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

合集下载

(完整版)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第二新版)

(完整版)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第二新版)

(完整版)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第二新版)《当代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3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 3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3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 4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简况4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4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P12) 4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 4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4一、研究的方法★ 4二、研究的步骤 4三、研究的有效性 5第二章学生心理(重点章) 5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5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5二、维果茨基的发展观 5第二节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 5一、个性和社会化发展 5二、自我意识、自我概念与自尊 6第三节学生的个体差异 6一、个体的智力差异 6二、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 6三、社会文化背景及性别差异 6第三章教师心理(重点章)7第一节教师的角色与特征7一、教师的角色★P77 7二、教师的特征7第二节教师的专业品质7一、教师的基本信念系统7二、教师的教案与沟通能力7三、教师的情感与个性品质7第三节师生互动7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7二、学生对教师的影响7三、师生的相互作用7第四节教师的成长与培养7一、教师的专业发展7二、教师成长和培养的途径8第五节教师职业倦怠8一、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8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P101)8第四章学习心理导论8第一节学习及其分类8一、学习的界定8二、学习的作用8三、学习的分类8四、学习的相关概念9第二节学习与脑(略)9一、大脑发育及学习的关键期假说9二、脑的特异化与学习9三、学习与脑的可塑性9第三节学习理论发展(略)9一、两种倾向的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9二、行为倾向、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取9三、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的出现9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9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9第一节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9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9二、华生的行为主义9第二节联结主义理论9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9二、桑代克的学习律9第三节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9一、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斯金纳9二、强化理论9三、行为的学习9第四节社会学习理论及行为主义新进展9一、社会认知理论——班杜拉9二、观察学习9三、行为主义新进展9第六章认知学习理论9第一节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9一、格式塔的学习理论9二、符号学习理论——托尔曼9第二节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P160 10一、认知表征理论10二、认知结构理论10三、学习和教案的基本原则10四、发现学习10第三节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奥苏贝尔★P165 10一、有意义学习10二、认知同化过程10三、接受学习10第四节学习的信息加工论10一、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加涅10二、学习的条件10三、教案事件10第七章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章)10第一节建构主义思想渊源与基本观点10一、建构主义思想渊源10二、建构主义分类10三、当代建构主义基本理论观点10第二节个人建构主义理论11一、激进建构主义——冯?格拉塞斯费尔德11二、生成学习理论——维特罗克11三、认知灵活性理论——斯皮罗11第三节社会建构主义理论11一、文化内化与活动理论——列昂节夫11二、情境性认知与学习理论11三、支架式教案11四、建构主义评析11第四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11一、马斯洛的学习理论11二、罗杰斯的学习理论11第八章学习动机(重点章)11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11一、学习动机及其相关概念11二、学习动机的作用12三、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P214 12四、学习动机的分类12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12一、强化论12二、需要层次说——马斯洛★P219 12三、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12四、成就动机理论与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阿特金森12五、控制点理论——罗特12六、归因理论——韦纳★P226 12七、成就目标理论——德维克12八、自我价值理论12九、自我决定理论——德西、瑞安12 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2一、教案吸引12二、兴趣激发12三、反馈与评定12四、奖励与惩罚12五、合作与竞争12六、归因指导★12第九章知识的学习(重点章)12第一节知识的分类与表征12一、知识及其含义12二、知识的分类12三、知识的表征12四、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13第二节知识的理解13一、知识的理解类型与过程13二、知识理解的影响因素13三、概念的学习13第三节错误概念的转变13一、错误概念及其性质13二、概念转变及其过程13三、概念转变的影响因素与条件13四、为概念转变而教13第四节知识学习与迁移13一、迁移及其分类13二、迁移的理论与研究14三、为迁移而教★14第十章技能的学习14第一节技能的概述14一、技能及其特点14二、技能与知识及习惯的关系14三、技能的分类14四、技能的作用14第二节动作技能14一、动作技能的结构与类型14二、动作技能的形成14三、动作技能的培养★P311 14第三节心智技能15一、心智技能形成的过程15二、心智技能形成的特征15三、心智技能的培养15第十一章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15 第一节问题与问题解决15一、问题及其分类15二、问题解决的界定15第二节问题解决的过程15一、问题解决的模式15二、一般问题解决的过程15三、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过程15第三节问题解决的训练15一、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P343 15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15第四节创造性思维16一、创造性思维的本质与特点16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16第十二章学习策略(重点章)16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16一、学习策略的界定16二、学习策略的分类16三、学习策略与信息加工过程及元认知的关系★16四、学习策略与自我调节学习16第二节认知策略16一、复述策略★P370 16二、精细加工策略★P376 16三、组织策略16第三节元认知策略与资源管理策略17一、元认知的结构17二、元认知策略17三、资源管理策略17第四节学习策略的促进17一、促进学习策略的原则17二、常见的学习策略17三、策略促进的方法17第十三章品德的形成17第一节品德心理概述17一、品德的基本界定17二、品德的心理结构★17三、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17第二节道德发展的理论17一、道德认知的发展17二、道德情感的发展17三、道德行为的发展17第三节品德的形成与培养18一、品德的内化过程18二、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18三、品德培养的方法18第四节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18一、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18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18三、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P436 18第十四章教案设计18第一节设置教案目标18一、设置教案目标的意义18二、教案目标的表述方法★P444 18三、教案目标的分类——布卢姆★P446 18四、教案目标的设计18第二节选择教案模式★P453 18一、直接教案18二、探究学习18三、基于问题学习18四、合作学习★P465 19五、个别化教案19第三节设置教案环境19一、课堂空间19二、教案组织19三、教案媒体19第十五章课堂管理19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19一、课堂管理的相关概念19二、课堂管理的阶段性——布罗菲、伊伏特逊19三、课堂管理的目标19第二节课堂管理过程19一、课堂规则和程序的设计19二、课堂规则和程序的建立(学年开始几周)★P494 19三、课堂规则和程序的维持和完善19第三节处理严重的问题行为19一、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19二、行为矫正原则★P503 20三、实用行为分析程序20第十六章学习评定(重点章)20第一节学习评定概述20一、学习评定的相关概念20二、学习评定的重要性(功能)★20三、学习评定的模式20四、学习评定的方法★20五、教育决策与学习评定20六、良好评定的指标20第二节标准化测验20一、标准化测验的类型20二、标准化测验的优点与劣势★P522 20三、测验的新进展20第三节教师自编测验20一、教师自编测验与标准化成就测验的区别20二、设计测验前的计划20三、教师自编测验的具体形式20四、编制测验的注意事项20五、学习理论的启示20第四节真实性评定与评定结果报告20一、真实性评定★20二、评定结果的报告方式20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P4)2、学习与教案因素教案五要素:* 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教师—教案中起关键作用(教案过程的主导)* 教案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案大纲、教材、课程* 教案媒体—教案内容的载体、教案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笔记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笔记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笔记2007-08-12 23:05:21|分类:ET- 教育技术|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第一章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历史和方法⒈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⒉了解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⒊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⒋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第一节教学、教师和教育心理学教学:科学,还是艺术?今天,人们越来越关心:教师是应当掌握许多教学技能、还是能面对变化莫测的教学环境进行不断地思索和创造。

教师成长的阶段:1、关注生存阶段:教师总想成为一个好的课堂管理者2、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景有关的问题。

3、关注学生阶段: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有着不同的社会和情感需要,某些材料不适合某些学生。

专家教师 :1、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着丰富而详细的分类。

2、能根据自己的一整套理论工作,而不是把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当作新情景来处理。

他们能通过直觉预感到课堂里什么问题是最重要的,在某些活动中或在某一天的某一时刻将会看到什么问题。

教学过程的四种变量:1、教学内容—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由于信息量剧增,培养获得、检索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学习。

2、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和作用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初创时期(~1920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1913~1914 ,此书又发展成三卷的《教育心理大纲》1868 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二、发展时期(1920~60 )弗洛伊德杜威维果斯基三、成熟时期(60~80 )布鲁纳罗杰斯四、完善时期(1980~ )布鲁纳 1994 年总结十几年来的成果:1、主动性,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对自身的心理活动作更多的控制。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课件讲义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课件讲义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课件讲义当代教育心理学讲义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等人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

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的发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围绕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条件和效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80年代以后,多媒体计算机问世,使计算机辅助教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则注重教育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的研究,它推动了前苏联的学制与课程改革。

以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的学习理论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列昂节夫和加里培林等提出了学习活动理论。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在60年代受十年动乱的冲击,研究曾一度中断。

70年代末,我国教育心理学重新繁荣。

教育心理学家们自编了多本教材,同时,许多专家、学者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其中有些研究的规模、水平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主要成就: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成为心理科学中一个较发达的分支。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显著:创立很多理论,出版很多作品3.对实践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这个实际上主要是城市教学,布鲁纳在美国领导的一个课程改革,其实就是结构主义学习。

研究趋势:1.在理论方面:万能论和机械论逐步被克服。

2实验采用心理模拟法。

3.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

4.在传统理论及客体基础上,提出许多新的理论研究客体与研究方法。

5.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

6.分析性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

7.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一、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性认识获得了事物的初步印象;而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认识是通过思维实现的。

认知心理的诸多因素的发展时序不一。

感觉发生、发展最早,新生儿就具有多种感觉。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教师心理)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教师心理)

第3章教师心理一、选择题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

A.平等中的首席B.管理者C.反思者D.促进者【答案】D【解析】促进者是指教师要从过去作为单纯灌输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中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育人和促进学生“学习”上,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是教师职业的核心部分,国内学者申继亮、辛涛将教师知识分成了三类,其中不包括()。

A.本体性知识B.实践性知识C.应变性知识D.条件性知识【答案】C【解析】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是教师职业的核心部分,也是教师专业品质中研究最早的一个领域。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教师知识结构进行了分类。

国内学者申继亮、辛涛将教师知识分成了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三类。

3.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积极学习的行为。

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

A.扇贝效应B.南风效应C.罗森塔尔效应D.巴纳姆效应【答案】C【解析】罗森塔尔效应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和教师期望效应,是指人们基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教师如果根据对某一学生的了解而形成一定的期望,就会使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发生符合这一期望的变化。

4.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

A.行动研究B.撰写日记C.观摩讨论D.案例分析【答案】A【解析】行动研究是指为弄明白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教师以及研究者合作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它不同于研究者从外部进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则的研究,而是直接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改进。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品德的形成)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品德的形成)

第13章品德的形成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品德描述正确的是()。

A.其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B.品德就是道德C.品德就是个性D.品德一定危害社会【答案】A【解析】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方式三种基本心理成分。

品德不同于道德,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道德是依靠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行为准则的总和。

品德是个性中最有道德评价意义的部分,并不等同于个性。

品德对社会有利有弊,良好的品德对社会有益。

因此答案选A。

2.皮亚杰对道德认知的研究方法是()。

A.道德两难故事B.守恒实验C.沙盘游戏D.对偶故事法【答案】D【解析】皮亚杰以谈话法为研究方法,即先给儿童讲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然后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向儿童提出一些事先设计好了的问题,分析儿童的回答,尤其是错误的回答,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揭示了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及其影响因素。

因此答案选D。

3.品德心理的核心成分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答案】A【解析】道德认识是对于行动准则的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它既包含着对一定的道德知识的领会,也包括着以这些知识变成自己的行动指南,变为信念并以此来评价自己和别人的道德行为。

它是品德心理的核心成分。

4.对事物进行判断和决策之前,将自己处在他人位置,考虑他人的心理反应,理解他人的态度和情感的能力是()。

A.同感B.以病人为中心C.移情D.自我【答案】C【解析】移情是指对事物进行判断和决策之前,将自己处在他人位置,考虑他人的心理反应,理解他人的态度和情感的能力。

在道德培养的过程中,移情是最具有动力特征的因素。

因此答案选C。

二、简答题1.品德的心理结构是什么?答:一般认为,品德心理的结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对于行动准则的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它既包含着对一定的道德知识的领会,也包括着以这些知识变成自己的行动指南,变为信念并以此来评价自己和别人的道德行为。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第13章品德的形成)【圣才出品】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第13章品德的形成)【圣才出品】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第13章品德的形成)【圣才出品】第13章品德的形成一、选择题1.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开始获得守恒概念的个体,其思维发展处于()。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答案】C【解析】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个体的认知发展可以划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

其中,感知运动阶段的特点是,客体永恒性和目标定向行为;前运算阶段的特点是,动作图式的符号化和语言迅猛发展;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是出现“守恒”概念、去自我中心主义和进行群集运算。

“守恒”是指无论物体的形态如何变化,其物质总量保持不变。

形式运算阶段,是指思维不依赖于具体可感知的事物,可通过假设推理来解答问题,这时儿童的思维发展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

2.在社会规范学习与道德品质发展的研究中,班杜拉(A.Bandura)等心理学家的研究重点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答案】D【解析】道德品质分为,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四个方面。

班杜拉等社会学习理论家的研究重点是道德行为,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等认知发展理论家的研究重点是道德认知,精神分析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研究的重点是道德意志或道德情感。

3.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

A.勤奋感B.亲密感C.自我完善感D.自我同一感【答案】D【解析】艾里克森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同时指出了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①婴儿期(0~2岁):主要发展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求,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②儿童早期(2~4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

③学前期(4~7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④学龄期(7~12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⑤青年期(12~18岁):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感,体验忠诚的实现。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第二版)章节总结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第二版)章节总结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在宏观上,学与教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室内容、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交织在一起。

2、学习与教学因素教学五要素:a。

.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b。

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c.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d.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e.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3、学习与教学过程三过程:a.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b.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c。

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学习、教学、评价/反思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学习过程受教学过程影响;教学过程要围绕学习过程进行,并通过学习过程起作用;评价/反思过程随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而变化,反过来又促进学习和教学过程。

同时,这三种过程都受学习和教学因素的共同影响。

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一)教学:科学,还是艺术教师必须既能运用技能,又能在不同环境下进行思考.(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理论意义:a. 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研究和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b。

对人类学习过程的了解还将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2、教育实践意义:a。

提供学与教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学习策略)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学习策略)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学习策略)第12章学习策略一、选择题1.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题目浏览、测查、完成情况的监控及对速度的把握主要采用了()。

A.认知策略B.元认知策略C.管理策略D.复述策略【答案】B【解析】元认知策略控制着信息的流程,监控和指导认知过程的进行,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注意策略)和调节策略。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题目浏览、测查、完成情况的监控及对速度的把握所采用的就是元认知策略。

2.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

A.先快后慢B.先慢后快C.前后一样快D.没有规律【答案】A【解析】艾宾浩斯通过实验,发现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提出了遗忘曲线。

学习以后在最初的很短的时间里就会发生大量的遗忘。

3.以下哪种学习策略属于精细加工策略?()A.谐音联想法B.分散复习C.多种感官参与D.画出系统结构图【答案】A【解析】精细加工策略就是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以此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

精细加工策略包括记忆术和灵活处理信息的方法。

记忆术主要有位置记忆法,首字联词法,谐音联想法,琴栓-单词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

灵活处理信息的方法主要有:有意识记,主动应用,利用背景知识。

4.学业求助属于学习策略中的()。

A.认知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元认知策略D.资源管理策略【答案】D【解析】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策略。

5.下列关于元认知叙述正确的是()。

A.元认知控制包括元认知计划、元认知监控(元认知监察、元认知监控)和元认知调节三个环节B.元认知最早是由著名心理学家安德森提出来的C.时间管理策略属于元认知计划策略D.元认知知识存储在工作记忆中【答案】A【解析】元认知控制是对认知行为的管理和控制。

它包括三个方面:计划,监控,调节。

元认知最早是由弗拉维尔提出来的。

时间管理策略属于资源管理策略。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一节教学、教师和教育心理学教学:科学,还是艺术今天,人们越来越关心:教师是应当掌握许多教学技能、还是能面对变化莫测的教学环境进行不断地思索和创造.教师成长的阶段:1、关注生存阶段:教师总想成为一个好的课堂管理者2、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景有关的问题.3、关注学生阶段: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有着不同的社会和情感需要,某些材料不适合某些学生。

专家教师: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着丰富而详细的分类。

能根据自己的一整套理论工作,而不是把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当作新情景来处理。

他们能通过直觉预感到课堂里什么问题是最重要的,在某些活动中或在某一天的某一时刻将会看到什么问题。

教学过程的四种变量:1、教学内容—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由于信息量剧增,培养获得、检索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学习。

2、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初创时期(~1920)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1913~1914,此书又发展成三卷的《教育心理大纲》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二、发展时期(1920~60)弗洛伊德杜威维果斯基三、成熟时期(60~80)布鲁纳罗杰斯四、完善时期(1980~)布鲁纳1994年总结十几年来的成果:1、主动性,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对自身的心理活动作更多的控制。

2、反思性,只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

研究元认知和自我调控的学习,过去是讲学习的传递,现在是将知识的建构和获得。

3、合作,共享教——学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重视在一定背景下组织起来一起学习,如同伴辅导、合作学习、交互式学习等,把个人思维与同伴合作相结合。

4、社会文化对学习的影响,他指出,任何学习的发生都不是在白板上进行,而是在文化背景上建构而产生。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 第7章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圣才出品】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 第7章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圣才出品】

第7章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一、选择题1.学习需在别人的帮助下,在真实和现实的情境中发生。

这种构建主义主张属于()。

A.个人建构主义B.认知建构主义C.心理建构主义D.社会建构主义【答案】D【解析】社会建构主义关注学习和知识建构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其基本观点是: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过程,学习者通过借助一定的文化支持参与某个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活动来内化有关的知识,掌握有关的工具。

知识不仅是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的,社会文化互动更加重要,知识的建构过程常常需要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2.强调应该研究自然的社会情境中的人的行为的学习理论是()。

A.认知发现理论B.认知同化理论C.社会学习理论D.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答案】C【解析】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人物的行为而习得社会行为,强调研究人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的行为,属于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

A.布鲁纳B.桑代克C.奥苏伯尔D.罗杰斯【答案】D【解析】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马斯洛和罗杰斯。

A项,认知主义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B项,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倡导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C项,认知主义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倡导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4.皮亚杰用来说明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概念是()。

A.图式、运算、同化、顺应B.图式、成熟、同化、平衡C.图式、同化、运算、成熟D.图式、同化、顺应、平衡【答案】D【解析】皮亚杰用图式这一概念来描述个体的心理结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机能包括同化和顺应,平衡则是图式与环境刺激之间的协调状态。

5.强调复杂情景和真实学习任务的学习理论派别是()。

A.联结理论B.认知理论C.建构主义理论D.人本主义理论【答案】C【解析】建构主义针对传统教学中的诸多弊端提出,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在学习观上,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外到内简单的传递和转移,而是学习者诸多赋予信息以意义,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第17章教师心理)【圣才出品】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第17章教师心理)【圣才出品】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第17章教师⼼理)【圣才出品】第17章教师⼼理⼀、选择题1.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最⾼⽬标是()。

A.特级教师B.教学熟⼿C.优秀班主任D.专家型教师【答案】D【解析】教师的成长过程是⼀个由新⼿到熟⼿,向专家型教师发展的过程。

教师成长的⽬标是新⼿-熟⼿-专家。

2.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是教师职业的核⼼部分,国内学者申继亮、⾟涛将教师知识分成了三类,其中不包括()。

A.本体性知识B.实践性知识C.应变性知识D.条件性知识【答案】C【解析】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是教师职业的核⼼部分,也是教师专业品质中研究最早的⼀个领域。

国内学者申继亮、⾟涛将教师知识分成了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三类。

3.不属于教师发展中形成的素质是()。

A.职业态度B.宽容C.敏感性和移情理解D.情绪的安全感和⾃信【答案】A【解析】加涅将个体的素质分为先天的素质、习得的素质和发展中形成的素质。

发展中形成的素质是先天和后天长期相互作⽤的结果,不易通过学习改变,包括智⼒和⼈格特质。

其中,⼈格特质包括宽容、敏感性和移情理解、情绪的安全感和⾃信。

A 项,职业态度属于教师习得的素质。

4.教师将⾃⼰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梳理,总结出⾃⼰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法属于()。

A.⾏动研究B.撰写⽇记C.观摩讨论D.案例分析【答案】A【解析】⾏动研究是指为弄明⽩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索⽤以改进教学的⾏动⽅案,教师以及研究者合作进⾏调查和实验研究,它不同于研究者从外部进⾏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则的研究,⽽是直接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改进。

5.在教师的⼈格特征中,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的是()。

A.热⼼和同情⼼B.思维的条理化C.思维的逻辑化D.⼝头表达能⼒【答案】A【解析】情感投⼊是成为⼀个好教师的关键,对专家教师的研究表明,好教师能与学⽣及教学过程融为⼀体,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对教学投⼊了感情。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 第1章 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圣才出品】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 第1章 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一、选择题1.教育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是()。

A.1877年卡普杰列夫的《教育心理学》B.1886年霍普金斯的《教育心理学》C.1899年詹姆斯的《对教师的谈话》D.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答案】D【解析】根据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的资料分析,1877年卡普杰列夫的《教育心理学》是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但是其内容只是对与教育实践有关的心理学知识的总结,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1886年霍普金斯的《教育心理学》和1899年詹姆斯的《对教师的谈话》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发展史上早期代表作,但它们同样只是介绍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上的应用。

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首次建立了以实验为基础、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心理学体系,从而标志着教育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建立。

2.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A.19世纪20年代以前B.19世纪80年代C.20世纪20年代以前D.20世纪80年代【答案】C【解析】教育心理学从最初依附于普通心理学,后融合于发展心理学,到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20世纪20年代以前为初创时期,20年代至50年代末是发展时期,60年代至70年代末是成熟时期,80年代以后为深化拓展时期。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B.学与教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C.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后者为主D.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前者为主【答案】A【解析】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基本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围绕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而组织,包括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教师心理四大部分内容。

其研究对象包含了学习与教学的交互模式、学习与教学的因素、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二者地位没有主次之分。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第7章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一、选择题1.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上的教学称为()。

A.支架式教学B.情境教学C.探索学习D.合作学习【答案】B【解析】抛锚式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

在学习中,学习者首先看到一种问题情境,他们要先运用原有的知识去尝试理解情境中的现象和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逐步引导他们形成一些概念和理解,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体验和思考问题。

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常常需要合作、讨论。

抛锚式教学也是一种情境教学。

2.根据乔纳生提出的知识获得三阶段模式,高级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何种方式?()A.练习B.反馈C.学徒关系D.经验【答案】C【解析】乔纳生提出了知识获得的三阶段。

在高级知识获得阶段,开始涉及大量结构不良领域的问题,这时的教学主要是以对知识的理解为基础,通过学徒式的引导而进行。

3.随机通达的教学是由谁提出的?()A.斯皮罗B.马斯洛C.维特罗克D.列昂节夫【答案】A【解析】斯皮罗等人根据对知识建构过程以及高级学习的基本认识提出了随机通达教学。

二、问答题1.对比初级知识获得与高级知识获得的差别,并分析其教学启示。

答:(1)初级知识获得与高级知识获得的差别①初级知识获得是指对于某一知识主题的入门性学习阶段,基本任务是知道一些重要的、基本的概念和事实,形成基本的理解。

在测验中只要求他们将所学的东西按原样再现出来,这里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结构良好的领域。

②高级知识获得是指对于某一知识主题的高级学习阶段,学习者需要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形成深刻的、灵活性的知识理解,并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这时,概念的复杂性以及实例间的差异性都显而易见,因而大量涉及结构不良领域的问题。

(2)教学启示斯皮罗等人根据对知识建构过程以及高级学习的基本认识提出了随机通达教学。

随机通达教学理论认为:①对相同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境都是经过改组的,而且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

考研《当代教育心理学》名师陈琦名师刘儒德讲义笔记

考研《当代教育心理学》名师陈琦名师刘儒德讲义笔记

《当代教育心理学》名师陈琦名师刘儒德讲义笔记模块一教材精讲[视频讲解]第一部分绪论[视频讲解]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视频讲解]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一、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educational psychology)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心理学学科分支:基础心理学:从理论上揭示人类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发展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将基础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某一群体,揭示该群体的心理活动规律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犯罪心理学2.教与学的要素提问:想要完成一个教学活动,需要具备哪些要素呢?(以此时的教学活动为例)3.教学过程的三个侧面(1)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反思过程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4.教学系统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1教学:科学与艺术的结合2.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理论意义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2)实践意义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如何不与青春期学生产生代沟?前提:你要明确地知道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及其表现,以及教师的应当做法。

常识不代表科研常识PK科学研究提问: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方式指定学生起来朗诵课文?常识说:不能以同样的顺序点名,那样学生只关注自己的那部分。

科学研究说:这事情没那么简单,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好还是按照顺序点名,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会带来更好的成就感,每个学生有机会练习自己的段落,并得到老师的反馈。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 第17章 教师心理)【圣才出品】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 第17章 教师心理)【圣才出品】

第17章教师心理一、选择题1.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最高目标是()。

A.特级教师B.教学熟手C.优秀班主任D.专家型教师【答案】D【解析】教师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由新手到熟手,向专家型教师发展的过程。

教师成长的目标是新手-熟手-专家。

2.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是教师职业的核心部分,国内学者申继亮、辛涛将教师知识分成了三类,其中不包括()。

A.本体性知识B.实践性知识C.应变性知识D.条件性知识【答案】C【解析】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是教师职业的核心部分,也是教师专业品质中研究最早的一个领域。

国内学者申继亮、辛涛将教师知识分成了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三类。

3.不属于教师发展中形成的素质是()。

A.职业态度B.宽容C.敏感性和移情理解D.情绪的安全感和自信【答案】A【解析】加涅将个体的素质分为先天的素质、习得的素质和发展中形成的素质。

发展中形成的素质是先天和后天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不易通过学习改变,包括智力和人格特质。

其中,人格特质包括宽容、敏感性和移情理解、情绪的安全感和自信。

A项,职业态度属于教师习得的素质。

4.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

A.行动研究B.撰写日记C.观摩讨论D.案例分析【答案】A【解析】行动研究是指为弄明白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教师以及研究者合作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它不同于研究者从外部进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则的研究,而是直接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改进。

5.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的是()。

A.热心和同情心B.思维的条理化C.思维的逻辑化D.口头表达能力【答案】A【解析】情感投入是成为一个好教师的关键,对专家教师的研究表明,好教师能与学生及教学过程融为一体,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对教学投入了感情。

BCD三项,不属于人格特征,思维的条理化、逻辑化和口头表达能力体现的是教师的认知能力。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行为学习理论)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行为学习理论)

第5章行为学习理论一、选择题1.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箱”实验,证明了学习是()。

A.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B.认知同化的过程C.产生顿悟的过程D.信息加工过程【答案】A【解析】桑代克通过“迷箱”实验,证明了学习的实质是形成刺激-反应联结;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的过程就是通过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

2.桑代克认为对学习的解释应包括某种动机原则,它所对应的学习律为()。

A.效果律B.练习律C.准备律D.刺激律【答案】C【解析】准备律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学习者有准备而且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活动也感到烦恼。

这一学习原则体现除了学习应包含动机原则。

3.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认为,有机体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与其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一现象称之为()。

A.消退B.泛化C.获得D.分化【答案】B【解析】泛化是指条件作用形成后,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条件反应的现象。

消退是指条件作用形成后,由于没有无条件刺激的结合,机体对条件刺激的反应逐渐消失的现象。

分化是指条件作用形成后,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不做出条件反应的现象。

4.当一个不爱学习的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行为时,老师撤除对他的批评,老师的这一做法属于()。

A.正强化B.负强化C.消退D.惩罚【答案】B【解析】负强化是指通过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

老师通过消除批评来增强学生良好学习行为发生的概率属于负强化。

5.下面哪位心理学家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A.马斯洛B.韦纳C.班杜拉D.阿特金森【答案】C6.一个学生过分害怕兔子,我们可以依次让他选看兔子的照片,与他谈论兔子,让他远远观看关在笼中的兔子,让他靠近笼中的兔子,最后让他摸兔子、抱起兔子,消除对兔子的惧怕反应。

这样一种改变行为的方法属于()。

A.代币奖励法B.行为塑造法C.系统脱敏法D.肯定性训练【答案】C【解析】系统脱敏法,可用于治疗求助者对特定事件、人、物体或泛化对象的恐惧和焦虑。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3版)全套资料【教材+笔记+题库】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3版)全套资料【教材+笔记+题库】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3版)全套资料【教材+笔记+在线笔记: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3版)全套资料【教材+笔记+内容简介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临知学习网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

3.精选典型习题与考研真题,巩固教材重难点。

第一部分绪论第1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1.1复习笔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作用(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正是围绕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而组织的,包括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教师心理四大部分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交互模式学习与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由学习、教学和评价/反思3种过程交织在一起,涉及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5种要素。

如图所示:2.学习与教学因素(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3)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信息。

(4)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帮助师生传递信息。

(5)教学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前者影响教学过程,后者关系到学生的情感、社会性发展及认知发展。

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1)学习、教学、评价/反思3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2)学生个体因素如学生投入和学习策略,社会情境因素如学校氛围和社会家庭影响都会影响中小学生的学业成就。

(二)教育心理学的任务1.描述和测量通过对学习与教学行为的描述和测量来界定本领域的概念,是进行学习和教学实证研究的基础。

2.理解和说明旨在理解观察到的学习和教学行为,并找出这些行为的原因。

3.预测和控制运用测量工具与相关理论对学习和教学行为进行预测和控制。

(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提供学习与教学的理论和研究,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教学行为。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教学设计)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教学设计)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教学设计)第14章教学设计⼀、选择题1.按照布卢姆等⼈的认知教育⽬标分类,代表着最⾼⽔平的认知学习⽬标是()。

A.综合B.运⽤C.评价D.领会【答案】C【解析】布卢姆认为,认知⽅⾯的⽬标包括知识、领会、应⽤、分析、综合和评价6级⽔平。

这6级⽬标由简单到复杂,构成⾦字塔式的排列。

所以,代表着最⾼⽔平的认知学习⽬标的是评价。

2.直接教学模式适合于()。

A.事实性知识B.教授论⽂的写作C.结果不良领域知识D.态度学习【答案】A【解析】直接教学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在教师指导下使⽤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模式。

直接教学模式尤其适合于教授那些学⽣必须掌握的、有良好结构的信息或技能,事实性知识具有良好的结构。

3.⽐较适合新⼿教师采⽤的课堂设计形式是()。

A.特殊的课堂设计B.基本的课堂设计C.暂时的课堂设计D.全班讨论【答案】B【解析】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将课程转变成学⽣的活动、作业和任务。

教师⼀旦设置好了⼀个教学计划,就试图把它贯穿在所有的学习材料和活动之中。

新⼿教师处于教学经验的积累阶段,在课堂设计上宜采⽤⽐较常规的基本课堂设计,以避免失误。

4.掌握学习模式是由⼼理学家()提出的。

A.斯⾦纳B.布鲁纳C.布卢姆D.斯莱⽂【答案】C【解析】掌握学习是在学习新内容之前,确保所有的或⼏乎所有的学⽣对某⼀确定技能的学习都达到预定的掌握⽔平。

它由布卢姆1976年最先提出,旨在解决个体差异的问题。

因此答案选C。

5.下列教学模式不属于个别化教学的是()。

A.程序教学B.合作学习C.适应性教学D.独⽴学习【答案】B【解析】个别化教学是为了适合个别学⽣的需要、兴趣、能⼒和学习进度⽽设计的教学⽅法。

个别化教学并不意味着独⾃学习。

程序教学、适应性学习、独⽴学习都属于个别学习。

合作学习是⼀种结构化的,系统的教学策略,由2~6名能⼒各异的学⽣组成⼀个⼩组,以合作和互助⽅式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组学习⽬标,在促进每个⼈的学习⽔平的前提下,提⾼整体成绩,获取⼩组奖励。

(完整版)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第二新版)

(完整版)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第二新版)

(完整版)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第二新版)亲爱的读者:欢迎来到《当代教育心理学》的完整版文档。

本教材由陈琦和刘儒德主编,是第二新版,旨在为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爱好者提供全面的心理学知识,以促进教育实践的发展。

一、教材概述《当代教育心理学》是一部系统介绍教育心理学的教材,涵盖了教育心理学的各个重要领域。

本教材分为多个章节,每个章节都详细探讨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研究方法和应用。

二、章节目录1.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重要性2. 学习理论3. 认知发展4. 学习动机5. 学习策略6. 教学方法7. 评价与评估8. 个体差异9. 社会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10. 教育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三、章节内容概述1.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重要性本章将介绍教育心理学的定义、研究范围和重要性,帮助读者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2. 学习理论本章将介绍各种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帮助读者了解不同学习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3. 认知发展本章将探讨认知发展的理论和研究,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帮助读者了解认知发展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4. 学习动机本章将介绍学习动机的理论和研究,包括自我决定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和目标理论,帮助读者了解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机制。

5. 学习策略本章将探讨学习策略的理论和实践,包括记忆策略、组织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帮助读者了解如何有效地学习和记忆信息。

6. 教学方法本章将介绍各种教学方法的原理和应用,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和合作学习法,帮助读者了解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

7. 评价与评估本章将探讨评价和评估的理论和实践,包括标准化测试、课堂观察和自我评估,帮助读者了解如何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8. 个体差异本章将介绍个体差异的理论和研究,包括智力差异、人格差异和学习风格差异,帮助读者了解个体差异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影响。

《当代教育心理学》名师陈琦刘儒德讲义和习题解

《当代教育心理学》名师陈琦刘儒德讲义和习题解

《当代教育心理学》第3版名师陈琦刘儒德讲义笔记和习题解第一部分绪论第1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1.1复习笔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作用(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正是围绕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而组织的,包括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教师心理四大部分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交互模式学习与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由学习、教学和评价/反思3种过程交织在一起,涉及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5种要素。

如图所示:2.学习与教学因素(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3)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信息。

(4)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帮助师生传递信息。

(5)教学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前者影响教学过程,后者关系到学生的情感、社会性发展及认知发展。

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1)学习、教学、评价/反思3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2)学生个体因素如学生投入和学习策略,社会情境因素如学校氛围和社会家庭影响都会影响中小学生的学业成就。

(二)教育心理学的任务1.描述和测量通过对学习与教学行为的描述和测量来界定本领域的概念,是进行学习和教学实证研究的基础。

2.理解和说明旨在理解观察到的学习和教学行为,并找出这些行为的原因。

3.预测和控制运用测量工具与相关理论对学习和教学行为进行预测和控制。

(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提供学习与教学的理论和研究,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教学行为。

教育心理学能够提供学习与教学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指导教师做出有效的教学决策。

2.提供研究视角和方法,帮助教师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不仅要学习并应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总结经验。

教学需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宜。

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也需要根据不同学生、情境和内容而做出相应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一节教学、教师和教育心理学教学:科学,还是艺术今天,人们越来越关心:教师是应当掌握许多教学技能、还是能面对变化莫测的教学环境进行不断地思索和创造。

教师成长的阶段:1、关注生存阶段:教师总想成为一个好的课堂管理者2、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景有关的问题。

3、关注学生阶段: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有着不同的社会和情感需要,某些材料不适合某些学生。

专家教师: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着丰富而详细的分类。

能根据自己的一整套理论工作,而不是把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当作新情景来处理。

他们能通过直觉预感到课堂里什么问题是最重要的,在某些活动中或在某一天的某一时刻将会看到什么问题。

教学过程的四种变量:1、教学内容—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由于信息量剧增,培养获得、检索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学习。

2、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和作用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初创时期(~1920)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1913~1914,此书又发展成三卷的《教育心理大纲》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二、发展时期(1920~60)弗洛伊德杜威维果斯基三、成熟时期(60~80)布鲁纳罗杰斯四、完善时期(1980~)布鲁纳1994年总结十几年来的成果:1、主动性,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对自身的心理活动作更多的控制。

2、反思性,只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

研究元认知和自我调控的学习,过去是讲学习的传递,现在是将知识的建构和获得。

3、合作,共享教——学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重视在一定背景下组织起来一起学习,如同伴辅导、合作学习、交互式学习等,把个人思维与同伴合作相结合。

4、社会文化对学习的影响,他指出,任何学习的发生都不是在白板上进行,而是在文化背景上建构而产生。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刺激变量S :指能够引起机体反映的刺激特征,包括:1、自然性刺激和社会性刺激。

2、具体性刺激和抽象性刺激。

3、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

机体变量O :个体自身特征。

如人们在性别、年龄、学历、健康状况、智力水平、性格、需要、动机、价值观和自我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反应变量R :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映种类和特征。

第一节心理发展的实质及其与教育的一般关系第二节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第三节语言获得和发展的理论与教育第四节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理论与教育第一节学习的性质、意义和作用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联系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学习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自变量—中间变量—因变量经验—学习—行为和思维的变化(个体特征与环境诸因素的相互作用)(行为潜能)学习的意义和作用:1、学习是有机体和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能促进成熟与心理发展1)学习可以影响成熟--成熟是指个体生理方面的发展,他受生物学规律支配。

2)学习能激发人脑智力的潜力从而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老年人的晶体智力不仅没有减少而且有所提高,但流体智力有所降低。

第二节学习与脑脑电波的分类:也许能够学会在不同类型的信息加工情境下把自己置于正确的脑的状态中,以提高信息加工的效果。

脑功能的定位:大脑功能单侧化:1、左半球加工信息的方式—语言的、系列的、数字的、几何学的、理性的和逻辑的。

(语文、数学等与语言、数字、逻辑和理论等有关的内容)2、右半球加工信息的方式—视觉的、平行的、整体的、模拟的。

(音乐、美术等与形象、空间知觉、直觉、想象等有关的内容)多动症的生理原因:大脑单侧化,已有脑活动为主的学生不适应左半球为主的学习活动—读、写、算。

第三节学习的分类一、加涅的学习分类按学习水平分:1、信号学习:即经典性条件作用,学习对某种信号做出某种反应。

2、刺激-反映学习(S-R的学习)3、连锁学习:一系列刺激-反映的联合。

4、语言联想学习:也是一系列刺激-反映的联合,但它是由言语单位所连接的连锁化。

5、辨别学习:学会识别多种刺激的异同并对之作出不同的反应。

6、概念学习:对刺激进行分类,学会对一类刺激做出同样的反应,也就是对事物的抽象特征的反应。

7、规则的学习:规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的联合。

规则学习即了解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

8、解决问题的学习:即在各种情况下,使用所学规则去解决问题。

按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的学习2、智慧技能的学习:辨别-概念-规则-解决问题3、认知策略的学习:认知策略学习者用以支配他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在组织的才能,这种才能使得学习过程的执行控制成为可能。

管理其学习过程的能力。

4、态度的学习:1)儿童对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认识。

2)对某种活动所伴随的积极的喜爱的情感。

3)有关个人品德的某些方面,如爱国、助人5、运动技能的学习二、布鲁姆1、认知1)知识:对知识的简单回忆2)理解:能解释所学的知识3)应用:在特殊情况下使用概念和规则4)分析:区别和了解事物的内部联系5)综合:把思想重新综合为一种新的完整的思想,产生新的结构6)评价:根据内部的证据或外部的标准作出判断2、情感3、动作技能三、奥苏贝尔根据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

一个维度是学习进行的方式,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

四、国内1、知识的学习2、技能学习3、道德品质或行为习惯的学习第四节学习理论概览结构主义学派—19世纪冯特—他相信心里是由观念的各种结合组成的结构。

如果能发现这种结构,分析思维的要素,就能系统的研究人类的意识。

试图把意识分析为许多最小的构成要素。

使用的主要工具是内省(自我反省)或称自我分析。

机能主义学派—威廉.詹姆斯—意识作为一个整体起作用,其目的在于是有机体适应其环境。

格式塔学派—魏特海默—强调经验的整体性行为主义学派—华生—唯一可观察到并可采用科学方法研究的是被试的外显行为。

极端的环境决定论者,否认任何心理能力和先天因素的存在。

认知学习理论—人类的学习是经验的重组,是认知结构的获得和建构过程。

有意识接受学习论—奥苏贝尔—强调把知识按上、下位概念组织成层次结构,然后再按这种层次组织教学的序列,学习者则按照教师的传递顺序,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有意义的接收学习。

发现学习论—布鲁纳—应通过指导发现法,使学生主动地去进行探索和解决问题,从而进行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模式—1、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在人脑中,知识的结构不是直线型的层次结构,而是围绕着一些关键概念所构成的网络。

这些知识网络包括事实、概念和概念化以及有关的价值、倾向、过程知识、策略性知识等等。

2、知识建构的社会性—知识的发展是通过社会建构而激起的,这种社会性的建构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从事持续的谈话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

在与其他人讨论过程中帮助学习者学到新东西,扩大其认知结构,更清楚的表达表达他们自己已有的概念,并检验那些与别人相左的观念,加以重新建构。

3、情景性学习与真实性任务—自觉地向学生指出所学内容的实际应用意义,讨论解决现实问题的各种可能的方法等等。

4、建立支架并且将管理学习的责任由教师向学生转移--支架是教师所能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从现有能力提高一步的支持的形式。

支架的成分有以下几种:1)发展学生达到任务所要求的目标的兴趣2)演示所要表现的行动3)通过减少解决问题的步骤以简化任务,使学生能管理某些成分,并认识到什么情况下这些任务能成功地完成。

4)控制解决问题的沮丧和冒险5)对学生的作业表现和理想想法之间的差距的特征作出鉴别以提供反馈6)激发和指引学生们的活动,使之足以保证他们对目标继续进行追求。

人本主义学习论—一方面反对行为主义不重视人类本身特征;另一方面也指出,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认知结构,但也忽视了人类情感、价值、态度等方面对学习的影响。

1、柯姆斯认为要理解人类行为,必须理解行为者所知觉的世界,从行为者的观点看事物是怎样的。

人本主义这关注学习者的情感、个人知觉,因此,学习情景应该是学生中心和学生定向的。

个人应该决定他们自己的行为;学习因该包括新信息的获得和个人对信息的个人化。

2、马斯洛则强调个人的动机倾向是指向自我实现的或自我完成,提出需要层级学说。

认为低级需要的满足是发展高级需要的条件。

3、罗杰斯则强调人类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当他们理解到学习与自身需要的关系时,当学习是自我启动时,他们特别愿意学习;在无威胁的环境下能更好的学习,他还指出教师如果真正体恤学生,表现出对学生的信任和信心,在交流中具有同情和理解,那么,教师作为学习促进者的角色就可以大大的提高。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的解释强调可观察的行为,认为行为的多次与快活痛苦的后果改变了个体的行为、或者个体模仿他人的行为。

第一节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和华生的行为主义经典条件反射学说—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是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

第二节桑代克的联结主义三条学习原则:1、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2、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的反映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

3、效果律: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

区别:巴甫洛夫和华生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应的同时出现进行的桑代克认为学习是通过行为受奖励而进行的第三节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两类条件反射:1、应答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相应,又称刺激性条件反射),强调刺激对引起的所期望的反应的重要性。

2、操作性条件反射(反应性条件反射),强调反应。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两个原则:1、任何反应如果紧跟以强化(奖励)刺激,这个反映都有重复出现的趋势。

2、任何能提高操作反应率的刺激都是强化刺激。

强化原则—普雷马克原理,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的活动。

强化程式原则:1、教新任务时,进行及时强化,不要进行延缓强化。

及时反馈有两个作用:首先实施行为和后果之间的联系更为明确,其次它增加了反馈的信息价值。

2、在任务的早期阶段,强化每一个正确地反映,随着学习的发生,对比较正确的反应优先强化,逐渐得转到间隔式强化。

3、强化要保证做到朝正确的方向促进或引导。

不要一开始就坚持做到完美。

不要强化不希望的行为。

在实际教育中,不想要的行为常常不明智的受到强化。

一个教师可能正在做间隔式的强化,一次侥幸就会使学生永远记住这个行为,学生认识到如果他们一起恳求教师,教师就会最终答应他们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