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互动决策_政府公共决策回应机制建设_李伟权

合集下载

全过程人民民主与新时代中国政治发展

全过程人民民主与新时代中国政治发展

2024年第2期(总第343期)㊀㊀㊀㊀㊀㊀学㊀习㊀与㊀探㊀索Study&Explor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2ꎬ2024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N.343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与新时代中国政治发展李㊀笑㊀宇摘㊀要: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形态ꎮ准确把握全过程人民民主与新时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关系应当建构一个审视中国政治发展的科学视角ꎬ并从知识论和方法论的层面对西方政治发展理论蕴含的目的论式线性史观㊁二元对立的结构逻辑㊁西方中心主义的预设进行反思和批判ꎮ改革开放以来ꎬ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经验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㊁有序渐进推进改革㊁坚持统筹兼顾㊁立足现实国情ꎮ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对于促进新时代中国政治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ꎬ通过紧扣民心政治ꎬ寻求党心民心的最大公约数ꎻ通过加强机制建设ꎬ推动民主政治形态成熟定型ꎻ通过以民主促民生ꎬ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ꎻ通过立足基本国情ꎬ探索发展中国式民主新道路ꎮ关键词:全过程人民民主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ꎻ中国政治发展ꎻ民心政治中图分类号:D621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462X(2024)02-0044-08基金项目: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青年项目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发展形态研究 (2023QN047)ꎮ作者简介:李笑宇ꎬ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教授ꎬ博士ꎮ㊀㊀当代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㊁地域辽阔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中国家ꎬ在现代化进程中长期面临着超大国家规模㊁人均资源贫乏㊁社会需求复杂㊁新旧利益交错的制约ꎮ政治建设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中的重要 一位 ꎮ林尚立教授认为ꎬ政治建设的使命就是合理配置权力ꎬ建立稳定有序的权力结构和政治体系ꎬ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秩序和保障[1]ꎮ在快速且复杂的现代化进程中ꎬ当代中国政治建设的重点是围绕建构现代政府治理体系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两大使命展开的ꎬ其核心任务是构筑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价值体系㊁政治制度体系和政治操作体系ꎬ从而与不断变迁和发展中的经济社会结构相匹配ꎬ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推进ꎮ党的二十大报告阐述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ꎬ擘画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ꎬ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㊁本质要求㊁战略安排㊁重大原则作了全面阐述ꎮ其中在政治建设领域ꎬ报告指出 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ꎬ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2]ꎮ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新时代政治建设的核心范畴和标识性概念ꎬ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形态ꎬ在过程上集选举㊁协商㊁决策㊁管理㊁监督于一体ꎬ在空间上全面覆盖政治㊁经济㊁社会领域ꎬ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结构㊁功能㊁制度㊁价值㊁绩效等维度的全方位发展与优化ꎮ因此ꎬ以中国实践为基础㊁以中国问题为导向㊁以中国经验为内容ꎬ全面分析和总结全过程人民民主对于新时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积极作用ꎬ对于形成系统化㊁学理化㊁自主化的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ꎬ具有重要意义ꎮ㊀㊀一㊁审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视角政治发展是指政治体制从传统走向现代㊁从不发达走向发达的变迁过程ꎬ主要表现为政治权威的世俗化㊁政治体系的制度化㊁政治功能的分殊化和政治参与的广泛化[3]20ꎮ民主是人类现代政治文明的标志ꎬ故政治发展的核心内容就是以民44主化为取向来确定政治体制的基本原则和性质ꎬ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操作程序㊁步骤和规范ꎮ基于实践的发展ꎬ中西方政治发展研究形成了具有不同侧重点的理论范式和主要议题ꎮ审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视角应当在知识论和方法论上做到澄清前提㊁廓清内涵㊁把握现实ꎮ1.对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反思与批判政治发展研究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ꎬ旨在为 二战 后新兴独立国家提供应对现代化挑战和发展民主政治的指南ꎮ进入21世纪ꎬ世界政治发展出现了以美国为核心的单极体系式微㊁第三波民主退潮㊁资本主义全球化陷入困境以及西方中心世界没落和非西方世界全面崛起的四重趋势[4]ꎮ这一背景促使我们必须反思与检讨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局限性ꎮ第一ꎬ目的论式的线性史观ꎮ西方政治发展理论持有一种目的论式的线性史观ꎬ认为所有国家的政治发展都会朝向某个理想的终点和图景ꎮ例如ꎬ经典的现代化理论预设了所有社会都将经历从传统社会解体到现代社会建构的系统性㊁革命性变迁过程ꎬ最终会实现全面的现代化ꎻ同样ꎬ民主转型理论认为ꎬ各类非民主国家只要满足民主转型的基本条件ꎬ都会经历从秩序的解体到民主转型再到民主巩固的过程ꎬ即便转型进程中有所反复和曲折ꎬ最后都会建立竞争性选举政体ꎻ20世纪90年代ꎬ福山在社会主义阵营解体后提出ꎬ只有自由主义民主和市场经济的制度组合才能建立普遍同质国家ꎬ彻底实现平等的人之间的相互承认ꎬ人类的历史将会终结于此[5]232-233ꎮ上述理论蕴含的目的论式的线性史观实际上根源于西方犹太 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扩张ꎬ它认为历史起于上帝造人ꎬ终于末日审判ꎬ从而取代了古希腊人的循环时间观ꎮ随着17 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思潮的涌现ꎬ尤其是自然科学领域牛顿经典力学和达尔文进化论的相继诞生ꎬ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产生了显著影响ꎬ目的论式的线性史观得以不断发展和强化[6]ꎮ第二ꎬ二元对立的结构逻辑ꎮ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秉持一种二元对立的结构逻辑ꎮ例如ꎬ经典的现代化理论采用了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分析框架ꎬ两者在性质上无法兼容且彼此对立ꎬ世界上所有社会都被划分为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ꎬ现代化就是与传统决裂ꎬ并对政治㊁经济㊁社会㊁文化系统进行全盘改造的过程ꎬ故而否认了传统与现代之间存在的复杂关系以及两者有机结合的可能性ꎮ民主转型理论的政体类型学简单地把政体划分为民主政体和威权政体ꎬ前者是先进㊁文明㊁现代和需要被实施的ꎬ后者则是落后㊁野蛮㊁传统和需要被改造的ꎬ这种政体类型学的二分法使非西方国家的政体和制度成为被干预和设计的对象ꎬ有意忽视了非西方国家内部政治体制在中观与微观层面发生的变迁ꎮ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范式注重从两者间关系考察政治发展的动力㊁路径和趋势ꎬ它根源于近代西方政治哲学中国家和社会二元对立的思想传统ꎬ预设了国家和公民之间是一种支配 反抗的关系ꎬ该范式或是以国家中心主义的视角研究官僚体制和国家自主性ꎬ或是从社会中心主义的视角出发ꎬ认为非政府组织等市民社会中的行动者是推动民主化的重要力量ꎬ忽略了中国等诸多后发现代化国家中的政党组织是一种能够横跨国家与社会领域㊁统筹引领现代化发展的能动主体ꎮ这种抽象的二元对立的结构逻辑导致非西方国家的政治发展经验被生硬地塞入各类分析框架ꎮ第三ꎬ西方中心主义的预设ꎮ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开启现代化运动的先行者ꎬ早期的西方政治发展理论大多是以西方的发展经验和发展模式为基础建构起来的ꎬ遂成为一种强势的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ꎬ长期支配和垄断对非西方国家现代化发展模式的解释权ꎮ经典现代化理论㊁民主转型理论和结构功能主义等理论在政治发展的目标设定㊁路径选择㊁制度设计等方面ꎬ都有意将西方的标准㊁路径㊁模式上升为一种可以普遍效仿的模板ꎮ这种理论建构的策略和方法总体上缺乏比较历史和比较文明的视野ꎬ忽视了非西方国家经济社会结构和政体类型的独特性与多样性ꎬ低估了非西方国家同时解决诸多政治发展问题的复杂性ꎬ否认了非西方国家的传统性内部能够开发出现代性的可能性ꎬ因而是一种西方中心主义的理论范式ꎬ折射出普遍主义的话语霸权和知识54霸权ꎮ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经验政治发展战略离不开一定的经济社会结构㊁历史传统和国际环境ꎮ中国处于工业化㊁城市化的关键发展阶段ꎬ经济社会结构的快速变动对于政治体制提出了一系列新挑战ꎻ中国政治发展主要承袭了历史文化传统㊁社会主义传统和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新传统[7]ꎻ中国处于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ꎬ需要挣脱不合理的㊁不平等的束缚ꎬ处理好开放与自主的辩证法ꎮ改革开放后ꎬ我国的国家建设从以提高控制力为核心的民族国家建构转向以提高合法性为核心的民主国家建构[8]17ꎬ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历史㊁文化㊁传统㊁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ꎮ这条政治发展道路的主要经验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ꎮ第一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ꎮ我国的政治发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ꎬ是执政党在统筹总揽现代化进程情况下ꎬ通过宏观主导与微观调适的方式自上而下地对政治体制进行的结构性调整与改造ꎮ在这一过程中ꎬ中国共产党居于主导地位ꎬ发挥着根本作用ꎮ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组建起来的现代无产阶级政党ꎬ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ꎬ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ꎮ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最本质特征ꎮ作为领导核心ꎬ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ꎬ逐步探索㊁建立㊁完善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ꎮ在这一过程中ꎬ执政党始终牢牢地掌握政治发展的领导权ꎬ发挥着自主决策㊁价值分配㊁制度供给㊁全局调控和社会整合的功能ꎬ在国家建设的大局和世界民主化浪潮中对党政关系㊁央地关系㊁国家与社会关系进行动态调适与平衡ꎬ有秩序㊁有组织㊁分步骤地推进我国的政治发展ꎻ执政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出发ꎬ根据不断变幻的局势掌控政治发展的议程㊁进程和方向ꎬ把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固定和规范在社会主义的范畴属性之内ꎬ防范国际行为体的不当干预和利益制约ꎮ第二ꎬ有序渐进地推进改革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ꎮ改革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手段ꎮ1980年ꎬ邓小平指出: 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ꎬ还存在不少弊端ꎬ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ꎮ [9]327这就明确地把制度区分为根本制度和具体制度两类ꎬ前者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ꎬ故而要维护和完善ꎬ后者则偏重组织㊁结构维度的体制ꎮ改革的对象就是在实践操作中存在种种弊端㊁影响根本制度优越性发挥的体制[10]ꎮ改革开放以来ꎬ中国逐渐形成了渐进政治改革模式:首先是坚持问题导向ꎬ我国的政治发展在实际问题中选择突破口ꎬ对政治体制的某一部分进行局部优化和调整ꎬ不盲目搞一揽子的改革方案和整体性设计ꎻ其次是坚持试点推动ꎬ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将其限制在特定时空环境中以降低和分散风险ꎬ并依据实践效果检验㊁评估和调适政策ꎻ最后是提高制度化水平ꎬ不再从抽象的民主理念出发ꎬ利用组织化的手段拉动民主ꎬ而是强调民主与法治的有机结合ꎬ着力提升民主政治运作的制度化㊁规范化㊁程序化水平[11]378ꎮ第三ꎬ坚持统筹兼顾ꎮ统筹兼顾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㊁建设㊁改革中形成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ꎬ广泛地运用于治国理政的实践中ꎮ统筹是指从全局的高度总体谋划㊁思考和解决问题ꎻ兼顾是指协调平衡多方面多领域多环节的各种关系ꎮ改革开放以来ꎬ我国的政治建设㊁经济建设㊁文化建设㊁社会建设㊁生态建设愈发全面㊁均衡ꎬ形成了可持续㊁协同性的现代化发展格局ꎮ 社会主义愈发展ꎬ民主也愈发展ꎮ [9]168我国的政治发展不是孤立的ꎬ而是在与经济发展㊁社会发展㊁文化发展的交互作用中ꎬ获取了持续性的动力及坚实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基础ꎬ并在整体上与现代化发展格局实现了同频联动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经济决定政治ꎬ政治发展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ꎮ与此同时ꎬ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政治发展亦服务于不同时期现代化的重点任务ꎬ在20世纪80年代主要通过权力结构的调整ꎬ以分权㊁放权来调动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㊁创造性ꎬ恢复政治生活的常态ꎻ在20世纪90年代强调民主发展与法制结合ꎬ利用法律和制度规范政党㊁国家和社会之间的边界ꎬ并提升政治过程的理性化㊁制度化水64平ꎻ21世纪初到第二个十年开端ꎬ大力发展协商民主以化解群体性矛盾和协调多元利益ꎮ第四ꎬ紧紧立足现实国情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同中国基本国情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的有机统一ꎬ是 社会主义 与 中国特色 的高度统一ꎮ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要求政府强化社会管理职能ꎬ集中资源推动经济增长ꎬ供给大量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12]33-34ꎻ 以天下为己任ꎬ造福苍生百姓 的传统贤能政治理想要求公共权力积极有为ꎬ推动国家繁荣富强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ꎻ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深陷的低组织化困局要求强化公共权力运作的效率导向ꎬ构建政党㊁政府与社会多方合作㊁整体协作的治理体系ꎬ充分发挥多方合力之效能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表明了发展是硬道理ꎬ要坚持 以民主促进国家发展㊁在国家发展基础上推进民主 [13]50ꎬ民主发展要为国家提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ꎮ以上种种ꎬ均不同于西方政治发展的经验与模式ꎮ西方的国家治理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基础之上ꎬ深信人性与权力双重之恶的消极权力观ꎬ注重用社会权力对国家权力进行约束与制衡ꎬ采用分权制约导向型的制度设计ꎬ形成了多元主义博弈型㊁对抗型的民主政治模式和公共政策过程ꎮ正是这些弊端ꎬ使借鉴其政治模式的发展中国家陷入发展困境ꎮ㊀㊀二、全过程人民民主对新时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积极作用㊀㊀党的十八大以来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ꎬ新时代标示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ꎮ2012年前后ꎬ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ꎬ总体上已经实现了传统工业化ꎬ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比首次超越第二产业ꎻ城镇常住人口超过农村常住人口ꎬ城镇化进入了都市化阶段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ꎮ新的历史方位和新的时代坐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运作模式㊁体制机制㊁实践形态㊁发展绩效都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ꎮ全过程人民民主继承并创造性地运用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经验ꎬ对于推动新时代中国政治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ꎮ1.价值引导:紧扣民心政治ꎬ寻求党心民心的最大公约数现代政治体系主要由政治价值体系㊁政治制度体系和政治操作体系构成ꎮ其中ꎬ价值体系反映了政治体制的性质与原则ꎬ发挥着规范政治权力㊁调节政治关系㊁引导公共精神之作用ꎮ得民心者得天下ꎬ失民心者失天下ꎮ民心在传统中国政治中具有本体论的地位ꎮ2016年1月ꎬ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第一次提出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14]202的重要论断ꎮ2021年11月ꎬ«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再次指出ꎬ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15]ꎮ民心政治观既传承和扬弃了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民本主义思想ꎬ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基本原理ꎮ新时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要紧扣民心政治ꎬ着力凸显民主政治的人民性特质ꎮ第一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ꎮ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ꎬ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ꎮ民心政治就是一种以人民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㊁以美好生活为目标㊁具有公共性和普遍性的人民政治ꎮ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和发展思想ꎬ既突出强调在公共权力的来源和行使上ꎬ人民群众通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凝聚为一个整体ꎬ共同掌握㊁运行和监督国家权力ꎬ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ꎬ精准把握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㊁长远利益㊁整体利益ꎬ把人民群众的福祉作为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ꎬ从而形成了人民需求㊁人民利益㊁人民意志㊁人民主体 四位一体 的价值追求体系ꎬ不允许资本逻辑向政治领域㊁社会领域㊁文化精神领域渗透与入侵ꎬ防止权力落入某个集团和少数人手中ꎻ同时又充分保障和尊重个体权利ꎬ激发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ꎬ为每个公民提供广泛化㊁多层化㊁制度化的合法参与路径ꎬ并让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发展带来的利益ꎬ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根本价值目标创造有利条件ꎬ防止现代化74进程中因经济社会结构快速分化导致的不平等以及因之产生的社会撕裂和不同群体的对抗ꎮ第二ꎬ拓宽政治参与渠道ꎮ民心政治需要拓宽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渠道ꎬ在治国理政活动中赢得民心民意㊁汇集民智民力ꎮ全过程人民民主紧扣民心政治的价值指引ꎬ建构了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参与网络体系:中国共产党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ꎻ通过建构与完善村民委员会制度㊁社区居民委员会制度和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制度ꎬ让人民群众全过程㊁实质性地拥有对日常公共事务的决定权ꎬ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ꎬ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ꎻ通过走好新形势下党的网络群众路线㊁探索各类政务服务便民品牌㊁完善基层协商民主恳谈会议事会制度ꎬ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充分发挥汇民智㊁集民意㊁察民情㊁惠民生㊁聚民利的作用ꎮ总体而言ꎬ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参与网络体系在运作空间上横跨政治领域㊁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ꎬ在参与环节上涵盖了选举㊁协商㊁决策㊁管理㊁监督ꎬ在组织机构上囊括了党委㊁政府㊁人大㊁政协㊁群团ꎬ在实践场景上覆盖了代表政治㊁政党政治㊁生活政治㊁基层政治㊁微观政治ꎮ2.制度统合:加强机制建设ꎬ推动民主政治形态成熟定型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ꎮ [16]这标志着我国的国家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ꎬ通过系统性㊁整体性㊁协同性的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ꎬ开发和完善既有制度体系的各项功能ꎬ构建有效整合多方力量㊁促进多方互动合作的治理体系ꎬ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迈向成熟定型ꎬ形成经济繁荣㊁政治民主㊁文化发展㊁社会和谐㊁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ꎮ在此背景下ꎬ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主要路径就是通过多方面多层次多领域的操作机制建设与创新ꎬ开发和充实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各项功能ꎬ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㊁规范化㊁程序化水平ꎬ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形态成熟定型ꎮ第一ꎬ强化机制建设与创新ꎮ所谓民主的操作机制ꎬ就是指依据民主政治中的参与主体㊁参与环节㊁组织机构㊁政治制度之间的结构性关系ꎬ在民主价值规范和制度约束下形成的稳定化㊁组织化的活动方式和运行程序ꎮ任何制度在运行中若想产生效能ꎬ都必须有配套的体制机制ꎬ机制的建设与创新能够为制度功能的有效发挥提供支撑ꎮ新时代民主操作机制的创新主要表现为: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ꎬ健全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本级人大代表机制ꎬ建立健全人大代表通过代表联络机构㊁网络平台等形式联系群众机制ꎬ建立和完善基层立法联系点运行机制ꎬ推进代表学习培训㊁联系群众㊁小组活动㊁建议督办㊁履职评价机制创新等ꎮ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ꎬ完善民主党派对中共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实施专项监督机制ꎬ中共中央委托各民主党派中央就重大问题推行考察调研机制ꎬ建立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领办㊁政协领导督办重点提案机制ꎬ建立委员联系界别群众机制等ꎮ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ꎬ完善重大决策前的民主听证会㊁民主恳谈会㊁民主评议机制ꎬ健全基层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机制ꎬ创新基层信访工作机制等ꎮ在统一战线工作中ꎬ健全完善政企常态化沟通协商机制ꎬ建立与新阶层人士常态化联系机制ꎮ第二ꎬ优化规范政治运行过程ꎮ民主的程序化是指为民主政治过程设定一套程序ꎬ使公共事务能够通过确定的程序得到处理ꎻ民主的规范化与程序化相辅相成ꎬ是指用宪法㊁法律等规范性文件对民主的程序作出确定性的规定[17]129ꎮ新时代以来ꎬ党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提高民主政治运作规范化㊁程序化水平的重要文件ꎮ中共中央于2015年1月印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ꎬ明确了开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渠道程序ꎬ对新形势下开展各类型协商民主的内容和方式作出细化规定ꎮ2019年9月党中央首次召开中央政协工作会议ꎬ出台«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ꎬ对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人民政协的协商计划㊁协商内容㊁协商形式㊁协商规则㊁协商文化㊁成果运用等方面作出了规定ꎮ2020年12月ꎬ中共中央印发新修订的«统一战线工作条例»ꎬ对统一战线的工作原则㊁地方84。

政务民生参与公共决策的重要途径

政务民生参与公共决策的重要途径

政务民生参与公共决策的重要途径公共决策是指政府针对社会问题或公共事务制定政策、规划和方案的过程。

而政务民生参与正是指普通民众对公共决策过程有权利参与,并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向政府表达意见、建议和反馈。

政务民生参与作为一种民主参与的形式,对于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公正性和科学性,增强政府的合法性和公信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公共决策的重要性公共决策关系到社会的公共利益,涉及众多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福祉。

凡是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应该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共同商讨,而不应该由少数人或少数利益集团独断专行。

因此,公共决策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合理性和科学性:公共决策需要充分了解各方情况和意见,兼顾各方利益,注重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只有通过广泛的参与和多元化的意见收集,才能确保决策更加合理和科学。

2. 公正性和公平性:公共决策应当体现公正和公平的原则,遵循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原则,不偏袒少数特殊利益群体。

政府需要主动征求民众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公共决策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3. 可执行性和可持续性:公共决策的可执行性和可持续性是成功实施的关键。

政府需要了解民众的期望和需求,确保决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才能有效推进政策的实施和落地。

二、政务民生参与的形式政务民生参与是指公众通过各种方式与政府沟通、参与和监督公共决策的过程。

具体形式包括但不限于:1. 公开听证会:政府组织公开听证会,邀请公众和利益相关方参与。

听证会通过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为决策提供参考。

2. 问卷调查:政府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征集民众的意见和建议。

问卷调查可以通过线上平台或线下方式进行,便于广大民众参与。

3. 公众论坛:政府组织公共论坛或专门机构,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方式,鼓励公众参与到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中。

公众论坛可以包括公共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

4. 在线互动平台: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在线互动平台,如政务网站或社交媒体账号等,为公众提供发布意见和建议的渠道。

我国政府公共决策回应机制的实践研究

我国政府公共决策回应机制的实践研究

20决策探索2018.10下 文/陈国君我国政府公共决策回应机制的实践研究探索前沿在新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的决策参与程度不断提升,对于自身享有的权利非常重视。

因此,我国政府在进行公共决策时,需要全方位地进行考虑,在决策过程中加强回应机制的建设,保证双向沟通,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意愿。

本文以我国政府公共决策回应机制为研究重点,结合其重要性进行深入分析,从树立科学化、民主化的决策理念,加强回应机制的建设,促进政府公共决策互动关系等方面进行探索,其目的在于提升我国政府公共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

一、我国政府公共决策回应机制的重要性我国是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当家作主的是人民群众,这不仅意味着人民群众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更意味着这些权利是受到法律、制度等保障的,人民群众能够依法参与到对国家的管理过程中来,而且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及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民群众的意愿将会得到更多的表达和实现。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政府公共决策的本质是指代表人民群众的意愿,对社会发展进行准确判断与选择,其目的是管理与控制社会发展秩序,使其更加规范化。

如果政府在进行公共决策时发生失误,就会产生较为严重的损失与后果,因此,要经过回应渠道,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了解,了解人民群众对于问题的意见与建议,从而使公共决策更加科学和民主,这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体现。

目前,回应机制的改革是主要内容之一,政府公共决策建议的,人民群众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公共事务的管理中,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的良性发展。

政府在进行每一个决策时,都需要充分考虑民意,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公共权威与秩序。

因此,我国政府建设与实施公共决策回应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二、加强我国政府公共决策回应机制建设的策略(一)树立科学化、民主化的决策理念政府公共决策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因此,在进行决策时,要充分体现出人民群众的利益与愿望,从客观实际的角度出发,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与实践经验,把民主协商作为基础。

参与式回应型政府建设问题探讨

参与式回应型政府建设问题探讨

络 模 式 .强 调 政 策 利益 与资 源的 互 动 :政 策 可控 模 式 ,建 立健 全 的 以公 众 为核 心 的 权 利 性 参 与 制度 。
f 关键 词 1政 府 回应 回 应型 政 府 公 众参 与
f 中图分类号]D 3 [ 0 5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0 — 3 6 (00)0 — 09 0 00 7 2 2 1 6 04—5
李伟 权
『 摘 要 ]参 与 式 回 应 型政 府 建设 是 当前 政 府 发展 的 重要 方 向 ,它 必 须 以 整体 型政 府 合 作 共 治作 为基 础理
:: l
念 . 以权 利 性 社会 的增 量 发 展 作 为 体 制 转 型 的 基 础 ,参 与 式 回 应 型 政 府 应 当以 参 与 作 为 增 加 政 府 回 应 的 主 要 手 段 参 与 式 回 应 型政 府 建 设 的 模 式 主 要 有 :审 议 式 民 主 决 策 模 式 ,强 调 进 行 公 众 议 程 的 参 与 设 置 ;政 策 网
在我国应当尝试改造现有的社区组织将其变成公众参与中心充分突出公众的核心作用其本质是创建一个没有官僚等级为辖区内公众提供日常服务和关注政策制定的组织该组织同时也关注针对个人生活服务尤其是具有公共性质的公共事业单位和政府提供的各种社会福利服务
謦东碍 玄 21年第 6 0 0 期
参与式 回应政府建设 问题探讨
活 中 ,政府 作 为 复 杂 的政 治 主 体 ,或 多或 少无 法 摆 脱 其 利 益 困境 。政 策 回应 机 制 的 建立 主要 体 现 在 政 府 公 共 政 策 的 制 定 和 执 行 过程 上 , 目前 地 方 政 府 回 应性 不 足 主要 源 于 政 府 部 门 的 自利化 导 向 。它 对 于 政策 回应 机 制 的消 极 影 响 主 要 表 现 为

地方政府决策中的民意沟通与回应机制构建

地方政府决策中的民意沟通与回应机制构建

地方政府决策中的民意沟通与回应机制构建作者:张国强来源:《领导之友》2014年第03期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涌现,民意表达对公共决策的影响日趋深入,政府决策和民意之间的冲突也因此不断放大,在一些地方还发生了因公共决策遭受民意否决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比如,从2007年到2013年,厦门、南京栖霞、大连、宁波镇海、西安、昆明等地接连发生的PX项目系列事件或风波,使PX项目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如“魔咒”附身,饱受争议,最终在一片集体挞伐和人人喊打声中纷纷搁置或搬迁。

这种民意倒逼政府放弃原来决策的结局,一方面,体现出政府在公共决策中对民意的重视,是一种历史进步;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政府在公共决策中与民众缺乏及时有效沟通。

因此,亟需构建合理的民意沟通和回应机制。

一、倾听民意是政府实现科学决策的重要保障从本质上说,政府决策的过程就是各利益相关者博弈的过程。

从各地PX项目事件涉及的直接利益相关者来看,一般有三方:一是投资企业,一旦项目顺利上马,会成为获利最大一方;二是当地政府,主要意图是通过上项目拉动经济发展;三是附近居民,他们的态度直接影响PX项目能否顺利上马。

同时,还涉及非直接利益相关方,如厦门PX项目事件中的QQ群体“还我厦门碧水蓝天”。

但整个博弈过程并非平稳对称,特别是民意的作用充满戏剧性变化。

在PX项目通过审查之前,民意处于缺位状态,并没有纳入政府决策的利益考量之中,民众成为利益博弈的弱势一方,形成了政府对决策权力的垄断以及对公众知情权和表达权的剥夺,这也正是当下政府决策最受公众诟病之处。

这种状况最终导致政府在“官本位”思想指导下仓促决策和民意抗争力量的巨大反弹,以致政府最终回应乏力,“妥协”了事。

显而易见,缺乏民意沟通严重影响了政府决策的进程和效力,政府决策必须将民意作为逻辑起点,充分尊重和吸纳民意,从而促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保障政府决策走向科学和公平。

厦门等地的PX事件虽然轻重程度有别,但都反映了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和民主进程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社会公众“权利意识”的觉醒和“环境意识”的增强。

回应型政府与公众“微”问政长效互动机制构建

回应型政府与公众“微”问政长效互动机制构建
实 现 经 济 、效 率 与 效 能 , 推 进 和 实现 政 府 与 公 民社 会 的 合 作 发 展 自我有 着 重 要意义 。
z。 , s , 。 , 中 总第 s s 期
I 5 5
公 共治 理
Publ i c A dm i ni s t r a t i o n
“ 微” 问政的兴起及政府回应困境
回应型政府与公众 “ 微’ ’ 问政长效互动机制构建
口 刘 影
【 摘要 】 信息化时 代的到来对政府的回应能力提出了 新要求和挑战, 公众“ 微’ ’ 问政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断提升, 及
时有效地 回应公众问题 和诉求是 当今政 府推 进 民主化进 程, 实现 和谐共治的重要 任务。 建设回应型政 府, 并构建一 套政府与公众 “ 微” 问政的长效互动机制是 当 前推 进 民主政 治的重要举措之.。
就是人民享有治理国家的权利。
人 民 主 权 学 说 认 为 一 个 民主 型 的 社会 , 国家 主 权 属 于 全 应 , 及时解决 问题 , 让公众知道政府 的作为, 并且了解 自己的建 体人民, 国家 的活 动 必 须 受 “ 公意 ” 的 指 导和 约束 ,“ 公意 ” 是 言得 到 重 视 和 采 纳 。 这 种 良性 的互 动 能 让 公 民体 会 到 参 政 的 全 体人 民以公共 利 益 为 基 础 的共 同意 志 , 而 不是 属 于某 一 个或 效能 感 , 体 会 到 自己对于 社会 的价 值 。 某 一些 人 。 政府是 “ 公 意 ”的执 行 者 , 即政 府必 须 了解 民意 , 根 其次 , 政 府 回应 能促 进 政 社 的 和 谐 共 治 。 公 众 通 过 政 务
务 型 政 府 的 内在 要求 。

行政决策的协同机制与沟通策略

行政决策的协同机制与沟通策略

行政决策的协同机制与沟通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行政决策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在日常工作中,行政决策涉及到多个层面的沟通与协作,需要有一套有效的机制和策略来保证决策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将讨论行政决策的协同机制与沟通策略,以期提供实用的建议和指导。

协同机制是行政决策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协同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提高决策的智慧和凝聚力。

行政决策中的协同机制应该具有明确的目标和指导原则,确保每个参与者都能在同一个框架下工作,实现共同的目标。

组织内部应该建立有序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机制,让不同岗位之间的协作更加顺畅高效。

领导层应该积极引导和推动协同机制的建立,鼓励员工间相互配合和支持,共同为决策的实施努力。

沟通策略是协同机制顺利开展的关键。

有效的沟通可以消除信息不对称,减少误解和冲突。

在行政决策中,沟通策略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沟通应该及时和准确,保证信息的传递不滞后也不失真。

沟通应该全面和客观,不偏袒某一方,而是综合各种意见和观点,做出决策。

沟通应该明确和透明,将决策的原因、依据和结果清晰地传达给参与者,确保大家对决策内容和意义有充分的了解。

除了以上的基本原则,行政决策中的沟通策略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

对于重要的决策,应该采用面对面的沟通方式,而不是仅仅依赖电子邮件或公告来传达。

面对面的沟通可以更好地传递情感和意图,减少误解的发生。

对于大规模的决策,可以考虑采用会议或座谈的形式,集中讨论和协商,确保每个参与者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在沟通过程中,应该鼓励员工提出问题和质疑,促使更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决策的质量和效果,可以采用一些辅助工具和方法。

可以使用信息化系统来支持决策的跟踪和监控,确保决策的实施不偏离初衷。

可以引入专家咨询或外部评估,获取更全面和客观的意见。

还可以进行周期性的回顾和总结,及时发现决策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下一次决策做好准备。

总之,行政决策的协同机制与沟通策略是行政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政府回应视角下的公共决策听证制度

政府回应视角下的公共决策听证制度

政府回应视角下的公共决策听证制度武文英【摘要】公共决策听证与政府回应都以承认社会利益多元化为前提,是我国公共行政和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

公共决策听证制度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都体现了其具有的政府回应功能,它是政府加强回应性建设的一种制度实践。

目前的公共决策听证制度作为政府回应的一种方式,还存在召开听证会的随意性、听证会形式遭到公众的质疑、听证笔录缺乏刚性约束力、政府回应能力不足等问题。

提高政府的回应能力,需要政府行政人员提高意识,不断完善听政会制度的相关规定,将听证会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的范围。

【期刊名称】《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年(卷),期】2011(023)008【总页数】4页(P22-25)【关键词】政府回应;公共决策听证制度;问题;完善【作者】武文英【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山西临汾0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63公共决策听证与政府回应都以承认社会利益多元化为其前提,是我国公共行政和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

在关系公众切身利益的政府决策过程中,引入公民参与,集成公共利益的公共决策听证制度,不仅提高了公共政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合法性,也是政府加强回应性建设的一种制度实践。

回应即回答,答应。

政府回应“就是现代政府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对公众的需要和所提出的问题做出积极敏感的反应和回复的过程。

”[1]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呈现出来的利益多元化,各种利益之间形成分化和对抗,公民民主权利意识的增强,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公民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参与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使得政府回应越来越成为政府、公众及整个社会关注的问题,它与公共管理效率、政府行为合法性以及公民参与有效性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著名学者安东尼·吉登斯曾指出:“政府和国家的自身改革不仅需要满足效率的目标,也得对选民做出回应,即使是最发达的民主国家也存在这个问题。

”[2]第一,政府回应的要素。

政府回应的主体应是政府,既包括政府机关,也包括其行政人员。

公共决策中的政民互动机制研究

公共决策中的政民互动机制研究


公 共 决策 中的公 众参 与程 度不 高 , 效 果不 显
首先, 公 民 自身 主观 因素导 致参 与率低 。一 是 观念 认识 的不足 , 权 力崇拜 、 官本位 心理 依然 普遍存 在 , 政 治集 中在社 会 地位 、 经 济条 件 、 教育程 度等 较有 优势 的人 群 中 ; 二 是 参 与 能 力欠 缺 , 政治 参与 作为 政治现 象要 求参 与人具 备 较高 的政 治 意识 和政 治素 养 , 有 能力 筛 选 判 断政 治 信 息 、 明确 权 利 义 务 的 内涵实 质 、 规范 政治 行 为 等 一 系列 环 节 , 普 通 公 众 显然 很 难做 到步 步规 范 、 处处 到位 。 第二, 公众 参 与 渠 道 窄 , 效 果 差 。传 统 的政 治参 与 方 式 如选举 、 投票 、 结社等在 实践 中的应用率 低 , 效果 差 , 环 境 的变 革、 社会 的进步 、 政府职 能的转变要 求政府不 断完 善传 统 的制 度 性政治参 与渠道 , 发展较 为便捷迅 速的新 方式 , 实 现 角 色 上 的对接 , 从 而 适 应 公 民 日益 增 长 的维 权 意 识 和参 政 热 情 。 第三, 社会 环境 影响 公 民精 力分 配 。市 场经 济 潜在 的通 货 膨胀威 胁 , 社 会两 极分 化 严 重 , 公 民刚从 温 饱 的生 命 线上 挣 扎 出来 又要 面对 自给 自足 、 凭 本 事 吃 饭 的“ 快鱼模式” , 生 活 节奏加 快 , 目标 单 一 , 公 民更 注 重 生 活 水 平 的 提 高 , 关 注赚 钱 而非 绞尽 脑汁 影响政 治 。 第四, 决策 信息 公开 、 透 明 度 低 。新 闻 发 言 人 制 度 、 行政 听证制度 、 行政 问责 制等 在提高 政府 信息 透明度 上 发挥 了一 定 作用 , 但 口号 很响 动作 不 大 , 地 方 政 府 公 布政 务 信 息 以公 示为主, 从 深 层 次 上 更 反 映 出“ 我决 策 , 你执 行” 的潜 意识 , 公 民被动 接 收决策 信息 , 既不 利 于 政策 的顺 利 实施 , 政 策 目标 的实现 , 更 不利 于公共 利益 的维 护和政 府形 象 的维持 。 此外 , 思 想 库 作用 有 限 。一是 政 策 咨询 机 构 发展 缓 慢 , 独 立 性 差 。另 一 方 面 民 间 咨 询 机 构 起 步 晚 、 发展慢 , 很难 在 实 践 中发挥 骨干作 用 , 且 先天性 环境 不足使 其独 立性 大 打折 扣; 政 府部 门“ 先决 策后 论证 ” 、 专 家 团 队僵 化 、 论 证 程 序 不 规 范、 论证 结果 缺乏 深度 , 以及专 家不 敬业 的情况 时 有存 在 , 这 些 因素都 不利 于专 家论证 作用 的发 挥 。 决 策 中 的 政 民互 动机 制 研 究

创新政府工作的思路

创新政府工作的思路

创新政府工作的思路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组织,其工作的创新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提高政府效能,应该思考并实施创新的政府工作思路。

本文将从构建开放政府、推动数字化转型、强化绩效管理和优化政府服务等方面提出一些思路。

一、构建开放政府开放政府是指政府与民众建立起互动与合作的关系,倾听民众的声音、接纳批评与建议,通过透明、负责任的方式来管理社会事务。

构建开放政府必须以改善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为核心,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1 加强信息公开政府应当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将政府文件、政策解读、行政许可和财务开支等重要信息发布给社会。

通过建设政务大数据平台,提供便捷的查询接口,使公民能够方便地获取政府信息,增强公众对政府工作的了解和监督。

1.2 建立与公众的双向沟通机制政府应积极主动地与公众进行沟通交流,听取民众的意见和建议。

可以通过开展民意调查、召开公民议事会等形式,引导民众参与决策过程,增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1.3 创建社会参与平台政府要推动社会各界参与公共事务的广泛合作,可以设立社会组织咨询机构或委员会,吸纳专业人士、学者、企业家等参与政策制定和项目实施。

同时,也要鼓励公众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意见反馈,建立在线政务服务机制,提高参与度和便捷性。

二、推动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是当前社会的重要发展趋势,政府也应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实现政府工作的智能化与高效化。

以下是一些建议思路:2.1 建设数字政府平台政府可以建设统一的数字政府平台,整合各类政务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和数据互通。

通过建设智能化政务大厅、移动办公平台等,提升政府工作效率和便捷性。

2.2 推行电子政务政府应推行电子政务,通过网络化的方式提供在线政务服务,如电子申报、在线办事等,减少办事流程和行政成本。

此外,可以积极发展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提升决策水平和工作效能。

2.3 加强信息安全保护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推进,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我国政府回应模式的构建

我国政府回应模式的构建

试论我国政府回应模式的构建摘要:在民主行政引领的今天,政府回应问题是当前行政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提高政府回应公众的能力,建立一个负责任的“民主治理型”政府回应模式是当前各国行政改革的价值取向之一,同样建立“民主治理型”政府回应模式也是我国政府改革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政府回应公众政府回应模式一、相关概念1.政府回应的涵义。

在诸多有关政府回应的定义中,对政府回应问题有比较深入研究的李伟权博士认为:政府回应有二层含义:一是狭义上的政府回应。

它是指政府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对公众的社会需求和所提出的问题做出积极反应和回复的过程,它包括政府反应和政府回复两个部分。

二是责任政府意义上的政府回应。

它是指作为政府本身,其行政管理职能下的所有行政行为都是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所以政府回应也就是政府的社会责任、政治责任、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的综合。

2.政府回应模式的涵义。

政府回应模式主要体现为政府为公众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相应的公共服务层面的社会支持政策。

官僚制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及民主行政理论是西方政府改革三个阶段的主要理论,这三种理论的变迁也是政府回应理论变迁的主要基础,本文据此把政府回应划分为“行政管制型”、“市场服务型”、“民主治理型”这三个渐进更替发展的模式。

二、现阶段我国建立“民主治理型”政府回应模式所面临的挑战1.政府方面的弊端。

政府服务行政理念匮乏。

尽管我国对因国内环境变迁而带来的一系列政府管理问题进行了多次富有成效的改革,并致力于建设服务型政府,但在实践中至今尚未建立起良好的服务行政模式:一是政府决策制度不完善。

二是公务员的素质还需提高。

2.我国公众参政的素质不高。

公众的自我权利意识不足。

我国公民的素质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高素质公众注重维护自身的物质权利和精神权利。

而多数公民自我权利意识淡漠,参政意识不强,对许多不正当的政府行为表现得十分麻木:首先,其次,公众对参政议政、维护权利的渠道不甚了解。

3.政府与公众沟通渠道不畅。

简论政府公共决策回应机制建设

简论政府公共决策回应机制建设
( ) 府公 共 决 策 回 应 机 制 是 政 策 决 策科 学 一 政
是 狭义 上 的政 府 回应 , 是 指 政府 在 公 共 管理 过程 这
中对 公众 的社 会需 求 和 所 提 出 的 问题 做 出积 极 反
化 和 民主 化 的本 质 要 求 。 现 代 政 府 公 共 决 策 在 本 质 上是 由政府 代 表 民众 意 愿 对 社 会 发 展 做 出正 确 选 择 和判 断过 程 , 是 政府 对 社 会发 展 秩序 和市 场 它 规 范进 行 管理 和 控 制 。 由 于 决 策 失 误 而 导 致 的 损 失 是 巨大 的 , 此 , 做 出 重 要 决 策 之 前 和 制 定 重 因 在 大 法规 、 策 之前 , 政 通过 通 畅 的政 府 回应 渠道 , 分 充 了解社 会 对需 要 解 决 的 问题 的意见 和建 议 , 而确 从 保 政府 决 策 的 民主 化 和科 学 化 。
综合 。行 政 管理 学 者 斯 塔林 ( r e S rn ) Go r t l g 在 v ai 《 共 部 门管理 》 书 中认 为 ,回应 意 味着 政 府 对 公 一
民众对 政策 变 革 的接 纳 和 对 民众 要 求做 出反应 , 并 采 取积 极措 施 解决 问题 。其 中 , 府 对 于 社会 需求 政 [ 收稿 日期 ]20 0 02— 3—0 8
政府 在 决 策过 程 中 有 没有 民众 的参 与 , 否 真正代 是
“ 回应 ” 就是 对 某 种 行 为 、 望 、 想 的 反应 与 愿 思 回馈 。政府 回应 又称 政 府 反 映性 , 是 系统 的政府 它 管 理理 论 和行 政理 念 的逻辑 延 伸 , 是 现代 政 府 的 又
( ) 府公 共 决策 回应 机 制建 设 是 “ 理” 二 政 治 与

传统产学研道路的误区

传统产学研道路的误区

口 来 稿 摘 编
传统产学研 道路 的误 区
蔡 志华 , 方长( 南农 业大学 高教研 究所 , 朱 湖 湖南 长 沙 4 0 2 ) 1 18
误 区一 : 企业 和教 育 的社会 角 色完 全逆转 违 背 了彼此 发 展 的客观 规律 将 传 统 的产 学研道 路 过分 强调 学校 和企 业 的联合 , 没有从 本 质上 分析 : 业 和学 校是 两个 不 同 的主体 , 却 企 他们 承担着 不 同的社 会任 务 。过分 让学 校参 与 到企 业 的管理 中来 , 仅 不符合 学 校发 展需 要 , 不 而且 也使 企业 受 到过 多 的不切 实 际的 干预 , 而使企 业失 去 了竞 争 的动力 , 为学 校 的附庸 。 从 成 误 区二 : 传统 产学 研 过分关 注 科研 成果 的产 生 , 但往 往忽 略 成果 的转 化 和推 广 在 过去 的产 学研 道路 发展 过程 中 , 多 的是 关 注理论 和 成果 的产 生 , 忽视 了成果 研究 最 为重要 的一 个 更 却
续、 健康 与 和谐 的发展 。
[ 考 文献 ] 参
[] 1 顾建光. 现代公 共管理学 [ . M] 上海: 上海人 民m版社 ,0 4 20 .
[] 泽 东 : 泽 东 选 集 ( 3卷 ) . 京 : 民 出版 社 ,9 6 2毛 毛 第 [ 北 人 M] 16. [] 3 张康之 . 寻找公共行政 的伦理视角 [ . : 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 ,0 2 20.
维普资讯
在 于 贯彻政 务公 开 和决 策公 示制 度 。政务 公 开是指 政 府 向社会 公 开其所 从 事各项 政 务1 作 ,并接 受社 会监 二 督 的制 度 。政 务公 开的 支撑 制度 就是 公示 制 。 “ 公示 制 是具 有 行政 管理 职能 的政 府行 政 机关 , 照 法律 、 按 法 规 和规 章 的规定 , 过 向全社 会公 开 表 明 自己的职 责范 围 、 通 行政 内容 、 行政 标 准 、 行政 程序 、 为 时限 和惩戒 行 办法 , 自觉 接受 社会监 督 , 而提 高行 政运 作 的效率 和 质量 , 从 保证 公 正 、 法地 实 现行 政职 能 , 合 主动 为社 会提 供 优质 高效 政 务服务 的行 政 管理 制度 。 沈 阳市从 l9 年 7月开 始 , 全 国行政 机关 率先 推 行行政 管 理公 ” 96 在 示制 , 引起 了很 大 的社 会 反 响 , 受到 广泛 的关 注 。其 次 , 并 政府 回应 的能 力不仅 体 现在 能及 时 、 迅速 地接 收和 归 纳 到公众 的 意见与 建议 , 还体 现在 高效 地 处理 公众 提 出的各 种 服务需 求 , 并提 供及 时 有效 的答 复 , 是 以 这 往 回应 机制 最受 忽视 的 环节 , 它却 是 回应 机制 中最 为关 键 的一 个环 节 , 有 负责 的反 馈和 答复 , 但 没 就不 能称 之 为有 效 的 回应 。因此 必 须完 善政 府 回应 的反 馈制 度 。具 体 工作 应该 在 以下 几个 方 面突破 : 1行政 组 织结 () 构扁平化改造, 减少中间层次 , 提高回复工作的时效性 ;2实现权力下放 , () 使政府的回复工作更加贴近实际 , 满 足人 民的需 求 特点 , 如行政 审 批 的 “ 站式 服务” 例 一 的开展 ;3) 行政 规 章 , 化 办事 程序 。 ( 清理 简 综 上所述 , 强我 国政 府 的 回应 能 力具 有重 大 的理论 意 义 , 增 只有 不断增 强政 府 在现 实公 共 管理 中 回应 能 力 , 能使 政府 更好 地代 表 民意 , 才 制定 的政 策也 才 能充 分地 满 足公 民 的利 益需 求 , 进而 促进 经济 与社 会 的持

政府决策回应机制的价值理念再造问题探讨

政府决策回应机制的价值理念再造问题探讨
的 代 表 性 ,但 人 们 却 经 常 “ 代 表 ”和 被 “ 参 被 与” ;政 府 决 策 与 回 应 也 在 政 治 考 量 、 经 济 利 益 、
法 律 责 任 等 功 利 主 义 价 值 观 中 摇 摆 不 定 。对 于 价 值 问 题 的 认 识 不 清 ,导 致 了 整 个 政 府 决 策 体 系 , 尤 其 是 回 应 机 制 建 设 存 在 着 多 方 面 的 问 题 。 因

公 共 利 益 。 解 决 公 共 问 题 ,处 理 公 共 性 的 事 务 ,
实 现 社 会 的公 共 利 益 是 公 共 决 策 公 共 性 的 必 然 体 现 。 问 题 是 在 政 府 公 共 决 策 的过 程 中 ,什 么 是 公
政 策 追 求 上 。 从 本 质 上 来 说 ,政 策 反 映 社 会 公 共 l簿 _ _
终 目 的 还 是 以 多 元 利 益 的平 衡 与 妥 协 作 为 价 值 追
求 ,就 必 然 会 有 不 同 的 结 果 ,也 会 影 响 政 府 公 共
决 策 过 程 公 众 参 与 的 充 分 性 和 政 府 回 应 的 及 时 性 。 另 外 ,公 众 参 与 、 政 府 回应 自身 也 存 在 着 矛 盾 。 当 前 ,我 国 政 府 进 行 着 各 种 回应 机 制 的 制 度 创 新 ,构 建 了 较 为 系 统 的 回应 体 制 ,包 括 政 府 公 共 政 策 的 承 诺 制 、 听 证 制 度 、审 议 制 度 等 , 但 在
0 B H0 4) 8 S 6 、广 州 市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 一 五 ” 规 十 划 课 题 “ 方 政 府 回 应 理 论 与 广 州 市 政 府 决 策 回 西
应 能 力 提 升 研 究 ” ( 题 号 :0 一 — 课 6 Q2 3) 的 阶 段 性成果 。

优化营商环境下政府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职能

优化营商环境下政府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职能

优化营商环境下政府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职能李雨峰 陈 伟内容提要:优化营商环境是指改善企业在市场准入、生产经营等环节的制度环境,以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充分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方面。

为了更好地发挥政府在改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环境中的基础性作用,保障权利人以更低的费用、更短的时间、更有效的方式保护其知识产权,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制度供给职能、公共服务职能、市场监管职能和纠纷解决职能。

法治政府的建设,尤其是职能与权限的法定化、知识产权行政体制机制的优化以及对职能履行的事中和事后监督,为政府依法全面履行上述职能提供了全方位保障。

关 键 词:营商环境 知识产权保护 政府职能 法治保障Abstract: Optimizing business environment is to improve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for enterprises in terms of market access, and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to reduce the institutional transaction cost of enterprises. Fully and effectively prot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optimizing business environment. To bring full play the government's basic role in improving IP protection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guarantee the IPRs of right holders to be protected with less cost and time, and in more effective way, it is necessary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s of government in institutional supply, public service, market supervision and disputes settle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overnment under the rule of law, especially the legalization of its functions and authority,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and mechanism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supervisi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functions in and after the event,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guarantee for the government to fully perform the above functions according to law.Key Words: business environm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government function; guarantee by rule of law一、问题的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211247208_走向政民通达

211247208_走向政民通达

第50卷第3期2023年5月V o l50N o3 M a y202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 S i c h u a n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走向政民通达:政府决策回应的平台模式研究李桂华林思妍张秋东摘要:随着各类数字平台在政府治理中的深度运用,我国政府决策回应模式已从权威模式㊁供给模式向平台模式转变㊂平台模式意味着政府决策回应迈向政民通达㊂基于 技术-结构 视角,以成都实践为例剖析政府决策回应平台模式的形成机制:数字平台嵌入治理结构,并通过连接㊁赋能㊁再造的三层次作用重塑治理结构,在制度粘合下平台与治理结构耦合实现全面联通的信息结构㊁无缝隙闭环的业务结构㊁敏捷协同的组织结构㊂关键词:民主决策;政府决策回应;数字平台;平台模式D O I1013734j c n k i1000-531520230407收稿日期:2023-01-04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基于知识观的政府数据开放整体能力构建研究 (20B T Q043)㊁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 十四五 规划重点项目 大数据时代的疫情信息公开和通报机制研究 (S C21A011)的阶段性成果㊂作者简介:李桂华,女,新疆塔城人,管理学博士,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数字政府与信息资源管理,E-m a i l1147471336@q q c o m;林思妍,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张秋东,女,贵州台江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㊂一问题的提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 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㊁民主协商㊁民主决策㊁民主管理㊁民主监督 ①㊂在公共决策过程中如何有效吸纳民意,推进决策民主化,是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的重要议题㊂网络参与的兴起和信息传播环境变化,对政府决策回应民意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务院2022年发布的‘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特别强调,要以数字化手段感知社会态势,辅助科学决策,及时回应群众关切②㊂在网络参与和政府数字化转型的全新环境下,探讨政府决策如何有效回应民意显得迫切且重要㊂政府决策回应是指政府采取积极的公共决策措施公正㊁有效地实现民众的需求和利益的公共管理过程,是民众意见与政府决策行为的互动选择③,是政府回应的重要形式④㊂政府决策对民众偏好作出回应不仅是①②③④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37页㊂‘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发 2022 1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22年6月23日发布,2023年1月4日访问,h t t p w w w g o v c n z h e n g c e c o n t e n t2022-0623c o n t e n t_5697299h t m㊂李伟权‘ 互动决策 :政府公共决策回应机制建设“,‘探索“2002年第3期,第43页㊂翁士洪㊁叶笑云‘网络参与下地方政府决策回应的逻辑分析 以宁波P X事件为例“,‘公共管理学报“2013年第4期,第26页㊂民主理论的核心,也是实现政府决策合法性的必然之举①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我国已逐步形成政府决策承诺制㊁政务公开与决策公示制㊁听证制度㊁政府决策责任制等决策回应制度㊂然而,政府决策回应高度依赖政府与民众间及时的信息沟通,民众参与和政府决策可能受到沟通渠道不畅㊁门槛成本高等诸多限制,导致公共决策回应性力度不够㊂长期以来,如何促进政民互动并将民意有效整合到决策过程,提升民众在公共决策中的民主话语一直是个难题㊂事实上,在数字政府建设背景下,以数字平台为呈现形态的信息技术为政民互动提供了新的公共空间,已然改变了民众参与及政府决策回应方式㊂政府通过社会技术系统,将数据㊁服务㊁技术和人员结合在一起,以响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这样的系统被称为 数字平台②㊂我国各级政府已逐步将数字平台纳入决策制定过程,致力于以平台驱动的方式将公众偏好整合到民主话语和政策制定中㊂由地方政府发起的数字参与平台以及政府内各类数字化平台系统(如地方领导留言板㊁网络问政或网络理政平台),扩展了传统的公众声音机制㊁促使政府将民众意见整合到决策过程更具成本效益,有效促进政民及时互动㊂然而,迄今为止,对平台媒介下政府决策吸纳和回应民意的观察有限㊂政府决策回应模式经历怎样的演进历程?数字平台如何引发政府决策回应模式的变革?又形成了怎样的政府决策回应模式创新?本研究围绕以上问题展开探讨㊂二 相关文献综述公共决策顺应民意㊁回应民众的利益与要求是现代政府决策的根本价值取向㊂且民意通常被认为是政府决策的开端,是决策调整的依据,是决策执行的有力保障③㊂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听证制度㊁政府承诺制㊁公示制度等的推行在一定程度取得较大效用,但已有制度形式在实践中仍存阻力,并未得到全面推广和应用㊂加之在网络参与环境下,民众从一般性参与向有效性参与发展,政府决策面临回应及时性㊁有效性㊁透明性的多重考验㊂基于此,现有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决策回应实践困境㊁政府决策回应模式探讨等方面㊂对于政府决策回应的实践困境,李伟权认为政府决策回应缺失的关键是政府本身的自利性,造成政府决策系统的内封闭④;李严昌强调民意反馈制度㊁第三方独立评估制度㊁政府监督制度等制度约束不足,使得政府决策回应有时流于形式⑤,导致政民之间的冲突㊂正如王春福所说,政府对社会要求的反应失灵根本在于难以形成有效的整体机制⑥㊂因此,许多研究从政府决策回应模式构建角度探寻政府决策有效吸纳民意的路径㊂如王法硕提出网络参与下政府决策的积极回应型和严格监控型模式⑦,翁士洪等提出鸵鸟模式㊁杜鹃模式㊁蜂王模式和鸳鸯模式四种网络参与下的政府决策回应模式⑧㊂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对政府决策回应模式的探讨更多是从政府和公众的互动关系角度,缺乏从系统视角探究政府决策回应模式的形成及背后的深层次缘由,且对于如何有效实现政府决策回应缺乏系统性㊁有解释力的框架和模型㊂在数字政府建设背景下,数字技术已广泛运用于政府决策和回应,推进政府决策回应模式演进㊂有研究提出,20世纪末的电子投票㊁在线民意调查等正在向由新信息技术支持的决策工具发展⑨,主要包括社交网络和数字平台㊂我国政府依托各级别的数字参与平台,建立了全国网络论坛制度,通过与公众的线上互动获取民意,并通过数据关联分析服务于政府决策㊂此类数字平台以一种结构化的方式刺激民众参与决策,并且李桂华 林思妍 张秋东 走向政民通达:政府决策回应的平台模式研究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C a r o l aV a nE i j k G r o w i n g A c c e s s t oL o c a l D e c i s i o n -M a k i n g E x p l a i n i n g V a r i a t i o nA m o n g D u t c hM u n i c i pa l i t i e s i n t h e 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M e a s u r e s t oP r o m o t eC i t i z e n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 J o u r n a l o f U rb a nA f f a i r s 36 n o 2 M a y 2014 270-271 T o m a s z J a n o w s k i E l s aE s t e v e z R e h e m aB a g u m a P l a t f o r m G o v e r n a nc e f o r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R e s h a p i n g C i t i z e n -A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Re l a t i o n s h i p s i n t h eD i g i t a lA g e G o v e r n m e n t I nf o r m a t i o nQ u a r t e r l y 35 n o 4 O c t o b e r 2018 S 1 张蓉㊁郑克强‘民意调查与公共决策负反馈机制研究“,‘人民论坛“2011年第32期,第68页㊂李伟权‘政府自利性对政策回应机制建设的制约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第223页㊂李严昌‘政府危机决策的回应性缺失及其治理研究“,‘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第103-104页㊂王春福‘公共政策的回应机制与公共秩序“,‘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7页㊂王法硕‘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研究“,复旦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第39-40页㊂翁士洪㊁顾丽梅‘网络参与下的政府决策回应模式“,‘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8期,第39-40页㊂M a r i j n J a n s s e n N a t a l i eH e l b i g I n n o v a t i n g a n dC h a n g i n g t h eP o l i c y -C y c l e P o l i c y -M a k e r s b eP r e p a r e d G o v e r n m e n t I n f o r m a t i o nQ u a r -t e r l y 35 n o 4 O c t o b e r 2018 S 99与政治制度相连,推动政府决策回应民意的数字化路径实现㊂已有研究指出,数字平台赋能公众参与和政府回应的作用,如数字平台赋予广大民众参与公共治理的知情权㊁话语权等权利①,有助于解决政民间信息不对称问题,提供了收集和利用大量实时数据的机会②,通过数据挖掘赋能决策过程㊂然而,对于数字平台如何作用于政府决策回应缺乏系统性分析㊂基于此,本研究在梳理政府决策回应模式演进历程基础上,探究政府决策回应的平台模式特征,并且通过成都案例揭示政府决策回应平台模式的形成机制㊂三从权威模式㊁供给模式到平台模式的政府决策回应演进政府决策回应是政府采取积极的公共决策措施回应民众需求的过程,政府决策回应模式是在不同的公共行政理念下形成的模式载体㊁主体关系和价值内涵㊂公共行政的核心理念由统治到管理,再转变为治理③,公共行政理论历经官僚制理论㊁新公共管理理论㊁公共治理理论,而政府决策回应模式也随着公共行政的理念和理论变迁而发展㊂本研究在公共行政理论变迁的基础上,以时间为主线,以各阶段政府决策回应实践的主体行为㊁互动关系㊁价值效用特征为依据,划分政府决策回应模式,指出政府决策回应存在权威模式㊁供给模式㊁平台模式三种模式的迭代演进㊂(一)权威模式:单向传播下的程序性回应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众可以通过投票㊁参与政治社会团体㊁发送信件等形式参与公共决策㊂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延续以及民众权利保障措施不完善,民众决策参与程度不足,政府决策回应以向民众单向信息传播的权威形式进行,本研究将这种模式称为权威模式㊂权威模式呈现单向传播下的程序性回应特征㊂其一,民众参与程度受到较大限制㊂由于参与途径有限,民众参与的广泛性严重不足㊂其二,政民互动关系呈现政府主导的权威管控形式㊂政府决策过程多数是不公开的,民众被动接受和执行各项决策措施,这种回应是单向的,没有形成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机制㊂其三,政府决策根据程序接纳部分公众的参与,但并没有全面考虑社会民众意愿,政府决策缺乏全面可靠的民意信息㊂因此,权威模式下政府决策创造的价值多少依赖于政府机构能力,决策效用存在偏离公共利益轨道的风险㊂此外,政府决策过程是相对封闭的,政府决策回应难以发挥实质性效用,更难以适应各类突发事件情境的需要㊂(二)供给模式:博弈关系下的有限回应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治㊁经济体制的改革,民众参与决策的新制度出现,包括社会协商对话制㊁民意咨询制㊁听证制等㊂政府决策回应以政府主导服务供给形式开展,政民互动程度有限,本研究将这种模式称为供给模式㊂供给模式呈现博弈关系下的有限回应特征㊂其一,民众参与的权力和途径一定程度扩展,但民众参与受政府服务供给的限制呈现分散性㊁临时性特点㊂由于听证㊁民意调查等参与成本较高㊁覆盖面较窄,且以政府 运动式 发起政策议题为主,仅部分民众或特定群体临时性参与到部分决策环节㊂其二,政府与民众间呈现 企业家-顾客 的博弈关系㊂虽然政府有作为企业家通过服务供给满足民众需求的责任,但政府权威使政府处于有利位置,民众处于被选择服务的相对劣势地位㊂其三,政府决策回应呈现被动的有限回应㊂由于制度约束不足,政府回应与否㊁回应程度依赖于决策者的意愿触动或舆论压力驱使㊂因此,供给模式下政府决策回应的价值创造依赖于政府服务供给㊂虽然政府决策过程对部分民众开放,但民众参与和政府回应都面对较高时间成本和沟通成本,在突发事件等极端情况下较难开展㊂(三)平台模式:协调合作下的双向互动随着民主进程推进, 解民意㊁系民情㊁集民智 成为我国政府决策的基本准则,并且依托于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各类数字平台成为民众决策参与的重要方式,政民之间得以实现及时互动,本研究将这种模式称为平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①②③刘家明㊁胡建华‘多边平台创建与平台型治理:地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优化的对策“,‘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第84页㊂S i l v i aP l a n e l l aC o n r a d o e t a l M a n a g i n g S o c i a lM e d i aU n c e r t a i n t y t oS u p p o r t t h eD e c i s i o n M a k i n g P r o c e s s d u r i n g E m e r g e n c i e s J o u r n a l o f D e c i s i o nS y s t e m s25n o S1J u n e2016172杨慧‘统治㊃管理㊃治理:公共行政核心理念的变迁“,‘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第40页㊂台模式㊂平台模式呈现协调合作下的双向互动特征㊂其一,民众参与突破时空限制,参与代表性和参与深度全面提升㊂通过网站㊁移动端接入使得民众得以随时随地发表意见,并且民众通过平台意见汇聚实现决策议题的发起㊁决策执行的反馈评价等,由此民众获得参与决策各阶段的机会㊂其二,政民互动表现为合作关系下的双向互动㊂决策回应不再是政府垄断的单方面作为,而是在民众参与和监督下 你来我往 的双向沟通和协商,政民互动关系从互有隔阂的博弈转向融通的合作,进而达成 政民通达 的目标状态,即以开放为核心㊁以互动为特性㊁追求共同利益为目的的决策回应过程㊂其三,政府决策回应向海量数据驱动的主动回应过渡,政府凭借平台对海量实时数据采集和挖掘,得以积极设置政策议题并对公众意见进行及时㊁主动回应㊂因此,在平台模式下,政府决策的价值创造依赖于政府㊁民众等主体之间数据资源的共享协同,体现为多主体价值共创㊂平台透明性拓展了政府决策回应的开放性和延展性,使得民众意见汇聚和分析更具时效性,即便是在突发事件等极端情景下将民众意见纳入政府决策也成为可能㊂随着政府决策回应模式从权威模式㊁供给模式向平台模式的演进,民众参与程度㊁政民互动程度随之提升,并且产生的价值效用相应递增,体现为公共价值创造㊁开放性和可拓展性增加(如表1所示)㊂该演进历程也体现了政府决策回应的转向,即从单边的权威管控到双边的政民通达㊂政府决策回应从政府处于权威地位的单向传播,到依托渠道畅通实现双方态度和行为的及时性和便捷性感知,突破政民之间的阻隔并在双向触达㊁融合中实现政民通达㊂可以看出,政府决策回应的平台模式是政民互动的新阶段,也是公共决策走向民主化㊁科学化的重要一步㊂当然,权威模式㊁供给模式和平台模式的发展更多是相互交叉㊁相互作用,而非完全排斥和替代的关系㊂表1权威模式㊁供给模式和平台模式的对比比较维度类型权威模式供给模式平台模式民众参与决策民众参与方式参与社会团体㊁发送信件等抽样调查㊁听证等数字参与平台等民众参与代表性个别民众个别或特定群体所有民众政民互动政府回应倾向程序性回应被动回应主动回应政民互动关系管控服务协调㊁合作价值效用价值创造机制政府机构能力政府服务提供多主体数据等资源共享协同开放和扩展性封闭相对开放㊁弱扩展开放㊁及时㊁可扩展应急情景适用性不适用弱适用性强适用性四 技术-结构 视角下政府决策回应平台模式的分析框架政府决策回应的平台模式是以数字平台为呈现形态的技术嵌入政府治理,并引发治理结构变革所形成的治理模式创新㊂引入 技术-结构 互构视角(即技术引发治理结构变革,同时也受到结构规制,两者在相互建构中达到动态平衡①),分析数字平台和治理结构间的作用路径,揭示平台模式的生成机理㊂同时,在实践中技术嵌入治理结构受所处环境的深刻影响,具备很强的情境特征,技术作用机制和效用会 因情境而异 ,因此,对 技术-结构 互构关系的观察离不开对环境的观察㊂基于此,本研究对 技术-结构 互动关系的分析围绕技术㊁结构㊁环境三大要素展开㊂其中,技术㊁结构为焦点分析对象,环境为次级分析对象㊂在本研究中,技术要素的形态缩影为数字平台,平台对治理结构的作用可概括为连接㊁赋能㊁再造三个层次㊂借鉴胡重明提出的平台对政府数字化转型的作用,即从连接到赋能驱动,甚至是结构性再造的重大跃迁②,揭示平台对治理结构的多层次作用路径㊂结构要素指政府决策回应的治理结构,主要包括业务结构㊁李桂华林思妍张秋东走向政民通达:政府决策回应的平台模式研究①②王磊㊁赵金旭‘结构与技术的互动:我国政府电子治理的演化逻辑 基于政治系统的结构功能理论视角“,‘探索“2019年第6期,第75页㊂胡重明‘ 政府即平台 是可能的吗? 一个协同治理数字化实践的案例研究“,‘治理研究“2020年第3期,第17页㊂组织结构㊁信息结构㊂业务结构是指政府决策回应涉及的业务模块㊁流程和工作方式等,组织结构是指政府决策回应涉及主体间关系㊁行为互动和组织形态等,信息结构即政府决策回应相关信息在组织内的分布状况㊁传输渠道和处理方式等,环境因素指政府决策回应面临的任务环境和制度环境㊂组织环境一般包括生产性的任务环境以及规制性的制度环境㊂ 技术-结构 互动过程中,任务环境主要指政府决策回应面临的政治和社会任务,驱动治理结构对技术的采纳;制度环境指政府决策回应相涉的法律规定㊁权力分配和相关规范,对技术与治理结构的互动过程提供支持㊂综上所述, 技术-结构 视角下数字平台推动政府决策回应的治理结构创新的内在逻辑如图1所示㊂其一,任务环境驱动下平台嵌入,即任务环境压力驱动平台解决方案嵌入㊂其二,平台重塑结构㊂平台嵌入作为触发器,通过连接㊁赋能㊁再造三个层次对原有治理结构进行调试,并通过直接改变信息结构,即治理结构中信息流系统,进而推动组织结构和业务结构的变革㊂其三,制度支持㊂制度环境对平台和治理结构的持续碰撞和耦合提供制度化支持,最终形成复合型组织结构和运作系统㊂图1 技术-结构 视角下政府决策回应平台模式形成机制的分析框架五以平台为中心的政府决策回应实践剖析2016年11月,成都在全国率先搭建起集 12345 市长公开电话㊁书记信箱及市县乡三级2732个政府领导网络信箱㊁服务企业信箱㊁移动客户端及政务新媒体服务群众办事大厅于一体的成都市网络理政平台㊂网络理政平台实现民众诉求渠道的高度整合,民生诉求归集率达87.1%①,民众意见和诉求得以实时输入政府系统并直达决策部门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疫情)期间,成都市网络理政平台成为政府决策回应的重要阵地,基于网络理政平台海量实时诉求数据开展内容挖掘和态势推演,并以日报㊁疫情专报等形式每日报送疫情防控决策部门以助其进行及时回应㊂截止到2020年4月30日形成相关决策咨询报告44期,提出125条政策建议,其中有47条被转化为疫情防控决策,决策建议采纳率达37.6%②,推动政府决策高效回应民意㊂表2呈现新冠疫情期间,成都市政府决策回应民意的部分案例㊂表2新冠疫情期间成都市政府决策回应的实践举例③序号公众意见输入应急决策输出12020年1月29日建议暂停成都市机动车尾号限行市公安交管局2020年1月31日发布‘通告“,暂停机动车尾号限行措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①②③‘成都完成政府网站集约化平台建设打造 11637 网络理政框架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19年12月9日发布,2023年1月4日访问,h t t p w w w g o v c n x i n w e n2019-1209c o n t e n t_5459695h t m㊂冯翼㊁徐霁㊁李金兆‘ 三位一体 决策机制研究 以防控新冠疫情期间成都公众诉求参与政府决策为例“,‘信息化建设“2021年第7期,第57页㊂相关资料根据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官网公开资料整理而得㊂2在2020年1月31日建议基础上,2月5日再次建议公开成都确诊病员活动轨迹2020年2月6日开始在确诊病例报告中公布成都确诊病例的停留小区(场所)32020年2月4日建议规范外卖和快递管理市卫健委于2020年2月7日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流行期间快递从业人员防控指南(第一版)“42020年2月1日建议加强 退烧药 ㊁ 感冒药 售卖登记管理疫情指挥部4号通告中明确规定,药店须对购买退烧药的人员进行实名登记52020年2月7日建议 小区管理 存在疫情隐患,应加强居民小区防控指挥部8日通知明确提出小区疫情防控工作要点十条等细化要求值得注意的是,新冠疫情期间成都市政府决策回应的平台模式实践建立在网络理政平台与治理结构长效互动形成制度和业务变革基础上,通过网络理政平台实现政府决策回应是平台模式的一次典型操练㊂成都案例对于我们观察技术通过何种机制促成政府决策回应变革,以及最终形成何种模式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㊂数据来源于对成都市网络理政办工作人员的深度访谈,相关政府报告㊁工作计划㊁研究文献㊁媒体报道等资料,通过多重数据来源形成三角验证㊂本研究以成都实践为例,基于上文构建的 技术-结构 视角的分析框架,从任务环境驱动下的平台嵌入㊁结构重塑㊁制度支持三个方面,剖析政府决策回应平台模式的形成机制㊂(一)平台嵌入:任务环境驱动下的技术采纳在政治系统面临复杂任务环境的变化下,治理结构对新技术的采纳是技术推动治理结构变革的首要步骤㊂成都市网络理政平台是在功能需求和上级政府双重驱动下的技术采纳㊂即在由外而内的功能需求拉动,以及由上而下的上级政府推动下,治理结构进行平台技术采纳,由此数字平台嵌入治理结构㊂其一,政府输入输出压力下的功能需求是数字平台采纳的拉动力㊂成都作为全国超大中心城市,民众诉求量猛增和复杂性增强,提升或改造政府回应功能需求愈发迫切㊂2016年,成都市政府针对民众诉求向多部门反馈后仍难以解决的事件召开专题会议,提出建立全市层面的民众诉求回应统筹协调机制㊂这意味着通过建立各类网站㊁热线以补充政府输入和输出功能的技术运用,已难应对数字时代愈发复杂化的民众诉求,甚至隐含数据割裂和服务分化的风险,需要从强化部分功能转向技术对结构的整体性嵌入和调试,由此拉动统筹性网络理政平台的入场㊂其二,上级政府的任务压力是数字平台采纳的推动力㊂新技术采纳面临高成本㊁收益不确定性,通常依靠上级政府的政治压力推动㊂2014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后,全国便逐步推行网络理政㊂2016年4月,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指出, 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 ①,进一步推动了各地网络理政建设步伐㊂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网络理政工作的安排部署,成都市于2016年11月正式启动网络理政平台建设㊂(二)结构重塑:平台推动决策回应的结构变革1.联通式信息结构:从碎片性壁垒到整合性流动信息结构是指决策回应相关信息在组织内的分布状况㊁传输和处理方式等㊂数字平台的嵌入将直接引发信息结构的变革㊂首先,平台对信息结构的连接体现为信息连接所形成的信息分布状态变化,由分散㊁碎片化分布发展为整合㊁统一状态㊂2018年,成都市构建 云㊁网㊁端㊁数 四位一体政务云平台作为网络理政平台的技术基座,推动部门信息互联互通和集中存储㊂此外,在网络理政平台基础上,成都市打造全市统一社会诉求数据库,实现民意信息高度归集㊂由此,网络理政平台打破传统部门分散存储各领域信息的碎片化分布状态走向整合式存储,推动相关信息动态连接,为信息有效流动提供基础㊂李桂华林思妍张秋东走向政民通达:政府决策回应的平台模式研究①‘ 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22年3月4日发布,2023年1月4日访问,h t t p d a n g j i a n p e o p l e c o m c n n1 20220304c117092-32366567h t m l㊂。

公共管理中的政府公开与政务互动

公共管理中的政府公开与政务互动

公共管理中的政府公开与政务互动当今社会,公共管理成为人们关注焦点之一。

公共管理的核心在于政府的公开和政务的互动。

政府公开是指政府向公众公开其治理活动和信息,政务互动则是政府与公众之间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的互动和沟通。

这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对于建立透明、负责任和高效的公共管理机构至关重要。

首先,政府公开是政府与公众之间建立信任关系的关键。

当公众了解政府的工作和决策过程时,他们会更加信任政府的运作,增强对政府的认同感。

政府公开不仅体现了政府的透明,也是一种依法行政的表现。

公开的信息可以让公众监督政府的工作,并对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

政府在公开信息的同时,也需要做好对信息准确性的验证和解释,以免产生误导和不必要的疑虑。

其次,政务互动使公众能够更加参与公共决策和管理。

政府应该为公众提供多样化的参与途径,让公众能够表达意见、提出建议,并及时得到政府的回应。

政府可以通过开展公众听证会、座谈会以及网络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公众的真实需求和意见,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政务互动还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了解社会动态,及时调整政策和措施,提升公共管理的针对性和适配性。

公共管理中的政府公开与政务互动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政府构建有效的沟通和互动机制。

第一,政府应该加强信息公开平台的建设,提供全面、便捷的信息公开服务。

政府可以建立政务官方网站,向公众提供政务信息、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公众参与的机会。

此外,政府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加强与公众的互动。

第二,政府应当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互动,推出立体化、多元化的互动机制。

政府可以通过组织定期的公众参与会议,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政府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问卷调查、专题研讨等活动,以广泛了解公众需求和意见。

政府还可以鼓励公众参与社区治理,组建社区志愿者团队,加强政府和居民之间的沟通和互动。

第三,政府应该建立并完善政务公开制度,规范政府的行为。

政府应该明确政务公开的程序和标准,对政府的工作在适度的范围内进行公开,避免过度和不必要的公开。

审管互动实施方案

审管互动实施方案

审管互动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审管互动在政府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审管互动是指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公众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以推动公共事务的决策和执行过程。

在当前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审管互动已成为政府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提升政府管理效能、增强社会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施目标。

1. 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促进政府决策与社会需求的对接;2. 加强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互动,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3. 推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政府治理水平和服务水平;4. 增强政府透明度和公信力,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府。

三、实施策略。

1. 建立健全的信息公开制度,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推进政务公开;2. 加强社会参与,建立多元化的参与机制,充分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3. 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公共事务中的作用;4. 建立健全的舆情监测机制,及时了解社会民意和舆论动态,做好舆情引导和应对工作;5. 推动政府部门内部的协同互动,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作,提高政府管理效能。

四、实施措施。

1. 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推进政务公开;2. 加强社会参与,建立社会议事协商机制,定期召开听证会、座谈会等形式,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3. 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建立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商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与交流;4. 建立健全的舆情监测机制,加强舆情监测与分析,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引导舆论;5. 推动政府部门内部的协同互动,建立政府内部协同工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协作。

五、实施效果评估。

1. 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得到提升,政策更加符合社会需求;2. 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互动得到加强,社会治理能力得到提升;3. 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政府治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得到提高;4. 政府透明度和公信力得到增强,政府廉洁高效形象得到树立。

增强我国政府回应能力的理论意义与现实对策

增强我国政府回应能力的理论意义与现实对策

第24卷第1期2008年1月Vol.24,No.1Jan.,2008 JOURNAL OF JILIN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COLLEGE吉林工商学院学报增强我国政府回应能力的理论意义与现实对策聂鑫(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深入发展,政府回应问题越来越受到我国公众与整个社会的关注。

增强我国政府回应能力,必须明确政府公务员的角色,树立其现代民主的政府管理理念,同时建立电子政府与“无缝隙政府”,并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府回应的相关法律与制度。

[关键词]政府回应;回应能力;政府决策;公民本位[中图分类号]D6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935(2008)01-0110-04[收稿日期]2007-10-15[作者简介]聂鑫(1980-),男,辽宁沈阳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2006级政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

政府回应是公共行政理论中的一个新兴范畴,它是公共行政实践过程的直接产物。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国家为了实现政府管理的现代化而提出了增进政府责任性、回应性的改革目标,政府回应的相关研究才就此展开,后来政府回应逐渐成为各国政府与国际组织所共同关注的话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深入开展以及政府职能的逐渐转变,政府回应问题越来越受到我国公众与整个社会的关注。

如何在公民本位理念的指导下,增强政府的回应能力,完善政府的回应制度建设,进而实现公民的有序参与就成为能否完成党的十七大所提出的“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目标的关键。

一、增强我国政府回应能力的理论意义所谓回应,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回应主体(一般是多元的,包括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等)和回应客体(包括公民等)的互动关系。

回应所表现的这种互动关系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方面,回应客体可以通过利益诉求渠道表达自身的要求与期望;另一方面,回应主体必须及时有效地给予反应和回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的 2 年 第 《 探 索》
3 期

互动决策 : 政府 公共决 制建设 策回应机

李 伟权
(中 山 大 学 政治学 与行 政 学 系 广 东 广州
,
5 10 2 7 5 )


: 要 公 共 决 策 回 应 程度 如 何 不 仅 体 现 了 一 个 国 家 的 民 主 化 程 度 而 且 也是政 府公 共 管 理 高效 率运 作 的 重
, 。
,
从 而 引 领 全社 会一 起 为 共 同



善 治 有赖 于 公 民
,

这 是对社 会 的根 本 需 求 的 呼 唤
, , ,
特别
,
自愿 的 合作 和 对 权威 的 自觉 认 同 参 与 与 合作 至 多 只 有 善 政

,
没有 公 民 的 积极
“ ” 。
是 在 当今信息社 会时 代 全世 界处 于 转型 时 期 作 为 政 府 责 任重大 特别 要 顺应 时 代 的 浪潮 做 出相 应

措施 公 正 有 效 地 实 现 公 众需 求 和 利益 这是 回 应 的 最 主要 目 的
在 本质 上
,
策变 革 的接 纳 和 对 民 众要 求作 出反 应
措 施 解 决 问题
义上来看
,
并 采取 积 极
,


] 2 [
我 国学 者 张 成 福 认 为
, ,

从最 广 意

政 府公 共 决 策 回应 是 民众 意愿 与政
, , ,
,

政 府行 政 管理是 一 个
政府 必 须 对 民 众 的需 求做 出 反应 场 导向的
并 满足 了

。 。

政府 必 须是
,


它一旦 从 人们 的选 举 中走 出 来之
从 市场 的观 点 来看 当 一 个 政府 回应
民众 市场
,

就 拥 有 一 个具 有 自主 意 识 和 自主 能 动 的 权 力 实
的 变化


” ,
而 不 会有 善 治
v e n 卫 刀e n
政 府 回 应 主要 有两 层 含 义

:
经 济 和政 治 的全 球化促 使各 国 政 府 回应 现
, ,
一 是 狭义 上 的 政 府 回 应 ( 即
t
e r
s
o p
n se
)
,
实 的 各种 变化 制定大政方 针 促 进 国 家和 民 族 的健
,
,
要 内 容 政 府 回 应制 度 的 实施 实 际 上 是 国 家的 权 力 向 社 会 的 回 归 是还政 于 民 的 过程
,

当前 我 国 各 级 政府 应 当 加 强
公 共 决 策 回 应 基拙 建设 加 强 行 政 体 制 改 革 建立 有 中 国 特 色 的 公 共 决 策 回 应 机 制 从 而 提 高公 共 决 策 的 民 主 化 和
这是指 政府在 公共 管理过 程 中对公 众 的社 会需 求 和 所 提 出的 问 题 做出 积极 反 应 和 回复 的 过程 政府反 应
e (即v
e (G o v

康 快速 发展


这是最 高层 次 的 政 府 回 应 也是政 府

,
这包 括
职 责 的关键 所 在
程 中 的 各种 社 会问 题 和 公众 的需 求
主 决 策 的国 家 民 主 化 程度
,
公共 决策 回应
民 主监督 和 民
询意见 解 释 政策 和 回答 问 题
c



它在 一 定意义 上 是

,
而 且 也 是政 府公 共 管理
,
c u l t y ) 的一 种体 现 o a 责任性 (a t i b 政 府 回 应 是 一 个互 动 的过 程 人 们应 当对 自 己

政府责 任是 指 政府 能 够积极 地对社 会 民

府 公 共 决策行 为 的互 动 选 择
和心愿

民众 意 愿 是 民众 根据
,
众 的需 求 作 出 回应 并 采取积 极 的措 施 公 正 有效
自 己 的 偏 好和 所 处 环 境 的 情 况 而 表 达 出 的 一 种 希望
率地 实现 公众 的 需求 和 利 益 分为 不 同的部 门 和 组 织
i n 俪t a
o n
意是 具 有相 同意 愿 的个 体 民众 集 中表达 的 希望 和 心
愿 ; 全 民 意愿 是 指 全 体公 民 的 意 愿 它 通 常是虚 指大
o sp e r
s i n e n v e s )的
,
正 如 企 业 要 对 消费 者 的需 求做 出 反 应 一 样

多 数 的 公 民而不 是 实 指全 部 独 立 存 在 的系 统 后

其次
,
,
政 府 公 共 决 策 回应 的 主 体是 政 府及

共 同关 注 的话 题
e r
s
其 工 作人 员 客 体是广 大 社 会 民众
e
,
第 三 回 应的 内
,
y) o s p n b i ht
二 是 责 任 政 府 意 义 上 的 政 府 回 应 (g v o

它 是 指 作 为政 府 本 身 其 行政 管理 职
不 同方 面 的组 织 反 应 ( 要求
’ 。
,
从 这 个意 义上

,
政府
其最 大 的 特 点 是 具 有 个 体 性
它 是 由 个人

的 责任 意 味 着 政府 的社 会 回应
。rg
事实 上
l a
,
政府 被 划
的 偏爱 和 个 人 处 境 而 作 出 的 意向 式 选 择 和 追 求
,

正是来 源 于 对 不 同层 级 和

,
同 时 也 是 政 府 自身 改 革 的 迫 切 要
它是

的要 求 做 出及 时的 和 负责 的反 应
不 得 无故拖 延或

政 府 回 应 最 主要 的方 式 是 公 共 决 策 回 应

没 有 下 文 在 必 要 时还 应 当定 期 地 主 动 地 向 公 民 征
现 代 政 府 公 共 管 理 活 动 的 重 要 过程 程 度 如 何 不 仅 体 现 了 一 个 民主 参 与
务界 注

,
,
政 府 公 共决 策 回应 问题 正 受 到前 所 未 有 的关

科技 的 发 展
经 济 的多 元 化 以 及政 治 的 民 主 化
,
, ,
回应 一 词
。 ,

,
就 是对 某 种行 为 愿 望 思 想 相 应
t 二 sp n en o n s iv es
,


发 展 促使 民 众 自主 性 提 高 参 与程 度也 空 前 高 涨 人
治 制度 环 境 下
,
,
从 而 使 政府公 共决 策在 及
,
不 适 当地履 行 他或 它应 当履 行 的 职 能和 义 务 失职
,
就是
,
时 关注 民 众 的需 求与 问 题 上 做 得 不 够
,
在我 国 的政
或 者 说 缺 乏 责 任性
,

公 职 人员 和 管 理机构 的

更容 易 出现 公众 决策 回 应理 论上 的
的反 应 与 回 馈
o v e 政府 回应 (g
,
们对 于 自 己 权 利 和 权 力 的 行使 更加 重 视


从 而 使政
又 称 政 府 反 映性
~ 它 有 政 府 应 答 反应 的 意 思

)

就是
川其
府在 政 策 决策 的 制 定 上 更 多 地 考 虑 民 众 的 利益 和 愿
外 在 的 执政 压 力 使 得政 府 不得 不 关 注 公众 环境
增 大个人 及


) 男 广 东 省 博 罗县 人 中 山大学政治学与 行 政 学 系 行 政 管 理 专 业 博 士 研究 生 研究方 向 是行 政 管 理 理
,
,
,
,
论与领导 决 策
机 构 的 回应 性

政 府 回应 制 度 的 实 施 实 际 上 是 国 家
, , ,
能外 还 应 当承 担 更 加 重 要 的 社 会需 求 的 政 府 回 应
、 、
所以
,
政 府 回应也 就是政 府 的社 会责 任 政 治 责任 行 政 责
,
这些 需 求 是 公众 利 益 的 表 现
,


任 和 法 律责 任 的 综 合 反 应
,

行 政 管 理学 者 斯 塔林
,
公 共 决策 回应 的结 果是 政 府 以 积 极 的公 共 决 策

r S (G r n ) 认 为 回应 意 味着政 府 对 民众 对政 ve o l ig r a t
,
政 职能之 一 就是 对公 众 的 需 求 与 问题 给 予 充 分 的满
足 并在 政 府 力所 能及 的 范 围 之 内 给予 解 决 不 能 解
程 在 这 个 回应 过程 中 各要素 间 的相 互 关 系 内在
机能 和 运 转 方 式
“ “
就是 公 共决策 的 回应 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