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合集下载

新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新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新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作者:佚名教研组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92 更新时间:2011-7-1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首先,我代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材编写组的全体成员,向你们表示诚挚的谢意,同时,我们也希望我们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材能得到广大任课教师和中学生的支持与肯定。

我将与大家共同来学习、解读《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并结合析以往教材的比较分析,说说我们的设计思路。

一、解读新《课标》(一)基本理念解读1、新课程标准的基本出发点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究竟要试图去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说相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究竟要面对的是什么问题?基本问题: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缺乏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

针对性的缺乏是指未能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真实的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而更多地是基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考虑和成人世界的品德要求出发,来设计学生思想品德课程。

与之相关,缺乏针对性必然使得这种教育远离真实教育情景中的学生,学生的主动性自然得不到充分有效地发挥。

由于这、这种课程设计从整体而言是脱离学生实际的,所以,不管教师如何去启发诱导,从根本而言之,他们都只可能是被动的接受者。

落实到效果,就导致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的缺乏。

以2001年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稿)》为例:初一年级(七年级)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引导他们重视品格修养,培养健康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初二年级(八年级)采用以例说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

使他们了解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懂得法律与公民生活的密切关系。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思想品德课程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标准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解读,不仅有助于教师深入理解课程目标和内容,还可以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实践。

本文将对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首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这包括了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情感态度、思维品质等方面。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健康的思维品质。

通过课程的教学,学生应当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如何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

其次,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这一点在当今社会尤为重要,学生应当具备自我认知的能力,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自我管理的能力,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观念。

再次,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应当具备正确的社会责任感,懂得如何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也应当具备团队合作的能力,懂得如何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最后,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应当具备创新精神,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同时也应当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理性分析问题,独立思考,不盲从。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勇于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同时也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综上所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解读对于教师和学生都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应当深入理解课程标准,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而学生则应当在教师的指导下,努力学习,提升自我,培养正确的思想品德。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一、解读新《课标》(一)基本理念解读1、新课程标准的基本出发点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究竟要试图去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说相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究竟要面对的是什么问题?基本问题: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缺乏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

针对性的缺乏是指未能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真实的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而更多地是基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考虑和成人世界的品德要求出发,来设计学生思想品德课程。

与之相关,缺乏针对性必然使得这种教育远离真实教育情景中的学生,学生的主动性自然得不到充分有效地发挥。

由于这、这种课程设计从整体而言是脱离学生实际的,所以,不管教师如何去启发诱导,从根本而言之,他们都只可能是被动的接受者。

落实到效果,就导致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的缺乏。

以2001年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稿)》为例:初一年级(七年级)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引导他们重视品格修养,培养健康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初二年级(八年级)采用以例说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

使他们了解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懂得法律与公民生活的密切关系。

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同犯罪做斗争的能力。

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初三(九年级)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我国基本国情、国策的教育。

使学生知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只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国家的国策、发展战略。

提高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的能力。

新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新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新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作者:佚名教研组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92 更新时间:2011-7-1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首先,我代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材编写组的全体成员,向你们表示诚挚的谢意,同时,我们也希望我们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材能得到广大任课教师和中学生的支持与肯定。

我将与大家共同来学习、解读《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并结合析以往教材的比较分析,说说我们的设计思路。

一、解读新《课标》(一)基本理念解读1、新课程标准的基本出发点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究竟要试图去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说相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究竟要面对的是什么问题?基本问题: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缺乏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

针对性的缺乏是指未能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真实的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而更多地是基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考虑和成人世界的品德要求出发,来设计学生思想品德课程。

与之相关,缺乏针对性必然使得这种教育远离真实教育情景中的学生,学生的主动性自然得不到充分有效地发挥。

由于这、这种课程设计从整体而言是脱离学生实际的,所以,不管教师如何去启发诱导,从根本而言之,他们都只可能是被动的接受者。

落实到效果,就导致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的缺乏。

以2001年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稿)》为例:初一年级(七年级)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引导他们重视品格修养,培养健康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初二年级(八年级)采用以例说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

使他们了解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懂得法律与公民生活的密切关系。

最新版初中思想品德(道德与法律)课程标准

最新版初中思想品德(道德与法律)课程标准

最新版初中思想品德(道德与法律)课程标准一、总体要求本课程标准是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中小学课程方案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新时代特色和需求,依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强化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精心设计而成。

本课程标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德育为核心,以法治育人为基础,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和健康成长。

二、课程内容思想品德和法律课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思想道德素养1.国家荣誉、国事天下:认识国家荣誉,掌握国家基本情况,了解两个回归、一国两制的实践;2.生命安全、健康成长:研究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的基本知识,认识生命的权利和保护生命的重要性;3.人际交往、情感自控:认识情感自控的意义以及情感交流和人际交往的重要性,研究解决人际矛盾的方法和技巧;4.诚实守信、遵规守纪:培养诚实守信、遵规守纪的意识和惯,了解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5.责任担当、公正正义:研究社会责任和个人责任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法律与法治意识1.宪法、法制基础:了解基本宪法原则、法律的定义和作用,掌握法律的形式、性质和层级;2.法律规范、法治思维:认识法律规范的制定和适用,掌握法律思维的方法和技巧,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3.法治社会、法治中国:认识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掌握法律保障的基本内容和意义,了解法治中国建设的成果和经验。

三、课程目标和要求1.思想品德目标要求(1)了解国家荣誉,掌握国家基本情况,了解两个回归、一国两制的实践;(2)掌握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的基本知识,认识生命的权利和保护生命的重要性;(3)认识情感自控的意义以及情感交流和人际交往的重要性,研究解决人际矛盾的方法和技巧;(4)培养诚实守信、遵规守纪的意识和惯,了解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5)研究社会责任和个人责任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这一新的标准对于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

首先,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力量。

其次,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校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教育。

学校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和感悟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社会实践、劳动实践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

再次,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注重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

学生应该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尊重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要明白,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终身受益的宝贵财富。

最后,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家庭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家长应该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引导孩子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爱心。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新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教育平台,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希望广大教师、家长和学生都能够认真贯彻新的课程标准,共同努力,让思想品德教育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

新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新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作者:佚名教研组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92 更新时间:2011-7-1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首先,我代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材编写组的全体成员,向你们表示诚挚的谢意,同时,我们也希望我们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材能得到广大任课教师和中学生的支持与肯定。

我将与大家共同来学习、解读《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并结合析以往教材的比较分析,说说我们的设计思路。

一、解读新《课标》(一)基本理念解读1、新课程标准的基本出发点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究竟要试图去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说相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究竟要面对的是什么问题?基本问题: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缺乏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

针对性的缺乏是指未能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真实的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而更多地是基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考虑和成人世界的品德要求出发,来设计学生思想品德课程。

与之相关,缺乏针对性必然使得这种教育远离真实教育情景中的学生,学生的主动性自然得不到充分有效地发挥。

由于这、这种课程设计从整体而言是脱离学生实际的,所以,不管教师如何去启发诱导,从根本而言之,他们都只可能是被动的接受者。

落实到效果,就导致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的缺乏。

以2001年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稿)》为例:初一年级(七年级)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引导他们重视品格修养,培养健康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初二年级(八年级)采用以例说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

使他们了解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懂得法律与公民生活的密切关系。

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同犯罪做斗争的能力。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内容介绍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内容介绍

标 促进学生自觉性、独立性、自制力等良好
准 品质的形成;⑵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规范和 》 公德意识的养成;⑶遵纪守法的习惯养⑷
关注社会的积极态度的养成。
解 ⑴从“实施建议”看:


教学建议中“强调联系生活实际”,
思 “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想 品
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
德 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
准 更加注重质的分析;在评价角度上, 》 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更
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等。

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标准》

《一个“一” 二个“二 ” 三个“三” 四个“四”
程 习雷锋同志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风格”、
标 “学习雷锋同志艰苦朴素的作风”、“学
准 习雷锋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优良品
》 德”、“学习雷锋同志勤奋好学的精神”
等等。
解 ⑵课程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
读 《
好公民奠定基础”
思 想
热爱生命

诚实守信


尊重规则
程 标
团结合作

尊重法律

解 读
3、从“考试”到“评价”
实 综 人思 践 合 文想 性 性 性性
课程性质
▪思想性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 学生思想实际,与时俱进,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思想品 德教育。
▪ 人文性 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注重人文
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正确 的价值观。
健 ㈢懒惰: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康 教
㈣冷漠:对人对事缺乏热情,缺乏爱心和兴趣;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和规范,是教育部门对学生品德素质培养的指导性文件。

通过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和要求,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

首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具备良好的品质和素养。

这包括了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培养和提升。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具备正确的导向和良好的素养。

其次,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这包括了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言行举止、人际交往、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培养和提升。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际交往能力,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方面具备良好的素养。

再次,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

这包括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自主性、自律性、自我调节等方面的培养和提升。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管理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自我管理方面具备良好的素养。

最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实践能力。

这包括了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提升。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学生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方面具备良好的素养。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和规范,是教育部门对学生品德素质培养的指导性文件。

通过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和要求,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ppt课件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ppt课件
(一)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 理念
1、“以人为本”已经成为社会主流价值 我们以往过于沉溺于人的工具性,可以
为其他(机构、组织、部门)而牺牲人。 这一思想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很多年还是根 深蒂固。比如,电视剧《永不瞑目》所宣 扬的就是这种思想。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总之, 1、思想品德课不是知识性、灌输
性的,而是生活化、开放性的; 2、不再直接、板脸、教训,而是
对话、讨论、价值认同; 3、不再简单化、粗暴化、粗糙化
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几点说明:
第一、学生成长过程中,我与环境的关系也是 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考虑到初中地理、历史与 社会等课程已经充分考虑了人地关系,而广义地讲, 社会也包括环境的因素,因此,课程标准没有安排 “我与自然环境”的维度。
(三)课程目标的呈现方式: 1、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与其他课程
标准一样采取了分类目标的方式 2、在分类目标中突出了情感、能力、
态度、价值观等目标,以充分体现思想 品德课的特殊性。
3、所有目标都始终围绕着学生生命 成长这一主题和主线加以展开,因而不 同的分类目标又在学生的完整生活和生 命成长中体现出了统一性。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道德与法治是中国初中教育中重要的一门学科,其课程标准具有指导学生合理思考、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培养法治意识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进行详细解读,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标准。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使他们能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逐渐形成自律和自我约束的意识和习惯。

具体来说,该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道德与法治基本理论知识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涵盖了道德与法治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法律法规等基础知识。

学生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的起源和作用,明确什么是合法行为和道德行为,从而有能力进行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二、道德与法治现实问题该部分内容主要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和问题,帮助学生了解与道德与法治相关的各种现实问题。

例如,网络安全、环境保护和诚信等问题,在这些案例和问题中,学生能够分析问题的起因和影响,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通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道德与法治核心价值观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介绍和学习。

学生通过了解和学习核心价值观,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爱国、守法、诚信和友善等美德意识,从而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四、道德与法治思维方法与实践能力培养该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

通过训练,学生能够运用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和方法,正确分析和解决道德与法治问题,形成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实施,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师应密切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使他们真正理解并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一、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研制的背景思想品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处理与自身、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而逐渐培养起来的做人做事的稳定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

在现代社会,社会成员的思想品德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

一般说来,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往往就是有较高素质的人。

一个有理想追求的民族,往往是有凝聚力和文化生命力的民族。

为了应对时代提出的各种挑战,提升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我们必须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培育新时代与时俱进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社会愈是发展,愈是需要其成员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现代社会对人们的思想品德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和时代的要求,以思想品德为核心概念,重新调整和安排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研制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多元文化的多样呈现。

21世纪的前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为了抓住这个时机,我们必须加强和改善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社会在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总主题下,国际形势正发生着极其深刻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世界政治多极化不可阻挡,文化多元化方兴未艾,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

世界的基本格局依然是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各国之间的竞争与较量从冷战时期以军事为主转向以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归根到底应该体现在综合国力的强大竞争力上。

这给我们国家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但是也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解读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解读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现将我与大家共同来学习、解读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并结合以往教材的比较分析,说说我们的设计思路;一、解读新课标一基本理念解读1、新课程标准的基本出发点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究竟要试图去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说相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究竟要面对的是什么问题基本问题: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缺乏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针对性的缺乏是指未能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真实的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而更多地是基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考虑和成人世界的品德要求出发,来设计学生思想品德课程;与之相关,缺乏针对性必然使得这种教育远离真实教育情景中的学生,学生的主动性自然得不到充分有效地发挥;由于这、这种课程设计从整体而言是脱离学生实际的,所以,不管教师如何去启发诱导,从根本而言之,他们都只可能是被动的接受者;落实到效果,就导致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的缺乏;以2001年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稿为例:初一年级七年级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重视品格修养,培养健康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初二年级八年级采用以例说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使他们了解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懂得法律与公民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同犯罪做斗争的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初三九年级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我国基本国情、国策的教育;使学生知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只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国家的国策、发展战略;提高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从整体内容目标而言,已经初步具有了贴近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意向,注重学生个体完整的个性发展,但基本上还是从成人世界对学生品德的简单设计,而不是从学生品德与生活发展实际的需要出发,带有浓郁的学科化痕迹,强调内容设计中的逻辑性和内容标准的整齐划一;以此为准的教科书设计,一般都是将初中三年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教材分为三大板快:初一为心理健康教育;初二为法律常识教育;初三为国情教育;每一块中都是按照所涉及学科的逻辑框架,开中药铺似地一一展开;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正是要着力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打破传统的学科似框架体例,真正使教科书的编写发生实质的转向,由面向成人世界的规范设计转而面向学生的品德与生活实际;2、新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程性质的规定新课标明确提出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作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具有以下四个特点:思想性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人文性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实践性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生活,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性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与以前的课程标准相比,其明显的特色在于,在强调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确保思想品德对学生的价值熏染与引导的同时,突出更广泛视野之中的人文启迪和人文渗透,即充分注重以优秀的人文精神资源来拓展、敞开学生的人文视界,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来培养学生,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同时又“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和提升他们的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把学生置身于个体与生活世界的各种交互关系之中,让学生在必要的认知的同时,积极自主地去发现、感受、体验、判断、理解,强调思想品德课程的实践性;思想性和综合性是多继承,有发展,而人文性和实践性则是发展重于继承;3、新课程理念的解读1核心理念: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这就是前面说的根本转向,即转向对学生个体品德发展与生活实际的关照;2课程目标理念: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本课程的基本追求;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传统的意义都是被规定的、非个体化的、与宏大主题相关联的;3过程理念: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的基本原则;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这实际上是提示我们,新课程标准试图在课程组织和实施的过程中都要突出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基础的独立思考与积极体验,以内在促进而不是外加强加的方式,使学生思想品德自主、健康发展;新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紧贴大家生活、强调学习者主动参与、积极体验的课程;我们并不期望大家机械、被动地接受成人世界对中学生的规范和教训,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大家视为平等的朋友,力求把好的问题、感人的事例、优美的篇章,与大家一同分享;4、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新课标要求在内容的编排上,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打破传统的课程内容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具体结构如下:5、新课标具体内容标准解读新课标的内容标准共包括3大板块、10大要点、59个小点;其主要内容是:1、成长中的我1认识自我包括6小点,略目标:能够不断认识自我,悦纳生理变化,认识青春期心理;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2自尊自强包括6小点,略目标:体会生命的可贵,热爱生活;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精神;能够分辨是非,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3学会用法包括5小点,略目标: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权益;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养成自我防范意识;2、我与他人的关系1交往与沟通包括6小点,略目标: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2交往的品德包括6小点,略目标:知道孝敬父母和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做一个诚实的人;学会关心、尊重、宽容他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3权利与义务包括7小点,略目标: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规定,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3、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1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包括6小点,略目标:认识成长的环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关心祖国的发展和命运;2承担社会责任包括5小点,略目标:知道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意识;懂得公平需要正义,激发社会正义感;理解自己负有的社会责任,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3法律与社会秩序包括4小点,略目标:知道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增强法律意识;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4认识国情,爱我中华包括8小点,略目标: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其途径,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认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根据新课标的内容标准,我们对其进行了整合;以初一年级第一册教材为例:我们设计“走进中学”作为第一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在了解、正视自我身心发展问题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展现自我、提升自我,做健康活泼、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中学生;第二单元主题“在成长的道路上”,旨在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和逆境,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提高化解矛盾、应对挫折的能力,引导中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我们以中学生与家长、老师、同学的交往为主要内容,设计编写了相处之道,意在使学生通过了解、体验与自己生活中最切近的人的交往,来理解、领会与人相处的道理,学习、掌握在不断拓展的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艺术;第四单元“树立团队精神”,意在鼓励中学生积极参与竞争的同时,体验团队生活,关注集体发展,理解合理精神,培养团队精神;第五单元走近法律是初中法律教学的一个开篇,教学内容以法律的基础理论为主,意在让学生在一般性地了解法律、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的基础上,懂得法律是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理解权利义务的关系,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由上可以看出,我们教材的编写理念是按照初中生的生活逻辑来展开的,通过这样一种设计,初中思想品德课就把心理、道德、法律等有关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当然这种融合不是知识点的硬性接合与拼凑,而是从中学生生活的不同层面我与自我、我与他人、我与社会呈现出来的,是他们生活中所实际遇到的问题;这样,教材与学生之间是以实际生活为联系的媒介或桥梁,而不是以抽象的文字和成人的话语为沟通媒介;同时,这种设计也为后面教材的安排打下了基础,因为,七年级的教材虽然较全面地涉及到了心理、道德、国情等方面的内容,但是基本上都是一种“初接触”,随着学生生活的扩展,这些内容在后面的教材中也都会得到扩展性的诠释;如心理学方面,初中一年级只涉及到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如何设计成长计划、如何关注心理健康,如何勇敢地展示自我风采和调节情绪,如何对待成长过程中的顺境、逆境和挫折,而在八年级和九年级的教材中,我们将会根据学生身心成长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心理教育的问题将会扩展或延伸到青春期的心理调适以及如何解决和应对考试焦虑、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等更高层次的问题了;在道德方面,七年级的教材是从初中生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出发,探讨中学生在与父母、老师和同学相处过程中应当养成什么样的品德和操守,而在八年纪和九年级的教材中则是逐渐从不断扩展的公共生活的角度使学生逐渐认识和理解诚信、正义等道德问题;在法律方面,七年级的教材只是结合现实生活从总体上对法律的本质和作用做了介绍,而在八年级和九年级的教材中将会涉及到与中学生密切相关的法律问题,如未成年人犯罪及其保护问题,而最后则引导学生从依法治国的高度来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重要意义;在国情方面,七年级的教材中并没有用专门的章节来谈这一问题,只是在各单元中有所渗透,而随着学生认识的提高、阅历的增加,我们在八年级和九年级的教材中逐渐加重这方面内容的分量,使学生十分自然的了解和接受国情教育,而不是强硬地向他们灌输这方面的内容;二、教材分析与比较一基本认识教材的特色实际上也就是教材改革创造性的最集中的体现,但是任何特色的形成都不是凭空抽象出来的,而必须要通过实际的比照和思考才能够较为合理地归纳出来;我们认为,要编写出有明显特色的教材,这样三个方面的工作是不可缺少的:第一,需要对现行教材的优缺点有确当的把握,而这是我们形成自己特色的最基本的前提;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认真研究了国内有代表性的教材版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的教材和广东、深圳等地所采用的教材,并在三所省级重点中学中进行了问卷调查,还召开了任课教师和家长的座谈会,获得了很多有启发性的经验材料;第二,需要有开放的视野,即应当积极地汲取当今其他国家和地区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中的一些好的措施和做法;我们参阅了日本、德国和新加坡的一些教材,也研究了台湾地区“国民教育九年一贯课程标准”,应当说对当今国际上的相关信息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把握;第三,要对新颁布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标准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特别是认真领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二国内教材的优缺点从现行国内教材来看,客观地说,近年来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在经过多次修订后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在内容安排和形式设计方面也有了明显的改进: 主要优点:一是目标明显拓宽,不仅从社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要求出发来设定目标,而且已开始全面关注学生的身心整体发展,增加了做健康、活泼的中学生的目标取向;二是内容开始变得丰富多样,增加了大量跟学生生活贴近的内容;三是形式也开始摆脱单一、枯燥的说教式面孔,从版式设计到内容组织都不乏生动活泼;尽管如此,我们认为目前的教材就整体而言,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直接成为我们新教材编写创新的基本参照,主要缺点有:1课程设计的知识点很丰富,但是一以贯之的逻辑主线并不十分清晰;传统教材大都是以系统知识的传授为中心目标,注重知识点的设计与分布,在不同年级的课程内容设计中往往具有非常严谨的逻辑性,但作为初中阶段课程整体而言则其中缺少了逻辑线索,结果只能是心理、法律、国情等几大块内容的拼接,学生无法从中获得学习这些内容的内在动因和整体印象;而从学生的实际成长过程来看,并不存在那一个阶段只关注心理、法律、道德或国情的实际状况,他们的生活是不断扩展的,与社会和知识的接触是多层面的,也就是说他们的生活和知识积累都体现出一种多元的递进性;很显然,过去那种分割的、封闭的教材设计方式是不合时宜的;2注意了教材内容上的平面分布和个别处理,但是交叉性和递进性体现不够;正因为传统教材是以不同体系的知识点为中心而组织起来的,它所注意的只是不同知识框架内的逻辑联系和与之相关的知识点处理,不是从学生生活的整体需要出发,在某一时段内整合不同知识内容,所以它只能是不同内容的简单相加,而不能使不同的内容在不同的层面上交叉渗透,螺旋上升,体现对学生生活的整体性的关照;因而从整体而言,这样的教材设计不具备包容性、辐射性和立体性,不具备对学生思想情感的深层吸引力;3一定程度上注意了教材内容表达的通俗性和亲和性,但是启导性、冲突性设计不够,从而弱化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挑战性;由于传统教材更多地注意给学生说清楚某个道理,目标过分明确,而不是让学生从中自我去认识、体验、发现,这就使得传统教材只注重把要说的道理用平易的形式直白地表现出来,惟恐学生不能明白教材的意思,往往在标题上就开门见山地摆出了课堂教学的目标,使得学生缺少了积极参与、体验、发现、表达的空间,使教材明显地内容单薄,对学生而言更多地只需要记诵,不能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情感、态度构成真正的张力与挑战;4阶段性学习目标定位不清晰;中小学思想政治课应当具有整体性、协调性、贯通性,每一个阶段的学习任务都应该有明确定位,虽有所不同但又能整体关照,尽量避免内容简单重复,但是目前的教材在这一点上还存在不足;如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之间的整体协调和贯通没有处理好,有的内容在小学时已经出现,初中教材又重复出现,使学生感到乏味,对他们不构成挑战、探索的意味;而高中简单重复初中的情况也同样存在;5课程内容呈现的方式尚显呆板,还存在着明显的说教性、灌输性、刻板化的痕迹;由于传统教材组织更多的是以知识为中心而不是以参与学生生活为基本线索,这使得以往教材的改革,更多地关注的是知识点的增加和知识体系框架的调整,而对于知识的呈现方式重视不够;同时也更多地关注了对学生识记知识的要求,而对于如何调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知道、理解和懂得有关知识和道理重视不够,因而导致依然难免简单机械说教的面孔,使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和实践活动分割开来;6过于偏重知识教育的环节,而实践环节的设计显得薄弱;学生面对知识点为中心而组织起来的平面化教材,更多地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其中灌输的道理,参与也只能是机械、被动地印证、重复,缺少对学生创造性的、全身心投入的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引导;三当前国外教材的基本特点从国外相关教材的设计来看,从20实际8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德育课程的改革,尽管在课程内容安排上不尽相同,如西班牙、比利时、英国、新加坡等都十分重视中学生的宗教情感和道德情操的熏陶,韩国、日本等国则把道德课单列;并且在课程的名称设计上也不尽相同,诸如“道德课”、“修身课”、“人格训练课”、“公民课”等等,但是在课程设计上却有很多一致之处:第一,重视把道德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从他们所熟悉的事件、人和环境切入,尽力避免强制性的灌输和外在训导;第二,重视学生自身的体验,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自觉地接受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操守;第三,重视实践活动环节的设计,淡化体系化、框架性的知识点铺陈,实践参与的部分占据的比例相当大;第四,教材的呈现方式丰富多样,特别强调趣味性和哲理性的图文安排,并且印刷装帧十分精美;第五,始终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体验,体现学生主体性;这些特色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四编制教材的基本理念我们在新教材的编写中,力求改变单纯以知识点为中心而组织起来的教材结构模式,而追求以不断拓展的学生生活为基本主线,把社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学生自身生活发展需要有机的结合、统一在教材整体结构的逻辑理路之中,注重不同内容的交叉渗透、螺旋上升,提高教材的包容性、辐射性和立体感;把学生周遭的生活的复杂性、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生活对学生个体的挑战性尽可能地展示出来,提高教材情景创设和问题设计的真实性、丰富性,改变教材平面化说教的形象,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对学生思想、智慧、情感、态度的挑战性,提高教材的层次与品位;增强教材设计的实践性,强调学生对教材理解的参与的程度,给学生尽可能多地开辟自主思考、体验、创造、发展的实践的可能空间;我们坚持的基本理念主要有:1、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引导生活;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因为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同时,人的思想品德又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因此,我们必须注重个体生活和生命,发掘生活本身对学生品德形成具有的特殊价值;初中阶段是人生的特殊阶段,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教材要尊重、关注、反映初中生的现实生活,帮助青春期的学生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解决冲突与矛盾;另一方面,要从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领域个人生活、社会公共生活、国家民族生活、全球生活,引导他们把个人的生活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联系起来,引领他们感悟生命的意义,学会过道德的、有意义的生活,为他们的未来生活做准备,为他们终身的幸福生活奠定基础;2、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品德教育是一种价值观教育,在目前社会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纷繁复杂的背景下,要不要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我们认为应明确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是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柱,是振兴民族、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力量;尤其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热情但缺乏理智,他们追求真善美,但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不强,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应引导他们自主地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而不是“干什么都行”、“做什么都可以”的道德相对主义盛行;但是这种引导,决不是采用过去的“教条式”的强加灌输,而是建立在对学生个体需求的了解,引导他们进行内化的基础上;不是只仅仅重视道德知识的系统传授和行为习惯的训练,更要重视培养适应当代价值多元特点的道德敏感性、道德思维、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决策与践行能力;3、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培养道德主体;品德教育不是禁锢人、束缚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美德”的容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仅是社会的要求,也是初中学生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需要;因此,品德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还必须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提供条件,创设氛围,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注重教材的心理学基础,注重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把过去教材以教导、说服、劝诫为主转向以学生的调查、访谈、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创作、社会实践为主,积极倡导探究发现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究、感悟,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

初中 道德与法治课 课程标准

初中 道德与法治课 课程标准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程标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是教育部颁布的一项重要文件,旨在规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实践。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意义1.规范课程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明确了课程教学的目标、内容和要求,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明确的教学指导。

教师可以根据标准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学生可以根据标准的要求,了解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

2.促进学生德法素质的全面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强调了德法素质的全面发展,包括道德品质、法律意识、法治精神等方面。

通过课程教学,学生可以全面提高自身的德法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法治观念,为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培养合格的公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明确了培养合格的公民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

通过课程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国家法律法规、公民权利和义务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增强公民意识和民族凝聚力,成为具有良好德法素质的合格公民。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实践1.教学内容的设计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强调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经验的结合,避免空洞的理论教学。

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教学方法的选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强调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内容的特点,选择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游戏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效果。

3.教学评价的方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强调了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在教学评价的方法上,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评价,包括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评价。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的生活为本课程的基础。 注重学生实践和体验。 从《课标》中的动词看对学生的关 注。

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 从“设计思路”看
国家 集体 我 他人 社会
2、以学生的生活为本课程的基础。
⑴从“实施建议”看:
教学建议中“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在教 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 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 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 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 适应能力。”教材编写建议中强调“选取现实 生活中的素材”,“以学生道德认知,围绕情 感及道德实践水平为基础,”



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认识个体
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参 与社会生活的方式和途径。 了解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道德关系。 学习法律常识,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 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与国策。
解 读 《 思 想 品 德 课 程 标 准 》
以生为本是《思想品德课 程标准》的显著特征
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标准》

技能、能力
培养热爱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发展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初步培养交往与沟通的能力。 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 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 作出选择。 增强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理智地 调控自己的情绪。 能够逐步掌握收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思 想意识和政治生活材料的方法和技能,学会独 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 初步具备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
有 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成为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_4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_4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一、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研制的背景思想品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处理与自身、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而逐渐培养起来的做人做事的稳定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

在现代社会,社会成员的思想品德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

一般说来,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往往就是有较高素质的人。

一个有理想追求的民族,往往是有凝聚力和文化生命力的民族。

为了应对时代提出的各种挑战,提升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我们必须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培育新时代与时俱进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社会愈是发展,愈是需要其成员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现代社会对人们的思想品德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和时代的要求,以思想品德为核心概念,重新调整和安排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研制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多元文化的多样呈现。

21世纪的前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为了抓住这个时机,我们必须加强和改善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社会在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总主题下,国际形势正发生着极其深刻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世界政治多极化不可阻挡,文化多元化方兴未艾,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

世界的基本格局依然是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各国之间的竞争与较量从冷战时期以军事为主转向以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归根到底应该体现在综合国力的强大竞争力上。

这给我们国家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但是也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_4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_4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一、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研制的背景思想品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处理与自身、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而逐渐培养起来的做人做事的稳定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

在现代社会,社会成员的思想品德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

一般说来,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往往就是有较高素质的人。

一个有理想追求的民族,往往是有凝聚力和文化生命力的民族。

为了应对时代提出的各种挑战,提升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我们必须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培育新时代与时俱进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社会愈是发展,愈是需要其成员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现代社会对人们的思想品德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和时代的要求,以思想品德为核心概念,重新调整和安排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研制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多元文化的多样呈现。

21世纪的前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为了抓住这个时机,我们必须加强和改善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社会在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总主题下,国际形势正发生着极其深刻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世界政治多极化不可阻挡,文化多元化方兴未艾,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

世界的基本格局依然是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各国之间的竞争与较量从冷战时期以军事为主转向以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归根到底应该体现在综合国力的强大竞争力上。

这给我们国家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但是也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我代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材编写组的全体成员,向你们表示诚挚的谢意,同时,我们也希望我们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材能得到广大任课教师和中学生的支持与肯定。

我将与大家共同来学习、解读《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并结合析以往教材的比较分析,说说我们的设计思路。

一、解读新《课标》(一)基本理念解读1、新课程标准的基本出发点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究竟要试图去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说相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究竟要面对的是什么问题?基本问题: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缺乏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

针对性的缺乏是指未能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真实的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而更多地是基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考虑和成人世界的品德要求出发,来设计学生思想品德课程。

与之相关,缺乏针对性必然使得这种教育远离真实教育情景中的学生,学生的主动性自然得不到充分有效地发挥。

由于这、这种课程设计从整体而言是脱离学生实际的,所以,不管教师如何去启发诱导,从根本而言之,他们都只可能是被动的接受者。

落实到效果,就导致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的缺乏。

以2001年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稿)》为例:初一年级(七年级)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引导他们重视品格修养,培养健康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初二年级(八年级)采用以例说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

使他们了解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懂得法律与公民生活的密切关系。

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同犯罪做斗争的能力。

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初三(九年级)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我国基本国情、国策的教育。

使学生知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只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国家的国策、发展战略。

提高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的能力。

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里,从整体内容目标而言,已经初步具有了贴近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意向,注重学生个体完整的个性发展,但基本上还是从成人世界对学生品德的简单设计,而不是从学生品德与生活发展实际的需要出发,带有浓郁的学科化痕迹,强调内容设计中的逻辑性和内容标准的整齐划一。

以此为准的教科书设计,一般都是将初中三年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教材分为三大板快:初一为心理健康教育;初二为法律常识教育;初三为国情教育。

每一块中都是按照所涉及学科的逻辑框架,开中药铺似地一一展开。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正是要着力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打破传统的学科似框架体例,真正使教科书的编写发生实质的转向,由面向成人世界的规范设计转而面向学生的品德与生活实际。

2、新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程性质的规定新《课标》明确提出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作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具有以下四个特点:思想性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人文性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实践性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生活,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与以前的课程标准相比,其明显的特色在于,在强调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确保思想品德对学生的价值熏染与引导的同时,突出更广泛视野之中的人文启迪和人文渗透,即充分注重以优秀的人文精神资源来拓展、敞开学生的人文视界,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来培养学生,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同时又“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和提升他们的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把学生置身于个体与生活世界的各种交互关系之中,让学生在必要的认知的同时,积极自主地去发现、感受、体验、判断、理解,强调思想品德课程的实践性。

思想性和综合性是多继承,有发展,而人文性和实践性则是发展重于继承。

3、新课程理念的解读(1)核心理念: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

这就是前面说的根本转向,即转向对学生个体品德发展与生活实际的关照。

(2)课程目标理念: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本课程的基本追求。

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

传统的意义都是被规定的、非个体化的、与宏大主题相关联的。

四川都江堰蒲阳中心小学校训:“让我们的孩子知道什么是幸福,并懂得如何追求幸福。

”我在教材的前面写了一段给中学生朋友的话:我们期待大家能与新教材一道,勇于思考,乐于实践,从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关注我们自身的心理健康,关注自身作为公民的基本道德修养、权利意识、守法精神,以及对民族、国家的责任感,把活泼、健康的自我融入开阔的社会生活之中。

这段话表达了我们对新课程目标的基本理解。

(3)过程理念: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的基本原则。

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这实际上是提示我们,新课程标准试图在课程组织和实施的过程中都要突出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基础的独立思考与积极体验,以内在促进而不是外加强加的方式,使学生思想品德自主、健康发展。

就象我在教材前面所写:新《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紧贴大家生活、强调学习者主动参与、积极体验的课程。

我们并不期望大家机械、被动地接受成人世界对中学生的规范和教训,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

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大家视为平等的朋友,力求把好的问题、感人的事例、优美的篇章,与大家一同分享。

4、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新《课标》要求在内容的编排上,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打破传统的课程内容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

5、新《课标》具体内容标准解读新《课标》的内容标准共包括3大板块、10大要点、59个小点。

其主要内容是:1、成长中的我(1)认识自我(包括6小点,略)目标:能够不断认识自我,悦纳生理变化,认识青春期心理;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

(2)自尊自强(包括6小点,略)目标:体会生命的可贵,热爱生活;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精神;能够分辨是非,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3)学会用法(包括5小点,略)目标: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权益;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养成自我防范意识。

2、我与他人的关系(1)交往与沟通(包括6小点,略)目标: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交往的品德(包括6小点,略)目标:知道孝敬父母和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做一个诚实的人;学会关心、尊重、宽容他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

(3)权利与义务(包括7小点,略)目标: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规定,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3、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1)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包括6小点,略)目标:认识成长的环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关心祖国的发展和命运。

(2)承担社会责任(包括5小点,略)目标:知道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意识;懂得公平需要正义,激发社会正义感;理解自己负有的社会责任,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3)法律与社会秩序(包括4小点,略)目标:知道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增强法律意识;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

(4)认识国情,爱我中华(包括8小点,略)目标: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其途径,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认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根据新《课标》的内容标准,我们对其进行了整合。

以初一年级第一册教材为例:我们设计“走进中学”作为第一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在了解、正视自我身心发展问题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展现自我、提升自我,做健康活泼、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中学生。

第二单元主题“在成长的道路上”,旨在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和逆境,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提高化解矛盾、应对挫折的能力,引导中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我们以中学生与家长、老师、同学的交往为主要内容,设计编写了《相处之道》,意在使学生通过了解、体验与自己生活中最切近的人的交往,来理解、领会与人相处的道理,学习、掌握在不断拓展的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艺术。

第四单元“树立团队精神”,意在鼓励中学生积极参与竞争的同时,体验团队生活,关注集体发展,理解合理精神,培养团队精神。

第五单元《走近法律》是初中法律教学的一个开篇,教学内容以法律的基础理论为主,意在让学生在一般性地了解法律、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的基础上,懂得法律是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理解权利义务的关系,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