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知识点整理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进住鄂县之樊篱口。
住,通“驻”,驻扎2、禽曹,宜在今日禽,通“擒”,捉拿3、五万兵难卒合卒,通“猝”,仓猝4、卿能办之者诚决诚,通“请”5、顷之,烟炎张天炎,通“焰”,火焰6、雷鼓大震,北军大坏雷,通“擂”,敲击二、古今异义1、鼎足之形成矣古义:形式确立;今译:逐渐发展成某种事物2、刘琮束手古义:投降;今译:没办法3、权起更衣古义:上厕所;今译:换衣服4、初一交战古义:刚刚开始;今译:农历每月第一天5、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古义:中原地区;今译:中华人民共和国6、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译:妻子7、与苍梧太守吴辰有旧古义:老交情;今译:与“新”相对8、兼仗父兄之烈古义:功业;今译:强烈,猛烈9、引次江北古义:驻扎;今译:次序10、荆州与国邻接古义:疆域;今译:国家11、致殷勤之意古义:恳切慰问;今译:热情而周到12、割据江东,地方数里古义:土地方圆,纵横;今译:方位词13、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古义:他实际上;今译: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14、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古义:官职名,这里指一般属官;今译:致力于,投身到事业中15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古义:一旦,万一;今译:偶然遇见,不期而遇三、一词多义当谁以当曹操者动词,抵挡当横行天下动词,应该孤当与孟德决之副词,当即将命猛将统兵数万名词,将领求救于孙名词,高级军官彼所将中国人动词,率领将顺江东下副词,将要治共治曹操动词,对付刘表治水军动词,管理卒疲病之卒名词,士兵鲁肃闻刘表卒动词,死亡五万兵难卒合形容词,同“猝”,匆猝方助画方略名词,次序地方千里名词,方圆方与会猎于吴副词,正在、将要方连船舰副词,正,或并乃此乃天也判断动词,是蒙冲斗舰乃以千数副词,竟,居然乃罢会副词,于是,就骑乃得过副词,才为为孙权长史wéi 动词,是为操后患wéi 动词,成为动以朝廷为辞wéi 动词,做保为破之wèi 介词,替安能复为之下乎wéi 介词,在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赤壁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赤壁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虚词1. 而(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连词,表修饰 )2. 之(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2)凌万顷之茫然(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 于(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2)月出于东山之上( 介词,从 )(3)徘徊于斗牛之间( 介词,在 )(4)于是饮酒乐甚( 介词,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介词,被 )(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7)寄蜉蝣于天地( 介词,在)(8)托遗响于悲风( 介词,在 )4. 乎(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形容词词尾)(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形容词词尾 )(3)郁乎苍苍( 形容词词尾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语气词,表示疑问)(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6)相与枕藉乎舟中( 介词,在 )二、实词1. 通假字(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2)山川相繆(通缭,环绕 )(3)举酒属客 ( 通嘱,劝人饮酒 )(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2. 古今异义(1)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2)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3)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4)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指他所思慕的`人。
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5)倚歌而和之古义:循,依。
3. 一词多义(1)东 a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b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2)望 a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b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3)下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4)如 a纵一苇之所如 (动词,往)b如怨如慕(副词,像)(5)歌 a扣舷而歌之 ( 动词,唱)b歌曰 (名词歌词)c倚歌而和之 (名词曲调)(6)长 a抱明月而长终 ( 永远)b而卒莫消长也 (增长)4. 词类活用(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10)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四、文言句式1. 判断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介词结构后置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相与枕藉乎舟中5.定语后置凌万顷之茫然客有吹洞箫者6.谓语前置渺渺兮予怀7.被动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8.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而又何羡乎?而今安在哉?五、重点语句翻译1.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译文: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
赤壁赋所有知识点归纳
赤壁赋所有知识点归纳
1.背景知识:赤壁大战发生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三国时代。
当时,曹操率领大军进攻南方,玄德刘备和荆州刺史孙权联合抵抗。
赤壁战役是这场战争的转折点,在孙刘联军的英勇抵抗下,曹操遭到重创并溃退。
2.赤壁之战描写:诗中描绘了赤壁之战的战场景象,包括曹军的强大舰队和孙刘联军的各种抵抗手段。
诗中通过对火烧连营、铁锁连环等战术的描述,展现了孙刘联军智勇双全的形象。
5.修辞技巧:赤壁赋采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象征、借代等,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通过夸张手法强调人物的英勇事迹和传奇成就。
6.典故引用:赤壁赋中引用诸多典故,如“滔滔江水”、“二虎竞食”、“乱臣贼子”的典故用以象征曹操的野心和孙刘联军的骨气。
这些典故与现实情境相结合,使作品更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
通过对《赤壁赋》的分析,可以看出它是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的文学作品。
它不仅反映了曹操与孙刘等英雄人物之间的战斗,更多地传递了对自然景物和人类命运的思考与热爱。
它以生动的描写和动人的抒情,向读者展示了信仰、勇气和团结的力量,同时也唤起了读者对自由、正义和和平的追求。
赤壁古诗知识点总结
赤壁古诗知识点总结1. 背景介绍赤壁古诗的背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当时三国鼎立,曹操主政北方,刘备与孙权在南方联盟对抗曹操。
其中,赤壁之战被认为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战役之一。
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是孙权与刘备联军在赤壁之上对抗曹操的一场胜利,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中最有名的一幕。
这场战役的胜利也标志着三国时期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2. 作者简介赤壁古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张九龄。
张九龄(675年-740年),字士元,是唐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的诗歌在唐代乃至后人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曾担任国子监祭酒、宰相。
他的文学作品以豪放、波澜壮阔、活泼、富有激情为特点,代表作有《哀王孙》、《赤壁怀古》等。
3. 诗歌内容《赤壁怀古》是张九龄创作的一首长诗,全文共11首,共计308行。
诗名取材于“怀古赤壁念赋”,是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最重要的一种诗文体裁之一。
这首诗以描述赤壁之战为主线,通过饶有深意的对比和联想,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悠久、英雄气概和民族精神的赞美,同时还表现了对佳人的思念之情。
4. 诗歌结构与风格《赤壁怀古》整体结构严谨,章法严整,行文流畅,表达简洁。
其风格以叙事为主,叙述了赤壁之战以及当时的风物人情,细腻地描绘了历史场景及英雄豪杰的壮丽形象。
同时,作者对曹操、孙权、刘备三国英雄的性格特点以及胸怀抱负进行了生动的刻画,并通过对赤壁之战的史诗性描写,展现了三国时期英雄的志向与形象,体现了作者对中国传统英雄主义精神的认同与赞美。
5. 诗歌意义与价值《赤壁怀古》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重要作品,它融合了文学、历史、战争、英雄等多种元素,对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写以及对英雄形象的塑造,《赤壁怀古》不仅使读者在文学艺术上获得了愉悦,也培养了读者的历史意识和民族气节,弘扬了中国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
6. 《赤壁怀古》的影响《赤壁怀古》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杰作,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完整word版)苏轼《赤壁赋》文言知识点整理归纳及全文翻译.docx
一、虚词1.而(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7)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连词,表修饰)2.之(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2)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 4)于是饮酒乐甚(介词,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7)寄蜉蝣于天地(介词,在)( 8)托遗响于悲风(介词,在)4.乎(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形容词词尾)(3)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6)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二、实词1.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2)山川相繆(通“缭”,环绕)( 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2.(1)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游戏方式(2)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3)凌万之茫然古:的子今:完全不知道的子3.一多( 1) a 流而(,向) b 望武昌(方位名作状,向)( 2)望 a 七月既望(名,每月十五) b 望美人兮天一方(,眺望,看)( 3)下 a 方其破州,下江陵(,攻占) b 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下面)( 4)如 a 一之所如(,往) b 如怨如慕(副,像)4.活用(1)西望夏口,望武昌(名用作状,向西,向)(2)下江陵(名用作,攻占)(3)流而也(名用作,向)( 4)舞幽壑之潜蛟(的使用法,使⋯⋯起舞)(5)泣孤舟之嫠(的使用法,使⋯⋯哭泣)(6)正襟危坐(形容用作,整理)( 7)月明星稀,南(名用作状,向南)( 8)况吾与子樵于江渚之上(名用作,打砍柴)( 9)而友麋鹿(名的意用法,以⋯⋯,以⋯⋯友)( 10)渺海之一粟(形容用作,渺小的像)( 11)不知方之既白(形容用作,出白色)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气“也”,表判断)2.疑句(1)何其然也(“何”与“也”表疑气)(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乎”表反气)(3)而今安在哉(气“哉”,表疑气)(4)客亦知夫水与月乎(气“乎”,表疑气)(5)而又何羡乎(气“乎”,表反气)3.省略句(1)(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2)(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3)(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4.式句(1)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短后置)(2)月出于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于山之上出,于斗牛之徘徊,介短后置)(3)凌万之茫然(茫然万,定后置)(4)渺渺兮予(予渺渺,主后置)(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周郎困,介短后置)(6)况吾与子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樵,介短后置)四、重点句翻1.月出于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文:月亮从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
赤壁知识点总结
赤壁知识点总结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极具战略意义和影响的战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同时也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的经典之一。
以下是关于赤壁之战的一些知识点总结:一、战斗背景1. 曹操南征的原因:赤壁之战之所以会爆发,是因为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征讨孙权,目的是为了加强曹魏势力,扩大领土,进一步削弱孙吴势力。
2. 孙刘联合对抗曹魏:面对曹操的大军,孙权和刘备联合起来,决定共同对抗曹魏。
3. 三国形势:赤壁之战发生在三国时期,当时的政治地图已经呈现三足鼎立的状态,曹操、刘备和孙权三方势力对峙,形成了复杂的政治格局。
二、战斗过程1. 战斗地点:赤壁之战发生在长江中游的赤壁附近,这个地点在历史上成为了这场战役的名字来源。
2. 火烧连营: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和周瑜联合策划了火烧连营的计谋。
他们利用南风的机会,放火烧了曹操的船只,造成了曹军的重大损失。
3. 曹军溃败:在火烧连营之后,曹操的军队大败,士兵伤亡惨重,曹操只能带着残军败将艰难撤退,这场战役成为了曹操军事生涯中的一次重大挫败。
三、战斗结果及影响1. 孙刘联盟的胜利:在这场战役中,孙吴和刘备联合取得了胜利,成功对抗了曹魏的进攻,保住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2. 改变了三国格局:赤壁之战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使得孙吴和刘备联盟的势力得到了巩固,曹魏的势力受到了削弱。
3. 影响深远:赤壁之战的胜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
四、与赤壁之战有关的人物1. 诸葛亮:赤壁之战中,诸葛亮是孙吴军的主要谋略家,他和周瑜联合策划了火烧连营计谋,在战争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 周瑜:周瑜是孙吴军的主要将领之一,他在赤壁之战中与诸葛亮一起制定了对曹军的战略,展现出了出色的指挥才能。
3. 曹操:曹操是赤壁之战中曹魏军队的主要指挥官,尽管他在此战中败北,但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家的才智仍然得到了充分展现。
赤壁之战文言文知识整理
赤壁之战文言文知识整理《赤壁之战》文言文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将军禽操(禽——擒)2.五万兵难卒合(卒——猝)3.顷之,烟炎张天(炎——焰;张,同涨,布满)4.雷鼓大震(雷——擂)5.进住夏口(住——驻)6.卿能办之者诚绝(诚——请)二.古今异义词1.荆州与国临接(孙权所统治的地区) 2.备南走(逃跑)3.致殷勤之意(恳切慰问)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中原地区)5.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末,尽头;势,力量.)6.鼎足之形成矣(形,形势;成,形成)7.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他实际上)8.地方数千里(土地方圆) 9.当横行天下(纵横驰骋)10.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妻子和儿女) 11.邂逅不如意(一旦)12.初一交战(初,刚刚;一,开始) 13.北面而事之(面北称臣)14.北军大坏(溃败)15.莫不响震失色(改变面色)三.词类活用1.名——动:a.敬贤礼士(以礼相待,礼遇) b.犹且守义不辱(被动,受侮辱)c.水路具下(向下,来)2.使动: a.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使……立) b.乘犊车,从吏卒(使……跟从)c.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使……失望)d.可烧而走也(使……走)e.必蹶上将军(本义跌倒,引申为挫折,作动词,使……受挫)f.操悉浮以沿江(使……浮,此时该句为“悉浮(之)以沿江”,以,连词,而)3.形——名:a.瑜等率轻锐(轻装的精锐部队) b.敬贤礼士(贤德的人)c.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旧交)d.除残去秽(残暴、丑恶的坏人,互文)4.名——状:a.备[南]走 b.兼有步兵,[水陆]俱下c.狐疑之众(像狐狸那样)d..[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表面上;内心实际上)5.意动:a.英雄乐业(以……为乐)6.形容—动:a.恐为操所先 (抢先)四.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一)一般实词1.此帝王之资也(凭借)2.二子不协(和睦)3.与操有隙(嫌怨)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厌恶,嫉妒)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打算)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慰问)7.如其克谐(能够)(圆满顺利) 8 肃宣权旨(传达)9.近者奉辞伐罪(皇帝的命令) 10.权以示群下(给……看)11.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完全) 12.不复料其虚实(估计)13.今以实校之(核对) 1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顾及)15.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辅助) 16.上建旌旗(插)17.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率领) 18.兼仗父兄之烈(功业)19.卿能办之者诚绝(处置)20.将兵与备并力逆操(对抗)21.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赤壁》知识梳理及浏览题及答案
中考古诗文复习之《赤壁》知识梳理及浏览题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释】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东风:指火烧赤壁事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
后任吴军大都督。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不与:若不与。
【古诗今译】一把折断了的兵器沉没在泥沙之中还没有腐烂销尽,捡起来磨洗一番,仍可隐约看见历史上的战火和刀光剑影。
倘若当年天不作美,没有东风相助,周瑜怎么能火烧曹操八十万水军而大获全胜呢?恐怕就连大乔和小乔两位东吴美女也将被曹操深锁铜雀楼,春恨无限了。
【作者简介】杜牧(公元803-约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即今属陕西省西安市)人。
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湖州等地刺使,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官。
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杜牧和李商隐是同时代人,都有着强烈的政治理想。
杜牧比李商隐的遭遇稍微好一些,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他的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
作品有《樊川文集》。
本篇是一首咏史之作。
诗人借古战场遗物——沉沙的“折戟”——咏叹历史,抒发现实情怀,感概曹操兵败赤壁实则天不作美。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苏轼《赤壁赋》文言知识点整理归纳及全文翻译
一、虚词1.而(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连词,表修饰)2.之(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2)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于(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4)于是饮酒乐甚(介词,在)(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7)寄蜉蝣于天地(介词,在)(8)托遗响于悲风(介词,在)4.乎(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形容词词尾)(3)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示疑问)(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6)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二、实词1.通假字(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2)山川相繆(通“缭”,环绕)(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2.古今异义(1)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游戏方式(2)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3)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3.一词多义(1)东 a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b东望武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2)望 a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b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3)下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4)如 a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b如怨如慕(副词,像)4.词类活用(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用作状语,向南)(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10)渺沧海之一粟(形容词用作动词,渺小的像)(11)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疑问句(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乎”表反问语气)(3)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4)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乎”,表反问语气)3.省略句(1)(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2)(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3)(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4.变式句(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短语后置)(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介宾短语后置)(3)凌万顷之茫然(茫然万顷,定语后置)(4)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主语后置)(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周郎困,介宾短语后置)(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渔樵,介宾短语后置)四、重点语句翻译1.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译文: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
苏轼《赤壁赋》文言知识点整理归纳
苏轼《赤壁赋》文言知识点整理归纳苏轼《赤壁赋》文言知识点一、虚词1.而(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连词,表修饰)2.之(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2)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于(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4)于是饮酒乐甚(介词,在)(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7)寄蜉蝣于天地(介词,在)(8)托遗响于悲风(介词,在)4.乎(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形容词词尾)(3)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示疑问)(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6)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苏轼《赤壁赋》文言知识点二、实词1.通假字(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2)山川相繆(通“缭”,环绕)(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2.古今异义(1)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游戏方式(2)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3)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3.一词多义(1)东a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b东望武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2)望a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b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3)下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4)如a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b如怨如慕(副词,像)4.词类活用(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用作状语,向南)(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10)渺沧海之一粟(形容词用作动词,渺小的像)(11)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苏轼《赤壁赋》文言知识点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疑问句(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乎”表反问语气)(3)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4)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乎”,表反问语气)3.省略句(1)(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2)(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3)(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4.变式句(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短语后置)(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介宾短语后置)(3)凌万顷之茫然(茫然万顷,定语后置)(4)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主语后置)(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周郎困,介宾短语后置)(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渔樵,介宾短语后置)苏轼《赤壁赋》文言知识点四、重点语句翻译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译文: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赤壁》易错知识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赤壁》易错知识点《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断戟沉没泥沙中竟未销蚀;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的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铜雀台中被锁闭的就是大乔小乔了。
注释1.折戟沉沙:断了戟没入沙中;戟:一种武器。
2.销:销蚀。
未销:没有销蚀,不是没有生锈!3.将:拿、取。
不是将要!4.前朝:指赤壁之战时期。
5.东风:指火烧赤壁事6.周郎:周瑜,吴军统率。
7.二乔:吴国二美女,大乔嫁给吴国国君;小乔嫁给周瑜。
背景: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1.七言绝句咏史诗。
不是律诗!不是边塞诗!2.写作方法:托物咏史。
不是托物言志!3.与三国“火烧赤壁”有关,不是草船借箭!4.写法上是“以小见大”,即:折戟(小)——赤壁之战(大);二乔(小)——国家的命运(大),不是由大见小!5.将:拿起。
不是“将要”!未销:没有完全销蚀,不是没有生锈。
前朝:指三国时期,不是前一朝代!6.借说“周瑜和曹操”的故事,不是周瑜和诸葛亮!7.本诗的格调是:雄浑。
不是清新!8.“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叙事,不是写景!9.“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议论,是虚写。
不是实写!是间接写出东吴的命运。
不是直接表达!10.“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反说历史,不是正说历史!11.本诗没有点明地点、时间、季节!铜雀:铜雀台,是东吴时期的宫殿,不是现在的地点!春:春宫,不是春天!12.本诗是叙事、议论,没有写景、抒情!13.思想感情:抑郁不平之气。
借史事慨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慨叹之情。
不是喜悦、赞美!14.诗人关注的是赤壁之战对国家命运的影响,即关注的是国家的命运。
不是关注赤壁之战本身!15.诗人对“借东风”取胜是持不赞成态度,认为国家的命运不能单靠“东风”来决定。
如果那一天没有东风呢?东吴的命运岂不是改变了。
八年级上册语文26课笔记赤壁
八年级上册语文26课笔记赤壁一、作者介绍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因晚年居住在长安南的樊川别墅,故后世称他为“杜樊川”。
二、背景介绍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驻扎在长江北岸意欲横渡长江,消灭孙吴。
但是师出无名,当时他刚打败刘备,正想乘胜追击。
孙吴则一面结好刘备,一面积极备战。
于是,这场大战并没有马上发生。
三、重点词解释1.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东风,东方刮来的风。
不与,如不帮助。
周郎,吴国名将周瑜。
二乔,东吴的两个美女——大乔和小乔。
指设想了赤壁大战可能发生的三种结果,而其中没有战败的第四种结果也没有写出来。
这就虚涵了多种情况,更富有想象力。
同时“锁”字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2. 折戟沉沙铁未销:折戟,折断的戟。
销,销蚀。
3. 东风不与周郎便:与,给与。
便,方便。
4. 铜雀春深锁二乔:雀,麻雀。
乔,高。
这里用“锁二乔”形象地写出了曹操胜利后的狂妄轻敌心理。
5. 故垒西边:故,旧。
垒,军营四周的防御工事。
西边,西北边。
6.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人道是,人们传说是。
三国周郎赤壁,三国时周瑜在赤壁大败曹操。
7. 惊涛拍岸:惊涛,惊人的巨浪。
拍岸,冲击着河岸。
8. 卷起千堆雪:卷起千堆雪:形容巨浪冲击岸边,激起无数白色的浪花。
9. 江山如画:画,绘画。
形容风景美丽。
10. 早生华发:早生华发:早年就产生了白发。
华发:花白的头发。
11. 一尊还酹江月:一尊还酹江月:一杯酒浇在江中月亮上。
尊:酒杯。
酹:把酒浇在地上表示祭奠。
12. 东风不与周郎便:便:使方便;便利;方便。
13. 卷起千堆雪:卷起千堆雪:形容巨浪冲击岸边,激起无数白色的浪花。
14. 东风不与周郎便:便:便宜;方便;便利;顺手;趁便;简单容易。
赤壁课文知识点总结
赤壁课文知识点总结赤壁之战知识点总结如下:一、背景1. 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在三国时期,中国的政治格局已经分裂为魏、蜀、吴三国。
曹操在北方建立魏国,刘备在西南建立蜀国,孙权在东南建立吴国。
2. 曹操对南方的企图曹操在北方打下了雄厚的基业,但也对南方的吴国和蜀国虎视眈眈,企图统一全国。
3. 孙刘联盟为了对抗曹操的进攻,孙权和刘备联合起来,形成了东吴联军。
二、战争原因1. 曹操的南征计划曹操希望通过进攻吴国和蜀国来统一全国。
2. 东吴联军的抵抗孙权和刘备联合起来,准备抵抗曹操的进攻。
三、战争过程1. 精心策划东吴联军在周瑜的策划下,利用风向优势和火攻之计,准备在赤壁一带对曹军进行阻击。
2. 曹操的误判曹操低估了东吴联军的战力和智谋,轻率地进军到了赤壁一带。
3. 铁索连船周瑜下令在江中设立铁索,使得曹军无法展开大规模的进攻。
4. 火烧连环船东吴联军利用东风,发动了火攻,大量的火船燃烧了曹军的战船,导致曹操的大败。
四、战争结果1. 曹军惨败曹操的大部分船只被东吴联军火攻摧毁,曹操在赤壁一战中惨败。
2. 形势逆转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一次关键战役,东吴联军的胜利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使得曹操无法统一全国。
3. 各方影响赤壁之战的结果影响深远,加强了孙刘联盟,造就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影响了后来的历史进程。
五、历史价值1. 光荣历史篇章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光荣篇章,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智慧和战争策略。
2. 激励后人赤壁之战激励着后人不断探索智慧和勇气,为国家的独立和统一而奋斗。
3. 历史警示赤壁之战也是历史的警示,提醒人们要警惕外部势力的侵略,保卫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六、赤壁之战在文学艺术中的影响1. 赤壁之战在文学作品中的描写赤壁之战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战役,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描写,成为了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题材。
2. 赤壁之战在绘画艺术中的体现赤壁之战也在绘画艺术中得到了表现,成为了许多历史画作的题材之一。
《赤壁》知识点梳理
《赤壁》知识点梳理《赤壁》知识点梳理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一、思想感情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二、重点词语1、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2、销:销蚀。
3、将:拿起。
4、磨洗:磨光洗净。
5、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6、东风:指火烧赤壁事。
三、理解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的作用?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
(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①大意: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②赏析巧妙之处: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四、试题链接1、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不好。
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说明:从诗句的形象性或感情的含蓄性任一方面答均可。
)2、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3、初中三年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田园,有的刻划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咏史诗。
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
《赤壁》知识点
《赤壁》一、作者简介杜牧(803-约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进士。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号樊川居士,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出生于仕宦之家,其祖父杜佑曾著有史学巨著《通典》,且官至宰相。
二、故事背景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又想到自己的遭遇,有感而发。
三、理解诗义【注释】⑴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⑵销:销蚀。
⑶将:拿起。
⑷磨洗:磨光洗净。
⑸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⑹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
⑺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
后任吴军大都督,曾参与赤壁之战并为此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⑻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⑼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四、古诗赏析'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赤壁知识点(1)(1)
赤壁知识点一、文学常识这首诗按体裁划分是一首七言绝句,按题材划分是一首咏史诗咏史诗指借吟咏、评论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来抒发情怀、讽刺时事。
一般咏史诗的写作手法都是借古讽今、咏古抒怀。
杜牧(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
字牧之。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人,世称“杜舍人”。
因晚年曾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此称之为“杜樊川”。
为人刚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
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
尤长于七绝,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二、写作背景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当时,曹操平定了北方,亲率数十万大军挥师南下,直逼东吴。
面对强大的敌人,吴主孙权采纳手下谋士的建议,联合刘备共同抗曹。
当时,曹军驻扎在赤壁江北,孙刘联军驻扎在南岸。
吴国孙权的都督周瑜用部将黄盖的火攻之计,烧得曹军连环船溃不成军。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弱小的兵力大破号称八十万大军的曹操,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中国军事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三、理解诗意1.解词、翻译一二句:戟:古代兵器销:销蚀将:拿,取认前朝:辨认出是前朝遗物译文:折断的铁戟沉在江底积沙中还没有销蚀,拿起来磨洗干净还能辨认出这是前朝的遗物三四句:便:方便铜雀:曹操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二乔: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译文: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四、诗歌赏析思考:本诗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关系,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折戟沉沙而未销蚀,引发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使诗人无法平静。
磨洗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为下文做铺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全文翻译】
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
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
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
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
【考试范围】
1、假设东吴美女的命运表现东吴失败后的屈辱。
写出了周瑜获胜纯属于偶然的机遇的句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含机遇造人的哲理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诗中评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赤壁之战)周郎指(周瑜),二乔分别是(孙策、周瑜的妻子大乔小乔)。
4、本诗构思别出心裁,请结合诗句内容作具体分析。
(最后后两句诗的妙处?)
答:A、此诗借一件古物“折戟”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巧妙自然。
B、3、4句,诗人未从正面去评论这次战争胜败的原因,而是提出了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从而抒发了对历史的感慨,角度新颖,思路奇特。
5、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
它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
6、有人认为这首诗的第四句可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你怎么看?
若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意思自然没错,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
杜牧运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正是此诗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
本文由索罗学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