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楚辞研究史(中)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楚辞讲义共2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楚辞讲义共23页
放逐汉北,他到鄢郢(今宜城)拜谒先王庙,有感而发。当时三四十岁
。〕 3.写作《离骚》时的屈原:(1)被疏远後又经历了
较多的斗争;(2)有行动自由;(3)未离开郢都;(4) 仍保持继续求索与斗争的精神状态;(5)四五十岁。
4.《离骚》的结构与内容
第一段:“帝高阳之苗裔兮……岂余心之可惩”。以象征手法 写实。首述身世、心志,为全诗定一基调;次言欲为美政而取信于怀王,结 义于同侪,皆归于失败;终则表白矢志不渝。
第二段:“女媭之婵媛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在想像世界中 重演现实,发抒愤懑。女媭责备,可见虽为至亲亦不理解;陈词重华,无奈 之下求知于先王;重华不答,独自求索〔五次“求女”——帝宫玉女、巫山神女 、宓妃、有娀氏之佚女、有虞氏之二姚。〕,终归于失败。
第三段:“索藑茅以筳篿兮……蜷局顾而不行”。首言灵氛、巫咸 之占,见楚国之弊败,非远走无以君臣遇合,抱负伸张。次言楚国现实,君 庸臣昧,绝难作为;再次,真欲往而睹故国,终不忍弃。
(2)沿革:颛顼→重黎(帝喾之臣,受封为祝融,平共工乱不 力,得罪被杀)→吴回(重黎弟,袭祝融号)→季连(芈姓,吴回孙,生活 于夏代,居楚,或曰在今河南滑县)→鬻熊(西周初立国于荆山,在今湖北。 周称之荆蛮或蛮荆,常与之战)→熊绎(鬻熊曾孙。居楚蛮,在今湖北、河南 一带。受封于成王,为子爵,地位低下)→熊渠(于周夷王时封三子为王,厉 王时废王称号)→熊通(当东周时,杀侄自立。在位三十七年时称王,史称楚
三、屈原的作品
(一)《离骚》 1.“离骚”的含义〔古人解之,离有二义:遭(以“离”同
“罹”)、别。骚有三义:愁、忧、扰而忧。则离骚之义为“遭忧”或 “因别而忧”。今人解之,或以离骚为“牢愁、牢骚”,如游国恩;或 以之为“避忧”,如钱锺书。〕

第3讲:楚辞(全)

第3讲:楚辞(全)
“楚辞”的奠基者和最优秀的代表作家屈原以其不同寻常的 政治经历和卓异的个性品质,在南方楚国文化的基础上,造就 了辉煌灿烂的楚辞文学,反映了迥异于《诗经》的独特美学特 质,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
“楚辞”与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对后世文学 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述史:楚辞与骚体传统
不局限于真实细致地描绘现实世界和身边的日常 生活,而是着力于抒情,表现诗人在现实社会中的主 体感受。
抒情富有个性Leabharlann 色 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其文甚丽:语言瑰丽、表现手法丰富
与《诗经》朴素自然的语言风格不同,楚辞的语 言以华美绚烂见长。
辞藻丰富:江蓠、秋兰、宿莽、申椒、菌桂 连绵词汇:陆离、缤纷、婵媛、委蛇、容与 对偶工整: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 音乐:编钟,5个8度音, 世界音乐奇迹。
▪ 艺术品——艳丽华美, 奇幻飞动的表现形式。
▪ 注重审美愉悦性和激烈 动荡的情感。
此外,楚辞的诞生与战国时代纵横游说之风及散文 高潮亦相关涉。
楚辞形式文采之所以异者,由二因缘,曰时与 地。……而游说之风濅盛,纵横之士,欲以唇吻奏功, 遂竞为美辞,以动人主。……余波流行,渐及文苑, 繁辞华句固已非《诗》之朴质之体式所能载矣。
• 句式加长 • 语助词“兮”
其次,楚辞是楚地文化长期浸润的产物。
北人性刚,南人性柔; 北人的意域偏于现实,南人 的思想近于浪漫。北方山川 雄浑,南方山水清幽;北人 生活较难而朴质,南人生活 较易而奢靡。
——丘琼荪《诗赋词曲概论》
大抵北方之地,地厚水深, 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 地,水势浩洋,多尚虚无。民 尚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 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 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 体。

(完整版)屈原及楚辞

(完整版)屈原及楚辞

(完整版)屈原及楚辞第三讲、“楚辞”、屈原及其作品⼀、楚⽂化与“楚辞”1、楚国的地理及其风俗楚为南⽅⼤国,春秋之时,楚即兴盛于江汉流域,都城为“郢”(ying3今湖北江陵)。

楚占地千⾥,地⼴兵强,雄踞南⽅。

楚地⼈⾃称“蛮夷”,中原⼈也以“南蛮”、“荆蛮”相称。

楚地有江汉川泽⼭林之饶,物产富⾜。

所谓“楚、越之地,地⼴⼈稀,饭稻羹鱼,或⽕耕⽽⽽⽔耨(nou4),果隋(sui1)蠃(luo3)蛤(ge3),不待贾⽽⾜。

地埶(艺)饶⾷,⽆饥馑之患”。

(《史记·货殖列传》,“货殖”是指谋求“滋⽣资货财利”以致富。

即利⽤货物的⽣产与交换,进⾏商业活动,从中⽣财求利。

翻译:楚越地区,地⼴⼈稀,以稻⽶为饭,以鱼类为菜,⼑耕⽕种,依靠⾬⽔就能除草,⽠果、⾁类、昆⾍、贝壳,不须同外地通商,便能⾃给⾃⾜。

这⾥的⼟地上能产出丰富的⾷物,没有饥荒这样的灾祸。

)因此,较之中原,楚国的地理条件优越⽽独特。

复杂的地理条件,衍⽣出楚地繁复⽽独特的民风民俗。

楚地风俗,民神不分,迷信巫⿁,重淫祀。

(淫祀:祭祀不合时或祭祀不在国家祀典当中的神明。

)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中记载:“昔楚国南郢之⾢,沅湘之间,其俗信⿁⽽好祠,其祠必作歌乐⿎舞以乐诸神。

”不仅在民间,在楚国的上流社会,同样也是这样,据记载:楚灵王简贤务⿁,信巫觋(xi4),礼群神,躬⾃执⽻,起舞坛前。

吴⼈来攻,国⼈告急,⽽灵王⿎舞⾃若,顾应之⽈:“寡⼈⽅乐神明,当蒙福,不敢救。

”可见,楚地民神杂糅、⼈⼈都好祭祀,⽽迷信巫⿁、求神赐福,已经成为了楚地代代相传的民俗。

楚⼈操南⾳,歌南风,其语⾔、⾳乐极富地⽅特⾊,与中原⼤为不同。

例如在《史记·项⽻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夜闻汉军四⾯皆楚歌”,于是惊叹“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之多也!”更是“楚歌”别具特⾊的最好证明。

2、“楚辞”的定义楚⽂化与中原⽂化在战争过程中不断交融,并驾齐驱。

中原⽂化以典重质是实为基本精神,楚⽂化则以绚丽浪漫为主要特征。

《楚辞》研究历代存目及分析

《楚辞》研究历代存目及分析

《楚辞》研究历代存目及分析【内容提要】《楚辞》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从历代所出现的官家和私家目录来看,《楚辞》的研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是可以约略知道的。

本文就是从历代官家和私家目录着手进行整理分析,并从中找出一些研究规律。

【关键词】楚词历代存目分析一引言“楚辞”是指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具有楚国鲜明的地方色彩,是继《诗经》以后出现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

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文献,把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汉代人仿写的作品汇编成集,称为《楚辞》。

“辞”即文词之意,故也写作“楚词”。

从此,“楚辞”既是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也是一种文学体制的名称。

汉人有时简称它为“辞”,或连称为“辞赋”。

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以“骚”来指称楚辞的。

汉代文体特别发达,成为辞赋的主流,故后人又有将辞、赋分为两体的,即把其中以抒情为主,形式同于或近于诗歌者称为辞或骚,而把近于文而有韵者称为赋。

楚辞的产生有其复杂的社会和文化渊源。

春秋时期,楚国经济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为文学艺术的繁荣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同时,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

它受着《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

发达而又独具特色的楚文化是楚辞产生的土壤。

当时,地处南方的楚国仍然存在着许多瑰丽的神话,楚辞《九歌》就是经屈原加工过的楚国民间祭神的乐歌,而且,能歌善舞的楚国人民和美丽的自然风光也直接影响了诗歌的创作。

所有这些都促成了的楚辞的繁荣。

著名的楚辞作者,除了屈原外,还有宋玉等人。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诗》、《骚》并称,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

特别是《楚辞》中的屈原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浓郁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瑰丽的文辞,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它的比兴寄托手法,不仅运用在遣词造句上,且能开拓到篇章构思方面,为后人提供了创作的楷模。

《楚辞》研究

《楚辞》研究
《楚辞》中的诸多元素如诗歌、神话、历史等也成为了国际 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对于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06
研究《楚辞》的意义和方法
研究《楚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研究《楚辞》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深人 们对古代文学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推动学术研究
研究《楚辞》可以为学术界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推动相 关学术领域的发展。
《楚辞》的哲学价值和影响
01
丰富的哲学思想
《楚辞》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无为而
治等,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
对道家思想的影响
《楚辞》中的一些篇章体现了道家的思想,如《逍遥游》、《齐物论
》等,对道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03
对儒家思想的影响
《楚辞》中的一些篇章也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如《九辩》、《离骚》
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发展,需要引入新的视角和方法来深化对《楚辞》的研究和理解。同时,需要加强跨学科的研究和交 流,从多学科的角度来探究《楚辞》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THANKS
等,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楚辞》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历史文化价值
《楚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记录了当时的社会风俗、人情世态,反 映了古代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感情,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民族认同和文化交流价值
《楚辞》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对于增强民族认同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 意义,它不仅传播了中国文化,也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楚辞》中充满了对神灵、鬼 神的崇拜和敬畏。
阴阳五行
《楚辞》中以阴阳五行解释自然 现象和社会现象,体现了其哲学 思考。

屈原楚辞研究

屈原楚辞研究

屈子文学之精神王国维我国春秋以前,道德政治上之思想、可分之为二派:一帝王派,一非帝王派。

前者称道尧、舜、禹、汤、文、武,后者则称其学出于上古之隐君子,(如庄周所称广成子之类。

)或托之于上古之帝王。

前者近古学派,后者远古学派也。

前者贵族派,后者平民派也。

前者入世派,后者遁世派(非真遁世派,知其主义之终不能行于世,而遁焉者也。

)也。

前者热性派,后者冷性派也。

前者国家派,后者个人派也。

前者大成于孔子、墨子,而后者大成于老子。

(老子、楚人,在孔子后,与孔子问礼之老聃系二人。

说见汪容甫《述学•老子考》。

)故前者北方派,后者南方派。

此二派者,其主义常相反对,而不能相调和。

初孔子与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之关系,可知之矣。

战国后之诸学派,无不直接出于此二派,或出于混合此二派。

故虽谓吾国固有之思想,不外此二者,可也。

夫然故吾国之文学,亦不外发表二种之思想。

然南方学派则仅有散文的文学,如老子、庄、列是已。

至诗歌的文学,则为北方学派之所专有。

《诗》三百篇…大抵表北方学派之思想者也。

虽其中如《考槃》、《衡门》等篇,略近南方之思想。

然北方学者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者,亦岂有异于是哉?故此等谓之南北公共之思想则可,必非南方思想之特质也。

然则诗歌的文学,所以独出于北方之学派中者,又何故乎?诗歌者,描写人生者也。

(用德国大诗人希尔列尔之定义。

)此走义未免太狭,今更广之曰“描写自然及人生”,可乎?然人类之兴味,实先人生,而后自然,故纯粹之模山范水,流连光景之作,自建安以前,殆未之见。

而诗歌之题目,皆以描写自己之感情为主。

其写景物也,亦必以自己深邃之感情为之素地,而始得于特别之境遇中,用特别之眼观之。

故古代之诗,所描写者,特人生之主观的方面;而对人生之客观的方面,及纯处于客观界之自然,断不能以全力注之也。

故对古代之诗,前之定义,宁苦其广,而不苦其隘也。

诗之为道,既以描写人生为事,而人生者,非孤立之生活,而在家族、国家及社会中之生活也。

第三讲楚辞专题研究

第三讲楚辞专题研究

• 《战国策· 楚策一》记策士说楚威 王语:“楚,天下之强国也。大 王,天下之贤王也。楚地西有黔 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 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 句阝阳。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 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 霸王之资也。夫以楚之强与大王 之贤,天下莫能当也。”
• 出现所谓“宣威盛世。”“筚路 蓝缕,以启山林”的楚国至此进 入了最鼎盛的时期。 • 楚威王将和氏璧被赐予攻打魏国 有功的昭阳令尹 。 • 公元前329年(楚威王十一年),楚 威王卒,子熊槐立,是为楚怀王 。 • பைடு நூலகம்元前321年春,秦大败楚于丹阳, 秦军乘胜南进,夺取了楚汉中郡
主讲:马荣江

史书中屈原的有关记载
• 公元前614年(楚穆王十二年),穆 王卒。子旅即位,是为楚庄王。 • 《左传· 文公十四年》载:“初, 斗克囚于秦,秦有殽之敗,而使 歸求成。成而不得志,公子燮求 令尹而不得,故二子作亂。” • “一飞冲天”的故事见载于: • 《韩非子· 喻老》 《史记· 楚世家》 滑稽列传》《左传· 宣公四年》
第三讲 楚辞专题研究
主讲:马荣江
• 一、楚国的发展 • 《诗· 商颂· 殷武》:“维女荆楚, 居国南乡,昔有成汤,自彼氐羌, 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 是常。” • 《诗经· 商颂· 殷武》所记的“挞 彼殷武,奋伐荆楚,深入其阻, 裒荆之旅” • 殷墟卜辞:“弗雀噩在南” • “多亡祸在南土”
• 《汉书.艺文志》载有《鬻子》 22篇,并加小注曰:“鬻子名熊, 为周师,自文王以下问焉,周封为楚 祖。”
• 《史记· 楚世家》载周成王时, “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 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 丹阳。” • 《楚世家》“楚子熊绎与鲁公伯禽、 卫康叔子牟、晋侯燮、齐太公子 吕伋俱事成王” • 《左传· 昭十二年》“昔我先王熊 绎与吕伋、王孙牟、燮父、禽父 并事康王”。

楚辞研究

楚辞研究

楚人巫史文化的见证:《山海经》 • 著名神话学大师袁珂先生认为《山海经》为战国时楚人所作。
• 很多《楚居》中的地名在传世文献中仅有《山海经》能够与之对应 (当然,我们不能一一去落实,那就上了出土文献的当)。
• 姜亮夫先生曾提出:在楚辞学研究史上,郭璞、僧智鶱至洪兴祖是一 大流派,其突出特点就是重视使用《山海经》、汲冢书等非儒家材料 来注解《楚辞》。
• 季连、鬻熊之间“弗能纪其世”的缺环,应是在无法调和传说与信史之 间年代差的情况下被迫采取的办法。也正因为如此,楚人的来源问题就 逐渐形成东来说、西来说、北来说(中原南下说)和南方江汉土著说等 说法。
《史记·楚世家》先祖世系: 黄帝—昌意—高阳—称—卷章—重黎、吴回—陆终—季连—附沮—穴 熊…… 季连……鬻熊—熊丽—熊狂—熊绎 • 前人已考证确定:穴熊 = 鬻熊 • “安大简”披露:季连 = 穴熊 = 鬻熊 按照上述信息修正《楚世家》世系: 黄帝—昌意—高阳—称—卷章—重黎、吴回—陆终—季连—附沮—穴 熊(鬻熊)—熊丽—熊狂—熊绎
二、楚人的民族精神 • 从“辟在荆山”的“荆蛮”到能 够和秦齐等大国争领天下的“楚 霸”,楚人的民族自豪感、自信 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这种 曾经遭受长期歧视,最终发奋图 强、由弱变强的民族史,就是楚 辞中强烈民族精神的来源。
• 屈骚精神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即是被后世“原型化”、“基因化”了 的楚民族精神。
清华简《楚居》第二段:楚人得名故事 • 穴酓(熊)迟徙于京宗,爰得妣列,逆流哉水,厥状聂耳,乃妻 之,生侸叔、丽季。丽不从(纵)行,溃自胁出,妣列宾于天, 巫[并戈]赅其胁以楚,抵今曰楚人。 • 穴熊之妻、熊丽之母妣列死于产厄,巫将她的尸体用荆条(楚) 包裹(一说是以荆条作为剖腹产的工具)。后代为了纪念此一传 说,缅怀先人的艰难,遂以“楚”作为自己部族的名称。 • 在《楚世家》中剖腹胁生的楚国始祖人物是季连,在《楚居》中 却变成了穴熊之子熊丽,楚民族得名的传说在《楚居》中也同样 被大大推迟了。

第三讲 楚辞专题研究

第三讲 楚辞专题研究

• 扬雄《法言· 吾子》节录 或问:“屈原智乎?”曰:“如 玉如莹,爰变丹青,如其智,如 其智。”或问:“屈原、相如之 赋孰愈?”“原也过以浮,如也 过以虚。过浮者蹈云天,过虚者 华无根。然原上援稽古,下引鸟 兽,其著意,子云、长卿,谅不 可及。”
• 王逸《楚辞章句序》节录
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情节之性,直若砥矢,言 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 俊彦之英也。而班固谓之“露才扬己”、“竞于群小 之中,怨恨怀王,讥刺椒兰,苟欲求进,强非其人, 不见容纳,忿恚自沉”,是亏其高明,而损其清洁者 也。昔伯夷、叔齐让过守分,不食周粟,遂饿而死, 岂可复谓有求于世而怨望哉?且诗人怨主刺上曰: “呜呼小子,未知臧否。非面命之,言提其耳”。风 谏之语,于斯为切。然仲尼论之,以为大雅。引此比 彼,屈原之辞,优游婉顺,宁以其君不智之故,欲提 携其耳乎?而论者以为“露才扬己”、“怨刺其上”、 “强非其人”,殆失厥中矣。
• 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 天问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闇。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宋玉《九辩》: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托志乎素餐
• 、楚地歌谣
越人歌
徐人歌
楚狂接舆歌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迫也。已而,已而!今之 从政者殆而! 沧浪歌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 2.《离骚》的写作时间 • 约在怀王时遭谪放以后,也就是 在怀王二十四年(前305)屈原三 十九岁,到怀王三十年(前2 9 9) 屈原四十五岁这段时间 。
• 3、《离骚》的基本内容 • 三大段落是: • (1)从“帝高阳之苗裔兮”到“岂余心之可惩”。由自 己的家世出身写起.进而叙写自己的品德怀抱,立志 忠心报国,挽救楚国的困危,然而楚王听信谗言,自 己孤立无援,蒙冤放逐。 • (2)从“女媭之蝉媛兮”到“余焉能忍与此终古”。叙 写亲人的担心与告诫,然而诗人矢志不渝,向舜陈述 了对历代兴亡的政治见解后,上下求索,古喻对理想 政治的追求,期望君王一寤,然而亦告失败。 • (3)从“索琼茅“筵尊兮”到“蜷局顾而不行”。叙写 诗人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请求灵氛占卜,巫咸夕降, 他们都劝诗人不要泥执,及时周游远逝;诗人终于腾 上高天,而正在神采飞扬时,忽睨夫归乡,显示了诗 人剧烈的痛苦,留虽不堪,然去又不忍。 • 尾声(“乱辞”):表对楚国矢志不渝的忠情,乃至 准备以死相殉。

楚辞故事研究报告

楚辞故事研究报告

楚辞故事研究报告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品之一,也是楚国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楚辞的作者是屈原,他是楚国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被誉为楚辞之父。

楚辞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和推崇。

楚辞的故事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样。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故事有《九歌》、《离骚》、《天问》等。

这些故事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对世界的观察和反思。

《九歌》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神话传说为题材,描绘了楚国的神话世界和其独特的宇宙观。

其中,歌颂了太阳神、炎帝、女娲等众多神祇,揭示了人与自然、神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些歌颂的内容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命运的哀叹,展现出屈原深沉的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追问。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性篇章之一,这是一首长篇抒情诗,描写了屈原的流亡生活和对时局的思念。

通过对作者自身经历的描绘,以及对国家兴衰的反思,表达了屈原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社会黑暗的深深担忧。

《离骚》以其豪放的语言、辞藻华丽的表达和激昂的情感,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天问》是屈原的另一篇代表作,它以对天地万物的思考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宇宙真理的追寻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在《天问》中,屈原以自然的景物和宇宙的规律为表现手法,通过对宇宙万物的描述和对人类历史的回顾,展现了对生死、命运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这是一篇既哲学又抒情的作品,不仅展示了屈原深厚的思想修养,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悲壮乐观。

楚辞的故事研究给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屈原思想和楚辞艺术的机会。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之处和深远影响。

同时,楚辞的故事也积极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激发了人们对自然、对生命、对人类境遇的思考和感悟。

《楚辞研究》课件

《楚辞研究》课件
神话传说
楚辞中大量引用了古代神话和传说, 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这些故事 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还反映了当 时人们对自然和宇宙的认知。
历史故事
楚辞中也有许多历史故事,如伍子胥 、孙叔敖等人的事迹,这些故事通过 诗歌的形式展现出来,表达了作者对 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楚地风土人情与自然景观
风土人情
楚辞中的诗歌描绘了楚地的风土人情,如端午赛龙舟、春节贴春联等民俗活动,展现了楚地独特的地域文化。
THANKS
感谢观看
04
楚辞的影响与传承
楚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楚辞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源头之一,对后世文学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独特的文学风格、修辞手法和思想 内涵,为后世的诗歌、散文、戏曲等文学形式提供了丰 富的创作灵感和素材。
楚辞中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元素,被后世文学广 泛借鉴和运用,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力。同时 ,楚辞中的情感表达、意象塑造和意境创造等方面,也 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3
楚辞的艺术特色
独特的诗歌形式与结构
总结词
楚辞独特的诗歌形式与结构是其艺术特 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运用独特的诗 歌形式和结构,楚辞展现了独特的韵律 和节奏感。
VS
详细描述
楚辞的诗歌形式通常采用六言句式,每句 六个字,这种句式结构简洁明了,易于记 忆。同时,楚辞在结构上注重篇章布局, 通过分段、分章等方式,将诗歌内容进行 有机的组织,使得整篇诗歌结构严谨、层 次分明。
பைடு நூலகம்
楚辞在现代的传承与发展
楚辞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依然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学术研究 、文学创作、艺术表演等多种形式,楚辞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得到了深入挖掘和广泛传播。

【拾遗】楚辞研究综述(三)

【拾遗】楚辞研究综述(三)

【拾遗】楚辞研究综述(三)按:楚辞研究的最后一篇,明天换一个新的。

三近年来,楚辞研究的大事件便是中国屈原学会的成立。

屈原研究会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基本囊括了当代楚辞研究的行家里手。

姜亮夫教授、汤炳正教授、聂石樵教授、褚斌杰教授、张正明教授、崔富章教授、毛庆研究员、赵逵夫教授、蒋南华教授、周建忠教授、李诚教授、徐志啸教授、方铭教授等在楚辞研究上有着卓著成绩的学者,悉在其列。

中国屈原学会成立于1985年,2000年又重新进行了改组,在此之间,一直只是学术交流,而从2000年开始,正式出版了专刊《中国楚辞学》,很好地引领了我国当代楚辞研究的发展方向。

正如褚斌杰先生在发刊词中所说:“中国屈原学会一直有着优良的学风和会风,那就是在学术上严肃认真、勤奋谨严、笃实创新。

从学者们提供给历次大会的论文来看,无论课题大小,文章长短,都是与会者悉心研究的成果。

很少有炫博逞奇或应景的文章。

”其实,我们现在对楚辞的研究,未必要力求创新,而应是力求创见,盲目扩展外围而忽略了本身的研究,楚辞的本身还有许多要解决的问题。

翻阅诸位前辈时贤的文章,近十年来的楚辞研究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1.综述楚辞研究的成就。

如毛庆《<天文>研究四百年综论》(《文艺研究》2004.05.21发表),毛庆《回忆中国屈原学会的筹备与成立》(《职大学报》2005.03.30),潘啸龙《耸立南天的一代宗师——论姜亮夫先生楚辞学研究的贡献》(《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7.07.15),潘啸龙《我与楚辞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3.03.30),潘啸龙《博彩众说独创新见——评徐志啸所著<楚辞综论>》(《常熟高专学报》2003.01.15),潘啸龙《继承与创新浑然一体——评李诚的<楚辞文心管窥>》(《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9.10),潘啸龙《周建忠<当代楚辞研究论纲><楚辞论稿>述评》(《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6.30),潘啸龙《训释精当新见迭出——简评黄灵庚<离骚校诂>》(《云梦学刊》1997.08.15),施仲贞、周建忠《朝华已披夕秀方振——楚辞学的形成因由和发展态势》(《文学评论》2009.09.15),周建忠《十年辛苦不寻常——回顾<楚辞学文库>的源起与编纂》。

第三专题楚辞ppt课件

第三专题楚辞ppt课件
从艺术形式上看,楚辞有以下特征: 第一,篇幅扩大,具有更大容量、更强的表现力。 第二,表现技巧更加丰富。 第三,自由奔放的诗歌语言。
张大千《九歌 图》(1945)
张渥 《屈原像》 陈洪绶《屈原》木刻版画
傅抱石《屈原》 1940年代作
傅抱石 《屈原》1950年代作
2、《离骚》简介
• 自传性质抒情长诗。 •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离骚
2、《楚辞》对后世的影响
• 首先是屈原那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 在逆境之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 精神。
• 艺术上: • 首先,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这种诗歌
形式无论是在句式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 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 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 • 其次,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 • 再次,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 影响。
四、楚辞流变和屈原的地位
1、宋玉的《九辩》和悲秋 • 《九辨》、《风赋》、《高唐赋》、《神
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 》 • “悲秋之祖”
《九辩》
• 第一,更注重环境描写,抒发作者的感情 ,寓情于景。
• 第二,善于运用铺叙的手法,多层次多角 度地描写自然景物——秋天的萧瑟。
• 第三,语言形象生动,句式灵活参差。大 量运用双声叠韵。
• 现代楚辞和汉代楚辞概念的区别 • 赋、骚的含义
2、楚辞的起源
• 首先,楚国民歌是楚辞产生的直接源头。 • 其次,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楚文化是楚辞
产生的摇篮。 • 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
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宋· 黄伯思《校定楚辞序》 • 第三,受中原文化的影响。
越人歌(中国第一首翻译诗)

楚辞研究专题

楚辞研究专题
问》
我们认为,本篇的主旨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通过对宇宙 自然形成之问,表现诗人对宏观宇宙的思考,对传统旧说的怀 疑;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历史事件之问,表现诗人对历史的 反思,并流露出对楚国前途的忧虑。因此,追求真理的探索精 神与爱国情怀是全诗中心。
楚辞研究专题
——课堂教学演示文稿
一、楚辞的文体、传播与结集
1、楚辞文体的来源与特点:
1)从楚辞体的艺术形式特色来看,它与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觋、 工祝的有关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楚灵公 《九歌》以祭歌形式,并吸取楚民间神话故事,抒发情感。 《天问》采用卜问形式,涉及大量神话传说,怀疑与批判精神。 《离骚》采撷神话与一些巫术活动,抒写怨情。 《招魂》则直接模仿民间巫觋招魂词形式,带有民间宗教色彩。 总之,楚辞是从楚地巫文化的土壤里生长诗苑奇葩。其奇 特的构思、宏伟的结构、华丽的词采、新颖的语言形式,构成 了完全不同于《诗经》的显著艺术特征。是一种带有强烈个性 和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新文学、新诗体。
一、楚辞的文体、传播与结集
2)楚辞的产生与楚地的乐曲和民歌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春秋战国时的“南音”“南风”,楚汉之际的“楚 歌”“楚声”。 楚辞作品中不少篇有“乱”这一“乐节之名”,正显示着 其与乐曲体制之关系。 楚辞用语灵活,语句长,且大量使用“兮”字,这一特征 与古籍所载楚地民歌《越人歌》、《渔父歌》、《沧浪歌》相 近。 3)楚辞的诞生与战国时代纵横游说之风及散文高潮亦相关涉。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楚辞)形式文采之所以异者,由 二因缘,曰时与地。……而游说之风濅盛,纵横之士,欲以唇 吻奏功,遂竞为美辞,以动人主。……余波流行,渐及文苑, 繁辞华句固已非《诗》之朴质之体式所能载矣。
二、屈原的时代与生平

楚辞研究教学大纲

楚辞研究教学大纲

楚辞研究教学大纲(教时42学分2)课程性质楚辞研究是汉语文学教育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学科限选课程。

内容包括楚辞背景研究,楚辞本体研究(作家与作品)、楚辞学研究、研究流派与方法、研究专著、研究学者等。

教学目的1、《楚辞》是指作家的作品,又是一种特殊的诗歌体裁,亦是一本古老的诗集。

《楚辞》是我国文学浪漫主义成熟的标志,是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丰碑。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楚辞》的基本知识,认识《楚辞》在文学史的地位与影响。

2、《楚辞》拥有天神与山鬼的奇幻、美人与芳草的纯美以及九死不悔的执着激情;在两千多年前的楚国,才华绝世的诗人写下了这绚烂华艳的乐章。

歌声中融汇了对生命的礼赞、对宇宙的探询、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对高洁理想的忠贞。

她震撼着整个民族的心灵,影响着两千余年的中国文学发展。

历史,犹如江河行地,日月经天,不断滋润和照耀着历代仁人志士。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体悟《楚辞》的博大、瑰丽、纯美、执着,解读《楚辞》文本的丰富而隽永的内涵。

3、《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作为世界文化名人,他对楚国的执着眷恋,对人格的全力保持,对文学的发愤抒情,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和岁月的流逝而有所衰减,相反已成为民族精神的完美典范。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认识屈原一生上下求索,至死不离开楚国的斗争初中,对我国爱国主义伦理道德形成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体悟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本质内容。

4、《楚辞》研究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属于庞大而深远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又是一门古老而深邃的学问。

我们要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认识中国古代学术史的类型与特征,探讨古典文学研究的特点与走向。

教学要求1、基本读通、读懂原著,通过对字、词、句、段的解读,理解《楚辞》作品的基本内容。

2、从文化史的角度,对屈原人格、屈原抒情模式进行解读,既看到忠君爱国、独立不迁、上下求索、好修为常的主模式,亦看到屈原忧国忧民,忠君表白、斥佞扬已、用古谏君的副模式,又看到屈原自负、失意、孤独、压抑的潜模式,认识屈原对后代知识分子的影响,是长久而深远的双重投影。

第三章 楚辞

第三章 楚辞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 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 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 前王之踵武。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俟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 怒。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 芜秽! 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初既与余成 群小嫉妒谄害 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 君王的疏离 灵修之数化。 人才堕落变节
2、在幻境中上下求索及理想的幻灭
参考书目 袁
梅 《屈原赋译著》 马茂元 《楚辞选》 聂石樵:《楚辞新注》 姜亮夫:《楚辞通故》
第二节 屈原及其作品
一、屈原的生平
二、屈原的作品
《离骚》、《九歌》(11篇)、 《九章》 (9篇) 、 《天问》、《招魂》
第三节 屈原作品讲解
一、《离骚》
372句,近2500多字,是中国古代最为恢宏 汉王逸的《楚辞章句》,把《离骚》题为《离 的长篇抒情诗。 骚经》,而其余各篇则分别列为“传”。 气魄宏伟、构思奇幻、辞采绚烂、抒情深刻, 《世说新语》:“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 在古典诗歌的宝库里首屈一指,一直被学的骄傲。司马迁许之为可与日月争光
第三章 楚辞
第一节 《楚辞》的产生
一、“楚辞”释义
新诗体 战国后期出现在楚国的以屈原为 “庄助使人言买臣,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侍 宋黄伯思:“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战国之世, ……在韵 代表的诗人吸取楚地方言声韵和 骚体 《史记 · 屈原贾生列传》称屈原“乃作《怀沙》 中,为太中大夫,用事。” 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史记 · (《翼 酷吏列 言则有屈原起于楚,被谗放逐,乃作《离骚》。 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带有楚国 之赋”。又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 传》) 骚序》) 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后人惊其文采,相率仿 地方特色的新的文学样式 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效,以原楚产,故称《楚辞》。” 诗歌总集 刘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1927年6月2日上午,在北京颐和园(昆 明湖)投水自杀。
王国维自尽于颐和园鱼藻轩前的昆明湖中
25
中国20世纪杰出的学术大师王国维,正值其学 术生涯巅峰之际,却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自沉弃世。 消息甫传,顿使海内外学界同深哀悼。人们在痛惜 他‚中道而废‛之时,更竞相揣度其不明不白自沉 的原因。70余年来,猜测、推论,诸见纷陈而时有 新见,又因各执一隅而难以定论,遂成20世纪中国 文化界一大‚公案‛。
11
1、充分肯定屈原其人及其爱国思想。认为其 作品能‚唤起同胞的爱国心‛。
“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 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 2、突破前人研究,用比较的方法客观评价 屈原及其作品的地位与价值。 作为近代学术思想的启蒙者,较之汉代王逸 以来的传统研究角度与方法,有不少新意与突破。
12
① 从对比和文学发展史角度认识屈原的意义 与价值。 认为: 他是中国第一个文学家,他的作品第一次表现 了个性,后世任何一个文学家无法与他相比。 他开启了文人诗歌创作的先河,创造了诗歌 史上的新诗体,新流派——骚体诗。
29
五、刘师培 刘师培(18841919) ,字申叔, 号左盦,江苏仪征 人。近代著名文史 学家、学者。
30
1904年在上海与章炳麟交游,倾向革命,抵 制专制。后由革命派走向反动派,参加筹安会,为 袁世凯阴谋称帝效力。 洪宪帝制失败后,流落天津。1917年被蔡元 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兼职北大附设国史编纂处。 1919年1月,与黄侃、马叙伦、梁漱溟等成 立‚国故月刊社‛,成为国粹派。 1919年11月20日病逝于北京,年仅36岁。其 主要著作由南桂馨、钱玄同等搜集整理,计74种, 称《刘申叔先生遗书》。
10
梁启超的楚辞研究: 近代最早全面评价屈原其人及其作品,突破前 人传统格局,并提出一系列新见卓识的,当推杰出 的近代启蒙主义者,著名文学批评家梁启超。他高 度评价屈原及其作品,采用新角度、视野、方法, 开了楚辞史新风气。 他研究楚辞从纯文学与文学发展史角度切入, 以宏观视野俯瞰世界文学大背景,从比较中把握楚 辞的特点,认识屈原的地位与楚辞艺术的价值,一 扫过往学究式的考证旧习,为楚学注入了活力。 其 观点集中在论文《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专著《屈原研究》、《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中。
6
2、基本沿袭历代注骚旧传统,体现清代朴学 风格。综合前人,博观约取,发抒己见,该书所录 著家四十余家(以清代为多),不盲从任何名家。 另外,他赞同《汉书、艺文志》所录‚屈原赋 二十五篇‛之说,认为《九歌》共十篇,《礼魂》 是前十篇的通用送神曲。《招魂》为屈原所作。在 篇名、词语等注释诠解上,也精审谨慎。
不幸而季平享高寿,说乃屡变无已。……使读 其书者,回皇炫惑,迂转流变,渺不得真是之所在。 盖学人之以戏论自衔为实现,未有如季平之尤也。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5
二、马其昶 马其昶(1855-1930), 字通伯,号抱润翁,安徽桐城 人,桐城派殿军,清末民初著 名古文家,参予撰修 《清史稿》。 其楚辞研究见解主要见于《屈赋微》 。 1、受时代影响,《屈赋微》一改清及以前学 者的彰扬屈原忠君,专显其爱国思想。
16
3、运用文学发展观揭示楚辞产生的原因和 进行作品分析。 ① 找出楚辞产生的原因和基础。 认为文学的兴衰与学术思想的强弱成正比, 战国学术的繁荣,引发文学勃兴: 战国时代,学术繁荣,哲学勃兴,为文学的 产生与兴盛创造了有利条件,加以庄子、孟子等 书本身所蕴含的文学旨趣,引发了文学的勃兴。
17
认为楚文化逐步吸收了中原文化,促使楚辞的产 生: 春秋中叶以后,楚文化逐步吸收了中原文化, 这种吸收融化本身,触发生长了新东西,这是具有 神秘意识,虚无理想、浓厚巫风影响的南方文化, 同‚中原旧民族之现实的伦理的文化‛相接触而发 生的新生之物—文学。这个文学由生活于南方特别 环境中并有特殊遭遇的屈原创制,从而铸就了流传 至今的楚辞。
21
四、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一 字伯隅,号观堂,浙 江海宁人。清秀才。 近代学者,文艺理论家。 生平著述62种, 收入《海宁王静安先 生遗书》中的达42种, 以《观堂集林》最为 有名。
22
23
早年研究哲学、文学,受到德国资产阶级唯心 主义哲学和文艺思想的影响。 1907年起,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 著有《曲录》、《宋元戏曲考》等。 1913年起从事中国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 字学、音韵学的考订,尤致力于甲骨文、金文和 汉晋简牍的考释,主张以地下史料参订文献史料。 提出‚双重证据法‛。 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除研究古史外, 兼作西北史地和蒙古史料的整理考订。
3
一、廖平
时间上最早的是廖平。
廖平(1852年-1932年), 初名登廷,字旭陔,光绪五年 (1879年)中举后改名廖平,字季平。四川井研县 人。清末至民国时期学者、思想家。
他的《六绎馆丛书》中收录有关楚辞研究著述 共三种:
《楚辞新解》、《楚辞讲义》、《离骚释例》
4
廖平好发怪论,治学态度不严谨,这几部著述, 观点混乱,内容庞杂,同异不一。或用天人之学, 否定屈原及其作品,或以为楚辞系秦博士作。他是 楚学史上少有的一位不严肃的学者。
26
《人间词话》(1908年发表,共64则),提出 ‚境界说‛。论词以境界说为主,提倡‚不隔‛, 最欣赏李煜的词,真感情、赤子之心,真所谓以血 书者。 《宋元戏曲考》提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27
王国维的楚辞研究: 对楚辞用力不多,但亦不容忽视。 1、十分推崇屈原的伟大人格: 他认为屈原正是由于有了‚高尚伟大之人 格‛,才会写出‚真正之大文学‛(《文学小 言》), ‚三代之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 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 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 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28
2、《屈子文学之精神》中阐发了他对屈原 文学思想、成就形成原因的看法: 他肯定了屈原文学的南方基质。 他从《庄子》、《列子》等古文中总结出 ‚南方人想象力之伟大丰富,胜于北人远 甚,……此种想象,决不能于北方文学中发见 之。‛屈原作品亦如此。他对想象力的这一鲜明 揭示,抓住了屈原创作的艺术真谛。神奇壮丽、 想象奇特的神话赋予屈作以鲜活的生命力。 另外,他也不否认屈原学习了北方文化(儒、 齐文化)与《诗》。也是较早提出南北文化融合 促成屈子文学这一现象的学者。
18
② 对楚辞的具体作品,梁氏《屈原研究》与 《要籍解题与读法》中提出一些卓然新见: 《离骚》‚好象一篇自传‛,‚是全部作品的缩 影‛ 《天问》是‚对于万有的现象和理法怀疑烦闷, 是屈原文学思想出发点‛。 《九歌》是‚楚辞中最‘浪漫式’的作品‛。 《九章》在思想内容上是‚《离骚》的放大‛。 《远游》是‚屈原宇宙观人生观的全部表现,是 当时南方哲学思想之现于文学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5
横的方面: 将屈原臵于世界文学的背景中,认为楚辞中的 神话传说堪与古希腊神话相媲美;《离骚》、《九 歌》中所展示的丰富想象力与惊人描写,世界文学 史上除了但丁《神曲》以外罕有其匹,而在时间上, 屈原比但丁足足早了近十个世纪,这就足以见出屈 原在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崇高地位。 运用比较方法从纵横两方面对楚辞进行研究的, 梁启超是第一人。不仅限于楚辞,即使在中国近代 比较文学发展史上,梁启超也是作跨国度比较文学 研究的第一人。
33
2、长篇论文《南北文学不同论》: 从南北风俗习惯对文学的不同影响上,论述中 国南北文学的特点与差异。他指出形成南北文学不 同特点的原因有多种。 语言:夏声与楚声。 风俗习惯:尚实际与谈鬼神。 地理条件的不同:山国与泽国。 学者的风格:坚韧不拔与遗世独立。
34
刘师培能从地理环境、社会风习等多种因素出 发,考证屈原作品属于南方文学,有别于北方,同 时又肯定它吸收了北方文化,倒符合客观实际。但 他好以六经的思想或句式比附,显得穿凿。 认为屈原作品在文学风格上主要继承了南方文 学传统,与庄子、列子有关,这一点与王国维同。 而说‚宋玉、屈原之厌世,溯其起源,悉为老 聃之支派‛与梁启超颇合。
31
刘师培是《左传》研究大师刘文淇的曾孙,他 在继承《左氏》家学的同时,善于把近代西方社会 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吸收到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中来,开拓了传统文化研究的新境界,成果很多。 在中国古典文学领域,所著《中国中文学史》 影响较大。
32
刘师培研究《楚辞》的成果: 1、校雠《楚辞》的专著《楚辞考异》(十七 卷): 胪列异文,订正误字(章句是非弗议)。 刘氏汉学根底深厚,本书考订异文颇见功力, 案语中广引《文选》、《史记》、《汉书》、《尔 雅》等古籍。但因草创,时有错讹。
13
② 用比较的方法衡量屈原作品的地位(纵、横 比较)。 纵的方面: 从作者、地域、思想、诗体、创作方法等方面 对比《诗经》与楚辞,认为楚辞比其前的《诗经》 更进步: 《三百篇》为集体创作,反映了时代共性;而 《楚辞》则为个人独创,饱含个人情感,是文学向 更高阶段发展的标志。
14
《三百篇》为‚中原(地域)遗产‛,‚大端皆 主于温柔敦厚(儒家)‛;《楚辞》则为‚南方 (地域)新兴民族所创之新体‛,‚大端在将感情 尽情发泄‛。 屈原创始了不歌之诗,且诗体空前未有。 三百篇》是极‚质正‛的现实文学;《楚辞》 是富于想象力之文学,‚从想象中活跳出实感来, 才算极文学之能事‛,以此点论,屈原在中国文学 史上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35
现代的楚辞研究 ( 1919五四运动- 1949建国 前) 提纲 一、闻一多 二、游国恩 三、郭沫若 四、姜亮夫 五、胡适
7
三、梁启超 梁启超(1873- 1929), 字卓如,号 任公,别署饮冰子、 饮冰室主人等。广东 新会人。我国著名政 治家、学者和报刊活 动家。其著作以《饮 冰室文集》收录较为 完备。
8
‚饮冰室‛及《饮冰室文集》: ‚饮冰‛一词出于《庄子〃人间世》‚今吾朝 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欤‛,寓意对国家社稷忧 虑焦灼之情。 南朝宋人鲍照《谢永安令解禁止启》说: ‚饮冰肃事,怀火毕命‛,表现受命从政、为国忧 心的惶恐情态。 梁启超以‚饮冰室‛ 为书斋名,是借此表达他 内心忧愁焦灼,对祖国前途的担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