) (17)一、大脑发育及学习的关键期假说 (17)二、脑的特异化与学习 (17)三、学习与脑的可塑性 (17)第三节学习理论发展(略) (17)一、两种倾向的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 (17)二、行为倾向、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取 (17)三、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的出现 (17)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7)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 (17)第一节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17)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17)二、华生的行为主义 (17)第二节联结主义理论 (17)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17)二、桑代克的学习律 (17)第三节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18)一、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斯金纳 (18)二、强化理论 (18)三、行为的学习 (18)第四节社会学习理论及行为主义新进展 (18)一、社会认知理论——班杜拉 (18)二、观察学习 (18)三、行为主义新进展 (18)第六章认知学习理论 (18)第一节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 (18)一、格式塔的学习理论 (19)二、符号学习理论——托尔曼 (19)第二节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P160 (19)一、认知表征理论 (19)二、认知结构理论 (19)三、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原则 (19)四、发现学习 (19)第三节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奥苏贝尔★P165 (19)一、有意义学习 (19)二、认知同化过程 (20)三、接受学习 (20)第四节学习的信息加工论 (20)一、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加涅 (20)三、教学事件 (20)第七章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章)20第一节建构主义思想渊源与基本观点 (20)一、建构主义思想渊源 (20)二、建构主义分类 (21)三、当代建构主义基本理论观点 (21)第二节个人建构主义理论 (21)一、激进建构主义——冯.格拉塞斯费尔德 (21)二、生成学习理论——维特罗克 (21)三、认知灵活性理论——斯皮罗 (22)第三节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22)一、文化内化与活动理论——列昂节夫 (22)二、情境性认知与学习理论 (22)三、支架式教学 (22)四、建构主义评析 (22)第四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2)一、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22)二、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22)第八章学习动机(重点章) (23)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23)一、学习动机及其相关概念 (23)二、学习动机的作用 (23)三、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P214 (23)四、学习动机的分类 (23)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 (23)一、强化论 (23)二、需要层次说——马斯洛★P219 (23)三、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23)四、成就动机理论与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阿特金森23五、控制点理论——罗特 (24)六、归因理论——韦纳★P226 (24)七、成就目标理论——德维克 (24)八、自我价值理论 (24)九、自我决定理论——德西、瑞安 (24)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24)一、教学吸引 (24)二、兴趣激发 (24)三、反馈与评定 (24)四、奖励与惩罚 (24)五、合作与竞争 (24)六、归因指导★ (24)第九章知识的学习(重点章) (24)第一节知识的分类与表征 (24)二、知识的分类 (25)三、知识的表征 (25)四、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 (25)第二节知识的理解 (25)一、知识的理解类型与过程 (25)二、知识理解的影响因素 (25)三、概念的学习 (26)第三节错误概念的转变 (26)一、错误概念及其性质 (26)二、概念转变及其过程 (26)三、概念转变的影响因素与条件 (26)四、为概念转变而教 (27)第四节知识学习与迁移 (27)一、迁移及其分类 (27)二、迁移的理论与研究 (27)三、为迁移而教★ (27)第十章技能的学习 (27)第一节技能的概述 (27)一、技能及其特点 (28)二、技能与知识及习惯的关系 (28)三、技能的分类 (28)四、技能的作用 (28)第二节动作技能 (28)一、动作技能的结构与类型 (28)二、动作技能的形成 (28)三、动作技能的培养★P311 (29)第三节心智技能 (29)一、心智技能形成的过程 (29)二、心智技能形成的特征 (29)三、心智技能的培养 (30)第十一章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 (30)第一节问题与问题解决 (30)一、问题及其分类 (30)二、问题解决的界定 (30)第二节问题解决的过程 (30)一、问题解决的模式 (30)二、一般问题解决的过程 (30)三、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过程 (31)第三节问题解决的训练 (31)一、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P343 (31)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 (31)第四节创造性思维 (31)一、创造性思维的本质与特点 (31)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32)第十二章学习策略(重点章) (32)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 (32)一、学习策略的界定 (32)二、学习策略的分类 (32)三、学习策略与信息加工过程及元认知的关系★ (32)四、学习策略与自我调节学习 (32)第二节认知策略 (33)一、复述策略★P370 (33)二、精细加工策略★P376 (33)三、组织策略 (33)第三节元认知策略与资源管理策略 (33)一、元认知的结构 (33)二、元认知策略 (34)三、资源管理策略 (34)第四节学习策略的促进 (34)一、促进学习策略的原则 (34)二、常见的学习策略 (34)三、策略促进的方法 (34)第十三章品德的形成 (34)第一节品德心理概述 (34)一、品德的基本界定 (34)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34)三、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 (35)第二节道德发展的理论 (35)一、道德认知的发展 (35)二、道德情感的发展 (35)三、道德行为的发展 (35)第三节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35)一、品德的内化过程 (35)二、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 (36)三、品德培养的方法 (36)第四节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36)一、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 (36)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36)三、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P436 (37)第十四章教学设计 (37)第一节设置教学目标 (37)一、设置教学目标的意义 (37)二、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P444 (37)三、教学目标的分类——布卢姆★P446 (37)四、教学目标的设计 (37)第二节选择教学模式★P453 (37)一、直接教学 (37)二、探究学习 (37)三、基于问题学习 (37)四、合作学习★P465 (37)五、个别化教学 (38)第三节设置教学环境 (38)一、课堂空间 (38)二、教学组织 (38)三、教学媒体 (38)第十五章课堂管理 (39)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 (39)一、课堂管理的相关概念 (39)二、课堂管理的阶段性——布罗菲、伊伏特逊 (39)三、课堂管理的目标 (39)第二节课堂管理过程 (39)一、课堂规则和程序的设计 (39)二、课堂规则和程序的建立(学年开始几周)★P49439三、课堂规则和程序的维持和完善 (39)第三节处理严重的问题行为 (40)一、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40)二、行为矫正原则★P503 (40)三、实用行为分析程序 (40)第十六章学习评定(重点章) (40)第一节学习评定概述 (40)一、学习评定的相关概念 (40)二、学习评定的重要性(功能)★ (40)三、学习评定的模式 (40)四、学习评定的方法★ (40)五、教育决策与学习评定 (40)六、良好评定的指标 (40)第二节标准化测验 (40)一、标准化测验的类型 (41)二、标准化测验的优点与劣势★P522 (41)三、测验的新进展 (41)第三节教师自编测验 (41)一、教师自编测验与标准化成就测验的区别 (41)二、设计测验前的计划 (41)三、教师自编测验的具体形式 (41)四、编制测验的注意事项 (41)五、学习理论的启示 (41)第四节真实性评定与评定结果报告 (41)一、真实性评定★ (41)二、评定结果的报告方式 (42)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P4)2、学习与教学因素教学五要素:* 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点-精华版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点-精华版](https://img.taocdn.com/s3/m/84e3484d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11.png)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点-精华版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它深入探讨研究者的心理特点、认知发展、情感与动机等诸多方面,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1. 研究和认知- 研究:获取、组织和应用知识的过程。
- 记忆:将信息存储在记忆系统中的能力。
- 认知发展:指个体的知识、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过程。
- 智力与智力测试:智力是个体在认知能力方面的综合表现,而智力测试是评估智力水平的工具。
2. 情感和动机- 情感:指个体对外界刺激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主观体验。
- 情绪与情感调节:情绪是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情感调节指个体如何管理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情感。
- 动机:指个体的内在驱动力,促使其行动并追求目标。
- 功利动机和成就动机:功利动机是为了实现外在奖励而做出的努力,成就动机是为了个人成就感而从事行为。
3. 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指不同个体在心理、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变化和差异。
- 天赋与环境:个体差异既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 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差异,包括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惯等方面的差异。
4. 教育与评估- 教学方法: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技巧。
- 评估:评估学生的研究成绩和发展水平。
- 教育干预: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方式干预个体的研究和发展,帮助其达到更好的研究效果。
以上是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点的精华版,涵盖了学习和认知、情感和动机、个体差异以及教育与评估等重要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支持,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代教育心理学》要点
![《当代教育心理学》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b8eafd7fa45177232f60a2dd.png)
《当代教育心理学》讲课要点第一章绪论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一)什么是教育心理学(P4)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不仅研究学生是如何学习的,而且也研究如何去教学生。
这是教育心理学中两项极为重要的课题。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影响教学过程的五大因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2. 学与教的三大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三)本课程的基本内容1.绪论:阐述学科性质、对象、任务、研究方法、发展历史等。
2.学生与教师心理:阐述如何根据学生与教师的心理实施教学、教育活动。
3.学习的基本理论:介绍学习的一般概念和有关学习的主要理论。
4.学习心理:阐述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学习策略与品德学习等。
5.教学心理:述如何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与规律进行教学设计、课堂管理与学习评定等课程性质•心理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位课程•教师教育的基础课程•学时:54•教材:陈琦、刘儒德主编教材特点:•体系结构•材料丰富•研究生考试•不足:语言表述方面主要参考书目:、伍新春主编,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李伯黍,燕国材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3、莫雷主编,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4、何先友主编,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5、张春兴主编,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6、R.J.Stermberg,(张厚粲译),教育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7、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8、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与教育心理学有关的主要学术杂志:国际:1.《教育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教育心理学家》(Educational Psychologist)3.《教育心理学评论》(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4.《认知与教学》(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5.《美国教育研究杂志》(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6.《教育研究者》(Educational Researcher)7.《学习与教学》(Learning and Instruction)8.《英国教育心理学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国内:《心理学报》,《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科学进展》,《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师教育研究》等等四、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一)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8950723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8f.png)
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来说,掌握一些关键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教育心理学中必背的重要知识点。
一、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强调学习是通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形成的。
经典的条件反射实验,如巴甫洛夫的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以及操作性条件反射,如斯金纳箱中的白鼠通过按压杠杆获得食物,都揭示了行为是如何通过强化和惩罚来塑造的。
在教育中,及时的反馈和奖励可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关注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如感知、注意、记忆和思维。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知识的意义。
学习者不是简单地接受信息,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对信息进行加工和解释。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关注学习者的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
罗杰斯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强调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自由的,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的类型内部动机是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如对知识的好奇心、兴趣等。
外部动机则是由外部诱因引起的,如奖励、表扬等。
在教育中,应该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同时合理利用外部动机来促进学习。
2、学习动机的激发设置合理的目标,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及时反馈和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开展竞赛和合作学习,增强学习的动力。
三、知识的学习1、知识的类型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如事实、概念、原理等。
当代教育心理学汇总
![当代教育心理学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a38b86102b160b4e777fcf34.png)
当代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第二章1.准备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
(教育与心理发展的一般关系)2.图示: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
3.同化:利用原有图示把新刺激纳入到原有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
4.顺应:当主体不能利用原有图示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须随刺激影响而改变的过程。
5.平衡:指一切心理的成长(包括儿童智慧的发展)向着更加复杂和更加稳定的组织水平前进的过程。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6.客体永久性:当某一客体儿童事业中消失的时候,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
(四阶段)7.最近发展区:儿童借助成人帮助达到的发展水平与原有水平之间的差距(维果斯基的发展观教育与发展的关系)8.内化:个体将社会环境中吸收的知识转化为心理结构的过程。
9.支架式教学: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
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维果斯基的发展观内化学说)10.智力:一种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
流体智力:指基本与文化无关的、非语言的心智能力,如空间关系认知、反应速度、记忆力以及计算能力等。
晶体智力:指应用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是在实践(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形成的能力。
(卡特尔的智力理论)11.场依存型:基本上倾向于依赖外在的参照(身外客观事物)的一种认知风格。
场独立型:基本上倾向于依赖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的一种认知风格。
12.系列性策略:从一个到下一个假设是呈直线的方式进展的。
整体性策略:指全盘上考虑如何解决问题。
13.深层加工:深刻理解所学内容,将所学内容与更大的概念框架连接起来,以获取内容的深刻意义。
表面加工:指记忆学习内容的表层信息,不将他们与更大的概念框架联结起来。
(认知方式的差异与教育)第三章14.学习:广义的学习:学习是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和内部心理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当代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当代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f13db23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48.png)
当代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1、教育心理学史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分支,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四大部分。
2、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第二章学生心理1、皮亚杰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影响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对教育教学实践有很大的影响。
许多心理发展研究与课程论都是建立在皮亚杰理论基础之上的。
他的理论对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有重要的价值。
(1)不主张教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即不主张毫无根据的或人为的加速儿童的发展;但同时过于简单的问题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作用也不大。
(2)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使他们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
(3)儿童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要确定学生的不同认知发展水平,以保证所实施的教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
2、维果茨基的理论对教学的影响维果茨基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力量,他的思想强烈的影响到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学的看法。
建构主义者们不再局限于仅仅强调教学的结果和各种外部力量,开始注重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内部力量。
在维果茨基思想的启发下,教育研究者对学习和教学进行了大量理论建设和实践探索。
(1)研究者在维果茨基搭建支架的基础上,提出了支架式教学。
(2)教学是交互作用的动力系统,在教学中进行交互式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3)维果茨基的理论对于合作学习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合作学习强调同伴交往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作用,在合作学习模式下,学生会有意识地模仿专家或同伴的行为来思考和完成具体任务。
在合作的社会背景下完成任务时,学生会对手所运用的心里策略进行明确或不明确的模仿、证明和辩论,情绪、个性、动机等心理要素会以直接或及间接地方式影响到学生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9747689a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35.png)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1.生命发展和教育:-生命周期理论:人的生命发展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和特征。
教育应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提供适宜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个体差异:每个个体在生命发展过程中有其独特的差异,包括生理、智力、性格等。
教育应关注并尊重每个个体的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社会化: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培养个体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等。
2.学习理论:-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联形成的。
例如,儿童在学校中逐渐学会通过铃声知道下课时间到了。
-操作条件作用理论:学习是通过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关联形成的。
例如,孩子在学会做家务后得到奖励,从而更倾向于主动做家务。
-社会学习理论: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和结果的过程来获取新知识和技能。
例如,孩子通过观察父母如何解决问题来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3.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学习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和适应来实现的。
个体的知识和思维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从传感运动期到形象操作期再到抽象逻辑期。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学习是社会交往和文化环境的产物。
个体通过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来获取新知识和技能。
-托尔曼的信息加工理论:学习是通过接收、编码、存储和检索信息的过程来实现的。
认知发展是逐步将信息处理能力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4.动机与情感:-需求层次理论:人有不同的层次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满足这些需求对于激发个体学习和发展动力很重要。
-成就动机理论:个体与成就的关系存在不同的动机模式,包括目标导向型、任务导向型和学习导向型。
教育应根据个体的动机模式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和激励方式。
-情绪与学习:情绪对学习有重要影响。
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学习动力和效果,而消极的情绪则会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教育应关注个体的情绪状态,提供积极的情绪支持和引导。
5.教学与评价:-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师应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和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包括讲授、互动、合作、探究等。
当代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
![当代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9904ce0ead02de80d4d840a9.png)
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第一章1、学习与教学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五种要素:①学生:群体差异、个体差异②教师: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③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④教学媒体⑤教学环境:物质环境(照明等)、社会环境三种过程:①学习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条件、实质、动机等②教学过程:教学设计、课堂管理等③评价与反思过程2、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3)了解1、观察法:观察法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研究对象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他们心理活动特点的方法。
观察者必须做到:①明确观察的目的和要求。
②在客观的(自然的)情境中进行观察。
③对被试的外部条件、身体变化、表情动作做详细的记录。
④正确地说明和理解被试的各种外显行为和对他们的心理活动做出确切的、科学的解释。
2、调查法:指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地搜集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材料,从而弄清现实,通过分析、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
常见调查方式:(1)问卷调查法概念:使用由问题构成的调查表向被调查对象了解情况,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的研究方法(2)访谈法概念:访谈法是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来收集有关的信息资料的方法3、实验法:研究者(主试)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事先拟定周密的设计,把与研究无关的因素控制起来,让被试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引发出某种行为,从而研究一定条件与某种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
实验室实验:是在心理实验室里使用仪器设备进行的有控制的观察。
它可以提供精确的实验结果。
常用于对感知、记忆、思维、动作和生理机制方面的研究。
自然实验:是在被试者的原有环境中进行的有控制的观察。
第二章1、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观(p31)基本概念: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
当代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
![当代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0f835d9f7e21af45b207a8b9.png)
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第一章1、学习与教学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五种要素:①学生:群体差异、个体差异②教师: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③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④教学媒体⑤教学环境:物质环境(照明等)、社会环境三种过程:①学习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条件、实质、动机等②教学过程:教学设计、课堂管理等③评价与反思过程2、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3)了解1、观察法:观察法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研究对象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他们心理活动特点的方法。
观察者必须做到:①明确观察的目的和要求.②在客观的(自然的)情境中进行观察。
③对被试的外部条件、身体变化、表情动作做详细的记录。
④正确地说明和理解被试的各种外显行为和对他们的心理活动做出确切的、科学的解释.2、调查法:指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地搜集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材料,从而弄清现实,通过分析、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常见调查方式:(1)问卷调查法概念:使用由问题构成的调查表向被调查对象了解情况,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的研究方法(2)访谈法概念:访谈法是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来收集有关的信息资料的方法3、实验法:研究者(主试)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事先拟定周密的设计,把与研究无关的因素控制起来,让被试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引发出某种行为,从而研究一定条件与某种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
实验室实验:是在心理实验室里使用仪器设备进行的有控制的观察.它可以提供精确的实验结果。
常用于对感知、记忆、思维、动作和生理机制方面的研究.自然实验:是在被试者的原有环境中进行的有控制的观察.第二章1、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观(p31)基本概念: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
当代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当代教育心理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978893acfc789eb172dc88d.png)
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
(P4)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P6)(1)理论意义:探索人类心理和意识奥秘的心理学已经成为当今重要的学科之一。
教育心理学从教育过程这一侧面对一些心理规律进行探索,为心理学理论研究做出贡献。
教育心理学中也同样存在大量的未知领域。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教育学的理论发展起重要作用。
对人类学习过程的了解还将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2)教学实践意义:提供学与教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帮助教师解决实际的课堂问题。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P9)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末)成熟时期(20世纪60-70年代末)深化拓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四、教育心理学采用的研究方法(P14)(1)观察法:指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2)调查法: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的搜集研究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资料,从而弄清事实,通过分析,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
(3)教育经验总结法:是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五、什么时候成为独立学科 1903年第二章学生心理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P3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人)二、影响发展的因素(P34)(1)成熟(2)练习和经验(3)社会性经验(4)平衡化三、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P38)在他看来,心理发展是人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
有4个表现: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
(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理论意义:探索人类心理和意识奥秘的心理学已经成为当今重要的学科之一。
教育心理学从教育过程这一侧面对一些心理规律进行探索,为心理学理论研究做出贡献。
教育心理学中也同样存在大量的未知领域。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教育学的理论发展起重要作用。
对人类学习过程的了解还将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教学实践意义:提供学与教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帮助教师解决实际的课堂问题。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初创时期( 世纪 年代以前)发展时期( 世纪 年代末)成熟时期( 世纪 年代末)深化拓展时期( 世纪 年代以后)四、教育心理学采用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指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 )调查法: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的搜集研究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资料,从而弄清事实,通过分析,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
( )教育经验总结法:是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五、什么时候成为独立学科 年第二章 学生心理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感知运动阶段( 岁)前运算阶段( 岁)具体运算阶段( 岁)形式运算阶段( 岁至成人)二、影响发展的因素( )成熟( )练习和经验( )社会性经验( )平衡化三、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在他看来,心理发展是人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
有 个表现: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抽象 概括机能的提高;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四、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 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认为教学创造着学生的发展五、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信任对怀疑( 岁)自主对羞怯( 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岁)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岁)友爱亲密对孤独( 岁)繁殖对停滞( 岁)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 岁以后)第三章 教师心理一、教师的角色设计者,信息源,指导者和促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平等中的首席,反思者与研究者,终生学习者二、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来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三、教师控制点:指教师将学生的好或坏的学业表现归为外部或内部原因的倾向。
四、教师的教学与沟通能力一 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二)教师的交互沟通能力五、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社会因素组织因素个人因素第四章 学习心理导论一、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二、学习水平的分类 信号学习 刺激 反应学习 连锁学习 言语联想学习 辨别学习 概念学习 规则学习 解决问题的学习。
三、学习结果分类 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 运动技能。
四、 内隐学习 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
外显学习 类似于有意识的问题解决,是有意识的、作努力的和清晰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作出反应的学习,包括一个试图形成任务的心理表象,搜寻同功能系统的知识的记忆,以及试图建立和检验任务操作的心理模型。
第五章 行为学习理论一、频因律: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得越多,习惯形成得就越迅速。
二、近因律: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新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强化。
三、桑代克的学习律:( )练习律( )效果律四、强化理论( )强化物: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强化物。
( )惩罚:在反应之后紧跟一个讨厌的刺激,从而导致反应概率下降,则是惩罚。
( )普雷马克原理: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的活动。
五、消退:是指消除强化从而消除或降低某一行为。
六、行为的分化和泛化分化:就是知觉刺激的差异并对这种差异作出反应。
泛化:就是将行为、技能、概念从一个情境移到另一个情境或任务中。
七、替代性学习:是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
八、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经历四个过程。
( )注意过程( )保持过程( )复制过程九、替代性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自我强化:依赖于社会传递的结果。
社会向个体传递某一行为行为标准,当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时,他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
第六章 认知学习理论一、 格式塔学习理论的主张:学习即知觉重组或认知重组、顿悟学习可以避免多余的试误,同时又有助于迁移;、真正的学习是不会遗忘的二、 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学习是有目的的行为,而不是盲目的;、学习是对“符号—完形”的认知在外部刺激( )和行为反应( )之间存在中介变量 ( )、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不强化也会出现学习;三、 潜伏学习:动物在未获得强化前学习已出现,只不过未表现出来,称之为潜伏学习。
四、 布鲁纳的认知表征理论的阶段:、动作性表征( — 岁);、映象性表征( — 岁);、符号性表征( 岁后);五、 认知结构理论主张:、人们是根据类别或分类系统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或者是借助已有的类别来处理外来信息,或者是由外来信息形成新的类别;、人们如果要超越直接的感觉材料,那么,所涉及不仅是把感觉输入归入某一类别,并根据这一类别进行推理,而且,还要根据其他相关的类别做出推理,这些相关的类别就构成了编码系统;、对一门学科的学习包含三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程:(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评价)六、 发现学习的优点和不足优点: 、提高智能的潜力;、使外部奖赏向内部动机转移;、学会将来作出发现的最优方法和策略;、帮助信息的保持和检索。
不足: 、夸大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忽视了知识学习活动的特殊性,忽视了知识的学习即知识的再生产过程与知识的生产过程的差异;、布鲁纳认为“任何科目都可以按某种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儿童”这是无法实现的。
、发现学习法应用范围有限。
、学习主体看,真正能够用发现法学习的只是 极少数学生;、学科领域看,只适合自然科学的某些知识的教学,对于文学、艺术等以情感为基础的学科是不适用的;、执教人员看,发现法教学没有现成方案,过于灵活,对教师知识素养和教学机智、技巧 耐心等要求很高,一般教师很难掌握,反而容易弄巧成拙;、发现法耗时过多,不经济,不宜用于在短时间内向学生传授一定数量的知识和技能的集体教学活动;七、 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八、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外部条件: 、学习材料性质的影响;、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内部条件: 、学习者的学习心向;、已有的知识结构;、学习的积极主动作用;九、 认知同化过程下位学习:又称为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
上位学习: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的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
组合学习:当学生新概念或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既不产生下位关系,也不产生上位关系时,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组合关系。
这种只能凭借组合关系来理解意义的学习就是组合学习。
十、 讲授教学的原则和技术:、逐渐分化原则:首先应该传授最一般的、包摄性最广的概念,然后根据具体细节对它们逐渐加以分化。
、整合协调原则 要求学生对认知结构中现有要素重新加以组合。
、先行组织者策略:它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他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更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十一、 加涅将学习活动分成八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作业阶段、反馈阶段第七章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一、当代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知识观: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学习观:学习者的这种知识建构过程具有三个重要特征。
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教学观:促成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
学生观: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综上所述,当今的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学做出了新的解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学生的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二、生成学习理论:维特罗克理解的生成学习大致经历了如下环节:首先是长时记忆中存在着的影响个体知觉和注意的各方面内容,以及以特殊方式加工信息的倾向进入短时记忆。
这些内容的倾向实际上构成了学习者的动机,使他不仅能注意外来的、意想不到的有兴趣的信息,而且也能主动地对感觉经验进行选择性注意,具有持续的兴趣去从事选择性的知觉。
经过选择性知觉得到的信息,要达到对其意义的理解,或者说要生成学习,还需要和长时记忆中存在的有关信息建立某种联系,即主动地理解新信息的意义。
在与长时记忆进行试验性检验、建构意义时,可以通过与感觉经验的对照,与长时记忆中已有的信息建立某种联系,即主动地建构新信息的意义。
如果经检验,建构意义不成功,应该回到感觉信息检查感觉信息与长时记忆试验性联系的策略。
如果建构意义成功,即达到了意义的理解。
在新的信息达到意义的理解后,可以从短时记忆中归属到长时记忆中,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或导致长时记忆中原有认知结构的重组。
三、认知灵活性理论认知灵活性就是指学习者通过多种方式同时建构自己的知识,以便在情境发生根本变化的时候能够做出适宜的反应。
斯皮罗等把知识分为结构良好领域的知识和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
初级知识获得:是学习中的低级阶段,教师只要求学生知道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实事,在测验中只要求他们将所学的东西按原样再现出来,这里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结构良好的领域。
高级知识获得:它要求学生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并广泛而灵活地运用到具体情境中。
四、随机通达教学的核心主张是: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在重复安排的情景下,带着不同目的以及从不同的角度多次进行,以此达到高级知识获得的目标。
五、维果斯基分析了内化过程中两种知识的相互作用。
自下而上的知识自上而下的知识在维果斯基的基础上,列昂节夫进一步强调了活动在内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