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合集下载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doc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doc

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1、亲历科学教学目标:1、能从为什么会这样地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能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稈。

3、能对周围常见的现象产生好奇。

4、开始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

5、能从周围H然现象和生活实际屮发现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1、引起科学探究的兴趣,激发学习科学的热情。

2、培养提问题的意识,训练提问题的方法教学准备:电吹风、乒乓球、纸片、饮料瓶自制的漏斗、自来水龙头。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谈话:科学课是学什么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亲历科学。

(板书课题)2、学习新课认识图标:书上都有哪些图标,他们是什么意思?学生讨论汇报。

评:丰富感性认识,为读懂课本做准备。

演示实验:用电吹风向上吹乒乓球。

看了这个实验你有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评:产生问题,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转入课题。

指导学生学习提问板书指导读图:第二页的3幅图表现了什么白然现象?小鼠标提出了什么问题?是用什么方式提出的?指导提问:观察每幅图的自然现彖,你又想到了什么有关的问题?用为什么会或是怎么冋事儿的方式提出了,写在记录木上。

巡回观察发现好的问题。

课堂交流汇报:鼓励学生向全班同学汇报白己的问题,肯定、鼓励发言者。

表扬积极参与者,表扬能写出三个以上问题的学生。

通过认识电视机,练习题问题。

关于电视,你产生过哪些问题?你知道哪些问题?以小纽•为单位的进行讨论,把问题写在记录木上,问题越多越好。

巡冋指导。

评:培养学生信息交流意识。

学生冋到讨论结果,肯定和表扬各组成绩,表扬优秀小组。

指导学生尝试科学探究出示制片学习实验方法:向2片纸屮间吹气,会有什么现彖发生?实验1:学生实验吹纸片,指导学生记录。

指导猜测:请你猜1猜可能有什么现象发生?把你的猜测写在记录木上。

实验验证:发放材料每人做三至五实验,比较试验结果与自己的猜想是否相同。

巡视指导。

课堂交流,检查实验结果,进行实验操作个别指导,保证成功率。

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对这个实验,你产生了什么问题?把问题写下来。

(完整版)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完整版)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亲历科学一、活动目标1、能从“为什么会这样”的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能对周围常见的现象产生好奇。

3、能从周围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

二、教学过程1、通过观察书上的“风雨雷电是怎样形成的厂、“秋天里树叶为什么会飘落?”、“人为什么不会掉下来?”三幅图,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对探究周围事物中的奥妙产生好奇心。

通过组织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电视机提出问题的活动,训练学生学习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意识。

2、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把自己关于电视最想知道的问题记录下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最多。

3、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像,引导学生提出更多的关于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中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从而巩固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意识的训练。

4、本活动的重点是提出问题的训练,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训练,教学中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找学生提出问题的答案上。

很多问题的答案要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逐渐获得。

吹纸片一、活动目标能在教师指导下,对问题进行假设、实验、解释实验现象,交流、体验科学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

二、教学过程1、这个活动可以两个人一组进行,一人进行实验,一人进行记录。

接着再变换角色重复一次实验。

2、这个活动的难点是对实验现象原理的解释。

由于科学地解释这个现象涉及到空气流动和大气压力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尚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

因此,学生只要能说出这个现象与空气的流动有关即可。

同时,允许学生对这种现象有不同的解释方法,教师不要纠缠学生答案的“对与错”。

3、这个教学环节的重点是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习科学课的兴趣。

通过猜测、实验、记录、思考、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

大部分学生的猜测可能与实际观察到的现象不一致,这正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良好机会。

三、课后反思:2、认识自己课时安排:用2—3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㈠第二课时完成活动(二) 2;第三课时完成拓展活动。

记下现在的我一、活动目标1、能找出一种办法描述现在的自己,并进行简单记录。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含5篇)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含5篇)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含5篇)第一篇: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1、身边的材料一、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看”、“摸”、“闻”等方式,判断某一物品是有何种材料构成的。

(2)能根据材料的特点,提出对物品分类的标准。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愿意把本组找到的材料告诉其他组。

(2)能举例说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材料。

3、科学知识目标:(1)能举例说出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2)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3)能举例说明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关系。

4、STSE目标:(1)能举例说明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能描述某种人造材料的主要加工过程。

二、教学重点:、正确判断出常见的物体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懂得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三、教学难点:能以制成物品的材料为准,给物品分类。

四、教学准备:铝制饭盒、铜钥匙、塑料袋、报纸、棉布制的玩具娃娃、木椅、书、玩具小木船、塑料瓶、棉布衣服、铁制小刀、铅笔(木杆带有橡皮)、手电筒、放大镜、一小块棉布、一些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图片资料五、教学时间:两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问题:教师:同学们,看你们桌子上物品中的钥匙,用力试试!会弯吗?生齐:不会。

教师:对了,它很硬,那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学生:是用铜做成的。

教师:钥匙是用材料铜制作成的。

请同学讨论一下:钥匙是铜,铜就是钥匙这句话对吗?(二)解决问题:学生小组进行讨论。

学生1:那钥匙是铜做成的。

学生2:铜也不能开锁啊!学生3:对,钥匙不能说是铜,它是让我们来开锁的工具,只是它由铜来做成,而铜是材料,还不能使呢!学生汇报:老师,这话错了,钥匙虽说是铜做成的,但它能用来开锁,而铜则成为材料。

教师: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多好啊!物品是由各种材料制作而成的,有一定的功能;可材料只能用来组成物品。

下面每组的桌子上有很多物品,它们是由哪些材料制成呢?我们先找出物品的材料,可以用“**是由材料**制成的”的形式进行讨论,并给这些物品按材料来分类,把物品的名称写在书的圆圈中及探究记录单中,好吗?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精编版)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精编版)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初等教育机构最早产生于十六世纪的德国,由城镇主办,教习实用知识和新教教义。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冀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学习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

流程与方法:1.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3.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学习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学习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学习准备】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学习流程】一、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1.这个单元我们将开始学习材料,板书材料。

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名称?什么物品是用这种材料做的?教师将学生说到的材料一一板书出来。

2.看看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携带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试着把它们写在书中的表格中。

3.交流记录的情况,看看有没有出错。

4.这些材料在我们身边应用很广,书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它们又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调查表,对于难以判断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物品,请作出标记。

5.调查结束后,在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①调查了多少物品?使用了多少种材料?②哪些物品是由一种材料制成的?哪些物品是由多种材料制成的。

③哪种材料使用得最多?6.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哪些材料在我们身边被广泛使用着,为什么大量使用它们呢?二、观察描述几种常见材料的主要特点1.我们周围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各种材料组成的,比如一扇门,就使用了木头、玻璃、金属等材料,不同的部位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举例说说你的想法。

2.四人小组选择两种材料讨论它们分别有什么主要特点和用途,并记录下来。

3.交流各组的记录情况,有不同意见的及时补充,若认同其他组的观点,及时将它补充在自己的记录单上。

河北版三年级科学上册优秀教案

河北版三年级科学上册优秀教案

三年级科学亲历科学一、活动目标1、能从“为什么会这样”的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能对周围常见的现象产生好奇。

3、能从周围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

二、教案过程1、通过观察书上的“风雨雷电是怎样形成的厂、“秋天里树叶为什么会飘落?”、“人为什么不会掉下来?”三幅图,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对探究周围事物中的奥妙产生好奇心。

通过组织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电视机提出问题的活动,训练学生学习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意识。

2、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把自己关于电视最想知道的问题记录下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最多。

3、教案中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像,引导学生提出更多的关于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中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从而巩固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意识的训练。

4、本活动的重点是提出问题的训练,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训练,教案中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找学生提出问题的答案上。

很多问题的答案要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逐渐获得。

吹纸片一、活动目标能在教师指导下,对问题进行假设、实验、解释实验现象,交流、体验科学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

二、教案过程1、这个活动可以两个人一组进行,一人进行实验,一人进行记录。

接着再变换角色重复一次实验。

2、这个活动的难点是对实验现象原理的解释。

由于科学地解释这个现象涉及到空气流动和大气压力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尚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

因此,学生只要能说出这个现象与空气的流动有关即可。

同时,允许学生对这种现象有不同的解释方法,教师不要纠缠学生答案的“对与错”。

3、这个教案环节的重点是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习科学课的兴趣。

通过猜测、实验、记录、思考、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

大部分学生的猜测可能与实际观察到的现象不一致,这正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良好机会。

吹乒乓球一、活动目标:能对探究有趣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产生兴趣。

二、教案过程1、实验大约需要10分钟左右,教师可以根据情况成。

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这个实验。

冀人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一)

冀人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一)

冀人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一)冀人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一、课程信息•学科:科学•年级:三年级•书名:《冀人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出版社:冀教版二、课程目标•掌握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三、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动物和植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动物和植物的基本特征•认识不同类型的动物和植物•动物和植物在生活中的作用2. 第二单元:生活中的能量转化•观察和探究物体的运动•引入能量的概念•探究能量的转化和利用3. 第三单元:常见材料的特性•探究不同材料的触感和重量•探究材料的弹性和导热性•了解常见材料的特性及其应用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自主观察、发现问题,并进行讨论和总结•情景教学法:通过生活场景、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课堂讨论法:采用问答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五、评价方式•平时表现: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乐于分享观察和发现•课堂练习:完成课后习题,检验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实验报告:撰写实验报告,描述实验过程、结果和心得体会六、教学活动1.第一单元教学活动:•观察不同动物和植物的图片,并讨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小组活动,选择两个不同的动物和植物,展示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2.第二单元教学活动:•利用小汽车、小风车等物体,观察它们的运动形式,并进行探讨•进行小组实验,探究物体在不同形式下的能量转化情况3.第三单元教学活动:•提供不同材料的样本,让学生触摸、感受其不同特性•进行实验,比较不同材料的导热性和弹性,并对结果进行记录和总结七、教学资源•《冀人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和教辅•实验器材:小汽车、小风车、不同材料样本等•课件和多媒体资源以上是一份关于《冀人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的基本框架,具体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活动可以根据教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希望这份教案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冀人版三年级科学上全册教案

冀人版三年级科学上全册教案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亲历科学【教学目的】1. 使学生知道科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内容和自己平时所经历的科学过程。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推理归纳能力。

3.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是使学生知道科学就是研究事物的规律的。

2.推理归纳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的是难点【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

按课文要求准备。

2. 挂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要点】1.让学生懂得要进入科学领域必须从自己开始。

2.让学生对自己的外表、特征有所了解。

3.学会使用测量工具和记录数字。

【教学过程】一、引入活动1.通过插图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图片与插图相结合;口头与教材相结合。

2.通过演示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简单易做的小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提问题,不解释为什么。

3.参考实验:挂物体吸盘、空气占据空间。

4.通过观察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5.关于电视提问题,可安排小组讨论。

注意:让学生提问题,首先让学生有问题,其次能够提出问题,要给出时间、机会。

本活动的重点是提出问题的训练,而不是问题的训练。

二、体验活动1.提现成问题“向两片纸中间吹气,猜一猜会发生什么现象?”2.让学生自己填写“我认为”。

3.两人一组体验,交换角色体验。

4.填写观察到的现象。

5.填写我的解释。

6.交流我的解释。

三、小结: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就是我们科学上要解释清楚的问题。

这些问题也是我们今后要研究的课题。

只要我们努力学习积极探索,科学这一门学科将会学得更好,同学们一定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性。

注意:重点是唤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不要纠缠学生答案的对与错。

2、认识自己【教学目的】1.探究过程和方法:·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2.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人体的遗传和变异,而且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3.情感态度:·培养学习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科学的探究方法【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什么是遗传和变异现象难点:什么是变异现象【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学生自带全家福照片、投影片、性状遗传的录像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1.这两位同学的长相一样吗?有什么地方不一样?2.他们长的不一样,那他们像谁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像谁”的问题。

河北版科学教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河北版科学教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可以边实验边记录,也可以在实验结束后集中记录。如
可以给物体编号,记录时只记某物体的号码即可。
)活动结束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分析预测是否正确,并初
、能选择一个恰当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制订简单的究计划。
、能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改变物体沉浮。
、能意识到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是最好的结果。
、引导学生选择问题,燕自由结组。教师要对学生选择的
、四人一组,活动时间约30口35分钟。
、教材中采取组织学生勾画轮廓图的办法。教室四周或教
、当学生只凭眼睛进行观察得不到更多更准的信息时,可
进行估算,再体验用秤、尺测量体重、身高、
(可用绳子量,之后用直
);
、勾画轮廓图时需要一定的活动空间,给教学活动的组织
困难;如果在课堂上勾画轮廓图需要时间太多
、“研究如何测量蚯蚓身长组”、 “观察蚯蚓的外
(包括怎样研究、用哪些工具
)。
、对于活动时可能出现的困难,教师应注意提示,例如“怎
?”可以提示学生先用线
、把研究的结果记录在学生用书的表格中。
、将观察后的蚯蚓继续养在潮湿的土壤里,以备下一个活
?
、能与其他同学共同设计探究蚯蚓生活习性的方案。
、大拇指能否向背侧弯曲等是不
“不能改变”的特征仅仅
学生能够按要求完成活动任务。,通过学习,学
、寻找动物和植物
2-3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做好初步记录。第
、能用感官认识周围常见的动植物的特点。
、能把自己看到的动植物给别人看,还能关注别人看到了
、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做寻找和记录等活动。
2的教学。 观察蚯蚓
、能用感官估测蚯蚓的长度、重量。
、能设法测量出蚯蚓的实际长度。

新版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新版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新版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应该能够:
1. 熟悉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长环境;
2. 掌握植物的基本分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 植物的分类;
2. 植物的生长环境。

教学难点
植物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应的分类。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引入植物这个话题,帮助学生了解植物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与用处。

2. 展示植物图片与大家讨论。

老师展示一些植物的图片,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植物的基本特征:有叶子、有根、有茎,还会开花结果等等。

3. 小组合作,分享植物的观察与分类。

把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根据老师给出的植物图片和样本,在
小组内进行观察和研究,归纳总结出植物的分类。

4. 制作植物分类表。

小组之间相互展示并比较各自研究出来的植物分类结果,根据
共性合并成表格,并进行讲解。

5. 植物外出考察。

通过观察学生身边的植物和现场考察,再次了解植物基本特征
和生长环境。

通过观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并掌握植物的生命规律。

6. 总结课堂所学内容。

回归本节课的主题,引导学生回忆课堂所学内容,加深对植物
的认识和理解。

思考题
1. 植物不仅是绿色的,还有什么颜色的植物?
2. 植物为什么要有叶子?
3. 在家附近的公园或者校园里你发现了哪些植物?请列举出来,并说明自己的分类标准。

最新冀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最新冀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1课测量长度。

教学目标:1.了解长度的概念及长度的单位,了解长度的测量工具及正确选择刻度尺。

2.初步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和正确细致的实验习惯,提高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使用刻度尺。

教学难点是用个头吃吃做到放对看对读对记对。

教学准备:直尺卷、课件。

教学过程:1、导入:你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吗?二、学习使用刻度尺。

1.认识测量长度的工具。

(1)认识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2)图文结合认识直尺,三角尺,软尺等常见的测量工具。

2.观察刻度尺的单位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值和最大量程。

学生活动手册第一页。

(1)单位厘米cm(2)零刻度线(3)最小刻度值分度值1mm(4)最大量程15cm3.测量长度的方法(1)选对:选择合适的刻度值。

(2)放对:刻度尺要放正,尺面沿着所测物体放置薄的刻度尺,只需尺面贴着被测物体,而较厚的刻度尺就应让尺面与被测物体垂直放置,且使刻度线一边紧靠被测物体,通常测量时将刻度尺的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起始端对齐;使用零刻度线已被磨损的刻度尺时,则可让某一整数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起始端对齐。

(3)看对:读数时视线于尺面垂直。

(4)读对:读数时正确读出准确值,还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

(5)记对记录数值也要写好单位。

三、测量身体不同部位的长度,学生动手测量,将结果填写到学生活动手册第一页的表格里。

四、用身体的尺子测量长度。

1.一拃:张开手掌,大拇指与中指之间的最大距离通常叫做一拃。

2.一步:就是我们走路时迈步的,不从后脚尖儿到前脚尖之间的距离通常叫做一步,也叫做自然步。

3.一庹:两臂向左右伸开的程度。

4.测量课桌和教室的长度。

五、拓展提高。

1.应用与拓展。

了解现在测量长度的工具,激光测距仪,轮式测距仪。

2.误差: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减少误差,一般可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这里是一个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的示例:课题:植物的组成教材: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的组成,包括根、茎、叶。

2. 能够观察和描述不同植物的根、茎、叶的形态和特征。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描述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植物的基本组成。

2. 学会观察和描述植物的根、茎、叶的形态和特征。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观察一颗植物的图片展示,引导学生对植物的感知,让学生了解植物的一些基本特征和它们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2. 学习(20分钟)利用课本上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组成,包括根、茎、叶。

通过图片、实物或模型等展示不同植物的根、茎、叶的形态和特征,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不同之处。

3. 操练(15分钟)请学生根据教师的指示,观察并描述一颗具体的植物。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植物的根、茎、叶的形态和特征,让学生依次如实地描述植物。

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进行反馈和指导。

4.总结(10分钟)为了加深学生对植物组成的理解,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总结,回顾植物的基本组成,再次强调根、茎、叶的作用和重要性。

5.拓展(5分钟)提问学生:你知道还有其他的植物组成部分吗?请尝试从你生活中接触到的植物中找出其他组成部分,并起到那些作用。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植物观察作业:请学生自行选择一颗植物进行观察,并画出植物的根、茎、叶的形态和特征。

教学反思:本堂课通过图片、实物等多种媒体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植物的组成,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描述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培养了学生的触类旁通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同时,作业的布置也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进一步深化了对植物组成的理解。

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套教案教学设计备课资料

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套教案教学设计备课资料

1、身边的材料一、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看”、“摸”、“闻”等方式,判断某一物品是有何种材料构成的。

(2)能根据材料的特点,提出对物品分类的标准。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愿意把本组找到的材料告诉其他组。

(2)能举例说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材料。

3、科学知识目标:(1)能举例说出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2)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3)能举例说明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关系。

4、STSE 目标:(1)能举例说明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能描述某种人造材料的主要加工过程。

二、教学重点:1、正确判断出常见的物体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懂得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三、教学难点:能以制成物品的材料为准,给物品分类。

四、教学准备:铝制饭盒、铜钥匙、塑料袋、报纸、棉布制的玩具娃娃、木椅、书、玩具小木船、塑料瓶、棉布衣服、铁制小刀、铅笔(木杆带有橡皮)、手电筒、放大镜、一小块棉布、一些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图片资料b5E2RGbCAP五、教学时间:两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弓I入问题:教师:同学们,看你们桌子上物品中的钥匙,用力试试!会弯吗?生齐:不会。

教师:对了,它很硬,那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学生:是用铜做成的。

教师:钥匙是用材料铜制作成的。

请同学讨论一下:钥匙是铜,铜就是钥匙这句话对吗?p1EanqFDPw(二)解决问题:学生小组进行讨论。

学生1:那钥匙是铜做成的。

学生2:铜也不能开锁啊!学生3:对,钥匙不能说是铜,它是让我们来开锁的工具,只是它由铜来做成,而铜是材料,还不能使呢!学生汇报:老师,这话错了,钥匙虽说是铜做成的,但它能用来开锁,而铜则成为材料。

教师: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多好啊!物品是由各种材料制作而成的,有一定的功能;可材料只能用来组成物品。

下面每组的桌子上有很多物品,它们是由哪些材料制成呢?我们先找出物品的材料,可以用“ ** 是由材料** 制成的” DXDiTa9E3d 的形式进行讨论,并给这些物品按材料来分类,把物品的名称写在书的圆圈中及探究记录单中,好吗?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冀人教版三年级科学全册教案 上册

冀人教版三年级科学全册教案 上册

冀人教版三年级科学全册教案上册
河北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集
 一、亲历科学
 1、亲历科学认识自己2、认识自己
 二、动物和植物
 3、寻找动物和植物4、蚯蚓5、凤仙花
 三、土壤
 6、观察土壤7、土壤的保护
 四、水
 8、水和生命9、浮与沉10、流动的水11、节约用水
 五、空气
 12、认识空气13、风14、纸飞翼
 六、食物与健康
 15、食物的营养16、食品的加工17、保持健康
 1、亲历科学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科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内容和自己平时所经历的科学过程。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推理归纳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使学生知道科学就是研究事物的规律的。

 2.推理归纳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的是难点。

冀人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冀人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1课测量长度教学目标:1.了解长度的概念及长度的单位,了解长度的测量工具及正确选择刻度尺。

2.初步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和正确细致的实验习惯,提高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刻度尺。

教学难点: 使用刻度尺时做到放对、看对、读对、记对。

教学准备: 直尺、卷尺、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 你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吗?二、学习使用刻度尺1. 认识测量长度的工具。

(1)认识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2)图文结合认识直尺、三角尺、软尺等常见的测量工具。

2. 观察刻度尺的单位、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值和最大量程(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

(1)单位: 厘米(cm )(2)零刻度线(3)最小刻度值(分度值): 1mm(4)最大量程: 15cm3. 测量长度的方法。

(1)选对: 选择合适的刻度尺。

(2)放对: 刻度尺要放正,尺面沿着所测物体放置,薄的刻度尺只需尺面贴着被测物体,而较厚的刻度尺就应让尺面与被测物体垂直放置,且使刻度线一边紧靠被测物体。

通常测量时,将刻度尺的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起始端对齐。

使用零刻度线已被磨损的刻度尺时,则可让某一整数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起始端对齐。

(3)看对: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

(4)读对: 读数时,正确读出准确值,还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估读值)。

(5)记对: 记录数值,也要写好单位。

三、测量身体不同部位的长度学生动手测量,将结果填写到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的表格里。

四、用身体的“尺子”估测长度1. 一拃(zhǎ): 张开手掌,大拇指与中指之间的最大距离,通常叫做一拃。

2. 一步: 步,就是我们走路时迈步的步。

从后脚尖到前脚尖之间的距离,通常叫做一步。

也叫做“自然步”。

3. 一庹(tuǒ): 两臂向左右伸开的长度。

4.估测课桌和教室的长度。

五、拓展提高1. 应用与拓展:了解现代测量长度的工具: 激光测距仪、轮式测距仪2. 误差: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减小误差。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案是老师把所学教育理论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制造出的成果,是老师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同时也是老师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实施、评价和反思的文本与载体。

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冀教版三班级科学上册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冀教版三班级科学上册教案:蚯蚓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蚯蚓,培育同学的观看力量。

2、通过观看蚯蚓,了解蚯蚓的外部特征以及生活习性。

3、学习用简洁的工具进行观看测量的力量。

4、培育合作精神。

5、向同学进行爱惜小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培育同学用感官和工具熟悉蚯蚓的力量。

教具预备:蚯蚓若干条、放大镜、纸、尺、玻璃瓶、长方形纸盒、干土、湿土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老师谈话:在上节课我们已经用感官熟悉一些动植物,今日这节课,我们来观看蚯蚓。

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指导同学学习观看蚯蚓提问:我们怎样观看蚯蚓?同学分组争论,汇报争论结果。

评:让同学动脑思索讨论观看蚯蚓的方法,并且做好观看记录。

根据同学争论的方法观看蚯蚓。

填写观看报告。

汇报观看结果老师小节:我们大致看到了球员的身体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每个部分是什么样。

下面我们连续讨论蚯蚓喜爱生活的什么环境中。

指导同学讨论蚯蚓喜爱生活在什么环境中让同学猜想:蚯蚓喜爱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同学设计试验证明:蚯蚓喜爱生活在什么条件下?同学分组试验,观看试验现象。

汇报试验结果:蚯蚓喜爱生活在医院潮湿的环境中。

老师小节:我们用这种方法观看其他小动物。

评:同学自行设计试验证明蚯蚓喜爱生活在什么环境中,有助于同学动手力量的培育。

教育同学爱惜小动物提问:蚯蚓对我们人类有哪些好处?同学争论,汇报争论结果。

提问:我们应当怎样对待小动物?布置作业:回家观看几种小动物,并写出观看记录。

阅读有关小动物的资料,或上网访问科学在线网站,了解有关小动物的学问。

板书设计:4、蚯蚓投影片出示几幅观看结果蚯蚓蚯蚓蚯蚓蚯蚓课后小记:本科同学通过观看蚯蚓,发觉蚯蚓的外部特征,能够运用各种感官,细致观看,观看爱好高,收到的效果好,并且能够写出观看记录,借助对蚯蚓的观看,有助于同学各项力量的培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科学亲历科学一、活动目标1、能从“为什么会这样”的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能对周围常见的现象产生好奇。

3、能从周围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

二、教学过程1、通过观察书上的“风雨雷电是怎样形成的厂、“秋天里树叶为什么会飘落?”、“人为什么不会掉下来?”三幅图,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对探究周围事物中的奥妙产生好奇心。

通过组织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电视机提出问题的活动,训练学生学习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意识。

2、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把自己关于电视最想知道的问题记录下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最多。

3、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像,引导学生提出更多的关于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中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从而巩固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意识的训练。

4、本活动的重点是提出问题的训练,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训练,教学中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找学生提出问题的答案上。

很多问题的答案要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逐渐获得。

吹纸片一、活动目标能在教师指导下,对问题进行假设、实验、解释实验现象,交流、体验科学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

二、教学过程1、这个活动可以两个人一组进行,一人进行实验,一人进行记录。

接着再变换角色重复一次实验。

2、这个活动的难点是对实验现象原理的解释。

由于科学地解释这个现象涉及到空气流动和大气压力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尚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

因此,学生只要能说出这个现象与空气的流动有关即可。

同时,允许学生对这种现象有不同的解释方法,教师不要纠缠学生答案的“对与错”。

3、这个教学环节的重点是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习科学课的兴趣。

通过猜测、实验、记录、思考、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

大部分学生的猜测可能与实际观察到的现象不一致,这正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良好机会。

吹乒乓球一、活动目标:能对探究有趣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产生兴趣。

二、教学过程1、实验大约需要10分钟左右,教师可以根据情况成。

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这个实验。

选择是否在课上完2、教师组织这个活动的时候,可在乒乓球下面放一个盆,这样球就会落在盆里,可以避免学生四处找球。

3、当向漏斗颈吹气的时候,漏斗中就会形成一个低压力区(漏斗颈与漏斗交接的地方),乒乓球就会被其周围压力较高的空气向漏斗里面推。

4、这个实验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均匀、快速、连续吹气,可以让学生多试几次。

5、活动的重点是学生通过实验认识这个有趣的现象与空气流动有关,不要求学生解释这个现象的原理。

认识自己课时安排:用2—3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㈠第二课时完成活动(二) 第三课时完成拓展活动。

记下现在的我一、活动目标1、能找出一种办法描述现在的自己,并进行简单记录。

2、能说出自己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

3、能用勾画轮廓图的办法对观察的结果进行记录。

4、遇到自己一个人不能完成的事时,能够请别人帮忙,同时也能帮助别人解决困难。

二、教学过程1、四人一组,活动时间约30口35分钟。

2、教材中采取组织学生勾画轮廓图的办法。

教室四周或教室外围的墙壁可供学生勾画轮廓图时站靠,可以参照教材中的示意图。

注意提示学生,在勾画轮廓图时,组内同学要分工合作,最好用较粗的彩笔并与纸保持垂直的角度沿被画学生的身体轮廓勾画;观察身体可分为哪几部分,标在各自的轮廓图上。

3、当学生只凭眼睛进行观察得不到更多更准的信息时,可引导学生先进行估算,再体验用秤、尺测量体重、身高、腰围以及其他感兴趣的部分的长度,如腿长、手长等。

测量人体各个部分的数据时,最好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用什么方法,要启发学生思考没有卷尺时怎样量腰围(可用绳子量,之后用直尺量绳子的长度,为下一单元中测量盘曲着的蚯蚓打基础);还可测一分钟心跳次数等,并将结果记录在各自的轮廓图上。

4、勾画轮廓图时需要一定的活动空间,给教学活动的组织带来一定的困难;如果在课堂上勾画轮廓图需要时间太多或不易组织,可让学生请家长帮助在家中完成,再带到课堂上,完成其他内容。

5、学生可能会对身体的内部结构产生兴趣,提出问题,教师可告诉学生此课只了解身体的外形特征。

测量时,读数可以不很精确。

记录外形轮廓时只要求勾画大致轮廓,衣服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仔细观察找特征一、活动目标1、能借助尺子或放大镜观察用眼睛不能准确看出的物体。

2、能举例说明有些形态特征是会改变的,有些是不会改变的c3、能较正确地用图和文字描述自己的身体特征。

二、教学过程1、四人一组,找特征约10分钟,记录约10分钟,按照轮廓图猜人游戏约15分钟。

思考约5—10分钟。

2、启发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日已与其他同学有哪些不同特征。

用镜子、放大镜进行仔细观察找出自己与其他同学在外部形态上显著不同的特征,如有无酒窝、有无红记、指纹的差异、是否梳小辫等,并将这些特征标在自己的轮廓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3、引导学生猜想在“每个人的一生中”,人体的各种特征哪些会发生改变,哪些不会改变。

4、向同学展示自己的轮廓图(图中不要写出姓名)。

与其他小组同学一起,将各自的轮廓图重新排列顺序后,从中任取一张,根据图中所具有的信息,猜一猜勾画的是谁?二、教学过程让学生填出所找到的特征,并在是否会改变的相应栏中打“/”。

留指纹一、活动目标1、通过观察能发现不同人的指纹是不相同的。

2、能举例说明指纹识别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过程1、四人一组,留指纹活动约25分钟,讨论约15分钟。

2、小组同学分别将自己右手食指的指纹按在小组每位同学的书上,并在下面相应的位置上写下各自的名字,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每个人的指纹是否一样。

3、小组同学打乱刚才按指纹的顺序,再次将右手食指的指纹按在另—张半透明的白纸上(不要让其他同学看到所按的位置),不再写出名字。

设法找出与前一次的指纹中哪个相同,判断是小组中谁的指纹。

这是指纹识别的基本道理。

4、组织学生讨论指纹的特性能帮助人们做什么,可从阅读“科学在线”中得到启示。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指纹识别技术在计算机、银行等领域的应用。

记录自己的生长变化一、活动目标1、能将观察记录的图表做长保存。

2、能关注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

二、教学过程1、将自己的轮廓图保存好。

当每学年开学时,在保存的轮廓图上再次勾画出身体的轮廓,并与旧图相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记录自己的生长变化。

此活动为课下拓展活动。

在学生找出的特征中,胎记、指纹、耳垂、有无酒窝、平舌卷舌、额头发际是否有“美人尖”、大拇指能否向背侧弯曲等是不易改变的。

而有些特征如有无小辫、指甲长短等是容易改变的。

在知识上,教师要刻意强调,“不能改变”的特征仅仅是指在某个个体的一生中才成立,因为到了此个体的下一代,这些“不能改变”的特征也可能会改变。

寻找动物和植物课时安排:用2-3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做好初步记录。

第二课时汇总小组记录,进行汇报交流。

第三课时进行拓展活动,训练综合运用感官认识事物的方法。

寻找身边的动植物一、活动目标1、能用感官认识周围常见的动植物的特点。

2、能把自己看到的动植物给别人看,还能关注别人看到了什么。

3、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做寻找和记录等活动。

4、能够做到不采摘植物,不捕捉小动物。

5、能辨认两种以上动植物的名称。

二、教学过程1、建议本课活动分小组进行,一般可分为四人一组,这样便于学生合作进行寻找、观察和记录活动。

每组准备一套工具。

2、活动开始前要制定活动计划。

小组内进行分工与协作。

还要对寻找动植物的区域进行划分。

另外,要鼓励学生在观察动植物时进行发散性的提问,同时把问题记录下来;回来后再与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多数学生感兴趣的、可进行探究的问题。

3、学生在进行寻找动植物的活动时,因为是在大自然中进行,学生可能对这类活动非常感兴趣。

在开始寻找前,教师必须把注意事项交代清楚,以防止危险的事情发生。

并强调,观察时不能打扰小动物的正常生活,不能破坏动植物的生活环境。

4、活动时,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和他们一起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对于不认识的动植物,要及时画下来或者用文字描述记录、下来。

在进行小组汇总、整理观察记录时,由于学生第一次学习记录、整理观察到的信息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困难,这时教师应注意进行方法提示,引导学生做出比较规范的书面材料。

另外,课文中给出了记录卡(文字可写在记录卡中,图可画在记录卡右侧的放大镜中)和观察报告的范例,学生可以参照范例填写空白的报告,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做出与书上形式不同的报告。

教师一定不要限制学生的想法。

5.在进行汇报交流时,由每个小组向全班进行汇报,同时进行简单的自评和小组间的互评。

对于用哪种形式交流自己探究的结果,课文也给出了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只是一种提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选择合适的交流形式。

6、活动后应让学生认识到:科学观察不同于一般的观察、.科学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

感官在观察中的作用很重要,综合利用各种感官能准确、全面地认识周围常见的动植物。

猜一猜一、活动目标1、能综合运用1—2种感官辨别事物。

2、能告诉其他同学自己是如何听对、摸对的经验。

二、教学过程这是弹性的内容,教师根据自己学校和学生的情况进行取舍。

活动时间在15分钟和30分钟之间。

分小组进行活动,教材的插图只是一种活动提示,教师根据学校条件自行设计活动,只要能达到活动目标的要求即可。

例如,可以把要识别的物体放在布袋里,让学生通过摸、闻来识别。

选择识别材料时,应注意选择那些当地便于寻找到的几种小动物和植物,以及便于用感官识别的物体。

另外,不要选择那些容易伤害学生身体的动植物。

例如,带刺或有毒的植物等。

年级科学蚯蚓课时安排:用2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的教学。

观察蚯蚓一、活动目标1、能用感官估测蚯蚓的长度、重量。

2、能设法测量出蚯蚓的实际长度。

3、能正确用放大镜观察蚯蚓的细微结构。

4、能与其他同学配合测量蚯蚓的长度。

’5、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蚯蚓的运动方式和生活习性。

二、教学过程1、在活动开始前,先选一种小动物,本课以蚯蚓为例。

2、先引导学生提出有关蚯蚓的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梳理,找出可以研究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分组。

例如,可以分为“研究蚯蚓如何运动组”、“研究如何测量蚯蚓身长组”、“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结构组”等等。

教师应提示学生:在小组进行实际研究之前,应先做一个研究计划(包括怎样研究、用哪些工具观察、怎样分工等)。

3、对于活动时可能出现的困难,教师应注意提示,例如“怎样测量处于盘曲状态的蚯蚓的长度?”可以提示学生先用线绳比着蚯蚓身体盘一下,再量线绳的长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活动的重点不是要测量出蚯蚓的准确身长,而是让学生学习使用一些测量的方法。

4、把研究的结果记录在学生用书的表格中。

5、将观察后的蚯蚓继续养在潮湿的土壤里,以备下一个活动继续观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