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和矛盾的写作——新时期之初“归来”作家创作问题分析
文学的不二之法——当今小说的尴尬与前景
20 z 个 锋 09: 人 芒
U
文学 的不 二之法
当 今 小 说 的 尴 尬 与 前 景
黄惟群
完整体 系 , 承担起 各 自所 该承担 的责任 , 自己的领域 在
文学形势的变化
见 到这 样一条 网上留言 :读现在 的小说 ,没动心 “ 感 , 不如直接读 新闻 、 远 时评 、 历史 、 随笔和 杂文。” 只要不否认事实 , 任何 人都能从这条信息中读到 广 泛、 普遍 的民间认同 , 感到当今小说所面临 的重大危境 。 小说创作从产生开始 ,不管是推崇或排斥 美与丑 、
一
点点丑 的揭露美 的展现 ,就能以百倍放大 的效果 , 拨
动人 的伤痛 , 抚慰人的心灵 , 激发人 的向往 。 、 二 当时 , 百 废待兴 的中国 , 一切都在 重建 , 各大学科全部处 于断裂 状态 , 才还在培训中。 人 文学 有点特别 , 非但不需产于学
院 , 种意义 , 某 还和学院体制对 立。文学可 以无师 自通 , 是心灵 的产物 , 的是生活积 累 ; 靠 当时 的人们 , 多的恰 最 是生活 积累 、 心灵话 语积 累。三 、 因政治环 境的非 明朗 化, 媒体 开放程度远 远不够 , 在高度警 惕唯恐 失足地 还
些毫不出色但 毫无风险的模式 ,很少有人愿意创新 。
特别 是宫廷 阴谋 、 太监心理 , 歹毒心肠 , 上万年 不遇 的 遇
。
南 文 20 个 锋 方 坛 09 人芒
好时机 , 到处可见 , 其品位之低下 、 能之拙劣 , 技 不谈艺 术, 仅谈娱乐 , 只能 “ 人而不“ 人。 实在 娱” 乐”
特别是影视业 的蓬勃兴起 , 而易举夺走了广大观众的 轻
视线 。
关于现代文学作家心理冲突的思考(2)
三、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家碰撞作家的生平背景是决定其日后创作风格的重要影响因素,在现代作家群中,有些作家热衷于书写对故乡乡土的怀恋,有些作家热衷于书写对城市发展中所存在问题的担忧对于无奈,于是,两种文学类型便由此而形成。
其中,最先于鲁迅作品《孔乙己》、《风波》、《故乡》、《祝福》中展现出的对乡下农村的怀恋之情,自此开启了乡土文学的创作传承,为后来的乡土作家建立了规范。
一般而言,乡土文学作家们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着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
1923年后,一批以文学研究会的知识分子为主的青年作者,便带着他们极具浓厚乡土气息的小说作品,纷纷登上文坛,形成了乡土小说的第一个高潮。
处于这一高潮中而成就较为显著的是王鲁彦、彭家煌、台静农等人。
代表作品有王鲁彦的《柚子》、《菊英的出嫁》,彭家煌的《怂恿》,台静农的《地之子》等等。
而在另外一方面,生活与城市之中的作家,尤其是生活的于市井之内的作家,如张爱玲、老舍、巴金、茅盾之类,其作品大多数表现城市下层人民的生活之艰辛和各类阶级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
两种生存背景下的作家的心理体验自然大不相同,作家所面对的客观世界和主管世界的冲突融合便是切身的心理体验。
四、总结20世纪的中国饱受灾难,有良知的现代作家的主观与客观,即“内心深处的激情”与“外界的事实”不合拍、不统一就势必难免。
于是就有了这些作家深重的“不安”和“内心痛苦”的状态,这构成了他们创作时的心理冲突。
现代作家的文学写作,实际上便演变成心理上深刻而朦胧的搏斗史。
正是因为文本写作与实际的心灵冲突形成了一种联系紧密的“互文本性”,才使得中国现代文学背后深藏了更多需要探知的心理奥秘。
“痛苦的灵魂常常成就不凡的杰作。
”在20世纪前半期那个特殊年代,一批现代作家经历着灵与肉的苦痛与挣扎,心理冲突推动了他们的创作,而写作的字里行间又无不渗透出他们灵魂搏斗的痕迹。
从心灵与写作这种互文本的参照出发,有助于窥见中国现代作家创作的诸多奥秘。
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反思与突围
由开放 , 具备了 “ 百家争鸣”的客观条件 ;从主 体角度来看 ,文学史写作需要深厚的文学积累和
求,如 “ 采四方之志,成一家之言 ,长悬楷则 , 以贻劝诫” 清代学者章实诚 阐释了 “ 。 成一家之
收稿 日期 :20 .22 091—4
作者简 介 :颜 水生 (90) 18 -,男 ,湖南 衡 阳人 ,文学博 士 ,主要从 事 中国现 当代 文学研究 。
7 6
湖
南 城
市
学
践理应引起重视和反思。“ 成一家之言” 《 在 四库
全书 》中总共 出现 了 34次 ,可见 其在历 史上 产 2
生过重大影响。最早司马迁在 《 报任安书》中提 出了 “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
后来 , 成 一家 之言 ” 是成 为历史 学家 的重要追 “ 更
文学史观对当代文学史研究具有重大影响, 如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史观、现代性文学史观等 , 但是任何一种文学史观必然遮蔽历史的丰富性与 复杂性。 目 的当代文学史研究存在问题 ,并不 前 在于坚持某种文学史观 ,而在于学术精神和学术
第3 卷 第2 1 期
2 1年 3 0 0 月
湖 南 城 市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 HUNAN TY CI UNI VERS TY I
、.. 1 No2 , 13 . 0 M a .2 0 r 01
中国当代文学史 写作 的反思与突 围
颜 水 生
流 中 , 中国古 代 “ 成一 家之 言”的史学 理论 与实
有 “ 异议” 。如章学诚在 《 文史通义 》提出:“ 六 经皆史” 该观点革新了一个时代的学术观念。 , 清
论中国文坛四大尴尬现状
一个人想要当作家,难。
想要在中国当作家,更难!中国的文坛面临的比其它国家文坛上所面临的问题更为突出与尖锐。
这一点,是每一位国民所应当关注的,更是中国的作家所应反思的问题。
问题一:作家稿费不高在中国,每一位从事文学创作的人都知道,想要靠写作创作的人都知道,想要靠写作谋生是一件艰难的事情。
即使是很当红的作家,也不会傻到仅仅靠写作谋生。
2007年的作家收入排行榜上,第一位是郭敬明,第二位是于丹,第三位是易中天,但远远落后在前两位。
不难看出,这三位的收入很大一部分与电视传媒有关,其不可低估的知名度成为他们获得高收入的主要原因。
但是,即便如此,郭敬明也身兼歌手、公司老总等职位;于丹与易中天又分别以教授的身份任职于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
再拿海岩这位中国电视剧收视率高保证的编剧,他写出来的书也是很卖座。
但他也坦言在中国文坛写作稿费低这一事实。
换句话来说,如果《哈利波特》的作者不是在英国写作,而是在中国写作,那么她不太可能成为收入仅仅次于英国女皇伊丽莎白的女首富。
那么,为什么在中国写作稿费会很低呢?这就要讲到中国人的问题。
我们说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对知识的渴求亦孜孜不倦。
很可惜,这一点到了现在就并非是事实了。
更为准确的说法是,在就业压力盛行的年代,中国人读书很大一部分带着极大的功利性与目的性。
对于学生来说,不是课标要求的、考试要考的,他们很少会买;对于很多商人来说,不是讲经营之道的他们不会买;对于很多上班族来说,不是将经营之道的他们不会买(因为上班族要缓解压力)……这样一来,外界众所周知的就是中国人经常读书的很少,经常买书的就更少。
另外,盗版书的盛行又在冲击着人们抱怨“书太贵”的文学市场,这下中国人买书的很少很少啰,作家口袋里的钢蹦就是瘪瘪的。
问题二:文学商业化我不反对文学商业化。
纵观古今中外文坛,也有许多写通俗小说的作家取得他们所应有的成就。
大仲马、莫泊桑、狄更斯皆是这方面的代表。
大仲马的作品有着休闲读物的感觉;狄更斯《双城记》的结局竟是男子为情而死,给人逊色之感;而莫泊桑的《漂亮朋友》更是一部雅俗共赏的小说。
当代文学的失真和回归反思
当代文学的失真和回归反思在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在追求创新与前沿的同时,也面对着文学失真与回归的问题。
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有些作品借鉴了众多前辈的经验,注重文学传统,而另一些作品则忽视传统,企图通过夸张、神秘或是追求刺激的方式取得成功。
这些作品的失真使得现代文学的发展出现了一定障碍,同时也反思了传统文化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在当代文学中,失真表现出许多形式。
其中一个表现形式是为了引人注目而故意追求神秘或夸张。
这种作品往往被认为是“流行文化”的代表,它们可能通过引发负面情绪或探索禁忌主题来吸引读者的兴趣。
这种现象的一个例子是网络小说中的“限制级小说”,以及现代日本文学中的“修辞过度”,这些作品大多追求震撼效果,并不分清虚实,容易让读者感到一种混淆和困惑。
另外一种失真表现形式是流行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混合,具有模仿套路氛围,忽视文化传承特质,给人一种不真实的印象。
同时,现代文学也呈现出了回归的趋势。
某些文学爱好者开始注重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将其运用到现代文学作品当中。
如李天命的《古石阡陌》、金庸的武侠小说等都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或是通过审视人性、社会问题等方式,让读者思考文化传统的意义。
这种回归使得当代文学更具有思想层面和智慧感,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另外,在不断反思当代文学的同时,人们也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在当代文学中的意义。
这种反思不仅对于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启发,也对于身处当代的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背景有着积极的意义。
尽管当代文学存在失真的现象,但是回归当代文学也将成为当代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元素。
通过重新审视自我,反思文化传承的意义,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种更好的创作方式,带来更加丰富、深刻的文学作品。
同时,我们也应该通过批判性的思考,对失真文化现象予以反思,逐渐提升文化背景中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意蕴。
新诗发生期诗人评诗矛盾现象论
371917-1923年可以称为新诗发生期,这一时期既有大量的诗歌创作试验文本,又涌现出许多新诗批评文章。
今天重读这些百年新诗发生源头上的诗评文章,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某些矛盾现象。
但长期以来,学界在谈论新诗发生历史时多将它们视为历史文献正面引用之,少有反思性的论析。
本文将尽可能地返回新诗发生期历史现场,立足那时的新诗批评文本,梳理其中存在的矛盾现象,揭示其特征,并对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新诗概念阐述上的矛盾如何界定新诗是新诗发生期一个重要问题,胡适、周作人等无不在特定的境遇里对新诗概念作了阐述,他们的言说孤立地看是有道理的,但若理性地系统地审视,则发现一些论点前后不统一,甚至相互否定。
胡适在1919年谈到文学革命的实绩时说:“只有国语的韵文—所谓‘新诗’—还脱不了许多人的怀疑。
”在他心中,新诗必须是国语的,同时又是韵文。
但胡适曾新诗发生期诗人评诗矛盾现象论方 舟力重新注入我们的批评之中,应是当下一项紧迫的学术任务。
当代诗歌批评需要一种更具洞察力的读法,需要在原有的审美读法之外,添加上立足于社会学视野的新读法。
这种读法对批评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批评家兼具对诗歌文本的良好把握和对社会学视野的独到领悟。
贺桂梅长期从事80年代文学与80年代思想文化关系的研究工作,谈到这一研究的学术难度时,贺桂梅提出:“问题是公共的,但不同专业的参与者带入了相应的专业视野和技能。
没有一定的专业训练基础,大概也成不了一个好的文化研究者。
同样的道理,不是立足于某一专业、学科领域,大概也很难把公共议题的讨论变得深入和复杂。
”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代诗歌批评还存在种种的缺陷。
一方面,新诗批评没能发挥自身的专业价值,以中国新诗为知识背景,参与跨学科的公共讨论,将对文本的关注延伸至对当代社会历史的观察;另一方面,也少有以包括社会学在内的跨学科视野,有效拓展新诗批评的理论路径,从而推进本学科的方法论更新。
诗歌绝非象牙塔中的艺术,诗歌批评也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的个人行为艺术,其现实关切与社会功能也不应在对审美批评方法的机械重复中消磨殆尽。
被挤压的真诚——试论赵树理创作中的矛盾与冲突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被挤压的真诚——试论赵树理创作中的矛盾与冲突姓名:田敏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学科教学·语文指导教师:张晋业20040501内容摘要赵树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独特贡献和太多争议的作家。
在漫长的时而大起时而大落的赵树理研究中,其真正价值未自然揭示出来而且似乎越离越远。
为此本文尝试对赵树理的研究回到赵树理,接近赵树理的真正价值一一人格上的文明追求,始终充满责任与良知地思考与创作。
本文先回顾赵树理艰难自下而上的独特生存体验和独有的文学选择,再探讨其创作中表现出的矛盾与冲突。
最后谈谈矛盾与冲突后真诚的价值。
关键词:赵树理真诚矛盾与冲突价值AbstractZhaoShuli,acontroversialwriter,hadmadeanuniquecontributiontothehistoryofmodemChineseliterature.Thelongstudyofhim,whichnowoverestimateshim,nowunderestimateshim,tendstodivergefromtherevelationofhisgenuineworthInviewofthissituation,thispaperattemptstodisplaythetruefeaturesofZhao,andthustoapproachhisgenuinevalues,namely,hispursuitofanoblepersonality,andhisthoughtandwritingoutofresponsibilityandconscienceThispaperfirsttracesZhaoShuli’Shardunusuallifeexperiencefromthelowestsocialclasstothehigherones,andhisuniquefieldofliteraryvisionFollowingthefirstpartiSadiscussionofthecontradictionandconflictmanifestedinhisliterarywritingsFinally.thearticlemakesananalysisoftheValuesofhissinceritybehindthecontradictionandconflict.Keywords:ZhaoShuli,Sincerity,Contradictionandconflict,values郑重声明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撰写并完成的,学位论文没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侵权行为,本人愿意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后果和法律责任,特此郑重声明。
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的“新的矛盾与困惑”
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的“新的矛盾与困惑”中国现代文学在其发轫之初就标举着“个性主义”的大旗,“个性主义”不仅意味着张扬自我,而且意味着“自己生命的表现”。
因此,表现创作主体的生命体验也就成为“五四”以来新文学的一种普遍特征。
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庐隐、茅盾、巴金、曹禺、老舍、沈从文、张爱玲等作品里所呈现的撕裂、冲突、痛苦、焦灼、苍凉的生命状态,莫不带有浓重的“生命表现”的印记。
揭示个体的生命状态,不仅源自作家执着于自我表现的内在冲动,而且凸显了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深刻影响,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的重要表征。
南昌大学李洪华教授的新作《生命意识与文化启蒙》正是立足于这一影响,对现代文学的现代气质和启蒙意识展开探讨,从中发现文学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新的矛盾与困惑”,为现代文学研究开辟了新的学术视野。
一长期以来,“以五四文学革命为起点的现代文学被赋予了‘启蒙’与‘救亡’的坚硬品格与神圣使命。
这既是‘载道’、‘言志’古代文学传统的现代赋形,也是内忧外患的时代语境使然。
然而,作为一种精神生产的文学创作,在本质上还应该是人的生命表现的对象化活动”。
《生命意识与文化启蒙》正是循着现代作家的生命体验与文化启蒙的路径不断生发至现代文学深处的。
著者从鲁迅入手,立足于“交织着生命感性与启蒙理性的创作方式”,对其创作上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他关注到鲁迅小说里男女形象的失衡,不仅表现为男性形象在数量上明显超出女性形象——在鲁迅小说中约300个人物形象里,男性达到228个;更为重要的是,从《狂人日记》开始,鲁迅就将自身的生命体验加诸狂人、“我”、吕纬甫、魏连殳等一系列男性形象身上,使其常因显出“灵魂的深”而更富情感上的冲击力。
但在描写女性形象时,更多灌注其间的是清醒的启蒙意识,“缺乏了如刻画男性形象那样既出乎其外‘大胆地看’,又入乎其内‘深入地写出他们的血和肉来’”。
鲁迅的文学创作是生命体验与启蒙理性相互交织的过程,其中男女形象的失衡问题恰恰映射了创作主体的心理导向,从这个特点来体察鲁迅的文学世界显然是具有启发意义的。
当代文学的失真和回归反思
当代文学的失真和回归反思一、中国当代文学的失真问题中国在20世纪以来发生的变化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影响,而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这些主要体现在:(1)物质的丰富发展使得很多以前无法实现的愿望成为可能,于是人们慢慢开始学会了主宰世界,人类的自大达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
(2)现实往往是不可预期的,总会超出人们的想象,物质的丰富发展,动摇了人们的思想,浮躁了人们的心灵,打破原有的心理定势,人们最终陷入在理性世界中。
中国当代文学随之而生。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慢慢意识到中国当代文学的失真现象是不可避免的,甚至可以说它的产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这种失真体现在整体水平的失真,而当代文学的体是保持不变的,没有失真。
在当代中国文学的60年发展历史当中,很难产生能与中外经典名著相提并论的文学作品,归根到底还是文学的失真,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自己的力量与本真。
作家的失真首当其冲,它指的是以文学作品为生的创作家。
虽然说把文学作品当做物质产品并不十分确切,而听从市场规律的摆布。
然而,任何一个东西都会有自己的市场,作为文学同样会有自己的市场,有自己的规则。
一般的文学作品可以按照市场的选择,然而重要的文学作品就显得比较特殊,国家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干预和调控。
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文学在市场上才会拥有自己的秩序。
新中国成立以后,公职人员的社会地位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使得当代文学的制度体制和秩序完全建立起来。
可以这样说,文学体制保障了作家稳定的收入,为作家的自由创作提供了有力保证。
然而,事情往往不是按所想的那样发展,没有按照合理的逻辑在发展,这种稳定的收入反而滋生了作家的惰性,使作家无法重新找回自我,失去创作的灵感。
再者,文学作品内容方面的失真。
自由生产者是作家的原本,然而在当今这种社会条件下,作家也要谋求生存与发展,这样作家会感觉到一种压力与动力。
然而作家作为公职人员以后,他们有了稳定的收入,立场必然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不会再像以前一样有那么大的压力与动力,创造文学的积极性也随之降低很多。
关于现代文学作家心理冲突的思考(1)
关于现代文学作家心理冲突的思考摘要:中国现代文学走过了近百年的历史征程,披荆斩棘,最终在文学的滚滚长河中取得了一席之地,创造出一些可供后人参阅的成绩。
但是,在文学创作方面,现代文学作家群呈现出流派众多、异彩纷呈的特点。
与此同时,从事文学创作的女作家队伍也不断壮大。
因此,不同派别的作家在创作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冲突,不同性别的作家在创作方面也存在着冲突,以及城乡籍的作家之间存在的冲突……那么,笔者就现代文学作家的心理冲突进行思考,力求提出一些值得探讨的观点与问题。
关键词:现代文学心理冲突流派冲突性别冲突城乡冲突一、不同流派作家之间的相互冲突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流派众多,自晚清以降,活跃于文坛的有鸳鸯蝴蝶派、革命派、新感觉派、京派、《七月》派、解放区文学等主要派别,这些流派各自组织自己的社团作为活动的阵地,以宣传自己的文学主张,呈现出鲜明的文学风格。
其中,引起文坛关注的首先要数以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等人为代表的文学研究会成员作家与以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穆木天等人为代表的创造社成员之间的论争,前者注重文学的社会功用,被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后者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需求,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被看做是浪漫主义的一派。
发展到后来,以“左翼”文学为创作标准的一派作家主张文学应当为革命服务,于是出现了以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为代表的革命主义文学。
相比较而言,以沈从文、梁实秋、朱光潜等人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文学在言论中公公公开反对“为艺术而艺术”,例如沈从文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给那些“对中国社会变动有所关心”、“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以“一种勇气同信心”,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思考社会人生,探求民族复兴的道路,在动荡转换的30年代,尽管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处于严重的精神危机之中,但这一时期他们的文学主张却很少受到西方世纪末文学的影响,较少颓废、享乐的色彩,而显示出某种严肃性:严肃地自我内省,严肃地表现、思考社会人生。
深入剖析写作中的冲突与解决
深入剖析写作中的冲突与解决写作过程中,冲突是难以避免的。
不论是小小的文字纠结,还是大大小小的写作困扰,都是冲突的体现。
然而,冲突并非制约,而是进步的催化剂。
本文将深入剖析写作中的冲突与解决,以探索更加高效和流畅的写作方式。
一、内在冲突——审美与实用性的对立写作中的内在冲突常常体现在审美与实用性之间的对立上。
审美追求美感、想象力和表达力,而实用性追求准确、清晰和简洁。
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写作者面临的难题。
解决之道:1. 目标明确:明确写作目的和受众,根据需要合理选择表达方式,避免过度追求审美而忽视实用性。
2. 反复修改:写作完成后,多次审阅修改,尽量去除冗长和拗口之处,以保持实用性。
3. 寻求反馈:向他人寻求意见和建议,获取多角度的反馈,从而完善写作作品。
二、外在冲突——写作环境与写作需求的矛盾写作环境可能带来许多外在冲突,如嘈杂的环境、时间限制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写作受到干扰,进而影响写作的质量和效率。
解决之道:1. 创造良好环境:选择安静、舒适、没有干扰的环境进行写作,如图书馆、专用写作室等。
2. 合理分配时间:合理规划写作时间,避免时间紧迫导致匆忙完成。
提前了解写作要求,充分利用时间进行准备和构思。
3. 灵感储备:平时多读书、多思考,积累灵感和素材,以便在写作时能顺利展开。
三、文体冲突——个性与客观要求的挣扎在写作的过程中,个人的文体和喜好可能与客观要求相冲突。
例如,个人习惯于以小说形式叙述,但客观要求需要以学术论述的形式表达。
解决之道:1. 理解要求:仔细阅读写作要求,了解客观要求的文体和表达方式,以便正确处理个人文体与之间的冲突。
2. 考虑读者:根据读者的需求和喜好,灵活调整文体。
在学术场合,应以客观、理性的方式进行表达;而在创意写作中,可以更加自由地采用个人喜好的文体。
3. 学习他人经验:阅读他人的作品,学习其表达方式和文风,借鉴合适的写作技巧,并结合个人风格进行创作。
四、情感冲突——自我质疑与积极反馈的平衡写作过程中,常常伴随着自我质疑和情感波动。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冲突与矛盾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冲突与矛盾在文学作品中,冲突与矛盾是构建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元素。
通过描绘和展现不同层面上的冲突与矛盾,作品才能更加丰富多样,呈现出深刻的内涵和强烈的感染力。
本文将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冲突与矛盾,以及它们对作品的影响。
一、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冲突与矛盾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冲突与矛盾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人与自然环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制度等方面都可能产生冲突。
而这些冲突与矛盾往往反映出社会的不公平、人性的复杂以及道德伦理的困境。
以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为例,小说中的主人公因为对这个社会的不满而精神崩溃,他感觉到自己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存在着巨大的冲突。
作者透过主人公的眼睛,揭示出了社会中的不公与不义,呼吁人们关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以及思考社会的改造。
二、人物内心冲突与矛盾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往往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的内心冲突与矛盾是作品发展的重要动力。
人物内心的矛盾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
例如,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中的主人公格列格·萨姆萨是一只变形成昆虫的人,他面临着被家人和社会所孤立的困境。
这个故事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冲突和矛盾,他既希望得到家人的理解和关爱,又感到无法摆脱自身的变异,这种内心矛盾使得作品的情节更加紧张和悬疑。
三、道德与欲望的冲突与矛盾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道德与欲望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人性中的善与恶、真实与虚假、责任与自由等对立的力量在作品中相互碰撞,给人带来强烈的感受和思考。
以福楼拜的小说《包法利夫人》为例,小说中的主人公包法利夫人因为对物质欲望的追逐而对婚姻和道德产生了冲突。
她与自己的爱人、家人和朋友之间的关系逐渐破裂,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这部作品揭示了人性中的弱点和欲望的强大力量,引发了读者对人性的深度思考。
四、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矛盾文学作品中还经常描绘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当传统价值观与现代思潮相对立时,人们在困扰和抉择中挣扎,这种冲突与矛盾在作品中常常引发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转变。
作家如何处理创作中的冲突和矛盾
作家如何处理创作中的冲突和矛盾在文学创作的广袤天地里,冲突和矛盾是故事的灵魂所在,它们赋予作品张力、深度和引人入胜的魅力。
然而,对于作家而言,巧妙地处理这些冲突和矛盾并非易事,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思考能力以及精湛的写作技巧。
冲突和矛盾在创作中无处不在。
从人物性格的碰撞,到价值观的差异;从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到个人欲望与社会规范的冲突,每一个层面都可能成为故事发展的动力和转折点。
比如,在经典小说《红楼梦》中,贾宝玉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与封建礼教的束缚之间的矛盾,贯穿了整个故事,使得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那么,作家应该如何去发现和构建这些冲突和矛盾呢?首先,要善于观察生活。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冲突和矛盾的大舞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现象、历史变迁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素材。
作家需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能够捕捉到那些看似平凡却隐藏着深层矛盾的细节。
其次,要深入了解人物。
一个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多元的需求,这些内心的挣扎和外部环境的限制很容易产生冲突。
比如《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他既有改变家庭贫困命运的强烈愿望,又受到农村传统观念和现实条件的制约,这种人物自身的矛盾使得故事更加真实动人。
当冲突和矛盾被构建出来后,如何在作品中展现它们也是一门艺术。
作家需要通过巧妙的情节安排,让冲突逐步升级,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比如在悬疑小说中,常常通过设置一个接一个的谜团和危机,让读者始终保持紧张的阅读状态。
同时,要注意节奏的把握。
冲突过于密集会让读者感到疲惫,而过于稀疏则会使故事失去吸引力。
就像一首好的乐曲,要有高潮和低谷,才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在处理冲突和矛盾的过程中,人物的塑造至关重要。
人物的性格、动机和行为应该与冲突的产生和解决紧密相连。
一个坚强勇敢的人物在面对冲突时可能会选择积极抗争,而一个懦弱胆小的人物可能会选择逃避。
通过人物在冲突中的表现,可以更加深入地刻画人物形象,让读者产生共鸣。
谈解读文学作品中的冲突与转折点
谈解读文学作品中的冲突与转折点在文学的广袤天地里,冲突与转折点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作品的深度与广度,赋予其生命的律动和灵魂的震颤。
它们是故事发展的引擎,是人物命运的舵手,也是读者情感起伏的源泉。
冲突,是文学作品中矛盾的激化与碰撞。
它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激烈对抗,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个家族的世仇,让年轻的恋人们陷入了爱情与家族荣誉的两难困境;也可以是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搏斗,像《罪与罚》中拉斯柯尔尼科夫在道德与生存之间的痛苦抉择,良知与现实的冲突将他的内心撕扯得支离破碎。
冲突的形式多种多样。
有性格冲突,比如《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敏感细腻与薛宝钗的端庄稳重形成鲜明对比,她们在对待爱情和人生的态度上产生的分歧,引发了一系列的情感纠葛;有利益冲突,在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中,不同阶层的人为了金钱和地位展开了残酷的争斗;还有观念冲突,乔治·奥威尔的《1984》展现了极权主义与个人自由思想之间的激烈碰撞。
冲突并非孤立存在,它与作品的背景、社会环境紧密相连。
比如在狄更斯的《雾都孤儿》中,奥利弗生活的那个贫困、黑暗的伦敦底层社会,是造成他与恶势力冲突的土壤。
社会的不公、贫富的悬殊,让弱小的他在艰难的生存道路上不断遭遇挫折和磨难。
而转折点,则是故事发展中的关键节点,是命运之轮的转向标。
它可以改变故事的走向,颠覆读者的预期,让情节跌宕起伏。
在《阿甘正传》中,阿甘在越南战场上的经历成为了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从此开启了一系列传奇的经历;在《简·爱》中,简·爱发现罗切斯特已有妻子这一真相,是她爱情道路上的重大转折点,促使她离开庄园,重新寻找自我。
转折点的出现往往具有突然性和戏剧性,但又在情理之中。
它是前面一系列情节铺垫和积累的结果,是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爆发。
例如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在父亲鬼魂的揭示下得知真相,这一转折点瞬间将他从犹豫迷茫中推向了复仇的道路,然而此前他对叔父的怀疑、对母亲改嫁的不解等情节,都为这一转折埋下了伏笔。
中文文学与现代性的对话与冲突
中文文学与现代性的对话与冲突中文文学是源远流长的,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然而,随着现代性的不断发展,中文文学不可避免地与现代性产生了对话与冲突。
本文将探讨中文文学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话与冲突的原因和影响。
一、对话1. 文学主题的转变随着现代性的兴起,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中文文学主题逐渐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因此中文文学开始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个体、社会问题和心理状态等新的主题。
这种对话使得中文文学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反映出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2. 写作风格的转变与传统中文文学的叙事方式和修辞手法相比,现代性要求文学作品更加直接和简洁。
在对话中,中文文学逐渐采用了更加直接的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传达现代人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转变使中文文学更具有现代性的特征,并更能引起现代读者的共鸣。
二、冲突1. 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中文文学源于传统文化,承载着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然而,随着现代性的兴起,现代价值观开始挑战传统观念,这使得中文文学与现代性产生了冲突。
一些传统文学作品被认为过于保守,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需求,而一些现代文学作品则被认为脱离传统,追求过度的个性和自由。
2. 技术进步对中文文学的影响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技术的快速发展。
然而,技术进步对中文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更倾向于阅读短篇小说、微型小说和网络小说,这对传统的长篇小说形式提出了挑战。
此外,技术还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使得碎片化阅读和快速阅读成为主流,而传统中文文学追求的深度阅读面临困境。
三、对话与冲突的意义1. 文学繁荣的推动力中文文学与现代性的对话和冲突激发了作家们创造新的文学形式和作品。
传统的中文文学在对话中进行转型与更新,使得文学更加活力四射。
现代读者对中文文学的需求也促使更多的作家关注当下社会的现实问题,通过文学作品表达他们的思考和观点。
2.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平衡中文文学与现代性的对话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平衡。
写作中的冲突发展
写作中的冲突发展冲突是写作中常见的主题之一,它可以给作品带来紧张感和情节发展的动力。
在写作中,冲突发展要有一定的逻辑和合理性,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推动故事或论点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写作中的冲突发展,并介绍如何使冲突更加引人注目和精彩。
一、冲突的引入冲突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也可以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之间的矛盾。
引入冲突时应该抓住读者的兴趣,使其能够迅速了解故事的背景和主要冲突。
这可以通过描写一个具体的场景,或者通过一个对话来进行。
例如:“夏日的午后,村庄里的人们纷纷躲进家里避暑。
杨明和他的朋友小明却骑着自行车冒着炎热的太阳,来到了郊外的小河边。
他们准备在水里游泳,却发现河水里有一只受伤的小鸟……”通过这样的描写,读者知道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并且引发了一个冲突的发展线索——小鸟的受伤。
二、冲突的发展冲突的发展是故事的核心,也是引起读者兴趣的关键。
在冲突发展中,可以通过增加障碍和矛盾来提升故事的紧张感和戏剧性。
这可以通过人物之间的矛盾、人物与环境的矛盾、或者人物内心的矛盾来实现。
1. 人物之间的矛盾人物之间的矛盾可以是来自于不同的利益、价值观或者目标的冲突。
例如,在一场破产的家庭中,丈夫和妻子可能会因为如何应对困境而产生不同的意见和冲突。
这样的冲突可以通过对话或者人物之间的行动来展现。
2. 人物与环境的矛盾人物与环境的矛盾是指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困难和矛盾。
例如,一个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艰难求生的故事。
通过描述人物与环境的对抗和挣扎,可以展现人物的坚韧和抗争精神。
3. 人物内心的矛盾人物内心的矛盾是指人物内心对立的情感和欲望。
例如,一个人在选择爱情和事业之间产生矛盾和纠结。
通过描写人物内心的挣扎和思考,可以使故事更具深度和内涵。
三、冲突的解决冲突的解决是故事发展的高潮和结局,也是读者最关注的部分。
冲突的解决应该合理,不能太过突兀或者牵强,同时也要符合故事的主题和表达的意义。
冲突的解决可以有多种形式,可以是主角克服困难取得胜利,也可以是主角被冲突所挫败,从而产生转变和成长。
尴尬的处境 艰难的选择——加缪创作中多重文化身份的矛盾冲突探析
引言
萨特之间各个方面的分歧,或者只集中针对某一个文本进行分析论述,除了张 容的《形而上的反抗——加缪思想研究》这本专著外,鲜见对加缪创作的整体 分析。本文主要运用社会历史批评的方法,同时也适当借鉴了后现代殖民理论, 以加缪的文化身份为基点,主要结合加缪的小说创作,论析加缪的文化身份在 其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矛盾冲突,并对这种身份冲突的文化根源与哲学归属进行 较为全面的探讨。
。ElaineBaldwin.BrainLonghufst,Cn'e¥Smith,etal.IntroducingCaltmalStudies.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224 。赵一凡等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北京:夕}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465
2
第一章土著与宗主——黑脚法国人眼中的非洲
一个作家是无法人为地将他与其生活环境与文化背景分开,把他与他(有 意或无意)卷入的阶级、信仰体系和社会地位分开的。因为他生来注定就要成 为社会的一员。因此我们在研究加缪时,也绝不应该将他的作品与他所处的时 代文化背景隔离开来。尤其是对加缪这样一位“与世界不分离”的作家。我们 知道,加缪是一个生长于阿尔及利亚的法国人(即所谓的黑脚法国人),直到成 年之后才移居法国:他既钟情于阿尔及利亚的北非土著质朴的人文风情,又无 法摆脱身为法国人天生的优越感与认同感;他曾经站在抵抗运动的前沿,是抵 抗运动的战士,最终却以儿子的身份否定了将革命作为杀戮借口的历史;他出 身于知识与物质一样贫乏的贫民区,却最终跻身于萨特、波伏瓦这些出身优越, 从小就受过正规、优质教育的法国知识“精英”之列。加缪的文化身份如此复 杂且充满矛盾,因此他的作品中大多数的形象也都凝聚着他对世界以及存在的 这种复杂而矛盾的体验。这些形象深刻反映了加缪多重文化身份的两难困境。
[审美理想与尴尬现实的冲突:新诗的现状与未来]审美理想
《[审美理想与尴尬现实的冲突:新诗的现状与未来]审美理想》摘要:关键词:中国新诗成败得失未来出路摘要:中国新诗可按主题特色分为四个阶段:初期为1917~1949年“浪漫与怨愤时期”,在新诗创作道路上最值得效仿的有三位诗人:冯至、闻一多、食指,作为新诗创作的初学者应该把握六条原则:一、要学会创作新诗,先要会生活和热爱读书关键词:中国新诗成败得失未来出路摘要:中国新诗可按主题特色分为四个阶段:初期为1917~1949年“浪漫与怨愤时期”;中期为1950~1976年“理想与批判时期”;后期为1977~1989年“朦胧与反思时期”;晚期为1990~2007年“媚俗与堕落时期”。
中国新诗存在着“语言使用不当、诗人才华欠缺、生活感悟不深、诗歌深度不够、诗歌成熟度欠佳”等五个方面的不足。
在新诗创作道路上最值得效仿的有三位诗人:“冯至、闻一多、食指”。
作为新诗创作的初学者应该把握六条原则、掌握循序渐进的四个步骤,并须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中国新诗从1917年登台亮相以来,步履蹒跚地走到今天,已经显得气喘吁吁、奄奄一息。
它也曾有过许多辉煌与灿烂的诗篇,也制造了大量的渣滓废品。
它开创过许多流派,诞生过许多优秀诗人,也生产过许多不肖子孙。
下面我从“中国新诗九十年的成败得失、中国新诗的症结、中国新诗的典范、诗歌人门者如何循序渐进地创作新诗”等四个方面来阐发对中国新诗的感悟与建议,并表达对九十多高龄的中国新诗的喜怒哀乐。
一、中国新诗九十年的成败得失中国新诗可按主题特色分为四个阶段:初期为1917~1949年“浪漫与怨愤时期”;中期为1950~1976年“理想与批判时期”;后期为1977~1989年“朦胧与反思时期”;晚期为1990~2007年“媚俗与堕落时期”。
“浪漫与怨愤时期”出现了大批优秀的现代诗。
其中有成就最突出的浪漫想象的诗,有对社会人生百态进行严肃思考的诗,有表达对侵略者和反动派的愤恨以及热爱祖国的诗,还有一些鼓励人们顽强而乐观地生存的诗。
批评的尴尬--论作家的尴尬
批评的尴尬--论作家的尴尬
腾兴龙
【期刊名称】《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文学作品逐渐向市场化发展。
文学市场的形
成与发展使作家的文学创作更趋于市场化,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文学价值、文学信仰逐渐转变为作家作品的销售量、卖点,以及是否符合娱乐消费等内容。
这些价值取向使作家面临尴尬,既是职业劳动生产者又是艺术审美创造者的角色认定使作家陷入两难之境,这是作家目前的文学出境。
同时这些作家受到了来自社会大众的“不解”与“批评”,逐渐把自己摆在了众矢之的。
在这样的文学环境中,尤其要强调作家的文学抱负,注重文化启蒙,从而提升大众审美情趣,并使自己得到大众的认可。
【总页数】1页(P67-67)
【作者】腾兴龙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67
【相关文献】
1."权威批评话语"在通俗文学批评中的尴尬 [J], 赵科印
2.尴尬的崛起和批评的缺失——学院批评一面观 [J], 黄毓璜
3.尴尬的崛起和批评的缺失——学院批评一面观 [J], 黄毓璜;
4.批评的尴尬——论作家的尴尬 [J], 腾兴龙;
5.当批评遭遇尴尬——当代批评走向何处 [J], 郑婉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 和发 展 . 进 了新 时期 之 初 “ 的 觉 醒 ” 但 他 们 的 精 神 立 场 和 创 作 也 表 现 出 内在 的 矛 盾 和 促 人 。
困 惑 , 作 家 的 自我 身份 认 同和 话 语认 同 问题 上 表 现 得 尤 为 突 出。 “ 来 ” 家的 创 作 中 , 在 在 归 作 塑
高 级干 部 。从他 的内心 活动 中 ,从 他 对过 去 白 思远 有 一种英 雄 落难 式 的 自我 认定 。曾有论 者
指出: 当张思 远 重 回权 力中心 之后 , 在“ 乡 ” 他 归
兰 三
己 政治活动的反思和检讨中, 我们不舴发现张 地在 作 品 中塑造 了
造 了一 系列 具 有 “ 法 ” 合 身份 的 “ 干 部 ” 象 , 多作 品 不 断 表 述 着 “ 老 形 许 忠诚 ” 主 题 . 与 “ 的 这 归 来” 体 的批 判 姿 态和 启 蒙立 场 形 成 了矛 盾 这 些 矛 盾 表 明 了新 时 期 之初 文 学 创 作 仍 然 受 到 群 意识 形 态合 法 性 要 求 的 强 势钳 制 , 暴 露 出“ 来 ” 体 思 想 立 场 的局 限 。 也 归 群
了新时期之初“ 人的觉醒” 所能达到的高度 . 他 们 的历史反 思 和人道 主 义立场 重新接 续 了五 四 以来 的现实 主 义和启 蒙主 义传统 .推 动 了新 时 期 文学 的恢 复 和发展 。 但 不可 忽视 的是 ,这 一批作 家 又大都 经受
了长期 的思想 改造 , 长期 的改 造 中 , 些作 家 在 某 的思想 立场 和思 维方 式 已经不 可避 免地 受 到 了 主 流意识 形 态话语 的挤 压 和影 响 , 因而 , 他们 的 精 神立场 和创 作表 现 也就 不可 避免地 表 现 内 在 的矛盾 和 困惑 。在作 家 的 自我身份 认 同和话
… …
往 围绕着呼唤人的权利 、 反思历史迷误等主题 展开 。可 以肯 定 的是 ,归来 ” 家群 体 在相 当 “ 作 程度 上推 动 、 进 了 当时启 蒙 思潮 的生 成 和发 促 展, 促进了新时期之初 “ 人的觉醒” 。这一群体 当 中的代表 作家 , 张贤亮 、 蒙 、 晓声 、 如 王 高 丛维 熙 、 国文 、 李 张一 弓 、 之 、 志 娟 等人 , 作 都 方 茹 创 深 入 到 历 史 反 思 的 深层 ,揭 示 了长 期 以来 的 “ ” 历 史 错误 给 人 带来 的深 重 灾难 , 痛 地 左 倾 沉
06 6
尴尬和矛盾 的写作 学 报 新时期之初 “ 归来 ” 家创作 问题分析 作
— —
渤 海 大 学
哲 学 社
△
科 学
版
宋 文坛 ( 渤海大学 中文系 , 辽宁 锦州 1 1 1 2 0 3)
摘 要 : 来” 家在 新 时 期 之 初 的 人 道 主 义 立 场 和 历 史 反 思 态 度 促 进 了 当时 启 蒙 思 潮 的 生 “归 作
一
系列 具有 “ 合法 ” 身份 、 为 主流 意 识 形 态所 能
首 肯 的主 人公 形 象 , 种 写法 隐含 着 “ 这 归来 ” 群 体 对 自身 身份 合 法化 的要 求 , 是 “ 但 老干 部 ” 的
立场 定位 却在 某种 程度 上掩 盖 了“ 归来 ” 体 自 群 身 的精 神立 场 ; 次 , 多作 品 不 断 表述 着 “ 其 许 忠 诚 ” 主题 , 示 着 自身 与 国家 、 民等合 法 话 的 暗 人
对 历 史和社 会 问题给 予 了深 入 的检讨 和深 刻的
常有影 响 力的一个 作 家群体 。 0世纪 七八 十年 2 代 之 交 占据 着 文学 主 潮地 位 的伤 痕 、 反思 小 说
之所 以能形 成 颇有 影 响 的潮 流 , 大程 度上 要 很 归功 于这个 创作 群体 的推 动 。这一群 体 曾长期 遭受 不 公 正 的 政 治 迫 害 , 因此 都 深 刻 认 识 到
收稿 日期 : 0 9 0 — 7 2 O — 9 0
作 者 简 介 : 文 坛 (9 5 ) 男 , 学 博 士 , 海 大 学 中 文 系讲 师 , 事 中 国 当代 小说 研 究 。 宋 17 一 , 文 渤 从
在 新 时期 之 初 的 文坛 上 , 归来 ” 家是 非 “ 作
指 出 了人 性 异 化 和蒙 昧 主 义横 行 的历 史 事实 .
语认 同问题上 ,这 种矛 盾 和困 惑表现 得 尤为 突
蝶 》 小 说 的 主人 公 张 思 远 在参 加 革 命 时 就是 O 7 6
党和军 队的负责人 ,革命胜利后又成为一市之 渤 长 , 然在农 村 流放 的时 候被 人称 作 “ 张头 ” 虽 老 , 但 是后 来平 反 , 被任命 为 副部 长 , 重新 成为 党 的
“ ” 历史 错误 的危 害 , 以 , 左 倾 所 他们大 都具 有 自 觉 的人道主义立场和历史反思态度 , 创作也往
思索。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 《 、剪辑错了的故事》 揭露 了令人 震惊 的 “ ” 历史 灾难 的真相 ,雪 左 倾 《 落黄 河静无 声 》《 与 肉》《 化树》深 入地 反 、灵 、绿 映 了知识分 子 长期遭 受 的屈辱 和苦难 ,蝴 蝶》 《 、 《 月食 》 长期 以来畸 形 的党 群关 系 问题 进行 了 对 深入的思考 ,最宝贵的》 《 《 、陈奂生上城》 则将针 砭的矛头对准了人的“ 异化” 现象 ,内奸》 《 等作 品又 将历史 反 思 的深 度 向人性 层次进 一 步拓展 可 以这样 说 ,归 来 ”作家 的这些 创作 代表 “
关 键 词 : 归来 ” 家 ; 时期 之 初 ; 份 : 忠诚 ” 白 ; 法 性 “ 作 新 身 “ 表 合
中图 分 类 号 : 0 . I 6 2 7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号 : 6 2 8 5 ( 0 9 0 — 0 6 0 17 — 2 4 2 0 )6 0 6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