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本通俗小说》的语言对比研究

合集下载

京派小说与京味小说的对比分析及特色

京派小说与京味小说的对比分析及特色

京派小说与京味小说的对比分析及特色介绍本文将对京派小说和京味小说进行对比分析,讨论它们的特点和独特之处。

京派小说京派小说是指产生于北京,具有地域特色的小说体裁。

京派小说以描绘京城风情和生活为主要特点。

常见的题材包括宫廷官场、民间故事、京剧、京味京韵等。

京派小说常常以生活细节入手,以细腻的描写展现出京城独特的气息。

京味小说京味小说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文学风格,主要在现代京城背景下展开。

它强调对京城当代生活的观察和反思。

京味小说常常描述现代都市中的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思想性和现实关怀。

主题涉及生活琐事、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乡土风情等。

对比分析虽然京派小说和京味小说都以京城为背景,但它们在题材和风格上存在一些差异。

题材差异- 京派小说更多关注历史和传统题材,涉及宫廷、官场和传统文化等方面。

- 京味小说更多关注当代生活,着重于描述现实社会的问题和人际关系。

风格差异- 京派小说注重描写细致且注重气氛的营造,以展现京城的独特魅力。

- 京味小说则更加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和思想的思辨。

特色虽然有些差异,京派小说和京味小说都有各自的特色。

京派小说特色- 着重展现出京城的历史文化和特有风情。

- 描述丰富多彩的京味京韵,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

京味小说特色- 关注当代社会问题,展现现实生活的多样性。

- 呈现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写,引起读者共鸣。

结论京派小说和京味小说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京派小说着重展现京城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魅力,而京味小说则注重对当代生活和现实问题的观察和反思。

无论是京派小说还是京味小说,都各自具有值得探索和欣赏的价值。

招幌凭外观传达内涵的无声语言

招幌凭外观传达内涵的无声语言

招幌凭外观传达内涵的无声语言每一种招幌的形成都不是凭空臆造,其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是人们对商品抽象化、概念化的总结。

每一种招幌在流传和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人们赋予它的新生内涵,它的形态也由此发生着各种变异。

招幌,是中国古代商业广告最主要的形式之一,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气息,生动地反映了古代商业民俗。

它由视觉形式传播特定的信息内容,是物质与精神的高度统一。

它不仅具有视觉上的装饰效果,同时又向顾客传递商业和服务信息,通过不同的招幌告诉人们各自所提供的是什么样的商品和服务,顾客寻着招幌就可以找到所需要的商品,起到发布产品信息的广告作用。

招幌的发展演变,反映了古代商业广告的发展演变。

招幌历史悠久,递进发展成熟招幌,作为一种不能称其为风景的风景,千百年来一直不动声色地围绕在人们的生活里,人们对于它的存在习以为常。

然而,在通讯与交通并不发达的古代,招幌不仅承载着店铺的标识、语言功能,更承担着店铺视觉广告的大任。

走进招幌世界,就会发现它的背后有着那么丰富的典故和传奇,包含着那么久远的历史与民俗以及商业共融的文化。

资料记载,招幌发源于古代最原始的实物广告和标记广告。

古代的招幌大致分为幌子和招牌两种类型,主要用于商店的标识。

幌子原为布幔,后扩展到多种可悬挂的实物形式。

幌子主要表现经营的商品种类或不同的服务项目,属行业标记(行标);招牌最初为无字布帘,后来在帘上题写店铺名号,继而又以木牌代替布帘,在木牌上题写文字,多用以指示店铺的名称和字号,属店铺标记(店标)。

我国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招幌广告的记录和反映,从中可以窥见古代招幌的基本情形。

悬帜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实物广告形式,属于招幌的一种。

清代翟灏《通俗篇·器用·望子》曰:“今江以北,凡市贾所悬标识,悉呼望子,讹其音,乃云幌子。

”早在东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幌子的原始形式——酒旗。

《韩非子》中就有“宋人有酣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的文字记载。

第五章 三言二拍及明代其它小说

第五章  三言二拍及明代其它小说

刘 孙 徐 刘 璞 × 孙珠姨 裴政 × 刘慧娘 孙玉郎 × 徐文哥

2、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写兴哥得知妻子有私后内 心的气恼、悔恨、矛盾、痛苦。 《卖油郎独占花魁》秦重初见莘瑶琴既惊又喜、 既想追求又有担心的心理。 《施润泽滩阕遇友》施复拾到银子后内心矛盾。

3、体式和语言的变化

第二节 内容:市民社会的风情画
一、商人成为时代的宠儿 1、鲜明的重商思想: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一品官,二品客”。 《赠芝麻识破原形》:“经商亦是善业,不是溅 流!” 《叠居奇程客得助》:“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 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 2、全新的价值取向: 婚嫁重金钱而轻门第、仕途:《韩秀才乘乱聘娇 妻》、《通闺闼坚心灯火》、《两县令竟义婚孤 女》,
他搜集、整理、编撰的通俗文学作品涉及白话 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民歌、散曲、传奇等各 个方面,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 “三言”。 (1)改编长篇小说《平妖传》、《列国志》。 (2)纂辑文言小说及笔记《情史》、《古今 谭概》、《智囊》,散曲选集《太霞新奏》。 (3)创作、改编传奇剧本《墨憨斋定本传 奇》。 (4)收录、编印民歌《桂枝儿》、《山歌》 (5)辑录、修改宋元明话本和据小说、戏曲、 历史故事、社会传闻等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总 集“三言”。
三、凌蒙初与“二拍” 1 、凌蒙初 , ( 1580——1644 ),字玄房,亦名凌波,号
初成,别号空观主人,乌程(今浙江吴兴)人,18岁补廪膳 生,和冯梦龙一样,科举不利。不得已而转向著述。55岁任 上海县丞,因功拔为徐州判官。崇祯17年,李自成部进逼徐 州,他忧愤而死。 2 、“二拍” :《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 简称。是凌著“拟话本”。崇祯初刊行,每集40篇,一篇重 刻(《初刻》二十三卷:大姊魂游完夙愿 小妹病起续前缘; 《二刻》二十三卷:大姊魂游完夙愿 小姨病起续前缘),一 篇杂剧(宋公明闹元宵杂剧),故实有小说78篇。 崇祯十年(1637),其好友张旭初编著《吴骚合编》问世, 凌选录书中的三套散曲和时人的其它散曲,作了一定的评点, 编为《南音三籁》三卷,为南曲的流布作了一定的贡献。 3 、《今古奇观》 :明末“姑苏抱瓮老人”编,选“三 言”、“二拍” 佳作40篇,民间流传较广。

三言二拍的思想内容

三言二拍的思想内容

明代在长篇小说取得突破成就的同时,短篇小说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拟话本“三言”、“二拍”的出现,则标志着白话短篇小说达到了高峰。

话本本是宋元说话艺人的底本,最初当为“话”的提纲、草稿;以后经人整理而成完整文案,可供人阅读,这就是话本小说,如宋时的《碾玉观音》与《错斩崔宁》;拟话本则是仿拟话本小说创作而成的短篇小说,其结构特征一般保留有“入话”,用语形式则仍保留“说话的”、“听话的”、“话分两头”等评话的行业用语。

“拟话本”这一称谓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创制的。

话本小说的整理与拟话本小说的创作的直接诱因是印刷出版可以获取商业利润,因此,它的产生与风行,除了文学自身的发展因素以外,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队伍的扩大、读者需求量的增加、造纸印刷技术的发展、出版印刷商的出现都是相关因素。

拟话本究竟始于何时,或者说把它从与之混在一起的话本小说中区分开来,并不容易。

今知具有“长篇拟话本”(这里是仿拟借用)性质《三国志演义》、《水浒传》产生于元末明初,则最早的白话短篇拟话本似当不迟于《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的成书时期。

单刊话本、积集话本到拟话本专集嘉靖年间晁瑮编的《宝文堂书目》中已经著录有几十种单刊话本,其话本本身的整理或仿拟刊行的实际时间自然要提前一定的年代。

今知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是《清平山堂话本》,是嘉靖年间洪楩编刻的。

洪楩是当时的藏书家与出版家,“清平山堂”是洪楩的堂号。

原书分《雨窗》、《长灯》、《随航》、《欹枕》、《解闷》、《醒梦》六集,每集分上下两卷,每卷五种,共六十种,故又称《六十家小说》。

今残存二十九篇。

一般认为,二十九篇中,宋人作品十一篇,元人作品六篇,明初作品十二篇。

其中《刎颈鸳鸯会》、《范张鸡黍死生交》、《简帖和尚》、《陈巡检梅岭失妻记》等十篇后被冯梦龙整理进“三言”中。

《清平山堂话本》中的《快嘴李翠莲记》在白话小说发展史上有突出的认识意义。

首先,《快嘴李翠莲记》保留了早期说话、评话的表现形式,其中有特殊的说、念、吟、数(板)的叙述形式,特别是数板,--李翠莲的道白三十余段均为数板,这种形式与明代后来的拟话本有很大的区别。

京派小说与京味小说的对比分析及特色

京派小说与京味小说的对比分析及特色

京派小说与京味小说的对比分析及特色一、对比分析:京派小说源于北京,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是中国现代派小说的代表。

京味小说起源于1980年代的北京,是中国新时期的典型创作流派。

2.描述对象:京派小说主要以北方都市社会生活为写作对象,关注社会变迁及人民生活,如《子夜》、《四世同堂》等。

京味小说描述的则是开放后,北京市民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以普通人为主要创作对象,如《永不消失的电波》、《亦舒系列》等。

3.风格特点:京派小说追求真实主义风格,作品写实且具有一定的报告性质,文笔流畅,注重社会生活的细节描写。

京味小说则更加注重情感和心理描写,作品充满情愫,语言通俗、生活化,并且多有幽默的元素。

4.主题与价值观:京派小说作品常涉及社会现实问题,如封建家庭制度的衰落、革命运动、抗日战争等。

作品教育人民要有正确的思想觉悟,追求社会进步。

京味小说作品则更加关注个人的情感需求和成长历程,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人生价值,倡导个体的自由和开放。

二、特色分析:1.京派小说的特色:(1)社会关怀:京派小说作品关注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现实,通过刻画人物形象和情节展示人心世态,旨在引起人民的思考和反思。

(2)报告性质:京派小说常常具有一定的报告性质,如《子夜》对封建家庭制度的解构,对人民生活的呈现,以及对新社会建设思想的宣传等。

(3)社会生活描写:京派小说对社会生活的描写非常详实,通过对生活环境、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体现出都市社会的独特魅力。

2.京味小说的特色:(1)情感和人性:京味小说更加注重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探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并且刻画出人性的复杂性。

(2)幽默和讽刺:京味小说常常通过幽默和讽刺的手法表达观点,使作品读起来更加轻松愉快,同时也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

(3)个体和自由:京味小说关注个体的独特性和自由发展,强调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以及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京派小说与京味小说的比较与特点

京派小说与京味小说的比较与特点

京派小说与京味小说的比较与特点
本文主要探讨了京派小说与京味小说的比较与特点。

通过对两者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在创作风格、主题内容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共同点和
差异性。

京派小说是指以京都(即北京)为背景和舞台的小说。

京派小说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是中国古代
小说中的重要流派之一。

它以细致入微的描写、情节曲
折复杂、人物丰满立体等特点而闻名。

京味小说是指具有京味儿(即北京特色)的小说。

与京派小说相比,京味小说更注重对人物精神面貌和社会生活的描绘,展现了北京城市民众的俗、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变迁等方面的特点。

尽管京派小说和京味小说在一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例如都有着对人物描写的关注,但它们在创作风格、主题内容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京派小说和京味小说作为两种具有独特风格和特点
的文学流派,都在不同程度上展现了北京文化的魅力与
特色。

通过对两者的比较与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
和欣赏京都的历史和城市风貌。

无论是京派小说还是京味小说,它们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窥探
历史和了解文化的途径。

它们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同时,也不断创新,丰富着中国文学的发展。

让我们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将它们传递给后世的读者。

京派文学与京味文学的对比与特征

京派文学与京味文学的对比与特征

京派文学与京味文学的对比与特征概述本文将对京派文学与京味文学进行对比,并探讨它们各自的特征。

京派文学京派文学是指发源于北京的文学流派,它具有以下特征:1.地域性:京派文学的创作背景和题材主要与北京相关,展现了北京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1.地域性:京派文学的创作背景和题材主要与北京相关,展现了北京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1.地域性:京派文学的创作背景和题材主要与北京相关,展现了北京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2.历史沉淀:京派文学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沉淀,比如对于古都北京的怀旧情怀和对历史事件的书写。

2.历史沉淀:京派文学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沉淀,比如对于古都北京的怀旧情怀和对历史事件的书写。

2.历史沉淀:京派文学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沉淀,比如对于古都北京的怀旧情怀和对历史事件的书写。

3.人物塑造:京派文学善于刻画并赋予人物鲜明的个性和生动的形象,如《红楼梦》中的___等经典形象。

3.人物塑造:京派文学善于刻画并赋予人物鲜明的个性和生动的形象,如《红楼梦》中的___等经典形象。

3.人物塑造:京派文学善于刻画并赋予人物鲜明的个性和生动的形象,如《红楼梦》中的___等经典形象。

4.社会批判:京派文学对社会问题进行批判性反思,揭示了社会的阴暗面和人性的弱点。

4.社会批判:京派文学对社会问题进行批判性反思,揭示了社会的阴暗面和人性的弱点。

4.社会批判:京派文学对社会问题进行批判性反思,揭示了社会的阴暗面和人性的弱点。

京味文学京味文学是近年来兴起的文学概念,它与京派文学有所不同,具有以下特征:1.贴近生活:京味文学注重刻画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反映了北京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

1.贴近生活:京味文学注重刻画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反映了北京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

1.贴近生活:京味文学注重刻画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反映了北京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

2.口语化表达:京味文学常采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让读者感受到京城特有的语言魅力和味道。

苏州评弹的历史(一)

苏州评弹的历史(一)

苏州评弹的历史(⼀)作者:周良渊源整理:叶⼩编6:57 杜⼗娘来⾃苏州地情苏州评弹名曲赏析蒋调《杜⼗娘》曲艺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中,就有了⼝头流传的民谣、民歌、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民歌、民谣经常是和⾳乐结合在⼀起,唱着流传的。

唱着的民歌,如果是叙事的,唱出故事来,就是韵⽂说唱的起源。

“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中有民间故事、神话在流传,是散⽂形式的民间说唱。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保存了⼀部份上古时代的民歌。

其中⼀部份作品,已经有了情节和⼈物,为叙事诗的萌芽和雏形。

到了汉代,在乐府中,民间叙事诗得到了发展。

如《东门⾏》、《⼗五从军⾏》、《陌上桑》等诗篇,都有较多的叙事成分。

东汉末年建安时代产⽣的《孔雀东南飞》,是叙事诗趋于成熟的作品。

南北朝时出现的《⽊兰辞》,也是长篇叙事诗中的名篇。

汉乐府《长歌⾏》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故事,⽤⽂字记载保存下来的不多。

但现存的神话故事中,有不少创造了鲜明的形象和动⼈的情节,后来还被吸收到戏曲和说唱中。

民间叙事诗和民间故事、神话的流传,与讲唱艺术结合,民间的讲故事⼈和民间歌⼿,逐渐由业余转向半职业化和职业化,由农村转⼊城市,就逐渐形成了曲艺艺术。

孔雀东南飞剧照由于民间艺术过去不被重视,所以记录下来的资料不多。

能见的记述,语焉不详,真相难明,给曲艺的研究带来了困难。

根据现有的资料,可以这样说,唐代已经有了职业演出的民间说唱艺术。

由于敦煌⽂献的出世,使我们见到了虽然为数不多,但弥⾜珍贵的⼏篇话本。

如《庐⼭远公话》、《韩擒虎话本》等,和佛教的“变⽂”不同。

唐代的民间说唱艺术,“说话”、“⼩说”和“变⽂”,⽆论题材、体制、形式各⽅⾯,都和宋代的说话艺术有直接联系,⽽且和后世的评话和弹词有渊源关系。

城市经济的繁荣,是说唱艺术发达的经济基础。

城市⼈⼝增多,市民阶层逐步扩⼤,说唱艺术有了⼴⼤听众,职业艺⼈的队伍也就发展。

艺术交流得以进⾏,艺术积累⽇渐丰富,有了逐步提⾼的可能。

也谈京本通俗小说

也谈京本通俗小说

也谈京本通俗小说京本通俗小说,简称京本小说,是指在中国古代东北平原地区流行的一种通俗小说。

它以讲述朝廷官场、阶级斗争、私情纷争等为主题,以地方特色为背景,语言通俗易懂,情节曲折引人,深受民众喜爱。

本文将对京本通俗小说的特点、发展历程以及影响进行探讨。

一、京本通俗小说的特点京本通俗小说的最大特点是其鲜明的地方色彩。

这些小说多以东北地区作为背景,展现了当地的人文风情和社会变迁。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语言通俗易懂,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心声。

同时,京本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充满悬疑与波折,使读者充分体验到小说的紧张和刺激感。

二、京本通俗小说的发展历程京本通俗小说起源于明代,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经历了长期的演变与改进。

明代时,以洪昇的《朝野嘉话》为代表的京本小说,以官场斗争为主题,表达了人们对朝政的不满与思考。

清代承继了明代的传统,同时也加入了更多的时代元素。

著名的清代京本小说有袁枚的《镜花缘》、李汝珍的《镜花缘续记》等。

这些作品以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力赢得了读者的深深喜爱。

随着现代文化的全面发展,京本通俗小说在之后逐渐走向衰落。

但是,京本小说的影响力却一直没有减弱。

它不仅对当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为后来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和素材。

京本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深受现代小说的创作者们的喜爱和借鉴。

三、京本通俗小说的影响京本通俗小说作为中国古代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对于社会发展与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京本小说凭借其通俗易懂的特点,使广大平民百姓能够轻松地接触和理解文学作品,极大地推动了人们的文化素质提高。

其次,京本小说的题材丰富多样,从政治到家庭纷争,全面呈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使人更好地了解社会生活。

最后,京本小说的影响延续至今,对于现代小说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不断地丰富和拓宽了写作的思路。

总之,京本通俗小说以其独特的地方色彩和通俗易懂的特点,深受读者喜爱,并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京本通俗小说》的引首

论《京本通俗小说》的引首

要 -《 京本通俗 小i t) 是我 国古代 的一部 通俗 小说集 , 收录 了在 宋元 “ 说话 ” 艺人 话本基 础上 经 下层
文人编纂整理 、 可供 阅读的话本小说。鲁迅先生在《 中国小说 史略 ・ 宋之话 本》 一篇 中重点提 到 了这部 著作 ,
因此 , 其重要 性不言而喻 , 这里的 引首 虽然 只是《 京本通俗小说》 诸种的一 个极 小方 面, 但却极 具特 色, 是不 可 缺 少的部分 , 具有很 高的学术价值 , 对 考察 中国小说 的历 史变迁有很 重要 的意义。
代文学的重要侧面。 鲁迅先生在《 中国小说史略》 中简要提到《 京
( 二) 以词开头的如第十二卷《 西山一窟鬼》 ,
且 是数 词联 缀 的形 式 :
杏花过 雨 , 渐残 红零 落 , 胭 脂颜 色。流水 飘香
本通俗小说》 , 并在分析其 中《 碾玉观音》 一种 的 时候说 : “ 如《 碾玉观音》 因欲叙咸安郡王游春 , 则

人渐远 , 难托春心脉脉。 恨别王孙 , 墙 阴 目断 , 手把 青梅 摘。金鞍 何
处, 绿杨依 旧 南陌。
消散 云雨须臾, 多情因甚, 有轻 离轻拆 。燕语 千般 , 争解说 些子伊 家消息。厚约深 盟, 除非重
见, 见 了方 端的 。而今 无奈 , 寸 肠千恨 堆积 。
在这 一种 的 引首里 , 《 念奴娇》 之后 , 尚有 《 谒 金j ' - j ) 、 《 浣溪沙》 、 《 柳梢青》 等数 十来首词 , 以词 开头, 数 次联 缀 , 在 后来 的话 本小说 中也较 少见 。

外在体式
( 三) 以诗词混合形式开头的如第十六卷《 冯 玉梅团圆》 : 帘卷 水 西楼 , 一 曲新腔 唱打 油 。宿 雨 眠 云 年

“化境”论视角下《骆驼祥子》“京味”语言在两英译本中的翻译对比研究

“化境”论视角下《骆驼祥子》“京味”语言在两英译本中的翻译对比研究

摘要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强调译者对原作的忠实性,而忽视译者的创造性。

钱钟书提出的“化境”理论打破了这一局限,强调译者创造性,开辟了传统翻译理论的新篇章。

老舍是中国杰出的文学家及剧作家,素有“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骆驼祥子》是老舍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这部写实主义小说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市贫民的生活,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自1936年问世以来,《骆驼祥子》已被多次翻译成英文,在世界各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老舍在《骆驼祥子》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独具特色的北京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其中丰富的语言文化元素。

那么,在这些《骆驼祥子》的英译本中,这些极具特色的“京味语言”是如何处理的呢?本论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骆驼祥子》葛浩文译本和施晓菁译本,以钱钟书“化境”理论为指导,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研究法对原文中“京味语言”的翻译和两位译者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进行比较分析。

本研究系统梳理了《骆驼祥子》中的“京味语言”,共搜集了64个具有强烈北京地方风味的语言方式表达,并根据其特点对它们进行了归类。

之后,还系统搜集整理了两个译本中的京味语言表达的译文。

经过深入分析小说原文与其两个英译本,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施晓菁在翻译《骆驼祥子》中的“京味语言”时,在不能同时保证译文的可读性和忠实性的情况下,大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

葛浩文对于具有深厚中国文化特色的内容倾向于采用异化的策略,而对于文化色彩较淡的内容倾向于归化的翻译策略。

二是在《骆驼祥子》“京味语言”的翻译中,两位译者基本都达到“化境”的效果,葛浩文译本的优点是在可读性、忠实性和完整性方面做得较好,但是对于个别文化负载词的理解有偏差,导致译文存在缺陷;施晓菁译本在忠实于原文方面做得较好,但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中多数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译文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原文的京味文化韵味。

本研究发现,“化境”翻译理论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和赏析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可以对译者的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这有助于促进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和传播。

两个文本都涉及徽宗赵佶,但在语言风格上则明显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具体原因

两个文本都涉及徽宗赵佶,但在语言风格上则明显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具体原因

两个文本都涉及徽宗赵佶,但在语言风格上则明显不同。

请结
合文本简要说明具体原因
文本A以史料记载为基础,采用正式、客观、严谨的语言风格进行描述。

这种语言风格体现了研究者对历史事实的尊重和专业性,文本A一般会使用学术术语来描述徽宗赵佶的历史地位、政治决策和文化影响等。

此种风格使得文本A传递给读者的信息更加准确、严谨,更注重历史事实和真实性。

文本B则可能是一篇小说、诗歌或其他创作形式,更注重感情表达和艺术美感。

在文本B中,对徽宗赵佶的描绘可能更加主观、富有想象力,语言风格更加委婉、抒情,带有一定的感伤或浪漫色彩。

这种语言风格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作者对徽宗赵佶的情感和审美追求,从而增加文本的艺术感和阅读享受。

综上所述,文本A与文本B在语言风格上的差异主要源于文本的目的和形式不同。

文本A以客观、严谨的方式传达历史事实,文本B则以主观、抒情的方式表达情感和美感。

《京本通俗小说》的语言对比研究

《京本通俗小说》的语言对比研究

I硕 士 学 位 论 文《京本通俗小说》的语言对比研究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language of JingbentongsuNovel论文作者 贺延宁 指导教师 杨琳 教授申请学位 文学硕士 培养单位 文 学 院学科专业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研究方向 应用语言学答辩委员会主席 曾晓渝 评 阅 人 曾晓渝 阿错南开大学研究生院二○一二年五月中图分类号:学校代码: 10055 UDC :密级: 公开南开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根据《南开大学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收藏和利用管理办法》,我校的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均须向南开大学提交本人的学位论文纸质本及相应电子版。

本人完全了解南开大学有关研究生学位论文收藏和利用的管理规定。

南开大学拥有在《著作权法》规定范围内的学位论文使用权,即:(1)学位获得者必须按规定提交学位论文(包括纸质印刷本及电子版),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研究生学位论文,并编入《南开大学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为教学和科研目的,学校可以将公开的学位论文作为资料在图书馆等场所提供校内师生阅读,在校园网上提供论文目录检索、文摘以及论文全文浏览、下载等免费信息服务;(3)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南开大学向教育部指定单位提交公开的学位论文;(4)学位论文作者授权学校向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及其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电子出版社提交规定范围的学位论文及其电子版并收入相应学位论文数据库,通过其相关网站对外进行信息服务。

同时本人保留在其他媒体发表论文的权利。

非公开学位论文,保密期限内不向外提交和提供服务,解密后提交和服务同公开论文。

论文电子版提交至校图书馆网站:http://202.113.20.161:8001/index.htm。

本人承诺: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南开大学学习期间创作完成的作品,并已通过论文答辩;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版与纸质本论文的内容一致,如因不同造成不良后果由本人自负。

《京本通俗小说》辨疑

《京本通俗小说》辨疑

作者: 苏兴
出版物刊名: 文物
页码: 71-74页
主题词: 通俗小说;缪荃孙;警世通言;清平山堂话本;醒世恒言;冯梦龙;中国文学史;宋人;郑振铎;中国古典文学
摘要: <正> 1915年缪荃孙烟画东堂小品本《京本通俗小说》刊版问世以来,六十年间一直被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者所重视,一般都同意缪荃孙在跋语中说的原书是'影元写本',它的九篇话本都是宋人作品。

只有少数人稍有疑问。

如1930年郑振铎对此书原本为'影元写本'提出不同看法,郑振铎说:《京本通俗小说》'当是明代隆万间的产物,其出现当在清平山堂所刻话本后,而在冯梦龙的‘三言’前'(《明清二代的平话集》,1947年开明书店《中国文学论集》。

《京本通俗小说》副词研究

《京本通俗小说》副词研究

---------------------------------------------------------------最新资料推荐------------------------------------------------------《京本通俗小说》副词研究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京本通俗小说》副词研究姓名:刘海琪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汉语言文字学指导教师:张能甫 20100415 《京本通俗小说》副词研究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生:刘海琪指导教师:张能甫摘要近代汉语副词研究是汉语语法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这方面的研究在近年来得到了很多重视,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有一些重要的典籍在副词研究方面尚属空白或研究甚少。

学术界对《京本通俗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书的产生时代和作者方面,语法方面的研究几乎是个空白。

到目前为止,笔者仍未见到系统地研究《京本通俗小说》词类的文章。

本文以《京本通俗小说》作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其副词的研究,为汉语史的研究特别是近代汉语的研究提供一些基础性的成果。

全文共分为七大部分。

1 / 22第一部分:绪论。

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以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讨论副词的定义及先贤有关副词分类的意见,并提出自己的分类方案。

本文综合各家,将《京本通俗小说》副词分为八类,即:范围、程度、时间、重复、数量、情状方式、语气、否定。

第三部分:具体的分析《京本通俗小说》中的副词。

这一部分主要采用静态描写和分析归纳相结合的方法,对《京本通俗小说》中副词的种类,每个副词的句法位置、频率等方面进行详细考察。

第四部分:从历时的角度对《京本通俗小说》副词进行研究。

这一部分以《汉语大词典》为依据,确定出每个副词的具体出现时代,以期达到对《京本通俗小说》副词历时层次的研究。

第五部分:《京本通俗小说》副词与现代汉语副词的比较研究。

第六部分:---------------------------------------------------------------最新资料推荐------------------------------------------------------ 《京本通俗小说》副词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硕 士 学 位 论 文《京本通俗小说》的语言对比研究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language of JingbentongsuNovel论文作者 贺延宁 指导教师 杨琳 教授申请学位 文学硕士 培养单位 文 学 院学科专业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研究方向 应用语言学答辩委员会主席 曾晓渝 评 阅 人 曾晓渝 阿错南开大学研究生院二○一二年五月中图分类号:学校代码: 10055 UDC :密级: 公开南开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根据《南开大学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收藏和利用管理办法》,我校的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均须向南开大学提交本人的学位论文纸质本及相应电子版。

本人完全了解南开大学有关研究生学位论文收藏和利用的管理规定。

南开大学拥有在《著作权法》规定范围内的学位论文使用权,即:(1)学位获得者必须按规定提交学位论文(包括纸质印刷本及电子版),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研究生学位论文,并编入《南开大学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为教学和科研目的,学校可以将公开的学位论文作为资料在图书馆等场所提供校内师生阅读,在校园网上提供论文目录检索、文摘以及论文全文浏览、下载等免费信息服务;(3)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南开大学向教育部指定单位提交公开的学位论文;(4)学位论文作者授权学校向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及其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电子出版社提交规定范围的学位论文及其电子版并收入相应学位论文数据库,通过其相关网站对外进行信息服务。

同时本人保留在其他媒体发表论文的权利。

非公开学位论文,保密期限内不向外提交和提供服务,解密后提交和服务同公开论文。

论文电子版提交至校图书馆网站:http://202.113.20.161:8001/index.htm。

本人承诺: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南开大学学习期间创作完成的作品,并已通过论文答辩;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版与纸质本论文的内容一致,如因不同造成不良后果由本人自负。

本人同意遵守上述规定。

本授权书签署一式两份,由研究生院和图书馆留存。

作者暨授权人签字:20 年月日注:本授权书适用我校授予的所有博士、硕士的学位论文。

由作者填写(一式两份)签字后交校图书馆,非公开学位论文须附《南开大学研究生申请非公开学位论文审批表》。

II南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的内容。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2012年月日非公开学位论文标注说明(本页表中填写内容须打印)根据南开大学有关规定,非公开学位论文须经指导教师同意、作者本人申请和相关部门批准方能标注。

未经批准的均为公开学位论文,公开学位论文本说明为空白。

南开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盖章(有效)注:限制★2年(可少于2年);秘密★10年(可少于10年);机密★20年(可少于20年)III摘要摘要《京本通俗小说》于一九一五年由缪荃孙刊印公之于众,并编入《烟画东堂小品》。

缪氏在其跋文中称,《京本通俗小说》“的是影元人写本”,“宋人评话”。

而由于缪氏所说年代与刊印年代距离久远,而之前的几百年间,此书未有人提及,且《京本通俗小说》存世的七篇作品,能够全部与“三言”相对照,所以此书自公布之初就为众多学者所怀疑。

从三十年代的郑振铎到六七十年代的马幼桓、胡万川,再到八九十年代的苏兴、石麟,各位学者都以自己的方式证明《京本通俗小说》“宋元话本”的身份不实。

虽然前人已经从很多不同的角度证明《京本通俗小说》年代几何,但是或许不够直接,或许不够清楚,所以不能为大众信服。

本文将从存世的七篇作品的语言入手,让《京本通俗小说》自己证明自己的“身份”。

笔者将文中的俗语做了历时和共时的比较,结合地名、官职、副词几个方面,这些词语可以说明《京本通俗小说》最早也是明代的作品,使其“宋元话本”的身份不攻自破。

关键词:京本通俗小说俗语地名官职副词IAbstractAbstractJingbentongsu Novel was published by Miu Quansun in 1915, and was included in Yanhuadongtang Essay. In the postscript, Miu pronounced, Jingbentongsu Novel “was indeed copied from the transcript of Yuan Dynasty”, “scrip for story-telling of Song Dynasty”. Since the age described by Miu was far away from the age of publishing, besides in the past hundreds years, no one mentioned this book, and now the last seven novels are same as “SAN YAN”, there are many doubts were raised by the researchers after publishing. The researchers proved in their own ways to prove that the Jingbentongsu Novel was not a scrip for story-telling of Song Dynasty, the researchers such as Zheng Zhenduo in 1930s, Ma Youhuan and Hu Wanchuan in 1960s to 1970s, Su Xing and Shi Lin in 1980s to 1990s.Although the predecessors have already proved the problem of times in Jingbentongsu Novel by their own ways, it cannot be convinced because the result maybe is not direct, or not clearly. The writer compare the folk adage with other Novels by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

Meanwhile combine place name, government post and adverbs with folk adage. These kinds of words can prove that the produced times of Jingbentongsu Novel is the Ming Dynasty at the earliest, not Song Dynasty. Keys Words: Jingbentongsu Novel, folk adage, place name, government post, adverbsII目录目录第一章引言 (1)第一节《京本通俗小说》概括介绍 (1)第二节选题缘由及意义 (2)第三节文献综述、所用理论和方法、主要创新点 (3)1.3.1 文献综述 (3)1.3.2 所用理论和方法 (11)1.3.3 主要创新点 (12)第二章《京本》的语言辨识 (14)第一节俗语问题 (14)2.1.1 《京本》第十卷《碾玉观音》 (15)2.1.2 《京本》第十一卷《菩萨蛮》 (15)2.1.3 《京本》第十二卷《西山一窟鬼》 (16)2.1.4 《京本》第十三卷《志诚张主管》 (18)2.1.5 《京本》第十四卷《拗相公》 (18)2.1.6 《京本》第十五卷《错斩崔宁》 (19)2.1.7 《京本》第十六卷《冯玉梅团圆》 (20)第二节地名问题 (21)2.2.1 “浙江”的意义问题 (22)2.2.2 “乐清县”归属问题 (23)2.2.3 “应天府”地理位置问题 (24)第三节官职问题 (25)第四节副词问题 (26)2.4.1 研究副词的价值 (26)III目录2.4.2 《京本》中副词的历史层次 (27)2.4.3 《汉语大词典》中,以《京本》为首例的副词 (29)第五节其他佐证 (30)2.5.1 “北宋”问题 (30)第三章结语 (31)参考文献: (32)致谢 (34)附录部分本文引用的明清小说版本清单 (35)IV第一章引言第一章引言第一节《京本通俗小说》1概括介绍《京本通俗小说》(以下简称《京本》)于一九一五年由缪荃孙2刊印公之于世,编入《烟画东堂小品》。

存第十卷至第十六卷,分别为《碾玉观音》、《菩萨蛮》、《西山一窟鬼》、《志诚张主管》、《拗相公》、《冯玉梅团圆》和《错斩崔宁》。

原书不知何人所编,刊印者缪荃孙认为是“宋人词话”,但其卷数、篇数均不详。

书中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刻画,尤其是心理描写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生动、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及风俗人情。

不但对小说史的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也有相当重要的语言、民俗研究价值。

这七篇存世作品中,除《错斩崔宁》之外全部见于《警世通言》,《错斩崔宁》一篇见于《醒世恒言》。

另外还有《定山三怪》一回“破碎太甚”,《金主亮荒淫》两卷“过于秽亵”,因此未刻。

据江东老蟫(缪荃孙)跋说,原书“的是影元人写本”。

《京本》中《碾玉观音》、《西山一窟鬼》和《错斩崔宁》,此三篇的篇名在冯梦龙的“三言”中曾被提及,据冯氏所言是宋人小说,乃“宋人旧本”也,但是冯氏所言的《碾玉观音》、《西山一窟鬼》和《错斩崔宁》是否就是缪氏所言《京本》的这几篇,就不得而知了。

一部被缪荃孙称为“影元人写本”的“宋话本”在过去的几百年间未有人提及,何况书中的小说全部可以和“三言”相对照。

很多研究者认为其文字与《警世通言》以及《醒世恒言》基本相同,似即据以纂辑。

而令人不解的是,按照冯梦龙的习惯,他的“三言”对于宋元小说的编纂是有系统性的整理,如果是从元人写本中整理了这些故事,应有说明,比如,冯氏在“三言”回目后提到了《碾玉观音》等书是宋人旧作,那为什么没有说明是从哪些书里选取的呢?为什么没有提及《京本》呢?而后世亦无人提及此书,缪氏的一家之言,令人怀疑。

1 《京本通俗小说》古典文学出版社,1954年2 缪荃孙:(1844年9月20日—1919年12月22日),字炎之,又字筱珊,晚号艺风老人,江苏江阴申港镇缪家村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