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学案

合集下载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精品3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精品3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关键字词学习描写山川景物的方法。

2、通过了解背景及同类诗歌初步认知山川对以陶弘景为代表的中国文人精神的影响。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难点:2教学准备:熟读课文,依据注释口头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仁与智正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追求的最高道德规范,因此山川就成为了他们精神家园,也频频在他们的笔下出现。

正如本文开头所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但是作者写作此文,并非要描写那些“共谈”的内容,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学生翻译这句话)。

作者的言下之意就是只有自己与谢灵运看到是“古来共谈”者所没有发现的“奇”。

这里的“奇”就是“与众不同”之意。

那么作者看到哪些与众不同的景物呢?这个问题曾经也有人问过作者,他的好友萧衍称帝后曾邀他出山为相,问他“山中何所有”,能让他抛弃一切功名利禄。

他便以此问为首句,写了一首名为《诏答山中何所有》的诗:“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但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白云是缥缈不定,那么作者心目中的“山川之美”是否也是缥缈不定的?本文所展现就是现实中的山川之美的与众不同之处。

二、初读课文,赏奇文。

1、请大家朗读课文,归纳出作者所描写的景物。

(学生列举表现景物的词语)高峰、清流、两岸石壁、青林翠竹、猿鸟、沉鳞。

2、前四种是山中之景,而后两种写的是山中动物。

但这一切在山中都是常见的,同时也是山水散文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这说明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本身并没有与众不同之处,“奇”的是他的描写方法。

(学生补充作者描写这些景物的语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要了解这些描写的独特之处,我们就需要先明白它们的意思。

下面就请大家结合书下的注释,口头翻译这段文字。

(标准翻译: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清澈的溪流一望到底。

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翠树林竹丛,四季长存。

《答谢中书书》学案

《答谢中书书》学案

《答谢中书书》学案《答谢中书书》学案《答谢中书书》作者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学习目标:1、字词的梳理;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并能背诵默写课文;3、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学习重点:翻译课文,掌握字词,背诵默写课文学习难点:文章优美的意境,严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一、课前准备:1、查找资料,掌握下面的知识(1)“书”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写下来:(2)陶弘景:2、初读课文,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给课文划出朗读节奏:朗读提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朗读课文,达到成诵二、自主学习(掌握下面的知识):1、字词含义(1)五色交辉()(2)夕日欲颓()(3)沉鳞竞跃()(4)晓雾将歇()(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翻译句子:(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填空:《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的意思是。

本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又像一首流动的,语言凝练且生动。

4、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

点明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是。

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用简洁的语言描绘高山流水的语句是。

这篇文章运用了等表达方式。

三、感知课文:1、根据提示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第一层,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描写描绘大自然中景之美。

第三层,感慨自然之美景。

2、有人评价《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请大家再读课文,回答:(1)说它“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那些景色呢?(2)说它“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那么这又是怎样一首诗呢( 提示:对偶描写)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学习了这篇文章,你认为这封信和现在的一般书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请谈一谈。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多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多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多篇)篇:《答谢中书书》教案《答谢中书书》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 理解章内容及作本人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 品味章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学经典作品的能力。

3 背诵默写全。

过程和方法目标:1 通过诵读把握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 通过想象再现盛况,领会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雷西县中才大自然的纯净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由《三峡》引入新课。

二介绍课题作本人。

本虽短,但是六朝山水本人品的名作。

“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的信。

注意断句。

明确两个“书”的含义。

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种含有意味审美意味的纯数学体。

多本人事陈情。

陶弘景:(具体见课本注释)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整体感知课。

读: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读出节奏。

本多为四字骈句,朗读节奏为二二。

散句以句意来定。

二读:默读。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意。

教师酌情逐步解决难字句意。

指名讲出章大意。

三读:品读。

1 找出中用的的词,说出其妙处。

(学生悟读,交流发言。

教师补充)2 可用换词法领悟下列词的妙处:入(体现种向上的气势)——到交辉(交相辉映,共增山色)——齐全将歇将颓(展示出一下子消失的过程,不乏拟人化色彩)——将散将下乱鸣竞跃(再现种生机勃勃和活力,营造热闹的气氛)——齐叫游泳。

3 在此基础上,归纳点明本布局上的山水相映色彩相配晨昏变化。

同时行起伏相错,读起来也要注意话语的变化。

试着读出不同的语气。

4 你认为作本人是以什么样的感情来写这些景物的?体会末两句的含义。

(赞美自豪)六读:背读。

附:山水美丽的景色,自古以来他们都在谈论。

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直立,五颜六色,交相辉映。

绿树翠竹,年四季都有。

早晨,雾将散未散时,灵猿丽鸟啼鸣;夕阳西下,水中的鱼儿欢快地跳出水面,这实在是风光秀丽。

但从谢灵运后,已不再有能欣赏这奇山妙水的人了。

《答谢中书书》名师教案(优秀3篇)

《答谢中书书》名师教案(优秀3篇)

《答谢中书书》名师教案(优秀3篇)齐读学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篇一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

古代文人们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二教学准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多记事陈情。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三、作者与背景写作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作者简介: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初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案及板书设计(通用11篇)

初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案及板书设计(通用11篇)

初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案及板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b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案及板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案及板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

【教学难点】本文布局的巧妙,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5分钟1、今天老师要来考考大家,多义词掌握的情况。

请大家看大屏幕,上面有个“书”字,试试看你能用这个书字,组哪些词语。

书本、书写、书信、书桌、书包、书皮、判决书、楷书等2、请大家一不做二不休,继续通过查工具书来解释这些词中“书”的意思。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书(shū)①写字;记录;书写。

②字体。

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④书信。

⑤文件。

给刚才大家所组的词语对号入座。

例如:书本——③装订成册的著作书写——①写字;记录;书写书信——④书信楷书——②字体判决书——⑤文件二、引入课文,感知内容 10分钟学生齐读感受(一)、下面要来考一考大家,让大家“学以致用”。

1、请大家看大屏幕:“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认识,猜想一下两个书分别该怎样去理解。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2、让大家这样凭空猜想两个书的意思,似乎有些为难大家了。

这样吧,老师把“答谢中书书”的出处告诉大家,可能帮助大家正确理解“书”的意思。

(大屏幕上展示《答谢中书书》一文)请大家齐声朗读这篇文章,了解一下以“答谢中书书”为题的文章,会是一篇怎样的文章,你能从中得到启示吗?明确:本文属于书信体裁的文章。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精选4篇)《答谢中书书》教案1教材分析:这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能够品味,将内心的感受与朋友交流,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领会文章大意,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缜密的结构,凝练,极富特色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领会课文大意,并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巧妙而缜密的构思。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苏轼资料,预习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多媒体。

教法与学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一)导语: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地笔讴歌了祖国河山之美,其中不泛名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一文。

(二)出示学习目标(三)检查预习情况:1、注音:夕日欲颓沉鳞能与其奇2、几个重点词语:五色交辉四时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与3、学生交流搜集的陶弘景的资料与背景教师补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人,曾任储王的侍读,因看透浑浊的现实,隐居句曲山(今茅山),有爱听山野松涛之声。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每逢有吉凶、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乡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1、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的录音后,模仿进行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逐字逐句疏通文意,弄懂每字每句的意思,理出脉络3、归纳本文的主题思想:—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4、背诵全文。

(分组进行,比赛的形式)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作者是怎样写美景的(学生畅所欲言,互相补充后明确)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34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34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34篇〕篇一:答谢中书书教案●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理解文章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3、掌握文章的重点实词。

才能目的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进步学生的朗读才能。

2、进步感悟文章意境的才能。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进步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才能?4、背诵短文。

德育目的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洁美妙,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习得《答谢中书书》文章布局之巧妙。

●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激趣导入。

二、整体把握1.题解答:回复,答复。

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乱,矛盾锋利,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此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说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抚慰。

2、朗读课文,感知文意1) 、老师配乐朗读〔出示相关图片〕,学生听读,识记生字词。

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lín〕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ù〕2) 、重点实词提示〔投影〕,感知文意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

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歇:消散。

答谢中书书教案(多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多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多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3)了解作者谢灵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领会山水之美的真谛,提高审美情趣;(3)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培养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答谢中书书》的字词句式和语言特点;2. 理解文中描绘的山水之美和作者的情感表达;3. 掌握文学鉴赏方法和批判性思维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2. 体会作者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技巧;3. 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等;2. 学生预习《答谢中书书》,了解作者背景及文本内容;3. 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和讨论话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谢灵运的生平介绍;(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山水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答谢中书书》,理解文本内容;(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山水之美的热爱和赞美;(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如朗读、背诵等。

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完成相关的练习题;(2)选择一篇类似的山水诗进行鉴赏,下周分享。

7.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答谢中书书》教案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答谢中书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答谢中书书》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3、背诵本文。

过程与方法: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二、学情分析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一)教法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理清结构―研读品析―看图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为此,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

(二)学法诵读法、讨论法、自学法等。

(三)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简介文题1、让配乐欣赏山水美景(幻灯片展示),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大导入:同学们,面对这山明水秀、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老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描绘山水美景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同学们,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答谢中书书》作为书信残篇,既无开头称呼,又无结尾落款,仅有一段写景文字和作者寥寥几语的感叹,给学生对为何无“能与其奇者”的解读留有了充足的空间。

店铺今天为大家带来答谢中书书教案,一起来学习一下吧!答谢中书书教案篇1教学目标:1.在朗读、想象、体会中理解文章,感受山川之美、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情趣。

2.读读背背,积累文言词汇和篇章3.培养优美自然地表达的意识,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

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本文布局的巧妙。

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一、导入(一)汉字中有许多象形文字,教师在黑板上书写两个古代象形字,请学生看一看是什么字。

瞧!这两个字多美,就像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山――山峰、山谷、峭壁;川――河流蜿蜒,奔流不息。

“川”的一个字义就是――河流,比如成语川流不息;“川“还有另一个字义――平原,比如成语一马平川,这个字义我们今天暂且不说。

(二)古往今来,有不少诗歌都吟咏了山川之美,我们学过的也有不少。

同学们能否在记忆中搜寻一下,背出一句两句呢?(三)这样的诗歌真是不胜枚举。

看来,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内容)啊!这就叫“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板书: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同学把书翻到136页《答谢中书书》,我们一起把注释1朗读一遍。

于是,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回给谢中书的一封信”,第二个“书”是书信的意思。

今天,我们就与古人一起,神游山水之间,共谈山川之美。

二、学习、欣赏(一)初读1. 听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注音。

板书:颓tuí 与yù ,并点一点这是“与”意“参与”时的读音。

2.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读准确,读顺畅。

两遍。

(二)理解“高峰入云――沉鳞竞跃”大意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

究竟如何之美?让我们一起读一读“高峰入云――沉鳞竞跃”。

答谢中书书教案3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3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3篇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情。

话中有诗,意蕴深远。

下面由为大家收集了了,希望大家能喜欢。

答谢中书书教案一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

以背诵为突破口,指导学生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的诗情画意;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回忆旧知,导人新课1.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请同学们搜索自己的记忆库,背诵一些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文。

(《望岳》、《沁园春雪》、《与朱元思书》、《湖心亭看雪》等)今天我们又将一起欣赏一篇六朝山水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

(以回忆诗词导入可以巩固所学,也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入境。

)2.学生自己书写标题,解题,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有关作家作品介绍:齐高帝曾经召陶弘景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fllI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答谢中书书听课教案[五篇]

答谢中书书听课教案[五篇]

答谢中书书听课教案[五篇]第一篇:答谢中书书听课教案《答谢中书书》课堂教学实录一激活思维,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伟壮观、清幽秀丽。

其实,中华大地,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

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生:“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师: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生;“疑是银河落九天”师: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生:“奔流到海不复回”师:又如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生:“青山郭外斜”师: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

而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马上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短文《答谢中书书》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课题。

师:大家注意这个课题,“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啊?生:“谢中书”是个人名,题目的意思是给“谢中书的信”。

师:哦,这位同学认为最后一个“书”是指信,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以及他当时写作的背景,看看这位同学的解释对不对。

(出示课件)作者简介: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师:通过对作者和当时社会背景的了解,大家说,刚才那位同学的理解对不对啊?生:对!师:不过,刚才那位同学说“谢中书”是一个人名,是不是完全正确呢?生:不是。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精选5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精选5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精选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1教材分析:这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能够品味,将内心的感受与朋友交流,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领会文章大意,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缜密的结构,凝练,极富特色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领会课文大意,并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巧妙而缜密的构思。

学情分析: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苏轼资料,预习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多媒体。

教法与学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一)导语: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地笔讴歌了祖国河山之美,其中不泛名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一文(二)出示学习目标(三)检查预习情况:1、注音:夕日欲颓沉鳞能与其奇2、几个重点词语:五色交辉四时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与3、学生交流搜集的陶弘景的资料与背景教师补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人,曾任储王的侍读,因看透浑浊的现实,隐居句曲山(今茅山),有爱听山野松涛之声。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每逢有吉凶、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乡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1、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的录音后,模仿进行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逐字逐句疏通文意,弄懂每字每句的意思,理出脉络3、归纳本文的主题思想:—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0《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0《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学案)

10 《短文两篇》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的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课文。

2.学习文章写景状物的方法。

3.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学习重点:掌握重点的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课文。

学习难点:学习文章写景状物的方法。

一、自主预习,积累知识1.文学常识积累。

陶弘景(456~536年),字,号,是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又是养生家,他斋戒自摄,修炼诚笃,寿至81岁。

他推重道家养生思想,提倡调神、养性、保精、导引、按摩等方法。

2.扫除生字障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陶弘.景______ 夕日欲颓.______沉鳞._____竞跃.______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3.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实是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4.解释加点的词语。

古来共.谈____ 四时..______俱._____备晓雾将歇.______夕日欲颓.______ 沉鳞..______竞.跃______ 与.______其奇者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自主探究,整体感知1.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本文分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第一层(第1句- 第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第句 -第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第句- 第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步体会文章情感。

《答谢中书书》优秀学案

《答谢中书书》优秀学案

《答谢中书书》学案
板块一:走近作者
一、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二、作者:陶弘景(456——536),字________,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____家,隐居茅山。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

三、写作背景。

板块二:美文美读
一、读准字音:
陶弘景_____ 夕日欲颓_____ 沉鳞_____竞跃______ 欲界之仙都_____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
二、读出节奏、韵律: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三、读出情感。

板块三:理解美文
一、学生对照注释读课文,掌握重点语句:
(一)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疑难语句。

(二)小组讨论交流,解决疑难。

二、学生以抢答的形式翻译重点语句。

三、学生口头翻译课文。

四、学生理清本文写作思路。

板块四:美文共赏
一、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美在何处呢?请以“山川之美,美在”的句式写一段话,合理想象,从多个角度赏析本文的景物描写。

(点拨:注意对写景方法的总结)
二、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句?。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4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4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4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教材把握】《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如同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淌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气,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表达了宠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的感情。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制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尝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存秀丽的写景词句。

5、培育学生宠爱大自然的奇特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秀丽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教学方法】1、诵读法;2、品析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板书:山川)同学们,看到“山川”这两个字,你们脑海里马上消灭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教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特别丰富,也看出你们对奇特的大自然的向往。

今日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奇异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

《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解题: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

二、朗读感知1、朗读:⑴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生疏的字词。

⑵教师范读,订正字音,留意节奏。

学生依据教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顶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⑶学生大声朗读,品尝四字句的节奏。

⑷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⑸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比照解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谢中书书》学案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山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可听到)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康乐公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学案
(一)词语解释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

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俱备四时:四季。

3、晓物将歇歇:散尽。

乱,此起彼伏。

4、夕日欲颓颓,坠落。

5、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鳞,指代鱼。

竞,争着。

5、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佛教指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人间。

7、自康乐以来康乐:指南朝时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

8、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奇:指奇山异水。

(二)回答问题:
1、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引原句)
答、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引原句)答: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
答: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4、、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引原句)
答: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答: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6、“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答: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7、“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8、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以两种视角,写,用笔洗练,
境界清新。

②“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句感慨,赞叹山水之美,传达出自己的志趣,将在山水之中流露于笔端。

答案:
9、①仰观俯察山之高、水之净。

②归隐林泉、与自然相融合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4分,一空1分)
10、(1)甲文《答谢中书书》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附答案】(1)猿鸟乱鸣.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

月色(月夜)。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

(意思对即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理解性默写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
3、文中的静景是:,文中的动景是:
4、文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之句是:
5、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的表达作者清高
的句子:
【答案: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3、静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动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实是欲界之仙都。

5、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四)内容及写法理解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动静结合的手法;优美凝练的笔触,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以及对俗世的鄙弃情怀。

(第一层:"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概述从古至今的山水美景人人皆爱。

总领全文,点明中心。

第二层:"高峰入云到沉鳞竞跃"详细叙述了山川之美的具体内容。

第三层:"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