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辨证法概论课程报告,论自然辩证法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辨证法概论课程报告,论自然辩证法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辨证法概论》课程报告论自然辩证法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姓名:学号:专业:学院:2016年4月22日摘要: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基础是农业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
实现能源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关键是协调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贡献。
作为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思想武器的自然辩证法,无疑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基础是农业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
实现能源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关键是协调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贡献。
作为认识和改造自然
界的思想武器的自然辩证法,无疑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特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农业可持续发展,首要的是发展;不仅包括农业经济的发展,还包括创建良好生态环境、保护并科学利用农业资源,以及农村社会进步。
农业可持续发展以保护自然资源为基础,其发展是用农业生态环境相协调的。
通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使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尽可能减轻对农业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持续稳定地增长,确保国家粮食的供给,持续增加食物产出总量,既要增加产品数量,又要提高产品质量。
农村人口应得到有效地控制并提高人口素质。
既要控制人口的增长速度,又要普及农村教育,提高科技含量,采取适度的经营,实现优质、高产、高效、低耗。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象是农业生态系统,而农业生态系统是多层
次的复杂系统,从而决定了可持续发展农业的7个特征。
层次性具体包括:①农业上的持续性,即保证农田系统有保持土地生产力长期而持续的能力;②微观经济上的持续性,即保持最基本的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农户)具有能长期运用,并取得好的经济效益的能力;③生态上的持续性,即具有长期保证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的能力;④宏观经济上的持续性,即区域性的农业生产系统在国内外市场上能长期保持竞争的能力。
协调性是指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注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
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促进生态平衡;必须在开发、利用、保持和重新培植资源与环境动态过程中来实现,决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
互联性农业发展受到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人口与资源、环境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
必须从整体的、全局的观点来统筹考虑,协调解决各种因素之间当前和长远
发展的矛盾,实现良性循环。
多元性不仅要注重农业生产的产出率和产品质量、经济效益,而且要把促进社会进步、保护资源和环境放在重要位置,追求农业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长期性农业发展的多元性特征决定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性,它不是短期内便能实现的战略。
集约性主要指增长方式是集约的,科技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农业科技的推广使农业组织方式从粗放经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的集约经营上来。
适度性是指农业人口规模要适度,因为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作为生产者是重要的经济资源,作为消费者又给农业资源环境带来压力。
因而必须保证适度的人口规模,才能更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的关系“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为了因势利导地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正确认识农
业科学技术进步的具体特点,以及此决定的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的特殊规律性。
农业科学技术进步是建立在利用生物学因素的基础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多次强调指出,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有生命植物和动物,农业再生产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统一,这就决定了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特殊性,是建立在利用生物学因素的基础上。
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生物学因素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表现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可以对种植业与饲养业的自然周期,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却无法改变生物学运动的规律性。
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所涉及的生物学因素,又会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提出特殊的要求,并对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规定了一定的范围。
在农业生产领域里,无论采取什么样的科学技术,都应当保证在土地、植物和动物中发生的生物学过程的正常进行。
只有符合这种要求的科学技术,才能被证明是有效的,是值得在实践中应用的。
应
当着重指出,在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中,利用生物学因素,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只有培育出富有前途的农作物和禽畜新品种,才有可能大幅度提高农田单位面积产量和禽畜的产品率。
而在现阶段的农业科学技术系统中,生物学方面的科学技术,是属于最薄弱的环节。
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在相当程度上是和提高土地肥力联结在一起马克思曾经指出:“科学和技术使执行职能的资本具有一种不一它的一定量为转移的扩张能力。
”“劳动生产率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这是科学技术进步给人们的经济活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农业的经济再生产过程和自然再生产过程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这个最基本的特点,决定了自然界形成的、可供人类利用的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与再生产最基本的、不可代替的生产资料。
在农业生产和再生产中,人类是利用土壤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属性,直接作用于农作物,促使其生长发育,并形成
最终的产品。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把农产品生产的特点,概括为“自然就以土地的植物性产品或动物性产品的形式或以渔业等产品的形式,提供出必要的生活资料。
”这就深刻地揭示了土地是农业生产与再生产所必需的、最基本的、不可代替的生产资料。
在向农业提供各种先进科学技术时,如果没有考虑到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这种特殊地位,那么,为此而耗费的大量投入资源,就不可能带来应有的产出。
正是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这样说,土地是农业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的所有方面,都是与提高土地肥力联结在一起的。
还有一点要提及的,即于作为农业生产与再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的土地,不是人们的生产劳动创造出来的,而是自然历史过程的产物,因而,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是可以把耕地看成是固定农业生产要素。
而当农业科学技术没有获得重大突破的情况下,人们在固定农业生产要素(如耕地上)连续追
加投入变动农业生产要素,如果超过一定的限度,就有可能出现生产率递减。
这又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在农业生产领域中,广泛采用科学技术进步,对于促进土地肥力以及农业投资生产率的持续提高,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必须适应农业生产过程的基本特点农业生产与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农业的经济再生产是与自然再生产相统一的,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业生产是在大面积的土地上进行的,具有很大的分散性(尤其是谷类作物)。
这就决定了作为农业科学技术的物质形态的农业机械作业,属于固定位置操作的比较少,因此对农业科学技术进步,提出了一系列特殊的要求。
马克思在说明机器体系形成的条件时指出:“只有在劳动对象顺次通过一系列互相连结的不同的阶段过程,而这些过程是一系列各不相同而又互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